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的学习心得体会

2024-07-1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的学习心得体会(共11篇)

篇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的学习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的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充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在讲授中充分采用探究模式的教学,使课堂显得形象而生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课堂效率很高,教学效果良好。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标准推崇的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课程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提倡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实验进行探究活动,注意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开发并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各种层次的、以小型为主的探究性课题。

(二)重视学生“动手”能力

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将进行科学探究与学习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科学素养。在教学中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三)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教师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学习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观点持合理的怀疑态度,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和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可能是错误的)观点。

(四)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提出论据、回答质疑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靠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通过课外活动,学生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学生和校内外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环境。

篇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的学习心得体会

利用两天是时间在网上观看了朱慕菊老师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工作情况介绍》视频的学习。加深了自己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工作情况的理解和认识,感觉受益非浅。

(一)修订课标的总体思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经过十年的改革实践,得到了广大教师高度认同,成为引导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是实施素质教育标志性成果。修订和审议义教课标的总体思路是:

1、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坚持育人为本教育理念以及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全面吸收课程改革基本经验;

2、深入分析并积极回应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

3、继续按照“三个面向”的精神,以前瞻性眼光积极应对未来挑战,与时俱进地对课程标准更新和发展。

(二)修订后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1、着重突出了德育为先、育人为本。

2、坚持能力为重,着重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3、坚持与时俱进,及时反映了社会发展新动向,恰当吸收了科技发展新成果。

4、总体控制了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了学科和学段衔接。

(三)修订后义务教育课标的主要特征

1、坚持了义务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突出了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任务,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扎实基础。

2、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其一是各学科标准继承和发扬了我国重视“双基”的教育传统,并将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形成“基本思想”作为教与学的基本要求,由传统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其二是强调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其三是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成就。

3、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突出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了对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引导。

篇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的学习心得体会

本文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分析《地理课标》 (2011年版) 对《地理课标》 (实验稿) 修订、调整和完善之后的主要变化。

一、“前言”部分

《地理课标》 (2011年版) 的导入语指明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价值——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2]。这源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序”的内容, 也折射出《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对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深远影响。

(一) 课程性质

地理课程性质的问题, 即地理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地理课程性质揭示了地理课程应具有的独特价值。[3]《地理课标》 (2011年版) 不再细述地理学概念及其显著特点, 而是直接阐释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纵观1988、1992、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发现其中提到的地理课程性质, 均指向两个关键词:“必修”和“基础”。此次重用“基础课程”作宾语, 强调了地理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所起的奠基作用。此外, 《地理课标》 (2011年版) 还详细地介绍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五个特征——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

(二) 课程基本理念

与《地理课标》 (实验稿) 对照, 这一部分有如下变化:第一, 保留了原有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两条理念, 而在具体表述中注意了与“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的链接;第二, 将保留了原有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和“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合并为“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第三, 将保留了原有的“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和“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两条理念融到了实施建议之中。

(三) 课程设计思路

这一部分的主要变化为, 删去了《地理课标》 (实验稿) 的第2条。讨论如下:第一, 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编写的顺序, 大致是先地球和地图, 后中国地理或世界地理。“人教版”、“湘教版”、“大象版”、“广东人民版”、“晋教版”和“商务版”六种版本的七、八年级地理教材都是按照“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顺序来编排, 唯独“中图版”是依照“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编写。由远及近和由近及远这两种地理课程内容的编排, 各有利弊。究竟孰优孰劣, 需要进一步探讨。第二, 对于地理教师是否可以自行选择授课顺序, 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地理教师对教材结构的把握程度和学校对地理教师的评价机制等现实因素会直接影响地理教师授课顺序的选择。例如, 由于一学期地理课时数是一定的, 若地理教师调整授课顺序, 很可能会与当地期中考试等统一检测的考查内容与要求发生冲突, 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地理教学评价。

二、课程目标部分

《地理课标》 (2011年版) 中阐述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总目标比《地理课标》 (实验稿) 更加精炼, 删去了原有的“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4]一句, 在总目标与分类目标之间增加了一段话, 旨在强调不可肢解三维目标。

(一) 关于“知识与技能”

主要变化为:删去了《地理课标》 (实验稿) 中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增加了掌握“地图”的基础知识与“表达地理信息”、“地理实验”的技能。可见对地理基本技能的要求有所提高, 不仅要求获取地理信息, 还要求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此外, 随着地理教育界对地理实验的深入研究, 地理实验技能的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5]

