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的测试题

2024-07-19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的测试题(共18篇)

篇1: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的测试题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的测试题

一、下面是五年级1班女生的跳远成绩记录单(单位:米)

根据这些成绩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并算出平均成绩。

五年级1班女生跳远成绩统计表

根据这个统计表填空:

1、这个班女生跳远成绩(~)米范围最多。

2、这个班女生跳远最好成绩是()米。

3、这个班女生跳远成绩的中位数是(,),众数是(),平均成绩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二、李老师20082013年收集国内邮票和国外邮票的数量如下表。

1、根据以上数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2、哪一年两种邮票所收集的数量相差最少?

答:年两种邮票所收集的数量相差较少。

3、简单分析两种邮票收集数量的变化情况?

答:国内邮票收集数量呈逐年趋势,国外邮票收集数量呈趋势。

三、(1)班21名男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单位:次)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

答:中位数是,众数是。

(2)如果成绩在31~37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绩在良好以上?

答:有个人的成绩在良好之上。

篇2: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的测试题

一、填空。(17分)

1、常用的统计图有、()、()。

2、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分占()的百分比。

3、数据23,23,46,53,36,50的平均数是(),众数是(),中位数是()。

4、要统计乐乐家一年饮食、水电、服装、文化教育等各项支出分别是多少元,可以用()统计图;要统计他家一年中各月份的支出变化情况,可以用()统计图;要统计他家各项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比,可以用()统计图。

5、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或()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6、在一个条形统计图中,如果用1厘米长的直条表示30人,那么应该用()厘米长的直条表示120人。

7、一种水果占这批水果总数的25%,在绘制扇形统计图时,它的圆心角应为()。

8、六年级有学生80人,学生参加各兴趣小组的人数占总

人数的百分比如右图所示,根据右图算出:美术组有()

人,歌咏组有()人,书法组有()人。

二、火眼金睛辨是非。(对的打“√”,错误的打“×”)(12分)

1、在任一组数据中,中位数就是中间的数。()

2、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

3、数据7、77、7、7、9、20、5、7、15的众数是7。()

4、折线统计图分为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5、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6、为了清楚地展示彩电全年的销售变化趋势,用折线统计图更合适。()

三、精挑细挑。(8分)

1、绘制统计图时,要能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应选用()统计图。

A、条形B、扇形C、折线

2、绘制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是()统计图。

A、条形B、扇形C、折线

3、小明一周的零用钱的情况如下:3、4、5、6、7、2、1(单元:元),他平均每天的零用钱是()。

A、4B、5C、5.5D、6

4、有甲、乙、丙、丁四个数,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26,丁是22,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是()

A、24B、25C、26

四、我是小小统计员(共63分)

1、下面是五年级两个班的`12名队员50米短跑训练的平均成绩。(单位:秒)(19分)

一班:8.48.48.68.78.58.4

二班:8.58.38.48.68.38.3

①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12分)

②你认为哪个数代表两个班的成绩更合适?(4分)

③如果这两个班进行50米往返接力比赛,你认为哪个班获胜的可能性大?(3分)

2、某地区—的年降水量如下表。(15分)

年份1920

降水量(毫米)850900700805990

根据数据,解答问题。

①算出5年平均降水量。(5分)

②制成折线统计图。(10分)

3、根据某城市各类学校的学生人数统计图把下列各题补充完整。(19分)

①把各类学生所占比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8分)

>>>

②如果各类学校的学生总人数10500人,则幼儿园

人数为()人,小学生人数为()人,中

学生人数为()人,大学生人数为()人。(8分)

③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3分)

4、六年级一班上学期末考试的音乐成绩,得优有12人,得良的有16人,及格有10人,不及格有2人。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利用右面的图形,制成扇形统计图。(10分)

五、夺冠平台。(6分)

篇3: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的测试题

那么, 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 可以关注哪些语文本体性的教学内容呢?下面结合京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鲸》和《奇异的琥珀》的教学, 谈谈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

一、聚焦获取信息的方法, 提升阅读能力

《鲸》一课有这样一道课后题:默读课文, 按照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教学中, 很多教师反馈此表时, 都把目光放到了学生所填的知识上。当然, 交流鲸的知识是必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能否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准确地获取到文中的知识。

为了让教学更有针对性, 我在课前进行了以下准备:

1.布置预习:填写表格, 获取鲸的特点。

2.分析学情:汇总问题, 预设教学重点。

关键在于第2步, 依据学生课前填写的表格, 我进行了学情分析, 发现学生在“食性”的填写上分歧最大。这一自然段简要摘录如下:

依据这段内容, “食性”方面应填:须鲸主要吃小鱼、小虾, 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而学生出现的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只填一个方面;另一类是没有重点地摘抄很多语句。显然, 只写出一个方面的学生, 没有读懂这个段落的层次。而啰嗦填写的学生, 显然还不会提炼每一方面的重点, 因而把具体叙述的语句也摘抄了进去。可见, 对于一个含有并列内容的段落, 如何准确提取其中的信息, 学生还欠缺方法。

学生有阅读障碍的地方, 就是教学应该关注的地方。针对学生这一障碍, 我在教学中就适时引导学生重点聚焦这一段落, 引导生生互动, 重点交流获取信息的方法。

二、经历有依据的推测, 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奇异的琥珀》一课, 记述了科学家根据一块虫珀, 推测到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 详细地介绍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 可以了解到一般琥珀的形成条件和科学价值以及这块虫珀的奇异之处。

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这些知识, 但比了解知识更重要的, 是体会作者推测、想象的合理性。因此, 我们要创设机会, 让学生尝试科学地、有依据地推测, 在推测中提升科学思维的能力。这才是这篇科普说明文的“语文核心价值”。

教学中, 当简要交流了文中包含的知识后,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教学实录片段】

师:想不想像科学家一样, 把这个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生 (兴奋) :想。

师:这可是个科学小故事, 要想讲好这个故事, 我们先来思考:故事中有哪些要点是不能丢掉的, 为什么这些要点不能丢?

