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经典语句

2024-07-16

佛经经典语句(精选8篇)

篇1:佛经经典语句

不错的佛经语句55句

1、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2、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3、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4、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7、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8、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9、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10、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11、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12、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3、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4、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15、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

16、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17、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18、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19、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20、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21、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3、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24、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25、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26、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7、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28、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29、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30、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31、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32、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33、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34、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二字生死之根。

35、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36、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37、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38、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39、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40、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41、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2、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43、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4、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45、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46、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47、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8、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9、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50、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51、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53、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54、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55、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篇2:佛经经典语句

2) 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3) 如果你有智慧,就不会有烦恼,如果你还有烦恼,那你还是愚者。

4) 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别人,放下我执我爱,慈悲一切众生,才是佛法的真谛。

5) 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6) 要放下,但不是放弃,不舍弃一个众生,这叫慈悲,放下一切众生,这叫智慧。

7)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8) 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9) 福报不是求来的,是修来的。痛苦烦恼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找来的。

篇3:佛经经典语句

在程序中, 经常需要对某一条或某一组语句重复执行多次, 这就是“循环”的概念。例如, 语句“write (‘*’) ;”可以在屏幕上输出一个*号, 如果想要输出50个*好, 只要把这个语句重复执行50遍即可。这种处理模式在程序设计语言中使用“循环结构”来实现的。循环结构是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之一, 是指当某个条件满足时反复执行某些语句。重复执行的一条或一组语句, 称为“循环体”。重复执行的次数一般是由“循环控制条件”决定的。在pascal语言中, 根据循环条件的描述方法不同, 循环结构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计数循环”, 就是使循环体重复执行规定的次数;另一种是“当型循环”, 就是当条件满足时反复执行循环体;再一种是“直到型循环”, 就是反复执行循环体直到条件满足时为止。

下面我们将通过经典实例进行讲解:

1 计数循环

“计数循环”是使循环体重复执行规定的次数。

for语句的一般格式:

for<控制变量>:=<表达式1>to<表达式2>do<语句>;

for<控制变量>:=<表达式1>downto<表达式2>do<语句>;

其中表达式1与表达式2的值也称为初始值和终止值。

对于for循环来说有时也被称为计数循环, 由于用循环控制变量来控制循环体执行的次数, 所以循环体所执行的次数是可以计算出的 (初值和终值之差的绝对值+1) 。

例题要求1:从键盘输入n (n<1000) , 计算并输出1+2+3+4+…..+n的和。

2 当型循环

“当型循环”, 就是当条件满足时反复执行循环体。

while语句的一般格式:

while<布尔表达式>do<语句>;

(1) 当布尔表达式的值为true时, 执行do后面的语句

(2) 如果超过一句话就要用begin end包含起来作为复合语句

例题要求2:编程输入两个自然数m、n, 采用“辗转相除法”求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示范程序:Program ex2;

运行结果演示:输入:100 75输出:25

3 直到型循环

“直到型循环”, 就是反复执行循环体直到条件满足时为止。

通过上面的三个例子的讲解, 我相信大家对pascal语言中的循环结构应当有了一定的认识, 其中当型循环和直到型循环用了同一个例子来进行讲解, 对其理解定会更深一步。在程序学习中, 单纯的理解概念并不会对我们的学习产生多大影响。用经典实例的方式进行分析讲解的方法相比较以前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好的改进, 使学生对于循环问题不再有畏惧感, 从而为以后数组及其他知识的学生夯实了基础。对于初学者而言, 如何尽快摆脱日常的思维定式, 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中的基本思想, 领会程序设计的精髓, 总结出程序设计中每一种程序设计结构的本质及适合解决的问题, 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也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在讲授过程中, 应该时刻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厚从, 朱学兴.程序设计与应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篇4:经典语句摘抄

