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经营支出分析报告

2024-05-18

酒店经营支出分析报告(精选6篇)

篇1:酒店经营支出分析报告

酒店费用支出预算管理

1、酒店实行“费用支出按年度预算,分月调整预算执行计划”的管理办法,即各部门每年年末根据酒店年度工作计划,编制各部门下年度费用预算。每月月末,根据年度预算及各部门在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调整编制下月份的费用预算。预算一经确定,各单位须严格执行。

2、酒店各部门将编制好的费用预算报交财务部,由财务部对各部门的费用支出预算进行汇总和初步审核,财务部有权了解预算中各项费用的用途和开支理由,并对不合理的项目提出修理意见。

3、财务部将初步审核后的年度预算提交总经理办公会、董事会审批通过;月度预算提交总经理或其委托负责人审批。审批后的费用预算由财务部及各部门予以招待。

4、根据可供安排使用的资金,量入为出,财务部有建设调整及修改已批准预算的责任与义务。财务部应将调整及修改的预算报总经理核批。

费用支出性借款管理

酒店各部门采购物品、费用支出与因公出差需借款时,都要在预算内可控资金中量力安排,即先安排资金后借款。具体如下:

1、需要借款的人员,须填写借款单或支票领取单。金额在(五千元)以上的借款需提前通知财务部门准备。

2、借款人将经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后的借款单或支票领取单交财务部审核。

3、预算内费用支出的借款财务部可直接审批办理,预算外费用支出借款报交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审批。

4、财务部有权要求借款人将相关合同、报价等资料提交财务部审批。

5、各部门负责人借款、无论预算外预算内,均需总经理(财务负责人)批准。

6、借款人必须认真负责清理自己的各项借款与欠款,逾期不报账或偿还借款,财务部将停发其工资,直至与财务部清账完毕。

7、前账未清而需借款的人员,需经总经理(财务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借款,但在下次报销中一并报账。

费用报销

1、费用申请报销人根据不同费用类别,选择填写《支出证明单》、《报销审批单》或《差旅费报销单》。要求填写内容完整齐全,所附凭证有效佥。

2、填写完成的报销单据顺序由部门负责人、财务会计、财务经理、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审批后,方可办理报销。

3、财务每周一至周四(参照)办理单据审核手续,每周三及周五(参照)办理报销业务。

4、预算批准内的费用支出,财务部可直接办理报销手续。

5、办公用品、书籍资料及礼品等物件购入所发生的费用支出,报销人除填写报销单外,还须由物品管理或使用部门填制签发《物品接收单》予以确认,否则财务不予办理手续。

6、先支出后报销,也需事先经主管领导批准,在预算内可供使用的资金中安排,未经批准,“先斩后奏”。

费用支出的汇总考核

1、每月末财务部收集汇总各部门实际费用发生数,并与各个部门的预算相对比结预算执行情,报总经理审阅。

2、预算与执行间发生重大差异,财务部应责成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解释。在预算进行期间如无合理理由而超预算严重,财务部有责任及时向总经理反映情况,同时暂停部门或人员费用开支。

费用支出范围及标准

1、工资:按酒店职位工资序列及实施办法每月由人事部门作表,财务部门审核并由总经理批准后发放。工资发放坚持本人领取的原则,避免他人代领,特殊情况需他人领的须的授权。

2、办公费(办公用品):实行“统一采购、集中配发”的原则。

3、差旅费:酒店要制定详细的报销范围及标准,财务人员按标准严格掌握。

(1)范围

总经理可乘坐飞机、软卧、轮船一等船;其他人员可乘坐火车硬卧、轮船二舱,(特殊情况需经总经理批准)。

(2)标准

①部门经理以上领导出差住宿费实行限额报销。总经理500元/天(特区550元/天),副总经理400元/天(特区450元/天),各部门经理300元/天(特区350元/天)。

②其他人员实行定额包干。其中县、县级市80元/天,地市级100元/天,省会级150元/天,特区200元/天。

③外出参加各种会议,持会议证明按限额或定额标准报销(会议伙补除外)。

④夜间超过10小时或连续乘车15小时以上而没买卧票的,按本人实际乘坐直快慢车的票价60%补助。坐特快硬席按票价50%补助。乘坐软座列车与硬卧同等对待车、船票费不在限额,定额包干费用在内。

