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教学设计

2024-05-14

火山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篇1:火山教学设计

《火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2.懂得交流和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3.继续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奥秘的欲望。科学知识

1. 了解火山喷发现象。2. 知道火山的种类等常识。

3. 认识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灾难,但也可以被人类所利用。

教学准备

火山喷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土豆泥,番茄酱,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等。一.教学导入

1.播放:火山喷发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看到火山喷发时的情形,感受到喷发的力量,看到喷发物。

2.提出问题:当这座火山停止喷发,冷却后的山体会是什么样的? 二.活动 画火山图

1.学生独立思考:你认为火山山体外形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是这种模样? 2.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出草图。3.组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

4.综合整理:由教师将交流中不同的火山山体外形画在黑板上。并提出:到底火山喷发后形成什么样的地貌?

三.活动 “火山”喷发了 1.阅读教材,了解模拟实验的过程。

明白:实验与火山喷发的共同之处。2.教师演示实验。3.观察喷发后的“火山”山体外形,验证各自的关于火山山体外形的推想,明了火山锥的形成过程。

4.比较分析模拟实验和火山喷发的异同,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自然界的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的强烈运动而在地壳中某些部位发生断裂破碎、压力减低,岩浆就会向那里聚集,并有气体、水蒸气从中分离,致使体积膨胀,推动岩浆沿地壳中的断裂向地面运移,岩浆在地表较薄弱的地方攻破,从而形成火山喷发的现象。本实验根据自然界火山的喷发原理设计,用煮熟的土豆泥堆出小山,从山顶往下挖出深坑,填入番茄酱,再用一点土豆泥封住洞口,然后用加热的方法致使番茄酱体积膨胀,直到番茄酱冲破山顶形成“火山”喷发。

5.提供资料再次验证,加深学生对火山喷发的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的指南车信箱资料,借助火山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呈现喷发后的火山,锥形的火山地貌,碗口或漏斗状的火山口等等。

6. 了解火山喷发的利弊:学生就此主题讨论;阅读资料和听教师讲述;建立对火山喷发的利弊辨证的认识。

四.拓展

搜集更多与火山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篇2:火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火山》一课是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的第2课,是在学习了《地球内部有什么》一课后,了解地壳运动所引起的自然界变化的系列知识之一。在课本中,教材的思路是:先为学生提供有关火山喷发的资料,启发学生在事实的基础上思考火山喷发是怎么回事;再由学生操作火山喷发模拟实验,然后讲解火山喷发的原因以及火山喷发与人、自然环境的关系。学情分析:

由于火山是生活中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喷发,关于火山方面的知识也了解较少。有的学生可能通过电视或网络对火山喷发的成因、危害等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他们来说,只有靠设计模拟实验和自己的想象才能更进一步理解火山的成因,这在教学中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火山形成的原因

2、认识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灾难,但也可以造福人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对人有利也有弊。

2、体会到大自然中有无穷的奥秘,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秘密的欲望。过程与方法:

1、会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帮助自己获取信息,并整理信息。

2、能够与同伴进行交流,资源共享。教学重点:

模拟火山喷发。教学难点:

根据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三角架、酒精灯、火柴、易拉罐制成的小盒子(剪下部三分之一即可)、土豆泥(将土豆煮熟后捣烂,不加水,做成土豆泥)、番茄酱、水、小勺、烧杯;小玻璃瓶、红墨水、热水、冷水

2、学生阅读材料:关于火山喷发的相关材料

3、教师演示材料:火山喷发的视频。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问题 【教师活动】

1、谈话后播放视频: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智利柴腾火山喷发和美国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喷发),注意观察并思考,视频中发生的是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相关的问题要研究?

2、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想要研究的问题,这说明大家的研究兴趣非常浓厚。要解决大家所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认为应该先解决哪些最基本的问题呢? 【学生活动】

1、观看视频。

2、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3、确定本节课集中解决的问题。【教学预设】

学生观看完视频后,可能会提出,研究火山喷发要先解决解决火山喷发的成因、火山喷发的预报、火山喷发的利、害等问题。【设计意图】

视频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必定会十分集中,这样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学生会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确定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二、模拟实验,展开探究 【教师活动】

1、谈话: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火山的资料,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你们准备的资料,从而猜想火山的成因

2、谈话:谁亲身经历过火山喷发?大家想不想设计一个实验模拟火山喷发?老师帮大家准备了实验材料,请同学们先讨论实验方案,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模拟火山,怎样才能看到类似火山喷发的情景。

