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花短文阅读

2024-07-30

长春花短文阅读(通用8篇)

篇1:长春花短文阅读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体会父亲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

5.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体会父亲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

2.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宋代学者苏洵送二子苏轼和苏辙入京应试,过成都辞别张方平,张出了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问密窥。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辙有疑问,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子注”。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勾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考完后,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其实,知子莫若父,苏洵又是如何评价和教导两个儿子的呢?

二、作者介绍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年间,其文得举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的文章多为政论和军事论著。如《衡论》《上皇帝书》等文,以古鉴今,明确提出治国兴邦的政治革新主张;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为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同时提出改革兵制,信用将才等主张。所作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之作。

三、写作背景介绍

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

四、朗读课文

1.听范读。明确字音。

2.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3.齐读。

五、理顺文章大意

1.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名二子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谈给两个孩子命名字的道理的文章。

2.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3.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参考:

构成一辆车子,轮子、辐条、上盖、车厢底部的横木,在车上都各有职责,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即使这样,如果去掉轼,我就看不出它是一辆完整的车。苏轼啊!我害怕的是你过分显露自己而不善掩饰外表。

天下所有的车无不按照车辙行进,而讲到车的功用,却从来不给辙算上一份.即使车辆翻倒马匹摔死了,祸患患也和车辙无关。因此车辙是善处于祸福之间的。苏辙啊!我知道你是能避免祸患。

六、夯实基础

1.识记重点实词。

① 名二子说:命名,起名。

② 虽然:即使。

③ 去轼:去掉,去除。

④ 惧汝之不外饰也:担心,忧虑。

⑤ 辙不与焉:参与。

⑥ 吾知免矣:了解,知道。

⑦ 不外饰:不装饰外表。

⑧ 辙:车轮辗出的印迹。

⑨ 仆:倒下。

⑩ 毙:死。

2.课时速背课文,同桌互考。

七、整体感知

1.文章分为两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明确:

“轼”名说。

“辙”名说。

2.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苏洵依据车的组成结构特点,给两个儿子起名的缘由和期望。

八、作业

1.抄写实词。

2.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名二子说

苏洵

“轼”名说

“辙”名说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八家之中苏家占三席,可见其父治家有道,教子有方,如果没有一个父亲的用心良苦,也不能有我们日后的两位文学大家。

二、课文研读

1.这两个名字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都是“车字旁”,都与车有关。

2.“轼”“辙”和古代的车都有什么关系。

明确:古代的车是木制的。它由车轮、辐(即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直木条)、盖(用来遮阳防雨的车盖)、轸(车厢底部的横木)等组成,这四项是古代车的主要组成部分。“轼”则是车厢露在外面的扶手横木。而“辙”则是指车行后车轮的印迹。

3.苏洵写车轼,借助车轼对苏轼提出怎样的希望?

明确:苏轼个性刚直不阿,才气过人,锋芒毕露,所以苏洵告诫他要注意“外饰”,注意收敛约束自己,隐蔽自己,要像车轼那样不显眼而又不可或缺。

4.从这一段文字中能看出苏洵对苏轼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能看出苏洵对苏轼的担忧和关爱,苏洵了解苏轼的性格,为苏轼的锋芒毕露深深感到忧虑。

5.第二段文字写车辙有什么特点?

明确:苏洵认为天下所有的车辆都必须循辙而行,但是论车之功时车辙是排不上的,而当车发生灾祸时,祸患也不会殃及到车辙。车辙是“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6.从苏洵的这番话里能够看出苏辙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苏辙温良敦厚,谨慎持重,能够避免祸患。

7.从这一段文字中能看出苏洵对苏辙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能看出苏洵对苏辙的性格十分清楚,对苏辙的为人处世很是认可,表现出对儿子的拳拳之爱。

三、写法归纳

提问:本文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是引物托喻,作者找到物与人的相似之处,以物喻人,以物的特性来写人的性格,使道理更加明确清楚,令人信服。

四、拓展

1.阅读苏轼的《洗儿诗》,体会苏轼对自己儿子的情感和希望。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2.了解“大小苏”。

