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轮组机械效率教案

2024-06-27

滑轮组机械效率教案(精选14篇)

篇1:滑轮组机械效率教案

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案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下册(二)教学要求

学习组装滑轮组和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三)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四)教学过程

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

(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

(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

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5)在测完课本图14—10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后,只要将钩码取下,把整个滑轮组颠倒过来重新固定就是图乙的装置。没有必要重新拆下组装挂线。这样可节省一些时间。

(6)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7)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

篇2:滑轮组机械效率教案

课题:9-6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课时

主备课人:祁宗杰

使用人: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

(2)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及物理意义,会进行相关的计算;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机械效率;通过讨论,了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 【导入新课】使用机械,有的可以省力,有的可以节省距离,那么我们能不能使用机械而节省功呢?大家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指导自学】

长城中学教案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116---117页

(时间3分钟).【检测交流】

检测一:利用一个动滑轮把重为400N的货物匀速提高2m,所用的拉力 F 是250N,求总功、有用功、额外功和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小结及作业】

堂清和本节导与练

附:【板书设计】

机械效率

一、有用功:

额外功:

总功:

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二、机械效率:η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η =(/)×100% =[

/(+)]100%

η无单位

实际机械 η< 100%;理想机械η =100%

×

长城中学教案

三、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在 在 一定时,减少额外功 一定时,增加。

篇3:滑轮组的最大机械效率问题例析

例1.如图1所示, 小型牵车通过滑轮组匀速打捞起井中的物体, 已知物体重1.2×103 N, 密度为1.6×103 kg/m3, 测得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时牵引车的拉力为250 N。 (不计绳重和摩擦, g取10 N/kg) 求:

(1) 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 将物体匀速拉至井口的过程中滑轮组的最大机械效率。

分析:问题 (1) 只要先求出物体体积再求出浮力, 然后求出做有用功的拉力就可以求出机械效率了。主要是问题 (2) 如何确定滑轮组的最大机械效率。由于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随物重 (本题中指机械做有用功的拉力) 增大而提高, 物体离开水面时拉力最大, 机械效率就最大。如何求出离开水面车子的拉力呢?这就需要我们先根据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时的拉力, 求出动滑轮的重力。再根据F=13 (G+G动) 求出物体离开水面时拉力F′, 继而求出最大机械效率。

设物体上升h, 则拉力移动3h

例2. (2003, 云南昆明) 在“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

(1) 一位同学用如图2 (a) 所示的滑轮组在10 s内将总质量为0.25 kg的钩码匀速提高了10 cm。在这个过程中弹簧秤的示数如图2 (b) 所示 (g取10 N/kg) 。

则:作用于绳子自由端的拉力所做的功W=_______J;此拉力的功率P=________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________ (保留两位小数) 。

(2) 如果这位同学仍然用图2 (a) 的滑轮组, 只是把所挂的钩码减少了三个, 此时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 则η′与η的关系是η′_______η。 (填“>”“=”“<”)

而W额外=G动滑轮h, 两次物体均提高相同的距离, 所以额外功是一定的。

故根据机械效率的公式, 有用功越多, η越大。 (当机械一定时, 在可能的条件下, 增加每次提起物体的重力, 是充分发挥机械的作用, 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途径。)

(2) 因为第二次所挂的钩码减少了, 所以η′<η。

例3.如图3, 当物重为50 N时, 绳端需用20 N的拉力才能使物体匀速上升, 求: (1) 此时的机械效率多大? (2) 如果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60 N (不计绳重和摩擦, g取10 N/kg) , 那么滑轮组的最大机械效率是多大?

分析: (1) 略; (2) 虽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随物重的增大而提高, 但本题中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60 N, 所以提升的物重是有限度的。具体方法也是先根据 (1) 中的条件求出动滑轮的重力, 再根据由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求出允许提升的最大物重, 继而求出最大机械效率。

答案: (1) η=83.3% (2) G动=10 N η′=94%

例4.一人用如图4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重为220 N的物体, 此时人对绳的拉力为120 N (不计绳重和摩擦, g取10 N/kg) 。求: (1)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 若人的体重为600 N, 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800 N, 那么他用此滑轮组提升物体时, 机械效率最大是多少?

