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砖混结构办公楼施工组织设计

2024-06-23

多层砖混结构办公楼施工组织设计(通用11篇)

篇1:多层砖混结构办公楼施工组织设计

建筑物概况

本工程为某省XX公司的办公楼,位于XX市郊XX公路边,总建筑面积为6262㎡,平面形式为L型,南北方向长为61.77m,东西方向总长为39.44m。该建筑物大部分为五层,高18.95m,局部六层,高22.45m,附楼(F—L轴)带地下室,在11轴线处有一道温度缝,在F轴线处有一道沉降缝。其总平面图、立面图、平面图如图所示。

本工程承重结构除门厅部分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半框架外,皆采用砖混结构。基础埋深1.9m,在C15素混凝土垫层上砌条形砖基础,基础中设有现浇钢筋混凝土地圈梁,实心砖墙承重每层设有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内外墙交接处和外墙转角处设抗震构造柱;除厕所采用现浇楼板外,其余楼盖何屋面均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多孔板,大梁、楼梯及挑檐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

室内地面除门厅、走廊、实验室、厕所、后楼梯、踏步为水磨石面层外,其它皆采用水泥砂浆地面。室内装修主要采用白石灰砂浆外喷106涂料,室外装修以马赛克为主。窗间墙为干粘石,腰线、窗套为贴面砖。散水为无筋混凝土一次抹光。

屋面保温为炉渣混凝土,上做二毡三油防水层,铺绿豆砂。上人屋面部分铺设预制混凝土板。

设备安装及水暖电工程配合土建施工。

1.地质及环境条件

根据勘测报告;土壤为1级打孔性黄土,天然地基承载力为150KN/㎡,地下水位在地表下7-8m。地区土壤最大冻结深度0.5m。

建筑场地南侧为已建建筑物,北侧西侧为本公司地界的围墙,东侧为XX公路,距道牙3m内人行道不得占用,沿街树木不得损伤。人行道一侧上方尚有高压电线及电话线通过。

2.施工工期

本工程定于4月1日开工,要求在本年12月30日竣工。限定总工期为9个月,日历工期225天。

4.气象条件

施工期间主导风向偏东,雨季为9月份,冬季为12月到第二年的2月份。

5.施工技术经济条件

(1)施工任务由市建X公司承担,该公司分派一个施工队负责。该队有瓦工20人,木工16人,以及其他辅助工种工人如钢筋工、机工、电工及普工等共计140人。根据施工需要有部分民工协助工作。装修阶段可以从其他施工队调入抹灰工,最多可调入70人。

(2)施工仲需要的电水均从城市供电供水网仲接引。建筑材料及预制构件可用汽车运入工地。多孔板由市建总公司预制厂制作。木制门窗由市木材加工厂制作。

(3)临建工程除工人宿舍可利用已建成的家属宿舍楼外,其他所需临时设施均应在现场搭建。

(4)可供施工选用的起重机有QT1-6型塔吊和QT1-2型塔吊。汽车除解放牌外,尚有黄河牌可供使用。卷扬机、各种搅拌机、木工机械、混凝土振捣器、脚手架、模板可根据计划需要进行供应。

篇2:多层砖混结构办公楼施工组织设计

一.工程概况

二.施工方案

1.施工程序与施工流向

(1)施工程序与各部分工程的施工顺序

本工程的分部工程划分及施工程序为:基础—主体—屋面—楼地面—装饰工程

基础工程的施工顺序:机械挖土—混凝土垫层—砖基础—基础圈梁—回填土。

主体工程的施工顺序:脚手架—砌砖墙—扎构造柱钢筋—柱支模—浇柱混凝土—楼梯支模—扎楼梯钢筋—浇楼梯混凝土—扎梁筋—梁支模—浇梁混凝土—养护—安装楼板

屋面工程的施工顺序:找平层—保温层—找平层—防水层

楼地面工程的施工顺序:垫层—地面

装饰工程及其他的施工顺序:天棚、内墙抹灰→安装门窗→玻璃油漆→墙面喷白

(2)施工段的划分与施工流向

基础工程:分为三段,2.施工方法及机具选择

(1)挖基槽后

采两台挖掘机,两台装载机,8辆自卸汽车配合外运。待基坑开挖出一定范围后进行人工刷坡,依据现场土质和周围环境情进行人工刷

坡,依据现场土质和周围环境情况计划坡比,放坡系数为1:0.33,人工刷坡与机械开挖同时进行。要求配合机械挖土的施工人员清楚挖土区域及机械前后行走范围及回转半径,严禁在机械前后行走范围及回转半径内行走及施工配合作业。

篇3: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一、科学布局建筑平面和立面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是整个结构设计中一个十分基础、重要的内容。抗震设计中,建筑平面、立面宜尽可能简洁、规则,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相一致。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质心与刚度中心往往不容易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扭转效应,大大加剧地震的破坏力度;对体型不规则的房屋应注意偏离结构刚心远端墙段的抗震验算。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房屋重心尽可能降低,避免采用错落的立面,突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应过高,以免地震时发生鞭梢效应,同时应控制好结构竖向强度和刚度的均匀性。

(注: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应允许比表中数据适当增加,但不应多于1.0m)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即使不可避免时,也应尽量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将体型复杂,平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布局分割成几个相对规则的独立单元。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尽可能兼顾建筑造型,又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将平面布置、立面外观造型设计得较为规整、简洁、美观大方;同时又能有效地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

二、砌体房屋的总层数及总高度不应该超限值

历次震害证明,砌体房屋的层数越多,高度越高,它的地震破坏程度越大,所以控制砖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总层数对减少地震时带来的震害有很大的作用。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对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和总层数有了强制性规定: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层数应满足表1中的限值。

在设计中房屋总高度及总层数应同时满足上标的限值,因为楼盖重量占房屋总重的一半左右,房屋总高度相同,多一层楼盖就意味着增加半层楼的侧向地震作用,同时加大对底部的倾覆力矩。在中、强地震作用下,因倾覆力矩过大,使得底部墙体产生过大的压力或剪刀而被破坏,故此减轻自重、减少层数、降低层高是削弱地震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增强砌体房屋的刚度及整体性

房屋是纵、横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的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刚性楼盖是各抗侧力构件按各自侧移刚度分配地震作用的保证。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盖具有整体性好、水平刚度大的优点,是较理想的抗震构件,不但可消除滑移、散落问题,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增大楼板的刚度,而且对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可予以适当放宽,因作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砌体结构,层间变形是可控制的。较强的楼板及屋盖水平刚度使荷载传递具有良好的条件,平面上,当上下墙体不对齐时,现浇楼板及屋盖能起到一定的传递水平力的作用,同时楼、屋盖现浇增加了楼板对墙体的约束。因此,采用现浇楼、屋盖是一种较好的增强楼房结构空间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方法,在适当的部位增设构造柱,并配置些构造钢筋,也能达到增强结构整体性的作用;另外,设置配筋圈梁可限制散落问题,增强空间刚度,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从而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四、合理布置纵墙和横墙

多层砖混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纵、横墙体,在地震中主要由于承重纵、横墙在地震力作用下产生裂缝,严重者会出现倾斜、错动、倒塌等现象,进而使房屋造到破坏;所以合理布置纵、横墙对提高房屋抗震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多层砖混房屋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时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房屋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决定着房屋抗震能力的高低,多层砖混房屋一般采用纵墙或横墙承重,由于非承重方向的约束墙体少,间距大,因而房屋该方向刚度较弱,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均较差,拉震能力低;在高烈度地区,墙体由于平面外的失稳而先行破坏,进而引起整个房屋倒塌。而在两个方向适当布置纵横、墙混合承重的房屋,由于其限制了纵、横墙的侧向变形,增强了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对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及抗弯、抗剪都非常有利。墙体布置时,应尽量采用纵墙贯通的平面布置,当纵墙不能贯通布置时,可在纵横墙交接处采取加强措施,也可在纵、横墙交接处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适当加强构造配筋;必要时还可以每隔一定高度放置水平拉结构筋如2Φ6@500,以加强房屋整体性,防止纵、横墙交接处被拉开。

