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的措施有哪些

2024-06-26

课前预习的措施有哪些(共14篇)

篇1:课前预习的措施有哪些

课前预习的措施有哪些

1、指导预习的方法。

要达到预习的目的,就要教给一般的预习方法,如教学第八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可布置这样几题预习题:①请你按课本插图,把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②1/2、1/3各是什么意思?③课文中四个图的阴影部分各表示一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④课文每段话中的“它”指什么?⑤什么样的数叫分数?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并能按课文内容,自己动手实践,有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通过预习,学生在上课时对要学的新知识已有所了解,知道疑难所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检查预习的结果。

检查分口头检查和书面检查两种方式。口头检查主要是让学生说说预习的主要内容和过程;书面检查主要是检查学试做情况,并给一定的评价。

3、培养预习的习惯。

一是注意观察每位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进行评比适当鼓励,开展“课前先锋评比”,激发学习兴趣,逐步让学生体会到预习的乐趣,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

4、提高预习的效果。

除了一般的预习方法,还规律要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预

习中去,不断地提高预习效果。学贵有疑,读书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等于不会读书。例如:一个学生预习“倒数意义”时就问:“0”有倒数吗?学了倒数有什么用?可见,学生的预习不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真正起到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的作用。

有效预习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1、预习的时间和分类。

是不是只要课前看一下要学习的知识就算是预习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预习分为三大类:—是课前预习,二是阶段预习,三是学期预习。

课前预习,就是在上新课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阶段预习,就是用较长、较多 的时间预习—章或多章的内容;学期预习,就是在假期中预习下学期的内容。

这三种预习方法,才是能快速提高你学习成绩的法宝。

2、课前预习什么时候进行?

我们都说要带着问题去听课,所以课前预习一定少不了。

课前预习最好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后的剩余时间里,根据时间的多少来确定预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如果时间特别紧,哪怕课前几分钟,看一下也比不预习要好很多很多。

3、具体怎么进行课前预习。

先把要学习的课程看一遍,要求找出哪些是—看就懂的,哪些是看不懂的。

阅读第二遍时,速度要放慢一些,一边 细读,一边思考与理解,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停下来反复思考,特别提醒,预习最重要的就是思考,不能光看不想,必须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同时,我们也要做预习笔记,可以记在书上,也可以记在本子上,主要记重点和不懂的内容。

如何做到更好的预习

第一步要粗读,遇到生字词,不懂得文言文等“拦路虎”,那就用工具书来扫清。

第二步细读,能使自己大体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看出作者的行文思录,体会出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

第三步是持研究态度阅读,对文章持一种怀疑的态度,这“疑”,可能是对该事物陌生,缺乏感性认识;也可能是深奥难懂的语句,或者是隐晦曲折的笔法;也可能是作者认识上的偏颇等等。当然,这些疑难之处,有的一时不能解决,因此上课时就要特别注意。

第四步,如果精力与水平均具备,可对预习中发现的疑点进行考证,则疑问难,这是发现与创新的前提。

 

篇2:课前预习的措施有哪些

1.预习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

通过预习,必然会有部分内容弄不懂。为什么看不懂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掌握好有关的旧知识,也可以说没有掌握好新课的预备知识。预习就象“火力侦察”,可以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绊脚石”。这样,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就会很顺利。有的学生之所以听讲效果差,有一条原因,就是没有准备好听课前所必需的旧知识,从而给听课带来了各种困难,很难做到当堂理解。结果上课时间被白白浪费。而预习,就可以避免这种被动局面的出现。例如,课前预习到初一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一节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就是求这个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它的一般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但一定要注意当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如果不预习,上课时老师又不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直接讲“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的内容,有的同学就会听不懂。如果停下来,去问同学或查书,就会耽误了听课,结果,一步掉队步步掉队,再听也接不上了。这节课可能弄得心烦意乱,毫无成效。如果在预习过程中及时补上旧知识,上课听讲,接受新知识就会比较顺利。

