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标准

2024-07-29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标准(通用6篇)

篇1: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标准

天津市道路交通事故过错责任认定标准

为保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公正、公开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以下简称交通事故),准确认定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过错责任,维护其合法权益,根据《天津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若干规定》第四十六条的规定,结合本市处理交通事故的实践,制定本标准。

一、本标准制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天津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若干规定》。

二、本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在本市行政区域道路内发生的交通事故。车辆在道路外发生的事故,参照本标准认定当事人的过错责任。

交通意外不适用本标准。

三、本标准适用原则

3.1、认定交通事故当事人过错责任,应当在事实基本清楚,相关证据基本查明当事人有过错,且过错与交通事故后果具有因果关系。

3.2、当事人具有交通违法行为,但不是导致交通事故形成原因的,其交通违法行为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处罚,不认定当事人事故过错责任。

3.3、尊重交通参与者合法、平等使用道路权利。侵犯他人道路通行权、优先通行权的,为认定当事人事故过错责任的首要因素。

四、本标准适用规则

4.1、一方当事人具有本标准情形,另一方当事人没有引发交通事故过错的,不论分值多少,均负全部责任。

4.2、两方或两方以上当事人具有本标准情形的,按计算分值认定事故过错责任。分值大的负主要责任,分值小的负次要责任。两方或两方以上当事人具有同一档次的分值,或各方当事人的分值相差10个百分点以内的,负同等责任。

4.3、对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时,载明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不认定当事人事故过错责任。

4.4、未造成人员伤亡,车辆碰损单车在2000元以下的事故,适用简易程序现场快速处理。

应撤离现场而未撤离的,交通警察责令其撤离,并对当事人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4.5、遇有本标准未列举情形的交通事故,由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专门机构集体研究,可不适用本标准确认当事人事故过错责任。

4.6、本标准在实施中,需做出个别分值调整的,经市政府审批后,由市公安局予以公告。

4.7、本标准自公布之日实施。实施前已认定事故当事人过错责任的,不适用该标准。尚未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的,适用该标准确认当事人事故过错责任。

五、事故过错责任认定标准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认定事故过错责任的标准为:

5.1.1 前方机动车驾驶人具有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酒后、服用国家管制药品、麻醉药品、驾驶明知安全装置不全、安全机件失灵或拼装、报废、未领取号牌的车辆、严重超载等交通违法行为,但车辆处于正常行驶状态,夜间车辆后示宽灯、制动灯光处于正常开启状态,后方机动车追尾撞击前方车辆的,后方机动车驾驶人负全部过错责任;

5.1.2 后方机动车驾驶人具有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酒后、服用国家管制药品、麻醉药品、驾驶明知安全装置不全、安全机件失灵或拼装、报废机动车辆、严重超载等交通违法行为,追尾撞击前方机动车,前方车辆逃逸的,后方机动车驾驶人负主要过错责任;

5.1.3 一方逆行,另一方具有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酒后、服用国家管制药品、麻醉药品、驾驶明知安全装置不全、安全机件失灵或拼装、报废、未领取号牌的车辆、严重超载等行为之一的,逆行一方负主要过错责任;

5.1.4 车辆、行人在有轨电车专用道内与有轨电车发生碰撞,有轨电车事先已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车辆、行人一方负全部过错责任;

5.1.5 无交通信号控制的路口,车辆未让有轨电车先行,有轨电车已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车辆一方负全部过错责任。

5.1.6 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与事故具有因果关联的过错的,除本款第2项规定的情形外,逃逸方承担主要责任。

(二)、有下例情形之一,在依分值确定事故过错责任的基础上,加重一档事故过错责任,已负主要或全部责任的不再加重事故过错责任:

5.2.1 撞击即将驶出路口的左侧驶来的机动车的;

5.2.2 撞击转弯后即将驶出路口的机动车的;

5.2.3 未履行安全义务,主动撞击他方,对产生事故后果作用较大的。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认定事故过错责任分值为10分;

5.3.1 驾驶车辆违反右侧通行的;

5.3.2 车辆、行人通过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未遵守交通信号灯指示的;

5.3.3 驾驶的机动车安全机件失效的;

5.3.4 未依法取得驾驶证驾驶机动车的;

5.3.5 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

5.3.6 驾驶已经报废的机动车上路行驶的;

5.3.7 驾驶拼装的机动车上路行驶的;

5.3.8 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控制,也没有交通警察指挥的路口没有停车瞭望,让右侧来车先行的;

5.3.9 进入环形路口,未让已在路口内的机动车先行的;

5.3.10 同车道行驶的机动车超越执行紧急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

5.3.11 驾驶机动车超过规定速度百分之五十的;

5.3.12 机动车倒车与车后的其他车辆、行人发生交通事故的;

5.3.13 通过没有方向指示灯的交叉路口,转弯的机动车未让直行的车辆和行人先行;

5.3.14 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控制也没有交通警察指挥的交叉路口,相对方向行驶的右转弯的机动车未让左转弯的车辆先行;

5.3.15 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控制也没有交通警察指挥的交叉路口,转弯的机动车未让直行的车辆先行;

5.3.16 有交通标志、标线控制的路口未让优先通行的一方先行的;

5.3.17 驾驶机动车驶入非机动车道,刮碰同方向行驶非机动车的;

5.3.18驾驶机动车在没有中心隔离设施或者没有中心线的道路上,与相对方向来车,未减速靠右行驶的;

5.3.19驾驶非机动车超越同向行驶的非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

5.3.20违反禁止性交通标志的。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认定事故过错责任分值为6分;

5.4.1 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品驾驶机动车的;

5.4.2 驾驶未领取号牌,安全技术不符合标准的车辆上路行驶的;

5.4.3 同车道前车正在左转弯、掉头时超车的;

5.4.4 与对面来车有会车可能时超车的;

