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2024-07-26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精选6篇)

篇1:《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结 题 报 告

2015年9月,我们申报了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开题以来,我们结合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按照课题设计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地理和用地理的时空界限,唤醒学生生活中的地理经验、感受,将生活中的地理信息融入课堂教学,理解、分析所学地理知识、现象。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地理能力。

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1)问题提出的背景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之一。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地理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学生生活和学习兴趣。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无趣,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最终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作为学校教育,不光是让他们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让地理学习使实际生活变得有意义。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究》的课题。本课题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以生活化的地理资源为突破口,优化和整合初中地理教材,构建一种开放的、具有探究价值的教学环境。根据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拓展学生的视野,用生活的例子来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予地理教学以生活的意义,提高学生地理素养,从而产进一步学习地理的内在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地理教学生活化“旨在结合我市地理教学实际情况,改变教学中存在的偏重传授知识和技能,而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我需要地理知识”,同时也建立了一种责任感——“学好地理知识是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校园内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管理规范和管理体制,培养一批精于“自主管理”的学生管理骨干。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意识与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自主管理模式能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实践了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 的管理理念,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我校的内涵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使之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自我管理和参与组织管理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由此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的理念。课题研究目的在于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的理念与操作模式,管理制度和管理策略,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形成自主管理文化。研究过程加强教师理论培训,改变传统观念;注重调查研究,分析以前管理模式;科学构建管理模式,在实验部门、班级试行,反馈总结后,扩大实验范围,经评价论证后,在全校推广;不断深化研究,探讨学生自主管理与学生专业能力、就业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素质发展的相关性。培养教师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并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

2、课题的界定及依据(1)课题的界定

地理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与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避免过于理性化地进行抽象的地理原理教学的状况。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出发点,以生活化的教学为突破口,通过优化和整合教材,以生活化、大众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生活化地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面向学生生活实际,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促使课本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自然现象出发,使其情为之所牵,意必为之所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从内心想用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真正的使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赋予地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和探究心理,促进学生思维的觉醒;进一步去贴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源,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在推行乡村教育的过程中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来源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改造。陶行知认为杜威 观点只是把社会生活中的东西搬一点到学校里做点缀,就像鸟笼里放上一两根树枝一样。因此陶行知强调指出:“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教育即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育很有启发,我们既不可能让学生像徐霞客那样天天跋涉于山水之间,也不能让学生天天关在学校里,像只笼中鸟,与生活世界隔离。我们要把生活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让中学地理教育处处面向生活。

第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面向生活的理论启示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被认为是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的基本思路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②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③注重协作学习,提倡师徒式传授。④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让学生自我探索。建构主义的基本思路与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的思路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中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挖掘真实的生活教育资源作为教学情景,指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系统的学习,是当前教学体制下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学最应该实现的方式之一。

第三、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蕴涵的面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学生不可能永远呆在学校,接受教育者的监督,他们早晚是要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生活的,如果没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就无法有计划地安排自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难以抵制不良倾向的侵蚀,其成长过程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他认为在孩子越小的年龄时,越多地把社会的现实情况教给他们,越有助于使其形成永恒的价值观。因而,我们应该使教育贴近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真实的成长。

这些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3)实践依据

中学地理是一门具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双重特征的学科。其学习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地理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教学中大量生活地理资源引入其中,可具有以下实践意义: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内在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有利于学生参加各类地理实践活动,从而增长学生才干,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和思想情感上的进步和提高。

这些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

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中的“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就是课堂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同时师生共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解释地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最佳教育效果。

本课题预计对以下内容进行细致研究:

第一、依据课标,搜集身边的地理生活资料,优化和整合初中地理教材与校外课程资源中的生活地理资料。

第二、以地理生活资源为载体,进行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课堂模式的实践与探究。第三、指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生活地理资源,学会记录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进行提问、分析与解答。

(2)课题研究方法

第一、行动研究法。进行学习理论、计划、实践操作以及课题研究随笔、总结的行动研究,通过撰写课题研究随笔、总结,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本课题研究的要求,做到在行动中研究,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动态中研究行动。从行动研究的高度探求问题的实质。

第二、文献研究法。查找相关资料,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找到新的生长点和支撑性理论。同时利用网络和文献,查找适合课题开展的材料。

第三、统计分析法:为增强课堂研究成果的说服力,对调查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以此作为调控整个课堂研究和实践的参照。

第四、经验总结法。对前期研究成果资料进行整理,在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总结在研究过程中的效果和经验体会,形成研究成果报告。

4、课题研究的过程

课题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5.9——2015.10)

(1)对本课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认真论证,学习相关理论,了解要本课题研究领域的动态,进一步深入理解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将“生活化地理”深植课题教师心中。(2)设计“初中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地理学习兴趣点”的调查问卷;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3)通过调查和理论学习对课题进行设计和论证,确定课题研究的详细步骤、研究方法、预期目标等,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5.11——2016.4)

(1)以地理课标作引领,收集整理地理生活资料。

题研究组成员在课标的引领下,确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本知识点,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途径,搜集与此有关的社会热点资料,进行整理排序汇总,提出使用建议,并形成网络资源,构建生活化地理素材电子资源库。(近三年内,时间越近越有价值)。

(2)以地理生活资料为载体,认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与验证。

开展“地理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通过课前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教学探索与改进,及时修改完善,形成“1+1+1”一课三用的地理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模式。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生活资料,引导学生参与地理生活资料的收集、交流与分析,观察生活主动写地理日记,提升学生主动发现生活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地理学习能力。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16.5——2016.6)(1)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写出有价值的课题研究论文及报告。

(2)将与教学相关的“生活化”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形成网络资源,整理提升课堂研究成果。

(3)课题教师执讲“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展示课并录像,并对成果进行推广交流。

5、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形成的基本观点

地理生活化教学能构建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脑、勤于探究,最终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地理教学的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知识与生活相脱离”现象。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用学生的生活实际阐述地理现象、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原理等知识,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是鲜活有趣的。

(2)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9——2016.4)主要是阶段性的调查研究报告;典型生活地理资料汇总;典型课例;随笔、反思及论文;阶段性研究报告;以及师生教、学效益的评价结果。

(3)最终研究成果:(2016.5——2016.6)

主课题研究专题集。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化地理校本课程》、《教师教学成果集粹》、《学生成果集粹》等。

提炼“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课堂模式并予以推广。(4)收获了一些文本成果

在研究过程中,收获了一系列的文本资料:《学生地理素材集锦》、《生活化地理素材集锦》、《学生地理日记》、《“生活化地理”教学模式及实践》等。

篇2:《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2011年5月顺利通过中期评估。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真正做到“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构建起充满生命活力的趣味课堂,让课堂快乐起来,高效起来.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发挥了作用,生活化地理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逐步形成沧县地理课堂教学特色。在市、县领导部门的指导下,在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沧县的地理教学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现将课题总结如下:

