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物理概念教学之我见

2024-08-28

加强物理概念教学之我见(精选9篇)

篇1:加强物理概念教学之我见

加强物理概念教学之我见

【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概念氛围;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多种方法,科学记忆概念;巧设问题,灵活运用概念”五步开展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实践。【关键词】概念 五步教学

我校 06级高一在学生入学近一学期时,对学生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你认为最难学的学科是什么?近80%的学生认为最难的是物理。问:为什么?四个选项:A、上课基本听不懂(10.7%),B、听懂了,课后又不会做了(26.4%),C、原题会做,题目变了以后有时就不会做了(32.1%)D、题目复杂了有时就不会做了(31.8%)。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认为物理难学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对基本概念难以理解,或难以理解透彻,以至于听不懂或不会用,更不要说灵活运用。因此我们认为:要使学生学好物理、灵活地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复杂的物理问题,抓好物理概念的教学是关键。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它是学习物理学、理解物理公式含意、掌握其法则、规律等知识的基础。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概念是整个物理知识体系的支撑点,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高中物理教学中,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中学物理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下面我就如何加强物理概念教学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第一步:创设情景,营造概念氛围

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杨振宁说过“让学生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要面对原始的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的认识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新奇、积极的心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快就能灵活掌握物理概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创设这样的情景:磁悬浮列车以432km/h高速匀速运行了8s时间,蜗牛在10s内速度从0加速到0.1cm/s,让学生体验速度大与速度变化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给出下列案例:普通轿车0→100km/h用时20s;旅客列车0→100km/h用时500s,让学生建立起速度变化相等时变化有快慢的初步概念。再给出例1:兰博基尼Murcielago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4.0s;例2:麦克拉伦F1LM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3.2s;例3:宝马Z4跑车0→60km/h加速时间3.2s;例4:F1方程式赛车0→300km/h加速时间15.6s。让学生分析例1与例2──速度变化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分析例2与例3──变化的时间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比较例2与例4──速度变化不同,变化的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形成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如何比较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我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物理过程、重现问题涉及到的情境而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加速度”物理情境,引导深化学生的思维,再经过进一步的反复、强化后,使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第二步: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

通过第一步的创设情境,让学生主观感受到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学生对加速度有了具体的物理图景后,加速度方向的理解如何来突破呢?我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A车在2秒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1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大?B车在3秒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2.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大?让学生感受,让他们自主认识到加速度只有大小还不能说明具体问题,要说明具体问题一定需要另一个因素,这一因素即为加速度的方向,学生们恍然大悟,有豁然开朗之感。要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步,必须经过一段教学过程才能完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像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知识,掌握更牢固、更持久。当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具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教师鼓励学生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尝试给有关的概念下一个恰当的定义。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物理素质,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得当,很多概念的定义,学生基本能归纳准确。对物理概念的教学也应该有长计划,短安排,绝不能期望短期内完善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基本概念的初步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学体会,琢磨概念的内涵。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定义进行剖析,加深理解,最后附上部分练习题。如各种力,位移,动量等物理量的教学我就采用先引导,后由学生自己对物理量定义,然后逐步完善。这样作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一个物理量产生的条件和怎么样给它以定义。如电场强度,磁感强度,电势通过这样的程序教学,使学生逐步领悟物理学中概念产生的特点,同时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

第三步: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

通过第一步和第二步后,学生回顾速度的概念: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即物体位置变化快慢。定义式v=Δs/Δt让学生猜测加速度的定义式是什么。由学生得出加速度a=Δv/Δt。即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Δ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也可以说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学生基本上可以从文字语言描述加速度和数学语言描述加速度;但由于学生所具有的物理知识不足和思维的局限性,所下的定义不一定完整,甚至下出错误的定义。这时,教师不必急于纠正,而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相互启发,不断纠正错误,直至得出完整、准确的定义。同时,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句,更准确地理解概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例如在高一第一节《力》中我就给学生提出这样系列的问题:“力为什么可以这样定义?”;“能不能把力定义为是手对黑板的作用?”;“如何给一个物理概念下定义?”;“定义中‘相互’两字如何理解?”;“力的相互作用有无先后?”;“平常说的体力、脑力、生产力等是否就是物理中的力?”。从一个熟悉的概念引出一系列他们从未想过的问题,必然大大激发了他们思维兴趣。这样逐步使学生懂得掌握概念靠“记”是不够的,理解才是掌握概念的关键。促使他们会思考、爱思考、直至勤思考。最后归纳出准确的定义。

第四步:多种方法,科学记忆概念

解决物理问题就是运用记忆的物理知识去分析、综合、推理的过程,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只有组织有序的知识才能在需要应用时成功的提取和检索。”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可以使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建立多通道联系,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当学生理解概念后,用多种科学的方法记忆概念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为了使学到的知识牢固地铭刻,必须加强记忆。如图表记忆,顺口溜记忆,理解记忆,类比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等,这些巧记、妙记,都能缩短记忆周期,使知识信息贮存得牢固.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忆,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智慧的仓库”。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当需要某些知识时,则可随时取用,从而保证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的迅速进行。

