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的通知

2024-07-13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的通知(通用6篇)

篇1: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的通知

【发布单位】81302

【发布文号】闽政[1999]10号 【发布日期】1999-03-17 【生效日期】1999-03-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的通知

(闽政〔1999〕10号)

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七日

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国有工业企业三年改革和摆脱困境的若干意见》(闽政〔1998〕14号),指导、规范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根据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和工作程序。

(一)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设立

1.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设立应符合“具有适度经济规模、较大覆盖范围”的原则,地(市)一级,可组建1至2个综合性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但组建净资产在5亿元以下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地市只能组建1家,需要组建2家的,每家净资产都必需在5亿元以上。省级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组建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培育,通过对相关产业的资产重组后实施,净资产一般应在10亿元以上。县级原则上不组建。

2.地(市)一级组建营运机构,由地(市)政府负责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章程和申请报告;省级营运机构的组建由拟组建机构为主负责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章程和申请报告。申报材料送省国有资产管理和有关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由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论证后,报省国有企业改革联席会议审定通过。

3、县级国有资产总量较大,确需组建营运机构的,由县(市)政府负责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章程和申请报告,经所在地(市)政府初审后,送省国有资产管理和有关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论证,再报省联席会议审定通过。

4、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所涵盖企业的总资产、总负债所有者权益及其他基本情况,组建机构的基本条件,组建机构的基本原则,机构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机构的组织和管理体制、发展规划等。

5、经省联席会议审定通过后,由省政府做出批准设立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决定。

(二)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1.以国有企业为主体、采用发起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地、市及地、市以下企业,由地、市政府授权部门向省政府授权部门提出筹建公司申请。省属或省直部门管理的企业,由省直主管部门向省政府授权部门提出筹建申请。

2.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签订发起人协议,共同推举一个发起人为申请主办单位。以申请主办单位的隶属关系为准,按第1点的规定提出筹建申请。

3.筹建申请送达省政府授权部门后,该部门在10天内做出是否同意筹建股份有限公司的决定。同意筹建的,发出批准文件。

4.经同意筹建的,企业拟订公司改制方案和公司重组报告,制订公司章程草案,开展清产核资、界定产权、资产评估、财务审计、业绩预测、法律认证等工作。

5.企业筹建工作基本完成后,地、市政府授权部门或省直主管部门提供相应的文件、材料,向省政府授权部门提出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正式申请。

6.省政府授权部门根据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请报告,审查企业报送的文件、材料,提出审查意见报省政府。由省政府发出批准公司设立的文件。企业持批准文件和有关材料到登记机关登记注册。

(三)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1.企业向出资人或主管部门提出改制申请,经同意后,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等改制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应有出资人、企业工会代表、职工代表参加。评估结果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财政)部门确认,其中涉及土地资产评估的要报土地管理部门确认(以下同)。

2.拟组建多元投资主体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后,制定改制方案和有限责任公司章程,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连同有关申报材料报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备案。申报材料送达15个工作日内,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无异议即视为同意,可到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注册。

3.组建国有独资公司的,企业应将申报材料报同级政府或授权机构(部门)审批,企业持批复文件和申报材料到登记机关登记。

4.改制企业按照工商、财政、国资、土地、劳动、税务、银行等部门的要求提供有关文件、材料办理过户、劳动关系变动、变更登记等有关手续。

(四)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设立

1.企业向出资人或主管部门提出改制申请,经同意后,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等改制前期准备工作,评估结果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财政)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确认。

2.企业改制申请被视为同意后,应当成立改制筹备工作小组,其成员应有工会代表和职工代表参加。筹备小组负责制定企业改制方案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以及认股方案,并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连同职代会意见等有关申报材料报出资人或主管部门审议。材料送达15个工作日内,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无异议即视为同意。

3.企业召开发起人会议,做好认股工作,筹集资本金。企业随带验资证明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确认书及有关申报材料到登记机关登记。

4.改制企业召开职工股东大会。按一人一票或一股一票的原则民主选举产生董事会(具体原则由企业章程自行确定);经营者和其他生产经营骨干拥有较多股份的,可按实际股权同比例拥有投票权,政府有关部门不予干预。

5.改制企业按照工商、财政、国资、土地、劳动、税务、银行等部门的要求提供有关文件、材料,办理资产过户、劳动关系变动、变更登记等有关手续。

(五)企业集团的设立

1.组建集团的母公司属国有独资公司的,由母公司提出申请,报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同意后,由母公司为主草拟可行性研究报告、企业集团章程和集团公司章程等有关材料,报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审核。

2.母公司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牵头组织对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章程进行论证,并将论证结果及相关材料报同级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审批。

3.母公司持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审批文件及相关材料到登记机关登记。

4.组建集团的母公司属多元投资主体的,由母公司持组建集团相关材料,报原主管部门或国有出资人备案,直接到登记机关登记。

(六)企业兼并

1.国有独资企业拟实施兼并,应提出申请,经同级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同意后进行。

2.兼并双方洽谈提出兼并意向,分别向各自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提出申请,经同意批复后,达成兼并意向。

3.由兼并方企业为主制订兼并方案,内容主要包括:兼并后企业结构调整、债务偿还计划、职工安置意见以及兼并后的发展规划等。

兼并方案应报被兼并方主要债权人备案,主要债权银行要介入企业兼并的实施过程。

4.制订方案时应吸收兼并双方工会代表参加,兼并方案及职工安置方案形成后,应经兼并双方职代会审议。兼并方如为股份制企业,应经董事会审议;股份合作制企业应经股东会审议。

5.需进行资产评估的,由被兼并方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委托有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确认。

6.清理债权、债务,确定资产或产权转让底价。

7.由被兼并方企业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牵头,也可以由政府授权的部门牵头,召集各有关部门对方案进行论证。论证通过后,兼并双方签订协议。

8.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兼并要纳入国家计划的,须报市企业兼燕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初审,由省协调小组审核报全国领导小组批准。

9.兼并双方凭政府或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的批复和兼并协议,持相关材料到有关部门办理有关登记手续,资产和债权、债务转移手续。

(七)企业破产

1.制定破产预案:企业提出破产申请,经主管部门同意制定破产预案,并经职代会审议,报政府有关部门审查通过后,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破产预案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概况,会计报表及亏损情况说明,债权、债务状况,资产处置方案,职工安置渠道及费用标准,拟核销呆、坏帐准备金数额等。

2.破产申请:

(1)破产企业向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提出破产申请报告,并附破产申报材料,包括:破产前企业财务报表(向法院申报破产前的财务报表);债权债务清册;固定资产清册;企业亏损情况说明。

