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物理习题课教学策略的研究

2024-07-17

新课程物理习题课教学策略的研究(通用8篇)

篇1:新课程物理习题课教学策略的研究

新课程物理习题课教学策略的研究

达旗一中

张廷宇

2010-1-8 为了更准确、更深入地认识物理的新概念、新规律,帮助学生掌握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纠正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错误认识或做法,物理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采用习题课这种课型。习题课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增强了学习的信心,通过精选的例题练习,有针对性地强化与发展中学物理所要求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习题教学也是灌输科学方法的一种有效途径。还可以培养学生在论述及表述问题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准确性,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及学会辩证地分析事物的方法。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物理习题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却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出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只有正确的认识习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使物理教学变得轻松而有趣味。本文试图就物理习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一小结,并提出些不成熟的处理办法与同行商榷。

(一)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不明,思维混乱。具体表现在:(1)不明白为什么要解物理题,解每道题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解题需要达到什么效果,注意什么问题;(2)不重视解题的过程,不下功夫去弄懂解题的依据是什么,而是设法快点解出答案来,于是有些学生一拿到习题,不是按应有的解题程序去分析所解决的习题,而是东尝试一下,西尝试一下,直到进行完所有的尝试都没有找到答案,最后干脆放弃,或是即使找到正确的解法,也只是碰巧而已。

2.做多想少。具体表现在虽按规范的解题步骤解了大量的物理题,但只懂得仿照老师讲过、参考书或课本上学过的例题来解答习题,碰到自己不熟悉的题目时就六神无主,无从下手,于是就试图通过做大量的题目,直到把所有类型的题目都做过来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成绩,结果却适得其反。

3.粗做多,精做少。这类现象是有些学生也做了大量的题目,但囫囵吞枣,不注意分析物理过程,不规范写出解题过程,做多少算多少,结果是自己看懂别人看不懂;有些学生在解题时则胡乱地罗列一大堆公式,不管这些公式可不可以用到这道题上,既无物理情景分析,也无必要的文字说明,过程之间的联系不作任何交待,只是粗放式地解题;有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虽是做了文字说明,但表达能力不够,出现要么表达不到位,要么啰嗦的现象。

4.把物理问题数学化。有些学生在接到题目时,首先想到的是套公式,在一大堆公式中碰来碰去,运气好时给他碰到一个合适的公式,解题能顺利地进行下去;运气不好时,套不到合适的公式,结果解题过程只能被迫停下来;这种碰运气、套公式的解题方法永远无法学好物理;有些学生没有养成画图分析的习惯,整张物理试卷没有分析图,全是数学公式。

5.缺乏审题能力。具体表现在(1)拿到题目后,不懂得从哪里入手,哪些地方是关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隐藏了哪些条件;(2)不懂得还原物理模型。

6.不注意题后的反馈,不喜欢动手运算。有些学生解题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任务,作业发下来后,看都不看一眼就把它丢到一边,有的即使看了,也只是看一下有无错误,若无错则万事大吉,若有错也只是粗略地看一下,至于为什么错,错在哪里也不去深究,因而以后遇到了同样的或相似的题目还是要错,解题的目的根本无法达到;有些学生平时作业时不喜欢动手运算,即便是很简单的运算也要借助于计算器,到考试时遇到稍难一点的计算就感到烦,从而错误百出,丢掉了许多不应该丢的分数。

(二).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题海战术。目前,相当部分物理教师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抢时间、争地盘的做法,采用题海战术,对布置的作业不加选择,将泛滥成灾的各种试卷、复习资料原本发给学生,学生成了解题机器,不少题目学生要重复练习多次,一些偏题、怪题、超纲题更是让学生伤透脑筋。机械模仿,简单重复代替了创造性劳动,其结果是耗时低效,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忽视学生的认识规律,想要在教学要求上一步到位。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放弃了基础题的训练,直奔高难度的习题,追求“一步到位”,这种忽视双基训练、拔苗助长的做法,其结果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生吞活剥,解题时只能依葫芦画瓢。而对于学生在学习上反映出来的问题,教师则寄望于教学过程的几次循环,但由于在教学中违背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欲速则不达,教学效果往往是很不理想。例如,有些老师在动量的新课教学中就拿高考题中有关动量和能量的综合题给学生做,这显然是违背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3.片面追求课堂教学中的高难度和高密度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试图通过大量例题来代替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忽视了自己教育的对象——学生的能力和基础,这种脱离学生的实际、盲目地追求高难度和高密度的做法,势必形成的“满堂灌”;或者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成绩中、上等的学生身上的做法,将会造成两极分化。课堂教学节奏太快,学生的思维活动过于紧张,容易疲劳,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物理习题的主要类型

物理习题课按教学的情景与目标的不同,大致可分成下述三类:

第一类是在新概念、新规律建立时,为准确认识新知识的内涵、条件、范围及基本运用方法而设立的习题课(不一定单独进行,往往是与讲授课结合在一起),可称为形成性习题课。如“力的合成”,在介绍完平行四边形定则后马上进行的例题示范及习题练习等。

第二类习题课是在一个单元结束时,针对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错误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设的带有提高性质的习题课,可称之小结性习题课。

第三类习题课是在讲授完一些在整个中学物理知识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知识,或是对物理思维的形成及对今后的学习有着重大影响而难度又较大的知识后,为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及减轻学习困难、提高某专项物理能力与方法的运用水平而设置的习题课,可称为专题习题课。如“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应用图象解决物理问题”等等。

三、物理解题的主要程序

物理习题课中的教学要侧重于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对比总结、联想迁移、活化知识。精选例题(体现基础知识应用、基本方法训练、具有指导意义。)应具有针对性(认识误区、解题失误)、典型性(做一题、会一法、想一串,能归纳事物本质或解法规律);应具有灵活性(活化知识、提高能力能体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综合性(一条主线串起多个知识点)。具有启发性、开放性,能够活化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尽量采取一题多改、一题多联、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答案不定性、多题归一。自主探索、交流谈论、启发点拨;方法选择、应用解答、培养能力。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实质,重点问题进行方法思路的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编题、改题,如该题还能怎样变化、改变题设条件或结论进行分析研究;组织矫正习题、激活思维反馈练习;课外设置变式习题,如同质异型题、同形异质题、逆向思维题进行思维训练及等效实验设计。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说为主,教师引导、点评为辅。用极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获。物理习题课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诱发探究

