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评价有感

2024-07-24

品德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评价有感(精选8篇)

篇1:品德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评价有感

品德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评价有感

[摘要]教师可以在教学评价中总结得失,提升自我。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评价可以促使授课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内容、步骤和环节,从而改进教学。一堂优秀的思想品德课,要求是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突出,教材资源的合理化运用,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处理。只有评价者对课堂的这四个要素进行全面的综合评定,才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评价参数,有助师生的共同提高。[关键词] 品德课堂

教师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就是评价者对授课教师教学的过程及课堂下的效果,根据授课者教学目的的达成度和教学原则的实施度的完成情况,利用多种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变化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及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多方面的评定,从而给授课教师提供信息,帮助其改进教学。教学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被评价对象做出了某种资格证明。

每一门学科的教学评价都有其学科的独特性,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它的特殊之处表现在评价的内容多侧重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环节的处理上,而真正对学生的思想品质达到了何种程度的教育,这方面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立即观察到的。因为在思想品德课上的各种教育并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是依据思品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对具体的某一堂课上教师与学生的表现做出的评价。这种评价的内容也就把目光大多关注在执教者以及课堂的生成效果上。那么这种评价就对执教者带来了莫大的裨益。因为评价者运用客观、科学的评价能准确地反映一堂课的实际状况及执教老师的教学能力、水平。这样,执教老师能够通过教学评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提高今后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执教者能够从评价中获取诸多营养成分,不断内化为自身的教学能力与素质,从而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要想汲取他人所长,从他人的教学评价中获益,那么自身对教学评价就应该有所认识。而这种先决条件是自身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评价内容有所了解。那么评价一堂思想品德课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或者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去接受评价者的诚恳意见与建议呢?思索良久,评价一堂品德课是否优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评价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规定中我们清晰地了解到一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划分为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这三个层面。三者之间呈现的是一种梯度向上的态势。也就是说对学生的要求是层层上升,而不是平行无坡度的。假如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那就像给执教者点亮了一盏明灯,使这堂课有了清晰的方向指引。所以我们在对一堂课进行评价时,首先关注的就应该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比如《尊重是最好的礼物》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第九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活动主题是情景表演,通过改编、续编故事、讨论等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体会相互尊重、真诚相竺的可贵,明白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学会尊重他人;2.学会多为他人着想,多给他人鼓励和帮助,不嘲笑、挖苦他人,不取笑他人的弱点。再来看《快乐其实很简单》这一课是《品德与社会》第九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这一课是承接《尊重是最好的礼物》而来的。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明白快乐常伴的人是心胸开阔的人,知道快乐其实很简单,快乐就是帮人一把,快乐就是分享。

2、能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与他人分享快乐。

通过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初步了解在他人眼里,快乐是什么。《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是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五年级的学生对生活已经有较多的体验与感受,我们要尽量做到从日常的生活细节衔接教育目标,以他们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融为一体。只有做到这样,教育目标才能明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结合本课特点及大纲对五年级学生的教育要求,才能突出其教学目标的重点,上出具有学生年龄特色的课。

二、评价教学重点难点是否准确

教学重点是一堂课的灵魂,在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以说是一堂课的核心。它能带动全面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难点是指教学中学生由于受到现有知识基础,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而不容易认知和理解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它在一堂课中往往扮演一根难啃的肉骨头角色。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尝到骨髓的精华。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得准确与否关系到一堂课的直接导向,也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达成。所以执教者在设计时,必须斟酌思量,抓住课堂的重点难点。如《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人人有本致富经》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习了解农民多种多样的生产经营方式及致富途径,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现代农民职业观念的变化。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发现现代农民职业观念的变化,培养学生对现代农民的感情,学习他们的勤劳与智慧。本课的重点难点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不难掌握,同时,结合学生的日常观察与生活体验,对现代农民的职业观念的变化也不难发现。不管教学哪一课,教师都要把握住本课的重点难点,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化难为易,突破难点,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上好一堂思品课的突破口之一。

三、评价教材资源利用是否合理

本着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的题材上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我们在利用好课本上的教育资源外,还应围绕教学目标积极挖掘新的教育资源。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思想品德课在教学设计上本着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通过创设不同方面的“情境感受”,来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学习快乐。所以就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利用教材资源。现在的思想品德课堂要求教师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情境感受”,创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儿童进入或重新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进行有意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与反思。借助活动,淡化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的界线,还原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感受”,引导学生关注与创造自己的生活,让教学变得真实而有效。这些要求的实现无疑要求教师对教材资源的利用得下一番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提供的教材资源让学生初步感知,进而深入领会,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定的材料来印证、强化、深化该课堂的相关教育观点。只有教师在合理利用教材资源下,教材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四、评价教学过程是否最优化

同样的教材资源如果组合不同,那么起到的效果可能会大相径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个促进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这种过程需要优化的教学过程来实现。那么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环节应该遵循小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所以教学过程应是激趣导入→学文明理→激情深化→拓展导行过程的有机统一。这样就能使教学思路明晰,一脉相承,就能使教学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连结顺畅,就能使教学结构完整,有明确的教学环节,形成教学高潮。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参与面和手段的相配合,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比如《人人有本致富经》这一课,由于学生都是出生在农村,对农村的生活体验比较多,对“农民”这一概念在脑海也有初步的认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安排了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认识新农民

让学生观看教学光盘中反映新农民的生活方式的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对农民这一词的理解。然后让他们交流自己在课下的调查情况。从农民原来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中了解现代农民的各方面的变化。

(二)学习农民经理的故事,发现农民的致富经。

1、让学生自读“农民经理的故事”,2、谈一谈对表哥与李大伯的认识。他们是农民,他们还是仅仅依靠土地为生吗?他们是靠什么发家致富的。

3、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三张名片,从中发现他们的职业、工作特点、联系方式等,想象他们是怎样工作的。(注意在与过去的农民作对比中发现问题)

4、谈感受,说一说现代农民有什么变化,他们的致富经是怎样的。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的农民。讨论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介绍他们的致富经。

5、集体讨论现代农民的变化表现在那些方面。(生活方式、经营方式、职业观念)

(三)活动

1、根据你对周围生活的认识,你想向农民们介绍一些怎样的致富信息,(农业信息咨询公司,农具维修中心,农村法律顾问)

2、教师与学生再看三张名片,了解名片上的内容,看看自已能不能给你所熟悉的农民制作一张名片。

3、明确名片上应具有的主要项目。(姓名、职业、联系方式)

4、自己设计名片的样式,争取形式新颖,设计好背景。(四)总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现在对农民这一个词的理解。什么样的人才是新农民?这些新农民还是农民吗?你愿意做这样的新式农民吗?教师补充“大学生村官”的事迹。