(2)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同意破产的批复。

(3)破产企业向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4)债权人申请破产:债权人对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可以直接向所在地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债务人破产,并提供关于债权数额、有无财产担保以及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有关证据。

(5)享受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优惠政策的破产企业,需报市协调小组初审,由省协调小组审核后报全国协调领导小组批准。

3.破产受理和破产清算: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依据《破产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依法审理。

4.职工安置:劳动部门应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在破产企业设立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职工安置、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培训。

享受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政策的破产企业,其资产变现所得不足以安置职工时,破产程序可提前终结。

5.清算组向税务、工商部门办理破产企业注销手续,之后将全套材料提供开户银行上报审批冲销呆坏帐。

(八)承包、租赁

1.由企业向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提出申请,经同意后制定承包、租赁方案。方案应包括承包、租赁合同和确定经营者的办法。企业实行整体承包、租赁的方案应征求工会意见,并提交职代会审议。

2.承包、租赁合同应重点载明国有资产的承租费和对承包、租赁企业原职工承担的责任,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及银行贷款等债权债务处理办法。

3.承包方或承租方的确定应以竞标产生为主。竞标工作由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牵头组织进行。

4.承包或承租方确定后,由主管部门或政府授权部门和承包方或租赁方签订合同。

5.承包应采取风险抵押或《担保法》规定的其他担保形式,确保承包合同的履行,防止承包人包营不包亏。具体办法由发包、承包双方约定。

6.承包租赁期一般不少于5年,期满时应进行审计,根据审计兑现合同所有内容。

7.实行承包、租赁的企业下岗职工较多的,也必须建立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该企业下岗人员的安置、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培训。

(九)企业出售

1.企业向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提出出售的申请。

2.企业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组织清查拟出售企业的资产、负债、职工等有关情况;聘请资产评估机构对企业资产进行清查、核实和评估;聘请具备资格的审计机构对出售企业的原法人进行离任审计;清理拟出售企业的债权、债务,制定企业出售方案。清查、清理工作应当吸收职工代表参加。评估结果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确认。

3.出售方案的内容应包括:①企业概况;②企业资产、债权、债务状况;③产权出售方式;④职工安置办法;⑤债权、债务处理办法;⑥其他有关事项。

4.出售方案及职工安置办法应征求工会意见,并提交职代会审议,由出资人或主管部门组织对方案进行论证。

5.出售县(市、区)属企业,由县政府提出方案,报地级市政府审批,并报省政府备案;地(市)属企业出售,由地市政府提出方案,报省政府审批;省属企业出售,由主管部门或出资者提出方案,报省政府审批。

6.确定出售底价,发布出售公告,以公开招标形式选择购买者。拟购买者须向出售方提出购买申请,由出售方审查其资信情况。同等条件下,本企业在职人员拥有优先购买权。但本企业在职人员中,对企业亏损负有直接责任,或有收入来源不明的人员,不得购买。

7.主管部门或出资人与购买者签订出售(转让)合同,由公证部门公证。8.出售收入归出资者或同级财政,首先应用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再投入,其它的也可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抵押担保。

9.职工安置由企业出售收益方负责,并与被安置的职工办理解除劳动关系的有关手续。购买者须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落实职工社会保险有关事宜。

10.办理资产、债权、债务的移交以及产权变更、企业法人变更和债务登记等相关手续。

具体按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中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执行。

(十)托管

1.托管是指企业的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委托方),通过合同形式,将经营不善的企业委托给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承担相应经营风险的法人或自然人(委托方),实行委托资产的有偿经营。委托方初步选定受托方,由委托方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委托申请,并提供被托企业概况、受托方经营管理能力和资信证明等材料。由主管部门选定的受托方情况应向职工公布。

2.根据委托方的申请,同级人民政府作出批复。

3.委托企业应对资产进行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办理国有资产确认,以核定的有效资产总额作为委托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基数。

4.委托方牵头组织被托企业同受承托方洽谈,并组织有关部门论证受托方提出的企业托管、发展方案,对受托方进行以往经营管理绩效的论证和资信审查。

5.采取协议或竞标的方式双向选择合作伙伴。

6.委托、受托双方就合同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托管合同。托管合同应当包含有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条款。

7.受托方向委托方交纳风险抵押金,由委托方向受托方颁发委托经营书。

8.承托方凭合同和委托经营书办理资产清点移交和企业法人变更等手续。

9.托管合同期满,由委托、受托双方共同指定的资产评估机构,对被托企业进行资产评估,据此清算交割,兑现承托方收益。

10.托管期限一般为2-3年。托管期满视情况确定适当的改革形式。

11.托管合同终止时,应及时公告,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清算,同时向登记机关办理托管企业注销手续,缴交营业执照。在清算完结前,除为执行清算外,受托方对被托企业财产不得处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的通知

关于印发《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的通知

闽政〔1999〕10号

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七日

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国有工业企业三年改革和摆脱困境的若干意见》(闽政〔1998〕14号),指导、规范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根据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和工作程序。

(一)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设立

1.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设立应符合“具有适度经济规模、较大覆盖范围”的原则,地(市)一级,可组建1至2个综合性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但组建净资产在5亿元以下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地市只能组建1家,需要组建2家的,每家净资产都必需在5亿元以上。省级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组建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培育,通过对相关产业的资产重组后实施,净资产一般应在10亿元以上。县级原则上不组建。

2.地(市)一级组建营运机构,由地(市)政府负责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章程和申请报告;省级营运机构的组建由拟组建机构为主负责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章程和申请报告。申报材料送省国有资产管理和有关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由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论证后,报省国有企业改革联席会议审定通过。

3、县级国有资产总量较大,确需组建营运机构的,由县(市)政府负责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章程和申请报告,经所在地(市)政府初审后,送省国有资产管理和有关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论证,再报省联席会议审定通过。

4、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所涵盖企业的总资产、总负债所有者权益及其他基本情况,组建机构的基本条件,组建机构的基本原则,机构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机构的组织和管理体制、发展规划等。

5、经省联席会议审定通过后,由省政府做出批准设立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决定。

(二)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1.以国有企业为主体、采用发起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地、市及地、市以下企业,由地、市政府授权部门向省政府授权部门提出筹建公司申请。省属或省直部门管理的企业,由省直主管部门向省政府授权部门提出筹建申请。

2.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签订发起人协议,共同推举一个发起人为申请主办单位。以申请主办单位的隶属关系为准,按第1点的规定提出筹建申请。

