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科学论文

2024-08-02

测绘科学论文(精选8篇)

篇1:测绘科学论文

信息化时代测绘科学技术论文

一、信息化测绘技术概述

测绘信息技术其可以主要应用于地球测绘,其可以测绘处事发地点、事发时间和周围环境的情况。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测绘技术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升级,当前世界各国将信息化测绘技术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因为信息测绘技术以其强大的测绘方式和内容随着国家信息化环境的变化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信息化在测绘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而且其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测绘最终本质的特征和内涵具有有效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现代化信息测绘技术逐渐朝着学科交叉和融合方向发展。测绘技术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提升全面服务能力,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化测绘技术。从学科和技术进行分类,可以将信息化测绘体系分为几个组成部分: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体系、基础信息资源体系、自动化空间信息处理体系、丰富地理空间信息产品体系以及网络化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体系。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新时期测绘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作为测绘学科来说,信息化测绘技术既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对于测绘技术的需求,同时还能够促进我国现代化测绘技术与理论的发展。

二、现代化信息测绘体系构建

(一)卫星定位测量法

1、现代信息化测绘基准建设随着现代化信息基准建设不断发展,确定地理空间信息以及集合形态和空间分布的技术基础可以有效反映出各个世界空间和参考基准。现代化测绘技术主要是由大地测量坐标系统、重力系统、高程系统以及深度基准等组成。近年来我国现代化测绘基准建设已经取得了相应的进展,因此建立相应的测绘基准,可以有效促进其发展。

2、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组建当前随着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发展,现代化信息测绘体系的正在我国逐渐建立,随着我国北斗二代导航系统组建,建立起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将变得日益可行。美国和俄罗斯布置的GLONASS系统,其作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服役,组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将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主要研究内容。

(二)航空航天测绘

由于高分辨率信息化卫星测绘技术取得了极大的技术突破,卫星影像测绘图正在朝着实用化方向发展。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成为了卫星测绘多样化发展,由单线阵组成的推扫式扫描成像技术变得更加合理。通过采用大范围同轨和异轨立体技术逐渐提升了测图的高精度,使得地形测绘技术变革朝着正引方向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处理的时候,包含了高精度的函数模型处理,并且在地面的控制点具有大区域网平差异技术作为基础,多基线和多重的匹配自动匹配技术。高分辨率遥感卫星逐渐成为了我国地形图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数据源,地面控制的时候对于自由网的平差技术可使得境内和境外地形测试更加现实。

三、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具体应用

(一)精密工程与工业测量应用

精密工程测量与卫星定位具有精度均匀、速度快以及对控制网图形要求低等特点。目前已经建立起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大地水准面数据结合模型,使得对于工程控制网逐渐发展到二维、三维,并且彻底改变了工程测量中平面和高控制网方法。三维测绘技术就是在进行测量的时候建立起空间三维坐标,可以确定目标的几何形态、姿态和空间位置,对于目标进行三维重建。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起虚拟现实景观模型,目前有多种的三维测量仪器,并且使用三维测绘技术完成相应的测量工作。三维测绘技术主要是实现激光扫描,其能够直接获取待测地物的坐标信息。

(二)海洋与航道测绘技术应用

海洋测量已经逐渐摒弃了传统无线电定位手段,采用GPS各种各样测量形式。研究卫星导航定位进行测试的时候其能够利用观测技术对船进行测量和观察,利用北斗卫星能够实现对其高精度定位。利用GPS测速的基本原理,采用无线电标/差分析,研究运动物体速度测量的方法和精度。海洋探测的时候,在运动的平台上进行探测,由于受到测量船和仪器的.噪声影响,使得探测仪的参数设置上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对于单波速和多波速进行测量的时候主要针对其效率和测量的精度进行数据处理,确保整个测量的过程显得更加精准。例如,在水域中测量界限提取时,必须针对海岸带进行监测,还要对浅海故障进行监测,例如采用声纳图像处理完成对动态的航标进行导航。

(三)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应用

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其利用激光进行扫描,然后采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测绘,通过接受测绘目标反射光束然后完成目标测定定位。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和传统的航空摄影测量进行比较,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可有效穿过树林的遮挡,从而直接取地面点精度高三维坐标数据,并且完成相当的内业处理。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目前硬件技术比较成熟,其测量的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别,经过数据处理的软件发展却相对落后,数据处理过程中的相关算法还不成熟。利用机载激光雷达技术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由于缺乏相应的纹理信息,不能够完成相应的匹配和地面控制。