3、谈话: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

4、巡视:对确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

5、组织交流:哪组的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学生活动】

1、学生交流资料,把搜集的有关火山的资料进行交流、汇总,然后猜测火山的成因。

2、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实验方案。

3、根据实验方案,交流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4、学生分组实验。

5、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教学预设】

学生能够自主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记录现象、主动通过画图或者口头汇报的方式交流本组观察到的现象。【设计意图】

学生最喜欢动手操作,通过亲自体验学生更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为下一步推测火山的成因奠定基础。

通过实验使学生更能清楚地观察到火山喷发的成因是因为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探究,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实验,这些做法都加大了学生的自主性。

三、展开想象,大胆推测 【教师活动】

1、谈话:同学们,现在可以大胆想象一下,地球内部的温度怎样?压力又怎么样?岩浆为什么会从地球深处喷发出来呢?小组讨论一下吧!

2、教师巡视: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

2、交流。【教学预设】

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火山喷发物温度高、喷出的高度高等)推测出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地壳由于运动可能会出现裂缝,岩浆可能会从裂缝中喷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设计意图】

对小学生来说,进行信息和数据处理正是“动脑”的时候,应该引导他们运用推理的思维来进行分析。本部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推测能力的重要载体。

四、表达交流,形成结论 【教师活动】

1、谈话:现在同学们知道火山是怎样喷发的了吗?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形成结论。【学生活动】

1、用归纳性的语言进行交流,总结火山喷发的成因。【教学预设】

学生能够比较规范的描述火山喷发的成因。【设计意图】

形成结论是对所收集整理的事实证据进行分析、综合、推理的过程,引导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形成结论,对在其头脑中形成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

五、科学在线,开阔视野 【教师活动】

1、谈话:关于火山喷发谁知道的知识更多呢?请同学们阅读科学在线和自己在课下搜集到的相关材料,5分钟后进行交流

2、组织交流:哪组的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3、提问:火山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果能够提前预报的话,便可以降低损失。根据你掌握的信息,火山喷发有什么前兆吗? 【学生活动】

1、阅读关于火山喷发的资料。

2、与同伴交流所得的知识。

3、重点交流关于火山喷发预报的知识。【教学预设】

学生能够说出火山的种类、火山喷发的预报、火山喷发的害处、火山喷发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各国有哪些知名的火山等等。【设计意图】

实验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科学阅读同样是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探究。特别是对于学生很少亲身经历的火山、地震等,这种学习方式是必要的。火山喷发的前兆是科学家正在攻关的难题,学生可能知道的并不多,提出这个问题,重在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六、板书设计:

火山

教学评价:

一、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同时,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工具材料,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火山模拟实验,在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二、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了对火山成因的认识。学生通过实验,不仅理解了火山的成因,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这种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火山》教学设计

韩冬梅

篇3:火山教学设计

为了进一步提高深层火山岩天然气开发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气田开发的经济效益, 发展深层火山岩气田开发理论, 本章对深层火山岩气田开发方案设计优选进行了分析。

1 深层火山岩气田开发方案设计的阶段

深层火山岩气田开发项目周期长、投资大、影响因素复杂, 一旦决策失误, 给国家和投资者都将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 确保方案设计及优选的科学合理性, 对整个气田开发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各气田开发的实际经验表明, 一个气田开发, 大体要按以下三个主要程序进行, 即编制气田开发方案的准备阶段、正式编制气田开发设计方案和实施气田开发方案 (包括调整和完善) 三个阶段[2]。

1.1 编制深层火山岩气田开发方案的准备阶段

在深层火山岩气田勘探基础上, 要做好几项主要工作, 形成开发初步方案与可行性研究报告。

1.1.1 气藏描述、分类及综合评价, 可以说

从发现气田到编制出田开发方案是对气藏描述与气藏评价的过程。

1.1.2 初步核算地质储量, 标定采收率, 估算可采储量。

1.1.3 气藏工程初步论证, 内容包括:

气藏类型、层系划分、井网部署、开发阶段划分、单井产能、废弃压力等以及提出有效可行的开采方式和采油气工艺。

1.1.4 进行早期数值模拟, 初选开发方案, 估算开发指标, 做出经济效益评价。

1.1.5 形成气田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 申请

国家主管部门审批, 以取得油气田的开发权, 基本内容是:a.储量评估, 评价已批准探明地质储量的可靠性及核算结果;b.单井产能核定, 据测试资料确定稳定产能;c.合理开发规模, 最合理的采油气速度与年产能;d.气田工程要确定上、下游一体化供销系统, 包括有效的用户供气协议书 (含气价) ;e.经济评价:核心是气价问题, 确定井口价与用户价, 论证经济 (效益) 可行性, 不补贴, 有利润, 用户有得益;f.节能与环境保护论证;g.综合报告:开发方案概念设计、投资、融资、收益等。

