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2024-08-25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共8篇)

篇1: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一、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式不科学,或娇惯溺爱或简单粗暴

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学者指出,现代儿童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心灵施暴式、过分溺爱式、物质刺激式、放纵式、愁眉苦脸式五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常常与家长聚少离多,亲子互动较少,孩子和家长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因为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对孩子的关心、沟通和教育较少,因此,他们会在内心深处对子女产生愧疚心理。对孩子提的要求,家长都会尽可能给予满足。又因为孩子平时大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对孩子更是十分宠爱,会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种情况下,容易养成儿童的骄纵个性。另一种情况是,有的家长平时较少与孩子沟通,较少关心孩子,放任孩子,但一旦孩子犯了错误或是自己工作不顺心,就会对孩子大声呵斥,严重时会责打孩子。不管是骄纵溺爱还是简单粗暴,都是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会对儿童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投入较少,家庭教育环境不良

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由家庭负担的教育方面的费用。一般所说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家庭为子女的教育所支付的最低成本,包括交通费、食宿费、园服费、保教费和文具费等,这是必需投入。家庭扩展投入是家庭为使子女享受额外的教育或优质教育而特别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家教费、课外辅导费和其他费用等。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较少,主要是孩子在园的各项学习费用,也就是教育的必需投入。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参加幼儿园学习的费用,几乎没有其他费用。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甚至无法入园。相比之下,城市家庭的教育投入远远大于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十分重要。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时间外出务工,家庭成员不完整,家庭内部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一些父母及其他长辈只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忽视孩子情感的培养;家庭互动中教育的成分较少,家庭文化环境中教育文化氛围也不良。部分农村家庭忽视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作用,使得学前留守儿童不能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快乐成长。

(三)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隔代教育问题众多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打工,父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具有消极的影响。因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教育孩子的重任多数就落在了祖父母身上。但因为祖父母年龄较大且文化水平较低,不能跟孩子很好地沟通,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据《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这些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9.2岁,并且他们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报告同时指出:隔代的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可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而隔代教育又具有较多的弊端。

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因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农村父母进城务工的最根本的原因。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加上农村的经济收入满足不了全家的生活支出,农村许多年轻人、中年人选择离开孩子,进城务工,努力挣钱。离开家庭,也就暂时放弃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职责。因此,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

(二)农村家庭的传统观念重视提升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忽视家庭教育

农村家庭受传统的思想观念束缚,认为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就是要提升孩子的物质生活质量。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一些父母远离家乡,离开自己的孩子。其实,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就是陪伴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成长。一些农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关注孩子身体的生长,忽略对孩子生命价值、品质习惯的养成。这些传统的观念限制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低,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孩子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靠祖父母抚养和教育。而大多数祖父母的文化水平都很低,不能给予儿童最新的知识,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也不了解。同时,文化水平低导致教育观念也比较落后,他们容易忽视家庭教育对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意义,导致家庭教育在学前留守儿童生活中的缺失。

三、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政府:加大地方经济投入,发展地方产业,让外出务工的农村父母回流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农村家长进城务工的根本原因。在农村,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已经不能够保证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开支。农村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离开故土和年幼的孩子。父母长期远离,导致农村一些学前留守儿童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几近空白。为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政府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一方面,政府可采取措施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距,吸引进城务工人员留在本地,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另一方面,政府应着力发展地方产业,或支持农民自主创业,提供相关经济资助和政策帮助,让他们不用远离家乡和孩子外出务工。

(二)社区:优化农村幼儿园师资和设施,建立家长咨询站,弥补家庭教育不足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加上家庭教育的空白或缺失,使得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农村的学前教育机构缺乏,且其师资和设施并不完善。为了弥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幼教机构需负起留守儿童早期教育的责任。优化师资,注重对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提升,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同时,还可以依附幼儿园建立家长咨询站,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给予农村家长特别是隔代家长咨询儿童教育问题的机会,并提供相关的帮助。

(三)社会:开办家长学校,提高隔代教育质量

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隔代教育产生许多问题:祖父母溺爱孩子、祖孙关系不平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隔代教育无法避免,那么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以提高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迫在眉睫。开办家长学校,提升隔代家长的文化素质,利用教育讲座、影片宣传等方式,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并对他们进行教育指导。同时,定期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加强孩子与祖父母的情感交流,弥补家庭情感关怀的缺失。总之,社会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只有这样,学前留守儿童才能健康成长。

(四)家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农村父母应该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要将教育误认为只是幼儿园和学校的任务。父母和其他家长往往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他们的言谈举止和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要重视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关怀,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心理健康;还要摒弃传统的“智育为先”的理念,重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积极引导;并且重视孩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通过各种努力,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

篇2: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漳县第二中学 王江平邮编:748300

摘要:在农村有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是农村留守儿童中更为脆弱的特殊群体,他们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均在6周岁以下,有相当多的儿童在婴儿期父母就外出打工,把他们留在农村交于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教育。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教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帮助,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这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留守学前儿童的利益迫切需要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主要对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并浅谈对一线幼儿教师的建议,以促进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前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而需要其他亲属或委托人照顾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由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负责一切生活起居的儿童。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及成因

对儿童的教育,要从他们人生的第一步——学前教育开始关注。而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存在比较多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缺位造成的。