(生默读思考、批注)

生:我认为“一个夏天”和“太阳”这两个要点一定不能丢。

师:为什么呢?要说清依据。

生:琥珀是由松脂球形成的, 形成松脂球必须得有松脂往下滴, 要想把苍蝇和蜘蛛牢牢包裹上, 就必须保证松脂不断往下滴, 松脂不断往下滴就必须要有热辣辣的阳光, 而热辣辣的阳光不会在冬天, 只能在“一个夏天”。所以, 这个故事一定发生在“一个夏天”, 这一天有着“热辣辣的阳光”。

……

三、体会行文思路的缜密, 感受布局谋篇的匠心

说明文以叙述思路缜密、逻辑清晰见长, 比如《鲸》的行文:

文章开篇先介绍鲸的形体很大, 接着第2自然段介绍了“鲸的进化和分类”, 这样到下文介绍鲸的食性、呼吸时, 就可以按须鲸、齿鲸的分类分别介绍。这样写更便于读者获取信息。所以, 作者在第2自然段写清鲸的分类是很有必要的, 这体现了作者行文的缜密。

当然, 学生对作者精妙的构思往往是没有意识的, 这也正是教学的意义所在, 我们有必要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

四、体会语言的严谨、准确, 感受说明文表达的周密

《奇异的琥珀》中有一处描写, 非常值得一品。

这块虫珀之所以珍贵, 是因为它里面不仅包着小虫, 还是一对小虫, 一只会爬, 一只会飞, 可它们竟被活生生地包在了一起。作者是怎样把一万年前这精彩的一瞬间写出来的呢?请看这一句, 蜘蛛“刚”扑向苍蝇, 松脂就“刚好”落下, 把它们“一齐”“包”在里面。这些词语本身很普通, 但是用在这里, 特别贴切地把当时一瞬间的巧合写了出来。句中用“包”, 而没有用“盖”, 是因为松脂要把蜘蛛、苍蝇从头到脚一点儿都不露地包在里边才成, 而“盖”则可能会露出一部分, 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思考的周密。这些精彩之处,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理解说明方法及作用, 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最有特点的是《鲸》的第1自然段, 这一段综合运用了比较说明、数字说明、举例说明。

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综合运用这么多种说明方法, 来介绍“鲸很大”这一个特点呢?

作者首先拿鲸与常见的象进行比较, 让读者建立起感性的形象。如果这个时候停笔, 那么“鲸很大”还很抽象。所以作者接着用准确的数字, 告诉人们鲸具体有多大。但它真的有那么大吗?为了让读者信服,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同时, 为了让人建立起直观的形象, 还拿“十几头大肥猪”与鲸的“一条舌头”作比较, 十几头大肥猪是很重很重的了, 而这才只相当于鲸的一条舌头, 可想而知这头鲸该有多大了。说到这里, 作者仍觉不够, 还要假设“它要是张开嘴, 你站在它嘴里伸手还摸不到它的上腭;4个人围坐, 还显得很宽敞”。这么一读, 很容易让读者想象自己正站在鲸的嘴里, 这样设身处地一想象, 鲸到底有多大就真真切切地让读者感受到了。

也就是说, 作者的目的, 不只是要告诉读者“鲸很大”, 更是要让“鲸很大”的特点直入人心。综合运用这么多种说明方法, 就从陌生到熟悉, 从感性到准确, 一步步地让本来距离读者很遥远、很陌生的鲸, 在脑海里变得具体、形象了。

理解了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生自己在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时, 才能学着作者那样, 去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恰当地表达, 而不是简单进行说明方法的堆砌。

篇4: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的测试题

1.填一填。

(1)折线统计图既能看出数量的( ),又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 ),分为( )和( )两种。能同时看出两组数据变化情况的是( )统计图。

(2)反映一家人身高情况,用( )统计图较好;反映一个人身高变化情况,用( )统计图比较合适。

2.小红为了提高自己的跳绳成绩,最近一段时间练得很刻苦。她记录了每天的锻炼情况,并绘制成了统计图。

(1)小红第( )天到第( )天跳绳成绩提高最快,第( )天到第( )天提高最缓慢。

(2)估计小红第6天的成绩大约是( )个/分,达到每分钟130步大约是在第( )天。

3.下面是某市5月份第一周(1~7日)每天最高和最低气温统计图。

(1)这是一幅( )式( )统计图,它适合表示( )组数据的( )情况。

(2)这周中,( )日温差最大,相差( )℃;( )日温差最小,相差( )℃。

(3)这周最低气温的变化情况是( )。

二、巧手操作。(32分)

1.下面是阳光小学五年级同学家庭汽车数量统计表。请完成折线统计图。

(1)该校五年级同学家庭汽车数量增加最快的是( )年,比上年增加了( )辆。

(2)平均每年拥有汽车( )辆。

(3)五年级同学家庭汽车数量呈现的变化趋势是( )。

2.两架模型飞机在一次飞行中飞行时间和高度如下表。

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

(1)( )飞机的飞行时间长,比( )飞机长( )秒。

(2)起飞后第15秒,甲飞机的高度是( )米,乙飞机的高度是( )米。

(3)起飞后( )秒两架飞机处于同一高度,起飞后大约( )秒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

三、解决问题。(35分)

1.下面是某股票昨天的交易价格统计图。

(1)每天股票交易的开始时间是( ),一天交易( )小时。

(2)该股票前一天的收盘价(每天股票交易结束时的价格)是10.55元,昨天收盘时( )(填“涨”或“跌”)了( )元。

(3)你能说说该股票昨天的走势(价格变化情况)吗?

(4)不计算,你能估计出该股票昨天交易的平均价格大约是多少元吗?

2.下面是甲、乙两地去年4~10月份月平均气温统计图。

(1)两地的月平均气温哪月相差最大?低温是高温的几分之几?

(2)根据统计图,简单分析两地一年中的气温变化情况。

篇5: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的测试题

yào shi mò zhī ǒurán dì tǎn

()()()()

shēnjiàn shúxī chuancāng pū lēng lēng

()()()()

二、把能搭配的词用直线连起来。4%

挑着 黑板 坚强的 基础

挂着 红榜 坚决的 立场

贴着 杏树 坚定的 态度

栽着 箩筐 坚实的 性格

三、按要求写词语。(每小题最少写三个)9%

1.形容气势大的:

2.形容心情高兴的:

3.形容天气炎热的:

四、判断下列句子的关联词使用是否正确。(在括号里打“√”或“×”)4%

1、即使秋天来了,树上的叶子也都黄了。()

2、因为靠近寒冷的西伯利亚,所以北国的冬天来得总要早一些。()

3、我们尽管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还是必须进行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4、不管天气多冷,广场上参加早锻炼的人总是很多。()

五、按要求完成练习。4%

1、读例句,再仿照它改写下面的句子。

例句: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1)我们不会把你老人家忘怀。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朝鲜人民是不会忘记志愿军战士的。

2、造句:……骄傲……

(指不谦虚)

(指很自豪)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9%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 代诗人。诗的前两句是。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是

代诗人 的名篇。诗的后两句是。

2、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

在跳动。江两岸,、和,在江天交界处 地 着,着。

3、先回来的鸟在林内,好像,又像在 ;后到的鸟儿与林中的鸟,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七、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习题。22%

你知道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吗?他们可是一对恩爱夫妻呢,他们能成为夫妻可得感谢松赞干布的大臣东赞。读读短文,看看东赞是怎样求婚的?结果怎样?东赞是怎样和其他使臣比智慧的,结果怎样?想想你从课文中体会到什么?