(五)课外拓展

回家向你周围的人宣传一下你所知道的一些新农民的致富经,让周围的人对这些新农民有一个新认识,并且能从他们的身上学到新东西,受到启发。

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实现最优化的效果。

五、评价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但思想品德课以活动为主导,努力构建活力课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能力和个性是在活动中形成的,活动是维系外部生活世界和内部道德世界的纽带。“活动”,无论是自发的还是有指导的,都是最佳的学习。新课程指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的选用讲授、游戏、讨论、分析等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让儿童在“感受——体验——表现”为主线的体悟式学习和以“观察——假设——分析——发现”为主线的探究式学习模式下感受生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并且能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其意是教学中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采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道德教育于各活动之中。如《美丽的校园》一课就是让学生通过看、想、记、说、做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的新环境、新设施,为适应小学生活,热爱小学生活打好基础。在这一课中如何让学生对学校的设施学得扎实有效又不枯燥无味呢?这个环节我们设计了游戏竞猜,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猜一猜学校的设施,想想它的作用。如果某位同学猜对了,请其他同学竖起大拇指夸夸他(她),也让他(她)夸夸自己。这个游戏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认识新校园设施的愿望,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赞美他人、欣赏他人,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达到潜移默化的鼓舞和激励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方法使用的恰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要上好一堂思想品德课,让思想品德教学发挥它的最大作用,使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的提高,教师就一定要认真做好思想品德课的评价工作,不管是自我评价还是他人评价。通过教学评价不断促进自身的教学水平,进而使自身的教学水平一步一步踏上新的台阶。只有我们的教学水平提高了,思想品德的课堂才会焕发出生机,我们的学生才能接受一次次纯净的教育,思想品质得到不断地提高与升华。

[参考文献] 巴班斯基: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

梅桃源、冯长运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篇2:品德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评价有感

阳城县实验小学 张敏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强调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元的空间,是一个连续的时间内进行的,要想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必然要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并逐步形成一套与教学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主要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评价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变化和发展,通过不断的反馈,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发现与全面数学素质目标之间的距离,不断改进不足,努力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并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学习的情感;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是否能用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方法;是否理解别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益等等。

记得一次培训时,有幸听到这么一节课,一位教师在小数混合运算中,出示3.2÷2.5÷0.4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观察,有一位学生立马举手说:“老师,我觉得2.5与0.4相乘正好等于1,而3.2除以2.5不太简单。”这时老师是这样评价这位学生的:“你有这样的感觉真好,我们在拿到一个式子或问题时,应该对数、数学方面的内容产生感觉,有了感觉,我们再去分析、思考,就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

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这种情形:当学生的回答或学生的学习行为出现一些偏差或问题时,教师就要指出其中的不足,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评价。如:“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但是你表述得还不是很清楚。”“他的回答中有些地方还不够完整,谁来说得更明白点?”

二、要把握评价的时机

把握评价时机是实施成功评价的关键,教师适时到位的评价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在教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孩子的情感和心理的变化,用心留意并及时进行引导和鼓励,使正确的得以强化,错误的及时发现并设法改正。及时评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

记得在新课程刚刚实施的那几年,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动不动就“你真好,你真棒!”,时间长了,我们的学生恐怕已经不知道查找自己的不足,一味的沉浸在“真好真棒”之中,产生自满心理。还有,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一个学生回答完后,老师笑容满面的说:“你回答得真好!老师奖励你一颗智慧星。”于是一节课下来,学生的脸上、手上贴满了形形色色的小星星。课堂上教师应把握好时机,把“真好真棒”送给那些语言、行为确实出众的学生,把“智慧星”送给那些思维与众不同的学生,激励学生向他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教师的评价才是真正适时、到位的,真正体现了评价的意义和价值。

三、评价语言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

以往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上经常会听到“不错”、“很好”、“再想想”等这样的评价语言,的确有一定的激励性,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无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课堂上的评价不拘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要有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真正让课堂评价语言发挥气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评价语言会使学生兴奋不已,情绪高涨,同时课堂气氛也会异常活跃。即使学生的回答有问题,只要教师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不但避免了学生的尴尬,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学生在纠正错误的同时,还会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同时,教师的评价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能帮助提高学习兴趣,坚定学好的信念。让学生更多的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对学习充满信心。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微笑、抚摸、注视的眼神、点头等体态语言给学生以激励、启发或肯定,也可以直接评价学生的做法,但是要客观、公正。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四、关注学生个性,多元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中,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课堂中的评价活动几乎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是评价的执法者,学生是评价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没有留给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时间。在新课标下的评价要求教师更多成为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老师评价、家长评价结合起来。只有当老师、家长、学生自己、同学都参与这一活动,才能使评价更全面、公正,更有说服力和指导性。

(一)自我评价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养成自我意识与独立性,使他们能客观的评判自己的缺点。如每节课结束前,我都会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的过程就是找自己的优缺点的过程。记得有一次,在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以后,让学生找生活中利用9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有一个学生马上回答:“我吃了9个苹果,4个同学吃了36个苹果,用四九三十六这一口诀。”全班同学哄然大笑,我就问他:“你觉得怎么样?”他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编的不切实际,但也是一道用9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的题目。在我的引导下,他又重新编了一道符合实际的题。

(二)学生互评

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而这种互评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锻炼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己。但学生年龄小无法掌握评价的尺度,学在课堂上毫无顾及的指出别人的缺点与不足,好象成了他们的特长,这不仅伤害了被评价者的自信心,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养成相互合作的精神,这一环节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和评价水平。另外学生以独特的眼光,创新的思维给他人作出评价时,正是对知识点做出更全面的认识。由于同学间平等的地位,使得评议结果较容易被接受。记得有一次,学完找规律这一知识时,有一位学生给大家出了这样一道题,找规律:2,3,5,8,□。题目一出,大家就投入思考中,有的很快得出了结论,是5加8等于13。经他自己的观察,第三数等于前两数的和,而有一部分学生则不同意了,认为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每次都加1,明明是2+1=3,3+2=5,5+3=8,8+4=12嘛,怎么会是13呢?这个小小的课堂立即变成了辩论场,同学们相互评价,达成共识。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领悟到一种学习方法,考虑问题的多样性和周密性。

(三)教师评价

苏霍穆林斯基这样说:“成功的欢乐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教师在课堂上的激励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体验能促进学生自觉得向我们所提倡的方向努力,因此,我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认真听取,公平对待。如:上课时我经常给学生创设环境:“看谁的办法多”,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学生回答的有错或离题时,我给予的评价既有给学生纠错的语言又有鼓励的语言,首先肯定学生合理的部分,再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在激励的评价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家长评价

