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篇

2024-07-22

课内文言文阅读篇(精选9篇)

篇1:课内文言文阅读篇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总结)

六上 1.《为学》

作者:彭端淑,清代文学家 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选自《白鹤堂集》 中心:本文以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之间的辩证关系,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六下

2.《天时不如地利》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被称为“亚圣”

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和他弟子所著。

中心: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重要性,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3.《橘逾淮为枳》

作者: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选自《晏子春秋》 中心:文章叙述了晏子出使楚国,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的尊严,表现了一个爱国,机智,善于辞令的晏子和平庸愚昧的楚王形象。故事告诉我们在羞辱别人的同时也在羞辱自己;待人要随和,心胸狭窄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要用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七上 4.《伤仲永》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中心:通过描写方仲永的事迹,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提示人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 7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5.《周处》

选自南北朝文学家刘义庆编辑的《世说新语》周处,字子隐,晋朝义兴(今江苏宜兴)人

中心: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6.《小石潭记》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选自《柳河东集》

中心:作者时而欢乐,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的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7.《卖油翁》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谥号文忠,号醉翁、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中心:卖油翁以高超的酌油技艺表演征服对方,用事实证明熟能生巧的道理。8.《核舟记》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选自清朝人张潮所编的《虞初新志》 中心: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9.《口技》

作者:林嗣环,清代文人

选自《虞初新志》

中心:通过描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现了我国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七下

10.《陋室铭》

/ 7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

选自《全唐文》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中心: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安平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11.《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选自《周元公集》

“说”是一种文体,可说明事物,也可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道理。中心:文章通过对莲花形象和品质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12.《王顾左右而言他》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选自《孟子》

中心:短文告诉我们,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时间接的批评比直接的批评要有效得多。13.《公输》

作者:墨子,名翟,墨家的创始人

选自《墨子》 公输盘,有人说他就是传说中的鲁班

中心:课文通过记载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出他的艰苦实践精神和反对不义战争的“非攻”思想。14.《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作。中心:通过长勺之战的史实,告诉大家要取信于民、善于掌握战机。并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战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 7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15.《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战国策由西汉刘向所编。

中心:告诉当权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八上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孟子

选自《孟子》

中心:论证了在苦难中造就人才的道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17.《孔孟论学》

作者: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思想家,被称为“至圣”“万世师表”)、孟子

选自《论语》、《孟子》

中心:第一条:学习的作用,能使人终生受益。

第二条:学习的方法,学习和思考要精密结合。

第三条: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学习要勤奋好学,不耻下问。

第四条: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止步不前,要持之以恒。

第五条: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第六条:学习的态度,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18.《黄生借书说》

作者: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朝文学家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中心: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去读,好好珍惜,勉励青年要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

/ 7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19.《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作者: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朝书法家、文学家

选自《板桥家书》 中心:对“读书以过目成诵”的批驳,主张读书需要选择精华、深入研究。八下

20.《黔之驴》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选自《柳河东集》

中心:旨在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的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同时也启示人们要敢于、善于向貌似强大的敌人作斗争。21.《愚公移山》

作者:列子,原名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选自《列子·汤问》

中心:课文通过记叙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子孙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命山神把山背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毅毅力,也说明了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2.《狼》

作者:选自《聊斋志异》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中心:告诉我们,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勇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九上

23.《记承天夜游》

作者: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 选自《东坡志林》

/ 7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中心:抒发了作者压抑无奈的苦闷心情与自我排遣的旷达情怀。24.《岳阳楼记》

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文学家

选自《范文正公集》 中心:写出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25.《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谥号文忠,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中心:通过对美景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九下

26.《陈涉世家》

选自《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中心:文章讲述了陈胜起义的原因与过程,勾勒出一个胸怀大志、具有卓越政治见解、优秀组织领导才能的陈胜,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和政治才能,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雄伟力量和浩大声势。27.《出师表》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军事家

选自《诸葛亮集》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中心: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的遗诏,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现出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28.《桃花源记》

/ 7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派的鼻祖 选自《陶渊明集》

中心:通过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的憧憬。29.《捕蛇者说》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朝文学家

选自《柳河东集》 中心:通过对蒋氏三代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30.《登泰山记》

作者:姚鼐,字姬传,清朝桐城派古文家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

中心:描绘了在泰山顶上所见的壮丽雄浑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 7

篇2:课内文言文阅读篇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题目。(9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拂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含义。(3分)

