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看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2024-08-03

关于看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共9篇)

篇1:关于看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看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时间

2012年07月02号

实践地点

芜湖市弋江区利民路街道

实践目的

通过这次活动来加深学生乃至社会对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这类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增强共青团员的责任意识,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现新时代青年的人文关怀。

具体活动

2012年07月02号早上八点半,我们六名同学在尤佳老师的带领下,带着我们准备好了的慰问品,从学院出发前往利民路街道办事处,去慰问两名孤寡老人和一名留守儿童。当我们到达目的地,街道安排了接待我们的人员,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我们的活动、、、、、、首先,我们慰问了两位孤寡老人。这两位孤寡老人都住在利民路街道下的西利民社区。我们跟着街道的工作人员走进了一间有点暗,但非常干净的小房间。迎面走来的是一位胳膊上缠着纱布的老奶奶。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这就是我们要慰问的第一位孤寡老人—王奶奶.王奶奶是社区里的低保户,而且已经年近百岁了。孤单一人住在这个小的房间里。前段时间,王奶奶不小心摔了一跤,胳膊骨折了,目前还没有好。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王奶奶有一个儿子,虽不是她自己亲生的,但我们从王奶奶的邻居口中得知她的儿子非常孝顺,这估计也是王奶奶能如此长寿的原因之一吧!希望王奶奶能在儿子的照顾和社会的关心下,平安健康!第二位是赵奶奶。赵奶奶今年80岁,在社区里拿的是抚恤金。以前,她的老伴在世时,他们可以靠着老伴的退休金维持生计。几年前,赵爷爷去世了,赵奶奶一个人靠一点点抚恤金是不能保证其生活的,所以,赵奶奶还捡破烂以维持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一走进赵奶奶的家就会看见她家有一个房间里放的都是一些空的塑料瓶子。虽然,她抱养了一个女儿,但是女儿离她很远,不能给她太多的照顾。所以,八十岁的赵奶奶还是要自己养自己。这一次,我们买了一袋大米,一桶油等他们所必需的生活用品。希望可以给他们的生活去带去一点帮助。然而,当我们看到王奶奶和赵奶奶脸上的笑容时,我想,我们的目的达到了!

随后,我们来到了芜南社区,看望了一位年仅八岁的留守儿童。这是一位十分腼腆的小女孩。她叫赵缘缘,在利民路小学上二年级。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七月无疑是一个炎热的季节,但是当我们到了小缘缘的家,感觉到她的家和室外的温度差不了多少,而且,房子是那么的小。在这里住着祖孙三人,爷爷奶奶同样也是社区里的低保户,他们的生活十分的艰辛。街道的工作人员说,小缘缘的妈妈在她出生没多久就和她的爸爸离婚了,之后就再也没有消息了、、、、、、八岁了,小缘缘从来没有见过她的妈妈。而她的爸爸,不仅患有羊癫疯,目前也不知去向了、、、、、、我想,这一切的一切对小缘缘的成长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给小缘缘买了一个新书包,一些文具、、、、、、当我们大家都围着缘缘,问她几岁了,几年级了、、、、、、这样一些简简单单的问题时,不知怎的,缘缘被吓到了,要哭了。了解完缘缘的基本信息之后,我们都满头大汗的离开了缘缘家。真心希望我们点滴的心意能够给可爱的小缘缘带来一些快乐!

实践感受

不到一天,我们的活动结束了。短暂的慰问,深深地触动了我。看着年迈孤独的老人们和孤苦无依的孩子,心里的第一个感觉就是:难受!通过这次慰问,我思考了许多。于自己,于父母,于社会、、、、、、于父母,我告诉自己,父母也会有老的一天,自己要尽一切努力照顾好他们,把他们留在身边。不论,他们的行动变得多么迟缓;不论他们的思考变得多么困难。因为,我们知道,小时候,是他们一步一步地扶着我们走路,是他们一遍一遍地教我识字。现在,他们为了把我们抚养成人,还辛苦的工作。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们更应该报答他们。而且,我们也要为后代树立榜样,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孝义?

于社会,我们需要从心理上去关心爱护那些孤寡老人和缺少关爱的孩子。不吝啬一个微笑,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声“爷爷,奶奶”,或者“弟弟,妹妹”。我们即使辛苦,看到老人孩子的欢笑也值了。国家现在暂时无法提供更加细致入微的服务,这就需要全社会的有识之士来伸出热情之手,来加快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而我们的共青团员的力量虽然有限,但是“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更加希望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加入到这个活动中,关心温暖这些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们,真正地帮助到他们。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给了我们很大的感触,也真正锻炼了我们的能力。而我们的活动在于让大家认识到这个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及重要性,从而能够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这些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们。这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有义务去把它弘扬和传承下去。此外,新青年的我们更应该用我们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去关注那些需要关注和值得关注的人。人,为什么而活?我想就是爱与责任吧!