⒈本课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之一。我们秉承新课改的理念,力主通过“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实现课堂形式、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根本转变,继而转变师生的生存状态,转变师生的成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转变地理教育的发展方式。

当前我县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地理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无趣,课堂低效。基于此我们提出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实践研究。

要实现这一理念,教师要将教学触角深入到学生生活和他们的经历体验中,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拓展学生的视野,用生活的例子来解释课堂,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而只有这样的课堂才会打动学生,吸引学生,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生活化的课堂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课堂,即面向学生生活实际,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促使课本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案例的情境,情为之所牵,意必为之所动。能够使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赋予地理学习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和探究心理,促进学生思维的觉醒;能够更加贴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源,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旨在结合我县地理教学实际情况,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负效、无效、低效问题,继而使我县地理教学应该讲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趣味课堂;是开放、自主的探究学习课堂;是利于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

⒉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当今国外教育较注重学生学习的生活化。它涵盖着学习的趣味化、个性化及生活实践化等多方面。为与国际教育接轨,也因当今教育趋于国际化、全球化,国内许多省市对这一课题都已有研究,甚至有许多研究成果。如《构建生活的课堂》、《感悟式教学》等。但本课题目前仍极具研究价值,需要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真正的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实现课内外的学习联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生活应是快乐、明朗、充满活力与进取的, 当能指引其人生意义的。生活化的地理学习应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而充满活力的地理学习方式。能进一步倡导体现新课标思想的地理教学方式。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地理和用地理的时空界限,唤醒学生生活中的地理经验、感受,将生活中的地理信息融入课堂教学,理解、分析所学地理知识、现象。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地理能力。要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本课题立足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地理教学行为,避免课堂低效和无效劳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地理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新的探索。

⒊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生活化的课堂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课堂,即面向学生生活实际,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促使课本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案例的情境,情为之所牵,意必为之所动。能够使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赋予地理学习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和探究心理,促进学生思维的觉醒;能够更加贴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源,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⒋课题研究的目标

学习地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学会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难题,为了人们更好的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要实现这一理念,地理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让课堂生活化。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 ⑴ 构建“以学为主”的自主开放的地理课堂;⑵ 构建生活化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趣味课堂。

教师要将教学深入到学生生活和他们的经历体验中,让学生感受、领悟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中的“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就是课堂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⑴探索构建“以学为主”的自主开放的地理课堂”的方法: ⑵探索构建生活化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趣味课堂的方法。⑶探索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⒍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的思路主要有:

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遵循理论先行、科研领路,注重实践的思想,侧重于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走“实践—研究—行动—思考—发展—实践”的行动研究路线。

研究的方法主要有:

①行为研究法。对教师及学生参与课题实验的行为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调查、分析,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和调整。

②逻辑归纳法。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探讨该课题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等。

③文献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结合教学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避免重复和走弯路,为课题研究提供帮助。

⒎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㈠ 准备阶段(2010.8-2010.9)

2010年8月,全县的10名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请专家指导鉴定,修改完善课题方案。并对课题研究的任务进行了分解,确保人人负其责,个个有任务,事事有人干,从而为实验的有效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了课题组下发的专门文件,及时传达了课题组召开的专门会议精神,学习相关理论,体会教育理论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真正做到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源头上积极抓起,从氛围上积极渲染,从行动上积极引领,做好实验前各项准备工作,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等。学校请高校教授、名师到学校给课题组教师做专题培训。专家们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拓展了教师的认知领域,启发了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㈡ 研究实施阶段(2010.9-2011.6)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规划,本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三方面重点工作。

① 在深入学习典型教改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生活化地理课堂的主要特点、基本环节以及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与反思。通过研讨不断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每位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② 积极开展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活动。为了促进“生活化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向纵深发展,我县每学期都要开展一次为期一到两周的大型研讨课活动,一般安排多位教师上课,要求必须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必须自制多媒体课件,每节课后,课题组教师进行研讨。这一活动已成为我县的一项特色活动,它为年轻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同时对教师在地理课堂信息技术运用方面也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

③ 初步构建起具有我县特色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效益。

我县每学期都要开展一次全体地理教师的集体培训活动,请课题组教师谈研究心得和体会。我们先后请本县课题研究骨干教师杨帆、李俊彪、于秀明、张维民、胡秀华、杨西润、陈景芝、高红香、赵增军、卢华、杨伟等就课题研究的各个方面和全体老师做了交流。每次总结,不断提高,全体教师在交流中进步,年轻教师在交流中成长。

㈢ 总结结题阶段(2011.6-2011.8)本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三方面的工作

(1)组织进行相关教学设计、课例、学案、课堂实录、论文发表等成果评选并汇集成册,总结和提升课题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发表、获得的奖励、执教的优质课、公开课等);

(2)整理和完善课题研究档案

(3)进行结题的组织准备,通过老师、学生两个层面进行问卷论证,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填写《课题研究成果鉴定申请表》等。

⒏课题研究的成果

㈠ 我们通过以下措施构建起了“以学为主”的自主开放的地理课堂; ① 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开展“问题教学”

开展“问题教学”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听为主动学,是建设高效课堂的关键。而恰到好处的探究性提问能够置学生于探索者的地位,激发起学生探索的热情和高水平的思维,这应

该成为大家的共识。如何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呢?问题要在学生理解的疑难处,迷惑处,兴趣处,与生活的联系处来设计,以此引发学生的深思,达到解惑,激趣、拓展、运用的目的。

② 实施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讲有效,看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什么,是不是全体参与真正合作了。具有探究性的问题都可以在自学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也可将几个探究问题分给几组分别探究,共享成果,各小组成员当小老师讲述探究经过和结果,展示学习成果。

③ 改讲为导,忌讲善导。我们常说讲课有三讲三不讲。三讲就是讲学生迷惑不解的地方;讲学生产生疑问的地方;讲学生学习有难点的地方。(即使这里的讲也应是有方法的导而不是单纯的讲)三不讲就是不讲学生已学会的知识;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知识,也就是太过深奥的知识。教师的导要注重给学生提供方法,提供信息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分析、归纳总结。