四、结束语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测绘技术逐渐被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测绘技术不仅应用于生活和生产,而且在军事领域、航空领域的应用也相当广泛。目前信息化测绘技术逐渐成了利用航空、航海以及其他关联性学科。目前的空间定位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发展的速度也令人难以想象。如何开展对系统信息化处理,实现对地球信息的处理变得更加具有意义,所以,针对现代测绘科学技术学科的压就工作先得具有历史性意义,而且加上现代化的测绘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新技术的革新使得发展现阶段的信息测绘技术成为主要的研究问题。信息化测绘技术其本质就是要以创新的技术体系实现为社会提供实时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

篇2:测绘科学论文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共12所,本次有9所参评;还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18所。 注:以下得分相同的高校按学校代码顺序排列。

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部排名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排名得分 10486 武汉大学 94 90005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87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84 10247 同济大学 74 10533 中南大学 72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70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10147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69 10016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68 10294 河海大学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10596 桂林理工大学 65 10618 重庆交通大学 10183 吉林大学 63 10320 江苏师范大学 10611 重庆大学 10704 西安科技大学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篇3:遥感技术在测绘科学中的应用

1 测绘地形图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面三维信息, 常规的方法是立体摄影测量。由于雷达卫星具有全天时, 全天候, 不受云雾等恶劣天气和夜暗影响的特性, 故随着雷达遥感的发展, 合成孔径雷达 (SAR) 也被用作立体摄影测量。由于斑点噪声的存在, 其使用也一度受到影响.近年发展起来的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 (INSAR) , 提供了获取地面三维信息的全新方法, 即利用干涉雷达提取地形数字高程模型 (DEM) 。该方法将大大改进数字高程模型 (DEM) 获取的传统模式, 这是雷达遥感的最新领域, 是遥感和摄影测量科学的前沿。

2 制作正射影像图 (DOM)

遥感影像是通过遥感技术获得的地球表面客体或事物 (地物) 的图像。正射影像地图在使用ERDASIMAGINE核心模块对遥感影像进行地理配准和图像增强, 融合等处理手段, 可以生成具有地理空间坐标的遥感影像, 作为影像数据层输入GIS系统中。还可以快速高效生成正射纠正的高质量卫星/航摄影像层。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通常是指像素的空间分辨率在10m以内的遥感影像。

2.1 卫星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 (DOM) 的制作原理

DOM的制作原理是依据其特点应用专业的地理信息遥感软件对原始感遥影像经过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后, 消除各种畸变和位移误差而最终得到具有包含地理信息和各种专题的卫星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地图。DOM具有一定几何精度的影像。影像植被信息齐全饱满, 整体色调清晰均匀, 反差适中。

2.2 卫星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应用

卫星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 它可以应用在城市及区域规划、土地利用/土覆盖制图、地质和土壤制图、测绘 (地形图的修补测及专题地图的制作) 、农业、林业、牧地、水资源、湿地制图、野生动植生态学、考古学、环境评价和地形分析及评价、城市虚拟景观的制作、等等。

3 制作专题图

遥感专题地图的制作, 是指在计算机制图环境下, 利用遥感资料编制各类专题地图, 这是遥感信息在测绘制图和地理研究中的主要应用之一。这里就其中一些关键的技术环节作重点阐释。

3.1 空间分辨率与制图比例尺的选择

空间分辨率即地面分辨率, 是指遥感仪器所能分辨的最小目标的实地尺寸, 即遥感图像上一个像元所对应的地面范围的大小。由于遥感制图是利用遥感图像来提取专题制图信息, 因此在选择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时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解译目标的最小尺寸;二是地图的成图比例尺。空间不同规模的制图对象的识别, 在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方面都有相应的要求。

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与地图比例尺有密切的关系。在遥感制图中, 不同平台的遥感器所获取的图像信息, 其可满足成图精度的比例尺范围是不同的。因此, 进行遥感专题制图和普通地图的修测更新时, 对不同平台的图像信息源, 应该结合研究宗旨、用途、精度和成图比例尺等要求, 予以分析选用, 以达到实用、经济的效果。

