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电化教育馆首页

2024-07-11

江西省电化教育馆首页(精选6篇)

篇1:江西省电化教育馆首页

在方志敏精神的光辉旗帜下做有灵魂的教育

——弋阳县方志敏中学 邵嵘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局长毛杰提出的“做有灵魂的教育”的命题,深深地触动了我。当前我们的教育似乎迷失了自身的宗旨,被“功利的怪圈”笼罩,正如纪伯伦所言:“也许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出发”。家长、老师、学生都为“分”所困,“一好遮百丑”,只要成绩好,其它的都不重要,即使不行,今后可以改。也正因为这样的想法颇具普遍性和代表性,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进行反思:究竟什么是教育,怎么教育?

《大学》一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由此可见,通过教育让人完善道德,发展能力,让人变善,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是教育最本质的要求!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学”!我们不应只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成功”,更应关注学生走上社会后的发展;我们不应只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堆叠的高度,更应关注他们潜藏于灵魂深处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涵养的厚度!

人的道德表现可分为三个层次,低一级的是社会所允许的,较高一级的是每位公民必须做到的,最高一级的是社会提倡的。我们把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定位于“社会要求每位公民必须做到的”这一档次,即公民的基本道德素养。这是因为:人的成长阶段不同,对做人的要求也不同,初中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它的特点之一是非终结性,初中阶段并不承担人才培养的终结任务,但它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就决定了初中阶段要进行的是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这并不是降低德育要求,因为实践已经证明,一味坚持高于初中学生接受能力或连教育者本人都达不到的道德要求,这样的德育工作,实效性很差。如果我们的基础教育能够完成培养学生基本道德素养这项教育任务,就为更高要求的道德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就是教育的成功。

人的道德是在为人处世中体现出来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德育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应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道德问题进行教育。学生的生活范围是随着年龄增长,由家庭扩展到学校,继而扩展到社会的。

正是基于此,我们方志敏中学把“育德是教育的灵魂”作为德育宗旨,在加强和提高学生基本思想道德素养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以“爱国、清贫、奉献、创造”的方志敏精神为基点,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师为本、以家长为本的办学理念,把加强和提高学生基本思想道德素养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一、红色教育承先志

我校是方志敏烈士的母校,有着浓厚的德育资源如方志敏烈士纪念馆、方志敏故居等。因此我校坚持以“爱国、清贫、奉献、创造”的方志敏精神为德育基点,大力开发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远大的报国志向,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

抓住每年九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这一良好楔机,我校坚持组织七年级学生参观叠山书院(谢叠山)或方志敏烈士纪念馆,八年级学生到方志敏故居或横峰葛源等红色旅游胜地参观活动即“红色之旅”,将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在叠山书院、方志敏烈士纪念馆,我们走近弋阳的骄傲、弋阳的荣耀,感受谢叠山的浩然正气,方志敏的清贫奉献。

在红色基地,我们重温革命道路,感受革命情怀,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正是一次次的红色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对爱国、理想、信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书香四溢驱陋习

90后一代的教育,时下出现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自私、叛逆、缺乏责任心、不能吃苦„„

面对这一现象,一味的说教就显得很苍白。我校每年都坚持开展读“方志敏系列丛书”、讲方志敏革命故事、写弘扬方志敏精神文章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读、说、写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正是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段段生动的革命故事,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涤荡了学生内心的狭隘和庸俗;

正是讲、听方志敏的革命故事,让他们一个个对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质和顽强的意志有了新的理解。

正是写弘扬方志敏精神文章,同学们一个个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将方志敏精神外化为行动。乱扔垃圾的现象少了,校园更加洁净了;寄宿生就餐文明了、不浪费饭菜了;学习更加刻苦了„„

三、“六心教育”养品质

我校师生用行动诠释着“六心教育”,即把恭心献给自然,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孝心献给父母,把关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

热心公益、服务社会。每年三月份我们都开展“我为弋阳创建尽责任”活动,组织学生上街道、进社区,到方志敏大道、“桂花园”“唐家苑”“城北小区”„„进行卫生打扫,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成长、成熟,增强了公民意识、责任意识。

我校师生为西南灾区捐款一万五千多元,把爱心献给了社会。我们倡导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将感恩思想化为行动„„ 通过“六心”教育,强化了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

四、载歌载舞展活力

为丰富我校学生的文娱生活,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艺,我校于每年五月份举行文化艺术节,每年元旦举办“迎新汇演”。

艺术节上,师生齐唱《方志敏中学校歌》是保留节目。“碧落山下,信水河畔,有我们美丽如画的校园;叠山风骨,永垂清史,民族精神育我成长„„”整齐、优美、嘹亮的歌声响彻方志敏校园上空,每个人的心灵无不经历一次洗礼!

