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2024-07-09

音乐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

篇1:音乐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音乐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鄢安交

自从课改教学展开以来,在教学中,我一改以往先练声再拍节奏等沉闷的教学方法,而是先让学生听、感受歌曲及猜谜、讲故事等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勇敢的鄂伦春》这一节课中,我让学生多听、多看、多讲,让他们多表演、多参与、多评价。在节奏中和在歌词中进行编创活动。将知识渗透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动力,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特别要多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大胆创新,容许学生有许多不同的答案,课堂气份自然活跃。也就是一堂优质课了。我除了让学生听、唱、拍、跳、演外,还用猜迷来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又让他们讲些故事,在编创节奏和歌词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将知识渗透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动力,学生学得高兴、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开心。我还根据课本给学生讲述各民族的民族服饰,习俗等,让学生感受各民族的文化及风土人情,特别要多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大胆创新,容许学生有许多不同的答案和不同的表达方式,课堂气份自然活跃。

通过课改的实验及总结的经验,使我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适时、有效。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热爱音乐,鼓励他们勇于表达对音乐的感受、鉴赏、表现、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情感。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和探索,发现学生们对学习音乐更有兴趣了,也更喜欢音乐课了。

篇2:音乐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后,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音乐课程标准这本书的制定,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做为一名新教师学习《音乐课程标准》,是我提高实践新课程教学能力的当务之急。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经过作者的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书中,我了解和学习了音乐教学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懂得了全面体现 “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等基本理念。也了解了音乐课程目标为何要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来分类,另外,在书中,我还了解了音乐课程所包括的四个教学内容: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课程标准》这本书给了我教学上很多理论依据。

随着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新的课程目标、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的三维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中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的教学理念,让许多音乐教师在这轮改革的大潮中获得了新的感受与收获,学生的音乐审美、兴趣等方面较前有了较大的改观,音乐教学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贯彻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指引下,音乐教学中大力提倡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创造与表现的内容,注重学生的音乐体验,彻底改变了以往“以唱歌为中心,学习读谱”单一的教学模式。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改变应试教育中音乐课出现的机械训练,教学枯燥、呆板的模式,新的音乐课标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课标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让学生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5、在熟唱歌曲后,学生还可以集体舞的创编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边歌边舞,感受音乐的无限魅力。

教材给我们提供的音乐作品在思想、音乐形象方面都是接近学生的生活,富有较强的参与、表现潜力,这些为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提供的较大的发挥空间,我们可以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入手与学生产共鸣,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习惯,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与同伴交流的习惯;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音乐、应用音乐的习惯。音乐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把理论知识结合实际运用进来,让我和同学们度过每一节快乐的音乐课。

篇3:音乐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一欣赏课教材内容选择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初中阶段, 学生年龄在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 属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他们已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活泼、快乐及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 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 开始逐渐将兴趣转向能满足其多方面感情需要的音乐作品, 如优美、活泼的, 开朗、奔放的, 兴奋、激昂的, 悲惨、哀怨的等。

二音乐内容应多元化, 扩大音乐视野

当前, 各种形式的音乐竞相发展, 音乐种类形式多样, 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 也加强了各种文化信息的交流, 就当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流行音乐来说,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带来的影响较大, 作为音乐教师应该适当选取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乐曲到课堂中来, 以鲜明的时代感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以贴近日常生活, 表达朴素的人生哲理, 直白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共鸣, 以达到“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的效果。教学中应摒弃传统教学中满堂都是高雅乐曲的现象, 学生对于这些严肃性的曲目兴趣不强, 经常感觉这些曲目脱离时代, 与自己平时生活中所处的音乐环境不同, 因而兴趣丧失。反过来, 流行音乐为什么可以流行, 是因为它更真实直接地表达了人的情绪、感情, 能激起听者的共鸣, 所以传唱的人多, 覆盖面广, 因此应该让学生欣赏优秀的流行音乐,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筛选, 流行歌曲在音乐欣赏课堂当中也同样可以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以达到欣赏教学的目标。