④ 运用多元的教学评价激发学习激情。有人说教育的目的是唤醒、激励、鼓舞、树立信心。首先我们教师要把对学生适时的评价放在心里,让自己努力去赏识每一个学生,去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你关注学生的长处表扬学生的优点学生就乐于在你面前表现长处,久而久之他就发展了长处。你总是挑剔学生的不足,学生就会变得内心自卑表面强硬或掩盖不足但并不一定能弥补不足。教学中应创造多元的评价,而不是教师一人的专利。如生生互评、组组互评、师生互评。评价的原则应该是肯定、引导,而不是挑剔、否定。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和鼓舞。作为一种理念放在心里表现在行动上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当课堂上评价成了一种自然习惯,课堂便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充满了向上的动力。

㈡ 我们通过以下措施构建起了生活化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趣味地理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是新课标对地理课的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里新课标基本理念。根据学生心理,联系实际安排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验与体会出发,激发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从生活实际从最常见现象出发,把地理知识活用到生活事例中,让学生通过形式各样的练习和讨论养成观察、分析、概括、绘图、表达能力。

再有生活化素材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源泉,抓住了生活化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投入到探究过程中来。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①把遥远陌生的拉到身边来。如认识新疆。课始可以设置这样的学习情境:你吃过、见过新疆的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羊肉串、葡萄、哈密瓜,见过电视中的歌舞和新疆人),来听听歌曲,看看风俗、特产(放录像)。,学生的兴趣和精力很快进入到学习内容中。

②转换角色,融学习于生活。如学习北方和南方地区时,将学生分成两组既北方人和南方人,分别通过阅读教材、搜集信息资料等方法合作完成辩论,生活在北方好还是南方好。从而深刻的认识南方和北方的特点及不同。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这种辩论的学习情境。

③把游戏变为学习的方法。如记忆七大洲板块:画画这种形状看看像那种动物?我们根据刚才的记忆做个拼图游戏,拼出七大洲的位置、形态。学生兴趣盎然,轻松记住并且永难忘记。编个顺口溜记忆东南亚包括的国家及国家位置,学生兴致高涨,积极思考,所编各不相同但却记忆牢固。

④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方式。可以上一堂小组合作,利用现代多媒体电脑来完成的分析探究某种地理现象成因的地理课;可以上进行师生对话、辩论的地理课;可以上观察、绘图、实验的地理课;可以上带领学生带着课本中的地理知识去野外观察、实践,进行探索的地理课……

⑤ 练习巩固形式多样、有趣。可以课末进行分组竞赛检测;可以用课内所学来分析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可以在课中设计游戏记忆,如编顺口溜记国家名称、猜谜语记物,绘图记地形、线路;还可以板书留白生共同完成,如记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教师在学习中先板书绘图,记忆时由学生来填名称等等。总的来说练习巩固也要让学生爱学爱记。

⑥使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生活化的教学语言是平易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师要放低姿态,有时是学生的朋友与学生一起探索学习;有时是学生的学生,乐于向学生请教;有时是学生的师长,做精到的点拨与讲解;有时是学生活动的主持人,与学生一起开辩论会、研讨会、交流会;有时是学生的欣赏者,适时的评价、激励、鼓舞……在课堂上无论是教师的哪种活动都应是与学生交流、聊天式的,没有架子,不施威严,如春风般怡人,当然幽默风趣更是上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㈢ 构建起了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我们把教学活动“生活化”:“生活(导入)——教学(生活化)——生活(回归)”。“从生活中来”,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使课堂尽量成为学生感悟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接下来是“到生活中去”,就是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起点是生活,从贴近生活的实际出发,体验生活,领悟道理,作到读书明理;然后把所学的知识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好地驾驭生活,创造美好的人生,实现人生价值,教育要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㈣ 出版了《生活化地理课堂论文发表集》、《生活化地理课堂反思集》和《沧县生活化地理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㈤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优化了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形成了一支勇于开拓创新的新型教师队伍。

由杨西润、高红香完成了《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成果集》的论文发表; 由于秀明、胡秀华完成了《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的报告》的研究报告。

本课题立足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地理教学行为,避免课堂低效和无效劳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地理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新的探索。

⒐ 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 教学设备不够完善影响了研究面的扩展

虽然学校硬件设施齐全,但是并未做到每个教室都装多媒体和通网络,所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生活化地理课堂的研究有时还有些滞后,经常性的教学工作还难以推广。

㈡ 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由于我县的课题研究是全员参与性的,课题组成员存在年龄的差异,少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较落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还偏弱,有时会影响课题的全面开展。

⒑今后的设想

(一)加强培训学习

加强“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推广范围,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

(二)加大硬件投入

沧县将在所有的教室装上多媒体并联网,给每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实现让信息技术全面为教师的生活化地理课堂实践服务。

(三)总结提升推广

对于我们的生活化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完善,在总结中提升,在全县推广,让课题促进教学,促进各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总之,通过一年多的实验与探索,充分证明了生活化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从操作过程和实验成果来看,是科学的、有效的。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论文

上一篇: 2011中学地理优秀论文发表评选结果

下一篇: 《中小学教育》2011年08期目录

投票

0

收藏到

篇3:《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实施策略

1.以更新观念为前提, 紧密联系实际, 确立回归生活的课程观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我校地理课题组通过师生多次座谈、交流, 达成了共识, 在思想上确立了生活化教学的新理念:第一, 树立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的理念, 构建让学生紧密联系实际,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高效课堂。第二, 开发地理课程资源, 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生活化的趣味课堂。善用生活经验, 巧用时事材料, 活用乡土资源, 妙用多媒体技术, 常用社会实践, 把生活引进地理课堂, 填补传统教学与生活脱离的鸿沟, 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接受地理、喜爱地理、会学地理。

2.以学习“有用的地理”为依据, 立足生活体验, 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有用的地理”既是地理学科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原理及规律, 又是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有益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教师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 联系社会热点, 立足课程资源和学生生活体验, 着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会学生看“门道”、想“点子”、讲“路子”, 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和理念观察生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并养成自主探索学习的习惯。如学习“地球的运动”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解释说明“一年中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的调整及其理由”等问题,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3.以转变教师行为方式为核心,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构建生活化高效课堂

(1) 广泛征集、开发和建立生活化教学素材资料库

实现生活化教学, 素材的收集是前提。在实践中, 地理课题组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存起来”的方式, 积极搜集生活化教学素材, 创建了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资源库, 做到了共建共享。该资源库包括五部分:一是从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个方面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归类整理出《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素材一览表》;二是通过网络对许多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直接相关的“地理节日”的信息进行查阅、筛选, 形成《节日·地理资料库》;三是将“漫画”引入地理课堂, 发动学生将报纸杂志和网络上搜集到的有关漫画梳理命名, 形成《漫画·地理资料库》;四是将多年来尝试过的手势语言予以整理, 形成图文并茂的《手势·地理资料库》。五是搜集整理《谜语·地理资料库》, 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地理课堂。

