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现代农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2024-04-07

县现代农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县现代农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盛夏骄阳如火,xx县金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小阳春”却提早到来,几十名“专业农民”在地里翻地、整畦、下种、育苗,各司其职。

上盖棚,下围网,新出土的豇豆、辣椒、黄瓜苗在湿润的泥土里舒枝展叶,茁壮成长,碧绿的桑园生机盎然。

反弹琵琶:大宗蔬菜产业应大有可为

不种粮食种蔬菜,不种高山种平地,不种特色种常规,不种时令反季节。本土农民段绪明反弹琵琶,奏出了现代农业的新意。“300亩早春萝卜卖了100万元。”这是大宗蔬菜散发出来的无穷魅力。

农业产业也似金字塔。段绪明从事过高山蔬菜购销,调查过特色农产品运营。“大众三千,每天都得摆上餐桌的萝卜、白菜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他选择了对“塔基”的追求。

白菜、萝卜、豇豆、甘蓝,早春、盛夏、延秋、越冬,周而复始,他种的蔬菜总是能够瞄准高山蔬菜和低山平坝蔬菜的空当,抢得最好的商机。

“别小看这几天、十几天的时间,价格却是几倍、上十倍的悬殊。”段绪明坦言,只要能够避开时令,错位竞争,提高复种指数,低山大宗蔬菜产业就大有可为。

多年来,各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一直重“特”轻“普”。回眸市场,权衡“量”“效”,能否在抓特色产业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惠及百姓餐桌和广大农民的大宗农业产业呢?

困难重重:产业成型的道路还有多远

从2001年至今,金秋农业从基地只有几十亩、起步资金只有1万多元的种植大户,成长为资产达500万元、基地过千亩、带动农户近千户的重要龙头企业。

今年短短几个月时间,萝卜就种出了百万元。段绪明并没有常人预料的那种欣喜,反显得忧心忡忡。因为今春多雨,蔬菜普遍减产,每公斤萝卜卖出1.8元,相当于正常年份价格的4到5倍。“只要通过简单地腌制加工,储藏两三个月,每公斤可以卖到1.2元。”

“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段绪明告诉记者,建1个500吨的气调保鲜库需要200多万元,可以让时令蔬菜保鲜半年。因为市场需求量大,经营大宗蔬菜时,资金周转率极快。基地投入不少,自己又求贷无门,段绪明只能看着市场干着急。

资金瓶颈,一直是困扰贫困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涉农企业中体现更甚。用什么方法破解这个难题,理当成为各级政府和金融行业急需研究的课题。

举一反三:现代农业能否辟开新天地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单家独户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解决了农民的生计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又成了时代性的新难题。“以前一亩地产400公斤粮食,全家老小就能图个‘肚儿圆’。现在家家都有人在外打工,收入过万元。死种田地只能永远受穷。”大河镇杉木塘村留守农民张新明显地感受到了生产、生活的压力。

怎么才能解除这样的压力呢?农业企业无疑是生产与市场最为有效的“传动轴”。

xx县农民有30年种桑养蚕的历史。由于缺乏“以短养长”的办法,在市场冲击波的影响下,绝大部分桑园被毁。近几年,旧司乡以金秋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桑蚕产业。通过订单生产的模式,在桑园种植越冬、早春蔬菜,与武汉市场对接,既实现“桑菜互补”、提高效益的目的,又能规避单一产业的自然与市场风险。3季蚕收入2000元,两季蔬菜可收入3000元。农民种桑养蚕的热情空前高涨,3年时间就发展到6000多亩,带动农民达3000多户。

“把粮食、蔬菜等农产品当商品经营,把山野、田园当车间管理,才能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户农民,开辟出现代农业的一片新天地。”该县有关领导如是说。

兴一业,要富一方。走大宗产品的产销之路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篇2:县现代农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5.3%,农业人口11-3万人,占81.9%;国土面积1297.5平方公里,有“茶叶之乡”、“林业之乡”、“歌舞之乡”、“举重之乡”的美誉。

一、**县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县认真实施“绿色产业兴县,生态家园富民”的发展战略,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立足地理资源优势,狠抓茶业、以椪柑为主的林果业、草食畜牧业、无公害蔬菜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财政先后投入5330多万元,修建小水电19处、集雨节水池(窖)1500口、沼气池5128口,除险加固1座中型、4座小i型、17座小ii型病险水库,修复各类水毁水利设施7000多处;投放各类蔬菜大棚220个,高标准钢架网箱150口。2006年,在继2005年遭遇春夏连旱的情况下,全县仍然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4万亩,总产2.84万吨,较常年3.5万吨减少0.66万吨,减幅18.9%,同比增产0.60万吨,增幅26.9%;完成国民生产总值(gdp)5.51亿元,同比增长10.4%;农业增加值1.25亿元,占gdp的22.7%,同比增长5.5%;财税收入3339万元,同比增长19.25%;农民人均纯收入1’742元,同比增加150元,增长9.4%。

(二)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支柱产业建设

以专业村、户带动形式建设支柱产业,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到2006年,全县茶叶、以桠柑为主的林果业、草食畜牧业、无公害蔬菜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建设已初具规模,发展各类专业村40个,各类专业大户3000户。一是茶叶种植面积5.6万亩,可采茶园面积2.5万亩,良种化率25%,年产茶叶1300余吨,年产值4500余万元;二是柑桔种植面积5-3万亩,年产柑桔2.4万吨;三是草山草坡160万亩,居全省之首,全县山羊饲养量16万余只,牛6万余头,畜牧水产产值突破’78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4%;四是蔬菜种植面积5.1万亩,年产蔬菜8万吨,总产值5000万元。

(三)围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

多年来,特别是2001年以来,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各级财政的支持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一是茶多酚厂、雅洁公司、泰森木材加工厂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得到发展和壮大,有效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神宝牧业、中顺牧业、群博公司、绿园茶场、小背篓茶苑等一批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大户联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方式进行规范运作,辐射带动各类专业户80c10多户。

二、2001年以来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及利弊分析

2001年来,中央连续6年出台了1号文件,安排部署农业农村工作,把“三农”工作摆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制定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实施,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财政支农政策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财政扶贫成果显著。六年来各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共计10806万元,帮助全县1170名绝对贫困者和7632名低收入者脱贫,组织培训并安排外出务工就业贫困劳动力4000余人;新增和改造农田240公顷;新建和改建公路1213公里;解决了农村4.2万人、16.7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2、农民减负增收效果明显。通过减免农业税、减免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发放粮食直补、良种、农机和农资综合补贴(简称“两减免、三补贴”),每年全县减少农民负担117.1万元,新增收入432万元。