新课程指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探究的需要”是学生内在的需要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

实践证明,当学生兴趣激发到最浓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牢。设计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探求的欲望,力求实现心理平衡。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去。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再创造。

2.合作交流、分析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开放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特别是引发了学生的“自我求知意识”和“内在潜力”,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将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向“发问──设想──探究──创新”。

3.引导方法、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解题思路,学会善于挖掘隐含条件,紧紧抓住隐含条件的内涵解题。(如不变量,等量关系,限制量等因素。)以学生重点发言、讨论为主,老师的启发引导、归纳小结为辅。在学生感到困难时,适时点拨解题的方向,对不同见解的思路、方法进行交流探讨,比较分析选择最佳方案:引导最佳解题方法。如1.整体法、2.等效法、3.比例法、4.平衡法、5.分析法、6.综合法„„

4.归纳方法、应用迁移

“善于总结才能提高”,还要进行解题结果分析,扩大解题收获。一个问题的解决,并不是研究问题的结束,而是探究新问题的起点,通过对解题结果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说解题后的心得体会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反思评价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与方法,明辨是非得失,扬长避短,总结提高,有助于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同时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

四、解答物理习题的一般思维过程

解答物理习题是学生在具体的实际情境中灵活地应用物理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这需要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因此问题的情境和过程特征便成为应用知识的舞台。所以分析习题所给出的物理情境,从中抽象出相应的物理模型,分析物理过程的特点,是解答物理习题的必经之路。从而可概括解决物理习题的思维过程如下:

1.从文字复现出相应的物理情境 2.从情境中抽象相应的物理过程模型 3.从过程模型中分析出物理过程的特征 4.根据过程特点确定解决问题所用的规律 5.对解出的数学解要进行物理判断 总之,习题讲评是物理复习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力求精讲精析,抓住典型的例题加以点拨,充分启发学生思考,对重要的解题思维和方法进行有效的归纳与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变能力,习题讲评课的教学才能算达标到位,从而才能更加体现物理学的灵气和美感。

篇2:新课程物理习题课教学策略的研究

贵州省毕节第三实验高中(553100)胡道成

摘要: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建立合理的物理习题训练系统,引导学生探索新知,使学生不仅获得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要获得物理的思想和观念,形成良好的品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拟对新课程理念下提高物理习题教学有效性作一些初浅的探索。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课程习题教学

新课程改革使广大教师面临诸多困惑,许多教师都有一种“缺乏可操作性”的感觉,尤其对习题教学普遍感到难以把握。习题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概念、公式和原理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教学活动。

一、习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透视

1、教师要求学生做的习题数量多、难度大

大多数学校都给学生定有各种教辅或学辅资料,这些资料在每节课后都有至少够学生做2-4个学时的习题,有的是历年高考题,有的是粗制滥造的“瞎编”题,甚至是错题,数量多,难度大。足以达到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程度。讲解这些资料真是“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我县某中学去年高一半期考试,有一个班的物理均分只有3.5分,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值得深思!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循序渐进原则

很多教师把新课教学、章节复习或期中、期末复习等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学,都定位在高考这个水平层次上,以期“一步到位”;有的教师在新课教学中还来个“高考链接”。还有的教师不太注意了解学生的现状,把所有的学生都视为“北大、清华”的材料,用80%的精力来面对20%的学生,其效率可想而知。其实,各个不同阶段的习题教学任务要经过不断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需要经过多次重复才能达到高考的层次要求。只有“每天进步一点点”,才能取得“最后的辉煌”。

3、习题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思”得过少

教师为了让学生“见多识广”,会准备大量的习题在课堂上去讲授,而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自己抑扬顿挫的读题以帮助学生审题,题目念完后,很少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有时学生思考不出来,为了不浪费时间,就开始匆匆的讲起答案来,学生则抄起答案来,久之,老师再出示习题,学生就等待老师讲答案也就不会去思考了;在试卷讲评过程中,学生只关心正确答案是哪个而不关心其它选项为什么错。其实老师讲得太多,学生囫囵吞枣,至多满足一个心理安慰:我都讲过的,学不懂就怪不得我了!有的教师也会责怪学生:“这次考试的那道题我讲过原题的,你们居然做不成,气死我了!”。其实,学生不可能记得住那么多没有经过思考,根本就没理解的解题过程与方法,这种强调机械记忆与模仿,不关注过程与方法的高强度训练往往是不能奏效的。

4、习题教学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

不少教师布置给学生做的习题并没有经过筛选,也不去把握适当的题量,或者就干脆要求学生全做整本资料,学生根本做不完,况且很多习题其实只是变换已知量与待求量的问题,都是使用同一个方程,这类题何必要学生去做几道呢。

二、提高习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课堂教学中要精选例题

高中物理新课标中关于“优化练习和习题的选择”的实施建议是“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在设计练习和习题时,应多选择有实际背景或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既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联系科学、生产和生活实际,因而具有生命力。切忌那种脱离实际的纯‘思辨游戏’式的题目”。对此,我们不难得到如下措施。首先,课堂例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由浅入深地进行,便于各类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母问题,由此加以变换而形成很多子问题,并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以利于学生的理解、迁移和应用。比如“转盘模型”就可以由转盘光滑—转盘粗糙—小物体受绳子拉力—两个小物体间有拉力—小物体置于转轴两边,这样层层展开。

其次,例题的设计应具有探究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变通性,可设计形同质异的情境,加以探究讨论,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复习时,可以设计这个情形:当你看到一个人拉着人力车艰难前行时,你想帮助他,那么你是帮他推还是拉更有效呢?