我想,参加了这次活动的我们又长大了!

基础教学部团总支

学生会

凡云

2012年7月

篇2:关于看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地点:黄陂

实践内容:看望慰问及帮助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

实践目的:通过这次活动来加深学生乃至社会对孤寡老人及具体活动:

实践感受:这些老人与孩子都是平日缺少了亲情的陪伴,孤留守儿童这类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增强共青团员的责任意识,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现新时代青年的人文关怀。1.发放慰问品,对老人进行探访慰问,现场被温情的气氛所包围,让老人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爱护与关怀,让老人的晚年生活增添快乐与温馨。2.为老人孩子做饭,清扫庭院,做力所能及的劳动,与孩子们一起玩耍,给他们带去欢乐与笑声。

独寂寞的人,我们需要从心理上去关心爱护他

们,以后我们还要坚持去看望他们,不吝啬一个

微笑,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声“爷爷,奶奶”或

者“弟弟,妹妹”,我们即使辛苦,看到老人孩

子的欢笑也值了。国家现在暂时无法提供更加细

致入微的服务,这就需要全社会的有识之士来伸

出热情之手,来加快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而我们的共青团员的力量虽然有限,但是“勿以善小

而不为”。我们更加希望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都能来加入到这个活动中,关心温暖这些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们,真正的帮助到他们。

结束语:这次实践活动给了我们很大的感触,也真正锻炼

篇3:关于看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本次调查试图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的自然状况以及受临时监护人的照料和学习辅导、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联系沟通、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交往娱乐、对社会扶助机构的心理接纳度以及自我评价等几个方面的情况, 了解留守儿童的整体状况。针对牡丹江市10个县市区的90%小学开展了留守儿童情况普查。本次调查共向81所小学发放统计表320份, 收回统计表307份, 回收率为96%。其中, 有效问卷280份, 有效率为88%。被调查学校总人数66 129名, 其中留守儿童3 452名, 占总人数的5.1%。去除无效问卷, 比率为8.6%;只计算农村留守儿童, 比率为14.3%。

二、基本情况

1. 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及居住现状。

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 男生占56.9%, 女生占43.1%, 多分布在小学中、高年级。4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 一方在家。其中, 38%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 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29%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 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2%被托付给亲友;3%在校寄宿。调查发现:56.7%的留守儿童中跟爷爷奶奶居住, 17.9%的与外公外婆居住, 说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以隔代监护为主。

2. 父母的文化程度及在外打工时间。

对父母受教育状况的调查得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居多, 父亲初中文化占49.9%, 母亲初中文化占39.8%, 总体上父亲受教育程度略高于母亲。从这里可以间接反映出父母在外务工可能的职业水平。父亲在外务工达1-3年的占39.9%, 母亲在外务工达1-3年的占38.8%, 有10%不到的父母在外打工有5年之上, 说明父母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较长。由于受工作限制, 这些儿童的父母回家频率不高, 所隔时间不一致, 近乎一半的家长半年至一年或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

3. 临时监护人的照料能力。

根据抽样调查发现, 儿童反映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督促是积极的, 大部分临时监护人会参加学校的家长会, 每次都参加的家长有37.2%;有65.5%的留守儿童在家里有人督促学习。留守儿童收看电视的习惯良好, 只有9.4%的临时监护人从来都不限制孩子看电视, 49.9%的孩子每天看电视时间在一个小时之内, 部分说明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管教不是松懈的, 尽到了监管的责任。虽然大部分临时监护人能督促孩子学习, 但有38.8%的孩子反映学习没有人辅导, 36.6%的孩子反映临时监护人虽然能辅导, 但只能辅导一部分内容, 只有21.4%的孩子反映临时监护人能全面辅导。

调查中, 我们还了解了孩子是否存在其他的困难和问题, 以及解决现状的期望。从抽样调查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学习的重视, 75.8%的孩子在学习之外没有需要大人帮忙的, 18.5%的孩子在开放型问题显示, 他们还需要一些学习用品、知道怎样修玩具、帮助做早饭等等, 从这些零落的声音中也能反映出个别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困难, 特别是那些希望得到大人帮助做早饭的儿童。针对以上问题, 36.5%的留守儿童选择父母来解决, 27.5%选择老师来解决, 仅有4.1%选择爷爷奶奶来解决。而父母不在身边, 老师只在学校里能够接触, 在家多数是和爷爷奶奶相处, 以致无法让以上问题得到迅速又满意的解决, 也说明父母外出打工, 把孩子留在家里的同时, 也无形间给孩子留下了不同程度的生活困境和艰辛。

