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防范信用风险

2024-07-25

信用社防范信用风险(通用9篇)

篇1:信用社防范信用风险

近年来,信用社的案件屡禁不止,给信用社遭成了很大的损失,发生在现金业务、代理业务、清算业务等业务的案件仍占多数,一些操作环节有章不循、屡查屡犯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发生这些风险的根源多为道德风险。这充分暴露了部分信用社道德风险防范的缺失,行为排查不到位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信用社的健康发展。

一、道德案件防范的意义

发展与稳定相辅相成,发展是核心,稳定是保障,没有稳定,发展就如从纸上谈兵,稳定是切实有效抓好案件防范工作、推动业务经营不断发展的有力保证。目前,信用社风险防范工作中主要是对硬件手段的防范,忽视了员工的思想变化、情绪变化、家庭变化、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这些因素极易形成道德风险,因此切实做好案件防范工作,特别是道德风险的防控显的尤为迫切。

二、案件防范的对策

(一)加强风险教育,提高案件防范意识

道德风险的发生,主要是员工的政治思想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加强风险教育在案件防范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展政纪教育。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党性党纪教育,进一步提高管人员廉洁合规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二是开展法治教育。对全体员工特别是新进入员工开展职业操守教育、廉洁从业教育、法规制度教育,增强员工遵纪守法、按规操作意识;

三、开展风险点教育。学习案例,警示各岗位员工自觉遵守职业操守,从思想根源上消除风险案件隐患。

(二)完善制度,强化制度落实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完善的制度是案件防范的前提,落实制度是案件防范的关键,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根据业务发展和内控管理需要,完善案件防控工作制度,定期召集相关部门分析案件防控形势;落实案件防控执行制度。其次从作风建设、遵守廉洁从业规定、严格执行职业操守、民主测评等各项基本制度着手,加强对高管人员的监督,将案件防范纳入高管人员考核范围,促使其重视并严格落实制度。

(三)加大监督排查力度,强化问责机制

抓好自查和互查,在加强自身监督检查和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检查的同时,对员工行为进行检查。专门监督检查部门进行专项检查,既包括人的监督,也包括物的监督,实现人机共防。一方面,对在检查中该发现的问题而不能发现,或对已发现的问题视而不见、查而不报、查而不究的,要坚决追究检查者的责任。另一方面,加强员工思想排查工作,做到“班前看神态、班中看情绪、吃饭看胃口、交流看心情、下班看快慢、班后看做啥?”通过这“六看”,基本上能够及时发现员工心态是否失常,做到密切关注员工思想动态,将各种诱发案件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创新防范手段,强化渠道建设

不断创新防范手段,近距离的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持续关注并消除员工的不良思想;拓宽渠道建设,为员工举报违规违纪行为提供必要的渠道和途径;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多层次收集案件隐患信息或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建立员工家属沟通联络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向员工家属通报情况,在家属与单位、家属与员工之间架起互相理解的桥梁,携手共筑一道稳定员工队伍思想和防范经济案件发生的后方防线。

可见,要防范道德风险案件的发生,必须做到思想教育到位,制度落实到位,监督排查到位,创新防范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从而实现长治久安,持续健康的发展。

篇2:信用社防范信用风险

信用社 XXX

农村信用社由于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加上管理体制未能真正完善、产权不明晰、内部管理相对薄弱、员工素质普遍较低的等多面的因素,几乎具备操作风险发生的一切条件,长期以来不断发生的操作风险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加强操作风险的防范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防范工作刻不容缓。

风险管理能力是构成银行竞争力的根本。在农村信用社这样一个管理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低、各项改革尚处起步阶段的金融机构,要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必须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法人治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同时提升经营管理理念,创新防范操作风险思路。我们必须加快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努力构建一个多层次、有机协调、有效控制操作风险的多层次的管理体系,并推出建立长效机制的有效措施。

1、切实增强操作风险意识。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操作风险自始至终与业务活动相伴而生,每一个业务点都是操作风险点,因此防范操作风险必须从每一名员工做起,将每位员工作为防范风险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对员工风险意识的培训,促使其提高对操作风险危害性的认识,树立和强化“违规就是风险”的观念,养成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以及扎实的工作作风,从小处着手,力求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和第一道

关口。

2、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是防范操作风险的基础性工作,在制定制度时要贯彻“把防范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作为加强管理的关键环节”科学理念,秉承“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经营方针,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架构使各项风险管控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及时更新、完善、补充各项规章制度。内部规章制度要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监管要求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和补充。对一些在实际执行中出现操作性不强、或已经过时或不适应业务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废止;对存在缺陷或不完善的要及时修正和完善。二是建立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对风险的预警和处置是防范风险的主要措施,可以有效地制止风险,并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风险管理部门要针对各地风险监测情况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同时监控下级报告的重大事项和突发事件,掌握辖区农信社风险状况。同时为防患未然,必须制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风险的快速反应机制,各类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即按预案要求进行快速处置。

