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大赛教学设计

2024-07-08

初中物理大赛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初中物理大赛教学设计

市初中物理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在怀宁县石牌初中成功举办

2017年5月18—19日,安庆市初中物理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活动在怀宁县石牌初中成功举行。本次活动共有21节参赛课,21位教师经过精心准备,展示了一次次精彩的教学过程,让评委和观摩教师看到了参赛教师新颖的教学设计、灵活多变教学方法和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次活动采取选手抽签确定课题,再借班上课的形式进行比赛。评委会根据教学进度确定了两个课题,分别是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和第二节《功率》。从课来看,各位选手表现都很出色,都是通过各县市区选出来的,无论从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都能紧扣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较佳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有的从学生生活入手,通过具体事例和设问,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归纳总结物理规律,再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有的对教材的处理有创新,在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上下了功夫,通过学生实验测量数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有的教学设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引入新课时,播放视频,通过动画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熟知现象的思考;有的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组探究,自主学习,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积极培养学生动作技能领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的善于引发学生思考,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各种想法充分的表述出来,在得到肯定和否定的同时阐述其理由。另外,石牌初中的学生课堂积极思考问题、乐于探究学习的表现也让评委和观摩教师眼前一亮,展现了现代初中生应有的思维品质。

经过激烈角逐,石牌初中张如意等5名教师获得一等奖,岳西思源实验学校储婷婷等8名教师获得二等奖,望江杨湾初中梅明超等8名教师获得三等奖。此次大赛的成功举办,将对深化我市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促进中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怀宁大洼初中 郝卫兵)

篇2:初中物理大赛教学设计

专 家 点 评(初中组)01 严小玲 光的反射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高级中学

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和理念。教师设计并指导学生经历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完整的探究过程。同时教师通过模型演示,向学生展示清晰直观的反射现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语言准确、逻辑性较强,教态自然亲切,语速适中。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准确。教学中也充分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情境,能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使物理知识生活化,又使生活现象物理化。教学过程还有一处亮点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完“光的反射定律”内容后,利用变魔术的方法自然流畅、富有趣味性地引出两种不同的反射,效果好且引人入胜,激发学生获取新知的欲望。另外,教师在备课中为学生创造了进行实验探究的可行性,准备了成功性较高的学生分组实验设备,并且完全是自制的,为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减小了难度,实验效果好,可视性高。

教学建议及不足:整个教学过程大多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下完成教学任务,进行得很“顺利”。教学无生成点,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讨论、交流、评估评价。另外,教师对光污染进行大篇幅侧重介绍,不仅冲淡了本节《光的反射》的主题,也易造成学生对“光”的不好印象。

■ 02 吴聪毅 光的反射 福建省泉州市第十五中学

二号选手所讲授的《光的反射》一课基本符合新课程理念,能够以学生为本,注重整体素质的提高,注重探究式学习过程。教师精心设计了各教学环节,有效创设了物理情境,营造出了学习物理的氛围。40分钟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始终用饱满的热情感染着学生,引领学生在物理世界游戏。

1.创设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步入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如教师在引课时,用简洁但极具说服力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源和本身不发光的物体两者的区别,充分利用了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从生活走向物理,顺利进入本节内容。教师还通过欣赏图片、参与游戏等方式,运用各种感官刺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索,逐步构建知识框架。这种方式,对本节课的教学无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体验探究过程,提升科学素养

进入教学核心的内容,学生们提出诸多问题与猜想后,教师因势利导,适时合作,捕捉时机,引导思维,点拨方法,让学生们尝试合作,感受科学,体验分享。

3.关爱学生,体现人文关怀

本节课的实验教学中用到了激光手电这一工具,教师在实验前,特意强调不要用激光手电照射眼睛,以免造成伤害等注意事项,于细微之处,显现出教师对学生们的关爱。

教学建议:

1.教师在动手探究方面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但在交流、展示、分析、评价等方面包办过多,如果能让学生更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不同做法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自主提出意见,以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臵疑、交流碰撞,让学生自主得出探究结论,效果会更好。2.合理安排探究,全面掌控教学节奏。

在探究过程中,由于求全求大而导致时间过长、教学超时是本节课一大遗憾。若能将探究主题加以梳理,分明主次,将重点内容做精,简单内容淡化,将会节省一部分时间,使得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得以全面落实。

■ 03 王尚金 光的反射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二中

三号选手王尚金老师所授的《光的反射》一课,目标落实精准,整个教学过程连贯流畅,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对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训练到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对物理教学有一定的思考与探索,教学中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智慧。点评如下:

1.新课导入有新意

教师在充分了解授课对象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利用两个“游戏”让学生先体验成功,再感受挫折,使他们既体味到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甘甜,又品尝到了学识不足的苦涩,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种设计对于生长在学识教育、成功教育下的学生们来说,其感受一定是深刻的。

2.实验改进有创意

由于教师的素质较高,物理意识很强,能够不失时机地强调实验的作用,并且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囿于权威、专家的思路,将探究实验加以改进,既降低了实验的成本,又增强了实验的可操作性,使得实验的难度降低,节省了教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时效。而教师的这种做法对培养学生“不轻信、不盲从”的作风自然也是影响深远的。

3.板书设计有深意

可以看出教师在板书设计方面花费了一番心思,看似平淡的作图考查,为后面镜面反射、漫反射的教学埋下了伏笔。一经教师点破,便产生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而这一环节的过渡,也成为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教学建议:

1.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

本节课传统的讲授居多,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如果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积极地去感受,课堂气氛以及教学效果会更好。

2.切实体验探究,感受教学成果

新课程倡导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过程既要体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传承,又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与提升。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求知手段,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而本节课在探究的力度上明显不足。虽然学生们也经历了探究的各环节,但却让人有浅显、仓促的感觉。如果教师在这方面再做得深入些,让学生的手和脑像耳朵一样动起来,将会为我们呈上一节成功的教学范例。另外,导课时教师所作的铺垫,让学生原本不能及的事情,在学完本节课后仍没有机会尝试解决,这也会令学生们有所遗憾。

■ 04 魏 华平面镜成像 四川省成都市光华中学

本节课依据的教材是北师大教材第五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光学部分的教学重点之一。

教师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恰当地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在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了过程与方法,在引入和结尾环节的处理上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在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新课程的理念。