唐朝时,西藏有个藏王叫松赞干布,他派了大臣东赞到内地求婚。内地有个文成公主,既漂亮,又能干。印度、波斯等好多国家都派使臣去求婚。

唐朝皇帝决定让求婚的使臣们比赛智慧,说:“哪个最聪明,就把公主许配到他们那里去。”第一次,皇帝叫人牵来一百匹马驹和一百匹母马,让使臣们分出哪匹马驹是哪匹母马生的。别的使臣便把毛色相同的马驹和母马分在一起,结果都弄错了。东赞却用了不同的方法。他把马驹同母马分开关起来。隔了一夜,才把母马一匹匹地放到马驹中去,马驹见到自己的妈妈来了,急忙扑上去吃奶。就这么一匹匹地放,一匹匹找,不一会儿全分出来了。

第二次,皇帝叫人扛来一根两头削得一样大小、一样光滑的檀香木棍。皇帝问使臣们:“哪一头是根,哪一头是梢?”别的使者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谁也答不出来。只有东赞跑了出来。他用一根绳子拴在木棍的中央,然后把它放在花园的池塘里。东赞指着水中的木棍说:“那下沉的一头是根,浮着的一头是梢。”说得皇帝连连点头。

最后,皇帝叫人拿来一块玉石,玉石有一个洞眼,他要使臣们用线穿过去。玉石上的洞眼很小,而且里面的孔道是弯弯曲曲的。使臣们一个个试着用线去穿,怎么穿也穿不过去。大家都感到很为难。东赞一边看着一边动着脑筋。忽然,他见到地上有只蚂蚁在爬动,心里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把丝线拴在蚂蚁的腰上,然后把蚂蚁放到玉石的洞眼上去。在有眼的这一头慢慢吹气,又在那一头放了一些蜜糖。蚂蚁在扭动着腰肢,努力地向前面爬去。就这样,丝线穿过了玉石洞眼。

皇帝见三道题全让东赞解了,心想:“一个使臣都这么聪明能干,那藏王一定更加聪明能干。”于是,皇帝答应让文成公主嫁到西藏去。聪明的东赞终于完成了藏王的使命。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下面划线)4%

西藏(cánɡ zhànɡ)两头削(xuēxiāo)得一样大小

为难(nán nàn)唐朝(cháozhāo)

2、照样子写词。6%

一匹匹

弯弯曲曲

3、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3%

丑陋()愚蠢()笔直笔直()

4、联系上下文理解画线词语的意思。2%

(1)大家都感到很为难:

(2)聪明的东赞终完成了藏王的使命:

5、照样子写句子。2%

(1)内地有个文成公主,既漂亮,又能干。

(2)东赞一边看着一边动着脑筋。

6、给文章加个题目。1%

7、课文写唐朝皇帝让使臣比赛智慧的比了几次?每次比的是什么?2%

8、第二次比赛中,东赞是怎样分辨檀香木的根与梢的?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2%

八、习作。30%

题目: 胜似亲人

篇6: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的测试题

一、拼音世界

1.给拼音找朋友(10分)

jǐ yǎng è liè fù gài zēng yuán chè tuì

( ) ( ) ( ) ( ) ( )

hū xiào jiāng yìng cán kù fēng kuáng sù yíng

( ) ( ) ( ) ( ) ( )

二.词语天地(16分)

1.形近字组词(10分)

湍( ) 赴( ) 钧( ) 溃( ) 妄( )

端( ) 赶( ) 钩( ) 遗( ) 忘( )

莹( ) 豹( ) 秃( ) 驼( ) 扯( )

萤( ) 貌( ) 委( ) 坨( ) 址( )

2.照样子写词语(6分)

笑嘻嘻 乱纷纷( )( )( )

浩浩荡荡 断断续续( )( )( )

三、句子沙龙(26分)

1.按要求改写句子。(8分)

(1)用关联词语把下面的句子连成一句话。

战士们要和恶劣的环境斗。 战士们要和凶恶的敌人斗。

(2)改成陈述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扩句:红军向泸定桥行进。

(4)缩句:夜莺清脆的叫声不时地在树林的上空回荡。

2.修改病句。(8分)

(1)博物馆里展出了两千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2)我正做完功课,小青来叫我去玩。

(3)父母费尽心机培育我,我十分感谢他们。

(4)晚上,屋子里传出了爷爷爽朗的微笑声。

3.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8分)

(1)“鄙视”的“鄙”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B”,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阝”部,再查

十一画,“鄙”的字义是“轻蔑”的意思。( )

(2)“他的弟弟像是一个小猴,成天蹦蹦跳跳的.。”是个比喻句。( )

(3)“我住在人民广场附近。”与“我在人民广场附近住。”意思是完全相反的。( )

(4)“谁说这件事不是我干的?”是个反问句。( )

4.用句中加点的词语造句(2分)

篇7: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12分)

1、计算小数加、减法,把相同数位(),也就是()对齐;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

2、67.32+9.87+32.68=(67.32+)+(),运用加法的()和()。

3、1000个3.25相加的和是()。

4、15个0.1和15个0.01,它们的和是(),差是()。

5、两个数的和是86,如果将一个加数增加了7.8,另一个加数少5.2,和是()。

6、设m是一个两位数,如果在m的左边添上一个和一个小数点,那么所得的数是()。(用分数表示)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4分)

1、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就小数末尾对齐。()

2、5.42+3.78=9.20小数部分末尾的0一般要去掉,所以5.42+3.78=9.2。()

3、把254克+63克改写成小数是2.54千克+0.63千克。()

4、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

三、选择题。(填序号)(5分)

1、三位小数减去两小数,所得的差是()。

A、是一位小数B、是两位小数C、是三位小数

2、4.84-(0.85+3.84)=()。

A、4.84-0.85+3.84B、4.84-3.84-0.85C、4.84-3.84+0.85

3、从20里面减去0.2,连续减()次,结果是0。

A、10B、100C、1000

4、一个数减0.01和减0.001,结果相差()。

A、0.009B、0.001C、0.1

5、两个数相加,一个数增加1.2,另一个数减少0.7,和()

A、增加1.9B、增加0.5C、减少0.5

四、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计算。(12分)

+++

++-

五、计算。(最后两题要验算)(12分)

7.8+15.8=10-6.207=48.693+2.07=

5.74+38.83=100-8.67=12.94+2.872=

六、用简便方法计算。(12分)

8.81+7.4+0.657.64-4.53-1.472.94+2.7+2.06+0.34.92+3.27-4.92+3.73

七、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12分)

4元8角5分+9元7角5分7千米580米-5千米790米

3米75厘米+15米78厘米10吨500千克-4吨650千克

八、把下面的算式补充完整。(6分)

54.37-()-9.2335.67+()+21.35

=54.37-(+9.23)=35.67+(+21.35

=54.37-10=35.67+50

=()=()

九、解决问题。(25分)

1、小明家书柜最上层距地面1.6米,小明身高1.27米。

(1)小明的身高与书柜最上层的高度相差多少米?