4. 留守儿童交往游戏情况。与小伙伴游戏娱乐是儿童应

该享受和乐意享受的权利。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没有伙伴的仅占7.4%, 有一个伙伴的占19.9%, 有几个的占39.2%, 有很多的占31.8%, 说明留守儿童在同伴关系处理上不是以内向孤僻型为主, 多能享受到同伴的友爱之乐。他们游玩的地方还是比较广阔的, 有海边、野外、邻居家、亲戚家、县城、附近的大城市、旅游胜地、父母务工地的度假村, 也从侧面说明父母在外务工能带给他们外界许多新的信息, 使生活变得多姿起来。调查还发现, 57.3%的孩子希望在过生日时收到来自父母的礼物, 21.1%的孩子希望得到来自朋友、同学的礼物, 说明他们内心里对父母、同伴的认同和接受最深。当问孩子在外受到欺负可能的原因, 仅有11.9%的孩子认为是父母不在家造成的, 说明父母在外务工在同伴交往中没有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

5. 父母与留守儿童的互动沟通情况。

调查表明:通常父母一周以内跟孩子联系的占40.2%, 每天联系的占10.9%, 7.6%的孩子反映父母不跟他们联系。从孩子们的内心期望看, 50.9%的孩子希望跟父母亲密接触, 每天都有联系, 35.9%的孩子希望跟父母亲一周以内有联系, 说明留守儿童与远离自己的父母感情还是深厚的, 也希望能多得到他们的关心。调查了解到, 父母多采用打电话这种便捷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其次是通过写信的方式与孩子的心灵交流;并且父母跟孩子沟通的内容最多的还是学习情况, 占到71.9%, 而生活情况询问只占12.3%, 谈及为人处事道理的仅占7.2%, 反映出父母对孩子生活关心和做人做事等品德行为教育的忽视。孩子们还希望父母回家后多陪他们一起出去游玩和上街购买学习用品、衣物、玩具。调查还发现, 从父母打工时间、与孩子联系紧密程度等与孩子的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来看, 相关不显著。当问及有没有到父母打工的地方上过学, 84.8%的留守儿童回答没有, 10.3%的孩子回答说去过, 但很快就回来了, 只有3.3%的孩子回答说在那边上学很长时间, 说明他们真的是“留守”儿童, 在城里由父母照料受教育会遇到很多不便和困难, 父母多是选择让他们留在家中接受教育。

6. 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关注程度。

留守儿童反映老师家访的次数不多, 75.0%的孩子表示老师没有家访过, 家长会召开比较正常, 只有8.8%的孩子表示没有开过家长会。表明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老师, 没有对留守儿童因为他们父母不在身边而表示出特别的关注。

三、相关结论

1. 留守儿童问题还未受到社会足够的重视。

本次调研中, 留守儿童没有感觉到自己因为家庭环境特殊而受到特殊关注, 比如老师增加家访次数, 老师、同学主动关心、帮助其学业, 社会有关组织机构予以帮助等方面。

2. 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现状存在一定隐忧。

调查中, 远在他乡的父母对孩子品行教育的现实缺失和实际忽视, 遇到问题得不到迅速满意的解决等, 都是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孩子成长中的隐忧。

3. 留守儿童渴盼父母更多的关爱。

目前留守儿童多居住在隔代监护人如爷爷奶奶家中, 应该说他们对孩子的照料也是尽力的, 督促孩子学习, 尽可能地辅导学业, 监督看电视时间, 只是孩子最想得到的关爱还是来自父母的爱。

4. 留守儿童比较独立。

调查中留守儿童的自我评价、自我认同良好, 没有把自己看成是有别于他人的特殊群体, 平时在家里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多数孩子有几个同伴, 一旦被同学欺负了, 只有少部分人会认为是自己父母不在身边的缘故。大多数留守儿童能够在假日里安排自己的学习娱乐生活, 只有一小部分才会觉得无所事事, 一般他们在家里都要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有的还要挑水、做饭, 自理能力较强。

四、建议与对策

1.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 营造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少年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我们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才保证。全社会都应从服务儿童、服务群众的角度, 在思想上充分认识, 以实际行动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问题, 就是在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营造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的氛围。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网络等载体的优势, 通过制作留守儿童公益宣传片、播发“爱心姐姐”先进典型、网上招募志愿者、留守儿童节日维权等形式, 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 从而引起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2. 推动关注留守儿童群体政策措施的出台, 强化留守儿童工作政府行为。