3、强化岗位监督约束。操作风险主要发生在一线岗位,科学调配岗位,使岗位与岗位之间相互制衡,人与岗位实行互动是防范操作风险的有力保证。一是科学设置内部岗位,使之建立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并按制度和内控要求合理配置人员。二是有力推行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员工岗位轮换制度和强制性休假制度,使违规行为及时得到暴露,有效控制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发

生。三是重点加强对信贷、储蓄、财会、联行等涉及钱、账等重要岗位及其操作人员的管理。四是建立对违规违纪事项举报奖励制度,实现违规违纪行为的群防群治。五是实施分级监控,形成连环责任监督,使一线员工、信用社、联社三个层次通过相互监督和检查,进一步强化岗位监督约束,形成一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控防范运作机制。

4、发挥稽核检查工作事后纠错和警示作用。稽核检查工作要做到制度化、经常化,提高稽核检查手段,强化工作力度。一是要建立稽核监察队伍系统。建立系统的稽核队伍体系,完善稽核工作制度和程序,通过培训提高稽核队伍履职水平,通过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树立稽核检查权威。二是要突出稽核检查的重点。注重日常的常规稽核检查,实行防范风险关口前移,变过去事后被动式的核查为事前主动式的预防性检查。对案件高发机构、高风险业务、易发案件部位,要增强稽核的深度、广度和频率,彻查所有相关问题及其根源。三是改进稽核方式。要实行内外结合、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稽核相结合的办法,定期或不定期对有关业务进行排查,对难以通过一般对账查出的问题,要采取公告的方式与存款人、借款人进行核对。

5、增强基层执行能力。基层信用社是整个风险防范的基础,基层员工又是风险防范的真正主体。增强基层的执行能力是建立防范风险长效机制的关键。要从提高执行力出发,切实加强基层农村信用社的建设,一是要选好一个靠得住、能干事的信用社主

任;二是要打造一个优秀的、有战斗力的团队;三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业务、防范风险的机制;四是要形成一套适合农村信用社特点和农村金融特点,并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发展业务、减少风险的工作方法;五是要创造一个能够促进农村信用社良性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把各个基层农村信用社都打造成具有完美执行力和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使之成为有效防范风险的牢固堡垒。

篇3:我国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范

农村信用合作社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随着国有金融机构从农村逐渐淡出, 它已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渠道。经历了多年的不间断的农村信用社制度演进后, 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探索体制改革、改进经营管理、增强为农服务以及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 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 农信社金融支农的作用并未有效地发挥出来,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 农信社面临的风险揭示和金融风险难以得到有效化解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 由社员 (农民和农村的其他个人) 入股组成, 实行民主管理, 以互助、自助为主要宗旨, 主要为社员提供存、贷款业务等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都属于银行类金融机构, 其共同之处在于:均以所吸收的存款作为主要负债, 发放的贷款作为主要资产, 以办理转账结算作为主要中间业务, 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农村信用社是在农村拥有分支机构最多的金融机构, 是三农的主要资金来源和金融枢纽, 其担负着服务“三农”的重任, 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 国家要求其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 因此其本身经营的稳健性即成为重要的前提。为更好地为“三农”提供服务, 更好地发挥支农效应, 农信社首先要对自身的风险状况加以控制, 建立科学、适用、灵敏的风险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 根据预测的风险状况积极采取适当措施, 化解风险, 这对于我国农村信用社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农村信用社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 与商业银行存在差异, 导致其在资产质量、资产结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与商业银行相比都存在着劣势, 加大了它的信贷风险。也正因为农村信用社的特殊性, 在对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与监管上就要与商业银行有所区别、有所侧重, 要针对其自身的特性, 深入进行农村信用社风险分析, 为农村经济、农业、农民提供更有效、更充分的金融服务, 并有利于监管部门的风险监管。