从“才艺之星”大赛到艺术节的表演,每一次登台、每一次展示,都是一次砺炼,都是一次提升,原本胆怯的更从容,原本自卑的更自信„„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让更多的同学找到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充分地体现了自身价值,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学习成绩已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四点半学校”显成效

在弋阳县委县政府、县关工委的关心、支持下,在教体局的大力指导下,我校创新性地提出了“四点半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在下午放学后,开展多种多样的兴趣小组活动,如书法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健美操训练小组、音乐器乐兴趣小组、体育特长训练小组等,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四点半学校”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拓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引领了学生的成长,将德育工作融入有趣的日常小组活动之中,“润物无声”,引起了社会极大反响,得到了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上饶日报对此还作了专题报道。

六、“五条主线”重实效

五条主线即:一是以“校长—教务处、教科处—教研组—学科老师”为主体的课堂教育主线;二是以“校长—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工作主线;三是以“党委—团委—学生会—团支部”为主体的学生自我教育主线;四是以“学校—社会—社区”为主体的社会教育主线;五是以“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为主体、校讯通为媒介的家庭教育主线。

五条主线充分发挥了处室、年级、班级、社区、家庭的德育功能,学校各类人员都明职守责,各有专司,使每个在岗人员都自觉成为德育工作者,将德育工作有针对性地落到实处,促进了德育工作融入学科、走进课堂,促进了德育工作进入活动、进入实践;保证了德育工作融入管理和评估,保证了德育工作走进学生、走进生活。

方志敏中学就是这样,把“育德是教育的灵魂”作为德育宗旨,用精神去引领、用思想去渗透、用文化去熏陶,用兴趣去培育,让学生乐于学习、彰显个性、大气自信、崇尚美好。努力锻造理想崇高、情趣高雅、学风端正、习惯优良、博学多识的自我悦纳的人、同伴赞赏的人、家长自豪的人、母校骄傲的人、社会需要的人。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德育制度和德育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在德育科研上有待进一步探索。

我们也存在着许多困惑:我们教师不是圣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人际交往,也会经常犯错,学校又如何去引领教师们不断成长?最近网络上也出现了许多有意思的话题:要求学生不迟到,老师却经常迟到;要求学生认真听会,老师却在后边“开小会”;要求学生多学习,老师却常常不学习„„。许多班主任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常常听到家长说这孩子我们管不了,只好拜托学校、老师多管管,而你真认真去管了,他又来找麻烦了。如何教育家长正确地对待学校、班级的教育,真正去思考孩子的将来?开展主题教育时,学生表现都好,可活动一过,学生的“老毛病”又来了。如何让德育教育达到形式与实效的统一?

德育工作是琐碎的,长期的,常态的;德育工作又是重要的,不断变化的;我们非常感谢饶鹰联校能提供这个交流的平台,我个人认为,重要的不在于我们每个学校做了什么,而在于能否唤醒各个学校的反思意识,怎样使我们联校形成一个团队,有效开展德育课题研讨活动,让我们的教育充满思想,让我们的思想充满智慧!

我们真诚地祝愿饶鹰联校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谢谢!

方志敏中学 德育处

2012年4月

篇2:江西省电化教育馆首页

寮塘小学尹爱兰

教了一个学年的小学数学,时间虽短,感慨良多。回忆读书时对数学的印象,除了做题就还是做题。记得那时自己就在心中默默发誓:长大我要是当数学老师,就决不布置这么多作业,让学生们天天玩。儿时的想法虽然多少有些幼稚,但细想想,教师每天让小小的孩童们握着铅笔,埋头练习、计算,沉迷于题海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实在不可取。既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不符合儿童的数学发展规律,更不能引起儿童对数学的兴趣。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的学习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裨益。,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 ”,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又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 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

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在数学情境中,趣味盎然的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习陶醉于数学情境之中,乐不思蜀。这里的“情境”主要指教师通过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数学的氛围中。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爱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小兔子的好朋友给他过生日,小熊住在森林深处,一大早就赶来了。他带了2桶最好的蜂蜜送给小兔子。看,隔老远,他就喊起来了,“小兔,小兔,快开门,你看我给你送什么来了?”小兔子早就闻到蜂蜜的甜味了,她赶忙迎出来,“谢谢、谢谢,快屋里坐吧!”不一会儿,小花猫也来了,送给小兔5个苹果,小猴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6桃给她。小鸡也赶来了,但她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3个苹果,小兔子不高兴了,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兔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还有几个苹果?学生们听完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他们就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结果:5+4=9 5-3=2教后,我又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利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学习算术,学生们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

小学生低年级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往往难以掌握,但教师如能根据条件,因地制宜的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尤其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这一优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更有利于教学。低年级很多数学知识都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如:口算、乘法口诀等口答类题目。具体细节就不一一再谈了。另外教师还应努力拓展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主动的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室里设立“生活数学栏”,展示学生采集的生活数学题。总之,这种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在竞赛中,紧张积极的学习

大量事实表明,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低年级学生求知欲望强,表现欲强,希望自己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赞扬。教学中,可开展“比一比”、“争当小小数学家”“算术擂台赛”等学习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比一比,赛一赛”“夺红旗”之类的竞赛活动。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

篇3:江西省电化教育馆首页

关键词:电化教育,书刊发展史,教育技术

1 研究概述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汉内斯·阿尔文)南国农先生在第四届教育技术博士论坛上的一句话。这句话引发了很多电教学者的思考,于是他们就在思考:中国的电化教育要发展,是不是也要通过研究中国的电化教育发展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从而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道路,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此外为了对建立中国电化教育史学科、开设电化教育史课程奠定基础,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书刊发展史就显得更加重要。南先生曾说过:“我国电教要深入发展,必须狠抓教材建设,逐步建立各科现代教材体系”[1]。因此作为中国电化教育理论发展的电教书刊的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她指导着我国电教的实践,见证了我国电教事业的发展历程。本文通过中国电教书刊的研究,来审视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