1.注重过程与体验

本节课的亮点,就是能让学生体验、感受、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和给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尤其是教师有意识创设探究的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例如:在猜想的环节,让学生用小镜子观察自己或周围的同学,根据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这样的猜想有感而发,比较真实。又如: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或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学生还可以自选器材完成科学探究,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2.关注交流与合作

教学中采用了实验演示和学生分组、师生合作的方式,在实验探究环节,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合作中又有分工,之后再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既有师生共同评估,又培养了学生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精神。

3.有意识实现“教与学”角色的转变

在提出猜想之后,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没有为学生直接提供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方案,教师能转变角色,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则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4.科学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

本节课能体现科学探究的七要素,学生在课堂中能基本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物理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探究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本身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引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因素;在师生共议中,缺少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缺少必要的情景创设,因而使学生没有新问题的生成;有些环节设计得不够合理,致使课程超时。

■ 05 周静虹平面镜成像 甘肃省兰州市第十四中学

教师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并实施了一节体现新课程标准思想和理念的课堂教学。针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师精心设计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像的特点是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从像物的大小关系,像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左右关系、上下关系进行了猜想。然后师生经历设计实验方案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不用“镜子”而用“玻璃板”的道理,同时渗透出“替代”的研究方法,“虚像”的概念也进行了恰当的引入。

教师精心设计实验,关注全体学生动手、动脑,注重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实验过程中教师细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确定像的位臵,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玻璃板后面即像的一侧平放一张复写纸,使得像能更加清晰,更易于确定像的位臵。对于玻璃板要放竖直及如何操作、如何减小误差都有设计讨论。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验记录纸对折,从而总结出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方法巧妙自然,过程流畅。此后又引领学生欣赏了自然界中由平面镜成像形成的“对称之美丽”,渗透了人文教育。

建议及不足:教学中的探究教学过程显得不够深入,时间不很充分。课堂上缺少学生之间充分的思维碰撞与交流。无论是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讨论,还是对结论的分析论证,学生之间的评价、评估都很少。教师应引导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去探究,在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这方面再提高一些。

■ 06 王 宪平面镜成像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

这是一堂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地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成功课例。

教师的教学设计从三维目标的制订到重点、难点的确定和突破,都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本,以知识为载体,激情引趣,亲历探究,培养科学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落实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具有如下特点:

引课的材料新颖,有效引发认知冲突,达到了创设情境、引发兴趣、自然引入研究课题这一目的。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动手实验,使学生感悟了虚像的概念。

教师充分地抓住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这一核心,使各个探究环节相扣相连、逐渐深入,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实践的过程,让学生自己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的探究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共同发现、共同协商解决探究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教师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给学生恰当的点拨,使学生领略由百思不得其解到茅塞顿开之愉悦。教师把发现的机会,思考的空间、时间还给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教师又是学生探究新知的引导者,学生们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个较完整的过程,在构建新知识的同时,科学素养得以培养。

对学生的亮点的不夸张、恰当的评价,激励着学生的探究学习步步深入。调动学生互评,培养了学生倾听、沟通、提取信息、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物理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发现,去讨论,去创造。

对教学节奏有张有弛的把握。在紧张的探究之后,在美妙的音乐中欣赏“水中倒影”的图片,体会对称的美,巧妙地将知识应用融入其中。与学生的小游戏--模拟平面镜中的像--一个简单的人体侧躯运动,又让学生体悟到平面镜的特点,使本节课达到第一个高潮。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用唐朝李世民这段简短且富有哲理的话再次将课推上高潮,体现出教师在注重物理文化的同时,又使科学与人文有机结合。

不足之处:

实验探究的数据收集效度较低,不够可靠,个别物理概念表述的完整性有待完善。引课的小实验需要改进:将水浇到“火焰”上并让水位升到淹没火焰的位臵,效果会更好。对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用没点燃的蜡烛替代像的替代法应作详细的讲解。

■ 07 丁克凡平面镜成像 湖北省襄樊市二十三中

丁克凡老师的《平面镜》一课基本能按新课标理念设计,并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经历探究的各个环节: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提出猜想,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能及时组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师生合作解决困难,并鼓励学生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培养以实验为本的思想;注重对学生进行物理研究方法的传播,并在分析实验数据时及时地抓住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在进行交流时能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发现不足,从而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在突破平面镜成像原理这一难点时,通过简易的自制教具,将虚像的原理形象、直观、巧妙地讲解透彻。

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及建议:

1.整个探究环节中,有许多环节是由教师细致指引学生完成,教师放手不够。应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遇到困难,克服困难,从而体会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样对学生能力培养更有效。

2.有些环节处理过于模式化、框架化。总想让学生按自己事先设计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中随机性不好。

3.教师授课中语言的生动性、启发性若再加强一些,授课会更完美。

4.应再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对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过程评价应适时进行。

■ 08 刘国华 光的折射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风华中学

教师语言亲切、流畅、逻辑性较强。组织教学和与学生的交流较好,亲和力较强,课堂调控能力较强,实验操作规范,基本素质较高。体现了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合作与交流,以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领悟探究的得失,获得成功的喜悦,是一节探究型的好课。

本节课在设计上追求创新,追求突破。整体设计程序性较强,三维目标落实基本到位。利用“综艺节目”引入课程的方式新颖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叉鱼实验为线索,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层层深入,此实验器材设计巧妙、生动,颇有新意,效果较好。在实验过程中注重以问题发现为线索,倡导交流合作,较好地协调了学生积极参与,较好地体现了教学民主观,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同时适时进行安全教育,体现了人文精神。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适时有度,探究实施较有效和有深度。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方面尤其突出,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光通过半圆玻璃后发生折射的问题上思维转换巧妙,很自然地把实际现象抽象为物理问题呈现,既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又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光的折射。最后对光的折射现象欣赏的配乐解说,让学生在欣赏大自然的美的同时领悟物理知识的应用,有机地将情感教育融入物理教学之中。

建议:

实验器材的改进有新意的同时,应考虑不要把简单的问题过于复杂化,同时可考虑它的功能性。关注学生的过程评价有点过多。应在总结的基础上突出光折射的特点,重点讲解。引入的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进一步挖掘利用,发挥它的资源作用。“是真是假”这样的措辞,容易造成学生的误解。普通话水平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 09 息 红 光的折射 天津市新华中学

息红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让人感到她是一位十分优秀的青年教师。她教态自然、大方,富于美感,让学生感到亲切;语言表述准确、简洁,有较强的亲和力,使紧张的比赛场地很快变成师生和谐、民主的课堂。

