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信息保密制度

2024-05-01

公司内部信息保密制度(精选8篇)

篇1:公司内部信息保密制度

公司保密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保守公司商业秘密,维护公司的安全和利益,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公司依法对一切商业秘密享有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公司一切商业秘密的权利人。内部员工都有保守公司商业秘密的义务,不向公司以外的任何经营实体(包括业内竞争对手以及其他非业务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个人公布与披露。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公司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公司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第四条:本规定所称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即本规定所称“保密信息”,包括项目开发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及设计、报件及审批程序、客户名单、营销策略、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信息,具体为:

(1)公司关于开发项目所进行的市场调查、可行性报告、合同书等所有日常工作所涉及的通用技术文件与信息;

(2)公司对外签订的合同书的有关内容;(3)公司对外招投标的标书的全部内容;(4)公司的开发项目销售价格体系及销控情况;(5)公司省内外各类型客户资源信息;

(6)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所具体涉及的财务数据、经营方针、经营策略信息等;

(7)公司项目纸质及电子版技术图纸、变更洽商、新技术、新工艺。(8)其他涉及到公司企业利益的信息资料。第五条:未经授权,公司员工向公司以外的人披露公司的商业秘密,或者协助其他经营者获取、使用公司商业秘密的,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第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司给予开除处分,并不给予任何经济补偿:

(1)因违反本规定,受到三次(及以上)处分的;

(2)本公司员工把本规定保密范围内的信息,私自销售、赠与、转让给其他企事业单位或个人;

(3)公司员工或兼职人员与公司解除劳动关系,在离职前,严禁复制、拷贝公司商业秘密;离职后,传播公司相关保密类信息的,给公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

第七条:公司员工违反本规定,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公司将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八条:本规定自公司内部公布之日起实施,解释权归公司所有。

篇2:公司内部信息保密制度

第一条 目的

为保守公司秘密,维护公司权益,特制订本制度。第二条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秘密信息的管理。第三条 权责

本制度由办公室负责解释。第四条 定义

公司秘密是指关系到公司权利和利益,依照特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第五条 管理要求

1、原则

⑴公司员工都有保守公司秘密的义务。

⑵公司保密工作,实行既确保秘密又便利工作的方针。⑶对保守、保护公司秘密以及改进保密技术、措施等方面成绩显著的部门或员工实行奖励。

2、保密范围和密级规定

⑴公司秘密包括下列秘密事项: ①公司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 ②公司尚未付诸实施的经营战略、经营方向、经营规划、经营项目及经营决策;

③公司内部掌握的合同、协议、意见书及可行性报告、主要会议记录、纪要; ④公司财务预决算报告及各类财务报表、统计报表。⑤公司所掌握的尚未进入市场或尚未公开的各类信息; ⑥公司的技术资料;

⑦公司员工人事档案,工资性、劳务性收入及资料; ⑧其他公司确保应当保密的其他事项。

注:一般性决议、决定、通知、通告、行政管理资料等内部文件不属于保密范围。

(2)公司秘密的密级划分 ①公司秘密的密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②绝密是最重要的公司秘密,泄露会使公司的权益和利益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害;机密是重要的公司秘密,泄露会使公司权益和利益遭受严重损害;秘密是一般的公司秘密,泄露会使公司的权益和利益遭受损失。

(3)公司密级的确定

①公司经营发展中,直接影响公司权益和利益的重要决策文件资料为绝密级;

②公司发展规划、财务报表、统计资料、重要会议记录、公司经营情况为机密级;

③公司人事档案、合同、公司的技术资料;

④属于公司秘密的文件、资料,应当依据本制度的规定标明密级,并确定保密期限,保密期限届满,自行解密。

3、保密措施

(1)口头信息保密规定

①不要在公司内部或外部谈论有关单位的保密信息,包括对其他工作人员、客户、朋友或亲属。

②在没有确认对方身份和是否被授权获得信息之前,不要通过电话、手机给出保密信息;

③只向来访者提供非保密信息,若超出范围,需经主管领导批准; ④遵照会议的要求传达会议信息。(2)纸面信息保密规定

①接收任何保密文件、资料都要签收并登记;

②文件或其他纸面保密信息只发给或传阅到被授权的人员,并签收;

③在传递保密文件或资料时,要放在文件夹、盒中携带,以防失密或散落丢失;

④所有保密信息应归类在专用文件夹中,并清楚标明秘密等级,保存在带锁的文件柜中;

⑤离开办公室时,不把机密信息和文件留在办公桌上,应锁入抽屉或柜子,并锁好门窗;

⑥用邮件发送保密信息,信封要贴封口,并标记“秘密或保密”; ⑦复印完后,应将保密件取走,不要留在玻璃板上;

⑧当传真机密或绝密信息时,要求接收等在传真机旁及时收取; ⑨不再需要的保密文档要粉碎。(3)电子信息安全保密规定

①计算机显示器应旋转在他人看不到屏幕的地方,如果来访者走近,应迅速滚动页面或关小亮度,或保存你的信息关闭显示器;