3、特色产业建设得到较快发展。近年来各级财政投入项目扶持专项资金3000万元,改良茶园1.5万亩,新增茶叶开发面积1万亩、桠柑为主的林果业面积2.1万亩、牛羊为主的节粮型草食牧畜16.78万头、大棚蔬菜为主的无公害蔬菜基地1200亩,全县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并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4、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财政安排农村生态建设资金270万元,推广农村沼气能源建设,项目区农民以沼气代柴火,既减少空气污染,又保护植被林木,目前已建设沼气池6’735口。据

统计,节省柴草18万吨,相当于封山育林6万余亩。实施生态公益林等项目建设,新增造林18.5万亩,恢复了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促进了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财政支农政策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因素分析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现代农业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财政部门通过一系列优惠政

策的实施,促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一定加强,农户种粮积极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农村支柱产业得到一定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一定壮大,但是,目前财政支农政策措施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财政支农投入仍然相对偏低,基础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往年财政等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县的四大支柱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地处山区,各方面因素制约,发展生产的前期投入成本相对其它经济发达的县市高。一方面**县农业产业规模小、效益低,产业没有规模和效益优势,另一方面财政支农投入政策强调规模,扶优扶强,致使**县同其它发达县市相比,很难争取各级财政大力支持,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县市的发展差距,如**县的茶叶产业,有品牌优势,但无规模,只有5.6万亩,难以达到财政支持10万亩以上的规模要求,财政支持力度小,难以扭转**县茶叶有品牌无产业优势的局面。

2、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偏重农田水利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其它软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虽然各级财政先后投入大量的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支持只局限在加强农田水利、农村清洁能等方面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市场体系、服务体系、执法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方面建设支持不够,甚至没有。由于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没有建立,服务水平低,标准化生产难以推广,品牌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难以加强,致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如我县茶叶产业,尽管茶叶加工实现了由手工制作向机械化制作转变,茶叶生产逐渐向高、精、深产品转型。但是由于联合协作生产经营机制、市场监控机制及网络营销机制仍停留在较低效的状况,仍然改变不了“**毛尖”家庭式作坊加工“有品牌、礼品茶,无市场”的局面,难以发挥联动效益。

3、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发挥资金统筹效益。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分别掌握在发改委、扶贫办、农办、财政、农业、畜牧、水务等多个部门,在缺少切实可行的系统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导致财政支持政策紊乱,资金统筹使用困难,项目实施范围和建设内容有相当程度的交叉重复,难以发挥资金统筹效益。

4、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脱节。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需要有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支持,将现代农业科技项目转化为成果,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而**县在这些方面因财政困难等原因几乎没有投入,依靠的是单位自筹资金引进数量有限的设备,从业人员在推广过程中去逐步摸索,难以达到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装备农业、发展农业的要求。

5、财政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形式落后,难以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高素质农民。近几年,我县在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深入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等培训。几年来,共投入财政资金67.5万元,累计培训农民4000余人次。由于培训形式单一落后,且大多数技术人员专业知识老化、知识更新速度慢,培训效果不太乐观。

6、财政支农项目资金地方配套“一刀切”,严重制约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县是一个财政穷县,2006年财税收入仅3339万元,每年需向上争取转移支付维持运转。相关部门下达**县的项目任务都要求县财政配套资金,但是象**这样的穷县、小县根本无力配套,形同虚设。由于实施项目单位没有工作经费来源,迫使部门冒险违规挪用项目专项资金作为工作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既影响了项目设计效益,又加重了部门压力和负担,也严重挫伤了部门争取财政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三、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作为承担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财政部门,在财政支农政策的设计和安排上,应按照现代农业的内涵要求,把思路统一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高度上来,突破固有体制的束缚,加大投入力度,及时进行财政支农政策调整创新。

(一)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但就产业而言,它与其它非农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弱势,不但点多、线长,而且短期效益不明显,任何时候都需要政府强大支持力度和保护力度。就区域来讲,**县与其它发达县市相比,财力更弱,发展更困难,更需要中央、省财政的优先支持,确保财政支农投入优先增长、稳定增长的政策充分落实到位,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围绕现代农业特性,结合县域农业的实际,突出财政支农重点

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支农投入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一是突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抓好水、电、路的建设及改造和耕地质量的提升,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突出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投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三是突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提升农口部门社会化服务能力,以适应农业产业对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需要;四是突出优势农产品良种栽培、精深加工、贮运技术研究推广投人,重点抓好茶叶、柑桔、草食牧业的发展,推进**县的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五是突出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投入,充分发挥我县生态环境优势,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切实加大财政资金监管力度,实行项目申报公开透明管理,成立以各级政府为主的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针对发展现代农业不同对象和环节,优化财政支农政策

财政项目资金作为政府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手段,要根据不同的支持对象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支持方式,才能达到政策效果:一是加大财政无偿投入,在产业化经营中的纯公益部分,属于公共财政履行职能的范围,财政应无偿地投人。如农产品基地的基础设施包括水利工程、机耕道路等;二是创立财政有偿投入,对于产业化经营中属于市场筹资部分,财政可采取有偿投入,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三是继续加大财政贴息,鼓励企业使用银行贷款,进行深加工技改、优良品种繁育、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市场改建扩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财政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全额或部分贴息;四是创立以奖代补制度,对于龙头企业开发引进推广良种和新技术,培训和指导农民,开展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引进推广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储藏、保鲜等技术,申报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培育产品品牌、提供食品安全服务,开展市场信息服务、建立营销网络、举办产品宣传推广活动等,财政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支持。

(四)落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优惠政策,取消贫困县地方项目配套资金政策

篇3:县现代农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一、农业大县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四化同步”发展农业依旧是短板,全面小康农民增收仍然是难点,“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好”问题也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更好地发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增添新的动力,促进农业整体竞争力提升。从调研情况看,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识到了当前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补上农业生产性服务这个短腿。

1.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亟需农业生产性服务助力破解

我们调研的几个县都是人口大县和劳务输出大县,其中中江县、三台县人口达143万和147万, 常年外出务工人数为47万和40万,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5%和53%,且输出的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力。绵阳市农业局陈修福反映,由于劳动力大量外出使一些丘陵地区农户无力耕种承包地,全市两季都撂荒的耕地占10%以上,即使有老年农民种地,产量和效益也不高,当地老百姓对代耕、全托、半托服务的需求尤为迫切。