1.1.6 气藏试生产区。

按正规开发方案进行设计, 用正规井网和开采方式, 提前投入开发, 为全气田开发方案的设计取得可靠数据, 以指导其它区块的正式开发。

1.2 正式编制深层火山岩气田开发设计方案

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初步开发方案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后, 以深层火山岩气田地质特征为基础, 进行气田工程、钻井工程、采气工程和地面建设工程的总体设计, 形成气田整体开发设计方案, 主要内容为:气田基本情况与地质特征;分层的储量计算, 可采储量及溶解气 (凝析油) 储量与评价;开发部署, 即开发方针与开发原则;开发层系、井网、开采方式、阶段划分、单井产能、开采速度;气井的增压开采时间条件与废弃压力;开采规模及稳产分析;钻井工程与完井方式;采气工艺技术;开发指标与经济分析;开发方案优选:多种方案设想与论证、动态预测、指标评价和推荐方案;实施要求:产能建设步骤、开发井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采气工程及气层改造技术、气田地质研究、集输、净化及天然气的下游工程配套[3]。

1.3 深层火山岩油气田开发方案实施与调整完善

在取得气田的开采权 (申请登记“油气开采”项目, 并获批准) 后, 即正式开采气田。气田开发设计方案是分阶段实施的, 即产能建设阶段 (是保证方案实施的关键) 、稳产开采阶段、产量递减阶段和低压 (气田) 低产阶段。对于每一阶段的地面工程建设与地下工程建设与实施都要严格按方案设计指数和配套标准完成[4]。

由于设计方案毕竟是在资料不足情况下制订的,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 不可能全部符合客观实际;同时, 随着经济发展、技术水平提高, 对气田开发会不断提出更高要求。所以气田开发设计方案必然要在正式开发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调整, 使之达到提高采收率和稳产高产的目的。

2 优选开发方案的方法

2.1 TOPSIS法的基本原理与模型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即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简称TOPSIS法) 是由Hwang和Yoon于1981年首次提出的, 后来Lai等于1994年将该方法拓展到多目标决策。TOPSIS法是一种距离综合评价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借助于多目标决策问题的“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进行方案排序。基本处理思路是借助于多目标决策问题中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思想, 通过构造问题的理想方案和负理想方案, 并以靠近理想方案和远离负理想方案两个基准作为评价各个对象的判断依据。所谓理想方案就是设想的最期望的方案, 它的各个属性值都达到所有备选方案在各个属性下的最好值;负理想方案就是设想的最不期望的方案, 它的各个属性值都达到所有备选方案在各个属性下的最差值。具体操作就是:首先建立初始化决策矩阵, 而后基于归一化后的初始矩阵, 找出有限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 最后分别计算各个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的距离, 获得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的相对接近程度, 最后进行排序, 并以此作为评价优劣的依据。

2.2 TOPSIS法的改进

通过与正、负理想点的接近程度来判断方案的优劣似乎能够解决现存的所有问题, 当第i个方案越接近正理想方案并且越远离负理想方案时最优。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足, 用这种方法计算与理想方案的接近程度, 可能出现两方案同程度同时接近正、负理想方案的特殊情况, 即一方案接近正理想方案同时也接近负理想方案, 另一方案远离正理想方案也远离负理想方案。

3 结论

文章依据编制气田开发方案的步骤和原理, 对深层火山岩天然气开发方案进行评价时, 必须建立了一套涵盖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的评价指标, 并采用恰当的评价方法如改进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法对设计的方案进行优选, 这样才能使优选出的方案不仅技术上先进, 而且经济上可行。

参考文献

[1]徐正顺, 王渝明, 庞彦明等.大庆徐深气田火山岩气藏的开发[J].天然气工业, 2008, 28 (12) :74-77.

[2]曹宝军, 李相方, 姚约东等.火山岩气藏开发难点与对策[J].天然气工业, 2007, 27 (8) :82-84.

[3]高先志, 沈楠, 何万军等.彩25井区石炭系火成岩气藏形成条件[J].天然气工业, 2008, 28 (5) :18-20.

[4]刘振生.油田开发生产基本实体的基础数据维护模式研究与设计[J].数字石油和化工, 2008, (8) :7-9.