分析: (1) 略; (2) 本题与上一道题目相比, 多了条件:人的体重为600 N, 又由于人的体重小于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所以允许提升的最大物重应由人的体重600 N决定, 解题思路同例2。

答案: (1) η=83.3% (2) G动=40N η′=97%

篇4:浅谈滑轮组机械效率

动滑轮、定滑轮的判断:

对于常见的竖直放置的滑轮组而言,与动滑轮框相连的繩子,与动滑轮钩相连的绳子,与承物筐相连的绳子均应计算在内,即所有承重绳子均应计算在内;对于所有的滑轮组而言,所有承受有用阻力的绳子都应计算在内;也可用下列方法判断。

在滑轮组中的动、定滑轮之间作一虚直线AB(直线AB垂直绳子方向且位于绳子决定的平面内),将动、定滑轮分开,则直线 AB的下方与动滑轮有直接联系的绳子股数就是承担动滑轮和物体总重的股数n,一般情况,承担动滑轮和物体总重的绳子股数n为4;特殊情况:因人、动滑轮和物体一起被吊起,应看作一个整体,所以绳子股数n为3;水平放置滑轮组时,绳子股数n为3。

二、对机械效率相关一系列知识的理解

机械效率的本来含义是指机械做的功的利用率,称为总功。总功的意思是指动力对机械所作的总的功,又分为输入功和输出功,输入功是表示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对于滑轮组就是作用于绳子自由端的力所做的功;有用功就是机械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又叫输出功,是由使用机械的目的所决定的;额外功是由于克服机械自重或机械内部摩擦所做的功,不易直接求出,只能间接计算。

三、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有两点要求

一是拉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应相同;二是物体要做匀速直线运动。

四、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对于不同放置方式的滑轮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竖直放置的滑轮组,影响其机械效率的因素有三:一是滑轮组自重;二是滑轮组内部摩擦;三是提升重物的重力。水平放置的滑轮组对机械效率影响因素有二:一是滑轮组内部摩擦;二是有用阻力的大小。可见,无论如何放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都受滑轮组内部摩擦和有用阻力的影响,即滑轮组内部和外部都有影响其机械效率的因素。减少机械内部各部件之间的摩擦可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按题型分类:

1.功率与机械效率综合型

滑轮组拉着物体A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m=5000 kg,F=612.5 N,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80%,则物体A所受摩擦力是多少?若物体A的速度是0.1 m/s,滑轮组的有用功率多大?

2.机械效率变化型

用力250 N拉着400 N的物体匀速上升2 m,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若用该滑轮组提升900 N的重物,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3.连接方式不定型

利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把重150 N的物体提高10 m,已知滑轮组的效率是60%。求有用功,所用拉力和动滑轮的重力各是多少?

(作者单位 青海省乌兰县蒙古族中学)

篇5:滑轮组机械效率教案

第六节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学习目标】:

1、知道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原理,正确选择器材并合理组装器材。

2、正确地进行操作实验并设计表格进行实验记录。【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练习组装滑轮组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难点:正确地进行操作实验 【学习过程】:

一、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一:明确实验的原理、所需器材与装置 1.我们知道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W

有用

/W总,而W有=__,W总=__,那么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2.实验原理:η=Gh/Fs 那么实验测量的有__、__、__、__四个物理量; 为了测量力,需测量工具是__; 为了测量距离,需用__;

其它的器材包括:滑轮、__、__和__。3.让一学生演示组装器材,并讨论交流:

①为什么实验中一般不向下测拉力?应怎样才能使拉力向上?

②组装滑轮组时,应怎样防止滑轮翻滚脱槽?

学习任务二:明确实验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老师照P18图9-32甲演示实验过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怎样用弹簧测力计正确测量拉力?(竖直向上匀速运动的过程中)

问题2:怎样知道提升钩码受到的重力?

问题3:如何测量拉力将绳子提升的距离S和重物上升的距离h?

问题4:照P18图9-32甲丙两个装置多做几组数据对比一下,你会发现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猜想一下?

学习任务三: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交流讨论结果

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2、指导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P19~P20表9-5表9-6中

3、各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心得并讨论 ①同一滑轮组挂不同重力的钩码时,机械效率相同吗?物体上升越高,机械效率变化吗?

②不同滑轮组都挂相同的钩码时,机械效率相同吗? ③怎样提高机械效率?说一说你的方法?

