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2024-08-22

构建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精选8篇)

篇1:构建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构建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万多一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想像、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课堂变得沉闷,缺乏灵性和生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将自己的热情、愉悦和鼓励毫不吝啬地传给学生。学生也会把赞美和激情献给你。师生互通情感,彼此尊重,信任。这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环境。也是数学课堂富有生命力的基石,结合自身平时的学习与实践谈谈如何构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一、真诚地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数学课不只是单纯的知识性活动,而且也是情感活动。教师要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的作用,做到把微笑带进课堂,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热心来影响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一时语塞时,教师说“不要紧张,慢慢说”;对学生回答问题一时想不起时,教师说“你再想想看,你很肯定可以的”;在学生解决问题列式出错时,教师并不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再认真分析;学生在讨论、争辩过程中,教师说:“能不能让老师也发表一下意见呢”“你们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如果没有,老师说一种方法你们认为怎样?谁能说说老师是怎么想的?”“你真厉害,老师的想法和你的想法不谋而合。”对作业中出现的独特、简便的算法,用“另外加分”的形式予以鼓励,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并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样,课堂才会民主而自由,学生才会畅所欲言,我想这也是构建富有生命力数学课堂的基本保证。

二、在互动生成中彰显数学课堂的生命力。

目前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大量低效活动生成的现象,教师不能在互动与生成之间求得平衡。所以追求互动生成的有效课堂已成为教学上一种追求。而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进行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分析、解决问题,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然而,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也就是说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当教学中 “意料之外”出现的时候,教师能否有效地引领学生,真实地展示思维过程,显露互动中的“闪光点”,使课堂充满学习成长的生命气息,让教学更有效地向纵深推进,实现持续生成。

1、捕捉生成,顺势引导,让意外资源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所以要求教师能机智地捕捉意外生成的资源,巧妙的顺势引导,并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定能展现和谐发展的数学课堂。

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学生利用学具和沙子进行探究,最后发现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正当教师准备教学例题时,只听一学生急促地说道:“老师,我觉得这个实验设计得不好。因为这样证明的是圆锥的容积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容积的三分之一,而不是体积。”随即,教师顺势引导,调整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重新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的三倍。学生们热烈地讨论着,有的说:“在一个长方形容器里放一些水,计算出水的体积,然后再把圆锥形物体放进水里,计算出水和圆锥的体积,再减去水的体积,这样就得到圆锥的体积。用同样的方法再算出圆柱的体积,便能算出圆柱的体积是不是圆锥体积的三倍。”马上有学生提出意见:“这样太麻烦了。用一支有刻度的量筒来测量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再进行比较就简便多了。”这时,教室里出奇的静。一会儿,又有学生提出:“因为量筒的底面积不变,我们根本不需要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只要看圆柱、圆锥分别放在水中水面上升的高度,再算一算它们是不是三倍的关系就可以了。”教室里立即响起了热烈地掌声。

2、有效引领,发展创新,让生成的错误资源“变废为宝”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教室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犯错是每个学生的权利,错误不过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某种尝试,是他们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暴露,是非常正常的。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大家对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错误有了更深的认识。因此我们要把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当作是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灵活处理,以新观念,新眼光,新角度对其进行探索和实践,那么学生就会在纠错、改错中感悟,发展思维,实现创新,能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课堂也会展现出它真实,精彩的生命力,学生也因此兴趣盎然。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除法的计算”时,出现96.9÷4.2这样一道题,学生在确定余数时出现错误,其中一部分学生认为商是23,余数为3,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商是23,余数为0.3,双方争取面红耳赤,讨论、辩论、明了的动态课堂场景就此拉开,学生的错误资源有效地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并没有马上评价谁对谁错,而是组织学生自己去思考、辩论、验证。认为余数是3的同学理直气壮地说:“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就变成了969除以42,竖式中清清楚楚地写着商是23,余数是3,为什么不对?”另一方认为余数是0.3的同学说明了理由:(1)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3在十分位,所以表示0.3。(2)通过用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余数应等于被除数的方法也可检验出余数是0.3,才是正确的。最后大家取得了共识。教师小结:正是一些同学出现计算中的错误,让我们通过分析和验证才进一步明确了算理,掌握了算法。这样的课堂,受鼓励的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其背后独立的思考及人云我不云的勇气。学生出错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引领,创新,让生成的错误资源“变废为宝”。

三、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真正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创设了到合家福超市购物的情境,从观察商品的标价引入小数,让学生试读这些小数,并明确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接下来教师问:“你们还在哪里见过小数?学生争先恐后的进行介绍,“数学书的价钱是5.50元”,“一瓶橙汁的容量是1.25毫升”,“我的身高是