篇4:中国的活火山与火山监测

死火山、活火山

按照火山的现今活动状态和喷发的历史,可以把火山分为死火山和活火山,以及介于它们之间的休眠火山。所谓死火山是指其形成久远,而且被证明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太可能再次喷发的火山。活火山是指现在仍在喷发或有明显的预期喷发迹象的火山,也有人习惯上把有历史记载喷发过的火山称为活火山。休眠火山属于活火山,是指在历史上喷发之后现今仍处于静止状态,但将来仍可能喷发的火山,或是指在两次喷发之间的较长时间间隔内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在火山研究中,研究人员通常按照火山最后一次喷发的时间来确定火山是否属于活火山,但各国划定活火山的时限长短不一,可以是1万年、5000年或者2000年。究竟采用哪个时限,不同国家可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自行决定。例如位于西太平洋岛弧的日本,火山活动的频度很高,该国就把2000年以来有过一次喷发的火山统称为活火山。我国火山活动频度低、喷发间隔周期长,因而把1万年以来有过一次喷发的火山统称为活火山。

我国的活火山

我国已知全新世(约1万年前至今)活火山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地区,此外,在大兴安岭、新疆、台湾等地也存在若干活火山,例如长白山天池火山、龙岗金龙顶子火山,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镜泊湖火山,云南腾冲的黑空山、打莺山、马鞍山等活火山,大兴安岭沿线的阿尔山、柴河、诺敏河、鸽子山、乌兰哈达火山,新疆于田火山群的卡尔达西火山,海南岛琼北火山群的马鞍岭、雷虎岭火山等。在我国已知与待定的活火山中,以长白山天池火山的火山灾害最为严重,其直接灾害与间接灾害已经引起了全球火山学界的关注。

按照地理构造位置,专家把我国新生代火山划分为两大区域:一是沿我国东部大陆边缘形成的数以百计的火山群和火山锥,它们也是环太平洋火山链大陆内部火山的一部分:另一个是位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与板块碰撞作用有关的火山。尽管l万年来这些新生代火山大多不再喷发,但历史上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火山喷发还是不少。如《李朝实录》、《长白山江岗志略》记载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在1668年、1702年和1903年相继发生过不同规模的喷发,喷发物影响范围近至天池火山口周边,远至朝鲜东海岸。大约在1000年之前,天池火山发生的喷发被认为是全球2000年以来最大的火山喷发之一,喷发物体积达120立方千米左右,火山灰在日本北海道的堆积厚度有5厘米。喷发柱升到空中25千米,其顶部伞状云最大高度则达到35千米,进入平流层的火山灰云对北半球的气候产生了长达6年的严重影响。再如黑龙江五大连池的老黑山、火烧山火山于1720~1721年间和1776年间发生喷发,在当地政府官员给皇帝的奏折中详细记录了火山喷发的具体过程乃至伴随地震的发生过程,包括熔岩流流动时阻断河流而形成五个相连的堰塞湖的过程,老黑山喷发后火烧山又开始喷发的过程,以及最后火山灰向东飘过,人们向西逃跑的过程都被一一记录在案。新疆于田县昆仑山西部的卡尔达西火山(也称阿什火山或l号火山)的最近一次喷发发生在1951年5月27日,这是我国最新的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的火山碎屑喷泉被修路的解放军战士看到,后来的《新疆日报》登载了这次火山喷发现象。除了这些有确切文字记载的火山喷发外,研究人员根据其他一些技术手段确定我国1万年来有过喷发的火山还有多座。例如镜泊湖火山5000年来有4~5次喷发;龙岗火山群中的金龙顶子火山约1700年前发生过喷发;大兴安岭主峰的焰山火山约2000年前发生过喷发;距海口市仅15千米的琼北马鞍岭、雷虎岭火山,全新世曾有过两次喷发等等。

火山监测

由于火山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及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巨大,因此对火山进行监测是非常必要的。当前,研究人员已对我国境内的重点活火山作了不同程度的探查与监测。“九五”期间,人们在长白山天池火山、云南腾冲火山和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建立了火山监测站,改变了我国对火山不设防的历史。在“十五”、“十一五”火山项目工作中,在对重点火山加强监测的同时,还拓宽了监测范围,相关科学研究也都取得了不少成果。

与预报地震相比,火山喷发地点相对较稳定,喷发机制比较清楚,因此专家们对火山的喷发预报具有更强的信心。火山监测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火山在喷发前,由于岩浆的增压、从深到浅的运移等作用,都会在火山下方附近出现地震活动增加、地表形变和地球化学、热、电、磁等异常现象。由此,地震、形变和地球化学等监测手段已成为过去30多年预报火山喷发最为有效的工具。目前,在全世界有史以来曾喷发过的500多座火山中,有200多座火山都开展了地震、形变等监测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功预报火山喷发的经验。此外,火山区地温研究、卫星遥感及地球物理场的监测有时也是进行火山监测工作的有效方法。