②打印保密材料要人不离机,负责保存和传递。

③在提交电子信息给他人之前,应向上级核对,不能给未授权的人; ④计算机必须经常进行查毒、杀毒,为了安全,不得安装借来的程序; ⑤重要文件要备份,并存储在安全、加锁的地方; ⑥有保密信息的移动盘不能带出单位,以防止数据被不应该获取这些信息的人获取。

4、责任和处罚

(1)公司全体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保守公司机密,维护公司利益。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给予警告,并处以100-500元的罚款。

①泄露公司秘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经济损失的; ②已泄露公司秘密但采取补救措施的。

(2)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予以辞退并酌情赔偿经济损失; ①故意或过失泄露公司秘密、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经济损失的; ②违反本规定,为他人窃取、刺探、收买或违章提供公司秘密的; ③利用职权强制他人违反保密规定的。

(3)员工不论何种因素离开公司,公司机密也不能外泄,如给公司造成损失,公司将追究法律责任。

篇3:公司内部信息保密制度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动因分析

(一) 公司内部管理的需要

内部控制是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保证公司的经营管理高效有序运转, 防范公司的经营风险, 提高经济效益。对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 能够保证内控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提高管理的效率, 及时对内控制度进行评价, 保证控制的有效性。另一方面, 通过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 向所有者报告内部控制的情况, 可以免除一部分管理者的受托责任。

(二) 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现代企业制度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按照委托代理理论, 就形成了委托人和代理人的一种经济责任关系, 委托人作为公司的股东, 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拥有剩余索取权。而代理人作为公司的管理者, 实际控制公司的经营管理, 目标是薪酬最大化。两者目标不一致, 就形成了委托代理矛盾。作为外部利益相关者主体的委托人, 就需要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来了解代理人的履职情况。内部控制作为公司代理人履职的主要内容, 信息披露能够使外部利益相关者了解公司的运作和各种内部管理制度和制衡机制, 化解委托代理问题,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 市场信号传递的需要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 信息优势的一方会向信息劣势的一方提供信号传递, 以期市场会对此做出积极有效的反应, 信号传递一般采用短期效果明显且成本低廉的形式, 信息披露是信息传递最实用、经济、效果明显的一种方式。因此, 在资本市场上, 那些内部控制有效性较高的公司, 为了避免出现逆向选择, 将自己与那些内部控制差的公司区分开, 更趋向于主动披露其良好的内部控制信息, 这就向市场传递了一种良好的市场信号, 就会吸引更多的投资, 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四) 价格信息传导的需要

按照有效市场理论, 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已经充分反映在资产的价格中, 市场中的投资者依据所获得的信息只能获得平均利润而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制度作为一种信息传导机制, 其目的就是要让外部利益相关者更了解公司的管理信息, 特别是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 帮助他们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判断。如果市场是有效的, 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必将会影响股票价格。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公司治理结构

良好的、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能保证内部控制的实施和公司管理层的履职行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就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问题, 也形成了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相制衡的权力体系, 信息披露也成为管理层履行代理职责的一种重要行为, 是股东享有知情权利的一种途径。股东通过设立独立董事, 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 规范管理层的行为, 减少管理层侵害股东利益的行为, 促使管理层更愿意对外进行信息披露, 特别是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因此, 独立董事的数量和比例、履职程度, 都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也会影响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

(二) 公司经营业绩

内部控制作为保证公司有效运营的一种措施, 有实证研究表明, 内部控制越完善的公司, 其盈利能力越强, 经营业绩越好。按照信号传递理论, 经营业绩好的公司为了与其他公司区分开来, 更愿意对外披露一些公司的正面信息, 特别是内部控制的信息。通过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 它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 公司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 管理体制规范、透明、民主、公开, 经营效率高, 其盈利能力强。通过信号的传递, 就会吸引优质资源流入自己的公司。

(三) 公司规模

规模大的上市公司为了保证权力的有效运行, 有更加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更注重本公司的社会形象和声誉。规模大的公司的信息披露往往有人才和技术的优势, 不会受到资金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范围更加广泛。在我国资本市场上, 规模大的上市公司中“国有股独大”现象, 存在侵占中小股民利益的问题。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需要改变公司原有的损害中小股民利益的形象, 因此, 上市公司更愿意披露有关内部控制的信息, 以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 审计意见

按照证监会的要求, 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 出具审计意见后方能报出。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包括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达意见。一旦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意见, 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动力就会减弱。因为被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 说明其或多或少出现了问题, 而作为财务报告基础的内部控制体系也必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隐患, 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欲望也必将受挫。

三、对改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 制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

