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处方总结

2024-06-20

中药处方总结(精选11篇)

篇1:中药处方总结

中药处方审核与处方点评

中药审方,是指中药师在配方操作之前对中药处方所写的各项内容进行全面认真审阅核准的过程。它是中药调剂工作的首要环节,是提高配方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处方点评的思路与处方审核基本相同,只有事前与事后的区别,可能点评人员职称还存在差别。

《处方管理办法》规定,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更加明确了药师的职责和义务。因此,审方人员必须认真仔细、严格慎重地审核处方,审方时除看清处方的姓名、年龄、性别、婚否、临床诊断等内容外,还必须对药名、用量用法、辨证用药、因人用药、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有毒中药等内容的适宜性进行审核。《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规定,除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抗菌药与某些特殊管理药品及超常处方等少数不适应外,处方点评的结果大部分内容适应对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关键需要高水平的中药主管药师参与。1 审核药名的适宜性

主要是审核药名是否规范,是否有笔误,相近似的药名是否清楚正确,有无重味等问题。曾遇到一张补阳还五汤加减的处方,其中用了一味“黄芩”,用量为60 g/剂,根据经验判断应是“黄芪”之误,将患者病历一看果真是“黄芪”,是西医生抄方有误。中药品种繁多,有些药名十分相近,一字之差,稍有不慎,容易搞错,轻则影响疗效,重则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如天麻与升麻是两种功能完全不同的药物,天麻具有平肝息风止痉的功效,为治头痛眩晕之良药,而升麻为升阳举陷之要药。如果肝阳上亢的患者误用了升麻,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其它容易搞错的药名还有桂枝与桔梗,杞子与栀子,茺蔚子与菟丝子,山茱萸与吴茱萸等等,这要求中药师在审方时要认真仔细辨认,发现有疑问的药名一定要与医生联系,决不能想当然,随意配给。2 审核用量、用法的适宜性

中药的剂量大小与疗效和毒性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中药师在审查处方时要注意患者的年龄大小,小儿发育尚未健全,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均较差,特别是作用峻猛,容易损伤正气的药物,用量应低于青壮年的用药量(小儿约为常用量的1/4至1/3,老年人约为常用量的1/2至2/3)。同时要注意每味中药剂量有无误用或误笔,发现有疑问之处,要与处方医师联系。曾遇到一张处方蜈蚣用13条/剂,而蜈蚣的常用量为1~3条,与处方医师联系后才知道是抄方笔误所致,实际上是3条/剂。正确的煎服法是保证中药用药安全有效必须注意的问题。附子、乌头经久煎后使有毒的乌头碱水解成毒性很小的乌头次碱,而回阳祛寒止痛之效犹存。但审方时经常发现处方中制川乌、制草乌等中药的脚注是空白的,与处方医师联系后方知是疏忽所致。又如朱砂不宜入汤剂,因为高温下可使朱砂中硫化汞分解,使毒性增加,但在审核时曾经发现有朱砂的处方用法是煎服,即与处方医师解释后改为朱砂单独冲服。3 审核“辨证”用药的适宜性

中医药治病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不同的病证,选用不同药物治疗,有的放矢,方能达到预期效果。而用药不对证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清开灵是治疗温病高热证,用治虚热证应慎用。又如理中丸、半夏泻心汤、痛泻要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参苓白术散、四神丸、藿香正气散和保和丸均能治腹泻,但它们的辨证区别在于理中丸治中焦虚寒之腹泻;半夏泻心汤能治胃寒肠热的腹泻;痛泻要方可治肝郁脾虚腹泻;葛根黄芩黄连汤能治肠热腹泻;参苓白术散治脾胃气虚挟湿之腹泻;四神丸主治脾肾虚寒的五更泄泻;藿香正气散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腹泻;保和丸主治食滞腹泻,我们在临床上应区别应用。4 审核“因人”用药的适宜性

医生用药时要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病理生理状况、联合用药情况等因素,合理选用药物及制定剂量。幼儿、老人或脏腑功能较差等患者对药物代谢能力不全或衰退,肌体耐受性较差,易发生药物蓄积,引起毒性反应,应禁用或慎用作用峻猛,易损伤正气及对脏腑功能可能有损害的中药,确需使用用量也要轻。如山豆根具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但如脾胃虚寒者服之则易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又如审方时发现肝肾病患者使用川楝子、朱砂、马兜铃、广防己等有可能对肝肾功能损害的中药时,可提醒医生慎用。5 审配伍组方的适宜性

合理的中药配伍可调整药物偏性,增强疗效和降低毒性,反之,配伍不当可使药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在用药时应尽量避免,主要有“十八反、十九畏”及妊娠禁忌等。对于“十八反、十九畏”作为配伍禁忌,历代医药学家虽然遵循者居多,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有人认为“十八反、十九畏”作为并非绝对禁忌;有的医药还认为相反药同用,能相反相成,产生较强的功效。但由于目前对于“十八反、十九畏”的实验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决定其取舍为时过早。因此中药师在审方时,发现配伍禁忌时,应根据《处方管理办法》规定,拒绝调配,必要时经处方医师更正或重新签字方可调配。

此外,妊娠禁忌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药物性能对孕妇胎儿损害程度不同,一般可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禁用”大多数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慎用”包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攻下和滑利等一类药物。审方时若发现妊娠“禁用”中药,应予以拒配;发现妊娠“慎用”的中药,应与处方医师联系并给予提醒,如实属临床需要,重新签字方可调配。6 有毒中药的适宜性审核

有些中药具有毒性,使用不当或超过安全剂量,很容易引起中毒。在审核处方时,尤其是西医生开具或转抄的中药处方,特别要注意毒性中药的使用。一要问清患者的既往服药史,并将处方中有毒中药向患者作适当的介绍,以引起患者的注意;二要审核处方的用法,是内服还是外用,发现处方中有毒中药用量较大应警惕可能是外用药,必须与处方医师联系确认后方可调配,否则会引起严重后果;三要审核有毒中药的剂量,若超量使用,应与处方医师联系并给予提醒,如实属临床需要,重新签字方可调配。总之,药剂人员不再仅仅是一个配药、发药的角色,更是一个为患者能有效、合理和安全用药把关的“守门员”。因此,中药人员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处方管理办法》、《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定,并不断提高中医药理论知识以及审核、评估中药处方的能力,以促进处方的规范化和合理化。此外,还要注意职业道德的教育,使每个审方人员都有高度责任心,正确审阅、核实每一张处方,确保临床的用药安全有效,提高审查处方的工作质量、减少问题处方进而减轻处方点评的工作量。