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内容的融入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 可以说,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中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当学生融入到音乐之中时, 个体的情绪、感情亦会随着乐曲的变化而变化, 以此来达到情绪、情感陶冶的目的。课堂中常用的情感体验方法有分组体验法、视听法、唱奏主题法三种。

1. 分组体验法

把班级分成若干参赛单位, 每个单位代表一个竞赛组别, 让学生结合所听的乐曲对其分别以其他形式进行表演出来, 可以通过诗歌、舞蹈、表演、绘画等方式表现出自身的感受, 以加深自身对于乐曲的感受。

2. 视听法

这种方法会让学生兴趣特别高涨, 音乐虽然是听赏的艺术, 然而在音乐欣赏中如果结合视觉的功能, 能发挥视听的作用创设音乐情境, 通过视听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

3. 唱奏主题法

每首音乐作品都有主题, 它是乐曲的核心, 是乐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唱奏主题可以让学生对作品的风格、特点得以感知, 又能亲自体验, 记住音乐, 体验音乐内涵。

四鼓励创造表现, 发展创造性思维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的, 江泽民同志曾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音乐教育的创新, 需要一种创造性的学习, 它能发展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自我表现力。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 而创造性活动恰恰有助于通过多种探索途径提高人的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 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欣赏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它为欣赏者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而且青少年学生具有好玩、好动、好奇、想象力丰富等心理特点, 在教学中可抓住这一特点, 鼓励他们有独创及与众不同的感受与见解。

总之, 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质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让学生能够准确地体会乐曲所表述的内涵, 在美妙的乐曲中感受美的存在。作为教师, 要了解学生这一时期的爱好、兴趣, 在欣赏课内容的安排与设置上要能够有的放矢, 所选教材内容及教学手段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 真正感受到乐曲中所表述的美。

参考文献

[1]郑云.初中音乐欣赏学习中的几个为什么[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1 (4)

[2]朱丽平.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三部曲”[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1 (8)

篇4:谈在音乐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音乐教学

一、引趣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

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发现不管课堂教学内容多精彩,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始终不好,甚至会出现正常教学无法进行的情况。新课标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于是我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研究酝酿合适的导入方法,由于方法得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越来越好。例如在《雪绒花》这一课中学生进教室时给他们放录音《哆唻咪》,用音像图画式和提问描述式引导学生:同学们刚刚听到的是什么歌曲?你知道这首歌的来历吗?想看这部电影吗?随即给学生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片段,学生聚精会神的观看后,不仅对此歌的创作背景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对片中的音乐也逐渐熟悉了,因此,再学习这首二部合唱歌曲就比较容易而且也学的很投入。因为在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片段时,已经三次出现所要学的《雪绒花》的旋律部分了,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基本上都记住了主题旋律,都听会了,那教师只要在解决第二声部的难点部分和歌曲处理上进行启发和引导就可以了。

导入的目的是教师有意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带进新的教学内容中去,所以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设计的内容一定要与主题内容联系紧密,具有关联性,因此,在备课时首先必须认真分析课题内容,然后再去酝酿合适的导入内容,因为在音乐教学中,“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起着诱导、铺垫和衔接的作用。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专注地参与课堂学习,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归纳,定会总结出更加完善的设计,为每一节音乐课设计出一个优秀的导入。

二、恰当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现在的学生知识来源非常丰富,各领域的知识有可能比老师懂的多。要将新的精神和思想渗透到音乐教学中,不断地更新课堂教学方式。一定不要再一成不变的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学生厌学,使一堂生动的音乐课变得枯燥乏味。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启用情感教学模式,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多寻求些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要以情感人,这对中学生来说较为恰当。