第五步:巧设问题,灵活运用概念

学习概念的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在此环节,我从多角度提供概念的变式,让学生判断,或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深化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加速度”的概念,利用下列问题进行应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返回舱距地面10Km时开始启动降落伞装置,速度减至10m/s,并以这个速度在大气层中降落。在距地面1.2km时,返回舱的4台缓冲发动机开始向下喷火,舱体再次减速。设最后减速过程中返回舱做匀减速运动,并且达到地面时恰好速度为0。求最后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提高了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物理概念运用自如。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五步”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因概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们只有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适用于该概念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实质,为灵活运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是简单地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尚仁.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郝瑞玲,樊晓莉五步教学法初探.甘肃教育.[J].1999,(Z2).

[3]樊伟新.“加速度概念”探究式教学的设计思路.浙江上虞中学.人民教育网.2005,(08).

篇2:加强物理概念教学之我见

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

吴玉花

【摘要】: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知识的基本组成元素,是形成物理规律的必备知识。聋校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聋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聋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因此,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概念的特点和聋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法,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聋校

物理概念

教学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知识的基本组成元素,是形成物理规律的必备知识。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因此,概念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有声语言的缺失,聋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尤其是对于综合性强及抽象程度高的概念,聋生在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中困难会更大。因此,研究聋校物理概念教学策略,帮助聋生正确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便成了教师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是我概念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生动直观,引入概念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首要环节。引入得恰当,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他们的思路纳入正轨,对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的要领有着直接影响。聋生由于丧失了听力,靠手势语言和别人进行交流,靠视觉器官的直观形式获得信息,视觉敏感,形象思维非常发达,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相对较差。因此,概念的引入一定要符合聋生实际,要具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这样可以激发兴趣。聋生有了强烈的兴趣,便会主动地、积极地去解开悬念,获取知识。如在讲“蒸发”概念时,可以问学生晒衣服时发现衣服干了,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就干了,这两个现象中“水”到哪里去了?通过聋生平时生活中已有的认识,猜测水可能到空气中去了,从而引入“蒸发”概念;在讲“惯性”概念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直观再现刹车,加速,转弯时的画面,让聋生观察刹车,加速,转弯时乘客的表现,从而引入惯性概念,贴近生活,聋生比较容易接受;在讲压强时,请聋生把铅笔拿出来,把尖端和平端分别抵在两个手指间,用力挤压,让他们亲身感觉两手指疼痛程度不同,使他们联想到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通过聋生自身的感受引入压强的概念。这样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探其究竟、寻找现象背后规律的兴趣。

二、创设情景,形成概念

概念的引入,仅仅是提供感性的认识;而概念的形成,则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入抽象思维。聋生由于自身的生理局限,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存在着片面性和不确定性,表象的贫乏而不稳定,对概念的形成非常困难。而物理概念内容的抽象,教师难以准确地用手语描述和讲解清楚。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时,除了通过实验和举例分析形成概念外,还可以根据聋生的认知特点,把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创设情景简化成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便于聋生认知的感性材料,让聋生体验和感悟概念的基本内涵,从而准确地形成完整的概念。例如在讲水能风能的概念时,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再现了遭受台风洪水袭击的情景画面,汹涌的潮水将海堤的石块冲掉,一头大水牛被巨浪冲走了,铁皮搭建的屋顶被飓风刮到了半空。看见这样的情境,聋生就会体会着海浪、大风所具有的能量,形成了水能、风能的基本概念。这种通过情境的创设实现对概念的感悟,比教师的反复口述和手语描述概念效果要好得多。总之,形成概念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要把握概念的形成规律和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聋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法。

三、通过对比,理解概念

聋生由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所以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困难很大,特别是一些不易理解或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起来困难就更大了。因此,在教学中把一些不易理解或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与聋生比较熟悉、了解的现象进行比较,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将电阻与道路的阻碍进行比较:沙子土路和柏油公路阻力不同,好比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不同;公路越长行走越费力,好比其它因素相同时,导体电阻与长度成正比;公路宽行走起来阻力小,好比其它因素相同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成反比,这样,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就很容易理解了。再比如,学习电流时与水流比较、学习电压时与水压比较等等。

四、剖析异同,深化概念

聋生由于听力缺失,逻辑思维能力差,对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于表象,所以他们对相似的词语和概念很容易混淆。为了使聋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必须明确概念中要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一些类似的概念进行同中求异,异中见同,不断深化概念。例如:“压力”和“压强”是力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要求聋生必须有深入的理解,在教学中就要对两个概念进行全面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通过实例让聋生知道,压力和压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压力是反映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用大小、方向、作用点来描述它,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它是由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决定的。它们的联系是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如果我们能对不同概念异中求同找联系,同中求异抓类比,这样就能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达到深化理解概念的目的。

