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

2024-07-14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精选8篇)

篇1: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能力

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能力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 傅德荣

一、信息社会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

信息社会是一种以信息作为社会中一种基本要素,并且信息在社会的发展中占有主体地位的社会。社会的信息化是指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广泛使用信息技术的活动总称。在信息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广泛展开,人们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许多认识、观念和方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学生可以通过电视、光盘、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学习,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唯一途径。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可能获取的知识比教师获取的知识更为广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什么是教师、什么是教学、什么是学校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与新的理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不再是仅仅通过教材。教科书进行学习,还可通过CAI课件、通过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资源库进行学习。教材、教科书应是一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基于媒体的.学习,在人们的学习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学习形式不再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接受学习,人们可基于一定的学习情境自主地实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以及体验学习等。人们的人才观、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也产生了相应的变革。人们对人才的认识正从知识存储、检索式的人才观向着创新、实践型的人才观发生变化;人们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认识正从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向着继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终身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生变化。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新的条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是实现这种变革的重要内容,是当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重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包含3方面的内容:(1)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环境的信息化;(2)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3)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过程的信息化。[1]

二、面向信息化的两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题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的深入展开,给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1.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对人们学习的支援,是为促进人们学习所创造的一系列学习状态。这一系列的学习状态是通过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媒体具体化的。这是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媒体的另一种诠释。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媒体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的载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新的媒体技术,这些新的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学信息的呈现、传递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手段,它是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应用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的应用不仅仅是用于完善信息的呈现、传递,它还为教学过程的分析、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教学过程的控制等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它使人们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形态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它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效果的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在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

[1][2]

篇2: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能力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 傅德荣

一、信息社会与教育、教育信息化

信息社会是一种以信息作为社会中一种基本要素,并且信息在社会的发展中占有主体地位的社会。社会的信息化是指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广泛使用信息技术的活动总称。在信息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广泛展开,人们对教育的许多认识、观念和方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学生可以通过电视、光盘、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学习,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唯一途径。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可能获取的知识比教师获取的知识更为广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什么是教师、什么是教学、什么是学校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与新的理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不再是仅仅通过教材。教科书进行学习,还可通过CAI课件、通过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资源库进行学习。教材、教科书应是一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基于媒体的学习,在人们的学习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学习形式不再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接受学习,人们可基于一定的学习情境自主地实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以及体验学习等。人们的人才观、教育观也产生了相应的变革。人们对人才的认识正从知识存储、检索式的人才观向着创新、实践型的人才观发生变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正从学校教育向着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发生变化。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新的条件。教育信息化是实现这种变革的重要内容,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教育信息化包含3方面的内容:(1)教育环境的信息化;(2)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3)教育过程的信息化。[1]

二、面向信息化的两个教育课题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展开,给教育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1.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

教育是对人们学习的支援,是为促进人们学习所创造的一系列学习状态。这一系列的学习状态是通过教育媒体具体化的。这是对教育媒体的另一种诠释。教育媒体是教育信息的载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新的媒体技术,这些新的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学信息的呈现、传递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手段,它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仅是用于完善信息的呈现、传递,它还为教学过程的分析、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教学过程的控制等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它使人们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形态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它为教育效果的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在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是当前教育信息化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2.信息技术教育

在学校中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为了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理解信息技术与其他各学科教学的整合,需要教师。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具备一定的以信息技术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为此,如何培养教师、学生的这种能力,如何在学校中广泛地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不仅如此,生活在信息社会中的每一位信息人,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及其发展,为了在信息社会便好地生活、工作、学习,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一定的信息能力。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是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在学校中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为信息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在学校中广泛地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对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对提高国家在全球的竞争力、对实现国家信息化也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社会的信息化、国家的信息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基于信息社会的发展,基于教育信息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部于3月提出了“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十五”期间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是:

(1)加快以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逐步构建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体系。

(2)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显著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3)积极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管理体制和办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探索并初步构建信息环境下教师教育的有效模式。

“意见”要求“通过各种方式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培训。要特别加强对骨干教师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培训”。“意见”还要求“5年内,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的中青年教师,要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相关培训,学会利用教学软件和通过网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教育部的意见为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这两大课题的研究、解决以及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方法。我们应努力落实教育部“意见”的精神和要求,在学校教师中广泛地开展信息技术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教育信息能力,努力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与教师教育信息化。

三、教育信息能力

在学校中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培训,其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即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能力。所谓教育信息能力是指,对于指定的教育课题,能选择适合的信息手段,自主地收集、判断、呈现、处理、创造、传递相关的信息,实现教育课题有效解决的能力。