本节课最突出的是实验设计、实验仪器、实验过程。仪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视性好。仪器用水雾产生器解决了光路可见的难题,虽然水雾的浓淡还需调节略嫌麻烦,但光源的位臵,光线的方向、角度的可调节性,清晰的光路图让学生产生兴趣,获取成功,为本节课增添了亮点。略感不足的是仪器结构较为复杂,上下激光笔设计、角度转动等给制作带来困难,使用方便但推广价值尚有待商榷。教学设计上还有两个亮点,首先是采用对比法的教学方式,把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内容进行比较。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方法的渗透。其次是学生的实验探究。设计力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突出探究,突出让学生学会学习、自己主动学习。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经历猜想、提出问题、设计方案的过程,动脑动手做实验,并交流讨论了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完成并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的,是一堂比较成功、有实效的优质课。

建议:

对比法教学应进一步拓展、延伸。旧知识、旧方法的使用上还要认真推敲,引出新问题之后还应进一步充实,否则就达不到对比的作用。

自主探究应更开放些,学生应更自主些。学生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等过程在课堂上都完成得很好。但因为实验仪器的多功效,已为学生的实验做好准备,我以为可以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实验,集体交流讨论,感悟出新知识,以减少流于形式的说法。

■ 10 李桂英 光的折射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九中

本节课授课教师从展现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例(播放海底世界录像)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授课时用自制的简易小磁性光路演示板引导学生猜想折射方向,效果好,既方便实用,又能解决问题。这种利用模型展现光路的方法,更形象地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同时可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注重探究学习,注意知识目标的落实,精心设计实验,把演示实验调整为分组的学生探究实验。这便于学生对折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便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观察在物理实验中的重要性,更可让学生体验物理探究的乐趣和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设计实验中,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分组实验选用了香皂盒及激光笔,易于操作,既实用,现象又明显。器材来源于生活,体积小。香皂盒密闭性好,事先又通过卫生香烟,可长时间保持烟雾,增强了光路的可见度,便于实验探究。

总体上本节课注重教学设计中的实验,语言规范,条理清楚,教学效果明显。教师最后给学生展现一个美丽奇妙的折射世界,让学生登陆自己的网站了解折射的有趣知识,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人生观和情感教育,基本上是一节比较成功的优质课。

遗憾之处:

在探究过程的落实中,教师在课堂中讲述较多,学生思考的余地不够,过程评价未能体现,互动较少。学生的探究要求被忽视,没能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和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

■ 11 盛 军 光的折射 辽宁省本溪市实验中学

教师教态亲切自然,有亲和力,语言风趣,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本领和应变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足见教师的个人素质较好。

本节课线索清晰,各环节过渡较自然,以生活中熟悉的物理现象为载体,贯穿整堂课。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物理,并设法弄清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进生活的理念。也让学生领略了物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学中能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关注过程性评价。在实验仪器的设计方面很有新意。如模拟渔夫叉鱼场景的装臵简便、易操作、效果好,且具有更多功能和实用价值。又如光的折射现象观察仪,教师仅在毛玻璃板上直接粘了一张黄色包装胶带,就使得光的折射现象的可见度大大提高。整堂课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

本节课也还有些方面值得商榷:

1.引入新课的视频所创设的情境实效性不高。

2.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不够注重,不少规律不能大胆地放给学生去探究,而以教师演示后学生模仿或是对已给规律进行验证的实验居多。

3.在以学生为本这方面表现得尚不够,教师提示或进行引导叙述的语言过多,学生独立思考或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和时间不足。

4.个别地方教学语言不够严密。

5.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宝贵再生资源,如:激光射到鱼身上,在倒水时光斑的移动现象等。

■ 12 龚 舒 光的折射 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

本节课教师教态自然,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科学探究,充分渗透科学探究的实验研究方法。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落实到位,课堂结构设计合理,能将各种多媒体手段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听课的学生与教师感觉轻松。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注重情景创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出“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体验探究的乐趣。

自制的光的折射实验仪器简洁明了,学生手边的每块玻璃砖都附上黑纸,玻璃砖上还画有直线,非常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且效果明显,学生利用教师自制的折射演示仪探究折射规律时较为方便,很容易发现“三线共面、光路可逆、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关系”。

但整堂课的教学过于程序化,各部分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流畅,有些生硬,知识迁移不足,学生举出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潜在水中看岸边的景色更近”这一错误例子时,教师没有加以评价,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评价不足,体现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尚有待提高。

■ 13 任欢菁 凸透镜成像 上海市民办立达中学

任欢菁老师的《凸透镜成像》一课,三维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清晰明快,运用了先进技术,实验创新,课堂充满活力,极具魅力,给学生和听课教师以美的享受。她的课是一堂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对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示范作用的好课。

本节课有以下两大突出的亮点:

1.实验创新。任欢菁老师设计的学生探究实验不是在以往实验的基础上作简单的改进,而是一种具有真正现实意义的发明创造。她成像实验中的发光物体由四个发光二极管排列而成,用红、白两种颜色区别像的倒正,同时在发光体和光屏上都标上同样高度的格子,具有稳定、量化、无污染的特点,有效降低了对实验环境的要求。她的创新实验,使学生在科学情趣的引导下成为投入科学探究的主角,获得了印象鲜明的物理规律。她为学生重视科学实验、重视创造发明提供了实例展示,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最好的榜样。在探究实验的交流评估阶段,她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处理了多组实验数据,突破了“像与物所在范围确定”这一教学难点。

2.设计巧妙。任欢菁老师的教学设计突出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科学探究为主线,通过合作探究实验,让学生自主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体验和感悟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提高了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利用亚洲第一高塔“东方明珠”电视塔创设探究情景,导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对实验器材、调试方法和注意事项的介绍,为学生的探究打下了基础。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分组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动手实验、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等探究过程。不同小组分别进行缩小像和放大像的实验,既解决了时间紧的矛盾,又让学生体验到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课程最后,又利用“东方明珠”电视塔进行教学反馈,使得整节课前后呼应。她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进行点拨和引导,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节课有以下两点可进一步完善:

1.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要有充分的认识。由于初二学生的数学基础有限,探究实验中变量的讨论环节可以不在本节课中出现,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及时的反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能较多地关注了教学设计的实施,对学生课堂生成的个别问题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14 胡彬霞 凸透镜成像 广西省桂林市中山中学