(2)如果小明站在高0.25米的小凳子上陛这层的书,能取到吗?

2、甲、乙、丙三数的和是10.43,甲、乙两数的和是6.18,甲、丙两和是6.75,求甲、乙、丙三数各是多少?

3、张伯伯把一根4米长的竹竿垂直插入自家的鱼塘中,竹竿的入泥部分是0.7米,露出水面的.部分是1.05米。鱼塘水深多少米?

4、一只蜗牛要爬到一棵15米高的大树的树项上。它每天白天往上爬4.25米,但晚上又在睡梦中滑下3.25米。这只蜗牛几天后才能够爬到树项?

5、用彩色笔在右图中画出三条线,使各条线上所有数的和分别满足下列条件。

(1)正好等于1

(2)接近18

(3)最大

6、用下面的五根小棒,你能摆出几种三角形?

长2.5分米的两根 长5分米的一根 长5.3分米的两根

篇8: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的测试题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1931—1934年, 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的指引下, 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此后, 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 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 开始长征, 北上抗日。长征途中, 1935年4月, 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 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 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 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 (现已撤销省的建制) 、甘肃、陕西等11个省, 在整个长征途中, 红军爬雪山, 过草地, 历尽千辛万苦, 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退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 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 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在长征途中, 涌现过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动人事迹, 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篇9: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的测试题

三、请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14分)

1.用“充”组词并填空。(3分)

(1)( )的阳光和雨水,使植物生长得更快。

(2)服装颜色鲜亮耀眼,( )体现了非洲人民对色彩的喜好。

(3)生活虽然忙碌,但我们过得很( )。

2.按要求写词语。(7分)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4分)

语重心( ) ( )步如飞 ( )不可言 手( )眼快

敛( )屏( ) 精神抖( ) 放( )无礼 手( )脚( )

(2)根据提示写词语。(3分)

形容人物外貌的四字词语: 、 。

形容人物神态表情的四字词语: 、 。

十全十美(含有数字的四字词语): 、 。

3.用“√”标出每组中不是同一类的词语。(4分)

(1)欧洲 亚洲 湖州 北美洲 非洲

(2)雄狮 大象 梅花鹿 丹顶鹤 斑马

(3)果断 武断 斩钉截铁 当机立断

(4)粮食 水果 蔬菜 小麦 服装

四、请按要求写句子。(8分)

1.这一种境界耐人寻味。(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

2.读了《金钱的魔力》这篇课文,使我受到很大的教育。

修改为:

3.读句子,用加点的词写一句话。

无论是乡村、市郊还是城里,到处都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

4.只见大象面对着他,行了一个屈膝礼,好像是在道歉。(照样子,写拟人句)

五、请写出下面句子描写人物的方法。(填写序号)(4分)

①动作描写 ②肖像描写 ③语言描写 ④心理描写

1.一语未了,只听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 )

2.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

3.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 )

4.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 )

六、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1分)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 、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选自《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半夜,戏院散场了, ,走上了各自 。 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 ,传来一片 。(选自《威尼斯的小艇》)

3.《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小说《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小说《 》。

七、阅读短文,认真答题。(21分)

(一)威尼斯的小艇(节选)(7分)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用横线画出。(1分)

2.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3.画横线的句子,可以用“ ”一词概括。(1分)

4.联系全文,补充威尼斯的景色或人物的活动。(3分)

我的眼睛忙极了,我看到 ;看到 ;还看到 ……

(二)真理需要坚持(14分)

一天, 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

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并(吩咐 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

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了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人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这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这名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发布 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许多时候,我们已经接近了真理,但因为缺少自信,而离开了真理。柏拉图坚持真理的勇气就源于对事实的(艰 坚)定信念。通往真理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要想不被假象所迷惑,关(健 键)就看我们是否对真理坚持到底。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一帆风顺”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语写一句话。(2分)

一帆风顺: 。

2.用“√”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词。(2分)

3.哲学家苏格拉底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为什么拿出一个苹果呢?(3分)

4.读完短文,你觉得坚持真理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会与真理擦肩而过呢?(3分)

5.读完这篇短文,你的感想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下来。(4分)

八、语言实践。(5分)

我们也是国家的小主人,关心国家大事理所当然。我近来搜集了两条新闻,我为你们简要介绍一下。

九、习作天地。(25分)

篇10: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的测试题

一、把汉字与对应的读音连接起来。

lǎorónɡniǎnjiēsǒuchāo

皆钞熔佬撵擞

二、填字成词。

文质()仪表()()虎背()腰

神采()()满面()风垂()丧气

()步如飞活()乱跳大()大()

()声细语巧舌如()()()动听

三、选词填空。

武断果断

1.像你这样凭空()可是不行的。

2.她办事(),大家都很佩服她。

胆怯羞怯

3.她长到六岁才见到爸爸,当时她()地走到爸爸面前,一下子被爸爸抱了起来。

4.勇敢一点吧,要是老这么(),那就什么也干不成。

刻薄尖刻

5.虽然他犯了错,但是你的批评也太()了。

6.那家伙以为他没有钱,就摆出了一副非常()的嘴脸。

四、下面哪几句话与例句的意思相同?在括号里打“√”。

例句:我们都爱这造福于人类的绿叶。

(1)没有一个人不爱这造福于人类的绿叶。()

(2)我们不会不爱这造福于人类的绿叶。()

(3)造福于人类的绿叶,我们都爱它。()

(4)我们怎么会不爱这造福于人类的绿叶呢?()

(5)没有一个人爱这造福于人类的绿叶。()

(6)谁不爱这造福于人类的绿叶。()