(2) 大胆尝试, 探索出生活化地理教学的有效形式

第一, 举例教学。通过恰当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如学习我国的气候特点时用“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气候与农业) 或“南尖北平”“南敞北封” (气候与民居) 等作为例子, 让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具体化, 引导学生理解记忆重点、难点知识, 品味生活中的地理。

第二, 案例教学。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将学生引入到真实的案例场景中, 让学生以探讨的方式, 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参与、交流、质疑、表达, 帮助其归纳、评价、创造。

第三, 问题教学。在教学中, 设计适当的问题, 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如在学习“水资源”时设计问题:在你的周围, 你看到过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你能制订一个家庭节水计划吗?生活化的问题设计不但拉近了教学与生活的距离, 而且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健全教学评价机制为抓手, 变革评价方法, 促进生活化教学的成效

(1) 关注过程, 实施多元化的生活化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功利性, 推进生活化教学的同时应把评价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尤其是学生的举例、演讲、演示、答辩、读图与分析、观察与观测、调查、制作等成绩都应纳入评价考核之中。在方式选择上, 如果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诊断生活化教学的质量, 可以选择纸笔测验的方法;如果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可以选择档案袋评价的方法;同时结合观察法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 知道以后的努力方向。要注意发挥不同评价方法的特点, 规避其不足;还要注意调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 让学生从各种评价中体验成功, 激发动力。

(2) 发挥引领作用, 做好生活化试题的命制

在考试中命制生活化的试题至关重要, 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和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命题时应注意做到:

第一,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现实生活, 努力创设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 杜绝情境失真、不合情理和脱离日常生活的问题, 在试题中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二, 具有明确的价值指向。找准时事地理热点与考查内容的衔接点, 合理选用时事热点材料来命制试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意识,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

第三, 巧用乡土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建设, 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四, 做到图文并茂。命制试题应采用生活中常用的、有图例和注记的地图。

第五, 善用交叉学科。挖掘文学诗词、音乐中的地理信息, 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解答地理试题,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实践反思

1.有效的生活化教学以教师过硬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为支撑, 需把握“四个前提条件”

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有四个:一是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二是生活化教学资源的积累, 三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四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以知识、方法和技能为支撑的教学设计能力, 驾驭课堂与生活的结合力, 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能力。四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缺了其中任何一点都会影响生活化教学的效果。

2.生活化教学要紧抓教材中地理事物的规律性与知识性, 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教学, 切忌娱乐有余、偏离主题

教材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依据, 而课堂教学又是学生获取用以指导生活的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围绕教材内容选用生活化素材时, 要尽力选择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 或能体会到、想象到的事例。素材一定要切中要害、有说服力, 同时要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 切记不可将“兴趣”停留在材料表面, 否则就会成为娱乐性的游戏课, 就会得不偿失, 那不是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3. 生活化教学要讲究科学 , 尊重个体 差异, 不可“一刀切”

由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个体差异, 因此, 他们对生活化事例的理解和接受不一定准确和一致, 教师在教学中要讲究循序渐进、允许差错, 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生活现象与问题, 教师要有意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 可以让学生自主观察探究, 不能急于求成、盲目下结论。教师应该秉持循序渐进的理念, 只要学生有进步就是收获。

4.生活化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需要师生共同参与, 切忌教师“唱独角戏”

篇4: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关键词: 初中地理 生活化教学 实施途径 原则

一、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1.地理教学生活化概念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地理学科知识为载体,高度提炼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创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受教育,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与方法,并利用所得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源于生活,而且最终服务于生活。

2.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地理生活化教学将地理教学指向学生身边熟悉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究乐趣,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身边各种地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生活化教育引导学生运用独特的地理视角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与探究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3.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可能性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课程要求地理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人教版地理新教材积极贯彻课程改革新理念,在编排上十分注重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将中国、世界的自然和人文知识层次清晰地组合起来,同时把乡土地理纳入教学计划,使教材与学生生活环境融为一体。再者,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感受到许多地理现象,这些都为地理课堂教学联系日常生活提供了可能。

二、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生活化教学理论最初起源于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杜威认为教育和生活同生共长,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杜威的学生,他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出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这三大方面。“社会即学校”强调整个社会和生活都是教育的场所,教育与社会融为一体。“教学做合一”强调教学过程应与实践性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是在生活中进行的,教育的内容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教育理论有助于改变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

三、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具体实施途径

1.教学内容生活化

初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生活常识,初一年教材以世界地理为主体内容,主要介绍世界的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气候和陆地自然带、世界各种自然资源、居民和国家等概况,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人类、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关系。初中二年级以中国地理为主要内容,总括我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工农业等内容和中国地理的区域和划分。教材在活动环节,选取了大量富含生活气息的素材,十分贴近学生的实际。因此,教师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根据实际情况将课本中的案例替换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例如:讲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时,可以结合本地的农业生产特色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其形成条件。

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讲究时效性的学科,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地理教材中的一些信息和数据往往会滞后于现实,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握地理学科的前沿动态,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及时对教材过时信息进行更新,比如学习中国人口这部分内容时,告诉学生我国最新人口的分布特点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

2.初中地理教学课堂生活化

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基本途径,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是沟通地理与生活的平台。常常采取以下的方式:

(1)运用媒体技术。初中生感性意识强,喜欢直观的事物,运用多媒体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图片、音像、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地球公转十分抽象,教师如果采取播放动画的方式,逼真呈现公转的过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有效缩短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距离,化难为易,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

(2)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地理学科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不妨多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意识。例如:教师要提醒学生养成坚持看天气预报的习惯,为学习新的课程打下基础。

(3)引用与地理知识相关的诗文、谚语、谜语故事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异彩纷呈。诗文的创作蕴含浓厚的人文底蕴,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料。在地理教学中如果恰当地选用诗词比较准确地表述出地理现象,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促进师生互动;民间谚语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其中有不少反映出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如“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等;在地理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穿插妙趣横生的地理故事,可加深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

3.初中地理课后作业的生活化

课后作业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外延,教师要把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生活化的作业内容要尽量丰富,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比如在讲“地球和地球仪”一课时,课后布置学生自己制作简易地球仪,并在画出经纬线,以促进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4.初中地理教学课外活动生活化