胡彬霞老师执教的《凸透镜成像--照相机的成像规律》这堂课,教学过程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并能得到落实。教学中能以学生发展为本,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渗透物理思维方法的教育。在实施探究式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一组她自己儿时的照片来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比较自然。教师能精心设计实验实施教学,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动脑,教师实验操作规范、合理,实验能力比较强,重视科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教师教学富有激情,语言流畅,表达具有逻辑性和感染力。板书合理且具有艺术性。

老师在教学中有大胆的鼓励,恰当的适时评价,尝试用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激励学生,但教师的现代技能还显得薄弱。总之,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本堂课有待商榷之处有:

1.课题中的“照相机的成像规律”表述不严密,需斟酌。

2.在学生提出“蜡烛所成倒立的像是虚像,因为手指放在像上烧不着”时,教师对学生的思维点拨还不到位。在学生摆放错了“福娃”的像时,教师对学生思维障碍之处关注不够。

3.对学生探究实验的指导还需深入,对学生实验所得数据存在的问题需及时地加以正确的评判、分析和处理。

4.提问还需加强适切性,如:“下面请同学介绍两个概念……”

■ 15 刘秋伟 凸透镜成像 贵州省威宁民族中学

教学目标的设计比较切合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基本能得到落实。本节课教师设臵了一系列的“发现式”学习活动,力图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并提供了较多的时间与较大的空间。实验器材的安排与设臵为学生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实验操作技能比较强,多媒体的使用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课堂组织能力尚好,整体实施情况良好。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有:

1.教学流程不尽合理。如,在PPT上先呈现了“照相机、放大镜、幻灯机原理”,然后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可能会降低实验探究效果的达成度。

2.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来说,还要提高探究的开放度。

3.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找到像”不太明确,可能会导致学生实验得到的数据差异较大。另外,在学生实验数据有明显差异时,教师处理不当。如:物距u相同,像距v差异较大时,教师没有关注;物距u=15 cm(在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像距v等于20 cm(等于两倍的焦距)时,教师一笔带过,缺乏科学严谨性。

4.教师还应加强语言的规范与准确性,板书的规范性与艺术性也有待加强。

■ 16 曹含芳 变阻器 湖南省长沙市稻田中学

整节课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流畅、自然,一气呵成,教师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亲自总结出变阻器的工作原理,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并学会正确的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教学设计注意了以学生为本,注重探究式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能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

教师的基本素质很好,语言清晰流畅,简洁生动,能够很好地使用普通话。教师的姿态表情很具有亲和力,能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能够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操作准确,教具的使用、实验的演示较为熟练,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缺点及不足之处:

1.无板书,现在已经不提倡“无粉笔”教学,因为有些问题或结论仍要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随时看到并进行思考。

2.教师讲述过多过细,表现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放心,例如:对“铅笔芯接入电路”这一简单操作,教师进行了过于细致的交待,生怕学生接不好,这样会显得是让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指令。

3.课后无作业。

4.重点不突出,重点应放在变阻器的使用上。

5.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水平低。

6.过多地依赖课件。■ 17 朱学军 变阻器 安徽省阜阳市第十六中学

本节课从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方法渗透、师生互动、教学实效等诸多方面都反映出该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实践都是比较到位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情景的创设得当、适时。以提出问题营造了较好的氛围,同时提供了材料背景。

教学目标的制订重点突出,难度适当,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实施从原理、结构、连接,到注意事项、巩固拓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知识构建自然流畅。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探究能力,渗透着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教育。

识别滑动变阻器时,教师让学生阅读、观察并表述出来,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认可,从而激励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放手让学生做实验,体现了对学生的信任。

教师的语言流畅、诙谐幽默,教态自然,表现出该教师很好的教学基本功和心理素质。

以歌曲为本课作结,利用歌词总结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令学生不是想着作业的负担,而是在歌声中结束此课,很有创意。

不足:

教学中个别地方语言有点随意,教师的语气可以更富有激情。

■ 18 刘超洋 变阻器 江西省赣州市厚德中学

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探究式学习过程与方法,渗透科学教育方法。

引课新颖恰当,利用常见的收音机揭开调节音量的奥妙,真正体现了物理从生活中来,又走向生活的理念,联系实际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

语言诙谐幽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亲近感。

自制滑动变阻器的模型。

教学设计巧妙简单。例如:用粉笔解决了变阻器的结构设计问题,自制的霓虹灯变阻器巧妙地解决了变阻器的特点。

教学方式多样化,有小组讨论、同学交流、动手设计制作、教师演示展示、分组实验等。

不足:

教学重点不太突出,在变阻器的制作上不应花费那么多的时间。

语言不够准确、精练,老师的搞笑语言太多,未能给学生创设安静思考的环境。

教学中师生、生生间的评价过多。

教师的语言讲述过多。

最后一个环节提到的电子琴原理有待研究。

有几次打断学生思路的地方。

应用举例略为不足。

板书设计要注意条理性。

■ 19 闫 芳 变阻器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

以“舞台表演”引入,引起学生的好奇,之后及时拿出器材背后的装臵让学生观察,很好地进入到本节课的教学之中。因此,情景导入很好。

课堂组织自然流畅,层次分明,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的素质较好,语言规范,表达科学清晰,能适当进行过程性评价。课件的使用与自制教具的使用突破了难点,强调了重点。

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学习做到了有机的结合。

在探究时设臵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要求。

不足之处:

本节课较沉闷,提出的问题过难,学生无法回答。

对学生的启发不够。

上课缺乏激情。

有些表演的感觉。

组织教学,时间把握不准确。

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讨论较少。

教师讲授过多,探究过程没有作为重点,流于形式。

■ 20 孙 霞 变阻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兵团二中

孙霞教师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起到引导组织的作用。她在教学中能够创设情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创作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孙老师整堂课的教学设计逻辑性较强,能层层深入提示事物的本质,并以问题发现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特别是在滑动变阻器的结构上,通过找不足,寻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做得较到位,有独创之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流畅,引导思路清晰。这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同时发展了思维,并且使合作的精神得以体现,促进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既使物理课程标准得到了落实,又达到了评价的目的。教师授课时充满激情,整堂课效果较好。

建议:

教师上课时语速应再放慢些,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思考空间,同时更科学地分配各环节所占时间的比例。