3.2 波谱分辨率与波段的选择

波谱分辨率是由传感器所使用的波段数目 (通道数) 、波长、波段的宽度来决定的。

3.3 时间分辨率与时相的选择

遥感图像的时间分辨率差异很大, 用遥感制图的方式反映制图对象的动态变化时, 不仅要搞清楚研究对象本身的变化周期, 同时还要了解有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遥感信息源。如要研究森林病虫害的受灾范围、森林火灾蔓延范围或洪水淹没范围等现象的动态变化, 必须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短期或超短期时间分辨率的遥感信息源, 显然只有气象卫星的图像信息才能满足这种要求;研究植被的季相节律、农作物的长势, 目前以选择landsat-TM或SPOT遥感信息为宜。

遥感图像是某一瞬间地面实况的记录, 而地理现象是变化、发展的。因此, 在一系列按时间序列成像的多时相遥感图像中, 必然存在着最能揭示地理现象本质的“最佳时相”图像。“最佳时相”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 为了使目标不仅能被“检出”且能被“识别”, 应要求信息有足够大的强度, 还应是地理现象呈节律性变化中最具有本质特性的信息;第二, 探测目标与环境的信息差异最大、最明显。

事实上, 由于受地物或现象本身的光谱特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研究目标及对象的“最佳时相”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如编制地质地貌专题地图, 选择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的图像最为理想, 因为这个时段的地面覆盖少, 有利于地质地貌内在规律和分布特征的显示。总之, 遥感图像时相的选择, 既要考虑地物本身的属性特点, 也要考虑同一种地物的空间差异。

摘要:遥感科学与技术是在测绘科学、空间科学、电子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的应用已深入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等各方面本文主要对其在测绘领域的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遥感,测绘,正射影像图,专题图

参考文献

[1]孙建中, 潘强.城市信息技术与城市航空遥感.上海城市发展.

[2]萨宾 (F.F Sabins) 著, 杨廷槐译.遥感原理及解译.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1.

[3]朱亮璞编.遥感图象地质解译教程.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1.

篇4:科学精神 科学管理 科学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剖析谋事创业缺乏科学精神的问题。结合淮海集团自身实际,对照“严谨、踏实、认真”的要求,我们确实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工作态度缺乏科学精神,执行力不够,办事拖拉;管理上缺乏科学性;发展上不协调。这些具体表现,有些是子集团层面的问题,有些是科研线条、分厂的问题,有些是子集团与各单位共同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端正工作态度,坚持问题导向,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领导班子成员做起,以上率下,深刻剖析原因,找准症结根源,强化整改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秉承科学精神,加强科学管理、推动科学发展。一是以严谨、踏实、认真为标准,促进工作态度转变。要以端正的工作态度促进执行能力的提升。要倡导自上而下的执行文化,以严谨、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做实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严格制度落实,促进企业整体执行力的提升。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是以严谨、踏实、认真为标准,加强企业科学管理。要持续推进精益研发,以重点项目为切入点,通过深入推进军品科研项目管理、提升精益研发综合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军品科研技术突破、完善薪酬激励制度等措施,促进科研项目的“三提升、三降低”。同时,要以提升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实现流程为核心,从精益设计、精益试制、精益试验等方面入手,对不同阶段的研发流程进行逐步完善与优化。建立以产品领域及项目研发的核心团队和研究室专业化团队。健全行政指挥系统、设计师、质量师、工艺师、会计师等不同系列的研发团队组织结构,明确各系列研发团队的定位与职责分工,优化协同开发的团队运行机制,提升研发沟通效率和五师系统协同效率。要内外结合推进精益生产,在经营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只有加快推行精益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严控产品质量,降低废品损失,加快军品产出才能使企业摆脱困境。要脚踏实地推进精益管理,对科研、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堵住“漏点”、填补“盲点”、挤出“无用点”,把利润一分一分抠出来,把竞争力一点一点提上去;坚持用数据说话,以实实在在的指标改善来检验精益管理成效;切实落实集团公司的“九降低、三改善、一杜绝”要求,逐个环节、逐个岗位制定改善目标和具体措施,工作成效要体现在成本费用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两金”占用等绩效指标的改善上;学习借鉴系统内外单位在集中采购、质量控制、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及时总结推广,扎实推进公司的精益管理工作。

