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数学学习情境

2024-07-15

创设有效数学学习情境(共6篇)

篇1:创设有效数学学习情境

创设有效数学学习情境

(一)四步情境教学法

对于该课题研究,初步总结了有效数学情境的操作体系:导――学――练――结四步数学情境教学法,即创情激趣(导)――境中促思(学)――情境巩固(练)――学生小结(结)。例如我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创设了用手指操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口诀的游戏情境。因为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是本单元的难点,当我说出十个小手指就可让大家牢固记住口诀时,学生别提有多好奇,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这就是情境操作的第一环节:“导”由教师导出情境。接下来孩子们一边读口诀一边认真学记忆指操,这是第二环节“学”。当孩子知道每个手势所代表的口诀后就进入第三环节“练”,可以单独练习也可以同桌共同练习。大家都掌握了这种记忆口诀的方法后,学生会说出“我会用手指操记忆口诀”并向同学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这就是第四环节“结”即总结自己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二)情境类型及应用:

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情境类型的应用

1、丰富学生感知,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实验情境等。

2、启迪学生探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等。

3、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可以创设模拟情境、冲突式情境等。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

5、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模拟情境等。

6、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等。

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游戏”情境,开启学生“乐学”的大门。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中,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的面值后,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换钱的游戏情境:(同桌两人各有十个一角的、二三个二角、五角、一元的硬币)同桌的同学一位拿几角的换另一位同学一角的,看能换几个。他们在游戏中便可得出1元=10角。可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趣味的游戏情境,能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道路。

2、“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有用”的数学。

如在教学的《位置》中,创设了模拟生活中“电影院”的情境,把班级的桌椅排成一排一排的,布置成影院的样子。给学生发影票,凭票入座。这一“练”的环节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达到了教学目的。数学在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趣、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切切实实地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如在教学的《十几减几》中,我根据教材中的情境图编了一个小故事:鸟王国里有一个福利待遇就是分房子,鸟国王为小鸟们除了一些难题,这几只聪明能干的小鸟算对了,它们飞来找他们的房子。同学们快帮它们找一找。在这个故事情境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感到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由无意到有意让他们能被教学活动所吸引,积极参与、主动入境,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探知热情。

(三)学生的提高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更鲜活、更有吸引力。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学生变得喜学、乐学,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每次测试我班学生的优秀率都能达到98%,满分120分的试卷最低分是103分,大多数孩子满分。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四步情境教学法的学习,学生养成积极参与活动、回顾、反思、总结方法的好习惯。家长反馈说孩子给家长讲题能总结这类题所用的方法。可以说一个好的实验受益最大的是孩子。

(四)实验教师的收获

1、实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意识到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看是否增强了学生数学的意识,提高了学生数学的兴趣。现在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改变为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小组讨论、探索、总结出概念,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说找到了一条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2、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通过平时的点滴思考、点滴积累,撰写了有关情境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情境案例的积累也为今后教这一学段的教师提供了有用的教学资料。

四、课题反思

1、课题实施中,个别情境的创设仅仅把激发学生兴趣当作情境的重要目标,使得学生在情境中“流连忘返”,要么情境中一旦导入新课,就急于进入后面的教学,使得学生在情境中“浅尝则止”,情境所起的诱导作用并不大。

2、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替代的。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数学思考却湮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

3、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情境教学的要求。

4、思考:情境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更得注意它的实效性。我们呼唤一种原始的、生活的、活动的教学情境,呼唤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课堂,让“情境”在“时尚”中发挥应有的“实效”作用。最终达成这样的共识: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最终是要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要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服务;要为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服务;要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眼光服务……

篇2:创设有效数学学习情境

创设有效情境,精彩数学课堂

文/邱 丽

摘 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情境;生活;活动;故事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创设情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数学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找”数学

创设教学情境,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更应当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创设情境。

例如,在讲“负数”一节时,可设计如下情境:以某地的气温为例,某天的最高气温为5 ℃,最低气温为零下5 ℃,同是5 ℃,一个是零上,一个是零下,我们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呢?你是怎么表示的?与同伴交流一下。在这个问题情境中,学生大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因此他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平时看天气预报时的表示方法。这时负数的引入已水到渠成。

来自生活中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创设生活情境能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二、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玩”数学