篇2:中药处方总结

1、中药调剂人员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根据本院医师开出的处方调配发药,非本院处方不予调配。急诊处方优先调配。

2、中药饮片调剂室的药斗等储存中药饮片的容器应当排列合理,有品名标签。标签和药品要相符。工作场地、操作台面应当保持清洁卫生。

3、中药饮片调剂人员在调配处方时,应当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中药饮片调剂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方和调剂。对存在“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超过常用剂量等可能引起用药安全问题的处方,可拒绝调配;应由处方医生确认(“双签字”)或重新开具处方后方可调配。

4、中药饮片装斗时要清斗,认真核对,装量适当,不得错斗、串斗。

5、本院调剂用计量器具应当按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规定定期校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6、调配处方时应细心、准确,按照中药饮片处方调剂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中药调配应按本院《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规定》应付的统一名称,准确称量,严禁估量抓药。处方中药物如有品种缺失或可代用品种,应在征得处方医师同意并签名后方可配方。

7、方剂中如有需先煎、后下、另煎、溶化、冲服等药材,必须单包并注明服用或煎煮方法。

8、处方调配完毕后应由主管中药师对照处方逐项复核,发出时将患者姓名、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详细写在药袋上,并耐心地向病人进行用药交待与指导。审核、调配及核对、发药人均须在处方上签全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

9、对已发出的中药饮片处方药品不予退药,如遇特殊情况(系药房差错导致时)须按照门诊退药管理之规定办理退费手续。

10、毒性中药饮片和按麻醉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应按相关规定管理逐剂称 量、双人校对称量,处方消耗逐日统计、专账管理,做到帐物相符。

11、发放中药汤剂前仔细核对患者姓名、中药代煎单、药液袋数,经检查无 差错并签字后方可发药。

篇3:中药处方总结

1 中药开展处方点评的必要性

1.1 中药在临床的使用是越来越多, 其疗效得到大多数患者的认可, 做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我们理应重视中药的现代化工作, 使其发展与时代接轨, 促进中药应用的精细化、规范化。

1.2 近年来对中药的不良反应报道越来越多, 随着中药的研究不断加深, 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逐步明晰, 对一些中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病理基础、配伍禁忌都有了非常明确的解释, 为中药处方点评提供了理论依据。

1.3 中医中药是一种入门容易, 掌握较难的学问, 即使是通过系统学习的中医医师, 在遣方用药时也不容易达到精准的把握, 需要靠多年的经验历练和临床积累, 才能够用起来得心应手, 而我国现在大约70%的中药都是西医医师开出, 他们对中药的成分组成并不完全了解, 往往仅仅根据西医诊断和中药的方名来为患者选择药品, 因此可能会出现药不对症的情况和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1.4 进行中药点评能够避免中药的滥用, 不但避免了资源上的浪费, 还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 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1.5 进行中药处方点评能够促进临床医师和药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在处方点评的过程中, 医师和药师在中药运用是否合理时可能会产生分歧, 双方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这时双方通过交流、沟通和查阅资料进行各个方面的论证, 最终找到合理用药的依据, 也成了互相提高知识、增强业务能力的途径。

2 中药处方点评的经验总结

2.1 在点评时应注意与西药处方要求的不同之处, 如在临床诊断一栏中中药处方要求写病名和证型, 如病名不明确的可以不写病名, 但必须写出证型, 对于中药饮片处方的开展要按“君臣佐使”的顺序来排列, 在药物调剂时对煎煮法都有特殊要求时, 需在药品上方表明, 中成药与中药饮片应分别开具处方等。

2.2 在点评时一定要看中药处方的开具是否是以中医理论做为指导, 是否做到辨病和辩证相结合, 是否仅仅根据西医的病名来选择药品, 由于中药的使用讲究辨证论治, 医师往往需要辩证出患者的证型, 才能选择对症下药[2]。

2.3 在点评中药的用量时一定要看其剂量是否符合药典的标准, 对于儿童、老人和孕妇等特殊人群更应严格注意, 禁止超量服用, 有些医师用药时喜欢参照古人的医案和某些人的宣传来下药, 往往大大超出药典规定的用量, 一旦出现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 就会因违法而受罚。

2.4 进行处方点评时药师一定要与医师及时沟通, 药师在发现问题时首先要向医师先请教后提问, 不能简单地质问医生, 可能医师有自己的理由和方法, 特别是很多中医师有独特的宝贵经验, 有时用药不太符合常规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要医师辩证正确可以要求其进行签明标识, 也不能划为不合理处方。

2.5 在进行处方点评后一定要做好经验的总结, 必要时可以装订成册, 整理成学习资料, 用于医师间的学习交流和新进人员的培训, 以减少今后不合理处方的数量, 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总之, 实行中药处方点评是一个对医生、药师和患者都有利的制度, 应该加快实施, 药师和医师应从合理用药的角度出发, 加强协作, 及时反馈, 相互学习, 促进提高, 最大限度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保证临床使用中药的安全性、合理性。

参考文献

[1]谭英.中药处方合理用药点评及方法探讨.兵团医学, 2008, 18 (4) :45.

篇4:煎中药留心处方“脚注”

先煎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后再与其他药物混合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另有毒性药物也需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

后下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药罐内。常见的有藿香、大黄等。

包煎一般是种子和个别的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人群药内共煎煮。常见的有车前子、旋复花等。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旋复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

溶化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玄明粉、芒硝等。

烊化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需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会使药液黏性大,影响其他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损失。常见的有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

另煎一些贵重药如人参、西洋参、鹿茸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对人到一起服用。

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用。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还可节省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等;

篇5:医院中药处方点评制度

一、为了加强处方管理,促进合理用药,根据卫计委《处方管理办法》、《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建立中药处方点评机制,定期检查中药处方并作出评价。中药处方点评小组成员为: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处方的评价细则:

(一)处方书写 :

1、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当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2、按照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结果,辨证或辨证辨病结合选用适宜的中成药;

3、中成药名称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院内中药制剂名称应当使用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名称;

4、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5、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分别以片、丸、粒、袋为单位,软膏及乳膏剂以支、盒为单位,溶液制剂、注射剂以支、瓶为单位,应当注明剂量;

6、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每一种药品应当分行顶格书写,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当避免重复使用,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不宜叠加使用;

7、中药注射剂应单独开具处方。

8、中草药处方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9、名称应当按我院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

10、剂量使用法定剂量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11、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打碎、先煎、后下等;

12、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13、根据整张处方中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并原则上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14、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当在药品上方再次签名;