苏轼:北宋诗人、词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21岁中进士,曾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等职。政治上不满王安石变法,和旧党意见也有分歧,故新旧两党执政时,均自请离开朝廷,任地方官多年,最后被贬至惠州等地。是一位全才作家,诗、词、散文造诣都很高,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一代豪放之风,对后代很有影响。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如《赤壁赋》等。

苏辙:北宋文学家。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9岁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但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晚年定居许州颍川(今河南许昌)。政治态度与其兄相同,文学创作自幼受父兄影响,文风与其兄接近。擅长各种文体,以书信和亭记最为出色。有《栾城集》。

3.名字知识:

名字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姓名文化,它包括“姓、名、字”三部分,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

古人因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古时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夏商代两代人的名如夏桀商汤;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注重玄学,讲究高雅,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僧佑;唐宋时,道僧红极一时,以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

古人都因名取字,两者相联,通称名字,清朝王应奎做了最权威的阐释:名用来区分彼此,字则表示德行。古人小时有小名,大了叫大名,名是阶段性的称呼,等有了字,名就应该避讳。而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jī簪)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小结:其实无论文中的苏轼苏辙,还是同学们的名字,都不能称之为名字。名字名字有名还得有字。因为苏轼从小生性旷达,苏洵希望他在轼的位置上瞻前顾后,所以又给苏轼起了个字叫作“子瞻”,意思是让他高瞻远瞩,谨慎小心,而对于另一个儿子苏辙,相对比较放心,取字“子由”,意思是让他跟着别人走,仿效依循,谨慎持重。

五、作业

1.依照课文,为自己的名字写一篇《自名说》。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名二子说

苏洵

“轼”名说--劝诫--内敛外饰

“辙”名说--勉励--冲和淡泊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一门三文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洵的文章,这节课我们再来常常苏轼的文章。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

二、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明确字音和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3.齐读。

四、理顺文章大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2.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参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五、夯实基础

1.识记重点实词。

① 欣然:高兴的样子。

② 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③ 遂至:于是、就。

④ 相与:共同、一起。

⑤ 交横:交错纵横。

⑥ 盖:原来。

⑦ 但:只是。

2.课时速背课文,同桌互考。

六、整体感知

提问: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1)寻伴夜游;(2)庭院月色;(3)月下感叹。

七、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四课时

一、导入

齐背课文。

二、课文研读

1.文中哪一句点明了作者夜游的缘由?

明确:“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欣然”一词体现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作者喜悦的心情。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用了哪种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入”字用拟人修辞,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悄悄地走进门来和他做伴,作者把无情感的月光人格化,写得生动有趣,也衬托出

4.作者为什么唯独找了张怀民做伴?

明确:“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当时张怀民也被贬黄州,二人的心境相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二人的心境相似,遭遇相同。“相与步于中庭”,可见两人关系甚笃,有相同的志趣。

5.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文中描写庭院中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什么特点?

明确:空明。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

7.作者仅仅用18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主要得益于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

明确:

比喻;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从“盖竹柏影也”能体会到作者恍然大悟的心情,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正侧结合,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

8.文中“闲人”究竟是什么意思?

明确: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闲情逸致的人。

9.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闲”?

明确:

①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 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③ 月光如积水空明,竹柏影

④ 藻、荇交横。

⑤ 夜来无事,解衣欲睡。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11.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参考;乐观、积极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不汲汲于名利,坦荡豁达等。

三、拓展

1.借月抒怀的诗句:

①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②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③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李白

④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王建

⑤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⑦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⑧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苏轼

⑨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王安石

2.苏轼的代表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四、作业

1.默写全文。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积水空明、藻荇交横--比喻

闲人--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雷真民

[《短文二篇》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篇2:长春花短文阅读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课文内容。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孔子世家赞》

一、导入新课。

教师饱含深情地背诵初一时学过的《〈论语〉八则》,吸引学生齐声同背,从而开始教学。

二、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顾、介绍孔子、司马迁与《史记》。

三、研读课文。1.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画出理解有困难的词语、句子,教师巡视,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及停顿、语调等。

