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之实践

2024-08-04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之实践(精选10篇)

篇1: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之实践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之实践

【摘 要】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传统的政治课堂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要求、自由自觉的活动和所处的现实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适应新课改要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只有正确定位,让教学的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才能达到政治课堂生活化的目标。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生活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09)12-0079-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注意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笔者试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创设歌曲情境,诱导学生情感和审美情趣

美好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现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样需要音乐。将歌曲和所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能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有效激活课堂气氛。更能通过歌曲主题使教学内容得以升华。因而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要恰如其分地选取生活场景,利用歌曲来设计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或讲授新课活动有效地引入歌曲,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创造出宽松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启发学生的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我知我师”一课伊始,我一边播放MTV《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一边声情并茂的说:“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段音乐,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旋律、熟悉的歌声,一起沉入回忆的河中,让时光倒流,让记忆重现,让思绪伴着音乐流淌、飘扬……”这样“引出”学生心灵深处尘封已久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从而使教学不再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故事是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感染人。上课时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教师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而耐人寻味的故事(如寓言、轶事等)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拓宽视野、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扩展思维,丰富联想,开启心智,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从美的感受中领悟到人生哲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对故事加以精选和提炼,恰当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创造故事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在组织学习“赞扬和鼓励”这一教学内容时,我投影演示了两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交流:一则是聋哑女周婷婷在爸爸的大拇指(夸奖)下成才的感人故事;另一则说的是台湾一位著名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在一篇报道的结尾处,几句赞叹的话使一个犯案上千起、作案手法非常高超的小偷幡然醒悟,迷途知返的故事。并让学生“猜一猜”作家写了什么样的赞叹话。让学生做回家作业,学会赞叹别人。通过情境分析,让学生感悟“欣赏使人变美、赞扬产生力量”这一人际交往与沟通的真谛,进一步强化对赞扬重要性的认识。

三、创设角色模拟情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思想政治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的追求。课堂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世界;课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教师讲授新课可以通过创设角色扮演的形式,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达成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提升“三维目标”。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活化知识。在讲“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时,针对不少学生平时乱扔垃圾,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模拟了乱扔乱弃的情境,并派3个学生负责拾垃圾。做完这一切之后,我请了几个“乱扔乱弃”的学生以及负责拾捡垃圾的学生谈感想。由此我想到清洁工人,他们每天辛勤地打扫路面,而我们却随手乱弃乱扔,真是不应该。至此模拟情景的目的就达到了。

四、创设时事教育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

思想政治课要紧密结合时事内容进行教学,它是与时代形势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科。教学中我运用时事演讲、新闻发布会、模拟记者会、时事专题讲座、时事点评等形式灵活地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上都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共进,从而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在讲“我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时,我采用了当时最新、最热的时事政治材料——青藏铁路开通,当我一提到青藏铁路时,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自然引入到青藏铁路通车不仅加强了少数民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将推动西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将有利于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交流。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深刻理解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意义。

五、创设社会实践情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在学生自主探究中去运用知识,发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分析“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要求学生调查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污染源,并让他们提出治理污染的合理化建议。当同学们带着自己的调查结果到课堂上交流时,课堂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一致认为:增强人们的环保理念,加大执法的力度,才能使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活赋予了教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生活也使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改精神,密切关注新课改的发展方向,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带着学生一起进行,才能激活思想政治课堂,让思想政治课堂散发着生活的气息,使思想政治教学熠熠生辉。

篇2: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之实践

一年多以来,我们边实践边研究,循序渐进,不断反思,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时时处处渗透着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课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课堂没有脱离实际生活,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景再现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一、课题研究措施和进展情况

1、不断反思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抽查七八九年级共300名学生),了解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困惑以及对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见,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背景素材。(附问卷调查)

2、对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按中考说明进行分类梳理,优化教学内容。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逐课、逐框挖掘整理生活资源,搜集相关教学内容的社会、网络资源等,作为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的素材;在第二学期教学中收集最近一年发生的重大时事新闻,并进行专题汇总、总结,最后打印成册。

3、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将生活化的素材引进课堂,让学生更易接受知识,理解知识。

比如我在讲授九年级第七课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一课,搜集宁夏华西村的视频和红寺堡有关闽宁协作的图片,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素材,更直观了解共同富裕这一根本原则。

4、利用月考、期中、期末等测试,设计有关生活化问题情境试题让学生感受到思品和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比如在期中考试中,最后一道题选择了“吴忠创办全国文明城市”的材料,设计了“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如何保护环境?”

