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文档

2024-07-28

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文档(精选6篇)

篇1: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文档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学目标基本上达到了。同时渗透了数学中的常用方法转化,通过练习,发现效果还可以。我想这样的计算教学课,还应紧接着进行一节练习课,这样对学生熟练掌握算法有很大的帮助。

2、我在处理本课的重难点时,节奏有点快。只是让一个学生说出算理后,没有让其他学生再说一说。就进行下一个环节。算理对学生来说很难,只是说听一遍,我认为是不行的。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其次在引导学生竖式中乘的顺序时,不太明确,从而导致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了乘的顺序不对的错误,这些地方需要我认真反思,改进教学方法。

3、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利用不好。如在练习时有一个同学在板演时,竖式中出现了错误,我只是主观分析了错因,没有了解这个同学真正错因。生成的资源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教师的教学反思有很大的帮助。老师在课堂上要适时抓住一些生成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来教学。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4、教师的语言不太精炼,在某些问题的表达上,让学生的活动指向性不强,不能点燃学生的思维活动。

5、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不强。本课中大部分学生参与热情较高,但也有一些学生始终不太兴奋。这与老师的调控有关系。

总之,本节课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我想出现的问题并不可怕,这有利于找出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把这些问题一一剖析,不断改善,努力提高自己。

篇2: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文档

计算教学是一个比较枯燥无味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们计算的兴趣。我根据教材的编写目的,先引导学生估算。由于刚学过估算,放手让学生们进行估算,然后汇报估算的结果分别是200、240。这样我认为能帮助学生巩固...

计算教学是一个比较枯燥无味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们计算的兴趣。我根据教材的编写目的,先引导学生估算。由于刚学过估算,放手让学生们进行估算,然后汇报估算的结果分别是200、240。这样我认为能帮助学生巩固估算的方法。同时也为笔算作了铺垫。

这时我就问学生24×12准确值是多少呢?你们试着算一算,用你自己的方法计算。学生们开始计算时,我就把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王召鑫:用竖式计算。毕左雪:24×10=240,, 24×2=48,240+48=288。李文彬:240+48=288。他们三个写完后,底下就有同学就说李文彬和毕左雪的一样,我说:“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结果了,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三位学生是怎么想的`。”李文彬说:“我和毕左雪想的不一样,我是20×12=240, 4×12=48,240+48=288。”他一说完大家就说写的不清楚,不能让人一眼看明白,讨论后觉得就种方法只给5分。毕左雪虽然方法和李文彬一样,却写得比较清楚,但是这种写法比较麻烦,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计算。这时,我在小结这种方法时表扬了这位学生爱动脑,这为以后的简便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最后同学们给毕左雪打了8分。

最后由王召鑫介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这一下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味口,都觉得这样计算简单。于是我们就来研究用竖式计算24×12,我发现学生们都进入了学习状态,最后教学效果也很好。

★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计划

★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 五年制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两位数乘两位数

★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3: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文档

一、算法多样化中体现思考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感受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唯一的机会是在第一课时, 那我们在定位计算第一课时目标时, 是否可把重点放在多样化上, 而弱化计算方法以及正确计算的目标?

下面就以北师大版第六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第一课时为例:

1. 呈现多样的方法, 让思维放飞

学生根据给的信息列式:14×12, 师提问:这个算式是我们以前未遇到过的, 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解决它吗?学生开始积极地思考, 展示了如下方法:

“给我一个舞台, 就能旋转出漂亮的舞姿!”这么多的方法, 我们老师都预设到了吗?在这些看似不太科学, 不够准确的“方法”背后, 折射出了学生多少生动活泼的思考!

2. 归类、优化方法, 形成思维策略

接下来是对方法的取舍, 适当重点倾斜在竖式的分析上, 以基本掌握刚接触的两位数相乘的竖式的格式要求.理解中剔除不规范的方法⑦.并对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学生经过观察、分析、讨论很快地就把①②是两个一位数连乘分为一类;③④是口算的形式分为一类;⑤⑥是竖式的分为一类.