2 研究方法和材料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通过从一些史记性的专著、杂志、网上图书馆和网络资源等方式收集了相关的专著和教材。由于电化教育学是个交叉学科,在专著和教材方面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笔者就根据南国农先生对中国电化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分法,将中国电教书刊的发展也分为三个阶段:(1)中国早期的电化教育阶段(1920-1949);(2)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阶段(1949-1978);(3)新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2008)[2]。在收集的过程中由于资料的匮乏和不完整性,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些资料仍未收集在内。

2.2 研究材料(电教专著和教材)

中国的电化教育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到今天经历了70年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电化教育从早期的将电影应用到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多媒体网络和计算机时期,经历了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理论成果,笔者主要收集到了关于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教育电视,幻灯、投影、计算机辅助教育、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教育等相关方面的书籍。

3 数据统计及分析

3.1 中国早期的电化教育阶段(1920-1949)这一时期是我国电化教育的早期阶段,共收集专著21本。

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专著有:(1)陈友松的《教育的电影》,该书是我国早期的电影专著,全书225页,该书介绍了电影教育的地位,世界各国的现状、教育有声电影的制造、有声教育电影机器和鉴别电影的标准及等;(2)社会教育司编的《电化教育》该书作为当时社会教育的辅导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电化教育的现状、电影和收音机件的使用和管理、电化教育实施法、国内主要教育影片目录等;(3)舒新城的《电化教育讲话》,是一本当时影响比较大的电教专论,主要介绍了电化教育的实际问题、电影教学方法和使用电影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制作电影的一些摄影艺术和技术知识。该书中作者指出了多媒体综合应用的问题和工具是为教育服务的理念,这对我国后来电化教育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时间维度上,20年代由于正处于我国电化教育的萌芽时期,因此没有专著出现;在三十年代由于我国电化教育一度活跃,不少教育工作者积极提倡电化教育,且在陶行知的带领下提倡采用幻灯和电影施教,故在这个时期就有14本出版;在四十年代由于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经济低迷及当时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重视等方面影响,一度活跃的电化教育开始陷入困境[3]。因此这一时期出版专著7本,且有一本是译著。

从空间维度发现,早期的电化教育主要在以江苏为代表的沿海一带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一些提倡搞电教的教育工作者都聚集在此处,以及一些早期搞电化教育的学校(如金陵大学)、电化教育组织和教育电影协会等也在此地区成立,这些机构和协会以及他们所实施的电教活动,都加速了此地区的电化教育的发展。

3.2 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阶段(1949-1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很少进行,相关的专著和教材也很少,没有多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4]。从建国后到文革前是我国电化教育的孕育阶段(初期发展阶段),虽然电化教育搞的也轰轰烈烈,但是没有或者说很少有理论成果。文革后又遭到四人帮的迫害,中国的电化教育处于停滞时期。这一阶段只有三本专著,一本是在1951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编过一本《幻灯手册》有商务印书馆出版;另一本是由上海电视台电视教育组在1976年6月编的《电视教育讲座》一书,此外的就是1978年1月张建邦编著的《电脑教学》一书。

3.3 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至今)

3.3.1 教材收集情况简介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是我国电化教育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电化教育教材和专著蓬勃发展时期,通过收集共找到相关专著825本。由于电化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幻灯、投影、电视教育、广播、计算机辅助教育、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网络教育)等几个阶段,因此我们按照此对这些专著分为:电化教育、教育技术、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远程教育五类。

3.3.2 教材的分类及分析

将教材的情况分为五大类:如表1图1所示各类教材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单位:本)。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介绍理论的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的教材专著与关于电化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的远程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设计的教材的数量相当。在理论研究方面教育技术相关教材占到了所有教材的32%;在教学实践和研究方面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占了所有教材的30%,从中可以发现,中国的电化教育在改革开放重新起步到后来的飞腾发展的过程中,电化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齐头并进。

同时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教材大部分都集中在华北和华中地带,且教材作者一般都集中在这些地区的高校。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高校对专著和教材发展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4 结束语

中国的电化教育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到今天,她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大量的专著和教材的出现是电化教育学科和专业成熟的标志,形成了我国特色的电化教育专业理论体系和课程结构。通过对中国电化教育教材、专著发展史的研究,从中找到电化教育教材、专著的出版和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的关系。

4.1 电化教育的发展和电化教育教材发展的关系

电化教育的发展促进电教教材和专著的出版,反过来这些理论科研成果的出版又来指导我国电化教育的实践发展。他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电化教育的这种变化发展趋势符合研究的一般规律,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在实践中进行修改总结,获得新的理论知识,然后再去指导实践,不断反复,呈现螺旋式上升,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从而促进了我国电化教育研究不断向前发展。[5]

4.2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的历程

从对每种分类教材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每类教材在一定时期的大量出版与我国电化教育在某一领域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这些教材的出版是我国电化教育在某一阶段发展的足迹和印记。此外教材的发展也与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当一个时期经济好了,就可以购买大量的电教设施,从而加速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不断向前又激励着理论研究专著的发展。另外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也影响电化教育的发展。政府和教育部门重视了,从物理、人力等上都会给予极大的支持,这样工作在电教行业的一线人员在精神上可以更加的有劲头搞科研,也促进了教材专著的发展。