教师要善于创设合适的活动情境,巧妙设计问题,带领学生去发现某知识点的可能事实,然后为这可能的事实寻找依据,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心智结构的发展。要赋予静态的教材以生命活力,达到对教材的激活。另外,教材叙述知识往往是“由繁到简”的过程,这比真实的生活要高、要抽象。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运算”一节后,如何对学生进行运算能力的训练?这是值得我们数学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做大量枯燥的计算题,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这时可以让班级学生分成小组做“24点”的游戏,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熟悉有理数的运算,也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总之,数学教学情境的例子很多,如果我们能创设出一个好的数学情境的话,可以说这节课已成功了一半。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活动或游戏,构建数学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情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做”数学

教学情境设计方法、方式多样,因人因课而异。一般来说,情境创设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和生活体验,越易调动他们的全部感受和经验。

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一节时,教师可以骗学生自己有特异功能,能知道大家心里在想些什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到惊奇。教师说:“首先,每人心中想好一个数字,千万别告诉其他同学;然后,把想好的数乘以5再加上10;再然后,把所得结果再除以5;再然后,将所得商再加上所想的数与8的和;接着,将所得数的一半再加上;再请一个学生把最后所得数报出来,我就能立即猜出该学生心中所想的数。”连住多猜几个人,一猜就中,大家肯定都想了解其中原因,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只要学习这节内容,大家也会有这种能力。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强烈兴趣。

四、创设数学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懂”数学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赞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在设计数学教学情境时,可充分挖掘数学史料,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数学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如高斯、笛卡儿、牛顿及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他们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设计数学情境。

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之前,讲一个笛卡儿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数学家笛卡儿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代替几何中的证明时,有一天,在梦境中他用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遍地的珠子光彩夺目。他看见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正忙着织网,顺着吐出的丝在空中飘动。一个念头闪过脑际:眼前这一条条的经线和纬线不正是全力研究的直线和曲线吗?惊醒后,灵感终于来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蜘蛛在爬行过程中结下的网不正是说明直线和曲线可以由点的运动而产生吗?由此,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解析几何诞生了。

篇3:初中数学有效情境创设浅析

一 问题情境提升思维

海森堡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 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问题更是引导学生深入教学的必要手段。通过有效的问题情境, 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因此, 要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就必须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

如, 在教学“无理方程”时, 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对无理方程的思考, 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老师手上有一条长为30厘米的线, 要求用该线拼出一个一条直角边为5厘米的直角三角形, 问该直角三角形另外两条边的长度各为多少?根据已知条件及直角三角形满足的勾股定理, 设另一条直角边为x厘米, 可以得到两个方程: (1) 52+x2= (30-5-x) 2; (2) 。分析得到的方程, 大家发现方程 (2) 和我们以往学的方程不一样, 而且我们也无法解除方程 (2) 的结果。于是我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个方程的特点, 最后顺利引出无理方程的定义:方程中含有根式, 且被开方数是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 这样的方程叫做无理方程。

在这个案例中, 让学生直接接受什么是无理方程比较困难。所以, 我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要指出的是, 问题情境的作用不仅仅是提出问题, 而是让学生在问题中产生思考, 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 操作情境引导探究

数学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建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上。同时, 对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学生来说, 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亲身实践。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从用耳朵听数学转变为动手做数学, 从而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思维。

如, 在教学“勾股定理”时, 我给学生每人发了一张图片 (如右图) , 然后提出问题:这个图是由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的三个正方形构成的, 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这个直角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可以自己动手量一量。通过学生的测量, 他们得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厘米、4厘米和5厘米, 然后, 我又接着问:结合我给大家的图形, 找出这三个数据之间的联系?同学们进过思索和实践得出, 在这幅图中, 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相加刚好等于最大的那个正方形的面积, 也就是32+42=52, 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 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在此基础上, 我又给学生出示了几个边长不一的直角三角形, 让同学们验证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 学生不仅真正明白了勾股定理, 同时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了探究能力。

三 合作情境引导交流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在明确的责任分工下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 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能力。同时, 数学新课标也指出, 有效的数学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造出适于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 从而在引导学生交流上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

如, 在教学“全等三角形”时, 学生在前面已经详细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因此, 我决定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首先, 我给学生进行了合理的分组。然后, 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大风车”的平面图, 让各个小组的学生讨论分析大风车上各个三角形的特点;同学们很快便得出大风车由四个三角形组成, 并且四个三角形完全相同。最后, 再给学生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全等三角形图案,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交流讨论, 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 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 同时也让学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四 活动情境引导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习能被思维、情感、创造、优美、游戏的光辉照耀的话, 学习对于学生来说, 可以成为一种富有兴趣的、引人入胜的事。”这句话说明在教学过程中, 活动情境对教师和学生的情绪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学本身就是按活动的形式来展开的, 但这并不是活动情境, 活动情境是指在正常数学教学范围之外创设出来的, 具有引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活动。它是对课本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也是对知识和能力的完美利用。

