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

2024-07-06

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共8篇)

篇1: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案例

广宗县件只中学 胡艳巧

由于学校的安排,今年我担任了七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由于学生年龄小,各项行为规范都在养成期,就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我们一定要重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现在,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越来越重视人们的养成教育。比如,我们走在公园里、漫步在广场上,经常见到这样的标语牌:“爱护花草树木”、“请勿践踏草坪”、“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目的是培养人们爱护公物、讲究卫生的好习惯,提高全民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大家知道,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质量。因此,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这个工作做好了,学生的素质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不也就提高了吗?看来,我们的工作很重要,关系到孩子的明天,关系到祖国的未来。行为习惯的培养真是重中之重呀!因此,开学后,我把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

首先,培养学生好习惯,持之以恒是关键。中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只要你肯花工夫,肯下力气,就能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如果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生又能怎样呢?就拿我班的贺龙康来说吧,他是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子,上课时,他总是走神,下座位。写起作业来也非常马虎,一切全凭兴趣,下课时,喜欢跟同学打闹,经常有人来告状,而且卫生习惯也很差。他的所作所为与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学校的课堂常规和各项制度都格格不入。我经常与家长联系,也无济于事。针对他的这些不良习惯,我没有对他失望,更没有放弃他。而是耐下心来,尝试和他交朋友。把他的座位挪到讲台旁边,让他和我更近距离地接触,另外,课堂上,我对他总是多提问,多提醒,多表扬,少批评。下课了,跟他谈心,并且和他约定只要他在半天内把身上保持清洁,我就在下午或者第二天的晨会课上表扬他。尽管他很调皮,但他毕竟是个孩子,心灵还是很纯洁的。这样坚持下来,龙康的一些坏习惯改了不少,逐渐往好的方面发展,成绩也逐步有了提高。是啊,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他们自制力差,常常不由自主地会违反学校和班级的各种规定。在教育过程中,他们易忘记,反复错,如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不但好习惯没养成,还添了一身坏毛病。所以,我们要耐下心来,不怕麻烦,时时讲,处处讲。以情促行,持之以恒,学生一定能习惯成自然的。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教师要善于当好医生。新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是多重角色的职业。是演员,又是服务员;是长辈,又是朋友;是学生,又是老师。然而,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我觉得教师更应该像医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症状”,把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医生”的作用,对症下药,治病救人。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自信,我采取了“红色留言”的办法,效果不错。“红色留言”就是批改作业时,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学生留言,与学生无声地对话,激励学生。我班吴建宝同学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吴建宝是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一看长相就知道是以个小淘气,作业总是乱糟糟的不成型。怎么办呢?我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一次家访,通过与家长交流了解了不少情况,他看到我来他家表现得非常高兴,我便找他谈心说:“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老师相信你能按时完成作业的。”此后,我便特意留心他的变化,每次作业,我都在他的作业后面或多或少地写上几句,如“今天你能认真完成作业了!”,““看,你的进步真大,老师真为你高兴!”“瞧,你多棒,现在的你不但能认真完成作业,而且还写得那么好!”“老师特别爱看你的作业,你知道为什么吗?”“你棒极了!老师祝贺你的进步!”等等,一次又一次无声的对话极大的调动了他的积极性,使他增强了自信,唤起了上进。现在,他的字有了可喜的进步。此外,我班的李伟亮、武琳迪等人也都在“红色留言””的帮助下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培养一个好的习惯很不容易,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力,老师也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纠正一个不良习惯更是难上加难。有关专家指出,一个人几天养成的不良习惯,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彻底改掉。的确,他们是刚入中学的孩子,但天真活泼、聪明可爱,在他们身上,不良习惯仍随处可见。如:上课时随便讲话,东张西望;随便下座位,随手扔纸片;乱放学具,作业拖拉等等。这些不良习惯一旦形成,纠正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很多时间也在纠正不良习惯。既要塑造他们,又要改造他们,既要做好“园丁”,又要做好 “医生”。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传统的教育观念比较重视教书,对育人重视不足。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所说:“当前,少年儿童德育工作的主要缺陷是,违反了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追求“高、大、全”,把人格培养变成了知识教育。”他主张,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而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人格,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因此,我认为,教书育人的关系应该重新考虑: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师应摆正二者的关系,把育人同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担负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任,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培养出品德高尚、心理健康,具有健康人格的一代新人。