(五)通过练习和应用,巩固概念

聋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不牢固、不完全、不深刻的,所以只有抓好概念练习与应用,才可能加深理解,形成自然记忆,并借此促进聋生思维的积极性,及时暴露概念学习中问题,使教学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聋生由于逻辑思维能力差,学习上有很大的畏难情绪,所以练习的设计要少而精。例如:学过压强概念后,学生对压强的定义式P=F/S容易记住,而对压强的真正物理意义、本质特点,并不能很好掌握,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下列练习:将质量为2千克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物体放在面积为1平方米的水平桌面的中央,(1)求物体对桌面的压强;(2)将大小为5牛的力竖直作用在物体中央,求物体对桌面的压强;(3)将物体底面积的1/4伸出桌面,求物体对桌面的压强;(4)用大小为10牛的力将物体紧压在竖直墙面上,求墙面受到的压强。通过对压力和受力面积的详细分析,从而达到巩固概念要领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要设计一些平时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聋生解决。例如:学过蒸发后,提出这样的问题:(1)晒衣服的时候,为什么要把衣服放在向阳地方?并且把衣服摊开,为什么有风的日子干得快?(2)我们在夏天扇扇子并不能降低气温,但为什么觉得凉快?让聋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达到巩固概念要领的目的。

总之,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概念的特点和聋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法,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锦秀.《让聋校教学更贴近聋生生活》[J].现代特殊教育,2005(1).2、朱莉英.《生活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特殊教育,2008(3).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3:物理概念教学之我见

物理概念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既是观察、实验的产物,也是抽象思维的结果. 故在物理概念教学时,可以观察、实验为切入点,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 从物理现象的特征出发,提出物理概念,而且还可以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培养观察力、注意力和实验能力.

例如,在“大气压”这一节内容,由于对大气压强不了解,虽然每时每刻都处在大气压强之下,但却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于是,我先演示或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几个实验,如覆杯实验、注射器提物等,也可将两张平行的长纸条放在嘴边,事先问学生吹气时,纸条会出现怎样的现象,试验中观察到什么结果,如何来解释. 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而且又有亲身体验,自然而然的切入到大气压强概念的教学.

二、从学生原有的物理概念与新概念之间的类属关系来寻找切入点

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间的类属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 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及并列结合关系. 这种分类方法的标准是将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相关知识在包容和概括的水平上与新学的知识相比较,高于的则新、旧知识构成下位关系; 低于的则构成上位关系; 既不从属又不能总括的则为并列结合关系. 在物理概念教学时,可以从这三种关系找切入点.

1. 以下位关系中的原有物理概念为切入点

下位关系学习多次进行,会导致知识不断产生新的层次,不断的分化与精确化. 这样可以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此为切入点,联系到处于下位关系的新概念.

例如,在学习了力的一般概念后,在进行重力、摩擦力等概念的教学时,也可以将学习力的这一概念的顺序沿用至此,从它们的定义、力的三要素、图示、测量等这几方面来描述. 一方面巩固了力的一般概念,同时又对此更精细化.

2. 以上位关系中的原有物理概念为切入点

在对已掌握的概念进行归纳组织或把部分综合成整体时,都需要进行上位学习. 故可以以原有的物理概念为切入点,总括形成新概念.

例如,在建立机械能概念的过程中,可以以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等已有的概念入手,总括到机械能的概念. 然后一系列的实验如小球摆动等,演示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提示学生如果不考虑摩擦力或其他阻力的作用,机械能将会保持不变,即机械能守恒. 从而完善机械能的概念结构.

3. 以并列结合关系中的原有物理概念为切入点

虽然新的概念不类属、也不能概括原有概念,但它们之间仍然具有某些共同的关键特征,根据这种共同特征,新概念与已有概念并列结合,新概念就有了意义.

例如,物态变化中的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机械能和内能中的物体动能与分子动能,物体势能与分子势能;电学中的电流、电压、电阻和电功率等都可以以现学的概念为切入点进行教学; 或两个概念间虽无直接联系,但遵守同一法则,则可用类比的方式切入教学. 又如,在建立功率概念时,可以以速度的概念引入: 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路程的比值法为切入点,引入可在相同时间内比做功的方法建立功率概念.

三、从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角度寻找切入点

1.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

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但熟视无睹,不加思考. 因此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生活中的各类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对此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提出该类物理现象的共性,从而提出新概念的建立,使学生感到很亲切,觉得物理就在身边. 例如力的概念,可以从生活中的手提重物、人推车、拍皮球、压弹簧等切入.

2. 以学生错误的前科学概念为切入点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问题的了解也绝不是一片空白,但由于他们的思维水平、感知范围的局限,这些概念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可以以错误的前科学概念为切入点,拨乱反正进行物理概念教学. 例如关于浮力的问题,学生早已知道浸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浮力作用,但常认为木块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木块受到的浮力大,而铁块沉在水下是因为不受浮力或受到的浮力小. 这时将错就错,顺着学生的思路,用实验来测一测是否果真如此. 这一情况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概念产生矛盾与冲突,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这时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切入到“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概念.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 以上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寻找物理概念教学的切入点. 但这些切入点也并不一定会尽如人意,所以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不断地琢磨用什么方法,在什么时机合乎时宜的切入到新的物理概念,只要我们能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适用于该概念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实质,为灵活运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现在很多学生反映初中物理难学,而学生认为物理难学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对基本概念难以理解,或难以理解透彻,以至于听不懂或不会用,更不要说灵活运用.因此我们认为:要使学生学好物理、灵活地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复杂的物理问题,抓好物理概念的教学是关键.