以长白山天池火山的监测为例,近年来吉林省地震局长白山天池火山观测站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天池火山流动地震台网监测的地震频率表明,天池火山在2002年夏至2004年末发生了一次“火山不稳定”过程。在这期间,监测到数次由微小地震组成的地震群,这些地震震中集中于天池火口湖附近,震源深度多在天池水面之下3千米左右。伴随地震增加事件的地表形变作用也比较明显。天池火山温泉水化学测量结果表明,温泉水属典型的深循环水,据钠一钾地热温标计算的热水储库水温高达164℃,热储埋深5.5千米。地下水层状结构特征表明,在该区地壳深部可能存在一个稳定的热源和深源气体源。自2005年开始,这些“异常”又趋于静止了,不同监测方法得到的火山活动水平又恢复到了平静状态的背景值。由此可见:长白山天池火山是一座极具潜在喷发危险的活火山,尽管它已经休眠了数百年,不过,人们也不用过于恐慌,因为这座火山目前还没有达到马上就要喷发的程度。 (文章代码:101211)

篇5:《火山》教学反思

火山一课,由于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因此火山的形成过程上学生看不到的,学生也不容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之前制作了生动、形象的课件,又找到了火山喷发的图片,又让学生回家搜集了有关火山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时,首先通过图片让学生看到真实的火山喷发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再用演示实验加以课件的演示进行讲解说明,使学生很容易的了解了火山的形成过程。然后让学生全班交流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和资料。使学生多方面的了解到更多有关火山的知识以及地球内部的构造。使课堂教学进行的顺利,学生兴趣更浓。

篇6:《火山》教学反思

1、初步了解火山爆发的原因,对火山爆发的现象感兴趣

2、了解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变化,产生二氧化碳

3、在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变化,产生二氧化碳

难点:了解火山爆发的原因

活动准备

1、火山模型(用杯子、盘子和太空泥手工制作)、可乐饮料

2、小苏打、白醋、红色颜料水

3、火山爆发视频、火山原理图、PPT(小苏打和醋的用途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幼儿对火山爆发现象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上午好,今天老师带来一段有趣的视频,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视频里发生了什么事?发生时是什么样的?(播放火山爆发视频)

二、观察视频,初步了解火山爆发的现象以及原因教师提问:

1、小朋友看见发生了什么事情?(火山爆发)

2、火山爆发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再次播放课件)请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火山爆发时,首先从火山口喷出大量气体,之后蹦出大量的火山灰、岩石碎块,紧接着岩浆喷出并沿火山口流下形成熔岩流,最后熔岩冷却,火山渐渐平息。

3、为什么火山会喷发呢?请小朋友猜一猜。(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大胆的猜测)

教师总结:火山爆发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这种现象并不常见,在我们居住的地下深处有很多很热的岩浆,岩浆受到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上升到离地球表面很近的距离时,岩浆就会找个出口(地壳薄弱处或裂缝)喷发出来,形成了火山爆发。(火山原理图)

三、模拟火山爆发,让幼儿知道小苏打和醋混合在一起产生二氧化碳。

1、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请来了小火山(火山模型)到我们班做客,给小朋友们带来个小实验—火山爆发,来一起感受下火山爆发的现象。

2、介绍物品:今天我们做小实验,需要用到几种材料,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是什么?a、出示红色颜料水

提问: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猜测)

小结:这是红色颜料和水混合在一起变成的,它来当做小火山的岩浆哦。b、出示小苏打

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啊,它是什么颜色的,再来试试摸它有什么感觉?(请小朋友感知猜测)

小结:它叫小苏打,小苏打有很多用处,平时我们做糕点也会用的它(小苏打用途图片)

c、出示白醋

提问:小朋友,这又是什么呢,平时妈妈做饭时也能用到哦,请小朋友闻一闻、尝一尝吧!(请小朋友感知猜测)

小结:酸酸的,对,这就是白醋,在妈妈做饭会用到它哦(醋用途图片)3、教师先做实验,幼儿观察

教师:好,小朋友,实验马上开始了哦,第一步,倒入红色的颜料水;第二步,加入几勺白色的小苏打;第三步,慢慢倒入白醋。

提问:

1、哇!老师的小火山爆发啦,那么老师的小火山爆发时是什么样子的呢?(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有很多气泡)

2、为什么老师的小火山会爆发呢?(引导幼儿大胆猜测)请几个小朋友来试一试我们猜的对不对。(引导幼儿操作验证)

教师小结:因为小苏打和醋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变化,产生一种气体叫二氧化碳,这种气体会让我们的小火山爆发哦。