1.48米,爸爸的身高是1.81米”,“一个文具盒的价钱是8.90元”,“一个书包的价钱是28.9元”……学生兴致勃勃的介绍课前收集生活中的小数,学到感到很亲切,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恰当的生活情境或运用真实的生活原形展开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

总之,数学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还应该是充盈生命活力、洋溢生活气息、促进和谐发展的课堂。正如叶澜教授说的那样,“小学阶段数学学习是作为生命主体的小学生重要的生命经历,让学习数学的课堂成为焕发学生生命力的场所,使数学教学过程充满生命的气息。” 丰富学生的体验,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都能在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中涌动无限的激情,延伸成长的足迹。

参考文献:

1、白玉英《数学课堂因有活力而精彩》

2、崔小兵《新课程呼唤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篇2:构建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的方式

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一堂课,教师精神饱满,激情飞扬,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民主活跃,师生互动心情愉悦,视共同学习为最大的快乐。这就是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效课堂。高中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能绽放出生命活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导语精妙抓住人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始,老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这样可以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着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如我在上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字谜:“酉时下大雨”,大家试试看,是哪一个字,学生兴趣盎然,一下子课堂就活跃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开来,反应较快的同学运用谐音就猜到了是“酒”,我因势利导,继续引导,“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我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名诗佳句,同学们能否举些例子?”学生记忆的闸门打开了,纷纷举起了手,说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我继续引入,“这样看来,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欢乐、悲伤……看样子,酒常与某种情感相连,那么李白借酒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来一同欣赏李白的《将进酒》。”这样导入,就像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

二、运用媒体渲染气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创设语文情景,画面、音乐对渲染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是一种重要手段。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画面、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第一,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短歌行》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曹操画像,讲述曹操一生的经历,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画面,使学生充分感受形象。借助图片,可以把人物精神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音乐对渲染情境、创造气氛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再播放配乐朗读,又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参与表演洞察内涵

新课程的理念,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地参与。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有时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上台表演小品。学生想象并模仿焦仲卿、刘兰芝以及焦母和刘兄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使课文中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跃在全班同学面前,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小品的表演促使学生理解课文,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四、课前三分尽展才艺

在每堂语文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或演讲、或朗诵、或高歌一曲,一天一个话题,传学生心声、扬学生鸿志、抒学生情怀、发学生所思。我再做个小结,或评价、或借题发挥、或幽它一默。于所悟、所感、所笑中拉近彼此悬殊的心,让平等与真诚永远回荡在语文教学之中。如最近我们上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每堂课前都有一位学生事先在黑板上写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一上课就像老师一样给大家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上台的同学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其他同学在潜移默化中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啜香茗,令人回味无穷。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如上完《陈情表》我是这样结尾的:《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们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是友情,深深憧憬的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作者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最后,请同学们一起再一次有感情地诵读全文,体会作者催人泪下的真挚情感!

六、教态亲切尊重学生

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心交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鼓励。情感教学是生命课堂的支柱,真诚的微笑是建立融洽和谐师生关系的良药。带着微笑进课堂,学生少了压抑、焦虑;多了乐观、自信。学生就会身心放松心情愉悦地去学习。把心向学生敞开,让每一位学生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感受到师爱和鼓励。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像是一篇流淌着诗情画意的散文诗。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第一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活力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每一堂语文课我都会带着微笑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篇3:构建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一、设计贴近生活的例子,化理论知识为实际应用

传统数学课堂注重知识的灌输,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应在备课时,有意识地将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融入课堂中,贴近生活的例子,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创建充满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例如,在学习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时创建这样的生活情景:假设在六一儿童节时,学校发了60颗糖果给我们班的同学,那么我们班20名同学平均每个人能分到多少颗糖果呢?请同学们用你们聪明的大脑想一想,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好吗?这样贴近生活的例子,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起来,学生在讨论中对除法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教师不必着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直接进入今天的学习,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课本知识,会更加认真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创建课堂情景,将生活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由生活引入,这样数学课堂就不再显得乏味无趣、单薄刻板,而是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二、加强课堂实践,深化思维

小学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科学研究表明,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听课,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构建了自己的思考体系.例如,在学习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正方体,学生在做正方体的过程中了解了正方体的面是由6个正方形组成的,这样学生在学习正方体的计算时,结合之前学习过的正方形的计算,可以很快地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正方形的面积乘6.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符合学生敢于探索、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特点.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思考,防止学生出现思考的偏差.