建议可尝试建立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的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 增强留守儿童工作的政府行为;团市委要切实担负起协调责任, 以“爱心姐姐”、“代理家长”为载体, 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帮助留守儿童, 并联合有关力量, 做好留守儿童专题调研工作, 给社会提供一线的准确信息, 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给市委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资讯, 及早推动政府层面政策、措施的出台。

3.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 增强留守儿童教育合力。

留守儿童只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 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料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实困难而出现的, 他们不是问题儿童。而这些困境和问题通过积极的努力, 可以得到改善和解决。学校主要应对留守儿童的智育教育负起责任, 通过师生结对、同伴结对, 确保留守儿童学习不落伍。家庭临时监护人要关注孩子品德行为的教育, 督促孩子形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不进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场所, 遏制孩子不良品行出现的苗头。团市委、少工委等社会有关部门和机构, 要做好协同工作, 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分工合作, 共同配合, 引导留守儿童追求健康向上、充满和谐的生活。另外, 应注意发挥基层“五老”队伍的作用, 共同构建留守儿童的关爱体系。

4. 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招募“爱心姐姐”。

篇4: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非常复杂,也是持久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主要存以下几方面:

家庭教育欠缺。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有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长年累月没有联系。抑或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抑或数年不知家里的境况。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取代。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这难免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在父母面前,也有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对留守子女照顾不周,内心感到愧疚,为了补偿孩子,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因此,留守儿童也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抚,将孩子一步步往悬崖边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进深渊。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受委托者更多的是对留守儿童的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是留守儿童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害怕管多了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留守儿童也就变得胆大起来,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总而言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取向的扭曲,无限制的物质满足,行为规范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关心,使孩子变得功利起来,表现出个人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错误思想观念极易在留守儿童中形成。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另一严重后果表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乏起码的父爱母爱。他们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关怀,没有倾述和求助的对象,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容易引发多种心理疾病。他们不愿与外界接触或是接触甚少,因此很多儿童表现得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其有的行为甚至让人不可理喻。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软弱无力。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学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首先是成绩差的问题,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长期留守的儿童由于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而在家中,他们要么由祖辈照顾,要么由父母委托的监护人监管。由祖辈照顾的情况下,祖辈由于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而由委托人监管的情况下,更多的则体现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让他们监护的留守儿童吃饱穿暖就已经尽到了监护职责,至于学习方面则事不关己,听之任之。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监督和辅导,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感大大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有关调查显示有47%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有41%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有10%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生成绩优秀。在调查中对老师的采访我们还有以下结论: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下降了”,有多达54.5%的教师认为“父母出去打工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较差”。(注:数据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在教师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平之高低的状况也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等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差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也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这是中途退学方面,另外留守儿童的升学率也不容乐观,留守儿童上高中的几乎微乎其微。另外,学校教育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往往只关心学生智的提高,却忽视了对其德、体、美、劳的关注,致使留守儿童思想散漫,体质下降,不服从管理,自以为是。在这种教育局面下,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

社会关爱不足,使他们彷徨在社会的边缘,这是留守儿童面临的第三大问题。没有社会的关爱,社会教育欠缺,使得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很不规范,思想修养方面出现严重偏差。继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之后,对留守儿童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来自于社会。然而,如今的乡土秩序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大量的人口外移,乡土秩序越来越由以往那些被社会排斥的街头小混混所把持。他们缺乏必要的管制,为所欲为,严重扰乱了乡村的正常秩序。缺乏对事物正确判断力的留守儿童难免受其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着实令人堪忧。他们在情感方面只求索取,不思付出,不知道如何感恩回报,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无情,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吸烟、酗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在行为方面放任自流,违反学校纪律,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这又引起了下面将要探讨的问题,留守儿童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可谓之环环相扣,留守儿童年龄均不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学校,家庭之间的安全链接被迫中断,使留守儿童极易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诸如留守儿童被拐卖的现象并不罕见,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留守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步沦为街头小混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所以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是很大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解决。

篇5:关于看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愿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的话一直响彻在我们耳畔,激励着我们前行。为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第50个“学习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佳县团县委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开展了学雷锋活动——“将爱心送给那些缺少关爱的孩子和孤寡老人”。

3月5日下午,团县委副书记陈保国、刘晓先后到官庄刘才沟小学、乌镇中心小学、佳芦镇木厂湾小学等学校看望慰问了100余名留守儿童,并为他们送去书包、彩笔、笔记本、文具盒等学习用品。鼓励他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使在外打工的父母能放心。锻炼能力,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关心爱护他们的爱心人士;同时倡导他们学习雷锋精神,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孝敬老人,帮助同学,为雷锋精神注入新的活力,做新时代的活雷锋。随后,团县委又在乌镇看望慰问了两位孤寡老人,分别为他们送去一桶油,两箱牛奶。其中一位老人已年过八旬,虽有儿子儿子却也身患残疾,日常生活自理存在很大的问题。团县委表示以后一定会多倡导志愿者和各界青年利用空余时间多帮助像这样的老人们。