篇2: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

好习惯是一个人终身的财富。习惯是一个人的资本,你有了好习惯,你一辈子都有用不完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你一辈子有偿还不了的债务。

管得住自己,你是习惯的主人,管不住自己,你是习惯的奴隶,做主人还是做奴隶;全在于自己的选择。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中学生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

亲其师,信其道。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要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

2.自学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提前预习,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3.专心上课的习惯

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哪怕是你已经超前学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这过程中,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

5.善于提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7.独立作业的习惯

中学的作业一般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书面的,二是看书思考或实践操作的。

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有的学生做作业的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采取“拖、抄、代.„„等等”,会做的马马虎虎,不会做的就不动笔;有的学生好高骛远,简单的是会而不对,复杂的对而不全,这些不良习惯严重的影响了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要重视做作业,在做习题时要认真思考,总结概念、原理的运用方法、解题的思路、并且尽量多记忆一些有用的中间结论。

8.仔细审题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学会抓字眼,抓关键詞,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上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还要培养自己能从作业,考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的能力。

9.练后反思的习惯

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

第一,怎样做出来的?第二,为什么这样做?第三,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第四,有无其它方法?第五,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

11.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平时要把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随手拿张纸记下,经常看看,看会了、记住了才扔掉。有价值的就用专门的本子记下,并找些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研究一下它们的异同,解题的技巧和办法。

同学们,好的学习效果、好的学习成绩从培养良好习惯开始,这几乎是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尽快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诺贝尔奖获得者、智利诗人米斯特拉尔说:“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是我们学生不能等,他的骨骼正在形成,血液正在生成,心智正在发育,对学生我们不能说明天——他的名字是今天!”

篇3: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明确基本要求

我认为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主要有十二项:遵规守纪、文明礼仪、卫生健康、锻炼身体、勤奋学习、课外阅读、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热爱劳动、诚实守信、团结友爱、注意安全。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校园“八无”的要求:地面无垃圾、教室无脏物、公共设施无损坏、用水用电无浪费、活泼文明无脏话、团结同学无斗殴、完成作业无抄袭、学风端正无作弊。

二、多种途径落实

1.利用升旗讲话“导”

利用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根据学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计划提出具体要求,由学校领导给学生讲清怎样做对,怎样不对,指导学生明辨是非。如《培养良好习惯,做文明学生》《谈行为习惯养成》《谈读书》等。

2.利用校园广播“引”

我校建立了校园之声广播站,每周二、四中午准时开播,在少先队辅导员的指导下,在全校征稿,由学生负责播音、编辑工作,四至六年级的班级轮流主播,主要介绍校园新风、好人好事等。同时学校充分利用网站、黑板报、墙报、宣传橱窗等阵地开展主题鲜明的宣传活动,使学校成为文明行为养成的沃土。

3.利用日常检查“督”

人都有惰性,学生在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检查,我校采取教师督学生查的办法,实行教师学生轮流值周制,做到时时有人抓、处处有人管。通过“督”使不良行为失去发展的空间。

4.利用主题活动“促”

我校重点开展“文明伴我行”活动,以“轻声、慢步、礼让、右行、问候”为校园文明十字公约。以“楼道文明、出行文明、集会文明、用水文明、活动文明、居家文明、课堂文明、购物文明、出操文明、就餐文明”为十个主题活动。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5.利用学科教学“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我校各学科教学都把习惯养成当成重要的教学目标来抓,如,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听课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预习复习习惯等。特别是语文、思品课中有许多感人的人物事迹,他们的良好行为能感动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6.利用学校文化“染”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为了使学生受到良好文化环境的感染,我校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为目标,以“诚信、博爱、励志、自强”为校训。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理念,“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爱生、进取、奉献”的教风,“乐学、善思、勤奋、好问”的学风。教学楼内每个楼层都设有一个文化主题,一楼“爱的教育”,二楼“行为习惯养成”,三楼“我们爱读书”。学校还设计了校徽,创作了校歌。学生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受到良好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篇4: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途径