(二) 关于“过程与方法”

主要变化为:将《地理课标》 (实验稿) 中“知识与技能”中的“归纳地理特征”移到了“过程与方法”部分;增加了“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不仅吻合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诉求, 而且符合《纲要》中提到的战略主题。

(三) 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

主要变化为: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好奇心、吸纳兴趣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有所提高;删去了《地理课标》 (实验稿) 中的“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和“增强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 这重在让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因地制宜等地理观点与逐步提升安全意识和生存能力。

三、课程内容部分

2011年版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均将《地理课标》 (实验稿) 第三部分标题“内容标准”改为了“课程内容”。

(一) 标准

1. 删去《地理课标》 (实验稿) 中的部分标准条款或词语, 以降低或提高要求, 规范表达, 避免了学科间的内容交叉、重复等。例如, 删去了“中国地理”中“认识区域”部分的“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 绘制略图, 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标准, 降低了教学要求。又如, 删去了“气候”中“天气与我们的生活”这一标题的“与我们的生活”, 以保持前后内容的一致性。再如, 删去了“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以避免和政治学科中相关内容的重复。

2. 更换部分标准条款或词语, 以降低或提高要求, 规范表达等。通过更换《地理课标》 (实验稿) 中的部分标准或词语而降低要求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将“说出”、“知道”、“描述”等了解水平的动词改为“归纳”、“概括”、“理解”等理解水平的动词, 以提高学习水平要求。例如, 在“世界地理”的“居民”中, 将原表述“运用地图、资料, 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改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明显提高了学习要求。规范表达, 是为了让语句更趋准确、简练。又如, 在“气候”中, 将原表述“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更换为“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更显简练。再如, 在“疆域与人口”中, 将原表述“省级行政区”更换为全称“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更显规范。

3. 增加部分标准或词语, 以提高要求, 强调规范表达等。《地理课标》 (2011年版) 增加了部分标准或词语, 提高了要求, 表达更加规范。例如, 在《中国地理》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中, 增加了“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在“乡土地理”中, 增加了“举例分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这些新增的内容, 符合地理课程目标中“增强防范自然灾害意识”的要求。再如, 在“地球与地球仪”中, 增加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强调在开展地球自转和公转内容教学时, 需要采用地理演示法。

当然, 对标准的修改是很灵活的。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 也可能在某条标准中同时采用多种修改方式。

(二) 关于“活动建议”

1. 内容方面, 规范活动建议。

《地理课标》 (2011年版) 或精选、归并《地理课标》 (实验稿) 中的活动建议, 或重新设计活动建议, 以使活动建议具有典型性、可行性和启发性。

2. 统一了对活动形式的表述方式。

《地理课标》 (2011年版) 的活动建议均采取如下表述方式:“开展……等活动。例如, ……”建议开展几项活动, 就举出几个相应的例子。涉及的活动类型包括地理观测、动手制作、运用地图、拼图游戏、模拟演示、参观、体验、辩论、讨论、学习交流、角色扮演、野外地理观察、地理知识竞赛、撰写小论文、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等, 共列出23个例子。由此可见, 地理活动是丰富多彩的, 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条件, 从中选择或自行设计其他的适当活动内容, 以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 关于“说明”

1. 编选区域时有所限定。

《地理课标》 (2011年版) 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部分都指定了必学区域。“世界地理”部分的“说明”中, 增添了“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要求, 并指出,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 (例如南亚) 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即必学地区由《地理课标》 (实验稿) 要求的五个改为四个, 此外, 增加了“‘大洲—地区—国家’组合应涉及所有大洲”的要求。“中国地理”这部分的“说明”中, 增添了“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的要求, 并指出,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可见, 要求所选的五个区域可以是不同空间尺度的, 但必须满足其他条件和要求。其实, 依据《地理课标》 (实验稿) 编写的七个版本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均满足了如上新增要求, 只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中, 将香港和澳门放在第六章的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内进行简单介绍, 不如其他版本教科书专门用一节或两节来介绍香港和澳门那样详细。

2. 突出德育的时代特征。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就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答记者问》中谈到: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 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6]《地理课标》 (2011年版) 体现了这一精神, 例如, 在“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 用“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 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这一“说明”, 代替了《地理课标》 (实验稿) 的“用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了解区域内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