同时,团县委也向全县青年发出倡议书,希望大家: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奋进求实,努力学习;学习雷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让雷锋精神走进社区,清理卫生,帮贫济困,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贡献等。我们坚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的更美好。

篇6:关于看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时间:2013年1月19日—2013年2月28日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 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丹寨县及其周边苗寨的留守儿童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家访、访谈

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 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 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 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 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 同时, 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2013年1月19日到2013年1月28日, 我们到了丹寨县第三中学进行为期10天实习支教生活。在这段时间中, 我们在平时休息的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家庭, 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结合此次调查, 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基本概况

我们实习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 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 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 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 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 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们所教的3班中一共有96个学生, 其中就有30多个孩子是“留守儿童”同时还有12个是孤儿院的孩子。这些孩子很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自信心不足、有孤独感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特别是异性交流、不过心底都是十分阳光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 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 (比如身体有残疾的大伯) , 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 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 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 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无能为力, 只管“吃”的放纵型。 (较多)

(2) 隔代教育, 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少)

(3) 寄居他家, 无法管的放纵型。 (较少)

了解当地实情, 掌握一手资料。我们在24日, 进行了全天的集体调研活动, 我们小队10人在丹寨县展良村作了深入走访, 得出以下结论:

1、在子女教育方面, 丹寨县的大多家庭有相似的情况。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在过年期间会有一大批从城市回来过年。而在家上学的孩子面临的是, 父母长时间不在家, 大多由爷爷奶奶, 或者身体有残障的大伯等照顾, 在学业上处于无人照顾的状态。如果在学习上面有什么疑问最多问问邻家的哥哥姐姐。没有出外补习的机会, 在家里平时也要帮奶奶等务农。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 由于父母出外打工, 见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 因此大多数的家庭还是想要让孩子们好好学习, 虽然不能在学业上给予太多的帮助, 不过也改掉了以往孩子初中一毕业就想让其打工务农的情况, 这对孩子们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而当我们问家长希望孩子读到那一步时, 家长总是这样回答我们的, “只要娃娃想读, 学习好, 我们就一直供到最后。这里的“最后”有两层含义, 一是供到考上大学, 二是供到家里再也供不起了。这也是对当地普遍经济的一个侧面反映。当我们谈起快乐学校时, 很多家长都希望我们能带上他们的孩子接受学习。

通过调查总结我认为丹寨县周边的教育处于观念转变, 和高速发展的状态, 不过想要彻底改变落后地局面仍需要较长时间。

2、在走访中另一个关注的问题就是医疗救助, 因为在丹寨这

样刚刚发展起来的城市来说, 孩子和家里老人的健康问题是尤其关键的。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 当地人对于医疗方面的教育和认识还是比较缺欠的。对于一些疑难病症也没有多少了解。不过因为适当的劳作, 当地人的身体健康相比城市会普遍好一些。村民告诉我们, 一般一年家里人也就生一些小病, 可以在县里医治, 在100元左右政府同时也会给与相应的补助。这样这类小病就几乎花不了多少钱。

不过对于大一点的病症却实值得堪忧, 首先在县城里的医院设施不是十分完善, 无法得到有效救治。其次, 村民们的医疗常识不足, 这样就会使很多疾病在早期无法医治甚至发现, 因为时间问题导致病情的恶化。在经济上对于大病像展良村的村民就得花出家里的大部分积蓄才可以。如果是家里的劳动力得了病对于家里更是问题连连。值得重视!

3、最后关注的问题就是经济来源问题, 也就是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在走访中, 大多数家庭的成员还是比较齐全的, 但家中年一代都不在家中, 其中的很多都是去了广州等地外出打工, 充当城市中的廉价劳动力, 一个月省吃俭用可以为家中贴补1千元左右。而地里的农活主要由剩下的老人和孩子负责, 家中成年人常年不在家是为了贴补家用, 不过同时也带来了孩子的教育问题, 当地经济的发展问题等一系列弊端。

三、思考与建议

当前,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 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 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 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 (市、区) 、乡 (镇) 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 县 (市) 、乡 (镇) 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 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 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 (市、区) 、乡 (镇) 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 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丹寨县在这个方面做得不错。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 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 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 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 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 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 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 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结合展良村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经济扶持, 提高优化投资机制、政策。

鼓励像这种地区进行开发, 从而发展当地经济, 改善生活结构。留住当地主要劳动力, 对于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最为有效的!