小学生养成教育是我们研究的课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深知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语文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学得轻松,对学习也充满信心,而且基本上每门功课也都能均衡发展。而语文学习习惯没有养成的学生,则学起来很吃力,久而久之,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基础没打好,从而影响到其他各门学科。

一、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1、自制力较差,易受外界干扰。据对老师的访谈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发现,每班总有一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要不断提醒。所以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老师通常是一边上课,一边表扬哪些同学认真听,哪些同学发言积极等等。很多低年级家长也反应,做家庭作业时,孩子往往三心二意,边做边干别的事,甚至要家长坐旁边监督才能认真做,否则就不做。同样,在学校里,低段教师也反映,班级中总存在着一些学生也要教师亲自监督才会做作业。

2、语文学习的动机不强,学习态度不明确。有些学生由于一开始学习基础不好等原因,得不到好成绩,于是对语文学习缺乏信心,尤其是一些后进生,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力感,造成学习积极性降低。还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竞争意识,无视学习结果,以自我为中心,无视老师,家长的要求,学习散漫,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且很多学生往往只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喜欢花时间去涉猎课外知识。

3、书写习惯不佳,做作业马虎。调查发现,越是到高年级,书写质量越差,高年级作业量增多了是原因之一,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低年级时书写习惯没有养成。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抄写生字时要不笔顺不对,要不笔画不对,纠正其错误之后,依然会再次出现同类的错误,而且一部分学生书写潦草,页面不整洁。书写姿势更是让人失望,握笔姿势错误,眼睛离作业本的距离太近,有的甚至整个头都要碰到了作业本。而且不少学生在有格子的本子上会认真书写,没格子时字又变得潦草起来。

二、导致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存在问题的成因

习惯的形成除了学生发展不平衡的个体差异外,往往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有来自于教学政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影响,以及教师平时教育教学的影响。

1、新课程改革落实不够。新课程改革无疑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一次冲击、突破和创新。但是,如今新课改中依然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相差甚远的问题,许多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最大的缘由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没有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课改的理念,努力去组织一些花俏的学习活动,一节课“吹拉弹唱”穿插其中,课堂上出现浮夸的现象,而语文最基本的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则抛之脑后。

另外,由于课堂评价制度未能及时创新,许多教师还把握不好必要的课堂秩序和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教师对新课程解读的模糊,课堂教学实践与课程理念的不协调,使得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缺乏依据。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不足。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要想让孩子有一个好的人生,就要给孩子一些好的习惯,就要在生活中时刻做出好的榜样;如果家长没有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是非常难的。一方面,老师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身心健康积极和谐地发展;另一方面,家长却又对孩子百般宠爱,对孩子的不良习惯也视而不见,也不会坚持培养,生怕孩子受苦。于是孩子成了两面人,教师在学校里苦口婆心的教育成果在家里毁于一旦。

3、教师语文教学研究的浅薄。直以来,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够重视,这将直接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很不利于我们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课时负担很重,每天少有零星的课间休息或者空堂也都用来批改作业了,很少有时间来好好研究语文教学,每天只知道陀螺一样,完成课时目标,上学生完成多少作业,考什么满意的分数。对于學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改进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分析

1、多元激励,调动小学生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积极性。作为语文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施以不同的激励方法,如: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等,激发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在积极性,增强教学的原动力,焕发学生”愤、悱”的精神状态,转变学生的被动行为、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促进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每个孩子都喜欢激励,喜欢别人给他信心。在他成功时积极嘉奖,在他失落时,树立信心。老师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增强成就感,能调动其积极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2、深化课改,全面落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综合目标。要想不断地深化素质教育,加大新课程改革的力度,我们必须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从而使学生的身心愉悦,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寓教于乐。

3、加强师训,有效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质量水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高尚品德,还要能够引导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如果学生乐学,那么好习惯的养成就容易多了。如果一个教师善于根据自己素质的特点,选用某种教学方法来弥补素质的不足,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通过积极参与进修培训,来提高业务水平;通过向名优教师学习,来丰富实践经验;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总结经验教训。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是我们相信,只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通力配合,深化改革,全面落实新课改;教师坚持不懈提升业务素养,在激励手法上不断推陈出新,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引导;家校合作优化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环境,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将不再是难题。

