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赏析

2024-07-30

音乐赏析(精选6篇)

篇1:音乐赏析

回归心中的世界

——久石让动画电影音乐赏析

有人说宫崎骏的成功,是因为有了久石让的音乐;就如同周星驰魅力后有石斑瑜的配音一样。其实,很难说是久石让选择了宫崎骏,还是宫崎骏造就了久石让。总之,这两个人的结合不得不说是日本动画电影界一个深远的影响。

我很爱看动漫,特别是宫崎骏的作品,不仅是因为其影片精彩的情节,梦幻瑰丽的画风,还有每部电影中的音乐总能带给我无限的喜悦与感动。

比如宫崎骏和久石让合作的第一部影片《风之谷》,这应该算是让“久石让”这个名字响彻世界的第一声吧。当时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特别喜欢娜乌西卡被解救,包裹在虫王金黄色触须里的这个片段,梦一般迷离。结合着久石让为其配的《娜乌西卡的安魂曲》中由小女孩哼唱的中的《远去的日子》这部分,让我以为这是虫王的声音,大自然的音乐,孩童般可爱,纯洁,善良,更烘托出了人与大自然和谐,战争结束时的那份欢悦,也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我似乎感受到了一轮新日闪耀着升起。娜乌西卡是整部动画的灵魂人物,她的情绪她的想法以及她的情感都是由这些音乐表现出来的。她是希望与勇敢的化身,善于用心去捕捉心灵的歌声,在人类与虫族之间架起心的桥梁,而久石让的音乐却架起了人与人心灵间的桥梁。创造音乐,用音乐去倾诉,用音乐去沟通,这便是久石让的音乐触动人心,震撼人的情绪厉害之处。

久石让创作的另一首曲子《the girl who fell from the sky》以让人落泪的优美曲调和动人心弦的美妙音律闻名世界,《天空之城》这部动漫大片都成为其代名词,它忧伤地流淌在喧闹的手机铃声里,空灵孤清的音乐盒里,浮躁却渴望平静的人们的心里。每一次听到它时,不管是在人流浮动的饰品店拨弄着音乐盒,还是夜晚时分走在稀稀落落人流的小道上听着校园广播,都会觉得它本身即具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凄美。在茫茫人海中,在颠沛旅途中,在夜深人静时,甚至在鼎沸的街市,当耳边响起它清脆的旋律,心是静的,少了纷争与烦躁,只剩下满心的宁静与祥和,仿佛整个世界都是纯洁无瑕。当然还是在看这部动漫时感触最深的,听着这样纯美的音乐,会完全忘了这仅仅只是一部电影。曾一度陶醉在音乐的氛围之中,它的确具有能够撩拨起心中久已尘封的魔力。一个人在深夜听着这样的音乐,似乎回到了那个神话科幻的世界,在那片蔚蓝天空中,慢慢走进了自己的抒情空间。

宫崎骏所有的动画作品中,我还是最喜欢充满奇幻色彩的《千与千寻》,这部片子看了不下5遍。每次观赏每次都似在经历了一次冒险,都似在重新认识自己,找寻自己,询问自己是否迷失了。

千寻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辗转里,见证着身边的一幕幕失落的影像。她与我们都在不断攀爬的人生旅途中被世界所遗忘,丢掉了记忆,丢掉了姓名,忘记了回家的路。

第一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也是第一次认识宫崎骏,那是在初中暑假一次意外地观看电视中,那时候只觉得这部仅仅是关于千寻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神奇经验。第二次观看是在高中了吧,我看到了人类的迷失和大自然的矛盾,那时候似乎很喜欢关于“在追寻中迷失自我,忘记回家的路”这样的题材,感慨颇多,深深地爱上这部动画片,爱上宫崎骏动画。大学里一次又一次在开心或失落或无聊的时候,搬出这部影片来安慰,放松自己。人类在苦苦追寻生存出路的时候,却都无不意外地迷失在歧途,开始在精神流失的过程里丧失希望。要寻找回真正的自我,做最后的救赎,只能寄希望于千寻那样纯洁而无邪的童心。纷争,欺骗,贪婪,懒惰,利用,自私,虚伪„„成人世界里的一切丑陋的侧面,都在孩子那洁净的心灵面前黯然失色。自己有这么多感想不仅仅是动画情节的共鸣吧,其中的背景音乐也很好地带我进入了那个亦忧亦喜的情境,融入,感染。

一部好电影的配乐,必定是与电影的诉求和所要表达的主题相互契合。只有当音乐与电影这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承现出共同的主题时,才会长让心里的某个情绪,某个思想产生共振。配乐就是这样可以给电影赋予灵魂,它们总是有这样一股吸引力,能演奏出人们心灵深处的呼唤,释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而久石让不仅仅只与这部宫崎骏的影片配合得相当精致,这可能是因为久石让和他的音乐一样“充满童心,又能阐释哲理”。

《千与千寻》的音乐与画面,就象是一个人完整的一生,辗转来去,一点一点地寻回我们曾经失落的东西。久石让的音乐在淡淡的忧伤中充满关怀,温暖,人性,如春风轻柔地抚平人们心中的伤痕。另外,其音乐元素也十分丰富,对古典音乐的追求更加鲜明,表现手法也非常老练,显示了久石让扎实精致的一贯风格,也展现出久石让以简单琴音捕捉复杂情感的独到功力。优雅而美丽的琴音里不时伴随着剧情坠入调皮、可爱、奇趣、踌躇、犹疑、不安、感伤的思绪而辗转起伏,并无时无刻不与掌握惊险奇异冒险历程的管弦乐交互融合。

《无脸男》这是专门为影片中一个神秘的配角无脸男量身定制的音乐,他是一个非常寂寞、孤独的原始精灵,内心单纯、简单,就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无脸男在得不到小千的友谊,开始大吃大喝甚至吞噬他人的时候,整个音乐也慢慢的给人一种厚重感,直至转变成怪异的狂想曲。最终在千寻的帮助下,无脸男吐光了自己所有的“欲望”,又变回了原来的模样。

随后影片中我最爱的曲子之一《第六站台》一点一点地慢慢响起,优美舒缓,钢琴奏出的忧郁气氛的主题,通过管弦乐队模糊轻盈的渲染,立刻弥漫一片,将人带入遐想梦幻的沉思中。有一些疲倦的、像是要步入黄昏的太阳,映衬在没过铁轨的水面上,远远地驶来一列两节的火车。千寻乘坐的列车在蓝色的大海中驶过,踏上旅程,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千寻望着窗外的景象,陷入了浓浓乡愁之中。车内回响着钢琴变奏曲《海》,有种凄美的孤寂感,音乐将画面的气氛烘托到极致,思念,迷茫,惆怅,充满诗意。当列车慢慢离开沼原,天色变暗,车内灰暗的灯光下,与无面男毫无对话的坐着,千寻望着前方,目光无比坚定,给人明确的真实之感。脑子里回想起锅炉爷爷对小玲所说的“这是爱啊”,才反应过来她的成长,她的勇敢,一系列莫名的难过感伤由然而生。也许为她在没有爸爸妈妈陪伴的道路上一个人坚强,孤单地成长而感到心疼,同时却又欣慰着。

影片中我最喜欢,让我最感动的一幕是千寻帮白龙想起了他被夺走的名字的时候,两个人喜极而泣,相视而笑,手牵着手飘在空中,飞向来的地方„„每当看到千寻对白龙说:“那条河叫琥珀川„„”,同时伴随着《重新开始》这曲子的时候,我总是呆滞着,脑子一塌糊涂:迷失得太久,终于找会自我的激动;漂流迷路于异乡,终于找到回家的路的开心,难过,感动等等复杂的情绪微妙着,绪绪袭来。一切即将重新开始,一切即将回归。