3. 删去不太重要的“说明”内容。

为简明扼要, 《地理课标》 (实验稿) 中一些不太重要的“说明”内容, 在《地理课标》 (2011年版) 中被删去, 例如“气候”部分的第2点说明。

4. 新增必要“说明”, 以免分歧和争议或强调某些要求。

为明确概念, 杜绝分歧, 在“说明”中增加了一些必要的文字。例如, 在“中国地理”中“地域差异”部分的“说明”中, 新增了“四大地理单元是根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而划分的综合地理区”一句, 以避免对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中产生对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分析和争议;在“乡土地理”部分的“说明”中, 新增了“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 (乡、镇以下) 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这一要求, 对鼓励开发乡土地理校本课程的精神予以强调。

四、实施建议部分

《地理课标》 (2011年版) 删去了《地理课标》 (实验稿) 中“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案例, 需简要说明时采用了举例的方式。

(一) 评价建议

这一部分做了一些结构调整。《地理课标》 (实验稿) 是以“能力、方法、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建议——评价方式”的顺序进行表述, 而《地理课标》 (2011年版) 则按“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的思路陈述“建议”。其中, “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包括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具体地说, 与《地理课标》 (实验稿) 对照, 关于“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补充了对纸笔测验、档案袋和观察评价等评价方法的详细介绍;关于“评价的实施”, 在《地理课标》 (实验稿) 基础上, 强调了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关于“评价结果的解释”, 明确阐述了解释评价结果时的注意事项和作出评价结论的最终目的。

(二) 教材编写建议

《地理课标》 (2011年版) 的“教材编写建议”较多的是对《地理课标》 (实验稿) 的调整、补充。

1. 第一段简略交代了地理教材所包括的内容, 代替了《地理课标》 (实验稿) 同一部分的第五点“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

2. 将《地理课标》 (实验稿) 的其他四点拆分为五点, 增加了“突出能力培养, 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的要求, 强调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这与“使地理教科书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基本的教学资源”目标相一致。

3. 在“建立合理的内容结构”中, 增加了教科书编写者选择区域时应注意“适当分散难点, 注意知识再现”。

4. 在“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的阐述中, 增加了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这符合了《纲要》中提到的“坚持德育为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精神。

(三)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地理课标》 (2011年版) 对《地理课标》 (实验稿) 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创建地理教学环境, 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在“建设学校地理课程基本资源库”一节中, 增加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园等”这一建议;在“开发社会地理课程资源”中, 增加了“有条件的地区可创建地理实习基地”这一建议。

2. 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将“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标题更换为“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 明确并凸显了这一要点。

3. 积极利用网络资源, 丰富地理教学方法。

新增了一大要点——“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提倡地理教师从网络上获取电子资源, “借助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地理”。

综上所述, 《地理课标》 (2011年版) 对《地理课标》 (实验稿) 的调整、修订和完善涉及深广, 内容丰富, 意义重大, 地理教师应该认真学习、研究、理解, 依据其新指向、新要求和新精神, 认真地开展教学, 深入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地理课标》 (2011年版) ”) 是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地理课标》 (实验稿) ”) 的调整、完善和修订, 主要有如下变化:在课程性质方面, 强调了地理课程作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在课程目标方面, 增加了掌握地图的基础知识、提高表达地理信息和地理实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和防灾意识等要求;在课程内容方面, 对标准、活动建议和说明都进行了修改, 不仅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而且更加规范。地理教师应认真学习、研究、理解《地理课标》 (2011年版) 所调整、修订和完善的内容, 依据其新指向、新要求和新精神, 认真地开展教学, 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010-07-29.

[2]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张家辉, 徐志梅.芬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评介[J].地理教学, 2011, (24) .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夏志芳.修改后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解析[M/CD].2011年全国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研讨会, 2011, 8

篇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的学习心得体会

关键词: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04-04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等要求[1];在经历了十年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教育部完成了《地理课标》(实验稿)修订、调整和完善工作,并于2011年底发布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于2012年9月开始使用根据《地理课标》(2011年版)修订的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

本文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分析《地理课标》 (2011年版)对《地理课标》(实验稿)修订、调整和完善之后的主要变化。

一、“前言”部分

《地理课标》(2011年版)的导入语指明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价值——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2]。这源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序”的内容,也折射出《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对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深远影响。