二、自我检测

1、用同一滑轮组提起不同的重物时,所测得的机械效

率比较()

A.相同

B.重物越重所测机械效率越高 C.重物越轻所测机械效率越高 D.高低不能确定

2、用图中所示的滑轮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已知每个钩码的重量为100g.⑴ 要求用手拉弹簧测力计向上运动,在图中画出滑轮组绳的绕法

⑵ 将钩码匀速提升20cm,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N,在这个过程中,对钩码所做的功是__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

三、系统总结

通过本节实验活动,你学到了什么?总结一下。

四、课后反思

篇6:《测滑轮组机械效率》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我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谈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八年级物理(北师大版)第九章《机械和功》当中的第六节,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有关于各种简单机械和功,功率,机械效率的内容学习。本节内容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对于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材以实验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动手、动脑,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严密、合理,即科学性,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加深对机械效率和滑轮组的认识;

(2)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了解与机械效率有关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实验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滑轮组的绕线组装。

教学难点: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二、说学情分析:

知识能力方面:学生经过对简单机械和机械效率的学习,并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体会到“效率”的问题,为这节教学的开展和知识的理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有待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准确的引导。

心理方面:学生思维较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缺乏理性思维能力。活泼好动,对实验较感兴趣,很想自行探究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教师要加以引导,并组织学生团结协作完成实验探究过程。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说教法学法:

我根据对教材、教参及课标的理解,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出发点,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相互合作交流得出如何提高机械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

(3)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课堂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在“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更方便、直观、灵活,易于学生接受和操作。改进原因:

1. 用刻度尺测量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时准确度差。

因为钩码的位置与弹簧测力计的位置在竖直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实验时不能同时测出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初位置。按原装置操作,必需测量了钩码的初位置以后,要移动刻度尺去测量弹簧测力计的初位置,这时,钩码的初位置可能发生了变化,因为弹簧测力计是用手提着,没有固定不动的,造成测量弹簧测力计的初位置时准确度差。同样,钩码提升一定高度以后,再次测量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末位置也会出现类似的误差。

2.效果不明显。

用刻度尺测量出四个数值后,需要进行运算才能得出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移动的距离s,即h=h2-h1,s=s2-s1。显然,实际实验时有部分学生测量出四个数值后,不会进行数学运算得出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

3.操作不方便。

实验时,要匀速向上拉弹簧测力计,实际操作时很难控制匀速向上拉,再加上做多段绳子承担物重的时候,多数学生就会站在凳子上或桌子上拉,还要一手拉弹簧测力计,一手用刻度尺测量。浪费了大量实验时间,造成学生分组实验时间过长。

(二)导入新课:

1.使用滑轮组提起20牛的重物,使它上升0.4米,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8牛,拉力的.作用点上升了1.2米,拉力对滑轮所做的功为____焦,这个功叫____功。滑轮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功为____焦,这个功叫____功。它的机械效率是。

(三)师生交流:

1、实验目的: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实验原理:

3、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4、实验器材:

1个定滑轮和1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2个定滑轮和2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重物(或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铁夹,细绳。

5、制定计划与实验设计: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具备进行探究实验的能力,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

(2)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原理是什么?

(3)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6.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重物(或钩码)的重力用弹簧测力计测出。

(2)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重物(或钩码G)匀速升高。绳子自由端的拉力由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读出。

(3)组装滑轮组时要先在动滑轮下挂钩码,测力计要竖直向上以较小的速度匀速拉动。实验时每位同学都要有明确的分工。

(4)实验要严肃认真,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下来。

(5)实验完毕,整理好仪器。

7、实验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或钩码)的__________,并记录表一中。

(2)如有图甲所示,组装好滑轮组。

(3)沿竖直方向_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重物(或钩码)匀速上升,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________,记录数据在表格一中。

(4)计算出滑轮组甲的机械效率 。

(5)更换重物(或钩码)的质量,多做几次,把结果记录到表一中。

(6)更换滑轮组,如图乙所示,重复上面的步骤,再测量几次,并记录数据在表二中、处理数据。

8.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讲解。

9.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

(四)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完成探究的整个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1.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2.同一个滑轮组挂不同质量的钩码时,机械效率相同吗?

3.不同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否相同?