五、请你补全与动物相关的三字常用语,看看什么样的人被比喻成什么样的动物。

1.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龙

2.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虎

3.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狼

4.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鸡

5.趋炎附势,百依百顺的人。狗

6.代人受过,替人挨揍的人。羊

7.鞠躬尽瘁,为民造福的人。牛

8.德才兼备,大有作为的人。马

六、你认为下面两句广告词有什么语病?请改正。

1.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

篇11: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的测试题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学生能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展开图。

2、学生经过课堂训练,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别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理解有困难,要依靠看见实际物体才能够分清它的几个面。即空间想象能力有待提高。

2、当长方体和正方体发生“拼凑”或“切割”的时候,有个别学生不能判别这种形式上的变化而导致的表面积的具体变化。

3、有的学生容易把“棱长总和”和“表面积”等概念混淆。

三、改进措施:

1、继续加强概念教学,要求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定要扎实、到位。

2、培养学生养成计算仔细,按题意画出示意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加强学生灵活处理知识迁移的问题。

篇12: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的测试题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05~111页的“例1~例2”以及练习十六。

二、教材分析

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以及数与计算的角度分别体会转化策略的应用过程和特点,逐步积累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主动应用策略的自觉性。教材中还安排了涉及图形和计算等不同内容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变式应用中逐步加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

转化是指把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转变成已经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策略。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并掌握这一策略,对于学生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数学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比较和反思,进一步体会转化策略的内在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号数学的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领会转化的过程和特点,体会转化的价值,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寻找合适的转化方法。

六、课时安排

解决问题的策略3课时

机动1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05~106页例1和“练一练’’,第109页练习十六第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转化的策略,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根据问题的特点采用转化的具体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经历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丰富转化策略体验的过程,感受知识、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发展思维的灵活、敏捷等品质。3.使学生在获得策略体验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在解决问题中主动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转化的策略。教学难点:灵活选择具体的转化方法。教学准备:

用于演示转化的例1相应的图片,为学生每人准备用于例1图形转化练习纸。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已经解决过许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解决新的数学问题,看看通过问题解决能学到什么新的内容。2.创设问题情境。出示例1 0 引导: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平面图形,问题是要比较哪个面积大一些。看一看图形,能不能直接比较出面积大小?请大家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看看能不能找到比较的办法。

二、探索获得策略 1.引导思考。

引导:我们观察这两个图形,是两个比较复杂的、不规则的图形,不能直接比较大小。大家通过观察,找到比较办法了吗?你准备用怎样的办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2.交流呈现。

追问:为什么要把两个图形都变成长方形比较?用哪些方法把两个图形变成长方形的? 3.回顾反思。

引导:大家回顾一下上面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你从中有哪些体会可以交流。把你的体会和同桌互相说说。(教师巡视、倾听、指导)4.丰富体验。引导:大家进一步回顾,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有过转化的策略吗?用转化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互相举例说一说。

交流:在以前的学习中,哪些问题用到过转化的策略?

三、应用内化策略 1.完成“练一练”。2.做练习十六第1题。3.做练习十六第2题。4.做练习十六第3题。

四、总结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和“练一练’’,第109~110页练习十六第4~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认识转化的策略,能根据一些算式的特点,采用转化策略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得数;能发现一些计算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简便计算。

2.使学生经历采用转化策略使计算简单的体悟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使学生在获得策略体验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增强策略意识;在应用转化中感受计算规律,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受到事物可以互相转化观点的熏陶。教学重点:用转化策略解决相关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算式转化的依据和方法。教学过程:

一、揭示内容

谈话: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认识了转化的策略,知道转化就是把要解决 的新问题,变成已经能解决的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相应的思路和方法。

二、学习策略 1.了解特点,计算结果。

出示例2,让学生观察有没有什么特点。提问: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说明:这个算式中作加数的分数,后一个加数都是前一个的一半。让学生想办法计算得数,和同学说说怎样计算的。

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算式和计算过程)先通分实际上用了什么策略? 2.引导转化。(1)引导:

(2)引导:那我们就把正方形看作单位“1”,(呈现图形)大家能在正方形里填上算式里的4个加数吗?请在课本上填一填,然后观察图形,想想可以怎样转化。提问:观察图中分数相加的结果,能想到怎样转化吗?(3)转化计算。

让学生根据图形上的思考,在课本上计算得数,和原来计算比一比是不是正确。交流:你是怎样转化计算的?为什么可以转化成减法计算?转化以后的计算和原来比,有什么不同的感觉?(4)回顾反思。

引导:一个分数连加的算式,经过转化使计算变得十分方便。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想到这样转化的,请你联系学习过程中,和同桌说说有什么体会。

三、内化提升;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十六第4题。4.做练习十六第5题。5.做练习十六第6题。6.做练习十六第7题。

四、总结全课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0~111页练习十六第8~13题,思考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转化的策略,能运用转化的策略确定具体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说明转化的依据和方法。

2.使学生在应用转化策略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敏捷性等品质。

3.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重点:应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教学过程

一、引入练习

二、组织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8题。让学生独立填空。

交流:你是怎样填空的?(呈现结果)这里填空的依据是什么?

提问:这里的填空,实际上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介分数转化成了和原来分子、分母不同,但大小不变的另一个分数。2.计算下面各题。72.5÷0.25 111--369 让学生完成计算,想想计算时哪里用了转化的策略。交流:这两题计算哪里运用了转化策略?

说明:转化可以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把要解决的问题变成能解决的问题,使问题解决变得更直接、更简单。掌握转化,对于数学学习十分重要。3.用转化的策略简便计算。

(1)23+24+25+26+27+28+29+30(2)298+299+299+297 4.做练习十六第9题。5.做练习十六第10题。6.分析练习十六第1 1题。7.讨论练习十六第12、13题。

让学生讨论根据条件可以怎样转化,怎样计算图形的面积。

交流:第12题可以转化成怎样的图形计算面积? 第13题涂色部分的周长实际上是什么?那能计算正方形面积了吗?