①.故不错意也 ( )②.寡人谕矣 ( ) ③.长跪而谢之曰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3:品味以下语言,按要求回答。(2分)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小题4:从第三段秦王的“挠”、“谢”和“谕”中可以看出他当时怎样的`性格特点?请选用两个成语来形容一下。(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通“措”②.明白,懂得 ③.道歉

小题1: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小题1:言外之意是如安陵君不答应,将用武力达到预期的目的。

小题1: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小题1:试题分析:“错”是通假字,先解释通哪个字,再译意。“谕”是注解中的重点字,根据语境也很易推断出来。“谢”是重点的古今异义字,为道歉的意思。在解释时,还要注意道歉的歉是极易写错的字。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句中的关键词有“而”“ 以” “徒以”, “而”表示转折,“以”是凭借的意思。 “徒以”是“只是因为”的意思。把词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天子发怒,会死很多人。实际上以天子发怒的后果来威吓唐雎。即如不满足我的要求,我将发动战争,用武力吞并安陵。

篇3:多媒体环境下的文言文阅读课初探

文言文阅读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为此伤脑筋, 学生对此惧学、厌学。鉴于此, 本人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选取了初中课本中的一篇文言文,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与课文进行了有机整合, 见下图:

知识点:初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三峡》。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郦道元为《水经·江水》所作注释中关于长江三峡的一段文字, 是一篇古代状物写景的优秀散文。

从文章结构看, 如果按景物分, 作者先写山, 后写水;如果按季节分, 作者先写夏, 再写春冬, 最后写秋。作者将四季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

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感受三峡的美丽景色, 积累文言词语。

二、确定教学环境及课类模式

依据语文课类分析, 本文属于文言文阅读课, 根据此类课的特点并结合本文的教学目标, 确定本课教学环境为网络环境,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突破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总结景物特征, 利用互联网完成对三峡景物特征的意义建构和研究性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在“和谐自主”教学思想的指导下, 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学生搜集整理网络信息资源完成对教学重点的意义建构。并对搜集整理信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发散研究性学习, 实现知识的外化。努力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风光导入) ;

(二) 整体感知, 把握结构美 (Flash) ;

(三) 推数字词, 体会语言美 (电子课本) ;

(四) 引导美读, 感受情感美 (利用三峡网站) ;

(五) 虚拟剧场, 试做导游;

篇4:课内文言文阅读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思考练习】

1.写出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妇抚儿乳 ( )

(2)宾客意少舒 ( )

(3)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 )

(4)虽人有百手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3.文中哪一个句子概括了表演者表演的成千上万种声音?

(二)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下列练习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思考练习】

1.下列各词中“执”字与“执经叩问”中“执”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执法如山

B.固执己见

C.执行任务

D.手执红旗

2.下列各词中“足”字与“中有足乐”中“足”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三足鼎立

B.兵甲已足

C.裹足不前

D.微不足道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录毕,走送之 ( )

(2)俟其欣悦 ( )

(3)寓逆旅主人 ( )

(4)皆被绮绣 (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篇5:课内文言文阅读题练习

阅读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1)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宜: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甲)(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修辞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甲)(乙)两段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别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段文字中哪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为: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2)宜:应当

2、(1)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

(2)对于莲花的喜爱,向我一样还有什么人呢?

3、(1)议论和抒情

(2)甲段运用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层层深入的引出文章主旨。乙段运用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抒发了作者对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乙段通过对比,衬托了莲花的高贵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莲的喜爱赞美之情。

4、(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乙)莲,花之君子者也。

篇6:课内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以下各题。

(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丙)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 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 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 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 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 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注释】①的知:确切知道。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③人庶:人臣庶民。 ④魏武帝:曹操。⑤教令:教化,命令。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此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则有去国怀乡,怀禅畏饥(《岳阳楼记》)

B.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C.深鄙其为人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D.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牺牲玉锦,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小题2: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为贤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

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D.不欲以诈道训俗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

小题4: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丙文中“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也是写水的,其作用是_______ 。

小题5:曹操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乙文中的诸葛亮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别是如何评价他的?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 B

小题1: B

小题1:(1)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

(2)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

小题1:水何澹澹 洪波涌起 运用比喻引出下面的议论,说明君王的以身作则重要。

小题1:诸葛亮称其为“贼”,唐太宗“常以魏武帝多诡诈”(用自己的话说亦可)曹操是个具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的人。