三、合理设计课堂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喜欢玩游戏,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将数学问题设计为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快乐中掌握数学知识.这种授课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将游戏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后,图形的对称是其中的一个重难点,教师可以将课本知识和游戏结合,简化数学问题.例如,剪纸是孩子从小玩到大的游戏,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用于剪纸的工具,先让学生欣赏民间剪纸,体会图形的对称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观察剪出的图形,思考剪纸的过程,感受对称图形的特点.学生剪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图形是对称图形,并说出自己的判断依据.这样新颖的授课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学生在游戏和讨论中掌握了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概念,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增加课后练习的趣味性,提升学习效率

数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课后教师必须布置相应的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学生才可以真正掌握所学内容.传统课后作业都是教师让学生做课本配套的练习册,这样的练习方式效率较低,效果不大.教师可以开展趣味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箱子里放着一箱梨,第一个人拿了梨总数的一半又多半只,第二个人拿了剩下梨的一半又多半只,第三个人拿了第二次剩下的一半又多半只,第四个人拿了第三次剩下的一半又多半只,第五个人拿了第四次剩下的一半又多半只.这时箱子里的梨正好拿完,而且每人手里的梨都没有半只的,请问箱子里原来有多少只梨?像这样的趣味练习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教师不必急着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学生解决问题后给予学生相应的奖励和夸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五、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授课,活跃课堂气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课本的趣味性不大.教师应用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讲解课本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创建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学生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教师可以问学生:喜羊羊、懒羊羊、美羊羊三人一起分30个蛋糕.懒羊羊说:“我比较胖,应该吃多点.”美羊羊说:“我是女孩子,应该分多点.”最后他们决定一起去找村长来分蛋糕,村长应该如何分配呢?教师在讲题过程中可以模仿美羊羊的声音,并发出羊叫,幽默的授课方式可以缓解学生学习的疲惫感,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创建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注意语言的风趣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本知识,小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仍然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教师不要顾此失彼,忽略课本知识的学习.

总结

篇4:构建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生活导入 生活情境 生活实践 生命活力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165

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学科本身的特征,强调要为学生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教学中来,乐学、爱学、会学,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能感受思维的交汇与碰撞,享受思辨的乐趣与满足,品味严谨的逻辑与推理,锻炼理性的思考和方法。这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指明了改革的方向,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而是要从生命的角度来构建有活力、有魅力的数学课堂,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开发学生的智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可以说生活是数学产生的根源,同时也是数学发展的支撑,脱离生活的数学学习势必只能成为公式与定理的死记硬背与机械运用,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生命的活力与教学的魅力。只有引入生活这股源头活水,实施生活化教学,才能赋予数学教学以生命的活力与魅力,可以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探究与快乐学习,有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充满着智慧与创新的火花,学生得到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这样的课堂才是具有了生命的活力。

一、联系生活导入,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的学习更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推动学生主动认知、快乐探究的内在力量。可以说能否激起学生对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饱满的学习热情,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教学效益的提高。只有建立在学生浓厚兴趣基础之上的学习才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让整个课堂教学洋溢着快乐的气息,让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生活现象来引入抽象枯燥而深奥的数学知识,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来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教学的亲切性与熟悉感,让学生乐于接受,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与动力,让学生的数学探究充满乐趣。如在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师可以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导入,让学生思考,AB两村要合资建立一个休闲场所,得到了两村村民的大力支持,但是在选址上有争议,你认为应该选在何处,使之到两村的距离是一样的。这样通过真实的生活实例来引入新知的学习,就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寓于直观而生动的生活之中,使得教学更具生活气息,更加富有趣味性与形象性,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心理距离,激起学生更为强烈的探究热情与学习动机,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更加快乐。

二、创设生活情境,调动生活经验展开探究,让学生的学习更轻松

数学公式、定理的产生是数学家基于现实生活经过无数次实验所产生的。要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抽象深奥的知识点,让学生的理解更深刻,学习更轻松,就要遵循数学学科学习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引入生活,将数学教学置于宽广的生活空间,创设丰富而真实的生活情境,将无形的情与有形的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入情入境,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调用自身丰富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的自然语言逐步抽象到形成的数学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从其产生与形成过程的深刻认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学习更轻松。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出示两张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本市行政区域图,然后在两张地图上标注出三个不同的地方,将这三个地点用线连起来,让学生来思考,所形成的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三角形对应角与对应边的关系,从而总结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关系。

三、基于生活实践,用所学来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学以致用是最终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快乐学,有效学,让整个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这才是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因此,在引入生活,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还原于生活,同时还要回归生活,指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提升,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将知识不断地转化为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成就感,更加有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堂作业与课后习题的设计,不要只是让学生机械而被动地来完成课本上的习题,而是要在生活与数学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为学生设计更多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性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来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在完成的过程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激起更为强烈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与无穷的乐趣,这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如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教师可以结合人们所普遍关注与喜爱的旅游话题来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习题:学校打算组织学生去某个景点游玩,不同的旅行社给出了不同的购票方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计算哪种购票方案最划算。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价值,激起学生更大的成就感与喜悦,进而会让学生真正地爱上数学学习。