(2)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疑。提示学生注意下列加点词语。心乡往之:通“向”。适鲁,观仲尼庙 :往,去到。诸生以时习礼其家:按时。当时则荣:当(他们)活着时。

则已焉:通“殁”,死。传十余世:大数或度量单位等后面的零头。学者宗之:拜……为宗师。

(3)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2.探究下列问。

(1)本文是司马迁叙述孔子生平事迹后所作的评论,讨论:本文行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先引《诗经》中的诗句以示对孔子的敬仰之情;接着展示孔子遗风,以表向往之心;最后以君王等来衬托孔子的影响。

(2)文中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从中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心乡往之”是主旨句。这里可看出作者对孔子的敬仰、推崇之心。

(3)作者讲到“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同学们也曾学过《论语》中记录的孔子的言行,你们从这些言行中可看出孔子是怎样的人?

明确:学生可结合所学的孔子语录来谈。

(4)“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孔子的学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封建历史中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即便是今天,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行为仍可看到孔子学说烙下的印迹,请同学们列举一些例子。明确: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加以引导。3.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是的,孔子学说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司马迁在写作《史记》 时已预料到了,将孔夫子称为 “至圣”既表达了推崇之心,又 是对孔子的最高评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本文。

2.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写作一篇研究文稿《我看孔子》。《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一、导入新课

由上次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为了维 护封建统治,从汉武帝开始,历朝各代统治者都把孔子学说作 为正统思想,如果有人胆敢说出自己的主张,便被诬为异端邪 说、毁圣叛道,就要被严酷地制裁。在这 制统治下,仍有 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者,明代的李贽便是其中之一。

二、利用多媒体展示孔子故里的系列图片及各朝代祭孔的有关文字、后世对孔子追封的称号。

三、介绍作者

李贽(1527—1602),号卓吾,泉州晋江人。明代中叶的重要思想家与文学家。他思想解放,敢于抨击封建社会传统道德 与教义,被封建统治集团视为异端,屡遭迫害。后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下狱,自刎而死。

四、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练读,要求读顺句子、读准字音,画 出不懂的词语、句子。(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句。吾亦以为大圣:认为……是。强不知以为知:不懂装懂。

矇聋:目不明曰矇,耳不聪曰聋。这里指道学后辈小子们只知听信儒先父师之言而不会独立思考,如同瞎子、聋子。

(3)学生结合注释,练习翻译课文。2.师生合作探究下列问。

(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驳论的主要论题是什么?是用什么来批驳的?

明确:论 :“人”与“吾”皆以孔子为大圣,以老、佛为异端。以孔子自己的话作为材料,揭穿世代相传的所谓“大圣”和“异端”,只是儒先们的臆度之言,与孔子的话并不一样。这样,就用有力的论据,驳倒了对方的言论。

(2)作者最后一段连用四个 “从众”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明确:短短的几句话中,连用四个 “从众”,意在反复申明,事孔子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仅仅是一 “从众”行为。因为作者 “虽有目,无所用矣”,所以把这些话 在 “孔子像”上,与其说是 “事之”,不如说是 “批之”。

(3)本文在当时被看做是“毁圣叛道”,你是 同意这种看法?结合课文,谈一谈作者所毁的、所叛的究竟是什么。

明确:作者所毁的、所叛的并非孔子学说本身,而是后世学孔的道学家盲目崇拜孔子,用封建礼教使人们变成一个模样,短从而丧失个性。

(4)本文将封建卫道士的面纱彻底揭开,使人们意识到统治者的真正用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达到这样的批驳效果的?