在地震中多层砖混房屋的横向地震力主要由横墙承担,不仅要求横墙有足够的承载力,而且楼盖必须具有能将地震力传给横墙的水平刚度;对抗震横墙最大间距的构造规定就是为了满足楼盖对传递水平地震力所需的刚度要求。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房屋抗震横墙的间距不应超过规范中表7.1.5的要求,其中,8度设防时,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多层砖混房屋抗震横墙最大间距为15m。当横墙间距过大时,纵向砖墙会因过大的层间变形而产生出平面的弯曲破坏,使楼盖失去传递水平地震力的能力,从而导致地震力还未传到横墙,纵墙就已先破坏;所以有效地控制横墙间距能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五、适当增加墙体面积与合理提高砂浆强度

历次震害表明,多层砖混房屋的抗震能力与墙体面积大小及砂浆强度等级高低成正比,提高墙体面积、砂浆强度等级能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是减轻震害的有效途径之一。在6层砖混房屋的抗震验算中,上面几层的地震作用较小,容易满足抗震承载力的要求,而底部一、二层特别是第一层的地震作用力较大,是薄弱层,往往不容易满足要求;但若改变部分墙体的承载面积或适当提高砂浆的强度等级,如将部分240mm宽的承重墙改为360mm宽的墙,或将砂浆强度等级由M5体高到M10,则在抗震结果中显示满足抗震要求。可见在进行6层砖混房屋的抗震验算时,适当增加底部1~2层墙体面积或提高砂浆强度能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

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时,龄期为28天的以毛截面计算的普通砖和烧结多孔砖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按表2采用;砌体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弯曲抗拉强度设计值和拉剪强度设计值应按表3采用。

比照以上两表,可见对于相同类别的砌体,烧结普通砖或烧结多孔砖用不同强度等级的砂浆砌筑,其抗压强度设计值、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弯曲抗拉强度设计值和抗剪强度设计值是不同的,随着砂浆强度等级的提高,同类别砌体的以上各设计强度也相应提高,所以可见提高砂浆强度等级,能有效提高砌体的强度,增加砌体的承载力,从而达到提高砖混房屋抗震性能的目的。

六、有效设置房屋圈梁和构造柱

多次震害调查表明,圈梁是多层砖房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可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减轻震害。在多层砖混房屋中设置沿楼板标高的水平圈梁,可加强内外墙的连接,增强房屋的整体性。由于圈梁的约束作用使楼盖与纵、横墙构成整体的箱形结构,能有效地约束预制板的散落,使砖墙出平面倒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以充分发挥各片墙体的抗震能力。圈梁作为边缘构件,对装配式楼、屋盖在水平面内进行约束,可提高楼盖,屋盖的水平刚度,同时能保证楼盖起一整体横隔板的作用。圈梁与构造柱一起对墙体在竖向平面内进行约束,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且不延伸超出两道圈梁之间的墙体,并减小裂缝与水平面的夹角,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设置圈梁还可以减轻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陷与地表裂缝对房屋的影响,特别是屋盖和基础顶面处的圈梁具有提高房屋的竖向刚度和抗御不均匀沉陷的能力。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应上下搭接,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配筋应符合表4的要求。

多次实验表明,砖墙增设构造柱后能提高砖混房屋的延性,发挥防止砖砌体侧向挤出塌落的约束作用;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能使砌体的抗剪承载力提高10~30%,提高砌体的变形能力,是有效的抗倒塌措施。另外,在多层砖混房屋中合理地设置构造柱,能起到增强房屋整体性的作用,还可以利用其塑性变形和滑移摩擦来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大大提高抗震能力。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的设置部位应符合建筑抗震规范的要求。构造柱最小截面可采取240×180mm,8度超过五层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房屋四角的构造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七、在合理位置的墙段内设置水平钢筋

在抗震验算中,多层砖混房屋底层往往不容易满足抗震要求,即使有时在适当部位加设构造柱也不能完全满足抗震承力验算。为了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可在抗震力不够的承重墙段内配置水平钢筋,使地震力由砌体及水平钢筋共同承担。一些试验表明,配筋多孔砖墙体可以有效地提高墙段的抗震性能,减少脆性,增加延性,增强砖混房屋的抗震性能。水平配筋砖砌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水平钢筋宜采用HPB235、HRB335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07%,也不宜大于0.17%,间距不应大于400mm;钢筋锚固长度不宜小于180mm。

八、其它措施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楼梯间宜设置在每个单元中部,尽量避免将楼梯设在房屋尽端靠近山墙处;突出屋顶的楼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与顶部圈梁连接。为了避免个别墙段抗震强度不足首先破坏,导致逐个破坏,进而造成整栋楼破坏甚至倒塌,要求房屋的局部尺寸宜满足抗震规范的限值要求。

篇4:多层砖混结构办公楼施工组织设计

关键词:砖混结构抗震设计设防目标

0引言

汶川大地震过去已有一年多了,但每当想起那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仍会让每个中国人心有余悸,也对我们设计工作是一个警示,那就是抗震设计在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下面结合自己平时的设计工作,浅谈一下在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几点体会。

砖混结构由于选材方便、施工简单、工期短、造价低等特点,多年来砖混房屋是我国当前建筑中使用最广的一种建筑形式,其中民用住宅建筑中约占90%以上。砖混结构多采用粘土砖和混合砂浆砌筑,通过内外砖墙的咬砌达到具有一定整体连接性的目的。在地震设防地区,多层砖混砌体房屋由于组成的基本材料和连接方式决定了其脆性性质,变形能力小,导致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差;因此改善砌体结构延性,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我认为,在多层砖混房屋抗震设计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科学布局建筑平面和立面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是整个结构设计中一个十分基础、重要的内容。抗震设计中,建筑平面、立面宜尽可能简洁、规则,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相一致。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质心与刚度中心往往不容易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扭转效应,大大加剧地震的破坏力度,对体型不规则的房屋应注意偏离结构刚心远端墙段的抗震验算。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房屋重心尽可能降低,避免采用错落的立面,突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应过高,以免地震时发生鞭梢效应,同时应控制好结构竖向强度和刚度的均匀性。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即使不可避免时,也应尽量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将体型复杂,平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布局分割成几个相对规则的独立单元。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尽可能兼顾建筑造型,又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将平面布置、立面外观造型设计得较为规整、简洁、美观大方:同时又能有效地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

2砌体房屋的总层数及总高度不应该超限值

历次震害证明,砌体房屋的层数越多,高度越高,它的地震破坏程度越大,所以控制砖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总层数对减少地震时带来的震害有很大的作用。因此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Q11-2001)对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和总层数有了强制性规定,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层数应满足下表中的限值。

在设计中房屋总高度及总层数应同时满足上表的限值,因为楼盖重量占房屋总重的一半左右,房屋总高度相同,多一层楼盖就意味着增加半层楼的侧向地震作用,同时加大对底部的倾覆力矩。在中、强地震作用下,因倾覆力矩过大,使得底部墙体产生过大的压力或剪刀而被破坏,故此减轻自重、减少层数、降低层高是削弱地震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

3采用现浇混凝土楼板及屋盖

房屋是纵、横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的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刚性楼盖是各抗侧力构件按各自侧移刚度分配地震作用的保证。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盖具有整体性好、水平刚度大的优点,是较理想的抗震构件,不但可消除滑移、散落问题,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增大楼板的刚度,而且对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可予以适当放宽,因作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砌体结构,层间变形是可控制的。较强的楼板及屋盖水平刚度使荷载传递具有良好的条件,平面上,当上下墙体不对齐时,现浇楼板及屋盖能起到一定的传递水平力的作用,同时楼、屋盖现浇增加了楼板对墙体的约束。因此,采用现浇楼、屋盖是一种较好的增强楼房结构空间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方法。