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把地理课堂搬到大自然界中,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到工厂去了解工业生产的流程,利用社会的大课堂去增长学生的社会见识,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提高他们观察生活要素的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例如,初二上学期学习《水资源》后,可以利用周末带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水污染的危害,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5.初中地理教学评价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提倡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的评价机制。强调评价方式生活化,首先要做到评价内容生活化,地理作业和测试不应该拘泥于课本知识,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社会中的时事热点编制一些生活化的地理习题与试题,真正把地理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地理试题中蕴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应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从某城市近几年盛夏高温图表探究热岛效应的成因等。

四、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原则

地理生活化教学强调生活与地理的联系,然而教师在地理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把握分寸,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生活性原则。生活性原则指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因此,教师要充分分析教材,找出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挖掘教材中的生活情境和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化场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强烈的认知,体会到地理知识的生活价值。

科学性原则。生活素材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并不是所有生活经验都具有科学性,地理生活化教学要规避“泛生活化”倾向,不能纯粹充斥着生活实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关地理事实与现象进行加工提炼,首先要辨别素材是否符合科学规律,去伪存真,取其精华的部分。不能为了追求热烈的课堂气氛而创设一些华而不实的教学情境,忽略教学目标的落实。

参考文献:

篇5:《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小学低段识字的意义:

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识字不过关,不但影响儿童语文水平的提高,而且严重地阻碍了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限制儿童智力的发展。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指出:“就整个汉语学习来说,一方面要看到识字非常重要,因为它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还因为汉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另一方面要看到识字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尽早突破识字关,才能更早、更顺利地进行阅读,以便能够自由地吸纳有用的信息。其关键是确立识字教学新理念、探索识字教学新方法。”如何使学生乐学、易学、会学汉字,是老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2、课程改革的需要:

实施新课程以来,教材发生了变化,根据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生必须学会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在低年级就要掌握1200多个,约占小学识字量的一半。可见新的课程改革把低年级识字教学列入了重中之重的地位。从新教材的角度来看呢,低年级的识字量是很大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完成这么大的识字量,老师们感觉很困惑。特别是刚刚接触新教材以来,每节课都要求学生进行识字教学,老师们总觉得完不成任务。而且,由于一节课不能是光识字,还有很多的教学环节需要安排,学过的生字在课堂上复现的时间和机会少,如何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汉字成了老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低年级学生,注意常常带有情绪色彩。他们的注意不稳定、容易分散,分配能力不强,注意的范围较小。而识字量大又枯燥无味,如果教师用的方法是重复书写,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取得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学生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的识字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在识字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低年级语文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1.校本实际性

我校是花山区接收外来务工人员指定小学,生源较杂,有本市区居民的子女、还有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本学年我校共接收农民工子女160多人,留守儿童30多人。他们接受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程度不一,识字水平不一样。有些孩子已认识了近百个汉字,而有些孩子的识字量只达十几个。另外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更重要的是一种兴趣的培养,方法的引领。孩子们需要在生活中去拓展这种兴趣,去实践这些方法。它需要家长的帮助与配合。但家长受教育的程度、从事的职业、家庭经济环境等不一样,给孩子识字提供的帮助也不一样,有些家长根本不能为孩子的知识学习提供帮助。这些都给识字教学的总体实施带来了困难。在识字教学中如何做到面向全体,提高教学实效性是我校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由此,我们想到把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识字范围,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以此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

陶行知认为,生活与教育是紧密相连的。“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只有与生活密切联系,才有无穷的语文资源,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之一,只有让识字走入生活,学生学习语文才有兴趣。

2、汉字自身的特点

汉字有自身的特点,在造字原则上,由表形到表意,且意蕴丰厚,从形体上是由图形到笔画,从象形到象征,从复杂到简单,体现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经验,所以汉字来源于生活。

3、《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部分基本理念

(1)加强实践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即从识字中学会识字,从阅读中学会阅读。识字教学生活化的实施,让学生凭借已有的识字知识,进行实践,在不断学字,不断用字中逐步领悟和习得汉字规律。而不是刻意追求汉字的系统知识。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识字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以自己已有的识字知识为基础,通过合作,探究学得新的汉字,由此建构新知识,并不断调整补充旧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乐意学。本课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就是在活动中学习,在交流讨论中学习,在交往中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并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造性实践空间,使语文课程成为学生沟通社会的桥梁。

(3)体现开放性。语文课程要有大视野。识字教学生活化是大视野中的小话题,它立足现实,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建立了语文课程通向社会生活的“互联网”,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三、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充分相信学生,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充满激情,主动活泼地学习汉字。

2、参与性原则。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能力差、自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了针对性地指导,并为他们采取恰当的方法、选择表现时机,使每个参与实验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3、情境性原则。教师创设出具体、形象、生动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学习兴趣,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

4、开放性原则。识字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空间上注重教室内外环境的安排与组合,同时把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为学生识字提供丰富的素材。

四、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识字教学生活化实践与研究是跳出了单纯的“为识字而识字”的思维模式,是通过教师课堂指导,让学生乐于运用已知的识字方法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去相互合作,自觉、主动地识字。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资源,营造愉悦识字氛围,做到识字资源的生活化;创设游戏情境,激发识字热情,体现识字形式的生活化;渗透汉字学知识,做到识字方法的生活化;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做到识字环境的生活化。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儿童识字的心理过程及特征。

2、研究“识字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3、通过“识字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构建集科学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识字教学模式。

4、研究“识字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构建评价体系。

六、研究过程与做法

(一)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

2、做好课题研究前的测试与信息搜集。

3、制定课题实施细则、计划。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完成本课题研究的实质性阶段,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对实验组进行控制实验,本实验按三个阶段进行,各阶段的教育目标与要求逐步加深。

第一阶段: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找到提高识字生活化效率的切入点,收集资料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识字的实践活动,为识字生活化打下基础。第二阶段: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设立“识字成长记录袋”等方法,激发学生识字生活化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识字量、词汇量,提高识字能力。

第三阶段:教师总结识字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分析学生识字心理过程。

(三)总结阶段

1、按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进行总结。

2、写出结题报告。

3、以论文等形式进行经验交流。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张旭华 副组长:常海燕 1.探讨儿童识字的心理过程

负责人:张旭华 陈 雪 兰 莹 1.总结识字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负责人:严 挺 周 静 董晓敏 董国敏 1.构建生活化识字评价体系

负责人:常海燕 宋兴晨 陈咏梅 方 兴 1.撰写结题报告

负责人:张旭华 1.撰写课题研究的实验报告 负责人:常海燕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探讨儿童识字心理过程。

识字,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各科学习的基础。识字不过关,不但影响儿童语文水平的提高,而且严重阻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限制儿童智力的发展,所以,语文教育界历来都极度重视小学生识字学习。我校申报的《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生活化实践与研究》的课题自2007年11月被确立为市规划课题后,课题组的全体老师在市级教科研专家及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从研究儿童识字心理过程入手,探讨儿童是怎样掌握字形、字音、字义的,从而调动儿童的识字兴趣,提高儿童识字能力。