3.筹建申请送达省政府授权部门后,该部门在10天内做出是否同意筹建股份有限公司的决定。同意筹建的,发出批准文件。

4.经同意筹建的,企业拟订公司改制方案和公司重组报告,制订公司章程草案,开展清产核资、界定产权、资产评估、财务审计、业绩预测、法律认证等工作。

5.企业筹建工作基本完成后,地、市政府授权部门或省直主管部门提供相应的文件、材料,向省政府授权部门提出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正式申请。

6.省政府授权部门根据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请报告,审查企业报送的文件、材料,提出审查意见报省政府。由省政府发出批准公司设立的文件。企业持批准文件和有关材料到登记机关登记注册。

(三)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1.企业向出资人或主管部门提出改制申请,经同意后,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等改制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应有出资人、企业工会代表、职工代表参加。评估结果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财政)部门确认,其中涉及土地资产评估的要报土地管理部门确认(以下同)。

2.拟组建多元投资主体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后,制定改制方案和有限责任公司章程,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连同有关申报材料报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备案。申报材料送达15个工作日内,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无异议即视为同意,可到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注册。

3.组建国有独资公司的,企业应将申报材料报同级政府或授权机构(部门)审批,企业持批复文件和申报材料到登记机关登记。

4.改制企业按照工商、财政、国资、土地、劳动、税务、银行等部门的要求提供有关文件、材料办理过户、劳动关系变动、变更登记等有关手续。

(四)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设立

1.企业向出资人或主管部门提出改制申请,经同意后,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等改制前期准备工作,评估结果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财政)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确认。

2.企业改制申请被视为同意后,应当成立改制筹备工作小组,其成员应有工会代表和职工代表参加。筹备小组负责制定企业改制方案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以及认股方案,并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连同职代会意见等有关申报材料报出资人或主管部门审议。材料送达15个工作日内,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无异议即视为同意。

3.企业召开发起人会议,做好认股工作,筹集资本金。企业随带验资证明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确认书及有关申报材料到登记机关登记。

4.改制企业召开职工股东大会。按一人一票或一股一票的原则民主选举产生董事会(具体原则由企业章程自行确定);经营者和其他生产经营骨干拥有较多股份的,可按实际股权同比例拥有投票权,政府有关部门不予干预。

5.改制企业按照工商、财政、国资、土地、劳动、税务、银行等部门的要求提供有关文件、材料,办理资产过户、劳动关系变动、变更登记等有关手续。

(五)企业集团的设立

1.组建集团的母公司属国有独资公司的,由母公司提出申请,报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同意后,由母公司为主草拟可行性研究报告、企业集团章程和集团公司章程等有关材料,报主 2 管部门或出资人审核。

2.母公司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牵头组织对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章程进行论证,并将论证结果及相关材料报同级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审批。

3.母公司持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审批文件及相关材料到登记机关登记。

4.组建集团的母公司属多元投资主体的,由母公司持组建集团相关材料,报原主管部门或国有出资人备案,直接到登记机关登记。

(六)企业兼并

1.国有独资企业拟实施兼并,应提出申请,经同级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同意后进行。

2.兼并双方洽谈提出兼并意向,分别向各自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提出申请,经同意批复后,达成兼并意向。

3.由兼并方企业为主制订兼并方案,内容主要包括:兼并后企业结构调整、债务偿还计划、职工安置意见以及兼并后的发展规划等。

兼并方案应报被兼并方主要债权人备案,主要债权银行要介入企业兼并的实施过程。

4.制订方案时应吸收兼并双方工会代表参加,兼并方案及职工安置方案形成后,应经兼并双方职代会审议。兼并方如为股份制企业,应经董事会审议;股份合作制企业应经股东会审议。

5.需进行资产评估的,由被兼并方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委托有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确认。

6.清理债权、债务,确定资产或产权转让底价。

7.由被兼并方企业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牵头,也可以由政府授权的部门牵头,召集各有关部门对方案进行论证。论证通过后,兼并双方签订协议。

8.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兼并要纳入国家计划的,须报市企业兼燕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初审,由省协调小组审核报全国领导小组批准。

9.兼并双方凭政府或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的批复和兼并协议,持相关材料到有关部门办理有关登记手续,资产和债权、债务转移手续。

(七)企业破产

1.制定破产预案:企业提出破产申请,经主管部门同意制定破产预案,并经职代会审议,报政府有关部门审查通过后,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破产预案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概况,会计报表及亏损情况说明,债权、债务状况,资产处置方案,职工安置渠道及费用标准,拟核销呆、坏帐准备金数额等。

2.破产申请:

(1)破产企业向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提出破产申请报告,并附破产申报材料,包括:破产前企业财务报表(向法院申报破产前的财务报表);债权债务清册;固定资产清册;企业亏损情况说明。

(2)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同意破产的批复。

(3)破产企业向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4)债权人申请破产:债权人对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可以直接向所在地人民法 3 院提出申请债务人破产,并提供关于债权数额、有无财产担保以及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有关证据。

(5)享受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优惠政策的破产企业,需报市协调小组初审,由省协调小组审核后报全国协调领导小组批准。

3.破产受理和破产清算: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依据《破产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依法审理。

4.职工安置:劳动部门应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在破产企业设立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职工安置、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培训。

享受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政策的破产企业,其资产变现所得不足以安置职工时,破产程序可提前终结。

5.清算组向税务、工商部门办理破产企业注销手续,之后将全套材料提供开户银行上报审批冲销呆坏帐。

(八)承包、租赁

1.由企业向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提出申请,经同意后制定承包、租赁方案。方案应包括承包、租赁合同和确定经营者的办法。企业实行整体承包、租赁的方案应征求工会意见,并提交职代会审议。

2.承包、租赁合同应重点载明国有资产的承租费和对承包、租赁企业原职工承担的责任,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及银行贷款等债权债务处理办法。

3.承包方或承租方的确定应以竞标产生为主。竞标工作由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牵头组织进行。

4.承包或承租方确定后,由主管部门或政府授权部门和承包方或租赁方签订合同。

5.承包应采取风险抵押或《担保法》规定的其他担保形式,确保承包合同的履行,防止承包人包营不包亏。具体办法由发包、承包双方约定。

6.承包租赁期一般不少于5年,期满时应进行审计,根据审计兑现合同所有内容。

7.实行承包、租赁的企业下岗职工较多的,也必须建立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该企业下岗人员的安置、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培训。

(九)企业出售

1.企业向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提出出售的申请。

2.企业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组织清查拟出售企业的资产、负债、职工等有关情况;聘请资产评估机构对企业资产进行清查、核实和评估;聘请具备资格的审计机构对出售企业的原法人进行离任审计;清理拟出售企业的债权、债务,制定企业出售方案。清查、清理工作应当吸收职工代表参加。评估结果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确认。