证券监管部门应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制度建设, 以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保证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强制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应明确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 明确披露方式, 规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和格式, 要求所披露内容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的验证, 明确对违反规定的上市公司的惩罚措施等。鼓励上市公司在强制披露的基础上, 自愿披露其他有关内容, 以实现内部控制信息的高度共享, 为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自愿性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 披露内容和格式可以多样化, 但其真实性、准确性、合理性必须得到保证, 应主动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审核鉴证, 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 否则自愿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可能会传递错误信号, 误导广大投资者。

(二) 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是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有效途径, 也是上市公司自身发展壮大的必然需要。完善股权结构, 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 保护小股东的利益不被大股东侵害以及投资者的利益, 促进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合理设置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 明确各机构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公平性、准确性、完整性等方面的权利和责任, 对重大遗漏、虚假记载以及误导性陈述等行为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机制。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采取适当激励措施, 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 加强对独立董事的绩效考核和评价, 增加独立董事的责任感, 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完善监事会的职能, 保证监事会的独立性, 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 监督董事会、总经理等公司高管的权力运行, 预防他们通过徇私舞弊来损害中小股东及员工的利益。

(三) 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机制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机制应包括内部和外部责任机制, 即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信息失真的处罚机制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产生失真的责任追究制度。监管部门应强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 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披露但拒不披露或不按规定的时间、形式披露的行为, 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 对于漏报、虚报和错报信息应当进行严厉惩处, 逐步引入民事赔偿诉讼法律机制, 并与市场准入机制挂钩。公司内部要有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信息追溯机制, 明确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 明确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内审人员等对内部控制信息真实性、有效性的责任, 在内部控制信息报告上签章, 对外披露时应经过公司内部的一定审批程序, 获得授权后方能对外披露。

(四) 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第三方审计的评价机制

内部控制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决策依据, 中介机构作为市场交易的第三方, 应为交易双方做好客观、真实的信息评价。但长期以来, 上市公司经常与中介机构共谋作假, 误导甚至欺骗广大投资者, 造成投资者巨大的损失。只罚不赔的处罚方式, 并不能挽回国家和广大投资者的实际损失。因此, 应加强对第三方信息审计的评价, 规范信息审计业务的规范操作, 严格信息审计的责任, 对于信息审计提供虚假或不准确意见的会计师事务所, 要严格限制其业务范围, 情节严重的, 取消其信息审计业务主体资格, 限制其市场准入。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动因, 然后指出了公司治理结构、经营业绩、公司规模和审计意见等因素会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产生的影响, 建议从制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机制和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第三方审计的评价机制等方面来改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 .赵刘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5) .

篇4:我国公司内部监督制度的法律建构

在我国,无论是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还是2011年发生的双汇瘦肉精事件,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都严重的损害了相关者的利益,不得不引起反思。

在三聚氰胺事件曝光前,三鹿这个作为全国百强企业之一的食品业巨头曾号称其产品是经过“1100道检测”的。与之有惊人类似一面的是双汇的“瘦肉精”事件。“瘦肉精”事件爆发后,被双汇人引以为豪的“十八道检测”遭到了外界的一致质疑和嘲笑。号称“一滴瘦肉精掉进西湖都能检测出”的双汇,如今“十八道检测”却形同虚设。这些都表明企业的监控活动中,除了日常的监控活动外,还应该有一些专项的、非常规的监控活动,从而达到发现控制缺陷的目的。

二、我国公司内部监督不足的原因分析

现代公司权力结构基本定型化,被分为了决定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部分。但在每一个公司内部,这三股力量的分配又是各不相同的。据此,公司内部如何分权与制衡,成为了公司治理中的一门大学问。从早期监事会作为公司唯一监督机关德日公司内部监督模式,到2001年独立董事制度的引进,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并存的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的确立,探索的脚步沉闷而坚决。但是纵观我国公司,我们恐怕仍然要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我国公司的内部监督职能远未成熟。究其原因,本文认为存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体制上的原因。这个原因主要在上市公司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目前的状况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公司同时存在职代会、工会、党委会(即旧体制下的“旧三会”)和董事会、股东会、党委会(即新体制下的“新三会”),二者之间的关系得不到很好的协调,以至于两者的职能都无法正常的发挥。

其次,监事会或监事职能不全。我国的法律给了监事以及监事会表达的权力,却没有什么行动的权利。只能“说”而无法“做”,以至于监事以及监事会被戏称为“跛脚鸭子”。比方说,监事会可以对董事、经理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请求纠正,也有召集临时股东大会的提议权,但是有关人员拒不纠正,拒不召开怎么办?类似的权利残缺有很多,这种无制裁的法律规范又如何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三,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信息不对称。实践中,公司的经营信息掌握在董事会和经理人员手中,监事会完全依靠经营管理层提供的信息进行监督或根本得不到应有的信息而无法监督。

三、我国公司内部监督不足的法律建构

(一)公司内部监督的理论评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不难发现,目前关于公司内部监督的理论主要存在三种: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权制衡理论。以下对这三种理论进行简要的分析。