5、利用每周的教研活动,集思广益,谈收获,找问题,解决问题。

二、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问题还未很好思考和解决。例如:由于经验不足,又没有经常得到专家的亲临指导,研究活动往往被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中心工作”所冲击,研究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很难引向深入;传统的教学观、分数观还继续困扰着我们,暂时的分数仍然束缚着老师的手脚;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积极性不高,领导对于七八年级思想品德不重视,专业教师缺少,个别学生认为思想品德只学课本知识即可,没必要拉进生活素材;个别教师对《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和教材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还有待加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够;对本课题的经验性材料整理不够及时,还是比较少,对其他人的促进作用不够明显。这些存在问题是我们今后实践中必须进一步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三、下一步研究的设想:

篇3: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之实践

一内因为主——学法生活化

内因是根据,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教育思想尤其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 重视学生的学法,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中必须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 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组织和表述。这样他们就容易接受, 乐于参与。学生对政治生活很陌生, 只有把学生身边发生的与道德、法律、国情有关的实际事例进行提炼, 使它成为学习的桥梁, 才能让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都不同, 这就需要合作学习。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展开讨论, 然后形成正确的观点。通过这种生活化的合作学习, 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补, 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呢?以“感受社会变化”一节为例, 让学生从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入手, 以社区、社会中的案例为切入点,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结论, 使学生涌起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实情感。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知、思考和分析, 让自己的技能、情感得以提升。

二外因为辅——教法生活化

外因是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教师为学生服务。思想品德教学应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 体现青少年文化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教学, 充分体现出人文性和生活性。如果教师不能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 脱离生活, 那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应设置相关的问题,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就能突破教学的重点。通过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新课程标准强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设置一些具体情境, 然后让学生来推测事件的结果, 最后教师进行归纳说明, 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情感需要,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中学习。《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让知识内化, 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情感。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 使学习的知识服务于学生实际生活及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三以外促内——评价生活化

外因对内因的发展变化起促进作用。思想品德课旨在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矛盾, 这矛盾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化解的。而课堂评价作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不能单调和古板, 应该人文化、生活化。要搜集学生的完整信息, 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首先, 要用欣赏的心态去观察学生, 观察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在充分和学生交流的基础上, 形成客观、公正的描述性评语。其次, 要围绕学生真实的生活问题进行搜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 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应与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对话, 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引导。再次, 教师应动员学生、家长共同参与,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结合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 给学生一个中肯、全面的评价。总之, 我们不要用单一的评价方式, 而应突出形成性、生活性的评价, 以避免偏离本课程的目标和理念。

“生活教育化, 教育生活化”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尽量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认知、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 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

篇4: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在编排上图文并茂,语言也较为生动,内容和生活紧密相连,其目的是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了解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倡生活化教学,要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需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一、导入生活化,引导学生直观感知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向学生传授间接经验,这些经验都是经过前人的实践而总结出来的,是较为概括的理论性知识,故而学生不易理解。卢梭就提倡教育应该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学习,让学生更多地获得直接经验,反对学生被动人地被说教。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倡生活化的导入,就是要摒弃以单纯的语言直观方式导入新课,而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情境方式,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去感知知识,借助生动形象的活动或模像直观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个课堂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故而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充分分析教材,从生活中选择好素材并设计好导入方式。

以《探索人生的真谛》为例,教学中不可能直接向学生说“人生”,生命是独特的,这可先以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动物说起,如课堂中幻灯呈现“蟋蟀建巢、螳螂制敌”等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并交流图片说明了什么,由动物有独特的的本领而出“自然”的话题,结合教材中的图片而引导学生交流人类的发明创造及其功能,引出人能“发明创造”,再过渡到对人和动物有什么不同之处的交流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人类是富有创造性、富有智慧的生命。又如《呵护青春》中,先呈现一些学生所喜欢的明星图片(或播放歌曲,让学生猜歌名),引出追星的话题,讨论如何看“追星”问题,由追星问题而逐步拓展到成长问题。

