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公考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试题

2024-07-13

2024年公考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试题(精选3篇)

篇1:2024年公考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号后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30分2013年2月1日起,我国启用国防动员标志。国防动员标志是}国防动员事业的象征,以五角星、和平鸽、长城烽火台、橄榄枝和文字为主要元素。其中()与荣耀,同时也是国防事业的代表元素,寓意国防动员是国家行为,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A.和平鸽

B.五角星

C.长城烽火台

D.橄榄枝

参考答案:B

2《宪法》规定,中国公民在()

A.下岗或失业

B.未成年

C.生活确实有困难

D.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

参考答案:D

3下列应当实行数罪并罚的是()。

A.B.C.D.参考答案:B

4()。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D.()。

A.B.C.:D

6拜祖大典是指河南新郑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的祭拜人文始祖轩辕()的大典。

A.皇帝

炎帝

D.黄帝

7甲与乙素有仇怨,一日,两人在一市场内相遇。乙对甲百般辱骂,甲挥舞拳头作势欲打乙,乙拿起旁边卖肉摊上的一把尖刀将甲杀死。乙的行为属()。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防卫过当

D.故意杀人

参考答案:D

8公务员晋升正科、正处级职务,需分别任副科、副处级职务()。

A.一年以上

B.两年以上

C.三年以上

D.四年以上

参考答案:B

9)。

A.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参考答案:D

1.A.B.D.E.AB

2.党的十五大报告在强调学习理论的任务的同时,再一次强调学风问题,提出了以我们“三个着眼于”的正确结论,这“三个着眼于”是()

B.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C.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D.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E.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答案:ABE

3.“三个代表”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

A.B.C.D.答案:ABCD

4.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就是()

A.实事求是B.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C.要在实践中不断丰D.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E.要把

答案:BC大家理解去,这道题没有找到解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对任何公民的逮捕,必须经公安机关决定并执行B.对任何公民的逮捕,必须经人民检察院决定并执行C.对任何公民的逮捕,必须经人民法院决定并执行D.对任何公民的逮捕,必须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

关执行E.公安机关对于被拘留的人应在拘留后的24小时内进行讯问

答案:ABC

7.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A.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

B.立法必须遵循民主程序,最大限度反映民意

C.D.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事物发展规律,符合时代精神和基本国情

答案:ABCDE

8.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的关系()A.B.C.D.”马克

A.B.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D.法不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

E.法调整的主要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

答案:ABC。

篇2:2024年公考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试题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育人,从数学学科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只有充分挖掘数学知识蕴含的价值,在兼顾高考的同时注重课堂教学品味的提升,提高课堂教学的思想性.“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 双基是考生继续深造的“根”,是数学素养的“根”,更是教学目标的“根”. 如何把握双基,做到张弛有度?

笔者认为在复习中对章节起始课、数学核心概念、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的交汇、平面向量在直角坐标系的渗透、函数零点问题这些核心的、重要的、难理解的内容一定要知根溯源、循序渐进且要浓墨重彩,进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一、品2015 年高考数学试题

(一)挖掘数学的“根”———核心概念

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概括反映,是建立数学法则、公式、定理的基础,也是运算、推理、判断和证明的基石. 李邦河院士认为:“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数学概念高度凝结着数学家的思维,是数学地认识事物的思想精华,其中蕴含了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 数学核心概念正是教师领会新课程精神、创新课堂教学的好机会,也更能够彰显数学育人的价值. 复习中应适当启发、突出概念的生成,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本质所在,进而实现减负增效.

椭圆(a>b>0)的右焦点F(c,0)关于直线的对称点Q在椭圆上,则椭圆的离心率为__.[2015年浙江省数学高考(文科)第15题]

这是一道求椭圆离心率的问题,条件简洁、问题清楚,给人感觉入手容易,但实际计算起来比较困难.其实本题涉及如下方面:对题意的理解与转化;对解法的选择和优化;对计算能力的要求.

解法1 根据条件,“直译”题目,直接转化,先利用点关于直线对称,计算出右焦点的对称点坐标,再代入到椭圆的方程,化简得到关系,从而求出离心率. 但是整个过程不仅计算量大,而且对含字母的运算能力要求较高,其实大部分学生是很难独立完成的,也就出现了起点低、落脚难的尴尬境地.

对于上述问题在条件中给出了椭圆的两个焦点(或一个焦点,此时需要创设另一个焦点),往往可以构建焦点三角形,根据椭圆的定义,求出离心率的值或范围,同时这种依托定义的方法,我们也可以推广到双曲线或椭圆与双曲线综合离心率问题中去. 详见如下解法.