⑤工作人员借出差之便绕道探亲或办私事,不负担交通费及其期间的出差补助。

⑥出差到酒店各子酒店及办事处,出差人员费用由出差单位负担,负责接待单位不承担食费用。如有特殊情况,需由接待单位负责食宿,其标准亦不得超过酒店规定的出差费用标准。

(3)报销程序

先由财务部按支付及标准审核后,普通员工交主管部门经理签字后,部门经理由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签字审批后报销。

4、技术开发费

(1)开支范围

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试费;原材料和半成品试验费;技术图书资料费,人员劳务费,设备折旧等。

(2)开支来淅

为保障酒店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在资金上得到大力支持,提高酒店产品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研究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酒店技术开发费实行预先提取,计划投入的方式,即根据年初销售预算制定技术开发费用预算,每月按实际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预提使用。

5、开办费摊销

开办费摊销是指酒店按规定期限摊销的筹备期间或设立分支机构的费用。其摊销期限5年。

6、业务招待费

业务招待费应当有确实的记录、标准和依据并按下列规定招待:

①酒店因工作需要招待客人,一般在员工食堂就餐。

②酒店因工作需要在酒店外就餐的需办公室负责人签字,副总经理批准后,到财务部门支付。

③接待客人需备的礼品、水果,由办公室按规定统一购买。

7、水电费

按实际发生数列入管理费。

8、电话费

根据标准控制支出。其中无线话费参考标准为:酒店副总经理以上人员每月300元以内开支。酒店部门经理以上人员每月150元以内开支。

9、汽车(小车)费用

包括修理及零配件、汽油、养路费及保险费、行车及其他费用。按年度预算分季、月包天支出。

10、广告费

(1)广告宣传费,是指发生的印刷品的制作费用,通过媒体输出广告费,当上述费用已支付,但广告没有输出或输出没有结束时,上述费用记入预付款科目;实际发生的通过传媒输出的广告费及实际发生后以发票和输出的稿件、播出单、出库单、合同报账;进入费用。

(2)促销费用:

指为销售发生的提成、回扣、促销人员的工资、促销活动的费用(包括管理费性费用),销售费用的支出以经批准的报告或合同为准,没经批准的一律不予支出和报账。

篇2:酒店经营支出分析报告

1、酒店实行“费用支出按预算,分月调整预算执行计划”的管理办法,即各部门每年年末根据酒店工作计划,编制各部门下费用预算。每月月末,根据预算及各部门在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调整编制下月份的费用预算。预算一经确定,各单位须严格执行。

2、酒店各部门将编制好的费用预算报交财务部,由财务部对各部门的费用支出预算进行汇总和初步审核,财务部有权了解预算中各项费用的用途和开支理由,并对不合理的项目提出修理意见。

3、财务部将初步审核后的预算提交总经理办公会、董事会审批通过;月度预算提交总经理或其委托负责人审批。审批后的费用预算由财务部及各部门予以招待。

4、根据可供安排使用的资金,量入为出,财务部有建设调整及修改已批准预算的责任与义务。财务部应将调整及修改的预算报总经理核批。

费用支出性借款管理

酒店各部门采购物品、费用支出与因公出差需借款时,都要在预算内可控资金中量力安排,即先安排资金后借款。具体如下:

1、需要借款的人员,须填写借款单或支票领取单。金额在(五千元)以上的借款需提前通知财务部门准备。

2、借款人将经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后的借款单或支票领取单交财务部审核。

3、预算内费用支出的借款财务部可直接审批办理,预算外费用支出借款报交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审批。

4、财务部有权要求借款人将相关合同、报价等资料提交财务部审批。

5、各部门负责人借款、无论预算外预算内,均需总经理(财务负责人)批准。

6、借款人必须认真负责清理自己的各项借款与欠款,逾期不报账或偿还借款,财务部将停发其工资,直至与财务部清账完毕。

7、前账未清而需借款的人员,需经总经理(财务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借款,但在下次报销中一并报账。

费用报销

1、费用申请报销人根据不同费用类别,选择填写《支出证明单》、《报销审批单》或《差旅费报销单》。要求填写内容完整齐全,所附凭证有效佥。

2、填写完成的报销单据顺序由部门负责人、财务会计、财务经理、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审批后,方可办理报销。