4合理布置纵墙和横墙

多层砖混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纵、横墙体,在地震中主要由于承重纵、横墙在地震力作用下产生裂缝,严重者会出现倾斜、错动、倒塌等现象,进而使房屋造到破坏;所以合理布置纵、横墙对提高房屋抗震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多层砖混房屋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时同轴线上的窗问墙宽度宜均匀。房屋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决定着房屋抗震能力的高低,多层砖混房屋一般采用纵墙或横墙承重,由于非承重方向的约束墙体少,间距大,因而房屋该方向刚度较弱,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均较差,抗寝能力低i在高烈度地区,墙体由于平面外的失稳而先行破坏,进而引起整个房屋倒塌。而在两个方向适当布置纵横、墙混合承重的房屋,由于其限制了纵、横墙的侧向变形,增强了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对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及抗弯、抗剪都非常有利。

5有效设置房屋圈梁和构造柱

多次震害调查表明,圈梁是多层砖房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可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减轻震害。在多层砖混房屋中设置沿楼板标高的水平圈梁,可加强内外墙的连接,增强房屋的整体性。由于圈梁的约束作用使楼盖与纵、横墙构成整体的箱形结构,能有效地约束预制板的散落,使砖墙出平面倒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以充分发挥各片墙体的抗震能力。圈梁作为边缘构件,对装配式楼、屋盖在水平面内进行约束,可提高楼盖,屋盖的水平刚度,同时能保证楼盖起一整体横隔板的作用。圈梁与构造柱一起对墙体在竖向平面内进行约束,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且不沿伸超出两道圈梁之间的墙体,并减小裂缝与水平面的夹角,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设置圈梁还可以减轻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陷与地表裂缝对房屋的影响,特别是屋盖和基础顶面处的圈梁具有提高房屋的竖向刚度和抗御不均匀沉陷的能力。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应上下搭接,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配筋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6在合理位置的墙段内设置水平钢筋

在抗震验算中,多层砖混房屋底层往往不容易满足抗震要求,即使有时在适当部位加设构造柱也不能完全满足,为了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可以在抗震力不足的承重墙段内配置水平钢筋,使地震力由砌体及水平钢筋共同承担,一些试验表明,配筋多孔砖墙体可以减少脆性,增加延性,有效提高墙段的抗震能力。

7结束语

篇5:多层砖混结构办公楼施工组织设计

一、施工概况

(一)工程特征

1.工程概貌

本工程为某公司的办公楼,位于重庆市市郊公路旁,工程所在地较为平坦,本工程建筑面积 为4063.91m,要求于本年的3月1号开工,竣工日期为本年的9月20日(安排工期不超过170天)实际工期为天。

2.建筑设计

本工程由重庆市设计院设计,本工程为一字型形,长为38.8m,宽为18.58m,该建筑共五层,底层层高为3.6m,其它各层均为3.3m,总高为18.45m。屋面采用卷材防水屋面,楼地面均为先交水磨石,内墙装饰采用一般抹灰刷涂料做法,外墙装饰为马赛克,门窗油漆味表面奶黄色调和漆。

3.结构设计

结构特点为砖混结构,基础埋深为2.0m,在100厚C10厚素混凝土垫层上施工C20混凝土带型基础上设钢筋混凝土圈梁。主体结构为240厚砖墙承重,层层设圈梁,内外墙交接处和外墙转角处均设构造柱,断面240mm×240mm,除厨房采用现浇楼板外,其余楼面和屋面均采用预制空心板,楼梯采用预制构件。

(二)自然条件

1.水文、抵制条件

工程所在地较为平坦,地表面一下108m之内,土质均为亚粘土;钻探深度为15m以内未见地下水。

2.主要气象

施工期间主导风向为背、东北风,风力五级内,最大风速为1.8米/秒(每年三月),雨季为4、7,月最高气温为28.5℃分别是7、8月份。

二、施工方案的选择

(一)施工程序与施工方向

1.施工程序与各部分工程的施工顺序

本工程的分部工程划分及施工程序为:基础→主体→屋面→内装饰→外墙装饰及室外

基础工程的施工顺序:挖土方→混凝土垫层→混凝土带型基础→基础圈梁→基础、房心回填土。

主体工程的施工顺序:切砖墙→构造柱、圈梁、现浇板支模→吊装预制空心板

屋面工程的施工顺序:屋面找坡层→屋面保温层→屋面找平层→屋面防水层

内装饰工程的施工顺序:天棚内墙抹灰→安装门窗→墙面刷白→门窗油漆、玻璃→地面 外墙装饰及室外工程的施工顺序:外墙抹灰→外墙装饰→台阶散水

2.施工段的划分

除了屋面工程不进行分段外,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和装饰装修工程均分为三个施工段。

(二)施工方法及机具选择

篇6:多层砖混结构办公楼施工组织设计

摘要: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砖混结构设计规范,结合自身设计的实践经验,提出在多层砖混房屋抗震设计上应注意的几点内容,同时指出在抗震设计时应体现以预防为主的设计思想,从而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

关键词:砖混结构抗震设计设防目标

0 引言

汶川大地震过去已有一年多了,但每当想起那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仍会让每个中国人心有余悸,也对我们设计工作是一个警示,那就是抗震设计在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下面结合自己平时的设计工作,浅谈一下在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几点体会。

砖混结构由于选材方便、施工简单、工期短、造价低等特点,多年来砖混房屋是我国当前建筑中使用最广的一种建筑形式,其中民用住宅建筑中约占90%以上。砖混结构多采用粘土砖和混合砂浆砌筑,通过内外砖墙的咬砌达到具有一定整体连接性的目的。在地震设防地区,多层砖混砌体房屋由于组成的基本材料和连接方式决定了其脆性性质,变形能力小,导致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差;因此改善砌体结构延性,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我认为,在多层砖混房屋抗震设计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科学布局建筑平面和立面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是整个结构设计中一个十分基础、重要的内容。抗震设计中,建筑平面、立面宜尽可能简洁、规则,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相一致。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质心与刚度中心往往不容易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扭转效应,大大加剧地震的破坏力度;对体型不规则的房屋应注意偏离结构刚心远端墙段的抗震验算。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房屋重心尽可能降低,避免采用错落的立面,突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应过高,以免地震时发生鞭梢效应,同时应控制好结构竖向强度和刚度的均匀性。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即使不可避免时,也应尽量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将体型复杂,平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布局分割成几个相对规则的独立单元。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尽可能兼顾建筑造型,又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将平面布置、立面外观造型设计得较为规整、简洁、美观大方;同时又能有效地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砌体房屋的总层数及总高度不应该超限值

历次震害证明,砌体房屋的层数越多,高度越高,它的地震破坏程度越大,所以控制砖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总层数对减少地震时带来的震害有很大的作用。因此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对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和总层数有了强制性规定: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层数应满足下表中的限值。

在设计中房屋总高度及总层数应同时满足上表的限值,因为楼盖重量占房屋总重的一半左右,房屋总高度相同,多一层楼盖就意味着增加半层楼的側向地震作用,同时加大对底部的倾覆力矩。在中、强地震作用下,因倾覆力矩过大,使得底部墙体产生过大的压力或剪刀而被破坏,故此减轻自重、减少层数、降低层高是削弱地震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现浇混凝土楼板及屋盖

房屋是纵、横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的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刚性楼盖是各抗侧力构件按各自侧移刚度分配地震作用的保证。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盖具有整体性好、水平刚度大的优点,是较理想的抗震构件,不但可消除滑移、散落问题,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增大楼板的刚度,而且对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可予以适当放宽,因作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砌体结构,层间变形是可控制的。较强的楼板及屋盖水平刚度使荷载传递具有良好的条件,平面上,当上下墙体不对齐时,现浇楼板及屋盖能起到一定的传递水平力的作用,同时楼、屋盖现浇增加了楼板对墙体的约束。因此,采用现浇楼、屋盖是一种较好的增强楼房结构空间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方法。4 合理布置纵墙和横墙

多层砖混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纵、横墙体,在地震中主要由于承重纵、横墙在地震力作用下产生裂缝,严重者会出现倾斜、错动、倒塌等现象,进而使房屋造到破坏;所以合理布置纵、横墙对提高房屋抗震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多层砖混房屋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时同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房屋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决定着房屋抗震能力的高低,多层砖混房屋一般采用纵墙或横墙承重,由于非承重方向的约束墙体少,间距大,因而房屋该方向刚度较弱,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均较差,抗震能力低;在高烈度地区,墙体由于平面外的失稳而先行破坏,进而引起整个房屋倒塌。而在两个方向适当布置纵横、墙混合承重的房屋,由于其限制了纵、横墙的侧向变形,增强了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对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及抗弯、抗剪都非常有利。有效设置房屋圈梁和构造柱