解法2如图1,设椭圆的左焦点为F′(-c,0),连结QF′,设QF与直线交于点M.由题意可知M为线段QF的中点,且OM⊥QF,而O为线段FF′的中点,故OM为△FF′Q的中位线.在Rt△OMF中,tan∠MOF=b/c,从而cos∠MOF=c/a,sin∠MOF=b/a,由|OF|=c,可得,,故.根据椭圆的定义得|QF′|+|QF|=2a,从而,整理得b=c,

(二)审视数学的“根”———通性通法

对于空间向量体系的认识,学生往往都是“我的眼里只有你———单位正交基”,而有些教师也往往固化了学生的思维,高喊“有墙脚就用墙脚,没墙脚就挖墙脚”. 空间直角坐标系只是一组特殊的基底,而在基底的选择上,只要满足大小、夹角,都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体系.我们不妨来审视一下下面的题目.

已知e1,e2是空间单位向量,e1·e2=1/2,若空间向量b满足b·e1=2,b·e2=5/2,且对任意x,y∈R,|b-(xe1+ye2)|≥|b-(x0e1+y0e2)|=1(x0,y0∈R),则x0=_,y0=_,|b|=_.[2015年浙江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

本题通过空间向量的平台,利用不等关系,体现最小值的本质. 问题的结构特点给考生多角度思考的空间,同时也丰富了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一题三空间,空间相制约的现象.

解法1(坐标法)建立如图2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其中e1=(1,0,0,),,设b=(m,n,t),则e1·b=m=2,,从而,由|b-(xe1+ye2)|≥|b-(x0e1+y0e2)|=1(x0,y0∈R),即.对任意的x0,y0∈R恒成立,从而当时,t2=1,故.此时b-(e1+2e2)=(0,0,t),与z轴平行,即与e1,e2确定的平面垂直.

解法2(基底法)如图3,分析题意可知x,y∈R,|b-(xe1+ye2)|≥|b-(x0e1+y0e2)|=1(x0,y0∈R),把向量e1,e2,b共起点,记起点为O,向量b的终点到确定的平面的距离为1,引入单位向量e3,记b=x0e1+y0e2+e3.对于上式分别和e1,e2作数量积,可得方程组图 3,从而解得故

对于此题有多种解法,但是引入空间向量却是最简单的解法. 要求学生对向量加减法的几何含义有充分的认识,当向量e1,e2,b共起点时,|b-(xe1+ye2) |表示向量b的终点到e1,e2确定的平面上的点的距离. 从而利用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借助几何图形,简洁明快地解决问题. 向量是沟通代数和几何的桥梁,将向量引入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既有代数形式又有几何特点,通过几何法可以轻松解决问题,减少烦琐的运算,这是我们在教学中要逐步渗透给学生的,教学中要强化基底意识,强化坐标意识,强化几何意识,深入研究通性通法才能收到“解一题,通一类”的效果.

(三)把握解题的“根”———数学思维

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解题教学不是全部,但确确实实是教学的大部分. 章建跃博士说:解题教学没有错,通过解题,学生可以加深概念的理解,深化对概念联系性的认识,优化数学认知结构,训练数学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 可见数学思维的形成中三种语言的转化对知识的理解及相互关联、解题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等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设n∈N*,xn是曲线y=x2n+2+1 在点(1,2)处的切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Ⅱ)记Tn=x12·x22…x22n-1,证明.[2015 年安徽省数学高考(理科)第18 题]

本题综合考查了函数、导数、数列、不等式证明等相关知识点,下面的几种解法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学生在解题中的思维转化过程.

解完此题不妨设想Tn是否有上限,此题是否可以灵活改编.我们不妨给学生如下视角的结论让学生尝试.

视角1:Tn=x12·x32…x2n-12,证明:

视角2:Tn=x22·x42…x2n2,证明:

视角3:Tn=x12·x22…xn2,证明:0<Tn≤1/4.

二、对2016 年高三数学复习教学的建设

(一)尊重考纲导向———题有边界,训练有方

考纲与课标本身就是对历年高考命题和复习的指导,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的复习指南. 我们要对考纲细细研读,围绕其展开复习,立足有价值的例题和试题引导学生探究、对比、总结提炼、反思解题,内化为学生真正的知识结构.

(二)强化核心考点———题千变万化,法不离其宗

核心概念既要继承双基的教学传统,挖掘内涵和外延,更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构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其数学本质. 对于解题,方法不在巧,在得当;方法不在多,在优化;通性通法和概念教学相结合,才能做到成竹在胸,游刃有余.