亲子教育是启蒙教育、家庭教育的深化、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亲子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然而,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长期在外,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教育基本从孩子的成长中淡出,亲情教育功能几乎丧失,这种缺乏沟通和亲情的关爱,很容易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这些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沟通的机会,入园后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胆小、怕事,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由于受到祖辈的影响,普遍思想呆滞,缺乏创造性,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下面是一组调查所得的数据:

很少与父母联系的大约25%

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的大约75.%

非常想父母的大约65%

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大约10%

在幼儿园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大约20%

害怕陌生人的大约40%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大约45%

觉得自己很一般的大约50% 学习上听老师的话的大约25%

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大约50%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大约35%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而有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60%,可见亲子教育对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再者,单亲教育力不从心。单亲监护人因家务负担较重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与情感变化,对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也缺乏耐心。部分单亲监护人几乎不与孩子沟通,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稍有不如意,便实行“呵斥教育”。而在农村,这种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单亲家庭数量庞大,这种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学前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三是隔代教育难以胜任。由于家中的年青人外出打工,家中的老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落后,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当那些城里的孩子在学弹琴、跳舞、绘画等一些特长时,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仍是局限于学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甚至于有些儿童在入园前没有看过图画书,不会讲故事、做游戏,在入园后虽然有教师的辅导,但学习效果却不好,家族教育的缺失,让这些留守儿童普遍素质不高。部分祖辈对留守学前儿童过分溺爱,仅仅注重物质生活的满足,却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正确引导。也有部分隔代监护人教育观念保守落后,对孩子要求甚严,一旦犯错非打即骂,容易导致留守学前儿童敌视或报复心理产生。同时,由于隔代年龄相差较大,且监护人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难以合理科学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四是亲戚朋友教育形同虚设。作为代管人的亲戚朋友因与留守学前儿童不是亲子关系,在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上存在着“不敢管”与“不愿管”的心理。对他们而言,孩子安全是第一位的,至于留守学前儿童的行为习惯及心理需求却极少被关注。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除了家庭要重视对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外,一线的幼儿教师应努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因为一线教师是除监护人外和幼儿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也是对幼儿成长影响很大的人,恰当的合理地学前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我粗浅的认为,一线幼儿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与幼儿的祖父母进行充分的沟通后,改变他们的教育方式,把盲目的溺爱幼儿改为关爱、帮助幼儿、培养幼儿独立的能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如在小班幼儿中开展穿衣服比赛活动,找朋友活动,让这些留守儿童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学会独立生活。改变叛逆、孤僻的性格,能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学会关心别人,使他们能健康成长。

二、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材。

对于班上的幼儿要特别关注那些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幼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这些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养成他们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独立完成作业,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对于家庭条件好的幼儿,更是鼓励参加各种兴趣班,提高幼儿素质。

三、激发幼儿创造能力。

幼儿期是创造性发展最自由、最迅速的阶段,但由于受祖辈的影响,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创新的意识,知识面的狭窄让他们无法认知一个崭新的世界,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开发幼儿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例如:让幼儿在一分钟内说出木材的新用途,纸的新用途等等。

四、开展“我想对爸爸妈妈说”主题活动。

由于留守儿童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我们便在教学中开展“我想对爸爸妈妈说”主题活动,让幼儿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爸爸妈妈,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提出自己的要求,教师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上便更多的按照孩子们的要求去做,给予他们更多的爱,让他们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且范围大、影响广.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好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愿。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特殊的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关爱。留守儿童的问题目前还不能得到完全解决,但我们应当正视这一问题,为促进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改善教育环境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卢伟《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3: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的儿童, 学前留守儿童是指0~6岁的留守儿童。

由于学前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 父母与孩子聚少离多, 因而对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会有不良影响, 易使其在性格、心理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

1. 学前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

学前留守儿童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因此得到父母的关爱就少之又少, 久而久之, 就导致其亲情观念日渐淡薄, 造成“情感饥饿”等问题。此外, 有的学前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沟通, 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导致形成孤僻、胆小、自卑、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的性格缺陷。

2. 学前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

学前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 在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缺失、农村教育环境不完善的影响下, 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性格缺陷, 主要表现为任性、自卑、暴躁、敏感、孤独、胆怯等。这些孩子在幼儿园常常表现出不合群、孤僻, 不能与老师和小朋友友好相处, 具有攻击性行为。从性格方面看, 这些儿童缺少亲情和关爱, 有一定的心理障碍。这是因为, 0~6岁的幼儿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果此时缺乏关爱、沟通、教育和引导, 就会使其产生许多不良行为。

二、教育措施

笔者认为,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幼儿园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首先, 要加大力度创办乡镇幼儿园, 让孩子有学可上, 有师可教, 有伙伴可玩, 能让孩子们在幼儿园接受良好的教育, 从而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其次, 父母要考虑到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要意识到把孩子托付给长辈照顾的不利因素, 尽最大努力加以消除, 不能把孩子交给长辈就“万事大吉”, 要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 从亲情上、教育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关注。再次, 幼儿园要更多地承担起外出务工家庭子女教育的责任, 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同时, 幼儿园和监护人之间要畅通联络通道, 可通过开设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学习家庭教育文章等方式, 帮助隔代家长更新教育观念, 了解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常识,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为教育好小辈打下一些基础。作为教师, 应当想方设法让孩子经常保持乐观、稳定、愉快、积极的情绪, 让他们获得爱的鼓励, 从而使其在学校、家庭都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为了做好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 笔者觉得可以做以下有益尝试:

1.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 帮助树立家长科学的教育观念。

农村有些家长的教育观念淡薄, 重养不重教, 而祖辈又出于对孙辈的疼爱, 常包办孩子的一切。因此, 很多留守儿童都形成了自私、任性或胆小怕事的性格。对于这些孩子, 我们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 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 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 从而帮助家长树立科学和正确的育儿观, 家园共育, 共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2. 不定期开展亲子活动, 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活动是儿童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不仅有益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而且能使儿童在活动中学会对待事物的态度、方式和方法。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的基础, 但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中, 祖辈们因为没有时间或不屑的缘故, 往往让孩子单独游戏, 从没有或极少参与孩子的游戏;家长以物质关怀代替两代人日常的心灵沟通与交流的现象比较普遍, 亲子关系由此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痕。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认为, 老师应帮助家长和幼儿开展各种类型的亲子活动, 有效地弥补家长和幼儿之间的裂痕, 加强他们的情感交流。

3. 经常开展“校信通”活动, 架起亲子的桥梁。

在农村, 学前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仅限于一般的电话联系。电话中, 父母也是只关心生活冷暖, 很少过问孩子精神上的需求。为此, 建议开展“校信通”活动, 以短信交流为纽带, 沟通孩子与远方父母的情感联络。孩子可以通过老师给在外务工的父母发短信, 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 从而加强与父母的亲情交流和心灵沟通, 化解远方父母的担心和忧虑;老师也可以通过短信方式接收在外打工的父母的信息, 读给孩子听, 以此加强留守孩子与父母的联系, 让他们做到虽然不见面, 仍可以心贴心。

篇4: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探究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学前儿童;教育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吃苦耐劳的农民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最让他们揪心的是离家打工后留在农村的子女教育发展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只能交于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管教。一个新的特殊弱势群体就这样诞生了——留守儿童。目前,已有大量的社会力量和教育工作者将注意力投向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但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而对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研究和关注较少。

一、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概念解读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由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负责一切生活起居的儿童。

二、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及成因

现代教育是一个大系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三种基本形态在各自的领域担负着培养人的使命。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时时刻刻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通过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造成的。

1.家庭教育严重缺位

一是亲子教育陷入困境。良好的亲子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然而,父母长期在外,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教育基本从孩子的成长中淡出,亲情教育功能几乎丧失,这种缺乏沟通和亲情的关爱,很容易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二是单亲教育力不从心。单亲监护人因家务负担较重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与情感变化,对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也缺乏耐心。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学前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2.农村学前教育问题

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监护堪忧导致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不利,本应通过学前教育得到一定的弥补,但目前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严重缺乏、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育缺乏規范等问题造成了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得不到有效的引导,教育得不到良好发展。这就需要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但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现实状况,他们很难获得相关培训。同时由于幼儿教师工作范围仅限于园内教学,课后缺乏与幼儿监护人之间的沟通,不能起到改变留守学前儿童监护人教育观念、帮助监护人了解孩子的作用。

3.社会教育环境不利

一是户籍制度的缺陷。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农民仍然游离在城市体制之外,由此派生出一系列诸如教育、住房及社会保险等政策,形成了强大的阻止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

三、改善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的建议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是三个相互关联、相互协作的环节,这三个环节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给予留守学前儿童关心和帮助才能解决好孩子的教育问题。

1.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多种方式促进留守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教育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从孩子的家庭教育做起。

2.学校应当加强对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对于留守学前儿童,农村幼儿园应当给予更多地关注和关爱。一是建立农村学前教育规范制度。二是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鼓励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到农村幼儿园任教,定期为农村幼儿园教师组织业务培训,教授幼儿心理沟通等方面的知识。三是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建立留守学前儿童家长联系制度,可为留守学前儿童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详细记载这些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情况,及时与其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学前儿童监护人进行交流,使其了解孩子的学习、个性发展和心理需要。

3.鼓励社会力量关心、支持留守学前儿童,发挥社会教育的积极作用。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氛围。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使留守学前儿童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因为父母为了生计在外打工而成为留守儿童的孩子们更需要获得关爱和良好的教育,虽然留守儿童是城乡二元化结构的产物,留守儿童的问题目前还不能得到完全解决,但我们应当正视这一问题,为促进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改善教育环境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摘要:教育,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文化等各方面联系愈来愈密切的今天,教育成为社会热烈讨论的话题,中西方的对比和借鉴也屡见不鲜,成为我国课改的关键词。

关键字:教育发展 农村教育 生源流失 改革

正文:我国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教育质量和受教者数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当前,我国教育取得一定突破,不过,在具体的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以及现实地区性的差异,教育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对于所存在 问题的认识和探讨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地区教育的实效,这篇文字主要走访了淮北地区城乡各处,在对于教育教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大量的基本材料的支持下,对于淮北地区的教育做浅短的认识和探讨。