3、财务每周一至周四(参照)办理单据审核手续,每周三及周五(参照)办理报销业务。

4、预算批准内的费用支出,财务部可直接办理报销手续。

5、办公用品、书籍资料及礼品等物件购入所发生的费用支出,报销人除填写报销单外,还须由物品管理或使用部门填制签发《物品接收单》予以确认,否则财务不予办理手续。

6、先支出后报销,也需事先经主管领导批准,在预算内可供使用的资金中安排,未经批准,“先斩后奏”。

费用支出的汇总考核

1、每月末财务部收集汇总各部门实际费用发生数,并与各个部门的预算相对比结预算执行情,报总经理审阅。

2、预算与执行间发生重大差异,财务部应责成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解释。在预算进行期间如无合理理由而超预算严重,财务部有责任及时向总经理反映情况,同时暂停部门或人员费用开支。

费用支出范围及标准

1、工资:按酒店职位工资序列及实施办法每月由人事部门作表,财务部门审核并由总经理批准后发放。工资发放坚持本人领取的原则,避免他人代领,特殊情况需他人领的须的授权。

2、办公费(办公用品):实行“统一采购、集中配发”的原则。

3、差旅费:酒店要制定详细的报销范围及标准,财务人员按标准严格掌握。

(1)范围

总经理可乘坐飞机、软卧、轮船一等船;其他人员可乘坐火车硬卧、轮船二舱,(特殊情况需经总经理批准)。

(2)标准

①部门经理以上领导出差住宿费实行限额报销。总经理500元/天(特区550元/天),副总经理400元/天(特区450元/天),各部门经理300元/天(特区350元/天)。

②其他人员实行定额包干。其中县、县级市80元/天,地市级100元/天,省会级150元/天,特区200元/天。

③外出参加各种会议,持会议证明按限额或定额标准报销(会议伙补除外)。

④夜间超过10小时或连续乘车15小时以上而没买卧票的,按本人实际乘坐直快慢车的票价60%补助。坐特快硬席按票价50%补助。乘坐软座列车与硬卧同等对待车、船票费不在限额,定额包干费用在内。

⑤工作人员借出差之便绕道探亲或办私事,不负担交通费及其期间的出差补助。

⑥出差到酒店各子酒店及办事处,出差人员费用由出差单位负担,负责接待单位不承担食费用。如有特殊情况,需由接待单位负责食宿,其标准亦不得超过酒店规定的出差费用标准。

(3)报销程序

先由财务部按支付及标准审核后,普通员工交主管部门经理签字后,部门经理由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签字审批后报销。

4、技术开发费

(1)开支范围

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试费;原材料和半成品试验费;技术图书资料费,人员劳务费,设备折旧等。

(2)开支来淅

为保障酒店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在资金上得到大力支持,提高酒店产品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研究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酒店技术开发费实行预先提取,计划投入的方式,即根据年初销售预算制定技术开发费用预算,每月按实际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预提使用。

5、开办费摊销

开办费摊销是指酒店按规定期限摊销的筹备期间或设立分支机构的费用。其摊销期限5年。

6、业务招待费

业务招待费应当有确实的记录、标准和依据并按下列规定招待:

①酒店因工作需要招待客人,一般在员工食堂就餐。

②酒店因工作需要在酒店外就餐的需办公室负责人签字,副总经理批准后,到财务部门支付。

③接待客人需备的礼品、水果,由办公室按规定统一购买。

7、水电费

按实际发生数列入管理费。

8、电话费

根据标准控制支出。其中无线话费参考标准为:酒店副总经理以上人员每月300元以内开支。酒店部门经理以上人员每月150元以内开支。

9、汽车(小车)费用

包括修理及零配件、汽油、养路费及保险费、行车及其他费用。按预算分季、月包天支出。

10、广告费

(1)广告宣传费,是指发生的印刷品的制作费用,通过媒体输出广告费,当上述费用已支付,但广告没有输出或输出没有结束时,上述费用记入预付款科目;实际发生的通过传媒输出的广告费及实际发生后以发票和输出的稿件、播出单、出库单、合同报账;进入费用。

(2)促销费用:

篇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析

所谓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采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制定的评价标准,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从广义上讲,绩效是效益、效率和有效性的统称,不仅包含外部效果,也包含内在的努力程度,可以通过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来描述。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

1.服务政府职能原则。财政收支首先是为政府履行其职能服务的。政府的职能决定财政收支的范围,而政府职能与经济体制密切相关。要开展财政绩效评价,首先就要对财政收支的范围与政府职能范围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2.规模适度原则。财政支出规模过小,不能满足政府履行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职能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财政支出规模过大,则加重了财政的负担且容易降低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财政支出规模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职能的履行相适应。