2.预习可以提高听讲水平。

一般说来,预习不可能把新教材全都理解了,总会遗留下一些不懂的问题,盼着上课时解决。这样听讲目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讲效果好。比那些老师讲什么听什么、主观上没有思想准备、没有重点、没有具体目标的学生,要主动得多。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已经理解的部分时,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要看老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拿自己的思路与教师或同学的思路进行比较,看教师或同学高明在什么地方,不足在什么地方,自己还有哪些理解不够的地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假定书上有一道题,有A、B、C三种解法,你预习时掌握了B种解法。课堂上老师把问题提出后,你就会胸有成竹地期待着,看老师或同学是怎样做的。如果有同学用C种方法解时,就可以举手提出你的B种解法,因为你的解法比较高明,教师、同学都会向你投来赞赏的目光,你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感。如果那个同学也用B种方法解,你会因为与他不谋而合而高兴。如果老师在总结同学们的解法之后,提出了A种解法,你就会感到惊喜不已,心中有顿开茅塞、别有洞天之感,佩服老师高明,更加虚心向老师学习,拍脑袋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一步,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起今后预习的欲望。可见,预习后上课不是没事干,而是听有重点,看有“门道”,学有目标,重在思考。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掌握新知识,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果先不预习,不管用哪种解法解,都认为对,不会产生上面的情感体验,印象淡薄。由于盲目的听课,听和记本来就够紧张的了,哪里还能够匀出精力来思考理解?更谈不上与教师同学比较思路了。

3.预习可以提高笔记水平。

由于预习时看过课本,所以老师讲的内容及教师板书,书上有没有,心里一清二楚。凡是书上有的,上课可以不记或少记,也可以留下空白待课后记。上课时,着重记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这样做,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理解问题上。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不知教师板书的内容书上有没有,从头抄到底,顾不上听课,更来不及思考,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后来翻翻书,原来许多内容书上都有,根本用不着抄。着种盲目性的听课,大大影响了听课的效果。

应该怎样预习呢?

一是要妥善安排时间。

最好在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应选择那些自己学起来吃力,又轮到新讲课的科目进行重点预习,其它的科目大致翻翻即可。某些学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的课程,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二是要明确任务。

预习总的任务是要先感知教材,初步处理加工,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具体任务,要根据不同科目、不同内容来确定。一般有:(1)巩固复习旧概念,查清理解新概念,查不清、理解不透的记下来。

(2)初步理解新课的这部分基本内容是什么?思路如何?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向前跨进了多远?

(3)找出书中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

(4)把本课后面的练习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以再预习,也可以记下来,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问。

三是要看、做、思结合。

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一查,需要想的就想一想,需要记的就记。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做做本课后的练习题。思,指看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做好预习工作,还要注意几个问题。如果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想改变方法,先预习后上课,一下子全面铺开,科科课课都搞提前预习,时间就会不够用,弄得十分紧张,质量也未必能够有所保证。解决的办法是:先选一两门自己学起来感到吃力的学科进行预习试点,等尝到甜头,取得经验后,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再逐渐增加学科,直到全面展开。二是预习应在做完当天作业之后进行。时间多时,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否则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切不可每天学习任务还没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前面讲过,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四个环节组成了每课时的一个圆环,只有当前边一圈滚过之后,方才能滚下面的一圈,不能因重视一个环节而打乱了圆环滚动“轨迹”,影响其它环节的运行。三是学习差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花大量时间补缺和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挤不出时间预习。其实,这种同学差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不预习”上,因为前面一个圆环“欠债”,而影响了下面环节的顺利进行。这些同学在短时间内要多吃些苦,在完成每天学习任务之后,加班个把小时预习。这样做虽然费了时间,但上课能听得懂,减少了因上课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花在课后整理消化、作业上的时间也可以减少许多,时间一长,运转正常了,学习的被动局面改变了,就不需要再加班了。四是根据学习的惯性理论,在各门学习成绩都很好的情况下,有特殊原因,时间太紧,对自己擅长学科也不一定要课课预习,不是重点、难点的章节也可以不预习。思路照样联系得上,好象铁轨上留有缝隙,火车照样通过一样,但是距离不能太远,否则就会造成“翻车”。

