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2024-07-25

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精选6篇)

篇1: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如何认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答: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 ——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

如何认识立志高远和始于足下?

答,人的一生应当立志,志是指志向,确立一个目标和方向去勇往直前的朝着方向攀登追求,志向一定要高远,但不可好高骛远。

始于足下,一步一个脚印,从当下做起,从点滴开始,前进。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前行。

篇2: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个人理想在人生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为人指明奋斗目标方向。树立一个好的理想对学习、工作、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有远大理想的人看问题不会狭隘,他会站在比较高的角度看问题,仔细分析问题,以及做出决策的后果估计和对自我发展的作用。其次,一个个人理想明确的人对目标会很明确,遇到困难会想办法解决问题,思想迷茫时可以参照理想检查自己的想法,重新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最后,个人理想的确立也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能够为理想奋斗,用理想控制自己的各种想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也是个人理想确立的重要作用。

个人理想固然重要但社会理想更重要。社会理想指导的是社会发展的道路,它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最高的奋斗目标,从而指引社会向前发展。只有有了良好的社会理想,整个社会才能有新的发展。不同时期社会的社会理想不同,带来的结果也不同。但是都有一点它决定了社会的走向。

而我们个人则必须服从社会理想。因为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没有社会就没有个体。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非常崇高的理想,但是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崇高的理想,他将是不长久的。例如奴隶社会,人们都追求自由,而奴隶主剥削奴隶的自由,这个理想的不统一造成了奴隶社会的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奴隶社会瓦解。所以只有社会有了远大崇高正确的理想,整个社会才能稳定,才会繁荣昌盛,加速发展。

所以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是辨证统一和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实现的条件,违背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很难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大多数人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如果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违背,那么他所做的事也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或者是损坏他人利益的。这种个人理想绝对是错误的。

另一方面,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包含着千百万人的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的实现要靠社会成员个体的努力奋斗.在人们社会实践的历史上,国富民强,国破家亡的经验和教训都说明了这一点。只有更多的人把自己的个人理想提升到更高的高度整个社会才能有更大的提升。

篇3: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一、正确认识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

(一) 承认大学生个人理想的合理性和制约性

大学生作为理性的群体, 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对个人理想进行选择, 他们的选择不是盲目的, 具有很明显的合理性。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对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大学生的利益受到重视和关注, 其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发展的前提。这方面的利益被忽略或否定, 会令个人与国家的利益关系失衡甚至遭到破坏, 最终阻碍社会理想的顺利实现。当然, 一味地从个人愿望出发, 同社会理想背道而驰的极端个人主义滋生, 必定为社会发展规律所摈弃。因此, 个人应向社会靠拢, 不断地服从和适应社会, 避免个人理想背离当下社会, 谋求为社会创造真正有益的价值, 使个人理想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二) 看到大学生个人理想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

蓬勃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引发了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 各种文化蜂拥而来, 各种理念、思想、文化形成的纷繁复杂的变革, 使大学生不断思索和调整着自己的精神世界。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和外界影响等因素的消长, 很容易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理想的确立。其理想存在很明显的“可塑性”, 因而增大了大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引导到对社会具有更高价值层次的可行性。时代的变革牵动着大学生个人理想的变革, 随之而变的还有在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的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个人理想在内容、方向上都会体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 应自觉调整个人理想方向, 完善个人理想内容, 保证其稳定地沿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大方向前进。

(三) 处理好大学生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性和矛盾性

社会主义国家, 科学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联系十分紧密。社会理想是一种根本性的、长远的利益, 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共同诉求, 也从根本上保证了大学生的个体利益。然而, 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并不是劳动, 分配制度不够公平, 另外考虑到个人着眼的“小我”和社会理想着眼的“大我”之间显而易见的差距, 会给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建立和实现带来矛盾。这种矛盾不是无法调和的, 社会制度本身的自我完善可以对此加以缓和、调节。社会理想永远是首位的, 个人理想应放在次要位置。在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产生差别和矛盾时, 毫不犹豫将个人利益放在次于社会利益的地位, 才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选择。