参考文献

篇5: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1、学会倾听的习惯:(1)上课不做小动作,不玩学具及学习用品,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2)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看他们发言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3)要倾听老师讲解,并按要求认真练习。

2、善于思考的习惯:(1)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发言。(2)善于发现,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懂的问题要主动向教师请教。(3)课前预习知识,不明白的问题提前做好标记。

3、敢于提问的习惯:(1)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与人交流,不怕说错。(2)发言时,站得直,口齿清,讲普通话,声音要洪亮。

4、与人合作的习惯:(1)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共同解决问题。(2)与同学交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

5、自主读书的习惯:(1)养成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注重知识的积累。(2)乐于读书,愿意和书交朋友,养成阅读的好习惯。(3)不阅读不健康书籍,不看不健康的刊物。(4)爱护书籍,不在公用书籍上乱写乱画。

6、认真书写的习惯:(1)读写姿势端正,会正确执笔,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执笔处离笔尖一寸。(2)书写端正大方,保持卷面洁净,不用涂改液,不用胶带。文字和符号都要规范,格式要美观。

7、自评互评的习惯:(1)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渐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学会激励性的评价,既会评价自己,又会评价别人。

8、搜集资料的习惯:(1)能利用查阅图书、借用工具书、等渠道主动搜集与学习相关的材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2)对搜集的各种资料能进行分析、归类、整合。

9、动手操作的习惯:(1)学生能独立完成教科书上所要求的各类操作实验,操作步骤正确。

10、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1)能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认真完成并细心检查作业。(2)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

11、举止文明的习惯:(1)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2)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3)自觉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4)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5)向别人请教,态度要诚恳。(6)不打架,不骂人,公共场所不喧哗。(7)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同学。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8)集合做到“快、静、齐”,观看比赛文明喝采。

12、诚实守信的习惯:(1)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去做。

(2)答应的事确实难完成的,应向对方说明原由,用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3)借了别人的东西要按期归还,说话要算话。

13、尊重他人的习惯:(1)耐心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2)用心听对方说话,不要一边听一边考虑自己的事。(3)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

(4)不打扰别人的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碍了他人要及时道歉。(5)未经允许,别人的东西不乱动。(6)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自己的家庭情况不能随便告诉别人。

14、守时惜时的习惯:(1)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

(2)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马路上、街道上溜达玩耍。(3)回

家后,马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天的事情要当天完成,不留尾巴。(4)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

15、懂得感恩的习惯:(1)听从父母、老师的教诲,不顶撞父母、长辈。(2)体贴父母、长辈的艰辛,主动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偷懒。(3)孝敬父母,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4)要尊敬老师,虚心接受批评。

16、勤俭节约的习惯:(1)爱惜学习用品,不在课本上乱写乱划,不随便撕扯作业本。(2)不随便向家长要钱,不乱花钱买零食、玩具等。(3)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浪费饭菜。(4)节约用电、用水,做到人走灯灭,水龙头用后随时关紧开关。(5)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财物要爱护,轻开关门窗,轻拿轻放物品。不在桌子上、凳子上乱写乱划乱贴

17、遵守秩序的习惯:(1)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走。(2)放学时,要进行站队放学,不在回家路上追跑打闹。过路口,注意避让车辆。(3)进出教室时,要自觉遵守秩序,不拥挤、不推搡。在教室时,自己要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4)爱护学校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进花池,不折花枝,不踩花草,不往墙壁上乱写、乱涂、乱划。

18、勤于动手的习惯:(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书包、自叠被褥,自己的衣物能洗则洗。(2)当自己用过的东

西后,要放回原处,避免在用时不误事。(3)手工制作要自己做,不会下功夫学会。(4)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自己要独立完成或相互研究完成,不可抄袭。

19、锻炼身体的习惯:(1)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课外文娱、体育、科技活动,坚持“两操”。(2)学习运动常识,做好自我保护。(3)在运动中,要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在活动中不做带有危险性的动作,不参加危险性的活动。

20、讲究卫生的习惯:(1)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服,睡前刷牙、洗脸,指甲内无污垢,身体无异味。(2)饭前便后要洗手。(3)定期整理和清洗书包。(4)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见到废纸等垃圾物要主动捡起放进垃圾箱里。(5)不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乱贴、乱挂。(6)不吃变质食物,不喝生水。