3、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下呢,好,我先请位小老师示范下,再请小朋友们一起做小实验。(在实验中引导幼儿感知火山爆发的现象,实验结束时提醒幼儿整理实验材料)

四、活动延伸

小科学家们,你的实验成功了吗,今天我们知道了醋与小苏打混合后,会发生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有细心的小朋友发现,可乐也会出现火山爆发的现象,我们来试试吧,(先摇一摇,观察里面有很多气泡,再打开,发现可乐喷发出来)咦,为什么可乐也会爆发呢?因为可乐中含有二氧化碳,这种气体会让可乐爆发哦,但是喝这种饮料对我们的身体不好,所以我们要少喝饮料,多喝开水哦。

今天你们玩的开心吗,老师给你布置个小任务,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了解火山的其他秘密,下次和小朋友分享哦。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课件的准备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对其内容和小实验很感兴趣,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在活动中,有个上桌操作环节,我的引导语没有说清楚,导致孩子们有些混乱,想迫不及待去做实验,我没有及时变通,及时放手;语言不太精炼,用词不太准确;火山原理图比较难,没有很仔细的带孩子们观察了解;为了强调重点和难点多做了一遍小实验,强调醋和小苏打混合可以产生二氧化碳,验证过程有点冗长。

篇7:火山与地震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问题探究方式进行教学。贯穿于问题探究,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依靠教材,还有多媒体视频,以及日常积累的知识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但本人是新老师,在环节的实施方面存在了较大的问题,并且语言没有激情,太死板,这样就达不到意想中的效果。另外,上课时存在“口头禅”的问题,比如“是不是”,“还有呢?”等等。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认为自己要做到一下几点:

首先:要认真备课,花别人几倍的精力去备课。大量阅读优秀老师的教案,以及课件等等,然后备课。再去听别的老师的课,然后修改自己的教案。

其次,在上课过程中尽量避免语言上的错误,避免口头语。第三,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问问题的时候让学生多讲,尽量把他们知道的知识都讲出来。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我的课堂上,有一个学生经常举手回答问题,抢着回答问题,他的知识面明显比别的学生要广,如果让他回答的话,别的学生根本没有起来回答问题的机会,因此我故意不提问他,孰不知,这样会严重打击他的积极性,以后在提问问题的时候,我会说一句,老师知道你懂,所以我们把这个机会让给别的同学。最后,上完一节课一定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小结。这样可以保证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地寻找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具体分析,综合比较,实践探索,从而形成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研能力,争取做一名好老师。

篇8:火山教学设计

1.1风格主题设计不突出

导视系统在公园内的表现多数是视觉导视系统。那么视觉导视系统的载体就是导视牌, 导视牌的主要作用就是突出表现导视牌的功能性, 能为游客带来直观的视觉效果, 让游客能在第一时间注意到导视牌的存在, 了解到其中的相关信息以及指示信息, 那么导视牌的风格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海口火山群地质公园内的导视牌颜色选用的基本与周边事物颜色相近的设计理念, 目的肯定是为了融于自然, 突出对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保护的决心。恰恰是这个理念, 园内的导视牌设计不突出, 在指示信息方面失去了自身意义, 常常会被忽略导视系统的存在。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的主题特色就是火山和火山岩, 但是园区内的导视系统与所有的普通公园的导视如出一辙, 根本就毫无风格特点。让游客感到视觉疲劳, 从而失去游憩的兴致。有的导视牌运用了很扎眼的颜色, 假如游客走到这个地方, 给游客的第一印象就是突兀的视觉感, 产生了很不协调的感觉, 完全不会有想再看一眼的感觉。选择导视牌颜色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色彩选择时不要形成鲜明的对比, 太过突出或者太过隐蔽, 都不能起到良好的说明导视作用。

1.2个体导视与周围环境不融洽

公园导视系统是整个园区构成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与园区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但是中国公园的现状却是在整个园区设计建造完毕之后, 由商管物业接手统一操办, 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不科学的。因为在后期商管物业很难考虑园区的整个综合因素, 因地制宜的去建设导视系统, 更不会考虑整个导视系统的风格设计, 导致整个园区的导视系统过于商业化, 而且有不合理的工程配套条件, 更谈不上建筑师整体概念的引入, 很难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很多是不论不类, 画蛇添足, 成为整个建筑的败笔。以海口火山群地质公园为例, 如图 (1-1) 图 (1-2) 。

