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2024-07-26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通用8篇)

篇1: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口。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

关键词:教学手段;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广泛应用,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都引起了教学的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口。下面仅就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辅助初中语文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养眼.生趣

过去的语文教学方式一般是:让学生感受“文本”想象、分析、归纳、表述(口头、书面)、巩固练习。遇到那些具体介绍某一事物的文章时,这种学法就显得很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相当被动。现在有了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如我们在学习法布尔的《绿色蝈蝈》一课时,课前,先告知学生:让我们一同去寻找蝈蝈,看谁找到的那只最漂亮。于是孩子们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实际上,授课前我们就已经共同走近“文本”探究“文本”了。而在过去,这一过程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才得以实现。

我确实也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蝈蝈,终于在辛苦得

来的大量图片中筛选出一只浑身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还有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当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孩子们的一片喝彩声。他们戏称“大眼睛”的为“蝈蝈王”。一看就喜欢上了,自然探究起来也格外来劲。他们除了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外,还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嗜好以及科学工作者们对它的评价等,小图片带来了大收获。学习方式也由原来静止的、被动的转变为动态的、主动参与式的。同样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我们也分别去网上寻找课文中提到的各种云层的图片,一边细致观察揣摩天象,一边了解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这些生动、逼真的东西,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唤醒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使许多课文的学习成为了一个颇有意思的探究过程。

二、体验.感悟

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在各单元知识点强化练习或总复习时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节奏紧凑,教学效率提高,为课堂四十五分钟“扩容”。课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过去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现在却变得好理解多了。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 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又从网上下载了

用flash制作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孩子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得到的。

三、情感.激荡

在激发情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贝多芬》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提示学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他们听出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忧伤、孤独与痛苦,也听出了当命运之灾降临时,他内心汹涌的波涛声,那是他对艺术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旋律中回荡着这位音乐巨人要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与誓言。良好的多媒体音响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使他们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当课文内容涉及到孩子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多媒体课件也显示出其直观展示的长处。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先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望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确是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的情绪完全融入其中,然后再来朗诵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个性.活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造一种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各自的学习起点、反应速度、记忆品质、学习方式以及对新事物的认知、领悟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顾及到这种差异,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了解学生的心理及现状,便于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由于没有面对面的顾虑、拘束,学生多数能放开胆子说出心里话,教师可适时点拨、鼓励、解答问题。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通过网上信箱检查学生的作业,帮助爱好写作的学生批改作文;同爱做课件的学生交流资料、图片等,使他们打心眼儿里喜欢学习语文。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下,一些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饶有兴致的事,故而乐此不疲,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展示。?

五、会用.用好

在用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时不能滥用课件。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课型、所有的课文都适合用计算机辅助授课。教师应视实际情形定夺。如一些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就不一定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注意不能远离甚至脱离“文本”,于无意间省略了学生对书面语的体验过程,导致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反应迟钝,排斥、厌烦,甚至领悟力下降。学生一旦对课件产生了依赖性,只对图片发生兴趣,便降低了对文字的敏感性,想象枯竭,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计算机、多媒体用于教学,不是一种奢侈的摆设,更不是一种高科技手段的炫耀,而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简便快捷的工具,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为此,我们必须会用它,用好它,让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有作为。

21世纪是学习的时代,只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人,才可能有“本钱”为“人师”。时代不同了,教师不能再做凄苦的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要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角色。教师的形象可以理解为是一部可以升级的“电脑”,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充电”,不断扩大“内存”,不断地“更新换代”。教师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移动”或“复制”,而是“点燃”,是用智慧去点燃孩子们的兴趣,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使其熊熊燃烧,照亮他们的人