明确:①文章全用反语,层层剥开了“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的原因。②巧妙地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进行批驳。

3.“从众”是治学的大忌,不“从众”才能获得真知灼见。然而,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又常常习惯于“从众”,很难改变。结合你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你对“从众”的看法。

五、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反封建的勇士——李贽坚韧不 的彻底斗争精神,同时思想上受到深刻的启迪: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勇敢地开拓创新。

七、布置作业

篇3:长春花短文阅读

(选自《白居易选集》,白居易著,王汝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鉴赏空间

冷泉亭是杭州的一处山水胜迹,位于灵隐寺前、飞来峰下, 唐时亭在水中,宋时亭移建于岸上。本文作于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秋白居易于杭州刺史任上时。

与《冷泉亭记》相比,《黄鹤楼》对楼的地理位置交代得更为简洁、直接。《黄鹤楼》着重介绍了楼的高大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而《冷泉亭记》则主要介绍了冷泉亭的景色;《黄鹤楼》交代了楼得名的原因,《冷泉亭记》则介绍了五亭及其建造者。就语言表达看,两篇文章都句式多变,多用对偶;《冷泉亭记》还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增强了表达效果。两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对山川胜迹的热爱之情,而《黄鹤楼》还表达了作者对仙人的仰慕之情。两篇文章均篇幅短小,但都内涵丰富。

【读有所思】

篇4:文言短文阅读

晏子复①于景公曰:“朝居严乎?”公曰:“朝居严则曷害于治国家哉?”晏子对曰:“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非害治国家如何也!且合菽粟之微,以满仓廪;合疏缕之纬,以成帷幕。太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也。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距②而不入者哉!”

[注]①复:告诉、问。②距:同“拒”。

(1)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非害治国家如何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距而不入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在下位的不说话,就叫做哑巴,在上位的什么都听不到,就叫做聋子。上聋下哑,那么不是妨害治理国家又是什么呢?(得分点:下、上、谓、喑、害)

(2)治理天下不是用一个有才能的人的话(所能奏效的),(别人的进言)当然有听了而不采用的,哪有拒绝而不许别人说的呢?(得分点:固、恶、距,整体句意顺畅)

【参考译文】

晏子问齐景公说:“居于朝廷之上,对下威严吗?”景公说:“居于朝廷之上对下威严,那对治理国家又有什么妨碍呢?”晏子回答说:“居于朝廷之上对下威严,那么臣下就不说话了,臣下不说话,那么君王就什么也听不到了。在下位的不说话,就叫做哑巴,在上位的什么都听不到,就叫做聋子。上聋下哑,那么不是妨害治理国家又是什么呢?况且把微小的豆类、米类积累起来,能装满粮仓;把稀疏的纬线合织在一起,能织成宽广的帷幕。高大的太山,不是靠一块石头,把低小的东西积累起来,然后才能高大。治理天下不是用一个有才能的人的话(所能奏效的),(别人的进言)当然有听了而不采用的,哪有拒绝而不许别人说的呢?”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解释下面的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其用兵行师( )(2)一出于诚( )

(3)躬耕陇亩( )(4)终身不易( )

2.“未之有也”从句式上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句。

3.下列加点的“以”字,与例句中的“以”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

A.先帝不以臣卑鄙B.临崩寄臣以大事

C.以光先帝遗德 D.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4.翻译短文中画线的句子。

(1)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军队(2)全、都(3)亲自(4)改变

2.宾语前置

3.C(都是连词,表目的,来。A项,因为;B项,介词,把;D项,连词,以致。)

篇5:阅读《短文》阅读答案

2.B

3.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

篇6:《长春花》阅读答案

2、好像 大意 赞扬 祝福

3、颜色 香味

4、时间 有一天、一天夜里、不久

5、略

篇7:英语阅读短文练习

B.October

C.A or B()2.Families eat _____and drink_____.A.mooncakes ,coffee B.nuts,milk C.mooncakes,Chinese tea()3.People often tell the story of ______.A.Chang’e

B.Diao Chan

C.Qu Yuan()4.Then moon is ______that night.A.round

B.bright

C.A and B()5.is the Mid-Autumn Festival a Chinese festival? A.Yes,it is

B.No,it isn’t

C.I don’t know

(二)This is Changsha South Railway Station.A high-speed Train called Hexie Hao is going to move out of the station.Wang Jun is going to go to Guangzhou.He will visit his uncle and aunt.He is very excited.He likes to travel by train!A)阅读短文,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What is the best title(标题)for this passage? A.A Travel

B.A Picnic()2.What is the name of the station? A.Changsha North Railway Station.B.Changsha South Railway Station.()3.Can the train called Hexie Hao go very fast? A.Yes,it can.B.No,it can’t.4.Is Wang Jun very excited about the travel? A.Yes,he is.B.No,he isn’t.B)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1.Where is Wang Jun going?