园区导视系统的规划应该纳入到整个公园的整体规划中, 达成和周围的环境相融合的和谐画面, 图 (1-1) 中2个导视牌摆放重叠, 游客只能读取到前一个导视牌提供的信息, 后面的导视牌完全隐藏在了周遭的环境中。园区导视系统应与周围的自然和文化环境相协调, 不过不是导视系统完全融入周围的自然和文化环境, 无论导视牌的材质, 颜色还是造型都不能给游客带来直观的视觉体验。

图 (1-2) 所示导视牌被园区的景观盆栽遮挡住了, 这样的设立, 突出了园区设置导视牌的规划师没有从情感出发, 这个导视牌完全就是浪费资源, 根本起不到导视和提供必要信息的作用。导视系统的存在就是要显眼, 能让游客第一时间看到, 从图 (1-2) 中看出, 游客需要细心地翻开盆栽去观察导视牌上提供的导视信息。

其实正确的是应该在设计园区的中期时就对导视系统做一个整体的设计规划, 设计师应与其他专业相关人员进行沟通, 这样对导视系统制作的后期, 就会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1.3信息内容不完善

导视系统在园区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 就是为来到园区参观游览的游客提供必要的园区指示信息。

篇9:火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4课《火山与地震》,用1课时完成教学。这一单元共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的形状、表面、内部构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为后面学习地表的迁移做铺垫的。本课从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建模研究,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研究、推理等活动,让学生知道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火山和地震带给人们的灾难和好处,了解人们对火山和地震的监测,掌握地震来临时正确保护自己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通过三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实验、猜想、讨论、交流、推理的能力。而且小学生对做实验都很感兴趣,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两种自然现象带给人们的灾难。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看问题。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求知欲。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知道火山和地震形

成的原

因,掌握预防地震的措施。

2、通过学习使学生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能简单的介绍火山和地震两种自然现象。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

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2、教学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以及正确运用语言描述两种自然

现象。

五、教学准备:

1、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录像、图片,火山和地震示意图。

2、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器材(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

精灯、火柴等)。

3、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境实验器材(纸箱、木块、记号笔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引言: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地球是有那几个部分组成的?我国地形特点有哪些?(结合板块构造的道理说明,展示六大板块示意

图)。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上的两大自然现象——火山喷发、地震。板书课题:火山与地震。

(二)学习新知:

1、出示图片、播放录像,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

现象。

火山喷发图

地震示意图

首先,出示火山喷发与地震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同桌间可以自由议一议,说一说(火山喷发与地震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其次,播放一小段火山喷发与地震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火山和地震的录像片段,让学生用视觉和听觉来认识火山喷发与地震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最后,提问:从刚才的图片展示、观看录像,你认识了这两种自然现象了吗?它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大吗?你们想不想知道火山喷发与地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想知道)

2、提出探究问题:

教师:对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呢?

学生自由说,教师板书:(1)、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2)、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3)、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危害?(4)、地震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什么异常的现象?

(5)、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6)、世界上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7)、火山喷发和地震会不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3、解决提出的问题:(1)、探究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 a、让学生重温模拟的火山喷发录像场景,要求学生观察书上插图——火山结构示意图,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书上22页内容。自己说出火

山喷发形成的原因。

b、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首先,分2人一组,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其次,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最后,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c、实验要求学生知道每件物品代表什么?注重提醒学生观察再给土豆泥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现象(让学生重点观察实验过程,解释每一步的实验现象,教师时刻巡视指导)。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讨论

哪些地方容易发生火山爆发。

d、师生共同小结: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最危险、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

(2)、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a、让学生重温模拟的地震录像场景,要求学生观察书上插图——地震图片,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书上23页内容。自己说出地震形成的原因。

b、做地震的模拟实验:首先,分2人一组,在纸箱上面画出街道的图形,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用小木块垒成楼房;其次,请一个学生在纸箱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最后,根据楼房倒塌的情况,判断地

震的中心和强弱。

c、模拟实验要求学生做两次,注重提醒学生观察楼房倒塌的过程,为什么各组倒塌的程度不一样呢?(让学生重点观察实验过程,解释实验现象,教师时刻巡视指导)。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判断地

震的中心和强弱并找出震中。

d、师生共同小结:地壳的岩石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地震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3)、通过探究火山喷发及地震形成的原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科学的知识。要求学生自己解决遗留下的问题: a、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危害? b、地震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什么异常的现象? c、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d、世界上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e、火山喷发和地震会不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特别解释不清的问题可以同桌讨论,集体订正(重点强调避震的方法及地震的前兆)。

谈话:假如现在我们正在上课,如果突然发生地震,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还需要注意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先告诉周围的同学,相