篇7:课内文言文阅读篇

【设计思想】以考试题型(及其变化)为导向,以市教研室评价目标为中心,自拟小专题进行复习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内容分析】能疏通文意、全文翻译课文;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写作特色;思考课文对现代社会和自己的启示。若进行考查,主要通过文言实(虚)词辨析(通假字辨析、古今异义辨析、一词多义辨析、词类活用辨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意分析与理解(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写作特色);综合探究和欣赏评价(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对主题、语言、写作特色、背景材料、人物、事物等的赏析。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来实现。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形成了较成型的学习习惯,具备一定的快速阅读能力,同时能整体感知文章,在老师的点拨下,基本能从文字中提炼要点,把握文章精髓;理性思考、独特表述是他们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根据孩子的已有知识、能力、经验,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先安排阅读、分析、理解文本,然后在积累的基础上课内外渗透、融合,在复习中除对知识的归纳,更重要是让其掌握中考知识点及相关答题技巧,最后在理性思考、独特表述方面作突破。

【教学目标】熟悉近几年期末测试题型及其变;归纳相关的解题方法;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熟悉近几年期末测试题型及其变;归纳相关的解题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做好练习设计,复习教学课件;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要点、考点聚焦

二.典型例题解析

【文言实(虚)词辨析】

〖一般题型 选择题:(以实词为主)

如-上学期初一期末水平测试

2、指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贤于材人/礼贤下士 B、刮目相看/搜肠刮肚

C、夸父逐日/逐鹿中原 D、并驱如故/故作高深

(08-)2、指出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项。( )( )(4分)

A、人不知而不愠/面露愠色 B、然数年恒不一见/持之以恒

C、俄而雪骤/骤雨初歇 D、相委而去/委以重任

答案:A C (A、都是生气、发怒的意思。B、经常/持久,永久。 C、都是迅疾,猛快的意思。D、丢下,舍弃/任,派,把事交给人办。)

试题变化:试题处于“基础积累部分”,由选一项变成选两项,分值由2分变为4分。选项内容仍然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如-上学期初一期末水平测试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未若柳絮因风起/中有楼若者

B、故时有物外之趣/故又名“鬼市”云

C、暮而果大亡其财/马无故亡而入胡

D、宋有富人/家富良马

试题仍处于“基础积累部分”,由选两项变成选一项,分值由4分变为2分。选项内容全是课内不同篇章的句子。

如-上学期初一期末水平测试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2分)

A、相顾尺疑(看) B、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像)

C、楼上人来往屑屑(细小) D、惟危楼一座(高)

试题已调在“文言文部分”,选解释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分值2分。选项内容为课内单一字词的解释。

〖考题预测—与中考接轨

1、下列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宋有富人/家富良马 B.暮而果大亡其财/马无故亡而入胡

C.此何遽不为福乎/知之为知之 D.居数月/居然城郭矣

2、下列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将有盗/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B.暮而果大亡其财/果如鹤唳云端

C.其邻人之父亦云/故又名“鬼市”云 D.此独以跛之故/徐喷以烟

试题在“文言文部分”,选解释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分值2分变为3 分。选项内容为课内不同篇章的不同句子相同词的一词多义。

〖复习方法

1. 着眼文本,词不离句。

(注意词的本义和语境义之间的联系)

2. 善于归纳,灵活运用。

常用实词(如:拟、愠、顾、期等)

常用虚词(之、其、以、于等)

四种基本的文言词法

【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一般题型

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翻译句子)

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重要句子 富有哲理的句子

文笔优美的句子

特殊句式

注释中整句作注的难句

〖往届句子翻译题

1.(08-09年)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心理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2.(09-)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而不顾。

译:友人感到很惭愧,走下车来拉他,元方连头都不回走进门去。

3.(10-)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译:过了几个月,丢失的马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4.(11-)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译:过了一会儿,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檐高高翘起,这才知道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每译错一处扣0.5分)

〖翻译句子的技巧

1. 以直译为原则,特别是重点字词一定要翻译出来。

2. 体现句式特征(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提宾式、介宾短语后置句 、被动句、反问句 )。

3. 语句通顺、连贯,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意译为辅:补、删、换、调、留)。

4. 带上标点。

〖考题预测—与中考接轨见相关练习

【文意分析与理解】

〖课文内容复习

1.《童趣》

(1)中心概括:本文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追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表现了“物外之趣”,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2)写作特色:忆写童趣,一线串珠。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美文,文章以儿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为主线,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先总写童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然后分说三件趣事,同时注意将几个分散的小故事连缀成一个整体,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2.《论语》

(1)中心概括:所选十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章;(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2、5、6、7、8、9、10章;(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8、10章。