影片结尾响起的依旧是开头那首《那个夏天》,而在这里,它却换了另一个名字《归日》。突然来到这个世界,虽然这里是一个充满欲望的城镇,里面的人们多是势利小气的,但却不乏心地善良的好人,像白龙,小玲,锅炉爷爷和钱婆婆。在这个夏天发生的故事,充满刺激又伴随温馨,是现实社会所不可能存在的。现在的千寻找回了自己最重要的父母,成功地蜕变,她学会了坚强。同样的曲调说明千寻同样在回忆以前,然而不同的是,现在的她对未来已经不再迷茫。穿过隧道之后他们便完全脱离了那个世界,这个好似一场梦的世界,千寻知道它是真实存在的,正如最后转身的一刹那发光的头绳一样,真实的存在。

音乐就像是影片的灵魂,它贯通始末,制造氛围,震撼观众,最终打动观众。久石让的音乐多以最简单的音符、最繁复多变的弦乐篇章去诠释人物每一个情绪的变化。每一个情节,全都考虑到位。迷茫的,害怕的,感动的,勇敢的,欢乐的,失落的,感伤的,坚定的„„久石让大师用一场场音乐的盛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又一个奇幻神秘的心灵世界。感知着现实里没有的纯净,久石让的音乐有一种魔力,融入,无法抽离,到头来除了不舍还是不舍,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篇2:音乐赏析

这学期高雅音乐课即将结束,给我们上课的姚老师要求我们每人写一篇课上听的音乐听后感,我个人对《天鹅湖》还有些印象,所以接下来我将说一说我个人听后的感受。《天鹅湖》是柴科夫斯基于1875年-1876年间为莫斯科帝国歌剧院所创作的芭蕾舞剧,是世界上最出名的芭蕾舞剧,相信很多观众都曾经看过。

其创作人,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一生都是在俄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度过的,作为这一时代的一名俄国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直接生活在沙皇专制的黑暗社会里,他深深体验到俄国人民的悲惨遭遇和俄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且把自己思想感情上所经历的种种矛盾体验全部倾注到他的音乐中,他的作品几乎涉及到所有的体裁,包括歌剧、舞剧、交响曲、标题性交响序曲、幻想曲和器乐协奏曲,还有上百首浪漫曲和大量钢琴作品等。

柴可夫斯基通过《天鹅湖》的创作改进原有的舞剧音乐模式,在《天鹅湖》以前,舞剧音乐只是舞蹈的简单伴奏,没有内容,更没有思想。芭蕾舞剧只是让人们去欣赏舞蹈家高超的舞蹈技巧。《天鹅湖》音乐的创作使音乐不再是舞蹈的简单背景音乐,更是抒发情感、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为舞剧音乐的灵魂。人们在欣赏芭蕾舞剧时除了得到视觉和舞剧情节的满足,更会在听觉上产生心灵上的震撼。简单地说,就是把单一的芭蕾舞变成了多层次的美,对整个芭蕾艺术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并对今后芭蕾舞剧音乐的创作、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它的独特魅力所在。

一个多世纪以来,《天鹅湖》以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故事、纯洁的天鹅形象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是古典芭蕾的经典之作。人们对天鹅湖芭蕾舞剧好评如潮,“如同一部很强烈、很有想象力的音乐作品一样的成功”。“柴可夫斯基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从未将本民族音乐与世界民族音乐割裂开来,而是随时注意从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出发来对待不同的音乐内容。因此在《天鹅湖》的音乐中我们既能感受到欧洲各国音乐的风格,又能感受到浓烈的俄罗斯特色。”

具体来说,《天鹅湖》来自德国的一个童话故事。在结构上,《天鹅湖》包括四幕,二十九个分曲,其结构庞大,却充满音乐之美。在这部舞剧中,“天鹅”主题总体旋律和情绪的变化是:旋律较平稳→旋律自下而上进行,然后情绪较平稳→情绪激动(暗示公主遭遇不幸)来进行。

第一幕:矛盾的开端

美丽的王宫庭院里正举行着热闹的集会,桌上堆满了美酒佳肴。王子齐格弗里德将迎来 20 岁的生日。王子在家庭教师沃尔夫冈、好友宾诺的陪同下,和村里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们一起跳着欢快的舞蹈。母后的到来打断了大家的集会。她送给王子一把弓箭,并要求王子在明天庆祝他成年的典礼上挑选一位公主做未婚妻。母后离开后,王子想到即将告别自由的生活,心情非常沉重。为了驱散王子的忧郁,宾诺拿来酒水开始欢闹。庭院里又恢复了欢笑,人们高兴地跳起了华尔兹。夕阳西下,宾客散去,王子陷入了沉思——他不相信会有他喜爱的人出现。这时,一群天鹅掠过天际,王子兴致大起,拿起弓箭,带着几个青年追逐天鹅去了。

第二幕:矛盾的发展

这是《天鹅湖》中最美的一幕。诗一般的意境中表现了纯洁美丽的天鹅公主,讲述了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湖光月色,一群洁白的天鹅在湖面上游弋。王子手持弓箭一路追到天鹅湖边,瞄准一只头戴王冠的天鹅搭弓欲射。这时,那只天鹅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少女。少女自称是奥杰塔公主,因为被恶魔罗特巴尔德施魔法变成天鹅的,只有在夜晚才能变回人形。而且,湖边的这些天鹅都是和她遭受同样命运的少女。只有获得真正的爱情才能使她们解除魔法。王子惊讶万分。他深切地同情天鹅姑娘们,同时也深深地爱上了奥杰塔。王子发誓要解救奥杰塔并永远爱她,他决定在明天的典礼上与奥杰塔订婚。恶魔罗特巴尔德窥视着这一切,露出了阴险的笑容。拂晓时分,奥杰塔和天鹅姑娘们又变成了天鹅与王子依依惜别。

第三幕:矛盾的高潮

在王子的生日典礼上,应母后的要求,王子与各国公主跳起舞来。但是他的心中只有奥杰塔,所以他拒绝从中挑选未婚妻。这时,恶魔带着变成奥杰塔模样的女儿奥吉利亚来到了城堡,王子误以为是奥杰塔公主,与她翩翩起舞,并宣布

与她订婚。在窗外守望着的奥杰塔伤心欲绝,振翅飞走。恶魔得意忘形。王子发现上当,后悔万分,慌忙跑出去寻找奥杰塔。大厅里一片混乱。第四幕:矛盾的结局

这幕是发生在天鹅湖畔的故事的最后结局。具体情节是:奥杰塔绝望地回到天鹅湖畔,她和天鹅们永远不能返回人间,天鹅湖畔沉浸在无限的悲戚之中。王子手持宝剑追到天鹅湖畔,他为自己的愚蠢后悔不已。在众天鹅的帮助下,奥杰塔原谅了王子。这时恶魔出现了,他提醒王子与奥吉利亚的婚约。愤怒的王子拔剑相迎,最后奥杰塔倒在了王子的臂弯里,汹涌的湖水吞没了他们俩,一场暴风雨过后,一群洁白的天鹅在平静的湖面上游过。

第一:我个人认为舞剧《天鹅湖》的与众不同最主要的是,把舞蹈与音乐相提并论,两者相辅相成并浑然一体。而《天鹅湖》音乐又与众不同,最主要的则是柴可夫斯基运用交响乐队来演奏芭蕾舞剧的音乐。在实现了舞剧音乐交响化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舞剧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强调整体的艺术效果,使音乐成为了舞剧的灵魂。交响乐队在舞剧音乐中的运用是柴可夫斯基的一次大胆的创世革新。舞蹈是舞剧的表演,是芭蕾舞剧的外在表现;而音乐是舞剧的灵魂,是芭蕾舞剧的内在表现。《天鹅湖》将芭蕾舞剧的具体戏剧情节与不同的乐器配置、完整流畅的旋律联系在一起,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揭示矛盾冲突的重要作用。丰富了舞剧的表现力,成为了舞剧音乐的典范。