篇6:小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也用不尽。”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应该以《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为依据,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计划,明确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一、激发兴趣,调动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自觉养成文明习惯,首先要使他们对养成文明习惯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思想品德课、社会课、语文课、班队会课、行为训练课是文明训练习惯的主要课程,要着力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创设生动的德育情境,避免枯燥无味的说教。校园电视网络是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教育的重要手段,要精心制作贴近学生生活的电视节目,联系学校实际,引导学生辨别是非曲直、真假美丑。要努力创建整洁、规范、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美育、德育自然融合的环境里接受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认识到文明习惯的重要。开展道德知识竞赛,如“公民道德知识竞赛”“文明行为习惯知识竞赛”“自护知识竞赛”“环保知识竞赛”等,使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把握特点,强化训练小学生的特点之一是善于仿性,可塑性大,学生要养成文明习惯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训练要分项实施,重点突破。每期重点训练一两个文明习惯。初期制订计划,下发给教师和学生家长;

各班根据本班实际,制订出班级的训练计划。这样做便于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在反复中形成良好习惯。每天安排几分钟的行为训练课,由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每周向学生布置一次行为课作业,让学生开展行为实践。学校和班级加强督查和评比,用外力督促学生,逐步规范学生行为。

三、实践锻炼,自主成长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富有趣味的活动中进入情境,亲自实践,亲身体验,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活动可以有传统德育活动和体验教育活动两个系列。传统德育活动系列可以分为四个层面:校级活动、少先队活动、年级活动和班级活动。校级活动如升降国旗、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节日纪念等;少先队活动如雏鹰争章、假日小队、夏令营等;年级活动如军营一日、清明扫墓、社区演出等;班级活动如红花评比、月末音乐会、主题队会等。四个层面的活动都围绕阶段养成教育目标进行,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体验教育活动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让学生在体验中养成习惯。如开展“我是学校小主人”系列活动,让值周大队委在周一的集会上总结一周的工作,让全班学生轮换担任班队干部,让学生自选题材、自行编辑、自己播出红领巾电视台的节目等,能增强了学生责任意识和自信心,使他们学会了协调,学会了共处。开展“环保小卫士活动”,组织学生到学校四周开展环境考查,上街调查公共设施被破坏的情况等,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环保意识。在体验活动中,学生成为设计和选择活动形式、参与活动过程和展示活动成果的主人,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激发了道德情感,规范了道德实践,培养了道德习惯。

四、榜样示范,潜移默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更能够影响孩子,并且这种影响是长久的、深刻的、刻骨铭心的。教师在学生面前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团结同志、乐于助人、文明行事、礼貌待人、行为规范、言谈优雅、态度温和,不说粗话、脏话,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还要在同学中树立有文明习惯的典型,表彰那些努力学习、勤于钻研、遵守纪律、诚实守信、友爱同学、懂礼貌、讲卫生的好孩子,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

五、优化手段,增强实效以幻灯、投影、互联网、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能有效地开发、利用和整合教育资源,丰富德育的内容,拓展德育形式,提高德育实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思品课、社会课、语文课等课堂教学,提高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运用摄录手段将社会问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运用影像资料增强社会课“两史一情”教育的形象性等。校园电视台围绕德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制作成电视节目,表扬好行为、好习惯,引起学生共鸣;利用网络虚拟功能,图像显示及音频、视频功能和多媒体的交互性,形成生动活泼的虚拟现实环境,为学生进行各种价值选择实验提供虚拟体验,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更谨慎地进行价值选择,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六、家校沟通,整合力量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应紧密结合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只有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实现整体的育人目标。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与家长能否与学校正确配合,共同担负教育孩子的任务有很大关系。

对于学生来说,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加上学校学生人数多,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无法与孩子父母相比。由于家长与子女之间固有的血缘、感情和伦理上的内在联系,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影响更大。

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严于律己、以身示范,才能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威信。比如,对孩子进行孝心教育,家长不仅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孝敬父母是子女应有的感情。而且自己首先做到,在思想上听取父母的教导和指点,在生活上关心体贴父母,尤其对于体弱多病的父母,要更加体贴、关心和照顾。