1、关于委托代理理论

最早对代理问题做出专门研究的是Ross,Jensen&Meckling第一次对代理理论做出了详细的理论阐述。他们定义公司的管理者为“代理人”,股东为“委托人”。也即是,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和“委托人”,将公司的日常经营决策权委托给公司经营者,即公司的“代理人”。委托人和代理人不是同一人时,所有权和经营权便产生了分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特认为,代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信息不对称;二是契约不完备。所以,如何实现对代理人的有效制约、监督、激励,成为了当代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课题。

2、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由Freeman提出,他提出了一个广义的公司治理,将公司的问责制扩展到了广泛的利益相关者范围。随后,许多学科都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了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曾被形容为由“多门学科调制而成的观念上的‘鸡尾酒’,融合了吸引人的社会和组织特点”。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独立董事制度、职工监事制度、外部监事制度等外部人参与公司治理的主要理论依据。

3、关于分权制衡理论

西方分权制衡的思想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当我们想要简略地提起这个理论的时候会发现“简略”很困难。这个最初出现在政治中的理论被运用到公司治理中,便成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股东会享有决策权,董事会享有执行权,而公司的监督权由谁享有,则略有不同。在英美法系国家,一般不设监事会,公司的监督权由独立董事享有。独立董事由公司外部人士担任,以此形成独立性,对公司进行监督。独立董事监督权的行使主要是通过董事会下设的各委员会的决议完成的。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则把公司的监督权授予监事会,监事会直接对股东会负责,负责公司运营整个过程的监督。

(二)公司内部监督的立法不足

我国现行《公司法》在旧《公司法》的基础上就股东及股东大会监督方面对原《公司法》进行了较大的完善,如规定股东会的召开请求权、股东会召集权和主持权、股东提案权等。但仔细探究起来,会发现其仍存在不足之处。在很多方面仅仅是“中看不中用”:

其一,对独立董事制度的规定过于原则,且未对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的职能进行明确分工,导致两者存在不少矛盾和冲突。两者在职能上存在重叠之处,主要的监督职能都集中体现在对公司的财务监督方面。另外对于独立董事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与监事会之间也存在混乱的关系。根据我国《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修订稿)》中的第40条规定,监事会由董事会中的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来监督,这与监事会和董事会是平行机构的公司法定机关的理论是相悖的。

其二,对于监事和监事会的职能规定较为粗疏,对于监事和监事会的独立性没有确保,对于监事和监事会的行使权力的程序规定不健全。正如前文所言,《公司法》扩大了监事和监事会的职权,如监事和监事会的提案权、罢免建议权、质询权、股东会议召集和主持权、诉讼权、业务监督检查权等,但是如何实现其职权缺乏操作性。

(三)公司内部监督制度的法律建构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逐渐形成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两者并存的公司内部监督模式。其原意是想结合两者的优点,在制度上兼容并蓄,但从效果上看,并不如预期那么理想,这种公司内部监督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善我国监事会制度监督职能弱化的颓势,独立董事制度也出现了水土不服。任何一种制度的引进都不能指望它能够单独地发挥作用,而需要其他相关的配套。要想独立董事制度能够发挥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把美国发达的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和极度分散的股权结构等相关配套制度环境都建设好。显然,在独立董事制度本身不能解决公司治理难题的情况下,这种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途径无疑是非常艰难而不必要的。而单独依靠监事会进行监督或许是更为可行和经济的方式。

篇5:内部控制制度-保密制度

——保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某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公司利益,确保公司机要信息不外泄,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公司禁止所有员工与公司以外的任何第三方讨论或透露公司的商业秘密和客户保密信息等任何机要信息,违者视为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

第二章 公司机要信息

第三条 公司机要信息是指尚未公开,且一旦公开将有损公司、客户利益的专有性或保密性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一)公司的战略方案、业务信息、项目工程、客户、策略、薪酬;

(二)备忘录、笔记、记录和其他数据;

(三)计划、财务报告和其他发展数据;

(四)清算进程、包括客户开票价格、支付方式、供应商的付款金额和付款方式、或其他与公司财务活动有关的程序;

(五)与公司经营有关的流程制度等;

(六)销售数据;

(七)其他经公司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第三章 保密规定

第四条 员工应自觉、妥善保管涉密文件资料及其存储介质,员工对在工作中知晓的任何公司机要信息,应做到下列注意事项:

(一)不得透露给公司员工以外的任何人,包括但不限于家人、朋友、客户;

(二)只有在“需要知道”和“需要使用”时才能透露给公司其他员工;

(三)公司商业秘密和客户保密信息资料(包括复印件)不得带离工作场所或擅自进行复制。

第五条 各公司应建立并严格遵守文件(包括传真、计算机盘片)登记和保密制度。秘密文件存放在有保密设施的文件柜内,计算机中的秘密文件必须设置口令,并将口令报告上级主管或公司总经理。不准带机密文件到与工作无关的场所。不得在公共场所谈论秘密事项和交接秘密文件。