在这几年的教学摸索中我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在欣赏京剧时,我拿一些脸谱和服饰,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让学生们每组选一个人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教师:“现在问题开始,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脸谱哪个是生、旦、净、丑?”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问答形式很平常,但若教师变换形式来进行,就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没被选中的其他学生兴趣也都很浓厚,甚至都站起来举手,大家在一片热烈而有序的气氛中回答完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仅学到课外知识,而且对音乐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学生来说,老师采用一些接近生活、接近社会的形式以及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并且对音乐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产生了,而学生的情感也是发自内心的。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较容易进入状态,也较容易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角色。通过对角色的体验,将学生的内心情感转换到外在情感,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情感进一步陶冶与升华。

三、灵活、多变是解决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法宝。

1.如何避免器乐教学枯燥的问题。

在器乐教学的基本练习中,反复的音阶练习学生掌握得很快,但是显得枯燥,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势新颖的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我自始至终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目的,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的喜悦和乐趣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

2.调整唱歌教学的发声练习。

过去唱歌教学程序中首先是发声练习,有的学生不是笑就是做鬼脸,虽然有几分钟的发声练习,可到了演唱歌曲时声音质量却没有提高,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唱歌教学前的发声练习还有必要吗?这些音乐标准对于学生来讲是不是太“专业”?怎样解决发声练习与演唱歌曲相结合?于是我思索并大胆在唱歌教学过程中摸索不再单一做發声练习,而是在演唱过程中随时随地引导学生,提醒学生的坐姿、背挺直、鼻腔打开,嘴撅起来,体会歌曲意境以情带声,并随时给学生做歌曲演唱示范,加上灵活多变的伴奏,整个教学过程把演唱方法融入其中。学生演唱声音经过调整后非常好,效果是单一的发声练习所不可比拟的。

3.识谱教学还要不要教、如何教?

咨询好多同行众说纷纭。我在教学过程中确实体会到有的学生基础差,根本对识谱没有兴趣。不教识谱吧,的确降低了知识难度,唱会歌曲也一样能体验音乐情感;教识谱吧,学生兴趣不大也很枯燥。对于音乐教学来说,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因为有了一定知识和技能后,学生才有可能对音乐产生进一步的兴趣,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音乐素养。

篇5:音乐新课程教学的点滴体会

音乐新课程教学的点滴体会

音乐新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表现,它把学生音乐能力和人文教养的整合发展作为总目标。音乐新课程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展起来的新型课程,它是在我国现有音乐学科课程基础上构建的具有新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新的教学和评价方式,充满了生机与新意的音乐课程。

多年以来音乐教学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我们的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一味模仿,循规蹈矩,被动的接受音乐知识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遏制,于是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

一、从“教”与“授”转型为“探”与“究”

长期以来,教师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个“教者”的形象,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知识,“教师”、“教书”、“授课”这些词语,一方面显示了长久以来的课堂状态,一方面则又使这种思想得以根深蒂固的延续。其实这种“行为主义”的做法就是把学生当作了灌输的对象。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教师便始终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题,学生便自然形成了“从教师那学音乐”的思想意识。实际上,这

种课堂教学是没有充分尊重学习主体,忽略学习者的音乐潜质和成长的能力。

随着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确立,音乐教学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断创新的。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得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要研究现代教学理论,要研究现代教学方法,要研究学生学习心理,要具备创造性。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各种各样活动中去听辨,去体验,去感受,去思维,去理解,去表现,去学习,去创造。以“灌输”型转为“探究”体验型的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广泛参与、接触、感受各种音乐因素,学生自主的探究探讨音乐,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诱发学生参与创新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巧妙运用旁类学科知识,感知音乐魅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新的音乐教学模式的不断涌现,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我们常说:教学有方,但无定方,贵在有效。

音乐同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势,对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可以设计音乐与语文,音乐与历史,音乐与地理,音乐与社会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赋予音乐课新的内涵。要明确、借鉴

和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与形式,目的是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而不是单纯传授其他学科知识,或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由各种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建立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三、抓住“关键词”,是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

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当我们走进课堂,用智慧和情感营造艺术情景,让学生的心态从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堂主人公角色逐渐转变,学生的情感才会和我们一起“动”,这也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

篇6:音乐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新一轮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正在研讨热潮中,一项对于我国普通音乐教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的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最近已经启动。针对当前音乐教学现状,许多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九年基础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在这阶段学生就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最大的变革就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善教与学的方式,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我们这场讨论中得以获得科学共识的重要前提:那么,中小学音乐课程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呢?