多次震害调查表明,圈梁是多层砖房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可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减轻震害。在多层砖混房屋中设置沿楼板标高的水平圈梁,可加强内外墙的连接,增强房屋的整体性。由于圈梁的约束作用使楼盖与纵、横墙构成整体的箱形结构,能有效地约束预制板的散落,使砖墙出平面倒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以充分发挥各片墙体的抗震能力。圈梁作为边缘构件,对装配式楼、屋盖在水平面内进行约束,可提高楼盖,屋盖的水平刚度,同时能保证楼盖起一整体横隔板的作用。圈梁与构造柱一起对墙体在竖向平面内进行约束,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且不沿伸超出两道圈梁之间的墙体,并减小裂缝与水平面的夹角,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设置圈梁还可以减轻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陷与地表裂缝对房屋的影响,特别是屋盖和基础顶面处的圈梁具有提高房屋的竖向刚度和抗御不均匀沉陷的能力。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应上下搭接,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配筋应符合下表的要求。在合理位置的墙段内设置水平钢筋

在抗震验算中,多层砖混房屋底层往往不容易满足抗震要求,即使有时在适当部位加设构造柱也不能完全满足,为了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可以在抗震力不足的承重墙段内配置水平钢筋,使地震力由砌体及水平钢筋共同承担,一些试验表明,配筋多孔砖墙体可以减少脆性,增加延性,有效提高墙段的抗震能力。结束语

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砖混结构设计规范,结合自身设计的实践经验,提出在多层砖混房屋抗震设计上应注意的几点内容,同时指出在抗震设计时应体现以预防为主的设计思想,从而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效果。

参考文献:

篇7:多层砖混结构办公楼施工组织设计

建设单位: 建筑面积: 监理单位: 总包单位: 施工单位:司

一、工程概况:

1、本工程位于**市**区**西路以西,**大学**学院以北,1-13#均为5-6层砖混结构住宅楼。外墙240厚页岩砖贴40厚挤塑聚苯板,传热系数K=0.54W/(㎡/K),层面采用70厚挤塑聚苯板,传热系数K=0.48W/(㎡/K)。导热系数挤塑聚苯板(XPS)为0.03W/(㎡/K),挤塑聚苯板用于层面≥350Kpa,不供暖房间上部楼板屋面板外贴70厚挤塑聚苯板。楼梯间隔墙外侧抹15厚胶粉聚苯颗粒保温灰,变形缝墙抹15厚胶粉聚苯颗粒保温灰。空调板上下抹20厚胶粉聚苯颗粒保温灰。

2、本方案编制依据:(1)业主下发的施工图纸。(2)外墙保温标准构造图集。

(3)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DB29-125-2005)《居住建筑节能工程技术规程》。

(4)《外墙保温施工技术规程》(JG144-2004J408-2005)。(5)部份做法参照98J3(=)墙身——复合墙。(6)《外墙保温施工技术规程》(DBJ/TG-38-202)。(7)《墙身外墙保温》(66J2-4)。(8)《外墙保温建筑构造》(02J121-1)。

以及国有和天津市有关外墙保温工程的技术规程,以达到国家建筑节能的设计要求。

附表:、材料组成和用量:

1、材料组成:

(1)界面砂浆。(2)聚合物贴接砂浆。

(3)绝热用阻燃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4)聚合物柔性抗裂砂浆。(5)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6)外墙保温板专用锚固钉。(7)聚合物柔性腻子。(8)外墙涂料。

附表:

三、施工要求及条件:

(1)组织成立外墙保温项目部,指定项目部长为工程负责人,负责本工程施工。由墙体保温施工员配合项目长管理。所有技术工人,如瓦工、抹灰工、架子工、油漆工全部持证上岗。以及和建设单位、监理公司、总包单位协商配合。

管 理 流 程

(2)根据总包单位的施工工期计划组织安排施工,每栋楼施工时间为30-50天(指门宽副框安装完并抹灰完成后的时间),来组织计划安排劳动力,已保证按期交工。

(3)施工所需材料及设备应提前组织,采购到现场,所有材料均有天津市有关部门检测报告并合格,同时具备系统耐候性检测报告合格证。按照材料批量根据天津市建委文件要求做抽样复试。所需设备应有合格证保证安全使用。设备进场后由总包单位安全员检查验

证。

本工程采用柔性粘接剂和柔性面层抗裂剂到现场加入中砂和普通硅酸盐水混进行配制,总包单位负责以上两种材料工提供合格证及检验报告,其它材料均由我公司采购,业主、监理、总包单位认可。

(4)所有管理人员及施工有关人员,必须认真熟悉图纸,随时整理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办理设计变更和洽商,严格按照节能工程施工技术规程及质量验收规程管理施工。及时向总包单位提供施工方案,措施配合专业人员负责技术资料的整理工作。做好技术交底和安全施工交底。

(5)基层要经过验收合格后方能进行保温系统的施工。

基层表面应达到平整和垂直、用2米靠尺结合契形塞尺检查,平整、垂直度不大于5mm。基层表面必须干净、坚固、无泥土、油污、无松动风化现象。墙体上的孔洞必须提前用微胀砂浆填塞密实。

(6)施工以纵向单位,施工顺序为贴板时由下往上进行。打磨、贴网、抹面由上往下进行。粘接砂浆应达到规程要求。柔性抗裂砂浆应控制在5-7mm 之内,施工前应做好示范样板,经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人员确认并形成文字性文件,方可施工,各道工序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上道工序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并做相关记录。

(7)保温施工应在不低于5℃、风力不大于5级的环境下进行,雨雪天禁止施工。粘接砂浆(即粘板)柔性抗裂砂浆施工前应检查墙体干燥情况下方能施工。

(8)基层检查:对各楼所施工抹灰完成的外墙彻底检查,是否 有脚手眼,钢筋,合子板等。

(9)基层打点放线:放线完毕后报有关单位验收合格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发现偏差大于5cm 的报有关单位,共同进行整改。

(10)先将柔性粘结剂倒入砂浆机中,搅拌以5分钟,然后按照生产公司的比例(粘结剂:水泥:中砂=1:2:2)将水泥、中砂均匀地倒入砂浆机中均匀搅拌,搅拌时间以10-20分钟为宜,做到粘上去的保温板不滑落。

(11)调好的粘结砂浆最好在1小时内用完,注意粘结砂浆内不能加入任何其它添加物。此项工作由专门人员负责。

(12)粘贴保温板应从下往上沿水平方向按长向铺贴,上下两层板应沿水平方向错开板缝。

(13)本工程所用聚苯板规格为70mm ×600mm ×1200mm 和40mm ×600mm ×1200mm 两种。用抹子在保温板的四周涂上宽约8cm,厚约1cm 的粘结点,每块保温板的粘结面积不小于70%。涂好粘结砂浆的保温板应立即粘贴到墙上,以防止粘结砂浆失去粘结作用。

(14)保温板贴在墙上,应用2米靠尺进行轻敲压平操作,保证其平整度和粘贴牢固,板之间应挤紧,若板缝过大,应用板条填塞、磨平。墙角外的保温板应采用马牙缝粘贴法,以保证其牢固性。

(15)以粘贴窗框四周的阳角和外墙阳角时,应先弹出基准线,作为控制阳角上下竖直的依据。板连接处不能存有粘结砂浆。保温板的边角处应事先设置翻包网,宽度约为20cm。