总之,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是数学学科存在的基础、发展的关键、价值的体现,只有将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改变以往枯燥而机械的教学模式,让整个课堂教学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具有生命活力,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激情,让学生快乐而主动地学习。

篇5:构建充满生命力的数学课堂生活

内容摘要

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将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事先预设”中走出来,走向“动态生成”。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创造互动学习机遇,促进多向交流,捕捉点化,不断生成课堂教学资源,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和生成性,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与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 生命力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集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具体到数学学科,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身为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吸收各学科的精华,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将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事先预设”中走出来,走向“动态生成”,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和生成性,让数学学习充满生命的活力。

理论解读

教学是动态生成的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也很想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但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动态生成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走,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本来就应该丰富多彩的,只是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动态教学式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二、课程是动态生成的

课程不再是既定的、高高在上的“圣经”,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不再处于一种被动地位,教师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成为“自己的课程”之创造者。所谓自己的课程,是指教师在兼顾课程共性的前提下而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的个性化课程。这种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课程,是判断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优劣强弱的最重要标志。它包括:

就既定课程内容而言,教师要对教科书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多寡、增删与否,均要依据该校、该班、该生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尤其要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探、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就课程的动态性建构而言,教师要以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

就课程具体实施而言,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课程进展充溢创造性的生机和活力。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藤郝斯教授在论及人文学科课程实施时,认为应遵循以下五条程序原则:课堂上应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因秉持中立准则,教学的主要方式应是讨论而不是讲授,教师要保护不同观点,并对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标准承担责任。这五条原则的精髓,可以营养日益走向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课程。

具体策略

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数学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一)在情境中引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生动有趣,或富有新意,或悬念重重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在情境中导入新课,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在故事情境中引入新课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的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结合知识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知识。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时,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讲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一天,猪八戒带着20只小猴子到果园去摘了90个桃子,然后对小猴子们说:“90个桃子你们20只来分,每只分4个,剩下一个就给俺老猪吧。”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就列了一道算式(9÷2=4……1),小猴子们信以为真,就各自拿了自己的桃子高兴地吃开了。直到孙悟空赶来,才戳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你们知道聪明的孙悟空是怎样发现八戒的骗局的吗?这样引入新课,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童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非常集中的主动去研究商末尾是0的除法计算方法。

2、在问题情境中引入新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问题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的把书上的“句号”转变成“问好”,把“问好”溶于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遇到问题,促使学生努力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这样设计:请学生拍手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四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每人有多少?学生很快拍两下,我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每人有多少?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只作一下拍手的手势,问他什么意思,他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们能把你心中半个月饼在黑板上表示出来吗?此时,学习分数成了学生自身的愿望了。

3、悬念情境中引入新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认知规律创设悬念情境,增加数学知识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状态。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453”,让学生计算判断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接着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老师不用计算就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感到十分惊讶,想老师一定有什么秘诀。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最大的愿望。

(二)在情境种探究知识

1、在操作情境种探究新知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寻找规律方法,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教师让学生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观察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通过操作思考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系;再让学生用面积单位量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的装饰板的面积,列表统计,观察分析表中的数据,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思考中实现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交流情境种讨论学习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目的、有计划创造讨论的情境,精心组织学生讨论,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时,教师让学生判断“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是16”的正误,学生意见产生分歧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组际交流,使学生知道可以从周长和面积的含义、计算方法及计量单位这三方面去比较区别周长和面积的不同,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发展,也让学生感受到思考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进行。

(三)在情境中运用知识

1、在游戏情境中运用知识

小学生很喜欢游戏活动。为了避免单一的计算和简单的重复,在数学知识运用中,经常创设游戏情境,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寓教于乐,以趣促思,并且注重全体参与。如摘苹果、分蛋糕等,都是较好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后,教师创设“商店买东西”的情境,设一“柜台”,上面放着许多标有价格的商品,让学生来“买”其中的两种物品,算出要多少钱。学生情绪高涨,百买不厌,这样的活动既巩固了新知,又达到了课虽尽而余取犹存的效果,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实践情境中运用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中无处不用到数学,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反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巩固深化所学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运用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设计物品的包装,计算哪种包装材料比较节省;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让学生设计优惠物品购买方案,计算怎样购物花钱较少等活动,即让学生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具体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的知情意同步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创造互动学习机遇,促进多向交流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交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问题和差异是形成课堂互动局面的重要资源。教师如何当好互动机遇的提供者、创造者呢?