家长的参与十分重要,因为家长同教师一样,关注着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家长本身是一种教育资源,利用好这一资源,也是教师的职责。我们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系等形式对学生家庭表现进行评价。这既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又是对学校教育效果的直接反映。

五、评价方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当多种多样,既可以采用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等方式,也可以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大型作业,建立成长记录袋,分析小论文和活动报告等方式。”每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评价时应该结合评价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加以选择。如我现在所教的是二年级学生,根据这个年级段学生的特点,我经常采用口试、面试、笔试相结合的评价形式。口试的主要内容是说理,即说算理,说解题思路等;面试的主要内容是操作,如操作小棒演示算理,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等;笔试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解题能力。每一个单元新授完,我都要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摸底,考查这段时间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口试和面试,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动手能力,有利于教师及时对学生提供帮助,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教师在实施中应针对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并将各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灵活通变、创造性地使用,这样才能使课堂具有发展性,充满生命力。

篇3:品德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评价有感

一、借助准确生动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就会激起无休止的意念和力量。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更要善于利用丰富的评价语言,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 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地评价:既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 同时又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

比如, 在讲授《杜绝不良嗜好》“正确看待网络影响”内容时, 我把学生分正反两组讨论网络利弊, 并邀请小组派代表总结回答, 其中一个学生非常大声地说:“乐XX。”我笑着问他:“你为什么不推荐自己呢?”他说:“我说得不好。”其他学生都笑了, 我也笑着说:“你认为你回答得不好, 是你太谦虚了吧?回答得不好更需要锻炼是不是?乐XX说得好, 就让他做老师来评价你的答案, 你看行不?”那位学生很爽快地站起来, 结果说得很好, 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课后同行老师评价说我非常富有教学机智, 捕捉到了难得的教学资源并及时作出评价。我的一句“你太谦虚了吧”, 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信, 当然也没有忽略另一个“读得好”的学生, 请他做评委, 提升了对方的自信, 真是各得其所。

二、借助巧妙机智的否定性评价语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评价语言如钥匙, 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 如种子能深藏在学生的心里。”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育机智来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细节, 在对学生进行否定性评价时尤为如此。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上也会存在差异, 回答也不尽相同。当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的时候, 有些老师便以“错了, 请坐!”“不对, 谁再来?”等单一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 并期盼其他学生的正确回答。显然, 这样的评价语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因此, 教师在否定性评价时也应讲究艺术, 善于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 鼓励学生回答, 注意情绪导向, 做到引而不发。

在讲授《生活处处有合作》“合作价值”知识点时, 我设计了“让学生举例说明合作价值”的教学环节。合作的第一个价值——合作可以使人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增强团结。正确举例应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等答案。有个学生举了“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这一举例貌似对但不准确。随后我评价道:“说明你们预习很充分, 把合作的第二个价值——合作可以扬长避短、集思广益、优势互补的举例提前说出来了, 我们其他同学要学习, 但第一个价值还有其他举例, 你能试试吗?”学生也回答出来了。

随后学生高兴地坐下了, 眼神中满是成功的喜悦。这充满爱心、巧妙的话语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 学生觉得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他纠正学习中的错误, 他们还会害怕什么?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 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 一个个教学高潮就此形成。生动巧妙的评价语言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借助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的教学语言, 打破了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因此, 教师的课堂评价应运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语言, 活跃课堂气氛, 在一笑之余引发学生去领悟, 充分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 感染和吸引学生, 真正使学生获得豁然开朗的喜悦。

1. 幽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一次上课, 我在上讲台时不小心, 一步踏空, 跌了一跤, 惹得学生哄堂大笑。这本使我十分尴尬, 但我立刻反应过来, 不慌不忙地拣起备课本, 稳步走上讲台, 严肃地扫视了一下教室, 学生们一下子静了下来。接着, 我说:“大家刚才已经看到了, 我在走上讲台时跌了一跤, 像我这样好端端地走路会摔跤, 那么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是否能一帆风顺, 畅通无阻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可能, 也会摔跤的。”“那么我们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的摔跤是指遇到什么?”有学生说:“挫折。”这时我因势利导地导入新课:“对, 这就叫挫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框。”这种随机应变, 使尴尬变成幽默, 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框内容的兴趣, 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幽默有利于德育目标的“无声”渗透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 教师应巧妙利用幽默故事, 自然过渡并触及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缩减教育时空, 避免空洞说教。例如, 在讲授《受人尊重的奥秘》时, 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 有一位要去苏州的年轻人途中迷了路, 在三岔路口, 他看到一位放牛的老人, 便问:“嘿, 老头儿, 从这里到苏州去走哪条路?还有多远?”老人回答说:“走中间那条路, 到苏州还有六七千丈。”他奇怪地问:“老头儿, 你们这地方怎么讲丈不讲里 (礼) ?”老人说:“自从来了不讲礼 (里) 的人后, 就不再讲里 (礼) 了。”这个幽默故事让学生在笑声中认识到为人要讲礼貌, 懂得了要得到别人尊重必须首先尊重别人的道理。

可见, 幽默是调节课堂气氛的调味剂, 它既能激起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智慧, 又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在会心一笑中感悟道德要求, 让课堂教学散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四、借助独特创新的评价语言拉近师生距离

评价语言的形式应多种多样, 教师可将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有机结合, 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 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 巧妙应对, 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有时也许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下抚摸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语言是社会活动的产物, 也是时代变化的“晴雨表”。教师的评价语言要能紧密结合时代感, 让自己的语言保持“新鲜”的源泉。信息时代来临、网络语言流行、世界文化的融合导致外来词汇的大量涌入, 而学生往往成为追赶潮流的先锋。教师要及时了解当下网络热词, 如“爸爸去哪儿”“都教授”, 适当地引入教学当中, 必然使学生耳目一新。

评价语的运用是门艺术, 课堂教学评价语是教师口语技巧、教育智慧的全面展示。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产生于即兴, 却根植于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在实践中要有意识地锤炼自己的评价语言, 也应广泛收集自己的评价语言, 加强积累, 这样使用时才能信手拈来, 机智善变。因此, 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以丰富自己的语言, 让我们用充满智慧的课堂评价语言唤醒孩子们的热情, 呵护孩子们的心灵,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努力为教育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如此, 我们的课堂会变得熠熠生辉, 生命的精彩也在此刻尽情绽放!

参考文献

[1]尤升旗.课堂评价, 怎一个“好”字了得[J].人民教育, 2013, (11) .

