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名人

2024-07-28

古代历史名人(精选9篇)

篇1:古代历史名人

在古代,很多名人的出生,往往伴随着各种异象,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就是如此。

相传,曾国藩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梦见一只巨蟒缠绕在家中的柱子上,久久不离开,把他吓坏了。

梦醒以后,曾国藩出生了,所以曾国藩的祖父一直坚定的认为这个孙子乃是巨蟒的转世。

这可不怪曾祖父迷信,而是曾国藩出生以后,他的身边发生了一系列怪事,没人能解释得清楚。

原来,曾国藩出生后,曾家院子里一棵死得不能再死的梧桐树竟然生出了嫩芽,活了过来。

像这样的怪事,曾祖父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所以他才更加认定,这一切都是曾国藩的出生带来的异象。

凑巧的是,曾国藩长大以后,患过类似“牛皮癣”的皮肤病,发病时,浑身上下会长出像蛇的鳞片一样的癣,曾国藩原是不相信祖父的话的,但见到自己身上长的这些东西,好像又不得不相信一样。

也不知什么时候,曾国藩还养成了一个爱吃鸡的爱好,曾国藩虽爱吃鸡,却又最怕鸡身上的那一身鸡毛。晚清时期,凡是紧急公文,都会在信封口处粘上鸡毛,俗称鸡毛信。

曾国藩每次收到这种信件,都需要别人帮他去掉鸡毛,他才敢碰那封信。

民间有种古老的说法,毒蛇最害怕闻到焚烧鸡毛的味道。曾国藩对鸡毛害怕到这种程度,难怪被人认为是巨蟒转世了。

不过,巨蟒转世就转世吧,好歹是巨蟒,曾家人都以为他应该是个聪明能干的孩子,可是实际上曾国藩的天分并不高,在学习上,他甚至是比较吃力的。

据说曾国藩小的时候读书十分刻苦,常常读到深夜。有一天晚上,曾家进了一个盗贼,这个贼想偷曾家财物,但是曾国藩却在房间里重复苦读一篇文章,久久不睡。

曾国藩原是想把这篇文章背下来,可不管他读了多久,记得多努力,都背不下来。

那个贼人就一直等啊等,等曾国藩背下这篇文章入睡,这样他就能放心偷东西而不被发现。

偏偏事不随人意,曾国藩也想好好背书,可他背不下来。贼人在暗处等得实在是不耐烦了,一冲动,就十分生气地跳进曾国藩的屋子,对曾国藩说:“你怎么这么笨呢,我听了几遍就会背了!”

说完这句话,贼人就把那篇文章从头到尾背了一遍,果然背了下来。

最后,贼人没偷到东西,却在曾国藩面前炫耀了一把后,扬长而去。

自那以后,曾国藩读书更加发奋刻苦,最后学有所成,在道光十八年考中进士。中国因为曾国藩而有了许多第一次,中国第一艘轮船、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都有曾国藩的身影。

篇2:古代历史名人

一日,他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蒲松龄对此类请帖深恶痛绝,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当官的还只顾吃喝玩乐。于是,对送请帖的来者说:“我身体不佳,不能前往,请宰相谅解。”其妻在一旁听到丈夫不去赴宴,认为不妥,对蒲松龄说:“这样做不好,一是人家是宰相;二是您和宰相曾经同窗共读,当了官没忘旧友。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应该去。”蒲松龄沉思良久,最后还是决定赴宴。

来到宰相家里,席宴开始,只见两位使女抬着一盆鱼汤送上桌来。宰相说:“请包涵,小弟入官以来,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烟尘。此非席宴,不过想请尊兄尝试一下怎么浑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蒲松龄闻此,很是不悦,认为人生就该着污泥而不染。于是想了个法子,来日回敬宰相。

事隔数日,果然,蒲松龄采用同样的方式宴请宰相。宰相接到“请吃半鲁”的请柬之后,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里不由产生一种怜悯感。想当年,同窗共读,老兄的学识远远超过自己几倍,只因性情刚直,对世态炎凉怀有不满,加之无钱打点各级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银两救助,蒲松龄坚决不收。只和宰相叙旧,却不提开宴一事。

宰相感觉腹中饥饿,不时地到屋外张望太阳,但直到太阳偏西,仍没有入席的动静。宰相饿得实在憋不住了,问蒲松龄:“尊兄何时置宴?”蒲松龄随口答曰:“一日三餐已毕,您又吃足‘半鲁’,为何还要设宴?”宰相恍然大悟,鲁的下面,明明是个“日”字,我叫他吃了上头,他却叫我吃下头。这个含义可不一样呀,这个下头吃进去,不是满肚里的太阳吗?这不是明明劝我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吗?宰相虽挨了一天的饿,但领悟了做官的道理。

请帖“请吃半鲁”,宰相用上面“半个鲁”请蒲松龄“尝试一下怎么浑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而蒲松龄却依旧“着污泥而不染”,巧用下面“半个鲁”劝诫老朋友应“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让宰相领悟了做官的道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可就难了。像蒲松龄这样刚正不阿的人值得我们钦佩。