第二:从整个作品的配置上看,这部舞剧音乐加入了多种民族打击乐器。并且,在铜管组中还加入了铜管乐器,增加了乐队的表现力。如此的配置,为舞剧《天鹅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也是这部舞剧音乐极具交响化的客观原因。《天鹅湖》极具交响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柴可夫斯基精湛、专业的配器技术以及他对于各种乐器的合理使用、在演奏技法方面的巧妙设计。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在配器上打破了传统舞剧音乐千篇一律、与舞剧内容毫无相关的音响效果,强调配器要以舞剧的内容为依据、与整体音乐风格相统一,重视音乐的抒情性、重视色彩乐器的使用。其总体基调是以优美抒情的旋律为主,加入忧伤、凄美的悲剧色彩。在《天鹅湖》音乐中,为了渲染各类乐器的不同色彩,达到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柴可夫斯基采用各类乐器在清晰织体的映衬下独奏的形式进行配器,突出了乐器特有的音乐色彩。

第三:值得一提的是《天鹅湖》里面体现的民族属性,柴可夫斯基是地地道道的俄罗斯人,是在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有着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因为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欧洲的东部、亚洲的北部,其外部的多元条件使得俄罗斯的作曲家有条件接触本民族以外的、日益兴起的各民族音乐,这种独有的俄罗斯民族属性以及多元民族融合的音乐风格使得《天鹅湖》的音乐素材宽泛,进而产生了一种较强的亲和力。人们都说俄罗斯民族骨子里有一股“悲情主义”,对于俄罗斯民族的“悲情主义”,或许是由于特定的俄罗斯地理环境,冬季漫长而又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漫漫的严冬和皑皑的白雪带给俄罗斯人沉重的压抑感,同时也形成了“俄罗斯精神中的感伤主义、受难精神、忧郁的灵魂”。

篇3:古典音乐赏析

海顿奠定了古典乐派的形式和风格, 并使其发扬光大。在他创作的黄金期, 对音乐的形式与语法的掌握已是炉火纯青, 乐曲风格精致, 曲思丰富, 似乎具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许多作品在原创及精练技巧下, 经常蕴含着幽默感, 表现为惊人的手法、出人意料的不同风格的同时呈现, 还有精湛的和声、转调。更重要的是他发展主题素材的形式, 延续巴洛克音乐的模拟对位法, 根据主题的轮廓而衍生出乐曲组织。海顿的音乐语言朴素、简洁、平易近人, 感情明朗、乐观和富于幽默感。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戏剧性刻画, 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 常用“说话原则”进行世态风俗性的表现。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 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献给奥地利皇帝的《颂歌》亦是海顿的著名作品。如今, 这首颂歌的曲调变成了德国的国歌。海顿在交响乐上的贡献是巨大的, 柴可夫斯基说:“海顿是交响乐创作的锁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牢固的环节。没有他, 也就没有莫扎特、贝多芬了。”尽管他不如莫扎特、贝多芬那样辉煌, 但他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是维也纳音乐真正的奠基者。莫扎特、贝多芬无比辉煌的器乐成就, 都是建立在他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的。

“音乐神童”莫扎特。他的音乐则甜美、活跃, 富于歌唱性和古典美, 出突对比性和层次感, 像清泉潺潺, 似流水滔滔。莫扎特是唯一可以在优美的乐曲中表现悲伤和痛苦的作曲家。他从来都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即使是他高兴的时候, 他的音乐中仍然有一个悲伤的低音。他知道生活是由悲伤和欢乐组成。他能表现人类的灵魂, 在他之前或之后却没有别的音乐家能做到。伟大的德国作家歌德, 认为莫扎特是秉承了上帝旨意的创造力的化身。莫扎特化身为音乐, 莫扎特因其音乐作品形式高雅、简洁对称, 具有高度美感而声名鹊起, 而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历久不衰, 就是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回避它的真正魅力——自由与人性。

贝多芬, 他的音乐激情洋溢, 形象鲜明, 矛盾纷呈, 英雄气势撼人。音乐家大多注意形式与情感的结合, 贝多芬《命运》与《合唱》交响曲中音乐审美中的表现派与形式派的融合推到了极致。贝多芬被后人评为“集古典派之大成, 开浪漫派之先河”的作曲家, 可以看出, 在音乐创作从古典走向浪漫的进程中, 贝多芬是一块里程碑, 他亲自将《第六交响曲》注上“田园交响曲:感情的表达胜于音画的勾勒”, 并在各乐章分别写出“到达乡间时的快感”, “溪边景色”等大小标题, 使它成为音乐史上第一部著名的标题音乐。由于他的作品的英雄气概, 奔放热情, 幻想风格, 复杂织体一级丰满的和声因素, 并扩大了交响乐队的编制, 为浪漫主义音乐开辟了道路。贝多芬一生与苦难命运搏斗, 对人生的感触极深, 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了不少前人不曾想象的感情, 处处充满自信.他的作品歌颂了生命的美好和对人类的爱, 充满奋斗向上的精神."通过斗争, 达到胜利"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贝多芬创作思想的概括。贝多芬继承了海顿、莫扎特交响曲中的奏鸣曲式, 并把它改造成庞大的结构适于自己的思想。

篇4:音乐复古风赏析

【关键词】董贞 风格形成 音乐发展

古风音乐给人以宁静高远的感觉,少有流行音乐那种强烈的感情倾诉,即使有,曲中的主题仍多向人们传达积极豁达的情感,感觉似乎自己能够置身世外,褪去嘈杂喧嚣。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古风音乐的静心效果特别好,这也算是古风音乐的另一个特点。古风音乐的主流风格音乐以传统的民族管弦乐器为主,“管”包括长笛、萧等,“弦”包括古琴、古筝、琵琶等,因为古琴的音乐特点,所以古曲听起来流畅宛如清朗溪流。长笛悠扬宛入云端,意境高远。相互应和交织让人感觉放松惬意,静雅脱俗。坚持以这些传统乐器为主调又是它的另一个特点。

一、董贞介绍及其初期音乐风格

2011年以来 古装电视剧的热播也促进了古风音乐的发展,直到2014年暑期档热播剧《古剑奇谭》抢占银屏许久,追剧迷的反响最能反映出古风的盛行,这部电视剧是以同名网游《古剑奇谭》改编,网游《古剑奇谭》因画面唯美,剧情丰富很是受到“古剑迷”的喜欢。更值得一提的是网游《古剑奇谭》的片尾曲是由董贞演唱的。董贞,现代古风音乐女歌手,毕业于中央传媒大学,有很强的创作才能,因为从小就喜欢音乐,大学期间主修习作词作曲和音乐后期制作,自2007年出道后音乐风格很受游戏制作公司的青睐,此后也因为音乐作品多与仙侠游戏有关,擅于创作加上实力唱功。粉丝赠称号“中国仙侠风音乐才女歌手”。

2007年以《贞爱一回》为首张专辑出道,其中的曲目多为翻唱作品,经典歌曲经过重新的编排和董贞的演绎赋予了歌曲新的生命力,细腻的感情处理使得经典歌曲有了新的风格、新的意义,音乐趋于流行,其中多为钢琴或吉他伴奏,曲调轻快。又运用了传统长笛的旋律穿插其中和古琴应和。初步的将古典传统乐器和当时的流行乐器相结合。专辑一多为流