1、通过查阅资料和大量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儿童掌握汉字字形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1)泛化阶段。儿童掌握汉字字形有一个先整体,后个别笔画,服从知觉的整体性原则,具有“完形”趋势,但易漏掉字的细节部分。这就是说,儿童对字形的掌握,最初是笼统感知字形的大体轮廓,不会细致地去观察字的具体细节,特别是比较复杂的字。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老师有意识地将“藏”字中的“臣”字写成“巨” 字,学生也往往不能发现其错误。因此,了解到儿童识字的这一心理特点,老师们在识字教学时则往往更注意强调汉字细节部分,对有些学生容易混淆的字,则强调分析重点部分。(2)初步分化阶段。经过多次的感知和比较、分析、综合之后,学生对字形结构各部分有了较为精确的认识,这一阶段,学生初步建立起了汉字音、形、义之间的统一联系,对一部分字,学生见形能知其音义,听音能知其形义,用义能知其形音,如教“左”“右”时,学生往往分辨不清哪是左,哪是右,老师就编了个顺口溜:“我们写字用右手,右手下面有个口”。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记清了,不仅记住了右手,左手也记住了。教师准确把握孩子的这一识字心理特点,注意引导孩子自主识字,便可以提高孩子的识字能力。(3)精确分化阶段。在经过多次感知和反复学习、反复辩析的基础上,学生对字形之间的细微差别已有了明确分化,并且在结构和音义之间建立起了巩固的联系系统。如“辫、辨、辩、瓣”,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和反复学习、辨析,明确“辨”的中间是一点一撇,学生明白其意思是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辩”的中间是言字旁,意思是用语言来说明见解或主张;“辫”的中间是绞丝,意思是把头发分叉编成的条条;而“瓣”的中间是“瓜”,指花瓣或植物的种子、果实可以分开的小块。

2、儿童掌握字音,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直观记忆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看图识字”和借助生活经验的方式学习汉字的读音。当儿童看到“猪”字和它的图片时,借助生活经验,就想到这个字读“Zhu”;看到“月”字和它的图片时借助生活经验,就会想到这个字读“yue”。掌握儿童识字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则尽可能地利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识字。如教“马、牛、羊”三个生字时,把马、牛、羊的图片贴在绒布上,在图的下面贴上相应的汉字,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辨认。(2)拼音认读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儿童学会了拼音,依靠拼音认读汉字。在读物中,往往是上边一排是拼音,下边一排是与之对应的汉字,借助拼音来认识汉字。在课堂上,教师最常用的就是生字卡片。卡片上有生字,也有拼音,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课外,教师则鼓励孩子多读一些拼音读物,不仅可以巩固课内学过的汉字,还可以加大学生的识字量。(3)字形认读阶段。学生学习了一些基本字,特别是学习了一些可以作为汉字声旁的字之后,又懂得了一些形声字知识之后,学生看到某个形声字,就通过它的声旁来掌握它的字音的阶段。如“吗,码,妈,骂,蚂”都有一个“马”,借助声旁,知道这些字的读音为“ma”。(4)综合认读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已掌握了比较丰富的汉字字音知识,可以灵活地借助生活经验、拼音、字形等知识来掌握汉字读音的阶段。这个阶段,只要是学生学过又没有忘记的字,学生见字立即就能读出字音来,这是汉字读音能力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基本建立起了汉字音与形、义之间的联系。1.儿童对字义的掌握,大致要经历五个发展阶段:(1)实物理解阶段。儿童对字义的理解,最初是联系实物和生活经验来理解的,儿童看到“日”字,就知道它是“太阳”;看到“羊”字,就想到“山羊”这种动物等等。这种理解,是低段儿童掌握字义的一种主要形式。(2)抽象记忆阶段。儿童一边通过实物理解字义,一边在老师的教授下,通过抽象的记忆,掌握一些字的字义,包括字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如“一”字,老师告诉学生:①数的开头一位,如一、二、三……中的第一个数。②同一,一样,如“一式两份”。……这种抽象字义的理解,要靠抽象的记忆来掌握。(3)会意理解阶段。这是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之后,通过会意字的知识来理解字义的阶段。教“休”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单人旁代表人,“木”字代表树,一个人劳动累了,来到树下干什么?学生就一定会说“休息”。于是这些字的音、形、义就牢牢地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了。(4)工具书理解阶段。上述理解方法对理解意义的量是有限的,因为我们不能每个字都靠上述方法去理解,要确切的理解字义,还学会使用工具书,通过查阅工具书来理解字义。(5)联系上下文推敲阶段。查阅工具书理解字义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工具书不可能时时都在身边,每当读书,有不理解的字义都去查阅,再则,人们读书,理解字义,有时只需要大致知其意即可,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学会了联系上下文来推敲字义的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也就形成了掌握字义的最高能力。

学生是聪明的,认识事物的潜力很大,教师充分应用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原理,着重优化识字教学过程,大力开发教材及语文课程资源,就能提高学生识字兴趣,拓宽识字范围,提高识字效率。

(二)构建识字的生活化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课程实施有很强的导向、激励和反馈作用。新课程提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更多地注重激励和反馈功能,即通过评价及时的得到反馈,激励学生的兴趣,促进师生不断地改进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我校课题组的全体老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总结得出,识字生活化,评价也生活化。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是被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课题组老师根据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识字评价设定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使评价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通过以上方式建立起“四级评价”体系:一是自我评价,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自己找准今后的努力方向,更好地从生活中识字。二是同伴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了解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在今后的学习中自我完善,把同伴认的字变为自己认的字。三是教师评价,教师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进一步在生活中学习生字。四是家长参与,了解自己孩子在生活中识字的情况,提出希望,并配合学校教学。

2、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如,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汉字,充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通过建立成长记录袋后,我们发现孩子们的进步有点出乎意料,一个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写道:“我和妈妈上街到商店里买东西,我认识很多以前不认识的字。有米酒、洗衣粉、香皂……这种方法真好,我可以认识这么多字。”这个孩子还把这些字剪下来做成卡片放进成长记录袋。通过这种生活化的记录方式,让学生不仅掌握了识字方法,而且使他们对在生活中识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效果展示是评价的又一种形式。以往过分强调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造成了评价的片面性,导致了评价导向功能出现偏差。随着对课题研究的深入,课题组的老师对过程的评价愈加重视。尤其是在生活中识字更要注重其识字的过程。每个教室都有一块墙报作为展示台,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特长、收集物,来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在班上开辟“识字园地”,鼓励学生在园地中展示课外识字的成果,与大家分享,把一个人认的字,变成全班认的字。这样的展示激发了学生生活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生活中的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摒弃传统呆板的单一性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来主动参与,使学生更爱在生活中识字,使识字评价也更生活化,同时让评价的舞台更加丰富多彩。