5.4.5 驾驶车辆未避让执行紧急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的;

5.4.6 在铁路道口、交叉路口、窄桥、弯道、陡坡、隧道、人行横道、市区交通流量大的路段超车的;

5.4.7 超车时违反规定行驶的;

5.4.8 在有禁止掉头、左转弯标志、标线的地点掉头、左转弯的;

5.4.9 在铁路道口、交叉路口、单行路、桥梁、急弯、陡坡或者隧道中倒车的;

5.4.10 变更车道影响相关车道内机动车正常行驶的;

5.4.11 未按准驾车型驾驶机动车的;

5.4.12 开关车门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的;

5.4.13 未停车让行盲人、行走不便的残疾人、孕妇、老年人或者儿童的;

5.4.14 驾驶摩托车手离车把的;

5.4.15 同车道后车未与前车保持足以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的安全距离的;

5.4.16 行经人行横道未减速、停车让行人通行的;

5.4.17、红灯亮时,右转弯的车辆妨碍被放行车辆、行人通行的;

5.4.18、客运车超过额定乘员百分之

二十、货运车超载百分之三十的;

5.4.19、超过限速标志、标线标明的速度行驶的;

5.4.20、在没有道路中心线或同方向只有1条机动车道的道路上超速行驶的;

5.4.21、掉头、转弯、下陡坡时超速行驶的;

5.4.22、遇雾、雨、雪、沙尘、冰雹,能见度在50米以内时超速行驶的;

5.4.23、在冰雪、泥泞的道路上超速行驶的;

5.4.24、牵引发生故障的机动车时超速行驶的;

5.4.25、进出非机动车道,通过铁路道口、急弯路、窄路、窄桥时超速行驶的;

5.4.26、机动车超过规定速度驶入路口的;

5.4.27、机动车借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行驶超过规定速度的;

5.4.28、在划有导向车道的路口,未按所需行进方向驶入导向车道的;

5.4.29、向左转弯时,未靠路口中心点左侧转弯的;

5.4.30、遇停止信号时,未依次停在停止线或者路口以外的;

5.4.31、向右转弯遇有同车道前车正在等候放行信号时,未依次停车等候的;

5.4.32、遇放行信号时,未依次通过的;

5.4.33、有障碍的道路,未按规定让行的;

5.4.34、在狭窄坡路未按规定让行的;

5.4.35、在狭窄的山路,未让不靠山体的一方先行的;

5.4.36、运载超限的不可解体物品、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以及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未按规定行驶的;

5.4.37、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

5.4.38、非机动车在受阻的路段借用相邻的机动车道行驶,机动车未减速让行的;

5.4.39、机动车未按规定车道行驶的;

5.4.40、非专用车道的车辆进入专用车道行驶的;

5.4.41、机动车超车后,未同被超车辆拉开必要的距离驶回原车道的;

5.4.42、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的交叉路口,未减速慢行,让行人和优先通行的车辆通行的;

5.4.43、进出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或者在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路段左转弯、掉头未避让其他车辆和行人的;

5.4.44、机动车遇前方交叉路口交通阻塞时,未依次停在路口以外等候的;

5.4.45、机动车遇前方车辆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时,未依次停车或缓慢行驶的;

5.4.46、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遇有行人横过道路,未避让的;

5.4.47、行人遇人行道有障碍无法正常通行,借用车行道通行时,车辆未避让的;

5.4.48、会车时未减速靠右行驶,未与其他车辆、行人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的;

5.4.49、在允许掉头的地方掉头,妨碍正常行驶的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的;

5.4.50、驾驶车辆时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

5.4.51、车辆不按规定停放和违反临时停车规定的;

5.4.52、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的;

5.4.53、夜间行驶或者在容易发生危险的路段行驶,为降低行驶速度的;

5.4.54、公共汽车进站未在站点一侧单排靠边停车的;

5.4.55、公共汽车驶离站点时,未单排依顺序行驶的;

5.4.56、公共汽车在站点以外临时停车上下乘客的;

5.4.57、车辆行驶未避让清扫、设施维修等专业人员的;

5.4.58、违反警告、指示标志标线的;

5.4.59、驾驶证被暂扣、吊销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5.4.60、驶出单位、居民小区、乡间小路等,未让行其它车辆的;

5.4.61、非机动车驶过受阻路段未迅速驶回非机动车道的;

5.4.62、非机动车未在规定车道内行驶的;

5.4.63、驾驶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超速行驶的;

5.4.64、非机动车转弯前未减速慢行,伸手示意;

5.4.65、非机动车牵引、攀扶车辆或者被其他车辆牵引的;

5.4.66、驾驶非机动车双手离把或者手中持物的;

5.4.67、驾驶非机动车扶身并行,互相追逐或者曲折竞驶的;

5.4.68、非机动车向左转弯时,未靠路口中心点右侧转弯,或未让直行的车辆、行人优先通行的;

5.4.69、非机动车向右转弯遇有同方向前车正在等候放行信号,不能转弯时,未依次等候的;

5.4.70、醉酒驾驶非机动车的;

5.4.71、驾驶非机动车横过机动车道未下车推行的;

5.4.72、驾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未按规定带人或乘坐的;

5.4.73、驾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附载十二周岁以下儿童,行经交叉路口等危险路段未下车推行的;

5.4.74、跨越、倚坐隔离设施;追车、拦车、抛物击车、扒车或者实施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的;

5.4.75、在道路上使用滑板、旱冰鞋等滑行工具的;

5.4.76、在车行道内坐卧、停留、嬉闹的;

5.4.77、机动车等待通行信号或者前方受阻临时停车时,乘车人上下车辆的;

5.4.78、横过道路未走人行横道或过街设施的;

5.4.79、明知驾驶人无驾驶证或者饮酒仍乘坐的;

5.4.80、在车辆临近时突然加速横穿或者中途倒退、折返的;