徐筱雯、陆桂贤 (2002) 指出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起因主要有体制性原因、行业特点、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缺陷、农信社人员文化水平及素质较低等几方面。曾宪明 (2003) 指出农村信用社具有资金规模小、专业特色强、地域性经营等特点, 同时也面临着资金保障不足、融资能力不强、运营成本高及政策限制等经营性风险因素。中国农村信用社风险形成机制研究课题组 (2006) 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 提出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在资金营运过程中, 因偶发性和不完全确定性因素引起的收益的不确定性和资产损失的可能性或是由于各种无法事先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而使其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邱光婷 (2007) 认为我国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成因有信息不灵通、缺乏有效管理机制、抵押担保存在严重的法律风险及金融风险责任追究不到位等。罗剑锋 (2008) 指出农村信用社脆弱性的主要成因有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和外部人干预, 主要表现为不良资产数额大、信贷风险突出, 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内部人控制严重等问题。巴特尔 (2008) 指出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操作风险主要有会计操作风险和贷款操作风险两类, 经济案件和不安全责任事件的时有发生主要是由于制度不到位、操作风险防范发力、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饶黎静 (2008) 指出了近几年农村信用社存在着存款短期化趋势和贷款长期化趋势这种存贷款期限错配的现状, 这将导致引起流动性风险、产生利率风险、加剧信贷风险, 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基于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现状, 国内各学者普遍提出的改革建议主要有: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加强风险防范;完善监督机制和法人治理机制;强化员工素质;加大对农信社的扶持等方面。本文主要从服务区域特殊性、体制政策性因素、内部管理制度问题的角度, 分析了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成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建议。

1 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源分析

风险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 每一种风险的成因各不相同。风险的原始定义为未来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或损失, 这里包括两种含义, 一种强调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 另一种则强调风险表现为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金融风险就属于前一种。即风险不是损失的同义词, 风险中既包含对市场主体不利的一面, 也包含着有利的一面。一般情况下, 风险总是与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相联系, 不确定性的存在蕴藏风险,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又会进一步加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中国农村信用社风险①是指农村信用社在资金营运过程中, 因偶发性和不完全确定性因素引起的收益的不确定性和资产损失的可能性或是由于各种无法事先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而使其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我国农村信用社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着各种风险, 它们主要表现为:

(1) 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最主要的一类风险。是指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无法履行其按期足额偿还债务 (贷款本息) 的承诺或合同规定的义务, 给金融机构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对于我国农村信用社来说, 贷款是最主要、最明显的信用风险来源。

(2) 市场风险。是指因股票价格、利率、汇率或商品价格等方面的变动而导致发生未预期的损失的风险。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从事外汇、股票和商品业务相当有限, 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

(3) 操作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将操作风险定义为②:由于银行内部过程、人员或者系统的不当或者失效以及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虽然操作风险定义目前较多, 但越来越多的银行金融机构开始接受巴塞尔委员会的这个定义。

(4) 流动性风险。当农村信用社流动性不足时, 它无法以合理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 从而引发流动性支付危机, 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与其他风险相比, 流动性风险的成因更加复杂和广泛, 其他风险的管理缺陷也会导致流动性困难, 通常被视为一种综合性风险。

(5) 制度性风险。这是农村信用社特有的风险之一, 是指农村信用社因自身体制的特殊性, 担负着为三农服务的使命, 在经营过程中受到国家经济政策或法规变动的影响而发生的风险。

任何风险都有它的源头, 发生的导火索。整体考虑, 我国农村信用社风险的起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服务区域特殊性

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分支机构众多, 承担着支持三农的任务, 是为将近8亿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力军, 也是唯一与农业和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 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户、农业经济组织和农村工商户。农村的经济发展欠发达, 农业生产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风调雨顺则农民硕果累累, 收入颇丰, 倘若发生自然灾害诸如干旱、雪灾、洪水等, 将给农民造成巨大的损失, 严重影响农村的经济, 由于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季节性, 春耕时节农户需要大量资金用于播种, 就会将存款取出, 甚至贷款, 此时农信社的存款将会大量减少, 由于农户存款在农信社负债中占有很大比重, 因此易产生流动性风险;秋收时节则农户会产生大量闲置资金, 那么农户多数情况下会选择增加储蓄, 此时农信社的存款将显著增加, 资金充裕。农业的这种弱质性和季节性就会加大农村信用社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农村的信用评价机制和道德机制尚不健全, 借贷双方信息沟通渠道不完善, 农民的信用意识淡薄, 容易产生逾期未还贷款, 增加不良贷款, 加大农信社的信贷风险, 使农户易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另外, 农村的经济金融欠发达, 加上配套系统和专业人才的缺乏, 也限制了农信社各项业务的开展与创新, 使得业务结构比较单一, 收益性资产几乎全部是贷款, 不利于其分散风险, 一旦贷款资产出现风险, 将给农信社的经营造成严重打击。

1.2 体制政策性因素

我国农村信用社自上个世纪50年代设立起, 一直在改革发展的路途上探索前行着, 寻求一个经营模式以更好地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从第一阶段由农业银行代管的模式, 到改革开放后与农业银行脱钩, 由人民银行直接负责监管, 制度几经改革, 仍然存在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 而且由于农业银行撤出农村市场后遗留下了大部分不良贷款、亏损坏账, 这使得农信社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造成不良贷款长期居高不下, 给农信社的经营造成困难。另外, 农村信用社是集体金融机构, 其在国家政策下担负着服务三农的使命, 但业务的扩展等一些方面受到限制, 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农村信用社实际中已渐渐背离了合作制的初衷, 地方政府为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给予村办、乡办企业一定的金融支持, 会对农村信用社造成一定程度的行政干预, 将风险转移到农信社上, 导致不良资产上升, 增大农信社的信贷风险, 这些都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虽然政府已给予了农信社较大的扶持, 但仍不是很有效, 农信社在税收、遵循法规上仍与商业银行相同, 这对于农信社的发展和支农的效应是不利的。