这里的教育课题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所面临并且需要很好解决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认知策略和解题过程。教育课题具有较为广泛的范围。对一般的教师而言,如何进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如何展开教学等,都是经常面临的教育课题。以教学设计为例。假设给定的课题是对“牛顿第一定律”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那么设计者应能根据问题的特点、问题解决的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手段,收集相关的信息,并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确定教学的内容、结构和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从收集信息到创造、产生新的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基础上,设计者应能进一步决定如何将这些内容和过程以何种形式传递、呈现给学生,从而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最终实现该教育课题的解决。又如教学软件的设计。首先应该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和设计的目标,即明确需要开发什么样的教学软件。在此基础上以一定的信息手段,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对之进行分析。处理,从而确定教学软件中的信息内容。信息的呈现方法和呈现过程。在进行信息呈现设计时,还应在充分考虑信息存储、信息传递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这样才能达到教学软件的系统设计。

在以信息技术解决教育课题时,首先应具有很强的信息意识。应认识到教育系统是一种信息系统,教育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应能对教育系统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并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决定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教育是一种系统,在解决教育课题时,应努力应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对教育课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设计、教学软件的开发都是以系统方法实现相关教学课题解决的具体实例。在以信息技术解决教育课题时,信息处理在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信息能力中,教育信息处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信息处理的思维过程包括3种不同的阶段。它们是:(1)对于给定的目的、课题,收集相关的原始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加工,以一种易于理解、便于把握的信息形式呈现,并说明这种信息形式的.意义。(2)将经过分析、加工的信息置入新的环境、平台中,产生新的设想、创造出新的信息。(3)对新的设想、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验证。教育信息处理对教育信息的分析、评价、创造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它对教育过程的控制、完善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以信息技术解决教育课题的过程中,应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处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四、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信息能力的不断提高,必将促使教师教学行为产生重大的变化。这种行为的变化是教育信息化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信息能力提高的结果。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决定教师教学行为的教学策略(含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的变化、教学决策方式的变化以及对教师和教师工作的重新认识等方面。

1.教材观的变化

教师的教材观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与解释,影响着教师对教材的结构化方法和教材的开发方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材不再只限于文字教材,教材应包括由多种媒体、资源所构成的立体化的形式。教材也不只是知识内容的集合,作为一种教材,更应包括基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基于对知识发现过程逻辑分析的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的设计。

2.学生观的变化

教师的学生观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特征的认识,对学生在教学中位置的认识和对教材的处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师讲授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式的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和体验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在教材的开发和处理上,应更多地注重学生学习特征的分析,将强调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转变为教材适用学生的学习特征。

3.教学观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注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学不再只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注入,而是强调学生的主动获取;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源泉,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获取知识;教师的作用不只是传递知识,而重在帮助学生主动去建构知识;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应只重视教学目标,而应从注重教学目标向注重学习过程变化。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师尽量少讲,学生尽量多学。学习应是学生自主地自我学习。以教学活动为主体的教学观向着以学习活动为主体的学习观转变是教学观的一种根本转变。

4.教学决策方式的变化

教学系统是一种定性系统。正是教学系统的这种特性,在诸如

[1][2]下一页

学生学习特征的分析、教材的处理。学习过程的控制等教师的教学决策上,教师的个人意志决定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基于信息技术的理论、方法,开发出了许多教育信息处理的方法,利用这些方法,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对教育中的诸如学生学习特征分析、教材的分析处理、学习过程的分析处理等问题实现科学的决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帮助我们在教学决策中,从个人的意志决定转变为科学的决策。

5.对教师和教师工作的重新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和教师的工作将产生深刻的变化,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支援者和组织者,教师的工作将从教学的实践者转变为学习的研究者。基于这种认识,作为教师的工作,应注重:

(1)协调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

对于指定的学习课题,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多种学习途径以不同的学习形态进行学习,教师应对这些学习进行统一的指导。计划和协调。

(2)促使学习网络的形成

为了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统一指导、计划和协调,教师应广泛地收集用于学习课题的多种分布式的学习资源、学习信息,并在教师与学生间进行广泛交流,以此形成一种用于学习的分布式学习资源网络系统。随着因特网在教育中的应用不断发展,专题式学习网站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努力形成这种学习资源网络系统,并通过这种专题式学习网站,形成相应的学习社群。专题式学习网站是教师在因特网的环境下用于支援、组织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它也是当前网络教育应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可以相信,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教师教育信息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行为模式的不断变化,将改变现有教师“教书匠”的传统形象,重塑新世纪教师的新形象。

参考文献:

[1](日)《教师的作用》《教员养成研讨》 NO3专集

[2](日)《教育改革总论》《教员养成研讨》 NO9专集

[3](日)《面向新世纪教员养成的改革方策》(第一次答申)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7月

[4](日)《信息化社会的教育》《高校教育》19 5月特集

[5](日)《中小学的信息教育》《Bit》20NO3专集

[6](日)日比野省三《信息学的基本知识》福村出版 1984

[7](日)武村重和《教育工学》福村出版 1995

篇3: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的现状分析

审视国内的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几个层次。

1.信息技术是教学的“控制者”

案例一:“多边形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播放PPT并提问: 同学们,这是几边形?