濉溪县百善镇一所农村小学,共有十一位教师,一百九十多名学生,从学前班到五年级共年纪,六个班级,平均每个班大约三十多名学生,其中学前班人数多一点,有五十八名学生,其他班级每班差不多不到四十名学生。在校老师平均学历大专,大部分是中师学历,自学提高,其中已经有两位老师获得本科学历。教师平均年龄在四十岁左右,已经十多年没有新进老师。据了解,学校的电教设备为一台电脑和一台电视机,阅览室配备完成。而据学校老师介绍说,学校的电教和阅览室形同虚设,老师们很少去利用,教师的多媒体知识不充足,而且,使用起来很麻烦,基本上就是闲置的,阅览室也没有相应的能够满足学生的读物。笔者观察了电教室和阅览室,两者是在一起的,房间里的摆放有些凌乱,电教设备看起来很久没有使用,图书摆放在书架上,可是鲜有查阅的痕迹。学校里也没有基本的活动设施,除了基本的房舍,只剩下灰黄的泥土灰尘。学生下课就是在班级门前站一会,一位主任表示,现在的孩子还不如以前的学生有玩耍的空间,很无奈,但是没办法!

据一位五年级的教师介绍,虽然看起来学校的师生比例是合理的,但是实际上很短缺。基本是两个老师承包一个班,语文老师兼任英语、音乐等课,数学老师同时负责体育等课目。老师们叫苦不迭,虽然口口声声的素质教育,可是每年都会有抽考考试,老师们在忙于正常教学的同时,还要应付各种检查,在兄弟学校的抽考比赛中如果名次靠后就要受到批评。一位一位语文老师说,自己在教授语文的同时,还要教授英语等课目,可是精力和学识各方面根本不够,上级也不重视其他科目,所以学校能够开设的勉强会应付,除了语文和数学这些主课,其他的是得过且过,不能教授的也没有办法。课本越改越难,主课的教授已经很费力气,实在鲜有时间去关注别的事。

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校的十一位老师其实正常教课的只有九位,另外两位老师是退休返聘的,十一位在编岗位,不过另外两位老师因为在农村条件艰苦等其他原因,没有真正的在职,而是通过其他渠道另外聘请两位退休农村教师任教。其中缘由不难得知。

而对于学校学生的情况,老师表示很多是留守儿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看管,学生的学习全靠老师督促,自律性很差,布置的作业只能说竭力督促完成,有些不做的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改变。虽然说老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但是生活和教学的压力,老师了解每个学生的举动,不过也不能很好地去交流,只能是发现个别学生异样时去查问一番。家长会和与家长交流基本是空谈,在家长眼里学习是孩子的事,孩子到学校就等于完全的交给老师,老师对学生事事何种教学家长是不理会的。

谈到现在生源流失,学校领导表示没有办法的事,学校条件差,对学生的管教不可能像一些寄宿学校那样周全,家长为了孩子好送去城里能够理解。但是对于外界说的责任心不够,老师表示情况不属实,不能够把责任心等问题也划分为城乡问题,农村的教师比起城里的教师在对学生的关爱和关注等方面并不差,只不过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主客观不能够更好地去管教学生。农村的孩子放学后就是在泥土里玩耍,城里的孩子可以聘请家教,进行课外辅导,这样就很大程度上令老师减弱了教学的压力。城里教师面对的压力更多地是外在的,而农村教师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对于教学的不足的压力。一位老师说,可能在学历上面与城里老师有差距,但是这不能说明教师素质就比他们的差。老师举了一个她接触到的实例,城里的老师对学生说回去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布置二十道数学题,这在农村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如果你敢对学生说这样的话,家长绝对饶不了你,认为你老师没本事。

对于老师自身的一些培训,学校老师表示基本形同虚设,很少听到学校有这样的安排,一位老师说估计这是对于学校的骨干教师的培训,情况了解很少,老师的自身进修就是自己的事情。

走访烈山区一所小学,学校在校老师六十多位,学生九百多名,情况比起百善镇的农村小学好得多,电教设备配置完善,电教室也利用起来为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孩子教授电脑课。按照中小学师生配备比率,政策要求的是每名老师安排二十一名学生,而该小学的情况比较好,每名老师需要管理不到二十名学生。不过,小学教师普遍反应教学任务重,教师和学生的压力很大。课改,这个被提及几年的话题,在师生眼里,非但没有减负,反而更加地令学生感到疲倦,师生在“减负”的课改面前不堪重负。95%的教师表示,现在的教材偏难偏重,教材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延伸,简单地针对教材看,是符合社会提出的素质教育和新式教育的要求,不过结合小学学生的年龄和接受水平中小学课本明显的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课程多,作业多,加上自身能力的限制,很多学生对于学习失去了兴趣,感到学习的枯燥乏味。很多老师表示,现在小学的课程安排不符合规范,为了出成绩,现在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数学课成为学生最多的课目,其他的课目,例如,劳动实践,每周一次,有的根本没有,音体美等课程低年级多一些,高年级的少一点,增添了电脑学习课,任课老师一般由主课老师兼任,缺少专职教师。由于学习的内容难于理解,教学任务困难重重,在完成教学任务和让学生真正地接受掌握知识中无法平衡,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填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都苦不堪言。

一位小学教师表示:“低年级语文教材比原来的教材改的更离谱,增大识字量,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一个学期要从原来的识认200个字,到现在500字,学生这么小,好可怜,反复的写,认。平均每天都认几十个字,这么小的学生怎么能接受?”在问询小学学生时,他们也表示要记得东西太多,勉强刚记住昨天的学习内容,今天的又充斥而来,根本没有时间消化,去明白学习的内容,渐渐地对于学习就剩下机械地死记硬背。更多的学生连识记也无法按照老师的节奏做到。