二、过程生活化,促进学生构建知识

以“讲”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是以“听”的方式在接受,是一种较为被动接受式学习。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讲”向学生“灌输”知识,只能让学生得到一些既定的、固定的概念,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会灵活应用。如《维护正义》的教学中,虽然学是通过背诵而记住了正义的概念,但却没有深刻理解非正义和正义形成所产生的后果,于是,无论是在解决书面问题还是实际生活中,要真正让学生能“维护正义”都是较难的。而在教学中以一些社会现象(如看见小偷偷别人的钱被警察抓后无人指证,老人摔倒而无人会去扶起)等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正义,这不仅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义的含义,也能促进其更好地感悟正义的力量。

提倡学习过程生活化,并不是要把生活原封不动的搬到课堂上,而是要合理地把生活元素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活动,让课堂从“讲—受”转变为“引导”“构建”的模式。如《杜绝不良嗜好》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实验(香烟对鱼的危害)而展开对香烟危害的讨论,并结合自身说说作为青少年应该如何做。这样的课堂轻松而有活力,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教学效果较好。又如《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中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的讨论,以“舞迷父母精彩跳舞到深夜”的案例作为启发,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而从表现形式、实现方式、调整的对象和规范三个方面作点拨,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练习生活化,培养学生应用技能

讲练模式一直是思想品德教学提升学生成绩的不二法宝,课堂上针对重点、难点反复的讲,课后以大量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反复操练,学生的成绩是提高了,但无形中也让学生成为了考试的工具。不可否认,练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但若只是以单纯的书面练习方式对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以“题海战”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势必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倡生活化练习,就是要在引导学生探究后,以针对性的,富有层次性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书面练习巩固,同时,结合教学内容而引导学生以活动、任务等形式展开实践探究,以此而让学生在应用中得到巩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如《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中为让学生更好地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的秩序,课后以问卷调查形式让学生对家人、亲朋好友展开调查,调查内容如插队、逃票等问题,调查后组织学生对问卷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方案,这种实践活动更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又如《依法维护消费权益》的教学后,以设计维权公益广告的活动进行,让学生在广告设计中更好地掌握如何借助法律手段维权。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变化多端的,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提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从生活直观中去感知知识,在探究中获得品德知识构建,在实践中提升其技能,这样才能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做好铺垫。在教学中也需注意,学生从教材中所学生的知识是“死”的,而生活是“活”的,不能只要求学生简单的套用教材中的知识的分析问题,更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过程中生成出体验,用心去感受生活,结合知识而灵活处理问题,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让思想品德和生活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马凤龙.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简论[J].教育探索,2008(06)

[2]陆梅.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J].教书育人,2007(S3)

篇5: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赵荣就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会城河南初级中学)

摘 要:教材中的内容越是贴近生活,那么教学的效果就越好。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关心时事,关注生活,将有用的信息资源搜集起来,作为教学的资源。教师要树立教学生活化的理念,认真遴选生活内容作为学生道德观念构建的基础。引导、疏导、认识、构建、内化,这是学生德育观点形成的程序,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去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关键词:生活化;德育观点;内化;教学方法

在粤教版初中思想品德的教材体系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极具生活化的特点,选择都与学生的生活内容有关,这也为教学方法的选择确定了方向。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生活内容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和辅助。教材中的内容越是贴近生活,那么教学的效果就越好。因为和生活贴近可以让学生对事物和现象有一种认同感。所以,在教材中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选择生活化的形式,可以有效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

一、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种新媒体应运而生,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更加便捷和直接。手机、电脑、电视都是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他们的信息掌握更加呈现多元化的局面。这种了解是学生构建道德经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是学生急需得到解释的因素。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关心时事,关注生活,将有用的信息资源搜集起来,作为教学的资源。比如《勿以恶小而为之》一课的教学,我针对目前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残暴化的倾向,在网络中搜集了很多的案例,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出来。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的起因和后果,找出犯罪的根源,剥皮似的层层揭晓,最终总结出犯罪都是从小的错误开始,最终才会走向犯罪的道路。学生对青少年犯罪由知之不多,到理解深刻,这对他们未来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震慑性。校园黑社会、校园内的哥们义气等不良现象,都是学生日常所见,他们如果不能很好地甄别正误、正确地判断是非,那么犯罪的道路就不是隐藏的,而是就在他们的后面。这样教学后帮助学生意识到了犯罪和不犯罪就在一念之间,一定要修正自己的行为,走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甄别生活