说明:这两题都可以经过转化解决问题。用转化策略时,要具体分析图形各部分间的联系,分析条件之间的关系,根据联系进行转化,使问题得到解决。转化时要保持在形状变换等活动中,题里相应数量保持不变,比如第12题图形可以转化为几个部分计算,但面积的大小不能改变,这是运用策略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篇13: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的测试题

美丽的中国有一碧千里的草原, 草原上牛羊成群, 牧民骑在马背上, 挥舞着鞭子, 放声歌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

老舍笔下的草原指的是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这里是内蒙古草原风光最为绚丽 的地方, 拥有1亿多亩草场, 2亿多亩森林, 500多个湖泊, 3000多条河流。辽阔无边的 大草原像是一块天然织就的绿色巨毯, 步行其上, 那种柔软而富于弹性的感觉非常美妙。而绿草与蓝天相接处, 牛羊相互追逐, 牧人举鞭歌唱, 处处都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致。将它誉为世界上最美、最大、最没有污染的几大 草原之一, 真是当之无愧。在呼伦贝尔草原旅游, 可以骑马乘驼畅游草海, 可以坐“勒勒车”环湖漫游, 可以临湖垂钓, 入林狩 (shòu) 猎, 尽享草原风光。

( 选自《百度知道 : 蒙古草原的资料》)

篇14: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的测试题

1. + 表示9个( ) 加上1个( ),和是10个( ),就是( )。

2.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 )才能相加减 。

3. 、 和0.9从小到大排列是( )。

4. 一根2米长的绳子,剪去它的后,又剪去米,还剩下( )米。

5. 一个最简真分数,分子与分母相差2,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63,这个分数是( ),它与1 的差是( )。

6.0.06里面有6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0.027里面有27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7.米比( )米短 米 ,比 米长 米的是( )。

8.分数单位是 的最简真分数有( )个,它们的和是( )。

二、判断。(8分)

1.一根电线用去 ,还剩下米。 ( )

2.1米增加它的就是1米,3米增加它的就是3米。 ( )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 )

4.8米的等于1米的。 ( )

三、选择。(10分)

1.下面各题计算正确的是( )。

A.++== B.-==1 C.--=0

2.18米的与( )米的一样长。

A.6 B.30 C.15 D.20

3.两袋相同的奶粉,第一袋吃了,第二袋吃了千克。两袋奶粉吃掉的( )。

A.一样多 B.第一袋多 C.第二袋多 D.无法比较

4.哥哥的糖果比弟弟的多,那么弟弟的糖果比哥哥的少( )。

A. B. C. D.

5.把10克糖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那么糖占水的( )。

A. B. C. D.

四、直接写出得数。(6分)

+ = + = -=

+ = - = - =

五、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24分)

篇15: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的测试题

学情分析: 在前面有关统计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多次从不同层面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数据分析的过程,对统计的过程和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学会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数据描述方法---折线统计图,结合具体实例,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了探索和尝试的空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体会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要点与程序。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所反映数据的本质及规律。单元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教学重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2.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难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2.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知识结构:

单式折线统计图 例1 拆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 例2 课时安排:

单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第1课时 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104~105页例1及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3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教学难点: 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法和演示法。

学法:观察法、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常规学具。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数据。

2006年:426支;2007年:394支;2008年:468支;2009年:454支;2010年:489支;2011年:499支;2012年:519支。

这是老师收集的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支数的数据。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呈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还经常用这种方式来表示这些数据,课件出示课本105页例1折线统计图。(揭示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新课讲授

(一)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1.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 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表示2007年参赛队的点在哪里?这一年有多少支参赛队?2011年呢?

2.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出示问题:(1)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数据的?

(2)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

(3)参赛的队伍上升得最快的是哪一年到哪一年?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3.小结。

人们在表示这些数据时可以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你还在哪儿见过折线图?

展示课前收集的折线图(略),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统计图所表示的内容,以及从图中能了解到的信息。

谈话:认识了这么多折线统计图,想不想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呢?

(二)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课本105页"做一做")你能根据统计表(陈东调查自己0-10岁的身高情况,并制成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陈东的身高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身高长的速度越来越慢?

三、课堂作业

完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板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量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结起来。

第二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107页的内容及第109~110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9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的理解。教学方法:

教师:演示法,引导法。学生:交流讨论法。教具准备:

教师:课件等。学生:常规学具。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投影出示课本第106页例2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见课本图形)观察两图中数据,你得到了哪些数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呢? 生答:我们可以把这两幅图画到一起就好比较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新课讲授

1.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两条不同的折线呢?

教师用电脑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并用图例说明)。2.学生在课本中画出死亡人口折线后。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着重强调要用不同的线段来分别连结两组数据中的数。也就是制作复式统计图时,先要画出图例。

3.引导学生回答教材例2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两条折线变化的趋势。

三、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4题。

这题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甲、乙

两地月平均气温的复式统计图,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从而了解甲乙两地的不同气候特点,然后由学生解决3个问题,再全班反馈。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5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的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3.课余时间完成第6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会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而且还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许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板书设计:

篇16: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的测试题

找次品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发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小组合作与交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科书在素材的选取上非常注重现实性,如钙片、矿泉水、松果、饼干、糖果、白糖等物品,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便利。

教科书的两个例题在编排上都呈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情景,要求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2.注意体现思维过程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书在编排结构上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例1安排了从5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总结,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例2则安排了9个待测物品,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此外,教科书在分析方法的编排上还很重视“数学化”,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先让学生探讨待测物品数量为5个、9个时怎样找次品,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寻找规律,总结、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同时也从可验证归纳出的方法是否正确。这里之所以需要验证,是因为本单元提供的归纳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对数量更大时的情形是否适用,还需要通过试验来检验。

四、具体编排

例1

编排思想:

创设找5瓶钙片中的1瓶次品的合作学习的情境。

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多样性。

教学建议:

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体现探索性和开放性,不必急于归纳最优方法,重在鼓励。

如果没有天平,可利用卡片操作、画图表的形式进行分析。

教师注意进行指导。

例2

编排思想:

创设找若干零件中的1个次品的合作学习的情境。

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多样性、有效性。

教学建议:

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探索性最优化方法。

如果没有天平,可利用卡片操作、画图表的形式进行分析,如画树图的方法。

教师初步归纳最优方法。

让学生继续探索10、11个零件找次品的方法。

教师最后全面归纳最优方法。。

练习二十六

第1题,因总数为9筐,故可平均分成3份,只称2次就保证能把吃过的那筐松果找出来。如果天平两端各放4筐,如果这时天平恰好平衡,则剩下的那筐就是小松鼠吃过的,这样只称一次就找出了小松鼠吃过的那筐松果;但这种方法是不能保证一次就称出来的,也不能保证2次就能称出来,只能保证称3次就一定能称出来,故该方法不是最优的。

第2题,把15盒平均分成3份,至多3次就可以保证找出较轻的那盒饼干。

第4题是一个趣味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到爸爸与小明的年龄差是不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即现在和3年后两者的年龄差一样,所以设小明今年岁,则爸爸今年就是(+24)岁,从而+(+24)=34,可算出小明今年是5岁,爸爸今年是29岁。