对于公布的所谓不以升学率衡量学校,不以成绩衡量学生,老师们纷纷表示纯粹是宣传,学校间依然是成绩为重。学生的成绩是衡量各方面的标准,这就迫使老师不敢放松,更不敢轻易地尝试,只能在稳中求稳,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严格的训练式反复学习,通过加大作业量和频繁的考试来保证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是否真正的接受无法去探知。老师也不能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逐个提问学生,学生多,作业量就增多,交流都无法进行,根本顾及不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的内容除了机械地记忆,很大程度上处于懵懂的状态,不知道自己学的什么,为什么去学。

通过问询老师,得知,小学大部分是矿工子女,还有一部分是周围的农村子弟,据老师介绍,学生的学习不理想,矿上的子弟还能应付,而农村的孩子实在不行。农村孩子主要是留守儿童,老师表示,“很多学生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爱,也疏于管教,放任自流,现在教育的问题就出在农村,你想想中国有多少农民,子女教育问题谁来管,很多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孩子谁来教育?”老师只能在课堂督促,一旦离开学校,根本无法管理,所以,学生各方面都有可能出现问题,目前,最突出的就是学习问题,不爱学习,难以管理,很多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据了解,很多“问题学生”并不是自身真的存在问题,只是没有良好的习惯,在课堂不服管理,或者由于跟不上进度而厌学,老师无法及时管理,渐渐地也疏于管理,最后就被定性为“问题学生”,成为师生眼里的差生和不好的典型。老师们表示,并不是不想去管理,只是,普遍的都是每个班学生人数50,60,有的甚至有70,80个,老师照顾不过来这么多学生,学生人数过多,纪律都不容易维持,上课更是不容易,更没有时间去管理其他的学生,实在没有办法的才会进行教育,不过收效甚微,老师们只能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不加理会。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无法与家长能够进行沟通,老师们表示鞭长莫及,只能在学校时尽力地督促管教,离开学校就不清楚了,部分学生甚至会辍学,但是无能为力。

老师们表示,目前的教育情况只能是挂在墙上的数字,在现实情况面前,换汤不会换药,虽然学校的硬件设施有所改善,但是教学的情况不容乐观,现实的教育仍旧是应试教育,考什么,教什么,学生的基础知识打的牢,不过学东西比较死,不会发散思维,动手能力也差。

老师自身的工作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和控制,突破的教学很难,加上学校的教师少,因为编制问题已经10年没有新教师的加入,教师队伍趋于老龄化,新思想新理念引入教学的很少,虽然教育部门每年都会有培训,濉溪县每年会有3天的时间安排专业人员为教师进行再学习,学校本身也会有50天左右的时间进行校本培训,不过效果不大。不过,对于淮北市每年举办的观摩课,教师们评价很高,认为贴近教学,对于自身教学有很好地启发作用。在成绩的要求和时间的有限性面前,完成教学任务压倒一切,成为师生努力的目标。

对于自身的无奈和处于对学生的关爱,老师们表示,希望教材不要编制的这么难,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目标去研究编写教材,现在的教育投入还是太少,希望每个学校都能小班化教学,更加合理地分配师生比例,真正是为了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把社会等方面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他们失去热情和自我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在家庭费用支出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费用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无论是在城市和农村,教育费用的比率都在上升,成为家庭支出的重要部分。

中央教育部逐年地减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费和其他费用,希冀通过各种努力减轻家庭负担,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贫困家庭的学生学习和生活压力。不过,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的生源情况还好,初中的生源状况就很不理想,一般具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家庭,不会选择把孩子送进位于乡镇的中学,认为乡镇中学教学水平低,中学教师责任心不强,孩子学不到知识,生活等各方面的照顾也很差,宁愿选择民办中学,花费更高地代价,以期为孩子营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学习环境。城区家长一般也是选择民办中学,认为公办中学在学习、监督各方面的责任心无法与民办学校相比,在没有竞争压力的公办中学里,教师的压力较小,在自己工龄和职称达到一定标准的情况下,待遇各方面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民办学校的老师,取得的成果直接和自己付出的努力有关,责任心更强。家长普遍相信民办学校更加有利于自己孩子的未来。而选择民办学校,家庭的付出更大,一般中学,由于国家减免政策,学生需要缴纳的费用一般只有保险费等几十元钱,民办学校一学期的书本费和杂费达到上千元,据了解,差一点的位于农村的民办中学,学费在1200元,位于城区附近的达到2000元以上,例如,广文学校一学期要缴纳2750元的费用,包括伙食和住宿的费用,比较有名的,办学条件较好的龙华中学一学期的费用是2800元。

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得到较好的教育,选择花费更多的民办中学,很多家长表示,希望孩子在封闭式教学管理模式下能够有所成绩。家长大约算了一笔帐,一个孩子上学,一年的花费大概在万余元左右,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不是小数字,很多家庭的家长纷纷出去打工挣钱,完全地把孩子托付给了学校。一个农村家庭的收入在两万元左右,加上打工的收入,大概在四万元,不过除去花费,所剩不多,孩子的上学费用对于家庭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支出了。