2.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亟需农业生产性服务拓展空间

这几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虽然不多,但雇人成本和租地成本越来越高;农民外出打工收入虽有增加,但受实体经济不振的影响出现了外出农民工回流态势,农业大县农民增收面临很大压力。中江县2014年粮食总产达77.1万吨,居德阳市第一、四川第二,但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万元左右,比德阳市平均水平还低1000元以上。我们调研的中江县金穗源粮食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机耕机插机收、统防统治等服务,仅小麦机耕一项,合作社每亩有80元收入,同时为农户节省220元成本;农忙时节合作社还会雇40多名农机手、植保员,农机手日工资已从2013年的120元上涨到今年的200元,涨幅达66.7%;部分合作社成员带农机入社,年底还能享受分红。

3.农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亟需农业生产性服务支撑提升

绵阳江油市农民人均耕地仅0.94亩,虽有为数不少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但农业生产经营总体仍是 “小而全”、 “小而散”,市场上大路货、初级产品居多,还没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2014年全市劳均农业增加值仅为1.72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3,与大县的地位很不相称,亟需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健全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竞争力。提升农业竞争力关键是要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力,但目前新型主体普遍从业时间较短,技术水平和营销能力不强,在“怎么种好地”的过程中,更需要专业化的服务。

二、农业大县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经验

从调研所到市县情况看,当地根据自身实际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着力从引导服务需求、培育服务主体、强化服务基础、完善服务机制等方面,支持和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1.引导服务需求

政府的作用就是引导示范,补市场化服务的薄弱环节、补生产性服务的短板,等市场成熟了就退出。具体到实践中,广汉市整合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及其他资金680万元,将农业生产性服务细分为水稻机插秧、水稻统防统治、水稻收获烘干、蔬菜工厂化育苗、蔬菜产后预处理、油菜机播机收、小麦开沟排灌等7个作业包,对中标服务组织按作业面积进行补贴,目前正在考虑调整作业包内容,将农民亟需的秸秆收集和还田服务也纳入补贴范围。

2.培育服务主体

除发展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和经营性服务组织外,各地还培育了一批以自我服务为主的服务组织,形成了多元化服务格局。

(1)中江县农技推广部门是传统的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县乡两级共有农技推广机构51个、工作人员1534人,主要从事农作物主导品种、先进新型栽培技术推广应用,2014年全县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6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

(2)三台县台沃公司是典型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该公司年产配方肥16.3万吨,在乡镇自建自有7000多个科技服务网点,推行 “一袋子肥料、一站式供肥、一体化服务、一块小市场”的 “四个一”服务模式: “一袋子肥料”即通过测土配方为农民提供专用肥料,不用买多种肥;“一站式供肥”即连锁直销,减少肥料销售中间环节,不搞层层批发;“一体化服务”即以配方肥为核心,并提供种子、育秧、植保等综合性服务; “一块小市场”即在农村建立精细化服务团队,每人服务1~3个村。2015年,公司与县农业局、乡镇政府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试点,水稻穗期病虫第一次统防面积已覆盖10个乡镇,占全县近1/6,计划明年覆盖全县。

(3)江油市蜀岭联合社是自我服务型组织的代表。联合社由11家生猪养殖、蔬菜和中药材种植的合作社入股组建,通过代销、高于市场价收购等方式收集合作社产品,统一检测、统一分选加工、统一商标、统一销售,大大提升了合作社产品的附加值、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3.强化服务基础

有产业、有基础,才能有服务体系的观点在我们所调研市县的干部群众中较为普遍,具体做法也形式多样。广汉市整合涉农资金5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2.5万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2.18万亩集中连片水稻生产基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市里还出台粮食机械化干燥财政补助办法,对烘干设备补助4050%,对场地硬化和粮棚建设按每平方米30~35元进行补助。我们在当地华严粮食合作社看到的5组烘干塔就是在这一政策支持下建成的,财政补贴50%,每天可处理75吨粮食。中江县金穗源粮食合作社也正是在政府集中整理土地、建设农田水利的基础上,再流转农民土地发展起来的。

4.完善服务机制

前几年,绵阳游仙区太平乡常年外出农民工占劳动力总数的65%,全乡撂荒土地达5300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4%。为解决这一问题,去年乡农业服务中心牵头组织全乡种粮大户组建了土地托管中心,采取农民把承包地交给托管中心,中心向农民支付保底价,并在粮食收获后按一定比例与农民分红的全托方式,以及托管中心为农民提供农资、农机作业、技术、销售等服务,农民支付服务费,种田收益全部归农民所有的半托方式,为农户提供服务。目前,全乡共有全托土地2714亩,涉及426户,每亩可为农户增收400~500元;半托土地591亩,涉及405户,每亩可节本增收200~350元,既有效解决了耕地撂荒问题,实现了地有人种,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保证了地能种好和农民增收。

从这些探索实践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3点认识:其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一样,根本动力是市场需求。当市场需求旺盛、能够成为商机时,会自然催生一批社会化服务组织;当市场需求旺盛或公共服务需求突出,但从业微利或不足以盈利时,就需要有实力、有战略眼光的服务组织先行投入,政府在初期加以引导和扶持,逐步培育起消费市场,通过消费端的扩大带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同时也要为市场化发展留出空间。其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是重要前提。交通便利、地块平整、集中连片、农户组织化程度高,生产性服务开展得就便捷高效,否则 “光有农机没有路”、“拖拉机进去就把地给占了”,服务就很难开展、效果也难以发挥。从当前和今后发展看,越来越多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既是生产性服务的重要对象,也将成为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升级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其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多元共存、融合互促是基本格局。各类服务主体都有不同的功能和比较优势,都在不同领域、不同环节发挥了不同作用,有各自的适应性和发展空间,要鼓励支持各类服务主体共同发展,多种服务方式融合互动。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具有体系较健全、服务基础较好的优势,仍将是区域性基础性品种和大宗作物栽培技术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的主导力量。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以主业服务为核心,拓展多项增值服务,具有科研、规模、体系、集成、渠道等多方面优势,未来将在全产业链服务,促进农资、农艺、农技、农机融合方面大有可为。特别是各类专业服务合作社,以提供作业服务为主要业务,他们根植于乡土,与农民有天然的地缘、亲缘关系,更了解农民需求、更容易被农民接受,在农机作业、农业植保、集中育秧、粮食烘干等农业生产关键环节的服务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像蜀岭联合社这样的自我服务型组织,每个合作社成员本身就是一个服务农民的组织,联合社再为合作社成员提供服务,具有服务面较广、服务种类较多、服务能力较强等优势,在农资采购、物流配送、品牌营销等服务领域具有规模效益。