(一)课程性质

地理课程性质的问题,即地理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地理课程性质揭示了地理课程应具有的独特价值。[3] 《地理课标》(2011年版)不再细述地理学概念及其显著特点,而是直接阐释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纵观1988、1992、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发现其中提到的地理课程性质,均指向两个关键词:“必修”和“基础”。此次重用“基础课程”作宾语,强调了地理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所起的奠基作用。此外,《地理课标》 (2011年版)还详细地介绍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五个特征——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与《地理课标》(实验稿)对照,这一部分有如下变化:第一,保留了原有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两条理念,而在具体表述中注意了与“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的链接;第二,将保留了原有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和“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合并为“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第三,将保留了原有的“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和“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两条理念融到了实施建议之中。

(三)课程设计思路

这一部分的主要变化为,删去了《地理课标》(实验稿)的第2条。讨论如下:第一,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编写的顺序,大致是先地球和地图,后中国地理或世界地理。“人教版”、“湘教版”、“大象版”、“广东人民版”、“晋教版”和“商务版”六种版本的七、八年级地理教材都是按照“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顺序来编排,唯独“中图版”是依照“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编写。由远及近和由近及远这两种地理课程内容的编排,各有利弊。究竟孰优孰劣,需要进一步探讨。第二,对于地理教师是否可以自行选择授课顺序,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地理教师对教材结构的把握程度和学校对地理教师的评价机制等现实因素会直接影响地理教师授课顺序的选择。例如,由于一学期地理课时数是一定的,若地理教师调整授课顺序,很可能会与当地期中考试等统一检测的考查内容与要求发生冲突,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地理教学评价。

二、课程目标部分

《地理课标》(2011年版)中阐述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总目标比《地理课标》(实验稿)更加精炼,删去了原有的“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4]一句,在总目标与分类目标之间增加了一段话,旨在强调不可肢解三维目标。

(一)关于“知识与技能”

主要变化为:删去了《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增加了掌握“地图”的基础知识与“表达地理信息”、“地理实验”的技能。可见对地理基本技能的要求有所提高,不仅要求获取地理信息,还要求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此外,随着地理教育界对地理实验的深入研究,地理實验技能的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5]

(二)关于“过程与方法”

主要变化为:将《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技能”中的“归纳地理特征”移到了“过程与方法”部分;增加了“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不仅吻合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诉求,而且符合《纲要》中提到的战略主题。

(三)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

主要变化为: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好奇心、吸纳兴趣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有所提高;删去了《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和“增强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这重在让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因地制宜等地理观点与逐步提升安全意识和生存能力。

三、课程内容部分

2011年版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均将《地理课标》(实验稿)第三部分标题“内容标准”改为了“课程内容”。

(一)标准

1.删去《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部分标准条款或词语,以降低或提高要求,规范表达,避免了学科间的内容交叉、重复等。例如,删去了“中国地理”中“认识区域”部分的“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标准,降低了教学要求。又如,删去了“气候”中“天气与我们的生活”这一标题的“与我们的生活”,以保持前后内容的一致性。再如,删去了“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以避免和政治学科中相关内容的重复。

2.更换部分标准条款或词语,以降低或提高要求,规范表达等。通过更换《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部分标准或词语而降低要求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将“说出”、“知道”、“描述”等了解水平的动词改为“归纳”、“概括”、“理解”等理解水平的动词,以提高学习水平要求。例如,在“世界地理”的“居民”中,将原表述“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改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明显提高了学习要求。规范表达,是为了让语句更趋准确、简练。又如,在“气候”中,将原表述“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更换为“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更显简练。再如,在“疆域与人口”中,将原表述“省级行政区”更换为全称“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更显规范。

3.增加部分标准或词语,以提高要求,强调规范表达等。《地理课标》(2011年版)增加了部分标准或词语,提高了要求,表达更加规范。例如,在《中国地理》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中,增加了“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在“乡土地理”中,增加了“举例分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这些新增的内容,符合地理课程目标中“增强防范自然灾害意识”的要求。再如,在“地球与地球仪”中,增加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强调在开展地球自转和公转内容教学时,需要采用地理演示法。

当然,对标准的修改是很灵活的。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也可能在某条标准中同时采用多种修改方式。

(二)关于“活动建议”