首先应该从课程内容谈起,我们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观念,即是课程内容强调系统和规范,不成熟的内容是不能进入课程的。我们的课程强调的是打好学科的基础,强调学科基础中的原理部分。因此,我们是教所有人按同一种方法做同一种事情。老师讲,学生去操作,强调的是记忆、模仿,重现书本知识的间接经验,强调学生听讲与接受。几十年来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记忆、接受、模仿的学习方式,教学宁可要若干个知识的结论,也不愿意要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一种“唯书、唯上”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影响了人的一生。这是目前课程改革关注的重点。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给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为了提高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西方课程关注做人的基础、生活的基础。西方课程强调理解和创造,强调实践活动,强调直接经验,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强调合作学习;西方人也有原理,但他们强调的是从生活中理解原理.强调学科中应用的部分。他们学原理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原理,寻找原理。他们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后获得知识。也许时间不够,也许最后没有形成共识,但过程的教育价值比结论的教育价值更为重要。二十世纪初教育追求的第一价值是知识拥有的多少;二十世纪中叶随着苏联卫星的上天导致国际教育和科学的变化,国际教育的改革运动引起人们的思考;二战后随着计算机的产生,知识的更新极为迅速,在学校时间内获得的知识是极为有限的。因此,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应该有一种开放的姿态,使得课程内容随着时间的发展,能及时予以调整,强调应用和生活,这个问题应该值得我们思考。

对于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改革,我们要从重视学生学习的心理研究开始:正如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如果没有精心建立一个真正的儿童心理或心理社会学,就不可能产生新的方法,新方法的存在无疑必须从建立这样一门学科之日算起。”纵观本世纪重大的教育改革,无一不是建立在研究儿童心理基础上的。而音乐学科中音乐学习的心理研究可以说在我国还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土地。这种滞后直接影响了目前音乐教学的深层次改革,即课程、教材、课堂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方式和评价等多方面的改革,有碍于二十一世纪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前景。

课程内容只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部分,是根据教学目的来组织的,呈现一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是供教师和学生展开教学活动的材料,并不完全等于教学内容。因此,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对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去使用教材和改善教学方式。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改善学习方式。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还是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和实践过程,构成教学方式的思路为,不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参考建立当代心理学、教学论等理论基础上的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学习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多种教学形式。如目前很多教师在实践中创设和开发的教学形式有:发现式、情境学习式、范例式、问题解决式、资科研习式、课堂讨论式、合作学习式、探索情感和解决矛盾式、辩论式、分层自学指导式、角色扮演式、群体调查研究式、掌握学习式等等。其中分层自主学习式是利用编制“人机交互”型的多媒体,由学生自己操纵计算机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从的设计、大量资料的“引入”、“帮助”等手段,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形式。学生喜欢的是活动性强的教学方式,例如:1.配合教学以各种形式欣赏听音乐,2.配合教学搜集音乐资料;3.老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4.希望不是老师一人讲,学生也参与教学;5.教师参与活动,如角色扮演等;6.研究音乐材料,进行间题研究式学习等等。音乐课程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走进音乐,领悟音乐和人生。因此,“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用新的信息和新的观念冲击陈旧的教学方法,加快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的步伐,是我们全体音乐教育工作者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美国教育家弗雷塔科说过一句话:“只有教师拥有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寻找自己的道路的时候,教育才有可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愿此言作为共勉。

当然,当前这次大面积而迅速的课程改革实验对我们来讲还有些不太适应,课改的某些理论还不十分成熟(如,课程标准正在征求意见进行修订),对于教学中某些问题还显得模糊和茫然,在一些操作层面尚存在着和理论相脱节的现象,甚至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

1.课堂是越“活”越好吗?