生之路。

篇2: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摘要:本文介绍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空间的整合,仅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今天,我们就以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为例,来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整合 陶行知先生曾说:“学生不应该只读书,而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人,首先要学会学习。在新课标的学段目标(5―6年级)中有一条指出: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这也就是要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途径。学会学习,就是要老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而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碗里的鱼头,拨一拨,动一动,原本聪明机灵的个性被扼杀了。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利用网络,我们可以使学生接收到更多外界的信息。这样,就使得语文知识从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拓展和延伸,使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课外知识也丰富了,而且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去搜集资料,培养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信用卡》,对于我们说,这并不难理解,以为在我们的头脑中对信用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但是我们要教授的对象毕竟是小学生,他们的社会经验还不丰富,对于“信用卡”比较难理解。那么,如何能够比较好地开展学习呢 我先上网查找了一下,找到了一些信用卡的使用说明。但我知道,这是远远不够的,与其告诉他们怎么使用还不如看一些实际性的东西。恰巧网上有信用卡实际使用的视频,我把它放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在学习课文前先展示有关资料,并观看了信用卡的真实使用过程,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不懂的地方先在小组内商量,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而且积累了一点社会经验,还可以帮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

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应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了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学生就不能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取,吸收知识,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

例如第九册课文中有一篇文章《莫高窟》,主要介绍了我国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莫高窟的情况。课文以文本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尊尊精妙绝伦的彩塑,一幅幅宏伟瑰丽的壁画,文字非常地优美生动。但是莫高窟毕竟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而我们也不可能真正带他们到敦煌去欣赏这些文物。学生没有亲临现场去欣赏这些文物,单从文字来理解就显得比较空洞,抽象。那么,对于这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有很大时空差异的文物,我们如何让学生理解呢 有什么办法能让学生领悟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呢 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怎么办呢 传统课堂无法弥补这个缺陷,但是现在我们利用多媒体就能够做到。在教授这一课之前,我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上网查找了莫高窟的相关资料,经过整理,做成一页页精美的图画,并配以文字说明,在课文讲解时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实践证明:这样的效果明显要比纯文本文字的学习要好得多。学生在看到莫高窟彩塑与壁画的图片时,都发出了“哇――”的感叹。

看来这一课的教学我做对了: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深刻含义。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空间的整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必须把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利用网络环境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

例如我们在教学《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找一些有关环境方面的图片,录象,资料等,在学习课文前先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了解我国在环境方面的现状,实施环保的一些措施等,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环境保护的一些举措。这样,在“声,色,画”的熏陶下,学生不仅能够很快理解课文,而且丰富了他们的知识,让他们充分了解到了国家的一些大事。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我们切记不要它当成纯欣赏的一种娱乐,而是应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我国政府认为:“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井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应特别重视的问题。”这一论断也证明了,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目标,是建立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与学的改革基础之上。

篇3: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诗言志, 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在

且更为准确。

如郑域的《昭君怨?梅花》:道是花来春未, 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 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 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 一般开。

尾联“两地不同栽, 一般开”是议论之句, 意为栽在“竹篱茅舍” (贫寒之地) 与“玉堂琼榭” (富贵之地) 之梅, 地虽不同, 开则无异, 表现了作者“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傲岸高洁的思想品德。

五、从带有色彩的词语入手

古代诗歌中色彩的选用也往往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 即意象的色彩往往就是诗人感情的色彩。一般来说, 红、橙、黄、绿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所表达的情感常是欢快愉悦的, 而白、黑、灰色给人以凄凉的感觉, 所表达的情感大多是凄苦悲哀的。

如陈与义的《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来。

诗中有“红” (花) “绿” (榆堤) “蓝” (天)

“白” (云) 等色彩, 还有深层意义的“青云” (志向高远) “东山” (奋斗) , 再加上一个关键词“卧”, 衬托出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可以想象, 诗人那一派春风得意前程似锦的畅快, 自是尽不在言中矣!