三是以严谨、踏实、认真为标准,推动企业科学发展。要科学谋划“十三五”规划,准确把握武器装备信息化、体系化、实战化的新要求,客观、准确、科学研判军工行业发展趋势,积极贯彻国家和集团战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的新要求,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做大、做强特种车辆、建筑用型材、汽配零件机总成等相关民品产业,做实智能化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要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坚持以精兵简政、打造虎狼之师为目标,在子公司、研发中心和各分厂人力资源优化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薪酬制度改革,使能力绩效工资在明年得以全面实施。同时,强化两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强化考核,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完善研发中心组织架构,变垂直管理为矩阵管理,优化项目组织资源配置,强化项目研发组织力和协调性。要以划小核算单元、剥离辅助业务为目标,积极推行辅业资产市场化运营,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要以有序退出、移交社会职能为目标,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三供一业”移交事项。通过坚定不移地开展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工作,将淮海集团真正打造成区域内有影响力、行业内有竞争力,集团内有贡献力的一流企业。

篇5:科学活动:香蕉{科学}

1、感知香蕉的外形特征。

2、品尝香蕉,知道多吃水果对身体有好处。活动准备:

用黑色布透明的袋子包裹的香蕉五六袋(香蕉多为黄色,其中两三根是绿色的),擦手巾若干;垃圾桶。活动过程:

1、以神秘的礼物引起兴趣。

教师手拿一个装有物品的黑色袋子,神秘地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些什么东西吗?

2、感知香蕉的外形特征。

(1)教师:老师先不告诉你们这是些什么东西,你们自己用小手袋里摸摸,说说它们长什么模样,然后猜猜它们是什么。

(2)引导幼儿用手触摸,感知香蕉的外形特征。

(3)出示香蕉,引导幼儿观察,感知香蕉的外形特征:这是什么?它是什么颜色?(4)鼓励幼儿用肢体表证香蕉的外部特征。

(5)教师:香蕉真可爱,有的弯,有的直。谁能将自己变成一根漂亮的香蕉呢?

3、剥香蕉,吃香蕉,认识香蕉肉的特征。

(1)教师:猜猜香蕉肉的颜色和皮的颜色一样吗?

(2)引导幼儿剥香蕉,然后品尝香蕉。(丰富词汇:软软的、香香的。)

(3)讨论吃香蕉的好处:水果可是好东西,多吃水果有助于消化,对身体健康有好处。香蕉就是水果的一种。

4、游戏“香蕉变变变”,自然结束。

游戏玩法:教师说“串串香蕉变梳子”,幼儿双手合十,放于头顶,弯腰,手与同伴相连;教师说“分开香蕉变小船”,幼儿与同伴手分开,弯腰;教师说“剥开香蕉变花儿”,幼儿双手分开手心向上,做托盘的样子于体侧;教师说“咬一口---咬一口---,再咬一口---,最后咬一口---,吃完了”,幼儿不断下蹲,蹲到无法蹲下。游戏可反复进行。活动延伸:

1、家园共育:请家长在家中摆放一些香蕉,引导幼儿自由观赏品尝。

篇6:测绘科学论文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时间: 2011-07-18 08:50

突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支撑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我院实力的支撑和核心。建院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和国家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部署要求,积极实施人才强测、人才强院战略,加快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突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我院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就

我院成立于1959年,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唯一的综合性科研机构。2004年作为第二批国家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单位通过了科技部等部门组织的第一批改革评估验收。近几年来,我院在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技人才梯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以刘先林院士为代表的科技领军人才继续发挥引领科技进步的作用。刘先林是在我院成功成长起来的院士。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支持下,我院积极为刘先林院士的自主创新之路提供和创造宽松的政策和必要的条件,取得了成功研制JX-4和SWDC-4数字航空摄影仪等重大测绘科技成就。进行了四拼小相机SWDC135和SSW扫描车等项目的研究。通过“十一五”期间重点宣传,刘先林的事迹更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也为加快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人才发展树立了模范。

二是形成了一批在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近几年,我院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5人,入选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首批科技领军人才2人。有2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现有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人,院学术和技术骨干31人。建院以来,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300多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专利3项、全国科技大会和科技攻关项目奖9项,解放军科技奖2项,省部级和行业科技进步奖100余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0项,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技术规定10项。

三是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为我院承担科研任务的主体。支持青年科技人员争取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设立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为青年科技人员创造承担科研项目条件。从承担项目课题负责人来看,据近三年来不完全统计,共有81人承担过或正在承担各类项目课题的负责人,其中,60后35人,占43.2%,70后29人,占35.8%,80后5人,占6.2%。其中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53人,占65.4%。

四是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人才梯队。近年来,我院按照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完善了聘用管理,完成了岗位设置,在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上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人才梯队。我院现有高级职务人员115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4.4%;中级职务人员101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9%;初级职务以及未来源: 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共4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6.6%;高、中、初(含未聘)级专业技术人员之比为2.7: 2.3:1。

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和有效利用,特别是充分发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引领作用,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我院的长足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也为实现进一步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面对国际国内环境新的变化和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新的发展,我们必须站在走向灿烂辉煌的历史新起点,以李克强副总理到中国测绘创新基地视察调研,亲切看望我院一线科技人员、视察测绘创新成果为契机,进一步加快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步伐,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事业朝着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前进!