1.3 内部管理制度问题

我国农信社的规模小、机构分散, 沿用国际通用的管理体制不符合其特殊情况, 三会制度的建立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而且社员并不关心信用社的经营与发展, 社员和三会一层的权利与责任不对等。目前, 我国县级联社的三会一层的组织框架已经建立, 但理事会监事会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农信社的内部权力集中, 决策等权利由较少几个领导行使, 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 农民社员的所有权没有真正的得到体现, 使得一些业务的执行力不够, 比如贷款的前、中、后三阶段审查, 部分农信社的执行流于形式, 调查不详细, 审批不严格, 贷出后管理滞后, 有些贷款审批甚至由一个人决定, 这将加大农信社的信贷等风险。加之, 农信社的硬件设备及技术等方面与商业银行存在着差距, 易造成不合规业务程序的发生, 加大了农信社的操作风险。

然而风险的来源是复杂多变的, 每一种风险的成因各不相同, 而且各风险因素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某一风险领域的管理缺陷可能会导致其他风险的同时发生, 引起风险扩散, 因此, 我们需要结合农信社的风险源, 对其各类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 及时评价和预测农信社的风险水平, 做好风险警示工作, 实行全面风险管理, 以防范风险爆发造成巨大的损失。

2 对策建议

2.1 提高资产质量, 改善负债结构、降低不良贷款率

近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存款逐渐增加, 但负债结构还不甚理想。农村信用社吸收的负债大部分是农民的储蓄存款, 导致较高的资金成本, 同时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带有政策性质, 其宗旨是不断扩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 为其发展提供优惠便利, 然而农村的区域经济普遍欠发达, 农业产业的效益比较低, 这使得农村信用社的高成本资金的付出无法取得高收益。同时随着近年来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和不良贷款核销力度, 资产质量已有明显改善, 不良贷款绝对额和相对额逐年下降, 但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则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2.2 通畅结算渠道, 提高服务水平

农村的支付结算系统没有实现现代化, 手工程序延长了资金在各联社网点之间流转的时间, 而且在农村部分网点没有实现同城票据转换, 使得农村客户结算难、汇款慢, 资金结算效率低下;另外, 高科技设施和人才投入的匮乏, 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因此健全支付结算体系, 通畅清算渠道, 提高资金结算效率, 并注意农村的金融服务机构较少, 快速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对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效。

2.3 加强信息传递, 避免道德风险

农村信用社在贷款前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资格及担保方的状况等方面的审查不能松懈, 完善审核程序, 避免存在信息不对称, 对借款人的资信情况了解有限, 可能出现判断错误, 借款人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

2.4 产权制度不明晰

目前已经有部分农信社的产权明晰和法人治理方面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仍需要继续向前探索, 进一步加强体制改革, 坚持服务于三农的原则和方向不动摇。

2.5 统一支农的政策性目标与商业盈利目标

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机构, 应在商业化经营目标下开展各种业务, 追求盈利。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即担负着为“三农”服务的使命, 有一定比例的贷款是投放在三农领域内的, 也要尽量选择优质客户, 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筱雯, 陆桂贤.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经济师, 2002, (12)

[2].曾宪明.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性风险因素探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1)

[3].张北阳, 陈守东.金融衍生视角下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工业技术经济, 2009, (2)

[4].中国农村信用社风险形成机制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村信用社风险形成机制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4)

[5].罗剑锋, 杨青, 潘安娥.农村信用社脆弱性分析[J].经济理论研究, 2008, (18)

[6].饶黎静.辖内农村信用社存贷款期限错配现状及成因[J].华南金融电脑, 2008, (12)

篇4:加强信用管理防范企业信用风险

一、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确定信用管理在企业中的基础管理地位

现代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实行信用管理,建立和健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当前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化解经营危机的一条必经之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独立承担其在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与其在出现问题、发生风险之后采取补救措施,不如在健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中首先把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控制意识融通于制度的管理范畴之内,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管理手段达到防危度渐,控制风险的目的。

因此,企业在制度化管理过程中,要勇于实践,敢于打破原有的部门设计模式,全方位的导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明确部门职责和权限,配备专职信用管理人员,对专职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之成为对内加强沟通与联系,对外加强监督与协调,研究政策、动态分析客户资信,处理危机、化解风险的一个综合性管理部门。