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 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热火朝天, 农民工的思想也在一步步的转变当中。但是, 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新型政绩工程, 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无人问津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 落实党中央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 我们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 不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 而且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 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 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 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深入分析, 对其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提出如下情况报告和调查意见。

篇7: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据全国妇联2010年公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的28.29%,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近3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迫于经济条件、城乡体制和户籍限制等,不得不将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一方父母或祖辈亲戚等照顾的儿童。在城市里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无法享受到市民待遇,他们的身份和生活状态无法做到家庭式迁移,迫使他们将子女依然留在农村。随着农民劳动力涌入城市的数量不断加大,留守儿童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有不断增长趋势。黑龙江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其现有留守儿童145750人,年龄在6-14岁居多,年龄普遍偏小,正是塑造性格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或亲属照顾,致使很多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学习成绩和初中教育的在学率大幅下降,若无家人和学校的及时引导,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易出现情感缺失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2.留守儿童易存在成绩欠佳现象

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此次受访中达到大专及本科学历仅占10.5%,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

3.留守儿童易产生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儿童无法与父母及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监护人无暇顾及儿童的心理变化,这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易使儿童产生心理脆弱、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等不利的心理问题。

4.留守儿童存在道德行为较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

5.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2.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老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当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需要家庭的关爱,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共同的努力。

社会方面,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农村就业环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民在家就业,从根本上解决父母与儿童分隔两地的问题,让父母留在家里。同时,在政策上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保证流动农民的权利,降低学校入学门槛,在社会保障和子女入学方面给予优惠,改善城市打工子弟小学教学环境,使农民工无后顾之忧,让孩子们可以随父母到打工的地方生活。加强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政府相关部门监督其办学行为。

学校方面,一是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二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三是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五是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

在家庭方面,在外务工的家长要配合学校的工作,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告知老师,定期与儿童进行沟通,尤其年龄在11岁以上的儿童,正处在青春期的关键时期,家长更应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不要只关注儿童的学习,提供物质上的满足。要关注儿童的思想和心理变化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才不会误入歧途。

四、结语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的父母很多在外务工多年,与孩子很少有机会进行沟通,不知道孩子心里到底想什么,因此我们应该让父母看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让他们了解他们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而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在他们想通过拼命挣钱,为孩子铺就成才之路的误区中醒来,看看孩子最需要什么。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引导,尽可能使他们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给孩子最贴切的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篇8:关于隔代监护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留守儿童 八巨镇 政府 农村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59-02

一、八巨镇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八巨镇共有19所农村小学,1所中心小学,1所初级中学。笔者以八巨镇初级中学为调查对象,共发放学生问卷150份,收回150分,有效卷145份,其中留守儿童98份,非留守儿童47份。

问卷显示,父母均在外打工的占到71.3%,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的占到64.04%。由此可见,在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选择中是以是隔代监护人为主。隔代监护在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监督、内心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都产生较大影响。

(一)日常生活疏于照顾,给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造成隐患

在“平时谁会给你洗衣服”、“对你穿的衣服满意程度”、“生病时谁会带你看医生”,这三项调查,绝大多数祖辈确实给留守儿童提供着力所能及的帮助。而“在课余时间你经常干什么?”调查显示娱乐占了留守儿童的绝大部分课余时间。25.5%的留守儿童选择在家看电视或上网吧,适度地看电视和上网浏览是有必要的,但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和电视不能自拔,网络和电视上的某些非主流文化,如暴力、色情等内容,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极大的危害。此外,43.95%选择找朋友玩。可见,朋友在他们心目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如果结交到品质不好的朋友,留守儿童可能会被同化,甚至引上犯罪的道路。在对孩子的日常饮食上,也发现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对饮食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时,22.52%的留守儿童选择满意和比较满意。当问及“一日三餐吃什么,是否注意营养搭配?”很多学生表示爷爷奶奶忙着干活,有什么就吃什么,怎么简便就做什么。一名学生说“早饭永远是稀饭配上咸菜,我都不吃,直接去学校”,当然也有学生说爷爷奶奶在饮食方面很注意营养的搭配,“他们早上会给我吃煮鸡蛋,还有牛奶什么的。”但这在调查中毕竟是少数。这样的饮食习惯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不可小觑的危害。

(二)学习监督无力,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成绩低下的问题

由于监护人绝大部分是留守在家的老人,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因此在对晚辈的功课辅导方面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问及“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会怎么办?”11.57%的孩子会选择问照顾自己的家人,有需要但没人辅导的占7.91%。