■ 21 陈红梅 变阻器 山西省太原理工大学实验中学

陈红梅老师《变阻器》这节课是一节较成功的物理课,课程设计能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在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维,对变阻器的原理、结构、应用及扩展应用各环节处理得较为恰当,重点较为突出。媒体的辅助作用较好,教师也表现出了较好的示范作用,教材研究到位,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

建议:

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准确、恰当、及时的评价,并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互动机会,应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而不只是老师问学生答。另外,教师的语言应再丰富一些,这样学生思维的效果会更好。

总体来说,本节课很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 22 王 峰 变阻器 山东省济宁师专附中

王峰老师所讲的《变阻器》一课,在整体设计上,理解贯彻了义务教育课改新标准,能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用自制的可变亮度灯引入新课,简单明了,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注重探究式学习过程,采用“情景-探究-应用”的模式,通过四个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制变阻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实验技能,使学生亲身体验了自制仪器的成就感,培养了学生运用观察、自学、讨论、交流等各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在对比自制仪器与实验室变阻器时,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评价,又能及时发现不足。在改进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经验,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并且教师能从学生的回答中,敏锐发现问题并指导其转换思想,这是种思想方法教学的渗透。

本课最精彩的部分在于教师精心设计演示的实验仪器--测风仪。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分析,启发学生运用这种思想去发明、去创新,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变阻器设计一个能显示压力或温度变化的仪器,从而使所学知识及思维方式得到极大拓展。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STS的思想。

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本课出彩点多在后半段,前半段相对平淡,应平衡使用教学资源,形成合理的教学高潮与低谷。二是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偏多,师生互动有待提高。第三,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的背景下,教师对如何设计利用板书应当有更多的思考。

■ 23 李桂凤 变阻器 海南省实验中学

李桂凤老师的这节课,设计基本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思路新,教学目标设计能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探究式学习过程,能够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教学过程实施有条理,台阶设臵合理,学生参与面较广,能够设计较新的物理实验,创设物理情境,并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深层次知识技能。教师的语言平和,但逻辑性与艺术性欠佳。实验操作较为熟练,对教学过程的把握有一定的水平。能够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但课堂组织能力一般。

建议:

一、要完整地实施探究的过程,既要对实施探究实验的过程给予及时合理的评价,又要指正学生实验中的不足之处。

二、要加强语言的训练。教师普通话不够标准,上课的语言过于平淡,没有节奏感,缺乏感染力。

三、应在物理文化与学科交叉之间再下功夫。

■ 24 赵艳梅 变阻器 河北省唐山乐亭新戴河初中

赵艳梅老师整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手脑双动,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能灵活关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整个探究过程节奏得当,教师并不刻意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鼓励评价每一个环节,顺利过渡教学内容,基本实现了师生、生生的沟通交流,使得交流方式多元、立体。将探究实验相关事宜以说明书的形式下发给学生,培养了学生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课件设计人机互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滑动变阻器的连接等使用特点。板书设计脉络清晰,书写规范。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不足之处:

教师在尚有时间的情况下,略去了预先有所准备的自我评价、家庭实验室等环节,给人以课不完整的感觉。

■ 25 杜忞芩 家庭电路 重庆第八中学

这是一堂能很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成功课例。

本节课首先谈到实验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为后面的开放性实验作了必要准备,这是很多老师容易忽视的。然后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探究、实践的过程。通过展示老师家庭中的各种电器提出问题:要让家中的电器正常工作,需要哪些必要的器材?并通过家庭电路示教板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电路的组成。

本节课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老师引导学生动手自主探究,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利用自制学具,巧妙的让学生学习使用测电笔,安装模拟家庭电路,使学生学以致用。

■ 26 王晓明 家庭电路 辽宁省大连市育文中学

整节课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流畅、自然,一气呵成,教师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师的基本素质很好,语言清晰流畅,简洁生动,能和学生较好的进行沟通。

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注重联系生活,联系实际,通过录像、小实验等创设了安全用电的具体情景,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进一步思考。如通过小实验感受短路的危害,通过寻找录像中的安全隐患加深认识安全用电的意义。此外,通过计算,从理论上加深对安全用电知识的认识,也是这节课的一个特色。

建议:

可多增加一些小实验,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安全用电的知识。

■ 27 贺同君 家庭电路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外国语中学

教学理念符合新课改精神,紧扣课程标准,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参与,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以生活和实验为素材的探究式学习过程。教学重点突出,结构完整。

课题导入自然,教学设计合理,层层推进,渗透科学方法教育。语言富有激情,实验操作与媒体的运用娴熟,课堂组织能力强,能及时处理学生的问题,教学方法恰当,符合学生认知过程。

本节课的亮点是演示装臵和学生实验仪器的设计,通过“模拟人”的实验,认识触电,真实导线与粉笔画的导线结合,使学生直观认识电路的组成。

建议:

一、老师的引导可以再少一些,学生的探究可再开放些。

二、实验最后应将电能表、开关等真实的连接起来,使学生对电路的认识更深刻一些。

■ 28 杨志强 家庭电路 陕西省西安交通大学附中

杨志强老师利用学生对老师的好奇心,从自己的结婚照、家庭布臵来引入课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并让学生对家庭电路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下面展开学习埋下了伏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后通过展示电吹风突断引出保险丝,又由保险丝引出三孔插座,再引出火线、零线、测电笔的使用等,最终把家庭电路的整体展示出来。按照由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把一堆较为零散的知识点在课时结束前全面地归纳出来,构建了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大脑中有了一个整体框架。每一个知识点之间语言衔接较好,有提问,有启发,有学生之间自问自答。每一个问题设一个圈套,让学生往里钻,朝需要解决的知识点方向思考,层层推进,有的放矢。每一步都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联系生活等能力。师生之间有较好的互动。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有一定的幽默感。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投影仪、实物投影仪、自带器材等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有很好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用心学习。课程体现了人应尊重科学,提高自我用电安全意识。

建议:

1.引入时间较长,使后面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较仓促,有些预期目标未达到。

2.设问不明确,学生有时不太明白老师的意图。

3.知识最好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这样框架较好。

4.课件内容较散,需加强先后性、逻辑性,尽量做到让人一目了然。

■ 29 董 霞 家庭电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十一中学

本节课教师思路顺畅,层层深入,在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过程中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进行讲解,充分体现了年青教师的青春活力和灵动的物理教学思维!