4.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5.说说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2)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通过板书让学生更加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样的板书使知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以便学生课下梳理知识,复习巩固。

(六)课堂检练习: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利用投影做练习、例题以提高课堂效率。

1、 如右图所示是“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装置

(1)实验时,必须 ____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

(2)要想提高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采用( )

A.增加钩码的个数

B. 增加动滑轮的个数

C. 减小钩码上升的 高度

D. 减少定滑轮的个数

2、如右图甲所示,用一个滑轮组,将180N的物体匀速提升的高度为h,拉力F为120N,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篇7:滑轮组机械效率教案

物理四班 谢艾家

一、教学内容

本书节涉及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与《机械效率》的内容。本节课重点讲解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计算。

“滑轮”是初中物理力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杠杆后,对一些变形的杠杆的进一步认识,而且这部分内容也为教材后面的章节如功和功率的计算、机械效率的计算等做了铺垫。动滑轮与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⑴回顾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和滑轮组中的有用功和额外功的计算,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⑵理解机械效率,会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会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⑶知道机械效率总小于1,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⑷经历测算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学习测算简单机械效率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学习“效率”的概念,增强节约意识,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三、重点和难点

分辨和计算滑轮组做功中的有用功和额外功。

四、教学过程 1.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一起学习了杠杆这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类杠杆的特点:

师:生活中一共有三种杠杆,是哪三种呢?生:分别是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师:很好,而我们今天所研究的滑轮组中只有两种杠杆,动滑轮是省力杠杆:省力但费了距离。定滑轮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2.简单介绍,提出问题

思考:大家还记得什么地方会用到这滑轮组的连接方式? 生:电梯的运行靠滑轮组

师:对,不仅仅如此,就连升降机,皮带传输都得靠滑轮组来完成。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公式是η=W有/W总*100%,然而在滑轮组中,哪些功是有用功,哪些功是无用功呢?现在,我们就将对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进行深入探究。

3.举例分析

如图所示,人拉着绳子的一端,人的拉力为F=15N,物重G=2KG,当物体上升H=10M时,试求额外功与有用功。

师:首先,在滑轮组中有用功是什么,额外功是什么,我们需要弄清楚,那么中这种题型中,它们分别是什么呢? 给大家一个简单的解释,现代社会是讲求效率的社会,时时处处都要高效率。我们使用机械也要讲效率。从现在开始你是一个工人,你需要提升这个重物,显而易见,对你有用的功必定是克服重物所做的功。也就是说,有用功的计算是:W有=G*H=200J 而请大家再计算一个题目中的未知量----定滑轮的重量 师:计算出来等于多少呀? 生:1 KG 师:很好,这就是定滑轮的重量,大家想一想,所谓的额外功和它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生:·······

师:大家请注意一下,定滑轮在整个过程中是不是也一样随着重物一起上升了?对,也就是说,咱们的拉力是对定滑轮做了功的,而这部分功就是额外功,你还是那个工人,定滑轮的上升对你的工作的没有直接效益的,因此我们把它定为额外功。W额=G’*H=100J 我们总结如下:

在滑轮组中:有用功(W有用):克服物体的重力所做的功。

额外功(W额外):克服机械自身的重力和摩擦力所做的功。

总功(W总):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即W总=W有用+W额外。也可根

据做功的定义计算为人在末端的力的大小乘上绳末端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和额外功均是人定义的例如大家看一个例子,分别说出它的有用功和无用功:

⑴用桶从井中提水。(答:目的是把水提上来,所以提升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水桶做的功是额外功,对水和水桶做的功是总功。)

⑵桶掉到井里,把桶从井中捞起。(答:目的是把水桶捞上来,所以对水桶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水做的功是额外功,对水桶和水做的功是总功。)

⑶用水桶把水提到楼上去。(答:目的是把水提到楼上,所以对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水桶和人所做的功是额外功,对水、水桶和人做的功是总功。)

至此,相信大家对滑轮组的做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显然,求机械效率也已经显而易见了(η=W有/W总*100%=66%),接下来我再提出一个问题,同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相同吗? 为了验证,我们将重物的质量改为G=1KG进行计算,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试着算一下。

两分钟以后···

相信大部分同学都有了答案,同一个滑轮组对不同的重物提升的机械效率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看到η=GH/FS=(同除以H)G/nF=G/(G+G’)即G越大,机械效率越大。