生活就是万花筒,是非、善恶、荣耀等都是生活的内容。面对这些复杂的生活现象,学生往往因为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而不能正确理解,导致一些误解和错误判断,影响他们的正常成长。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他们,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很大,也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如果教师能够顺势而为,疏导学生的观念,那么可以减少很多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如果教师不能顺应学生的心理变化,逆流而上,那么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德育观点,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逆反,产生相反的效果。

比如,《我和父母》《师生情谊》的教学,这是针对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心理特点是叛逆,对老师、家长的一些管教,他们视为束缚,并且千方百计地要挣脱和反抗。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进行这两课的教学时,尤其注重了生活内容的剖析。选择典型的家教案例,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最终形成一个一致的观点,在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认清老师、家长对自己的限制,是建立在一定的规范之上的,具有一定的法律、道德限制,是有利于自己的成长的,不应该抗拒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同时也需要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引导、疏导、认识、构建、内化,这是学生德育观点形成的程序,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去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三、选择生活素材要注意适度和科学性

学生认知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现象,学生的人生阅历很少,他们的生活经验和道德体验都很有限,而教师经验丰富,对道德的认识和甄别都要比学生更多和更高。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增加道德经验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教学生活化的理念,认真遴选生活内容作为学生道德观念构建的基础。在这个遴选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化地选择,不能让学生在似是而非的状态下构建道德观点。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是肤浅的,对一些现象将产生的副作用认识不足,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厘清这些模糊概念。教师要注意遴选的生活素材的科学性和典型性,要具有鲜明的道德观,要能够传导正能量。特别是要选择在学生认知能力范围内的,能对学生产生正确引导作用的生活素材案例。

四、注意学生德育观点的内化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就是通过教学实践的开展,将正确的道德观点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为中,内化是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一般是生活―教学―生活之后,学生在思想深处构建了正确的道德观点。比如,《我和父母》这个主题,这是每一个学生都面临的生活现实,他们每天要接受父母的照顾,接受父母的教诲。因此,在交流中,难免出现观点相悖的情况。这个时候,孩子和父母之间就要出现矛盾。如何看待父母的管束,如何对待父母的说教。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记、偷听孩子的电话,这些是非常让孩子反感的。所以,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家长的角度想问题,和父母有效沟通和交流,让父母理解自己、了解自己,那样和父母之间的相处就融洽多了。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和父母相处的,相处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父母有哪些不满。学生纷纷说出了父母的嗦、古板、进犯隐私等等。说完这些老师不做评价,然后开始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答案。之后进行讨论形成德育观点。在这样的讨论、学习、再讨论的过程中,形成德育观点并内化为日常的行为。

生活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来源,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利用生活素材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是思想品德的学科特点,学习是为了内化,是为了指导学生的行为。所以,思想品德肩负的使命是重要的。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遴选生活素材,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丁波。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J]。现代教育科学,(02)。

[2]陈国荣。矫正初中生思想品德学习的不良习惯[J]。北方文学:下半月,(11)。

篇6: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之实践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探索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简单来说就是要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将所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通过这一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热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平时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加大对生活化这一模式的探索研究力度,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中,加入生活化元素,可以让整个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也能得到有效调动,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真正地爱上学习,爱上思想品德课程,提高自我修养。第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是近些年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在教学过程中缓和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第三,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通过学习来了解目前社会上提倡的优良品质。让学生下意识地去学习国家的优良传统,从而实现自我品德修养的提高。由此可见,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连,对整个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

篇7: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街亭镇中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本人结合自己近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以科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缤纷情感》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常回家看看》、《我的中国心》,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亲子之情,爱国之情,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讲述自己与他人、社会等之间发生的情感故事,并画出自己的“亲情数”。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样以《缤纷情感》一课为例,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培养高尚情感,如何去培养高尚情感”这一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在做的,从中体会培养高尚情感的重要意义。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我也从中穿插讲述邓稼先、见义勇为青年故事,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验到自己和他人对祖国的各种感受和情感。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因此,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礼貌的力量》教学中,设置了两个直观的生活情景,一是在公共汽车上,一位中学生坐在“老弱残疾专座”上,旁边站着一位老人。二是一学生拿着一份调查问卷表向一位老人做调查:老头,填个调查表好吗?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感受,得出了礼貌待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接纳,对人不礼貌,就会得到他人的厌恶,就会伤害他人,礼貌能帮助我们成功,使学生体验到了礼仪的重要性。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 校园风景线》教学中,为了帮助新生全面了解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校园活动,课前准备好学校简介,课上让课代表做导游,教师当顾问,带领全班同学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学校。通过参观活动使思想品德课堂变得宽松、愉快,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激发了热爱学校之情。在《跨越陌生》一课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自制名片活动,让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稍硬、漂亮的纸张,在规定时间内设计自己的名片,名片设计完后,每位同学当面双手送给自己最想相识的同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匿名世界的游戏规则》为例,可以,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上网的后果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正确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了上网的利与弊,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去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篇8: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之实践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形式