生(齐答):三边形。

师: 我们把三边形又叫三角形,我们来数一数,它一共有几条边。

生(齐数):一、二、三,三条边。

师切换PPT并提问:这是几边形呢?

生(齐答):四边形。

师:我们来数一数,一共有几条边?

生(齐数):一、二、三、四,四条边。

师(边讲边板书):我们把有四条边的图形叫作四边形。

师切换PPT:我们继续 ,这是几边形?

生(齐答):五边形。

师:我们来数数,一共有几条边。

……

看起来教学过程很流畅,学生似乎在教师的“带领”下,也明白了怎么去数几边形。当然更要强调的是,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然而,数学教育的“真相”并非如此! 在这一过程中,多媒体成了学生学习的主宰角色,教师利用图像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却把数学学习演变成简单的模仿与复制。多边形在老师那里有,生活中、学生自己身边其实也有;多边形不仅可以数出来,更好的方式是由学生自己“变”出来……这样的教学效果其实远不及学生用手边的纸折一折、变一变、认一认。这说明,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和工作原理,技术只是被当作人脑和纸笔的一个迅速的、方便的、可靠的替代品。类似的例子还表现在: 投影屏幕成为环保的电子黑板,几何软件代替三角板、直尺和圆规,成为作图工具,计算机成为快速的计算工具等,而没有把信息技术真正和数学教育整合起来,让教学成为技术的奴仆。在这样的课堂里,信息技术充当的是教学的“控制者”。

2.信息技术是教学的“合作者”

案例二:“扇形统计图”教学片段

师:昨天,同学们搜集了不少生活中的扇形统计图,现在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这是我带来的扇形统计图。

(1) 如果用整个圆表示总体 , 那么扇形A表示总体的多少?

(2) 如果用整个圆表示我班的人数 , 那么扇形B大约代表多少人?

(3) 如果用整个圆表示3磅重的蛋糕 ,那么扇形C大约代表多少磅的蛋糕?

师:(呈现自制的PPT)请大家看看,如果整个圆表示总体,那么扇形A表示占总体的多少 ?

生2:因为圆心角是个直角,而整个圆周是360度,所以占总体的25%。

师:你答对了。如果用整个圆表示我班的人数,那么你能算出扇形B大约表示多少人吗?

生:我班42人,33.3%约等于1/3,42×1/3=14,所以大约表示14人。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答案也是正确的。如果整个圆表示3磅重的蛋糕 , 那么扇形C代表多少 磅的蛋糕呢?

生1:我们要先算出C的圆心角,用360-90-120=150(度 );再算出占比,150÷360=5/12; 最后可以算出有多少磅蛋糕,3×5/12=5/4。

生2: 我来评价你与大家分享的材料。我觉得考虑得很全面,而且内容由易到难,有层次,你设计得很棒。

生1:谢谢你的评价。

……

学生从生活中、网络中获取资源, 调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技术的多种表征方式,与数学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设计学习内容,制成PPT, 课上开展 问题解决 、合作交 流和数学探究活动,因而,多媒体成为师生、生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课堂里,信息技术是数学教学的“合作者”。

3.信息技术是教学的“推动者”

案例三:“圆的认识”教学片段(张齐华执教)

生:刚才我们发现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八边形……随着正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就越接近于圆了。

师:但我觉得还差很远,如果再怎么样就更接近圆呢?

生:边数越多越接近圆。

师:想不想一起来做个试验? 看屏幕,刚才是正八边形,现在你想看正几边形?

生:正十六边形。

教师演示。看看,很像了是吧?跟八边形相比———

生(齐):更像了。

师:还想看多少边形?

生:三十二边形。

师演示,生齐赞叹:哇,更像了。

师: 我们总不能老这样分下去吧?

学生喊:两百边形。

师:200就200。 (演示)怎么样?

生:真的很接近了。

师:不过你别惊叹,这才两百边形,如果是两千、两万,甚至两亿,那都不够。用画的办法已经不能解决了,但什么能解决?

生:我们的大脑。

师:对,就用我们的大脑来想象一下,当我们的正多边形一直趋向到无穷无尽的时候, 正多边形是什么了?

生:圆。

师:难怪有人说,我们将这些图形排队,说正三角形排第一,正四边形排第二,正五边形排第三,你猜猜,排在最后的应该是……?

生:圆。

师:你看看,明明我们排的是正多边形,结果曲线图形居然站在最遥远的尽头,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在遥远的尽头融为一体。

多边形通过不断地切割,会逐步接近于圆,这是超越儿童经验的。更为关键的是, 学生无法通过剪纸、折纸等方式来实现。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多媒体就有了用武之地,在教学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类似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繁杂的计算、复杂的画图、学生无法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图形变换等, 都可以通过多媒体这个辅助手段,实现传统教学所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 获得个体数学思维的延伸和发展。在这样的课堂里,信息技术发挥的是“推动者”的角色。

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应为学生创设蕴含观察探究、质疑猜测、尝试验证、归纳推广的数学学习环境,并让技术成为支撑这一学习环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推而广之,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原则就是技术的使用是否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即:技术的应用是否能带来不使用技术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与作用?技术的应用能否带来附加值?