班主任是守住最后阵地提供最必要帮助的人,而不是什么都冲在第一线,亲力亲为。

班主任要学会逆向思维。当大家都往某一处想的时候,班主任要想到它相反的方向,因为此时可能就会有少数学生钻空子。

无论是已有岗位还是新增岗位,都要将其归入某一部门中。有了部门负责人,承包人就有了归属感,班级管理的层次就分明了。

设置班干部任期制度,不搞“终身制”,任期可以是一学期或者是一学年,期满之后所有的班干部全部“卧倒”,重新竞争上岗。这样既可以保全班干部的颜面,又能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面对一项工作,班主任首先想到的应该不是“我该怎么做”,而是“可以由谁来做”。这种转变是有战略意义的,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聊天式的漫谈,看似没有直接目的,其实是班级管理重要的润滑剂,也是增进师生感情、改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最佳方式。

接手一个班,你该如何打理它?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要把你的学生都变成你的助手。发现人才、用好人才,把合适的人安排到适合的岗位上,班级工作层层把关、各司其职,用合理的组织结构将全班变成一盘棋……这些职业手段将让你的班级初步摆脱散兵游勇的状况,为打造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团队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一项制度都有它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做教育管理要善于“打组合拳”,每一项制度在独立发挥作用的同时,一定要依附于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多个相互联系的制度配合起来使用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从制度管人到制度育人,不仅是教育理念的进步,也关乎学生的终生发展。班级是小社会,让身处其中的学生感知规则的重要,理解制度对文明社会的价值,也是班主任的职责。制度体现民主,制度规范人的行为也尊重人的权利,制度约束学生也激励学生,制度体现公平正义,这些既是班级教育的主线,也是班级管理的关键。

不关心学生生活的班主任绝不是好班主任。班级不仅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场所,也是学生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班级的硬件设施,对良好班风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环境优美、生活便利、适宜人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把班级变成一个家,让所有的人生活舒适、学习安心,班主任是要花费一些精力的,但这样做是值得的,这是真正以人为本做教育。

班风是班级发展和学生成长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良好的班风是一种气场、一种文化,具有强大的力量。良好的班风能让走进这个班级的人感到舒适,能让生活在这个班级的人感到幸福。正气占据绝对上风,歪风邪气就没有立足之地。班级有了这样的氛围,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并将获得持续发展。

在班级中寻找正面典型形象的范围要宽泛,从学习优秀到助人为乐,从常规表现到体育活动,从展示才艺到献爱心,哪怕是坚持把讲台擦得干干净净的学生,都应在关注的视线内。这些“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人才,普通学生要占相当大的比例,班主任的眼睛不要只盯在少数班干部身上,要为普通学生搭建表现的平台。班主任要想尽办法,宣传班级里的好现象、好习惯、好同学,让好风气占据绝对主流。

篇5:经典佛经故事

这天,老人住的泥棚被风吹塌了,老人被重重的压在废墟里。聪明的白鹰立即俯冲下来,忽闪着双翅,刮动着浮土,老人凭白鹰翅膀刮拉出的小洞,终于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后来又是白鹰引来村里人救出了老人。

此后,老人开始给白鹰喂偏饭,关键处,揭开白鹰脖子上的红布带子,小鱼就滑到白鹰的肚里去了。对灰鹰,依旧用过去的熬法,到了关口,比先前还要狠呢。

半年过去,鹰熬成了。

老人神气的划着一条旧船出征了,灰鹰真行,不断逮上鱼来,白鹰则半晌也逮不上鱼,只是围着老人转来转去,最后终于被老人挥手扫到了一边。

白鹰在老人难看的脸色中飞离了泥铺子。

几天后,当老人找到它时,它已经被蚂蚁啃的只剩下一副骨架———它是被饿死的。

而此时,灰鹰正雄壮的飞在空中。

篇6:佛经经典句子

——鸠摩罗什《金刚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金刚经》

"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鸠摩罗什《金刚经》

念起即觉,觉即不随。

《金刚经》

迷途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金刚经》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金刚经》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金刚经》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来,想它干什么

《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

《金刚经》

如筏喻者,法尚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金刚经》

布施要无相,度生要无我

《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金刚经》

无诤三味

《金刚经》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华严经》

善男子!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複如是;入于众生心室,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烦恼业,种种暗障,悉能除尽。

——释迦牟尼佛《华严经》

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华严经》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华严经)

——佛经《华严经》

净心水器,莫不影显,常现在前;但器浊心之人生,不见如来法身之影

《华严经》

时日已过 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 斯有何乐

《华严经》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华严经》

念起即断,念起不随,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金刚经》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释迦牟尼佛《金刚经》

应无所住处生其心!