(16)保温板粘贴24小时后,待粘结砂浆有一定强度时,用专用工具以因柔的圆周方法打磨。打磨的碎霄应清理干净。

(17)锚固件安装,锚固件采用专用的塑料胀钉,其长度根据保温板的厚板而定,锚固件安装要牢固每平方米数量应在5-6个,位置应固定在板与板的结合处。

(18)配制面层抗裂砂浆同配制粘接砂浆。大面积铺网前,应先将翻包网压埋完成,注意网子应留出与大面墙体的搭接量。

(19)大面粘贴玻纤网时,应先在贴好的保温板上刮上一层配好的面层抗裂砂浆,立即将网格布压入面层胶灰内,风格布弯曲的一面朝里,然后用抹子将网格布赶平压入面层胶灰里(不得外露),注意不要拉扯玻纤网,使玻纤网自然展平,若盖不住,可再打一层,直到盖平,玻纤肉搭接不少于8cm,面层厚度约为5-7mm。有需作分格线和滴水槽的,根据现场情况而定。如外部需粘贴瓷砖的位置,玻纤网应用钢丝代替,须用锚固件加固。

(20)当墙钵外部的障碍物全部拆除后,应立即进行补洞,所补孔洞的四周必须与周围浑然一体。对保温层外部受污染位置,必须清理干净。

(21)首层作面层时,必须采用双层加强型网格布,以此保证质量。附表: 1)

2)其它参照《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22)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成立以项目部长为首的质量检查小组,定期地进行综合或单项质量检查,督促操作人员严把质量关。

每道工序施工必须作好技术交氏工作,将技术要求、操作要领、质量要求贯彻到每位操作人员,使大家做到心中有数,正确施工。

严格执行“三检”制度,即自检、互检、交接检。由各工种工长

亲自负责抓这项工作,同时质量监督、把关、决不允许不合格分项工程流入下道工序。

实行施工挂牌制度,将操作班组长、操作者、施工日期、施工部位用表格予以启求,奖罚分明。

现场管理人员经营巡回检查各工作面的质量情况,发现问题立即解决。雨天严禁施工,并按工期顺延计算。墙面要求干燥,保证质量要求。

四、施工机械、工具:(1)电动搅拌机。(2)开槽器。

(3)靠尺、水平尺、抹子、刷子、托板、拉线、灰车。

(4)总包单位提供的脚手架、提升机械及相关持证上岗的操作人员。

五、工艺流程:

基层清理→打点放线→配制粘接砂浆→粘接挤塑板(聚苯板)→做装饰线→打磨板面→开线槽→抹面层抗裂砂浆→压埋玻纤网格布→抹面层抗裂砂浆第二遍→外洞修理→交工验收。

施 工 流 程 图

六、细部及特殊部位做法:

根据设计单位对设计的具体要求对外墙的特殊部位,如:装饰线、伸缩缝、阴阳角、门窗口、勒角、首层理石或瓷砖等施工方法施工,如没要求应依据国家和天津市建筑节能施工技术规程和节能工程质量验收规程操作施工。

七、安全消防措施:

根据总包单位的安全施工方案及要求成立安全领导小组,每月组织三次安全检查,重点是外脚手架、电器、机械、安全带等的检查,防止安全事故发生。设立专职安全员,负责整个工程的日常安全工作。全体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后,应组织一次安全消防教育。编制有针对性的安全施工措施,及时贯彻执行。作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使每位工人明白安全注意事项。建立机电设务验收制度,凡未经验收的机电设备不得使用,非机电人员不得动用机电设备。所有手持电动工具,必须装有可靠的漏电保护器,使用前进行绝缘检测,防止漏电伤人。准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做好防火措施。五级以上大风,严禁在架子上作业。对工程上已搭好的安全防护装置,禁止拆除。外墙施工人员应带好安全帽,系安全带。施工人员在操作时必须铺好脚手架板,做好安全网防护。

八、文明施工和成品保护:

为了全面提高文明施工管理水平,坚持以工程质量为中心,以安全生产为保证,以文明施工创信誉为方针,树立我公司形象,提高我公司的知名度,为企业赢得市场把文明施工管理贯穿于各项管理工作中。

(1)现场实行标准化管理,所有管理施工人员统一着装,佩戴胸卡,管理人员佩戴红色安全帽,施工人员佩戴蓝色安全帽以示区别。

(2)施工人员进场后根据总包单位要求对安全、消防、保卫、场容卫生、环保、质量控制、材料管理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教育交底。设立责任区、分片包干到人,安排专职清洁人员保证现场整洁。

(3)施工现场严禁赌博、酗酒及传播淫移物品和打架斗殴。

(4)做好成品保护,设专人管理所有工序施工必须达到养护期方能进行下道工序,对建筑物的阳角装饰线等小面积的部位应采取封挡措施。对于施工规程要求的技术规范应严格执行,防止因人为原因造成质量问题发生。

九、降低成本措施:

所有施工工序用料应采用提前计算材料用量计划。对操作人员进行节约社会教育。粘接砂浆每天交工前控制好用量保证材料用完后收工,挤塑板应计算好墙面面积根据板的尺寸规格合理安排操作。所有材料进场后应采取尽量入库码放整齐,采取防潮,防雨的措施。现场施工做到活完料净。合理安排工序施工以提高操作人员工作效率。

十、施工现场环保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施工单位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地加强,这种意识从某一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保障了建筑工地周围居民和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

我公司近几年来,参照ISO-14001环保体系标准,并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有关法规,相应地制定出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

1、环境保护管理目标:

(1)噪音排放:结权阶段施工,白天<70dB,夜间<55dB 装修阶段施工,白天<65dB,夜间<55dB(2)大气污染:施工现场扬尘达到国家二级排放规定。

(3)生活及生产污水:污水排放符合《天津市污染物排放标准》。(4)防止光污染:夜间照明不影响周围居民区。(5)施工垃极处理:采取分类袋装处理,集中清运。

2、施工现场防止扬尘措施:

(1)施工垃圾使用塑料编制袋,分类处理,严禁随意凌空抛散造成扬尘。施工垃圾集中堆放并及时清运,清运前要洒水湿润,减少扬尘。

(2)施工现场非施工道路场地,采用炉渣铺垫,现场制定洒水降尘制度,配备专用洒水设备,并设专人负责每天淋水,防止扬尘。

(3)现场大门出入口处设冲车台,用于清洗车辆轮胎上的土块,防止污染道路,施工现场相邻道路要设专人每天进行清扫。

(4)现场搅拌站搭设封闭搅拌棚,搅拌机上设置喷淋装置,以减少扬尘。

(5)建筑物外围立面采用密目安全网,以降低楼层内的流速,阻挡灰尘进入施工现场周围环境。

3、防水水污染措施:

(1)砂浆搅拌作业,搅拌机前台处设置沉淀池,污水经过沉淀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线。未经处理的泥浆水,严禁直接排入市政排水管线。

(2)现场设排水沟和沉淀池,所有污水经沉淀池沉淀后,排入 市政污水管线。(3)施工现场食堂要设置简易隔油池,日常产生的污水要经过 隔油池过虑后,再排入市政排水管线中。

4、防止施工噪声污染措施:(1)施工现场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制定降噪的相应制度和措施。(2)施工过程中进行强噪作业时,必须严格控制作业时间,一 般不超过 12h,必须昼夜连续作业的,要采取封闭降噪措施,并做好 周围群众工作,报有关单位备案后,方可施工。(3)施工现场提倡文明施工,杜绝施工人员大声喧哗,降低人 为噪声的污染。(4)现场产生强噪声的机械(搅拌机)要搭设封闭机械棚,以 减少强噪声的扩散。

篇8:多层砖混结构办公楼施工组织设计

1 砖混结构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砖是最小的标准化构件, 对施工场地和施工技术要求低, 可砌成各种形状的墙体, 各地都可生产。它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化学稳定性和大气稳定性。可节省水泥、钢材和木材, 不需模板, 造价较低。施工工艺与施工设备简单。砖的隔音和保温隔热性要优干混凝土和其他墙体材料, 因而砖混结构在低层住宅建设中广泛采用的结构形式。

2 主要的施工质量问题

2.1 钢筋施工中的问题

纵向钢筋上下错位。由于柱筋定位放线时偏离设计位置或砖砌体预留柱位时上下楼层位置偏差, 造成柱筋上下错位, 以致不得不采取弯折措施以“归位”。其结果是构造柱上下轴心不对位, 违反了规范要求, 严重影响了抗震功能。