再次,例题的设计应具有趣味性,关注“生活化”的成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我们要尽可能自己设计有趣味性、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思考、热烈讨论,使问题得以轻松解决。学完平抛运动后可设计这样一道题:排球场总长18m,网高2m,运动员在3m线正上方水平击球(方向垂直于底线),假如球做平抛运动,问:(1)在什么高度击球,无论球速多大,要么出界,要么就触网?(2)分析运动员在后排进攻时,为了达到较大的成功率,应该怎样击球? 最后,例题的设计还应具有迷惑性和开放性,以促进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平时应多收集那些学生容易出错或易受思维定势影响的内容,加以分析研究,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例题,帮助学生澄清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比如:你站在黄果树瀑布旁边,看到瀑布飞流直下,小鸟在空中自由的飞翔。这时,如果重力突然消失了,你将会看到怎样的景象?说说你的想法。

2、布置作业时,要选用好的习题

(1)习题背景要力求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真实情景,要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又能辅助学生拓展知识面。(2)习题要有梯度,并能进行发散性思维,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化。

(3)习题要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又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从教材、教辅资料、网络等方面去挑选那些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物理学家探索真知时是怎样巧妙的设计实验,创造性地剖析问题;或是能体现物理思想与方法的习题。介于目前市场上没有一本教辅资料适合我们的学生使用,建议老师们只选用其中的一部分,彻底抛弃那些意义不大的习题。教师们还可买一个书号来,几个教师或几所学校编一本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作业本,年年修订、更新。

(4)习题的设计或选用要关注科技发展的新成就。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中获取的相关内容,进行提炼、加工,然后再与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建立联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设计问题,让学生增强实践意识,培养学生关注我国科技发展前沿这种良好的公民素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新题不难”,培养学生面对高考新情景题的良好心理素质。比如: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我国自行研制的“嫦娥二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嫦娥二号”与“嫦娥一号”的工作轨道都近似为圆形,轨道半径分别为100km和200km,其质量分别为2480kg和2350kg。两者相比()A、“嫦娥一号”受月球的万有引力较大 B、“嫦娥二号”绕月球运行的周期较小

C、“嫦娥一号”绕月球运行的向心加速度较大 D、“嫦娥一号”运行时的动能较小

(5)设计与STS的研究相关的习题。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认识、解释、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到物理教学中。比如假期我回到农村老家,看到不少饮水工程都不能用,原因是水管某处断了,接上后水也不来了(有大量空气进入了水管),农民们认为:“只要进水管口的高度超过出水管口,无论水管怎么埋水都应该会来的”。这与实际情况不符,请你通过研究,给农民伯伯们提供一个填埋水管的技术支持!

3、把握阶段目标,有效使用习题

在新课教学中,通过习题的训练,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复述、转化和具体应用的目的,以巩固、活化和深化所学新知识;单元复习中的习题,要有利于发现学习中的知识缺陷,如知识的结构,方法的渗透,情感体验等,实现对学习和教学的反馈,便于及时查缺补漏;阶段建构则要通过程序化的习题,从各个层面全面理解这部分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达到让知识融会贯通,方法上能灵活运用的程度。

4、研究高考试题,寻求习题教学的启示

2010年全国很多省市区步入了新课程高考,纵观这些高考试题,可以看出一些变化趋势:(1)重视物理学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的联系,虽然考查的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但却隐含着对考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较高要求。(2)突出主干知识,突出力、电知识的主干地位,《必修1》、《必修2》、《选修3-1》、《选修3-2》为必考部分,占95分的高分值。(3)注重过程与方法,渗透物理思想。体现了物理教学新理念,加强了对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思维方式的考查力度,象2009年北京理综第20题,要通过取特殊值代入;看物理量变化趋势;看物理量单位等“物理分析”才能作出判断。(4)计算题情景新颖,着重考查运用数学、物理知识和基本模型的迁移能力。尤其增加了“数学计算”能力的要求,这部分的分值定得较高。

5、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不管题目信息是是语言文字,公式符号,还是图像图表,教师都不要事先给学生读题,要让学生逐字逐句看清楚,弄清条件(隐含条件),甚至从语法结构,逻辑关系等方面去分析,思考从何入手,是什么模型,与哪些知识相关,以便提取与之相关的解答方法,通过建立思维链,整合知识与方法,找到解题途径。平时就要养成“读-思-画”的良好习惯。把握好“阅读文字、图像—形成情景—抽象过程模型—找出过程特征—确定物理规律—寻找几何关系或列出方程—解出数学解—经过判断得出物理解”的思维操作规范。

6、(1)弄清解答物理习题的书写操作规范

关于“必要的文字说明”是指:对非题设字母、符号的说明;

对物理关系的判断说明,如极值状态,临界状态及守恒规律等;说明方程的研究对象或所描述的过程,既这是关于“谁”的,“哪个过程”的(时间和空间),“什么方程”;说明作出判断或列出方程的依据,比如“牛顿第二定律”;说明计算结果正、负的意义,说明矢量的方向;说明结论或者结果,对于那些“满足什么条件”,“在什么范围”这类开放性问题,更要具体的说明你的理由。(2)解题过程中的方程要象“诗”一样分行列出

(3)分布列示,晚代数据,不要列成综合算式,一旦错了损失惨重(4)学会用“物理语言”答题,切忌使用生活语言 参考资料:

1、廖伯琴等《高中物理新课程远程研修》(专题七)高中物理疑难问题案例剖析

2、李 进 关注“嫦娥二号”探月之旅《物理教学探讨》2010.12

篇3:新课程物理习题课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转变教学思想, 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