二、建立客户资料档案制度,对主要客户经常性动态分析

信用管理部门最基本的职责就是加强企业信用管理,防范信用风险。在现代化市场经济中,企业产品不断升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营模式不断变化,口头合同、电话合同、电子合同形式多样,合同订立形式、目的、法律效力与书面合同相比难于把握,由此给企业带来的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成本控制等难题也会越来越明显。

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制度,尤其在正式签订合同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动态收集和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制度化管理过程中,企业要加强客户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要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档案,合同签订前、合同履行过程中,都要动态跟踪客户的资信情况,并对重要客户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年底对客户作出一次综合性资信评价,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三、搞好信用管理。提高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搞好信用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制。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在计划与行政管理之下进行的,企业的交易大多是在同一个所有者或管理者的安排下进行,企业不会过份的关心信用与风险问题,但进入市场经济后,信用管理则成为企业防范风险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尤其是在建立完善的客户档案制度、客户信用申请制度、赊销业务预算与报告制度、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债权管理制度之后,企业就从制度上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市场风险监测机制和预防机制,不但能对客户进行动态的跟踪、分析和管理,还能够有效的建立起销售分类管理体制和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从而为决策者有效决策提供政策依据,把经营风险降到最低点,为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奠定基础。

四、维护职工权益。增强职工信用意识

企业经营的好坏,经济效益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指标。职工收入的高低、职工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认同感和企业主人翁意识的增强,也从另一方面反应出企业形象建设工作的好坏。因此,企业在加强信用管理,提高对外部风险控制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企业内部职工的薪酬待遇,不断改善现场工作环境,加强企业职工内部培训,提高职工素质,维护职工权益,从而在企业内部为职工搭建起“和谐、进步、发展”的工作平台,在整体上树立起全员信用管理意识,从车间基本操作岗位,到职能部室管理岗位,人人讲诚信,人人懂得用信用风险测评机制做好本职工作,帮助企业从生产经营、成本控制、产品销售到资金回收每一个环节上都能做到监测机制正常运行、各项管理制度有效执行、计划指标正确落实。

篇5: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浅析

西城信用社

根据县联社安排,我社组织学习了中国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同志在2010年案件防控工作长沙会议上的讲话摘要、关于转发《沧州银监分局关于转发<河北银监局关于进一步防范变造银行承兑汇票诈骗犯罪风险的通报>的通知》的通知、以及《沧州银监分局办公室转发<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徐州地区信用卡套现案件的通报>的通知》等相关文件,通过深刻学习,我对其中涉及的信贷风险防范有以下几点认识,总结如下:

信贷资产质量是农村信用社的生命线。防范信贷风险,提高贷款质量,是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历代农信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为了加强防范信贷风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员工教育,防范道德风险

防范信贷风险,首先要筑牢信贷人员的思想防线。信贷人员只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廉洁自律意识,才能在信贷活动中主导自己的行为,自觉规避和防范信贷风险。不可否认,目前,在信贷人员中,服务意识淡薄、营销观念较差的现象还较为普遍,部分信贷人员没有把客户当作互惠互利、平等的合作伙伴来对待,更有的把手中的信贷权利当成了捞取个人私利的资本,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吃、拿、卡、要、报,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导致超权、跨辖、垒大户、顶冒名等违规违纪贷款时常

发生,形成了较大风险隐患,有的已造成了资产损失。这些都是职业道德缺失、法纪观念淡薄的集中表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信贷人员“三个方面”的教育。

(一)职业道德教育。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任何岗位工作的保证,对信贷人员尤为重要。要从熟悉业务、顾全大局、秉公办事、恪守信用、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等六个方面对信贷人员进行教育引导,并将这些职业道德规范自觉融入信贷管理工作、贯穿贷款操作流程的各个环节。

(二)遵纪守法教育。积极开展“每月一法”教育活动,重点学习金融违法犯罪的种类、构成要素、处罚及量刑,使信贷人员明白哪些信贷行为是违法犯罪,触犯了会受到怎样的刑罚,达到不越“雷池”的目的。

二、提升员工素质,防范操作风险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决定了信贷风险的分散性。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不可预见性,也决定了信用社信贷风险防控的艰巨性。这就要求信贷人员必须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增强专业技能、政策法规水平和驾驭市场的本领,把操作风险放到信贷风险防范的突出位置。

(一)加强基础工作,提高防控水平。一是建立健全信贷管理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成立相对独立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的信贷职能部门,严明各部门、各岗位职权,进一步完善信贷行为问责和奖励机制,健全信贷管理规章,约束、规范信

贷行为。二是完善农户、个体工商户小额贷款以及民营企业贷款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积极开展评级授信、实行贷款上柜台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和贷款营销氛围。