二、正确处理大学生个人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

(一) 寻找个人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结合点

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学生, 首先要从长远考虑, 确定好奋斗目标。在实际生活中, 总有一些大学生的理想目标选择陷入盲目。有的被经济门槛绊住手脚, 限制了才智的发挥;有的头脑一热, 凭一时好恶堵上前途;有的片面追求社会热门, 没有考虑自己的实际专长等。这些考虑不周、目光短浅的行为, 都对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个人理想起到了阻碍作用。大学生应自觉树立高层次的理想, 综合考虑社会需要、个人专长、兴趣志愿、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 确立具体的奋斗目标, 从狭隘盲目的自我中解脱出来, 和社会需要相结合, 尽早融入社会, 不断升华个人理想, 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贡献力量。

(二)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不断升华理想境界

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理想形成和升华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 并不断积累知识, 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近年来,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家庭状况愈加普遍, 社会实践越来越成为锻炼独生子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只有走进基层, 深入到群众中去, 在实践中接受锻炼, 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思想境界, 利用所学为社会、人民做贡献, 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例如, 大学生可以多参观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 深刻感受改革开放带给这个国家蓬勃的生命力;或瞻仰伟人遗迹, 让伟人高尚的思想境界洗涤自己的灵魂;或到革命圣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坚定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情怀;还可以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和社区援助活动, 不断升华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理想信念。

(三) 服从社会分工, 首先满足社会理想需要

在人生旅途中, 个人理想的伸展力和社会分工的指导力共同发挥作用, 其形成的“不对口夹角”是许多因素混合作用的结果。社会用人计划科学性欠缺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现实需要以及个人爱好志向的变化等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在我国, 所有有利于社会需要的个人理想都是值得提倡的, 理应受到党、国家和人民的尊重和关注, 显然社会需要是凌驾于个人需要之上的。因此, 大学生的职责就是自觉服从社会需要, 选择好职业方向, 缩小个人志愿与社会分工的差距, 将精力投放在本职岗位上, 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一切以做好本职工作为前提, 兢兢业业, 立志成才。

三、结语

大学生在处理个人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过程中, 既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又要仰望星空、着眼未来;既要有仰望的方向, 又要有实际的目标。大学生要真正做到每前进一步、每进步一点, 都对远大理想有所贡献, 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个人价值, 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 2004.10.15.

[2]朱学义等编著.新世纪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讲话[M].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1.

[3]檀传宝著.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篇4: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关键词:理想社会;先秦时期;古希腊;和谐社会;比较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2—0034—04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它反映了我党在推进社会主义全面小康建设时对所面临社会问题敏锐的洞察力,无论从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方面理解,还是从解决社会现实矛盾的需要方面考虑,把社会和谐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国家政策体系中的重点政策加以确立和推行,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化解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矛盾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有选择性地继承了中西哲学家们构建的古典理想社会中的精华部分。由古典理想社会的比较角度切入,对我们理解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古典理想社会

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派别的理想社会理论从不同角度阐释着他们的政治哲学思想,他们互相冲突、互相弥补、在各个层面上将中华的理想社会构建得丰富多样、生动立体。其中以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最具代表性且影响巨大。

儒家在其“仁”与“仁政”的内在核心要求下,提出了“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关于理想社会,儒家将其具体地表述为“大同”社会。《礼记·礼运》中认为人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人。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种“大同”思想表达了儒家对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充满公正、平等、太平的社会的向往。“大同”社会的依据是儒家“家国同构”的政治理论,在这种理想的政治理论中,“君”与“国”一体、“国”与“家”不分;“国”是“家”的联合与扩展,同“家”一样是一种伦理生活的共同体。儒家将其理想社会建立在“家国同构”思想上,其根据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法三者的关系,其中宗法制度的影响是最大的。

墨子旗帜鲜明的主张君子治理国家应该效法“天志”来制定法令和政策,我们不难看出墨子推崇“天志”的目的在于强调社会的公正和平等。墨子还倡导人人“兼爱”,推崇平等无差别的相互友爱。因为他认为社会动乱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统一的国家,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没有统一的法律。所以在“兼爱”之后,他进一步提出“尚同”的政治法律思想。“尚同”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天志”,为了一同天下之“义”。于是就要以“尚贤”为原则建立国家政体,来体现“天志”,并实现理想社会。墨子建立了一个以“义”为目的,以立贤为国本的等级制社会模式。这个模式完全倾向于人治,天虽是至上的,但贤者的良知却始终是社会的标尺。墨子甚至不顾及宗法世袭制度,主张“天子”也应该选举贤能者而任之。