行情歌加之董贞嗓音甜美,实力唱功,曾一度被誉为大陆的邓丽君和杨钰莹的合体,值得一提的是专辑一中的新曲伴奏大多数为自己创作,“才女”之称便始于此。

2008年董贞制作团队发行第二张非卖专辑《蜕变》,其中只有四首作品,均为原创作品,从词曲到后期制作都亲自参与,为当时长久低迷的大陆女歌手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蜕变寓意为蜕变为古风流行歌手。将古风音乐结合流行音乐的特点作为作品的主要风格。《绿蔷薇》就是其中具有流行风格的作品,大意为描写年少年人的青涩初恋,最后伤痕累累终于分开却不曾后悔这残酷的美丽,另一首《情醉》是为网络游戏《诛仙》创作并演唱的,曲中多种乐器交响自然,毫不突兀,层次分明,感情真挚,表达的主题是恋人相依相守,曲风清新轻快,音乐多为节奏明显的打击乐器,巧妙的运用了电子音响的加入更具气氛的将音乐推向了高潮,情感表达充分。最后音乐渐缓,以恋人誓言相许结束,尾声音乐缥缈悠远,留给听众无尽的遐想和满足。

二、董贞古风音乐风格的完整形成

2009年第三张专辑《返璞归贞》发行,这是董贞音乐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分界点,专辑中前几首歌曲延续以往的风格,从《回到起点》这首曲子开始,董贞的古风音乐文化魅力才算真正浮现。《回到起点》是游戏《仙剑4》的游戏插曲,由胡桃夹子作词。胡桃夹子的歌词非常适合董贞的音乐风格,胡桃夹子团队有着深厚的作词经验积淀。胡桃夹子在2002年以前是两个人,夹子是他,胡桃是他的表妹。八岁那年,他和表妹开始创作作品,虽然从未学过乐理,也都不懂乐器,但他的乐感极为出色,后来升入中学后两人分开,“胡桃夹子”就成了他一个人的专属名号。创作的歌词古朴拗口,《回到起点》便是佐证,词中讲少年由“懵懂不知摘星事”启程经历世事坎坷感叹人心难,后来又重拾信心走出迷惘发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情少年狂傲之态,最后成长成熟看破世事,淡然发出“下个故事回到起点”的觉悟。一番激昂言辞在古韵古香的古典乐器中由董贞叙述出来,仿佛我们能感觉到故事就在眼前。这里将古典元素渗透到乐曲的各个方面,标志着董贞的古风音乐风格在此集大成。后面的几张专辑中能看出。《雕花笼》、《金缕衣》、《相思引》,等曲风是此时音乐风格的延续。另外。本张专辑中还收录的周华健的一首《刀剑如梦》,在原歌词的基础上创作了新的音乐,赋予了新的曲风。稍慢的节奏更有利于表达情感,细腻的却又不失豪迈。

三、董贞古风音乐的新发展

篇5:音乐赏析

对这部电影早有耳闻,但一直都没有机会看。在这学期的电影音乐欣赏的课上,和百来位同学一起欣赏这部电影,感觉很不一样,不知是氛围的原因,还是电影本身。我选择这部电影,因为它让我感动了。看了那么多部的电影,难得能有部触动到我心弦的。后来自己也回去下了,看了几遍,每遍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尤其在音乐的衬托下,每遍都有不同的感动。

《霸王别姬》由陈凯歌导演,张国荣、张丰毅和巩俐主演的。讲述了程蝶衣,一个视戏剧为生命,对爱情无比忠贞的戏剧大师悲剧的一生。他从小被母亲切掉了第六只指头卖进戏班,接受严格的戏剧训练,与戏班的大师兄段小楼相依为命。经历过许多磨难,终于成长为一名红极一时的戏剧大师,程蝶衣本想可以跟心爱的大师兄演一辈子的《霸王别姬》,谁知道命运赋予他真正的磨难才刚刚开始。程蝶衣悲剧的人生穿越多个复杂时期,清政府统治时期,他被宫中大总管猥亵;抗日战争时期,他被迫为日本人唱戏,而在此时,心爱的大师兄段小楼也娶了青楼女子菊仙;抗战胜利后却被国民党当汉奸抓去审判;全国解放后却迎来文化大革命,被当牛鬼蛇神批斗„„他悲惨的一生最终在打到“四人帮”后得到结束,而结束的方式是——自杀,死在他的楚霸王段小楼的怀中,就像虞姬一样。

此部电影广受好评,国际影评联盟评委认为:“《霸王别姬》一片深刻挖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象华丽、剧情细腻”。这是外国

专家的看法,对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来说,则此片的内蕴更为丰富深广,银幕影象的张力更具历史深度。更是在赵季平配乐的画龙点睛下,整部电影就是个完美的整体。电影的整个配乐是按照剧情的变化循序递进深入的,它们突出人物性格,渲染电影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电影的开始,是已经迟暮之年的重逢,开篇的锣鼓,黑暗中亮起的灯光,仿佛揭开了沉重的一幕生活-“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电影的音乐除去插曲、主题歌、戏曲选段,断断续续的大概有四十几段,单是凭音乐,就可以串起一段难忘的回忆。

其中有几处给我印象比较深刻。分别是“断指”、“喊嗓”、“逃”、“念词”、“粉墨登场”、“一辈子”、和“当爱已成往事”。

在影片的开头,程蝶衣被他娘切去手指的时候,起初是安静的,一刀下去咔嚓一声让人听了特别揪心,在接下去的边跑边追的过程中插入的音乐,不禁让人不寒而栗,同时又深深感到无奈与恐惧。小孩的哭声,女人的叫声,在音乐的衬托下,都显得那么地让人抓狂,这是我在看的时候唯一想到的一个词。当程蝶衣被人压着向师傅磕头的时候,恰到好处地想起了《霸王别姬》的音乐,京胡的声音很有穿透力。这段音乐也预示着,程蝶衣在断指后,真正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内心充满了未知和痛苦。

在大雪纷飞的早晨,戏班里的孩子们站在湖边喊嗓那段戏加上配乐,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小小的个子,但是却中气十足。“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时间就在每天这样的喊嗓中过去了几年,在他们的歌声中,我终于体会到他们的师傅说的那句话“要

想人前尊贵,必须人后受罪”,小豆子就在这样的日子中,慢慢磨砺,迷惑也成长着。然而最初的伤痛是无法治愈的,就像歌中的悲凉一样,不会散去。

赵季平在电影中运用的一个反映中国民俗的独门乐器是笛子,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意境悠远而绵长。它第一次出现是在小豆子和小癞子出逃的那个场景中,当他们被墙外的场景吸引而再也不能忍受近似残酷的训练和师傅毒打的时候,小石头从后面追上他们,含着泪说“反正你们废了,走吧!”,孤独的笛声也一直在跟随着,勾画出主人公无奈的心绪何意难平的别离。

那时唱戏,女人的角色也要由男性扮演。小豆子被定为旦角,可是有一段戏“思凡”,他总也转不过弯儿来。每次师傅问他:“你本是什么呀?”,小豆子总是神情恍惚,颤颤巍巍地说“我„我„我本是,男儿郎„„。”此时在断指是出现过的令人不寒而栗的音乐又再一次侵袭,正好照应了小豆子内心一再的质疑与不解。在给祖师爷上香时,小豆子再一次背错了词,师兄的烟锅直捅了进来,“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一边嘴角血迹斑斑,一边已经兰指轻扬。从此再难分清戏与人生。

在小豆子第一次登台演出时,唱得就是“霸王别姬”,第一次和小石头一块儿演绎霸王和虞姬的故事,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小豆子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显露出女性特征,显然小豆子已然将自己想成了虞姬,霸王的虞姬。这一段音乐是“一辈子”,当年的小石头和小豆子已经小有名气,成了段小楼和程蝶衣,成名的戏是“霸王别姬”,那时的后台音乐是分外的铺张,啼声初试,凤眼轻吊,点妆画眉,粉墨登场,此时的程蝶衣已经陷入虞姬的角色,再也离不开这段戏、离不开霸王。