4.课堂练习

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起重100N的物体,提高了3m,拉力F是60N,那么该滑轮组做有用功是多少?总功是多少?机械效率是多少?额外功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 使用滑轮组的目的是提升物体,所以滑轮组将重为100N的物体提高了3m所做功的功为有用功。作用在绳子自由端拉力做的功为总功。已知拉力大小为60N,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2H=2×3m=6m,有用功为:W有=GH100N*30M=300J总功为:W总=FS=60N*6m=360J

机械效率为:η=W有/W总*100%=300J/360J*100%=83.3% 额外功为:W额=W总-W有=360J-300J=60J

五、课堂小结

篇8:搞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要想准确而迅速地求出机械效率,关键是正确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有用功是利用机械工作时,人们为达到某个目的所必须做的且对人们有用的功.额外功是指对人们无用但又不得不额外做的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叫作总功.

例如,用水桶从井中提水,人提升水做的功是有用功,此过程人对水桶也做了功,提升水桶做的功为额外功,如果是打捞掉到井里的水桶,捞上来的桶里带了一些水,那么提桶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对桶中的水所做的功即为额外功.

因此,有用功是由使用机械的目的所决定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有用功和额外功也就发生了改变,

例1 如图1所示,拉力F=80N,物体所受的重力G=120N.不计摩擦和绳重,若将物体匀速提高lm,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拉力做的有用功为80J

B.动滑轮重20N

C.拉力做的总功为120J

D.拉力做的总功为160J解析:使用滑轮组的目的是提升重物,因此拉力做的有用功W有=Gh=120Nxl m=120J.有2段绳子承担重物,则拉力移动的距离为物体移动距离的2倍.拉力做的总功W总=Fs=F.2h=80Nx2xlm=160J.在不计摩擦和绳重的情况下,有F·2h=Ch+G动h,则动滑轮重G动=2F-G=2x80N-120N=40N.选D.

答案:D

二、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

物理学中,将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作机械效率,用公式表示为

由于使用任何机械都要做额外功,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的.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使用滑轮组时,轴随被吊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是动滑轮,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n,就是承受有用阻力的绳子股数,一般情况下,作用力作用于绳子的自由端,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和动滑轮移动的距离h之间的关系是s=nh,

在用滑轮组匀速提升物体G,物体移动高度为h时,做的有用功W有=Gh,加在绳子自由端上的拉力F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的乘积是滑轮组做的总功,即W总=Fs,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用滑轮组沿竖直方向提升重物(考虑动滑轮自重,但不计轮轴间摩擦阻力及绳重)

物体沿竖直方向被匀速提起,用滑轮组提升物体所做的功是有用功,W有=G物h,提升动滑轮所做的功是额外功,W额=C动h,总功w总=w有十w额=(G物+G动)h,所以。

例2 工人利用如图2所示的滑轮组将重1200N的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提升0.5m,工人所用的拉力F=600N,不计摩擦与绳重,求:

(1)人的拉力做的功.

(2)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此滑轮组的动滑轮重,

解析:在使用滑轮组时,人的拉力做的功是总功,克服物重做的功是有用功,克服动滑轮重、绳重和摩擦做的功是额外功,此滑轮组动滑轮上有3段绳子,则拉力移动距离是物体上升高度的3倍,在不计摩擦时.额外功是克服动滑轮重所做的功.提升不同物体时,动滑轮重不变.

人的拉力做的功w总=Fs=600Nx0.5mx3=900J.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用滑轮组沿竖直方向提升重物,不计摩擦时,有,得动滑轮重G动=600N.

答案:(1)900J. (2)66.7%. (3)600N.

2.用滑轮组沿水平方向拉物体时(忽略对滑轮所受的重力做的功)

利用滑轮组沿水平方向拉物体时,总功W总=Fs,有用功W有=fι(f为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有n段绳子与动滑轮相连,则拉力移动距离s=nι,这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例3 小明用如图3所示的滑轮组将一个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匀速拉动,物体移动了3m,物体重2000N.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0.5m2,运动过程中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450N,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F为200N.求:

(l)拉力F做的功.

(2)该装置的机械效率,

解析:(1)由图3可知有3段绳子与动滑轮相连,则拉力移动的距离s=3x3m=9m,得拉力做功w总=Fs=200Nx9m=1800J.