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来设计, 教师要注意收集各类物理习题, 形成自己的题库,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认真选择典型的、与教学内容和新课标相一致的题目, 让学生能通过最少的习题练习, 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万有引力与航天”一章的习题教学中, 就不需要大量的训练。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之后, 本章习题教学就可以重点讲解天体运动的两类问题:一类是绕转天体围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 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根据实际情况用或及圆周运动各物理量的关系;另一类是在天体运动中与重力加速度有关的问题, 当然包括在某天体上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等与重力加速度有关的问题, 重力约等于物体在该处受到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 即。在本章习题教学中, 关键是掌握方法而非大量的训练。这样, 即使是双星、三星甚至是四星模型, 运用的仍然是“匀速圆周运动合力提供向心力”这一简单的知识。

二、以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现代科技为情景设置物理问题

物理新课程目标包含“了解物理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当然, 从近年的高考新课标物理试卷中也可以看出, 高考物理考查的知识点和物理规律都比较常规, 但考查的形式越来越灵活, 越来越注重考查物理知识和规律在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中的运用, 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和规律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2014年高考物理新课标Ⅱ卷中有很多题目都涉及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 可见, 高考命题是与新课程标准相匹配的。作为一线教师, 不管是为了遵循物理新课程理念, 还是紧跟高考命题导向, 都应结合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 不断收集相关物理习题, 逐渐尝试自己编制物理习题,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物理问题。

三、培养学生采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习题, 很多都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相联系, 有的物理试题情景是最新的前沿科技成果, 有的物理概念根本不是高中物理教材中的。融入各种物理情景或者物理概念的信息题, 主要用来考查学生采集、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2014年高考物理新课标Ⅱ卷第35题第 (2) 问中有这么一句话, “若实验允许的相对误差绝对值最大为5%, 本实验是否在误差范围内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相对误差在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 (人教版) 中虽没有提到过, 但这并不影响答题, 因为在括号中就有相对误差的表达式, 这就需要学生能够采集运用好这一有用信息。

不仅统招高考物理中越来越青睐信息题, 在自主招生物理试题中, 信息题更是经常光顾。比如下面这一道题就是2013年“华约”自主招生中比较典型的一道物理信息题:

自行车胎打足气后骑着很轻快。由于慢撒气———缓慢漏气, 车胎内气压下降了四分之一。求漏掉气体占原来气体的比例η。假设漏气过程是绝热的, 一定质量的气体, 在绝热过程中其压强P和体积V满足关系PVγ=常量, 式中参数γ是与胎内气体有关的常数。

分析:当考生看到这样的一个题目时, 学过选修3-3的同学暗自高兴, 认为很简单, 没有学过选修3-3的同学也觉得很庆幸, 因为他们都熟悉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PV=n RT, 然而他们都错了。这是一道信息题, 题目中已经给出绝热膨胀满足PVγ=常量。

解答:设原来气体压强为p0, 体积为V0, 绝热膨胀后压强为P, 体积为V

所以:η=V-V0V=1- (34) 1γ

四、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要提高物理习题教学效果, 一定要和其他学科整合好, 特别是物理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在物理习题教学过程中, 很多习题会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在高一刚开始的物理习题教学中, 就要用到数学的三角函数, 而此时数学教学进度还没有到三角函数, 这就要求物理教师提前给学生补充三角函数知识,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数学知识学习,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 解决物理问题。在物理习题教学中, 经常会用到数学上的三角函数、求导、积分等数学知识, 比如在讲解交流电有效值时, 运用积分会简单得多;在讲解速度与位移、速度与加速度、磁通量与感应电动势时, 若引用数学上的积分与求导, 学生理解会更深刻, 解决问题时会更简便。

五、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新课程物理习题课教学策略的研究

1当前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习题课只注重对物理概念和物理知识的讲解,课程内容较为单调乏味.由于习题课往往是将大量的习题放到一节课的时间讲解,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只是单纯地对题目进行讲解,学生参与物理课堂的积极性不高,导致物理习题课的课堂效率较差;第二,物理理论的教学较为孤立,没有做到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习题的选择上,教师往往只关注知识的渗透,却忽略了解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造成物理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的情况;第三,教师在布置习题时只注重习题的数量.一方面,学生在物理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另一方面,题海战术会导致思维僵化,成为解题的机器,日积月累,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也无法提高.这无疑与新课标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相悖,不利于学生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全面综合人才.

2优化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的主要措施

2.1从习题的选择入手,优化习题质量

优选习题是做好初中物理习题课程教学的基础,物理习题的选择应当以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为总体依据.教师要注意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重难点的要求细化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应当把握学生所处阶段的身心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选题.教师在进行选题时,难度最好适中,既促进学生物理能力的发展,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的需求.优化习题的选择还体现在对习题数量的控制上,习题的数量既要有一定数量以满足巩固物理知识的需要,又不能超量填鸭给学生带来过多的负担.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还应当注意习题的多样性.大量重复的题目虽然能够起到巩固训练的效果,但如果数量过多,很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不会活学活用,从长远看不利于学生物理能力的提升.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选择习题时应当保证习题的多样性,既重视物理习题的质量又保证一定的数量,确保习题练习能够达到辅助学生夯实物理基础、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的目的.

2.2创建解题情境,优化习题引入

学生往往认为物理习题课较为枯燥无趣,因此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事实上,物理情境往往来源于生活之中,经过改编后成为物理习题.教师可以优化物理习题课的引入方式,通过搭建物理情境,来增强物理课堂趣味性.物理情境的设计,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物理情境中总结出相关的物理规律.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将生活的实际情境引入习题之中,将问题简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产生.例如,在学习第五章“光的反射”的相关物理知识时,可以以台球运动斯诺克为例,通过运用照片、视频表现出击球后台球在球桌上的运动轨迹作为引入,讲解光反射的相关物理原理,方便学生在趣味的实例中掌握物理的知识.

2.3做好习题解析,授之以渔

习题解析是初中物理习题课程的教学核心,因此教师要注重习题解析的教学过程.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解题的思路.拿到题目后,辅助学生理清楚题干的意思,做出初步的解题判断,为后续的解题过程做好铺垫.其次,要辅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从而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在进行解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复杂的物理问题细化成小的单元,从而剥丝抽茧逐步完成解题.