第5题的编写意图在于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活动,学会用图示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题答案是至少需要称3次。

第6题与例题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找次品”,因为不知道次品比正品重还是轻,所以问题就复杂多了。对本题而言,还是分成3份,至多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一袋白糖,若天平平衡则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称一次就能判断次品是轻还是重了;若天平不平衡,则这两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轻(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平,若天平平衡,则轻(重)的是次品,若天平不平衡,则重(轻)的是次品。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此题为起点,探索数量为4,5……时如何找出次品。

第7*题是一道关于集合运算的题目。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用集合圈来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本题可引导学生利用集合知识画出下面的图示:

再分析题意:两个组都没有参加的有6人,所以参加课外小组的一共有25-6=19人。这样,结合以前学的知识,就可算出集合圈中表示既参加音乐组又参加美术组的有12+10-19=3人。

关于“你知道吗”的说明

本专栏简要介绍了在已知次品比正品重或轻的情况下,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测的次数。由该表可发现,只要待测物品数量介于+1~之间,则最多只需要测次就保证能找出次品。由此,要保证6次能测出次品,待测物品可能是244~729个。

五、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集中解决,如有的学生在称的次数少于至少能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时,就找出了次品,这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活动完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汇报结果,并在黑板或屏幕上一一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却有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篇17: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试题

一、认真读题,细心填写。

1.分母是9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2.23比()少1;13米比16米多()。

3.29=()27=8()=12()=( )81

4.一个分数的分子扩大5倍,分母(),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分母缩小7倍,分数大小不变。

5.1318去掉()个与它相同的分数单位后是12。

6.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每段长()米。

7.分数单位是19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8.3个29与4个29的差是(),和是()。

二、认真思考,大胆判断。

1.把34的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加上6。()

2.35的分子扩大3倍,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也要扩大3倍。()

3.大于15而小于35的分数只有1个。()

4.比23少12的数是16。()

5.因为5<6,所以15<16。()

6.78+56=7+58+6=1214=67()

7.分数的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8.13+14-13+14=0()

9.因为912=34,所以912的分数单位是14。()

10.计算14+59时,最合适的分数单位是136。()

三、周密分析,慎重选择。

1.从1里面连续减去15,减去()次得0。

A、4B、5C、6

2.下面算式的结果不是12的是()。

A、14+14B、25+110C、34-13D、712-112

3.512的分子加上10,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

A、4B、15C、24D、45

4.1―47―17可以按照()计算。

A、1―(47―17)B、(1+47)―17C、1―(47+17)

5.一根绳子截了49次,正好截成同样长的若干段,每段长是这根绳子的()。

A、148B、149C、150D、151

6.计算19-(4.8-145)正确合理的方法是()。

A、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B、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C、两种方法都可以

7.王兵3分钟算了4道题,马乐7分钟算了8道题,他们两个()算的快。

A、马乐B、王兵C、一样快

四、把12、38、29、47、1120、415分别填在下面的圆圈里。

五、计算。

1.直接写得数。

23+45=1112-16=56+23=

13-14=411+533=613-439=

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5+12+110=1325-(47-1225)=

711-712+411-512=23-37+(13+37)

3.解下列方程。

14+x=56x-27=720x+14+25=910

4.列式计算。

(1)从34里减去18与512的和,差是多少?

(2)3减去35,再减去56,等于多少?

六、走进生活。

1.水果店上午卖出苹果38千克,下午比上午多卖出120千克。这一天一共卖出苹果多少千克?

2.小刚看一本书,三天看完。第一天看了全书的718,第二天看了全书的49。第三天看了全书的几分之几?

3.有两根铁丝,一根长710米,另一根长310米。两根铁丝一共长多少米?两根铁丝相差多少米?

篇18: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的测试题

一、教材分析

(一) 明确单元核心内容

本单元为北京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见图1) 。课题为W hat are you doing?单元话题为学校、家庭日常生活和业余活动。单元的功能和结构为谈论某 (些) 人正在做某事或正在发生的事情:What are you /they doing? I am... We /They are...What is he she /Baobao doing? He /She is ...What am I doing?You are...单元的文化为介绍中国特有的日常活动, 如practicing Kun Fu, playing hide-and-seek, 公园里老人们集体dancing等, 具体到各个课时, 又有各个课时的文化渗透, 如, Lesson 1:大家认可的一种语言学习方法Reading aloud, listening to English songs;Lesson 2:美国人对篮球的喜好, Kung Fu一种词汇现象, 是由音译而来;Lesson 3:渗透爱家庭、敬老人的价值观。

本单元的学习和教育价值是在丰富的对话交流语境中, 学生懂得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体会, 珍惜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树立爱家庭敬老人的价值观, 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如美国人对篮球的喜好, 中国人对传统Kung Fu的热爱等。

(二) 多角度解读课时任务

本单元有四个课时, 前三个课时是新授课, 第四课时是复习课。下面具体谈谈新授课时自身的特点和各课时之间的联系。

1. 整体看:聚焦核心内容, 课时各有侧重

本单元三个新授课都围绕询问并回答或谈论某 (些) 人正在做的事情的日常交际用语这一核心内容展开。但各课时的教学任务各有侧重 (见图2) 。Lesson 1 侧重于What are you doing?I am...;Lesson 2 侧重于What is he/she doing?He/ She is ...;Lesson 3 侧重于What are they doing? They are...根据教学侧重点的不同, 创设的情景也不同:Lesson 1 是Mike遇到Guoguo, 知道她正在大声朗读、练习英语, 遇到Lingling, 知道她正在听英文歌曲, Mike希望自己的汉语能像Lingling说英语那样好;Lesson 2 是在Mike的家里, Mike的父母谈论Mike和Kevin正在做的事情;Lesson 3 是Maomao给Lingling看自己家庭成员的照片并谈论照片中大家正在做的事情。

这些场景与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不仅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有所谈论, 对基于照片的生活回顾也有所涉及。

2. 横向看:课时之间联系紧密, 教学内容层层推进

虽然课时之间各有侧重, 但所学语言却彼此植入, 循环往复, 层层递进。如, Lesson 1 的重点功能句型是What are you doing? 但对话中和Let’s do .中What is she doing? What am I doing? 都出现了 (见图3) ;Lesson 2 的重点功能句型是What is he/she doing? 但同时复现了What are you doing? (见图4) ;Lesson 3 的重点功能句型是What are they doing? 但出现了What are you doing? We are...You are... (见图5) 。