孔子主张应该树立的正确的学习态度是:要以学习为乐;要向一切人学习,择善而从。孔子主张应采取的学习方法是:要“学而时习之”;要“温故而知新”;要“学”与“思”结合。

(2)写作特色:《论语》是我国古代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它的主要特点是:

A.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B。篇幅简短,语言精练。

3.《山市》

(1)中心概括:本文通过对山市景物变化的描写,展示了山市蜃景的变化莫测和奇妙。

《山市》写作特色

A.山市的景象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变幻的,作者便以此为顺序,使用“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依次写来,把山市由出现到消失的整个过程,写得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B.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本文在写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时,只用“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九个字粗粗勾勒出城市概貌,却将大量笔墨用在对“危楼”的描摹上,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它的高大、雄伟及危楼上各色人物。我们在写作时也应借鉴此种安排,使文章疏密有间,错落有致,重点突出。

4.《世说新语》两则

(1)中心概括:《咏雪》一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高雅的家庭文化氛围,流露出作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颂。

《陈太丘与友期》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责备了客人的“无信”“无礼”,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

(2)写作特色:《咏雪》叙事简洁,含蓄蕴藉。作者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第一句短短15个字包涵的内容就十分丰富,写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谢朗、谢道韫咏雪后,主讲人谢安对两人的咏雪句未作任何评价,只是“大笑乐”。这“大笑乐”耐人寻味,是笑兄子比喻直白,还是对兄女的赞许之笑?作者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却在最后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便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了他对谢道韫才气的赞扬。

《陈太丘与友期》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这个故事虽不长,但写得非常生动,三言两语就让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七岁元方的形象跃然纸上。

5.《寓言四则》之古代寓言

(1)中心概括:

《智子疑邻》一文,通过对两个持相同看法的人只因身份不同(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这一故事情节的叙述,告诉我们: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受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有偏见。

《塞翁失马》这则寓言通过讲述“塞上之人”失马、得马和儿子坠马的事,告诉我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任何事情都有两重性,好和坏、福与祸、得与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2)写作特色:

《智子疑邻》一文情节简单,人物关系清楚,事件叙述明白,通过故事阐明事理,富有说服力。

《塞翁失马》短短百余字,故事首尾完整,情节跌宕有致,把深奥、抽象的道理,用具体浅显和形象生动的事例充分表述出来,可谓是言简意丰。

〖往届真题回顾

1.(08-09年)8、课文围绕一个“ ”字,生动地向我们描述了儿时的观蚊如鹤、、三件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2.(09-10年)9、用课文原句填空:“ ”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 ”是客人发“怒”的原因。

3.(10-11年)11、文段中的第一个“福”是指“____”; 文中的“祸”是指“____”(原文回答)

〖考题预测—与中考接轨

1.本文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 和 ,追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表现了“ ”,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2、《论语》第八则中“重”和“远”分别表现在 和 。

3、本文在写山市由 到 的过程时,只用“ ”九个字粗粗勾勒出城市概貌,却将大量笔墨用在对“危楼”的描摹上,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它的高大、雄伟及危楼上各色人物。

4、《咏雪》一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 ”一事的始末,为我们营造了一个 的家庭文化氛围,流露出作者对 (人物)才气的赞颂。

5、《塞翁失马》这则寓言通过讲述“塞上之人” 马、马和儿子 马的事,告诉我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分别填写一个字)

【文意综合探究】

1 .内容理解题(筛选、提取、归纳文本中的信息)

例1. (08-09年卷)——《童趣》:作者为什么将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为什么不打死癞蛤蟆?

参考答案:“鞭数十,驱之别院”主要原因是因为癞虾蟆破坏了自己观虫相斗的兴致和情趣。不打死癞虾蟆是因为作者虽然恼恨癞虾蟆,但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表示惩罚,

作者处置有度,富有同情之心。

2. 感悟启发题(归纳、概括、分析)

例2.(09-10年卷)—《陈太丘与友期行》文中三个人物身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优点?