钢筋搭接不规范。纵向钢筋的下料长度通常以楼层高度为依据, 即层高+35d, 并通常将搭接位置设在每一楼层的楼面上。但很多工程的柱筋搭接随意, 搭接长度也未满足35d的要求, 甚至还出现了I级钢筋单端弯钩或两端都不弯钩的情况。在同一截面的接头数量不符合要求。

箍筋松散、歪斜且数量不足。箍筋施工存在问题较多, 未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如绑扎间距过大或大小间距不等。在砌体施工期间, 由于成品保护不好, 造成严重滑移、歪斜、松散、合模板前也未修整。

不按规定加密箍筋。按规范要求, 柱与圈粱相交时, 节点处一定范围内应加密箍筋。加密范围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1/6层高或45cm, 间距不宜大于10cm, 在纵筋搭接区段内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m。但实际施工中, 上述二项要求未向操作人员交底, 而造成了质量隐患。

箍筋弯钩长度及角度不规范。规范中对构造柱箍筋的弯钩角度及长度虽未作明确规定, 但提出“对于有关模板、钢筋和混凝土的一般要求, 应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04-92) 执行”。基于这一点, 经查该规范第3.3.4条规定:对有抗震要求的结构 (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 , 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并指出了对有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结构, 弯钩的角度为135/135。这一点在施工中往往未引起注意, 经查基本上采用90/90弯钩, 长度有的也不足10d。

拉结筋的摆放问题。规范规定240厚墙与构造柱应沿墙高每50cm设置2中6 (墙体每增加120厚增加106) 水平拉结钢筋连结, 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100cm。但实际施工中, 拉结筋经常漏放或错放, 拉结筋锚固长度不足及端头未作弯钩。

2.2 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

骨料级配问题。构造柱的截面尺寸一般为240mmx240mm, 混凝土浇筑高度一般都超过2.6m。对于这样较小的断面尺寸, 为保证混凝土浇筑顺畅密实不出现卡壳断条情况, 规范提出骨料粒径不宜大于20mm, 但许多施工现场对骨料选配很不认真, 往往由于骨料过大而出现不密实和断条情况。

坍落度问题。规范要求构造柱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在50-70cm, 以利于混凝土通过振捣充分流入马牙槎洞内, 从而有效地与砌体结合。但实际施工中因混凝土坍落度过小, 流动性不好, 加之振捣不密实, 造成混凝土内部出现孔洞, 表面出现蜂窝、麻面, 特别是根部易出现烂根现象。转根部清理不切底。规范要求构造柱根部应预留清扫口, 以便清除砌筑时的落地灰、碎砖块等杂物。但很多施工现场不留清扫口或清理不净, 结果是层层柱根隔层, 整个构造柱实质是一个多处断条的钢筋连体柱, 且断点叉均在楼面上钢筋搭接处, 这样柱子不但无法起抗震作用, 反而破坏了墙体节点处的整体性。

新老混凝土结合不良。规范规定混凝土施工缝必须用水冲洗、润湿, 再铺1-2cm厚水泥砂浆后方可继续浇筑混凝土, 而实际施工时这道工序往往被取消, 致使新老混凝土界面结合不良, 形成暗缝内伤。砌体施工存在的问题

砌筑方法不当, 墙体砌筑前不立杆摆样, 存在有竖向通缝现象, 影响砌体的整体性。

砌筑用砖、砂浆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有的在施工中为力求施工方便添加影响砂浆强度的外加剂。

马牙槎留设不规范。留设马牙槎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混凝土构造柱与砖砌体的有效结合, 形成整体。增强抗震效果, 同时还可以通过露出砌体的混凝土面来检查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在这方面的问题有:先进后退 (应该是先退后进) , 槎口高度、深度不一, 遇内外墙丁字砌体节点时, 内墙只留直槎, 个别工程干脆取消马牙槎。

砌体砂浆不清理。砌体施工时, 挤揉出的砂浆挂在砖口上, 往往不清理。由于每行砖或大或小都有砂浆挤出, 相当于减小了构造柱的有效断面尺寸。另外, 由于砂浆的阻碍, 浇筑混凝土时易出现表面蜂窝、孔洞, 甚至柱筋外露。

3 有效的控制措施

3.1 钢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控制垂直度。为保证构造柱在施工过程中保持垂直, 各层施工前均应首先定准柱子的轴线位置。砌筑中严格控制砌体垂直度。以砖为模会直接影响柱子的垂直度, 故砌筑过程中应随时调整已绑扎的钢筋笼, 可用柱与砌体的拉结筋来固定。

钢筋下料应准确。纵筋下料长度是以一个楼层高度加上搭接长度及弯钩长度为准的。箍筋的弯钩角度应按抗震要求为135/135计算。箍筋制作时应计入加密部位的增加数量。

拉结筋。应按楼层所需数量事先制作拉结筋并放在砌筑操作现场, 保证随用随拿, 防止漏放。拉结筋不宜在构造柱中部穿过, 应靠在柱子纵筋边, 以免浇筑混凝土时受阻。

3.2 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

粗骨料粒径不应大干2cm, 现场可备筛子进行筛选或直接选购合适骨料。

多数现场施工构造柱采取一个楼层高度 (2.6-3.0m) 一次性浇筑混凝土的方法, 因此必须对混凝土的级配、坍落度、振捣方式严格控制, 认真按规范要求操作。

混凝土浇筑前应认真清扫柱根施工垃圾。为方便清扫口内垃圾清理, 每层柱混凝土浇筑时都应超过楼面板高度5cm左右。清扫口宜在楼层砌筑时分2-3次清理。混凝土正式浇筑前用清水冲洗柱根, 然后按规范要求, 先浇筑1~2cm厚水泥砂浆。

3.3 砌筑质量控制措施

篇9:多层砖混结构办公楼施工组织设计

【关键词】房屋;裂缝;防治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房(主要是多层住宅)的开发成倍增长,其建筑物的基本平面尺寸长约为60m,宽约12m。主体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一般情况下,屋面结构层为钢筋混凝土现浇板,由于混凝土的膨胀系数为砖砌体的2倍,冉加上犀面板与墙体有一定的温差,则屋面变形比墙体变形要大得多,在砖混结构房屋顶层两端很容易产生侧移变形,如果没有一定的技术设备条件很难对其进行修补和控制;裂缝往风吹、日晒、雨淋和其它自然外力作用下不断扩展,将造成外墙渗漏、装饰层破坏脱落,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裂缝继续扩展,最终对房屋结构产生破坏性影响,缩短使用寿命,给房屋使用者的工作学习及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防治顶层外墙体裂缝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现从建筑施工和设计的角度出发,讨论了砖混结构房屋顶层墙体裂缝的特征及墙体裂缝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1.墙体温度裂缝的特征

砖混结构的墙体温度裂缝,多发生于新建房屋竣工后1-2年内,一般需要3-4年裂缝才能趋向稳定。对整幢房屋而言,温度裂缝多发生在房屋的顶层,一般是房屋两端重,中间轻;南朝向重,北朝向轻,西面重,东面轻;外窗洞大者重;屋面隔热层好的轻;房屋长度大的重。温度裂缝的形态特征:在项层靠近房屋两端的内外纵墙体多为斜向裂缝;在前后纵向墙体顶部混凝土圈梁底面标高处或窗洞口上皮砖标高处最容易发生水平裂缝:与外纵墙相交接的内横墙体上也常出现裂缝。裂缝一般为细微的裂缝,比较严重时宽度可达10cm,并能将240mm砖墙裂透,危及结构安全。裂缝随气温变化,在温度最高时,裂缝宽度、长度最大。