计算机毕竟只是人类高科技的产物,它们不会主动思考问题,人脑的思维与智慧是其无法比拟的。计算机的作用,更主要的是代替人的机械的、大量的、重复性的劳动。尽管多媒体的应用对发展图形想象能力十分有利,但是,过多、过度地在数学学习中使用,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和推理单一化;软件开发的标准化可能导致平庸和照章办事;过度使用可能使师生间的交流隔绝;使用计算机的单调工作可能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包括他们的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理解能力等)。对于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把握的是:稳步向前,小心探索,及时总结,合理归位。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形态变化的现状分析

2007年开始兴起的与教育有关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有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 数据、云计 算、高端芯 片等。与过去不同的是,这一波的技术带动了教育的发展,把教育的根本变革跟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了起来。大数据时代的“潘多拉盒子”一经打开,教育变革的进程似乎就不再任由人们的意志而转移。从2011年开始,慕课、翻转课堂、颠倒课堂、“一对一学习”等新的教学形态层出不穷。或许人们坚信: 把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一旦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内驱动力,一定能加快教育变革的进程。

但是,热闹的背后依然需要我们擦亮眼睛,进行冷静分析,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进行理智地择取,避免盲从和追风。

其一,微视频能实现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吗? 微课,或是慕课和翻转课堂所制作的微视频,都是针对一个知识点、一个难点,解决一个难题。但别忘了,是教师突破了难点而不是学生;教师讲得精、讲得透,并不意味着学生理解得深、理解得透,因为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主体。好的数学学习是重探究、重体验的,是“做中学”而不是“听中学”。学生一个人面对教师的视频讲解,不能误以为这就是个性化学习 ,其实这还 是讲授 ,还是“填鸭”,只是与平时课上的“填鸭”相比,时间短点、效率高点而已。这样的学习方式,与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生成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这样的方式要是也被看作“教育信息化”,那我们只要在全国遴选一位最优秀的“讲师”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来授课,其余的数学教师则都可以“下课”了。

其二,碎片化的学习果真是未来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吗?我们的确看到了当前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的现象,但这一方式是否真的应该成为青少年学习的主要方式,这是值得商榷的。一是“碎片化”会破坏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让“利用碎片化时间”变成“时间碎片化”;二是碎片化学习使人产生惰性和依赖,不利于形成有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习惯,对人们的认知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力都构成挑战;三是新媒体海量信息造成的“抓眼球”特征,使得带有一定负面或灰色色彩的信息往往被人们第一眼“抓”到,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客观认知产生不良影响。

这些正是新技术对学生学习形成的新的冲击。如果我们运用不当,误把废铁当瑰宝,就会贻笑大方了。

其三,建立了优质的可流动的资源库就意味着优质学习了吗?文盲可以到图书馆里拿到图书,但是拿不到知识,所以,图书馆不能叫“知识馆”。同样,数据库也不能叫“知识库”。如果有人认为搞了“云书包”“微视频”,建了资源 库就是“信 息化”了 ,就是“学习的革命”了 ,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优质资源的建设和优质资源的享用不是一回事儿。毫无疑问,建设优质资源的过程更具价值。直接享用别人研制的优质资源,无异于“拾人牙慧”, 既不能发挥出优质资源应有的效益,还给懒人以偷懒的机会,弊大于利。要知道,图书馆只对那些求知若渴的人有用。同样,教学资源库也只对那些对教育教学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教师有用。

其四,通过大数据能实现我们梦寐以求的“一对一学习”吗?学生在哪儿会发生疑问? 哪些困难不能解决?哪儿的出错率很高?这些问题理论上利用大数据都是能解决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待观察。一个完整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包含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每一个学生都配备个人学习终端,并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通过加强互动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培养,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交互式教学。对于大数据,目前比较乐观的展望是这样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每名学生的所有学习行为都会被自动记录下来,数百万学生的数据汇集成‘学习大数据’。人们通过对这个大 数据 (下转第9页)进行分析 和挖掘 ,了解和发现学生更多的学习规律,不断地改善教学系统。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优化,逐步形成全国性,甚至世界性优质学习资源。”憧憬是美好的,但道路不会那么平坦通畅。上海有一个区七年前就想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把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每一个动作数据都记录下来, 但最后变成“乌托邦”。因为数据太多,三天不到服务器就满了。所以目前我们能做的,或许是对那些明显的数据,如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对还是错等进行挖掘,可能会更贴近实际些。还有专家提醒:教育系统做大数据,千万不要把“经”念歪,变成题库,这将比应试教育还严重。(上接第6页 )