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陈太丘:守时有信;友人:知错能改。

例3 (10-11年卷)—《塞翁失马》 12、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对这则寓言寓意的理解。

3、综合探究题

例4.(11-12年卷---《山市》)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山市》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面又壮丽的感觉。

B.山市的出现按时间顺序分三个阶段:①形成阶段:城市的出现;②发展阶段:孤塔、宫殿的出现:③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消失。

C.那时候的人把“山市”称为“鬼市”是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当时的人们不能用科学道理解释这一自然现象。

D.文章最后一句照应开头,说明淄川的地方确实可以看到山市这种自然现象。

〖考题预测—与中考接轨

1.下列各句是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这是一篇追忆作者童年生活情趣的散文。课文围绕“记趣”这一中心进行记叙。

B.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画面,这里作者不是单凭眼去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象来感受画面,从面进人一种神奇、美妙的境界。

C.课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知“夏蚊成雷”写出了蚊子之多,轰鸣之响,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神游“山林“的乐趣,这里不仅有前面所述的观蚊如鹤的逼真感,更突出视小为大,胸中有丘壑的“神游”之乐。

2.对所选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甲文告诫人们看问题要辦证全画,尊重客观现实,不能心怀偏见,主观臆断。

B.乙文中用周围人们与“善术者”对待意外事件的不同态度形成对照,借以突出”善术者“高人一等的智慧。

C.乙文通过一位“善术者”辩证看待祸与福的故事,掲示了祸与福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常常会相互转化的哲理。

D.两文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甲文中宋国富人一家对儿子和邻人之父态 度截然不同,乙文周围人们和“善术者”对待意外事件的不同态度。

三.学习总结

1. 背诵全文,培养语感。

3. 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逐字逐句落实。

2. 以课本为本,熟记文下注释,吃透文后练习。

篇8:课内文言文阅读篇

一、古今联系,疏通文言

对于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来讲, 文言文的学习是个难点。如何缩短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距离,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亲近感,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是我这堂课重点思索的问题。现代汉语是在文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们同宗同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抓住成语为突破口,强化了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的积累。

【教学片段一】

(屏显)与友期行、太丘舍去、入门不顾。

(师生解字义。)

师:这些古义一直沿用到今天。比如,“期”是约定的意思,“不期而遇” 的“期”也是约定的意思。可以推断出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

生(众):没有约定就相遇了。

师: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几个这类成语,并说明大概意思。

生1:“不屑一顾”的“顾”,认为不值得一看。

生2:“舍己为人”的“舍”,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生3:“舍近求远”的“舍”,舍去近处的,追求远处的。

……

师:刚才大家很投入,不知不觉中我们就牢牢记住了这几个词的意思了。 刚才我们做的练习就是根据古意推断成语的意思。看来文言文也是有生命力的,它还保留在我们今天使用的成语中。因此学习文言字词,是有方法可循的。

二、称谓辨析,感受文化

《 陈太丘与 友期》 一文出现 了 “君”“家君”“尊君”三个称谓词, 学生在理解文意的过程中提出了相关问题。我顺势将问题留给全体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们感受古人谦谦君子风范。

【教学片段二】

师: 刚刚有同 学提出文 章中的 “君”“家君”“尊君”有什么区别, 现在就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友人与元方对话的语段上。想一想,“君”“家君”“尊君”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纷纷举手,课堂气氛活跃。)

生1:“君”是古人对文人的一种尊称。

生2:“家君”是谦称,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生3:“尊君”是称别人的父亲。

师:真好!那么,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叫什么?

生4:应该叫“家母”吧?

师:对,“家母”或者是“家慈”, “慈爱”的“慈”。称自己家的小辈还可以加个“舍“字。如自家的弟弟叫“舍弟”,妹妹称“舍妹”。再来想想,要是称别人的母亲该怎么称呼呢?

生5:令堂。

生6 (不太确定):是不是叫“令尊”啊?

师:称别人的父亲可以说“令尊” 或者“尊君”。你能想到“令尊”这个词很了不起。但是,要注意性别的区分。 记住一句口诀:“家大舍小令外”。

三、品析人物,深会文意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故事生动有趣,人物性格鲜明。学生学习起来兴致浓,因此,我将第三个环节设计为品析人物,让学生在思辨中明白“礼”和“信” 的意义。

【教学片段三】

师:友人为什么要骂人?

生1:他和陈太丘约定时间见面, 时间到了,陈太丘就走了,他觉得陈太丘不守信用,不够朋友。

师:我们再读一读友人骂人的话。 要读出当时友人的情绪。

(生提高声调,大声读。)

师:尽管很气愤,那这时的友人是否也会像泼妇骂街一样,极力咒骂呢?