 低段识字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运用图文,巧记生字。每一个汉字就像一幅画,这话说得一点都不假。汉字自形成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的汉字雏形就是一些可表达意、形的图画,经过人们的不断研究,汉字的形体不断的演变,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所以在教学象形字时,我们就借助图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说一说,画一画,便可以轻松地记住汉字了。

2、运用方法,巧记生字。汉字具有抽象性和形象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重要特征。识记汉字可以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识记过程就是十分有趣、十分巧妙、充满智慧、充满快乐的事情。如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

3、掌握规律,巧记生字.如,形声字兼有表音和表意功能。会意字是由几个独体字组合起来构成的。识字教学中,重在使学生掌握这些汉字规律,就能让学生学得轻松。

3、创设情景,培养识字兴趣。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老师们把生字称为“生字宝宝”,把字典称为“字典爷爷”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学习查字典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的过程。

4、给字配“画”,提高识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让学1.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思维动画”,如:教学《操场上》一课时,让学生运用想象,给生字“打、踢、拍”等配上身体动画。

5、运用游戏,提高识字效率。低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的识字量在二十个左右。从孩子的年龄特点考虑,我们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开火车、摘苹果等游戏和自选商场、菜园里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地、愉快地识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推荐和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阅读。当儿童识字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会有阅读的愿望和阅读的冲动。这时我们要及时抓住时机,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和热情,鼓励阅读,并且指导他们怎样去阅读。将识字与阅读、与生活巧妙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7、读儿歌识字。儿歌生动形象,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儿童十分喜欢。教师从课外收集一些儿歌、童谣等,《日有所诵》一书是一年级在教学时补充的儿歌读本,教师利用早读和午读时间,让学生听儿歌、背儿歌、读儿歌,圈出新认识的汉字,利用学生的无意记忆识字。就这样,学生在背儿歌中积累了语言,在读儿歌中认识了汉字,在圈圈画画中巩固了汉语拼音,可谓一举三得。

8、在生活中识字。汉字在学生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在课外生活中识字,是一种重要的识字方法,它是课堂识字的巩固与补充。如街道两旁的标牌、广告牌、标语,电视上的广告,包装袋上的汉字等,引导学生观察,学习,拓宽了学习渠道。

9、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识字。教室的园地,校园里的告示牌,橱窗里的标语,教室里的座位表,学生桌上的姓名卡,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识字的资源。 学生总结的识字方法。

猜谜识字法: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告)

口诀识字法:如,左下工,右下口,有下月,友下又。(左、右、右、友)1.2.3.4.5.6.会意字识字法:如,小土尘,小大尖。

加一加识字法:如,月+各——胳 合+鸟——鸽 换一换识字法:如,快——块 跑——泡 比一比识字法:如尖——尘 人——入(详见识字方法汇编)

   教师在实验研究中撰写的论文。(附识字教学论文汇编)课题研究的实验报告。(附实验报告)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实效

本课题自2007年11月立项以来,通过我们课题组成员的努力,在学校大力协助下,教师的识字教学方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我们学校识字实验开展顺利,学生的识字能力有了提高,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提高了教师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了仔细的调查分析,这为教师采取科学、正确的教学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又认真学习了相关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并用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课余,我们积极参加教师培训、专家培训、讲座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另外,我们主动热情地与家长联系,充分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巩固检查孩子的识字效果。

(二)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1、识字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和创造带来的快乐,使“苦学”变成了“乐学”。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2、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集中、快速的识字学习,有效地培养孩子集中注意,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孩子的阅读能力。教师们普遍反映,一向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通过识字学习的锻炼,逐渐变成从浮躁、不安分转向静心学习,理解能力也明显提高。实验证明,集中注意是孩子早慧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有了集中注意这种心理品质,就可以培养出既天真、活泼、快乐而又安静专注的优秀儿童。

3、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孩子遇到大量字形相近的字,如:鸟、乌、入、人、等,还遇到许多字形特点鲜明的字,如:妇、男、骂、尖。等,通过分辨字形结构,偏旁部首使得孩子们较早地学会比较和辨析,从而促进了观察力的发展。大量地识字可使孩子提前进入广泛阅读,知识日益丰富。我们发现,学生阅读量大了,爱看课外读物的人多了,而且有较好读书习惯。

(三)加强了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社会大课堂:到商店里去找商品名称,到街道上去找广告牌的错误,跟亲戚读名字的写法由来和意义,到电视中去找认字的故事,学生从中得到熏陶。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家长参与到其中,帮助学生解决求学所遇到的困难,及时与教师取得联系,营造一个良好的三维一体的教育网络,拓展了育人的渠道,建立了多元教育体系。

十、课题结论与评价

1、课题结论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实际,设计让识字教学生活化课堂模式,让学生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识字,掌握识字方法,探索识字规律,提高识字兴趣,让识字更好地为阅读服务,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自我评价

(1)具有实用性。由课题组教师总结出来的识字的方法与途径,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学习认知特点,孩子们在实验中走一遭,常规、习惯得到了培养,识字与阅读能力得到了提升。

(2)具有发展性。在全体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入了认真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为以后的课题研究打下了基础。

十一、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篇6:《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峄城海尔希望小学 秦守坤

2011年3月我校申报的《基于“生活实践”的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究》课题被立项为省级课题,一年来课题组成员认真组织实施。在科学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科学实践性作业和科学拓展活动中结合课题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新课程改革,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科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出发”,要“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科学的体会。要想落实新课程标准,必须转变现有学习方式,而进行“生活科学”的教学就是很好的途径,基于以上的原因,本课题组试图通过开展的课题研究,力求能达到:在学生亲自实践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创造能力等;学生有发展个性的空间,激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以开放性的教学学习策略来教学封闭性的内容,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

一、研究问题

调查研究当前科学课堂教学的现状,通过相关调查进行分析,找出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原因,指导研究活动。

发掘教材中生活实践的科学学习材料、运用实际实践中的学习材料(家庭实践、社会实践、学校实践),使学生对科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科学与实践同在,并不神秘,从而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探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实践的一般模式,让学生经历“实践——科学——实践”这样一个科学体验探究过程,即创设生活实践的问题情境,经历生活实践的学习历程,体现科学“来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生活实践练习,形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实践的良好策略。