2.4对例题进行拓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在对例题进行拓展时,要做到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教师在拓展习题时,要注意习题与习题间的内在联系,针对典型例题挑选多种类似习题,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该种题型的正确解题方法.针对同一例题,教师还可以使用一题多问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通过多次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思路与思路间存在的联系,在下次碰到类似的习题时,学生可以准确地使用正确的解题方法.从而正确认识到物理习题背后的相关物理规律.面对同一种例题,教师还可以选择一题多解的教学方法.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师在进行物理习题的教学时应当注重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面对同一道题目,采取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通过采取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能够得到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物理教学的效率也能得到提升.

2.5做好习题评价,及时做好教学调整

教师应当通过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来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做好习题课讲解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学生的反馈.在习题课教学之后,往往会发生当时学生听懂了,课后还是不知道应当如何去解决同类型题目的问题,又或者面对同一种类型的题目,学生一错再错,失去解题的耐心,对物理学习产生畏惧心理.教师作为物理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应当发挥自身的作用,分析学生重复产生同样错误的原因,针对学生在课后习题中出现的错误,找出学生知识的盲区,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学工作的调整,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进行及时的解答.

篇5:新课程物理习题课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我校于2009年3月申报并得到批准立项的课题—“新课改物理习题课教学研究”,2009年5月我们课题组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关心和帮助下,开始了新课改下物理习题课教学研究,到2010年6月份我们结束了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在这一阶段,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拟开题报告,组织培训指导,明确任务职责,采取多种形式,使课题研究顺利地推进。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先将阶段性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实施方案和工作进展

(一)完善课题组织,明确分工与职责

1、明确分工:学校成立有“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长彭广海同志任组长,由学校教务处具体负责管理,由物理组主要负责日常具体工作,组织各种具体活动,比如组织课题组教师听课,检查教师的教案及案例,搜集各种有关的科研信息,收集资料,档案管理等工作。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参与的老师都安排了有山成玲.李涛 徐波。

2、明确任务: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全面展开本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协调、培训、检查与评估工作。

3、明确课题组职责:

课题组成员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在课题总的指导思想及计划指导下,就自己负责项目进行实验,并开展教学活动,适时进行调查、总结、汇报工作。课题领导小组每月开展一次交流活动,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新课改及习题课教学的有关学习教育理论或教育科研方法,每次活动定时间、定主讲人、定讨论题,进行课题研究情况交流,并督促教师做好研究的原始记录,注意做好课题成果的总结工作。

(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要想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地实施,首先要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使其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课题研究,这是做好课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在课改教师从内心接受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又布置了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任务。其中我们进行了集中学习及分散学习。学习的内容有《点击新课程》、《普通初中新课程解析》及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阅读了《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 初中物理》、《合作学习》这几本书,并收集整理了一些习题课的教学方法。通过富有针对性的业务学习,主要明确了新课程究竟“新”在何处?习题课教学如何进行创新?为此,我们组织教师集中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座谈,通过学习和座谈,使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本课题的深远意义以及课改的紧迫性,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从内心接受了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这样,就为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实施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转变教师角色,重构课堂教学

现阶段讲评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习题课变成演说课,即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或听众,教师常陶醉在自己的角色里,千篇一律,认真分析题意,逐步解答,学生被动接受,听的头脑发胀,糊里糊涂,整个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讲的筋疲力尽,而学生获得的知识极少。

2、把习题课变成演习课。课堂容量小,密度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极低。

3、教师提问缺乏设计意识。教师的提问有两种,一种是比较随意的,没有明确目标的提问;另一种即使对问题有所考虑,所提出的问题也大多属于封闭性的。此两种提问可能会造成问题低效甚至无效。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真正把教研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师们明确了解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自身角色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的参与,要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就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原则,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灵活运用多种讲评方法,提高讲评效率和教学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不断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另外课题组负责人深入课堂反复指导实验教师,经常深入课堂,进行听课指导,挨个过关。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符合课题及新课改的要求为止。

(四)课题管理及时,课题组活动方式多样

在一年来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成员们自觉参加每月一次的课题组活动,或学习或讨论,并积极参加校内公开课或市里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大家通力合作、积极探讨,探究意识增强,也尝试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活动,效果明显。

1.组织了几次公开课,其中有山成玲老师的《九年级电学习题课》,李涛老师的《压强练习》,徐波老师的《效率练习》。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课题的平时管理,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商议后,拟定了有关课题研究的约定,对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指定专人负责,保证各项工作及时落实到位。

2.自课题立项批准后,我们组织本组教师从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撰写了多篇论文。

3.在合作学习方面,做了以下探讨 :

(1)、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学生的做法,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与作用。本着合理搭配的方式,每6—8人一组,将全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培养小组的团队精神,使每位组员能以小组的大局为重,形成巨大的核心力。这样好管理,便于讨论问题,预防错误问题占上风的现象发生。

(2)、重视学习小组组长的培养,组长一定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不仅学习优秀,还要责任心强,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3)、要构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要学会在独立思考问题基础上进行交流,要树立集体观念。

(4)、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时,要及时作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进一步的交流与学习。

(5)、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体制,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对合作学习较好的小组要及时表扬,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学习的兴趣,分享成功共带来的喜悦。

4.在教案上进行了如下做法:首先明确考纲及练习的要求,讲清出题趋势,确定讲评要达到的目的。讲评课必须坚持“两备”,一备内容,哪些题略讲,哪些题重点评讲,讲到什么程度;确定学生出错关键及思维障碍所在,怎样才能在今后不出或少出错,措施如何;何时教师引导启发,何时学生讨论总结都应该心中有数。二备方法,既要照顾成绩好的学生,又要特别注意成绩差的学生,每堂讲评课要使成绩差的学生必有所得,使成绩好的学生必有所悟。作为教师,在上讲评课前应认真思考,全面备课,不要拿了张试卷进教室对答案就行了,那是不负责的做法,长期下去,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5.在习题课讲解时时刻关心学生心态。态度可以影响甚至决定到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所以静下心思一心一意地面对学习十分重要。因此,在平常的习题课教学中,他们总是把学习心态的知识贯穿于其中。同时在讲解习题知识时,还关心学生学习的效率。时刻关注学生的细微变化,争取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五)阶段性成果明显,提升了学生成绩和教师素质