生2:不会。我觉得友人一开始是礼貌的。“尊君在不”,很懂礼仪。他虽然后面生气了,也骂人了,但那是一时冲动。他后来也后悔了,还向元方道了歉。

师:我们试想一下,如果陈太丘信守约定,友人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许就没有这个故事发生了。“明礼诚信” 从古至今是做人的基本素养,“信”“礼” 而合才算一个真正有素养的人。

篇9:浅析新教师课内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文言文 ; 教学 ; 有效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151-01

辣、鲜、咸、甜,红椒、紫菜、黄鱼、海参,爆炒、慢炖、白煮……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无数人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发起的一场视觉上的美食盛宴,那么《汉字听写大赛》《中国成语大会》无疑是央视重拳推出的一次头脑风暴,它们让更多的国人把视线转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璀璨的明珠——“汉语”的身上。可是,我们的学生,虽然热衷于收看各种与“汉语热”有关的节目,以“汉语”为荣,却在上语文课的时候,特别是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感到“学而无用”,很难提起兴趣。面对语文老师们“我本将心向明月”的热情,学生仅仅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回应,这样的尴尬,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模式。

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例如,对美术感兴趣的人,对各种油画、美展、摄影都会认真观赏、评点,对好的作品进行收藏、模仿;对钱币感兴趣的人,会想尽办法对古今中外的各种钱币进行收集、珍藏、研究;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兴趣是人的认识的情绪表现,在人的学习活动中作用是巨大的。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说:“任何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经过十年的训练,都可以成为天才。”可见,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若能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自觉地吸收文言文知识,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熟读课文。学生如果想把一篇文言文读得通顺,在一定程度上就要解决文中生字词的读音,了解这篇文言文的大致内容,这是学生接触一篇文言文的第一步,而且也是学生能借助工具书自主完成学习的第一步,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

第二步,知识名片。一篇文言文能涉及到的课外知识很多,与其让学生对着电脑玩游戏看小说,不如布置一些能在电脑上完成的作业,例如,搜索作者生平简介,作品、代表作简介,本文写作背景,文中主要人物介绍等等,只要与课文有关,就能一谈高见,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能力,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第三步,同译古文。学生可以以学习小组或者同桌为小组的形式,在结合课下注释的前提下,基本平均分配翻译任务。一个人翻译,其他人进行补充,遇到有异议时,共同查阅资料,确定译文,最终形成小组共同完成的译文。这样就充分保证了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全文的翻译当中,不会造成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参与翻译课文的尴尬境地。

第四步,排疑解惑。当所有学生都完成了文言文的翻译,那么他们对于这篇文言文的理解就又深入了一些。此时,教师只要出示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句,让学生翻译,教师讲评即可。当然,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可以给各个学习小组分配一个或几个段落,让学生出示翻译时较难的字词句,其他几组的学生回答,出题组进行纠错和补充,这就充分展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真正意义上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第五步,深入探究。当学生对课文的翻译都比较到位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篇文言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了。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应当呈阶梯式递进,并且能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找到答案。同时,还应该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让他们提出在预习时或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疑点,师生共同讨论,共同解决,教学相长,达到共同进步。

第六步,中考链接。初中生涯,中考就是一个句号。不论我们怎么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的语感与兴趣,最终还是要面对中考,并以此作文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文学习好坏的标准。在解决了文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后,教师应当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搜集、整理、归纳、提炼出与这篇文言文相关的,并且符合本地学生学情的中考真题进行强化训练。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自行出题,达到讲练结合的目的。这一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查缺补漏,而且也可以让教师充分研究本课的中考考点,有助于今后的教学。

第七步,拓展延伸。当课文研究得比较透彻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进行一些课外拓展。比如学习了本文,结合我们当今的社会现状,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或者,对文中的人物性格进行评析,择善而从之。再或者,可以找一篇内容上有联系的课外文言文,以本地中考的题型,出几道题目作为课后作业,既丰富学生的阅读量,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补充课外知识,让学生得到一定的训练。

第八步,讲评反馈。任何作业教师都应该在第一时间改完,并及时讲评。一份作业是学生对于一篇课文学习掌握的反馈,而教师的评改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讲评作业其实也是一次复习,让学生能再次回顾自己学习的内容,“温故而知新”。只有教师重视了学生的作业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才会在写作业的时候多一份细心。

至此,一篇文言文的教学才能算得上完整。

在文言文的世界里,每一课都令我们领略了华夏民族的文化之美,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不仅传唱千古,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我们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势必要将这份民族瑰宝传承下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君共勉。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赵君《文言文翻译“四环节”》《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12期

[3]王玉英《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11期

[4]黄厚江《初中文言文教学要力避串讲式》《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7、8期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上一篇:国家三农政策下一篇:微信运营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