篇4:品德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实践

一、 选准“切入点”

莎士比亚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教师充满魅力的评价语言看似即兴,却植根于他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育理念, 恰当、简洁、精妙的评价语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教师评价语在教学中十分重要,对学生而言,夸奖和赞美可以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巧妙运用即时评价语言,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切入点,运用生动的口头语言进行适当的即时评价。

一位教师在上《我们的地球》一课时,设计了一个“环球探奇”的游戏,在游戏中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一个小导游来介绍,每次介绍完,教师总会用多种生动的评价语来评价一番。如:“从大家的掌声中听出你的介绍真不错,老师要奖励你一颗勇敢星,还要奖励你一颗阿尔卑斯奶糖!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这是来自欧洲的奶糖,并且以欧洲有名的阿尔卑斯山脉来命名的。现在大家对欧洲的印象更深了吧!”“现在我们来到了这儿(北美洲和南美洲),这是两个大洲,他们就像俩姐妹一样亲热地手拉手。让我们亲切地叫他们的名字(学生齐说),真好听!”……这位教师并没有用非常精致的语言来概括,但是听到她的评价,总觉得是那么自然、那么丰富,正是她那娓娓道来的评价和引领,让学生完全置身于其中,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 关注“变化点”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的机智在于随机应变。”评价具有导向性和甄别功能。因此,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中,一定要真实、准确地评价学生的种种表现,以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科学性,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辨能力和价值取向。

一位教师在上《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时,想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职业,当提到门卫这个职业时,顺势问了一句:“如果是你,你愿意从事这样的职业吗?”

生:不愿意。门卫有什么好当的?你看我们学校的保安,每天都是起得最早、睡得最迟的,多辛苦啊!

师:很好,你真有想法,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学生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渐渐地,我们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这样直言不讳的学生越来越多。诚然,尊重学生的感受很重要,但这位学生的想法显然是脱离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所要形成的道德情感,教师理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因此,当学生的发言出现一些问题时,作为教师要及时应变,巧妙点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辨析观点,这正是教师适时运用即时评价、化“腐朽”为神奇的最佳契机。

三、 捕捉“生长点”

随着品德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发现,品德课堂没有了从前的“单调”与“沉寂”,课堂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一首首美妙的歌曲,一个个有趣的活动……品德课堂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活力。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美丽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设计而没有激情的过程。

以下是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待客有礼》的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下面让我们分角色把教材中的连环画情景表演出来好吗?

生:好!

师:谁想表演,自己站到前面来好吗?

(很快,5名学生相继走到台前,但连环画中只有4个角色,多上来一个人,该怎么办?)

师:这几个小朋友真勇敢,自己说说想扮演哪个角色?为什么要选这个角色?

生1:我想扮演小主人,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

生2:我想扮演小主人的妈妈,我想我一定能演好。

生3:我想扮演小客人,他有点调皮,希望大家帮他改正缺点。

生4:我就来扮演小客人的妈妈吧。

生5(小声地):我也想演小主人,昨天王阿姨到我家来做客,还夸我有礼貌呢!我相信会演好的,可是……

师:小朋友们,现在有两个小主人,怎么办?

生(七嘴八舌):一起演;生5回去,他是后去的……

生1:老师,让生5来演吧,我回去,下次我再演。

师(抚摸着生1的头):你真是个好孩子,懂得谦让!

学生表演。(略)

师:大家说说故事中都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做得好吗?再评一评他们表演得怎样?

生讨论:(略)

师:想一想,他们表演得这么好,应该表扬谁呢?

生:(评论,略)

师:大家说得都对,再想想我们还应该表扬谁?

生沉默。

师(走到生1面前):我们还应该表扬他,因为他能主动把机会让给别人,在这次故事表演中,他也出了一份力,同意吗?

全体鼓掌,生1的脸上露出喜悦的表情。

新理念下的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中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对学生的评价首先是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进行评价。以上案例中,教师评价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多的是表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品德,把评价的焦点放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充分发挥了即时评价的作用。学生在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人际交往、协调合作、彼此谦让等个性品质的培养。

四、 呵护“闪光点”

教师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巧妙调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的火花。

一位教师在执教《宝岛台湾》一课时问学生:“‘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两岸人民的亲情难道能被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所分割吗?”学生纷纷摇头,其中一个学生却说:“我认为能。台湾海峡割断了人们的自由往来,亲情当然就割断了。”此时,下面听课的教师都为该老师捏了一把汗:她该怎么来扭转这个局面呢?只见她不慌不忙,与学生展开了如下对话:

师:请看老师收集的信息。课件展示两则新闻:《22小时 台湾同胞骨髓飞北京救白血病患者》、《台湾地震惊两岸 江泽民主席对台湾地区发生地震表示慰问》,你们说,这种亲情能割断吗?

生:不能!

师:台湾发生大地震,江泽民主席表示深切慰问,大陆人民踊跃捐款、捐物,用实际行动支援台湾灾区人民。你们说,这种亲情能割断吗?

生:不能!

师(问生1):你认为呢?

生1:台湾人民与我们的亲情有时不能割断。

师:其他同学又有什么想法呢?

生2:虽然我们隔着一道海峡,但我们的亲情是割不断的。

生3:我希望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不受任何阻碍。

生4:虽然台湾没有回归,可是台湾人民的亲情已经回归了!

师(又问生1):你现在有什么话想说?

生1:我希望在台湾海峡上架一座桥,让台湾人民能与我们自由来往。

师:说得真好!老师也想大声地和同学们一起说——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人民热切期盼统一!

这位教师的教育机智令人折服。他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作出及时调整,快速反应,巧妙评价。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火花,更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期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也正是这充满智慧的评价语,无意中成就了一个课堂的“闪光点”。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认为:“真正的教育要使人更加自由、更富于创造性。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积极地看、用心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思想、行为,抓住关键的环节,抓住有利的契机,构建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适当的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五、 突破“学困点”

教师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存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的指导,可以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期望。

一位教师在上《节约用水》一课时,面对学生对于理解表述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实状况的抽象数据有困难,就设计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活动——五切苹果。

师:如果把苹果当成是我们地球上的淡水总量,那么人类实际上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多少呢?

(一切苹果)

师:这一刀下去,地球上的一半淡水资源被你切走了,你觉得应该是一半左右吗?

生:不是!

生:要更少一些!

(二切苹果)

师:这一刀下去,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剩下四分之一了,你觉得怎么样?

生:可能还要少?

生:可能差不多了吧?

生:还要少些,有些被污染了。

师:说得对!

(三切苹果)

师:这一刀下去,地球上只留下了八分之一的淡水资源你觉得差不多了吗?

生:差不多了!

生:不要再切下去了!

师:你有什么想法?

生:再切下去就不够用了!