1.巧设善意“陷阱”,引发生生“冲突”

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积累、认知水平、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等往往不尽相同,由此而产生的生生间的争辩常常可以激起更多学生的思维火花,引起更深人思考和更广泛的讨论,从而促进更高质量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针对具体内容充分估计学生的思维可能性,巧妙地设置善意“陷阱”,自然引发生生间的争辩。记得在总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有个学生提问:“一张长方形纸是不是长方体?”这突如其来的问题真让我们暗中惊喜。但我们没有直接回答而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结果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一张长方形纸不是长方体。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因势利导,让学生学习电视上辩论赛的做法,认为是长方体的为正方,认为不是长方体的为反方。正方:我们认为一张长方形纸张具有我们这学期学习的长方体的特征。所以它是长方体。反方:怎么可能呢?若是长方体,那为什么老师都这样讲“请同学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张。”而不是说“长方体”纸张?而且记得吗?以前学习长方形时,还用长方形纸张做学具呢?正方:那好。请问,这张长方形纸张有什么特点?反方:它是长方形的形状。正方:还有吗?反方:没有了。正方:请问,它有没有高?有没有侧面?反方:那么薄的一张纸,哪有啊?正方:有!请看,(正方几个同学赶紧每人拿一本作业纸重桑起来成为长方体)这不是长方体吗?反方:(点点头)对。正方:这个长方体是由250张长方形作业纸叠成的,它的高是5厘米(边说边量),那么,一张作业纸的高是多少呢?反方:0.02厘米。正方:0.02厘米不是高度吗?所以,我们认为这张作业纸是高为0.02厘米的长方体。

反方心服口服,全班同学报以热烈掌声。学生的个性真的被我们放飞了。这节课,因学生的一个问题而改变了原先设计的教案,这何尝不是一节成功的课,因为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收获更大了,体会更深了。

2.引进多用教具,展开个性思维

在课堂里适度地引进多用教具,有利于全体学生显现不同层次的个性化的思维。开放问题的答案不唯一,不同的学生常常找到不全相同的结果。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唯一的,而推导公式的过程可以是开放的。有的同学把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拼成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有的则沿一个三角形的高剪开拼到一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上成已经学过的长方形,还有的用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不同的策略形成多向的丰富交流。

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过程,探究过程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喜乐,也有沮丧。探究的过程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如我们在一次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示了一道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在一昼夜中,时针与分针一共有多少次成直角?有的同学慢慢地计算;有的同学在纸上画草图;有的同学直接拿出手表(事先要求准备的),用手拨动指针,很快得出答案……虽然每个人都得出了答案,但大家都有自己的收获,因为他们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获得了独特的体验。

3.组织探索交流,促进有效互动

学习需要独立的思考,也需要伙伴的合作。每一个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是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基础。每个学生是否经过自身充分的思考也是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而在与其他伙伴紧密、丰富的合作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发现,也有利于学生在认知、心理、情感几方面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是相辅相成的,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组织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有效互动。第一要保证学生有一定独立思考的时间。第二要提供合作性任务,组织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的师生、生生间、小组与小组间、小组与个人间的交流讨论,形成多元网络式的互动。如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我这样安排教学环节:⑴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预习情况下通过合作制定出本小组的学习目标。结果九个小组学习目标中有以下4个问题:①非0自然数按照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可以分哪几种情况?②什么叫质数?③什么叫合数?④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⑵合作探索,小级解决。⑶汇报情况,教师点拨。⑷合作质疑,深入探索。在这一环节,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①质数和合数是无限多的吗?为什么?②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还有别的方法吗?③1即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那是什么数?④非0自然数分为合数、质数、1,那0怎么办?0也参加分的话,该怎么分?⑤是不是所有的质数都有是奇数?⑥是不是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⑦是不是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⑧是不是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⑨质数和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⑩39是什么数?质数吗?课后,我们向学生了解质疑情况,他们说,通过小组合作发现了原本自己没发现的问题。第二,有时,觉得对某知识不理解,但具体是什么问题却说不来,通过合作,这种情况就解决了。第三,有的问题可以随时通过别人的帮助得到解决。而最重要的是每小组中的后进生也都能提出一、两个问题,改变了无问题的状况。看来,合作质疑给学生带来了成功的喜悦。