二、近年来我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做法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更是这一资源中的优质资源,在各类人才中处于优先位置,发挥着引领作用。近几年来,我院紧紧围绕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确立的“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的总体战略,着眼于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具有突出特色的高水平科研机构,不断改进和完善有利于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新跨越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了对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建立了包括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内的一整套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人才工作机制。自2010年起人才工作规划纳入院整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制订工作计划。每年底进行一次规划实施总结,根据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完善规划内容,逐步使人才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二是通过“人才、基地、项目”结合,统筹全院资源,实施大项目出大成果、大人才。我院建院初期就确立了“出成果、出人才”的人才工作思路。2004年科技体制改革后,我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出大成果、出大人才”的人才发展目标。近几年来,我院依托西部测图工程、数字城市建设、海岛(礁)测绘工程等重大测绘地理信息工程和科研项目,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加强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梯次鲜明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造就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科技领军人才。

三是针对院重点项目和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积极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和海外智力。近几年,我院加大了海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力度。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国家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各种人才引进渠道与政策,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海外智力。先后从瑞士、美国等国家引进高层次人才4人。另外,通过制定《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编制外专家聘用暂行办法》,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特聘专家14人。

四是着眼于未来发展,加大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储备力度。通过制定《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招聘毕业生暂行办法》,招聘以硕士以上学历为主的毕业生,2006年至2010年,我院招聘毕业生36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35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并加大资助力度。十几年来,资助在职科技人员攻读博士取得学位的有44人,现在仍在读的有17人。我院还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和院校间合作,培养和补充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培养国内高层次人才,累计进站博士后有18人。

五是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加快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近几年来,我院在人才评价、考核、激励机制上迈出了较大步伐。建立了以绩效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了岗位聘用管理和考核工作,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通过制定《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层机构聘用人员聘期考核暂行办法》,组织进行中层机构领导岗位、科研岗位和一般管理岗位的聘期考核工作,在考核的基础上,完成岗位调整、补充和续聘,同时,完善考核管理办法;通过制定《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岗位设置方案》和《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设置专业技术岗位申报条件》,首次完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通过制定《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逐步解决了历史遗留的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问题;通过制定《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管理办法》,选拔学术技术带头人;通过完善工资性收入分配、职工带薪休年假等政策,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

六是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选题立项、科研条件配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资金支持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我院在现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基础上,依托工程院院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以及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载体,实行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倾斜的政策,重点培养、重点推荐,给予重奖,使我院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知名学者数量不断增多。2007年,我院给予刘先林科研团队重奖,资助科研经费500万元。同时,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使现有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能够潜心研究和创新。

三、对“十二五”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院将继续加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大局和院科技发展目标,把服务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拔尖创新人才和战略性后备人才培养为抓手,着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发挥领军人才和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在创新团队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提高人才质量,不断推动我院人才工作取得新成就。

一是要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建立健全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在党委的领导下,完善人才工作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议事规则,完善工作制度。下一步,我们将抓好“十二五”人才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是要制定和完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支持人才、保护人才的重大政策。设计一批人才工程项目,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重点从海外引进急需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对重大科技专项,可研究采用特殊办法,网罗顶尖人才,创建人才高地。

三是要创新人才流动机制,着力解决学科之间、课题项目之间、公益与公司之间人员流动的问题,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真正把品德、知识、能力,尤其是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进一步克服科学研究中论资排辈和急功近利倾向,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与此相适应,充分挖掘我院现有的编制资源,统筹考虑公益编制和原有事业编制,打破身份限制,使各类高层次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篇7:测绘规范与测绘书籍

以下是在网上搜集的相关文档,愿与同行交换测量软件或文档。注意:仅限于交换。file ├─地图

││世界地图.jpg 19.67 MB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区域图.jpg 33.30 KB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区域图.gif 73.67 K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jpg 21.03 MB │└─中国地图标准画法示意图