程蝶衣和段小楼成名后,一次两人表演完后在化妆间里,一把流水般的古筝弹奏声静静响起,气氛宁静而舒适,这本是两人温馨相处的时刻,却在这时,一个对程蝶衣的一生影响很深的人——袁世卿出现了。古筝弹奏声突然变强,仿佛预示此人就此插入两人平静的生活。而我们知道,袁世卿的原型正是那个后来被称为“戏霸”的袁世凯,电影把此人塑造成一个热爱戏剧,附庸风雅的人,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散发一种古典的韵味。因此,除了他刚出现时那流水般的古筝演奏外,他与程蝶衣相处的时刻都会响起那种充满古典韵味的音乐,有一个片段更是响起古琴的演奏。

故事发展到高潮,程蝶衣、段小楼和菊仙被抓去批斗。段小楼为保护自己的性命,竟背叛这两个世上最爱他的人,“供”出了程蝶衣和菊仙,并声称与他们划清界限。此时的配乐从事件一开始就响起低沉的大鼓撞击声,渲染紧张气氛,也表明角色们厄运的来临。在段小楼说到划清界限时,画面映着菊仙绝望的神情,周围的东西被点燃,此刻响起男声混声大合唱,被心爱的人如此背叛,此时的音乐反映出角色心里的绝望。

到了电影结尾,程蝶衣假戏真做,拔起楚霸王的剑自刎,段小楼转过身来,一声“蝶衣!”带出的却又是那首《歌唱祖国》,段小楼

惊讶过后最后的表情却是扯着嘴角,欣慰的微笑,可见,对程蝶衣来说,他的一生受时代的摧残实在太多,用菊仙的一句话来说,这时代好像就是跟他过不去似的。或许对他来说,活着已经太累了,他已经再也承受不了社会给他的压力,所以他选择了他演了一生的虞姬的方式,在自己心爱的人身边自刎,这也叫是跟段小楼演了一辈子的戏了吧„„

最后还想说说那首广为传唱的“当爱已成往事”,歌词的字里行间无不折射着人物的心境。“往事不用再提,人生已多风雨,纵然记忆抹不去,爱与恨都还在心里”这可以说是整部戏的大总结,小楼和蝶衣的之间的恩恩怨怨、悲欢离合在最后一次合演中都已经化解得一干二净了,但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任凭风吹雨打都不能抹去的。我仿佛听到蝶衣对着小楼在唱“忘了痛或许可以,忘了你却太不容易,你不曾真的离去,你始终在我心里,我对你仍有爱意,我对自己无能为力”,那一刻,我竟也一样地恍惚起来。当李宗盛、林忆莲的对唱在耳边划过,当屏幕完全黑暗下来的时候,一场人生大戏就这样悲哀地结束了。

这段音乐给我揪心的同时,也让我不禁唏嘘人生的无常,多讽刺啊!不仅是歌所唱的昔日的“霸王”与“虞姬”,更是两位歌手本身,都已经“当爱已成往事”了。往日的一幕幕,就像闹剧一样在脑中回放,程蝶衣在拔剑自刎的刹那,心中所想的定是小时候在戏班里,虽然日子苦不堪言,动不动就被师傅挨打,然而有师兄的庇护,那时的两人是那样地贴心。

然而,不管是“霸王别姬”还是“当爱已成往事”,和电影一样,他们的结局都是同一个。我们在揣测着剧情,欣赏着音乐的时候,每个人心中肯定也会浮现出不少的“往事”吧。在这样的情与景中,人生的诸多无奈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影片的最后,音乐的尾声,生命的终结,逃不了的叫做宿命!

篇6:音乐赏析

黄河大合唱,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永远感谢冼星海,他是我们民族的戏骄傲。黄河大合唱是我们民族的音乐丰碑,毛主席为冼星海所作的评价恰如其份,作为民族英雄,毛主席最能理解黄河大合唱的真正意义和内涵。每次听到黄河大合唱,我的心灵就受到一次洗礼,心灵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样的作品数十年来再未出现,现在的衮衮诸公,尸位素餐者有之,醉生梦死者有之,你们何时再有佳作奉献人民,有否感到愧对先贤?难道我们民族真永远逃脱不了在苦难中奋起重生,在安逸中堕落沉沦的轮回宿命吗?同胞兄弟们,真到了必须常常用黄河大合唱来荡涤灵魂、摧醒良知,为民族而奋争,为民族而牺牲的时候了!

黄河大合唱创作前,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颇具篇章特色: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 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 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评论|2

一、《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9年3月创作的著名大型声乐作品,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壮阔无比的史诗。作品痛诉了华夏摇篮——黄河遭受的苦难;揭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气概;歌颂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坚强必胜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像战斗的号角、讨伐的文一样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去投入民族解放战争,去光复被蹂躏的每一寸土地。《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是诗人光未然根据原拟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的八乐章歌词,而且每乐章前都有诗歌朗诵。

《黄河大合唱》的谱曲仅用一周时间,连同伴奏音乐也不过半月。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黄河大合唱》是堪与世界任何声乐名作相媲美的永世辉煌的音乐名著。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禹人。青年时期留学法国学习声乐,1935年回国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积极创作演出,作品皆为鼓舞中国民众同仇敌忔投入抗日的内容。他相继创作了《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多首歌曲,大型声乐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其他还有《中国狂想曲》等器乐作品。冼星海回国后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列。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榻上的亲年诗人张光年,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情景,听其朗诵歌颂黄河的诗句,遂荡起共鸣、乐思如潮。是年3月26日始半月之内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谱曲,写就了这一划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摘要: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救国战争的音乐史

诗,曾极力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抗战,堪称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他市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不朽的艺术作品,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诗篇。

歌曲的创作背景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野蛮的侵略,使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面临亡国的危难关头,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国共两党团结各族各党各派合作抗日,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黄河大合唱》 就产生战争最为惨烈的日子。

《黄河大合唱》 的历史意义极为深远。用音乐唤醒民众,鼓舞斗志,增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弘扬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是音乐家的创意所在。《黄河大合唱》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它的问世,极大的激发了华夏儿女的爱热情,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奋斗,促进了全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产生机器广泛的国内国际影响。关键词: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 一.创作的时代背景 1。作者和作品简介

词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曲作者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作曲家、钢琴家,于1939年所作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2.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 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下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二.中华民族的摇篮 1.黄河

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及自治区,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一千九百多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

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黄河大合唱》的结构介绍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

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9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三.歌曲部分解析

1.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黄河船夫

《黄河船夫曲》为整首作品的第一乐章。词曲作者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船夫们与惊涛骇浪的黄河顽强搏斗的惊险场面。这首作品的词富有生活的升华,音乐具有民间音乐的提炼。这些都是与创作者的生活磨练密不可分,词作者光未然经历了横渡黄河并亲眼目睹了船夫们与汹涌的黄河进行搏斗的场面。音乐曲调采用民歌劳动号子中的船夫号子为素材,运用主导动机贯穿全曲的手法来塑造不屈不挠的船夫形象,从而展示出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

音乐采用了民歌劳动号子中船夫号子的音乐元素。在音乐开始,展现出贯穿整个作品的音型,为我们展现了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斗的图画,显示出祖国的危难。作者用定音鼓采用十六八的节奏型,急促地引出船夫粗犷有力的四次呼喊:“划哟、划哟、划哟、划哟”,接着就是三连音节奏“冲上前”。音乐急促而有力,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敌的呐喊。