能保持自己内心世界的高贵与正直,即使没有万贯家财,我们也是富有的人,因为我们的内心坦然而丰富,平静而快乐。我们可以安心地入睡,可以快乐地生活,不用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

篇3:古代名人落榜以后

罗隐 (833~909) 本名横, 字昭谏, 自号江东生, 新城 (今浙江富阳县) 人, 少时即负盛名。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 讥讽公卿, 故十举进士不第, 乃改名隐。

罗隐虽然多次落榜, 但他矢志不渝, 一直发奋学习, 终于如愿以偿。后来成了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的诗集至今仍广泛流传。

曾巩3次落榜遇伯乐

曾巩 (1019~1083) , 字子固, 北宋南丰人, 北宋散文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祖父与父亲都在地方任职, 他18岁那年, 和弟弟曾晔参加了礼部的科举考试, 不幸落榜。回到家乡后, 有人作诗讽刺他们:“三年一度举场开, 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 一双飞去一双来。”但他们没有泄气。

过了5年, 他再次进京考试, 又一次落榜。他上书在京城做官的江西老乡欧阳修, 并献上了他的时务政论。欧阳修读了他的文章, 甚感惊异, 有“昆仑倾黄河, 渺漫盈百川”之叹。由于有了欧阳修的宣传, 曾巩的文名轰动天下。

曾巩38岁时, 他再次参加考试, 考官正是欧阳修。这一年, 他与其弟曾弁、曾布, 还有来自四川的青年才俊苏轼、苏辙二兄弟同登进士第。40岁后, 他步入政坛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中书舍人。他活到65岁去世, 他的文章历来为人们所赞赏。

天生我材必有用

明代诗人吴宽 (1435~1504) , 年轻时也不得志。屡次参加乡试都未及第。他灰心丧气至极, 决心不再参加科举考试。有一天, 一位达官贵人看了他的《听鸟轩记》后, 非常欣赏, 苦苦劝他不要灰心, 再去参加科举考试。吴宽相信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 听从了他的劝告, 经过短暂的复习, 乡试中举, 成化八年 (1472年) 礼部会试第一, 继而殿试状元及第。随后廷试获第一, 入翰林, 授修撰。曾侍孝宗东宫, 后又升任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

落榜后的名人

两次落榜的宋代苏洵, 失利后刻苦自学, 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次落榜的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 经过27年的刻苦钻研与实践, 走遍了长江、黄河流域, 参考了800多种医书, 写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3次落榜的剧作家曹禺, 年轻时一心想当医生。报考北京医学院失败后, 积极参加戏剧活动, 阅读了大量欧美文学和戏剧作品, 写出了《雷雨》《日出》等具有很大影响的戏剧作品。

4次落榜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 深入民间进行搜集采访, 写出了著名的文学作品《聊斋志异》。

4次落榜的严文井, 20岁左右, 在北京两年中报考了4所大学, 均落榜。后到北京图书馆当小职员, 秉烛夜读, 翻译大量外文书籍, 成为我国著名作家。

3次落榜的翻译家苏阿芒, 选择了自学道路, 掌握了20多种语言, 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刊登过文学作品和论文, 瑞典一家杂志称“文学领域的一颗新星在东方闪光”。

篇4:古代历史名人

春秋时期屠户出身的勇士专诸,与曹沫、豫让、聂政、荆轲并列为古代“五大刺客”,因其用“鱼肠剑”(铸剑大师欧冶子亲手所铸五大名剑中的二把小型宝剑之一)成功刺杀吴王僚而青史留名,被司马迁收入了《史记》的《刺客列传》之中。據《《越绝书》》记载,战国时代。伍子胥看见专诸正要跟很多人打架,妻子出来叫他,马上就乖乖地跟回家了。伍子胥很奇怪:一个万夫莫当的大侠客,怎么会怕一个女人?于是便赶上前去询问原因,专诸告诉他:能屈服在一个女人手下的人,必能伸展在万夫之上。袁枚引《越绝书》曾发这样的议论:“专诸与人斗,有万夫莫当之气,闻妻一呼。即还。岂非惧内之滥觞乎?”。

专诸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他“能屈服在一个女人手下的人,必能伸展在万夫之上”的理论。果然,后来专诸被伍子胥推荐给吴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闺闾)后,表现很不俗,以鱼肠剑惊世一刺,吴王僚当场毙命,专诸自己亦当场被杀,死去时尚面带笑容,可谓慷慨赴死,且不辱使命。

东晋王朝的实际创造者王导,出身中原著名士族,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从兄王敦都督江、扬六州军事,王家众子弟亦布列显要。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如此之牛的王导,也是个怕老婆的主。他曾背着老婆养了个小妾。有一天终于被老婆发现了,赶来兴师问罪。正在与人高谈阔论的王导,得知老婆前来,赶紧飞快地赶着牛车逃跑。