(三)提升数学能力———题纵横联合,意胸中有丘壑

数学中知识往往是要求多次出现,螺旋上升,复习中合理定位,注重前后联系,横纵对比,在解题中让学生领悟数学的本真. 如果静下心来,梳理思绪,细致研究,多角度观察,整合细微之处,既可以拓展解题思路,发散思维,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共同探究,潜移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教师的当务之急是调整课堂结构,优化复习体系,做到基础与能力并重,回归本质,回归学生.

高中数学是“玩概念”的,应该重视概念的理解,重视通性通法,通过“玩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只有夯实基础,才能无往不胜.

摘要:高考试题内涵丰富、富有启迪性,不仅考查学生学习数学应具备的数学素养和潜能,更侧重考查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教师唯有细品高考试题,帮助学生寻根溯源、自主建构,体会数学本真,将通性通法与核心概念教学相结合才能集高考之大成!

篇3:2024年公考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试题

一、试题特点分析

1.突出主干基础知识,涉及隐含基础知识

历史基础知识是指重要的历史年代、主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和最基本的历史概念。新课标规定高中生所掌握的基本历史应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第28题所呈现的“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试验科学”、“牛顿的经典力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中的主干基础知识。

隐含基础知识是指隐藏于主干基础知识之下,与主干知识紧密相关的基础知识。隐含知识往往是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与教材鲜有提及,但必须挖掘、拓展的知识。“哥白尼的‘日心说”就属于此方面的隐含知识。

2.一题一专题,考查容量大

通过专题呈现考题逐渐成为高考试题命制的趋势与特点,一道选择题往往是一个单元主题的浓缩、一段历史阶段特征的总结。第28题考查了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的主要轨迹,考查了近代科学的独立、奠基、形成与拓展过程,这种以专题形式呈现的试题形式也恰恰符合了新课程以来以模块组织教学的特点。

3.关注热点,突出现实

第28题关注的是科学发展问题,隐含着对现实的关注,不仅如此,该题还巧妙地切入了周年热点问题,2013年是哥白尼(1473—1543)诞生540周年,命题者以隐性的方式,通过引用恩格斯的材料来设问,以此考查与时代热点密切相关的历史知识,突出反映了历史学关注现实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学科价值。

4.设问精巧,强调理解

从近几年新课程高考试题来看,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三新”试题逐渐成为命题主流。第28题以恩格斯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评价为材料来设置问题,“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是指近代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脱离出来而成为独立发展的学科体系。哥白尼的“日心说”最早否定了宗教神学深信的“地心说”,宣告了科学的独立;伽利略的试验科学开创了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该题要求学生综合对比四个选项,在深刻理解四位科学家的成就与特点的情况下作出正确选择。

二、基础知识复习策略

1.以主干知识为主,隐含知识为辅

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依托课程标准与教材,着力做好主干基础知识复习,除准确、全面、深刻把握具体史实、基本概念、理论观点外,更应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分析与比较,使学生既能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又能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师要善于挖掘隐含知识,理解隐含知识的原因、特点、影响与评价等,帮助学生形成具体历史问题的多元认识。

2.运用联系的方法组织知识,形成整体架构

联系方法是基础知识整合的有效方法。联系有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纵向联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史实本身的理解掌握。横向联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阶段总体特征的把握。第28题是有关近代科学在不同时期的贡献、发展,属于纵向串联方面的考查。现行教材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模块组织教学,由于各模块之间各有侧重、彼此独立,因此,只有把相关历史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联系对比才能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3.以时间为脉络,突出热点,关注现实

历史是随着时间而发展的,任何史实都可放在时间的大坐标中定位。时间有两类:一类是历史时间。历史的连续性和规律性是通过按时间先后顺序发生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体现的。教师在基础知识复习中必须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时间,必须培养学生的时序性思维。另一类时间是现实时间。即任何一个历史史实都可与现实时间发生联系。教师在基础知识复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既依托课本又能跳出课本去关注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运用历史学科独特的视角去审视、理解、洞悉现实热点、焦点与周年等问题。

4.研读高考真题,提高复习效果

新课改以来,国家以高考试题来推动课程改革、推动教学改革的意图日益彰显。教师通过研读高考真题,把握命题者的立意旨趣,提炼试题的关键信息,以此指导复习,能有效提升复习效果。以第28题为例,通过恩格斯评价入题,在2010年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第40题第3小问已出现,该题要求学生阐述对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前提”的认识。而且,对哥白尼、牛顿等科学家的考查在2011年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第35题就已出现,教师在复习中如能对该题仔细解读,无疑对2013年的第28题的作答大有裨益。

上一篇:支部五化建设时间表下一篇:校本课程太极拳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