还有部分家长自孩子上小学开始就通过各种渠道把孩子送入城里的小学,濉溪县县城很多小学都有接收来自农村地区的孩子,缴纳高额的择校费,由于公办城区小学不是寄宿制,很多家长便选择在学校附近的出租房租赁一间房屋,由家长陪读。走访了濉溪县第六小学附近的陪读集中区,出租房简单,很多是一个家长带着几个孩子,一部分是父母都在,就近卖蔬菜或者打工,赚取生活费用和孩子学习费用。出租房简陋,陪读家长一般是母亲,父亲外出打工可以赚取更多的钱来维持家用。问及陪读的情况,家长们表示,都是为了让孩子学习环境好一点,陪读的花费很大,家里只是依靠着一个劳动力赚钱,生活很拮据。陪读的家长很少有时间去额外地赚钱,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效果不敢保证,只求孩子能够争气。据估算,陪读的租赁费和额外的生活费是一大笔费用,原本可以两个劳动力的家庭,由于陪读,实际上只能有一个赚钱,变相地削弱了家庭收入,增加了家庭支出成本。

而家长所选择的民办学校的质量参差不齐,城区具有一定鉴别能力的家长在选择时能够谨慎地对待,而农村地区家长一无所知,对于学校完全不了解,只能根据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去选择,在濉溪华宇学校被勒令调整前,笔者走访得知,学校的生活和学习设备很差,学校尘土飞扬,教室简陋,食堂就像一个破旧的工厂的框架,到处灰蒙蒙的,状况极差。学生年纪小,自理能力差,衣服上的灰尘满布,头发蓬乱,看上去犹如野外生存的人。学校教师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过大部分都是摸清情况后无法继续留任,选择离开,学校长期拖欠教师工资,学校6个月才给教师500元工资,很多老师不得不离开。没有老师的管理,学生无人理会,整个学校看起来纷乱不堪。据一位曾经在此学校工作的老师表示,华宇学校不单纯地是小学或者初中,凌乱纷杂,招生有小学,初中,甚至曾经开设过高中教学班和职业教育教学班,管理制度混乱,学生自由放任,学校配置的电教器材变相地成为学生的在校网吧,后来不得不废除。在二零一二年元月八号,笔者再次来到华宇学校,家长们在学校门口迎接孩子,上前询问,家长很气愤地表示不能再让孩子继续留在那里上学,老师们罢课,学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上课,在学校漫无目的地滞留。一位家长指着自己蓬头垢面的孩子,称孩子简直与混混无异,生活比监狱的生活还不如,孩子还没有进行期末考试,家长们已经不愿意等待,将孩子带离了学校。据一位教师称,整个学校学风不正,基建太差,学生的生活食宿都得不到保障,特别是食堂伙食特差,教师更换频繁,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家长们在了解到孩子的情况后向县教育局作出反应,在二零一二年一月十八号,县教育局做出批示,责令华宇中学停学整改。剩余的学生转移到附近的学校就读。而评价普遍较高的龙华中学,笔者了解到,学校招生严格把关,学校也是全封闭制的管理,师资力量充裕,虽然管理较严,不过学生和家长评价很高。学校整齐规划,教学楼和学生公寓楼林立,新建设了塑胶跑道,对面就是县一中,环境方面没有问题。学生反应老师的素质很高,不会像其他学校的老师随意的打骂体罚,教学严谨。公寓都配有生活老师,一般都是本班班主任自带,24小时地对学生负责。家长表示,学校有事都会及时地联系家里,还专门开通了校讯通,各方面的资料都可以及时得知,方便了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学生成绩在同级学生中突出。

结论:据教育局有关领导表示,目前民办教育迅速崛起,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家长都希望孩子可以得到更好地教育,在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条件后自然地会选择更好地教育。据统计,目前进入高中的学生,民办中学的达到30%以上。民办学校的兴起得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希望更好地完善本地区的义务教育。对于民办学校对于政府办学的影响,一位股长表示,民办中学的兴起和发展对于政府办学是一个压力和激励,面对民办学校抢夺生源的挑战,公立学校只有更好地加强学校管理,提升办学质量才能生存,不然就会被淘汰。而对于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家长宁愿付出高额就读费而不愿选择免费的问题,教育局有关领导表示,一方面是由于家庭有钱,就算是相等的教育教学,家长们也希望在城里,而不愿留在农村。对于选择民办而舍弃公立教学,领导坦言,确实是公立学校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够,家长们无力管教孩子,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民办学校的教师在竞聘制的压力下责任心更强,付出的更多,效果就会更好,而公立学校,奖惩力度薄弱,仅仅依靠绩效工资作为奖惩的手段,效果不佳。这也是很棘手的事情!