Wang Jun is going to ________________.2.Will he visit his uncle and au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Christmas is coming.The shopping centres are very busy(忙碌的).Some people are buying Christmas trees.Some people are buying gifts for their families or relatives.I’m going to buy a computer for my little brother.He can draw pictures on the computer.Our family usually gets together(团聚)on Christmas Eve.My elder brother(大哥)lives in London.Last year,he didn’t come back because it was snowing very hard.I hope we are going to be together again this year.My elder brother will drive here on Christmas Eve.We will decorate our Christmas tree with colourful balls and lights.We will put the gifts under the tree.We don’t open them until Christmas morning.()1.Before Christmas , the shopping centres are very_____.A.high

B.lovely

C.busy

()2.I’m going to buy a _____for my little brother.A.computer

B.football

C.schoolbag()3.My elder brother lives in _______.A.London

B.New York

C.Beijing()4.My elder brother will come home by_______.A.bus

B.car

C.bike()5.We put the gifts ______ the tree.A.in

B.on

C.under

四)

Daming and his friends will go for a picnic next Sunday.They will go to the park.Everyone will bring some food and drinks.Amy will bring some peanuts and candies.Tom will bring some fruit.Xiaogang will bring a few cans of Coke.Tingting will bring some cookies and apples.How about Daming? He will bring a box of cakes and a football.So they can play football in the park.They will meet at the park at 9:30 a.m.They’re so excited about the picnic next Sunday.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画“×”。

()1.Amy will bring some peanuts and candies for the picnic.()2.Xiaogang will bring a few cans of Coke.()3.Daming will bring a basketball and some cakes.2.根据短文选择正确的答案。

()1.When will Daming and his friends go for a picnic? A.Next Saturday.B.Next Sunday.()2.What will Tom bring for the picnic?

A.some fruit

B.Cookies and apples

()3.Are they excited about the picnic? A.Yes,they are.B.No,they aren’t

3.根据短文,回答问题。1.Where will they go for a picnic?

They will_____________________.2.What time will they meet at the park? They will_____________________.3.What will Tingting bring for the picnic? She wil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Dear Peter,I’m very happy to receive your email.Yesterday I went to Nanjiao Park with my friends.In the park,the tress are green and flowers are blooming.Some birds are singing and dancing in the trees.We played many games in the park.We had a happy time all day.Now I’m gong to answer some of your questions.You asked me about the weather in Changsha in summer,It’s very hot in summer.The most of people in Changsha usually go to the swimming pool(泳池)to swim.I like swimming ,too.And I’m a good swimmer.I like summer best.You asked me when the best time to come to Changsha is.I think the best time to come to Changsha is spring or autumn.It’s often too hot in summer and it’s too cold in winner.I have a finish this email now.Welcome to Changsha now.Yours,Li Ping 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1.The email is from________ A.Peter

B.Li Ping

C.Mary()2.Li ping went to __________with her friends.A.Zhongshan

B.Beijing Park

C.Nanjiao Park()3.In the park ,some _____are singing and dancing.A.birds

B.girls

C.boys()4.The most of people in Changsha go to the _____to swim.A,sea

B.river

C.swimming pool()5.The best time to come to Changsha is ______.A.spring or autumn

B.winter

C.summer

(六)It’s autumn now,The weather is sunny and cool.I’m going to have a picnic at the beach with my friends tomorrow.Mum made some cookies for us this morning.I will bring them.And I will bring some candies.Tom will bring some apples and pears.They’re from his grandpa’s garden.Peter will bring two bottles of orange juice.We are going to play beach volleyball together.We will have fun.()1.In autumn,the weather is______.A.very had