第六条 各公司应建立并严格遵守秘密文件、资料、档案的借用管理制度。如需借用秘密文件、资料、档案,须经上级主管或公司总经理批准。并按规定办理借用登记手续。

第七条 秘密文件、资料不准私自翻印、复印、摘录和外传。因工作需要翻印、复制时,应按有关规定经部门主管批准后办理。复制件应按照文件、资料的规定管理。不得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引用秘密文件和资料。

第八条 会议工作人员不得随意传播会议内容,特别是涉及人事、财务、机构设置以及有争议的问题。会议记录(或录音)要集中管理,未经办公室批准不得外借。

第九条 公司员工离开办公室时,必须将文件放入抽屉和文件柜中,将电脑文件和相关程序关闭。

第十条 员工在代表公司对外开展合作或经营活动时,凡涉及向对方披露公司涉密信息的,须与其签订《保密协议》。

第十一条 如果员工在工作中收到任何来自外界的索要公司机要信息的不当要求,应立即报告直接上级,上级主管应指示处理措施,对无权处理的问题应请示总经理。员工保管或正在使用的任何机要信息都应在公司要求的任何时间立即归还。员工应当于离职时,或者公司要求时,返还全部属于公司的财物,包括记载着公司保密信息的一切载体。

第十二条 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员工应对于在聘用期间所获悉的、与本公司的经营或事务相关的一切信息予以保密,且不得以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向任何人、企业或公司透露任何保密信息。无论是否在职或是否从中获利,员工均不得与任何个人、公司或机构交流、或在未经授权或签署有关保密协议的情况下使用任何与公司有关的涉密信息。

第十三条 员工调职、离职时,必须将自己经管的秘密文件或其他东西,交至上级主管,切不可随意移交给其他人员。

第十四条 公司不提倡员工兼职,如员工需在外兼职的,应向公司提出申请并获得公司批准,才可在外兼职。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及所属公司,包括公司总部、各分公司及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

第十六条 公司及所属公司可以参照本制度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或具体执行办法,实施细则或执行办法不得违反本制度相关规定。实施细则或执行办法经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批准后执行,并上报公司备案。

第十七条 本制度由公司董事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篇6:公司内部信息保密制度

内部信息传递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在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充分

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证监会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四川西昌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等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内部信息传递”,是指公司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

报告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

第三条 公司内部信息传递注重防范下列风险:(一)内部报告系统缺失,功能不

健全,内容不完整,影响生产经营有序运行;(二)内部信息传递不通畅,不及时,导

致决策失误,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实;(三)内部信息传递中泄露商业秘密,削弱公司

核心竞争力。

第四条 公司通过建立科学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全面梳理内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强化内部报告管理,明确内部信息传递的内容、保密要求及密级分类、传递方式、传递范围以及各管理层级的职责权限等,促进内部报告的有效利用,充分

发挥内部报告的作用。

第二章 内部报告的形成

第五条 公司依据发展战略目标、年度经营计划和风险控制要求,针对各管理层

级对信息需求的详略程度,建立以业绩考核标准为中心的层次分明的内部报告指标体

系,具体包括:

(一)满足使用者信息需求的统计报表和分析报告;

(二)过程导向指标,包括线损水平、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供电量、电费回收

率、工程进度偏差、应急响应速度、客户满意度指数、安全事故数、员工培训率和年

均培训时间、员工满意度指数等;

(三)结果导向指标,包括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回收率、运营维护成本、利润总额、每股收益等。

第六条 以内部报告指标系统的统计分析为中心,明确收集和报送内部报告信息的归口责任部门或责任人,确定定期报送信息的内容和时间要求,促进建立标准化的报告数据收集流程并尽可能实现自动化。信息管理的原则:

(一)为使收集的信息更具真实性和有效性,要求信息收集的表格标准化,规定采

集信息的统一口径和频率方式;

(二)收集处理信息的人员要统一培训,在思想、方法和行动上保持一致性和协调

性,为保证信息流的畅通和有效,要落实具体的负责人、内容和时间;

(三)处理信息的使用者要对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从多方面进行印证和质询,并

关注异常信息。

第七条 负责信息报送的各管理层级负责人对报送信息具有审阅责任,对报送信

息的质量、及时性和合规性负责。信息上报的质量、及时性和合规性应列入信息上报

人员及其直接主管领导的考核指标。信息报送归口部门包括:

(一)董事会办公室:负责与董事会决议执行有关的内部信息报告;

(二)总经理工作部:负责与年度经营计划执行、工作总结(述职报告)相关的内

部信息报告;

(三)人力资源部:负责以绩效考核为中心的内部信息报告;(四)生产技术部:负责生产信息子系统的内部信息报告;

(五)电力营销部:负责营销信息子系统的内部信息报告;

(六)财务部:负责财务信息子系统的内部信息报告。

第八条 为支持公司非执行董事更有效地履行战略决策、风险控制和监控公司长

期健康状况的职责,在《四川西昌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重大信息内部报告制度》的基础