互说说。

小结:如果现在突然发生地震,首先我们要保持冷静,不能慌张。然

后再采取自我保护的方法。

谈话: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4页地震发生时怎么保护自己一段内容。同时告诉学生,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人要立即离开房屋,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去,以免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砸伤。如果来得及,最好在离开房屋前,拉断电闸,熄灭炉火,以免造成火灾。讨论:地震前兆有哪些?你们了解有哪些地震前兆?要求学生自由

说说。

科学结论:泉水或河水突然干涸断流;气候出现冷热骤变;地光与地声等。由于动物感觉器官特别灵敏,被人们称为一部监测地震的“活仪器”。为了便于大家观察动物的地震前兆,编写一首歌谣给大家: 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

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

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

回巢。

(4)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对地震的研究。

a、(出示张衡像及地动仪挂图)张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科学家。在1800多年前,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监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是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了解得越来越多,发明了各种仪器监测

地球内部的变化。

b、要求学生观察书上插图——候风地动仪、机械地震仪,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书上24页内容。了解科学家张衡。

(三)、总结巩固

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们对火山和地震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的自然灾害,你有什么想法呢?还有什么

新的问题?

(四)、课外作业:

1、请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试着解决一下问题:

(1)、地球是运动的吗?

(2)、为什么我国台湾省是地震的频发地区?

(3)、现代还有哪些地震预测仪器?如果没有科学仪器,怎样预测

地震?

2、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课外书籍、上网、实地观察等其它方法进行探究。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交流、生生互动交流的评价方式,使评价伴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互相评价、师生交流评价、实践操作评价等。同时教师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予以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是以写小日记交流评价、口头反馈评价等。

在内容上,学生是否知道火山、地震现象及产生的原因,火山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能否从火山、地震现象中知道,是否知道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是否知道在发生火山喷发、地震时如何逃生自救、互救的方法等。

八、设计特色简述:

因为本节课是以观察、实验、猜想为主要活动,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虽然较远,但学生感兴趣。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应该是我所利用的很好的教学资源。火山喷发和我们的生活确实离的很远,同时学生通过观察喷发画面就能了解火山的喷发。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要求不能太高。但是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应该在能力培养上有了系统的训练与提高。学生不仅会观察,实验,还应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有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懂得如何思考,如何表达与交流的初步能力。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操作实验上,通过探究来认识火山的成因,通过火山的成因来探究火山的危害,了解火山的奉献。通过学习火山来自主学习地震的成因与危害。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激发与加强。加强学生收集、整理、乃至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反复的图片的观察,录像的播放,与学生来探究现象,进行猜想,直至认识本质。但是,教学流程不很流畅,甚至影响了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这一点,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九、板书设计:(课题)

4、火山与地震

火山

地球内部运动 地形发生变化

(缓慢 剧烈)地震

1、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2、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3、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危害?

4、地震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什么异常的现象?

5、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6、世界上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7、火山喷发和地震会不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十、学生记录单设计: 记录单1:

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 第()

成员:

小组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效果

****年**月**日

记录单2:

地震形成的原因 第()

成员:

****年**月**日

小组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篇10:火山教学设计

不可否认,无论是字与画还是看图读拼音识字其教学目的都是识字。然而它们的识字途径却大相径庭。看图读拼音识字的途径是:看图──读拼音──识字。笔者认为,从知识建构的角度来年看,看图读拼音识字的设计倾向于知识传授,容易导致教学过程中的重结果轻过程。因为无论是看图也好,读拼音也好都是为了达到识字这个目的,只要学生把字认了,图与拼音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字与画的设计意图不是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它也是为了达到识字这个目的。但结合《课程标准》来理解,你就不难发现,其设计意图不仅仅是注重识字这个结果,还包含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在内的诸多因素。

字与画顾名思义就是说字与画之间有联系。一个与字,就明确地提示我们,教学这课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图画来认识几个字,还要在与字上下功夫。换言之,就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找出字与画之间的联系。即: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内容和字形结构来思考画与字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再通过画与字的联系来建立字的概念(包括读音);与此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由画到字的各个变化环节来感受知汉字的演变过程;再通过汉字演变过程来感悟汉语文化的神奇和邃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在这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想象力的培养,有学习方法的渗透,有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的激发等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的思维在形象的画面与象形的文字之间游历的时候,那种像与不像,似与不似的形象感知所激发出的好奇心、新鲜感必将升华为一种兴趣、一种求知欲。这种兴趣和求知欲又必定会发酵成一种催化剂,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字与画的设计既注重了教学结果又注重了教学过程。这就是字与画与看图识字的区别所在。

上一篇:有关写猫的作文汇总下一篇:咨询师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