3.出售方案的内容应包括:①企业概况;②企业资产、债权、债务状况;③产权出售方式;④职工安置办法;⑤债权、债务处理办法;⑥其他有关事项。

4.出售方案及职工安置办法应征求工会意见,并提交职代会审议,由出资人或主管部门组织对方案进行论证。

5.出售县(市、区)属企业,由县政府提出方案,报地级市政府审批,并报省政府备案;地(市)属企业出售,由地市政府提出方案,报省政府审批;省属企业出售,由主管部 4 门或出资者提出方案,报省政府审批。

6.确定出售底价,发布出售公告,以公开招标形式选择购买者。拟购买者须向出售方提出购买申请,由出售方审查其资信情况。同等条件下,本企业在职人员拥有优先购买权。但本企业在职人员中,对企业亏损负有直接责任,或有收入来源不明的人员,不得购买。

7.主管部门或出资人与购买者签订出售(转让)合同,由公证部门公证。

8.出售收入归出资者或同级财政,首先应用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再投入,其它的也可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抵押担保。

9.职工安置由企业出售收益方负责,并与被安置的职工办理解除劳动关系的有关手续。购买者须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落实职工社会保险有关事宜。

10.办理资产、债权、债务的移交以及产权变更、企业法人变更和债务登记等相关手续。

具体按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中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执行。

(十)托管

1.托管是指企业的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委托方),通过合同形式,将经营不善的企业委托给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承担相应经营风险的法人或自然人(委托方),实行委托资产的有偿经营。委托方初步选定受托方,由委托方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委托申请,并提供被托企业概况、受托方经营管理能力和资信证明等材料。由主管部门选定的受托方情况应向职工公布。

2.根据委托方的申请,同级人民政府作出批复。

3.委托企业应对资产进行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办理国有资产确认,以核定的有效资产总额作为委托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基数。

4.委托方牵头组织被托企业同受承托方洽谈,并组织有关部门论证受托方提出的企业托管、发展方案,对受托方进行以往经营管理绩效的论证和资信审查。

5.采取协议或竞标的方式双向选择合作伙伴。

6.委托、受托双方就合同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托管合同。托管合同应当包含有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条款。

7.受托方向委托方交纳风险抵押金,由委托方向受托方颁发委托经营书。

8.承托方凭合同和委托经营书办理资产清点移交和企业法人变更等手续。

9.托管合同期满,由委托、受托双方共同指定的资产评估机构,对被托企业进行资产评估,据此清算交割,兑现承托方收益。

10.托管期限一般为2-3年。托管期满视情况确定适当的改革形式。

11.托管合同终止时,应及时公告,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清算,同时向登记机关办理托管企业注销手续,缴交营业执照。在清算完结前,除为执行清算外,受托方对被托企业财产不得处理。

→ 【打印】 【发送给朋友】 【关闭】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的通知

(闽政〔1999〕10号)

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七日

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国有工业企业三年改革和摆脱困境的若干意见》(闽政〔1998〕14号),指导、规范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根据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和工作程序。

(一)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设立

1.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设立应符合“具有适度经济规模、较大覆盖范围”的原则,地(市)一级,可组建1至2个综合性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但组建净资产在5亿元以下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地市只能组建1家,需要组建2家的,每家净资产都必需在5亿元以上。省级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组建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培育,通过对相关产业的资产重组后实施,净资产一般应在10亿元以上。县级原则上不组建。

2.地(市)一级组建营运机构,由地(市)政府负责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章程和申请报告;省级营运机构的组建由拟组建机构为主负责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章程和申请报告。申报材料送省国有资产管理和有关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由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论证后,报省国有企业改革联席会议审定通过。

3、县级国有资产总量较大,确需组建营运机构的,由县(市)政府负责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章程和申请报告,经所在地(市)政府初审后,送省国有资产管理和有关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论证,再报省联席会议审定通过。

4、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所涵盖企业的总资产、总负债所有者权益及其他基本情况,组建机构的基本条件,组建机构的基本原则,机构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机构的组织和管理体制、发展规划等。

5、经省联席会议审定通过后,由省政府做出批准设立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决定。

(二)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1.以国有企业为主体、采用发起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地、市及地、市以下企业,由地、市政府授权部门向省政府授权部门提出筹建公司申请。省属或省直部门管理的企业,由省直主管部门向省政府授权部门提出筹建申请。

2.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签订发起人协议,共同推举一个发起人为申请主办单位。6 以申请主办单位的隶属关系为准,按第1点的规定提出筹建申请。

3.筹建申请送达省政府授权部门后,该部门在10天内做出是否同意筹建股份有限公司的决定。同意筹建的,发出批准文件。

4.经同意筹建的,企业拟订公司改制方案和公司重组报告,制订公司章程草案,开展清产核资、界定产权、资产评估、财务审计、业绩预测、法律认证等工作。

5.企业筹建工作基本完成后,地、市政府授权部门或省直主管部门提供相应的文件、材料,向省政府授权部门提出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正式申请。

6.省政府授权部门根据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请报告,审查企业报送的文件、材料,提出审查意见报省政府。由省政府发出批准公司设立的文件。企业持批准文件和有关材料到登记机关登记注册。

(三)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1.企业向出资人或主管部门提出改制申请,经同意后,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等改制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应有出资人、企业工会代表、职工代表参加。评估结果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财政)部门确认,其中涉及土地资产评估的要报土地管理部门确认(以下同)。

2.拟组建多元投资主体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后,制定改制方案和有限责任公司章程,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连同有关申报材料报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备案。申报材料送达15个工作日内,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无异议即视为同意,可到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注册。

3.组建国有独资公司的,企业应将申报材料报同级政府或授权机构(部门)审批,企业持批复文件和申报材料到登记机关登记。

4.改制企业按照工商、财政、国资、土地、劳动、税务、银行等部门的要求提供有关文件、材料办理过户、劳动关系变动、变更登记等有关手续。

(四)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设立

1.企业向出资人或主管部门提出改制申请,经同意后,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等改制前期准备工作,评估结果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财政)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确认。

2.企业改制申请被视为同意后,应当成立改制筹备工作小组,其成员应有工会代表和职工代表参加。筹备小组负责制定企业改制方案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以及认股方案,并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连同职代会意见等有关申报材料报出资人或主管部门审议。材料送达15个工作日内,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无异议即视为同意。

3.企业召开发起人会议,做好认股工作,筹集资本金。企业随带验资证明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确认书及有关申报材料到登记机关登记。

4.改制企业召开职工股东大会。按一人一票或一股一票的原则民主选举产生董事会(具体原则由企业章程自行确定);经营者和其他生产经营骨干拥有较多股份的,可按实际股权同比例拥有投票权,政府有关部门不予干预。