│stdmapchina1.gif 52.22 KB │stdmapchina2.gif 63.71 KB │stdmapchina3.gif 91.63 KB │stdmapchina4.gif 97.01 KB ├─测绘规范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pdf 240.89 KB │比长基线测量规范.pdf 327.31 KB │测绘基本术语.pdf 358.71 KB │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pdf 183.64 KB │常用测绘规范及限差(摘要).pdf 295.35 KB │城市测量规范.pdf 11.14 MB │大地测量术语.pdf 813.71 KB │地理点位置的纬度、经度和高程的标准表示法.pdf 44.16 KB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pdf 392.93 KB │短程光电测距仪.pdf 259.03 KB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pdf 1.56 MB │工程测量规范.pdf 4.10 MB │公路勘测规范.pdf 2.36 MB │公路勘测规范条文说明.pdf 1.79 MB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pdf 1.22 MB │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pdf 11.54 MB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pdf 2.05 MB │精密工程测量规范.pdf 1.30 MB │南京市1:500、1:1000、1:2000矢量地形图数据标准(试行).pdf 549.39 KB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含条文说明).pdf 511.76 KB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pdf 2.20 MB │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测绘规范.pdf 340.40 KB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pdf 5.46 MB ├─测绘书籍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chm 3.49 MB │AutoCAD_DXF参考.chm 401.76 KB │GPS测量培训教材.pdf 1.52 MB │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pdf 17.27 MB │GPS卫星定位的应用与数据处理.pdf 11.12 MB │GPS应用程序设计.pdf 15.56 MB │GPS坐标系统的变换.pdf 8.17 MB │测绘产品收费标准.chm 67.92 KB │测量学(第三版).pdf 23.93 MB │大地测量学.pdf 4.20 MB │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教程—语言篇.pdf 27.41 MB │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教程—组件篇.pdf 24.45 MB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_邬伦等主编.pdf 5.55 MB │电子计算器及其在测量计算中的应用.pdf 40.45 MB │数字高程模型.pdf 6.74 MB │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mapinfo应用大全.pdf 16.28 MB └─测绘仪器

├─徕卡

│全站仪的气象改正及公式推导.pdf 161.38 KB │徕卡DISTO online用户手册.pdf 616.09 KB │徕卡Disto Pro4/Pro4a手持式激光测距仪用户手册v1.0.pdf 2.60 MB │徕卡LevelPak-Pro v1.0用户指南.pdf 224.91 KB │徕卡PDA野外测量软件(v1.1)使用手册.pdf 626.04 KB │徕卡SKI-Pro v2.5用户指南.pdf 589.29 KB │徕卡TPS1000系列电子全站仪用户手册v2.2.pdf 3.19 MB │徕卡TPS1100系列电子全站仪用户手册v2.2.pdf 7.92 MB │徕卡TPS1100应用程序操作手册v2.2.pdf 9.58 MB │徕卡TPS300系列中文版全站仪用户手册v2.2.pdf 12.72 MB │徕卡TPS400系列电子全站仪用户手册v1.0.1.pdf 7.89 MB │徕卡TPS400系列电子全站仪用户手册v1.0.2.pdf 9.53 MB │徕卡TPS400中文机载应用程序简介.pdf 796.79 KB │徕卡TPS700系列电子全站仪用户手册v2.1.pdf 8.32 MB │徕卡测量办公室使用手册.pdf 1.65 MB │徕卡数字水准仪DNA03/DNA10用户手册_1.1.pdf 2.25 MB │徕卡数字水准仪DNA03/DNA10用户野外手册.pdf 869.44 KB │徕卡水准网平差软件快速使用指南.pdf 277.56 KB │徕卡最新数字水准仪DNA03和DNA10介绍.pdf 499.49 KB ├─索佳

│(索佳)利用软件进行SET2010全站仪指标差视准差和横轴误差的检校.pdf 21.50 KB │SET全站仪的双向数据通讯.pdf 25.16 KB │实现SET全站仪数据文件传输进入计算机的两种方法.pdf 23.62 KB │索佳电子全站仪SET210、510、610使用说明书.pdf 22.98 MB │索佳无棱镜电子全站仪130R系列使用说明书.pdf 17.81 MB └─拓普康

篇8:测绘科学论文

关键词:科学传播,大众媒介,媒介素养,教育

《科学与大众媒介》全书共有十三章内容, 因原书第八章为实物介绍, 缺乏背景说明, 且限于篇幅不宜太长及参考价值不大, 译者因此未予翻译。剩余的十二章内容, 按照奎包姆的逻辑框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话语体系的构建;2.“文明的冲突”;3.“守门人”、“翻译官”or“娱乐至死”;4.科学记者的培养。