经过一年来的课题研究、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的探求,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由于在习题课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从答题技巧、答题思路来答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兴趣大增,教学效果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

二、下一阶段工作目标:

1.下一阶段要推出组内研讨课、校内研讨课。

2.继续阅读有关书籍、搜集有关资料,做好理论准备。3.积极撰写读书笔记、案例、论文等,从整体上取得突破,现成基本框架。以上是我们对于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也正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点提高和改进的地方,我们相信在多方领导的支持帮助下,在本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会更加完善。

篇6:新课程物理习题课教学策略的研究

摘要:物理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求物理习题的有效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三种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创新的物理习题教学模式: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8(S)-0063-3

物理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及物理实验的教学构成了中学物理教学的三大支柱。新课程下物理习题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能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在运用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创新意识与多种能力,比如: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通过尝试解题,体验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尊重他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有效的习题教学在深化、活化知识,巩固概念、规律;培养思维品质,提高应变能力;及时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中学物理习题教学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习题教学的目标被功利化为培养训练学生“题海求生”的知识和技能,物理习题教学变成了对学生进行机械的强化训练的手段,教师变成了“灌题漏斗”,学生变成了“解题机器”。这不仅降低了习题教学的效能,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当前,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习题教学的育人功能,进而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新课程倡导的现代科学教育理念和科学素养目标是通过教学模式的变革来实现的,因此,探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创新的物理习题有效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物理习题教学出现了一些创新的有效教学模式。下面略举几例:基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的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是新课程背景下习题教学研究的一个极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课题。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揭示出领域专家(例如物理教师)具有的心理结构和活动时(例如解题时)的特征,为教师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例如习题)能力指明了方向,具有可操作性。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物理复杂问题,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习题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物理概念和定理;结合问题的解决,教授学生解决领域问题的策略,主要是强方法(即针对性强、效率高的方法);精选本领域具有典型特征的问题,帮助学生对特定类型问题情景中本质结构特征的把握,并进一步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策略联系,逐渐形成针对特定类型问题解决的问题图式(即针对特定类型习题的解题模式)。

1.1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专家——新手”理论研究表明:不同的人解决同一类问题存在不同的解题方法,专家解题运用的方法,针对性强,解决同类问题的效率高,称为强方法;新手采用的方法,应用范围广,但解决具体问题的效率相对较低,称为弱方法。物理习题有一部分可以归为特定的类型,有较为明确的物理特征,且存在解决问题的强方法,对这类习题,教师应以解题方法、问题图示为教学目标;对大量无法进行归类的习题,应围绕某个主题来组织教学。比如,可围绕物理问题求解的常用弱方法组织习题进行教学,也可围绕问题涉及对象的特征来组织习题进行教学。

1.2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在可清晰归类的习题教学中,教学目标如下:(1)学生能够选择正确的技能、依据正确的解题步骤。解决教学中的习题;(2)学生理解解决一类习题的方法,并在新情境下正确运用;(3)学生理解一类习题的题型特征以及解决此类习题的方法,形成此类习题的图示。

1.3物理习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问题解决习题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为:“问题解决一学习解决此类问题的图示一图示的运用”。具体如下:

(1)问题解决阶段

此环节将使学生尝试、体验解决该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此环节中,学生尝试自己解决同类问题中的几道,并在教师的引导分析下,正确解答这几道习题,从而经历解决该类问题的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2)学习解决此类问题的图示阶段

此环节将使解决此类习题的方法显性化。此环节中:第一步,学习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为方法教学过程理解阶段;第二步,分析此类习题的情景特征(或称题型特征),为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图示做准备;第三步,学习解答此类问题的图示。

(3)图示的运用阶段

此环节是帮助学生练习习得的图示。此环节中,学生运用图示来解决属于同一类型,但情景差异较大的问题,所选习题在一些非本质属性方面应有变化。此环节与上一环节构成完整的方法及图示教学。

由于图示包含一类习题的情景特征以及解答此类习题的策略或方法,学生习得一类习题的问题图示后,可以根据新习题呈现的情景来判断该习题是否属于该类别,如果属于,则可以运用解答此类习题的方法来求解,这样就会体现出较高的效率。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物理新课程倡导的先进教学方式,在习题教学中也可以采用此类方式。探究式习题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对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的过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从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2.1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立在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理论体系和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学思想之上的萨其蔓的探究训练教学思想。萨其蔓认为,帮助学生进行探究的最好方法是训练,即促使学生对事情发生的原因产生强烈疑问,通过合理地获取资料和加工资料,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

2.2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发散性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及共同协作的团队精神;(3)使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2.3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猜想假设,探究思考一交流评价,学以致用”。具体如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个背景材料,创设出一个问题情景,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然后从中引出要探究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探究热情。当然,教师也可直接出示一个用于探究的学生感兴趣的开放性问题。

(2)猜想假设,探究思考

教师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各种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引导鼓励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大胆猜想,提出各种假设,并展开讨论,然后试探性地解决问题。此环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3)交流评价,学以致用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公布他们的解释,使别的学生有机会就这些解释提出质疑、审查证据,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解释作出正确判断,以保证学生的解释符合科学,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出示类似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进而能够举一反三地独立解决问题。

物理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营造良好的合作和交流氛围,否则就有可能流于形式。该模式的不足在于教师很难控制适合学生探究的“开放度”,且教学耗时较长。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

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开展变式教学能有效解决传统习题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它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迁移能力。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是指:借鉴科学家发明的思想方法和物理问题的编拟方法,在习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原型题出发。通过改变题目的条件、问题或改变题目设计的物理情景,对习题作多角度、多方面的变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