上,增加行业动态、公司经营状况、针对未来运营的前瞻性非财务指标等方面的信息,具体包括:

(一)战略类信息,包括凉山地区经济发展趋势、电力需求增长状况、市场竞争状

况、人才梯队等;

(二)董事会决议执行情况;

(三)公司的月度/季度经营计划和分析报告及关键业绩指标表现;

(四)季度/年度工作总结;

(五)财务预算、预算调整和月度/季度财务报告;

(六)内控评价报告、内审计划和工作报告、专项审计报告;

(七)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摘要及项目进度月报/季报;

(八)重要人事变动;

(九)重要的公司级文件和会议纪要。

第九条 公司通过落实奖励措施等有效方式广泛收集合理化建议,加强反舞弊机

制建设,通过员工信箱、投诉电话等方式,鼓励员工及公司利益相关方举报和投诉公

司内部的违法违规、舞弊和其他有损公司形象的行为。

内部报告的使用

第三章 内部报告的使用

第十条 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内部报告管理和指导生产经营活动,及时

反映全面预算执行情况,协调内部相关部门和各单位的运营进度,严格绩效考核和责

任追究,确保实现战略及年度运营目标。

第十一条 公司应有效利用内部报告进行风险评估,准确识别和系统分析生产经

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对于内部报告

反映出的问题应当及时解决,涉及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的,应启动应急预案。

第十二条 公司制定严格的内部报告保密制度,明确保密内容、保密措施、密级

程度和传递范围,防止泄露商业秘密。

第十三条 为保障内部报告的及时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公司对内部报告的评估

与绩效考核系统相结合,促进对内部报告的形成和使用的定期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报

告形成和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修正。

第四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制度由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并负责修订和解释。

篇7:公司保密制度

一、目的保守公司秘密,维护公司利益。

全体员工都有保守公司秘密的义务。

二、秘密的定义

1)公司秘密是关系公司权力和利益,依照特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包括但不限于技术秘密和其他商业机密。

2)技术秘密是指不为公众知悉、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且企业采取保密措施的非专利技术和技术信息。技术秘密包括但不限于:技术方案、咨询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技术论文、工程设计、电路设计、制造设计、方案设计、制造方法、配方、工艺流程、技术指标、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研究开发记录、源代码、技术报告、检测报告、实验数据、试验结果、配置数据、配置文档、图纸、样品、样机、模型、模具、操作手册、技术文档、说明书、相关的函电,等等。

3)其他商业秘密,包括但不限于:客户名单、客户信息、行销计划、行销方案、投标方案、采购资料、采购价格、定价政策、财务数据、财务资料、进货渠道,等等。

三、保密范围

1)公司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

2)公司尚未付诸实施的经营战略、经营方向、经营规划、经营项目及经营决策;

3)公司内部掌握的合同、资料、协议、方案、报告、意见书及可行性报告、主要会议记录等;

4)公司财务预决算报告及各类财务报表、统计报表;

5)公司相关技术信息,包括技术方案、设计要求、设计文档、服务内容、实现方法、运作流程、技术指标、软件系统、数据库、源代码、运行环境、作业平台、测试结果、技术文档、涉及技术秘密的业务函电等;

6)公司所掌握的尚未进入市场或尚未公开的各类信息;

7)公司生产经营所涉及的产品信息、项目信息、用户信息、生产经营信息等各类相关信息;

8)公司员工人事档案、工资、项目奖金、提成收入等劳务性收入及资料;

9)其他经公司确定应当保密的事项。

10)一般性决定、决议、通告、通知、行政管理资料等内部文件不属于保密范围。

四、密级确定

公司秘密的密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1)绝密是最重要的公司秘密,直接影响公司权益和利益,泄漏会使公司的安全和利益遭受重大损害。包括重要决策文件资料、公司股份构成、投资情况及载体、总体发展规划、经营战略、营销策略等。

2)机密是重要的公司秘密,影响公司权益和利益,泄漏会使公司的安全和

利益遭受较大损害。包括公司的经营情况、商务谈判内容及载体、公司重要会议记要财务报表、统计资料、尚未确定的人事调整及安排、合同、协议、方案、报告、各类资料文档、职员工资性收入等。

3)秘密是一般的公司秘密,泄漏会使公司的安全和利益遭受损害。包括公

司制度、营销方案、尚未进入市场或尚未公开的各类信息、一般性会议记录、人力资源部对员工的绩效考核资料、人事档案、公司高管人员电话、住址及行程。

五、保密措施

1)公司所有员工都有义务和责任保守公司秘密并遵守保密协议中约定的内

容。

2)员工在公司任职期间的工作成果归公司所有,并按《保密协议书》及本

制度进行管理。

3)负责保管保密文件的员工应做好保密文件、资料的登记、保管、使用记

录、定期归档工作,不得遗失。

4)原则上保密文件不得复制和摘抄,特殊情况由总经理批准。复制件只能

交给部门负责人或其指定人员,不得交给其他人员。文件复制应有部门负责人签字,并注明复制份数。

5)收发、传递和外出携带,由指定人员担任,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6)在设备完善的保险装置中保存。