4.3 从地域上看我国电化教育和电化教育教材的发展关系

从前面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电化教育教材的专著的作者分布有一定的聚集性,大部分聚集在沿海高校,这些高校也是我国电化教育专业开办的比较早,且发展的比较好的学校。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几所我国电化教育专业开办的最好的高校。这里之做一科研成果显著与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史和长期在这些高校奋斗的电教前辈和专家们的指导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的电化教育起源年代于民众教育,发展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因此电化教育相关专著和教材也分布到各个领域。由于笔者水平和精力有限,有些教材和专著未免收集不到,此外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有些资料的出处无法一一列出,在此谨向这些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主编.电化教育理论和电教试验[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12).

[2]南先生的PPT.第四届教育技术博士论坛,2008.10.18.

[3]吴在扬主编.中国电化教育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4).

[4]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70年纪念文集[M].2006,(64).

篇4:电化教育发展浅析

【关键词】电化教育;发展;特征

1.电化教育发展

电化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同现实国情、历史环境紧密相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轨迹,并呈现出明显的特征。

1.1电化教育发展轨迹

伴随我国电影工业的不断发展,加之教育管理向着视听化方向持续延伸,两条发展路线共融交汇最终形成了电化教育。借鉴并引入西方国家视听教育,主要目标在于提升全民综合素质,推进我国持续发展。

电化教育在我国的起步,源于爱国人士需要借助电化教育提升大众文化素养,进而实现扫盲的科学目标。主要对于我国当时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工作规模有限以及范围狭窄的状况,因此符合国情特征。同时预期到电化教育发展在未来获取的成效将十分显著,因此逐步由民间发展形成了政府参与的局面。

由电化教育在我国发展构建的成因,可明确最初阶段为由社会中发展,渐渐受到了各大学校的普遍重视,实现了更为规范化的建设。电化教育引入学校后,形成了社会同学校同步并行发展的格局。

1.2电化教育发展目标

最初阶段,电化教育建设更加重视教学规模的扩充。伴随发展步伐的持续深入,逐步重视教育效果的优化。信息时代,电化教育在重视效果以及规模的基础上,还重视信息素养的优化。其发展建设的根本目标就在于为了符合社会建设发展需要,并良好的适应社會环境。

1.3电化教育外延持续延伸

随着电化教育的不断完善发展,其外延持续延伸,功能更加丰富多样,应用范畴越发广泛。最初时期,电化教育注重技术应用,随着不断建设发展,其引入课堂教学中。同电化教育外延延伸对应的现象为,人才就业呈现出明显的发展变化、教育岗位进一步丰富,并促进电化教育技术同不同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使教育系统结构实现了优化调节。

1.4电化教育呈现出较强的实践性

电化教育为一类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基于理论引导实践。电化教育发展早期,便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例如1933年出版的《电影教育》,随后的《视觉教育》等,均阐释了理论以及实践的有关内容。随着电化教育内涵的进一步明确,理论以及实践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电化教育工作人员始终注重理论以及实践的并重发展、同步开展。

电化教育的完善优质发展还需要政府单位的全面重视与有效支持。我国首届全国人大会议上便强调,教育必须改革,需要采用新型教育手段,例如唱片、幻灯机、电视以及广播等必备的工具仪器、设备模型开展新型教育。随后,教育部还颁发了有关进行教学电影工作的有关通知。伴随改革开放步伐的持续深入,电化教育系统结构、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组建形成了不同规模的电视广播大学,并有效的发展远程教育项目。我国政府单位、社会各界的全面重视下,颁布了相适应的政策措施强化支持,进一步推进电化教育向着规模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向持续发展。

2.电化教育机构管理展望

针对电化教育发展现实状况以及轨迹特征,我们进一步对电化教育机构管理有关工作进行展望。

教育教学核心任务在于,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究科学的教育方案,丰富学生内涵素养,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并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同时还可面向教育行政单位,提供应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有效策略。教育服务的根本目标在于符合人们预期目标与现实需要,涵盖新信息、丰富理论与经验的有效应用。因此,需要电化教育机构有目标的提供教学服务,而非单纯的由上到下进行标准化生产。新时期,电化教育部门应树立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工作态度,应用创新型技术手段,进而为现代教育事业的持续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电化教育机构管理同普通企业服务管理存在本质区别。即需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人的和谐、文明、持久发展。也就是通过以人文本的实践策略,倡导科学同人文的有效交融。针对信息技术呈现的差别以及多元化特点给予充分的理解,并呈现出宽容、客观的态度,进而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实施教育管理阶段中,电化教育机构应树立良好的竞争发展意识,秉承合作发展的态度,有效的将竞争同合作紧密的综合联系,进而全面提升电化教育教学的实力,激发实践教育的整体优势,实现有效的良性循环。

我国长久以来履行全面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虽对电化教育机构系统的建设形成了积极促进影响。同时,对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推进教育改革也构成了制约作用,令其面临了更多的挑战。再者,电化教育还呈现出多头管理的问题,令各个机构无法精准的履行岗位职责,导致互相间较难有效协调,实践效率受到了影响,并呈现出资源不良浪费的问题。针对该类现实状况,电化教育应在传承经典,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积极尝试,努力开拓,优化管理。