生:再切下去我们的子孙怎么办?子孙的子孙怎么办?子孙的子孙的子孙呢?(生笑)

师:你还忍心往下切吗?

生:不忍心!

生:不要再切了!

师:请往下切!

生:啊!(异口同声地惊呼)

(四切苹果)

师举起这十六分之一的苹果片:这一刀下去,地球上只留下十六分之一的淡水资源了,你们心情如何?

生:我有点怕!我们要保护水资源啊!

生:太少了!太少了!

生:不能再少了!

生:我觉得心痛!

生:淡水资源这么少了,有人还要污染它,真是可恨!

生:我觉得难过!

生:水不够我们的后代用了!

师:你们觉得差不多了吧?

生:是!(非常肯定地)

(五切苹果)

师:现实很残酷,老师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切下这片苹果上的果皮,看吧,十六分之一苹果片上的这么一层薄薄的苹果皮,就相当于我们全球60多亿人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生:啊!(全班惊叹,然后鸦雀无声,学生们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教学中,教师一边让学生动手切苹果,一边引导学生去感受、思考,将知识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思路的广阔性融为一体,学生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同时,有效突破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效果非常理想。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通过即时评价、去启发、去“清道”,帮助学生搬开思维通道上的绊脚石。同时,教师推进式的提问与评价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评价与学生的主动探究性学习同步发生。

总之,课堂即时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存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通过真情的表达、恰到好处的点拨来进行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将自尊、自信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 周婷.《学记》教育智慧品读.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2] 单志艳.如何进行教育评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

[3] 江兴代.追求理想的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英]彼得斯著.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邬冬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篇5:品德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评价有感

内容提要: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基础教育改革纲

要(试行)》提出了六点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其中之一即是: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 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在教学中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建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使评价最大发挥大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师在课改中应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转变评价观念 赏识 悦纳自己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六点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其中之一即是: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因此,在教学中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建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呢?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评价观念,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我们迎接的是一种新的评价方式,靠传统的理念是行不通的。传统的评价观只有教师评价学生,把学生视为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盛放知识的容器,惟考分是人才的评价观点,从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忽视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此,我认为优化课堂教学评价的首要任务是转变评价观念,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是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潜力发展,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正是给学生提供了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为学生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创设条件。

⒈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

学生自我评价,目的在于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应让学生从小学习"-些自我评价的方法,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实物演示、小品表演、课堂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以这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在学生初步尝试评价的时候,我采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发言流利、声音响亮的同学给予表扬,由此建立起他们评价的信心。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评价的方法后,我采用小组竞赛、对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多种活动形式扩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释放学生的精神

活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交往中主动发言,积极交流。

⒉学生充分的参与评价

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如在教学生字时,我在指导完书写后让学生试写一个,然后我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来评一评他写得怎么样,在评议中不仅让学生正确掌握了字形还促使学生写出了一手好字。又如朗读课文时,我采用“读——评——读”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读,再让学生评一评他或他们读得怎么样,最后再让学生读,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像这样的契机很多,我们要善于抓住,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评价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发展。

⒊重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自评就是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学生想象丰富,有很大创意性,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他们的行为或作业做出自我评价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成绩,往往很努力。比如“我觉得自己这次朗读比以前更有感情了”、“我这次考得不好,我想重考”等等,从这些朴实的自评语言中,可看出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自我认识。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己,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调控的意识。正如有位哲学家说的那样:“人生的真谛确实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地认识自己。”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进行评价,这既是知识的再现,同时又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反思,为学生提供一个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为了让每一个个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劣状况,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学生互评,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组织小结会、评论会,让学生评一评,说一说,在评别人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自我提高。比如“××小朋友这个角色扮得很好”、“他们小组朗读的声音太小了”„„ 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做到培优帮差,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发展。学生在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二、实现平等对话,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⒈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实现平等对话

新课程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促使双方都进行积极思考。以“对话”为主要状态的阅读教学,教师要以“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对话。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实现“平等对话”。教学民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爱是教师改造工作的源泉,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源泉。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师要以关怀、关爱、理解、赏识的心态评价学生,启发学生的心智,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⒉ 坚持正面引导原则,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曾经有这么一句名言“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它说明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苟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决不吝啬赞许与鼓励,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学生答得好,及时称赞,“说得很有道理”、“对了,你很会看文章”、“见解独到”等;学生发言不对,说不到要害,说不清楚教师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我常进行的鼓励性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你真棒。”“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你说得太好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你真行!”“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如在朗读课文中,朗读评价是对学生通过训练所形成朗读能力的综合性测评,因而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此进行了具体阐述:“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之所以要进行多元化、综合性的评定,一是由于朗读技能的复杂性和任务的多面性决定的,过于强调朗读技能的某一方面,所作出的评价必然是片面的;另一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也利于学生发挥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迈向成功

但是教师在对学生给予鼓励时还要注意因人而异,体现个性化。一个班学生的智力、品德、个性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在教学中给他们的评价也是不同的。我赞誉鞭策优秀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

三、丰富评价语言,要融入真情

⒈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就能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就拿读完课文后来讲,如果老师这样来评价学生: “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念得好!”“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 “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到目前为止,你是念得最出色的一个!”

“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会不大受激励呢?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高潮就这样形成了。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如果能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语言的回旋余地就可超出简单的评语范畴,趋向更生动、更丰富的境地。而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

⒉适当运用体态语言

除了有声语言之外,教师还需要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当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行之有效的体态语言能体现出教师在评价时感情的投入,与学生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共振。

⒊评价要真诚

现在不少评价浮光掠影,轻描淡写,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有的表扬成了背口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动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当学生写出工整又美观的一页作业,我除了给他一个“优”,再写上一句“教师真喜欢看你的字呀!”当一个平日胆怯的孩子能上台发言,我除了给他一个灿烂的笑脸还摸摸他的头。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能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而创设起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关系融洽。同时,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评价能促使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学习,进而实现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应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许多因素及发展变化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客观、恰当地进行评价,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

2.《语文课程标准》

篇6:品德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评价有感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目的就是为了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做到正确客观地评价是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是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注,是对学生生命的关爱。

新时代的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评价学生。教师说出一句话,甩出一个眼神,做出一个动作,表示一种态度,对教师来说都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当决定说这些话,做这些事之前,是否想过带给学生的将会是什么,它可能引起的后果是什么?实际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于学生能够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作用,每位教师都应该意识到教师评价的作用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内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一时,有时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为了对学生负责,为了对我们下一代负责,请千万要谨慎,慎重使用手中的评价权。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评价学生呢?