3.社会效益原则。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财政支出逐步从赢利性和竞争性的领域退出,转向非盈利性、非竞争性的公共需要领域,如科学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这些领域其经济效益很难直接衡量,但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财政绩效评价的重点是对政府履行政府职能所产生的效果,即其社会效益。

4.合法规范原则。合法性是指财政收支必须依法取得和使用;规范性指财政资金必须按照规范的程序使用,防止财政资金使用上的随意性。财政绩效评价的重点是评价财政收支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保证财政资金服务于政府职能,避免财政资源的浪费。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意义

1.有利于强化财政支出管理职能。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财政工作中长期存在着重预算分配轻决算批复、重资金拨付轻支出监督管理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的财政体制也开始向公共财政转变,财政支出的管理职能相应地得到了扩展。因此,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价便成为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

2.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可以对财政支出的科学性、支出管理水平、投入风险、效益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判,找出其中问题及形成原因,明确相关责任,有利于推动财政执法和监督约束机制的建立,对提高中国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国家财政支出改革的基本思路,中国正在逐步推行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零基预算制度;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实行绩效型预算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科学评价,不仅是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客观需要,同时评价本身也是实行部门预算的一项重要内容。

4.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现阶段,中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发展经济所需要的社会资源总量有限。所以,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同时考虑社会效益,有利于将资金投入到绩效评价高的领域,实现效率、效益和效果的提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法律保障

中国公共投资部门虽然也提出要完善项目投资决策程序,对国家重点投资项目要从立项决策、建设决策、竣工验收直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行全过程管理,但迄今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法律法规,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二)缺少明确的管理机构

中国缺少权威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综合管理机构,使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只能分散在各管理部门进行,评价的指标、方法和组织程序差异大,难以形成统一的、全面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进而严重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三)缺乏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主要表现为:一是目前各有关部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侧重于技术和工程及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评价,而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评价不足。二是各部门评价指标设置呈平面化和单一性特征,缺乏一套建立在严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科学、统一、完整的指标体系。三是尽管目前研究探讨了许多指标的设立途径,但其操作性不强仍不完善。

(四)评价内容不完整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内容不完整表现在:一是侧重于合规性评价,而忽视效益评价。目前各有关部门进行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带有明显的审计特征,忽视对项目效率或发展效益方面的评价。二是评价对象仅局限于项目本身,而忽视对项目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不仅涉及项目过程审核和投资与回报的评价,还包括各种宏观因素的评价,如投资的社会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和自然环境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但目前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缺少这些内容,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不能达到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的目的。

(五)评价结果缺乏明确、具体的应用

目前,财政支出评价结果多数只是作为各有关部门项目建设档案保存,没有成为财政部安排支出的依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于财政资金支出项目中的成效、问题与相关责任,以及对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环节负责人缺乏约束,评价结果对于支出的预算分配和投资项目管理缺少参考作用、导向作用和制约作用,使评价工作流于形式。

三、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策

(一)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律和制度

应建立一系列制度规范和相关法律规定,对相关的工作规则、工作程序、组织方式及结果应用等进行清晰的法律界定,明确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提高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另外还应建立完备的相关法律保障制度,实现配套措施建设到位,避免出现财政管理部门孤军奋战的窘境,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成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

应在财政部门建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作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执行主体,对本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实施统一管理,与财政、统计、审计、人事等多个部门进行沟通和配合,及时获取各方面信息。此外,可引入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参与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加强对整个财政支出管理活动的监督和控制,提高评价工作效率、质量和公正性。

(三)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应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和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具体来说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在坚持相关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以及重要性原则的基础上,遵循财政支出活动“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的逻辑关系,参照国际和国内公认的标准,进行严密科学的分析,形成立体型、多层次的指标体系,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如在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建立资金保障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生态环境效益指标和项目计划指标;在财政支出总和绩效评价方面,设立总量效益指标,如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人均可用财力、财政经费自给率等;同时设立结构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财政管理指标。

(四)建立绩效预算,扩大绩效评价范围

绩效预算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业绩评价为核心的预算模式,可有效地发挥内控功能,克服以往绩效评价模式重视产出而忽视效益的考核与评价的问题,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因而应实施绩效预算并扩大绩效评价范围。同时,应采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建立适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需要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处理系统,扩大绩效评价的范围,使各项支出工作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监督和控制,全方位、多层次地保证财政支出的效益。