六、从背景和风格入手

知人论世, 不同的作家其人生道路、所处时代等不同, 因而他们的作品所表现的感情, 所体现出的风格也不同, 这就为我们鉴赏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李白:狂放不羁, 洒脱浪漫。杜甫:沉郁顿挫, 忧国忧民。

苏轼:豪迈奔放, 豁达开朗。柳永:细腻缠绵, 哀婉凄切。

陶潜:闲适自得, 宁静恬淡。

李清照前后期不同, 前:闺中怀人;后:忧国忧民。

七、从注释入手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之一, 虽短短的几字, 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如窦巩的《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 唯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 鹧鸪飞上越王台。

[注]窦巩, 中唐诗人, 越王台, 相传为春秋时越王勾践登临之处。

注释中的“越王台”, 那是暗示你用典;

“中唐”暗示的是此时唐朝在逐渐走向衰落。结合诗题、诗文, 便可得知, 诗人是在吊古伤今, 表达了对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的沉重叹惋之情。

●黄晓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越来越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多更新的教学手段也更符合社会科学的进步, 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取得良好的效果。从长远看来, 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不可避免而且是十分有益的趋势。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的优势

1. 能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

在我求学到从教的十几年里, 在课堂上目睹了很多有意思的转变。在小学中学阶段, 老师会准备好一些小黑板, 把一些问题答案写在反面, 每当答案如期揭晓时, 同学们都会显得比较兴奋, 喜悦感远超过口头答对问题。虽然那时意识不到这是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带来的快乐。进入大学后, 第一次接触到了投影仪, 感受到了更多的乐趣。从教后, 制作课件成了我们必须掌握的技术。我第一次上公开课, 用了两个星期精心制作了《海洋与生命》的Flash课件, 加入了音乐、图片、影片等元素。虽然我略显紧张, 但是学生却摆脱了以往课上死气沉沉的局面, 显得格外投入和主动, 那节课取得的效果也很理想。虽然语言文字一样能描绘出海洋, 但是如果能带学生潜入五彩缤纷的海底, 感受清新的海风, 是不是更能让学生轻松地投入呢?同样, 我也在很多老师的多媒体课上感受到了这点:有位老师在教授一篇古文时, 调用了中国特色的古琴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轻轻播放, 既营造了古朴的课堂氛围, 又很好地配合了课文主旨。

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同时更能开阔老师的视野和思路。在我们准备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时, 就已经融入了个人的审美:素材的选择、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个性的渗透等等。这些无疑对提高老师的科研精神, 对老师的个人教学风格的养成有极大的帮助。根据个人的理解调用符合教材的内容融入进去, 这一节课就会别具特色了。没有个性的课堂教学, 只是教材的克隆, 只是对自我的重复, 束缚的不仅是学生, 也是教师自己。教和学都得到提高, 才能加快语文这门学科的发展。

2. 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

人的思维和内部心理活动是联想式、跳跃式的, 如同人脑神经系统的网状结构, 一个神经兴奋点能马上引起与其他神经元的关联, 神经兴奋点亦因此不断转移。传统的以黑板为主的语文教学是线形的, 而且基于黑板书写不能保存的特点, 很难做到及时回顾和反思,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思考作出相应的反应, 而只能从头到尾, 一笔带过。多媒体及网络对信息资源的组织, 不是按线性结构组织信息, 而是按立体网状结构组织信息。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切入点进入信息库, 那么这个切入点将与其他一切相关的信息点建立关联, 计算机就能最快、最全、最新、最方便地为你提供信息。这个特性如同人脑的思维方式, 是很人性化的。这个特性应用于语文教学, 将显著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例如《赤壁赋》这篇课文, 涉及字词疏通、作者生平境遇、创作风格、人生感悟、艺术手法, 信息量非常大, 教师如果不能综合运用, 化抽象为形象, 学生将无所适从, 顾此失彼。“若欲工其事, 必先利其器。”我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 编排好了课件再来教学, 思路清晰, 重点突出, 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了。一堂课下来, 不但掌握的知识点比以前多, 而且记忆也更深刻。究其原因, 多媒体计算机的丰富性更符合学生记忆的特点, 而它的交互性所提供的种种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那样, 课堂效率就上去了。