提炼出适合你自己的预习方法

一、扫除障碍法

二、符号圈点法

三、习题试解法

四、泛读法

五、略读法

六、通读法

七、目录读书法

八、快速阅读法

篇3:课前预习的指导

一、精心设计课前预习提纲,注重提纲的引导性、提示性、趣味性、差异性、可行性

仔细钻研教材后,我把每一节的课前预习内容打印成了预习提纲发放给学生。根据内容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有填空,有问题串,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突出课程内容的常规性知识要求。同时预习提纲上还适时地插入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知识应用题以及近几年的中考题,促进优等生开阔视野,使各类学生各有兴趣,各有所得,共享数学预习的乐趣,让学生慢慢地在不自觉中习惯它,接受它,离不开它。

二、指导学生预习,鼓励学生质疑,通过质疑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疑是思之始,学之源。学贵有疑,很多事实已经证明疑而后成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耐心地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就如何提问作出示范,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题的,在哪儿找疑点,逐渐教给学生在预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

1. 教会学生着眼大处,理清内容纲要

如:在学习“梯形中位线定理”这节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了如下问题:梯形中位线的定义?如何探索梯形中位线定理?本节内容都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定理有哪些应用?三角形中位线与梯形中位线有哪些联系?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整体、系统的把握。

2. 教会学生着眼大处挖小处,吃透教材

找出每一节纲要性的问题后,要注意深挖细节问题。如:学习概念时,要在概念的生成,内涵的挖掘上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中为什么二次项的系数要规定不等于零?

3. 教会学生变换视角提问题,开放思维

学生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可以引导他们既可以正面问,又可以反面问,例如,依次联结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四边形具有什么特点?反之知道了所得新四边形的特征,原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习完一个定理后可以考虑它是否存在逆定理?

4. 教会学生有条理地述说自己的问题

在引导学生提问题这方面,我们还要教会学生有条理地述说自己的问题,在关键处扶他们一把,正确引导他们的思维方向。对于提问题积极的学生,我给予表扬鼓励;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即使再浅显幼稚,我也给予肯定。

三、检查到位,落实预习,让学生品尝到预习成功的喜悦

预习检查不到位是过去预习不了了之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将预习切实地落实到位,老师的督查指导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对预习提纲的检查,我主要采用交谈的方式进行预习检查。在交流中,老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指导学生明确重点、难点、易错点,同时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知识。课堂上尽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发表自己所提问题的机会。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问题被大家一起研究的自豪,在品尝了预习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了自信。

篇4:课前预习的措施有哪些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多数学生的预习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有的是因教师的预习作业操作性不强,导致预习活动形同虚设;有的是因预习的方式过于陈旧,早已不能跟上孩子个性成长和课程改革的步伐,致使不少学生或应付了事或逃避不做,即使做了很多也只停留于形式;还有的则是因为教师缺乏对学生预习方法有效指导或者缺乏及时的、积极的评价激励,影响了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预习处于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状态。

那么,我们应怎样帮助学生自觉、科学、合理地进行预习(特别是课前预习),以保证学生预习的有效性及预习习惯的养成呢?

一、注重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首先需要我们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这项活动的开展,努力帮助学生树立预习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预习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自己在学业上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预习及课后的复习。因此,我们要多渠道全方位来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意义的宣传,使他们在潜意识里感受到预习的重要。比如:可以通过板报宣传、短片播放、讲述身边优秀学生在预习方面真实感人的故事、请优秀学生进行经验介绍以及对抗的形式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预习的重要性,另外,也可借助一定的特色活动或者家长的力量,来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

自从孩子们升入二年级后,考虑到识字量加大、课文内容的增多,如果一味靠课内自己的讲读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新学期伊始,我首先组织班上的学生在早自习开展了“领读顶呱呱”对抗赛,每天请孩子们走上讲台领着大家拼读当天要学习的生字词,领着大家预习当天要讲的课文,每月我们会对领读出色学生颁发“魅力领读明星卡”,以此来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激发他们预习的兴趣。一段时间过后,课前预习的风气在班集体内迅速形成。由此,我深刻感受到:要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课前预习离不开我们教师的积极引导,只有孩子“心”动了,才会有所行动。

二、注重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为了帮助学生真正学会预习,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特别注重课前预习任务的布置,而且布置任务时一定要具体、明确且有层次性,千万不可过于笼统过于单一,以避免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流于形式。为此,特别提醒大家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前一定要做到:

1.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后在布置课前预习,否则针对性不强,效果也自然会有所影响,因此,需要我们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的学习能力对课前预习内容进行设计。