2.顶层墙体产生以上裂缝的原因

(1)砖混结构顶层墙体产生裂缝,是由于屋面长时间受太阳辐射,其温度较墙体高出许多,在炎热的夏季,屋面温度是墙体温度的两倍左右,且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钢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是砖砌体线膨胀系数的两倍,这就导致屋盖的变形要比墙体大得多。屋盖在变形过程中,产生很大的推力,作用在墙体顶端的水平推力使墙体与屋盖的接触面受剪,剪力与屋盖、挑檐或女儿墙的垂直压力,构成墙体双向应力。在主拉应力大于墙体的抗拉强度时,墙体会出现裂缝。沿墙体分布的剪应力大致为两端大、中部小。由于端部的正应力较小,其主拉应力接近于剪应力,则可能引起斜裂缝,在窗口、门1:3处由于应力集中,易产生裂缝,由于屋盖对圈梁的推力作用,圈梁下的砖砌体易出现水平裂缝。

(2)山墙由于屋面板膨胀给檐口圈梁以较大的推力,加上檐口梁内、外温差产生外拱或内凹变形,使圈梁底面与砖墙产生水平裂缝;屋面板的温度变形,也使外纵墙应力集中处一门窗洞口上角产生水平裂缝。

(3)屋面板接缝开裂是由于板面、板底产生温差时,屋面板就产生竖向起伏和水平变形。当屋面保温隔热性能不好时,屋面板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更大,也就造成屋面板纵向接缝开裂。

3.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建筑物顶层端部剪应力与温度成正比,与水平阻力系数、材料弹性模量、建筑物长度等呈非线性关系控制温度应力引起墙体裂缝的因素有多种;用伸缩缝作为控制裂缝的唯一方法是不全面的。结构设计考虑强度计算、抗震构造措施多,控制温度应力措施少,是形成墙体裂缝的重要因素。

(2)许多砖混房屋采用屋顶钢筋混凝土大挑檐,有时还上卷。为平衡悬挑荷重,在室内屋盖现浇一部分,这样外挑檐、圈梁及半圈梁,现浇的部分现浇板,共同组成了刚度较大的现浇连续板,并且一般屋面越外挑部分保温层越薄,这就产生较高的温度应力,使墙体不能承受而开裂。

(3)构造柱是增加建筑物整体性,抵抗地震作用的重要构造措施,过去不少设计中,构造柱的设置只考虑符合抗震规范,不考虑实际已存在的温度应力,认为温度应力在规范上未明确规定计算方法,不考虑也不能算是设计错误。

(4)选用砖、砂浆强度等级仅考虑砌体的竖向承载力,而越到顶层其强度越低,而对温度应力引起的抗剪强度及变形则考虑较少。

4.预防措施

4.1从根本上减少屋盖与顶层墙体间的温差,减少温度应力

合理安排屋面保温层施工。由于屋面结构层施工完毕至做好保温层,中间有一段时间间隔,因此屋面施工应尽量避开高温季节,同时应尽量缩短间隔时间。选择保温隔热效果好的材料作为屋盖上的保温隔热层。在屋面上增设架空隔热板。

4.2释放温度应力的方法

严格按规范要求设置温度伸缩缝。在顶层现浇钢筋混凝土部分较长时,可采用后浇带的办法。在顶层墙体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且做成模式,与墙体的灰缝相一致。缝内应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充。当现浇钢筋混凝土挑檐的长度大于12m时,宜设置分隔缝,分隔缝的宽度不应小于20mm,用弹性油膏嵌缝。在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与墙体圈梁的接触面处设置水平滑动层,滑动层可采用两层油毡夹滑石粉或橡胶片等;对于长纵墙,可只在其两端的2~3个开间内设置,对于横墙可只在其两端各L/4范围内设置(L为横墙长度)。

4.3采用构造措施抵抗温度应力防止裂缝

合理设置顶层墙体的构造柱,是控制墙体产生温度裂缝的最有效方法。由于温度应力在房屋两端最大,故应该对房屋两端墙体重点加强。除房屋四角必须设置抗裂构造柱。考虑洞口上下角有应力集中产生,在顶层房屋两端纵墙上第一、第二个洞口外侧增设抗裂构造柱。完全作为抗裂的构造柱,只需在顶层墙体中设置,上下端分别锚入楼面与屋面的圈梁内。提高顶层女儿墙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低于M5,对于完全暴露于室外的女儿墙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7.5,且应选用和易性好的水泥白灰混合砂浆,不宜用水泥砂浆。无论女儿墙多高,均应设置配筋压顶及构造加筋短柱,构造短柱间距不宜大于4m,且应对女儿墙下部砌体进行加筋处理,以增强抗裂能力。建议在女儿墙泛水高度范围内设置加筋12层,每层26纵筋Φ4@300短钢筋点焊而成钢筋网片。合理布置屋面固梁。从抵抗温度应力出发,所有顶层纵横承重墙均应设置屋面圈梁。房屋两端梁下的墙体内适当设置水平钢筋。顶层墙体有门窗等洞口时,在过梁上的水平灰缝内设置2~3道焊接钢筋网片或26钢筋,并应伸入过梁两端内不小于600mm。

篇10:砖混结构施工顺序(范文)

1、基础施工

基础施工顺序

施工放线——基槽开挖——检查轴线、标高——浇垫层砼——养护——砌条型基础——地圈梁、主体结构施工

篇11:砖混结构施工工作总结

总述:目前,随着我国住宅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城市居民居住条件大幅改善,一些新型建筑逐步替代了砖混结构建筑,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受经济条件所限,在一段时间内建设砖混结构住宅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工程所处地级市郊区,作为棚户区改造工程,砖混结构建筑占到了80%。砖混结构主体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墙体、楼板等部位易开裂,这些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物的外观效果和正常使用,有些关键的裂缝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因而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减少砖混结构住宅裂缝,提高结构耐久性需从多方面入手,抓好结构施工管理固然重要,而做好设计方案的论证和施工图审查,完善各种结构构造措施更是提高结构耐久性的必要前提。本文将结合施工实际,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工程概况及基础数据

该建筑为六层加阁楼砖混结构,建筑物每个结构单元长度46.1m,层高3m,总高度20.9m(包括阁楼高度在内),现浇混凝土楼板厚度10cm(局部厚度12cm),本工程不考虑地下水影响,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根据地质勘查资料,周围均为坚硬基岩,基坑开挖后,因破碎基岩导致基坑高差较大,采用C20毛石混凝土进行回填后再进行基础施工。本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混凝土构件强度要求为基础C30,基础以上楼板及砼构件为C25;±0.000以下采用MU15非黏土烧结实心砖,以上内墙采用MU10非黏土烧结砖、外墙采用MU15非黏土烧结砖;地下室墙体采用M10水泥砂浆,一、二层墙体采用M10混合砂浆,三、四、五层墙体采用M7.5混合砂浆;每层设封闭圈梁,构造柱设置满足规定。

混凝土部分之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1、设计缺陷

工程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的变形,如温度变形、收缩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变形等变形等,因此类变形引起的裂缝几乎占到全部裂缝的80%以上,在变形作用下,结构抗力取决于混凝土的抗拉性能,当抗拉性能超过设计强度时,应验算裂缝间距,再根据裂缝间距验算裂缝宽度。

民用建筑双向现浇板厚度一般取楼板短向跨度的1/45(单跨简支板),或1/50(多跨连续板);单向现浇楼板厚度一般取楼板跨度的1/35或者1/40,两种状况下当楼板短向跨度大于4米时,应将楼板在前面计算厚度的前提下,加厚20mm。本单位工程中,——⑤轴纵向跨度7.2m,K——F轴短向跨度4.2m,为整个单位工程中面积最大的房间,作为客厅使用(左图)。长短边比值小于3,配筋为双层双向,底筋全部贯通,按双向现浇板厚度取短向跨度的1/50计算,本区域内楼板厚度宜不低于84mm,加厚20mm后,厚度宜不小于104mm,图纸结构设计总说明中对跨度大于4M的板要求起拱0.2%,该区域内原位标注H=120mm,设计时取极限值,存在质量隐患。

结构设计对板内引起裂缝的构造措施考虑不周,在住宅电器、电信快速发展的今天,现浇楼板内暗敷PVC电线管越来越多,甚至有些部位三根交错叠放,两根管交错叠放就更是普遍。Pvc管错叠处的抗弯强度大大降低,从而减弱了板的抗弯性能。右图是本单位工程管线敷设情况,可看到明显的交错叠放。