3.电化教育云计算应用

为应对电化教育发展阶段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可引入云计算手段有效拓宽电化教育发展范畴。虽云计算的应用在电化教育专业领域尚处在初级阶段,然而我国较多大规模IT企业均逐步推出丰富的云服务,包含商业服务以及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普遍应用的包含通过云计算制式的杀毒工具软件,提供的个人空间系统服务等。云计算丰富发展的环境下,电化教育应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有效的进行研究与科学应用。

实践阶段中,应合理的突破电化教育传统。当前,伴随互联网系统应用的广泛普及,更多的电教人员更新以往传统滞后的电教方式与工作方法。其任务重心从以往的课堂视频制作、幻灯片应用等发展成为网络系统建设、资源系统库应用建设以及进行深入的网络调研等。针对当前云计算逐步涉足于教育领域,对其产生深刻影响的现状,电化教育应进一步借助云计算发挥良好的辅助作用。例如,可有效引导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创建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提升实践效率。云时代,可令学生依据云计算服务商各类人性化的系统服务,开放自由的选择想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具体方式,进而合理灵活的创设属于自身的学习发展空间。电教工作人员应积极组织开展丰富的评比展示活动,对优秀方案进行良好的推广,吸引师生创建特色化的学习空间。可利用云计算系统平台优质的计算功能,轻松方便的获得需要的数据信息,便利的进行数据检索应用,完成智能化的信息处理,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进而提升工作效率,优化电化教育学效果,实现全面升华。

4.结语

总之,针对电化教育发展轨迹特征,我们应有效的对电化教育机构管理进行展望。同时,应基于云计算时代特征,合理的应用云计算技术,开创良好的电化教育工作系统模式,有效的补充实践工作中的不足。通过持续的探索,树立创新意识,营造现代化、系统化、科学化、便利性的电化教育系统环境,持续推进现代教育改革发展,进而跟上信息化发展步伐,满足时代特色,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李樵.云计算背景下电化教育发展的新探索——以廊坊电教发展为例[J].金色年华:下,2011(10).

[2]黄光海.边疆高校电化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3]郭元博.回顾电化教育发展历程讴歌教育信息化发展成就[J].西藏教育,2011(6).

篇5:陕西省电化教育馆文件

陕电教〔2007〕5号

陕西省06—07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

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06—07在国家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总协调机构的指导下,我省项目培训工作开展顺利。在明确责任、加强管理的同时,我省不断总结经验,强调应用,努力提高培训效益,较好地完成了培训任务,得到了国家评估组的一致好评。

2006年,我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首先在咸阳、汉中两市40所项目学校进行试点,培训工作于2006年12月开始,已举办省级主讲教师培训班2期,项目学校学科教师培训班40期,共培训主讲教师80人,项目学校中青年学科教师1620人。目前,各项目学校用成功技能课程教材培训学生的工作正在陆续开展。2007年4月,咸阳、汉中两市将分别开展1次教师教学交流活动。

二、具体做法

2006年,我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着重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责任,落实任务。2006年12月初,省项目管理执行机构召开咸阳、汉中两市分管项目培训工作的领导和国家骨干培训者会议,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具体部署全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的培训工作。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省项目管理执行机构对各项目市、县、校的培训计划、实施步骤以及相关协调措施作了明确要求和具体安排。

2.集体备课,加强交流。在项目学校主讲教师省级培训前期,我们先后4次组织骨干培训者进行集体备课,集中研讨教学方法及重难点,对重点环节进行预讲,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演。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基础课程和成功技能相应模块的教学时间作了适当调整,对重点教学模块加强讲解力量,有效提高培训效率。

3.注重评价,及时反思。在主讲教师省级培训过程中,评价和反思始终贯穿全过程。我们要求参训教师每天都要进行自我反思和小组互评,并对骨干教师的授课过程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文字,上报骨干培训小组。骨干培训小组在当天培训任务完成后,及时召开交流会,总结和反思授课过程,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并对学员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反馈。另外,我们还针对学员的整个学习过程设计了一套评价体系,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根据评价结果衡量学员的学习效果。

4.跟踪指导,加强交流。我们建立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QQ群,为广大教师和校际之间提供了交流和互助平台。骨干培训小组成员定期在线解答校本培训过程中遇到问题,为学科教师的培训提供跟踪指导和支持。同时,我们还通过QQ群收集和选拔优秀教学案例、作品,做好项目全过程的研究和累积,为我省项目推广奠定基础。

三、今后的打算

为确保我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们在认真总结、反思不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

1.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校长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转变少数学校领导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

2.加大各级政府对项目经费的投入力度,切实解决贫困地区项目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支持学校开展各类培训交流活动。

3.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对实施项目顺利的学校进行物质奖励,使校际间形成竞争,同时扩大项目的影响。

4.组织各级各类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教学应用竞赛活动,推广先进教学经验。

二○○七年三月八日

主题词:英特尔®未来教育工作总结

上报:中央电教馆培训部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总协调机构 抄送:有关厅领导,相关市电教馆。