3. 更符合现代社会的进步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信息量的增大和更新速度都令人震惊。在课堂上单一的教授一篇课文仅仅只能起到应付考试的目的, 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作用不

摘要:对于一道看似很简单的物理题, 学生中出现的两种解题方法、思维方式似乎都很正确, 解题过程也很严密。然而, 其中一种解法与正确解却相隔甚远,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本文通过剖析这道题

的两种解法, 进一步分析学生在解答问题等细节。

明显。很有幸, 我曾经在东林中学听过一节使用交互电子白板的英语课, 课文内容是“speak”。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几乎所有学生提到的关于“说”的内容, 教师都能轻松地从资料库里提出并能解答, 师生互动效果非常好。这一方面体现了教师准备的充分, 另一方面, 也是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改变了传统powerpoint课件的单一性、约束性制作方法, 显示出了技术集成高、资源整合强、交互功能好等优势。同时易于实现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教师和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与数字资源相结合可以让师生更加自如地呈现、注释和处理教与学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盘活整个课堂,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近百年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 文化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当代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比我上学时接触到更多的文化元素, 像影视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几乎不亚于来自书本的熏陶。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很难呈现多元性的教学了, 所以有时我会有意识地加入影视文化的内容。如在讲析《阿房宫赋》时, 为了让学生感知“秦王扫六合”的气势, 我将张艺谋电影《英雄》剪辑成一个两分钟的短片。那宏大的场景中, 战马嘶鸣、将士整肃、箭雨如飞、硝烟漫天、攻城略地。秦始皇不可一世, 秦帝国的强盛与张狂, 还需用教师大费唇舌吗?然后转入“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稍作点拨, 那种对比的冲击, 我相信学生是不会轻易忘却的。有的老师为了突出《荷花淀》对战争清丽的描述手法, 剪辑了《珍珠港》影片的残酷战争场面作对比, 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可能存在的两个误区

1.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并不等同计算机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是个广义的概念, 包括了很多媒体手段, 就语文教学来说, 包括录音机、放映机、计算机软件、模型、图片。拿语文学科最基础的诵读来看, 录音机和计算机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手段, 我们不能把自己局限于计算机上, 有太多我们可以利用的工具。有一次我教授电影剧本《周恩来》, 介绍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时, 就搜集了一些蒙太奇大师马特尔的经典蒙太奇图片来帮助同学理解。学生拿到分发下的图片后, 纷纷赞叹蒙太奇的神奇。通过图片这样直观的感受, 显然他们很快理解了什么叫做蒙太奇, 于是课文关于烛光鲜花等等蒙太奇手法的难点也迎刃而解了。更让我欣喜的是, 通过我的努力, 学生不仅掌握了什么是电影蒙太奇, 更接触到了图片蒙太奇的知识。用技术手段传递更多有用的信息会得到良好的反馈, 不过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不是技术问题。一切工具的使用效果都取决于使用者, 无论是powerpoint、flaah, 还是交互白板, 都有它自身的局限性, 教师更应关注自身素质的提高, 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合理的信息利用合理的工具展示给学生。千万不要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看做计算机辅助的大规模实行。信息技术启迪的是人, 而不是机器。

另外, 我们还要看淡工具的辅助作用。所谓整合, 不是谁辅助谁了, 而是二者要逐渐融为一体。一方面, 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 另一方面, 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

●徐晶, 杨雄波, 许瑞珍

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对物理基本规律掌握得更加透彻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一定要清晰地区分物理公式中每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公式所描述的物理意义以及适用范围

关键词:角动量;牛顿第二定律;适用范围;物理教学

大学物理一直以来被学生认为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基础课程,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内容很多, 概念公式很多,