1.内容方面,规范活动建议。《地理课标》(2011年版)或精选、归并《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活动建议,或重新设计活动建议,以使活动建议具有典型性、可行性和启发性。

2.统一了对活动形式的表述方式。《地理课标》(2011年版)的活动建议均采取如下表述方式:“开展……等活动。例如,……”建议开展几项活动,就举出几个相应的例子。涉及的活动类型包括地理观测、动手制作、运用地图、拼图游戏、模拟演示、参观、体验、辩论、讨论、学习交流、角色扮演、野外地理观察、地理知识竞赛、撰写小论文、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等,共列出23个例子。由此可见,地理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条件,从中选择或自行设计其他的适当活动内容,以激起学生參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关于“说明”

1.编选区域时有所限定。《地理课标》(2011年版)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部分都指定了必学区域。“世界地理”部分的“说明”中,增添了“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要求,并指出,“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即必学地区由《地理课标》(实验稿)要求的五个改为四个,此外,增加了“‘大洲—地区—国家’组合应涉及所有大洲”的要求。“中国地理”这部分的“说明”中,增添了“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的要求,并指出,“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可见,要求所选的五个区域可以是不同空间尺度的,但必须满足其他条件和要求。其实,依据《地理课标》(实验稿)编写的七个版本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均满足了如上新增要求,只是“中图版” 《地理》七年级下册中,将香港和澳门放在第六章的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内进行简单介绍,不如其他版本教科书专门用一节或两节来介绍香港和澳门那样详细。

2.突出德育的时代特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就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答记者问》中谈到: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6]《地理课标》(2011年版)体现了这一精神,例如,在“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用“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这一“说明”,代替了《地理课标》(实验稿)的“用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了解区域内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

3.删去不太重要的“说明”内容。为简明扼要,《地理课标》(实验稿)中一些不太重要的“说明”内容,在《地理课标》(2011年版)中被删去,例如“气候”部分的第2点说明。

4.新增必要“说明”,以免分歧和争议或强调某些要求。为明确概念,杜绝分歧,在“说明”中增加了一些必要的文字。例如,在“中国地理”中“地域差异”部分的“说明”中,新增了“四大地理单元是根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而划分的综合地理区”一句,以避免对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中产生对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分析和争议;在“乡土地理”部分的“说明”中,新增了“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这一要求,对鼓励开发乡土地理校本课程的精神予以强调。

四、实施建议部分

《地理课标》(2011年版)删去了《地理课标》(实验稿)中“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案例,需简要说明时采用了举例的方式。

(一)评价建议

这一部分做了一些结构调整。《地理课标》(实验稿)是以“能力、方法、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建议——评价方式”的顺序进行表述,而《地理课标》(2011年版)则按“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 的思路陈述“建议”。其中,“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包括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具体地说,与《地理课标》(实验稿)对照,关于“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补充了对纸笔测验、档案袋和观察评价等评价方法的详细介绍;关于“评价的实施”,在《地理课标》(实验稿)基础上,强调了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关于“评价结果的解释”,明确阐述了解释评价结果时的注意事项和作出评价结论的最终目的。

(二)教材编写建议

《地理课标》(2011年版)的“教材编写建议”较多的是对《地理课标》(实验稿)的调整、补充。

1.第一段简略交代了地理教材所包括的内容,代替了《地理课标》(实验稿)同一部分的第五点“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

2.将《地理课标》(实验稿)的其他四点拆分为五点,增加了“突出能力培养,发揮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的要求,强调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这与“使地理教科书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基本的教学资源”目标相一致。

3.在“建立合理的内容结构”中,增加了教科书编写者选择区域时应注意“适当分散难点,注意知识再现”。

4.在“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的阐述中,增加了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这符合了《纲要》中提到的“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精神。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地理课标》(2011年版)对《地理课标》(实验稿)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创建地理教学环境,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在“建设学校地理课程基本资源库”一节中,增加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园等”这一建议;在“开发社会地理课程资源”中,增加了“有条件的地区可创建地理实习基地”这一建议。

2.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标题更换为“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明确并凸显了这一要点。

3.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地理教学方法。新增了一大要点——“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提倡地理教师从网络上获取电子资源,“借助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地理”。