分析造成当前信息技术应用不当的原因,一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脱节,二是理论与数学教学实践的脱节。Ipad再薄,服务器再快,如果没有与教育过程结合,只能是IT产品的教育,而不是真正的教育信息化。在日本,就有两种观点,而且针锋相对。一种观点认为:“既然现在已进入计算机时代,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再花大量时间培养学生的纸笔计算能力是否有必要? 纸笔计算能力即便很强,能胜过计算机吗? ”另一种观点却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而计算机引进课堂却将成为培养思维能力的拦路虎。”为此,在日本中小学里,计算机虽然配备率很高,但使用率平平,一些学校的计算机仍在教学大楼里酣睡。

篇4:教育信息与教育信息系统

关键词:教育信息;教育信息系统;一般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27-01

一、教育信息

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经过加工处理后得以传播的教育信息,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现代特点。如果将教育信息按照表现形式来分,具体可分为图形,文字,活动形象,声音及其他感官得到的信息等等。如果按照存储方式,具体可分为书面,影像,计算机网络以及人脑记忆。如果将教育信息按照其内容划分,具体可分为事实,规律,公式,表格,数据以及模型等等。最终重要的一种划分方式是,如果按照应用目的和实质,可将教育信息划分为教学信息,教学管理信息以及多样化的教学资料信息。

1、教学信息

教育得以不断发展和演变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持续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育信息是不断运动并不断发展的。具体过程是,教育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当内容,并依据制定的一些教学目标和计划,呈现给受教育者并使受教育者接收,在接受的基础上能与原有知识相融合,并发展为个体独有的知识体系。受教育者知识得以发展之后会产生一定的教学反应,因此要求老师客观公正的进行反映评价,并依据评价制定正确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目标,最终达到反馈教学,发展和充实教学内容的目的。特别注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制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反馈,学生反应等等,都是教学信息。

2、教学管理信息

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教学活动是其重要组成,要想教学活动具有计划性,组织性和评价性,就需要管理实际活动中的教学信息。

示例:(1)进行目标管理,这是要对每节课,每门课程及与学科有关的目标进行收集和管理;(2)管理教学资源,就是管理各种教学设备,教学资料,媒体手段及人力资源等等;(3)管理教材,对各种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教学材料,进行管理和选择;(4)题目生成,这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置具有不同等级和难度的问题;(5)题库管理,收集整理各种符合教学目标的题目,然后组成试卷题库,此外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改善调整;(6)检测评阅,这是对学生所做试卷,进行评阅与检测;(7)汇成报告,这是对测验和学生学习进展情况进行汇总分析;(8)评价,分析和效果估计测验,以及学习进展情况;(9)有效咨询,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有关学习方面的建议;(10)调度,这主要是依据目标,资源,学习进展,以及所得的学习情况,建立或调整有关教学设施和时间的调度安排。

二、教育信息系统

教育信息系统是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的一个新词汇,它体现了教育领域的信息化进行的频度。对其的定义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将教育信息看作是教育系统中重要的基础组成要素,在对教育信息系统进行探讨,就会发现人,教育信息,以及信息环境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活动的自适应,自组织,并兼有物质与意识特性的系统就是教育信息系统。

1、教育信息系统的演进动力

现代教育信息系统的不断演进,体现出不同时期的教育信息系统主要矛盾的不同表现。在当前关于教育信息系统的众多理论研究中,对其定义各有不同,但是人和教育信息环境可确定是其重要的组成结构。因此,其演进动力可具体总结为:教育信息系统在不同时期,其主要矛盾支配并表现出不同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成为教育信息系统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演进动力。其矛盾包括有:由于教学信息所具有的特殊性,造成一种主要矛盾;二是教育信息共享和信息资源的有偿使用,造成新的矛盾;三是不同社会教育信息的生产,需求与服务之间,形成新的问题;四是教育信息总量爆炸与教育信息价值消隐之间,存在问题;五是受教育驾驭教育信息的能力,与教育信息的飞速发展,存在不协调的关系。

2、教育信息系统的特征

现代社会的教育信息系统,经过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具备有高度开放的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而且教育信息系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外部环境一直进行持续的物质交换,信息交换和能量交换,这是教育信息系统与外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并自相适应的保证,这也是客观构成教育信息系统走向生态平衡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因此,文章将教育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看作为信息科学,传播科学以及生态科学,在教育领域内的映射发展,其发展过程是以教育信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这一主线,而不断发展呈现的。因此,对教育信息系统的研究,不能仅仅将其定义在狭义并具有局限性的教育信息产品和技术这一空间领域,应该对教育信息系统做出广度和深度的认识,并将教育信息系统所具有的时代特征精准把握,这有助于深刻了解信息化社会中教育的信息化进行特点,以及当今教育信息以及教育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教育信息和教育信息系统,都是教育系统中两个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而教育信息与教育信息系统的不断演进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说,不断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使得人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到逐渐加强。

参考文献:

[1].朱永海.张新明.论教育信息系统的演进—兼论教育信息生态的形成[J].中国远程教育,2008:07.