1.案例启示型

结合特定的教学进度和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等方式开展教学,是启发学生学习和结合生活的重要方式。如在教学《新学校,新同学》时,直接把出现在各种媒体中的新生入学趣闻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一些正常和非正常的案例对比中,发现自己进入初中学习阶段后的存在问题和优秀表现,以此引导学生全面认知小学与初中阶段在学校环境、学科设置、教师教学、作息制度与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不同,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初中的生活和学习。为确保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教师最好能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使学生在具有切身体验的自我反思中,更加积极地开展学习活动。

在操作中,由于教材中有较多的“探究与分享”和“经验交流”环节,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活动,把生活案例与教材案例统一起来,让学生把教材和生活自觉地结合起来,使其既理解教材中的理论内容,更能总结出指导生活和学习的道理来。

2.模拟表演型

选择教材中的适当内容让学生开展表演活动,使学生在重复生活经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社会公德、法制、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认知。如在学习《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顾客与营销人员之间,顾客、商家与法庭之间的表演活动,或者表演相关的小品,如《倒霉的上帝》等,使学生在表演中能切实了解自己的权利,以及权利在受到侵犯的情况下维护的方法。通过表演能让学生全面了解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地位与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及其所赖以维权的部门或机构等。

运用这种融入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表演活动,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充满激情、兴趣的活动中,获得个人表现与个人知识理解的共同进步。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实践方式

1.学生自主实践

充分挖掘和教材中“探究与分享”“经验交流”“拓展空间”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思考问题,自主地开展问题探究、问题分析与问题解决活动。如在《创建新集体》的“我心中的优秀班级”活动环节中,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的自主活动,结合班级实际、自身实际与学校所在地域的实际,去自主地制定自己心中“优秀班级”的标准或行为准则,如学业目标、个人特长目标、学校各项评比活动目标,以及每个学生在全面地认知自己后,为提升班级形象所需要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等。

出于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保障,学生自主实践不是自由实践,是在既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下开展的实践活动,如相关表格或感受的填写、口头表述交流、动手制作活动与表演等,使学生在尽可能多样的活动中切实地感知生活的多样性。

2.教材关联实践

紧密配合教材进度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是保障教学进度、教学计划性与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如在学习《竞争?合作?》时,通过比较孔令辉与刘国梁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引导学生去认知自己和同学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如学习上的“合作”与“竞争”、运动会上的“竞争”与“合作”,以及日常活动和生活中的“合作”和“竞争”,使学生既保持了竞争的激情,也培养了协作精神、合作意识。尤其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日常表现中,去发现竞争和合作的各种现象或行为,从自身体验中切实感悟竞争与合作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总之,教师应立足初中思想品德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挖掘、选择和运用生活中的情境、案例与现象等,以其生活的亲切性启发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活动,既能使学生关注生活、规划生活与优化生活,为自己的成长、成才与学习服务,也能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目标框架内的知识,获得相关生活能力的培养。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形式有案例启示型、模拟表演型等,而实践方式则有学生自主实践和教材关联实践等。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科学地运用各种典型案例是多元结合生活、总结生活与培养学生能力的有益做法。