5.4.81、在机动车道上拦乘机动车的;

5.4.82、乘车人在机动车道上从机动车左侧上、下车的;

5.4.83、候车点设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隔离设施上的,乘车人未直行通过非机动车道的;

5.4.84、机动车行驶中跳车的;

(五)有下列情形之一,认定事故过错责任分值为3分;

5.5.1、通过有黄灯闪烁路口,未确认安全通过的;

5.5.2、车辆未按规定载人的;

5.5.3、客运车违反规定载货、载人的;

5.5.4、货运车违反载客规定的;

5.5.5、机动车载物超长、超宽、超高的;

5.5.6、机动车违反牵引挂车规定的;

5.5.7、机动车转弯、变更车道、超车、靠路边停车、驶离停车地点或者掉头时,未按规定开启转向灯的;

5.5.8、机动车发生故障或交通事故,未按规定开启灯光,未设置警告标志的;

5.5.9、机动车违反规定牵引故障车的;

5.5.10、机动车车门、车厢没有关好时行车的;

5.5.11、在机动车驾驶室的前后窗范围内悬挂、放置妨碍驾驶人视线物品的;

5.5.12、出租车违反规定在道路上停车候客、揽客的;

5.5.13、机动车载物遗洒、飘散影响其他车辆、行人通行的;

5.5.14、机动车下坡时熄火或者空档滑行的;

5.5.15、遇前方车辆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时,机动车在人行横道、网状线区域内停车等候的;

5.5.16、驾驶摩托车在车把上悬挂物品的;

5.5.17、在实习期内,驾驶公共汽车、营运汽车或者执行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的;

5.5.18、夜间在没有路灯、照明不良或者遇有雾、雨、雪、沙尘、冰雹等低能见度情况下行驶时,未开启前照灯、示廓灯和后位灯的;

5.5.19、机动车雾天行驶未开启雾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的;

5.5.20、机动车夜间在通过急弯、坡路、拱桥、人行横道或者没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路口时,未按规定使用灯光的;

5.5.21、机动车行经漫水路或者漫水桥时,未停车察明水情,确认安全低速通过的;

5.5.22、后车发出超车信号,有让行条件,前车未减速靠右让行的;

5.5.23、机动车驾驶人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的;

5.5.24、驾驶摩托车未戴安全头盔的;

5.5.25、未按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机动车;

5.5.26、在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机动车未在确保安全、畅通的原则下通行的;

5.5.27、机动车夜间会车违反规定使用灯光的;

5.5.28、机动车制动力、夜间使用灯光等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的;

5.5.29、持已经失效的驾驶证驾驶机动车的;

5.5.30、不满12周岁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三轮车的;

5.5.31、不满16周岁在道路上驾驶畜力车、电动自行车和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的;

5.5.32、在道路上骑独轮自行车或者2人以上骑行的自行车的;

5.5.33、在道路上学习驾驶非机动车的;

5.5.34、右转弯非机动车未让相对方向行驶左转弯的车辆先行的;

5.5.35、驾驶非机动车违反规定载物的;

5.5.36、非机动车未按规定地点停放,妨碍其他车辆、行人通行的;

5.5.37、驾驶非机动车遇有前方路口交通阻塞时进入路口的;

5.5.38、自行车、三轮车加装动力装置在道路上行驶的;

5.5.39、在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驾驶非机动车未确保安全的;

5.5.40、无监护人带领的学龄前儿童、精神病患者、智障者在道路上通行的;

5.5.41、机动车行驶中,将身体部分伸出车外的;

5.5.42、机动车未停稳开车门和上下人的;

5.5.43、行人未走人行道或没有人行道的未靠边行走的;

5.5.44、行人在没有人行横道的地方,未观察来往车辆,确认安全后直行通过的;

5.5.45、在交叉路口、车行道、桥梁、地道、涵洞、过街天桥等地点散发宣传品、兜售商品、乞讨;

5.5.46、在道路上从事清扫、设施维修等专业人员未按规定穿着反光服饰的;

5.5.47、未经许可占用、挖掘道路或者跨越、穿越道路架设、增设管线设施的;

5.5.48、未在施工作业地点来车方向安全距离处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的;

(六)高速公路有下列情形之一,认定事故过错责任分值为10分;

5.6.1、行人、非机动车进入高速公路的;

5.6.2、拦截行驶车辆的;

5.6.3、机动车倒车、逆行、穿越中央分隔带掉头的;

5.6.4、机动车在匝道、加速车道或者减速车道上超车的;

5.6.5、试车或者学习驾驶机动车的;

5.6.6、机动车未与同车道前车保持规定距离的。

(七)高速公路有下列情形之一,认定事故过错责任分值为6分;

5.7.1、拖拉机、轮式专用机械车、铰接式客车、全挂拖斗车以及其他设计最高时速低于70公里的机动车进入高速公路;

5.7.2、机动车超过规定速度行驶的;

5.7.3、从机动车匝道驶入,妨碍已在高速公路内的机动车正常行驶的;

5.7.4、遇有雾、雨、雪、沙尘、冰雹等低能见度气象条件时,违反行驶规定的;

5.7.5、机动车夜间发生故障未按规定使用灯光、扩大示警距离,及时报警,未将车辆移至紧急停车带停放的;

5.7.6、发生故障或者交通事故,乘车人下车未迅速转移到右侧路肩或应急停车道内的;

5.7.7、机动车低于60公里时速行驶的;

5.7.8、载货汽车车厢载人及驾驶二轮摩托车载人的;

5.7.9、机动车通过施工作业路段时,未注意警示标志,减速行驶的;

5.7.10、机动车行驶中发生故障,有条件将车移至安全地带而未移至,或未按规定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或警告标志的;

5.7.11、机动车非紧急情况下占用车行道停车的;

5.7.12、机动车骑、轧车行道分界线或者在路肩上行驶的;