牛车自然无法跑得很快,王宰相很着急,麈尾也当了鞭子用,偏偏车辕很长而麈尾很短,牛屁股够着很费劲,自己急的要命,旁人笑的要死。后来有人编了个段子,建议将来要给他加九锡,有两种东西是一定要给的:短车辕、长麈尾。

与王导相比,隋文帝杨坚之怕老婆,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且有异曲同工之妙。杨坚的老婆独孤皇后极富政治天才。在帮助杨坚夺得皇位的过程中建立了卓越功勋,与杨坚一起被称为“二圣”,平时杨坚对之十分惧怕。当时有个叛臣叫尉迟迥,他有个孙女非常漂亮,杨坚偷偷一瞄幸之,独孤氏获悉后凤颜大怒,派人杀了这个小美女。杨坚见心上人死去,无比悲愤,但不敢和老婆叫板,而是单骑从御花园奔出,直入荒山三十多里。大臣追上,拦马苦谏。杨坚叹息:“我贵为天子,却不得自由!”

驻马良久,半夜才回宫。第二天开始,又乖乖地听老婆的话,再不敢造次,

据《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四十八诙谐四”记载,唐朝的管国公任环特别惧怕老婆。他曾对人说:“老婆有三个时期让你惧怕她。刚结婚时,她端坐在洞房中像尊菩萨。难道有人不怕菩萨吗?时间长了,生了子女,又像护犊的老虎。难道有人不怕老虎吗?待到年老时,脸上打皱像佛经上说的吸人精气的冬瓜鬼。难道有人不怕鬼吗?因为这些惧怕老婆。又有什么奇怪的呢?”听到此妙论者,无不为其叫绝。

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房玄龄怕老婆的名声。和他的卓越政绩一起成为了千古流传的话题。

有一天早朝已毕。房玄龄却在朝中徘徊不回家,唐太宗很奇怪,问他,只听他说,请皇上下旨令他的夫人不要生气,他才敢回家,太宗听了大吃一惊,没想到房玄龄竞怕老婆到这种程度。

如此的纲常不振,真是岂有此理。唐太宗很为房玄龄抱不平,故意赐给他几个关姬,杀杀他老婆的威风。房玄龄当然是不敢要的,唐太宗就让皇后出马劝说房玄龄的妻子,自然也是碰了一鼻子的灰。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马赐房夫人鸩酒说:“若同意你丈夫纳我所送的美女便罢,若不同意,那就饮此毒酒,此事绝无商量!”

只见房夫人二话不说,将毒酒接过来,一口饮下,唐太宗看到这种情形,心里大为惊骇。叹道:“此等女子我尚畏之,何况玄龄。”唐太宗拿浓醋去吓唬房玄龄的老婆,没想到却吓着了自己和众人。而将嫉妒说成“吃醋”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

北宋名士陈惶,狂放不羁,傲视世间,视荣华富贵为粪土,尽管是官宦之后(其父是太常少卿、工部尚书陈希亮),但他却不喜坐车,不混官场,隐居龙丘。当地人不知道他的来历,就叫他“方山子”。

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因“鸟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不期遏上陈健,两人系成为好友。

陈憷在龙丘的房子叫濯锦池,宽敞华丽,家里养着一群歌妓,客人来了,就以歌舞宴客。而陈惶的妻子柳氏,性情暴躁凶妒,每当陈欢歌宴舞之时,就醋性大发(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拿着木杖大喊大叫,用力捶打墙壁(当然她不敢打陈性,否则就会遭到休妻的惩罚),苏轼便写了首诗送给陈季常:“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苏轼的本意只是发发牢骚,顺便调侃一下老友。却没想到“苏子文章天下闻”,陈季常从此名闻遐迩,成了怕老婆的典型。河东是柳氏的郡望,暗指柳氏。“狮子吼”一语来源于佛教,意指“如来正声”,比喻威严。后来这个故事被宋代的洪迈写进《容斋三笔》中,广为流传。河东狮吼的典故从此确立,至今仍然是凶悍妻子的形容词。又因为陈憷字季常,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以“戚家军”闻名于世的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统兵数十年,威震东南,战功卓著,但就是对老婆非常惧怕。其部下皆不平,纷纷表示要为领导教训一下他的这个厉害老婆。

戚继光被部下所激,命亲兵接老婆入军营。帐内众将皆盔明甲亮,手执利刃,一派杀气腾腾,想给其妻一个下马威。不一会儿,其妻来到营帐,见了这等阵势,却无丝毫恐惧之色,反而目光威严,对着戚继光喝道:“唤我何事?”戚继光闻言,胆战心惊,扑通一声跪下说道:“特请夫人阅兵。”

又有一次。戚继光架不住部下的极力怂恿,冲入家里想用利剑吓唬一下老婆,以振夫纲。当时其妻午睡刚醒,戚继光拿着宝剑大声喊喝以给自己壮威,其妻立马怒吼道:“你拿着宝剑想要干什么?”戚将军吓得浑身哆嗦,宝剑掉地,仓忙应答道:“我想给夫人杀只鸡吃,所以才高声叫唤。”夫人一听,开口说:“以后杀鸡再不要大声嚷嚷。”戚继光连连称是。