加之,监护人要承担沉重的农业负担,遇上农忙时节,一日三餐都无法顾及,更无暇顾到孩子的功课。这样,料理家务就成了孩子每天必须完成的“作业”。有时祖辈由于农活的繁重,会选择让孩子先帮着干农活,然后做功课。这必然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下午五点半放学,回家后我会先烧水、做饭、扫地。遇上收获的时候,我会到地里帮奶奶一起干活,要忙到天黑我们才回家吃饭。做作业差不多要等到晚上8点之后了。”一个由奶奶照顾的孩子这么说。可想而知,监护人在对孩子学习方面的照顾显然是十分薄弱的。此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经常与老师联系的只占9.68%。学校老师抱怨“最头痛的事情就是和这群爷爷奶奶打交道,家长会他们会以农活忙为理由不参加,即便参加也只是走个形式,很难了解到孩子在校的实际情况”。在对监护人进行访谈时,他们表示自己能力有限,不能给孩子提供帮助,只能任孩子自由发展,成绩好的就让他们继续读下去,成绩不行的等到初中毕业后,攒足力气去打工赚钱。综上表明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持放任自流的态度,这必然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造成很大的影响。调查中显示,留守儿童成绩优秀的占17.39%,处于中等及以下的占45.65%。

(三)代沟现象严重,产生情感隔阂

遇到烦心事,和照顾他们的家人说的占12.93%,选择闷在心里或是写日记的占34.01%。选择和同学朋友说的占33.33%。多数留守儿童表示,监护人不理解自己的想法,和他们讲不通,而老人则说,孩子才多大,能有什么想法,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可以了。祖孙辈之间的年纪鸿沟使他们很难有共同话题。因此,出现的情况就是,孩子和监护人之间经常没话可说,这势必会影响监护人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从长远来说,会对他们以后的人际交往产生不利在影响。在调查的整个过程中,笔者深深感觉到他们似乎是本能地拒绝与别人进行内心的沟通,更不愿表露自己的心声。由此可见,情感间的交流受阻,已经对留守儿童造成了某种程度上消极影响。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

留守儿童的自身因素固然是问题的重要原因,但政府在一些政策和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则加剧着这一问题的形成。目前,农村的公共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大大落后于城市,城乡差别呈扩大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公共利益,留守儿童问题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现状。这正说明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当下,政府应从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入手,缓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一)加快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留守儿童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农民工现象是伴随着工业化发展而产生的,也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必然产物。农民工身份的双重性使得他们很难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表现在社会保障方面就是,农民工既缺乏农村的社会保障,又无法加入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他们一般在城市中从事脏、累、风险性大等城市居民不愿做的工作,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一旦遇到各种生活风险时,如工伤事故、疾病风险、失业风险和其他的意外事故,国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援助,用人单位一般也不会兑现相关的诺言。这使得他们在利益受损时往往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特别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他们的处境更加严峻。农民工的生活现状使留守在家的子女经常性地担心父母的安全与健康。这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承载着沉重的负担,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在问卷中,“你最想对父母说什么?”多数留守儿童写道,希望父母注意健康和安全,不要太辛苦。因次,国家是要尽快制定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增强他们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从而让他们能够在城市站稳脚,解决留守儿童的后顾之忧。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要符合我国社会的基本国情,要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目标相吻合,在内容的设计上要体现农民工的基本需求。因此社会保障的内容应该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基本的社会保险方面的内容,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还可以着手提供相关的社会福利,使得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社会,促进城市化发展。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资金设计,可以参照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费用缴纳办法,由农民工个人、用工单位和国家三者共同承担,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农民工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有助于相关用人单位形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的管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加大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

成绩差已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留守儿童自身因素占主要方面,但国家义务教育方面政策计不当,增加这一问题的解决难度。因次,政府的政策应惠及农村义务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1、改革以户籍为凭借的入学制度,促进农村学龄儿童的合理流动

我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在接受教育时,要以户籍所在地为准,在所在的地域范围内接受教育。农村儿童一般不能随便流入城市,享受城市学校的教育,即使进入,也要缴纳高昂的“赞助费”,这些限制使得父母最终只能将孩子留守在家,成为留守儿童。因此,国家必须改革现有的入学制度,让入学制度不再以户籍为纽带,户籍所在地的学校做好学生的流出工作,城市学校须做好接纳外来学生入驻本校就读的各项工作。从而使农民在选择进城务工时,其子女能够跟随父母进入城市,接受城市学校的教育。这不仅能够减少庞大的留守儿童数目,而且还便于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和教育,缓解留守儿童问题。