一般来说, 我们对多样的算法, 要引导孩子比较、发现, 并选择最优的方法运用于练习, 这里学生在两道练习13×13, 23×22的计算过程中, 发现第一类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节课的算式数目不大, 可以口算出结果, 学生在这里也无法感受到竖式的简捷性, 还有些认为多余, 这个时候要学会宽容和等待, 到了第二课时再让孩子去感受竖式.为此方法在充满张力的思考中, 得到了真正的优化.

在这一开放的多样化中, 不仅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 同时, 分析、比较、概括、归类等数学方法、思想也隐含在学生的思考之中了.

二、基本练习设计中体现思考的多元

计算练习中, 主要目的是巩固计算方法, 掌握计算技巧,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所以可能很多时候没有思考过, 这巩固练习设计的思维价值, 只是体现适中的量和难易梯度的计算而已.那么如何在练习设计中体现思考性呢?

在第二课时的课堂练习时, 我设计了下面的练习:

23×14 42×26 36×48 70×84

前三个从乘积一位有进位到连续进位, 难度逐渐递增第四个是考查笔算时末尾有0的对位,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几种情况:

这题的设计是别有用心的, 在这里是对交换律 (没学过, 但验算用过) 的渗透, 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的复习.

这四道练习中, 不仅体现了练习的梯度, 还结合了以前的知识, 同时, 不仅要学生认真计算, 还要学生进行选择比较方法.在这看似最平常朴素的题目中也承载了很丰厚的数学内涵.

三、在开放习题的问题设计中体现思考的层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节课新授结束了, 都会设计一个或几个开放习题给优等生补充营养, 但一个班级学生的程度差异很大, 为了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中都有所思考, 其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一定的层次性.

如书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道开放习题:

11×11 12×11 13×11……

老师设计的问题是:

(1) 请正确认真地计算.

(2)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 想一想能把你的发现跟大家共享吗?并想想该如何表述清楚哟!

第一, 三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情可做;第二, 设计的问题涉及计算、辨析、概括、语言组织以及有声叙述等多个思考层面, 真是妙!

篇4: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文档

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教材编排具备以下特点:

1.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

2.强调算法多样化与优化。

教材展示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意在使学生意识到运用不同的方法能够解决问题。而书中又借“小精灵”之口,提示“你喜欢哪种方法”?意在让学生去优化算法。而我们教师应该通过比较、交流,使学生感受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情分析:

已掌握的知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口算乘法;个别同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已具备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运用数学课前预习“五步法”初步进行预习,有一点预习能力;初步适应了“学案式”课堂的学习流程。

难点预设:学生可能通过自学或其他渠道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但是在算理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孩子会不理解为什么用因数的十位乘时,积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

预设解决措施:通过不同算法的联系与区别,运用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明确算理,形成技能。

设计原则:

1.突出“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原则。

“学案”既是老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突出了学生是有“备”而学,学生的“备”指的是学生根据“学案”中的“预习部分”要进行课前预习;根据“学案”的“课堂助学”要进行教学流程的预习,也就是对课堂老师将要提出的问题课前就要有思考,带着思考进入课堂的学习。而教师的角色真正变成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重点在于“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顺学而导。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基础,为学生提供探索乘法估算、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通过自主探索、合作、讨论让学生感受乘的顺序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经历乘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也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流程:

一、汇报预习,揭示课题

1.汇报口算。

师:观察这些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前三列一个结果是10倍的关系。

生:我发现第一行后两道结果一样,第二行的后两道结果也一样。

师:看来啊,这些题目中间有联系啊,那到底对于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呢?(停顿一下)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两位数乘法口算,全员参与,全面热身。为新课的学习扫清知识障碍。后面两组结果相等的练习,主要是为算法多样化奠定基础。教师的提示,画龙而不点睛主要是防止牵着学生沿着老师指定的路径走,那样就不会有创新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动脑习惯的养成。】

2.汇报预习收获。

师:(出示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了,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出示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如果你带钱去买书,估一估你应该带多少钱?为什么?