篇6:江西省电化教育馆首页

“生活作文”的训练研究结题报告

通榆镇中心小学“生活作文”训练研究课题组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坚持以“特色引路,科学发展”的方针为指引,在农村小学中高年级的作文能力培养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我们申报的课题《小学语文“生活作文”的训练研究》被确定为江苏省盐城市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课题以来,课题组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团结一致的不懈奋斗和潜心研究,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目标。目前,课题研究已经结束,现将课题组的研究实验工作汇报如下:

一、背景重申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学。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生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研究“生活作文”,就是为了解决学生作文内容贫乏、言之无物的实际问题,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将生活的乐趣引入课堂,拓展作文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的笔触回归生活,把内容的形成与内容的表达有机结合,把观察、思维与表达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自主积累、自主发现、自主体验,自由表达,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思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要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理念成为作文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没有理念的转变作文教学改革就无从说起,新的教育目标也就难以达成。

2、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科学合理地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传统的作文教学过于局限在教师的单向传授上,这种模式下教学质量很难有明显提高,大部分受教育者的发展受到了束缚。我校“生活作文”的训练研究,改革旧有的作文教学模式,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入,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我校教师的自觉追求,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广大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学生作文的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开拓学生生活的空间,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活作文”的训练研究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4、学校实际情况的需要

我校曾进行“农村小学有效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在消化先前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大胆实践,勤于思考,并及时将新课程理念融入我们的课题研究中去,将作文教学研究与新的课程改革研究融为一体,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培养了一支拥有较好的作文教学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因此,从生活内容到对作文的研究积累来看,“生活作文”训练研究具有可行性。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其总要求为: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中高年级段小学生习作训练的最终目标与内容: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培养作文能力途径多样化的研究

(1)立足课堂教学,融作文训练于正常教学活动中,从书本中汲取营养。

(2)关注课外活动,组织有价值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帮助学生为作文积累素材。

2、作文能力训练情境化的研究

(1)研究写作动机的激发,顺应学生作文心理规律,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和作文动机的基本特点,在作文的具体实践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

(2)挖掘教材空白,创造训练机会。积累语言,陶冶情趣,储备能量。

(3)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通过观察获取、积累作文素材,使学生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

(4)根据学生情感特点,进行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作文教学,营造宽松的作文参与氛围,把游戏请进作文教学课堂,在游戏与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表述欲。让学生在愉悦中观察、表达,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践,使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生活,能发现并能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提高表达生活和思想的能力,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克服作文虚假空洞现象,使小学毕业生的作文能力能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

2、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生活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形成生活作文的基本教学策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并通过此课题研究促进小学生在作文水平达到大面积高质量提高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想认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和谐发展。

纵观全国各地,虽然广大语文教师和有关专家对作文训练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进一步实践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但对于如何依托文本、深入挖掘文本资源,进行有效的生活作文练笔的策略研究并没有很好地提炼总结,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影响了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再加上新课程的实施,教材的改革,郊区学生阅读视野的受限,原先的一些做法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因此,本课题的提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借鉴各种教育书籍、报刊杂志中介绍的理论和经验,多聆听丰富经验和教学理论的学者讲学,进一步搜集、积累国内外研究的第一手文献,避免重复别人的研究,为实证研究奠定较坚实的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

2.行动研究法

遵循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程序:“计划——行动——反馈——调整——再行动”的前提下,确立“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即反思的实践者”的研究理念,综合运用多种有效研究方法,积极开展教育研究活动并在教学中得到落实。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有始有终,千方百计地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3.实验总结法

总结实验过程,把实践的经验形成报告、论文,使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和实效性。

(其他方法:文本赏析法、师生探讨法、经验总结法。)

七、研究过程(基本概况和主要收获)

本次实验研究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收集实验信息,拟定实验方案;第二阶段,开展实验研究,探索小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按照实验计划,扎扎实实进行实验;第三阶段,整理各种资料,拿出结题小结。

第一阶段:2011年3月到8月是我校盐城市市级教科研课题《小学语文“生活作文”的训练研究》的准备阶段。

此间,我们多次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先对我校学生作文能力的现状及作文教学作了深入探讨与分析,再学习作文教学的相关理论,组织成员外出学习,进行作文教学的培训,最后进行全面明确课题研究的相关事项。根据新学年学校人事的变动情况,对课题组的成员及分工作了相应调整,明确由杜观海校长担任课题组组长,李成龙老师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这一阶段为课题研究顺利过渡到实施阶段作了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及组织上的准备。

在这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为了及时总结经验,积累材料,把课题研究引向纵深,我们精心组织了一次阶段性总结。活动中,课题组成员陈菊香老师上的题为《记第一次做菜》作文观摩课,作为本次活动的重大收获,为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活动后,综合各方面的意见,课题组及时召开会议,明确了课题研究成员主讲制度,进一步落实课题研究方案。

第一阶段的研究表明:加强课题组成员理论素养的提升仍是当务之急。课题组内部团结一致,真诚切磋,持之以恒,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关键。

第二阶段:2011年9月是科课题研究的起始月份。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着重突出了“行动”一词。

(一)通过亲身经历,积累习作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教学不单单是课堂上的指导,更重要的是教师应注意让学生体验生活。我们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亲身感悟来获得具体的素材和丰富的生活体验。