2.进行课前预习任务的设计时,教师要敢于向学生的智力挑战,要根据不同学生学力情况,分层次布置不同的预习目标,并且把预习这个任务在每教完了一节新课后就布置下去,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后作业的一部分,简单来说,就是一定要有层次性。

3.要号召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预习本”,每次把预习的结果及时地记录在预习本上,以便他们更好地记录自己的预习过程,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最重要的是方法上的指导。虽然说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懂得或者掌握了一点学习方法和经验,但是他们由于缺乏具体、系统指导,再加上因学习内容与要求的大幅度的提高也会常常不适应,因此,只凭他们自己之力直接去预习,自己寻找预习方法,靠自己的力量去提高阅读能力,会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会产生学习畏难情绪。为此,我觉得要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就是要教给学生良好的预习方法。

说到预习方法的指导,下面我重点结合自己所任年级也就是二年级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来谈一谈。本学期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尝试摸索出一种简易实用的“五步预习法”,效果非常不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所谓“五步预习法”:“一圈字宝宝,二标小节号,三来读熟文,四把好词找,五打小问号。”具体来讲,我在组织本班学生开展预习活动室先从读准字音,认好生字词开始的,并把这一点作为良好预习的开端。因为考虑到学生要实现良好的预习只有最先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才能进行后续的预习活动。之后则是让学生“标小节号”意在指导学生在正式开始预习一篇课文前,最先对文章就有一种比较感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于今后的读写会有较好的影响,使学生知道自己今后作文也可以这样安排段落。而在扫清字词障碍、标注小节号后,我则鼓励孩子预习全文,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真正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把好词找,就是想借此让孩子养成在预习过程中留痕,渗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思想。而“五打小问号”,则是想促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注重思考,对不明白的地方随手用“?”标记出来,这样便于他们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长此以往,有利于他们真正养成“一边读一边思”的良好预习习惯。当然,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教师的指导方法也不尽相同,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努力找到更多更为有效的预习方法,以此来避免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的脱钩,真正让预习走进孩子的学习生活,成为他们的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注重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前预习的时间endprint

除了要做好上述几项工作外,要指导孩子们进行科学有效的预习活动,我们还要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合理安排预习时间,这也是提高他们有效预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这学期带的是二年级,孩子还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在日常工作中,考虑到他们学习任务不太重,可独立支配时间比较宽裕,因此,我指导他们将预习时间分为两段,第一段是晚上专门抽出半小时由家长监督指导他们在家里认真预习,另外,每天早上20分钟的晨读时间则由我指导他们再次进行预习,以此来促使他们充分利用这些时段一遍遍进行初读、深读,整体感知,尝试对新课文进行质疑,并鼓励他们借用工具书等来自行解决问题。这样的时间安排,能较好地缓解和解决了他们的学习压力和厌学的情绪,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了主动的愉悦心理,从而主动地去预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生所处学段及学习任务轻重的不同,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时间安排上也要有所调整,还要注意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紧密结合本班实际,结合每位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力求把此项工作做细做实,给孩子充分感悟充分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千万不可走过场,要真正发挥课前预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实效。

五、注重学生课前预习内容的选择及调整

对学生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课前预习的。有时一些不必要的预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或者束缚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利于他们发散思维的培养。而且在预习过程中,有的学生也可能会因为一些不当的预习对某些知识点产生错误的认识,因此,会因为“先入为主”对其进一步的学习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影响。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要注意预习内容的选择、难易的调控,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尽量采取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以此来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预习方面有弹性要求,每次布置的预习任务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为必选和自选项,这样既照顾到优秀生的发展,又使中下层学生不至于遇难而退。不同学段的学生因学习能力不同,教师在指导时要特别注意预习内容难度的提升、预习量的调整等。