2.表扬是越多越好吗?(程式化和庸俗化的现象)

3.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问题(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要赋予它新的内涵。如必要的识谱教学的必要性和唱歌方法的习惯性培养等等)

4.学科综合的某些问题(顾彼失此的现象)

5.音乐课的音乐含量的问题(音乐课应以声响为载体,以音乐审美活动为核心)

6.如何看待主导与主体的问题

7.音乐教师自身对音乐的情感有多少的问题(只有在教学中授课者以自己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和表现才能与学生一起享受音乐的快乐和美的真谛。)

篇7:音乐鉴赏课程心得体会

这学期学了《少数民族音乐赏析》这门课程。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周课程。可是真的学到了挺多的知识。虽然现在已经是大二的后半学期了。

《少数民族音乐赏析》作为一个“必修”的校选修课,这个学期我上的是姚绍昭老师的音乐知识欣赏选修课。十几周的学习下来,虽然未必获得什么所谓的人生感悟,又或者所谓个人修养的提高,再或者其他的一大类所谓的大道理。这些东西对于年轻叛逆的青年们来说其实是最为讨厌的,而且,由于阅历的问题,我们也真的听不入耳,记不上心。但是,姚老师所带来的轻松愉悦的课程和贴近我们年纪的讲解让我至少也获益匪浅。一个学期下来。多多少少使我了解了一些音乐乐理的知识,也使我领略了中外闻名的音乐乐曲,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使我从简单的“听歌”这样的肤浅理解,到懂得欣赏音乐元素的基本欣赏方法的概念的转变。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就感觉到音乐的魅力,或许真的是这样:我们不一定都要成为音乐家,但是懂得欣赏音乐就是我们对音乐最直接的热爱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音乐宣泄出心中情绪、压力和感动就是我们对音乐最好的解释,能够从音乐中收获人生一二就是我们最大的幸运。

一.由流行音乐产生的音乐怨念。

我记得读初高中的时候,还是很多时间在听歌的,但大学以后,就少有听歌啦,也许是时间的匆忙,又或者心思的太多。音乐欣赏对不断放纵大学生活的我来说,只是一个久远的名词了。时常想,小时候的喜欢听歌也只是那时的娱乐太少,而周围同学哼唱时给的一种羡慕的压力罢了吧。

而如今长大了之后,阅历有些提升,年少的幻想也不多了,对流行音乐有不怎么感冒了。一百首流行歌之中,至少有九十九首是情情爱爱的,而且还是死去活来的那种。丫,生活中又么夸张吗?而且大多流行音乐的基调又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那种,少有激昂向上的曲、词。每次想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又或者排解下紧张的快节奏生活的压力,又或者得到一种大勇奋进的激情,可总是一听就被败坏了,各种乱七八糟的曲调,越出格越吸引眼球越商业化的越来越多,真正纯净的音乐在流行音乐中那地方还有守望着的。

对我来说,流行音乐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消遣而不是欣赏!!而大多时候,消遣的还是自身。

二.音乐欣赏兴趣的重新获得。

一开始上课,姚老师就给我们说到:“本学期的音乐欣赏不需要你们获得什么好深入的研究之类的,这些东西一个学期也学不了。同学们只要能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就可以啦!可以出去生活的压力,缓解现代生活的浮躁虚华的心情,又或者能获得一些体会是最好的事情了”的确,正如老师所说,音乐艺术只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东西,赋予太多就成了累赘,欣赏就更是无从谈起。

尔后,老师给我们听和讲解拉各种民族音乐和传统音乐,并教会我们该如何去欣赏他们,那些曲调中又有何种意义。不同于越来越浮躁的现代音乐,无论是我们国家自己的民族音乐,如信天游、走西口、各种民族的特色音乐等;又或者是西方的许多传统音乐,如脍炙人口的贝多芬等人的音乐,都是贴近我们的生活,蕴涵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和寄托。通过姚老师的讲解,我们可以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精神,而不是以前的似懂非懂,甚至把这些音乐当成噪音。如此,我们了解了许多,而音乐欣赏的趣味,也由其获得