1、丰富校园生活

(1)有效利用校园生活,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如课间交流,引导学生乐于与人交流感兴趣的人物和事情;能简要讲诉自己感兴趣的见闻;教师经常与学生共同“拉家常”、聊天,一起讲故事,编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开展小种植、小饲养、小制作。如在校园内种植青菜、韭菜、大蒜等。如许士爱老师为了让学生观察了解蚕豆的发芽变化过程,在教室的一角用器具浸泡了几十个蚕豆,每天安排同学及时换水,脱水,蚕豆从涨胖了身子到裂开一张小嘴到最后长出胚芽,同学们观察得兴趣盎然、不亦乐乎„„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写出了一大批精美的文章。(3)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如庆“五一”、迎“六一”、迎元旦、才艺表演。去年我们学校举行的才艺表演有:二胡、笛子、大合唱、跆拳道、小品、课本剧、诗歌朗诵等,节目丰富,形式多样。演出结束后,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根据老师预先的布置要求,对演出的精彩过程,作了详略得当的介绍,丰富了学校的橱窗。

2、立足家庭生活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另一重要天地,家庭生活也有很多作文材料,学生对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感悟是来自于家庭的,我们要求学生在家庭里:①参加家务劳动,做力所能及的事;②开展养花养草养小动物活动;③和家庭成员或小伙伴开展科学小实验、小制作活动;④开展家长与孩子的经常对话活动。另外通过有意识地布置学生观察“我的家”、“我家的成员”或布置“我为家庭作贡献”之类的活动,促使学生关心家庭,关爱亲人,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

3、接触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环境,适时地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物质文明建设成果,科技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生活场面的沸腾„„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这些都能使学生激动不已。选取一些有典型意义的画面,纳入生活作文的范畴,引领学生用心去观察,去描绘,去体验。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小记者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参观访问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也认识社会的纷繁复杂,从而写出生活气息浓厚的佳作来。社会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可以写,身边的小事只要是感受深的,或者认为有趣的可以写,即使是反面的事物,能使人引以为戒的也可以写。我们还设立了校外德育基地,定期开展活动,如瞻仰革命烈士陵园,组织学生到镇敬老院打扫卫生、给老人讲故事,大忙季节来到乡村田头参加农忙,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激发学生把生活中的这些美感表达出来。

(二)加强阅读训练,不动笔墨不读书。

到生活中去体验,可以获得最直接的感性材料。但学生的生活面相对较窄,还有好多事恐怕一辈子也体验不到。另一方面,学生有了生活的感性体验,却不善于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怎么办呢?要靠读书和交流来提升。读书和交流是读别人眼中的生活,读别人的感悟,同时,也是向别人学习表达感悟的方法。古人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培养语文素质的主渠道,是作文教学的坚强后盾。

1、提供阅读材料

虽然我们老师人手很少,但学校图书室每周都对每个班开放一次。在这个基础上,班级也建立了图书角,利用课余时间随时阅读。对照上级主管部门拟定的小学生必读目录,让学生在此范围内自由选订,同学之间可相互对调阅读,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

2、保证阅读时间。除每天午间让学生自由阅读外,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

3、给每一位学生配备了我们精心设计的《积累与运用》本。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好读书笔记。低年级摘录好词佳句并选词造句,中年级增加精彩片断,高年级则要概括主要内容写读后感。

4、组织交流,做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与家长交流。(1)开展以读书活动为主项的班队活动。如:我读书我快乐(2)每月交流一次读书笔记,出一期读书班报。

(3)跟家长交流。要求学生将读书体会跟家长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识明辨是非,识别真、善、美、假、恶、丑,从而感悟生活,提高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性能力。

想象是大脑把许多在我们记忆里的具体事物重新组合而建立的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儿童生活是充满想象的生活,儿童的想象更让他们的作文充满生命的活力。

在作文训练中,我们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1、依据动物特点展开想象。三年级开了一堂研究课,就是先让学生观察小白兔。说说小白兔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想象,思考小白兔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为什么嘴巴是三瓣嘴等问题,通过想象,解决问题,编写故事。结果,学生写的作文不仅想象丰富,而且各不相同。

2、由物到人展开想象。如由牵牛花茎缠绕登攀,想到奋发想上的同学,由不畏寒冷,不惧冰雪的青松想到抗灾救险的英雄。

在训练过程领悟想象方法。主要做法是寻找事物相似点,让学生形似想象,色似想象或质地想象。五年级一堂作文课,让同学们看烟花、写烟花,有的学生就是依据烟花开放的形状,想到花伞,撑开来又收拢了;想到菊花盛开后又凋谢了。有的学生依据烟花怒放的色彩想到了节日的彩灯,想到雨后的彩虹。有的同学依据烟花燃烧自己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进行质地想象,从烟花想到无私奉献的人。

(四)多角度观察生活,增加练笔机会。

生活作文更强调的是要把作文当作生活的需要,学生愉快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就有了表达的冲动。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小练笔、勤练笔,把所见、所闻、所想写下来,只要多写多练,学生的作文能力自然才能逐步提高。

⒈随文练笔。

在课堂教学中,以课例信息资源为小练笔内容,把语言形式的运用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用上十分钟左右让学生在课堂笔记本上写一写,可谓一箭双雕。

⒉随事练笔。

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为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事情的主动意识,在每次写小练笔前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交流自己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的事及其原因,并加上一个题目。学生身边的事只要引导得法,常会以小见大,写出有意义的内容来。