六、注重对学生课前预习效果进行检查与评价

要想让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真正有效,并且能持之以恒开展下去,还要特别注重对学生预习效果的检测和评价。人其实都有惰性,尤其是成长中的学生,他们的自觉性、自我约束力都不够强,如果不及时检测,我们就很难把握他们预习的程度。这样久了,自然会造成预习好的学生因缺乏检测,得不到教师的认可,而失去预习热情,而缺乏主动预习的学生情况则会更糟,久而久之,预习就会因此流于形式。所以,定时定期进行检查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检测一定要紧密结合预习要求、预习内容来逐一落实,而且要提前精心进行设计。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刚开始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时,我总是利用早读课的时间,亲自监督检查,对于完成好的同学大加赞扬,对于一些完成不到位的学生耐心再指导,而对于未完成的学生则会了解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或批评。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已学会预习,预习习惯基本养成。此时,我则通过提问,学生讨论答疑,再针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思而不解或解之有误的问题给予点拨,为学生扫除障碍、指引途径。并发挥小组的力量,课堂上让他们合作检查预习情况,互查互助。同时注重对学生预习的行为予以积极的评价,尤其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真正通过预习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更有所问,使他们满怀信心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质疑环节,如果有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老师会追问:“你提的问题真有价值,是怎么想到的?”学生答:“我是在预习时认真动了脑筋,做了记号。”“你真会预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能自己解答出来,那你会更聪明。”学生如实的回答加上老师及时的表扬引导,这种榜样的力量,大大激发了他们预习的愿望,会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他们在以后的日子里更积极主动地去预习。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学生课前预习兴趣的激发;注重挖掘教材的新意与深度,提出有创意的、有思想价值的、能引起学生预习兴趣的思考预习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制订出适合班级学生的相应的检查、落实这些思考预习题的方法;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积极参与讨论,鼓励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他们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良好学习的氛围。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还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以此来促使学生把这项活动真正积极有效地开展下去。

篇5:中小学生课前预习都有哪些好处

一、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时,要独立地阅读,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到了中学阶段,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是因为自学能力差。如果学生学习知识全靠老师讲解,离开老师这根拐棍儿就寸步难行,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课前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机会,课前预习使学生减少了对老师的依赖,增强了独立性,能够锻炼培养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培养出这种能力,不但会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成绩,而且会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脱离开老师指导时,能够独立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能够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通过预习,学生对下一次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哪些地方看懂了,哪些地方没看懂,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在听课时会轻松的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样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变盲目听课为带着问题听课,无疑是大大增强了听课效果。在预习中已经看懂了的知识再经过老师讲解,印象会更深,没看懂的地方自然就成了听课的重点,在老师的帮助下,这个“拦路虎”会轻而易举的搬掉。听课质量的提高又会让学生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腾出时间再进行下一次课的预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提高记课堂笔记的水平

如果课前不预习,上课时,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盲目地记笔记而顾不上听课。经过预习,记笔记时就有了针对性,选择那些自己书本上没有的、老师另外补充的内容以及自己预习时没能理解的部分去记,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用于听课时思考问题。

四、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预习就象“火力侦察”,能提前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并及时查缺补漏,不使之成为听课的“拦路虎”。同时加强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学生在预习时,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听课时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获得知识记忆效果更好。

篇6:学生课前预习有什么好处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解释一下,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预习,好比在外出旅游之前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近来我们学校也开始推行课前预习,我也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总结了成功预习的好处有以下几条:

一、预习可以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

二、预习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预习可培养自学能力的独立思维能力。因为预习是自己独立地接受新知识,需要自己独立阅读和思考,这就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预习可以直接提高学习效率。预习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漏洞。通过复习有关旧知识可弥补漏洞,使自己听课时精力很快集中到新知识上面去。

五、预习能开拓思路。经过预习,对要学的知识已经心中有数,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甚至可以跑到老师思路的前面去。

六、预习可提高记笔记的水平。老师讲的内容大部分在书上都有,由于做过预习,知道哪些内容书上有、哪些没有,就可有选择地做笔记。

七、预习能增强记忆效果。预习时,无论对看得懂的知识还是看不懂的知识,自己都经过独立思考,有了初步印象,再加上课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和自己的进一步学习,理解会更为深刻。理解了的知识很容易记住,特别是经过努力而攻克的知识更容易记牢。

八、预习能增强求知欲望,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九、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十、因为好的习惯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而预习正是一种学习的好习惯、。

篇7:为什么要进行课前预习及措施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尽管预习的题目是教师设计的,但对学生来说,知识的新领域还是自己率先闯入的,学生就有“让我先去试试,探个究竟”的欲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措施。针对学生实际,授课制给因材施教带来一定的困难。布置了预习,有的理解了知识,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一知半解;还有的可能一无所知,这是正常的现象。但他们带着自己的见解、问题进入新的学习中,教师了解了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就更能发挥主导作用。