我们要求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教育改革,但是面对教育的特殊性,如何改?改成什么样式的教育才更符合我们的现实?才能更好地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国民素质?在信仰缺失的时代为他们提供一个塑造健全人格的机会?教育是工具,也是发展所必须的支撑的基础。在日益发展的时代,我们很明显的看到与发达国家青少年的差距所在,在实践方面缺失严重。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同龄人群的差距,甚至与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我们要付出哪些努力,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是关键。这不是说沿袭西方教育,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教育理论,而应该在了解我们教育、文化的特殊性的前提下,解决其中不符合教育要求,纠正被扭曲的成分,输入新的血液和力量,保持属于自我的本色,并且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们的青少年拥有一片自我的天空更好地长成。

篇6: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类型

——灵岩初级中学

黄晓明

近几年来,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大批出现,教育又面临新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

1、留守儿童生活的“家庭”类型

(1)单亲监护型

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单亲监护型占45.5%。主要特点: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比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缺乏友爱等。

(2)祖辈监护型

父母均外出打工,子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祖辈监护的占39.5%。主要特点:在监护的过程中,一般注重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而很少从精神、道德上进行管束和引导;由于祖孙年龄相差一般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是文盲,因而无论是在体力还是在智力上都难以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

(3)亲朋监护型

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如叔婶、姑舅或朋友监管的类型。这种类 型约占留守儿童的10%。主要特点: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

(4)自我监护型

孩子自我管理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这种类型约占5%,一般情况下孩子年龄在14-16岁,多为初中或高中学生。主要特点: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财、物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关注较少。这类留守儿童由于处在青春期初始阶段,易受外界影响,发生问题较多。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监护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单亲监护人无论是父亲或母亲、祖辈,还是亲朋好友,都把监护的重点放在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上,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二是监护人精力不够。由于忙于生产、生活,没有精力对孩子进行教育。三是监护人教育能力低下。特别是祖辈,由于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落后,明显存在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现象,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思想品行、身心发育、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

(1)思想品行问题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 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

(2)安全防卫问题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

(3)身心发育问题

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 极等畸形心理。

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还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和社区合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这里仅从学校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要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针对学生的品行偏差和心理障碍等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治。

(1)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要改革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使学校成为孩子喜爱和向往的地方: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随时掌握他们身心变化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经常与监护人沟通,了解他们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督促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交流和沟通,抚慰他们的心灵和感情:发动教师、团员、少先队员和其他学生对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2)变革学校现有的教育模式

重新配置现有的教育资源,变革学校现有的教育模式。要建立心理健康与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要建设“家庭式”学校,成立亲情服务部,开通家长热线或建立“心联心”网站,以便于家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问题并及时沟通:要优化教育 内容,增加农业和科技实用技术等内容,让学生们初中毕业时能掌握一门生存的技能,以适应社会和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热情,农村教育应“兼顾学生的升学教育和技能教育”;要突破陈旧的教育理念,调整课程结构,加强留守儿童的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使之自尊、自立、知法、守法,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整体素质;要全方位地关注每一个留守儿童,给他们父母般的关爱,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3)建立制度化的家访

家访的数量每学期应不少于两次,以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建立起学校和家庭对留守儿童相互支持的培养模式: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一段时期的跟踪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探讨相应的矫正措施,并对有关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及时进行总结,使之形成经验;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现状,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效应。(4)采取灵活的办学方式

根据留守儿童群体的特点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可以在有条件的学校实行“校中校”或“一校两制”的管理方式。不少外出打工家庭富裕了,愿意投入,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寄住条件较好的学校。针对这部分家庭的需求,可以适当允许有条件的学校放开一定的收费政策限制,改善学校的寄宿条件,安排专职生活指导教师、学习辅导教师 进行全方位的关爱、管理和教育。

篇7: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分析:

这类学生纪律观念淡薄,迟到、早退的事时有发生,自己感兴趣的课就听听,不感兴趣的课就不听或干脆一走了之。因为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可能厌恶自己的家庭,因此到处游荡,行为散漫。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一、每班建立班级学习互助小组,把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留守儿童后进生,让他们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

二、班主任要有颗仁爱之心,经常设身处地地为留守儿童后进生考虑、解决问题,让他们时时得到你的温暖。如安排座位,注意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帮助差生;课堂提问,多激励留守儿童后进生踊跃发言,让他们注意力集中,没有时间让思想开不差;班级活动,多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

三、父母离异的学生,要求老师经常与他们交谈,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带给孩子的心理障碍尽量化解。

篇8: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一、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本课题调查以湖南省农村为例, 所称农村留守学前儿童为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 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 年龄在0~6岁的儿童。此次调查我们共计发放问卷500份, 有效问卷426份, 其中接受调查的农民工留守子女年龄在0~6岁的累计百分比为99.8%。

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外出打工的父母每隔“1~3个月”“3个月至6个月”“半年至1年”“1年以上”回来看望孩子一次的分别占20%, 22.1%, 35.7%和22.1%。其中59.9%的父母通过电话保持与孩子的联系, 孩子父母与孩子1周未联系的占调查总数的29.1%, 1个月未与孩子联系的占30.8%, 半年未与孩子联系的占31.0%, 1年及以上未与孩子联系的占8.9%。由此可见,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与父母的联系并不密切, 互动较少, 沟通时间少必然导致教育机会和时间减少, 可以说对农村留守学前儿童而言, 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甚至缺失。

家庭是幼儿进行初级社会教育的场所, 长期与父母分离会使幼儿在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孩子, 使他们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 或表现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

在调查中, 留守的学前儿童由祖父母抚养的比例高达32.2%, 由父亲一方抚养的占14.8%, 母亲抚养的占9.2%。其中父亲一方独自留在农村照顾0~6岁学前儿童的比例高于母亲一方单独留守的情况, 更加让我们忧心。因为在0~6岁的幼儿具有明显的依恋倾向, 母亲的角色对其教育教养更加显得重要。在孩子“10个月之内”外出务工的母亲占21.8%, 在孩子“1岁左右”外出务工的母亲占32.2%, 累积在孩子1周岁前母亲外出务工的比例高达54.6%, 而父亲在孩子1岁以前外出务工的累积百分比为64.6%。由此可见, 半数以上的父母亲在婴儿哺育工作结束后便外出务工, 这对婴幼儿的教育教养存在很大的弊端。