第3/6页

在这号召性的呐喊之后,词作者在这里开门见山地用“乌云、波涛、冷风”等形容词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的坚韧以及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开门见山地为我们塑造 3 了一群勇敢、坚韧的形象。这生动而又朴实的船夫号子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把中华儿女与日本侵略者抗争的决心和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

紧跟着,作曲家又以此为动机展开并拉宽节奏,以丰满的四部音响,来表现中华民族对斗争胜利前途的信心。作曲家在这里用竖琴伴奏为背景,旋律徐缓而平静。词作者用“河岸”来比喻民族的胜利,曲作者运用节拍从四分之二拍变化成四分之四拍,速度变慢,象征着在战斗中对于平静生活的憧憬与向往,预示着胜利的信心与曙光的到来,同时暗示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力量。在短暂的平静之后,旋律动机再次出现,力度由强到弱,显示出由近而远的意境结束在分解和弦中。同时这里借用船夫的形象展现出中华儿女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前赴后继,势不可挡地奔向抗日战场的英雄形象。词曲作者把船夫的精神上升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力量。全曲通过紧凑的动机,通过传统的船夫号子的演唱形式,把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展示出来,表现出中华儿女的伟大坚强,在这里词曲作者把黄河船夫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升华为中华魂,为《黄河颂》阐释中华民族力量的来源奠定了情节基础。

四、中华民族苦难的象征——黄河妇女

《黄河大合唱》除了展示出民族的抗争力量外,同时也向世人揭示了中华民族所受的苦难。第三、四、五乐章,作者通过对比、叙述等创作手法,描写了黄河两岸的儿女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苦难挣扎的生活场景,尤其是第五乐章《黄河怨》,将这一主题描写得淋漓尽致。《黄河怨》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女高音独唱声乐曲,歌曲描写了一位失去丈夫和孩子,并遭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妇女形象,对日本侵略者的行为发出了强烈的控诉。为了具体生动地揭露侵略者的罪行,词作者运用了排比句,曲作者采用了起承转合结构。该曲首先运用“风啊,云啊,黄河啊”呼告的修辞手法,喊出了被压迫、被侮辱的妇女形象的内心痛苦。同时音乐采用全曲最低的音调,长时值节奏唱出“惨”字,生动地再现了失去孩子的母亲悲痛欲绝的心情。泣不成声的音调悲痛深沉,像黄河滚滚怒涛一样不可遏止的情感,在这里音乐与歌词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结合,深沉、悲痛、凄楚、哀怨的情感得到了宣泄。作曲家在表现过这一情绪之后,运用节拍变化力度逐渐变强,还有略带朗诵调的旋律,将音乐推向高潮。在音乐中,形成速度上、情绪上、力度上的对比,达到情感上的控诉,为后面高音字作旋律与节奏上的铺垫。

全曲不仅倾诉了黄河妇女的不幸,更有着感时忧世忧天下,悲身焦愁泪成血的情怀,这正是词曲作者血泪交织的生活经历。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祖**亲为失去千万优秀儿女而发出的哭泣与悲痛,同时又表现出坚强不屈的抗争决心。揭示了中华民族所受到的深刻的苦难与抗争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黄河大合唱》以描写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与苦难为主体的音乐巨作,在音乐创作上讲究典型形象的丰满性,在风格、结构上强调内在的统一性。作曲家成功地运用了富于辩证的交响性发展原则,使整个作品富于战斗性、力量性和苦难性,它是一部既有民族气派,又富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正是体现出了这一原则,从主题性与形象性出发深刻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苦难与民族力量,几十年来都震撼着中华民族之魂。

黄河大合唱,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想,每一个华夏儿女听《黄河大合唱》时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啊,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当我们潜心聆听时,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

第3/4页 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黄河大合唱》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精神

【摘要】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救国战争的音乐史诗。曾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抗战,堪称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它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不朽的艺术作品,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诗篇。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野蛮的侵略,使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面临亡国的危难关头,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国共两党团结各族各党各派合作抗日,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黄河大合唱》就产生在战争最为惨烈的日子。词作者光未然是一个写“新体诗”的爱国诗人,他写的诗是中西融合的新诗体。他的诗歌意境大气磅礴、辽阔深邃、动人心魄,注意语言的大众化,易于上口。在艺术上采用朗诵与音乐并重,这是一个创新。歌词的感性色彩很浓,感染力强。诗人很懂音乐,许多句结尾用的韵母易于张口,共鸣强,效果好。展示了一幅幅如泣如诉的画面。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许多作品都是反映抗日救国的革命歌曲。他主张创造新形式来反映新内容。《黄河大合唱》就是一个典范。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要用歌曲来反映人民的呼声,用音乐来表达民族的苦难和奋斗精神。用音乐来反映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最终取得胜利的信心。在艺术上音乐家有创新和发挥,他用八首不同速度、不同体裁、不同调性,多层次对比陈述,集中表现人的喜、怒、哀、乐的原始情绪。整首作品像黄河的怒吼,奔涌着一股阻挡不住的浪潮,爆发着、咆哮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创作中他善于用起伏的旋律进行音调的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作品反映人民群众坚强不屈的反帝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向人民指明方向,预示必将取得胜利的光明前景。作品的历史意义极为深远。用音乐唤醒民众,鼓舞斗志,增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弘扬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是音乐家的创意所在。《黄河大合唱》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纵观历史,它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抗战时期它唤醒民族大团结,激发全民族的爱国热情。今天,他成为凝聚全世界华夏子孙、鼓舞民族大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动力所在。《黄河大合唱》这部伟大作品问世以后,极大的激发了华夏儿女的爱国热情,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奋斗,促进了全民族的团结,使中华民族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产生极其广泛的国内国际影响。《黄河大合唱》像一把利剑,使侵略者闻风丧胆;它彰显出一种精神,使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具有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它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使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永远心连着心;它是中国与各个友好国家的纽带,使世界各民族爱好和平的人们得到共鸣,有着共同的心声,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心愿。这部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和灵魂的巨作,已经超越了艺术的境界,在各个领域,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 黄河大合唱; 历史意义; 时代精神; 音乐凝聚力量 【摘要】

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融于音乐。就如同调味剂一样,音乐的味道也是种种不

同的。音乐上的灵感不及物质,但他所表达的是人们内心所渴望的。往往人们爱音乐,则是因为音乐中表达的思想是人们情感上所没有的,以此来寻求安慰。它亦可以让人哭,或让人笑,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内心。所以每个听音乐的人都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音乐上。因此,音乐有着人们不可得知的内在力量。因为有了音乐,枯燥的生活变得精彩活跃。然而,音乐也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每个时代的音乐都有不同的表达。同样,音乐也在不同时刻,不同角度,以不同的“节奏”影响着我。【关键词】 音乐;音乐革命,精神力量,音乐改变我的生活。

音乐,是一种美妙的旋律,其中的内涵也各有不同。音无非就是发声体的声音,但乐是美妙的,它亦可以有节奏地使人感同身受,又能激发人的情感与思维。所以说,音乐这种美妙绝伦的事物陶冶着我们高雅的情操。

音乐也是一种革命,每个时代的音乐无论在音调,音色,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他不是异曲同工的一件作品,而是时代发展人们的心灵与思想上的改变推动着音乐的进程。要想音乐历程,无论是哪个年代,哪个时期的音乐作品,都各有特色。无非是生活条件的不同与时代问题。这就更加给音乐增添了一层朦胧感,显得诗情画意,音色正浓。那些唱出人们心声的歌,那些拿音乐作为抗衡武器的人有歌唱着怎样的感慨?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一无所有 我要做天下的主人 ”