5.7.13、机动车未保障安全行驶的;

5.7.14、夜间因道路出现坍塌、坑漕、水毁、隆起及道路上障碍物未及时清除的;

5.7.15、夜间施工路段安全设施不齐全的。

(八)高速公路有下列情形之一,认定事故过错责任分值为3分;

5.8.1、因道路设施不完备,高速公路护网破损,致使行人进入高速公路的;

5.8.2、白天因道路出现坍塌、坑漕、水毁、隆起未及时修复或道路上障碍物未及时清除的。

5.8.3、白天施工路段安全设施不齐全的。

篇2: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标准

申请人:

被申请人: 申请事项:

1、依法撤销被申请人作出的第 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2、依法认定××××在本次事故中系规范操作、合法驾驶,不负本次事故的全部责任。事实与理由:

2012年4月17日。驾驶鄂S××××号重型半挂,牵引车牵引鄂S××××挂号重型厢式半挂,半挂车从昆明往贵阳方向行驶,16时20分行至沪昆高速2061千米,(小地名:叉河大桥)处时,驶入避险车道后从避险车道重点坠下山崖,造成乘车人××××当场死亡,驾驶员××××受伤。

被申请人对此次事故作出第 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申请人对此不服,特申请重新对事故进行认定,事实与理由如下:

1、发生事故段车道陂度极陡,车道靠山崖处的防护所用材质是不到1米高的沙袋,并且周围也未设置任何危险警示标志;另外,本次事故地点自该路段通车以来发生了多起严重交通事故,这足以说明事故原因不是驾驶员本身,而是道路设计不科学、不规范,且缺乏管理。故申请人认为,造成本次事故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该处道路紧急避险专用车道设置不规范、缺乏安全性。

2、事故车辆在事故前各方面的安全技术状况均合格,黔西南州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高速公路交通警察大队委托的鉴定机构对车辆事故前的安全状况作出了合格鉴定。

3、驾驶人××××在本次事故中系规范操作、合法驾驶,完全遵守道路交通规则。胡家洲有

年的大型货车驾驶经验,一直秉持安全驾驶理念。

4、被申请人对事故的成因分析仅是“此事故的发生,××××驾驶机动车未按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是造成此次事故的全部原因”,申请人认为,被申请人对此事故的认定缺乏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此认定错误。

为保护申请人及事故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安全的交通秩序,特申请重新认定,请查明事实,依法支持申请人的请求!

申请人:

篇3: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行为探析

一、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行为的性质

(一) 目前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行为性质的争议

1. 证据论

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3条中已经明确规定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证据的直接属性, 随即公安部门便取消了交通事故认定书的重新认定程序, 人民法院也相应地不再受理当事人因不服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而提起的行政诉讼。这使得当事人对于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方面认为损害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无法得到救济。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交通事故认定是一种鉴定行为 (鉴定结论) 。但是, 究其本质交通事故认定与鉴定行为还是存在区别的。

2. 具体行政行为论

诚然, 也有许多学者认为交通事故认定是种具体行政行为, 如有学者即提出,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交通行政管理机关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其他行政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实施的一种行政确认性行为”, “应当属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即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应当可诉”, (1) 刘星、李娜两位教授也认为“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是一种典型的公安具体行政行为”, “依法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2) 具体而言, 具体行政行为论的学者又细分为两个派别, 一部分学者认为交通事故认定属于行政裁决行为,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属于行政确认行为。

(二)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

所谓具体行政行为, 是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 行政机关或授权单位针对特定的人或事所采取具体措施的行为, 其行为的内容和结果将直接影响某一个人或组织的权益, 且该行为不能够对今后所发生的事重复适用, 它具有行为对象的特定性和具体化, 属于某个个人或组织, 或者某一具体社会事项”。 (3)

1. 从实质层面正确认定具体行政行为

在理论界一直存在两种学说来区分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一种是看行政行为所规定的内容能否重复适用为标准, 若不能重复适用则是具体行政行为。一种是看期限的限定, 具体行政行为是针对已经发生的事项而作出的, 抽象行政行为可以针对未来发生的事项。由此来分析交通事故认定行为, 它是针对事故发生的当事人双方作出, 对象是特定的, 再从期限上看它是在事故发生后作出的, 没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交通事故认定这一行为的核心在于责任认定, 而不是一般的事实认定。因此, 交通事故认定行为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2. 正确认清公安机关的职权

行政确认行为是“行政主体依法对相对方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和法律事实进行甄别, 给予确认、认可、证明 (或否定) 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 (4) 虽然其“并未直接处理事故当事人, 但它却产生了间接的法律效果, 是事故当事人承担法律责任的依据, 也就是说, 责任认定的作出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5) 故交通管理部门作出的这种责任认定从实质上说是一种具有确认性质的具体行政行为。首先, 从行政行为的依附性上看, 交通事故的认定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主导的独立操作的行为。其次, 从行政职能上看, 交通事故认定行为是公安机关行使道路交通管理职权, 运用行政职权对社会秩序 (交通秩序) 进行管理的一种手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公安机关作出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对事故当事人双方会间接产生一定的法律关系, 或者说会对当事人的权益产生一定的影响。所谓间接的法律关系, 就交通事故认定书而言, 在意思表示内容方面公安机关也只是对交通事故当事人情况、交通事故基本事实上加以肯定、认定, 而没有直接对当事人双方规设相关的权利或义务, 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些客观事实的认定对当事人双方均会导致一定权益的得失, 或者是法律关系上的改变。因此, 公安机关对交通事故进行认定的行为符合行政确认行为的本质要求。

二、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行为应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一) 从我国现行行政法律与立法精神上看, 应属受案范围