三.音乐与乐器的鉴赏

学习过程中,我们除了对音乐的学习欣赏,同时也对各种乐器也认识啦一下,中国的传统乐器:最早的吹奏乐器有骨笛、骨哨等,埙,以及管、萧、笙等,让古典音乐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此外还有击奏乐器也极为常见,如罄、鼓。又或者如西方的竖琴、钢琴、提琴、萨克斯、号、吉他等等,总之,时代的发展,乐器也是一个最好的见证者。再美的词与声音如果没有乐器的陪伴是无法打动人的听觉器官的,就像红花总要有绿叶来陪的。当然有些乐器本来就能演奏出最打动人心的音乐。古筝的《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钢琴的《命运交响曲》。乐器欣赏本身就是一门音乐欣赏,如果用乐器来代表音乐这是不为过的。在不同的乐器奏乐中我们在寻找着属于它本身所具有的那份真谛。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体现就在对不同乐器以及它所体现的思想的诠释有这深刻的体会。

四.个人的兴趣

要说音乐的欣赏,我最喜欢的还是华夏几千年流传的古典音乐。历史厚重感如百年老酒般醇厚积淀,醇香诱人;神秘感如同神秘轶事一般若隐若现,又之遗留爪影鸿迹;更带着我们传承的风尚与寄托,让人迷醉不已。

如今,每次心烦意乱之时,或者无聊寂寞之时,又或者生活中压力很大时,我都会找点曲调来轻松舒缓一下自身,从中获得一些现代生活难以得到的平静和静心。如很多夜晚时分,一曲佛教音乐《清心咒》可以让我感觉一天的烦躁忽然远去,心不在烦恼,思绪也不在纠结郁闷。有时,也在自己出门时早早准备一点激昂的音乐来振奋自己,给自己一个好心情去面对门外的风景。虽然依旧不怎么喜欢流行音乐(以至于和同学去唱K时只能听着),但其他的音乐那么多选择怎么也给我的日常生活多增添了一丝旋律,一丝充实。

五.结束语

这学期的音乐欣赏课一眨眼就即将结束了而我与音乐之间联系是那样的没完没了、永远都不会完结。这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使我对音乐有了另一个新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我的音乐之旅才刚刚开始。

我的生活也由此多了一丝旋律和音调,而满耳朵不是充斥着都市高分贝的杂乱噪音。80后我也通过音乐得到了一分积淀和平静。

篇8:音乐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课堂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从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施展本领的舞台,教师只有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才会收获丰硕的教学成果。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状态应该是全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学会自学、互学,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和学生在与音乐的共同对话交流中,让彼此的情感得到宣泄,个性得到张扬,人性得到回归,在对音乐的欣赏感受中享受到阳光般美好灿烂的生活,使课堂充满无穷的生命活力和乐趣。这就是师生孜孜以求的完美的音乐课堂教学状态。然而我们所面临的教学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

课堂上,教师所采用的音乐材料大部分是世界名曲,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考验,并得到大家的认同得以流传至今的。但是,是什么原因影响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呢?是因为我们的唱歌教学基本上是采用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方法进行教学,而音乐教学最大的困惑还是欣赏教学。总的来说,唱歌教学的效果要优于欣赏教学。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欣赏中得到审美体验,在欣赏中丰富情感体验,在欣赏中提高自己的修养,在欣赏中理解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在欣赏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和情感世界,这才是欣赏教学的目标。但我们始终充满困惑,找不到一条符合儿童欣赏规律的路,长期陷入了教学欣赏之误区中。重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不能忽视音乐主题的主要特征,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风格,不是把大量风格类似的音乐材料堆积在一起让学生感受,而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某一首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在聆听、实践活动、思考、对比中发现并掌握音乐作品的内在特点和规律。