法国作曲家欧仁。鲍狄埃的《国际歌》是国际共产主义的最后一首歌。它的背景是巴黎公社运动,这首歌内容使人热血沸腾,这是艺术的魅力,受众的感化其实来源与艺术所表达的思想的美度和美感。所以说,音乐没有好坏之分,最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够真挚,够深入人心。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歌》体现了让人们自觉站起来,去维护自己的利益,争取解放与不平等社会做顽强的抵抗。同时也反映了自由和平是全人类共同向往的。音乐做思想武器,可以激发自信心和凝聚力,这是一场轰动的音乐变革,像暴风雨一样席卷了整个世界。所以说,音乐的魅力远不止仅有的旋律。

音乐的旋律深入人心,感触极深,淡淡清香,一缕阳光,闲适的坐在阳台欣赏美景,听着音乐,这又是怎样的难得?美妙的音乐总总勾勒得清幽迷人。感悟人生,用心去聆听,每一次的邂逅都曾有冲动,那些漂浮的旋律荡漾在脑海,回忆在心里,这样固然美好,但内心的精神境界是难以触发的,也许思想上的包袱会带给自己更好多的动力与奇迹,我只是凭感觉在空想,音乐的变革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固网中来的时代中,多少学者曾拿笔意志风发得抵制着战争,音乐无不亚于文学之作那高亢激昂的音调,充满多少人的共同理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在危亡关头,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意识,是一手振奋民族精神的救亡之歌。

这是音乐灵魂的彰显,音乐精神的所在,没有理由不说音乐的力量是空前的变革,音乐革命,激发着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精神力量;音乐不仅仅是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现代社会的人们对音乐追求时,往往忘记自己的角色,是音乐消遣了枯燥的生活,它丰富着我们的内心 增强我们的情感,虽然音乐会随着年代变化,但其精神永远是时代的象征,音乐的进步也离不开历史年代中的气氛。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谈到;音乐有着无比有力的手段和最精致的语言,来表现心灵千丝万缕的情绪。””音乐有着无比有力的手段和最精致的语言来变现心灵千丝万缕的情绪。”由此可见,人的各种枪按时通过音乐的不同形式反映出来的。但音乐也引诱着我们的情感生活,好的音乐可以使人有积极动力,强化我们的情感,也可以是焦虑烦躁的认得到宣泄。

总而言之,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也同样感染着我的生活。我豪迈,因为我是少年派;我幻想,只因曾经憧憬;我自信,相信自己更相信实力。音乐给我最大的鼓舞就是学会了选择方向,不曾有一点携带,那阵阵旋律让我步履在如诗如画的世界,而那渴望的,又是多么温柔的追求,我亦可以做回属于与我自己,想唱就唱,唱得响亮。如今我的已不在感到迷茫。因为 6 我知道; “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跟着希望在动”

《我的未来不是梦》再次让我坚定了前方路,勇拼勇博,拼凑人生梦,我自己奋斗。【结束语】 因为音乐给了我们另一个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阁下烦恼,我们的心互相碰

撞,击出灿烂的火花,在你我心中永开不败。有的演讲者,是天生的励志家;他将平凡变成卓越,将等待变成追求。有的思想者,是天生的幻想家;他将沧海变成桑田,将历史变成现实。我们有的是年华,有的是意志,有的是那说一不二的斗志,我们要在少年时代将梦想变成现实,相信了,努力了,就成功了。

海伦凯勒说;是黑暗,我在孤独中勇敢的生活,黑暗是不屈,是奋发。哥伦布说;是冒险,我在航海中发现新航路,冒险是探索,是精神。

我说;是音乐,我的一生与快乐与快乐为伴,音乐是活力,是激情。所以,我爱生活,更爱音乐

浪潮

中国的奴化教育 纳粹独裁的摇篮 ——从浪潮中看中国教育问题

浪潮”所体现的是“强权下的服从性”这一现象。

从一开始学生们并不配合,因为他们都是受独立开放教育观念而成长的,个性,随意,自由是他们的准则,个性就是上帝。到后来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以至于“浪潮”成员用两条生命换来血的教训,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独裁。

警惕法西斯主义复辟,可里面的独裁教育和我国如出一辙。

一、家长的独裁教育

家长以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孩子,希望早期教育能为将来服务,往往忽略了一个孩子的正常需求。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逼着孩子学习,结果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疏远。

一方面,不少家长把识字、背诗、计算、拼音、学外语当做早期教育的主要课程,而且认为越早越好。另一方面,许多早教机构学习内容以技能技巧为主,罔顾孩子的成长需要和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早教的重点并不在知识的教育,在早期教育中家长更应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孩子去探索。一味用“知识”、“技能”占据了孩子们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只会减少他们感觉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机会和能力。

二、学校的独裁教育

“独裁体制是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统治大部分的人。”

“源于希腊语,意为自我统治,独即自我、单独,裁即统治权力,独裁体制下,有个人或集体组成政府,拥有极大权利力,可以自由修改法律。”

现在独裁着中国教育的就是教育局。它们统治着学生,只有通过了应试教育才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价值所在,这从根本上就束缚了人的头脑。学生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想到了作弊,在他们眼中,道德抵不上优异的成绩,好似片中哪怕把曾经深受喜爱的同学揪出来作叛徒也毫不留情面。

中国的教育管理部门是强势管理部门,学校的各种资源都掌握在教育管理部门手里,中国教育行业的乱象也就随之而来。而教育公平,对于中国普通百姓而言只能是一个妄想!别的不说,不同地区考高分数线的差别,就可以说明这一切。

“纪律塑造力量,团结塑造力量,行动塑造力量。”

从我们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被老师规定着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比如说上课不能说小话,发言要举右手。然后我们都照做了,这就是纪律的力量。我们有我们的团队名称——少先队,共青团;我们有团队的图标——队徽、团徽;我们也有团队的手势——敬礼;我们还有团队的服装——校服。

我们被老师教育道:团结就是力量,认识了集体的力量。我们也被老师教育道:任何事情都不能光说不做,行动胜于一切言语。

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的,甚至觉得这从根本上就是为着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

三、社会的独裁教育

“人人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们这一代缺少的,是一个可以将我们团在一起的目标。”

社会赋予的压力,使得人们无暇顾及周围的一切,渐渐地失去了自我,甚至于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追求名利金钱,从小就知道讨好老师,继而长大讨好有权有势的人。

全民学英语,12年换一张歪的4.6级证书!因为社会让我们明白要想成为上层社会上的人,必须要掌握好英语。

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出国,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外国更利于自身的发展,就拿我们编导而言,若日后编出的剧本如《蜗居》

那样反应现实,唯一的结果就是被禁。我不明白中国这样做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难道无论社会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也一定要将那一面最好的摆在人们面前,这不就是欺骗吗? 中国需要的是民主,而非独裁

影片中场景发生在民主制的德国,学生们习惯里自由意志,当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政权的威吓后,选择了集体的团结排外和对一切外界反对的吞噬。

同样的纪律、团结、行动在我们身上,为什么不可能出现浪潮?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过自由意志,我们一直深深的活在集体管制下,而我们似乎并没觉得有什么不习惯,从另一个方面看,其实我们整个国家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最大的浪潮,不是么? 浪潮》观后感

《浪潮》这是一部很让人深思的影片。我在上课看了后觉得深有体会,课后又看了1遍,体会又深刻了。我觉得在今后生活中也是获益匪浅。

《浪潮》中朴实的中学教师赖讷无奈之下选择了不擅长独裁政治。在实训周中,让学生称呼为文格尔先生。让发言的学生必须起立。开始专制集权,纪律铸造力量、让学生齐踏步体会。渐渐深入,提出穿着统一的制服、创造“浪潮”组织、使用同样的问候手势。不穿衬衫的卡罗受到排斥,发现关键问题,并向老师报告。有些得意忘形的老师并不认为这是问题,继续他的授课。疯狂的学生们,在城市到处喷绘及粘贴浪潮图案。最后上了报纸头条。帝姆在此全身心投入,无法接受浪潮结束,打伤同学,最后自杀。赖讷也被警方带走。