15、中药饮片剂数应当以“剂”为单位;

16、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采用剂型(水煎煮、酒泡、打粉、制丸、装胶囊等)、每剂分几次服用、用药方法(内服、外用等)、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例如:“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17、按毒麻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的使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二)药品用法用量: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三)特殊药品的使用评价:依据《处方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毒性药品管理办法》《贵重药品管理办法》对麻醉药品、毒性药品和贵重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四)处方合理用药评价:根据处方中患者基本信息、中医诊断和证型,初步评价处方中药使用的合理性。

篇6: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制度

一、为了加强处方管理,中药饮片合理应用,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知精神,切实加强中药饮片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医师中药饮片处方行为。结合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二、医院由医务科组织实施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工作,中医药剂等各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要参加中药饮片处方的评价工作。

三、各相关科室要坚持中药饮片处方书写的规范性、药物使用的适宜性、每剂味数和费用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促进中药饮片合理应用。

四、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检查和点评工作,对中药饮片合理使用情况要作为对医师绩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与其评优、评先、晋升、聘用、绩效工资分配等挂钩,并纳入医疗服务信息化监管体系统一监管。

五、对长期开具不合理中药饮片处方的医疗机构通报批评,对长期开具不合理中药饮片处方的医师予以处理。一个考核周期内5次以上开具不合理处方的医师,离岗参加培训。

六、中药饮片处方的评价细则与内容:

1、中药饮片处方与中成药应当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2、按照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结果,辨证或辨证辨病结合选用适宜的中药饮片;

3、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4、中药饮片处方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5、饮片名称应当按我院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剂量使用法定剂量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克“g”为单位,并紧随数值后书写;

6、对有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的饮片,应在药品右上方注明,并加括号,如打碎、先煎、后下等;

7、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8、根据整张处方中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并原则上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9、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当在药品上方再次签名;

10、中药饮片剂数应当以“剂”为单位;紧随剂数之后,要注明每日剂量,包括采用剂型(水煎煮、酒泡、打粉、制丸、装胶囊等)、每剂分几次服用、用药方法(内服、外用等)、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例如:“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11、按毒麻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的使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七、药剂科具体负责:

1、对医师中药饮片处方进行动态监测,每日发现不合格处方及时进行登记。

2、依据《处方管理办法》规定,每月抽取一日处方,对处方进行评价。

八、医务科负责:

1、每月组织专家对中药饮片处方质量进行督导。发现不合格处方要及时在医院《信息简报》中通报。

2、医务科每季度应组织有关科室和相关专家对中药饮片处方情况进行集中评价,并根据评价情况进行记录和处理。

九、罚则:

1、医务科应要求通报3次以上的医师进行解释,如无正当理由,发出书面警告通知书;若警告后仍连续2次以上出现不合格处方,再次要求医师解释,如无正当理由,取消其处方权。

篇7:中药饮片处方调剂操作规范

中药调剂按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发药五个程序分别如下

一、审方:审方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科别、姓名、性别、年龄、婚否、住址工作单位,病历号、日期、医师签名等是否注明

2、处方中如有相反、相畏药物,不予调配。如病情需要需经医师重新签字方可调配

3、审阅药名、剂数、剂量、书写是否清楚,有无字迹模糊,重开药名、漏写分量、一名多字等问题。除重开剂数、药物漏写份量请医师改正后方可调配外,切忌主观猜测臆断,以防差错

4、查阅处方中有短缺品种和计划分配品种。对紧缺脱销各种药药剂人员无权随意将相似疗效品种更改代用,必须经由医师更改方可调剂

二、计价

1、按照国家规定价格计价,不得随意估价和改价

2、计价时精神集中,注意份量、剂数,准确计价后,盖计价图章并将剂数、单价、总价、日期、经手人、复核人等填入有关各栏

3、处方中如有规格不同的品种或细料药品,应在药品的上部注明等级及单价,以免调剂时错付规格

4、中药划价开票收款时,必须将姓名、剂数、单价、总价书写清楚,上下金额数必须相符,收款付款时要唱收唱付

5、计价收款后,代煎药患者应发给患者收药号牌

三、调配

调剂工作为中药调剂操作中的主要环节,调剂人员接到计价收款后的处方应再详细审查相反、相畏、禁忌、毒药和剂数等,审查无误后方可调配。操作要求如下

1、对戥:调配前,检查定盘星准否,保持药戥的完整和清洁

2、调配:调配人员应严肃认真、集中精神,准确称取份量。为了便于称对,要按处方药味顺序调配,顺序间隔平放。绝对不能混为一堆。处方中需要先煎、后下、包煎、煬化、另煎、冲服等品种。均应依照煎药常规单包并注明。处方中如有应捣碎的坚硬药品,需捣碎后方可放入

3、分戥:一方多剂可用分戥法,没味药应逐剂进行复戥。调配完毕应自己详细查对无误后,调剂者要签名以示负责

四、复核

1、调配药品是否符合处方所开药味和剂数,有无多配、漏配、错配或掺混异物等现象

2、有无相反相畏,妊娠禁忌和超剂量等

3、药品质量有无虫蛀、发霉、变质。有无以生代炙、生炙不分、整药、籽药未捣等情况

4、是否以将先煎、后下、布包煎、煬化、熔化、另煎、冲服、兑服和特殊要求以及同服的成药等,进行另包并注明用法

5、处方药味份量与实配份量是否相符

6、细料药品和毒性药品是否处理得当

7、复核合格后签字进行包装

五、发药

1、发药人员首先核对号牌并问清楚患者姓名、剂数,注意相同或相似姓名等以防发错

2、内服药和外用药必须详细说明用法、用量以及煎药方法或有无禁忌等

篇8:中药处方中有毒中药剂量应用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门诊和住院含中药饮片处方共705张, 对处方中含有毒或小毒中药的242张有效处方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有毒或小毒的中药共19种。

1.2 方法

1.2.1 专科分布情况:

根据内、妇、骨、儿、外、皮肤、肿瘤等专科分布, 统计有毒中药在各专科的使用频率。

1.2.2 有毒中药的用药情况比较:

对705张中药处方中出现的19种有毒中药的使用剂量与2010年《中国药典》 (以下简称《药典》) 规定剂量进行比较, 计算出超量处方所占的比例。

2 结 果

2.1 专科分布情况

有毒中药的处方数以住院处方比门诊处方占优势。门诊与住院有毒中药的处方数占统计处方比例较高的科室分别为肿瘤科 (80.00%、94.12%) 和内科 (36.57%、70.90%) 。见表1。