篇6: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学习体会

作为一名基层网点业务员,我深知依法合规是现代银行机构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立足之本,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的目标是标本兼治,加强规章制度建立,违法规章案件得到遏制,案件数量不断下降,坚持查防结合,重在防范,坚持改革管理并举,重在加强内控,要严守“十条禁令”,“四个坚持”提高业务能力和道德素质,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重要空白凭证和印章的管理,压缩减少不良贷款。

我们要明确一个目标,做到两个结合,夯实三个基础,实现四个到位,还要做到两个提高,两个加强,两个下降,两个加入,两个建立,在此次案件防控专项行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对案件防控工作的认识,并深知要想做好案件防控工作,并不是领导者的事,也不是管理者的事,而是我们每一个员工的责任,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切实提高对案件治理的认识,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鼓足干劲,扎实有效的做好本职工作。

篇7: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的博弈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用社在我国农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推广,其已经成为支持我国农村发展的主力军,但是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面临着市场以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的利润来源比较单一,使其处于危险的境地,本文通过博弈论对我国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风险防范 博弈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的加强,但是支持农业发展的农村信用社却面临着十分严重的考验。其与其他的商业性质的银行有所不同,一是其利润来源比较单一且资产规模较小,所以增加一笔贷款就会增加同比例的风险。二是其面临的市场和服务对象有着特殊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不稳定性都增加其贷款的风险。

一、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博弈分析

(一)不可分散风险,也称系统性风险

1、外部环境的风险。其主要是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导向和国际的宏观环境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2、信用社内部风险。其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内部操作失误、管理不当或者体制不健全形成的一种潜在风险。

(二)可分散风险,即非系统性风险

1、逆向选择风险。在金融市场中,逆向选择指的是在市场中可能造成逆向结果的融资者,通常是那些寻找资金最积极且最可能获得资金的人。相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讲,积极贷款的客户有的时候可能就是最不具有还款能力的。由于农村信用性的信息技术比较落后、贷款对象十分分散和落后的原因,造成信用社逆向选择风险概率较大。

2、道德风险。在金融市场中资金短缺的人在得到盈余者的资金提供后,进行违反合约的高风险投资,这里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在贷款发生后,出现拖欠不还的经济现象。

3、操作风险。指的是农村信用社由于其内部员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限制所引起的比其他商业性质的银行风险更好的操作风险。

4、流动性风险。由于农村信用社多数都分散在各个乡镇当中,有着面广点多的特点,但是其资金规模十分有限,而贷款是一种银行持有的变现能力很差以及风险很大的资产,因此不断规模大小的贷款都会不同程度上对农村信用社的流动性造成影响。

以上的风险都可能是农村信用社将会面临的,所以在进行贷款过程中的博弈分析之前,首先要提出以下假设:①借贷双方确定为理性经纪人;②各个银行处在相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③非系统性风险之间不存在交叉部分;④每种非系统性风险在分析中都有可能发生。⑤在博弈分析中,发生假设时间的概率服从两点分布;⑥农户贷款最终的总收入一定;⑦流动性风险始终贯穿在贷款过程中。

(三)借贷双方的博弈分析

根据上述假设,借贷双方的博弈分析如下图所示。其中A表示为农村信用社;B表示农户;I为贷款的利率;C为贷款金额;m表示守信成本;Yd表示农户贷款获得的收益;S表示追缴成本;n表示违约处罚。下图一共分为三轮博弈:

1、第一轮博弈中,A有优先选择的权利,如果不进行贷款,那么双方的收益是零。如果发生贷款,博弈继续,这时候就会产生利率风险、逆向选择风险以

及操作风险等。

2、第二轮博弈中B有优先选择的权利,如果偿还贷款,那么双发的收益就为I和Yd-I+m,如果不偿还贷款,信用社就要进行追缴,这时博弈继续。

3、第三轮博弈中B有优先选择的权利,如果偿还贷款,那么双方的收益就是I+n-s以及Yd-I-n,如果逾期未还,这时贷款就可以归为损失贷款。在这一轮博弈中,有可能出现逾期偿还部分贷款的状况,但是假设要服从两点分布而且部分还贷的比例还有很大的随机性,所以就不做考虑。

二、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要严格把关,做好信贷工作的第一步

(1)要不断提高信用社内部员工的基本素质。防止其内部人员以权谋私而进行违规贷款,将其和信用社内部信贷相关的利益和贷款业务相挂钩。员工岗位实行竞聘制度,实行优胜劣汰,真正地做到留下有能力的,淘汰技术能力差的。要定期地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以增强其业务能力,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2)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贷制度。(1)建立健全农户的信用评级制度,定期的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2)要严格控制贷款的发放程序。在发放贷款之前要对农户做好信用评级之外,还要不断加强完善信用社的贷款发放制度。