篇4:创设有效情境,促进有效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大家都应该高度重视情境的创设,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提出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数学情境的趣味性,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有轻松感

俗话说,触景生情,人处于轻松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悦,处于悲愤的情境中会产生痛苦,处于快乐的情境中可以更好地学习。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境,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因此需要教师认真地备课,仔细挖掘教材中带有趣味性的内容,把课上得活泼生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

1.利用活泼有趣的游戏创设情境。

儿童好动好奇喜欢做游戏,有些游戏他们是天天何等,反复做,乐此不疲。把游戏引入课堂比课外的参与更有吸引力。

2.利用形象直观的模拟创设情境。

模拟生活创设教学情 ,能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3.利用童话寓言故事创设情境。

低中段儿童感兴趣的情境一般有讲故事,特别是与小动物有关的,或者是动画人物改编的故事,这种故事一般都具有童话或寓言色彩,满足了儿童喜欢幻想的天性,若能产生“虚构的真实”,又结合了教学目标,就会把儿童“骗”进思维的陷阱。

二、创设数学情境的生活性,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享受感

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找到乐趣。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重视创设学生的生活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享受,还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产生一种探索研究问题的要求。

1.从学生的亲身生活经验中提炼情境。

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教师首先应当进行换角度思考:学习数学知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哪些?可以从中找到这个数学知识的原型吗?然后,再进行提炼、加工,创设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数学情境。例如:教学10—19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同学们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呢?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2.从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中模拟情境。

学生的生活经验总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为所有的数学知识都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中找到原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找到数学原型,创设数学情境。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铜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铜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我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创设数学情境的有效性,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有成就感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教师创设的情境有效与否要看是不是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数学。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境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目的明确。

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那么有效的教学情境也应着力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应该在一个统一和谐的情境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2.教学情境应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重要的一条,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创设的数学情境如果只是针对一部分学生成绩好的学生的话,那么久而久之,会使部分学习困难生最终会成为“数学的老大难”,因为他们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信心。

3.教学情境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

新课程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的本质不应是简单地“给予”,更应强调的是引导学生“获取”。所以有效的教学情境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凸现学生的个体地位与作用,使得教学更具人文关怀、更具有效性。

4.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

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课堂上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这一切都得由教师去组织去引导,去创设,所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教师自身首先要学习,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5.教学情境应具有时代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自己的思考,对于教材,应抱着尊重、理解、充分运用、改造创新的态度去对待,而不能让教材束缚自己的教学与思考。努力创设富有时代性、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更紧密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德国的一位教育学者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比喻:把一勺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根本难以下咽,而把这勺盐放入一锅汤中,你会觉得是那么美味。情境对于学习而言,就好比盐与汤一样,学习就是那勺盐,而汤就是情境。只有学习,没有情境,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只有把学习置于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正如盐放入汤中后,人们才能享用到美味的汤一般。教师进行情境创设,如同厨师做汤一般,在于为学生做出怎样的一锅好“汤”来,让学生愿喝、爱喝、想喝“汤”。

篇5: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强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其数学思维,已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学中为什么要创设情景? 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成人看来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而对于儿童来说情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被广大教师认同,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情境常常是昙花一现,往往只是在知识引入时创设一个情境,一旦导入教学内容就弃之不用。这样的情境只是作为课堂教学引入的一个“情景”,局限于引发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已,随着“情景”的结束,学生的兴趣也随之消退,对整个课堂教学无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学情境的创设着眼于整堂课,从其承载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要有利于推进整个教学过程,以至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一: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二: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其三: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思考。

二、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大连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贺卡。”。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5、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三、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下面结合教学案例谈一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课堂情境的创设有很多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八种。

1、图像情境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语言的描述都非常感兴趣,思维很容易被激活。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由此可见,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所有这一切必将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2、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这样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

3、活动情境

实践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通过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游戏,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周围到处有数学,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

4、操作情境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思维能力的特点,在一些抽象的知识上,要抓住关键,巧妙设计操作情境,既能掌握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5、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拓展教学情境的时间与空间,使得学生将自主学习带入课外、带入下一个新起点,当再次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就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6、故事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如教学《0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个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的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二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本来数的认识教学是比较单调、乏味的,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学生的兴趣浓厚,很自然地就把学习转化成一种内在需要和间接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

如在开始分数教学时,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讲到分数比较大小时又继续这个故事:一个西瓜师徒四人,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应该一人四分之一。”结果八戒以自己胃口大为由说:“我要多吃些,我要吃六分之一,最少也要吃五分之一。”悟空听了切了六分之一给了八戒,连说:“傻瓜!傻瓜!”这是为什么?