4.扩大互动时空,共享学习资源

由于受时空等的限制,在传统课堂里往往发生“说不清”“想不明”的现象,使交流互动“受阻”。随着信息技术逐渐被用于教育、教学,教师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来创设逼真的现实情景,形象展现思维的过程,还可以将无限的时空引入课堂,使互动更广泛,更深刻,在互动中实现资源共享。例如教学“利息”时,课前我们布置学生自己获取“利息”的有关知识。课上汇报时,有的学生是通过到银行调查获得;有的是通过查阅资料获得;有的是在网上获得的……获得知识的各种不同方法,不正是学生个性凸现吗?这样,学习时空的拓展,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打破课堂学习的局限性,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个体在学习内容、形成方法等方面自由选择,个性更能得到充分发挥。

捕捉点化,不断生成课堂教学资源

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形成了可变的师生多向互动的关系,形成了开放的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得到交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认知、精神等得到有效的发展。他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发生争论,引发进一步的思考,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给师生带来一种意外发现的满足。这些信息充满了整个课堂,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把它们纳入到预定的答案中去,那么刚刚擦出的“火花”就会即刻消逝。开放课堂滋长的.这些信息是教育的资源,教育的财富。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着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熊熊的燃烧起来。

捕捉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让智慧闪耀光芒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捂、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有这样一节活动课“鸡兔同笼”问题时,当出现“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各有鸡兔多少只?”题目时,我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的认真时,忽然听到最后一排一个“调皮鬼”在小声嘀咕着:“这样太繁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二只脚,每只鸡都砍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听了开始一楞,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掉二只脚,每只鸡砍掉一只脚,44只脚少了一半就是22只脚,这2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只)。

“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大家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教师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学生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直至下课,共有三种方法在大家的再谈、赞叹声中被公认为“奇思妙想”。由于教师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

倾听学生独特的见解,及时进行提炼

教学中不仅要努力捕捉学生的亮点,还要留心倾听学生独到的见解,及时进行提炼。例如在教两位数加两位数“28+13”时,“还可以怎么算?”使孩子提出了不一定非得从各位算起,从十位也可以算起的想法。在四人小组的讨论中,我发现有个孩子的见解与众不同,但词不达意,小脸涨得通红。见此情景,我及时进行提炼,“先估算3+8是否满十,够十,就在十位上加十,十位上变为2+1+1=4,个位上见8想3―2=1写1。这样想就不会忘记进位了。”在我的帮助下,孩子终于把独特的见解说完毕。孩子笑了,其他的孩子也纷纷伸出大拇指夸奖,大家为孩子们释放的潜能而喝彩。

点拨偏差,重拾信心,迸发创新之花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尴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引发争论,让思维擦出火花

学习的过程绝不仅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西方学者狄德罗曾说过:“怀疑是走向哲学的第一步”,数学也是如此,当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就说明对所学内容有了独立思考,这是学习的深入,更是一种进步!数学学习是学生认识矛盾转化的过程,鼓励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在解决的基础上完善。一旦激发起学习的欲望,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有多大!何许你去催。而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创设一个师生融洽的教学环境,鼓励孩子大胆提出问题,组织他们去解决发现的问题。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尊重选择,让个性自主张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情感、有想法的人,承认个性、承认差异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曾听一位教师执教的《圆的认识》,就是一节典型的动态生成的课。一节课中的三个主要环节,都是先由学生操作,再自行总结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一开始,老师就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在练习纸上试画两个圆,要求一个比“我的脸”稍小一些,一个比“我的脸”稍大一些。学生拥有充分的活动和体验时间。有了感性认识后,请几个学生用语言描述怎样才能满足这一条件。学生的语言明显存在个性差异教师非常善于捕捉学生的想法,及时地合理地作出针对性的引导,双方产生积极的互动,最后得出结论“圆规两脚尖之间的长度决定圆的大小”。学生在这个生动活泼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显示出听课者事先无法预料到的动态生成能力。