(二)要不断加强贷款期内的监督管理

在给农户发放贷款之后,要不断关注农户使用贷款的情况以及收益水平,不要由于其居住分散、笔数小以及贷款额较小而疏忽管理。要及时地发现不正当使用贷款的人,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实行严格的奖罚制度

要使舆论的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于违规操作要加大处罚力度,要不断督促农户合理地使用贷款以及按时还款。这样不仅能够减少信用社的追缴成本,还能够让农户有效地避免违规处罚,获得一定数量的守信成本,仅为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要不断创新农村的金融产品,稳固其经营基础

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优势在农村市场点多面广,而且这个市场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发一种与其相配套的产品,以满足气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要。

三、结束语

我国农村产业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农村信用社一定要做好风险防范措施,要内外结合,进行全方面的防范工作,保证贷款可以得到有效的使用以及做好及时地还贷工作,以便于更好的支持我国三农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兵,方金兵,林元洁.区域农村金融体系脆弱性

研究——基于熵权法的测度、分析和预警[J].经济经纬,2009;03

[2]罗剑锋,杨青,潘安娥.农村信用社脆弱性分析[J].全

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8;18

[3] 金永日,高鑫.竞争格局下农信社的经营风险新动向及

篇8:农村信用社前台业务操作风险防范

当前农村信用社前台业务操作风险的类型表现主要有主观违规型、操作失误型、内部欺诈型、外部欺诈型。主观违规是指员工明知道规章制度, 故意去违反规章制度的做法。这类风险事件数量不多, 但同操作失误型相比, 带来的损失较大。操作失误是指员工在业务操作执行、传递和流程管理中, 由于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不过关以及偶然失误等原因导致的前台业务操作风险事件。这部分前台业务操作风险损失在我国农村信用社中虽没有确切的统计, 但从局部的典型调查分析, 由于操作失误形成的损失至少不低于国际上主要活跃的水平。内部欺诈又可称为道德缺失或丧失, 主要体现为员工在其自身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 受其思想状况、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左右, 放弃有关法规制度、职业道德, 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外部欺诈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就是被人利用, 是指员工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被客户用欺诈的手段利用, 给农村信用社带来潜在的风险。欺诈是我国农村信用社中最突出的前台业务操作风险表现, 造成的损失也十分巨大。近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我国农村信用社前台业务操作风险事件中, 基本上都是欺诈原因所造成。

前台业务操作风险产生的成因。第一, 思想认识不到位, 主要表现为对前台业务操作风险的涵义理解不透、认识不全面, 不能从本质上把握。第二, 内控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 由于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使得一些内控程序在农村信用社不同区域呈现非标准化特征, 造成操作行为不统一, 增大了风险隐患。加上农村信用社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带来的层级管理从省联社到基层信用社大都要经过四个层级, 过多的管理层级难以对风险特性、度量和控制达成共识, 使风险信息难以快速、真实传递, 容易诱发前台业务操作风险, 同时使前台业务操作风险管理过于分散, 风险的决策者与风险的最终承担者相分离, 人为增加了前台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的难度。

防范农村信用社柜员风险的对策。第一, 牢固树立稳健经营的指导思想, 正确处理安全和效益的关系。安全原则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的首要原则, 在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活动中, 一定要夯实制度基础, 牢固树立安全效益、稳健经营的指导思想。 (1) 必须正确处理风险防范与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拓展业务决不能以加大风险为代价, 否则无异于饮鸩止渴。对业务新品种的开发和推广, 金融服务新方式的出台、金融新机构的设立, 必须以是否有完善的会计制度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前提条件。省联社要改变对信用社的考核体系, 不能以存款作为信用社工效挂钩、评价各级信用社领导业绩的主要指标, 切实为基层信用社转变观念、规范经营、规范管理创造条件。 (2) 必须正确处理风险防范与经营效益之间的关系。农村信用社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效益的观念, 坚决克服重业务轻管理的倾向。在工作中既要注重存款、贷款指标, 同时更要注重综合柜员风险的防范。风险防范需要增加成本, 但发生了风险更会增加损失, 减少效益。因此, 务必要正确处理好风险防范和提高效益之间的关系, 既要提高经营效益, 又要防范风险的发生, 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第二, 强化农村信用社业务内部制约机制, 贯彻落实各项制度要求。农村信用社综合柜员风险的防范, 有赖于业务部门内部制约机制的健全。 (1) 加强制度基础建设, 完善会计内控制度。农村信用社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各自实际组织情况对现有的业务制度进行清理, 在全面综合考虑各项业务特点的基础上, 建立统一的、标准的、操作性强的柜员岗位责任制和业务操作流程。 (2) 改进现有的业务管理模式, 落实制度要求。对营业机构会计主管实行派驻制, 其行政关系隶属于县联社, 代表县联社对所在机构会计业务进行日常监督和管理, 其行为对县联社负责, 不受所在信用社牵制, 从而消除基层信用社领导缺乏制约带来的风险。第三, 建立综合柜员约束、激励机制, 发挥柜员的主观能动作用。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是农村信用社业务部门发生案件的最直接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 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建立健全约束、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柜台人员的积极性。 (1) 加强会计监督检查, 加大惩处力度。 (2) 建立奖励机制, 充分调动业务人员积极性。第四, 提高综合柜员队伍的素质, 适应业务发展要求。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有赖于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硬、管理水平高的柜员队伍。为此, 我们需要: (1) 明确营业柜台岗位的最低人员数量配置要求, 保证一线人员的数量, 确保内控机制的落实。 (2) 对柜台人员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造就一支政治强、公正廉洁、爱岗敬业的员工队伍。 (3) 加强对柜台人员的业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短时间、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 达到熟练地掌握各项业务技能。 (4) 要选好各级会计主管人员, 会计主管不仅要政治素质好, 精通会计业务, 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善于用人, 调动柜台人员的积极性。 (5) 对柜台要害岗位的人选应严格把关, 经常考核, 如发现生活异常、参与赌博等不良行为, 教育无效, 要调离要害岗位。第五, 加强技术防范成本投入, 切实防范业务风险。目前, 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越来越高明, 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如通过扫描等高科技手段伪造印鉴、通过网络虚开账户等等, 对这些案件, 业务人员通过目测验印、电话查询等老办法去防范已毫无效果。因此, 农村信用社要充分依托农村信用社业务电子化建设, 增加对票币、证件的高级别鉴伪设备, 运用支付密码系统、开发往来业务的自动勾对系统等, 提高农村信用社防范风险的科技含量。