篇4: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之我见

中学物理需要学生理解和记忆的东西很多,要求他们日常生活中观察的各种现象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很多。为了降低学生概念理解的难度,教师可以采用先让学生“做”,再充分利用直观演示的方式来提示概念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概念的实际来源。把握住此环节,就会给整个概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讲“液体压强的特点与规律”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U形管在水中同一深度及不同深度的高度差,由此推出各种结论,从而总结出液体压强的规律。

二、分析综合总结

新概念建立之初,一味咬文嚼字、背诵概念是不可取的。在教学过程中,感知是很重要的,但不应让学生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而要引导他们把所感知的材料上升为理性知识。即把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最终概括出本质的东西来。

如讲液体的压强特点的规律时,要引导学生辨析压强在清水与盐水中,为什么同一深度处高度差不同?为什么不同深度处高度差相同?像这样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分析、综合,逐步深入,从而引导出液体压强的特点与规律。

三、科学合理的设疑猜想

根据感知认识,教师有根据地提出所需探究的问题,设想有关合理的步骤,是培养学生思维积极性、发展思维的有效途径。

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让学生观察小车在不同物体表面的运动情况后,引导他们进行假设:在光滑无摩擦的情况下,会出现什么情况?这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猜想一定要在对事实和现象以及正确的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也可以从错误的方面进行分析推理。

四、引导概况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在观察分析之后,在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之后,要引导学生或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同时要求能准确、简练、完整地表述概念,对某些物理量还要给出定义式,用数学形式或图象准确地表达物理量跟其他量的关系。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如:讲“光的折射定律”时,可要求学生找出光的反射和折射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自己总结或讨论有关折射的规律,学生根据已有的反射知识基础,试着总结。学生的概括是否完整正确呢?再通过实验验证,最后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这样组织教学,学生学习热情高,不仅提高了研究问题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

五、加强应用巩固

学习物理知识重在应用,在应用中使学生不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概念的理解应用也要分阶段,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注重积累,强化学习动机,适时加强反馈,让学生养成迫切学习物理的愿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与方法。

篇5:高中物理有效教学之我见

重庆市酉阳县第二中学

韦路

【摘 要】我们在高中升学压力的重压下不可谓不敬业,学生废寝忘食,老师也是费尽心思想各种妙招。本该学生家长逢年过节享受节日快乐的时光都用来补课了,可是我们物理的教学效果于学生、家长、老师都不是太满意。根源在于什么呢?本人拙见还是应该多提倡“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的理念,这才能提高我们的物理教学效果。

关键词:提高 高中物理 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在多数学生和老师以及家长看来是一门很难熟练掌握和教好的一门学科。事实上高中物理的规律性很强,只有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和尊重学科特色属性,引导和培养好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就会让学生学得很轻松。

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就是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即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不论教师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得是否认真,学生学得是否辛苦,如果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不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就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那我们改如何提高我们物理有效教学呢?本文我通过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几点拙见。

一、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师头脑中始终有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备课时才会有所体现,上课时有所落实。其次教学时必须心中装着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时时刻刻想到他们。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应分别对待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如课堂提问时,对低等学生,提的问题要基础,尽可能显浅,并一点一滴地启发。通过提问使低等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中等学生,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略加提高,提一些经过思考和比较就能回答的问题。对上等学生,提的问题要在中等基础上深化、拓宽。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教学对象的整体情况选择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确定具体教学方法。在备课中,只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尽所能,各有所得,不同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才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教师只有每一个环节中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教学才有针对性,课堂才更有效。

二、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传统的教学总是要求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教师一般大多采用单一的注入式教学,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有的教师把学生实验改成演示实验,甚至干脆不做,变成讲实验。一堂课基本是教师讲到底,缺乏师生交流,学生几乎没有动手动脑练习的机会。结果是学生课堂似乎听懂了课后自己却不会做。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1.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过去的教学是以教定学:教师讲,学生被动的听,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的时间都被教师占用了,学生缺少练习、体验的时间。而学习是一个需要内化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学生课后花多长的时间来自觉学习物理这一门课。而且,从上课到晚自习间隔了较长一段时间,学生的印象已经不是那么清晰了。对有的学生来说,完成作业和练习就有了一定的困难。这种情况下,教师内容讲得再好,语言再流畅,例题再多,其课堂教学也是低效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给学生留有内化时间,要敢于精简“讲”的内容,放手给学生多“练”的机会,注意学和教的最佳结合。甚至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研讨的论坛。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推理、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而不是只让学生记住这些定律、定理的内容、公式,然后让学生通过做题、练习来掌握。否则学生的学习只能是事倍功半,低效的学习!