生:我应该带240元,因为我把12看做10,10×24=240,所以我带240元。

生:反对!你带240元钱就不够了!我觉得应该带300元,因为我们买东西时要往多了带钱。

生:我觉得带500元也行……

师:不能否认,从估算的角度来讲,把12看做10来估算是正确的,但是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你们认为谁估算的比较适合这道题呢?

【设计意图:强调估算是《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因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应该避免学生为了完成估算题目而估算。这里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形成估算意识,体会学习估算的必要性,感受估算的现实意义,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1.创设情境,明确算法。

师:如果由你来付钱,请你算一算应该付多少钱。你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生:我用24×12=288元,我是这样想的:我先算10本书的:24×10=240元,再算2本书:24×2=48元,240+48=288元。

师:算式大家同意吗?哦,看来都是这么列算式的,那么有没有和他计算的方法不一样的呢?

生:我用24×12=288元,我是这样想的:我先算20×12=240元,4×12=48元,240+48=288元。

生:我是列竖式计算的。(预设的24×3×4和24×2×6没有出现。)

师:好,你来到前面板演一下,边算边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先算2×4=8,个位写上8,然后再用2×2=4,8的前面写4。然后用1×4=4写在十位上,1×2=2写在4的前面。然后把两次乘出来的数加起来就得288。

师:还有同学用竖式计算的吗?你能说说是怎么算的吗?

生:我也是用竖式计算的,其实就是先算2×24=48,再算24×1=24,错开一位写上,然后把两次乘出来的数加起来就得288。

生:我也是用竖式计算的,我也是先算2×24=48,我认为再算的是24×10=240,他少写个0,然后把两次乘出来的数加起来就得288。

师:看来都同意先用个位的2乘24是吗?采访一下刚才的同学,你说错开一位写上这是为什么呢?

生:我妈就是这么教我的。(下面有学生小声附和。)

师:哦,妈妈教的,后面那位同学呢?你能说说你那么写的原因吗?

生:我也是妈妈教的,我妈说写上0对!

生:我是看书学的,书上第二步乘的时候也写0了,但是虚线,所以我又把0划下去了。

师:看来大家有两个问题,第一,到底第二步末尾有没有0?第二,第二步为什么要错位写?其实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又是一个,只要你们理解了竖式计算的算理也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只有几名学生举手表示能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啊?

生:小组研究。

师:好,那就开始吧。

【设计意图:1.展示学生的多种算法。学生可能计算方法不同,这样设计体现了因材施教,体现了算法多样化,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重新确定重、难点,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3.培养小组合作的意识,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带着自己的认识去合作,去交流,提高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2.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师:汇报你的收获吧。

生:我明白了,24×1时,1在十位代表1个10,所以乘出来的应该是240。

生:我认为末尾的0写不写都对,如果不写是比较省事的,但是要注意的是要错开一位写,因为得的是240,而不是24。

师:写0更清楚,不写0很简洁。既然不写0,不错又简洁,所以我们就不写0了。行吗?

生:我补充:其实我们列竖式计算和刚才的生A说的方法是一样的,24×2正好是竖式的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4×10正好是第二步计算的结果,最后都是把两次乘的结果加起来。(师连线对应。)

师:多么会学习的孩子啊,这回谁再来结合竖式说说你是怎样乘的?(叫了几名学生表达。)

师:找到了这几种算法间的联系。他们的区别呢?ABC这三种算法,分别是借助什么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呢?

生:A、B两种方法用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笔算加法3个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

生:竖式算法是借助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笔算来进行计算的!

【设计意图:突出算法间的联系与区别更有利于学生对竖式算理的理解,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3.算法优化,形成共识。

师: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算法?