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 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会在一起的, 是有选择性的, 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 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语文学科原来的一套东西纹丝不动, 肯定只能和信息技术简单“拼合”, 或勉强“掺和”;如果信息技术不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 就会成为累赘, 成为勉强贴上去的负担。

2.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不仅是在课堂内

信息的搜集、整理、准备还要落实到课堂之外, 落实到学生自己。在教《小提琴的力量》这篇课文时, 我就注重了学生自己对信息的整理。这篇文章是关于宽恕和尊严的一篇小说, 主题较为开放, 可能每个学生根据自己人生经历的不同会看到不同的角度。所以我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并搜集与你感悟相关的故事或名人事迹。果然, 在之后的课堂上, 学生各抒己见, 用自己看到的种种美德把课堂和内心点缀得丰富多彩。课后我问他们是从哪搜集的, 他们有的说是从网络, 有的是从报纸电视, 有的是家长口述。事实证明, 学生主动参与的课文, 无论是从过程还是从效果来看都远胜于老师单方面传递信息的方式。语文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 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 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而工具的最佳使用者, 应该是学生自己。如果教师只注重单方面对信息技术的运用, 往往会陷入到主观性、单一性甚至与学生实际情况脱离的窘境。学生四十五分钟外的世界也同样是教师关注的重点。

在其中, 我认为教师要扮演好一个指导者的作用:哪些书该读, 哪些书少读, 怎样读, 到哪去读, 如果要上网查询, 到怎样的网站去更快捷准确。教师只要把握住主要原则, 其余的让学生自己参与研究, 会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一旦学生敞开心胸面对这个世界, 并尽情在其中呼吸汲取养料的时候, 我想这才是教育者最大的快乐。

信息技术的运用和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既要从长远着眼, 又要一点一滴地从基础做起。语文教材编选、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继续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考试评价, 这些方方面面都无不渗透着信息技术。我们也面临着种种实施的困难:各种设备的闲置或不足, 语文老师的备课时间和工作量怎样找到平衡, 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不停地努力和实验, 终将会开拓一片崭新的天地。

语文负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承的使命, 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要通过无数位语文老师的嘴、手、心灵去传递;语文也负载着开拓适应现代化社会的文化的使命, 要用更高的标准重新认识语文教学的精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必将激发语文教学的新的活力, 承担更高的使命。

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具有以下优势:能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 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 更符合现代社会进步。但是在我们实施的过程中, 难免会产生以下的误区: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理解为单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仅仅在课堂内实施。我们应该以人为本, 开阔视野,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4:浅谈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及其所承载的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所教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从以上内容来看,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不一样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实质上包含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围扩大。

一、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了教育教学手段

我们以前教学方法是:“粉笔加黑板,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讲多少学生就听多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时间和空间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供的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体验,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例如,在诗词学习中,可以这样设计课件:打开计算机,屏幕上就出现了一幅风景画,牢牢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再出现一些文字说明诗词写作原因。随着学习的深入,计算机屏幕上依次呈现了作者介绍、生词解释、全文翻译三个主要按钮,按任何的一个按钮进去,屏幕上都会再现有关文字,同时呈现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知识资料,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学习取向,自主地利用资料库中的信息资料进行观察、思考,或根据计算机课件的要求进行听、说、读、写、议、思等。整堂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提高感官体验,吸引关注

动态效果的兴趣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会吸引学生的关注。在信息技术运用中,多方式、多变化的应用,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平移、翻转、旋转等方式,在呈现出生动、有趣的动态画面,可以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并也能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催化”,更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学双方始终保持昂扬、亢奋的心理状态。如,《草船借箭》一课,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我们教师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关键所在。课文中静止的画面无法充分地去表现“借箭”的扣人心弦,也很难体会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化静为动,通过播放计算机教学软件中的动画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诸葛亮是怎样镇定自若地指挥军士擂鼓呐喊,草船借箭。而大屏幕上诸葛亮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他的一举手,一抬足,无不流露出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与曹操的紧张、害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不禁感慨诸葛亮的知天文、识人心在这次战役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课件中动态图像的渲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