3.重视实验操作、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自然科学,“所有的科学都是从实验开始的。”几乎每一个物理教师都能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然而确有很多教师主观认为讲实验比做实验来得轻松,更容易应付考试。宁可在黑板上不厌其烦地反复多次地去讲实验,而不是真正引导学生来操作实验。由于缺少亲身动手操作体验,印象不深,学生课上听懂课后就忘了,以致教师还得反复讲。专家认为:对于实验,讲十遍、百遍,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中的实验也越来越灵活多变,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像以往那样没有长期实验探究操作训练是很难应对高考的。

三、引导学生养成情景分析和建模的习惯

1.高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困难分析

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包含这样的流程,从实际问题中提取信息,排除次要因素(抛除非物理信息),确立理想化的研究对象和物理情景,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寻找物理对象在变化过程中满足的定量和定性的规律,直至解决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传统物理教学及有关问题的训练,往往直接给出简化后的物理对象或物理图景,因而在问题的处理上,学生缺乏对物理对象和物理情景做理想化处理的方法和能力。

如学生习惯于解决细线悬挂小球的摆动问题,而对小孩荡千秋却一筹莫展。学生习惯于解决小球过顶的圆周运动问题,而对汽车过拱桥的问题却束手无策,困难在于:①学生缺乏准确的物理模型。在实际问题的众多对象中,思维容易受到问题表象的干扰,很难抓住对象本质特征,因而难以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图景和物理模型,形成认识上的思维障碍。②学生缺乏程序化的思维训练。由于现行教材、教科书中应用性的生活事例很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缺少该环节的思维训练,在问题的应用上,学生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认识经验和思维习惯,久而久之,就认为物理就是代代公式的数学运算而已,因而淡化了物理思维的训练,形成方法上的思维障碍。因此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图象情景的教学,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图象情景教学的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不同的信息对大脑中不同的部位产生刺激作用,如文字信息传向左半脑,引起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完成数字计算和演绎,而具体的形象图形和图像信息将传向右半脑,引起形象思维,形成空间概念。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文字信息和图形信息交替传递到大脑的左半部和右半部,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和抑制部分在左、右半脑交替出现并相互补充,思维品质就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并保持持久的兴奋。应用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在教学上通过图象图景的教学,建立由实际情景——理论模型——新实际情景的有机联系。加强抽象的物理规律与形象的实际情景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的效率,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四、引导学生反馈、归纳、总结所学物理知识

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归纳总结就是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整理,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建构成有机的物理板块,让学生在整理中巩固提高。这就好比一个有条理的人会经常整理内务,物品摆放有序,存取自然方便,使人赏心悦目。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①每一节课的内容,下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小结。并且要求学生在作业前将当天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②每学习一章要求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点,画出物理知识联系图。③物理测验后要求学生对答题情况进行反思,寻找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对错题进行更正。通过以上的教学策略,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归纳和应用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篇6: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我见

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研究提出教学问题解决策略,以达到对学生的最优发展为目的,教师与学生共同策划教学方案与教学过程的一种方法。

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有法即有规律可循,因此需要设计;教学无定法说明它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艺术性,也需要设计。无论从科学的角度还是艺术的角度看,教学都需要设计。

特别是初中物理课的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不能仅仅只是枯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往教学中备教法存在两个不足:一是所备方法十分简单,以讲授贯穿始终;二是只备教法不备学法,教师很少考虑学生怎么学。备学生也存在着局限性:一是角度并非是学生的发展而强调教学的任务的完成;二是以中等学生为参照,忽略了两头的学生。对于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感到物理课是枯燥无味的,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低效。因此物理教学的艺术性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所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艺术设计,我主要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是成功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

1、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备课的过程

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从而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手段应用中和教师语言表达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使其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最终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所以说教师用一生的教学生涯为学生备课。

2、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中学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一位中学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3、教学生动,活跃课堂气氛

根据教学内容,课前预设一些鲜活的情境或环节,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势能时,可向学生说,下雨时,雨滴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有冰雹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风趣的语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趣,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4、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0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5、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

6、要求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学习物理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设计的实效性与创新性

1.要注重突出新知可探性,避免超前自学

由于自学易打破探究的悬念感与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从而造成创造活动的中断,因此,在探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要求学生自学本节将要探索的内容。但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为了有利于课堂主要问题的创造性探究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有关的预备知识,或根据需要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或查阅有关资料,但不可让学生直接接触主要问题的实质或结论。例如在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声学上的一些名词不够了解,可以通过课前自学或上网查阅“振动”和“摩擦”及“打击”有何不同、自然界中的声音和人为声音、固体和液体及气体中的声音现象,但不要涉及声音是由振动产生和声音在各种物质中都能传播这一中心问题。这样给探究铺平道路,避免学生讲声音是打击产生的或声音是摩擦产生的。但在“看不见的运动”一节教学中,假如让学生提前自学,再进行实验探究,那只能使学生获得探究的过程,其中的方法、科学知识都不存在悬念了。