根据我国权力机关的职能分配, 立法机关负责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制定与修改;行政机关是立法机关的具体事务执行机关, 相对来说其体系比较庞大、冗杂。而司法机关包括法院 (审判机关) , 检察院 (监督机关) , 其职责是在保证司法独立的基础上对国家行政权进行监督, 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进行救济。昂格尔在《现代社会中的法律》也表达了同样的分权的意思:如果行政者也是法官, 他就有可能把他有义务实施的规则的含义加以扭曲以适合自己的目的。 (6) 因此为了更好地让行政权发挥自身的作用, 司法权需要运用一种“刚柔并济”的手段来对其进行制度上的监督。 (7)

(二) 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出发, 应属受案范围

我国《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 对于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秩序、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文化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 以及行政相对人法律意识的增强, 现行的行政诉讼制度愈发地适应不了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案件的处理。因此有必要完善行政诉讼制度, 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8) 另外, 从我国现行的行政法立法宗旨和构建和谐社会来看, 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已成为行政诉讼立法的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 从现代行政法的发展趋势上看, 应属受案范围

19世纪的西方国家处于资产阶级初步发展时期, 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在思想上反对封建专制与教会统治, 相应地在行政法上以“天赋人权”与“个人主义”为启蒙思想。在大陆法系表现为“公权力理论”, 英美法系表现为“控权论”, 到20世纪随着各国疆域的扩大, 政府逐渐将“手”伸到经济、教育、文化、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方面。到20世纪后期, 很大一部分国家才逐步过渡到“有限政府”。现代英国法的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采取排除的方式来列举, 再来看大陆法系的典型———法国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它采用的标准有:公务标准、公共权力标准、法律关系、法律规则标准等。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发展时间里, 也不可避免地采用积极行政的理念, 行政法的基本理念也必须与之相适应。 (9)

三、交通事故认定的救济与完善

首先, 在交通管理部门内部设立一个独立的监督机构, 专门监督交通事故认定的制作过程与当事人的投诉。这个可以借鉴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制度与合议庭制度, 具体操作上是从技术鉴定等专业领域采取自愿报名与甄选两个环节最终选择出具有资历的“人民监督员”, 在每次的认定过程中由他们与交通管理部门内部人员共同监督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制作, 在有异议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作出最终决定。

其次, 通过再审制度保障案件当事人合法权益。法官通过细致地查看事故认定书和其他相关证据材料, 便有可能发现其制作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性错误, 进而能够以关键证据不足来推翻之前的交通事故认定, 让交警部门从新鉴定。另外, 法官看程序是否合法, 他可以从做出事故认定书的交警人员入手, 看他们是否具有鉴定资格。在执法过程中应当相应地公开案件处理的进展, 避免一些简单地、粗暴的方式, 尽量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完成认定行为。

最后, 引入判例。在多元开放的社会制度特征下, 应该多多吸收外来法律判决经验, 在切实做好法的继承工作的基础上, 做好法的移植工作 (法的创新) 。这一法律判决经验的借鉴为我们在处理不服交通事故认定案件中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引入判例。法官、学者等法律大家可以收集、整理国内发生的已经被受理的交通事故认定案件, 还应当有意识地甄选一些国外的比较典型的案件, 最后汇编成为一本案例集, 编印成册分发到各级人民法院, 供法官与交通管理部门人员学习。当出现相似案件时经过本院审委会讨论并报送高院同意后方可引用。当然, 上述构想的操作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 因而我们的借鉴绝不能脱离法律经验、社会现实生活和法的本土资源。

摘要:机动车的出现无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 然而, 水能载舟, 也能覆舟, 随着机动车的发展,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也更加频繁。为了更好地整治道路交通秩序、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道路交通事故的认定问题愈发显得重要。文章主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交通事故认定行为。

关键词:交通事故认定,性质,行政确认,完善

注释

1参见刘星、李娜:《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救济途径研究》, 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5期。

2参见李亚妮、严俊:《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可诉性研究》, 载《风险管理》2007年第37期。

3参见罗豪才、湛中乐:《行政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2005年版, 第128-129页。

4参见展万程:《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行为性质及行政可诉性研究》, 载《行政与法》2001年版第29期。

5参见昂格尔:《法律格言的精神》,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68页。

6参见林孝文、冯少辉:《论交通事故认定行为的行政可诉性》, 载《行政与法》2008年第6期。

7参见李亚妮、严俊:《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可诉性研究》, 载《风险管理》2007年第37期。

篇4: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标准

关键词:交通事故;致险行为;防御性驾驶

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件。发生交通事故后,对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是重中之重,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一项核心工作,道路交通法里面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大小,过错性的严重程度,法律法规没有给出具体明确的规定,而这对责任认定至关重要,笔者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道路交通事故的现状

1.交通混行严重

在福建省内的主要城市中的不少道路上,机动车淹没在非机动车、行人大潮中缓慢行驶,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混杂交通极其严重,特别是在福州三叉街、金山、泉州九一街、浮桥等等路段,车辆的行驶相互干扰,同时交通设施设备落后,未跟上车辆的发展速度,造成交通秩序混乱,这也是交通事故数据居高不下的一项重要的事故源头。

2.非机动车遍地

尤其是在城区,非机动车的交通量异常的大,行驶密集,占用大量道路交通面积,与机动车抢行,机非混合通行,严重的影响了机动车道上机动车的正常行驶,对非机动车的管理不善,造成了非机动车交通事故屡创新高。

3.出行人流大

截至2015年8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7亿辆,全国机动车驾驶人总量达3.1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2.7亿人,加上非机动车及行人,那数据更是庞大,特别是城区人口密度大,交通流严重。