清朝咸丰年间曾任山东巡抚的张曜战功赫赫。他的老婆是典型的美女加才女。张曜本来是个大老粗,娶妻以后就跟着妻子学习,像学生对待老师那样对待妻子。其妻经常责骂他,他却能非常高兴地接受,后来竟然也粗通了文略,在担任山东巡抚时,张曜经常向属下夸赞其夫人的能力。还问手下的人:“你们怕老婆吗?”有些人笑着说“不怕”,这位巡抚大人立马大怒,说道:“你好胆大,老婆都敢不怕?”闻者无不忍俊不禁,都觉得巡抚大人太可爱了。

胡适当年担任北大校长时,曾经对学生发表过一番“怕老婆”的“宏论”:“一个国家,怕老婆的故事多,则容易民主;反之则否。德国文学极少怕老婆的故事。故不易民主:中国怕老婆的故事特多,故将来必能民主。”

据《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记载,胡适不仅把怕老婆当作他的一句口头禅。而且还喜欢收集世界各国怕老婆的故事和有关证据。有一次,一位朋友从巴黎捎来10枚铜币。上面铸有“P.T.T”的字样。这使他顿生灵感,说这三个字母不就是“怕太太”的谐音吗?于是他将铜币分送朋友,作为“怕太太会”的证章。后来台湾某报刊把这件事当作趣闻披露,他看到后还很高兴,当即给秘书胡颂平讲了一个他收集到的意大利人怕老婆的故事。

也许是为了表明自己怕老婆怕得非常彻底吧,胡适还号召男人们要像旧时代女子那样,恪守他所谓“三从四得(德)”。这“三从四得”是: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了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历史名人怕老婆?清代话本小说《八洞天》中,对这一现象曾作过有趣的解释:怕老婆种类有三,也就是“势怕”、“理怕”和“情怕”。

“势怕”又有三:一是畏妻之贵,仰其伐阅;二是畏妻之富,资其财贿;三是畏妻之悍,避其打骂。

“理怕”亦有三:一是敬妻之贤,景其淑范;二是服妻之才,钦其文采;三是量妻之苦。念其食贫。

“情怕”亦有三:一是爱妻之美,情愿奉其色相;二是怜妻之少,自愧屈其青春;三是惜妻之娇,不忍见其颦蹙。

这个解释,很有道理,能让人信服。

篇5:中国古代历史名人

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开国将领。历史上的秦琼以勇猛彪悍著称。最初是隋将来护儿部将,后随张须陀讨伐李密。兵败,张须陀战死,秦叔宝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为帐内骠骑。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于6(唐高宗武德二年)同程知节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帐下。参加了李世民的历次征战,每战必先,常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秦琼待人义气为先,深得兄弟们敬佩,那时称之为秦二哥。

秦琼不仅在唐王朝创建伊始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在唐王朝内部斗争的“玄武门之变”中,坚决站在秦王李世民一边,一起诛杀了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为李世民当太子夺皇位扫清了道路。唐武德九年(626)六月,秦王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八月接王位,改号贞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秦琼也因有功,拜为左武卫大 将军,赐给七百户的封邑。秦琼的传奇人生后被演义进了戏剧以及说唱文学之中,并且被人们誉为“山东好汉”。济南一地也附会出了不少关于秦琼的遗迹,像秦琼 卖马槐、秦琼府、秦琼墓等等。至今在济南王龙潭仍留有“唐左武卫大将军胡国公秦叔宝故宅”的石碑。

篇6:中国古代历史名人

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隋朝开国四大名将之一,少时英武,长于起射,好读兵书。15岁时史万岁就随父参加北周伐齐之战。两军将战于芒山,史万岁观察周围形势后,命部队马上撤退,随后周军果然大败,有了未卜先知的名声。杨坚称帝不久,大将军尔朱勋谋反被杀,他受牵连被发配至敦煌为戍卒。开皇三年,秦州总管窦荣定击突厥,他至辕门自告奋勇。当时双方决对一战定胜负,突厥派了个猛将上来挑战,史万岁一出马便驰斩其首而还,突厥军大惊,不敢再战而退,于是授上仪同,兼车骑将军。史载的这种单挑定胜负可是非常罕见的,就凭此战,史万岁就够资格称为勇将了。

后来史万岁又参加了灭陈之战,隋朝统一天下以后.开皇十年,史万岁带领兵马从浙江金华一带进击,转战千里,经历大小 00多战,击破叛军无数。开皇, 突厥达头可汗犯境,史万岁和汉王杨谅从马邑出击,与突厥军遭遇于大斤山,达头可汗知道是史万岁带兵后,慌忙领兵撤退,史万岁带领一队骑兵追击俗话百里,大破敌军,斩获数千.史万岁南征北战,功劳很大。

篇7:中国古代历史名人精选

郭子仪唐代大将。以武举积功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等.高龄84岁,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戎马一生,屡建奇功,有效地保证了唐王朝的统治,在朝野享有极高的威望和声誉。安禄山反,他以朔方节度使率兵与李光弼合军击败史思明。并与李率师五万至灵武,拥立肃宗,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升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说服回纥 与唐共击吐蕃。德宗嗣位,尊为“尚父”。