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应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调研中发现,尽管各地进行了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也有了一定发展,但总的看仍处于初期阶段,还没有形成覆盖全程、便捷高效的完整体系。特别是经过最近几年的努力,农业生产中最急需、最普遍、劳作程度最繁重和最需要抢农时的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等服务有了很大发展,但农业生产经营中还有些关键环节的服务仍很薄弱,亟待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来破解。如:粮食烘干、蔬菜保鲜、品牌推广、市场信息、山区丘区农机作业以及蔬菜水果统防统治等问题。

综合以上情况,本文提出当前及今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1.生产性服务业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集中在产后环节

农业的产前产中服务有一定发展,产后加工、 储藏、销售等环节损耗严重、效率不高,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 “软肋”。要更加重 视农业的 “后半段”,在产后的收储加工、运输销售、品牌推广等真正涉及将农产品变成商品、实现商品使用价值的关键环节做好服务。

2.针对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提供差异化服务

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属于资源性产品,更加强调节约劳动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目前在平原地区能够得到较好满足,在耕作条件较差的山区丘区还比较滞后。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劳动、技术相对密集,附加值高但难以储存,对育苗育秧、病虫害防治、保鲜运输、价格信息以及形成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等方面的服务需求较为旺盛。畜禽养殖类产品资本相对密集,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高,但风险较为集中,对市场行情分析预测、饲料供应、疫病防控、产品销售等全程服务有较为强烈的需求。

3.重点为兼业农户提供基础型服务、为专业农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增值型服务

兼业农户追求多业经营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对作为兼业的农业,往往定位于产品生产出来能卖出去就行。对这类经营主体,生产性服务的主要价值在于弥补劳动力投入不足、实现对劳动的替代,应主要提供托管、代耕、统防统治等生产过程中的基础型服务。专业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更加注重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提升。对这类经营主体,生产性服务的主要价值在于提供专业服务、实现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增值收益,除了提供生产过程中的基础型服务外,还应重点开展市场信息、包装储运、品牌推广、产品销售等增值型服务。

四、政府在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中应有所作为

结合全国面上和就四川调研情况看,目前,我国发达地区社会化服务体系相对健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政府针对不同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特点,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化发展、品牌培育、市场营销等方面有所作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同时也要秉持有限政府、有限责任理念,科学合理作为、不包办代替,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市场化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从四川情况看,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已成为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光有机器不修路”,地块不平、没有机耕道,有了农机也很难搞服务。因此,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着力加强机耕道、农机场库棚等农机配套设施建设,做到农机能下田、能上路,田网有渠有水、能灌能排,为开展生产性服务打牢基础。

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现在不仅是城里人,即使是农村的年轻人,不少人也是 “农盲”,农业服务与农业生产经营缺乏人才的问题同样突出。基层干部认为,农业的生产经营和服务, “命门”都是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不仅是部门战略、行业战略,更应上升为国家人才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对农业有感情、有信心并以此为职业的专业人才。各级政府要依托已有的人才培育工程和项目,探索设立就业创业基金,鼓励和吸引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等,积极投身农业生产经营特别是现代农业服务业这一创业创新的广阔 “蓝海”。

3.改善服务装备条件

我们在三台县万家旺农机合作社调研时看到,几名戴着口罩的农民正在用背负式打药机喷农药,距离7、8米就闻到了刺鼻的农药味。这样的服务装备和手段在三台县还比较普遍,既不安全、又缺乏效率,与我们在中江县、广汉市看到的喷药飞机和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好一些的植保机械售价一般在20万元左右,而农机补贴额度仅为5万元,实力一般的服务主体难以负担。现在耕地、播种、插秧、收获等环节的机械发展较为迅速,但施肥、喷药、修剪等田管机械发展较为缓慢,今后农机购置补贴应更多向田管机械倾斜,以机械和服务有机融合促进施肥施药的精准化,更好地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目标。

4.加大关键服务环节支持力度

搞统防统治等服务很有市场前景,即使政府不给予政策支持公司也会做,但农民相信政府,由政府在初期组织发动农民参加绿色防控是很有必要 的,搞服务就要 “最初靠政府、最终靠市场”。对于一些公益性较强、覆盖面较广、农户亟需,但收益相对较低的关键服务环节,比如统一供种、集中育供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粮食仓储烘干、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蔬菜冷藏保鲜等, 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直接补贴、无偿提供等多种方式,集中力量加大支持。 

5.有效发挥金融支撑作用

调研发现,无论是经营主体还是服务主体,在谈起面临困难时,都会提到缺乏资金、贷款难,这也是长期制约农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要针对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不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加快融资性农业担保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抵押物,大力发展信用贷款。探索成立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共同出资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金,为社会化服务组织融资提供支持。提高开展全程托管生产性服务主体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标准和赔付额度,扩大交强险、第三者责任险等对农业机械的覆盖范围,强化对服务主体的风险保障。

6.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汉市将实施 “互联网+现代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进行部署。该市农业基层干部反映,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监测土壤墒情、进行有害生物预警、实时施肥施药以及开展电子商务等,都需要在田间地头进行数据收集和传输,目前,这方面的宽带、无线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薄弱,因此, “要像支持农业机械化一样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大对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要加强与相关信息服务、网络服务运营商合作,抓紧开发推广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应用软件和信息共享平台,研究发布针对性强、有影响力的市场信息,以互联网思维和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有效对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五、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议

结合调研情况,经过认真思考,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选择,规模经营是基本方向。但规模经营在我国的实践路径有两种选择,其一,在务工机会较多、劳动力完全脱离农业的城市郊区和发达地区农村,可以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让新型经营主体进入,通过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来解决 “谁来种地”的难题,提升农业竞争力;其二,尽管存在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但留守老人和妇女仍有时间和意愿务农,却又无力干、干不好的广大农区,更加需要托管、半托管的社会化服务,更加需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服务的规模化经营来解决 “地怎么种好”的问题,帮助农户发展生产、提高效益、增加收入。对前种规模经营方式我们已有专门文件和政策,下一步要将政策重点聚焦后者,要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发展现代农业,着力解决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为此,从工作层面提出以下建议:

1.研究起草关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

进一步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理清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关键环节和政策措施等,起草好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性文件。

2.研究谋划 “十三五”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向

加强调研,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全面谋划“十三五”时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思路、主要任务、重点领域、重大政策和工程项目等,将其作为 “十三五”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

3.组织实施好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

指导试点省份认真开展试点工作,密切跟踪试点进展情况,适时开展经验总结交流,积极探索农业公益性服务的有效供给机制和实现方式,为下一步争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政策提供实践依据。

4.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路径

篇4:适应气象现代发展如何做好县局长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气象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对气象预报的需求及质量越来越高。基层是气象业务和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业务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和工作成效的好坏是评价整体气象工作的关键性指标,直接影响着社会对气象部门工作的评价优劣和认可程度,直接影响着气象部门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气象现代发展做好基层县局长是目前时代发展要求和必须。

【关键词】适应气象;现代发展;做好县局长

中国气象事业要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做为一名县局长,要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通过几年的在领导工作中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非常重要,

一、民主和集中的关系

人大多都有权力欲,都想说了算,尤其做了单位的“一把手”之后。但实践证明,独断专行、搞“一言堂”恰恰是一个领导者的大忌。这样做不但违反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决策议事制度,而且不利于集思广益和发挥职工的集体智慧,不但容易造成决策失误,也会使领导者脱离群众,使单位人心涣散。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我在榆树局实行了“三民主两公开制度”。即: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涉及到人事、财务等大事要事敏感事的,都会让职工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做到公开透明,不搞暗箱操作。制定了《榆树市气象局规范机关管理若干规定(试运行)》、《榆树市乡镇气站站长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措施。保证让集体领导、民主管理落到实处,促进了单位决策的民主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让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得到了保障。

二、做官与做人的关系

古人常说:厚德载物。做为一名县局长,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做人是基础,做事才是目的。领导干部只有先做好人,才会有人格魅力,说话才有号召力和说服力,从而顺利实施领导行为。做好人是干好事的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前提条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如何既要做好人又要做好官?我理解應该从以下四方面作起:

(一)勤于学习 学习十八大以来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学习领导科学、学习业务知识等。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以自身的能力孚得众望。、

(二)勤奋工作 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上,多想事多干事,以自己的工作成绩获得认可。

(三)廉洁自律 在思想、行为尤其是廉政方面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率先垂范,以自身的形象影响他人。

(四)关爱职工 把职工当成亲兄弟亲姐妹来处,在工作和生活中多关心多照顾他们,以自己的爱心获得人心。只有对你的人品和能力都认可了,职工们才能愿意听你的话,心甘情愿跟着你干。

三、处理好上级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气象部门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的是“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这是符合气象部门台站分散,业务技术统一的特点的。但有利就有弊,由于人、财、物等管理权都在上级气象部门,很可能造成地方政府不重视或不关注气象工作,使县局在政府各组成部门中被边缘化,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也很容易造成气象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影响了气象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为避免这一现象,突出地方政府在气象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我主要采取的措施。一是紧紧围绕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去安排气象工作。二是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和联系。在紧跟上级气象部门脚步走的同时,多向书记、市长和分管副市长勤请示、多汇报。三是加强宣传工作。

四、气象传统业务与现代业务的关系

发展现代气象业务,是中国局党组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的需求,实现气象现代化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宗旨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福祉安康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

对于我们县局来说,发展现代气象业务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坚持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我们榆树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生产对天气的依赖程度很高。

在工作思路上,我们重点打了为农服务这张牌。在抓好预报测报等传统业务的同时,我局将人才、物力、财力和精力重点投入到为农服务方面。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得到了不断完善,为农服务工作尤其是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服务得到了中国气象局的肯定,在吉林省得到了推广。

五、识人与用人的关系

县级气象局普遍存在编制少、人手少、专业人才少的问题,知人善任就更加重要了。

如何处理好识人与用人的关系,做到知人善任?我认为:要善于知人:领导者首先要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观念,不能高高在上脱离下属。要经常深入职工中间,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他们。从工作、娱乐甚至闲聊中了解他们的性格、气质、能力、专长、爱好等个性特点,为科学合理任用干部奠定良好基础。要善于用人。用人如下棋,车马炮、相仕卒,没有大小之分,关键是看摆在什么位置。坚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位适其岗”的原则,让每个人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要敢于放权。古人讲: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工作中,一把手在善于管权的同时,更要敢于放权。对分配给各科室的工作尤其是一些较为重要的工作,事先应该布置,事中应该过问,事后也应该督察。要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他们创造一个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和成长进步的环境。要容人之短。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一把手既要看到下属的长处,也要能容忍别人的缺点。对人对工作不求全责备。这对于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融洽与下属的关系非常重要。

六、结论

篇5:加快县现代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加快县现代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其发展是衡量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了经济总量,改善了产业结构,服务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及时准确把握服务业发展现状,对于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为打造活力、实力、魅力新沂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分析研究我县服务业发展现状,剖析我县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提升我

县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对策思路作初步探讨,并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供领导参考。

一、我县服务业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县服务业迈入快速发展期,初步形成了“以商贸流通为基础、金融房地产为支撑、旅游休闲为亮点”的产业架构,已成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总量持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以来,我县紧紧围绕“服务富县”战略,通过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搭建融资和信息平台,加强与县外企业合作,改善了投资环境,营造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县服务业呈现出总量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的良好局面,并成为我县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推力。全县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相比,提高了个百分点,达到%,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服务业国、地税收入分别突破亿元大关,达亿元和亿元,分别增长%和%,占全县税收比例达%。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21万人,约占全县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量的49%。1-5月份,预计实现增加值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1%。

现代物流产业稳步发展。,我县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道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承运能力大大提高。全县通车里程达到2800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万吨,货运周转量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万人公里。今年全县共有物流企业38家,1-5月份,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万吨,货运周转量万吨公里,同比增长31%,完成客运量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万人公里,比去年增长39%,现代物流业发展稳中有进。

商贸流通产业保持快速增长。随着流通领域竞争加剧,超市、连锁店、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型经营模式不断崛起,多元化的商贸流通竞争格局初步形成。许多县外具有一定实力、有一定知名度的大