2.2 有毒中药的用药情况

调查的705张中药处方中, 使用频率排前5位的分别为法半夏 (14.75%) 、苦杏仁 (5.96%) 、附子 (5.53%) 、苍耳子 (2.55%) 、吴茱萸 (1.84%) 。所统计处方中, 超量处方比例最小的是苍耳子 (20.00%) 、蛇床子 (20.00%) , 超量处方比例最大的是仙茅、两面针、香加皮、制川乌、蒺藜、水蛭、制草乌, 均为100.00%。见表2。

注:以上含有2种或2种以上有毒中药的处方

3 讨 论

3.1 中药毒性的存在

祖国医学从不否认中药毒性的存在, 中药化学成分及其复杂, 而治疗中发挥疗效的可能只是一种或几种成分, 其他成分可能与治疗作用无关, 带来的不良后果即为不良反应。人类在用药预防疾病的同时都要承受药物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毒副作用, 如西药青霉素的过敏反应、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神经毒性致使耳聋、抗肿瘤药物的严重肝肾损害和全身不良反应等。自西药问世以来, 出现的不良反应的数量和程度远远超过有几千年历史的中药, 但至今仍能大量应用于临床。中药不可能无不良反应, 这不客观, 亦不现实, 不能因中药不良反应就对中药大加批驳。今后广大医务工作者应正视中药的不良反应, 以保障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是今后中药向前发展的象征。

3.2 有毒中药超剂量使用的原因

中药饮片超剂量使用的主要的原因是质量的不可控。中医师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基本指南是《药典》, 而目前《药典》所规定的中药饮片的使用剂量是以古籍记载的野生中药材或者是各地的“道地药材”为参考的, 其有效成分含量很足, 现在的中药材绝大部分为人工种植, 而各地药材的采收季节、方法都不相同, 药效必然会降低。因此, 药效均不如前, 很难满足临床的实际需求。为达到疗效, 在临床上很多中医师会超出《药典》规定剂量用药, 有的甚至超出1倍以上,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可能引起医疗纠纷。这个一直困扰着国内临床中医师的难题, 使得中医师临床遣方用药变得十分被动。因此, 为实现中药饮片的临床合理、安全使用, 修订《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中药卷) 迫在眉睫。

现在我院对有毒中药的用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如半夏用量超过20g、附子用量超过30g时, 药房可以拒绝发药;但对于高热、严重瘀血、严重湿热和各种严重的恶性肿瘤等患者, 治疗时往往需要超剂量用药, 此时, 超剂量使用有毒中药则需要医师的签名, 还需要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并交由临床药学科、医务科备案, 进行统计、分析和质量控制, 使我院的医疗工作者重视因药物剂量的加大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做好对有毒中药剂量应用的控制。

3.3 合理使用有毒中药,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有毒中药虽然有毒, 只要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以证立法、以法设方、以方遣药, 辨证使用有毒中药及其剂量, 完全可以减少或避免毒性事件的发生。辨证用药是防治中药不良反应的关键, 如吴茱萸常用于阴寒之证, 而用于热证或阴虚火旺之证则可助火劫阴, 使病情加重。有毒中药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或相当, 因而治疗用药时安全度小, 易引起中毒反应。为了提高药效而盲目加大剂量, 可导致安全性也大大降低。临床中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疗效又不致出现中毒反应, 应注意以下事项: (1) 必须考虑用药循序渐进, 采用剂量递增的原则。 (2) 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中毒, 做到中病即止。 (3) 根据患者体质用药, 对体弱者用量宜少;应注意妊娠禁忌, 有毒中药多具有损伤胎儿的作用, 有的可造成难产、滞产, 影响胎儿发育, 应慎用或禁用;老年人、小儿因其体质虚弱或正处于发育期, 应尽量避免使用。总之, 应做到合理使用有毒中药,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4 对有毒中药的展望[1]

有毒中药是我国传统医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加强质量控制、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已成为有毒中药合理应用的关键环节, 其具体措施有: (1) 加强有毒中药材的加工和炮制, 使之“减毒增效”。 (2) 增加新的药物剂型, 改进传统制剂工艺, 减低毒性, 扩大有毒中药材的治疗范围及用途。 (3) 进一步开展有毒中药药动学研究。近年来, “中药毒代动力学”是国外关注的新动向, 是药动学与毒理学的结合及互为拓展。相伴毒代动力学可定义为大于治疗剂量的药物在毒理试验动物种属中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消除动力学研究。国内“证治药动学”、“时辰药动学”、“中药血清药理学”等几种中药药动学新假说的提出和应用, 使我国中药药动学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建立药效—药动—时间三维模型, 阐明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药物在效应部位作用的特性, 则可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 扬长避短。 (4) 积极开展治疗药物监测, 为有毒中药材及其制剂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目的 调查该院中药处方中有毒中药剂量的应用情况。方法 对705张中药处方中出现的19种有毒中药使用的剂量与2010年《中国药典》规定剂量进行比较, 计算出超量处方所占比例。结果 19种有毒中药普遍存在超剂量用药的现象。结论 应正确认识有毒中药的不良反应和产生的原因, 促进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 增强中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中药,毒性,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篇9:怎么看懂中药处方

药名前标加工方法有哪些

在药方中,医生一般会在开出的中药前冠以“生、炒、炙、煅”等字样,表示这种药材要经过这些加工程序后才能入药。

生 指此中药可直接使用。

炒 指某种药经过清炒或加固体佐料炒到一定程度。炒法是最常见的加工方法之一,有诸多讲究。例如,火候不同,可以将药材炒黄、炒焦、炒炭;加入的辅料不同,又可分为麸炒(加麦麸)、米炒(糯米)、土炒(灶心土)等。

炙 指药物加液体辅料拌炒。有降低毒性、提高疗效、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等作用。常用辅料有酒、醋、蜂蜜等。

煅 将药物直接置于炉火之上,或放在适当的容器中进行煅烧,以增加药物的收敛作用,减少副作用,或改变药物的性质。

药名后标煎服方法有哪些

有时,一些处方中的中药名后面或者右上方还会标出煎服的方法,常见的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6种。