5.改制企业按照工商、财政、国资、土地、劳动、税务、银行等部门的要求提供有关文件、材料,办理资产过户、劳动关系变动、变更登记等有关手续。

(五)企业集团的设立

1.组建集团的母公司属国有独资公司的,由母公司提出申请,报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同意后,由母公司为主草拟可行性研究报告、企业集团章程和集团公司章程等有关材料,报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审核。

2.母公司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牵头组织对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章程进行论证,并将论证结果及相关材料报同级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审批。

3.母公司持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审批文件及相关材料到登记机关登记。

4.组建集团的母公司属多元投资主体的,由母公司持组建集团相关材料,报原主管部门或国有出资人备案,直接到登记机关登记。

(六)企业兼并

1.国有独资企业拟实施兼并,应提出申请,经同级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同意后进行。

2.兼并双方洽谈提出兼并意向,分别向各自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提出申请,经同意批复后,达成兼并意向。

3.由兼并方企业为主制订兼并方案,内容主要包括:兼并后企业结构调整、债务偿还计划、职工安置意见以及兼并后的发展规划等。

兼并方案应报被兼并方主要债权人备案,主要债权银行要介入企业兼并的实施过程。

4.制订方案时应吸收兼并双方工会代表参加,兼并方案及职工安置方案形成后,应经兼并双方职代会审议。兼并方如为股份制企业,应经董事会审议;股份合作制企业应经股东会审议。

5.需进行资产评估的,由被兼并方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委托有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确认。

6.清理债权、债务,确定资产或产权转让底价。

7.由被兼并方企业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牵头,也可以由政府授权的部门牵头,召集各有关部门对方案进行论证。论证通过后,兼并双方签订协议。

8.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兼并要纳入国家计划的,须报市企业兼燕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初审,由省协调小组审核报全国领导小组批准。

9.兼并双方凭政府或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的批复和兼并协议,持相关材料到有关部门办理有关登记手续,资产和债权、债务转移手续。

(七)企业破产

1.制定破产预案:企业提出破产申请,经主管部门同意制定破产预案,并经职代会审议,报政府有关部门审查通过后,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破产预案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概况,会计报表及亏损情况说明,债权、债务状况,资产处置方案,职工安置渠道及费用标准,拟核销呆、坏帐准备金数额等。

2.破产申请:

(1)破产企业向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提出破产申请报告,并附破产申报材料,包括:破产前企业财务报表(向法院申报破产前的财务报表);债权债务清册;固定资产清册;企业亏损情况说明。

(2)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同意破产的批复。

(3)破产企业向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4)债权人申请破产:债权人对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可以直接向所在地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债务人破产,并提供关于债权数额、有无财产担保以及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有关证据。

(5)享受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优惠政策的破产企业,需报市协调小组初审,由省协调小组审核后报全国协调领导小组批准。

3.破产受理和破产清算: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依据《破产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依法审理。

4.职工安置:劳动部门应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在破产企业设立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职工安置、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培训。

享受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政策的破产企业,其资产变现所得不足以安置职工时,破产程序可提前终结。

5.清算组向税务、工商部门办理破产企业注销手续,之后将全套材料提供开户银行上报审批冲销呆坏帐。

(八)承包、租赁

1.由企业向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提出申请,经同意后制定承包、租赁方案。方案应包括承包、租赁合同和确定经营者的办法。企业实行整体承包、租赁的方案应征求工会意见,并提交职代会审议。

2.承包、租赁合同应重点载明国有资产的承租费和对承包、租赁企业原职工承担的责任,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及银行贷款等债权债务处理办法。

3.承包方或承租方的确定应以竞标产生为主。竞标工作由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牵头组织进行。

4.承包或承租方确定后,由主管部门或政府授权部门和承包方或租赁方签订合同。

5.承包应采取风险抵押或《担保法》规定的其他担保形式,确保承包合同的履行,防止承包人包营不包亏。具体办法由发包、承包双方约定。

6.承包租赁期一般不少于5年,期满时应进行审计,根据审计兑现合同所有内容。

7.实行承包、租赁的企业下岗职工较多的,也必须建立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该企业下岗人员的安置、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培训。

(九)企业出售

1.企业向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提出出售的申请。

2.企业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组织清查拟出售企业的资产、负债、职工等有关情况;聘请资产评估机构对企业资产进行清查、核实和评估;聘请具备资格的审计机构对出售企业的原法人进行离任审计;清理拟出售企业的债权、债务,制定企业出售方案。清查、清理工作应当吸收职工代表参加。评估结果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确认。

3.出售方案的内容应包括:①企业概况;②企业资产、债权、债务状况;③产权出售方式;④职工安置办法;⑤债权、债务处理办法;⑥其他有关事项。

4.出售方案及职工安置办法应征求工会意见,并提交职代会审议,由出资人或主管部 9 门组织对方案进行论证。

5.出售县(市、区)属企业,由县政府提出方案,报地级市政府审批,并报省政府备案;地(市)属企业出售,由地市政府提出方案,报省政府审批;省属企业出售,由主管部门或出资者提出方案,报省政府审批。

6.确定出售底价,发布出售公告,以公开招标形式选择购买者。拟购买者须向出售方提出购买申请,由出售方审查其资信情况。同等条件下,本企业在职人员拥有优先购买权。但本企业在职人员中,对企业亏损负有直接责任,或有收入来源不明的人员,不得购买。

7.主管部门或出资人与购买者签订出售(转让)合同,由公证部门公证。

8.出售收入归出资者或同级财政,首先应用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再投入,其它的也可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抵押担保。

9.职工安置由企业出售收益方负责,并与被安置的职工办理解除劳动关系的有关手续。购买者须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落实职工社会保险有关事宜。

10.办理资产、债权、债务的移交以及产权变更、企业法人变更和债务登记等相关手续。

具体按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中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执行。

(十)托管

1.托管是指企业的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委托方),通过合同形式,将经营不善的企业委托给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承担相应经营风险的法人或自然人(委托方),实行委托资产的有偿经营。委托方初步选定受托方,由委托方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委托申请,并提供被托企业概况、受托方经营管理能力和资信证明等材料。由主管部门选定的受托方情况应向职工公布。

2.根据委托方的申请,同级人民政府作出批复。

3.委托企业应对资产进行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办理国有资产确认,以核定的有效资产总额作为委托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基数。

4.委托方牵头组织被托企业同受承托方洽谈,并组织有关部门论证受托方提出的企业托管、发展方案,对受托方进行以往经营管理绩效的论证和资信审查。

5.采取协议或竞标的方式双向选择合作伙伴。

6.委托、受托双方就合同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托管合同。托管合同应当包含有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条款。