伴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新课程实验的优质课评比和展示活动应运而生,在音乐教学百花齐放的后面深深地隐埋着一种遗憾:今天的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明天的课是培养学生的音乐体验的,后天的课是发展学生欣赏能力的;今天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明天的主题是现代教育技术与音乐教学,等等。教师想方设法地编出新花样、创造新奇迹,为达到新效果而绞尽脑汁。有的研讨课往往使教师无所适从,不知何为好课;有的公开课成了工艺品,只能让人欣赏,确切地说是只能观赏。

可见,理想与现实永远存在着距离和矛盾。只有不断思考、不断改进,才能缩小两者之间的距离。自古至今,理想的课堂教学从来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完美的课堂教学状态及其最佳的效果却是每位教师的终极目标。如今,音乐新课程改革之路应该如何走好?一线的教师如何尽最大可能实现课程目标,创造自己完美的音乐课堂教学?这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摆在我们面前。

一、新课程标准是实现完美的教学状态的行动指南

应课改大潮之呼唤而出的《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既是教师教学规范的标准,又是学生学习的规范标准,其涉及课程的结构、理念、目标、内容、教材、评价等几个方面,已成为理想的音乐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

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体现出了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众所周知,情感态度的价值观是课程始终关注的重点,知识技能为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作用。新确立的音乐教学目标把音乐教学准确地定位为传授音乐知识技能的学科,是唱歌课、欣赏课,更是一门文化艺术课,一门面向全体学生普及艺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生修养的人文学科。这种定位明确了音乐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是实现和完成课程价值的桥梁和关键,直接体现在音乐教学领域中的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知识与相关文化等四大内容的教学中。

然而,内容标准与课程标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范畴,两者间的区别是明显的,前者是衡量是否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在达到内容标准的过程中就能体现出课程的目标,即贯穿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以及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过程方法中音乐审美体验的实现。因此只有当学生真正对美的东西产生追求的兴趣、欲望时,才能激发其创造的潜力和动力,掌握学习音乐艺术的方法;只有通过表现、创造美的途径、手段,才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创造想象的能力;也只有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南,我们才能实现完美的课堂教学状态。

二、课堂教学操作过程是实现完美的课堂教学状态的重要桥梁

作为实现和完成课程价值的重要桥梁,课堂教学操作过程应处理好下面几对关系:

1.处理好观念与行为的关系,因为观念只有通过行为才能具体落实。

2.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因为教材内容决定了教学目标的设置,而目标则是教师处理教材时应该把握的重点、难点。

3.处理好课本与教材的关系。课本是基本的教学内容,是教学材料的主要部分。在具体的教学中,只有灵活重组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音乐教学则更为重要,如果说课本资源有限,那么材料和教学空间是无限的。

4.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他们都是主创人员。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得以更好地体现。倘若离开了教师的引导,那么学生的主体发挥就无法把握,而没有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或偏离了防线,教师的引导也就是一种失败的劳动,所以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双向的,彼此是相互沟通的。

5.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关系。教师除了在课堂重视对学生能力、方法、兴趣的培养外,还要指导学生课外学习的方法,提供学生课外学习的渠道,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拓展性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

6.处理好内容与方法手段的关系。方法手段是教学中密不可分的一个部分。技术只有为教学所用,才能发挥技术的作用。

7.处理好发展个体与面向全体的关系。音乐课鼓励个性发展,提倡因材施教,但必须面向全体,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只不过发展的标准因人而异。

8.处理好知识技能与审美、情感等方面的关系。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音乐审美、情感体验,不能割裂它们之间的关系,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

总之,只有把上面八个关系处理好,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操作过程,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状态。

三、课堂师生表现是实现完美课堂教学状态的根本保障

完美的课堂教学状态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标准衡量,只能从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双方表现的状态及与教学文本的对话交流中加以了解和区分,从教学结果检验判断是否达到了最佳的或理想的教学状态。我们可以通过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从课堂教学直接体现的外在的教学状态来看,教师的教态应自然、亲切,有亲和力、吸引力。只有充满激情的教学,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只有教学环节的衔接自然和教学的过程具有层次感及有起伏有高潮,加上方法新颖,才能使课堂丰富多彩,避免强迫、机械、枯燥、重复的教学,从规范走向自然状态。其教学结果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情感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内容目标。