综上所述,《地理课标》(2011年版)对《地理课标》(实验稿)的调整、修订和完善涉及深广,内容丰富,意义重大,地理教师应该认真学习、研究、理解,依据其新指向、新要求和新精神,认真地开展教学,深入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2]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张家辉,徐志梅.芬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评介[J].地理教学,2011,(24).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夏志芳.修改后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解析[M/CD].2011年全国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研讨会,2011,8

篇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的学习心得体会

自从我参加了学校开展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活动。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

一、“双基”转变为“四基”。

学习中感触最深的是新课标中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新课标中,由原来关注“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关注“四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一改变,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不能就知识点教知识点。要给学生创造学习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创造自主获取知识经验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点,还能收获学习经验,数学思想也能得到体会。所以教师的角色也发生着变化,我们要灵活使用教材,成为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

二、“两个能力”转变为“四个能力”。

在解决问题中,由原来的培养“两个能力”转变为培养“四个能力”。除了原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一转变,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明白解决问题已经不是我们关注的唯一目标,我们不能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会解决问题这个层面上。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相信在这样的目标定位下,学生的自主发展会进一步得到完善。

篇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 本次国培计划体现了国家有关部门对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对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关怀,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既有利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拓宽视野,转变观念,改进教学行为,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改善学习方式。

二.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与时俱进等原则尤其是注重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增强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新课标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 坚持以学生为本

2. 凸显生命教育,使课程和教学兼顾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实生活的联系。

3. 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新课标将“思想政治”改为“思想品德”至少说明三个问题:

1. 淡化政治,强化品德,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

2. 分段设计课程,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内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3. 课程内容更关注生命、生活、社会。课程的生活化日益明显,更加符合与体现形式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生活经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4 “三维目标”确立了情感体验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篇7: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的学习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背景与课程综述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针对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的修订背景、修订过程、修订思路、增补内容等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结合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和音乐课程的实施情况,从指导思想、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领域、课程设计、课程建议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解读。旨在帮助中小学音乐教师认识课程性质、理解课程定位、抓住课程精髓,掌握课程理念。

专题内容紧扣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设计思路深入解读,具体阐述音乐课程人文特征的落脚点,全面认识中小学音乐课程目标体系。同时,对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部分突出重点提示性理解。课程标准的表述以及解读主要放在理性辨析层面,特别是音乐课程过去在学校教育中位置边缘认识模糊,需要通过对于新课标的学习提高音乐教师自身认识,加强实践自觉性。因此,专题除开课标内容的解读外,同时从思维学习的角度,展开了更加深入的理论思考。课程学习包括专题讲座(视频、文本)、拓展资源的学习与阅读、个人思考与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层面的支持与帮助。

【学习要求】

通过对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了解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内容,奠定对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基本认识,指导音乐教师的教学实践。突出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创造的阐述,强调对听觉艺术课程的本体特征把握。学习要求如下:

1.通过远程方式收看专题讲座,阅读专题文本。

2.分学员组讨论

讨论题:《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定位。

3.自学阅读《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与提供的拓展文本。

篇8: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的学习心得体会

第一, 体现历史的时序性。过去发生的一切都是历史, 也就是说, 历史是以时间为序, 空间为点的存在模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遵循这个规律。2001年教育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首次采用专题的方式编写课程标准, 借以彰显历史知识的内在系统的一体性, 受到好评, 但是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 发现这样的编排体例对一位刚刚对历史知识有感性认识的初中生来说, 难以从历史知识内在体系来把握。比如, 在实验稿的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的第三统一国家的建立”的专题中, 其课程标准是 (1)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3)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评价汉武帝。 (4)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 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从中可知, 学生知道秦始皇、汉武帝对中央集权制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但是缺乏对汉初知识的了解, 与汉初相关高祖、文帝和景帝的知识就知之甚少, 这样无形中就打破了历史时序性。

又如:中国近代史部分, 实验稿课程标准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其内容标准 (1)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理解五四精神。 (2)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 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5) 知道南昌起义, 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 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6)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这些知识让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认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但是忽略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起到阻碍作用的事件, 致使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这些在修订版中都有所体现。具体说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增加内容如下:

第二, 体现历史课程的时效性。广义上讲,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 我们在历史的教学中不可能把所有的事实都讲出来, 只能有所选择。对义务教育的孩子来说, 我们只能选择对现实有重大影响的事实。正如新课标在前言中所说:“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 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主线的时代精神, 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 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 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综合素质, 得到全面发展。”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历史课程标准在具体历史知识选择上要突出重点和热点。比如:中国现代史就是完成历史两大任务的第二大任务, 即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那么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而形成的理论成果, 就要呈现给学生, 所以修订版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等知识。又如, 在世界现代史这个板块中, 要把当前社会的问题展现给学生, 所以增加生态与人口问题等知识。具体如下:

那么与当前社会的发展不太相适应的知识, 就相应地减去, 如:中国近代史中的亚太经合组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世界近代史中的国会纵火案、反犹暴行、绥靖政策等知识点。具体如下:

同样, 在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上也有所体现, 如;

第三, 指导历史教学的权威性。首先从此次修订的时间和人员上, 能体现出来。此次修订历时10年, 正如朱慕菊同志在这次培训中讲到:此次修订从2003年开始, 进行广泛的调研, 在修订中除了原有课程标准成员, 又充实一批学者、院士和中学教师, 还有出版社的同志。这样, 在修订人员上,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他们修订的结果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

其次, 从知识的体系上, 修订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把历史知识合理和完整地表述出来, 具有权威性。比如, 实验稿课程标准中中国古代史的“前言”部分提出:“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 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 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而修订稿为:“一百多万年前, 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中可知, 修订稿去掉“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而是采用考古学的知识描述早期的中国文明的进程。这样描述社会发展的进程更符合历史学科的要求, 突出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变化中作用。关于五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知识不是不讲, 而是转移到世界古代史中, 如世界古代史指出:“世界古代史从早期人类的出现, 直到公元15世纪末期, 期间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但有一些民族、国家未经历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连续发展过程。”这样让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知识有了积累后, 再讲述五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知识, 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科的发展。

这次修订课程标准, 不是对实验稿课程标准的否定, 而是在总结实验稿成就的基础上, 修正以往的不足, 完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体系。同时, 也反映出社会各个方面对义务教育的重视, 所以, 我们应该全面实施和落实课程标准, 进一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正如新课标“前言”中提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 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 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的来说, 修订版的历史课程标准, 是希望在历史的时序性的思路下, 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篇9: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的学习心得体会

15—16日,调研组在佛山、恒大足球学校考察。17日,课标修订组组长、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教授作了题为《试论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与切入点》的报告;课标修订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季浏教授介绍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思路,介绍了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划分、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设计原则、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结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理念与设计原则,并以体能模块为例,介绍了必修模块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还给出了教学建议。

郑庆顺在讲话中强调: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过去北大校长蔡元培所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学校教育必须对体育给予足够重视。郑庆顺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体育教研员、教师首先要抓好体育课程的落实,对没有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足体育课的学校给予问责。要创造性地把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全省学校体育工作推向新的台阶。

随后,调研组专家与到会的教研员、教师座谈。专家与教研员、教师就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展开了热烈讨论。同时,进行问卷调查。

会议期间还进行了2015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样本市、县(市、区)的体育与健康测试培训,那佳、许舒翔分别就质量监测工作作了动员并提出了具体要求。来自全省的18个监测样本市、县(市、区)的教研员、监测学校的领导及老师参加了培训。

18日上午,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与人类生态学院的Phillip Word教授作了题为《运动教育(Sport Education)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应用》的报告,介绍了国际先进的运动教育课程模式;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汪晓赞教授作了题为《体育课程模式和教学风格及其应用》的报告,介绍了11种不同教学风格的特点及优劣,并介绍了体育慕课等新兴事物。

调研组对广东省在此次调研活动中给予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广东省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及课标理念推广、师资培训、教材编写等方面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篇10: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的学习心得体会

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出台,通过网上倾听专家的讲座和自学2011版课程标准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我觉的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因为课堂组织实施的基础是课堂教学设计 把握课程标准、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及其逻辑结构、具体了解学生的基础与经验与认识发展规律,是进行教学设计、也是课堂教学组织实施的关键。

(二)努力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组织的基本功

因为课堂教学组织的基本功是课堂教学组织实施的保证,新课程课堂教学组织实施的基本功,主要包括学习情景的创设,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有效学习等三个方面。

(三)实施合理的课堂教学策略。

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五个关系:即教与学、预设与生成、学习与练习,平时教学与总复习的关系。