《金刚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金刚经》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法华经》

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

《楞严经》

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楞严经》

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是大妄语

《愣严经》

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愣严经》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大佛顶首愣严经》

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楞严经》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楞严经》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愣严经》

狂性顿歇,歇即菩提

《愣严经》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愣严经》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

《心经》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释迦牟尼《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释迦牟尼《心经》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心经》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释迦牟尼《心经》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释迦牟尼《心经》

★ 佛经的经典句子

★ 佛经大悲咒全文

★ 佛经经典名句

★ 佛经经典名句精选

★ 佛经名句

★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 我国七大名泉是什么

★ 佛经经典名言语句

★ 佛经的经典故事

篇7:佛经禅语经典

2. 有的东西不过很久,是不可能理解的。有的东西等到理解了,又为时已晚。大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在尚未清楚认识自己的心的情况下选择行动,因而感到迷惘和困惑。——村上春树

3. 吾观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说难尽,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若男若女若龙神,报尽应当堕恶道,至心归依大士身,寿命转增除罪障。——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

4. 红颜远,相思苦,几番意,难相付。十年情思百年渡,不斩相思不忍顾!

5. 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6. 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7. 一切法门,明心为要;一切行门,净心为要。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8. 残睡觉来人又晚,难忘,便是无情也断肠。——晏几道《南乡子》

9. 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10. 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

11. 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12. 不懂装懂是聪明,懂装不懂是智慧。

13.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14.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我苦苦哀求佛祖,让我们再结一段尘缘,相恋相伴走过月月年年。

15. 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16. 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

17. 当面吴娘夸善舞,可怜总被腰枝误。——王国维《蝶恋花》

★ 精彩的佛经禅语

★ 佛经里静心养气的经典名句 精选

★ 佛经里的人生感悟短语

★ 经典禅语精选

★ 佛经大悲咒全文

★ 佛经经典名句

★ 佛经经典名句精选

★ 佛经名句

★ 禅语语录

篇8:东汉到唐代佛经翻译理论简述

一、东汉末到东晋:肇始时期

1、历史渊源

汉武帝通西域后,印度佛教传入,为中华文明带来了生机。我国大量进行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桓帝,最早的翻译家安世高、支谶和支谦,贡献极大。虽然安世高是我国最早的直译代表,但却没直接提出理论。第一篇谈翻译的文章是支谦的《法句经》序。

2、主要理论及历史地位

傅惠生(2010)提到支谦在《法句经序》中“译文中心论”事实上在中国佛经译论体系的发展中起奠基石的作用,但是却在传统佛经译论研究中遭到轻视。支谦在文中指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前人将胡语译成汉语,译文得其体,后人都比不上。他一开始嫌竺将炎的翻译“质直”、“不雅”,后来维衹难说服他译文应既易于理解,又不失原文意思,支谦最后说“循本旨,不加文饰”。

傅惠生(2010)认为由支谦的译文论、道安的原文论和彦琮的译者论构成了我国的理论体系。作为理论的第一部分,支谦的译文论地位重要。陈福康先生(1991)曾提出它在中国译论史上的三个意义:第一次提出翻译不易;反映早期“质派”观点;说明我国译论开始便植根传统文化。方梦之(2004)评价它为现存古籍中最早提及翻译标准的文字。

二、东晋到隋朝:发展时期

1、历史渊源

西晋前,佛教传入虽已有两百年,但佛教在中原传播范围有限,信佛的大都是王公贵族。西晋之后,朝廷允许中原汉人剃度出家,再加上当时中土学术思想活跃,中国盛行崇拜佛教之风(方阳,2013)在北朝末年隋朝初年,佛教引入已四百多年,经过了实践和理论探索,自然而然出现了相对全面的理论总结。佛经翻译得到发展是从东晋到隋朝,主要翻译家有道安、鸠摩罗什、慧远和彦琮。