2.设计教学程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学生的认知过程,可以分为摄取、定位与活化三个步骤。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摄取了许多知识与方法,这些知识与方法最初在头脑中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如同无人治理的仓库中堆放的货物一样,不便于提取与运用,这就需要通过小结等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定位,“理清”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及内在联系,使之有序化,如同超级商场中将货物分层、分柜台摆放一样,从而便于提取与运用。最后还要将这些内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使它们活化,如同商场中的货物必须被买走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一样。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实现熟悉上的“两个飞跃”。在一节探究教学过程中,也应该符合这一认知的全过程。例如在“科学探究:摩擦力”的教学中,要使学生感知摩擦的存在、提出摩擦存在大小的问题、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可能因素,再让学生摄取控制变量法、力的平衡法测摩擦力这一方法;通过实验与分析来去伪存真,从而定位:“摩擦力与压力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最后将知识活化,讨论在生活中如何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

3.对具体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要符合课题的合适要素

科学探究,离不开探究的程序,这一程序其实就是思维的程序,它既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与探究学习的步骤,又是一节课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与主要任务,它们是课堂教学的“脊柱”。程序中的各个要素相当于“脊椎骨”,它们对于一节课的探究过程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每一节课内至少要有一个问题运用一条程序化的思维过程步骤。例如在“合理地利用机械能”一节教学中,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在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其总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其中探究凸透镜成虚像的情况是相对独立的,它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4、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设计,重在学生的形成过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得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它们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要求过高过急。

5、物理知识的应用设计,是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物理知识,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6、教学设计的创新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于杰先生在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时认为,创新是大学教育的灵魂。这所大学之所以赫赫有名,就在于它坚持了创新这一办学思路。在与北京大学一个系的课程进行比较后,于杰先生认为,北京大学与法国高等师范学校的课程主要区别不在科目与内容上,而在没门课程对学生发展定位的不同,即教师不是首先教学生具体的“房子”,而是首先要让他们了解“房子”的整体概念。每一门课程教师都把创新放在首位,正因为如此,这所学校才培养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得主和政治领袖。由此可见,创新是多么的重要。人们在创造过程中,注意力总在高度集中,会达到忘我的程度。教学创新会让教师体会到教学的乐趣,它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设计总是教学的本质力量较为充分的体现,因为“设计”总是与革新、进步等这样的概念紧密相连的。有了教学革新,教学就成为一种自我超越与超越他人的工作。如果教师的教学只是一般的备课的基础上完成的,那就无所谓创新可言,也就谈不上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

三、现代教学设施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飞跃,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函,也扩展了教学外延。那么,有个好的教学课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必备条件。许多青少年非常喜欢网络游戏,为此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因为游戏本身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所以运用现在多媒体教学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黄陂区实验中学

篇7:农村物理实验教学之我见论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然而在继续以升学为主要评价目标的学校,由于物理在中考中只有70分,所以有些学校将物理划为次要课(语数外占120分划为主要课),实验岗位定为次要的辅导岗位,认为实验教师就是收发仪器、清洁卫生的,于是老弱病残、关系户进了实验室;有些学校则是物理老师与实验员合二为一。前者,实验教师是一个“再就业”的好岗位,工资福利待遇可以得到保障;后者,实验教师的工资正常晋升都有困难,并且显得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物理课的地位决定了周课时少,有时几个班的物理课时加起来才能与一个班的主课工作量持平。加之物理实验仪器大多笨重,做一个演示实验有时要搬几次仪器,且有一些较易损坏,所以有些实验教师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填一下《演示实验通知单》,将仪器搬进办公室后就再也不搬进教室,在教室里就单纯讲实验,或者用学生实验仪器代替演示仪器,仅有讲台周围的几个同学能看清楚。还有些学校,干脆就没有实验室,只能把教室变成了实验室。

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物理实验教学应当受到充分重视,要注重实验教师的培养,要对实验教学进行检查;深入准备室,听实验教师的.汇报,看实验教师的实验教案;深入实验教室,听实验教师的实验课,看专任实验教师与物理任课教师配合得怎样;深入课堂,听物理任课教师的课,看演示实验是否落到了实处;深入学生,听学生对实验的要求,看学生实验是否真正完成。相关部门也可以组织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比赛,促进实验教师提高能力。对实验教师也应提出要求,如熟悉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提出仪器添置计划、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对所缺仪器要有记录等等,保证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都能顺利地进行。

多媒体的配置,可以解决物理实验中的一些难题,但也有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原来讲托里拆利实验时,因为水银有毒只能讲讲而已,非常乏味。现在通过多媒体视频,学生能看到栩栩如生的画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正是因为师生感兴趣,多媒体用得较多,可是没用多长时间多媒体就出了问题,维修的话要请省城方面的技术员,不仅要花钱还要等很长时间,加之其它原因,维修的事就容易搁浅。如我们学校四套多媒体,现在就只有一套能用,时间一长,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及教育效果自然会有影响。因此呼吁上级有关领导多组织一些相关的培训班,提高管理员的技术水平,及时维修多媒体,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事半功倍了吗?