三、巧妙利用资源,提高信息素养

语文教育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为教师就要有善于发现教育资源的慧眼,能找到隐性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从中挖掘教育潜能,在时空和知识领域帮助学生拓展教材,从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例如,在进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计算机课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融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教育整合。当前,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课本为载体,具有封闭性。我们可以将课本内容及其有关资料制作成网页,以建立校园网并接入互联网,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单调的文字教材变为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我省在教师网络学习上就做得很好,教师在学习前将所需资源整理为文件夹或压缩资源包,让学生访问、选择信息;或教师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引领者,引导学生自主运用网络技术收集和分析信息,使其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学习资源也由封闭变成开放。

参考文献:

[1]邵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中小学电教(下),2012(8).

篇5: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通过教学实践,我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了一些思考,“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语文学科原来的一套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信息技术简单“拼合”,或勉强“贴”上去的负担。所谓“整合”,就是必须有所“整”,而后才有二者的紧密融合。

一、整合应是融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应是两者的融合,而不是简单地凑合。我们认为至少应做到“三个融合”。

其一,是信息技术要与新教学理念的理论融合。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并指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再以教师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前台的 “演”转为后台的 “导”。所以我们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理解上,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培养能力。如果不更新理念,只是老的教学理念加上多媒体装饰,那就是变“人传”为“机传”,其实和传统教学没有本质的不同。也就是说,在一节课里,不见得你用了电脑,用了多媒体,或者上了网就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至多也只能算是进行了浅层次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优越的学习的平台,为此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平台”上施展才华,动手、动脑,长知识,长才干。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利用网络教学,需要比相对简单的多媒体教学有更高的技术支持。教师要熟悉网络管理,熟练地进行网页制作,还需要掌握必要的网络编程知识,构建利于学生浏览的资料库。为了增加教学的互动性,方便学生交流,可以创建网上论坛。因此,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把自己首先融进现代信息技术中去。

其二,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语文实践,特别是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课程过于强调统一集中,东、西、南、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同一个教学内容,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怎样使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呢?

1.我们要利用信息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上下五千年,纵横环球宇宙,任你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网络与语文学习的整合使得语文学习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引进、利用网络上相关的学习资源,并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有的可作为学习前的准备,有的可作为课文内容的补充,有的可作为学习的拓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内容的旧、窄、死,使之变得新、宽、活,使语文学习的内容更开放,成为一泓不断更新、永远流淌的活水。

2.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传统的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极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则突破了时空限制。通过互联网,学生随时随地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与沟通,从而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第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方式的融合。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 = 人脑 + 电脑 + 网络”。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开发信息化手段能力。在培养内容上,我们提倡“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培养方法上,要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也就是说教师要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教师还要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教师要组织好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未来社会呼唤既具有个性又富有合作精神的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尝试学习机会,以使他们的个性尝试中得到发展。”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应为学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机会,以使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在竞争中求发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改变了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学生的个人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合作者,其次才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在网上互发信息,交流学习经验,或进行讨论,或争论课文中的问题,通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引向深入。这个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协同合作的精神得到培养,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2.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看重的不再是知识的传授,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也不是学习的结果。我们应该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教师在语文课程的教学时,从学习目的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应该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转贴于 中国论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反思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喜爱,在教学实践中,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第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未能遍地开花。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理想的整合环境是一间开通了宽带网的电脑多媒体教室。在这个教室里,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可以上网查找所需要的信息,可以通过接收,发布信息,可以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教师可以在互联网创建论坛,可以通过屏幕监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学习中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或不能解决的问题与予指导解决,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在农村中小学里 , 具备理想条件的学校没有几个。如果没有这样的教学环境 , 要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发整合 , 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也只是具备整合条件的学校里进行,在一定的范围里进行,不能全面开花。