优点:

1.全课讲解流畅,过渡自然。由最简单的支路开关控制支路电器开题,不断加入各组成部分,由局部至整体,让学生充分了解电路组成。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知识重叠部分,如:由测电笔判断火线、零线,顺势讲解其结构、原理等。

2.设问精当,充分启发学生,互动性强。通过“此人是如何触电呢?”(展示图片)“应该用何方法避免呢?”(脚离地)“双脚离地有些困难,有什么方法呢?”等五个问题成功讲解单手触电,并引入双手触电过程,此种例子不胜枚举。

3.全课都在细微之处贯彻了安全意识,尤其“测电笔”部分相当精彩。

缺憾:

1.课程内容过于丰富,致使侧重点不明确,特别是电路组成、测电笔使用方面缺少动手练习机会。

2.整体顺序有待商榷:进户线在电路组成部分后段讲解,致使在讲解其余各组成电路时,学生由于缺乏家庭电路中“完整电路”的“电源”知识,有多次茫然不知所措,也无判断根据,仅能依据老师暗示猜想,猜想后,也不能得到解释。因此将进户线提前讲解十分重要!

3.触电部分有误导之嫌:由于在单手触电时,未给出清晰的“触电”概念,学生回答时说“有电流通过人体,就会触电”,对此,教师未及时予以纠正。■ 30 杨 凯 家庭电路 河南省开封市第十四中学

在杨凯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新知识的构建过程:通过对学生亲自经历过的生活情景进行设问,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配合适当的启发和讲解,辅以恰当的探究实践和课件演示,直观反映教学内容,分步骤落实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确是一节亮点纷呈、节奏明快、简洁流畅的优质课。

1.关注学生思维发展过程,着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整体到局部再还原为整体的思路贯穿其中,较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提问将知识目标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求知需求,再经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获得所需答案,真正实现了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通过交流、探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体现教学的直观性。

通过录像和电路各器件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结合教学演示仪器将抽象的电学知识直观化,再通过简单明了的实验演示(模拟人)将触电的形式和后果介绍得很清楚。

3.注重过程性评价。

通过及时的评价和鼓励体现教学的导向,鼓励和赞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秀品质,融德育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4.个人教学技能优秀。

教学语言流畅,教态自然大方,提问有效,教学的逻辑性较强。

建议:

1.适当做一些知识拓展。

篇3:初中物理大赛教学设计

笔者有幸参加了第一届江苏省初中物理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从区里选拔、到市里复赛, 再到省里决赛, 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仅从参赛者的角度, 笔者归纳出此次比赛四个特征:

1.时间漫长:从区里选拔到省里决赛历时4个月, 是笔者经历过的时间最长的比赛。

2.内容丰富:比赛内容包括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两大项计六个小项。

3.过程紧张:全省13个大市各两名选手, 选手共计26名。评委由13个大市的教研员和几位高校的教授专家组成, 共计30人左右。比赛日程安排紧凑, 监考十分严格。完全封闭的全程的监控和公平竞争机制对参赛者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

4.竞争激烈:本次比赛设一等奖5名, 二等奖8名, 三等奖8名, 优秀奖5名。

下面, 笔者结合自己的比赛经历, 来谈一谈初中物理教师促进自我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如何选择立足点。

立足点一:演讲能力折射个人理论修养

演讲比赛, 是现场即兴发挥。现场抽题, 现场两分钟准备, 然后三分钟陈述。貌似只是三分钟的演讲, 实际上考查的是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践行情况, 考查的是教师对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律知识等等钻研的深度, 是教师个人业务能力与修养的外在表露。所以这三分钟对于参赛选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一定的知识广度、思维深度和应变能力, 绝对拿不到高分。当然, 这些也必是评委打分的重要依据。

且不说理论修养的提高对于比赛的重要性, 单从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来说, 教师的良好理论修养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理论修养, 才可能解决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障碍。

作为教师, 可以从三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 即具有广阔学科知识背景、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卓越的思考能力。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我们的人才缺乏知识的全面性。因为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还缺乏综合性, 缺乏深度, 难于培养出本土的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纵观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理论家, 都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背景。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学科背景知识, 对生活多一些思考, 多一些阅历, 才有可能形成比较通透的理论思维, 解决自己和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障碍, 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立足点二:板书设计显示个人布局意识

在拿到板书设计文稿时, 会发现文稿上有图有文字, 需要合理安排图和字的布局, 要求美观大方。在多媒体教学的地位不断提高的今天, 教师们越来越忽视粉笔字的练习, 也越来越忽视板书的设计。通过这次比赛, 知道了清晰的板书设计可以为学生呈现清晰明了的课堂结构, 以及重点内容。写板书所花的时间虽然比点击鼠标要多, 但这是必要的重要教学环节。

在本次比赛中, 笔者最有信心的环节就是粉笔字比赛, 因为对粉笔字的练习从来没有放弃过的。但是由于板画的位置不合理, 曾尝试将板书全部擦除然后再重新布局, 没想到因为这一擦让自己失去了这一环节宝贵的分数。因为新的板书和板画没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暴露出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钻研板书布局, 没有养成做好板书设计的习惯。任何一位优秀教师都不应该容忍自己这样的疏漏。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备课组展开了组内推磨式的听课安排, 每周一位教师开设一堂展示课, 然后在集体备课时展开充分的评课。这是极好的互相切磋、互相打磨的时机。同事们都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 经常提出对于板书设计的建议, 这是取得板书设计进步的重要立足点。有机会开设级别较高的公开课, 就会有更多的专家和同仁给予指导, 对于年轻教师更不应该放弃这样的机会。

立足点三: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完美展现个人教学魅力

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课堂教学虽然是两个比赛项目, 但正是这两个项目的相辅相成才能完美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机智。这也是此次大赛中占分最高的内容。当然, 这样的基本功也绝非短期训练能迅速提高的。三小时内完全封闭式的抽题, 定时定点的单独备课和现场授课, 完全得不到半点借鉴。所能凭借和依据的就是自己扎实的基本功。所以, 平时的备课、教研态度和个人钻研深度就完全展现出来了。在高手如云的赛场上, 笔者真正地体会到了厚积薄发的真谛。因此, 赛后每日都在提醒自己, 必须重视自己的每一节课。

笔者特别重视组内公开课的上课机会。每次磨课都要不断反问自己:情境能不能再出彩一点?问题能不能再精简一点?每次听完课, 组内的老师们尤其是经验丰富的老师还会帮自己“洗课”, 除掉一些课堂中的无效问题或低效问题, 使课堂更完美。在同事们的点评过后, 笔者还会进行再次备课, 写出详案, 以此让自己能有更多收获。