道家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在《道德经》第80章有具体的描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理想社会是一种小国寡民、生活古朴的社会图景。这种社会模式保留了许多上古农村社会的组织形式,实际上是老子对周初社会生活的追慕和憧憬。在理想社会的治理上,老子提倡“无为之治”。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正是道家无为价值观念在政治上的必然结果。

战国时代变幻无常的现实使韩非认识到:“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他一再攻击儒家道德礼教的无用和迂腐,主张避免“道德”空谈,建立一个“以法为本”的社会。韩非还明确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这是一个“唯治为法”、“法与时转”的变动社会模式。但君主的至高权力是不变的,它只是这个应变社会模式的轴心。整个社会的稳定与治平,就是依靠从这个恒定的轴心中不断地发出应变的指令来。可见这还是一个君主集权的国家制度,法也只能由君主制定实施,是治驭臣民的工具,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同时期古希腊的哲学家们面对着希腊城邦这一特点鲜明的政治制度,纷纷从制度的来源和如何完善使之趋于完美的角度来构建他们的理想社会。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缩小的国家。既然作为个人本性的灵魂包括理性、意志、欲望三个部分,那么国家也就有三个等级的人,即管理国家的哲学家、卫国的战士和手工业者。在理想国里,各个阶层的人应该如同人的灵魂的各部分的器官,各司其职,协调和谐。柏拉图是从一个绝对完美的“善”的理念来思辨理想国家的,这样他也就要求城邦中的每个人都具有绝对完美的“善”的品质。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可能完成,也就区分出三个等级的人的不同品质,也因此决定了他们在城邦中的地位作用。其中哲学家因为直接面对理念世界,拥有理念知识,所以拥有统治者的社会地位,这就是柏拉图著名的“哲学王”理论。

亚里士多德把政体看做是一种体现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制度,他把最正确的政体称为共和制。在共和制中,是多数人为了公共利益而进行统治。共和制集寡头制与民主制的优点于一身,却没有它们的不足和极端。共和制是实践中很难实现的政体,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国家的中间成分往往不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如果建立了由国家的中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共和制,就是建立了為多数人利益考虑的国家政体,这样才能中庸地权衡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对立。确立中产阶级为执政者之后,亚里士多德认为执政之道应是执行法治,因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1]。如果让一个人统治国家,欲望的无限性会使统治者滥用权力,即使他们具有最优秀的美德也无法保证这样的情况不会出现。而法律可以被定义为“不受任何感情因素影响的理性”,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和理智”的体现,具有人治无法做到的“公正性”。以法治国实质上是摆脱个人欲望,转而求助理智的统治,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样的统治才是稳固的。

二、中西方古典理想社会比较

中西方古典的理想社会建构都属于传统的道德政治哲学范畴,二者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国家观念和理想政体方面

在儒家传统中,国家观念是将国与家等同起来的,如何治家便如何治国。这种传统是由当时的宗法制度决定的,在一个宗法等级严格的环境中,邦国就如同放大了的家族,国君就像是族长,天下与天子也是由此推论而来。于是伦理等级关系就是国家政体的原型,“家国同构”的理想社会就是等级森严的政治结构组织。

老子崇尚自然,希望社会可以恢复到“小国寡民”的自然状态。在他的理想社会中,国家是原始的群落的概念,是古代农村社会的组织形式。老子倡导以“无为”来统治这个理想社会,统治者若是圣贤必然反对“德治”和“智治”,以自然人性为引导,顺应就是最好的治理。

先秦时期乃至中国后世的历史发展中,儒家的国家观念是为主流,不仅其它学术流派的观点与其相附和,更为统治阶级接纳采取并大力鼓吹。道家复古的“小国寡民”只能寄托人民对战乱社会的不满,无为而治倒是成为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论基础。

在古希腊哲学家的理论中,城邦就是国家,各城邦之间的联盟大都是松散的,无约束力的,他们从未希望建立一个统一完整的“大一统”国家。在城邦即国家的观念中,国家的政治性因素成为更重要的部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以城邦为基础构建理想社会,亚里士多德在国家观问题上依然追随柏拉图,认为“城邦的根本精神是自给自足,是完全的主权和完全的独立。这是希腊文明创造性的特征的根本来源。”[2]

从国家观念比较看来,中国强大的宗法制使得“家”的比重更大,“国”不过是放大的“家”。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则使“国家”这个概念远离了伦理学。虽然柏拉图是在追寻和推演正义的城邦、亚里士多德追求政治最大的善,但他们显然比中国的哲学家们更加注重多数人乃至整体的利益。