⒊随时练笔。

随时练笔就是引导学生观察一年四季的自然景物,自然现象和各种动、植物小练笔。我校濒临农村,每到春暖花开,老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来到农家地头,观赏桃李争春的景色,诵诗唱歌,亲自坐坐农家的小船,喂喂农家的鸡鸭„„

⒋随心练笔。随心练笔就是激励学生“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下来”,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小练笔内容上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表现形式上放开学生的手脚,儿歌、童话、小诗、故事、顺口溜等都可以写,擅长画画的写“图画日记”,也是别具一格。

第三阶段:2013年5月以后,整理各种资料,拿出结题小结。

阶段性总结活动后,综合各方面的意见,课题组及时召开会议,结合课题研究情况,整理出资料,写出结题报告。这一切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我们课题研究的思考与收获。

七、研究的主要成果

在本课题的推行与实施过程中,我们思索、探究,认真钻研,努力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得到了一些成效。

(一)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热爱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

在课题实践过程中,我们尝试着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练习写作。我们通过实地观察、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尽可能地加强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体验,让学生将老师的“教”与自己的“学”合而为一,自己收集信息,从而获取了更多的生活体验感受,使得学生的作文因有这些体验的充实而更加厚实、感人。与此同时,学生在实际作文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的原形;同时,教师的引导也让学生更加细心地观察了生活,让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么多不经意的美,学生捕捉到了这些生活的美处,丰富了个人的经验与作文素材,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对生活津津乐道、滔滔不绝,水到渠成地促使学生爱上了作文,也更热爱生活。

2、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对习作的畏惧心理基本消除,习作兴趣日趋浓厚。学生的习作质量明显提高,良好的写作习惯得到了培养,能力得到了提升。通过“生活作文”课堂地开展,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作品内容在质量上有了突飞猛进。其中六(2)班学生张颖的《我心中的滨海》发表于《小学校园文化》,六(1)班韩廷状的《黄山之旅》、二(1)班顾书伊的《美丽的雨》、三(2)班杨书涵的《我的全能爷爷》、六(3)班王良春《快乐猜谜语》分别发表在不同期的《江苏科技报》,五(2)班陈俊琦的《“猴王”故里——花果山》、四(2)班李卉的《秋天的枫叶》发表于《河南青年报 少先队》,一(1)班吴嘉昊的《比比谁说的单位多》发表于《启迪与智慧》,一(1)班戴悦的《生活中的学习》发表于《少年科普报》,五(1)班李文清的《轮椅上的英模》发表于《新语文学习》„„

(二)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化

1、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以其头脑中的理念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不断碰撞、调整与完善的过程,在新作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纯地教学生如何写作,而是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说、去写,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的场景,而是快乐写的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过去枯燥乏味的作文课堂逐渐淡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有趣而又充满快乐的写作课堂。

2、教育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模式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和谐、民主、轻松愉快的写作氛围,发挥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在兴趣外衣的“保暖”下,激发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在教学中抓住课堂教学导入环节,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小学生兴趣,引其入境。

3、科研能力得到了发展

课题组的老师在一起认真研究适合小学生的快乐作文教学模式,大家一起查资料,一起商讨好的方法与见解,一起研究作文,一起研究学生,一起研究教学方法。通过找寻行之有效的快乐作文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多的领略写作的魅力,感受写作的快乐,以达到我口表我心,出口成文章。在课堂之外,我们认真研读教学论文与杂志,积极上网浏览最新的教育教学知识,并撰写各种课题、论文、案例;开设教研课。课题组的老师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养成了善于反思、乐于总结的好习惯,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他们大胆实践,勤于探索,积极总结,先后有多篇论文获省、市、县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其中李成龙老师的《作文教学之我见》发表在2011年12月的《现代教育博览》上,许士爱老师的《浅谈小学作文应该如何做》发表于2012年4月的《基础教育研究与探索》,李建国老师的《贴近农村生活 发掘作文素材》发表于2012年1月的《新语文学习

教师版》,钱钦胜老师的《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2012年第31期的《教育界》上发表,周娟老师的《提高学生品味语文的有效性》发表于2013年12期的《新课堂》上„„总之,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积累、在反思中提升已成为老师们行动研究的轨迹。

八、课题研究反思

1、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仍然值得关注。

作文训练的出发点就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也并不是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很顺利的参与到课堂小练笔活动之中来。怎样激发他们的潜能,寻找合适的方法来引导与激励他们融入到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中来,促进他们自身的进步,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2、作文训练的实施对教师的自身素质与能动性有着较高的要求。怎样科学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也给教学的实施者教师提出了问题。需要我们教师更加潜心研究理论、研究教法、研究学情、科学决策、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因班制宜的制定切实可行、灵活多变、操作性强的手段与方法。而且,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决定了很多的评价过程并非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我们的老师是否具有奉献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否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真正有所得,有所悟,也就显得尤为关键,这些都有待于今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3、课题研究找差距。

第一,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单纯是语文学科的问题,它也涉及到其他的学科。第二,应大量挖掘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件,让他成为学生笔下最鲜活的素材。

上一篇:英国留学 英国高校对于雅思成绩有哪些要求?下一篇:房地产财务的企业合同管理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