有些仪器虽然配置了,但质量并不好,实验效果自然不能令人满意。如在做光的反射实验时,仪器中原本应该用镜片作为反光配置,但器材中却配置了一块小木片充当反光器件,效果很不明显,几乎看不出来。这是生产厂家的问题,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希望有关部门好好查处,以保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权益。可是只要我们善于动脑,不好的事情也可能转化为好的事情,通过教师的引导,反而激发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纷纷提出建议,有的学生建议换上小镜片,有的建议改用刀片,效果反而比较明显。

上面的例子也说明,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性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可是农村学校实验仪器配置得总是不全。如讲压强的时候,仪器室里并没有相关的仪器,只能自己亲自做。我便找来一块小木板,四个小钉子,制成了一张小桌子。实验效果相当不错,学生反映好,领导给予了肯定。若没有像样的仪器,老师怎么教,学生又怎么学呢?不又成了无米之炊吗?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些日常信息,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它们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的激情,而浓厚的兴趣能激励人们不断地进行探索,从而产生探究的动力。

篇8: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概念教学,感性认识,抽象性

一、丰富感性知识

概念的形成过程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当然也少不了大量感性材料对思维活动的支撑. 然而,目前我们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往往都较为单调枯燥,缺乏生活的鲜活性,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和感性知识是目前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概念学习. 作为教师,要想搞好概念教学,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在课堂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各种科技博览会,观看科教类影片,积极设计和参与各类小实验、小发明,使得学生能够获取尽可能多的生活经历,在课堂内,教师则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以景入情,为学生的概念理解做铺垫[1]. 例如,笔者在讲到“加速度”这个概念时,很多学生往往容易把它同“速度”混为一谈,为此,笔者就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一列高铁以每小时280公里的速度匀速地运行10秒钟,一只蜗牛在10秒内从静止状态加速到0. 1厘米每秒,现在请问高铁和蜗牛谁的加速度更大?”问题一提出,不出所料,大多数学生都给出了“高铁加速度大”这个答案,当教师给出了正确答案,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后,学生对速度和速度变化的概念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接下来, 笔者再举出一系列实例: “一普通的轿车从静止加速到60公里每小时需要用15秒,而一辆豪华跑车只需要3秒; 一辆普通轿车3秒钟只能加速到30公里每小时……”通过以上这些实例, 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速度变化的快慢、变化时间等一系列与“加速度”这个概念具有相关性的概念. 有了以上一系列的感性知识作为铺垫,再来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显然会轻松得多.

二、突出概念特征

在学习概念的时候,抓住概念的主要特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学习方法. 然而很多时候,概念本身不仅包含关键特征, 还伴随着很多无关特征,给学生在理解概念的时候产生了一定的辨识困难. 如果教师能够想办法突出概念中的关键特征,使得这些关键特征扩大化,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关键特征,进而轻松的掌握概念核心. 例如,笔者在讲到“自由落体和平抛运动”时,就用颜色鲜艳的笔在相同竖直的位置上标出了几条水平横线,这样一来,平抛运动竖直方向的特征就不会轻易地被平抛的曲线和水平运动所影响,从而有效突出了概念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顺利地抓住了概念的内涵.

三、进行合理的概念比较

比较法是概念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技巧,适用这种方法的概念往往分成两类,一类是表述方式、内容特点、规律特征等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概念,另一类是在内容、形式、特征等方面具有相反意义的概念,在学习这些概念时运用比较法既可以避免相似概念的混淆,又能通过对比更显著的突出各个概念的内容和本质. 例如,振动和波动,这两个概念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振动和波动的图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从图象中同一个质点与不同时刻分别对应不同质点和同一时刻入手,从而抓住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更加清楚的理清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

四、开展习题演练

围绕概念设计选择相应的习题演练对概念学习非常重要. 通过习题演练,不仅可以达到概念学习的最终目的,同时,也对概念学习本身具有反馈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例如,在讲完“加速度”的概念以后,笔者给学生留了这样一个练习题: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返回舱在返回时会经历两次减速,第一次是在距离地面10公里的时候会启动降落伞装置,使得飞船的速度迅速降低到每秒钟10米的速度,第二次是当距离地面达到1200米时, 返回舱会启动缓冲发动机让飞船再次减速. 现在假设最后的减速过程做的是匀减速运动,并且要求达到地面时的速度刚好为0,现在请你求出最后减速阶段的加速度?”这个题目既结合了当前的科学热点问题,同时又把加速度的概念融入了习题中,使得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刚学习的概念,从而为加速度概念的理解实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一旦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了,也就真正实现了概念教学的最高目标了[3].