回想二战中的德国,因为高失业率、通货膨胀,导致走向纳粹帝国,最后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要一听到独裁就唾弃,一听到民主就欢呼;纳粹不是希特勒一手造成的那是德国民众的选择;历史不是一个人的,如果历史上不出现希特勒,也许还会出现其他人在德国制造纳粹。只要适合的条件出现,纳粹还会出现。

这个影片是我印象最深的是集体的的力量真的很强大,只有合理、正确使用才能造福全人类。教育一个具有自由、读:10次 大小:2KB(共2页)民主的坚定理念,在任何情况下都惯于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可能需要20年;而培养一个纳粹,却只需要5天,这是《浪潮》带给人们的警示。遏止强横、征服、专制的心魔,惟有靠培育自由、开放、宽容的心态和民主手段的训练,以及民主制度本身。浪潮似乎也在体现一个人的心理,人需要冷静的来思考、来做事,不能盲目跟从,老师并不是全部是对的。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收获。影片中的马克尔值得我们学习,能及时发现和看清问题,并站出来帮助他人。

《浪潮》观后感

看完整部电影,总有种感觉,觉得不应该就这么结束了。可是想想,确实也没什么能再继续的了。剩下的,就由观众自己去想了。

这部电影讲述的事发生在校园里,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只是结局让人很难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更好的成长,获得更幸福的生活。可是电影最后却发生了那么惨痛的事,我想这也是赖纳老师没有想到的。所以在电影的最后,他才会有那么痛悔和迷茫的眼神。或许他到最后,都没想明白,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事。

在刚看完时,除了有一种震撼和难过,对赖纳老师也有些愤懑,觉得是他欺骗了学生。可是细想想,并不能完全怪他。那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回来后我又看了一遍。看第二遍的时候,我注意到学生们的话,像开始时丹尼斯说的“当今的人想叛逆,却找不到叛逆的方向,所谓的价值观都不存在了,人人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们这一代缺少的,是一个可以把我们团结在一起的目标。”我想电影作品里的每一句话,都是作者精雕细琢、想通过演员的口来转述出的一种社会现实。这句话反映所出来的,就是当今社会道德伦理与价值观的缺失。不光是在德国,哪里都一样,大到官员贪污腐败,小到公车抢座致伤,还有大学生空虚、迷茫以致成为愤青,这些都是道德缺失的结果,也是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大多数学生都是这样,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找不到信仰、理想,甚至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所以他们轻易就被“浪潮“席卷了。透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是怎样在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下由起始的抵触、反感、不可理解到试着参与并产生兴趣,再到认同这个小团体并开始群体思维,甚至有的同学把这次行动当成了他们生命的全部。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学生缺少家庭的关怀与温暖。蒂姆就是,他的父母看似给了他很好的物质生活,但是从他们仅有一次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的父母根本没有耐心去听他说话,给他细心的指导。或许是德国和中国不同,他们并不重视家庭教育,甚至他们的家庭教育观都和我们的不同,就像卡罗的妈妈在对她顽劣的弟弟的教育问题时所说:要让他自己去发现他的底线,而不是靠教育。她觉得用纪律来铸造力量很可笑。可见家庭教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至少父母应该时常关心孩子。

当然这并不是说赖纳老师就没有责任了,虽然有很多因素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但在这件事里,他还是应付最大的责任。虽然他的讲课方式很独

特,容易感染学生,但是他并没有去想后果,也没有完全顾及考虑到学生们的心理。作为一个老师要时刻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身心有什么影响,尤其是对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电影里的学生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平时无组织无纪律、个性十足、性格叛逆、自由散漫。

在赖纳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大部分人表现出的是反感或认为老师很无聊,但是在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下试着参与进来的时候,他们一反常态,开始感觉这样的活动很新鲜刺激,很有趣。比如发言必须要起立、称呼要尊重、桌面整洁等,这些行为是在以前从未接触或尝试且从未被要求的;接下来学生们开始兴奋甚至开始为这个小团体着想、谋划。比如,步调一致的踩地板、统一服装、制作浪潮Logo、广泛招募成员、晚上一起行动将浪潮标志贴满城市的大街小巷;最后,学生们开始群体思维,有了归属感、荣誉感甚至把这个活动当成了他们生命的价值体现和全部。比如,保护同伴不受他人欺负、掏枪吓走黑社会、浪潮成员全部出现在看台上为水球队员呐喊助威、礼堂里群情激奋嚷着要惩办叛徒、Tim最后由于接受不了浪潮解散的现实而饮弹自尽。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学生们的心理与情感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可是赖纳老师却没有注意到这些,甚至在卡罗对他提出时也没有认真的去反思。或许他一开始就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否定专制,可是他没有考虑到这会对学生有什么冲击,也难怪最后蒂姆会觉得赖纳欺骗了他们。连我也觉得他太草率了,至少他应该先去了解一下,他这一周的教学究竟对学生产生了哪些影响。那些不好的与法西斯太过相象的东西可以去指出否定,让学生认识到,并去避免。可是对于有益的部分,还是应该给与肯定,譬如他们变得更团结了,譬如很多人不再觉得自卑,觉得他们是一个团体,他们人人平等,譬如蒂姆变得勇敢了,对欺负他的人敢反抗了,也找到了自信与归属感。可是赖纳却把什么都一口否定了,那时学生们都一片迷茫与惊慌,可是赖纳并没有去解释或安慰,以至于蒂姆这样惯被欺负的胆小懦弱又自卑偏激的孩子开枪伤人并自杀。

我想这个教学实验之所以到最后超出老师的控制演变成一场悲剧,是因为大部分学生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其中也包括老师的细心关注。因此,一旦有这么一个团体出现,他们很容易被集体主义下的纪律、效率所产生的力量所吸引、感染从中找到失去许久的那种自豪、荣誉等等。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并不能只看分数,对于这些东西的关注与培养也很重要。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赵豪剑

我认为在学校里,自由是纪律约束下的自由,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那班里就会乱成一锅粥。限制自由的条件分为两种,一个是明文规定,如国家的宪法,昌平二中学生规章制度等。其中的内容给人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就好像天空宽阔的摸不着边,虽然可以盖住整个大地,却不可以顾及细小的角落。所以它对我们的约束作用并不是特别大,很容易遵守。另一个就是所谓的潜规则,如人们口口相传形成的习惯规矩,个人原则,口头下达的命令等,这些没有落实到笔头上,但我感觉比明文规定的作用大得多,而且涉及的都是生活中琐碎的,重要的事,这就是纪律。

那什么是自由呢?是无拘无束的作自己想要做的事,按理说应该是很快乐的。但是如果把自由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那就是错误的。这时,就要有为大局、为他人着想的心,适当的放弃自己的自由,为人为己作出正确的判断。其实放弃自由不一定是痛苦的,当你看到其他人因你的作为而快乐时,你也会高兴的。这应该就是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吧。把自己的自由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建立在不影响别人的基础上。

其实只要做到这一点,自由和纪律还是能够和睦相处的。毕竟自由是活的,纪律是死的,就让自由让着点纪律吧!

我们越是自觉严格遵守常规,便越能享受自由。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工人、农民、教师、医生„„谁有不受约束的自由?试想如果每个人随心所欲、为所欲为,那么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就失去了正常的秩序,个人的自由保障还能得到保障吗?当然,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上一篇:品控作业指导书下一篇:个人工作总结学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