篇5: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

尽管人类的历史写的是帝王将相史或战争史,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科第 1 题

学和技术发展史。第 2 题 互联网是一场无硝烟的国家主权争夺战,而且日趋激烈。

第 3 题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新闻真正自由的时代。

第 4 题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可以有力推动知识传承类的学习。

第 5 题 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

第 6 题 网络公开课的形式之一是可汗学院。

MOOC改变了传统学校传授知识的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和学习方式,在教第 7 题

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影响。第 8 题 清华大学在2013年10月份推出了“学堂在线”。

第 9 题 大学作为文明社会中最重要的组织机构,保持了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经久不衰。第 10 题 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为人类会使用工具、会思考。

第 11 题 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发明都是解决体力的问题、知觉的问题、是感官的延伸、四肢的延伸。第 12 题 互联网能搜索、会联想、可思考,互联网的发明是人类智慧的延伸。

第 13 题 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技术发展驱动。

第 14 题 李志民主任指出,互联网实际上已经成为国家主权的第五空间。

第 15 题 互联网精神指的是合作共赢、共建共享。

第 16 题 互联网有一些本质的规律,譬如说无穷大和无穷小。

第 17 题 教育对国家的作用: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国家建设的人力资源提供保障,提高国家竞争力。第 18 题 教育和学习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角度表述:教育是知识传播过程;形式多样,且受技术影响。第 19 题 知识传承类的学习包括文字、历史、文学、数学、逻辑、运筹等。

第 20 题 文明发展类的学习包括科学探索知识、工程技术、哲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等。

第 21 题 每一次新的技术发明,总会带来教育工作的应用和兴奋。

第 22 题 未来大学的功能包括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

第 23 题 网络公开课主要靠协议保证,视频可以免费下载,但不能用作商业目的。

第 24 题 我国教育部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鼓励上网开放。

第 25 题 MOOC的大规模、开放和在线的特点,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的空间。第 26 题 MOOC不需学籍,只要按要求注册后就可以使用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也没有课程人数限制。第 27 题 MOOC现在比较成规模的三大平台是Coursera、Udacity、edX。

第 28 题 斯坦福大学校长将MOOC的发展比作教育史上“一场数字海啸”。

第 29 题 edX:由MIT与哈佛大学联合于2012年5月推出的非盈利性网站。

第 30 题 国家政策、标准、考评、证书认定,企业用人标准,是MOOC在中国发展的六个条件之一。第 31 题 帮助人类实现对知识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指的是互联网发展的()阶段。

第 32 题 服务于人类就业和事业发展,指的是互联网发展的()阶段。

第 33 题 为人类物质生活需求提供方便,指的是互联网发展的()阶段。

第 34 题 解决人类知情权的平等,指的是互联网发展的()阶段。

第 35 题()包括文字、历史、文学、数学、逻辑、运筹等。

第 36 题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年在美国兴起的。

第 37 题 2001年()大学开放教育资源。

第 38 题()年2月,Coursera旗下5门网络课程学分获美国教育委员会的官方认可。

第 39 题 我国五所交大推出EWANT平台,课程于()年8月18日发布。第 40 题 到2016年,北美的教育机构,有()的大学要提供MOOC课程。

第 41 题 我国现代大学的功能包括以下哪几方面?

第 42 题 MOOC在中国发展的条件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第 43 题 人类文明进步的每一个台阶都是以技术来命名的,比如()。

第 44 题 尽管国家主权的第五空间领网没有有形的边界界定,但是它靠()来界定。

第 45 题 互联网发展的五个阶段,具体指什么阶段?

第 46 题 互联网将给人类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包括()。

第 47 题 学习的分类包括()。

第 48 题 MOOC带来学习方式的改变,包括()。

第 49 题 今后大学有三个校园,具体指()。

篇6:信息化教育与校本培训

钟海平江西省分宜中学

[内容摘要]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化社会不仅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本身也正对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掌握了21世纪的经济;谁掌握了信息化教育,谁就掌握了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根据信息化教育发展趋势,今后若干年发展重点之一将是“师资培训”。本文就如何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开展校本培训、如何通过校本培训来推进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进程以及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做一些探讨。

篇7: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

论文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影响 素质教育 信息技能 网络

论文摘 要: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高度发展,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文章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正面效应及负面影响分析,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趋势下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教育信息化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是使我国现有的教育系统适应信息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为灵魂,注重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明显特征就是:主体性(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全体性(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全面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发展性(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开放性(注重开发学生思维方式)。一切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1]。

(一)教育信息化构建素质教育的主体作用

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效的学习有赖于学生主体的能动参与,教师和学校的作用是为学生创造一个知识“再发现”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而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讲解者,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决定教学的内容、方法、速度,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成为消极的、被动的接受知识者,这与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要求不相符。实现教育信息化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从单纯的讲授知识转变成教学的设计者、学生活动的导演、学生获取知识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教学活动中的主要信息源变成了信息控制者,为学生创新知识的学习提供环境;学生变成课堂的又一个主人,学生凭借现代化教育媒体的帮助,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种“双主”教学模式,在教育信息化的模式下,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