篇9: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之实践

关键词 初中 思想品德教学 生活化 坚持“生活化” 实践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方式。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各方面都很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不够,遇事容易冲动而不计后果。而思想品德课内容本身又往往比较难理解,再加上一些思想品德教师教育观念陈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很难使思想品德教学发挥其学校德育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就应把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坚持“生活化”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中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藏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为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就应经常性地选取能够体现初中学生感同身受的生活实例,所遇到的各种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去感受生活学习,体验生活,指导生活,从而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我国古代经典著作《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学习的目的,在于彰明内心美善的德性,使人处在最高的道德境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用“洞穴中的囚徒”这一隐喻,说出了教育的真正含义,即教育是要把人的灵魂、精神用力往上拉,引向真理世界,而知识、技能是帮助灵魂攀升的阶梯。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做万做,学做真人”。可见,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学生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成长负责,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为此,我们就要走近学生,站到学生世界之中,走进他们的生活去眼看耳听,摸清他们的思想脉搏,才能使教育教学具有针对性。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完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远离学生活生生的生活,学生只能被动的适应和服从,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必要的情感交流。长此以往,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更远离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样,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和效果自然就无从谈起。

(四)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要迎接科技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因此,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有机会去思考、去比较、去感受、去表达自我,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材的超越,从而使思想教育不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走入学生内心。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实践“生活化”

(一)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使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基础和前提。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过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推理和思维过程,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忘记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因而出现了“高分低能”、“知识上的君子,行动上的小人”等现象。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应牢固树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思想,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作为展开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并教会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摆正自身角色位置,发挥思想品德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一言堂”的堂主,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思想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而言有极强的示范作用,他们不仅看教师怎样说,更观其怎样做。就在前几天,我和所教的几个学生一同坐公交车,看到几位老人上车后,我赶紧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老大爷,旁边的学生也立即将自己的座位让了出来。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教师是否具有完善的人格品质是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这个道理。

(三)深入了解学情、生情

了解学情生情是思想品德教学顺利进行的依据。学情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的意志和品格,这是教学的动力系统。生情是指学生原有的基础状况、学习能力、学习方法,这是教学的消化系统。以前在备课时,总是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重点难点的处理上,使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现在每次上课前,先深入了解学情生情,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全面弄清学生想什么、要什么、有什么、缺什么。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使他们有浓厚的兴趣,进入“乐学”的境界。“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将知识之泉水装在趣味的瓶子里,学生才能自己端起杯子喝水,而不是由教师来硬性灌输。

(四)关注、引导学生的生活

由于现在所教的班级是升初二才接的,师生之间不认识。给学生上第一节思想品德课时,一进教室,学生都愣了:惊讶、疑问、迷惑、兴奋的表情兼而有之。介绍完自己后,要求学生对初一所学思想品德课的内容默写,一时间,气愤、恐慌、失望、沮丧等情绪写满了学生的脑门。几分钟后,宣布默写结束,不检查默写结果,而是要求学生回忆、叙述从老师进教室后自己的情绪变化。应该说,这样的开场白学生感到比较新颖,而且有话可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下面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情绪天空》)作了较好的铺垫。在一个班上完之后,感觉教学效果不是太明显,总感觉少了些什么。经过与学生、同年级组同事的交流,以及自我反思认识到:原先的设计虽然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但远没有深入到初中学生生活的扩张性和生活经验的丰富性,师生之间对话与情感交流还需要激情的点燃。“激情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于漪语)。于是进行修改、调整,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教师只有满腔热忱,关注学生的生活,挖掘学生生活中的资源,加以改造利用,才能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五)关注社会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社会生活,思想品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走过场,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在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学生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帮助学生学会交往,能提升其道德水平,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本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如我在讲《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时,先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存在的许多诱惑,再分析出哪些是不良诱惑,进而学会自觉抵制生活中的不良诱惑。针对生活中未成年人可能遇到的不法侵害,先让学生说出可能采取的对策,再去分析各种对策会导致的后果,从而在分辨、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到: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要力求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利用社会力量将不法分子抓获。同时,关注国家大事,如将08奥运、四川地震、南方雪灾、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等,及时引入思想品德教学,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的情感,使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人。

(六)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英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以往的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结果轻过程,尤其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样做的结果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以初中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起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鼓励质疑、大胆求异,从而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部分学生之所以成绩不理想,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学习方法不当,指导他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方法,是提高其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在讲授新课时注重推理法、归纳法,做选择题时,一般强调排除法和对应法;在做材料分析题时,一般先看问的是什么,再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字词,思考与之相对应的观点,然后联系材料归纳答题等。学生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后,必然会善于学习,乐于思考,长期坚持下去,学习能力必然会有大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联系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让学生用眼去观察,用心去体会,逐步发现、研究和探索,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再用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2003年6月。