(2)该装置的机械效率

答案:(1)1800J.(2)75%.

学即用,练一练:

1.如图4.用大小为1.2N的拉力将重为2N的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提升10cm,则对物体做的有用功为_____J,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

2.一辆车开进了泥潭中,司机取来一个动滑轮欲将汽车从泥潭中拉出.如图5所示.若司机用750N的拉力在5s内将汽车水平匀速拉动1m,那么司机所做的功是_____J,司机做功的功率是______W.若滑轮的机械效率为60%.汽车所受地面的摩擦力是_______N.

3.建筑工地上,装修工人用如图6所示的滑轮组运送材料和废料.先将质量为m的地板砖从地面匀速提升到三楼工人所用拉力为F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n1;然后又将质量为m的废料从三楼匀速运送到地面,工人所用拉力为F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n2,则().

A.n1=n2

B.n1>n2

C.n1

D.无法比较n1与n2的大小

参考答案:1. 0.2

83% 2.1500

300

篇9:滑轮兄弟-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针对问题大胆的提出猜想。

2、能够利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滑轮的秘密。

3、能够想到利用滑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滑轮的探究兴趣。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科学知识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2、发现动滑轮与定滑轮的不同作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进一步感受到利用科学技术制造出的工具可以改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材料:课件(利用滑轮工作的生活实例)、演示用滑轮实验套材。

分组实验材料:动滑轮、定滑轮、支架、测力计、钩码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视频出示:升国旗,观察旗杆顶端的滑轮,板书:滑轮

二、教学过程

1.出示课件,起重机: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2.猜想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质疑、补充。学生可以边讲解边演示。4.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5.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归纳总结。板书:

(定滑轮)(动滑轮)

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6.课间游戏:叫一个体重大的和一个体重小的,小的试着抱起大的,很困难,但是利用老师带来的装置。。。并说说理由。有很多定滑轮、动滑轮。

7.今天我们就来组装滑轮组,看看你有几种方法? 8.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相机点拨。9.展示交流实验成果,教师归纳总结。

板书:

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兄弟

三、全课总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四、交流汇报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附:板书设计

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兄弟(滑轮组)

(定滑轮)(动滑轮)

篇10:物理《滑轮》教案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3.了解其它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教学重难点

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工作特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

(3)杠杆的分类及省力、费距离;费力、省距离的情况

观察漫画,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引入滑轮。

一、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师举例旗杆上的滑轮,引导学生分析它的工作过程:轴固定不动,向下拉绳使旗子上升。说明这种滑轮叫定滑轮

再举例起重机吊钩上的滑轮,分析:轴随着物体一起运动。说明这种滑轮叫动滑轮。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动滑轮、定滑轮。

思考:定滑轮、动滑轮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及特点呢?

二、实验探究:比较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1、学生组装定滑轮、动滑轮,

2、设计表格,分别用来记录实验时拉力的大小

和方向,还要记录物体运动的距离和绳子自由端运动的距离;

1、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1) 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 动滑轮省一半的力(同时费2倍的距离),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liuxue86.com

三、滑轮组

如果既需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就需要动滑轮、定滑轮一起组装,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应怎样组装滑轮组?

实验探究:学生利用一个动滑轮、一个定滑轮进行组装,有几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评价得出两种不同的组装方式,并通过实验分析它们的不同特点:

(1)绳子从动滑轮绕起,最省力(F=1/3G),费3倍距离,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2)绳子从定滑轮绕起,省一半的力(F=1/2G),费2倍的距离,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四、轮轴和斜面

学生自学科学世界,了解轮轴和斜面的特点,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它们分别利用什么简单机械,是省力?费力?省距离?费距离?