二、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

1.人的原因

能够驾驶车辆上路行驶的驾驶员大多是具备技术性驾驶技能的,然而大量的交通事故统计分析表明交通事故主要还是人的因素造成的,人对交通事故的发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交通参与者心理状态、法治观念、规则意识较差,驾驶员违章驾驶、违章超载、超速行驶、带病驾驶,一些驾驶员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把安全完全抛诸脑后,拖拉机载人,货车载人,人货混载,这些都是造成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非机动车及行人的心理状态、法治观念、规则意识也是一个极大的不稳定因素,经常出现不按规定让行,临时改变路线,临时穿行道路,也大大的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

2.车辆方面的原因

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车辆,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安全、迅速和舒适,如果车辆的性能存有瑕疵,甚至机件毁损或机械故障,如转向系、制动系、电机等,还有设计制造方面的缺陷等方面的原因,都是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隐患。

3.道路方面的原因

車辆要再道路上行驶,道路状况的好坏如何,也是影响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四、交通环境方面的原因。人、车、路三个重要因素,是交通事故的发生的关键,而交通环境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第五、管理方面的原因。交通事业随经济发展也水涨床高,但现有交通管理工作却有点不尽如人意。

三、道路交通事故形成的机理

发生交通事故,本质上是交通冲突产生了损害性后果的交通事件,即交通冲突越多,那么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就越大,产生交通事故的根源是交通冲突。冲突点的产生就是其中一方交通参与者没有尽到让行义务,没有尽到注意义务,没有按照交通指示标志行驶等存在的交通过错行为,这些过错行为引发了交通险情,如归对方没有采取对应的防御性驾驶,或者防御不成功,那么事故就发生了,从而造成不同方位的交通参与者在一定的空间发生接触碰撞。

四、防御性驾驶的事故认定

道路交通事故的过错性主要包括致险行为、防御行为以及对事故结果的部分扩大化行为,但交通参与者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的作用不是其所有行为的相加之和,他们之间会存在些许不确定性,无法简单相加,不同的行为之间可能存在吸收或者合并等问题,对作用的评估应该兼顾到参与者的不同情形,但总的来说主要是经历交通险情的出现、实施防御措施和事故的发生这么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一,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那么就不会出现交通险情,交通险情的产生就是对交通规则的违反。交通险情的产生可能是一方引起的也可能是多方引起的,此时对其作用大小的评判主要是依据其行为自身危险性的大小,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是通过防御性的大小来反应,防御性大小又是通过防御的时间、空间和能力来表现的,这个第一过程就是确定交通险情对事故发生的作用大小;

第二过程就是确定防御性行为作用的大小,当险情行为危险性较小,对有防御可能的一方首先判定防御性行为是否存在自身的错误操作或者不当降低了防御能力,从而没有充分利用应有的防御时间和空间。各方防御失误行为的作用大小与其利用自身防御时空程度成正比;

最后,经历了致险行为和防御行为后,交通事故的发生成了不可避免,从而可以得出综合性的判断,当事各方的过错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的作用大,则其承担主要责任;作用小则承担次要责任;作用相当则承担同等责任;无作用则不承担责任。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一种客观的事实评价,应当用明确的、客观的指标对事故发生的过错性、因果关系做出事实判断,尽量避免主观性的法律过错评价,致险性及防御性的衡量就是明确、具体的道路通行技术规则指标的衡量,提高责任认定的可预测性和正当性,给交通参与者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引,让交通参与者明白,下次该如何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公平公正处理,提高事故认定认同度。

参考文献:

[1]杜心全主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

[2]傅以诺,顾方平.道路交通事故致因理论概要[J].道路交通与安全,2010(6)

作者简介:

篇5: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性质和功能

杨华兴

[内容摘要]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核心环节之一,体现了道路交通管理部门的价值观:安全是基础,畅通是目标。保障这一价值观实现的手段是严格实行道路通行规则。这一价值观应当得到尊重,但其不是认定交通事故当事人过错的标准。应当建立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标准,在公开、公正、公平的条件下认定事故责任,并为法院侵权责任归责奠定基础。

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五项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此前交通事故的定义是: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他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以下简称违章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见1991年国务院令第89号“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二条)。交通事故立法定义层级(提高)和内涵(缩小)的变化,不仅导致了其外延扩展,更为重要的,交通事故处理的原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有二:

(一)2004年5月1日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管理条例”)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处理办法”)为主体的道路交通事故的特别法与“民法通则”等侵权法规范系列的一般法形成了几乎是对峙的不和谐状态,(司法实践的)结果有所谓的“优先适用特别法”,(立法)结果是:2000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发布第50号令“哈尔滨市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办法”,其他许多省市效法但层级为低,引发了“行人违章撞了白撞”的激烈争论。“安全法”颁布施行,相关法规废止,这种状态得以消除。

(二)从“处理办法”所确立的过错责任原则转变为以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构建起来的一个责任体系(安全法第76条),民法基本原则精神得以体现。

焦点集中在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机关——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这一环节。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尴尬

国家行政机关管理公共秩序、行政事务。因为道路交通秩序的特殊性,警察机关管理道路交通成为许多国家采用的管理模式,我国的实践证明,该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交通事故的发生,牵涉到公共秩序,作为主管行政机关,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有义务接警后及时处警,而且有职责加强巡逻及时发现事故。交通事故现场勘查,组织抢救受伤人员及财产,尽快恢复交通,收集肇事车辆性能证据和当事人生理精神状态证据等,都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职责。由于道路交通参与者众多,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及损失大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法律就此要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及时固定交通事故证据,为日后正确处理事故,解决社会矛盾奠定基础。这些都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法定的具体行政行为。

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是具体行政行为。1992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联合发文“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法发[1992]39号)规定:“当事人仅就公安机关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伤残评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当事人对作出的行政处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或就损害赔偿问题提起民事诉讼的,以及人民法院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时,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公安机关作出的责任认定、伤残评定确属不妥,则不予采信,以人民法院审理认定的案件事实作为定案的依据。”该规定体现的原则精神是正确的。