篇6:构建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富有激情,充满活力

摘 要:数学课堂比较单一,缺乏一定的情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让数学课堂活跃起来,充满激情,富有活力,达到数学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激情;活力 小学数学课堂应是活跃的、富有活力的、带有情感的学习活动。课堂上,要让学生的手与脚、头与脑及学生的五官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一、鼓励学生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做成事情的最基本前提,数学课活动也是如此。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他没有自信的话,他就不会跟随老师的思维参与到课堂知识的探究中,表现的仅仅是一台接收机器而已。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将学生的自信充分地调动起来,具备了自信,才会有兴致投入学习中,数学课堂才有激情,才有活力。 鼓励学生自信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用语言、眼神或是一个手势,学生的自信就会树立,他们才会有勇气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学生敢说了,才有可能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些任何时候都不参与的学生,教学中就应关注他们,将更多的机会留给他们,看到他们的点点滴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进行表扬。他们就会逐渐树立起自信,学习成绩就会逐渐提高。 二、平等激活课堂 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倡导的是师生平等、生生平等,教学活动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去展开,体现师生心灵交汇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只有在这种师生平等的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才会激情,才会有回应,才能去探究,才能去沟通,更能够交融。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才能激活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数学学习氛围。 三、营造展示舞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是积极的、向上的师生互动活动,我们数学课堂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富有激情,充满活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要求、新思想、新理念。只有我们数学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示学生才华的舞台,学生的学习效果、才华能力就可以通过这个舞台展示出来,学生的思想火花才会有新的创造与冲动,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新模式的数学课堂才会呈现出来。富有情趣,充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富有激情,充满活力满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才会随之而产生。 我们知道,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关注新的教学理念,大力弘扬人之主体。可以这样说,如今的课堂已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场所,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富有灵性,充满活力,学生才会茁壮、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李红.如何让数学课堂富有激情充满生命力[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02). 编辑 鲁翠红

篇7:评课:构建生命的课堂

——评刘爱灵老师执教《天鹅的故事》

各位专家,各位同行:

与大家一样,静静享受着刘老师的生命课堂。刘老师对文本的生命解读、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睿智灵动的课堂反馈,让我受到了心灵的震撼,收获了生命的感悟。尤其老师能够很好的发现文本秘妙,巧妙依托文本,构建直抵学生心灵的生命课堂,让我感受颇深。今天我谨以《依托文本,构建生命课堂》为切入点谈谈我粗浅的见解。(出示课件封面,但封面文字要临时打上去)

一、抓住“天鹅破冰”,挖掘文本的秘妙。

实践证明,最初阅读时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某种感觉,往往是文本中极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秘妙所在,对此,语文教师必须高度敏感、紧抓不放。

《天鹅的故事》一文,从真实的阅读经验看, “天鹅破冰”(第五、六自然段)显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将文本内容、文本意图、情感倾向等都拧到一处。在教学中,初读课文之后,刘老师非常睿智地抓住这一秘妙质疑:斯杰潘老人是一个非常喜欢打猎的人,可他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的离开了湖岸?从而披文入情,带领孩子直奔重点段“天鹅破冰”(第五自然段),引导孩子深入文本世界去感悟、品味和探究,感受 “情”,领悟 “理”。我想,这不仅是创新,更是智慧的抉择。

二、还原文字密码,构建生命的课堂。

左拉说:“对于读书而言,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文本以其自身语言跃动着的人。”所以,阅读教学应该是文字密码的还原与激活,它让文本醒来,让冰冷的文字化为鲜活的故事、风景和情感。如何使一个个文字符号幻化成充满生命的精灵,课堂上刘老师匠心独具。

1、读中还原密码,感悟生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本,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手段。课堂中,刘老师注重对学生的朗读,从开始的自由读让学生对文本获得鸟瞰式的全景把握,随后默读、体验读、感情朗读,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读激情的效果。尤其在对文本充分理解后将破冰段落变成诗行,引导孩子深情诵读;在结尾处“读劳动号子”,提示学生“读出

节奏、读出力量”,在这样的书声朗朗中,学生的情感一次次掀起波澜,文字的生命在读中还原,学生对老天鹅的敬佩和对生命的感悟尽在其中。

2、说中激活密码,体味生命。在品悟内涵的教学环节中,刘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激活文字密码,倾听并寻找文字中跃动的生命。如,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练说:经过一次又一次地重重扑打,你仿佛看到老天鹅什么样了?孩子不仅在情境中发展语言,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这样的体验与创造中地填补了文本的“空白点”;再如,在充分感受了天鹅破冰的惊心动魄与壮美后,提问:看到这一场面,你会想到那些成语或名言?看起来是一个小小的步骤,但却巧妙地凭借文本,引导孩子和文本展开对话,既建构了文本的意义,又建构了自我世界。王尚文教授说:“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刘老师的这堂课中的处理无疑是做了最好的诠释和示范。

3、情感共振水到渠成。依托着最核心的文本价值,通过多形式的读与有效的说,我们看到课堂上教师、学生、文本三情共振,情满课堂。课堂变成了生命体验与文本对话,语文教学直抵学生心灵,成文心灵的语文,生命的语文。

三、丰盈文字密码,丰满生命课堂。(视课堂调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在本堂课教学中,老师不仅关注全体,关爱生命,构建了平等和谐的课堂,更重要的是还关注了课堂生成,开放的纳入生成资源,丰盈文字密码,丰满生命课堂。

(列举课堂上很好地把握并利用课堂生成的实例)