同时总结:使用任何机械,省力就一定费距离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1、定滑轮、动滑轮

特点:定滑轮:不省力,可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省一半的力,不可改变力的方向

2、滑轮组

篇11:滑轮_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2.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3.会根据要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的点及滑轮组的作用。难点:

确定滑轮组承担生物的绳子的股数。

【教学准备】

定滑轮2个、动滑轮2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钩码200g2个,50g4个、细绳约2米。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有一个经典故事说:一个和尚小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之所以三个和尚没水吃,主要是平均主义思想在作怪,谁都不愿多付出,怕吃亏,那么要大家公平,又能有水吃,你能否借助物理方法给与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简单的方法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题。

二、定滑轮:

1.讲授: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小齿轮,根据要使用的情况可有定滑轮、动滑轮以及滑轮组,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滑轮作为一种简单机械有广泛的应用。

2.(学生回答:不省力,只能使力的方向变化)。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比如向上提物体时,力的方向朝上,通过定滑轮就可以向下用力,这一点在一些场景中特别重要。例如升国旗时。

三、动滑轮

演示实验,请同学们分析讨论此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学生回答:动滑轮的使用能使力的大小变化,能省一半的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教师要学生再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分析讨论此实验的结论,说出其中的道理。

四、滑轮组:

讲授:滑轮组是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组合装置,使用滑轮组不仅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滑轮组省力的多少由滑轮的组合形式和结绳方法共同决定,对于由一根绳子的滑轮组,其平衡时动力(F1)与阻力(F2)之间的关系是F1= F2/n其中为承担生物和动滑轮总重的绳子股数。确定滑轮组承担生物的绳子的股数,及滑轮组省力情况,关键是确定股数的数值,确定的数值的简单的方法是:设想在动滑轮和定滑轮之间有一条线将它们隔开,此时数一数动滑轮一边的相连的绳子的个数n,这就是为承担生物和动滑轮总重的绳子个数n。

使用滑轮组提升生物时,生物上升的高度h和绳子自由一端移动的距离s和关系是s=nh。请同学们分析讨论,总结使用滑轮组提升生物时的省力的特点。

五、巩固练习:

使用一个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起生物,如下图所示,如果不计滑轮磨擦,拉力最大不超过60 N,而动滑轮的重10 N,那么请同学们思考被提起的重物最大不能超过_____N。

【课堂小结】

篇12: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在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中,探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是该实验的主要目标之一.

例1 张兰和刘芳两位同学运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了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在全班交流实验结果时,老师提出:如果各组所用滑轮和串绕绳子的方式不变,改变其他因素,是否会影响它的机械效率呢?大家积极思考,提出了各种猜想,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猜想1:可能与匀速提升的速度大小有关;

猜想2:可能与被提升的钩码重力有关;

猜想3:可能与匀速提升的速度大小和被提升的钩码重力都有关;

猜想4:可能与钩码被提升的高度有关.

张兰和刘芳分别根据各自的猜想进行了探究,实验记录如下表.

(1)请帮助张兰完成表中的一项计算;

(2)请根据她们的实验记录,分别在表中写出探究结果;

(3)归纳她们的实验探究,你所得的结论是: .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同学对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及结论的总结,需要运用机械效率的计算及控制变量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从题目看计算是很简单的,运用η=W有/W总=15N×h/(6N×3h)=83.3%,从张兰的实验数据看,速度相同时,钩码越重,机械效率越大;从刘芳的数据看钩码重力相同时,机械效率与速度大小无关.

点评 该实验考查了同学对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因素的认识,从该题看,张兰与刘芳的实验数据只能得出机械效率与钩码重力的大小有关,与钩码被提升的高度及速度无关.其实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除了与钩码的重力有关外,还与动滑轮的重力、绳重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有关.

二、滑轮组机械效率的相关计算

在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中,经常会遇到机械效率发生改变的情况,最常见的是滑轮组所挂的物体的重力发生改变.

例2 一个工人用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不计摩擦和绳重),站在地上将400N重的货物经过10s匀速提高4m,所用的拉力是250N,求:(1)这个工人做功的功率是多少?(2)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3)若把800N的重物提起,工人至少要用多大的拉力?

解析 由于站在地面向下拉绳,则吊起动滑轮的绳子段数为2段,则(1)P=W/t=250N

×4m×2/10s=200W;(2)η=W有/W总=400N×4m

/(250N×8m)=80%;(3)由于不计摩擦与绳重,则由F=1/2(G+G动)得G动=2×250N-400N=100N,则F=1/2×(800N+100N)=450N.

篇13:滑轮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梁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二端各挂钩码)。

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绳子二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是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

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2)讨论:

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方便?