等级分明的政体是双方的共同点,但在等级划分与各等级成员组成方面又有很大的不同。先秦诸子大都将等级分得很细,自上而下,分毫不乱。同时等级结构的最顶端都是君主,权力十分集中。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明确地认为城邦中有三个等级的人,而统治者理所应当是哲学王。亚里士多德拥护共和制政体,认为这是多数人为了公共利益进行的统治。在这里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理论,也说明他希望政权是掌握在群体手中,而不是个人手中。因为他认为由具有最佳道德的人,或者说是圣贤来领导的君主制或贵族制都是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实现的。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无疑比其他人都前进了一步,更为高明。

第二,法治和人治的方面

讲到国家的治理方式,先秦诸子各显手段。儒家、墨家和道家各自提倡“仁治”、“德治”、“礼治”、“尚贤”、“尚同”、“无为而治”等等。这些都可归纳为“人治”,即都只强调了统治者个人的自身道德、能力的最优,认为只要统治者的道德水平与个人能力达到了與其地位相应的高度就可以实现理想社会的最佳统治。与此相对的是法家提出的“法治”,韩非攻击道德礼教的迂腐与无约束力,主张利用法作为国家理想主宰,用法治保证国家的稳定和政策的推行。

柏拉图崇尚的哲学王和贵族制的理想国,也是建立在统治者的德行为善的最大化基础上。在理想国中的哲学王就是人治的最好人选,他代表人的灵魂中最善的部分——理性,他的品质是最美好最纯粹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指望君主或统治者的超群品质的人治始终不及拥有最好法制的政权。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的优点是明显的,它不仅承担着团体权威的重任,而且又是非私人性的,这样就不容易受到个人怨恨的影响。这样法律就成为促进全邦人民都能趋于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

这样看来,在中西古典政治哲学中都有关于法治与人治的对立,但性质与结果却大不相同。在中国对立的双方是各执法治与人治的一端,互不相让。结果从长期的历史来看,法家政治抱负实施的范围较小,影响也不如对方深远。以儒家“德治”、“礼治”、“仁政”的思想则深入统治阶级内心,并作为政治策略广泛宣传,主导了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柏拉图追求由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是主张人治的,但他晚年对这方面的理论作出了修正,认为确有必要用良好的法律制约。这就使得他与亚里士多德在法治观念上的对立并不那么尖锐。法治的思想也在西方政治文明中深入人心。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形态、思想意识和文化基础,二者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在中国形成了以人治占据主导地位,以法治为辅助的政治格局。在西方法治成为最为重要的政治手段,并围绕分权、法律制衡等限制人治的方面建立了一整套的系统理论,在实施过程中也是行之有效,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第三,正义和平等观念方面

古典的理想社会理论属于道德政治哲学,所以伦理学不可避免地混合进来。在政治哲学中阐述了大量善与恶、公正与非公正、正义与非正义等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故而需要对正义和平等观念进行比较。

墨家“立贤为本”、“选贤与能”的主张是它同其它学派的最主要的区分。正是这种区分,使墨家在平等观念上从其它各家中脱颖而出,也使古代中国不至于缺失在此方面的声音。墨子的“兼爱”主张提倡爱无差等,这不但是他构建理想社会的基础,还体现了公众的平等要求。墨家的理想社会虽然仍是等级制社会,但各等级官吏乃至天子的选任却是以平等的“尚贤”原则作为指导的。墨子提出的“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等代表底层民众呼声的口号,表达了庶民阶级参加政权和提高社会地位的强烈要求。墨家的平等要求体现了底层人民的情感和愿望,是实质上的平等,这无疑是其最突出的贡献。

柏拉图建立理想国的目的是找到最为正义的国家,进一步的根源是探讨何为正义。但是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平等与我们今天认为的平等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说他提倡的平等是我们认为的不平等。比如他提倡消灭家庭、共产共妻等斯巴达式的城邦形式,这不但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非常不平等的。由于他身处普遍使用奴隶制度的古希腊,柏拉图其实深信人是生来不平等的,所以他建立等级制度,却把正义作为支持等级制的一般道德原则。也就是说,柏拉图把正义同国家的等级制度联系起来,公正就是每个人都安于自己的阶级地位。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科学的对象是善和正义,在他看来政治学就是研究人和国家的至善的科学。所以他也将正义理念作为城邦政治的道德基础,公正原则是最高原则。亚里士多德还将公正等同于守法,认为政治的公正与法律的范围相同。他解释说在法制社会中,法律的目的是通过对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制约而确保城邦的共同利益,所以法律制约所有的德行。在各人的种种德性中,唯有公正为他人好处着想,与他人相关,这样公正不是德性之一种,而是德性整体,不公正则是邪恶整体,可见其对正义与平等观念的重视。