(五)强化绩效评价工作结果的约束力

篇4: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分析

一、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体现着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效。

1.公共财政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通过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把公平、公开、规范的原则贯彻到财政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缩小收入差距、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保障和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公共财政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公共财政所履行的收入和资源配置职能是以政府与市场活动边界的准确界定为前提的分配。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事项,公共财政原则上必须介入。因此,公共财政主要致力于解决资源过度开发、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贫富两极分化等问题,在解决市场失灵的同时防止行政失效。公共财政所追求的是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公共财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是财政部门的职责所在;其次,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公共财政直接参与的重要内容;最后,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以及完善司法体制机制,需要公共财政发挥保障作用。由此可见,通过公共财政而建立起的制度性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黑龙江省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

“十五”期间,黑龙江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同时,按照国家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总体目标,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努力解决财政支出保障上的“缺位”和“越位”问题,加速了公共财政的建设进程。

(一)黑龙江省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进展

1.财政支出有进有退,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在向公共财政目标逐步转变的改革实践中,各级财政往往面临“越位”一时退下、“缺位”难以及时补充到位的境况。“十五”期间,黑龙江省财政在财力有限的条件,努力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财政支出较好地体现了“优化结构、有保有压”原则,优先保证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和农业、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并加大了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一是通过转移支付,解决县乡普遍存在的拖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工资标准不统一等突出问题。到2001年底,全省兑现县(市)历年欠发的机关事业 单位职工工资6.5亿元;2003年解决了县乡工资标准不统一、发放不同步问题:2004年和2005年,省财政专门安排转移支付资金,帮助县(市)兑现了省政府以前年度出台的8项津贴和补贴。

二是“十五”期间社会保障支出年均递增24.8%,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完成了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任务,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费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三是农业、教育、科技支出年均增幅分别为25.4%、17%和14.9%,均高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幅,较好地支持了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

2.完善县(市)乡财政管理体制,加大省对县(市)转移支付力度

通过加强县级财源建设,有效地增强了县(市)财政能力,遏制或扭转了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与资源配置上差距加大的势头,为全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省级财政充分调配各种财力资源,逐年加大对下转移支付力度,一般性转移支付额由2000年的9.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2.5亿元,加大了对财力薄弱的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和力度,资金更多地用于扶持社会发展领域中的薄弱环节,加大对劳动就业、职业培训、生活保障、社会弱势群体救助以及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领域的投入力度,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是通过实行“转移支付资金由省核拨到县”、“乡财乡用县监管”和“村财民理乡代管”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完善了省以下财政体制和资金管理办法,提高了县级财政及县以下基层组织行政职能的财力保障程度,有效改进了基层财政、财务状况。

3.财政支出结构逐步优化,公共财政特征日益明显

从2000年至2005年的支出结构变化中可以看到,黑龙江省财政支出结构不断走向优化。体现公共支出的教育、社会保障支出得到优先发展,支出比重分别由“九五”末期的12.83%和12.69%上升到“十五”末期的13.53%和 13.94%;公检法司支出也稳步增长,支出比重由“九五”末期的5.75%稳步提升到“十五”末期的6.06%。与此同时,政策性补贴支出比重由“九五”末期的11.63%下降到“十五”末期的5.53%,企业流动资金的供给已退出财政保障范畴。

在向公共财政目标逐步转变的改革实践中,各级财政往往面临“越位”一时退不下、“缺位”难以及时补充到位的境况,黑龙江省的财政支出结构目前也存在着这类问题。为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其核心是解决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并存的顽症,突出公共财政特征,着力建立起一个支出合理增长、内部结构有保有压、能够有效地规范支出行为和管理方式、全面适应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求的支出结构框架。

l.优化公共投资支出结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美国学者马斯格雷夫对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支出状况进行大量的比较研究之后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直接影响私人部门生产性投资的效益,从而间接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而这类基础设施的投资往往投资大、周期长、收益小,又具有较大的外部性,私人部门不愿投资或没有能力投资,因此需要政府提供,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克服可能出现的基础设施“瓶颈”问题。据这一理论,黑龙江省公共支出结构具体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整:第一,积极探索公有制多样化的实现形式,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财政要逐步取消对竞争领域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停止弥补国有企业资本金的作法,慎用企业贷款贴息和担保方式,不再干预微观企业的经济活动。通过产权改革和股份制改造,解决企业的流动资金和资本金不足问题。第二,要继续在能源、邮政通讯、交通运输和农业等方面增加投资,提高基础产业的供给水平。对供水、排污、煤气、公共交通等公用事业,可以增加投资加快发展,同时其政策性亏损由财政弥补,以保证居民的福利。另外,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政府可投资发展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力争达到国际水平。第三,财政要保障非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建设。包括:(1)增加对道路、桥梁、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投资。(2)在发展商品市场的同时,保障对低收入者提供廉租住房投资。(3)逐步扩大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支出,如重视生态保护,加大对治理河流、空气污染工程和国土整治、 城市绿化的投入等。