第二,整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整合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出发,使之能够跟上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才能实现二者融合。因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实施网络教学,唱主角的是学生,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对网络知识的了解,决定着网络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展。因此,在进行网络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适合、适度为原则,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适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比如,在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浏览,搜集资料的时候,有的学生出于好奇,随意登录其它网站,浏览与学习语文无关的内容,教师必须及时提醒,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有的学生在操作上不够熟练,影响了学习进度,还有极个别学生只习惯听教师讲课,自己动手能力较差,对这此学生要多加辅导,提高他们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尽快适应网络教学,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第三,整合要讲实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要讲究实际效果。

一要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为形式而形式,单纯作信息技术表演,将徒劳无功,是不足取的。

二要使学生感兴趣,为学生所接受。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以保证学生爱学,善学,乐学。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了,学习的劲头就足了,自觉性就强了,学习效果自然会好。

因此,网络教学,不是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因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是看学生接受信息并能正确反馈的信息量,而不是看接受过多少信息量。因此,在采集、整理信息的时候,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适量、适度,效果第一。

三要相机搞好调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指导,给予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要求。

第四,整合贵在坚持。

网络教学的研究实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凭一时的冲动,五分钟的热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需要有能适应现代技术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对多数教师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如果望而却步,知难而退,是不行的;有志者,贵在坚持,知难而上,认准目标,坚持到底,方能成功。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认知的途径,网络教学将给教育带来新纪元。这是教育教学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革命,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不可避免。必须是志者、勇者才能顶得住,坚持得了,为了走出一条教育教学领域里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必须有披荆斩棘的勇气,开拓直前的志向,百折不回,踏实探索的决心,为探索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新路作不懈的努力。再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快得惊人,真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如果在“整合”这个课题上不能持之以恒,最后还是落在时代的后面。因此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

篇6: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教师在备课、制作课件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广泛搜集素材,但必须对素材进行筛选和加工。教师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丰富资料不能眼花缭乱,而应用自己的智慧,根据教学的需要加以选择。

1.为导入新课而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与教室以外的时空巧妙连接;从而突破课堂狭小天地,拓宽学生知识面,对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记忆等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2.为再现情景而设计。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有趣的优势沟通语言文字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联系,变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变枯燥乏味的说教为主动有趣的直观教学,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为烘托气氛而设计。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的感情,有利于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二、求优化是关键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人们便对教师的“满堂灌”的教学观念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但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频频运用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目不暇接,一堂课后学生满脑子充斥的都是各种信息技术的资料,而对应该掌握的知识却知之甚少,这就造成了变相的“满堂灌”。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认知、发展需要的角度去优化信息技术手段。

1.要密切关注学情。学生在课堂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善于根据学情而实施调整。

2.要在变化中展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每次信息技术的运用都能使学生兴奋不已,成功地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与理解。

三、能活用是灵魂

1.因课型而异。新授课的课件应多采取直观、易变、多动的表现手法,化抽象为具体,以加深学生的第一印象。复习课运用多媒体技术,课件设计则以浓缩教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为主旨,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活动课的课件设计则应多让学生实际操作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对学生多媒体技术的初步运用能力。

2.与教师的参与相结合。多媒体解放了教师,但教师不能从应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完全“游离”出来,而应该牢记自己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帮助者,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快意的不仅在于信息技术带来的愉悦视听感受,还在于教师娓娓道来的解说,热情洋溢的评价和激励。

篇7: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现行的小数教材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在统计知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教材很多地方还经常出现九十年代(甚至更久远)统计的信息。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比如我校有位教师在小学数学第十册《简单的统计》的教学时,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206国道路口交通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体重”、“身高”、“年龄”、等情况做了一些调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由于农村班级人数少,随着小班化教育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

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再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

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相整合,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应