七、开展评价,巩固成果学生能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这一活动中,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成绩,也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激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班主任根据学校制订的《文明习惯评比》细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评定表》,对学生进行周评、月评、半期初评、期末总评。周评、月评、半期初评作为期末总评的重要依据。

篇7:学生养成教育礼仪习惯

实 施 方 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全面推行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守则(修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真正突出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切实改变目前师生存在的一些言行不文明、仪表不端正的不良行为习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中学生文明礼仪素质,提升长湖学校师生的文明形象,建设和谐团结向上的人文环境。

二、活动意义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 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文明礼仪教育以满足学校需要为切入点,以服务学生主体健康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教育作用,积极开展德育实践,对于学校文明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活动内容

在我校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教学生学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内涵的社会生活规范,培养学生具有高雅、得体、大方、文明的涵养,它包括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语言、文明衣着,礼貌修养,乃至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我们将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和宣传礼仪贯穿于整个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一)学习礼仪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二)实践序礼仪

让每个学生都广泛参与到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来在参与和体验中成为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

(三)展示礼仪

通过开展校园礼仪风采展示、演讲比赛,讲身边发生的礼仪故事,评选“礼仪之星”活动,展现学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阶段性成果。

(四)宣传礼仪 通过家长学校和培训文明礼仪宣传员,面向家庭,营造手拉手、共创文明新世纪的良好氛围。

四、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9月份):学习礼仪知识,向不文明行为告别.1、开展“学礼仪、讲美德,做文明学生”主题班团队会,进行大讨论。

2、“读百家箴言,摘礼仪佳句”的读书活动。组织学生网上或书报杂志等 收集相关资料,各班整理并编写出简易读本。

3、分年级组织进行文明礼仪训练。

4、举行“校园不文明行为图片展”

5、举行“中华传统美德’’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的教育,从文明的意识上对学生进行根本性的渗透。

6、全校各班举行“文明承诺一句话”活动,全校师生针对文明行为的某个 方面,同时把这些承诺以班级为单位在学校公布,一边师生、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监督。

第二阶段(10-11月):体验礼仪内涵

I、举行一次校园礼仪知识竞赛活动。

2、进行一次“文明礼仪手抄报”大汇展

3.扑展“文明礼仪伴我行”践行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礼仪内涵

①从简单的坐立行、语言、体态语言等方面入手开展“文明举止伴我行” 活动;

②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爰伙伴入手开展“尊长互敬伴找行’’活动;

③从学文明用语、说文明话入手开展“文明用语伴我行”活动:

④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入手开展“文明上网伴我行”活动:

第三阶段(12月份):收获礼仪习惜

l、组织各年级分主题编写文明礼仪教育读本。七、八、九年级主题分别为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和社交礼仪。

2、开展礼仪之星”评选活动。我校将评选出学期和学的“礼仪之星”,并在学校宣传栏展示礼仪之星”的先进事迹,以榜样力量来感化、激励学生。

3、开展“礼仪之星”表彰会。表彰在本次活动中获奖的班级及个人。

五、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张 帆 副组长:李登峰

成员:政教处及各班班主任。

2、学生会组织成立文明礼仪督导大队,并充分发挥校文明督导大队的监督作用,坚持文明礼仪日查日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组织力量,开发校本资源,在总结礼仪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撰《长湖学校文明礼仪教育读本》,以进一步指导师生的文明礼仪行为。

六、活动要求

1、加大宣传力度,创造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倡议书、广播室、宣传栏、班团队会、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将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并争取家长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2、文明礼仪教育要长抓不懈,寓礼仪教育于各项主题教育之中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抓好养成。各年级、各班一定要强化学生礼仪训练礼仪成为学生的习惯。

3、加强师德建设,教师要学会“四个一”,即一张笑脸相迎、一句好话回应、一双眼神鼓励、一颗爱心相待。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

篇8: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提高认识, 形成共识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是学生日后成才的重要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 一个人成才所受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约占75%, 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方面, 所以, 培养良好的习惯, 对学生的一生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必须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 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 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勇于提问、积极思考和讨论、大胆实践、课后认真做作业、专心学习、珍惜时间、课前预习、单元复习、自觉读书、读书写字姿势端正等;另外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 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 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 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 以及自己成绩不如他人的原因, 让学生形成共识, 从而取长补短, 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一) 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 齐抓共管