一、话语体系的构建

该书前两章主要是从科学普及和科学新闻的角度, 对“科学”“科学新闻”等核心概念作出了明确的界定, 并由此将研究者自己的研究逻辑、研究方法作了深入浅出地阐述。这在学术共同体内是一般通行做法,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在其《经济解释》开头的几章里所做的一样。这些学者此番作为的初衷是一样的——就是让读者摒弃“成见”, 从而以一种“无负担的”“轻松的”状态进入他们的话语体系。从一些普遍的基础理论入手, 建立研究者自己的逻辑框架和话语体系, 给读者一个适应他们话语方式的过渡, 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这样做的聪明之处在于, 他们之后的叙述就有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 掌握了话语权——如果读者要反驳他, 他也更容易把读者限定在他的框架里。也许, 要反驳他最好采取弗里德曼的方式, 即首先颠覆、解构、重构研究者的话语体系。

二、“文明的冲突”

第三、四两章的内容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冲突”——观点、文化甚至是文明的冲突。

第三章主要论述科学家、医生等面对新闻人员时产生的两种不同观点的冲突。这其实是英国的作家、科学家 (也可以称之为“科学作家”) 斯诺提出的“两种文化理论”。他指出人类社会中科学家与非科学家之间毫无沟通, 沟鸿如汪洋, 有如两种不同文化的人类。他们互不相识, 歧见很深。这一理论就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以我观物, 则万物皆著我之色彩”, 与“我之色彩”相悖者就不予理睬了。美国著名学者萨缪尔·亨廷顿也在其最负盛名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讲述了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 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 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斯诺的这种说法, 在科学传播的实证中也不断得到证实。科学家与科学传播者对科学、科学知识的普及等问题, 在认知观念、哲学思想, 乃至彼此的专业理念的标准上都有歧见。而科学家和记者却是各有各的专业标准及行为准则, 而且彼此互异。科学家认定科学消息的精确第一, 可读性及时宜性都是次要;而新闻记者却认定新闻性第一, 可读性及正确性次之。科学家要求信息传播必须像科学研究一样精确;而新闻记者却认为正确或没有重大错误就足够了。当任何一方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世界时, 双方的问题接踵而来, 其紧张关系愈演愈烈, 冲突似乎无可避免。如此简单的一个事实 (科学消息) , 却因为双方专业理念的小异而终成彼此的误会, 关系不佳, 甚至恶化, 终至使得科学传播的过程困难重重。从这里似乎可以认定无论科学家还是新闻记者, 都不是完美主义者。

第四章则是阐述科学新闻的传播或者说是“流传”。奎包姆谈的第一个问题可视为公众的知情权问题。那就是科学家有没有必要将它的最新研究成果 (或许还不成熟) 迅速告知公众?现在的科学家似乎相当热衷于这一点。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告知同行, 大多数人觉得对支持研究的政府 (甚至一般大众) 有告知的义务, 因此会让一般民众知道他们的研究成果。但是大众到底需不需要, 或者在多大程度上需要, 这又是一个问题。毕竟还是有一部分科学家不愿意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太早“暴露”的。这也是一种“冲突”。牛顿就曾用拉丁文撰写他的一些实验报告, 有些实验报告迟至多年后才发表, 而他甚至拒绝英国皇家学会的同事研读他的报告。而今很多科学家深知大众媒介的好处, 甚至不惜伪造实验数据及报告通过大众媒介传送给大众。然后科学家在巨大的名声下获得巨大的研究经费真的搞起研究来还是继续创造“伟大的新闻”。大众当然无法验证, 甚至可能长时间都不会知道。21世纪以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科技造假行为, 都是对科学家和大众之间的这一冲突的极好注脚。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科学新闻的写作标准。斯诺在《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里提到“正如描述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现代人该有的能力一样, 此种科学知识正如识字的人该读过莎士比亚一样基本”。斯诺的标准着实太高了。但科学记者的水准似乎只停留在让大众知道某个主题、某个观念或是某个事件, 即记者的稿子只能让读者说:“哦, 是的, 我读过那篇文章, 可是我记不得了。”这当然不只存在于科学新闻, 但是科学记者常常无法把复杂的技术资料写得让门外汉懂似乎是最突出的问题——其根源在于科学记者本身也许就是科学的门外汉。