7.受托方向委托方交纳风险抵押金,由委托方向受托方颁发委托经营书。

8.承托方凭合同和委托经营书办理资产清点移交和企业法人变更等手续。

9.托管合同期满,由委托、受托双方共同指定的资产评估机构,对被托企业进行资产评估,据此清算交割,兑现承托方收益。

10.托管期限一般为2-3年。托管期满视情况确定适当的改革形式。

篇3: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的通知

(一)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指导下,我省建筑节能工作坚持以政策为导向、科研为支撑、标准为保障、推广为手段、工程为示范,“绿博会”为载体,积极稳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连续五年在全国建筑节能检查中受到住房城乡建设部表扬,为我省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体制建设日臻完善。

成立了福建省建设领域资源节约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筹部署和协调建筑节能工作,形成了由建筑节能与科技处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推进的建筑节能管理体系。建立了专项检查制度,每年检查各地建筑节能工作完成情况和工程实体执行强制性标准情况,通过检查,各地建筑节能水平逐年提高,规划、设计、图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依法监管制度基本建立,新建建筑设计和竣工验收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100%。建立了福建省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和能源审计制度、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备案制度,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制度等,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2、研发推广成效明显。

《福建省住宅建筑节能成套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等4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福建省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LED路灯的应用及芯片研发》等7项节能减排课题列入省科技计划,获财政补助资金1150万元。发布建筑节能推广项目380项,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备案项目152项。加气混凝土等一批自保温节能墙体材料迅速发展,五年间产品生产企业从11家增加到50家,产能从93万m3增加到738万m3,年递增51%。

3、标准体系基本建立。

编制发布了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和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等地方标准、图集和工法共149部,出台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使用手册、中小学教学楼建筑节能设计指导意见和建筑节能设计说明、施工专项方案和监理细则示范文本等配套技术资料,为我省建筑节能工作提供标准保障。

4、示范工程取得突破。

建立了国家和省各类建筑节能示范项目72项,其中部级18项,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1个(福州市)、农村示范县3个(武平县、永安市和华安县)。示范区域覆盖了全省九个设区市,内容包括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新建建筑节能示范、绿色建筑、城市照明、屋顶绿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合同能源管理等。建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2个(福州、厦门)、示范高校3所(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大学和厦门大学)。

5、培训宣传得到加强。

举办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专题培训52期,累计培训设计、施工、监理和质量监督等相关技术人员近2万人次。每年组织科技、科普宣传周等多种形式的建筑节能宣传活动。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了“海峡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博览会”,共展示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1168项,举办绿色建筑论坛,开展与港、澳、台绿色建筑技术交流,提升各方节能理念;厦门市举办了7届“人居环境展示会”和3届“建筑节能博览会”。通过“绿博会”、“展示会”和建筑节能宣传活动,社会公众和行业人员的节能意识明显增强。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1、认真落实建筑节能政策法规,制定配套政策,成立建筑节能工作协调小组和专门工作机构,加强指导,推进建筑节能全面发展。

2、强制实施建筑节能标准,每年开展专项检查,强化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各环节的监管,建立规划、施工图和验收备案等节能审查监管制度。

3、建立科技专家队伍,科研先行,组织重大专项课题研究,争取省科技厅课题经费支持,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加大建筑节能地方标准、图集、工法和示范文本的编制,为建筑节能和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提供标准保障。

5、举办“绿博会”和论坛,展示我省建筑节能发展模式和方向,引导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培育,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6、建立部、省示范项目,总结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经验,完善工程应用措施,为广泛推广提供经验。

7、领导重视,多部门配合,扶持建筑节能。以政府为主导,财政、建设、科技、经贸等多部门联合,形成合力,从政策、资金方面扶持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

(三)存在主要问题

1、内地市、县主管部门机构不健全,贯彻落实建筑节能政策文件不及时,措施不多,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实施节能强制性标准水平不高,节能材料产业薄弱,发展不平衡。

2、既有建筑围护结构(外墙、外窗、屋面)改造技术复杂、施工周期长、改造资金难筹集,居民、业主和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积极性不高等原因,节能改造工作推进缓慢。

3、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工作经费不足,被统计建筑的业主积极性不高、工作配合不够;统计涉及部门多,工作难度较大。

4、政府行政监管和市场监管相结合的体系尚不健全,建设、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和质量监督等过程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建筑节能发展条件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将是我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将是加快发展与能源资源条件不足的矛盾凸显期。“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城乡建设将迎来大发展,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建筑节能工作将面临着各种困难和考验,更具挑战性。

(一)建筑节能发展条件

1、《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福建省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推进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为我省建筑节能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我省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并且拥有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建设成果与经验,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3、社会公众的节能意识普遍加强,“四节一环保”与建设节约型城镇的舆论氛围逐渐形成,开发和购买节能房子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4、建筑节能科技队伍成熟壮大,建筑节能和新能源利用取得长足进步,建立了一支熟悉建筑节能设计、施工、监督和管理的科技队伍,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省经过30年的改革开发和经济建设,经济社会有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4万亿以上,实现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3%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省实施海西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首位。我省目前正处于城市建设高峰期,“十一五”期间,每年建筑规模均在4000万㎡左右,建筑业的快速发展造成的能源消耗,包括建筑材料生产用能、运输用能和房屋建造、使用、维修、拆毁过程中的用能,已占到我省社会总能耗的45%以上,其中建筑物空调和照明等建筑运行能耗已占到我省社会总能耗的27.5%。我省是一个能源资源短缺的省份,目前全省的能源自给率只有40%,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用能增长,更加剧了资源供应紧张;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日益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瓶颈问题。

加快发展是我省“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我省城乡建设、住房建设的难得机遇。“十二五”期间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将实行总量控制,而建筑节能是我国节能减排的三大领域之一,因此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技术水平,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一次能源消耗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把能耗控制在合理和可能供应的范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抉择,是缓解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建筑用能结构调整和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建筑节能,推广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城镇,提高居住品质,促进建筑节能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建筑节能总目标:实现节约标准煤400万吨,其中新建建筑360万吨、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照明40万吨。

1、新建建筑按节能强制性标准设计、施工和验收,竣工验收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100%;福州和厦门率先开展节能率65%的工程示范。“十二五”期间,累计建成新建节能建筑2.0亿平方米,实现节约标准煤360万吨。

2、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照明,推进城市、农村和建筑规模化应用;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因地制宜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节约标准煤40万吨,其中新增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面积3000万㎡、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兆瓦。

3、开展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试点示范,推进绿色建筑星级评价。“十二五”期间,累计建立各类示范项目80个,其中绿色建筑20个,示范城市2个,示范县5个。