1.加强教师身教。

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 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 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 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 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

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 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当长, 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 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 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 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 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 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 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 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 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规范学生的行为。

3.学生本身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在学校里, 除了老师, 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 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 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有所顾忌, 但在学生之间肯定会“原形毕露”。如若纵容下去, 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这时, 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 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 用一个恰当的办法, 对“症”下“药”, 对他们进行“改造”, 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二) 注重反复, 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 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 他们自制能力差, 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 所以, 对他们要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 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 让他们通过努力, 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 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必须长期坚持, 反复训练。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 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 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 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 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 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 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 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 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三) 依学龄段分层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要根据不同段学生的年龄特征, 有重点地分层次进行。如一二年级学生可通过儿歌、讲故事等形式, 了解小学生行为规范, 让学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 不乱倒垃圾脏物, 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 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窗台的洁净;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 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有了自我意识, 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中年级通过编故事、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达标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高年级可以通过出黑板报、演讲会等巩固常规制度。

(四) 注重体验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 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 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小学生刚入队时, 站在队旗下宣誓, 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这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我们已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 我们应怎样做?”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各项竞赛活动, 都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的精神。

(五) 榜样激励

人们常说, 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 教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强, 为学生树立榜样, 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这一特点, 要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要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 从身边的人学起, 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要率先垂范, 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首先做到。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 以庄重大方、和蔼可亲的仪表, 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作出示范。同时, 充分利用学生中的典型事例, 给孩子树立榜样, 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 为他们指点方向和迷津。让先进的同学带动后进的同学, 对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养成或保持良好习惯, 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六) 防微杜渐

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 及时教育、及时矫正, 遏制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要从“早”从“小”抓起。从“早”抓起, 即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 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骂人、第一次不做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如果家长在孩子第一次发生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纠正, 待到孩子已经形成固定习惯再改正, 难度就会增大。从“小”抓起, 就是从小事抓起。要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行为, 及时教育学生, “勿以恶小而为之”, 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形成制度、互相督促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 意志力不坚强, 不能长久坚持, 难免为一时的贪玩而忘了自己许下的“承诺”, 所以,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在于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管理制度, 随时督促学生、提醒学生。如安排学习委员定期检查各组同学的作业和知识的掌握情况, 发现同学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作业不工整的现象要及时与此同学交换意见。学习组长要随时督促该组的同学按时完成作业, 并检查作业中是否有抄袭现象、是否工整、是否认真, 发现某同学作业中错误严重时, 要及时给予辅导或寻求学习委员和老师的帮助。这样, 同学之间相互督促, 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 使班上的学习委员和学习组长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充分的利用,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 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 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要使学生最终达到“养成”目标, 就必须坚持长期的检查、评价与训练。

1.加强对学生个体行为规范的考评。

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 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 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 做到知行统一。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监督、检查、记载, 建立学生德育分的考评制度。对全校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并定期通报、讲评, 增加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行为规范教育和行为常规管理, 做到行为规范教育制度化、行为习惯自觉化, 使行为规范真正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 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还可以定期评选出“行为小标兵”, 让他们起到榜样的作用。也可以依据小学生评价手册, 每月认真进行四评, 即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特别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找出自己的优缺点, 给那些对自己缺乏自觉控制能力的学生适当的机会, 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行为, 使他们分清是非、善恶, 意识到自己过错的性质、危害及克服方法。如果学生把道德规范与本人的有关行为进行联系、对照评价, 就会对学生道德行为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2.加强对教师的师德考核。

教师的行为规范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的养成, 因此, 必须加强对教师行为规范的考核。要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 通过听课互评、学生评议、家长反映等途径, 及时把握每位教师遵守师德规范和教书育人的情况。每学期要对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进行表彰, 对有问题的教职工予以应有的批评教育, 严重的给予处分, 考核评优、职称评定时实行一票否决, 从而规范教师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黄正平.小学养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养成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4.

[3]林格.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养成教育序列化训练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社会实践问卷调查报告下一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口语交际习作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