(3)分组实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实验。

(用钩码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动滑轮的自重)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学生填写P49结论)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板书:

滑轮

定滑轮

不省力

改变方向 动滑轮

省力

不改变方向 滑轮组

省力

篇14:滑轮教案与反思

丰原中学 王军辉 2014、9、26 《滑轮》一节是物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该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综合考察学生对该章各知识点的掌握。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轮分两类,能根据滑轮轴位置是否移动判断其是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2、知道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好处,能根据杠杆原理对滑轮的工作进行理论分析,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

3、知道滑轮组,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明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动、定滑轮的实质。

3、组织学生分析对比总结得出滑轮组绕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提升学生自由学习的能力,培养相互协作和交流的精神。

2、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

知道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知道动滑轮省力一半,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和滑轮组的组装以及滑轮组中的F、G、S、n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滑轮特点的探究和滑轮组的组装。教学用具:

滑轮2个、细线、50克钩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米尺。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星期一早晨国旗是如何升上去的?

工厂中或一些建筑工地上往往有一种机械,有了它只需一个人就可以缓缓吊起或移动很重的物体,人们形象地称它为“神仙葫芦”,它是如何工作的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它的知识。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活动,能有哪些办法帮他把木料运上楼?

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接触过滑轮,所以在这儿我没有过多的导入,这样就为下面的学生探究节约了更多时间。另外让学生思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使学生带着“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这样的兴趣开始学习本节内容。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出示实验器材,提出问题:你能利用我手上的滑轮把钩码提起来吗?你怎样设计呢?

(1)学生在讨论后举手来讲台上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组装,并把设计的方法画到黑板上。

(以前在上这节课时都是我自己边做实验边进行讲解,告诉学生定、动滑轮的特点。这样虽然节约时间,但是学生由于没有亲身实践,对得出的结论不理解,应用起来就很困难。今年我在备课时想着为什么不能换种方法呢?在没有教师的讲解和演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摸索着来利用滑轮完成探究,这样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当时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争着到讲台上来做实验。我有意找了两个学习程度稍差的学生来做实验,当他们拉着自己设计的滑轮把钩码提起来时,同学们都禁不住为他们鼓掌。我也趁机表扬了他们,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学生把两种不同的连接方法设计完后,我启发学生对照着黑板上的方法来观察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并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总结。)(2)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观察定滑轮、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进行对比。

学生在研究动滑轮时会看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不刚好是钩码重力的二分之一,这时我启发学生观察在提起钩码的同时把动滑轮也提了起来,从而为引入理想情况下拉力和实际情况下拉力为什么不同做了很好的铺垫。

(3)学生利用米尺来观察定、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钩码移动的距离和拉力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探究环节中学生容易顾此失彼,光顾看钩码移动或光看弹簧测力计移动,这时我让两个学生一起来做这个实验并且告诉学生让钩码从整刻度线时开始拉动,这样纪录方便、准确,缩短了实验所用时间。虽然这样的设计比以前的讲授式教学要多花不少时间,但是我觉的只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探究认识滑轮,理解它们的工作特点,即使多花点时间也是值得的。对于滑轮的实质则多给学生加以引导,但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

2、认识滑轮组

提出问题:谁能把这两个滑轮组合起来再把钩码提起来呢?

要求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示,注意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在黑板上画出绕线方法。

提出问题:两次示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拉动钩码的绳子段数不同。提出问题:你能数出有几段绳子吊着钩码吗?

学生观察、讨论后进行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数绳子段数的方法是:数绕在动滑轮上和固定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拉力就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动滑轮的重力不能忽略,所以在实验中得出的拉力并不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而是稍大于这个值。

如何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在黑板上画出段数分别是2、3、4、5的滑轮组的绕法图,让学生数数是几段绳子吊着物体。

学生观察四个不同的绕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得出关于绳子绕法的结论:奇动偶定。并且进一步总结出拉力移动距离和物体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因为在做题的过程中经常要利用这个规律来设计滑轮组并进行相应的计算,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自己直接把规律告诉学生,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只是机械的接受,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今年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进行了改革。这样的话学生就能比较容易接受这些知识。)

4、本节内容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再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生活、物理、社会的内容。

三、布置作业

① 观察生活、生产中有什么地方用到什么样的滑轮、滑轮组。② 课本P13页1、2题。

教学反思:

上一篇:精彩微信软文范文下一篇:项目定价策略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