2、主要理论及历史地位

公元382年,道安在其《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说。“五失本”是译经出现的五种不能避免而导致梵文丧失原本的情况;“三不易”就是指译经之难。该说突显直译的原则,后来在长安译经时处于主导地位。“五失本”颇受重视,梁启超曾指出:“后世谈译学者,咸征引焉。要之翻译文学程式,成为学界一问题,自安公始也。”。钱钟书也提到“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鸠摩罗什是古代著名的译经大师,对翻译理论很有研究,但可惜存留下来的译论很少。他提倡“不失本旨”;在文体上使梵文和汉语力求相得益彰。在中国译论史上,罗什最早明确提出了如何表现原文“文体”与“语趣”的问题。正如梁启超所提“自罗什诸经论出,然后我国之翻译文学,完全成立”(陈福康,1991)。

到隋朝,张春柏、陈舒(2006)提到名僧严琮感叹“凡圣殊伦,东西隔域。难之又难,论莫能尽”,认识到译者的重要、翻译素养的问题,因此他发表了其“译者论”。他的《辨证论》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论,提出“八备”说,提出译者该有的素质,较全面的阐明翻译活动主体的理论。傅惠生(2010)指出严琮可谓是我国佛经翻译史上首位理论大家,综合了前人的理论认识,提出自己的新解,完成了佛经翻译理论的基本构建。

三、唐代时期:鼎盛时期

1、历史渊源

为巩固政治特权,唐朝统治者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利用儒、佛、道教加强思想意识统治。佛教蓬勃发展,统治阶级十分重视译经活动,于是佛经翻译在唐朝达到鼎盛。此时译经日趋成熟,最主要的翻译家是玄奘。

2、主要理论及历史地位

玄奘的翻译主张为“既须求真,又须求俗”,不赞同道安等人的直译,也不赞成罗什等人的意译,主张直译与意译完美结合。根据多年翻译经验,他制定了“五不翻”:神秘语、多义词、中国不存在的名称、通行很久的音译名和宣传佛教时,用音译而不用意译。

赵秀明(2004)提到“五不翻”区分了音译与意译,使翻译走上规范并顺利发展,也是对翻译概念的坚持和澄清,使之作为两种并行不悖的翻译方法并存,将保守原文秘密提高到方法论意义上,这种保守原文秘密的原则就是文学翻译中的含蓄原则,而含蓄又是成熟翻译观的一个条件和标志。

四、结语

王宏印,刘士聪(2002)提到我国传统译论并不排除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佛经和西学的治学方法,但并没有大到改变传统翻译理论形态和性质的程度。我国古代传统佛经翻译虽然比较零星和片段,但仍是比较丰富的。合而观之,也相当全面(陈福康,1991)。经过发展,我国佛经翻译理论形成了一套体系:罗新璋先生将“案本-求信-神似-化境”作为中国传统译论体系的总结;傅惠生先生把“由支谦的译文论,道安的原文论和彦琮的译者论”三个理论支柱作为构成我国翻译理论体系。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我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并不完美。与西方译论相比,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拉的不够大。表现之一是许多发表理论见解的人本身是翻译家,而不是职业翻译理论家。基于个人直接经验者多而进行抽象理论思辨者少,内省式的直觉式的知识多而演绎式的论证式的理论展开少(王宏印,刘士聪,2002)。正如王宏印、刘士聪(2001)提到的,我们要对传统译论认真进行理论梳理,从中发现有重大理论价值的论述,从现代翻译理论的角度进行具有现代精神的理论阐释。

摘要:本文从佛经翻译理论的发展阶段,结合佛经翻译史,对佛经翻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简单梳理:从东汉末到东晋是肇始时期;从东晋到隋朝是发展时期;唐代时期达到鼎盛。

上一篇:公司律师执业申请书下一篇:初中生物疑难问题解析专题讲座学习心得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