2.支持公共服务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性开支

社会公共服务涉及面很宽,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等,是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支出,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公共支出结构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支出。

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在保障公共服务支出方面,黑龙江省近期可从以下方面落实具体工作。

一是在教育方面,“十五”期间黑龙江省比较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但从教育发展的需求来看,教育投入还明显不足,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今后黑龙江省还应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支出,支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特别是加大中小学危房改造的推进力度;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探索将城市低保家庭学生纳入“两免一补”范围;支持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支持高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二是在科技方面,黑龙江省财政科技支出比重在“十五”期间有一定的回落,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从2000年的0.71%下降到2005年的0.43%。近期在科技投入方面,要巩固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改革成果,探索公益类科研院所转制改革,调整科技支出结构,启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整合科技资源,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支持科技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将科研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

三是在文化方面,建立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支持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文化事业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推进边疆文化大省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支持以重点体育场馆设施为龙头、群众健身设施为基础的体育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和网络,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

四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采取“政府组织,企业运作,市场融资,财政扶持”的方式,重点支持城市、农村和矿山环境保护、污染源综合治理等项工作,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使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加快生态省的建设。

五是在医疗卫生方面,急需加大对城市、农村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要推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重点支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建立覆盖全省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支持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和医疗卫生改革,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3.优化政府运行成本,减轻财政支出压力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挥政府应有功能,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为此,要保障政府正常运行的开支。从总体来看,黑龙江省的行政管理支出偏高,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失控,规模庞大,占公共支出比重不尽合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压缩人员编制,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严格控制行政管理支出增长,是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及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政府的行政开支进行规范:第一,全面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对政府的职能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重新界定,将政府职能及管理方式要从分指标、分项目、分资金等逐步转移到法制建设、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上来,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问题。要根据职能设置政府机构、确定政府编制,撤销按产业设置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改革政府机构上下对口的格局,形成精简高效的政府行政体系第二,将机构编制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实行机构编制的立法,增人增机构必须依据法律规定、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改变机构编制管理的无序状态。第三,严格控制经费开支。一切开支都要按照财务制度和批准的预算办理;一切开支都要置于严格的财务、审计监督之下;对任何违反规定的行为都要依法进行惩处。

在规范行政开支的同时,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要求,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各项工资、津贴项目和标准,规范和足额发放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逐步提高职工收入水平,努力缩小地区间差距。

4.改革财政支农机制,增加农村财政投入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解决“三农”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黑龙江省对农业方面的支出横向比较不算低,但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投入显得相对较低。特别是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用于这方面的支出应该要高于其他省份:从纵向比较来看,黑龙江省在“十五”期间用于农林水气象支出呈快速下降的趋势,林水气象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从2000年、2001年、2002年的7%,直线下降到2005年的4.02%。今后要加大这方面的支出比重,同时按农业支出的性质来调整农业支出的内部结构。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需要纳入国家和地方财政政策规划统筹考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完善失业保险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随着老龄人口和失业群体的扩大,社会保障的资金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这无疑将对财政收支运行和分配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财政运行中不难发现,社会保障支出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财政运行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和国际经验。目前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及国家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应从以下两方面优化社会保障支出:第一,适时扩大社会保障范围。社会保障不应局限于国有单位,还应包括非国有单位。在继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要适时扩大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范围,彻底打破城乡、所有制和劳动者身份界限,使社会保障覆盖到全体社会公民。同时,坚持社会保险资金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原则。社会福利救济不仅要注意对低收入者的生活救济,还要重视对贫困户的医疗救济,确保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低收入者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要制定并实施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并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并积极支持就业和再就业的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岗位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的落实,足额安排各项财政补助资金,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做好促进再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衔接,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村敬老院、城市福利院维修改造的投入,支持城乡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提高全省防病治病水平,为全省人民提供可靠的医疗卫生保障。第二,要重点对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进行生活资助。财政分配属于二次分配,二次分配应注重公平。为此,就要从财政分配入手,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保证社会公平。