篇9:加强农村高中物理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农村高中;物理教学;应对策略

在农村高中的物理教学活动中,学生物理基础差、缺乏实验器材,课时不足,课堂上很多经典实验无法演示或操作,再加上学科难度大,学生易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教师教学质量不达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一、农村高中物理教学面对的困难

(一)生源素质低。农村高中招的学生大多素质较低,学习成绩较差,基础薄弱、比较欠缺抽象思维能力、很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以及从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和图景。还有一些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当,或是怕苦怕累,学习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容易退缩。而物理学科本身难度偏大,又抽象枯燥,有时脱离生活实际,这就导致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低,或是恐惧学习物理,甚至弃学或厌学。还有一点,由于农村高中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没有父母的关爱和引导,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

(二)农村高中由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学校的资金不充足,很多教学用的实验器材配备不齐。

(三)在新课程改革后,物理学科的课时减少,大多数学校是高一物理每周3课时,高二理科每周4课时文科每周1课时。

应对策略

(一)培养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一般都是用经典的模型进行处理物理问题,这是重点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对

于基础差、欠缺一定抽象思维能力的普通高中学生来说,这种方法很不适。如果刚接触物理,就急于要求学会建立各种经典物理模型的话,会让学生感觉到物理是很枯燥乏味且脱离现实生活的。而教师会通过布置大量的题来让学生加深印象,这对成绩差的学生来讲简直就是折磨,会让学生在开学之初就丧失信心,缺乏学习动力。所以在高一的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用生动有趣的问题来引课,拉近与物理的距离,重点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提高物理的趣味性,并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征,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优化课余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物理教师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时下,完成物理教学任务?笔者认为一定要提高业余时间的利用效率,优化预习及复习内容,在课外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预习和复习时,要有明确的目标和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生只有知道如何学习,会学习,才能主动地索取知识,才会提高学习效率。预习新知识时,往往也是在复习学过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布置预习及复习任务时,就要精心设计符合具体学习目标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复习时有明确的重点,而不至于茫然。否则,学生只会泛泛的读一遍书,而没有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例如:在“向心加速度”这一教学中,教师在布置课后任务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为什么引入“加速度”这一概念?它的定义和方向是怎样的?

问题2.结合数学向量运算的有关知识,理解在矢量三角形定则中,如何表示两矢量之差?

问题3.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吗?其速度变化是由大小还是方向改变而引起的?如何画出表示其速度变化的矢量三角形?

问题4.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如何?何为向心加速度?

问题5.什么是变速圆周运动?其加速度就是向心加速度吗?若是,答出理由,若不是,答出区别。

以上前两个问题是本节学习中的必备知识,这一点对重点高中的学生来说很容易,但是农村高中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差,通过这样的复习,才能达到预期目标。第三个问题是学过的知识与新课之间过渡的问题,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准确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要是预习的好,收效也更好。第四题是本节中的主要内容。最后一个问题是对本节内容的深入思考,为以后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适合留作课后思考题。

2.布置课后任务时,难易适中、坡度明显

教师在布置预习和复习任务时,要精心设计题目,选择难易适中、存在难度梯度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经过思考独立解决,从而实现预定的目标。问题难度大,学生容易失去信心而弃学;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懒于思考,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最好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设计不同的问题。例如:在上述预习任务中,前两个问题,大部分学生经过复习都能够回答出,回答第三题则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对于农村高中的学生基础差,可能需要物理教师再强调一下数学知识,学生才能达到目标;第四题,中等水平的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加以总结就能够回答;最后一题,难度稍大,能够提升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合成绩较优异的学生。

3.布置预习、复习任务后,及时验收

及时验收和评价布置过的任务,可以有效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同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适度的赞扬和肯定,可以增加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并且会产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积极的鼓励作用,从而学生能够重新树立起学习物理的信心,尤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另外,通过验收还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总结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按下面两步来进行验收和评价:

(1)将预习、复习的内容印成讲义,在讲义的边角位置上设置自我反思、评价栏目,让学生总结复习的感想;

(2)及时收上来学生完成后的讲义,总结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并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讲解。

4.灵活的布置复习任务

复习学过的知识,既可以通过做习题,也可以通过做合适的小制作和小实验,或者写调查报告来完成。例如,在学习必修二“宇宙航行”这节时,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去查阅关于“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发射、升空、飞行及回收整个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并作出科学的解释说明。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后复习,既巩固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到物理是一门既有趣又有用的学科。

(三)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

对于农村高中的学生基础差,教师在平时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比如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解题习惯,在做习题时要求学生画图、做图像等方式来建立物理模型,在长期的严格要求下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总结:农村高中物理教学的课程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成绩很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物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成绩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城市中的非示范性高中也存在严重缺乏课程资源的情况,教学条件和农村高中相差不多,本文中涉及的教学策略对这些学校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宏,于基兵.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J].中学物理教学探讨,2009(5)

[2]管飞飞.基于信息技术整合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之中的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4)

[3]谢宏,于基兵.新课标背景下农村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分析[J].物理教学探讨,2009(13)

[4]夏振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谈新形势下农村初中的物理教学[J].中学物理,2009(24)

[5]宋佳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主动寻找课程资源[J].新课程学习(中),2011(06)

[6]王正全.如何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J].新课程学习(下),2011(06)

上一篇:物业维修基金的建立和监管策略下一篇:五年级想象作文700字 我们未来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