从课堂教学反映出来的内在的教学科学性来看,它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即符合音乐教学的规律,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使目标要求到位。其教学结果应该是,学生有了深刻的体验,得到了真正的愉悦并掌握了教学的基本内容———知识技能。只有学生的演唱演奏技得到锻炼和提高,对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升华其审美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师生在课堂上的密切配合、出色表现是实现理想的课堂教学状态的根本保障。

四、课堂教学方法是实现完美的教学状态的关键因素

有效的教学状态既是打开通向完美的音乐教学状态大门的金钥匙,又是优化教学过程,获取最佳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为此,经过摸索,我注重从歌唱教学、欣赏教学及体态律动教学等方面入手,采用如下几种方法进行施教:

(一)歌唱教学的具体步骤

1. 培养合唱意识,加强合唱基础训练,从低段抓起。

2. 运用明确的指挥手势帮助学生解决歌曲难点。

3. 善于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4. 注重整体聆听,保证歌曲的完整性。

5. 借助电教手段,充分感受歌曲。

6. 导入部分、过渡部分、教学内容部分环环相扣,保持课堂教学流畅性。

7. 以富于情感色彩的教学语言渲染情感氛围,以教师的体态语言传达情感信息。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在唱歌、欣赏、器乐活动中“顺带地进行”识谱教学,使他们能唱或视奏、听懂乐曲,做到容易学、收效快。

(二)欣赏教学的具体步骤

1. 聆听时要带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欣赏乐曲。

2. 培养学生学会整体聆听,对所听到的音乐有整体印象。

3. 结合音乐的姊妹艺术文化,多种方式进行欣赏。

我们可以像语文教学一样采用有表情的读谱式的教学来感受音乐作品、聆听作品。当然,音乐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但我们可以尝试各种能够符合音乐表现特征的方法进行教学,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曾经用综合读谱欣赏教学法,把世界名曲的旋律简化成儿童能够接受的简易音乐作品,按照年级的高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难易程度,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螺旋式教学计划,利用各种语调和象声词,以唱为主,采用唱、读、奏、演等综合活动的形式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效果很好。

(三)体态律动教学

强调从音乐入手,通过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的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把人体变成一个能够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同时,通过自身人体乐器来展示音乐的要素,并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强调、表现音乐艺术的性质。如:在音乐课《剪羊毛》上,我带领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进行剪羊毛一些简单的律动,孩子们通过身体动作,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了音乐美,体验到了音乐节奏。

总之,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实践研究,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教学系统化、科学化,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五、教师教学风格是实现完美的教学状态的首要条件

教师有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教师在课堂上的风格正是决定教学实现理想状态的首要条件,也直接影响到音乐课堂教学体现教学的人文性。尤其是教师的人格、态度、方法和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和质量能够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我在厦门实小听了一节音乐课《田野在召唤》,教师以娴熟的琴技、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姿引领孩子们尽情地畅游在艺术的深海中,仿佛伴着音乐在田野的召唤下踏着轻快的步伐快乐地郊游。学生和听课者都情不自禁地为这节课鼓掌。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加强音乐技能基本功的训练,夯实教育学、心理学功底,提高教师的艺术综合素质和修养,以自身的风格魅力影响、感召一代音乐学子的茁壮成长。

总而言之,一节音乐课要从传统杂乱的课堂教学窘境走向现代完美的课堂教学状态的理想王国,需从整个教学的手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等方面进行精雕细刻。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自身素质特长,努力做到“启发有方、诱导得法”,采取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就一定能使学生顺利而准确地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技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6.

[2]马云鹏主编.课程与教学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5.1.

上一篇:幼儿园认识左右教案下一篇:韩语俱乐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