2、国家加大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和结构,协调区域间教育

目前,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力度不够、教育资源与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严重影响到农村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笔者在对八巨镇初级中学进行考察时,该校的教学主任反映,学校共设置三个初中毕业班,每年进入高中学习的人数每班平均只有8-9名。而当笔者环顾学校整体环境时,发现教室里只是放置着陈旧的黑板、讲台和课桌椅,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学生宿舍与食堂的环境也不容乐观。这样的现状不禁使使人为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担忧。为改变这一现状,国家的公共财政应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加大义务教育在农村其他教育中的资金比重,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经费在城镇的分配不公平。充分注重职业教育的培训,使得各种教育得到合理发展。同时,采取福利政策使农村教学素质好的老师乐于留在农村,进而优化教育资源。此外,根据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地区内悬殊大的基本情况,国家可以建立贫困地区特有的教育投入体制,加大中央财政对于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的拨款力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标准和使用范围。从多层面、多角度统筹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留守儿童享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使得所有的儿童都能够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孙立平.城乡之间的“新二元结构”与农民工流动,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小林.结构转型中的农村公共服务与公共财政政策[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篇9:关于看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键词:富禄苗族乡 留守儿童 调查

一、三江县富禄苗族乡留守儿童调研情况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全国妇联在2010年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了解到当时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 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管。从本次调研中获悉,三江县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有41000人,其中留守儿童有13000人,大约占了全县小学生的三分之一,且有上升趋势。他们大部分年龄都为12岁,最小的是10岁,最大的13岁。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各乡镇和全国一样,虽说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但由于环境、交通、教育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的基础仍然很薄弱。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为例,位于三江县西部,距县城约64公里的榕江河畔,地处黔桂两省(区)四县九乡镇交界处,东连本县洋溪乡,南接融水县大年乡、拱洞乡,西靠本县梅林乡和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贯洞镇,北邻贵州省从江县庆云乡、黎平县龙额乡、地坪乡,321国道贯穿境内。乡政府所在地富禄街是周边九个乡镇的集贸中心。全乡下辖15个村(居)委,总人口2.48万人,居住着苗、侗、汉、壮、瑶、仫佬等六个民族。由于该乡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山区,交通不便利,导致经济家庭经济的较为困难,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许多家庭的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里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自己外出打工赚钱,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据三江县教育局基教股提供数据反映,留守儿童几乎遍及三江县各个乡镇,且集中在富禄苗族乡所在的榕江河一带。在对富禄苗族乡仁里小学四年级进行的调研数据显示,全班共有学生40名,其中有留守儿童26人,占总人数的65%。

二、苗族地区留守儿童特点及形成原因

(一)富禄苗族乡的留守儿童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内心孤独,渴望得到人们的关怀,特别是父母的关怀;

2、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居住在一起,隔代教育,不听从管教;

3、孤僻,不善于表达;

4、视野狭窄,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心;

5、自理能力能力较强,大多数能自主操持家务,照顾弟妹。

(二)成因

1、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及引导,导致这些儿童偏向孤僻的性格。

2、隔辈教育只能达到看管的作用,减少安全隐患的目的。即使有的爷爷奶奶对自己的孙子进行教育也只是溺爱的教育,使得这些儿童逐渐形成我行我素,没有礼貌的习惯。

3、外出打工的父母只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没有在心灵上帮助孩子弥补空洞。

4、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基本上是三四十年代的人,没有受过教育,处于无知识文盲的状态,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只有到了开学的时候寄点钱来交学校的费用,很少过问小孩的成长过程的情况,而我们也只有为孙儿煮点饭,无法在学习上起到引导及兴趣培养的作用。

三、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中央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如何同发达地区一样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富禄苗族乡开展留守儿童调研的过程中,留守儿童种种表现引发笔者深深的思索,留守儿童人数在不断上升,但是留守儿童在乡镇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现象问题,人们对这种情况关注甚少,心有余而力不足;留守儿童即使在表面上表现出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其实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家长的关心和关注的,特别是渴望父母在身边的陪伴;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存在,主要是没有父母在身边辅导,再加上自身的自控能力差而造成的。

笔者认为,首先,组织在校的大学生深入侗族地区进行调研。这样既给大学生们打开了解社会一个窗口,也是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供机会。有调查才有发言权。通过调查,掌握问题所在,为三江县政府和富禄乡政府等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大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留守儿童,辅导他们的功课,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次,根据苗族地区的民俗习惯的特点,定期组织留守儿童举行一些积极的活动,巩固好民族文化进校的成果,培养留守儿童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再次,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关爱留守儿童是社会的呼唤,也是留守儿童的渴望。通过建立成长档案,记载他们成长过程中苦闷、渴望、欢乐的点点滴滴;最后,加强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法律的名义来保证留守儿童的权益,避免留守儿童在留守期间身心受到伤害,消除自卑心理,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2]项继权.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选择与制度保障———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3.

[3]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28 (4)

上一篇: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下一篇:文艺女青年的自我推荐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