一、评价要全面客观 评价要做到全面客观,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看一个学生不能只看他的学习成绩,还要看他的学习态度;不仅要看他的学习态度,而且要看他的学习方法、看他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状态。比如,我有一名学生,他的英语成绩很低,自己也很努力、很刻苦,但却被英语教师放弃了。我了解到这件事之后,找他谈话,共同分析原因,发现他对英语教师有一种恐惧感,对自己也缺乏信心,不敢在学生面前朗读,只是回家自己看。可想而知,在这种心理状态及学习方法下,他的学习成绩能提高吗?所以说,教师应全面客观的看待这个学生。其次,收集信息要全面客观。要全面了解情况,要防“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苦板印象”等认知偏差的干忧,不要仅凭一两次测验分数就做出最后的结论,甚至形成对人的偏见或成见。

二、评价要以鼓励为主 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因此,评价方式必须服从评价目的,通过教师的评价,要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发展主动性与自觉性,鼓励他们不断上进。如四班凌建国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咱们班除了学习不行剩下都行,我听这话后对他们说,既然你们有健康的体魄、聪明的头脑、坚忍不拔的毅力,还有什么理由说学习不行呢?我相信大家一定能行。“人心齐、泰山移”,让我们共同努力,夺取最终胜利,你们有信心吗?“行”。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响彻了整个教室,他们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被动学习都变成主动学习。教师评价的鼓励性可以通过言语、表情、行为等多种方式来体现,即使在运用分数这一传统方式进行评价,也可以充分发挥其鼓励作用。比如《借分》一例中,对考试分数采取了特殊处理方式,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一处理方式很好的体现了评价的鼓励性原则。

三、评价要注重主体 教学的评价一般只局限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我应为还应参于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不只是老师一个人的事,应适当的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之后,其他学生及时的鼓掌,使他们被重视的感觉。有时,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可能比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彻底更透彻,老师不能唱独角戏,要想方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来评价他人,或作自我评价,我认为这三种如果能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起到促进作用。

四、评价要适当 当前,有许多老师都较注意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借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点是正确的,但是,有的老师却对学生的表扬或鼓励过高了些,或者是说对学生的评价不切合实际,这就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平时表现较差,学习上反映较迟钝,如果老师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过高的评价,大力的表扬他,那么他反而会接受不了。因为一个学生的行为表现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能转变过来的,所以老师应一步步来。这样,学生则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成功之处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学生获得的表扬,不是老师随口应付的,而是自己成绩的肯定。这才是恰当的评价,才会对学生有真正的激励性和鞭策性.

篇7:浅谈课堂教学中教师即时性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的即时性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心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课堂教学中的即时性评价的意义及其作用

1、激励、期待,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情感

2、指导、暗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的即时性评价的特性:

时效性,针对性,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中的即时性评价的方式方法:

言语式评价,非言语式评价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这一理论强调了知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意义建构。素质教育思想也告诉我们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而作为学生能否成为主体,取决于他是否真正参与了学习过程,如果没有真正参与,只是消极被动地“参加”,那么他就只能处于潜在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真正参与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主体的明显标志。学生只有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主动参与了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的素质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在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中,学生才能主动地、积极地参加学习活动,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要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参与为条件,一方面,要求所有的学生充分地参与活动,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能平等地参与活动。只有双方都参与了进来,课堂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互动的空间。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文本的互动,而这其中又以师生互动为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互动形式。作为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在课堂中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出成性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恰到好处的即时性评价,以此进一步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兴趣的提高和参与能力的培养。

一、课堂教学中的即时性评价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1、激励、期待,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情感

从心理学角度讲看,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方在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是否能愉快地享受课堂学习,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所以教师的课堂即时性评价要起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情感的作用。

学生的课堂参与具有全面的特点,并不只是动作的外显行为参与,而是动作、思维、情感的全部参与,教师要通过即时性的评价,创设能使学生全身心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情感,如果没有情感的卷入,那么学生的课堂学习将只是一种被动的“参加”而不是积极的“参与”。

教师的即时性评价可以产生“激励和期待”的效果。对学生课堂参与进行积极的评价,给予鼓励,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无论什么参与状况的学生,都可以从中感到自己被老师期待着,由此产生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课堂学习的归属感,由然而升的是不断地向前进动力,真正把参与课堂学习当做是一种享受。

2、指导、暗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的完成,不仅要靠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把握学生课堂学习中生成性的问题,不能一味让学生跟着老师转,而是要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状况观察、分析,进行即时性的评价,借助评价的指导与暗示功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能力,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

如在学习《夏天的小虫》一课前,组织学生去了解有关夏天昆虫的知识,有的同学了解了很多,还带了自己的课外书,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利用课间的时间与同学交流,上课时侃侃而谈,教师即时评价“瞧他真了不起,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自己从课外书中学到了许多有趣的知识。”这既是对被评价者的表扬与鼓励,激发他参与的情感,更主要的是这样的即时性评价实际上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所有的学生均能感受到其中暗示的内容:课前准备充分,课堂表现会更出色,而且从课外书中可以学到许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

教师通过即时性的评价,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进行反馈,使学生(无论是被评价者或是其他学生)明确学习的要求、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的即时性评价的特性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课堂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动作参与、思维参与、行为参与进行的评价。

1、时效性

新的课程理念提出,对学生的评价要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终结性评价要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即体现了评价的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各个阶段的进步状况。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即时性评价,做为对学生评价体系中重要一个环节,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具有“时效性”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更是要注意对他们课堂参与状态的及时评价,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表现是个什么样的状况,课堂评价只有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地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所以做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即时性评价要特别注意抓准评价的时机,只有抓住了评价的最佳时机,评价才有可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一般来说,课堂教学评价的最佳时机有:

A学生提出独特见解时;

B学生出现了进步或取得成功时; C学生遇到失败或受到挫折时。

2、针对性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能听到教师对学生发言报之以“好的”、“不错”、“你真棒”之类的语言,看似是对学生进行了鼓励、表扬,实则并没有进行实质上的评价,而仅是泛泛而谈、应景似的敷衍,听了这样的话之后,发言的学生并不知道好在哪儿,其他的学生也不知道该向他学什么或向什么方向再进行努力,久而久之学生便无法从这样的语言中感到激励与指点、无法获得学习的满足感,成就感。

分析其原因,在于教师在使用评价手段时没有注意到“针对性”的重要,对学生的表现不能仅以一个“好”字带过,而应针对学生中突出的地方,明确地指出他好在什么地方,或不足之处。

有针对性的课堂即时性评价具有以这样两个功能:

一方面,被评价者能明确地了解自己的表现,好的一面、不足的一面均有一个明确的体验,利于被评价者之后的课堂学习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利于被评价者学习满足感的获得。