在调查的群体中,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 (上幼儿园) 的占56.8%, 并且从3岁开始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 (上幼儿园) 的占调查总数的41.1%, 可见现阶段农村对于正规学前教育 (上幼儿园) 的接受度较高。但是在与学校沟通的问题上,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监护人的表现并不让人满意, 只有21.8%的监护人经常与老师联系, 57.0%的监护人有时跟老师联系, 还有13.8%的监护人从来不与老师联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两大主要阵地, 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二、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违法性分析

1. 父母未尽己所能履行监护人义务

家庭教育也是我国公民教育的应有之义。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具有接受家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只要父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不危害被监护人利益的情况下都有照顾自己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法通则意见》中明确阐述了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包括:“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 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 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 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 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 在被监护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人发生争议时, 代理其进行诉讼。”因此按照法律的规定, 父母不应该仅以外出务工为理由懈怠或者放弃履行监护人管理和教育的监护职责。父母长时间不与农村留守学前儿童联系, 不在身边照顾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生活, 不尽己能提供较好的家庭教育, 就是不履行监护职责, 即存在违法性。

2. 监护责任委托范围不明确和被委托主体不合法

从法律的视角来看, 作为未成年人监护人的父母应该尽己所能履行监护职责,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 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在适当的情况下, 监护人可以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

父母外出务工背井离乡, 在不能把未成年人带在身边的情况下, 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 是维护未成年人基本权益的无奈之举。

目前的研究认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有五种形式:第一是单亲监护, 第二是祖辈监护。第三是亲友监护, 第四是同辈监护, 第五是混合监护或称不确定监护, 即在一般的状态下由孩子自己照顾自己, 时而由父母监护或者父母委托他人监护。其中祖辈监护和成年的同辈监护是履行监护职责最有力, 也是最多的一种方式。但是从家庭亲子关系, 儿童依恋的角度来看,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在这两种类型的监护模式下都得不到最好的家庭教育。

亲友监护多数是一种基于传统社会人情关系上的委托, 在这种委托中多数侧重履行“保护被监护人身体健康, 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的职责。祖辈监护、成年同辈监护和亲友监护, 一般都是按照农村传统风俗进行, 对于法律所规定的委托范围没有明确规定, 存在委托的风险。而同辈监护中未成年兄姐监护与自我监护一样都存在被委托主体不合法的问题。因为未成年兄姐本身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本身也是受监护的对象,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他们不能成为监护职责委托的对象。农村留守学前儿童作为被监护对象本身, 更加不可能履行监护职责。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 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九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不得让不满十六岁的未成年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3. 家庭教育功能弱化不符合法律精神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 由家长 (其中首先是父母) 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1960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 提出要从小保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并使之制度化。根据心理学的研究, 对3岁以前的婴儿来说, 心理发展的最大威胁是安全感得不到满足。0~5岁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 家庭环境的影响在这一时间段内至关重要, 即需要来自父母的关怀和照顾。对于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来说, 从家庭中获得安全感的满足, 接受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其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都无法达到的。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过早和父母分离, 缺乏亲子互动, 减少了家庭对儿童的情感支持和言传身教, 使得留守学前儿童面临生理和心理的安全问题, 甚至在早期的研究中将农村留守儿童视为“问题儿童”的一部分。按照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立法精神, 家庭教育功能应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地提高, 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农村家庭教育应该成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这种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实况不符合我国法律的指引和规范。

三、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法律保护的践行

1. 提高法律意识, 明确父母责任

运用法律保护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受家庭教育的权利,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其父母的法律意识, 使他们充分意识到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和监护的义务, 不能以外出打工为由不尽自己所能履行的监护职责。在监护职责委托的过程中, 外出打工的父母必须明确委托的职责范围, 明确被委托主体具有合法资格, 明确未成年自我监护的违法性。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五十条之规定, 由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 责令其改正让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的情况。

2. 依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二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 正确履行监护职责, 抚养教育未成年人。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我国教育部门、妇女儿童联合会、学校等应该依法为我国农村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这种家庭教育指导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来设计, 使得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从中获得与该年龄阶段儿童教育教养相符合的指导, 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3. 完善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制度, 维护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权益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是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两部专门法律, 但都存在缺乏操作性的困境, 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制度上还不是很完备。因此加强我国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 对于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权益有重要意义。

总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农民外出务工还将继续, 留守儿童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应该在社会各领域提高法律的效用。只有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 明确家庭教育的义务性和重要性, 才能保护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权益。

摘要:改革开放后, 许多农民进入城市谋生, 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在外, 造成留守儿童接受家庭教育的机会和时间变少, 甚至缺失。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 尤其对学前儿童的初级社会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法律对于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作用多发挥在学校教育领域, 如何依法保护儿童受家庭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发挥法律对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规范和指引作用, 主要应该从明确监护人责任、委托监护的合法性和依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单方面进行。

关键词: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朱芳红.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弱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12) .

上一篇:我开心又烦恼的一天的作文下一篇:采购主管面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