三、“守门人”“翻译官”or“娱乐至死”

第五至九章 (除第八章外) 的内容主要从“守门人”和“翻译官”的角度来阐释了科学记者如何将科学新闻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原则及其过程。

第五章的内容实质上奎包姆在阐释“守门人理论”。“哪些播出了, 哪些刊登了?”科学记者和编辑在筛选科学新闻过程中, 有如守门人一样审核、过滤消息。正如传播学教授在课堂上考察学生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守门人理论”“5W理论”和“场域理论”等名目的认识和了解时, 大多数学生像前述的读者一样“哦, 是的, 我听过那个名目, 但是我不记得到底是什么意思了”。而第六至九章的内容是一以贯之、不可分割的。这似乎是传播的数学理论的分析的一个分离的再结合。纵观这四章, 没有跳出“信息——传播者——传播通道——信息——受众”这一模式的思考方式。这当中, 奎包姆最关心的问题是“科学新闻如何让外行人易读易懂又容易吸收”。社会学家之所以说记者的功能有如观察家, 或许可以这么理解——科学记者之作为观察者, 就是将它所见所闻的新闻事件, 以一般人能懂的语言向大众翻译解释。这项工作面对的是专业术语 (或许可以称之为“科学方言”更形象些) , 是记者不可能从平日生活中找到的抽象事物。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这种翻译、解释工作永远做不到。要使科学新闻“易读易懂”, 就是以外行人容易懂为原则的话, 那么科学记者可以采用的, 就是说服科学家勿用专业术语。但是, 由于“两种文化的冲突”所造成的极大成见, 科学家很少有被科学记者采访时说服的。其实, 一旦科学家被说服, 这种方式更容易使门外汉“易读易懂”。翻译和诠释的事是需要耐心的:需要科学家的耐心, 需要记者的耐心, 也需要读者的耐心。就像玩组队赛制的游戏时, 大家对同伴要有耐心, 大家要配合。

在当下全民“娱乐至死”的年代, 科学记者是否应该作为大众娱乐的提供者而存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作为大众娱乐界人士, 新闻记者完全可以像报道其他类型新闻的同事一样, 写“有人情味”的科学报道。如此可以让人们认识到科学家的人类本性——大众往往将科学家“神化”, 视其为半神半人甚至魔鬼, 往往没有意识到科学家也是人。科学记者也可以从惊险刺激的角度报道, 让读者忍不住欢呼赞叹。或者, 也可以从幽默的角度来报道科学事件人性的一面。当然, 这里可能会产生些问题。科学家们和“正经人”可能会说:“科学报道的目的, 如果不在教育而在娱乐的话, 就不可能有好的科学报道。”但是如果我强调大众的“权利”和“需要”观念的话, 记者凭什么必须要从大众应该听的角度而不是想听的角度来报道科学新闻!这可能真是个问题, 不只是科学报道——报道到底该从哪个角度来报道?人们想听的还是人们应该听的?接下来的问题更复杂, 什么又是人们该听的呢?……正如提倡“八荣”抵制“八耻”的做法并不能保证取得教育所有人的效果一样, 仅仅是刊出“教育导向型”科学新闻的做法, 并不能保证教育了所有人, 也无法保证一般大众因而更具科学素养。好的报道必须抓住读者的兴趣, 并让其兴趣持续不减。奎包姆并不反对科学报道须兼有教育功能, 也认识到过分或极端的娱乐化的科学新闻最终是不利于科学报道的。好的报道, 不但要有告知功能, 也要吸引人:不但要有教育价值也还要有娱乐性。很可能娱乐性是对教育功能的一个正面的加强。但笔者仍想追问:娱乐, 它到底是手段, 还是目的呢?

四、科学记者的培养

在第十至十三章中, 奎包姆指出了科学记者 (作家) 的培养以及科学新闻的未来的问题。人才储备对于任何一个行业的生存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新闻传播行业也不例外。科学记者的培养, 涉及到科学新闻报道的质量和科学新闻的未来, 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极端重要问题。本文囿于篇幅不再展开, 将在以后的研究中专门论述。

参考文献

[1]Hillier Krieghbaum著, 谢瀛春译.科学与大众媒介 (Science and the Mass Media) [M].台湾:源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4.

[2]C.P.斯诺著, 纪树立译.两种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 1994.

[3]张五常.经济解释[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5.

[4]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下一篇: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期货投资分析》知识点:期货投资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