7)属于公司秘密的设备或者产品的研制、生产、运输、使用、保存、维修

和销毁,由公司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执行,并采用相应的保密措施。

8)在对外交往与合作中需要提供公司秘密事项的,应当事先经总经理批准。

9)具有属于公司秘密内容的会议和其他活动,根据工作需要,限定参加会

议人员的范围,对参加涉及密级事项会议的人员予以指定;确定会议内容是否传达及传达范围。

10)严禁在私人交往、电话、电邮、传真、信件中泄露公司秘密,不准在公

共场所谈论公司秘密,不准通过其他方式传递公司秘密。

11)公司工作人员发现公司秘密已经泄露或者可能泄露时,应当立即采取补

救措施并及时报告总经理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做出处理。

12)掌握公司秘密的人员在工作变动时,应即时办理交接手续,并由主管领

导签字。

13)司机对领导在车内的谈话要严格保密。

六、责任与处罚

1、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给予警告,并给予一定金额的经济处罚,扣发工资 500

元以上 1000 元以下。

1)泄露公司秘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经济损失的。

2)已泄露公司秘密但采取补救措施的。

2、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予以辞退并酌情赔偿经济损失 1000 元以上 3000 元

以下,公司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

1)故意或过失泄露公司秘密,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经济损失的。

2)违反本保密制度规定,为他人窃取、刺探、收买或违章提供公司秘密的。

3)利用职权强制他人违反保密规定的。

3、员工离职后仍有对公司秘密保守的义务,如离职后有违返以上的保密规定,应向公司赔偿经济损失 3000 元以上 10000 元以下,且公司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公司有权就其行为告知其正在服务的单位。

七、保密协议

公司与接触公司秘密的员工签订《保密协议》,《保密协议》以书面形式签订,具备以下主要条款:

1.保密的内容和范围;

2.保密期内员工的义务;

3.保密协议的期限;

4.保密费的数额及其支付方式;

5.违约责任。

八、竞业限制

对高级员工实行“竞业限制”制度,主要涉及的岗位及范围有:管理人员、中高级技术人员、财务人员、销售人员、秘书、保安人员等;

竞业限制期限为二年,所涉及范围如下:

1.自行设立与本公司竞争的公司;

2.就职于本公司的竞争对手;

3.在竞争企业中兼职;

4.引诱企业中的其他员工辞职;

5.引诱企业的客户脱离企业;

6.在离职后,与企业进行竞争的其他行为。

非高级员工不实行“竞业禁止”制度,但对有证据表明侵犯本公司技术及其他商业机密,给本公司造成损失的,公司依法追究相应法律责任与经济赔偿。

九、附则

篇8:论旅游汽车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关键词:旅游汽车公司,内部控制,必要性,改良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旅游业在近些年来也得到不断发展。旅游汽车公司更是在这种势头之下发展迅猛, 愈发在旅游业中彰显出其重要性。在迅猛的发展和所具备的重要作用之下,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 旅游汽车公司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二、当前我国旅游汽车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旅游汽车公司缺乏内控执行力度

当前, 旅游汽车公司内控缺乏执行力度,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很多旅游汽车公司当前多是重视对内部控制机制的文字编写环节, 对实际内控的操作和日后完善与改进工作较为忽略, 使得内部控制机制在实际中容易沦为“形式主义”。或者, 有些公司在制定内部控制机制时内容较为详实和全面, 但一旦面临事故或其他突发事件, 实际处理还是较随意, 无法严格遵照内控机制, 使得内控机制的严肃性和刚性被削弱。其二, 内部控制机制的实际制定时, 原则性要求较高。但是, 在公司实际执行过程中, 可操作性相对较差, 书面性的内控机制对实践中的具体操作指导意义不大。甚至, 很多公司在把内部控制机制作为公司的一项管理制度, 在很大程度上, 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内控机制沦为一种摆设。

(二) 旅游汽车公司对内控机制的监管不力

很多旅游汽车公司在内部监管方面, 多是选由社会第三方兼任, 或者直接由公司内的财务部门负责, 并不设置专人专岗。直接导致旅游汽车公司的内部控制稽核制度不规范, 也一直无法形成相对完善的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另外, 旅游汽车公司内部控制监管不力还表现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资产管理两个方面。其中,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主要是公司的实际收入与成本无法在账面上给予真实而准确的表现;资产管理方面, 主要是有些报废呆滞的汽车类资产被积压, 导致折旧计提不足。这两方面所暴露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内部控制监管不力所导致。因此, 内控监管不力, 不仅不利于企业继续树立良好形象, 还容易弱化公司内部控制机制, 从而限制了其正常运营和未来发展受。