“处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后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上一级公安机关在接到重新认定申请书后三十日内,应当作出维持、变更或者撤消的决定。”此重新认定程序与上述“通知”精神一脉相承,构成了和谐的救济程序。

本质上讲,事故责任认定是事故处理机关在全面客观掌握事故证据的前提下对事故作出的专业评价。全面客观掌握事故证据是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但对事故作出的专业评价是供当事人和法院参考的依据,没有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格局,故不是具体行政行为;尽管法律要求行政机关对此有所作为,但这只是行政机关的一种专业行为。

法理探讨的结果应是明确的,尴尬来自于实践,而且主要是法院的审判实践。法院在审理道路交通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时普遍地一味采信事故责任认定,而对道路交通管理部门收集的现场一手证据束之高阁;行政机关的价值判断成了法院当然的价值信念。于是,事故责任认定成为交通事故处理的核心;核心自然就是焦点,矛盾就集中在事故责任认定上。一着走错,满盘皆输。地方法院开始突破上述规定,受理不服事故责任认定的行政诉讼案。司法实践的败笔越写越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1999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88次会议通过)第一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这为不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政诉讼案受理审理确立了法律依据。司法混乱导致了立法混乱。

“安全法”拨乱反正。该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当事人。”不过,造成尴尬的原因依然存在。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价值取向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价值观念肯定是道路交通行政主管机关的价值观的体现,其来源是行政管理法规,主要有:“管理条例”、“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办法”(1994年公安部令第20号)、“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处理办法”、“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1992年公安部令第10号)等。

“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宗旨规定:为了加强道路交通管理,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和畅通,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制定本条例。道路交通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责是实现交通的安全和畅通,畅通是中心,根本是社会主义建设。“处理办法”第一条规定:为正确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和惩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者,制定本办法。所谓的“交通事故责任者”即是第二条规定的“违章行为人”。交通事故的行政处理程序,应当体现“管理条例”的宗旨,除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外,还要对事故责任者进行教育和惩处,以便消除违章,实现道路交通的畅通。

为此目的,“管理条例”第六条规定(右侧通行原则):驾驶车辆,赶、骑牲畜,必须遵守右侧通行的原则。第七条规定:车辆、行人必须各行其道(各行其道原则)。借道通行的车辆或行人,应当让在其本车道内行驶的车辆或行人优先通行(优先通行原则)。遇到本条例没有规定的情形,车辆、行人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安全通行原则)。对这四项原则归并,形成两大原则:道路交通的路权原则和安全原则。其中,路权原则是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大小的根本原则,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起主导作用。“处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认定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认定事故责任时,衡量当事人责任的尺度就是上述原则,概括为一点,即:道路通行规则。

“安全法”及相关法规、规章颁行,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的目标没有变,道路通行规则仅有细小的变化。“安全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责任,并送达当事人。“安全法”事故认定继承了“处理办法”事故责任认定的形式,同时没有否定事故责任认定的标准,即路权原则和安全原则。变化仅为:

(一)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变为交通事故认定书;

(二)明确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而不是别的。

因而可以断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方法不变,原则不变,因为该行政机关的行政职责没变,价值取向没变。我们不能要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承办警察站在民法原则的高度进行事故处理,他们应当只能站在维护道路交通秩序的层面对交通事故进行认定。该变的是法院及有关立法机构,在如何平衡当事人间的利益、如何实现法律体系的和谐等方面实现自身的价值。

“处理办法”就事故处理的行政性规范现在得到了立法机关的肯定,其就人身损害赔偿和财产损害赔偿的民事权利义务规定虽是越权的,在民事基本法缺失相应规定的情况下,由行政法规作出规定以弥补不足,不失为良好的权宜之计。留给法院的,是无奈。1987年1月1日起“民法通则”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于1988年公布,其中没有较为完整的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规定;几乎同时,“管理条例”施行,其后不久,“处理办法”发布。既然是处理交通事故,法院采用“处理办法”第六章第36—40条民事赔偿标准的规定自然是信手拈来;法院审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根本目的是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民事权益,适用“处理办法”民事赔偿标准的规定是历史的选择,也被实践证明是总体正确。问题发生在法院无法回避“处理办法”第六章头条(即第35条)。“处理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者应当按照所负交通事故责任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适用这一规定自然是顺理成章的。

但适用第三十五条的后果,却使法院民事损害赔偿的归责过程被行政机关的行政责任认定所取代;行政机关的责任认定成为决定当事人民事权利义务的变速器;法院的工作,只是项目数目的加加减减,而且,最终是减法,即在当事人的请求范围内做减法。另外,法院审理案件后所确定的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中,自然就包含了“惩罚”。民事权利受到行政规范的调整,道路交通畅通的公共权利得到扩张。法院以事故(责任)认定书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已将民事法律价值体系畸形化了。

民事侵权责任归责的核心是责任者违反法定注意义务而应承担赔偿责任的过错推导,因而,道路交通主管部门以道路通行规则为标准所作出的事故(责任)认定不能与之等同。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定位

“安全法”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定位为一项包含了责任认定的证据(民事、行政、刑事?另外讨论),上文所述的“尴尬”不复存在,但问题如故。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以调解处理交通事故民事赔偿,该事故认定必定是最重要的证据,必定采用,若能形成调解协议,即使当事方不履行,该责任认定所确定的价值观将被法院认可。那么,法院直接受理审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时应持怎样的态度?立法机关应如何配套立法?