一段生动的故事,创设最佳数学情境,使得学生对分数的大小比较有了形象的认识。

7、知识情境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这是老师的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旧知识是儿童学习的重要资源,旧知识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必要的复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是不要千篇一律。

8、课前情境

为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创设的情境。课前对学生的煽情活动。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创设良好的情境开展教学为途径,进行有效学习。这是数学教育的重心真正转移到学生发展上来的具体举措,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双基,数学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四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篇6: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富强中心校教导处

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强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其数学思维,已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呢?下面,谈谈对“数学情境”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一.教学中为什么要创设情景? 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成人看来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而对于儿童来说情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被广大教师认同,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情境常常是昙花一现,往往只是在知识引入时创设一个情境,一旦导入教学内容就弃之不用。这样的情境只是作为课堂教学引入的一个“情景”,局限于引发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已,随着“情景”的结束,学生的兴趣也随之消退,对整个课堂教学无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学情境的创设着眼于整堂课,从其承载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要有利于推进整个教学过程,以至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一: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二: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其三: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思考。

二、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

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在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大连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贺卡。”。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事实上,我们去买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5、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三、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下面结合教学案例谈一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课堂情境的创设有很多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八种。

1、图像情境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语言的描述都非常感兴趣,思维很容易被激活。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由此可见,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所有这一切必将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例如,在教学8的加减法时,可以运用电脑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小鸡吃食”的故事情境:一个小朋友拿出两个食盘喂小鸡,出现左盘3只,右盘5只的画面。根据所供画面要求学生讲述故事情节,再根据画面提问“可以怎样列式?”由此引出新课内容。由于动画新颖有趣,贴进学生生活,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六年级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幅画面导入新课:小企鹅与小花猫赛跑。小企鹅嘎嘎的叫:“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线比小花猫长!“到底谁跑的路线长呢?我们大家帮它们计算一下好吗?”孩子们嚷:“我们只会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不会计算圆的周长。”教师及时导出:“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孩子们顿时作起来,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一年级教学《6的认识》,教师先出示一幅情景图或电视课件。并向同学们说:你们喜欢看大风车节目吗?今天是金龟子的生日,你们看有几位花仙子前来向他表示祝贺,金龟子搬来了几把椅子?倒了几杯茶?端来了几只盘子?每只盘子里放1块蛋糕,共有几块蛋糕?利用多媒体逐一展示问题情景,你们数出的客人、桌、椅、盘子、蛋糕都是几?(6)。从而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6的认识”。

2、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这样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

如:三年级教学年、月、日时,教师设计了一道趣题,让学生质疑安琪今年9岁了,她高兴地告诉爸爸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已经过了9个生日,爸爸“唉”地叹了口气,我今年36岁了,也只过了9个生日。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显然学生对爸爸只过了9个生日,产生了疑问。要解决这个疑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会找到答案。

如在讲授《对称》一课时,老师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你们看,在数学乐园里,飞机、蝴蝶、树叶它们都说:“我们是一家子”。你们猜猜看,为什么能说它们是一家子呢?

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问题情境不仅新课导入时需要创设,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创设,这样才能不断地诱发和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始终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教学加法的实际运用时,教师可以出示一幅画有不同颜色、不同只数的兔子图,然后问学生:“图上关于兔

子你看到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它吗?”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的思维也逐渐拓展、活跃起来:有的观察,有的动手分白兔、黑兔,有的合作……最后通过四人小组上台汇报研究结果,找到了不同的方法:(1)数出兔子的总只数,有一个一个地数,也有两个两个地数的方式;(2)按群计数(左边9只,右边6只)后,算出总只数;(3)按颜色分类计数(白兔8只,黑兔7只)后,算出总只数。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旨在使学生感受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应用的过程,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3、活动情境

实践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通过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游戏,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周围到处有数学,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