另一方面,其他学生也能从教师对被评价者的评价中获取大量的信息,结合自身的情况,指导自己之后的学习,如教师评价某生“你上台汇报时声音真响亮,看得出你做了充分的准备,显得这样有自信。”其他学生从教师的这一段评价中至少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老师希望我们上台汇报时声音响亮,声音响亮是有自信的表现,如果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也一定会和他一样充满自信并受到老师的表扬。由此生出一种也要像他学的心理,并且也知道了怎样才能跟他一样。反之,如果对表现不足的地方能有针对性的指出,不仅被评价者明确了要求下次努力纠正,其他学生也能从中明白要努力避免什么情况的产生。由此可以有针对性地促进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的提高。

3、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真正地享受学校的学习生活,才能更加投入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师生之间存在着角色关系、互动关系。可以说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中,教师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特别是会受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影响,特别是学生受教师评价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在课堂评价中教师表现得偏爱优生、忽视中间学生、厌恶后进生,必然会使学生与教师产生不同的距离,影响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兴趣和参与能力的提高。

所以教师在课堂的评价中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进行积极的评价,以此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如评价学生“刚才都小组讨论过了,怎么还是说不出来呢,下次要积极参加讨论!”和“看来小组讨论时,不仅要听,更要边听边想,这样才能让我们一同进步,试一试”产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前者受到了消极的评价,将直接影响他之后的课堂参与,而后者受到了积极的评价,明确了老师的要求,知道了自己只要再试一次就是成功,对学习的参与更加自信了,也提高了参与堂学习的能力。

对学生进步“积极性”的即时性评价,必须要做到:

首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也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与信任,使学生有一种“老师是喜欢我的,即使我出错了也不会影响老师对我的爱”的感觉,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将直接影响课堂学习的气氛,并最终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

其次,对学生的评价要努力抓住学生积极的一面,并进行积极的影响,即使是对学生不足之处的指点,也要尽量进行正面的引导,如使用“如果你„„,那就更好了”、“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能„„”这样积极的语言进行评价。

三、课堂教学中的即时性评价的方式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的方式包括两种:

1、言语式评价

在人的交往过程中语言是最重要的信息工具,人们大约有80%的信息由语言负担,同时他也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课堂就是师生交往互动的空间,师生的交流大部分也是靠语言来完成。可以说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得最普遍、频率最高的一种评价方式。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师通过生动形象、自然亲切的语言向学生传达或赞许激励、或点拨提醒等各种不同的信息,师生通过语言这一媒介进行情感上的,认知上的沟通。

2、非言语式评价

正所谓“察言观色”,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言”中体会教师的评价,也可以从教师的“色”中感悟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这里的“色”指的就是教师的表情、神采、动作、身体趋向等蕴含了丰富情感的态势语,即非言语的其他信息来源,也就是教师给予学生的非言语式评价。

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他们往往更容易接受教师的非言语式的评价,他们往往能从教师给予的脸色、手势、体态等态势语提供的非言语信息来体会教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尊重和信任等。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常使用的非言语性评价有如下几种: A身体前倾,面呈微笑的表示感兴趣的态势语提供的非言语评价; B点头、翘拇指等表示满意的态势语提供的非言语评价; C面露微笑、近距离接触或伴随拍肩等动作的表示亲切的态势语提供的非言语评价;

D配合提问使用的促使学生主动思索的嘴角上扬,眼睛睁大呈疑惑状的表示询问的态势语提供的非言语评价;

E眉毛上扬、伴随夸张手势的表示惊奇的态势语提供的非言语评价。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而珍贵的,教师如果单一地使用言语式评价,势必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学中只有将言语式评价与非言语式评价相结合才能达到很好的评价效果。

篇8:品德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评价有感

一忌习惯性夸奖———少用模式化语言。课堂评价语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或行为活动作出评点的一种语言形式。品德教学中教师评价语应关注学生在态度、行为方式、行为方法诸方面的表现, 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切忌习惯性夸奖。因为习惯性夸奖并不一定都能达到正面评价的效果,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曾说:“鼓励法也不可用得太滥, 一滥恐失其效用。”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更加注重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课堂中不乏一些简单随意的甚至是千篇一律的赞扬, 不加辨别而盲目地一味叫好, 造成评价语言缺乏准确性、生动性、幽默性和独创性, 从而否定了教学的本真意义。

在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堂上, “棒!棒!你真棒!”等模式化的语言不绝于耳, 这种夸奖往往是外在热热闹闹, 而内在平平淡淡, 动口与动心相脱节, 难以促动学生的内心, 最终使夸奖流于形式。甚至, 这种模式化且反复出现的空话套话有时也是一种冷暴力, 让学生对表扬变得麻木, 还在潜意识中杀伤了人与人交往中的那份自然与真诚。因为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接受和欣赏中才会有所感悟, 才会理解与感受生活中的付出与回报。

教师的评价语要尊重学生, 用好学生的资源。课堂上老师经常会说:“用掌声表扬他们。”学生们则掌声一片, 老师接着说:“对这位发言的同学, 老师也要你们用更热烈的掌声表扬他。”然而, 老师却没有鼓掌。这种成人视角的评价在品德课堂上并不少见, 往往难以与学生建立平等自由的对话系统, 更难以让学生产生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心理趋向, 难以达到激励学生努力做得更好的作用。

二忌重复性点评———慎用平行式话语。在品德课堂中, 有很多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仅仅是简单地说声“好”或者大声地重复学生的答语, 这样的评价只是简单的是非点评, 仅限于与学生同一层面上的应对, 而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发展等方面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例如, 孙老师在执教二年级《向别人学习》这课时, 生说:“还有我们班的××同学很活泼, 爱画画。”这时老师很自然地大声重复道:“很活泼, 爱画画。”生则接着说:“还有……”这种重复性点评在不少老师的课堂上可以轻松找到, 因为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有这样的行为发生。这种下意识行为是一种较随意的师生交往和沟通, 这种毫无价值的平行式的评价语应尽早从课堂上消失。