B.nice

C.not good()2.We will have a picnic________.A.at the beach

B.in the park

C.at school()3.Mom made some_______for us this morning.A.cakes

B.biscuits

C.cookies()4.Tom’s grandpa has a _______.A.park

B.garden

C.zoo()5.Peter will bring ______bottles of orange juice.A.two

B.four

篇8:长春花短文阅读

异象聚焦

一、命题时随意拓展

如某校五年级期末考试的阅读部分出现了这样一道练习:

将下列骈偶成语中的另一句写下来。

藏之名山, ________得道者多助, ________

失之东隅, _________精诚所至, _________

先且不去分析此题的难易程度, 试问一下此题与文本有何联系呢?阅读短文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定是要求学生先阅读文本, 再去解答相关问题。脱离文本, 随意命题, 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二、答案不具确定性

如某校五年级期末考试将叶圣陶的名篇《稻草人》第三自然段引入了阅读短文, 考题如下:

“他安安静静地看着田地, 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 赶走那些飞来的小雀, 他们是来吃新结的稻穗的。”这句话中的“小雀”指的是什么?

A、小鸟。B、特指麻雀。

真不知, 此题能考察学生何种阅读能力。虽然命题者提供的答案是B, 但查阅资料后, 没有任何依据, 教师争论纷纷。

三、所选短文, 不具代表性

学生阅读理解, 既是一次阅读能力的考察, 又是一次特殊的阅读经历。“文质兼美”, 应该是其本质特征 (我们的课文也是如此) 。笔者所遇到的一些短文, 如《蠢狼》等文字浅显, 内容苍白, 没有美感可言。

四、将语文课标“置之度外”, 颠覆序列

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是具有序列性的。然而, 有些阅读短文有随意拔高之嫌。如在某三年级的考试中, 要求划出比喻句, 并写出这样写的好处。在语文素养的序列中, 这明显是高年级的范畴。

审慎思考

如何避开如此错综复杂的阅读短文“泥沼”?笔者认为有必要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阅读理解

阅读短文考查的是阅读理解能力。什么是阅读理解?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学生学习新策略》中说:“阅读理解是阅读者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 进行加工编码, 获得知识意义的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说, 阅读理解是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与语言知识相结合的心理活动过程。

二、为什么阅读理解

人类知识的传递, 大量是通过阅读理解活动来实现的。教育学家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有的学者称阅读为“学习之母”、“智慧之源”。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实验证明, 靠听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15%, 而靠视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35%。

进行阅读理解的考查, 实际是学生的专项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广泛阅读语言材料的基础上, 利用文章的各种关联信息, 主动进行推理解题, 并在这一认知心理过程中, 充分利用“心理直译带动语篇理解”的快读方法, 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实现信息传递, 发展学生智能, 传承民族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正如本文开头所说, 也是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现实回应

有了以上观察及思考, 我们就可以在一个宏观的背景上审视阅读短文, 并作出相应的现实回应。

一、我们应该如何选文

笔者认为, 试卷中的短文可分为两类:

一类来源于教材, 就是王荣生教授所定性的“定篇”。“定篇”本身就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 “学生的学习任务, 就是沉浸于这些诗文, 并按权威者的指示, 对那些被阐释过的诗文加以内化 (了解和欣赏) ”。将之作为阅读理解内容, 就是考核学生是否已经“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

第二类来源于课外阅读, 也就是王荣生教授定性的“例文”与“样本”。主要考察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 (具体请参照王荣生教授主编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一书。) 而这些“例文”、“样本”的选择, 是与教材文本紧密相关的, 至少里面所包涵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应该是一致的。如文质兼美的散文、具有典型的写作特征的科学小品文、说理性的文章, 当然也有来自生活的新闻报道等,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相关文本的能力。

二、我们应该如何命题

课标对各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作了阐释, 它为阅读理解立下了标杆, 只有以它为镜, 才不至于“盲人摸象”、“浑水摸鱼”。观照课标第三学段阅读目标的阐述, 笔者认为, 小学高年级阅读短文命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对于语文知识的关注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 语文知识支撑着母语的“学得”教育, 引导着学生语感的生成。对于阅读理解而言, “语文知识”应该是其中不可规避的一个体系。具体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1) 看拼音写词语。