如:二年级教学《角的认识》。教师将学生4——6人分一组,每组桌面上有学具、折扇、钟面、半圆的纸片,小方巾、三角板、红领巾、小棒、吸管……教师让学生动手分类,(分两类。物体表面有角的分一类,没有角的分一类)教师将学生的分类情况,在黑板上或平台上展示出来。对于一些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教师把它摆在一边,打上“?”每个人将物体表面有角的拿着摸一摸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孩子们议论开了,尖尖的,手顶着有点痛,教师指出这叫顶点(课件出示红点)。还有两边直直的滑滑的,教师指出这叫两条边。那么这两条边都是从哪儿引出的呢?(课件演示,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课件接着出示,从顶点起将所夹的部分向后涂上颜色)再让学生用手指一指学具中的角。学生通过摸,看,指,初步认识了角。

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一课时,有的教师曾经进行过尝试。课始,便以创设“小商店购物”为基本活动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购物。在讨论还价中,在买卖双方的对话中,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紧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开展买卖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及要求;扮演顾客者必须口头编应用题,并用今天所学的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而扮演售货员者必须根据顾客购买商品的情况,正确填写发票。这

样,整堂课都融入到活动之中———自编并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填写发票的思考中。这不仅仅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创设了一个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活动舞台,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4、操作情境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思维能力的特点,在一些抽象的知识上,要抓住关键,巧妙设计操作情境,既能掌握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如《克与千克的初步认识》一课,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有关物体质量的单位,但他们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仅凭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用秤称一称1克和1千克的物体到底有多重的方法,使学生建立初步感知。然后教学“1000克=1千克”时更应巧妙设计,让学生把2袋500克的砂糖与1袋1千克的砂糖分别放到天平的两端,发现指针正好指着刻度0,天平平衡了,由此再得出“1000克就等于1千克”,学生就很自然地接受了,通过这种实验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了真实的经验和感触,同时也使问题更生动、直观。

5、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拓展教学情境的时间与空间,使得学生将自主学习带入课外、带入下一个新起点,当再次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就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如:四年级教学《循环小数》是,教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过马路时常出现的红灯、黄灯、绿灯的情境,公园里、娱乐场所、广告牌常常出现的霓虹灯的情境(也可将这些情境先摄像,再放出来)然后提问:它们是怎样出现的?孩子们结结巴巴说先出什么,再出现什么,后出现什么。而且总是不停地重复出现。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依次、重复、不断出现”八个大字,并提问学生:在我们生活中,你见到过这种现象吗?学生议论后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依次、重复、不断出现,还有学生说:每周按周一、二、三、四、五、六、日依次重复不断出现。那么数学王国中有这种现象吗?那我们来试做两道题,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再如学生学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后,先让学生先猜猜100粒米有多大的一堆,煮出的饭又有多少,是否够一个人吃?接着学生七嘴八舌地开始议论,可到底谁说对了呢?孩子们都积极地回家去试验,去寻找答案。这样的情境自然就把学

生的学习带入了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在丰富的呈现形式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概念,发展数感。

又如:六年级教学《比例尺》时,教师拿出一张在长城脚下的照片,放在平台山让学生观察,然后教师边说边用手比划:长城就这么长吗?我就这么高吗?学生说:不是的!是把实际距离安一定的比例缩小了,从而导出。

6、故事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如教学《0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个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的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二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本来数的认识教学是比较单调、乏味的,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学生的兴趣浓厚,很自然地就把学习转化成一种内在需要和间接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

如在开始分数教学时,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讲到分数比较大小时又继续这个故事:一个西瓜师徒四人,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应该一人四分之一。”结果八戒以自己胃口大为由说:“我要多吃些,我要吃六分之一,最少也要吃五分之一。”悟空听了切了六分之一给了八戒,连说:“傻瓜!傻瓜!”这是为什么?

一段生动的故事,创设最佳数学情境,使得学生对分数的大小比较有了形象的认识。

7、知识情境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这是老师的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旧知识是儿童学习的重要资源,旧知识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必要的复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是不要千篇一律。

如五年级教学《亿以内数的读写》,就必须先复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接下来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只是将“万级”迁移到“亿级”就行了,以此让学生感到新课不新。

8、课前情境

为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创设的情境。课前对学生的煽情活动。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创设良好的情境开展教学为途径,进行有效学习。这是数学教育的重心真正转移到学生发展上来的具体举措,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双基,数学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四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上一篇:最新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下一篇:夏天的动物优秀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