篇5:酒店经营支出分析报告

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规范和加强省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意见的通知》(云政发„2008‟57号)等有关规定,参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7‟32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云南省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对象主要为省属国有企业(一级企业),国有资本投资及运营公司(以下简称“预算单位”),以及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部门。

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应与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相衔接,避免与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支出交叉重复。

第三条 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以根据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需要,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对各州(市)的转移支付项目。

第四条 省级财政部门可以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专项管理办法。

第五条 省级财政部门负责确定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方向和重点,布臵预(决)算编制,审核预算单位预算建议

2的行政运行支出。

第三章 预算编制和批复

第十四条 省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部及省委、省政府编制预算的统一要求,根据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政策,明确当年支出重点,印发编制省级国有资本经营支出预算通知。

第十五条 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部门,对省属企业盈利情况进行测算后,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规模。

第十六条 预算单位根据省级财政部门通知要求以及预算支出规模,编报支出计划建议报省级财政部门,同时抄送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部门。其中:

(一)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及相关改革成本支出计划建议,根据相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编制;

(二)国有企业资本金注入计划建议,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结合投资运营公司和省属企业章程、发展定位和战略、投资运营计划、投融资计划等编制。

第十七条 预算单位负责将支出计划涉及的项目,按规定在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库系统中进行申报,项目库实行滚动管理。

第十八条 省级财政部门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并结合国家和云南省重点发展战略、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进程、国有资本布局调整要求以及绩效目标审核意见、以前绩效评价结果等情况,对预算单位申报的支出计划建议组织评审后,向预算单位下达预算控制数。

第十九条 预算单位根据省级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结合省属企业经营情况、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及改革发展进程等,对本单位支出计划建议进行调整和完善后,再次报送省级财政部门。

第二十条 省级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单位调整后的支出计划建议,商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部门后,编制省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

第二十一条 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经省人代会审议批准后,省级财政部门在20日内向预算单位批复预算,同时抄送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部门。预算单位应当在接到省级财政部门批复的本单位预算后15日内向下属单位批复预算。

第四章 预算执行

第二十二条 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应当按照经批准的预算执行,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剂。确需调剂使用的,按照省级财政部门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三条 省级财政部门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规定,将预算资金拨付至预算单位。省级财政部门要逐步建立预算执行考核制度,督促预算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尽快形成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十四条 预算单位应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属于国有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各州(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办法由各地参照本办法制定。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篇6:酒店经营支出分析报告

第一条为加强对市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的管理,强化资金使用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市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后评价(以下简称支出后评价)是指市国资委根据设定的支出目标或要求,应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对支出的规范性、经济性和效益性进行全面、客观、综合的评价。

第三条支出后评价的对象为在市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安排的所有支出事项,重点是具有明显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的技术创新和能级提升项目、资本性支出项目等。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相关的支出事项,如有关部门已实施过评价的,原则上不再进行评价。第四条支出后评价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范。遵循规范的评价程序,采用科学的评价手段,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二)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通过收集可靠详实的资料,为评价结果提供合理有力的支撑。

(三)细化分类。综合考虑支出的方式、对象、目标、金额等因素,区分不同的支出情况,细化评价。

(四)突出绩效。针对支出及其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价,重点体现支出与效益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五条支出后评价原则上在资金下拨后的下一进行。其中,技术创新和能级提升项目一般在项目完成验收后的第二个起进行评价;资本性支出项目一般在主要投资完成或项目达纲后的第二个起进行评价。第六条支出后评价的主要依据包括:

(一)国家、本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政策、制度、标准;

(二)国家、本市各级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三)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关管理制度;

(四)评价支出涉及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计划、财务及资金管理有关制度、财务会计资料等;

(五)申请资金时提出的项目或支出目标及相关材料;

(六)相关审计报告及其他有关材料。第七条支出后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决策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

(二)资金投入和项目实施情况;

(三)支出目标实现程度及效果。

第八条决策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主要评价以下内容:

(一)是否建立健全与支出项目实施、资金使用有关的决策及审批管理制度;

(二)决策及审批管理制度是否有效执行。

第九条资金投入和项目实施情况主要评价以下内容:

(一)资金是否按照指定用途使用,是否存在截留、挪用或变相侵占情况;

(二)资金投入与项目进度是否一致;需配套的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

(三)项目投资是否突破预算:投资调整是否履行相关审批程序:

(四)支出项目是否按照计划进度实施;期间检查和验收是否符合相关要求等;

(五)相关资金及支出项目核算是否及时、准确。第十条支出目标实现程度及效果主要评价以下内容:

(一)支出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偏离预期目标的程度及原因;

(二)支出产生的经济、技术、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效益与影响;

(三)支出项目是否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等。

第十一条支出目标区分不同支出的具体情况,由企业提出,在市国资委下拨资金前明确。支出目标一经确定,一般不得调整。其中,技术创新和能级提升项目的支出目标按照有关专项扶持办法予以明确。

第十二条技术创新和产业能级提升项目的支出目标一般应包括技术目标、产业化目标、项目内部投资效益目标等。

对应具体项目的资本性支出目标一般应包括项目产能目标、投资回报率目标、投资回收期目标等。

不对应具体项目的资本性支出目标一般应包括企业经营增长目标或市场占有率目标、企业经营利润目标、完成特定重大任务目标等。第十三条支出后评价一般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确定评价对象;

(二)下达评价通知;

(三)企业形成总结报告;

(四)组织第三方评价;

(五)形成评价报告和意见。

第十四条市国资委综合考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结构、管理重点、项目实施情况等因素后,确定当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后评价的支出项目,并下发通知。第十五条相关企业应按照规定的时间提交总结报告。总结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基本情况,如支出金额、目标及调整情况;支出的决策与审批情况;项目内容、投资估算、资金来源等;

(二)实施情况,如资金到位情况、项目建设或支出实施进度;相关管理措施、项目运行情况等;

(三)效果情况,如技术水平、财务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目标实现程度及效果、差距及原因、持续能力等;

(四)相关建议及改进措施。第十六条根据需要,支出后评价可在市国资委指导下,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等第三方实施。所需费用列入实施评价当年市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介机构的选聘参照市国资委中介机构的选聘流程进行。第十七条委托第三方实施支出后评价的,第三方需提交专门的评价方案,评价方案应明确评价重点、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

第三方在收集与核实相关基础资料的基础上,按照评价方案开展评价,形成评价报告,提交市国资委,抄送涉及的企业。

第十八条支出后评价涉及的支出项目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有关的,在确定评价方案、形成评价意见过程中,需充分听取相关部门的意见。第十九条支出后评价运用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指标包括共性指标(权重40%)和个性指标(权重60%)。

共性指标评价决策制度建设及执行、资金投入和项目实施情况等;个性指标评价支出目标实现程度及效果等。第二十条共性指标参照本办法所附参考指标设置,如需新增或删减,需说明调整理由。第二十一条个性指标根据所涉及企业及支出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由市国资委、相关企业、第三方等共同研究确定,在评价方案中明确。个性指标综合考虑支出所涉及企业类型、项目特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所占比重等因素后,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分配及评价标准。

第二十二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资金占项目新增投资总额50%及以上的支出,评价突出项目总体管理及效益情况。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资金占项目新增投资总额20%(含20%)至50%的支出,评价突出项目增量效益情况,兼顾项目总体管理及效益实现情况。

第二十三条涉及竞争类企业的支出,评价一般突出经济效益实现情况,兼顾社会效益; 涉及功能类企业的支出,评价一般突出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兼顾经济效益; 涉及公共服务类企业的支出,评价一般突出社会效益实现和成本控制情况。涉及企业的跨类支出,评价所适用的分类根据支出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第二十四条第三方提交的评价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涉及企业、事项的基本情况等:

(二)评价方案与指标体系构成;

(三)总结分析评价指标情况;

(四)下一步改进意见及建议。

第二十五条对于支出金额较小(3000万元及以下)且占项目新增投资总额比例在20%及以下的项目,可采用简易评价程序,即由市国资委根据企业提交的总结报告,视需要抽查相关资料后形成评价意见。

第二十六条相关企业应积极配合第三方机构开展支出后评价工作,对评价报告中反映的问题组织整改,接受市国资委对整改结果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第三方机构应对支出后评价报告质量及相关结论负责,并承担对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的保密责任。第三方机构在开展支出后评价工作中,如有弄虚作假行为或评价结论严重失实等情形的,根据情节和后果,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行政和法律责任。第二十八条市国资委通过支出后评价工作,总结同类项目的经验教训,将后评价成果作为以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

上一篇:总经理特别助理年终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高一成语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