(2) 给带点词语选择正确读音。

(3) 联系上下文, 填上 (选择) 合适的词语。

(4) 照样子, 写词语、句子。

(5) 给短文相应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6) 填关联词语。

(7) 划出文中比喻句、拟人句等。

以上等等, 考查着学生语文素养结构中最基本的内容。另外, 有了具体的语言环境, 这比单纯的“看拼音写词语”、“词语搭配”、“选择关联词语”等之类的题目更科学、更简洁、更直观, 更能投射出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

2. 对于阅读技能的演练

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是阅读教学一项非常重要的课程任务。由此衍生开来, 阅读短文也应强化学生的阅读技能。具体形式如下: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 使用词典。侧重点不在于查词典的方法, 而在于对于理解词语及整个文本的帮助。

(3) 搜集处理文本信息。能否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源中快速、准确地捕获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并迅速判断信息的真伪, 摒弃虚假信息, 已成为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在学生的独立阅读中, 搜集处理信息是最为基本的阅读技能。

如短文《梦想永远在路上》,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题型:

这是对文本内容的回顾, 也是对文本主旨的挖掘。

再如短文《献给北川的橘子》, 题目设计为:

根据文中的相关信息, 用通顺、简洁的话, 把下面的人物或地方介绍清楚。

A、“我” (本文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达沃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题既考察了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判断, 又考察了他们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可谓是一举两得。

(4) 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 或者中间内容填空及补充结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而结尾也常常是文本“画龙点睛”或者“振聋发聩”之处。“加上合适的题目, 补充结尾”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核心价值的把握。

填补文本中间内容, 也能考察学生能否整体把握文本。

形式之一:选择。

如:想一想, 下面的这段话应加在第__自然段和第__自然段之间。

上帝回答:“我创造了世界, 也创造了风雨, 创造了干旱, 创造了蝗虫与鸟雀, 我创造的是不能如人所愿的世界。”——《如果麦子没有考验》

形式之二:填空。

联系上下文, 在第8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一句合适的话。

到了收获的时刻,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农夫的麦穗里竟然没有结出一粒麦子。

农夫找到上帝, 问道:“__________?”——《如果麦子没有考验》

(5) 考察概括能力。最常见的形式有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等。另外, 还有此形式的“变异”。

如玛格丽特以自己的哪些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永远坐在前排》

(6) 理解关键词、句、段。

如:对文中的两个“绿手指”, 你是怎样理解的?请联系上下文, 作出回答。

A、美国某小镇有一位“绿手指”。

这一句中“绿手指”是指__________。

B、但愿你我还能长出新的绿手指。

这一句中“绿手指”是指________。

3. 对于文本语言的赏析

关注语言形式, 已成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共识。在阅读短文中, 让学生赏析文本的表达效果, 则是对此共识的有力回应。

如, 划出短文中的比喻句, 说说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表达效果如何。

4. 对于表达形式的观照

观照文本的表达形式, 从而实现能力的迁移, 也是阅读短文命题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 文中前面的情节有多处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仔细读短文, 为文中的两处伏笔找到与它们照应的句子, 分别用直线和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慈善的不是钱, 是心》

再如, 课文第三段说“妈妈虽银丝飘飘, 却心明眼睛亮”, 第四段又说“妈妈眼睛不好”这两处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5. 对于人文内涵的体味

语文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是用文化神韵去滋润学生, 引领他们登堂入室, 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宏气势和美丽姿态。因此, 在阅读理解中, 我们不仅要关注工具性, 也应挖掘其内在的人文内涵。

如, 文章最后说:“就在这些考验中, 我们会看到最光芒四射的美丽人性。”读完文章, 你看到的“最光芒四射的美丽人性”是__________。——《飓风中的两个瞬间》

当然, 一篇短文不可能面面俱到。选择什么样的命题内容及形式, 应当遵循语文素养发展序列, 尊重学生学情, 尊重文本特点, 精心考量, 用心鉴别、筛选与设计。唯有如此, 阅读短文才是“有意义”的存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安全员的培训内容下一篇:创城决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