先煎 是将这种药材放在容器里面煎30分钟左右,再将其他药物加进去一起煎。

后下 在其他药材快要煎好前5分钟左右,将这种药材加入煎煮。目的是防止其有效成分散发、丢失。

包煎 把一些花粉、细小种子等细分类药物先装人纱布袋中,再和其他药材一同煎煮。这样可以避免药物煎后混浊,也可防止药物的煎汁中有毛或有刺而对咽喉产生刺激。

另煎 适用于贵重药。为了充分煎出其有效成分,尽量减少损失,把该药材单独煎出汁液后,再与其他药液混合服用。

冲服 将含有挥发油,并且有效成分很容易浸出、用量又少的药物及汁液药物。直接用开水冲泡后服用。

烊化 多用于阿胶、鹿角胶等胶类药物,将之单独溶化后再与其他药液混合均匀服用,以免它们黏在其他药渣上或者锅(罐)底,造成浪费或者煎煳。

煎煮中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中药因其特殊的制法和功效,一直深受欢迎。人们在生病时,往往会愿意服用中药,所谓“中药去根”。熬煮中药时,有几个注意事项,要严格遵守。

不要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丢失,从而影响疗效。

器具的选择 煎药器具以砂锅、瓦罐为好,因为砂锅、瓦罐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且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少。铜、铁质器皿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药物质量,所以忌用。

浸泡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浸泡60分钟,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以药材浸透为度。

水的用量 第一遍煎煮时为药材量的5~8倍,或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药平面约0.5~1厘米即可(中药包装袋上附印的煎煮说明也可供参考)。

篇10: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制度及细则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饮片处方质量管理强化合理使用的通知》要求,为了加强中药饮片处方管理,规范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工作,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根据《处方管理办法》、《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一、医院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参加中药饮片处方的专项点评工作,每月开展一次中药饮片处方点评。中药饮片处方应由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处方审核、核对、发药以及安全用药指导。

二、处方的点评及实施细则:

﹙一﹚处方点评数量

门急诊中药饮片处方的抽查率应不少于中药饮片总处方量的0.5﹪,每月点评处方绝对数不少于100张,不足100张的全部点评;病房﹙区﹚中药饮片处方抽查率﹙按出院病历数计﹚不少于5﹪,且每月点评出院病历绝对数应不少于30份,不足30份的全部点评。

(二)处方书写

1、开具中药饮片处方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辨证论治和方剂配伍原则。中药饮片处方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各地区有关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要求,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进行开具和书写。

2、按照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结果,辨证或辨证辨病结合选用适宜的中药饮片。

3、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应书写完整,处方书写应规范、字迹清晰,医师签名、签章应与留样一致。

3、中药饮片处方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4、名称应当按我院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

5、剂量使用法定剂量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6、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打碎、先煎、后下等。

7、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8、根据整张处方中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并原则上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9、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当在药品上方再次签名;

10、中药饮片剂数应当以“剂”为单位。

11、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采用剂型(水煎煮、酒泡、打粉、制丸、装胶囊等)、每剂分几次服用、用药方法(内服、外用等)、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例如:“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12、按毒麻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的使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三)药品用法用量

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四)特殊药品的使用点评

依据《处方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毒性药品管理办法》《贵重药品管理办法》对麻醉药品、毒性药品和贵重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点评。(五)处方合理用药点评

根据处方中患者基本信息、中医诊断和证型,评价处方中药使用的合理性。

三、奖惩制度

医院要将中药饮片合理应用作为对医师绩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与医务人员评优、评先、晋升、聘用、绩效工资分配等挂钩,并纳入医疗服务信息化监管体系统一监管,奖惩措施如下:

1、不规范处方每张扣除处方医师10元。

2、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除每张扣除处方医师10元人民币之外,还应承担由此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以及相应的赔偿金额。

3、对发错药或漏发药人员每次处罚10元,并承担由此而引起的相关责任。

4、一张处方不复核,扣当天复核人员10元,若由此引起纠纷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5、对屡教不改者加重处罚。

6、奖励制度根据情况临时决定。此规定自方案下发起开始执行。

篇11:处方里的中药别名、习用名

中药的名称以《中国药典》所载的为正名,其余由于文献、地域差异、书写习惯不同的名称为

一、“别名”“常用名”“习用名”。

解表药

品 名 处方别名

麻 黄 西麻黄,草麻黄、木麻黄、龙沙,狗骨 桂 枝 川桂枝,桂枝尖、桂枝木、桂木、柳桂 生 姜 姜

羌 活 川羌活,西羌活、羌青、黑药

荆 芥 荆芥穗,芥穗、假苏,四棱杆蒿 葱 白 葱茎白,葱白头

防 风 风肉、屏风、铜芸、百枝、水风,苏风 辛 夷 辛夷花,木笔花,迎春,辛矧、春花 细 辛 北细辛,辽细辛,小辛,独叶草,山人参 藁 本 西芎,地新、香藁本

白 芷 芳芷、川白芷,泽芳,香白芷 香 薷 香菇,细香薷,香菜,西香薷 紫苏叶 苏叶,红紫苏 紫苏梗 苏梗,紫苏杆

胡 荽 胡菜,芫菜、满天星

牛蒡子 大力子、鼠粘子、牛子、恶实、大牛子、黑风子

薄 荷 苏薄荷,鸡苏、升阳菜、夜息香,卜荷、南薄荷

桑 叶 冬桑叶、霜桑叶,双叶,铁扇子 菊 花 川菊,怀菊,甘菊,金菊,药菊 葛 根 甘葛、粉葛、葛麻茹,葛子根 升 麻 绿升麻,黑升麻,空升麻、周麻 柴 胡 茈胡、茹草、柴草

蝉 蜕 蝉衣,枯蝉,虫退,蝉壳

蔓荆子 万京子,荆子、万金子、蔓青子

二、萍 水萍,浮萍草、田萍,水白、水藓、水帘 清热药

石 膏 石羔、软石膏,细石,白虎,冰石

栀 子 山枝,枝子、红栀子、栀子仁、苏栀子,江栀子

知 母 知母肉,肥知母、连母、穿地龙、芪母,苦心 芦 根 苇根,芦通、顺江龙,甜根子,芦茅根

夏枯草 夏枯球、夏枯花、乃东、棒槌草,铁色草 淡竹叶 竹叶门冬青,迷身草、淡竹米,竹叶麦冬

鸭跖草 鸡舌草,耳环草,水竹子、竹叶水草,竹叶菜,蓝花草

寒水石 凝水石,白水石

天花粉 花粉,瓜蒌根,栝楼根,瓜楼根 黄 连 王连、支莲、川连,元连、雅连 黄 柏 川柏、黄檗,檗皮,元柏、檗木

黄 芩 子芩、条芩。元芩,经芩,腐肠,淡黄芩 小 蘖 子蘖,三颗针,山石榴 龙胆草 胆草、龙胆,地胆草

苦 参 苦骨,川参、牛参、凤凰爪

十大功劳 土黄柏、功劳叶

秦 库 北秦皮,苦秦皮,芩皮,秦白皮,蜡树皮 金银花 双花,忍冬花,银花、苏花、二花、二宝花 连 翘 连翘壳,旱连子、空壳,连召,元召 贯 众 贯仲、贯节、药渠、伯药、凤尾草 蚤 休 七叶一枝花、重楼,草河车,三层草 大青叶 大青,青叶、淡婆婆根