这说明了功能用语在本单元的复现率比较高, 体现语言在多种场景中表达的灵活性。

3. 纵向看:单一课时的各板块相辅相成

单元中每个课时都分别有四个教学板块, 板块的内容、功能和达标要求从纵向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板块间相辅相成, 共同服务于课时目标的达成。请看表1:

词句学习板块 (见图6~8) 为例加以说明:4.独立看:各教学板块自成体系, 以各课时的

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景的原则, 处理好词汇与句型的关系。

5.立体看:板块教学内容有难易、有轻重, 以第一课Listen and say部分为例加以说明 (见图9) :

二、学情分析

(一) 重点交际用语

学生在三年级的北师大版教材中曾接触和学习过不同人称的现在进行时的表达法 (见图10) 。对be doing的句式结构有所了解。但后续学习中, 由于复现率较低, 人称的正确区分和be doing在实际情景中的灵活应用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教学建议:教师可以通过三个课时不同人称的专项学习, 设计多种语言实践活动, 增加语言复现率, 引导学生熟练表达。

(二) 词汇和短语

本单元涉及的12 个动词及动词短语也是教学的重点, 词汇量不多, 而且都是以现在分词的形式呈现, 为语言的应用提供了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降低了语言使用的难度。其中动词及动词短语有:drawing a picture, watching a basketball game, fishing, dancing, playing以及practicing myEnglish, chattingwith my friends, practicingKung Fu, putting candleson the cake.画线的词汇学生都学习接触过, 难度不大。

教学建议:教师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 语义部分采取短语整体呈现的方式, 引导学生整体理解和记忆;语音部分重点关注和具体指导学生首次接触的词汇, 如practicing, chatting, putting等, 尤其是-ing在词尾中的正确发音如practicing;并注重创设相应的语言情景引导学生语用。在词汇教学策略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归类记忆, 如practicing my English, practicing Kung Fu;making handwork, making models;playing, playing the piano等, 并进行适度地同类动词短语归纳或拓展。

(三) 情景语言

语言是情景的产物, 根据场景变化和人物真实情感的表达, 本单元也出现了一些情景语言, 如“Lingling speaks English very well. I wish I could speak Chinese very well. Sure you will. You are having a good time.”等。这些句子由于受情景的限制, 出现的频度不高, 即使出现, 教师也是弱处理, 所以应该是理解和朗读的难点。建议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处理, 丰富学生对对话的理解, 树立语言表达得体性的意识。

三、确定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

(一) 单元目标

1. 能询问、回答或表述自己或他人正在做的事情并发表简单的看法。

2. 能听懂、认读practicing my English, drawing a picture, chatting with my friends, making handwork, watching a basketball game, playing the piano, making models, practicing Kung Fu, fishing, putting candles on the cake, dancing, playing hide-and-seek等动词及短语, 并能在相应情景中运用。

3. 能根据字母组合qu在单词中发音为/kw/的规律拼读单词。

4. 能理解并朗读Listen and say板块中的对话内容。

5. 能读懂Now I can read板块中转述主课文的语段, 并尝试复述。

6. 能善于观察、勤于学习他人有效的学习策略, 养成自己的业余爱好, 懂得与他人分享美好的生活记忆。

(二) 课时目标

LESSON 1

1. 能够听懂并朗读Listen and say中的对话内容;能运用“What are you doing? I’m ...”的交际用语询问对方或回答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2. 能听懂、会说、认读practicing my English, chatting with my friends, drawing a picture, making handwork等动词短语,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3.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小组内或同伴间完成Let’s do中的游戏活动。

4. 能认识到他人的长处并善于借鉴学习他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LESSON 2

1. 能够听懂并朗读Listen and say中的对话内容;能运用“What is Mike /he /she doing? He/She is ...”的交际用语询问并回答他人正在做的事情。

2. 能听懂、会说、认读watching a basketball game, playing the piano, making models, practicing Kung Fu等动词短语,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3.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小组内完成Let’s do中的游戏活动。

4. 能利用业余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并懂得与家人交流和分享, 获得家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美好情感体验。

LESSON 3

1. 能够听懂并朗读Listen and say中的对话内容;能运用“What aretheydoing? Theyare ..”的交际用语询问并回答他人正在做的事情。

2. 能听懂、会说、认读putting candles on the cake, dancing, fishing, playing hide-and-seek等动词及短语,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3.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小组内或同伴间完成Let’s do中的游戏活动。

4. 能借助图片、照片、录像等方式与朋友回顾并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 体验生活的美好。

LESSON 4

1. 能在真实的情景中恰当运用本单元关于谈论某 (些) 人正在做某事的日常交际用语。

2. 能够听懂、认读、书写本单元出现的部分动词及动词短语, 并能在相应情景中运用。

3. 能够根据字母组合qu在单词中发音为/kw/的规律拼读单词。

4. 能读懂Now I can read板块中转述主课文的语段, 并尝试复述。

5.能在完成听说读写的各项任务活动中, 发展自己的综合语言技能。

四、具体实施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 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一) 强调单元整体备课, 重点把握课时任务, 有的放矢

课时的任务要相对集中, 指向性强, 重点突出, 之后适度拓展。

(二) 强调整体备课, 把握环节任务, 轻重有责

课时中的四个板块不能平均用力, 重点板块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去设计, 非重点板块要简单处理。

(三) 强调学生理解, 学得明白

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多次遇到这种现象:教师在前面用课件、用图片, 又比划、又绘声绘色地讲得很卖力气, 但当询问学生书中的句子是什么意思时, 他们却不知道或一知半解。由此可见, 理解成了阻滞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第一大问题。因此, 建议教师在理解教学上面多下工夫, 找准理解点, 并找到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的方法。例如:在进行短语putting candles on the cake的教学时, 教师不仅要教学这个短语在书中的呈现方式, 配有相应的图片、视频或动作模拟, 理解其义, 甚至详细到与making a cake的区分, 还应该涉及两点:1.putting是put的现在分词形式, 是双写了词尾t加ing组成的, 意图是引导学生了解动词是有词形变化的, 是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句中的;2.教师提炼短语:put...on...把……放在……上。鼓励学生替换说出新的短语, 如put a book on the table, put my hand on my head等, 使学生树立短语意识, 做到举一反三。

(四) 强调活动设计, 有量更有质

1. 激活原有认知, 鼓励积极参与, 减少机械性的操练活动, 增加意义性应用活动。

2. 建构知识体系, 弥补知识不足, 找准生长点。

3. 增加教学活动的挑战性, 获得成功感。

参考文献

胡壮麟.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 (一年级起点) 五年级下册[T].北京:北京出版社.

上一篇:维修工程质量自评报告下一篇:会计手工账实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