4、建成具有一定规模、集约发展的新型节能墙体材料生产企业30个,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利用当地资源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基地9个,新型节能材料研发、生产和应用综合基地2~3个。

四、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强节能监管和制度建设,推进新建筑建筑强制实施建筑节能标准,发展绿色建筑。开展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试点,研究我省节能改造模式,推进节能改造工作。抓好已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示范县和示范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空调和热水应用。推进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发展。开展节能宣传和培训,培养壮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人才队伍。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环保型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培育节能产业。

(一)抓好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推进建筑节能工作深入发展。

1、强化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继续推进全省新建建筑各方主体在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和备案各个环节严格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重点强化施工环节按图施工,强化山区城市和县(市)专项审查和备案制度,确保新建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

2、发展绿色建筑,积极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示范建设,支持集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为一体、具有适合南方气候特点的建筑节能、城市照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建筑等各类示范工程。在厦门市开展低碳城市建设试点和碳减排量交易试点。

3、加强新建公共建筑用电分项计量和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验收等环节把关。推广民用建筑能效测评和门窗节能性能标识制度,完善能效测评体系,发挥我省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在建筑节能监管工作中的作用。

(二)加快以公共建筑为重点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步伐,有效降低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

1、因地制宜积极推动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开展政府办公建筑和条件具备的大型商场、宾馆、医院、高校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带动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推广建筑围护结构隔热、外遮阳和屋顶绿化技术;推广建筑空调、照明、电梯等用能系统节电及其智能控制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建筑空调、照明和热水制备,提高既有建筑用能系统能源利用效率。

2、建立业主负责制,加强节能运行管理。建立建筑能耗和节能信息统计报表制度、运行监测制度;建立建筑物用能系统定期维护、检修的保养制度,及时排除系统故障,保证供能系统运行符合相应标准,切实降低能耗。

3、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扶持培育一批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公司,完善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创造条件。

(三)继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扩大规模化应用范围。

1、大力推动以太阳能、空气能、浅层地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有条件的建筑、住宅小区必须设计使用一种或多种可再生能源,形成浅层地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2、继续申报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示范县和省示范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支持。抓好已有示范城市、示范县和示范项目的实施指导和监管工作,总结示范经验,完善示范技术,在“十一五”基础上,通过试点推进和政策资金扶持,再创建一批国家和省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

3、建立和完善省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监督管理机制,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全面纳入全省建筑节能日常管理工作。

(四)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创新。

1、发展建筑节能科技创新体系。继续做好省建筑节能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实施工作,启动绿色建筑设计、施工等相关重点技术的专项研究与开发,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创新,形成较为完善、具有福建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我省在建筑节能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2、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新技术、新产品。发展绿色照明,推广节能灯具、节能光源、LED照明,办公和商业照明、城市道路照明、公园广场照明、夜景照明等节能技术与产品,推进公共照明节能。推广新型节能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节能型建筑幕墙、门窗和遮阳产品。推广可再生能源、空调通风系统节能、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等技术与设备。发展建筑智能化,推广办公大楼、住宅小区通讯技术和环境智能控制技术。倡导节约用水,开展节水技术、节水器具、海水冲厕、非传统水源利用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3、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加大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编制力度,借鉴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经验,修订完善我省建筑节能50%标准体系,适时编制一批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工程建设标准、图集、工法,满足工程建设和技术推广需要。

4、建立福建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福建省绿色建筑技术重点实验室”,建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战略联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共享仪器设备,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我省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创新;开展科技服务,利用海西优势,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福建省海峡绿色建筑发展中心”,开展绿色建筑技术咨询、星级评价和建筑能效测评,促进绿色建筑推广。

(五)开展绿色与节能建筑材料的研发推广,着力培育建筑节能产业。

1、开展绿色与节能建材的研发推广。组织研发和推广墙体自保温体系、新型节能门窗、环保装修建材、保温隔热材料、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资源综合利用及绿色建材检测技术等一批新技术、新材料。

2、着力培育建筑节能产业。积极推进适用于南方地区的节能、安全、耐久性能好、综合造价低的节能材料与构件规模化应用,重点扶持自保温节能墙体材料、无机保温砂浆、节能门窗、遮阳、通风、园林绿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产品(构件)的产业化。

3、加快建筑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制定福建省建设领域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意见,细化扶持政策,培育节能服务企业。推动绿色建筑和民用建筑能效评价标识工作。

五、保障措施

建筑节能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综合性工作,对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保障本《规划》的顺利实施,必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强化组织领导,制定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培育节能产业,努力实现我省建筑节能 “十二五”期间的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各市县应按照《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规定,落实专门的工作机构,保障推动建筑节能工作必要的人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适应当前建筑节能发展要求。各地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市、县的建筑节能工作考核目标,加强对区、县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帮扶。加大与发展改革、财政、经济、科技、教育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力度,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和研究解决建筑节能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并落实建筑节能协调机制,努力形成内外联动的工作局面。

(二)实施经济激励政策,完善配套措施,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贯彻落实《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福建省节约能源条例》及相关政策法规,结合建筑节能工作的新形势,及时制定节能配套措施和相关优惠政策,不断完善适宜我省的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积极组织项目申报国家和省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建筑节能等试点示范,争取更多资金补助。逐步完善我省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化发展的经济激励措施,加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跟进、社会呼应的良好局面。制定合同能源管理配套政策,引导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走市场化的道路。出台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及超限额加价制度、节能考核体系等,加强建筑运行阶段的节能管理。

(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行政监管,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行政保障。

强制实施建筑节能标准,严格落实建设工程立项审批节能审查、规划方案节能审查、建筑节能设计施工图专项审查、节能分部专项验收及验收备案制度,切实保证建筑节能标准在设计、施工、验收阶段的有效执行。全面推广我省建筑节能设计专项说明、施工专项方案和监理细则示范文本,规范和提高各方主体建筑节能资料的编制和实施水平。严格建筑节能工程的质量监督,加强建筑节能检测能力建设,规范建筑节能实施过程中建设各方主体的行为。实施施工现场、商品房销售现场建筑节能信息公示制度,强化社会监督。推行专项检查制度,全面检查各地建筑节能工作完成情况和新建建筑工程实体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情况,加强对违反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项目的惩处力度。推行民用建筑能耗和节能信息统计报表制度,建立全省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和监测平台。