2、《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教育部师范教育司,2006年4月。

篇10: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之实践

作者:admin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6-4

【内容摘要】“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积极创设情境,在情境体验中回归生活;营造平等和谐课堂氛围,让教学素材回归生活;利用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教学形式回归生活。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中的认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 生活化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因此教育首先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这就给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指明了一个方向。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其重要性是无须置疑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益不高,最终可归结为“知”“行”的严重脱节。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行德育的“理想化”,过分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

怎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思想品德课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提高课堂的生活质量,满足学生对“各种生活的关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实施。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体验中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比如可置身社会生活,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教学情景,如到十字路口感受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到篮球场感受体育比赛中规则的重要性,体会社会生活需要规则。也可图片展示生活,以图片展现某种特定生活情景也能让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道理。平时我们更多地是通过在课堂中展示实例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深入探究,感悟生活。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通过创设合理、科学的问题情景,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处于激情状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好知识的内在心理需要,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学情景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即教学情景设置生活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有所感、有所发,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九年级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时,展示改革开放以前发的各类票证、粮票、肉票等来说明。而现在初中学生都是九十年代后出生,对改革开放前后国家的变化缺乏感性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用城市建筑的老照片,与目前城市建筑照片进行比较。还可以采用媒体营造生活,近来年,现代教学媒体:录音机、幻灯、报刊杂志等,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的重视,为进行生活化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曲《春天的故事》,把我们拉进了改革开放的年代,一曲《走进新时代》,让我们看到了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又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会拒绝谎言,教师可给学生展示以下几个情景:

情景一:班里数学测试成绩发下来了,老师让同学们把成绩告诉家长。小虎只考了65分,他想:“爸爸要是知道我只考了65分,肯定会把我大骂一顿。干脆告诉他我考了85分,只要不给他看试卷就行了。可如果他以后知道了呢?”

情景二:英语作业发下来了,小燕得了100分,小惠才得到了70分。看到小燕得到老师的表扬,小惠的心里很不舒服,她想:“我看到小燕的作业是抄来的,我自己老老实实做的得不到表扬,回家还要被爸爸妈妈批评,真是太亏了!下次我也要抄。可是抄别人作业这种事情我从来没做过。我该不该做一回呢?”

情景三:小青在学校的文具店买东西,售货员多找给了她5块钱。她当时没吭声,出了店门却在想:“我要不要把钱退回去?”

你能给以上的主人公出什么主意?为什么?

如此接近学生生活,甚至就来自学生生活的情境体验,学生当然乐于参与,并主动深入探究,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搭建心灵交流的平台,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参与体验。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应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去重演、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去掌握思想品德学科的思想方法,去发展思想品德学科的思维素质。

二、努力营造课堂氛围,让教学素材回归生活。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由以前的“灌输中心的教学”转变为“对话中心的教学”,新的教学方式是师生心与心交流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角色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形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有人通过调查知道学生和家长两代人在评论“未来社会最应该提倡的品行是哪些”这个问题时,两代人在“平等待人”一项的看法上差距最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平等的渴望。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平等,可以把自己当作他们的朋友,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接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创设出一种和谐、温馨、平等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选择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也就显得非常自然了。

如在教学“平等待人”一课时(八年级上册),我设计了“来自民工子女的声音” 这个活动,其设计意图是:使学生明确做到平等待人,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人格的尊重,要有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内容如下:

民工子女:读书期间,青田当地的同学对他们本地的同学都很有礼貌,对老师也很尊重,可是每当与我们民工的孩子发生矛盾时,他们总会骂我们“乡巴佬”、“外地人”。他们的父母也总是不让他们和我们一起玩,说我们外地民工的孩子都是坏孩子。老师还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地宣布哪些同学是外地人,需要交借读费,哪些同学是本地人,不需要交钱。

讨论:请你根据上述材料谈谈青田当地的这些同学有没有形成人格平等的观念,为什么?请你对“外地民工的孩子都是坏孩子”这句话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位外地民工的孩子,你会怎样与他(她)相处?为什么?