(大部分喜欢竖式的。)

师:我们再算一道题:23×21,比一比谁算得快算得准吧!(通过计算学生发现竖式快一些。)

师:为了使计算过程快速、清晰,便于检查,特别是随着计算学习的不断深入,竖式计算过程清晰、便于检查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设计意图: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优化算法有利于学生形成新技能。】

三、总结算法,提升认识

师:刚才我们计算23×21我还看到了这样两种情况:

针对这两种情况,你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生:我提醒大家注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按照顺序先用个位乘再用十位乘,而且要注意:十位乘得的数的某位要和十位对齐。

【设计意图: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提升对算理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两位数或多位数相乘奠定基础】

四、达标练习,形成技能

完成学案达标练习部分。

五、总结收获,提出困惑

生:我学会了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生:我看到达标练习的最后一道题是三位数乘两位数我想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反思:

本节课把教学重点定位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本节课力图做到:借助“学案”这一形式,借助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载体,以科学的学习规律为依据,以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纲要,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现就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反思。

一、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案”既是老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突出了学生是有“备”而学,学生的“备”指的是学生根据“学案”中的“预习部分”要进行课前预习,根据“学案”的“课堂助学”要进行教学流程的预习和相关学具的准备。

1.结合学前顺“学”而“导”。

“学案”的预习部分不仅仅是学生预习自学书的路径,也是真实的学前测。它反映了对于新知识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困惑与难点。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顺“学”而“导”,总结交流预习中学生出现问题:1.虽然有些同学通过自学或其他途径会用竖式进行计算,但是对于算理不够清晰,2.有些同学某些乘积的数位对位不对。然后引导讨论算理。不仅使学生明确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而且把思维引向深入:这几种方法中用到了哪些以前学过的知识。渗透了用“旧知”解决“新知”的高效的学习方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叫我学”为“我要学”。

2.结合课堂生成顺“学”而“导”。

“学案式”课堂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学生和老师都是有准备地来上课。这就要求老师课前要充分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课中要结合课堂生成顺“学”而“导”。这样的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是一个随时生成问题的个性化十足的交流平台。

我在本节课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及时抓住学生出现的错误,引导: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你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从而总结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升了学生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师的角色转变

“学案式”课堂要求教师变“教师”为“导师”。反思教学过程,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让学生自己学,以学定教。”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的更新,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为“启发式”导。本节课在学生遇到:为什么要错位写第二步计算的乘积时,教师变成了“导演”,提出让学生在组内讨论合作完成,学生在“导演”的精心策划中提升了合作意识,突破了教学难点;在你喜欢哪种算法的问题上,教师又变成了“参谋”提出数学学习中科学的建议:“为了使计算过程快速、清晰,便于检查,特别是随着计算学习的不断深入,竖式计算过程清晰、便于检查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本节课还存在这一些不足,在一些学生的汇报中,对他们点拨还不够到位;关注学生差异性还须要加强。

总之,无论怎样我们教学工作的高度复杂性决定了教学的创造性,巴班斯基曾指出:“教育劳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不允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熟悉几十种专业的工作人员,但是没有——我对此深信不疑——比教师更富有求知欲精神,不满足现状,更充满创造思想的人。”在实践中,我要用我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不懈地努力,创作出属于我和我的孩子们的真实的课堂。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跃进小学)

篇5: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文档

本课的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关键:在于学生能掌握好乘的顺序以及两个积的数位。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观察情景图上的灯柱入手,再现了学生熟悉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之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

由于这是一堂计算课,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习就是要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确保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努力做到编排练习深浅适宜,分量适当,搭配合理,使学生在自己临近的思维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

篇6: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文档

优点:

1、复习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复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的理解做好铺垫,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转化为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去学习,理解更容易接受。

2、小组合作效果好,学生对算理理解到位。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140(本),再用14×2=28(本),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140+28=168(本)或14×12=168(本)。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

不足之处:

1、列竖式计算中,有易错点没有突破。

在列竖式计算中,出现了个位和个位相乘,十位和十位乘的现象,说明对竖式的算理理解不够透彻,对计算方法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对于老师的提问与十位相乘的积的末位数字要与十位对齐,并且末尾的0不用写的原因说不清楚,表达不出来。也说明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没有突破。

2、时间把握前松后紧,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完成。

上一篇:承包工地食堂合同书下一篇:霸气的16字激励口号:全员实动,本周破零,加大拜访,业绩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