穿心莲 一见喜,榄核莲,苦草,日行千里、四方草 紫花地丁 地丁,地丁草

蒲公英 黄花地丁,鬼灯笼,黄花苗,奶汁草 白藓皮 北藓皮

金荞麦 天荞麦,五毒草、开金锁

白 蔹 白蔹根,白根,见肿消、猫儿卵,鹅抱蛋

虎耳草 滴耳草,石荷叶,老虎耳,天荷叶,丝棉吊梅 败酱草 败酱、苦苴

红 根 见血飞、长虫包谷

鱼腥草 蕺菜、菹子,狗贴耳,奶头草、臭菜 土茯苓 仙遗粮,冷饭团,土苓、过山龙、奇粮

杠板归 三角草,蛇见怕,蛇倒退,河白草、刺犁头 马齿苋 长命苋,马齿草,长命菜、五行草,长寿菜 白头翁 野丈人,白头公

翻白草 鸡腿儿,胡鸡腿,土莱、绮角草

铁 苋 海蚌含珠,血见愁、半边珠、凤眼草,血布袋 千里光 九里明,千里前、黄花草、九龙光、千里及、眼明草

水 蓼 辣蓼草,川蓼,白辣蓼,红辣蓼 天葵子 千年老鼠屎,散血珠,鸡腿 土大黄 吐血草、救命王,铁蒲扇

律 草 拉拉藤、黑草,五爪龙、葛律草 板蓝根 蓝靛根,靛根

青 黛 青蛤粉,靛沫花、靛花,兰靛、建黛

虎 杖 活血丹,阴阳莲,苦杖、酸汤杆、大虫丈,斑根

鸦胆子 苦参子、鸦蛋子,鸭胆子 山豆根 黄结、苦豆根

射 干 寸干、乌扇,夜干,扁竹,剪刀草

马 勃 马疙,灰菇,炮菌,牛屎茹,地烟、灰包 金果榄 金苦榄、天鹅蛋、九龙胆,雪里开 忍冬藤 金银藤

人中自 中白,千年冰,尿干子,秋白霜、溺堑 酸 浆 挂金灯。醋浆、叶下灯,山瑚柳、花姑娘 生地黄 生地、鲜生地、干地黄,大生地、小生地 玄 参 元参、黑玄参、野脂麻、正马、重台 牡丹皮 粉丹皮、牡丹根皮、丹皮、丹根 赤 芍 亦芍药,红芍药,京赤芍、臭牡丹根

犀 角 乌犀角、犀角粉、低密、香犀角、犀牛角,暹逻角

紫 草 紫草根、紫丹、红石根、鸦衔草 地骨皮 骨皮、枸杞根皮,地节

白 薇 香白薇、嫩白薇,龙胆白薇、春草 胡黄连 胡连,割孤露泽

银柴胡 银胡,土参,牛肚根,山菜根

青 蒿 香青蒿,野兰篙、黑蒿,青蒿草,方溃 决明子 草决明、还瞳子,羊角,假绿豆 谷精草 谷精珠,流星草,移星草,佛顶珠 密蒙花 小绵花,疙瘩皮树花 青葙子 牛尾花子、狗尾巴子

木 贼 木贼草,节节草、无心草、节骨草 夜明砂

三、天鼠屎,黑砂星、檐老鼠屎 温 里 药

附 子 黑附片、制附片、天雄,生附片

川乌头 川乌、乌头

草乌头 草乌,竹节乌头,乌喙,鸡毒 干 姜 均姜,白姜

吴茱萸 吴萸,吴于、吴芋,左力 花 椒 蜀椒、川椒,点椒、南椒

高良姜 良姜、小良姜、海良姜

丁 香 公丁香,母丁香,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 小茴香 茴香、谷茴、小香,西小香

胡 椒 白胡椒,浮椒、玉椒,古月、白大川 荜 拨 必发,鼠尾,椹圣,胡椒花 荜澄茄 山鸡椒,毕茄,山苍子 大茴香 八角茴香、大料、广大料

四、桂 紫桂,上肉桂、桂心、玉桂、官桂、安桂 泻 下 药

番泻叶 泻叶,泡竹叶 芦 荟 卢会,讷会,劳伟

大 黄 川军、锦纹、将军,庄黄、生军,火参,绵纹军

芒 硝 朴硝,玄明粉,皮硝,风化硝,盆消

巴 豆 巴菽、刚子、巴果,巴米,老阳子,猛子仁,江子 火麻仁 大麻仁、麻仁、麻子仁、火麻子 郁李仁 李仁,郁子,李仁肉 蜂 蜜 石蜜、食蜜,白蜜、蜂糖 蓖麻子 萆麻字、红大麻子、大麻子 甘 遂 主田、甘泽,鬼丑、肿手花根 大 戟 京大戟、红芬大戟、下马仙

芫 花 陈芫花,去水,头痛花,闹鱼花,银腰带 牵牛子 黑丑、白丑、二丑、丑牛子 续随子 千金子。联步,千两金、滩板救

五、陆 易根、当陆、山萝卜、水萝卜,狗头三七 祛 湿 药

茯 苓 云苓,茯苓、松苓 木 通 细木通、万年藤

猪 苓 野猪食、朱苓、地乌桃、野猪粪

泽 泻 水泻,泽芝,及泻、泽下、川下,天鹅蛋

薏苡仁 苡仁,米仁、薏仁米、薏珠子、芑实,六谷米 赤小豆 红豆,红小豆、朱赤豆、朱小豆 半边莲 急解索、细米草、蛇啄草 泽 漆 五凤草、凉伞草,一把伞 冬瓜子 冬瓜仁、白瓜子,瓜子, 瓜瓣 滑 石 滑石粉,飞滑石,脱石

通 草 白通草、葱萆,花草,通花、寇脱

灯芯草 灯草、白灯草,碧玉草,赤须、水冰心 萆 薛 粉萆薛、百枝、竹木、硬饭团,赤节,必下 瞿 麦 瞿麦穗,巨句麦、大兰。巨麦、具麦 篇 蓄 七星草,扁蔓、乌蓼,牛鞭草 石 韦 石兰,生扯拢、石背柳,石皮 三白草 水木通,三点白、天性草