3.1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顾泠沅先生开创的基于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之上的数学变式教学理论。该理论是最具我国教育特点的数学教学理论,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开创性发展,经过近三十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已经形成系统的完善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变式教学可分为概念性变式教学和过程性变式教学,通过概念性变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从而摆脱一味的被动灌输;通过过程性变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及灵活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避免反复的机械训练。也就是说,组织合理的变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进而发展他们灵活的问题解决能力。

3.2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物理习题作多角度、多方面的变式,启迪、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变异维数”,从而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想品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应变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能力。

3.3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

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为:“精选问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合作探究一问题解决,方法迁移”。具体如下:

(1)精选问题,一题多解

首先教师创设情境,呈现具有针对性、基础性、灵活性和可变性的问题,可以精选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或其他来源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思考,用多种方法解题,并进行解法优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2)一题多变,合作探究

师生对精选出来的问题共同探究,通过变更提问的物理量、变更题给的物理量、变更对象的结构形式、变更对象的物理情景等,获得题目的一类或几类变式,从而培养、锻炼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3)问题解决,方法迁移

教师引导学生对共同探究得来的难易程度不同的变式题进行分类处理,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采取灵活多样的解决方法,通过对变式题的研究、解决,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并总结解题的方法和规律,促进知识的迁移。

实施物理变式习题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三个“度”:题目的变式难度要有“梯度”,要循序渐进,不可一步到位;题目变式的数量要“适度”,不能太多;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善于创设变式情境,激励学生参与。否则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和心理负担,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事倍功半。

篇7:新课程物理习题课教学策略的研究

——“情境-设疑-联想”三步教学法初探

郑祖旺

(该文发表于天津教科院学报2010年第5期)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实验中学 300280 *** zw_zh@tom.com 摘要:高中物理“情境—设疑—联想”三步教学法结合高中物理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物理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手段、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结合教学内容设疑和联想,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的极致目标。三步教学法的实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将物理和物理学习内化为涵养才智、丰富情感、提升生命本质的过程。关键字:高中物理 三步教学法 初探 正文: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展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如何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大家在努力探寻一些可操作而又行之有效的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即把追求高效的教学理想落实为现实当中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的可实施的教学状态。物理学科教学的高效性就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的过程。学生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能力上,从不会运用到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正因为如此,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已成为当今新课改背境下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求。本人结合多年在物理学科教学工作中的思考,总结出“情境-设疑-联想”的三步物理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实现高中物理学科的高效教学,满足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自主学习,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

第一步:情境的创设(情境)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境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 1

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理论将“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称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创设情境是入门教育(即兴趣教育)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让学习者在接近实景或通过各种手段创设的接近实景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即强调利用生动、具体、直观的形象,唤起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从而更有效地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二、情境创设原则和要求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郁闷、平淡的课堂情境,只会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黯然、思维抑制,进而造成教学效率低下;反之,激动人心的课堂情境,展示学生个性的课堂情境,富有情趣与挑战的课堂情境定会激发学生个性思维的张扬、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乐趣和对探究性问题敢于挑战的广阔思维,使学生具备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规格特点,使教学行为达到高效。

情境创设的原则是紧扣物理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普适性和直观性。即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开展情境创设;对某个概念或知识点创设的情境能够在不同条件下适用;创设的情境便于学生接受。具体满足以下要求:

1.课堂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以完成教学目标为核心。教师从教材的情境中,从教学辅助资料提供的素材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有兴趣探索的问题,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这是教学情境预设与创设的根本要求。

2.课堂所设计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特点。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比较准确的定位,创设的情境必须在学生认知能力接受范围。

3.课堂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时代特点。情境的创设要能驾驭教材,要具备时代的鲜明性,要符合学生的自身特点,要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进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

4.课堂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以引起师生思想和精神的共鸣为前提。教学活动是以师生的情绪调节与感情交流为内在内容在特定环境下构成的,课堂情境中师生情感的相融和交流是其创设的重要条件,设计的情境与学生原有的情境印象相似或接近,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情境形成共振,从而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情境创设的最高境界。

三、情境创设手段

物理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

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同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物理学科概念、规律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所以物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手段以实验、模型为主,辅以多媒体模拟。具体手段有以下几种:

1.实验创设法。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在物理学中,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理论的建立,都有其坚实的基础;任何物理理论的真实性都要以实验作为检验标准,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学理论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启迪物理思维的源泉。实验创设法就是利用实验(包括演示实验)的方法,对物理概念的内涵、外延,对物理规律进行再现和验证。物理学的发展充分表明,实验是一种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或手段,更是一种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物理教学中,观察实验离不开科学思维,无论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采集,或是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都必须经过科学思维;同时,经过科学思维得出的物理结论,又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由此可见,物理教学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既是最常见的研究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2.模型创设法。物理模型是对实际物理问题的一种抽象,把物理实际问题的“原型”转化成物理模型,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常见的模型有质点模型、点电荷模型、单摆模型、人船模型、航天器模型、传送带模型、电动机模型、发电机模型等等。

3.多媒体模拟创设法。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进行物理课堂教学是时代的产物,更是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其逼真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多变的画面、突出的形象、活泼的形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使课堂教学的设疑、导疑、解疑更有层次性,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模拟创设法对一些高精尖的物理现象限于中学实际,无法直接观察,如卢瑟福α散射实验、原子能级跃迁等,借助于多媒体模拟效果非常好;还有一些瞬间完成的演示,如平抛运动的合成,借助高速摄像机拍摄,然后慢放,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平抛运动与等高处自由落体运动和等速等距匀速直线运动的等时性效果,进而归纳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第二步:问题的设计(设疑)