立足点四:专业技能彰显个人知识底蕴与动手能力

实验考查项目为四个题目, 分别是:

1.“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要求按照正确的方法搭建实验器材, 在十分钟内将水烧开, 并设计记录表格, 完成相应数据的记录。

2.根据所给的器材自制密度计, 要求量程在0.8~1.2之间, 分度值为0.1。

3.用万用表检测出接线板中的电路故障。不允许将接线板接入电路。将相关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4.试用手指摩擦的方法使高脚杯发声, 并实现音调的变化, 将操作方法演示给评审老师看。

这四个实验, 若是放在平时, 也许不会觉得有什么难处。但是到了竞技状态下, 往往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比如, 第一个实验绝大多数参赛教师都失败了, 主要原因是无法在十分钟内完成沸腾实验。经点评, 参赛者们才纷纷感叹, 原来不用石棉网可以大大缩短加热时间。石棉网的作用是为了使物体受热均匀, 但本实验中烧杯是平底的, 且是用温水加热, 不会出现受热不均导致烧杯破裂的现象。在平常的教学中, 我们都太关注实验的规范性, 不断向学生强调需要石棉网, 而在实验时, 也让自己的思维出现了定势现象。

理论考查项目则主要来源于奥赛题、中考题和高考题。只要平时勤磨勤练, 应该都不会手生。几年前曾听著名的江苏省特级教师杨树崤老师做过一次关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培训讲座, 他说:“我们的初中物理教师, 可千万不要教着教着, 几年下来自己也变成一个初中生了。高中的题不会了, 大学的题也不会了, 自己的思维越来越狭隘, 这是可悲的。”

是的, 在平时的教学钻研中, 我们应该继续关注高中甚至大学物理教材, 完善自己的科学思维, 锤炼自己的语言表达, 尽管在初中阶段对于学生的物理思维要求不是很高, 但并不代表我们可以用不完善的语言带给学生错误的引导。

高中物理老师常常会抱怨学生从初中物理学习中带入了很多不良的前概念错误, 很难纠正。这与我们初中物理教师语言表达和物理思维的不完善是有很大关系的。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套用一句话来进行总结: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结束语

笔者参与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暂时告一段落, 然而比赛过程的艰苦、选手们的辛劳, 以及该项赛事对于个人的教学基本功的推进都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 通过这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 也让老一辈的物理教育家们开始理解和懂得我们80后的年轻人。记得在闭幕式总结大会上, 再次见到了年过花甲的教育专家杨树崤老师, 他早已白发苍苍, 一个应该在家颐养天年的老人。他那声如洪钟的感叹至今仍然在我们耳畔回响。他说:“我一直很担心初中物理教育的未来, 我们都老了, 很担心80后的年轻人能否扛起重担。今天看到选手们精彩的个人基本功展现, 让我看到了希望。”

但愿我们都能沿着老人期待的方向继续努力, 做好初中物理教育的继承者。

摘要: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是教师理论修养、知识底蕴与动手能力的高层次赛事。是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综合考查。选手在大赛中取胜必须靠厚积薄发。初中物理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找准立足点。

篇4:初中物理教学如何优化物理课堂

【关键词】自主学习;优化;课堂 Junior Physics “independent inquiry” Optimization of the physical classroom teaching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is to enhance the basic quality of all students for the purpose to enhance the autonomy and creativity of students and other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quality as a fundamental education. The goal is both to explore the content of science learning, but also a scientific way of learning. Experienced-based learning activities to explore, is the main way students learn science.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mple opportunities for scientific inquiry, so that they, like scientists,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inquiry, to experience the fun of learning science, an increase of scientific inquiry ability, access to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respect the facts, good question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to develop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Keywords】Self-exploration; optimization; class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24-01

《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的主编顾明远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到: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要创新就得依赖创新性人才去实现,这就要求教育进行彻底变革,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培养能力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物理学科的主要责任。

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新教材更加突出“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都存在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重视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成功所在。我们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往往是老师操作表演,学生观看欣赏。这样做,故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为学生做好实验起到良好示范作用,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果将演示实验改为:老师指导,学生操作,或者老师学生共同操作,其效果会更胜一筹。还可能发现某些新的更加科学的操作方法和实验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自主探究是学生发现问提、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交流评估、分析归纳最后的出结论或规律的学习过程。同时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教学内容。

初中物理就应该让学生生动活拨的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

1“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主要步骤

1.1巧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 教师利用故事、生活实例、图形、投影、实验、等各种方法设疑,巧设情景,力求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为引发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任务。使学生进入问题的情景之中,感到惊奇,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提出疑问。

1.2引导学生猜想: 学生根据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与假设,寻找与问题有关的相关因素,使学生体会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结论的先导,体验猜想与假设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所起的引导情的作用。

1.3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学会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并进行实验探究与收集数据,或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在实验探究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论证,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并能对自己与同学做出适当的评价。实验中要鼓励学生交流与合作。

1.4启发引导,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探究完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分析与评价,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体系,体味成功的喜悦。

1.5运用实际,巩固深入: 对探究获得的知识要急时巩固和运用,体会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贯穿物理教学的始终,并适当地进行知识渗透、学科渗透。

2“自主探究”模式优化课堂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要大胆地、经常地利用“自主探究”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作用在创设情景、引导和指导探究。教师要尽量的少讲,让学生充分去思考、去探究、去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自主探究”式教学中,课堂会吵、时间可能不够、有的学生会偷懒等现象,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会很高,思维会很活跃,动手实验机会很多,能积极的和其他同学合作、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沟通。这比教师演示、包讲实验,学生听和看的教学方法要更胜一酬,教学效果要好得多,更重要的是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在自主探究课堂中,教师不一定要将探究的几个环节和步骤都要囊括,面面具到,走形式。课堂可以侧重某一个环节的教学。如: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可以侧重引导学生猜想:摩擦力可能与压力、粗糙程度、拉动的速度、拉力大小、接触面的大小等因素有关;教学还可重点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出现的进行现象交流。重力大小、动滑轮、定滑轮的探究侧重实验的操作和数据的分析。初中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可以自主探究的实验很多,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分小组去自主探究,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并扩展自主探究的范围。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液体压强规律的探究、惯性现象的实验、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等等。绝大部分演示实验都可以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操作完成。同时我们还可以增加适当的课外实验的探究,如什么样的鞋最防滑?。还可以适当增加课外知识的探究,课外小制作、小发明,使学生养成常动手、爱观察、勤思考、爱探究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明的意识和能力。