永泰元年(765年),唐代宗的第四女升平公主下嫁汾阳郡王郭子仪的第六子郭暧,两人成婚时都是十五岁左右的光景。郭暧旋即被封为驸马都尉。两年后的一天,这对小夫妻拌嘴,被郑重其事地载入了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一书。

郭暧对升平公主发脾气道:“你不就倚仗着你父亲是天子吗?我父亲是能做天子却不做!”听了如此大逆不道的话,升平公主大怒,奔进宫去向唐代宗告御状。唐代宗对女儿说:“你哪里懂得这件事。假如他父亲果然像他说的那样想做天子,天下哪里还是我们李家的天下啊!”郭子仪听说之后,把郭暧囚禁了起来,入朝谢罪。唐代宗温言对郭子仪说:“俗语说‘不痴不聋,不作家翁’,那些话不过是小儿女们的闺房之言,怎么能当真呢!”一句话轻飘飘地化解了这件有可能犯下杀身之祸的尴尬事。郭子仪回去后,越想越后怕,将郭暧杖打了数十下,以示惩罚。这个故事流传到民间,成为传统戏曲的经典曲目,经过改编后取名《打金枝》。

篇8:古代中国历史

古代中国历史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涉及内容广, 取材广泛, 除正史外, 诗歌、小说、方志、考古文物等都成为命题的素材。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尤其注重对思想、政治及经济史的考查。考查角度新颖, 通过材料的巧妙设置, 考查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及创造潜力。其意图一是通过高考引领中学的课程改革;二是为高校选拔具有创新潜质的合格新生。

为此, 对正在备考2016年高考的师生建议如下: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理解先秦尤其是西周制度的内涵、特点及影响;从隋唐制度成熟完善的角度理解制度创新的意义;从明清治理体系模式化、封闭化和极端化的角度反思其弊端;从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儒学在封建时代所起的积极作用;把握唐宋经济繁荣与政治创新的关系等。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4 年全国新课标Ⅱ卷文综第40 题) (25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 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 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 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 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 实施军事化管辖, 设置关口, 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 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 田地之垦辟有禁, 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 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 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 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 抑且呼朋引类, 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

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 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 世纪初, 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居民不足1 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 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草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 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 粮产丰饶, 商贾因之麇 (群) 集, 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 年, 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 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 年, 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 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白寿彝《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分)

【解析】第 (1) 问, 首先要提炼出两则材料的关键信息, 然后根据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注意角度一定要全面。第 (2) 问, 结合所学知识, 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融合等方面作答。政治方面要联系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抵御外来侵略, 经济方面要联系增加政府收入、促进当地开发以及缓解人口压力, 文化方面要联系移民对促进关内、关外文化技术交流的作用。

【参考答案】 (1) 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以自发移民为主到以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 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12分)

(2) 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13分)

变式练习 (25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郑和奉命护送前来朝贡的各国使者回国, 并携有赠送各国国君的礼品。这时的明朝, 威震海外, 它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发展起来, 互市通商者, 络绎不绝。……郑和在第一次航海途中, 经旧港, 其酋陈祖义, 甚豪横, 称霸海上, 劫掠过往商旅。欲谋郑和, 被郑和缚回南京, 诏戮于都市, 除掉了阻碍海上交通的一大障碍。……自宣德九年 (1434年) 归来后, 明朝虽然也间或有船队出洋, 但规模之大, 历时之久, 影响之深都远不及郑和, 明朝在海外的声誉也大不如前了。前来朝贡的海外使者、通商客旅, 比起永乐年间, 就十分稀落了。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航海期间, 郑和每到一地, 便宣示中国当朝皇帝的德威, 厚赠遇到的君主, 邀请他们或亲赴中国, 或派遣使者访华, 让他们通过行叩头礼的方式认可自己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中的位置, 承认皇帝的至尊地位。然而, 除了举行庄重的仪典炫示中国的伟大外, 郑和对开疆拓土似乎并没有多少兴趣。他带回国的不过是礼物, 即“贡品”。除了为天朝扬威这一抽象成果外, 郑和没有为中国攫取领土或资源, 充其量不过是较早地运用中国的“软实力”, 为中国的商人创造了良好条件。

——亨利·基辛格《论中国》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明朝远洋航行的特点。 (8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明朝远洋航行的影响。 (17分)

【解析】第 (1) 问, 从材料中的关键词“朝贡”“德威“”天朝扬威”等可知, 明朝的远洋航行主要是从政治上考虑;又从材料信息“明朝在海外的声誉也大不如前了”和所学知识可知, 明朝的远洋航行由盛而衰。第 (2) 问, 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络绎不绝“”除掉……障碍“”创造……条件”等, 再结合所学知识, 可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等多方面去分析。

【参考答案】 (1) 宣扬国威, 恢复贡赐贸易;远洋航行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变化过程。 (8分)