对于学生的回答, 教师可以拎出学生发言的主线, 删繁就简地进行评价, 一方面帮助学生准确概括, 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其他学生更清晰地倾听。像上面的课例中, 孙老师可以这样评价:“性格开朗, 还有爱好特长, 肯定是一个阳光向上的孩子!”这样的评价不仅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良好空间, 还使其他学生懂得欣赏别人, 从中得到启发。这样植根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评价用语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忌盲目性应对———勿行偏主题的交流。课堂上学生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要把学生引到“什么地方去”?怎样把学生引到“那个地方”?需要教师善于抓住突发事件, 捕捉教育契机, 使品德教育有的放矢, 其间教师的评价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游老师在执教二年级《宝贵的水》一课时, 在开课部分提出:“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水的问题?”生1:“水是怎么来的?”生2:“水是下雨来的, 天上的云被气压撞裂开了……”师及时进行了补充。生3:“海是怎么形成的?”生4进行了回答, 师再次进行了补充。生5:“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生6:“是太阳光照射的……”生7:“雨水是怎样形成的?”生8答, 师补充。生9:“海啸是怎么形成的?”生10答, 师补充。在这个环节, 教师的评价语完全跟着学生的思维跑了, 没有起到及时引导的作用, 反而像一节科学探究课了。教师要为“落地的”教学设计找到共振点, 但忌盲目性应对, 更要把握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目的, 勿用偏离主题的交流。否则交流互动表面看似有趣, 实则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

二年级《爱惜每一张纸》一课中黄老师问:“我们身边有哪些浪费纸的行为?”其中一生答:“买墙纸是浪费行为。”对此回答教师并无反应, 算是笼统地一并认可了。这个看似没有偏离主题的交流, 却在教师的盲目应对中失去了良好的教育契机。对于学生片面而偏颇的观点,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墙纸是用来美化生活的, 买墙纸算不算浪费呢?等等。如果教师的评价语, 能够引发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行为与态度调整到与教师的教育要求相一致, 达到师生智力活动同步, 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同步。那么, 教师的评价语不仅仅是有效的, 更为课堂教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品德教学中, 教师的评价语除了要忌讳以上三点外, 更要注重以下“三宜”。

一、宜针对性回应———巧用个性化鼓励

师生交流往往会产生出很多不同的化学反应, 因为对话本身是蕴含情感的。教师的评价语应促进学生的感悟和体验, 让良好的品德培养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埋下种子。湖北省特级教师孙民执教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一课, 就有多处十分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师评价语。

孙老师:“我来自武昌, 今天从武昌到汉口光华路小学, 特地做了个路输, 大家一起来看看。你们发现这些地方和哪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有关?”

生1:“中山大道和孙中山有关。”

师:“我太期盼你这个答案了。”

此处孙老师针对之前学生们还很茫然无语的氛围, 及时对这个学生给予了肯定, 也真诚地表达了教师的期盼, 更是对全班同学的鼓励!

生2:“解放公园和全国解放有关。”

师:“说得多好呀!握个手。”

此处的师生互动不仅拉近了陌生师生的关系, 还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由衷的赞扬和真诚的感谢。

师:“……去年武汉市隆重纪念了辛亥革命100周年。你们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了吗?你们都参与了什么?”

生1:“我们写了辛亥革命的征文。”

师:“写了征文的举手 (几乎全班同学举手) 。你们怎么都这么谦虚呢?刚才怎么都不说呢, 要跟我保密。还有没有?……”

师:“……我听说你们还办了小报。你们怎么不告诉我呢?”

此时的孙老师犹如同学们的好朋友, 在进行亲密友好的谈心。老师幽默风趣的话语激起了学生们诉说的愿望!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1:“李佳琪”

师:“好!我一定把李佳琪这种专业性的评论带给我们武昌的同学, 好不好?”

这样独一无二的评价在此处真是恰到好处, 既与前面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了, 又将学生的回答像宝贝一样地要带回去,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光荣呀!可以想象学生的心里是何等的美滋滋。

师:“说得好不好?他就像一个历史学家, 他用他朴素的话来说, 这就是历史研究问题的方法。他把相隔了38年的两件事件联系起来了, 是不是像他说的更快更好呢?确实就像他说的, 辛亥革命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一次地祝贺你!你看, 这就是我们研究历史, 除了往前看, 还要往后看, 这就是历史地研究问题的方法。”

此时孙老师的评价语不仅深刻, 还具有独创性。用学生的回答来传递学习方法, 拿教室中活生生的实例告诉学生怎样研究历史, 将复杂的问题浅显明了地顺势而教!这样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 巧妙地运用个性化的评价语, 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评判, 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 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正如第斯多惠所言:“教育就是激发, 没有激发便没有发展, 天资也就停滞不前。”

二、宜有效性提升———善于立竿见影拓宽

教师的评价语要在巧设问题、适度点拨的基础上, 将师生的思维对话引向深入和精彩, 达到提升拓展的效果。杨老师在执教四年级下册《宽以待人》中, 师问:“为什么玛莎把救你的事刻在石头上, 把仇怨写在沙滩上?反过来可以吗?”生答:“反过来不好。”师追问:“是真的忘记了恩情吗?结果会怎样?”这里教师的追问不仅是在活化细节、活化故事, 更是帮助学生展开与过往生活的对话。这样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与故事中的人物融合, 才能激发学生对有道德的生活的敬畏。

宗老师在执教二年级《爱惜每一张纸》一课中, 师问:“知道森林是做什么的?”

生1:“绿化环境、空气。”

师:“森林被称为‘天然氧吧’。”

生2:“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师:“因为它可以放出好多好多的氧气。”

生3:“可以净化二氧化碳。”

生4:“森林可以挡风沙。”

师:“所以我们叫它‘绿色长城’。”

“教育过程的核心在于为受教育者提供帮助和对话的机会。”这里教师的评价语及时地对学生零散的思维进行了提升。在教师将之总结为“天然氧吧”后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因此马上有学生回应“地球之肺”, 这时教师又及时地进行了解释, “因为它可以放出好多好多的氧气”, 自然地引导学生思考森林的作用, 同时在学生的答语“树可以挡风沙”上又及时点评———所以我们叫它“绿色长城”。如此, 达到了水到渠成、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正是教师作为教学的引领者, 通过有效的教师评价语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过程让品德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让班级充满了生长的气息。

三、宜主动性引导———由点及面深挖

杜威关于“教育的态度错误”言说认为———把结论当作终极目标, 而没有挖掘深层意义。知识是为了人的生活, 是人类的工具。教师的评价语要善于引导学生由描述性或解释性意义向更深层意义思考———文化意义与价值。

张老师在执教四年级《汽车多了的烦恼》一课时, 师问:“平时汽车排放的尾气, 你有什么感受?”……师追问:“仅仅是让我们感到不舒服吗?你们觉得尾气还给我们带来什么?”生:“雾霾。”师:“你们还记得去年的那次雾霾吗?雾霾天气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很显然, 张老师的评价语在对学生进行主动地引导, 一步步由点及面走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在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中互动, 赋予往事第二次生命, 深挖学生曾经的参与、曾经的经历和曾经的体验, 让本来空白的学生最终有所感悟。正如杜威所说:“我相信———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

上一篇:昆明公租房网上申请下一篇:地铁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