篇9:树立风险意识防范信用风险

据商务部研究院的保守估算,中国企业被拖欠的海外商账早已超过1000亿美元,并且每年以150亿美元左右的速度增加。而今年,次贷危机的发源地美国成为了海外商账的重灾区。

次贷危机虽然发生在美国,但远在大洋这边的中国出口企业也感到了唇亡齿寒,不仅海外欠款大幅增加,还有大量债权会随着美国企业破产倒闭化为乌有。近期,美国破产法院公布的多起家具、五金机械类破产案中,大部分债权人都是中国企业和供货商。美国企业可以通过一纸破产令,一走了之,昔日给他们供货的中国企业又能得到些什么呢?

一些外贸出口公司告诉记者,过去对中东、非洲、东欧等地的贸易相对来说,容易出现海外欠账。但今年以来,美国发生的欠账在急剧上升。与此同时,浙江一些地方对美国的出口开始大幅下降,今年前3月,义乌市对美国自营出口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4.07%,中国义乌小商品景气指数也下跌到1060.82点,逼近1000点的基数,创下两年来最大跌幅。

记者在浙江省的金华、嘉兴等多个地区进行了采访,但接触到被欠债的多家中资企业,都拒绝正面回答问题。他们担心,一旦被美国企业欠债的事件曝光之后,会对企业有所影响;一些企业更是担心,害怕消息传到外商那里,会引起更多的欠账。

来自美国市场上的欠账,在一定程度上让中国部分出口加工型企业缩减了生产量。而与此同时,很多美国企业也缩减了到中国企业订货的定单。在一直帮着企业追讨国际欠债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看来,美国次级债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引发了经济社会对于资金信心的危机,这在国际贸易中,是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中国企业现在的真实状况,是在一定程度上替美国承受次级贷风波造成的损失。

次贷危机引发的市场风险正在一步步向中国企业逼近。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出口商在面对海外坏账的时候,选择了通过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专业机构,利用法律手段到海外追账。

对于来自国际社会的欠账风波,很多中国的出口企业目前都在收集情报,分析原因,很多企业家认为,美国次级债的影响,远远不会只影响到金融系统,更重要的是对未来世界经济的一次伤害。

一直在帮着企业追讨国际欠债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也得出了同样的分析结果,在中国信保看来,美国次级债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引发了经济社会对于资金信心的危机。

大量拖欠国际货款也是美国企业在次贷危机下转嫁损失的一种办法,不论美国企业的这种选择是不是惡意的,它都在提醒我们,次贷危机引发的市场风险正在一步步向中国企业逼近。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其大意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

今天,蝴蝶效应也发生在国际贸易上,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开始给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的麻烦。由于美国金融系统收紧了对本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支持,这些开始把急于出口的中国中小企业当成了他们的融资工具,欠债成为相当普遍一个现象。当很多美国企业宣布企业倒闭时,下游的制造企业成为了接最后一棒的人,刚刚起步或起步不久的中国制造企业这次就承担了这样一个角色。

上一篇:廉洁自律自我剖析下一篇:民主生活会个人反思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