(2) 政治上, 扩大了明王朝的政治影响, 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的友好往来;经济上,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思想文化上, 传播了以儒学为代表的汉文化, 促进了双方思想文化的交流, 从而丰富了汉文化;对外关系上, 扫清了海上交通的障碍, 为商人创造了良好条件。 (12 分) 但是, 完全从政治上考虑、不计经济效益的远洋航行, 导致明王朝的财力衰竭, 航海由盛而衰。 (5分)

【阶段特征】

1.先秦时期 (远古—公元前221 年)

先秦时期特别是夏、商、周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政治上: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与血缘关系紧密相连的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成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造就了后世“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特色。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遗存因素贯穿整个古代中国历史。王位世袭制始于夏启, 西周臻于完善。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 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春秋战国时期, 周王室衰微, 士大夫崛起, 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 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上: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 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从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 (井田制) , 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土地私有, 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后, 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西周时期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 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 技术不断进步。商业出现, 并逐渐从官府垄断走向民间经营。

思想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主要的思想派别都已出现,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的争鸣与融合, 使各种思想丰富、充实起来,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中国的浪漫主义 (楚辞) 和现实主义 (《诗经》) 文学传统开始形成。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2.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 年—公元220 年)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上:秦朝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推广郡县制, 初步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察举制是汉朝主要的选官制度。

经济上: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 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以丝绸之路为主要路线的陆路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思想文化上: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 中华文化开始传播到西方。

3.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220—589 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的时期。

政治上:南方士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 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 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九品中正制是这一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经济上:北方战乱, 生产遭到破坏, 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使南方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烧出白瓷。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文化上:反映民族融合的文化现象出现, 形成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 如南方的田园诗, 北方的民歌。出现农学著作《齐民要术》。书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佛教盛行对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4.隋唐时期 (公元581—907 年)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政治上:国家统一, 疆域辽阔, 社会安定, 政治清明, 典章制度完善。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它所开创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对唐朝产生了积极影响。唐朝以公元755 年安史之乱为界,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政治比较清明, 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后期由盛而衰, 藩镇割据, 政局混乱。

经济上:隋朝沿袭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开始实行租庸调制, 开凿大运河, 经济曾一度繁荣, 为唐朝封建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唐朝前期, 封建经济呈现全面繁荣的景象。唐朝后期, 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土地兼并使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两税法也没能使经济复苏, 但两税法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赋税的基础。出现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思想文化上:隋唐时期的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学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哲学、史学、宗教兴盛;文学、艺术全面繁荣。唐文化泽被深远, 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 开始形成“中华文化圈”。

民族关系上:隋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唐朝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对外关系上:唐朝时, 我国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对外交通发达, 采取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 唐朝同亚洲、欧洲各国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5.宋元时期 (公元907—1368 年)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政治上: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宋代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政权和司法权等, 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也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元朝实现了大统一,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 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上: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 商品经济活跃, 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市”界限,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代交通发达,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文化上:宋代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高峰,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宋词、元曲相继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 突出代表有宋词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6.明清时期 (公元1368—1840 年)

明清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明朝废除丞相, 颁布《大明律》、加强特务统治, 实行八股取士。清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摧残了人才,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从明朝中后期起, 资本主义萌芽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并缓慢发展。农耕文明开始衰落, 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文化上:承古萌新。儒家思想活跃,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 但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 中西方的差距拉大;文学艺术繁荣, 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民族关系上:加强与少数民族关系与反对外来侵略相联系, 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对外关系上: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 中外差距进一步拉大。西方殖民势力东来, 中国人民开始进行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 个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传, 鲧治水采取筑高堤坝的方法, 希望能限制、压制和控制水的自然流动。鲧治水符合

A.法家理念 B.儒家理念

C.道家理念 D.墨家理念

2. 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在第22 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致辞说:一切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是历史科学, 而中国的历史科学是从山东起始的。最能证明“中国的历史科学是从山东起始的”的是

A.孔子编纂《春秋》

B.左丘明著《左传》

C.《论语》问世

D.《孟子》问世

3.“市籍”, 是秦汉时为加强对商人的管理而实行的特殊户籍, 是用以征税并禁止其入仕做官的重要凭据, 它像标签一样贴在商人及其子弟的脸上。自刘禹锡《观市》之后, 有关“市籍”的文字记载逐渐从文献中消失, 这反映了

A.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商人纳税与士、农、工一样

C.商人入仕较为普遍

D.对商人的管理淡化

4.近代著名学者夏曾佑在叙述战国时期的变法时指出:“古今人群进化之大例, 必学说先开, 而政治乃从其后。春秋之季, 老子、孔子、墨子兴, 新理大明, 天下始晓然于旧俗之未善。”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最准确、最完整的是

A.改革不可操之过急, 应先引导人们转变观念

B.古今人群的进化, 必先出现进化之学

C. 老子、孔子、墨子的观点得到时人的认可

D.孤立顽固派、依靠改革派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5.著名史学家钱穆认为:在中国历史上, 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 即不能称之曰贵族政府, 亦不能称之曰军人政府或商人政府, 若必为特立一名称, 则应称之曰“士人政府”。“士人政府”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A.先秦时期各诸侯国变法