二、预习的措施

重视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学习新课心理上有所准备,养成自己动脑、探索的习惯,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一环。可从下面几点去尝试:

1、指导预习的方法。

要达到预习的目的,就要教给一般的预习方法,如教学第八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可布置这样几题预习题:①请你按课本插图,把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②1/2、1/3各是什么意思?③课文中四个图的阴影部分各表示一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④课文每段话中的“它”指什么?⑤什么样的数叫分数?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并能按课文内容,自己动手实践,有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通过预习,学生在上课时对要学的新知识已有所了解,知道疑难所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检查预习的结果。

检查分口头检查和书面检查两种方式。口头检查主要是让学生说说预习的主要内容和过程;书面检查主要是检查学试做情况,并给一定的评价。

3、培养预习的习惯。

一是注意观察每位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进行评比适当鼓励,开展“课前先锋评比”,激发学习兴趣,逐步让学生体会到预习的乐趣,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

4、提高预习的效果。

除了一般的预习方法,还规律要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预

习中去,不断地提高预习效果。学贵有疑,读书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等于不会读书。例如:一个学生预习“倒数意义”时就问:“0”有倒数吗?学了倒数有什么用?可见,学生的预习不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真正起到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的作用。

三、预习后的教学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课本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老师在新授课时,抓住教学重点难点,以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回答,通过“引导,讨论,练习”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预习的功能,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以第十册“分数化小数的特征”的内容为例,可以出一道“怎样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为有限小数”的题目,上课时,先检查预习情况,要求“把1/2、1/3、3/4、2/7化成小数”。请每小组都上一名代表板演,比一比,谁做得最好?还存在什么问题?这样不仅使教师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而且让学生有一次显露才能的机会,对尚未理解的学生也有一次学习的机会。计算后再引导学生思考,那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那些分数能化成循环小数?然后组织讨论:为什么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接着再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子、分母有关吗?当学生搞清楚后,再指导他们看书。

篇8:课前预习的设计策略

课前预习是引导学生去接触文本,让学生自觉地去阅读,自主地去学习。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前预习,会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互相讨论,获取知识。课堂预习充分,上课时学生就会积极举手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对老师的讲解主动进行分析判断,主体地位得到实现。在这里,笔者结合边疆职业中学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就备课中的预习设计谈谈自己的一点粗陋见解,以期同行指教。

一、预习设计要依据学生实际

学生在预习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学生可能会产生厌恶的情绪,对后面的课堂教学十分不利。把课后的有关词语、线索、结构等练习题提到课前预习阶段解决,既可以给学生提供预习的线索和重点,又可以用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中职学生,情绪高亢,活泼好动,富有朝气。但多数学生上课表现为不爱举手发言,即使教师作了暗示也心不在焉,叫他们启齿是有些心不甘、情不愿。为此,教师在设计预习时,要难易结合,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兴趣、爱好进行。对于性格内向、较冷静、缺乏自信且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爱和鼓励,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可选择一些比较容易、踮一踮脚就够得着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譬如,在教学《科学人文,和而不同》一文时,可将课后练习一二的释词、查字典及练习三安插在预习过程中,其中练习三可根据“科学与人文有哪些不同点”等三个题目的要求,从课本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内容作答。这道题目在教学前教师将学生的士气鼓得高高的、兴趣激得浓浓的,学生是会愉快地去做的。这样,既复习了学过的语文知识,又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培养依据一定目的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对于性格外向、成绩较好、勇于表达、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的学生,可预习分析那些体现教学重点、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像《伊奇克里克》的教学重点之一可定为“了解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师可将该课体现这一教学重点的练习二作为预习布置给学生,进行一场“有的放矢之战”,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还可在此基础上使课堂有充足时间进行课外延伸。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启发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文阅读上,按课文学习重点要求,获取有关知识信息。教学《伟大的悲剧》,单元学习要求培养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因而布置学生复述故事十分重要,但要顾及学生对于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大部头作品)很陌生的现状,要提示学生在阅读完课文之后,动笔把自己的印象写下来,以便加深印象,从而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教师在备课中要多问个为什么,学生在上课时可能会用很长的时间才举手复述,教师要耐心等待学生“漫长”的思考,它是下一阶段的“快速”反应。