(二)教育信息化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将变得更加现实

网络的发展将为自主的学习方式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保证。作为学习者个人,只要拥有多媒体终端机,就可以从网络的资源数据库中非常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各种学习资源,用于个性化学习。不仅教师能从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成为学生与信息世界“中间人”的角色,帮助学生吸收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而且学生也学得更加自如,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得以真正实现。这将促使学生成为其自身学习进步的创造者和评价者,变“由别人教育”为“个人自

我教育”,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将有助于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掘和自我约束力的增强,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的个性化倾向,从而有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2]。

(三)教育信息化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了必需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的教育运用改变了师生交往的方式,网络教育为师生虚拟了一个平等和宽松的交往环境,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心理的开放程度来讲,这种间接的交往方式会更自由、更平等、更真实、更和谐,它使学生打消了“面对面”交往中的种种顾虑,能够轻松地、真实地与教师交流和沟通,师生能从交往中得到认知上、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只有在这种无形交往和对话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才能在主动交往中得到发展。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协作、互助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挖掘学生创新潜能提供最重要的客观条件。通过网络,学生不必依赖于法定文化和法定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兴趣和基础等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得以实现,如智能导师、音频点播、视频点播、课件点播等信息化系统,为“因材施教”、“按需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个性得以自由、健康发展。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造就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个性才能体现创造性。总之,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服务,为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大可能性。

二、教育信息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的教育运用是一把双刃剑,教育信息化在带来巨大的正面效应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负面影响,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极大。

(一)网络教育与信息源垄断性的矛盾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产生影响

网络教育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交往的范围,同时又以信息源的垄断以及程序化等形式,在暗中萎缩和削弱潜在的批判空间,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产生负面影响。网络在传播信息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信息垃圾和信息欺诈。反动黑色信息,淫秽黄色信息污染,对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已造成很多消极负面影响,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危害[3]。因此,网上行为主要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自觉性和道德责任感。在网络中,无论是操纵网络的组织者,还是低素质高手段的网民,都有利用网络技术手段伪造以假乱真的信息来欺诈的情况。在大学校园中,威胁最大的则是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欺诈和文化欺诈,这会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网络的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在信息文明中,人则通过电子媒介的“玻璃罩”观察、学习世界的一切。网络世界中人与人的交往与现实社会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交往范围更广的特点,一进入网络,就有机会与陌生人相识,并和志趣相同的人交流,犹如身临其境。这种虚拟世界比现实世界自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创造网络中的自我角色或随意欺骗他人,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这种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使大学生面对的是缺乏直接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并且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使大学生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而一旦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患上“网络疏离症”,从而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不利于他们承担本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严重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4]。这种疏离到一定程度必将导致人性的异化。

(三)网络对大学生的科学素质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网络信息传播具有直接化、形象化的特征,这容易导致学生放弃深入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网络文化的信息污染、信息爆炸干扰了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也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正常吸收。目前,我国高校也有些缺乏自律的学生直接从中国期刊镜像网站下载文章,经剪贴和技术处理后作为作业应付老师,这对他们的科学素质及业务素质将会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三、教育信息化趋势下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

要克服上述负面影响,就必须明确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不是技术至上主义教育,对技术的崇拜和过分依赖极易导致人的异化。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生存形态,网络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目前尚处在萌发状态。由于网络社会的拓荒者大多是具有“未完成性”的青少年一代,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网络社会的有序运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

(一)树立信息化环境下的素质教育观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应建立以下素质教育观:1、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确立以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发展的观念,改变以往片面强调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2、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结构的人才观。成才的标准是多元化、个性化的,人人都可以走向成功。教育信息化对人才素质结构新的要求体现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方面;3、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观。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个体性和创造性,注重评价学生发展新知识的能力[5]。第四,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协作学习观。“情景、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理论特别关注学习的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景性。

(二)积极构筑网络化,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信息化学习环境”不仅包括认知工具、信息资源教师、技术支持人员等物理资源,还包括任务情景等软资源,是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由于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特点,因此,创建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必须能满足信息化教育的要求。可以这样说,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也是开展信息化教育的根本保证。所以学校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实施中做到转变观念,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课堂教学多媒体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师生交流网络化,提高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并通过校园网进行正确舆论导向,形成浓厚的校园教育信息化氛围。为学校高水平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夯实坚实的基础[6]。

(三)加强学生信息知识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信息知识能力培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检索的专业知识与各种学科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具体说培养学生以下三方面的能力:1、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人类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习者必须学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2、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践,要将学习视为享受,而不是负担;要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制订并执行学习计划,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3、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的高度综合性和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更多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由此带给人们难以想象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内深刻而广泛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变得至关重要,将成为学生发展和完善自我的必需。应当为我们所充分关注。

参考文献:

[1]周文军.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30):78-79.

[2]吴晓红,周桂芳,陈峰.素质教育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3):126-127.