型商业集团如:东方、百姓、金鹰、百成汇等纷纷入驻我县,抢滩占领市场。我县商贸整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消费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消费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深入推进,下乡产品销售数量、销售金额持续攀升,为拉动我县农村市场消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1-5月份,全县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59279台部,销售金额亿元,补贴资金亿元,同比增长159%。预计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同比增长%。全县批发业商品销售额亿元,同比增长%,零售业商品销售额亿元,同比增长%,住宿餐饮业营业额亿元,同比增长%,商贸流通已成为我县服务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技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大发展,使科技信息业成为服务业乃至国民经济中最为突出的行业之一。1-5月份,我县邮电业务总收入4422万元,同比增长%。通信网络实现

了由人工向自动,模拟向数字、小容量向大容量、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的转变。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万户,移动用户达到万户,宽带用户达到万户;1-3月份累计申请授权28项,专利60项,同期递增%,从事科技成果研究的厂办、民办科研信息机构87家。科技信息业已成为引人注目的高增长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增大。

房地产产业逐年增大。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房地产开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商品房消费持续扩大,居民购买房产继续成为消费热点。房地产开发投资逐年增大,我县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全县新上房地产开发项目38个,开发面积万㎡,同比增长%,销售面积万㎡,销售额亿元,同比增长45%。进入以来,随着我县《鼓励低收入家庭进城购买商品房》政策的实施,房地产开发更加火爆,1-5月份审批129万㎡,开工建设房地产项目21个,开发面积49万㎡,预计全

年完成房地产开发面积110万㎡。文化旅游产业迅猛崛起。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着力点,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民间参与、多方受益”的旅游开发模式,努力将旅游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动力产业、优势产业,并以此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发展服务业的突破口,确立了“打文化牌、唱生态戏”的旅游业发展战略。截至目前,已建成开放景区10处,其中aaaa级景区2个、aaa级景区4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打造了“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都、休闲胜地”的旅游品牌。到沂南“逛汉街、游竹泉、受教育、泡温泉”已成为一张名片。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96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亿元,增长230%,全县服务业产值占比提高了个百分点。今年1-5月份,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5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亿元,增长18%。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县现代

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金融保险产业稳步发展。随着临商银行入驻沂南,目前全县共有金融机构9家,保险机构27家,各种与金融机构发生业务的中小担保民间融资机构7家。1-4月份,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21亿元,同比增长%,各项贷款余额亿元,同比增长%。保费收入亿元,同比增长38%。

服务业重点项目投入加大。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交通、通信、城乡电网改造、房地产开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等方面的投入,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投资成倍增长,竹泉、汤泉、诸葛亮城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完工。今年1-5月份,全县36个服务业重点项目,总投资达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15个,续建项目21个,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亿元。服务业投资增长成为扩大需求、促进增长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为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我县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县服务业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全省及周边兄弟县区相比,仍存在着速度不快、层次较低、比重偏小、支撑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一是总量不足、比重偏小。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与先进地区比较,占比偏小。二是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企业的基本状况是“低、小、散、弱”,即档次低、规模小、分布散、竞争力弱,缺乏具有带动区域性发展的规模企业。多数企业是自发投资形成的,小规模经营,服务内容仍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等行业,较高层次的知识、技术型服务业包括现代中介咨询、物流、信息等较为落后。三是我县服务业行业之间发展也不平衡,传统型、消费性服务业一直处于

主导地位,而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制约因素

制约我县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镇化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制约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发展必须以城镇化水平的大幅提高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为基础。我县城镇化进程较慢,目前县城城区人口仅为15万人,人口集聚度不够,居民收入水平也不及周边县区,导致对服务产品的需求不够旺盛,制约了服务业快速发展。二是缺乏科学的规划引导,服务业发展仍处于自发状态。我县服务业发展缺乏专门的规划引导,绝大部分处于自发状态,空间布局不合理,区域分工不明确,空间资源开发无序,发展重点不够突出,同质化竞争严重,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远未形成集聚发展态势。三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服务业发展需要有载体,需要有龙头企业、特别是大

企业集团的带动,但我县没有叫得响的服务业企业集团。四是缺乏专业类人才。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像企业管理、市场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信息技术、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综合物流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更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长期以来,由于我县受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多数服务行业人员主要由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镇下岗人员构成,文化程度普遍偏底,其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服务业迅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技术等级的人才短缺,多数从业人员缺乏专业技术培训,服务水平低,成为制约服务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三、我县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新一轮经济增长为我县服务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加快产业调整速度,大力发展服务业已列入“十二五”规划,服务业将成为沂南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外部条件和内部环境都为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了

机遇,我县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对生产性服务业提出更多的要求,从而促进物流、金融、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广告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面临的机遇是:

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服务业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十二五”期间,我县人均gdp将从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并逐步过渡到发展和消费需求的新阶段。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将直接推动教育、旅游、医疗保险、住宅、汽车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有利于促进服务业水平和结构的提升。城镇化过程提供的结构转换空间将为服务业产业规模扩张提供新的条件。到2015年,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的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集聚,我县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城镇人口进一步集聚,将有力推动城市房地产业、现代商贸业、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提升,将推动我县消费需

篇6:ⅹⅹ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ⅹⅹⅹ县人民政府 ⅹⅹ年ⅹⅹ月ⅹⅹ日

根据ⅹⅹⅹ发电【ⅹⅹⅹ】36号《关于开展ⅹⅹⅹ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的通知》要求,ⅹⅹⅹ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县直有关部门人员,于3月14日至3月18日对ⅹⅹⅹ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ⅹⅹⅹ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奋斗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推进产业化为手段,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加快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的转变,全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

(一)种植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

按照“注重特色,突出重点,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坚持稳粮、退棉,增加多熟制等高效益作物的种植面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调整主要粮经作物的作物结构、品种结构,推广科学的种植方式,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粮食种植面积由49万亩增加到ⅹⅹⅹ万亩,增长ⅹⅹ ⅹ%(2010年底数据与2005年底数据对比,下同),经济作物面积由ⅹⅹⅹ万亩增加到ⅹⅹⅹ万亩,增长ⅹⅹⅹ%。粮经比例由7.46:2.54调整为ⅹⅹⅹ:ⅹⅹⅹ。在经济作物上,进行了较大调整,棉花由ⅹⅹ万亩调减到ⅹⅹ万亩,蔬菜种植面积由ⅹⅹ万亩增加到ⅹⅹ万亩,西甜瓜面积由ⅹⅹ万亩增加到ⅹⅹ万亩。

(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农民人纯收入由ⅹⅹ元增加到ⅹⅹ元,增长ⅹⅹ%,年均增长ⅹⅹ%。其中:

1、种植业由ⅹⅹ元增加到ⅹⅹ元,增长102.51%,年均增长15.16%,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41.48%降到33.86%。

2、林果业由ⅹⅹ元增加到ⅹⅹ元,增长145.23%,年均增长19.65%,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15.28%降到15.11%。

3、畜牧业由ⅹⅹ元增加到ⅹⅹ元,增长135.61%,年均增长18.7%,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19.45%降到18.47%。

4、二三产业及劳务输出由ⅹⅹ元增加到ⅹⅹ元,增长506.43%,年均增长43.4%,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13.32%提高到32.56%。

(三)特色、优势产业框架基本构建 经过近年的探索,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框架基本形成。一是把多熟制种植作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紧抓实,重点推广普及架子瓜、双膜瓜等适合我县的高效高产种植模式,做到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多熟制种植面积发展到ⅹⅹ万亩,其中种植了ⅹⅹ万亩架子瓜、双膜瓜。

二是以扩大规模、提升管理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林果业。经济林总面积由ⅹⅹ万亩扩大到ⅹⅹ万亩,增长473.13%,年均增长16.19%,结果面积ⅹⅹ万亩增加到ⅹⅹ万亩,增长177.6%,年均增长22.65%,果品产量ⅹⅹ万吨增加到ⅹⅹ吨,增长22.52%,年均增长4.15%。

三是以“集中育雏、分散养殖”为突破口,采取孵化站孵化、养殖大户外购和农民自繁自育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家禽养殖,养鸡数量发展到ⅹⅹ万羽。提升科学养畜水平,2010年巩固养殖小区ⅹⅹ个,通过小区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农民应用现代养殖技术。牲畜存栏由ⅹⅹ万增加到ⅹⅹ万,增加ⅹⅹ万头只,增长13.15%,年均增长率2.50%。产肉量ⅹⅹ万吨增加到ⅹⅹ万吨,增长ⅹⅹ%,年均增长10.52%。产奶量ⅹⅹ万吨增加到ⅹⅹ万吨,增长92.14%,年均增长13.95%。产蛋量ⅹⅹ吨增加到ⅹⅹ吨,增长45.63%,年均增长7.81%。

四是创新就业培训方式,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大力开展“一年一户一人一技”转移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重点加强 汉语培训工作力度,增强农民致富技能和劳务创收能力。邀请用工企业提供师资设备来我县进行订单培训,培训结束后,直接输送到内地用工企业,免除了试用期。劳务输出由ⅹⅹ万人次增加到ⅹⅹ万人次,增长35%,年均增长6.19%,创收由ⅹⅹ万元增加到ⅹⅹ万元,增长330.70%,年均增长33.92%。劳务输出由当时以疆内拾花为主的输出形式,转变为疆内就地转移、疆外就业的多途径创收模式,到2010年有组织转移到内地企业打工人数达到ⅹⅹ人,占转移人数的ⅹⅹ%,这部分人的工资收入稳定,相对于以前的临时性、季节性打工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加快

紧紧围绕ⅹⅹ县农业资源状况和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鼓励和培育发展农产品销售协会和经纪人。努力搭建为农民生产服务的平台,推进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实现了助农增收。一是根据《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五有”示范社创建活动通知》的意见,巩固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我们对照“五有”示范合作社的标准,对以前创办的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力争达标。全县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ⅹⅹ家。二是在立足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我县相关部门多次深入乡镇,在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中进行调查摸底,坚持条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目前全县各类农产品加工协会已达ⅹⅹ 个。三是加强经纪人信息引导,扶持农村经纪人壮大,鼓励他们开阔视野、抓住机遇,依靠灵活的分工合作,稳定的利益联结,实现资源、资金的有效整合,建立属于自己的销售网络和信息渠道,不断提高自身实力,为农产品销售发挥了更为积极的作用。

(五)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不断壮大

积极培植、壮大农业产业化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我县始终把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层次,提高农产品销售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近年来我县主要引进了ⅹⅹ果业、ⅹⅹ实业、ⅹⅹ保鲜、ⅹⅹ酒业、ⅹⅹ薯业、ⅹⅹ醋业等公司。通过不断的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和规模逐步壮大。ⅹⅹ酒业荣获2007-2008年、2009-2010年地区级消协维权诚信单位;荣获ⅹⅹ地区“守合同、重信用”单位; ⅹⅹ牌荣获ⅹⅹ地区知名商标,“被评为2007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银奖。ⅹⅹ实业被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中华工 商时报、中国诚信企业高峰论坛组委会评为中国诚信示范单位。ⅹⅹ果业获得首届中国(国际)枣业博览会金奖、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华名果和中国优质红枣基地、被信用中国活动组委会评为重质量守信先进单位。这些企业在我县的落户和不断壮大,促进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民的持续稳步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品牌创建有了新进展

通过采取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互动“四动”措施,积极推进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工作,使企业自主品牌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了新突破。ⅹⅹ县先后被评定为“中国ⅹⅹ之乡”、“ⅹⅹ之乡”“ⅹⅹ之乡”,多种瓜果通过北京爱科赛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的有机产品认证。ⅹⅹ果业、ⅹⅹ酒业、ⅹⅹ实业、ⅹⅹ果业分别获得QS认证,ⅹⅹ保鲜有限公司取得出境水果果园注册登记资格证书、出境水果包装厂注册登记资格证书,具有出口水果的资质。

一是加大有机产品认证力度。有机产品认证面积逐年扩大,目前ⅹⅹ万亩红枣、ⅹⅹ亩杏、ⅹⅹ亩石榴、ⅹⅹ亩巴旦木获得有机产品认证,ⅹⅹ亩甜瓜、ⅹⅹ亩辣椒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