总之,预习设计要依据学生性格、兴趣和能力,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

二、预习内容要涵盖课文重点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科目较多,业余时间学生都想拓展自己的爱好,再加上基础较差,课余时间要学生们关注语文课,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有些勉为其难。为此,教师有必要在预习设计中加入教学重点部分内容,让他们劳逸结合,闲暇之余拿出来思考一下,带着疑难问题来到课堂。《我很重要》一课的教学重点为:学习散文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思路;欣赏本文的修辞美;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教师在预习设计时,可呈现以下问题:1.文章开始为什么用排比句式连续说“我不重要”?为什么“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时,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 2.作者从哪些角度剖析个体生命的价值,得出“我很重要”的结论的?3.作者从开始热心别的批判到后来响亮向世界宣布“我很重要”,其中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归纳段意。这样把问题化难为易、化大为小,使问题逐步深入,环环相扣。

三、预习设计要抓住训练主线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有效价值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本领的。仅仅领会弄懂课文还不够,还要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延伸于课外。如多阅读《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这样的时尚美文,通过学习讨论,学生既巩固了已有的语文知识、提高了综合阅读能力,又感受到了生活的时代气息。事实上,每一堂语文课,教师不要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自满,我们的边疆中职学生“见”不多、“识”不广,无论是感悟文章,还是今后的就业目标,都需要教师敲敲边鼓、指点指点。学习《冷观大学生和农民工起薪差距》后明确:我国城市居民个人教育收益率为12.3%,即多接受一年教育,年均收入平均可增加12.3%,良好的教育能为个人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从长远看,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前景远远好于农民工,多读两年书,大有可为。事实上,教师深入课堂,了解学生,急学生所急,教学生所需,他的课堂教学必然充满生机、充满乐趣,学生也才会越来越敬佩你,乃至敬重你。

四、预习设计要不拘泥于教参

教学用书给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提供了许多帮助和方便,使用教学用书是为了开阔眼界、提升认识,对文本进行再思考,从有趣、有用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再发现,构架文本教学的基本内容。但用它代替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就失去了“教参”的意义了。像《咬文嚼字》一课,课文只选该文的前半部分,而教参全文对照,一段不少,如此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岂不要闹笑话?因而教师在设计预习时,先要关注自身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要先弄清文章的篇章结构,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参阅有关的用书资料。对于引用参考用书上所说的句子段落等,也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尽可能地做到化难为易,使学生一目了然,听得懂、记得牢。

预习设计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教师在备课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到依据学生实际,突出教学重点,抓住语文训练,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篇9:初中语文的预习方法有哪些

第一步:通读课文

课文一定要通读,而且应该朗读。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步:过好字词关

读课文的时候,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易理解的句子勾画出来。书上没有注解的字词,可查一查字典、词典,特别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句子,要搞清楚。并且揣摩这些词语的用法,做到积累与运用。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这样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确凿”是非常确实的意思,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这两个词连在一起用呢?找一找参考书,看看是怎样解释的,如果找不到参考书,就用彩笔标画出来,以便讲这部分时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释的。

第三步:初步分析课文

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识别层次与段落,划分好课文的结构。遇到文中精彩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也可在课文边作上符号,老师讲到此处时就格外注意。

第四步:归纳中心思想,分析修辞手法与写作方法

用笔把归纳的内容记下来。上课的时候,和老师概括的中心思想相对照。

第五步:完成课后的研讨练习,并初步完成《练习册》题目

篇10:大学课程预习的方法有哪些

大学课程预习方法多重任务会让你纠结要不要回复邮件、怎么回复,是专注于你正在干的事还是着手干扰事件。这些选择无疑耗费了你的能量,或者说氧化葡萄糖。列维京说,在多件任务之间转换会让你精疲力尽,没有方向感,焦虑。相反,专注于做一件事,并将其作为核心会比多重任务所消耗的精力少,减少大脑对氧化葡萄糖的需要。