[3]席晓丽.互联网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双主体”模式的影响分析[J].教育探索,2006,(8):50-51.

[4]仇静莉,许海元.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6-79.

[5]方敏.新媒介文化环境下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J].江西社会科学,2007,(5):217-220.

篇8: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

教育信息化是指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领域, 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科学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育传播信息化, 从而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使教育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自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以来, 四川省初步形成了统筹规划、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目标清晰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体系,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校校通”建设全面启动。四川省共有13229所中小学校, 接入宽带网络的学校已达11443所, 占学校总数的86.5%。经过多次沟通商议, 与移动、电信等网络运营商共同制定校校通实施方案, 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市、县学校的宽带网通接入工作。

其二,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进程加快。四川省已成立数字教材资源数据中心, 通过各种渠道整合与纸质教材版本相匹配的优质数字教材资源920套、课件资源700G。同时, 四川省IPTV新媒体教育专区点播试点服务已开通, 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制作并提供“名校优质课堂资源”应用服务, 推动了省级优质课堂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

其三, 在经济发达区域内建设网络学习空间, 力争三年内构建完成师生实名制网络空间教学环境, 使师生可以利用电脑、手机、PAD等终端设备应用“人人通”。

其四, 四川省在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 成功与国家级和其他省级教育资源公共平台实现功能对接。

2 区域教育信息化对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作用

教育资源均衡是指政府、社会给每个受教育者提供的学习资源均衡, 以及各省、市、县域之间, 城乡之间, 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教育资源均衡体现了教育平等、民主的观念, 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资源均衡要立足于本地域, 在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观的指导下,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使每个受教育者均等地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优质教育资源, 以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然而, 当前我国在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方面, 存在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校校差异, 使得大部分农村学生难以获取与城市学生平等的教育待遇和教学资源, 阻碍了我国教育整体、全面发展。尤其对于四川省而言, 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的地方财力不足、教育基础差, 县镇及农村的学校数量多且教育资源欠缺, 从而导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存在严重的教育资源失衡问题, 这也成为了四川省教育工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共享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这为实现教育资源均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近年来, 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四川省应以此为切入点, 利用信息技术促使教育资源向县镇及农村的学校“倾斜”, 通过共建共享区域教育信息资源, 从而推动城乡学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区域教育信息化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中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区域教育信息化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城乡间在教育环境和教学手段上的差距, 创建公平的教育条件;二是区域教育信息化能够为社会经济落后、教育资源匮乏的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三是区域教育信息化能够为农村地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通过远程教育促使教育机会均等化。

3 以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建议

3.1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为了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政府应当承担起教育信息化的重任, 及时调整区域教育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 因地制宜地配置教育资源, 避免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出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鼓励学校开发教育教学软件资源, 并将一个个“信息孤岛”连接起来,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充分共享。此外,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当集中教育教学人才资源, 打破学校的界线, 组建教研组、综合学科组等, 建立区域性教育教学机构, 实现对区域内教育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配置, 确保区域内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3.2 加大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

当前, 在经济落后的县镇和农村普遍存在教育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进而拉大了与城市学校教育资源数量和质量的距离。为此, 政府应健全基本教育投入机制, 保障经济落后地区能够及时、稳定地获取教育经费, 改善现有教育基础设施不足的现状。在此基础之上, 教育主管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 将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共享到农村学校, 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差距。

3.3 建立共建共享的联动协调机制

为彻底解决教育资源质量低、重复建设严重的问题, 应建立联动协调机制, 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首先, 要明确省内各级教育部门在统筹教育资源方面的职责, 力求在省内建设省级精品教育资源和名优教育资源, 在地方建设特色教育资源和本地化教育资源, 在学校建设原创性教育资源和校本教育资源, 从而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共同建设。其次, 建立由省、市、县、校构成的四级联动机制, 对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统一管理, 并在全省范围内的教育专网免费共享所有教育教学资源。最后, 对省内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实时监测, 并定期予以公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掌握教育资源覆盖情况和应用情况, 杜绝教育资源重复建设。

3.4 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 为了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 有必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为教育信息资源均衡发展提供可靠依据。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结合本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 成立教育信息化督导小组, 对本区域内师生使用信息资源的状况进行检查, 并对教育资源建设成效进行评估、评价, 及时发现和总结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足之处, 将其作为今后教育信息化工作改进的重点, 从而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 四川省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加大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职责、创新管理机制, 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稳步有序开展。为了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要将教育资源信息化作为切入点, 重视对经济落后区域的教育资金投入, 并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差距, 为农村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 在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育资源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现阶段, 国家将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力求在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从而达到缓解教育资源供需失衡、缩小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目的。本文在分析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 就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作用以及建议进行探讨。

关键词:四川省,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雷钢.聚集效应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影响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8 (5) .

[2]孙梅, 王文艺.以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5) .

[3]姜婷婷.西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均衡配置的策略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3 (8) .

[4]彭红光, 林君芬.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和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10) .

上一篇:街道安全策划方案下一篇: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