用、学习、完善。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也是这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如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利用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同时能使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认识,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

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之后,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十分重要。不是计算机用的越多就越好,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此就需要教师全新的教学设计。有了计算机,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在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增多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关系,要考虑怎样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计划可以面对班级的所有学生而制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生机,使得我们许多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得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使得我们有机会觅得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最佳方案。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篇8:浅谈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相结合时若对其过分低赖会出现许多问题。

1、过多追求“多媒体”, 削弱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能把声音、图象、文字有机组合起来, 但是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 若过多追求“多媒体”就会适得其反, 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 反而干扰学生思考, 削弱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课件制作偏离使用价值

个别教师在制作课件时, 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极尽罗列, 但使用时因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播放速度。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 进而出现“迷航”现象。

3、忽视传统媒体的运用

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大多是全程播放课件, 教师用键盘和鼠标代替手势, 而学生45分钟都面对着屏幕。教师成了放映员, 缺乏情感表达, 学生成了木头人, 缺乏思考互动, 这导致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

4、重视教师如何“教”, 忽视学生如何“学”

大多数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仅在改变教师的如何“教”上下功夫, 弥补了其他教具不能明确表达意思的缺陷, 但很少用课件来帮助学生学习, 使得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非常短缺。

5、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 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 出现了放任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 在讨论区中随意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

6、过多追求课件的“外在美”, 忽视“内在美”

一些课件开发者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 使用色彩过于亮丽、鲜艳, 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不利于其看清问题的本质。一味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方法

为避免出现以上问题, 本人在以下方面做了尝试, 收效良好, 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激发兴趣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容易使学生兴味索然, 如今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动画设计呈现鲜活的图片、动画、文字和音乐, 充分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件, 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2、渲染情境法

该方法指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现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画面、音乐和语言, 帮助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狼》这篇课文时可以出示幻灯片“屠夫晚归”的图片, 请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来判断整篇课文的记叙要素, 从而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首尾呼应法

元人乔梦符曾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说, 同样教学当中也存在着“凤头豹尾”, 即首尾呼应教学法。凤头即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豹尾则是篇末点题, 呼应开头。两者相辅相成, 使整节课完整严谨。以《社戏》为例, 为使学生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导入阶段可借助多媒体演示浙江农村纯美的田园风光, 突出“社戏”片断。篇末点题:“是什么那样吸引人呢?哦!是因为有乐土、有美景、有趣事、有玩伴。”作者采用写意的笔法, 从色彩、声响等方面渲染描绘画面, 情景交融, 充满水乡特色, 给读者以冲击而产生精神愉悦。从多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总结, 与导语相互结合, 构成完整、严密的教学整体。

我们相信,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必将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 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 为语文新课程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三、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促进综合效应

多媒体的综合效应使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语言信息的加工、汲取;提高其吸纳和输出语言信息的质量, 从而增强其语文修养;增进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使课堂教学声形并茂,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文化底蕴的厚度。

2、拓展选择空间

语文学习必须广泛阅读, 这在语文教学中一直难以实现。而信息技术可以极大拓展阅读空间, 有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选择自由。只有在语文学习中有充分的选择自由, 才能提高学习兴趣。

3、提供便捷手段

首先, 利用课件可以使重要的语段、语句、语词及时呈现,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其次, 利用信息技术, 可按不同能力等级要求制作语文基础学习软件, 实现基本训练目的。再次, 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对语文基础训练在进行“实时监控”, 从而及时取得必要的统计数据, 有助于提高语文教改的科学性。

4、改善参与条件

凭借网络手段可以大大突破限制, 如果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 学生的课堂参与将变成“即时”且“异步”, 而且教师都能“一目了然”并相机引导。

5、扩大共享范围

应用信息技术可将各种例文、精讲、优秀教学实录、优秀课件等“整合”进“资源库”, 扩大其共享范围, 进而改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结论

上一篇:中华魂主题教育总结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