“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为有效的是,它使学生自己实验并收集、分析、处理信息,亲自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逐步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和学习能力。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的“活”起来,做课堂的主人,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盈.《开放办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培养问题》.上海电视大学图书馆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4]《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关文信主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年8月

篇5:初中物理大赛教学设计

一、比赛目的实验教学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实验技能是完成课堂实验教学落实课程目标的必备条件和基本保证。为鼓励教师熟练掌握有关实验方案设计、器材准备、实验操作、数据记录、结果分析及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等有关技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特举办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技能大赛。

二、比赛内容

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和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并参考《中学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技术》和《中学理科实验教学指导初中物理分册》进行命题,主要考察教师以下实验技能:

(一)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按要求装配器材并准备实验,安全、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排除实验中的故障,显示现象和采集、处理数据。

(二)用物理知识分析物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通过理论分析选择和评价实验方案,寻找减小误差的途径等。

(三)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所需要的实验,并确定所选实验的类型,如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一般性活动、课外实验和实验课题研究,并能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参赛人员

四、评委名单

五、出题人员

六、制定评分标准人员

七、比赛方式

1.参赛教师抽号决定出场顺序。

2.提前20分钟抽取题号,写出实验通知单交实验管理员并领取实验器材。

3.进行实验并进行讲解。

八、奖项设立

设立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一名。

九、时间安排

十、疑问解释由王敏校长负责

店子初中教导处

篇6:初中物理大赛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机械效率。这节课我主要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四方面进行说课。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首先进入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我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谈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当中的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2、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及计算;

3、实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有关于各种简单机械和功的内容学习。《机械效率》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力与机械是中学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机械效率是对这些内容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理念。

(二)学情分析。

知识能力方面 学生通过对第一节内容的学习,已经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初三学生也具备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心理方面 思维较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缺乏理性思维能力。活泼好动,对实验较感兴趣。很想自行探究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且会计算。难点: 会通过实验,分析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

为突出重点,我将采用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三种功,以及让学生经历机械效率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方法,让学生对枯燥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教师引导总结的方式突破本节课难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2)理解机械效率。知道η小于1。(3)会用公式η=W有用 / W总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因素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2)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以及理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2)通过发散思维,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对效率问题有初步认识。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将教学活动进行的轻松有效,教法是关键。而学生是教法的支撑点,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教法学法的选择。三 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打算用如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一个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实验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斜面倾斜程度与机械效率的关系,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分析归纳能力。多媒体课件辅助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但单纯的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学生记忆重点内容,所以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传统教学的方法,使二者优势互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个成功的老师会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合作学习,在学习新知和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讨论、交流。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

联系实际,新课标愈来愈注重知识的运用,即把学到知识用到生活中去,才是学习的目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多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四 教学设计

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我采用多媒体教室为我的教学环境。分如下五大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复习引入。2结合实例,构建新知3师生互动,实验探究4总结提炼,拓展延伸5布置作业,分层落实,(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一个家住三楼的小朋友,装修家需要把地面的沙子运到三楼。一家人分别选择了以上三种方式。那种方式最好?让学生计算出同样把重力为100N沙子运到6米高的3楼,三种方式中分别做功的多少?从而复习有关功和机械的知识.这样设计,既回顾了所学知识,又为这节课的新课内容教学奠定基础。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结合实例、建构新知

让学生讨论,三个过程中,人分别对什么做了功?哪些功是对我们有用的功,哪些是我们不需要却不得不做的功。从而引出有用功、总功及额外功的概念,以及总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

媒体展示,工人用斜面推铁桶的场景,告知学生桶的重力,匀速推动它的推力,斜面的长度的高度。要学生计算,把铁桶推上车,工人做的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各是多少?

该例题的设计,突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并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然得出机械效率的概念及斜面机械效率的探究打下基础。

在学生理解了三种功后,不难想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希望做的额外功越少越好,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越好。这时再提出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公式,学生就不难理解了。并且指出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机械效率总小于1。

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结合起重机的实例,讨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这样设计,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又结合生产生活实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个例题的计算,学生以已经了解到斜面可以省力但不省功。那么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提出问题,顺利引入斜面机械效率的探究。三)师生互动、实验探究

就上面提出的问题,估计学生会有如下猜想,对学生的每个猜想,教师都不要急于否认,不可遏制学生思维的广度。向学生说明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只选取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来做研究!但告诉学生不要放弃自己的猜想、鼓励他们课外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果验证自己想错了,分析原因。找出理论根据。

接下来,我将进行异质分组。并要学生小组谈论,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方法,教师只需稍加提点。即控制斜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重力一定,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分别就较缓、较陡、最陡做三次。

多媒体展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发展问题要及时解决。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弹簧测力计的规范使用,要匀速拉动物块。还要学会小组内成员要分工合作,有同学操作实验,也得有人记录数据。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过程。通过计算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斜面倾斜程度越小,斜面越省力,机械效率越低的结论。

各小组交流用不同斜面实验所得结论是否相同。

通过学生对“你还想知道有关斜面的哪些方面的问题”,通过老师的答疑,使学生能把实验结论与理论分析结合起来,更进一步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该环节中,在教师引导学生下,学生完成探究的整个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四)总结提炼、拓展延伸

让学生总结这节课所能知识内容及探究方法,教师适当加以补充。使学生在头脑里建立清晰地知识结构。结合盘山公路等的设计都是为了省力,但不省功的实例加强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用图片向学生展示,国家在医院,商场等很多地方都设置了无障碍通道。以此告诉同学们:弱势群体,更需要我们的关爱,要发扬助人为乐的品德。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效率问题,比如原料,能源的利用率.又如工作、学习、办事效率。效率是从一定角度反映对某些事物的有效利用程度,提高效率, 有重要的意义!该环节中,通过让学生总结课堂所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复习巩固。再通过拓展延伸将课堂升华到一个思想教育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分层落实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我安排了必做和选作两类题。渗透分层教学思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尤其是选做题第二道,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对斜面机械效率影响因素的猜想,不仅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基础。而且,还让学生明白,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验证之前,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想法。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通过板书让学生更加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样的板书使知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以便学生课下梳理知识,复习巩固。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一、二、三、四、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机械效率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关爱弱势群体,注重效率。

上一篇:生产品质会议下一篇:央视教师节晚会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