综上所述,本单位工程中出现的裂缝,极限设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由于种种原因,在开工之初,未就以上问题与设计方进行及时有效沟通,是我们工作中的失误,同时也是主观上忽视砖混结构建筑造成的。客观上,近年来框架结构一直是公司施工的重点,虽然说砖混结构建筑的施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是接触少、经验不足导致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必须在以后的工作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2、施工管理缺位 混凝土施工过分振捣,以及模板垫层过于干燥。混凝土浇筑振捣后,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造成表面形成砂浆层,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待水分蒸发后,易形成凝缩裂缝。而模板、垫层在浇筑混凝土之前洒水不够,过于干燥,则模板吸水量大,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缩,产生裂缝。本单位工程外墙均为370mm,内墙均为240mm,构造柱数量合计为124,砌体单层体积约为208m³,墙体体积较大,浇筑前必须对墙体顶部进行洒水,防止砖墙过分吸收混凝土中水分。

施工中操作不当引起裂缝。施工过程中,操作不当,已经绑扎完的钢筋受到踩踏,致使支座处负筋下陷,保护层过大,固定支座变成塑性铰支座,使板上部沿梁支座处产生裂缝。

楼板的弹性变形及支座处的负弯矩,在施工中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前过早拆模,或者在混凝土未达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致使混凝土在早期强度低或无强度时就受弯、压、拉应力,导致楼板产生内伤或断裂;大梁两侧的楼板不均匀沉降也会使支座产生负弯矩造成横向裂缝。在砖混结构施工中,该原因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砖混结构在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就进行砌体施工,会不断往楼板上堆积大量砖,一旦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要求就强行进行砌体施工,并不均匀堆积大量砖,极易导致荷载分布不均产生裂缝。如下图中大量的砖堆积于楼板。楼面垫层内铺设的暗装水管、电线套管铺设不当,集中铺设或者上下交错铺设,致使水管、电线管上皮在垫层厚度的1/3内,导致保护层厚度不足都可能造成板面沿管线长度方向产生裂缝,施工中在管线密集处振捣不到位易导致混凝土不密实。拆模后能从砼表面明显地看到部分裂缝顺着管线的方向开裂。如右图所示

混凝土的收缩缝(温度裂缝)。混凝土在硬化初期主要是由于水泥的水化作用,形成一种新的水泥结晶体,这种结晶体化合物较原材料体积小,因而引起混凝土体积的收缩,即所谓的凝缩,后期主要是混凝土内自由水蒸发而引起的干缩,同时,如果混凝土处在一个温差变化较大的环境下,将会使其收缩更为加剧,根据阳泉市同期气象记录,11月份昼夜温差最大超过10度,加之位于山区,山谷风作用明显,加剧收缩。

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本地商品混凝土中大量采用盂县的机制人工砂,其中人工砂的配比是否合理、人工砂的质量是否满足需求等因素仍然值得进一步学习研究,人工砂的使用不合理能否造成大量裂缝的产生需要探讨。

钢筋部分

钢筋是整个工程中价值较高的原材料之一,材料价差是从采购角度来考量,能否巧妙利用价格曲线变动,在低价时购入钢筋是一个首要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能否与合理利用降低损耗,成为影响项目盈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砖混结构中,钢筋用量较小,规格较少,在施工过程中只要严格管控就完全能做到量化管理,进而有效控制成本。

一、合理进料。一般来讲,钢筋的进料长度越长越好,这样不仅在下料时少出短料,减少废短头,降低损耗。但在实际工程中,需要的钢筋长度千差万别,要求用较短的整尺钢筋下料后短头最少或者为零,所以应在采购前,材料充分了解一线施工管理人员的意见,针对下料单组合排列及工地实际情况,必须对钢筋长度进行选择。

以本项目为例,构造柱纵筋主要为Φ14,图纸中要求构造柱纵筋搭接长度为40d,层高3m,下料时单根钢筋长度3.56m,具体操作时可以将单根9m长钢筋切除2根后,剩余的1.8m对焊连接后使用,近乎零损耗使用。

现场收料的时候,直螺纹钢通常是现场清点根数,丈量长度后根据理论重量进行换算后验收,所以进场钢筋通常都无误。而较低规格的盘螺钢,使用称重计数。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发现同个型号的不同批次钢筋存在直径不一(如图,中间批次的Φ10明显比第一批的粗,同Φ12的差不多)、整盘钢筋中夹有散料等个别现象,钢筋的直径越大将直接减少长度,导致隐形亏损的产生,这种情况同材料及时沟通后,再未进场类似该批次钢筋。

二、严谨的合同管理。在劳务分包合同中对正常的材料损耗进行一个合理的约定,从契约的角度促使劳务队加强自身管理,从而达到提高材料利用率的目的。因为技术水平不足,缺少管理经验,对图集和图纸理解不透而出现料单错误,造成绑扎时材料不够或者剩余过多,材料不够时现补,延长工期事小,剩余的料长料尚且好办,可以改成其它的短的构件,至于箍筋剩下的过多,才是头疼的,在实际施工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剩余的箍筋。对于因料单错误而剩余大量的成品钢筋,个别工人会趁夜间加班时切成短废料丢弃,造成隐形损耗也是非常可怕的。这些情况,单纯依靠现场管理未必能达到多好的效果,这就凸显出合同管理的优势,约定损耗率后,超出部分劳务队自行承担损失,节约部分归其所有,在本工程的实践中,合同管理对钢筋等主材的使用起到了较大的影响,值得进一步完善并推广。砖砌体部分

砖混结构中,砌体部分施工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重点,施工控制三大要素是砖的湿润度、灰缝、留槎接槎。砖的湿润度以见干见湿为要点,主要做到不用干砖上墙,不用洇透的砖。砌体施工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施工时需要根据现场的工作进度及时做好检查工作,保证墙体的成型质量。

灰缝及砂浆的管控

砂浆的配比需要根据进场砖及沙子进行试验后确定,一旦确定就必须严格按照试验数据来进行配比,严禁中途擅自更改。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常有工人擅自减少水泥用量,以此达到节约材料的目的,这种行为属于明显的偷工减料,对砂浆的强度影响较大,必须严控。砖砌体的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是影响砌体强度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合格的砌体,承受荷载时,受力不均匀,且砖块为脆性材料,抗弯抗剪性能差,当砖处于局部受压状态时,容易造成提早开裂,使砖砌体降低承载力,进而造成这个墙体开裂。施工中需要及时使用百格网进行检查,已经查出不合格的部分必须及时进行返工处理。(上右图为拆除的不合格部分墙体)不合理的包心砌法。包心砌法原是使用于50砖垛(柱)的一种砌法,砌四周后中间填心或空心的做法,现在的规范已经全面禁止在民用建筑上使用。砌块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二分头等零头砖较多时,工人会使用多种手段不合理的使用二分头砖,以此降低材耗,工耗。常见的24墙上使用多块二分头砖,排成丁砖,(如左图)37墙上使用整砖排条砖,中间塞填零碎砖头和未合理处理的落地灰。

留槎接槎不符合要求。留槎的方法是否合理,接槎是否牢固,直接影响砖墙的砌筑质量,即建筑物的整体性,对于抗震设防的建筑物更是一个关键问题。

转角处留槎不正确,留成直槎,少数情况会留下阴槎,这种留槎方式会降低砌体间咬合力,减弱墙体的整体稳定性,当遇到墙包柱的时候咬合力不够会造成浇筑混凝土时墙体崩裂如图: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转角处留置的直槎在浇筑混凝土时开裂。

纵横墙交接处需要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构造柱周围的砖砌体需砌成马牙槎,使砌体能与构造柱衔接牢固成整体。但现在有不少工人在操作中不做排砖撂底的工作,又是

分段承包作业,致使构造柱出现夹层、断开、马牙槎不对称等问题,有的构造柱不对正贯通,层与层之间相互错位,构造柱与砌体之间加设拉结筋不规范,导致设置的构造柱不仅不能起到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反而起着削弱作用,这种潜在的危险在遇到地震等外力的作用时,就会首先引起建筑物毁坏。

上一篇:校园地贷款下一篇:如何更有效的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音乐教育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