二、研究背景

目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是强调让教育回归实践和儿童经验,科学教学的革新重在“让儿童自由探究实践”。

“生活实践”的科学课堂教学研究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又满足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实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校地处农村,师生都来自农村,对农村实践比较熟悉。农村蕴藏着丰富的本土科学教育资源,挖掘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因地制宜实施科学课堂教学,为广大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可借鉴的运作模式和经验。

三、研究程序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的重点是对教师进行学习培训,转变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科研知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我科利用各种形式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学习:1.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学习了课改《纲要》、《科学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说课》、《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案例分析》等书籍和文章;2.生活科学的理论学习。学习了《最新小学科学典型教学案例赏析》、《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科学意识》,《让科学更贴近生活》、《对小学科学生活化的思考》等书籍和文章;3.有关生活科学与当前课改紧密联系的优秀课例学习。

通过开展以上的学习,在管理上做到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老师。让课题组成员深刻理解了课题中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建立科研信心。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调查研究学生状况。

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状态、学习能力、个性特点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并做出了分析。发现在教学中学生欠缺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够大胆质疑问难,不够大胆标新立异。我们感到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教师的教学方法,试图通过开展本课题研究,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

2、大力开展生活化教学研究课,进行生活问题科学化的研究。在课题实施的第一阶段里,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对小学科学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确定授课的实际内容,大力开展生活科学教学研讨课。其中,杨建华老师执教三年级科学课,赵中新老师执教四年级科学课,皮士进老师执教了五年级的科学课,刘继华老师执教六年级的科学课,杨全成老师执教的《实践活动教学:美丽的校园》。为了保证开展课题研讨课的质量,我们规定每次的教研活动都要做到“四个要”:一要集体备课,二要全员听课,三要说课反思,四要重视评课。每节研讨课都采用各人构思——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学案)的备课方式。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做到:“一个突出”(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两个关注”(关注生活科学思想的渗透,关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三个必须”(必须是生活化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情商和学习欲望;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提问,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课外收集信息,课内人人都说、人人都做)。从而确保生活问题科学化研究的有效开展。

3、构建基于“生活实践”的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1)教材内容和探究材料要基与农村“生活实践” 教材并非经典,只是教与学的蓝本。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要把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发现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在教学中及时联系学生实际,增强针对性。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地方不能使教学内容符合我校的生活实际,各种差异是难以避免的,需要教师创作性的使用教材,优化教材内容,使之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教材上的素材不可能是每一个学生都熟悉的,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改变教材素材,进一步增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也可以根据时令季节,将内容体系重新编排,使教材更能联系学生生活实践。

“有结构的材料”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思考,能提升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的选择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实践,可以从学生身边的物品中选择,周围生活的环境,熟悉的生活物品,学生经验范围内寻找。

(2)课堂教学要基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践

课堂导入,我们努力寻找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作为一节课切入点,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提出相关问题,创设生活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语言暗示、实物设境、游戏设境、多媒体设境、网络设境等方法来创设情景,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他不是枯燥的,而是无比有趣的。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农村小学,对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实践,由扶到放,逐步实施。拓展活动时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比如指导学生在班上一角开辟生物角饲养蜗牛,在家里厨房中研究酱油、醋、食盐等的用途。3.提高课题研究,有效促进了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提高了学生群体的科学素养。学生更善于关注生活,更善于细心的观察生活,科学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教师创中教、教中创。课题组就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情况、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与研究,教师的科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得到了一定提升。

四、研究结论

1、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通过教学,使学生感觉到科学的奥妙。

2、明确了学习目标,在学习中,学生觉得学习不是死记硬背,不是应付考试,不是考取高分,而是提高自己能力,积累经验,适应社会的发展。

3、培养了探究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在个性化的、多向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在同学之间互动中,在问题的论辩中,充分放飞自己的思维,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

4、培养了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调查、收集信息,在与老师的互动中,知晓了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应用知识去进行小课题研究,使自身能力得到提高。

5、引导教师积极去研究学生的兴趣趋向,平时自由活动方式和手段,教师积极研究学生的普遍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种种活动,充分激起了学生强烈求知欲,学生在不觉中获得巨大发展。

6、研究培养了教师。在实施课题研究中,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学能力得到锻炼,理论素养得以提高。当实验教师认识到由于自身的理论素养不高而难以支撑理想的实验方案时,定期的理论学习,研究活动以及随机的讨论成了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观察、访问成了了解学生的常用手段。民主的教学氛围,开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内容、目标、方法的多元化成了每位教师每节课的自觉追求。这种变化既是教师应用新形势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也保证了研究之路科学而正确的延伸。本课研究在培养教师方面主要有:

①更新教师的角色观念

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本身素质。端正在教与学中的地位,学会把学生看作真正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习过程及体验后的结果,哪怕还仅仅是一个不够科学的认识,我们注重它,因为这是学生的闪光点,是学生探索发现的开端,只要好好地把握它,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欲望将得到进一步放大。

②更新师生的地位和关系 教师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真正理解倾听学生,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与学生的心理交流与合作,以平等信任的姿态去善待学生、接纳学生,让学生有安全感、有信任感,才能真正地为自己而学习。

③更新学习的动力

爱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源,但除了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之外,我们还积极地激发学生稳定持久的学习内驱力,让学习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孜孜以求。我们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真正主动的去学。当然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是多方面的、长期的,既可以用故事、图片、电教媒体等外在的浅层方法激发,更注重表扬、激励、成功等内在的深层方法激发培养。只有稳定的学习兴趣,才能成为持久的“能源”,使能力获得发展。

④更新学习的权力

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教师充分做好导师角色。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学生在自主收搜集信息的基础,与课本知识进行对比,适时讨论交流,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动力,从而使知识和能力相互增长。

7、教学中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①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把“教”作为辅助“学”的一种手段,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坚持“以教助学”的教学理念。

②自学与探究的关系

自学是知识的认识和积累的过程,是探究的基础,而探究发现知识,理解知识的过程,是自学的延伸,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③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所以教师要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存在问题:

1、个别实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生活科学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转变观念难度较大,致使他们有时在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努力方向:

1、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

2、深入进行课题实验,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以上是我校在开展《基于“生活实践”的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究》课题以来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兄弟学校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

3、《课程 教材 教法》作者:鲁献蓉 2003-12-8

4、《最新小学自然典型教学案例赏析》 作者:袁中学 白山出版社

5、《科学课程教学策略》 作者:郝京华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

6.《小学科学案例专题研究》 作者:喻伯军

结题报告

上一篇:《夏天的衣服》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设计下一篇:餐饮企业的广告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