B.汉朝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D.隋唐实行科举制

6.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或有护己之短, 忌闻其失, 有是有非, 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 相惜颜面……难违一官之小情, 顿为万人之大弊, 此实亡国之政。”据此, 有关设立三省目的的表述最完整的是

A.相互监督, 巩固皇权专制

B.相互监督, 确保民主施政

C.相互监督、检讨政事, 防止专制

D.相互监督、检讨政事, 巩固皇权专制

7.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载: (宋朝) 从事于耕作之农民, 除一部分自耕农外, 不为私人地主之佃户, 即为官田之佃户。在此相对关系下, 土地之移转, 除一小部分之官田外 (官田:为封建国家或皇室所有并由政府征收地租的田地) , 其权不操于国家而操于私人, 今日为有田之自耕农, 明日即可变为佃耕之佃户。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自耕农纷纷成为官府的佃户

C.自耕农成为地主或官田的佃户

D.“重农”但“不抑商”

8. 据《宋历科状元录》载:北宋仁宗一朝的十三榜进士第一人, 就有12人出身平民。南宋《登科录》所载曾祖、祖、父三代仕履都完整的570 名进士中, 若依其出身统计, 三代皆不仕者达307 人, 占总数的53.9%, 父亲一代有官者 (包括宗室) 129 人, 只占总数的22.6%, 且129人中, 绝大部分是选人和小使臣一类的初品官。这表明

A.宋代科举实现了平民化

B.宋朝科举严格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则

C. 出身贵贱已不再是宋代科举录取的依据

D.宋代平民子弟比官宦子弟聪明

9. 在秦末和隋末农民大起义队伍中, 都混杂着不少贵族、官僚和地主的武装集团, 这一情况比其他时期都严重……统治理论上固然存在着某些欠缺, 观念上的阻力也无疑是这两个朝代努力转变体制的销蚀剂。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秦、隋的暴政导致两个王朝迅速灭亡

B. 秦、隋农民起义得到贵族、官僚和地主的大力支持

C. 新体制得不到整个统治集体的认可是秦、隋速亡的重要因素

D.理论欠缺是导致秦、隋速亡的重要原因

10.史载:长工在明朝法律中被称为“雇工人”, 与雇主有主仆名分, 实际地位和奴婢差不多。……在清代, 长工中除了地位同于明代的“雇工人”以外, 还出现了没有主仆名分的雇工。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明清时期“雇工人”的地位都非常低下

B.明朝法律为雇主服务

C.清朝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D. 封建社会末期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11. 黄宗羲在《学校》中说:“必使治天下之具, 皆出于学校, 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 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所设想的“学校”, 其职责相当于西方的

A.议会 B.内阁

C.首相 D.法院

12. 史载:清末, (江南) 地主以较高的“佣资”促使雇工“昼夜轮更”地干活, 而不是用封建性的超经济的强制……为了让雇工更好地干活……必早与热酒饱其饮食, 然后责其工程, 彼既无辞谢我, 我亦有颜诘之。这从实质上反映了

A.雇工与雇主之间平等交易

B.江南雇工地位高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农村渗透

D.雇佣关系取代了传统生产方式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 个小题, 其中第13 小题27 分, 第14 小题25 分, 共52 分)

13. (27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一文中说, 人民有这样的谣谚“:治河有上计, 防洪有绝策, 那就是斩了治河官吏的头颅, 让黄河自生自灭。”他又说“:中国所有一切的灾难只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普遍的又有系统的贪污, 这种贪污是产生饥荒、水灾、疫病的主要原因。”

——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二正德年间的王宏认为:“风俗莫善于俭约, 莫不善于奢侈, 居官者奢侈则必贪, 为士者奢侈则必淫……风俗之弊唯奢侈为甚。”……海瑞认为贪污腐化与民风刁顽是由于奢侈之风盛行, 而奢侈之风盛行又是由于“民之舍本趋末”, 因此禁止民间制造奢侈品, 认为百姓“一归本业, 必返真纯”。

——王春瑜《反贪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为什么说腐败是导致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 (8分)

(2) 根据材料二, 王宏、海瑞认为贪腐是如何产生的? (5 分) 他们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6分) 你如何看待他们的观点? (8分)

14. (25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近人整理的历史上中国的人口数字, 按北方 (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五省) 及南方 (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七省) 划分、计算人口比例, 其变化如下。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解读。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B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悉诸子百家思想的内涵。法家专制武断, 儒家倡导规范, 道家讲究顺应自然, 墨家主张节俭。筑高堤坝, 希望以此限制、压制和控制水的自然流动, 是对水进行规范的行为, B项正确。

2.A 【解析】《论语》是记述孔子思想的著作, 《孟子》成书于战国, 都可排除。《春秋》和《左传》都涉及鲁国 (今山东) 历史, 但左丘明著《左传》主要是为孔子的《春秋》作注。A项正确。