相比之下,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在正义和平等观念上的论述比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家们就要详细、深刻得多了。在秦汉之后中国漫长的封建政治历史中,正义与平等从未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话题。儒家思想被统治阶级利用和篡改,在它的伪装修饰与麻痹下,人们接受了现实中的所谓的正义与平等。只有在农民起义时,才会将平等作为口号,但实际上建立的依旧是专制的政权。随着墨家思想的消逝,哲学家们也甚少关注这个问题。西方则传承了正义与平等的传统,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后,政治哲学家们对社会契约的重视取代了对道德的重视,但是公正平等的精神显然在社会契约中传承下来,直至今日。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古典理想社会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中西古典理想社会理论是有传承关系的。但是,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更高社会层次上的发展和创新。古典理想社会理论产生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所以传统的理想社会理论并不能为我们提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成答案,当今时代的和谐必然体现着现代文明。

今天我们倡导的和谐社会,不是简单继承前人“家国同构”、“选贤与能”、“小国寡民”、“唯治为法”、“理想国”、“法治与共和”的理论,更不是杂糅各家理论为我所用,而是建立在现代公民身份和平等人格的基础上,切实针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构建的理想社会。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需要以和谐理念来协调;体制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触及深层次矛盾,需要和谐理念来化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需要以和谐理念来舒缓;各种思想文化激荡,出现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观念不强的现象,需要和谐理念来规范等等。这些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可能有现成的解决办法,只能借鉴前人经验在探索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论。

现代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理论,除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以外,还要与当今世界现代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同步发展,否则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种封闭的理想主义。然而在考察中西方古典理想社会理论时,我们必须要考虑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其一,由于时代的不同,历史的进步,社会形态的改变,其理论必然有很多与当今社会不相符合的地方。我们要因时制宜,多考证理论中的精神实质,我们要借鉴的是那些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观点。其二,由于中西民族文化传统的诸多差异,我们对待西方的理论精华,也要因地制宜,多考虑对比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性质,活学活用,不可拘泥于形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继承、吸纳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产生的各种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同时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文化血脉和价值传统,要努力做好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的承接工作。

在考虑中西古典理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贡献的同时,更要明确我们党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来确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今天我们的理想社会已经不仅仅是理想了,和谐社会正在不断发展建设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的最高境界,未来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往未来和谐社会的必经途径,我们在构建理论的同时也需致力于理论的实施,共同走向和谐的中国,走向和谐的世界。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69.

[2]顾准.希腊城邦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61.

The Socialistic Harmonious Society Inherits and Develops the Classical Ideal Society Theory

WanFang

Abstract: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ic harmonious society is brought up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the management of state affairs at present moment, it is the ideal society in Socialistic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 ideal society always is emphasized by the philosophers. The pre-Qin dynasties and the ancient Greece are the origins of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Based on the differen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different ideal society theories are established. Clear up and compare these theories, we can find the useful party for the Socialistic harmonious society theory, this is meaningful to the job of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ic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ideal society; pre-Qin dynasties; ancient Greece; harmonious society; comparison

篇5: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孟子的理想社会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依靠统治者实行仁政建立起来的:经济上关注民生,在此基础上建立人伦规范和对人民进行教化,在政治上得民心.这一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

作 者:方琳 FANG Lin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南阳,473061刊 名: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6(11)分类号:B222.5 D61关键词:孟子 理想社会 和谐社会 启示

篇6: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第一课时 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人生不能没有人生追求,了解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理解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明确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的道理。

2.情感态度观念:人生理想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的自觉性,顺应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3.运用: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的视频(或展示图片),提出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中国梦”?为什么说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它与我们每个人的梦是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各自的理想,讨论回答。〈新课讲授〉

一、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1.人生不能没有理想追求:

根据同学们交流的各自的理想,共同归纳出理想的定义: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学生分析)展示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讨论理想的作用。2.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

提出学生讨论的三个问题:

(1)什么是个人理想?有哪些分类?