这样的素材回归学生生活,改单方面的说教为案例研讨,通过生活化的材料分析,让学生不知不觉得到教育。此外,笔者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敢于放下“老师”的架子,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在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块内容时,课本一开头就例举了4副不文明行为的漫画以及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然后提问:你是否遭遇过上述经历?当时的感受如何?学生发表了一些意见之后,我接着问:“大家想不想听听老师的经历?”同学们一下子很好奇,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了。于是我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有关乘车让座的故事。我是这样描述那天的情景:“我坐在一个位置上,但是离我三四步远的地方有一个老人家站着,他周围没有一个人给他让座。于是我就在想,我要不要过去给他让座呢,他离我那么远,别人会不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呢?当时心情很矛盾,但是一想到平时在课堂上我教大家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那现在为什么不从自身做起呢。于是我勇敢的站起来,走向那位老人,把位置让给了他,那位老人非常感激的样子……”话还没说完,学生都鼓起了掌,他们的掌声既是鼓励我当时的行为,也是鼓励我能把我的心中的那并不光辉的想法讲出来,反而更受到了大家的尊重,于是我接着说:“我们的课堂就是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地方,是你们给了我这样做的勇气,要不是你们,也许我还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尽管心里在作着激烈的斗争。”他们的掌声更响了。他们没有讥笑我,反而在反思,要是自己遇到同样的问题会怎么做呢?在教学中,我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圣人,我只是把自己当作生活中一个活生生的人,有光辉灿烂的一面,也有犹豫动摇不光彩的一面。其实现在的学生也很开明,他们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把老师给神话了,他们对我的来自生活的故事非常理解,反倒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教得愉快、学得开心的场所。

陶行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的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应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

三、充分利用多种形式,让教学过程回归生活。

小品表演、辩论赛、知识竞赛、抢答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式,如何把这些形式引入课堂,走近学生,是我们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化要探讨的问题之一。

这是我的一位学生写到周记里的一段话:只要一说起思想品德课,同学们就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是为啥呢?整天面带笑容的裘老师走进门来,互相问好后,他说:“我们先进行演讲比赛。”顿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声音震耳欲聋。先上台的是我们的主持人,在他的一声令下,同学们期盼已久的演讲终于开始了。这时,我们的教室既是课堂又是赛场。由高大的男生和我们胆大的女生进行竞赛,看谁演讲的更精彩。演讲内容多种多样,各有各的意义,到了最后分不出胜负,只有评委裘老师才知道谁是真正的胜者!这个竞赛没有奖品,更多的是欢笑和喜悦。但我认为欢笑和喜悦比什么奖品都珍贵。它使我们忘记了学习中的酸甜苦辣,更值得我们去留恋这欢乐的一刻。

上述材料反映了学生对辩论赛这种新的教学形式的喜爱之情。而思品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实际上就是用小品中角色扮演的方法来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进行生活经验的提升,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角色表演的实质在于参与者和观察者都要卷入到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并尽力使这种卷入带来争议和理解。又比如在“放眼世界,立志成才”这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表演自己眼中的人才,以及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表演小品,可以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而也达到了本课的德育目的——立志做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可见,把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课堂,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回归生活,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才能,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可见,我们的教学必须倡导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中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

几点反思:

1、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要善于筛选生活。

课堂教学生活化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思考生活,创新生活,进而“享用生活”。它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回到重复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与生活之间既要保持一定的沟通和平衡,又要保持必要的距离和张力。

因此,教师对引进课堂的生活内容和形式进行周密思考和严格筛选,其选择原则有以下几点:(1)所选的生活内容必须反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方向,坚持正面引导;(2)所选的生活内容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容相适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3)所选生活内容要符合班级学生和教师的具体情况。

2、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要善于综合生活。

生活中的现象都是综合的、多侧面的。思想品德课要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善于看到别人看不到或忽略的东西,在异中看到同,在分中看到合,把从生活中选择出来的恰当的内容和形式,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实际可能和教材内容来设计教学过程。

3、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要求社会、学校、家长协作共赢。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最大困难,是缺少教学生活化的环境。社会、家长甚至学校并不理解思想品德教师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他们所关心的更多的是“升学成绩”。即使部分学校领导表示理解,可又被一把“安全”的利剑吓得不敢有所作为,而社会能够为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提供的活动便利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社会、学校、家长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理解与支持是我们成功的物质保障。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因此,以生活理念构建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大课堂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宗旨,使得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在这阳光下幻化出无限美丽的源头活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引领学生从书本走向实践。

上一篇:我梦想作文下一篇:汽车购置税减半到什么时候结束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