在这样的课堂机智中,我们看到孩子的生命活力在生成中涌动,课堂也因此生出更多的精彩

四、遗憾的艺术,寻找文本背后的其他秘妙。

当然,教学从来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因此是不断超越的艺术。细细思考《天鹅的故事》的教学,我们还会想到一些其他的文本密码: 例如,从“单元教材”看,本组课文都是围绕“生命”、“团结”这一专题展开的,描写的是关于动物的生命意识带给人类的震颤,表现手法上突出了场面描写。刘老师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并未涉及这一问题,只是赏画面、品词语、析句子,在写法这一文本密码的把握上是否可以稍稍加强?另外,关于读书,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有时候成 2

也“读”,败也“读”,老师广泛运用的齐读是否会干扰孩子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有的放声读是哦福挤占了学生静思默想的时间?(斜体仅为预设,还要看课堂情况临时确定)

以上粗陋见解,如有不当,请诸位批评指正。

长沙市芙蓉区育才二小 王树贵

篇8:构建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生活导入,生活情境,生活实践,生命活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学科本身的特征, 强调要为学生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教学中来, 乐学、爱学、会学, 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同时还能感受思维的交汇与碰撞, 享受思辨的乐趣与满足, 品味严谨的逻辑与推理, 锻炼理性的思考和方法。这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 而是要从生命的角度来构建有活力、 有魅力的数学课堂, 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 开发学生的智力, 激活学生的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 可以说生活是数学产生的根源, 同时也是数学发展的支撑, 脱离生活的数学学习势必只能成为公式与定理的死记硬背与机械运用, 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更谈不上生命的活力与教学的魅力。 只有引入生活这股源头活水, 实施生活化教学, 才能赋予数学教学以生命的活力与魅力, 可以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探究与快乐学习, 有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 充满着智慧与创新的火花, 学生得到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这样的课堂才是具有了生命的活力。

一、联系生活导入, 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让学生的学习更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正是推动学生主动认知、快乐探究的内在力量。 可以说能否激起学生对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饱满的学习热情, 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教学效益的提高。 只有建立在学生浓厚兴趣基础之上的学习才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 让整个课堂教学洋溢着快乐的气息, 让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 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生活现象来引入抽象枯燥而深奥的数学知识, 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来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教学的亲切性与熟悉感, 让学生乐于接受, 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与动力, 让学生的数学探究充满乐趣。 如在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教师可以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导入, 让学生思考, AB两村要合资建立一个休闲场所, 得到了两村村民的大力支持, 但是在选址上有争议, 你认为应该选在何处, 使之到两村的距离是一样的。 这样通过真实的生活实例来引入新知的学习, 就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寓于直观而生动的生活之中, 使得教学更具生活气息, 更加富有趣味性与形象性, 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心理距离, 激起学生更为强烈的探究热情与学习动机, 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 更加快乐。

二、创设生活情境, 调动生活经验展开探究, 让学生的学习更轻松

数学公式、定理的产生是数学家基于现实生活经过无数次实验所产生的。 要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抽象深奥的知识点, 让学生的理解更深刻, 学习更轻松, 就要遵循数学学科学习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 引入生活, 将数学教学置于宽广的生活空间, 创设丰富而真实的生活情境, 将无形的情与有形的境结合起来, 让学生入情入境, 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调用自身丰富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的自然语言逐步抽象到形成的数学问题。 这样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记忆, 而是从其产生与形成过程的深刻认知,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 学习更轻松。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 教师可以出示两张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本市行政区域图, 然后在两张地图上标注出三个不同的地方, 将这三个地点用线连起来, 让学生来思考, 所形成的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三角形对应角与对应边的关系, 从而总结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对应角相等, 对应边成比例的关系。

三、基于生活实践, 用所学来解决现实问题, 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学以致用是最终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快乐学, 有效学, 让整个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 这才是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因此, 在引入生活, 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还原于生活, 同时还要回归生活, 指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 在运用中提升,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将知识不断地转化为技能, 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 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成就感, 更加有效。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堂作业与课后习题的设计, 不要只是让学生机械而被动地来完成课本上的习题, 而是要在生活与数学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为学生设计更多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性问题, 引导学生用所学来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在完成的过程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 激起更为强烈的学习热情, 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与无穷的乐趣, 这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如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一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 教师可以结合人们所普遍关注与喜爱的旅游话题来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习题:学校打算组织学生去某个景点游玩, 不同的旅行社给出了不同的购票方案,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计算哪种购票方案最划算。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 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价值, 激起学生更大的成就感与喜悦, 进而会让学生真正地爱上数学学习。

上一篇:如何做好工程预算工作下一篇:委托书(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