3.A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 “市籍”制度加强了对商人的管理, 是商人地位卑贱的反映。刘禹锡《观市》之后, 有关“市籍”的记载在文献中逐渐消失, 这是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反映。A项正确。

4.A 【解析】“政治乃从其后”, 指政治改革不能操之过急, 应先引导人们转变观念。B项违背材料本意, C项表达错误, D项脱离材料内容。

5.C 【解析】根据材料, “士人政府”即以读书人为主体组成的政府。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后, 在中央和地方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儒家教育体系, 儒家经典读得好的可以直接为官。先秦时期是贵族政府, 排除A项;刘邦是开国皇帝, 政府主要由军人组成, 排除B项;隋唐实行科举制, 是“士人政府”, 但不是“正式确立”, 不合题意。

6.D 【解析】“相防过误”强调监督;“护己之短, 忌闻其失”“苟避私隙, 相惜颜面”反映出不仅要监督, 还要敢于检讨和批评, 即检讨政事, 最终目的是巩固皇权专制。A项不完整, B项不准确, C项后半句错。

7.A 【解析】材料的重心在后半部分, 因为宋朝土地“其权不操于国家而操于私人”, 所以出现“今日为有田之自耕农, 明日即可变为佃耕之佃户”, 即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A项正确。

8.C 【解析】北宋十三榜进士平民占12人, 南宋570 名进士中, 三代皆不仕者达307人, 占总数的53.9%, 表明宋代的科举录取与出身贵贱无关。A项不准确, B项缺乏材料依托, D项错误。

9.C 【解析】材料信息“混杂着不少贵族、官僚和地主的武装集团”, 说明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一股反对新政权的力量;又从“观念上的阻力也无疑是这两个朝代努力转变体制的销蚀剂”可知, 新体制不被认可导致新体制转变失败, 进而导致秦、隋灭亡, C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反映, B项有拔高之嫌, D项理解有误。

10.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出现了没有主仆名分的雇工”可知, 这些雇工是相对自由的, 与主人没有人身依附关系, D项正确。

11.A 【解析】从材料中“治天下之具”可知, 黄宗羲所述学校不仅是教育机关, 而且是一种政权机关;又从“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公其是非于学校”可知, 其权力之大超过天子, A项正确。

12.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 地主不是采取封建性的超经济的强制措施获得利益, 而是用较高的“佣资”雇佣工人干活, 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农村渗透。A、B两项都是现象, 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 (27 分) (1) 政治腐败虽然是社会现象, 但它造成的后果却是官员堕落, 荒废乃至败坏政务, 使国家设置的防灾、救灾制度、措施付诸东流, 无异于制造灾害。 (8分)

(2) 产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奢侈之风盛行, 导致官员贪腐。 (5分)

方案:提倡节俭, 压制商业, 重视农业。 (6分)

看待:认为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风气的变化, 由此出现日益严重的贪污腐化之风, 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时代脉搏, 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但贪污行贿并非商品经济独有的现象, 为了避免产生贪贿而主张重本抑末、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是因噎废食的愚蠢主张;且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是不可阻止的。 (8分)

14. (25 分) 信息1:从公元12 年到公元1079年, 北方人口比例逐渐降低, 南方人口比例逐渐升高。 (8分)

解读:这段时间是王莽新朝至北宋。 (2分) 北方多战乱, 南方相对安定,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不断被开发,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土壤肥沃、气候适宜, 因此人口不断增多, 并超过北方。 (15分)

信息2:1290年北方人口锐减, 降到11.2%。 (8分)

篇9:古代名人养生法

华佗的五禽戏 三国时代伟大的医学家华佗创造的体育强身法五禽戏,是摹仿五种禽兽的姿势,要做虎的前肢扑动,鹿的伸展头颈,熊的倒卧身子.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张翅飞翔。这些动作联系起来,可以锻炼全身,使脊背腰部周围筋肌关节都得到舒展。只要有恒心不断做下去,就可以祛病强身。华佗虽被曹操所害,但他的学生荚普依照这种方法坚持锻炼,活到90多岁时仍然耳聪目明,牙齿坚固。

王焘的拉耳强身法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焘《外台秘要》记载:清晨起床,以左右手互交,从头上拉两耳各14次,为健身长寿之道。其方法是:每天早晨起床后,以右手从头上拉引左耳14下,复以左手从头上拉引右耳14下。祖国医学认为耳为肾之外窍,锻炼两耳,可使肾脏功能正常旺盛,促进全身的健康。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上海中医学院主任医师张羹梅先生一生坚持此法,85岁高龄时仍思路敏捷,耳聪目明,谈吐风趣,步履轻盈。

苏东坡的搓脚心强身法 我国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年近花甲时仍精力充沛,耳聪目明。他的强身秘诀之一就是坚持搓脚心锻炼。苏东坡每天早晚坐在床上,心静神凝,双目紧闭,搓左右脚心各200次。根据中医经络学,人体五脏六腑在脚掌上都有相应的脉络,经常搓脚心,能防治局部及全身许多疾病。

上一篇:干事竞选申请书范文下一篇:学校食堂管理人员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