古人云:“学则设疑,方疑则大进”,教师采用设疑教学法,重在“生疑”上下功夫。所谓设疑,就是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有意设置障碍,制造疑惑,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学习,进而完成教学任务。从现代思维科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小疑则小有收获,大疑则大有收获。教师的任务就是科学地运用好这个循环链。学习物理的过程,是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学生可在对物理情境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设计(设疑)。设疑可以是学生自疑,也可以是教师设疑,目的都是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望,启迪学生智力潜能,调动学生思维主动性,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乐于发现、敢于创新的精神,变学生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一、设疑的基本要求

第一,问题的设计紧扣物理情境。从物理情境中抽象、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问题,利用问题启发学生,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观察、体验物理情境是设疑的前提。

第二,设疑的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科知识特点,注意新旧知识关联,能引起学生较高探究情趣。

第三,设疑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兼顾到全体同学,要包括低阶问题,也要包括高阶问题,不但要有封闭性问题,也要有发散性问题,尤其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设疑时要留有余地,可以逐步设疑。

二、设疑的手段和方法

1.观察设疑法。学生通过观察、感知预设物理情境的过程,从中抽象、提炼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关的物理问题,进而展开新课教学。观察设疑法的前提是学生对相关物理情境的认识要趋同。

2.讨论设疑法。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4~6人一组),全班同学在对物理情境了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全班自由举手发言,也可以先组内讨论,后推出代表发言。这种方法常用于新课教学。

3.教师引导设疑法。针对某一节内容、一个题目、一组物理数据或实验条件等,在教师主导下,按一定程序不断地设置疑问,逐步引申内容的内涵,拓宽其外延,从而全面揭示物理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无中生有”、“投石激浪”,做“无疑者须教有疑”的工作,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思维浪花,从而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第三步:知识的拓展(联想)

一、相关教育理论

爱因斯坦说:“联想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联想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思维科学认为,联想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机制,联想中的关键要素是“焦点”,即指人们将所要认识、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焦点”,然后通过联想的方式,把若干其他对象集中到这个焦

点上,以便形成新的观念,或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等。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所谓温故,是指回顾已经学习和了解了的知识的过程;所谓知新,是指在复习已学知识、回顾已知理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归纳、总结和提炼出新的观点,然后再扩充、延伸,从而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这里提到的“复习”和“回顾”,就需要通过联想来实现。学生对已有知识要有巩固提高的过程,即通过回忆、复习等方法,不断地强化已学知识,进而不断地增长新知识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将已经形成的技能,长期地保持存在记忆中,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联想的基本功能

联想法,就是把一个情境的关系转移到另一个更容易掌握的情境上,使抽象的情境转变成具体的类比情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联想比较主要是通过联想主体(已知事物)与联想对象(教学内容)的相互对应来进行的。通过联想的方法能实现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并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面对新知识时,有效摆脱陌生感,迅速找到轻松入门的途径,增加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较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三步教学法中,情境是引导学生入门,激发兴趣;设疑是激励学生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联想是应用,促使学生掌握物理学习技能,使其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篇8:新课程物理习题课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习题的选择和教学

在选择习题的要求上,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 利用现有教材中的习题, 把它讲深讲透, 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在选择习题时, 要注意层次性和针对性。过分简单的习题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 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缺乏激励作用;难度太大的习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得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长此以往, 将使得学生丧失自信心, 对学习产生厌倦感。所以题目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 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方式等都存在差异, 我们应关注学生差异, 面向全体学生, 既要让优生发展其个性, 又不能忽视后进生对成功的体验。题目的安排可从易到难, 形成梯度, 形成层次, 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俗话说:兵不在多, 而在精。习题的选择也是同样的道理。物理题类型繁多, 鱼龙混杂, 如果面面顾及的话, 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 也可能把学生引入题海中。一个好题就是一大类习题的综合和代表, 教师必须要精选知识覆盖面广, 具有代表性的好题目。甚至可以自己对题目进行一些修改和处理,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梳理知识, 达到解一题会多题的效果。

二、习题教学的方式方法

第一, 利用一题多解的习题引导学生广泛研究,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物理现象的变化一般都是有规律性的, 而这些规律是相互联系的。因此, 一个物理问题往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用多种联系方法去思考和寻求答案。如果单一地思考问题, 思维可能陷入困境。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 利用一题多解的方式, 便能达到这个目的。所以, 教师应该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 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 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强化应用,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第二, 利用一题多问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拓展训练,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 就是说深入思考问题, 善于探索问题之间的联系, 克服思维中的表面现象。在教学中, 教师应利用一题多问, 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让学生在不断思索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第三, 利用一题多变调动学生思维, 按照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原则, 将基础题加以改造, 围绕教材中的基础中的知识, 恰当地引申、拓展, 让涉及的有关知识发挥作用。通过对原题的一次又一次的变化, 加深难度, 拓宽考查范围, 贯穿知识点, 开阔思路。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 激发起兴趣, 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 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

第四, 利用一法多解使学生领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在习题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就题论题, 不能仅仅停留在解题方法上。既要抓住物理性质和物理过程, 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的简单问题, 并抓住这几个简单问题之间的联系, 找出其中的规律性, 这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思想方法。所以习题教学要利用一法多解的形式, 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 使得学生感悟如何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确定解题思路, 然后考虑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这将使得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五, 把习题教学和物理实验结合起来。习题教学要尽可能地和物理实验结合起来。有些物理习题的内容如果通过实验来反映, 更能体现习题的情境, 使学生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第六, 做好完善的习题辅导工作。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 思维方式和智力水平各不相同, 所以做好课后的完善辅导工作尤其重要。习题教学课后, 必须保证学生对每个习题进行巩固性的思考, 通过再思考把寓于题中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及物理的学习方法提炼出来。

三、习题的巩固

在课堂上系统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某些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但如果在课后不加以巩固和复习, 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要精心地挑选极具典型和知识技能紧扣的习题, 还要注意把作业设计成为“选做”和“必做”。 “必做”题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完成, 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于“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尽力去完成, 并跟学生说明“选做”题是难度较大的题目。对于完成“选做”题的学生应进行鼓励和表扬, 让他们获得更大的自信心。

上一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总结(2011)下一篇:初中数学数与代数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