二是完成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和农产品出口备案基地认证(出境水果果园注册登记资格证)的申报工作。通过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的有石榴ⅹⅹ亩ⅹⅹ吨,甜瓜ⅹⅹ亩ⅹⅹ吨,杏子ⅹⅹ亩ⅹⅹ吨,红枣ⅹⅹ亩ⅹⅹ吨;通过农产品出口备案基地认证(出境水果果园注册登记资格证)的有石榴ⅹⅹ亩ⅹⅹ吨,甜瓜ⅹⅹ亩ⅹⅹ吨,杏子ⅹⅹ亩ⅹⅹ吨,红枣ⅹⅹ亩ⅹⅹ吨。同时,完成了石榴的原产地保认证工作。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根据优质林果质量安全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县专门成立ⅹⅹ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投入ⅹⅹ万元。与ⅹⅹ标准化研究院合作开展《ⅹⅹ县ⅹⅹ红枣、ⅹⅹ杏、石榴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项目的研究及应用》,建立了红枣ⅹⅹ亩,石榴ⅹⅹ亩,木亚格杏ⅹⅹ亩,总计ⅹⅹ亩的可追溯农产品项目基地,此项工作有助于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了我县优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七)大力应用现代科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县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大量应用高新技术,努力提高农业、林业、水利、畜牧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在全县大农口系统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搞好干部培训和继续教育,运用多种培训方式,结合各项培训工程,不断扩大县乡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的技术培训覆盖面,努力把广大生产者培养成为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经营者。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观念,适当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种植大户外出学习,加强技术交流,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二、“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主导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占有份额不大。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

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后续发展力量不足。近几年,我县发展产业规模小,在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加工方面困难,尤其是缺少跨行业、跨地区的规模大、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我县投资,企业辐射带动力不强,深加工能力不强,附加值偏低,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在产、供、销等环节上不能很好地衔接,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

三是产业化市场运作机制不够规范。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四是劳动者素质偏低。表现为由于农户分散种植,缺乏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导向,优质高效农业意思淡薄,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造成农业产出率低,农产品质量差,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五是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实不够,致使产品质量提高缓慢,产业化经营中品牌意识不强,名、优、新、特产品少,缺乏强劲的市场竞争力。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落实措施,挖掘潜力,破解发展难题。

三、“十二五”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用工业化理念和产业化思路发展农业。先进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其实质是政府将先进的工业经营理念如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导向、品牌营销等,用于指导发展农业,以工业化为推动力量克服小生产的缺陷,通过行政和市场双重推动,使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实现农户与现代技术的对接、与大生产的对接、与大市场的对接。我县在农业发展中,也要树立用工业化经营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富民、农业富县的目标。根据这个发展理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步伐

我县今后将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建立双膜瓜、露地西甜瓜、各类蔬菜、畜禽等生产基地,国家政策在生产粮食和棉花生产进行了良种补贴,但对于瓜菜生产除了特色作物(色素辣椒)以外都没有进行补贴,对于建设瓜菜生产基地扶持力度不大,建议进一步扩大农业补贴范围,更好的扶持各地建立各种类型的农业生产基地。

(二)围绕休闲观光农业,建立特色农业基地 今年我县开始筹建ⅹⅹ主题乐园、ⅹⅹ商贸城、物流园等等大型项目,这些项目将吸引大批客商和游客来我县,我们要围绕这个市场,大力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如瓜果、蔬菜和民族乐器等特色旅游纪念品。在观光农业上,要围绕喀什和项目区这个大市场,进一步扩大蔬菜、瓜果的种植面积,特别是应季瓜菜的种植面积,建立适宜游客尝鲜的连片农业观光庄园,如红枣园、杏园、西红柿园、特色养殖园、垂钩园等等,带动农产品升值。

建议地区加大农业观光园的政策扶持续力度,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农业观光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大发展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新建温室和大拱棚的补助标准,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

(三)重视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其做大做强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优做强现有的特色优势产业,设立龙头企业专项基金,并为龙头企业的发展专门制定和出台规范性的政策文件,按照谁有能力当龙头就扶持谁的原则,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尽快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对财政贡献大的农副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一是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布局的规划和引导,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制定统一、规范的龙头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切实注重项目建设,以项目为载体,继续做好各级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申报认证工作,多方争取国家、自治区、地区立项扶持,创新拓展品牌,引导龙头企业调整经营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一批加工龙头企业和企业群,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向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现代产业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二是加强人民银行货币信贷政策传导,引导资金向龙头企业和“三农”倾斜。加大对龙头企业贷款监测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对龙头企业监测联系点制度,掌握企业资金动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投入;出台支持“三农”和龙头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按照龙头企业发展的要求设计银行业信贷制度,着力对信贷产品组合长度和宽度进行调整。由支持单一产业转变为支持多种产业所组成的产业链、产业网;由支持单一企业转变为支持附着于产业链并由上、下游企业所组成的企业群,根据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耦合,提供系列化、循环式的信贷资金,创新金融产品,增强服务功能。

三是培育龙头企业逐步进入资本市场,打开企业直接融资通道。尽管目前大多数企业还达不到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条 件,但作为今后融资的方向,有关部门可争取或创造政策条件,为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做出积极的努力。可适当放宽资本市场准入条件,支持有实力、有发展潜能的龙头企业开展直接融资。

四是着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增强金融市场对龙头企业融资的外在动力。建立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由政府领导,人民银行牵头,与工商、税务、司法、技术监督等部门联合,对地方金融生态进行综合评定并实施动态奖惩制度。借鉴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模式,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体系。加快建立适合农村和龙头企业发展的农业保险体系,增强龙头企业融资的抗风险能力。

五是完善和落实特区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我县虽然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引进的企业规模小、加工能力低。因此建议地区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以更优惠的政策吸引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落户,全面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方面发展,大幅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进一步健全农业产业化长效投入机制,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

建议在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扶持龙头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着手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农村专合组织加强新产品研发,争创国家名牌;积极整合各种农业投入项目资金,组建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搭建融资平台,引导金融机构 在信贷规模和资金投放上给予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规模种养殖大户重点倾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五)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机构建设

农业产业化涉及生产、运输、加工、销售、资金等等各方面内容,牵涉农业、工商、质监、税务、银行等等部门和企业。建议政府成立农业产化领导小组,建立专业机构,制作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套备农业产业化各项政策,落实产业化发展的具体事项,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要帮助解决产业化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重点要做好引导、支持和推动三方面工作。要加大产业宣传力度,定期发布产业信息,引导重点产业发展。防止盲目生产给农户造成的损失。要通过资金投入、政策倾斜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搞好科技服务和技术指导,为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保障,将产业发展的诸环节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保产业按照一体化的方向顺利发展。

(六)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是当今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在这一方面,我县还处在起步阶段,无论是认证产品种类、产品数量,还是认证体系、认证的档次,以及基地或企业的规模,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还很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我县的农产品难出市门。建议地区研究制定易于操作的 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出台扶持有机产品认证、出口备案基地认证、质量追溯体系等工作的优惠政策,推动农产产品提升质量和档次。

(七)加大品牌农业的创建力度

上一篇:明道经典语录集萃下一篇:年会互动游戏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