1、首先要了解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建构体系。

2、要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科学最基础的核心内容。

3、要理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教学内容的选编。

4、了解初中学生化学学科知识认识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知觉的产生以感觉的存在为前提,要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实验、借助过去的经验或知识来学习。知觉还受到各种心理特点如兴趣、需要、动机、情绪和态度等的影响。初中学生学习动机不成熟,学习化学往往从好奇和直接兴趣出发,对枯燥乏味的内容、抽象的概念和化学符号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要考虑到学生的经验、兴趣和需要,注重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景,运用实验、图表、模型、影像资料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有趣易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的组织不是由教师单方面传授教学内容,应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化学课程一开场,就应该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实验,为什么要进行化学实验,怎样进行化学实验,怎样运用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学习。但是,如果只是靠教师讲解实验的重要性和要求,作一些实验演示、表演,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实验的功能和重要性、也不会明白亲自动手实验、观察的必要。这样的化学实验启蒙,难以收到效果。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动手做几个简单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实验的作用和动手实验的乐趣,效果就会好的多。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从未见过的镁条做几个简单的实验,通过实验来了解镁的一些性质和变化:镁像铁那样有银白色的光泽,可以弯折,能导电传热,又可以和沸水作用,可以被食醋溶解、可以点燃能发出强光……,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不仅了解了镁的性质知识,而且初步经历、了解了什么是化学实验,怎样作实验,会体会到通过实验可以了解了自己原来不了解的物质,认识了某些物质变化之间(如导电传热与燃烧)的本质区别。

化学实验是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引发、发展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创设学习情景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动手实验,运用实验手段,探究未知的实验现象和数据,运用比较实验,区分不同的物质和变化,学会从获得现象和数据中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得出实,更深刻地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获得对知识本质的准确理解。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作用。化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绝对不能忽视学生的动手实验。此外,要重视通过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看到学习的成效,看到自己的个性特长达到发展,体验到学习的愉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逐步转变为内在的需要。

5、有效的设计与组织化学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所选择的素材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有助于解决认识发展的难点、突破关键;让学生从自然、生产、生活实际中学习化学,把化学知识运用与认识、解决自然、生产、生活实际中的简单化学问题。

篇1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的学习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版解读”分前言修订、课程目标修订、课程内容部分修订、实施建议部分修订四个部分进行修订说明,通过学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本解读”,我认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地理新课标修订版”),更加科学合理,更具人性化,更突显自然环境观。使我们地理教师实施课程目标更具可行性,目标更明确。以下说说我的看法。

一.地理新课标修订版要求更加科学合理。

例如,修订版删除了原课标的“实地勘察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平面草图”的活动建议,原课标的目的是好的,希望通过这项活动,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但是这项活动,在大多数学校中却很难实施。要实施这项活动,最基本的要有指南针、测量仪、量角仪(测绘专用)等仪器,许多乡镇中学就不具备这些器材,并且,这个活动最少需要半天至一天来完成,按现行的课程设置,地理课很难按排这么多时间去实施。修订版地理课标,讲究科学合理性,讲究实际可操作性,删除一些大多数学校很难实施的活动,更显科学合理,而不是徒有形式。

二.地理新课标修订版更具人性化和前瞻性。

地理新课标修订版更强调地理教学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其实这里明确点明了地理教学的宗旨。

这个教学理念,显现了对人的关怀,突出了地理教学对学生的实际意义。平常,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问“学习地理有什么作用?”,如果我们直接回答说学习地理有什么、什么重要的意义,许多学生会不以为然。我们只有在教学中贯彻这两个理念,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信服。比如,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多例举一些社会生活实际的例子,运用地理知识解析社会生活的一些现象,这样,就会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其实与社会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而不是无用的。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就是贯彻“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通过地理教学,学生一旦形成这些能力,将来无论干那个行业,这些能力都是无价之宝,对学生终身发展都有好处。如果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认真贯彻这两个教学理念,那么,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意义就应该不会有什么怀疑了。

三.地理新课标修订版更凸显科学的自然环境观。

地理修订版新课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修订版课标强调科学环境观,实际上是现代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确实,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是经济建设中一条重要的准则,不管是哪一个行业,都要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环境观,就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打下必要的基础。

从地理教师必须吃透“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

思路”的精神到领悟课程的基本理念、熟悉课程的设计思路,再到教师切忌一头扎进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细节的研读中而“只见树木不见森

上一篇: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教程下一篇:班主任幼儿园家长会上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