地肤子 扫帚子,帚菜子、益明、千头子 冬葵子 葵子,葵菜子,苘麻子 海金砂 海金沙、左转藤灰

茵陈蒿 茵陈、绵茵陈,臭茵,西茵陈,嫩茵陈

金钱草 白耳草、金钱艾、透骨消、胡薄荷、一串钱、连钱草

汉防己 粉防己、土防己

地耳草 田基黄、雀舌草,香草,合掌草,降龙草 广防己 木防己

生姜皮 姜皮、生姜衣 薏苡根 米仁根、佛珠根

车前草 车前、虾蟆衣、猪耳草、地胆头、黄膜叶 车前子 车前仁,前仁、前子,车前实、凤眼前仁 藿 香 广藿香,合香

佩 兰 兰草,女兰、大泽兰,香草、省头草 砂 仁 缩砂仁,春砂仁,阳春砂,西砂仁 苍 术 茅术,仙术,赤术

草豆蔻 草蔻、大草蔻,偶子、豆蔻、草叩 白豆蔻 白蔻仁、白蔻,多骨 草 果 草果仁,草果子

独 活 大活,玉活,独摇草,长生草,独滑

秦 艽 西秦艽、秦胶,秦爪、大艽,左扭,左宁根 威灵仙 灵仙,能消,风车,铁杆威灵仙,铁脚威灵仙 蚕 砂 晚蚕砂,蚕矢,蚕粪,原蚕砂 寻骨风 清骨风

海桐皮 钉桐皮.丁皮,刺桐皮,刺通

桑寄生 寄生,柳寄生,茑木,寄生草,广寄生 五加皮 南五加、五加蕻

狗 脊 金毛狗脊,百枝、扶筋,毛犬

续 断 川续断,六汗、川断,龙豆,接骨草 骨碎补 毛姜,猴姜、申姜,石良姜,过山龙 木 瓜 宣木瓜,酸木瓜,铁脚梨 桑 枝 桑条、嫩桑枝,桑枝尖

伸筋草 石松、宽筋藤、狮子草,狮子毛草 稀莶草 绿莶草,希仙.毋猪油,虎莶 丝瓜络 丝瓜壳,天罗线,千层楼 白花蛇 腹蛇,五步蛇, 崭蛇 乌 蛇 乌虫、青蛇,乌梢蛇