(三) 旅游汽车公司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缺乏充分认识

旅游汽车公司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机制缺乏充分的认识,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详见表2-1。

三、旅游汽车公司进行改善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 旅游汽车公司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旅游汽车公司的主要工具是汽车, 因此所面对的交通事故较多。事故的发生原因无非是疲劳驾驶、超速、酒驾、车辆自身问题等, 但最终的结果却都是车辆毁损甚至车上乘客、司机的伤亡。旅游汽车公司所运用的汽车多为旅游大巴, 一旦出现事故, 车上乘客人数较多, 事故结果最为让人心寒。然而, 当前, 在这个旅游业迅猛发展的时代阶段, 旅游汽车公司的经营者多是将目光停留在扩展经营、多占市场份额方面, 而忽视了随之增长的安全风险系数。安全意识的淡薄, 使得公司对车辆的定期检查和保养也不甚重视, 而且对驾乘人员上岗前也缺乏一定的行车安全教育。更有甚者, 有些旅游汽车公司的汽车承租者, 为了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高的受益而多揽客, 常常强迫驾驶者超员超速行驶, 使很多不必要的交通事故被增加。

(二) 旅游汽车公司各方压力大

倘若按产业类型而论, 旅游汽车公司属于劳动密集性产业。所费成本杂且高, 人力资源需求量也较大。另外, 近些年来, 成品油价格升之又升, 汽车燃料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旅游汽车公司的运营成本随之升高。再者, 汽车运行路途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如天气、自然灾害、道路形势等许多不可抗因素都会直接使旅游汽车公司面临较大的压力。而且, 各类物价的上涨、人员工资的增长, 车辆修理等费用, 过路过桥的费用, 油料的耗用等各类运输成本都使旅游汽车公司面对着较大压力。

(三) 旅游汽车公司管理者素质参差不齐

几乎各个行业的企业中, 管理者的素质都各不相同, 旅游汽车公司也不例外。另外, 旅游汽车公司的进入门槛较低,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公司管理者中混杂着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素质较低者。其职业道德操守不高, 在公司的运转中, 为了提高利益常常会使用不正当手段吸引旅客, 使得行业内出现恶性竞争的不良现象。

四、旅游汽车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改良建议

规范和整顿内部控制机制, 是旅游汽车公司财务管理的一项长期重要工作。同时也是公司管理者、财务工作者、内部审计负责人等的一项艰巨任务。改良旅游汽车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具体措施,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提高公司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旅游汽车公司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足, 主要原因是公司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而内部控制也未能像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税法那样, 进行充分宣传。要从公司环境的角度入手, 熏陶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改变其仅将内部控制机制视作公司的一种必要的“制度”, 使其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除了落实于纸面, 是一种书面形式的制度之外, 它还贯穿于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内部活动,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唯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提高公司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旅游汽车公司内部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 内控机制才能得以被良好的实施和发挥作用。

(二) 加强内部监督

旅游汽车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并非拥有一个良好的建立过程就能充分发挥其效用。其作用的良好发挥和机制的有效执行, 离不开有力的内部监督体系的辅佐。内部监督体系对内控机制的作用主要是对其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和评估, 审查其实际执行情况是否完成了预期目标。倘若预期目标未能良好的实现, 则需指出未能实现的原因和其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对内部控制机制进行修正和完善。

(三) 建立审计部门, 全方位进行内部审计

如前文所述, 旅游汽车公司应加强内部监督。但是, 内控机制的效用发挥, 并不是单纯的依靠内部监督。内部监督虽然具备其优势, 但是其多是单纯的依靠外部人员兼职或委派, 职能较“孤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更建议旅游汽车公司建立审计部门, 全方位的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公司建立内部控制环境、检查财务工作程序是否正常, 而且对于保护公司汽车等资产安全和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也有一定的作用。

旅游汽车公司可以根据《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按照《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要求, 建立健全适合公司特点的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 并将相关的内部审计职责进行具体落实, 全面促进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和运行。通过对资金支付、现金管理、产品赊销、增值税及所得税申报、凭证和账簿的审核, 确保公司的正常运行和资产安全与完整。

(四) 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改变, 旅游汽车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与改善。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采购内部控制体系、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安全管理内部控制体系、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等。唯有内部控制体系全面系统, 旅游汽车公司才获得有序健康的发展。规范化的内部控制也有利于使公司在同行业中进行公平竞争, 从而改善这个行业的竞争局面, 从而规范整个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

[1]赵宝龙.道路旅客运输企业面临的形势及对策[J].交通企业管理.2011 (02)

[2]李行志.浅析道路旅客运输经营发展趋势[J].交通企业管理.2010 (09)

[3]陈金友.公路客运公车公营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J].会计之友.2009 (12)

[4]王红.进一步加强与改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辽宁经济.2008 (09)

上一篇:很诚恳的辞职申请书下一篇: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