据斯坦福的神经学家罗司·波特拉克所说,多重任务还有其他方面的牵绊。他发现,那些同时看电视和学习的学生本该对知识的获得和储蓄可能会被新事物所取代。

篇11:高一学生的预习方法有哪些

1.明确该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预习时要花费较多的时间,高中阶段有八九门课,门门都预习不可能,可选择1-2门薄弱学科进行试点,有一定经验后再全面展开。

2.预习与听课的关系

篇12:对课前预习的点滴见解

一、课前预习能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一个铺垫,为教学互动、使用英语做的前提准备。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预习抓得好,学生学的主动;实际上,学生如果根据教学案的设计充分的预习,自己能够完成教学案上的大部分问题,从而理解、掌握教材上的很多内容。也就是说,通过教学案的提前预习,学生能够解决一些基础知识,为课堂教学提供多一些的时间与空间;为技能的提高和知识的迁移提供保障----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说’英语、‘用’英语;为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提供保障。

二、课前预习能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尝试着解决问题。

预习时,学生通过所给的课文内容及学案指导归纳出该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哪些学过,哪些没有学过;学过的是否有新的含义,未学过的可能有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所学过的内容有没有联系,若有的话,有什么联系,如何联系。如果弄不明白,就在课堂上看老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课堂上听课的重点。只有预习分析,才能抓住课堂所要听的重点,才能不会浪费思维精力,做到课堂听讲的针对性,目标性。只有真正的让学生活起来,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分析文章,并提出疑问。只有有了疑问,才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也才能产生新的见解。

三、课前预习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每一节课都有其目标,预习时我们应该抓住这个目标,明确这一堂课应该掌握哪些单词,词组或短语,交际用语,句子,语法;重点和难点是什么,那些已经掌握;那些还不太牢固,预习时应重点画出来,为课堂学习提供向导。能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独立的获得新知识。

四、课前预习最终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

有些学生认为预习费时多,难度大,不愿意花时间去预习,畏难而退,总希望依赖老师,循规蹈距,不愿动脑,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加思考和分析地接受一切,时间一长养成了这种懒散的习惯。当然刚开始预习困难大,把握目标方向不一定准,但是只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预习的方法,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那么预习就会轻松自如,课堂学习也会省时省力,功效倍增。从七年级学生一入学就让学生课前预习,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预习前老师必须对所设计的教学案加以解释,明确目的。预习习惯的养成不仅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自学能力、理解和概括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减轻了他们的学业负担。

五、课前预习是教师能够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完成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

学生通过预习所学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师生在课堂上的配合就会更加默契。学生课前有准备就会在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和要求做出快速、敏捷的反应,从而使课堂教学高效、顺利地进行。教师在教学上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可想而知预习抓得好的教师,在课堂上学生就学得主动,效率肯定就高;反之,如果预习抓得不好的教师,可以想象课堂上学生就学得被动,效率相对肯定要低一些。

篇13:高一学生的预习方法有哪些

预习意义基本有三点:

1.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有助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有利于知识系统化

篇14:高中学生预习的作用有哪些

一般来说,预习不可能把新教材全部理解发,总会遗留下一些不懂的问题,盼着上课时解决。这样听讲目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讲效果好。比那些老师讲什么听什么、主观上没有思想准备、没有重点、没有具体目标的学生,要主动得多。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已经理解的部分时,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要看老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拿自己的思路与教师或同学的思路进行比较,看教师或同学高明在什么地方,不足在什么地方,自己还有哪些理解不够的地方,取人之长,被己之短。

假定书上有一道题,有A、B、C三种解法,你预习时掌握了B种解法。课堂上老师把问题提出后,你会胸有成竹地期待着,看老师或同学是怎么做的。如果有的同学用C种方法解时,就可以举手提出你的B种解法,因为你的解法比较高明,教师、同学都会向你投来赞赏的目光,你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感。如果那个同学也用B种方法解,你会因为与他不谋而合而高兴。如果老师在总结同学们的解法之后,提出了A种解法,你就会感到惊喜不已,心中有顿开茅塞、别有洞天之感,佩服老师高明,更加虚心向老师学习,拍脑袋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这步,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起对今后预习的欲望。可见,预习后上课不是没事干,而是听有重点,看有“门道”,学有目标,重在思考,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掌握新知识,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综合实践活动 感恩父母下一篇:高中新课程物理教研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