“安全法”在将事故认定书定位为证据的同时,(第73条)规定“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当事人。”显然,实质内容与此前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没有区别。其中的“责任”,显然是道路交通主管行政部门对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的一种价值判断,标准是道路通行规则和道路畅通目标。从宏观管理层面上讲,该价值观应当得到肯定。但处理交通事故民事赔偿纠纷,都是个案,面对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宏观行政管理的价值观将显得多么苍白。产生上述“尴尬”的根源没有因为“安全法”的颁行得以消除,只是缓解。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尴尬的根源是道路交通主管部门认定的责任划分经常遭受当事人的质疑,其客观公正性备受怀疑。“处理办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认定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其中,因果关系是第一原则,违章行为作用力大小是第二原则;因果关系的推导,作用力法则的确定,成为事故责任认定的核心。对于这一核心问题,道路交通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所涉了了,有所涉及的,也是粗枝大叶,层级不齐。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标准不透明,是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失去公信力的根源。如果法院一味采纳“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价值判断,就抛弃了独立审判的原则。路权原则应当得到尊重,基本人权应当受到保护。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过程公开透明,是实现这两者利益平衡的砝码。砝码最终由法官掌握。

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主要是这四个因素:路、车、气候、人。前三个因素是纯物理学的,不因地域、国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人的因素虽有差别,但人们(包括车辆驾驶人和行人)对前三者的物理性质的认识也应该趋同。道路交通领域的行为规范在不同的地域、国家的趋同性是明显的,交通事故中的因果关系和作用力法则更应趋同。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却差强人意;是科研力量不足,还是主管行政部门不愿意从国外拿来立法?至今,我国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部门规范性文件对此未有明文规定。

1995年2月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若干规定”,其第十条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事故当事人各方的违章行为在事故中的作用大小,一般按下列顺序认定责任:

(一)违反各行其道规定的;

(二)违反让行规定的;

(三)违反交通规则其他规定的;

(四)违反交通安全原则的。”这是本文作者所掌握的我国自“管理条例”颁布以来这一领域最早的规定,也是至今较好的。但其后的细化

工作却停滞不前,直至2000年,上海市公安局发布“关于本市道路交通事故严格依法定责、以责论处的通告”十八条规定,其时正是“行人违章撞了白撞”论争时期。2000年7月7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令50号颁布“哈尔滨市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暂行办法”,其第五条十六项、第六条十二项规定了道路交通当事人负全责的情形,路权至上原则发挥到了极限。各地相继出台相似规定。道路交通参与者所应负的注意义务几乎完全被抛弃。这与民法原则和现代民法发展进程成背道而驰的态势。

以一刀切的方式认定事故责任,构成了对“处理办法”第十七条的背叛。其第二款规定:“当事人有违章行为,其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有因果关系的应当负交通事故责任。当事人没有违章行为或者虽有违章行为,但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无因果关系的不负交通事故责任。”撇开单方事故不谈,交通事故一般都是双方或三方以上的多方当事人行为构成的。所以,处理交通事故,必须对多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鉴别、定性,然后比较、评估,进而确定因果关系和作用力大小。这是严谨的科学思维的过程。必须有这一过程,并且应当向当事人公开。

认定过程是科学思维的过程,应当实现法治化。2005年5月1日施行的“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确定标准”(试行)(GJBI-2005)在这方面开了个好头。“标准”将当事人的过错行为分为严重过错行为(A类)和一般过错行为(B类)———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且在事故中起主要作用的行为确定为A类行为;促成事故发生的条件,且在发生的交通事故中起次要作用的行为确定为B类行为,并明确了列举的各类行为在事故中的责任大小的排列与组合关系。该“标准”引言规定:“为保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正确地确定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保证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标准。”这正切中了原来交通事故处理中存在的”有原则没标准”状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事故认定中的暗箱操作。从标准的行文分析,三公原则的实现有了基础。

其他有些省市在立法时,没有明确认识事故(责任)认定书属证据性质,进一步强化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在民事赔偿中定量的作用,违背了“安全法”的宗旨,超越了民事立法的权限,造成了新的不和谐法治局面。

结束语

道路交通领域的通行规则的基础是自然规律、物理性状、社会效率,所形成的交通规则应蕴涵社会基本的价值观,并能为普通民众所接受。应当尽快地建立全国统一的道路通行规则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之间的原因力和作用力认定标准。规则标准公开透明,人人应当遵守,并可进行评价;法官应也有此能力,进行独立判断。

篇6: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复核申请书

黔西南州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

申请人:文玉华,男,汉族,1950年03月06日生,农民,贵州省兴义市人,住兴义市黄草坝镇水库村三组53号,居民身份证号码:***610,系爱码牌电动车驾驶人,联系电话:***。

被申请人:王芳胜,男,汉族,1958年07月19日生,住贵州省兴义市富民路11号2-2-402号,系贵E08599号轿车驾驶人,居民身份证号码:***031,联系电话:***。

申请事项:

申请人文玉华因对兴义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于2011年08月19日作出的兴公交认定[2011]第161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所认定“

1、文玉华承担事故的同等责任;

2、王芳胜承担事故的同等责任”不服,申请人认为被申请人王芳胜应负此次事故的全部责任,故依法申请复核。

事实及理由:

2011年08月06日,文玉华驾驶(后载:文良芳)爱玛牌电动车,由蓝天花园往水木清华方向行驶,21时20分,行至兴义市兴泰街道办事处水库村3组捷兴汽修厂门口处左转弯进入道路左侧水库村3组,当时申请人文玉华已经打了 1

左转向灯,可由于被申请人王芳胜系醉酒驾驶贵E08599号轿车,且车速较快而与申请人驾驶的爱玛牌电动车相撞,造成申请人文玉华、乘车人文良芳受伤、两车损坏的道路交通事故。

这个事故的发生,完全是因为被申请人王芳胜违法醉酒驾驶机动车辆所致,已涉嫌构成“危险驾驶罪”,故被申请人王芳胜应承担此次道路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而兴义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却作出双方承担同等责任的认定,这有违法律规定。

为此,申请人特书面向黔西南州公安局交警支队申请复核,望予以支持申请人的复核请求为谢!

特此申请

申请人:文玉华

2011年08月22日

附:

1、申请人的《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上一篇:小学学籍管理小组下一篇:场地经营租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