(2)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与“中国梦”是什么关系?(3)为什么说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通过播放采访中国首位飞天女航天员刘洋的视频对话,引导学生思考谈体会。)

教师归纳总结: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

另一方面,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3.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共同理想之中

资料分析: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名成长为医学博士的职高生的心路历程(见教学参考资料)

同时提供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有关论述。

想一想:中职生应该如何将自己的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体验导行)

1.班级同学4人为一小组,合作完成一份主题为“我的中国梦”的手抄报。

要求:(1)结合本专业实际、自身实际;(2)内容丰富,图文并茂;(3)组内成员分工明确。2.每人准备写一份“我的梦•中国梦”的演讲稿。

要求:结合个人专业实际;运用所学道理;字数在6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理想不能是空想和幻想,理解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通过对理想和现实辩证关系的认识,增强奋斗意识,明确在奋斗中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3.运用: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在奋斗中将理想转化为现实。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车厢里的充实人生

1970年出生的江苏常州公交集团驾驶员邵开成,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邵开成把“保证乘客安全,让他们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上班、回家”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他认为,每天能为这么多人服务,自己感觉活得很充实。

邵开成行车10多年,从未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也无一起乘客投诉。他积累下来的“三三四四”工作法,被常州市公交集团公司定名为“邵开成工作法”,并广泛推广。

行车安全:“三稳”(起步稳、行车稳、停车稳)。邵开成说,握着方向盘,想着一车人,作为公交驾驶员,自己最大的任务就是开安全车。邵开成每天提前半个小时上班,为的是对车辆安全部件和车厢设施进行仔细检查。为了“三稳”,行车中他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懈怠。

倾情服务:“四多”(在服务乘客上,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多想一些,多体贴一些)。邵开成说:“多说一句,就多一些与乘客的交流。”“多看一眼,就是要做到发现问题在先、服务在先。”“多想一些,事实上就是心里多装一些车上的乘客。”“多体贴一些,体现在点滴小事中,如下雨天尽可能靠近站台,让乘客少淋些雨;拐弯时速度放慢,让乘客少些摇晃……”

面对矛盾:“四个一样”。公交车厢是个小社会,磕磕碰碰是难免的事。邵开成对自己提出要求:不论 乘客态度好坏,服务态度一个样;不论车上人多人少,规范操作一个样;不论车辆运行正常与否,服务质量一个样;不论情绪好坏,服务要求一个样。

思考:

(1)邵开成是如何在平凡岗位实现自己的理想的?(2)我们应如何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引思明理)

1.理想不能是空想和幻想

理想不是幻想和空想,具有实现的必要的现实条件,经过奋斗最终是可以实现的。而空想缺乏现实客观条件,根本无法实现,幻想有一定客观基础但是达不到实现的条件。

2.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略)

案例故事:

姜燕是一名酒店管理专业的中职生,自营一家四星级以上的大酒店是她的梦想。毕业时,她签约了本市一家很有名气的大酒店,但是上班后却发现单位安排她做餐饮服务人员。她心里很苦恼,认为自己是学酒店管理的,应该成为一名出色的酒店管理人员,从事这样的工作简直是对自己才能的浪费。她很不情愿地坚持了一年后就离开了,以后又换了三家单位,可仍不是很理想,不是工作条件不好,就是待遇太差。她在等待、抱怨、寻觅中过了两年,仍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

结合上述事例,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3.在奋斗中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1)必须立足于现实,踏实肯干。

图片展示职业学校学生在实习及实际工作中认真工作的场景,使学生感受到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就是踏实做好每一件事,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光说不干。

(2)必须从点滴做起,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通过展示在第十届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品,使学生感受到理想的现实要从现在做起。

(体验导行)

(1)访谈:你的家乡过去或现在一定出过不少名人,他们的事迹记载于史册,流传于民间,你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也可直接走访一些著名人士或长辈,了解他们在中学时代的理想是什么,当然也可以直接走 访部分中学生,了解他们目前的理想。

将访谈内容整理出来,谈谈如何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2)收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名人、岗位明星、榜样人物事迹。并交流讨论:他们是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如何创造条件克服现实困难实现个人理想的?

上一篇:分布式光伏项目简介下一篇:南京大学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申请材料的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