松 节 油松节,松榔头

络石藤 白花藤,爬山虎,明石、—鬼系腰、双合草,绿刺

海风藤 风藤,巴岩香,老君须,云雾草 老鹳草 五叶草、天罡草,老贯草 八角枫根 白龙须,白金条

徐长卿 消遥竹,别仙踪,料吊,料刁竹,一枝香,九头狮子草

千年健 千年见,一包针 虎 骨 大虫骨

苍耳子 刺儿果,—野茄,猪耳,遭人头、刺儿颗,痴头婆

六、化痰止咳平喘药

白附子 独角莲,鸡心白附 白芥子 辣菜子,芥子

半 夏 地文,守田,三步跳、地雷公、蝎子草、和姑

天南星 南星,虎掌、蛇芋,野芋头 白 前 石蓝,嗽药

旋覆花 全福花,伏花,夏菊,金沸花,金钱花、复花

皂 荚 牙皂、皂角,大皂角,悬刀 胆 星 胆南星

贝 母 象贝,大贝,尖贝、浙贝母

瓜 蒌 栝楼,地楼,大肚瓜,天瓜、泽巨 瓜蒌子 栝楼子,瓜蒌仁

竹 茹 竹皮、青竹茹,麻巴,竹二青 竹 沥 竹汁,竹油 天竺黄 竹黄,竹糖

海浮石 海浮石,水花,羊肚石、海石.浮石,浮水石

礞 石 青礞石,金礞石

海 藻 乌菜、海带花,海萝、胡须泡、玉海草、灯笼藻

胖大海 大海、通大海、大洞果,大海子 昆 布 纶布、海昆布、面其菜 海蛤壳 海蛤、蛤壳 枇杷叶 巴叶 前 胡 信前胡

葶苈子 丁力子、大适

白毛夏枯草 金疮小草、雪里青,见血清,退血草,叶下红

桔 梗 白药,苦梗、苦桔梗、大药 杏 仁 苦杏仁,杏子

苏 子 紫苏子、黑苏子、家苏子,铁苏子 紫 菀 青菀,紫菀茸、返魂草根 款冬花 冬花,冬花蕊

百 部 九丛根,九虫根,山百根、九十九条根 桑白皮 桑皮、桑根白皮,白桑皮 马兜铃 马兜苓、兜铃,蛇参果

紫金牛平地木、矮茶,映山红,矮脚草,千年不大 鼠曲草 无心草、香茅,佛耳草,黄蒿,毛耳杂,一面青

杜鹃花叶 杜鹃、艳山红 胡颓子叶 胡颓叶,蒲颓叶 曼陀罗

七、洋金花,风茄花

理 气 药

陈 皮 橘皮、贵老,红皮,桔皮,广皮、新会皮 木 香 广木香,川木香,云木香、青木香、五香,蜜香

青 皮 花青皮,均青皮,青柑皮,四花,个青,扣青

枳 实 江枳实,川枳实,只实 厚 朴 川朴,厚皮,根朴、紫油朴

香 附 莎草根,香附子,香附米,雷公头,苦羌头,三棱草根 乌 药 台乌药,夭台乌,台乌.乌嘴

佛 手 佛手片、佛手柑,五指柑,福寿柑 大腹皮 腹毛,腹皮,槟榔皮,大腹绒,槟棉衣 檀 香 白檀香,浴香

沉 香 蜜香,沉水香,海沉香、南沉香 薤 白 晶头、野蒜,薤白头,茭白 枳 壳 江枳壳,川枳壳、只壳

川楝子 楝实、金铃子,苦楝子、川楝肉

橘 核 橘子仁、橘米、橘仁,橘子核,桔核、柑核 荔枝核 荔仁,大荔枝,荔核

八、蒂 柿丁,柿子把,柿萼、柿钱

理血药

川 芎 芎劳、香果、京芎,西芎,抚芎

丹 参 赤参,紫丹参,赤丹参、红根、活血根 桃 仁 桃核仁、桃仁泥、光桃仁,单桃仁 藏红花 西红花、番红花、撒法即

益母草 郁臭草,猪麻、益母艾、扒骨风,枯草、坤草,四棱草

茺蔚子 苦草子,茺玉子,小胡麻、益母草子,六角天麻

红 花 红蓝花、刺红花,川红花、草红花

泽 兰 地瓜儿苗,风药、龙枣.接古草、甘露秧、地笋

牛 膝 怀牛膝、淮牛膝、鸡骨胶、百部 苏 木 棕木,赤木、红柴、苏枋

五灵脂 五灵米,灵脂块、寒雀粪,药本、灵脂 蒲 黄 蒲花、蒲草黄

乳 香 马尾香、西香,浴香、天泽香、塌香、尔香 没 药 末药,明没药、克香

郁 金 玉金,广郁金,马述,川郁金,黄郁 姜 黄 片姜黄,黄姜,宝鼎香 延胡索 玄胡,元胡,延胡。玄胡索 夏天无 伏地延胡索,无柄紫堇

三 棱 荆三棱、红蒲根、光三棱,京三棱 莪 术 蓬莪术,文术、蓬术

穿山甲 山甲珠、川山甲,甲片、三甲、鲮鲤甲 王不留行 留行子,不留、禁官花,金盏银台 鸡血藤 血风藤、活血藤、大血藤

刘寄奴 六月雪,九里光,九牛草、金寄奴、苦连婆 月季花 月月红、月月开,长春花,四季青 凌霄花 堕胎花、芰华,藤罗花、紫葳 自然铜 然铜、石髓铅

血 竭 骐瞵竭、海蜡,木血竭、朱血竭 水 蛭 马蛭、马蟥,内钻子

虻 虫 牛虻,牛蚊子、瞎蠓、蜚虻 干 漆 漆渣、漆底,漆脚

廑 虫 地鳖、土鳖,地乌龟、土元

毛冬青 乌尾丁、山冬青,水火药、毛披树

马鞭草 铁马鞭、凤颈箪,狗牙草,田鸟草,红藤草 路路通 枫实、枫果,狼目、枫球子,狼眼,枫树球 祖师麻 金腰带,小叶枇杷

瓦楞子 蚶壳,瓦垄子,血蛤皮,瓦垄哈皮

仙鹤草 龙芽草,黄龙尾、子母草、龙头草、杰里花,铁胡蜂

白 芨 甘根,白根、—白给、利知子、羊角七 藕 节 藕节疤、光藕节,老节 血余炭 乱发、血余、人发 棕榈炭 棕榈木皮、棕毛、棕皮

紫 珠 紫珠草、鸦鹊板,白毛柴、紫荆 鸡冠花 鸡公花、鸡角枪

三 七 田三七,田漆,田

七、参三

七、山漆,金不换,血参

菊三七 菊叶三七,土三

七、血当归、狗头三七,乌七

茜草根 茜草、血见愁、活血丹、土丹参,过山龙 花蕊石 花乳石

降真香 降真、降香,紫藤香 侧柏叶 柏叶,丛柏叶、侧柏

白茅根 茅根、兰根,地筋、茅草根,丝毛草根 槐 角 槐实,槐豆、天豆、槐连豆 槐 花 槐米、槐蕊

地 榆 赤地榆,山红枣根

大 蓟 刺蓟、鸡项草,鸡脚刺,牛口刺、老虎刺、马刺草

小 蓟 千针草、刺儿菜、青青菜、野红花,小蓟草、刺刺芽 苎麻根 苎根 灶心土 伏龙肝 艾

九、叶 艾蒿、圻艾 芳香开窍药

麝 香 元寸、当门子、臭子,香脐子、四味臭,寸香

牛 黄 西黄、犀黄

冰 片 梅片、龙脑香,片脑、龙脑、梅花冰片 石菖蒲 菖蒲、昌羊、望见消,水剑草、溪菖,粉菖 苏合香

十、苏合油,帝膏,膏油流,苏合香油 安 神 药

朱 砂 辰砂,飞辰砂,丹砂、赤道、丹粟 磁 石 活磁石,灵磁石、吸铁石,玄石 琥 珀 血珀、虎珀屑、育沛、江珠,雄珀 龙 骨 五花龙骨、土龙骨、青龙骨 牡 蛎 牡蛤、古贲。蛎房,左壳 龙 齿 青龙齿、龙牙

珍 珠 真珠,蚌珠,濂珠,珠子 酸枣仁 枣仁,酸枣核,早仁 柏子仁 柏实、柏仁,侧柏子 远 志 棘菀、苦远志

合欢皮 合昏皮、夜合皮、合欢木皮 合欢花 夜合花、乌绒 茯 神 伏神

夜交藤

十一、棋藤、首乌藤

平肝熄风药钩 藤 勾丁、莺爪风、挂钩藤、钓钩藤、钓藤钓子 天 麻 定风草、赤箭,明天麻,水洋芋 白僵蚕 僵蚕、天虫、僵虫

刺蒺藜 旁通,止行,白蒺藜,休羽、旱草、三角刺,地菱

代赭石 须丸,代赭,血师,铁朱、赭石,红石头 全 蝎 全虫,蝎尾、虿尾虫、淡全虫,竭子 珍珠母 珠牡、珠母,明珠母

蜈 蚣 百足虫、天龙、百脚、川足,吴公

石决明 真珠母,九孔螺、千里光,鲍鱼皮,全蛤蜊皮

锦鸡儿 阳雀花,土黄芪

罗布麻 红麻、吉吉麻、红花草

地 龙 蚯蚓、丘嫡,地龙子、土嬗,虫蟮、土龙 神 曲 元曲、建曲,六神曲

山 楂 鼠查、亦爪实、棠球子,映山红果,海红,山梨

鸡内金 鸡肫皮、鸡黄皮、鸡合子、化骨胆 麦 芽 大麦聚、大麦毛、大麦芽 谷 芽 蘖芽、稻聚、稻芽 隔山消 耳叶牛皮消,隔山撬 莱菔子

十二、萝卜子 涌 吐药

藜 芦 鹿葱、山棕榈、丰芦,七厘丹、葱苒 常 山 互草,七叶,翻胃木 甜瓜蒂 瓜蒂,苦丁香、瓜丁 胆

十三、矾 石胆,黑石、基石、蓝矾

驱虫药

使君子 史君子,病柑子,君肉 南瓜子 南瓜仁、金瓜米、白瓜子 鹤 虱 鬼虱、北鹤虱,南鹤虱

槟 榔 大白、大腹子。花大白、白槟榔、青仔、榔玉

上一篇:救灾物资储备规范下一篇:舆情信息:农电安全管理不能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