(四)深入宣传和培训,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发展建筑节能提供人才保障。

继续办好每年“6.18绿博会”,系统展示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利用各种媒体和节能宣传周、展览会和现场会,广泛宣传建筑节能意义及建筑节能工作,充分调动开发商、物业管理和业主各方面的节能积极性,形成各单位自觉执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和监督的氛围。倡导建筑资源节约理念,把建筑节能相关知识作为注册建筑师、结构师、建造师和监理工程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内容,提高建筑工程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节能专业素质。通过课题开发、技术推广、标准编制、技术交流、工程示范和“绿色建筑技术重点实验室”等途径,培养一支我省“产、学、研”相结合、高水平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科技研发队伍。

篇4: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的通知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部署,为加快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我们制定了《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

财政部 民政部 工商总局

2014年12月15日

附件

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广和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等有关要求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购买服务,是指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以及政府履职所需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和事业单位承担,并由政府根据合同约定向其支付费用。

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应当根据政府职能性质确定,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属于事务性管理服务的,应当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

第三条 政府购买服务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积极稳妥,有序实施。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探索多种有效方式,加大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力度,增强社会组织平等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能力,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形成改善公共服务的合力。

(二)科学安排,注重实效。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重点考虑、优先安排与改善民生密切相关、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的领域和项目,明确权利义务,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三)公开择优,以事定费。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坚持费随事转,通过公平竞争择优选择方式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的承接主体,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

(四)改革创新,完善机制。坚持与事业单位改革、社会组织改革相衔接,推进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放宽市场准入,凡是社会能办好的,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第二章 购买主体和承接主体

第四条 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以下简称购买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

第五条 党的机关、纳入行政编制管理且经费由财政负担的群团组织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以及履职服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按照本办法规定实施购买服务。

第六条 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以下简称承接主体),包括在登记管理部门登记或经国务院批准免予登记的社会组织、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应划入公益二类或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依法在工商管理或行业主管部门登记成立的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

第七条 承接主体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二)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管理和监督制度完善;

(三)具有独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制度;

(四)具备提供服务所必需的设施、人员和专业技术能力;

(五)具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六)前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记录,通过年检或按要求履行年度报告公示义务,信用状况良好,未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严重违法企业名单;

(七)符合国家有关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的要求;

(八)法律、法规规定以及购买服务项目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承接主体的资质及具体条件,由购买主体根据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结合购买服务内容具体需求确定。

第九条 政府购买服务应当与事业单位改革相结合,推动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事业单位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应按照“费随事转”原则,相应调整财政预算保障方式,防止出现既通过财政拨款养人办事,同时又花钱购买服务的行为。

第十条 购买主体应当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承担公共服务能力,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构脱钩。

第十一条 购买主体应当保障各类承接主体平等竞争,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对承接主体实行差别化歧视。

第三章 购买内容及指导目录

第十二条 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为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服务事项。政府新增或临时性、阶段性的服务事项,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应当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不属于政府职能范围,以及应当由政府直接提供、不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不得向社会力量购买。

第十三条 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制定本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的种类、性质和内容。

财政部门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应当充分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政府职能转变及公众需求等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第十四条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下列服务应当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

(一)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教育、劳动就业、人才服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服务、残疾人服务、优抚安置、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公共安全、公共交通运输、三农服务、环境治理、城市维护等领域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nlc202309031857

(二)社会管理性服务。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社会工作服务、法律援助、扶贫济困、防灾救灾、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流动人口管理、安置帮教、志愿服务运营管理、公共公益宣传等领域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三)行业管理与协调性服务。行业职业资格和水平测试管理、行业规范、行业投诉等领域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四)技术性服务。科研和技术推广、行业规划、行业调查、行业统计分析、检验检疫检测、监测服务、会计审计服务等领域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五)政府履职所需辅助性事项。法律服务、课题研究、政策(立法)调研草拟论证、战略和政策研究、综合性规划编制、标准评价指标制定、社会调查、会议经贸活动和展览服务、监督检查、评估、绩效评价、工程服务、项目评审、财务审计、咨询、技术业务培训、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后勤管理等领域中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六)其他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第十五条 纳入指导性目录的服务事项,应当实施购买服务。

第四章 购买方式及程序

第十六条 购买主体应当根据购买内容的供求特点、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按照方式灵活、程序简便、公开透明、竞争有序、结果评价的原则组织实施政府购买服务。

第十七条 购买主体应当按照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确定承接主体。

与政府购买服务相关的采购限额标准、公开招标数额标准、采购方式审核、信息公开、质疑投诉等按照政府采购相关法律制度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购买主体应当在购买预算下达后,根据政府采购管理要求编制政府采购实施计划,报同级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备案后开展采购活动。

购买主体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告购买内容、规模、对承接主体的资质要求和应提交的相关材料等相关信息。

第十九条 按规定程序确定承接主体后,购买主体应当与承接主体签订合同,并可根据服务项目的需求特点,采取购买、委托、租赁、特许经营、战略合作等形式。

合同应当明确购买服务的内容、期限、数量、质量、价格等要求,以及资金结算方式、双方的权利义务事项和违约责任等内容。

第二十条 购买主体应当加强购买合同管理,督促承接主体严格履行合同,及时了解掌握购买项目实施进度,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有关规定和合同执行进度支付款项,并根据实际需求和合同规定积极帮助承接主体做好与相关政府部门、服务对象的沟通、协调。

第二十一条 承接主体应当按合同履行提供服务的义务,认真组织实施服务项目,按时完成服务项目任务,保证服务数量、质量和效果,主动接受有关部门、服务对象及社会监督,严禁转包行为。

第二十二条 承接主体完成合同约定的服务事项后,购买主体应当及时组织对履约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依据现行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管理。

第五章 预算及财务管理

第二十三条 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应当在既有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购买主体应当在现有财政资金安排的基础上,按规定逐步增加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比例。对预算已安排资金且明确通过购买方式提供的服务项目,按相关规定执行;对预算已安排资金但尚未明确通过购买方式提供的服务项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转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

第二十四条 购买主体应当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专业咨询评估机构、专家等专业优势,结合项目特点和相关经费预算,综合物价、工资、税费等因素,合理测算安排政府购买服务所需支出。

第二十五条 财政部门在布置年度预算编制工作时,应当对购买服务相关预算安排提出明确要求,在预算报表中制定专门的购买服务项目表。

购买主体应当按要求填报购买服务项目表,并将列入集中采购目录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同时反映在政府采购预算中,与部门预算一并报送财政部门审核。

第二十六条 财政部门负责政府购买服务管理的机构对购买主体填报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表进行审核。

第二十七条 财政部门审核后的购买服务项目表,随部门预算批复一并下达给相关购买主体。购买主体应当按照财政部门下达的购买服务项目表,组织实施购买服务工作。

第二十八条 承接主体应当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台账,记录相关文件、工作计划方案、项目和资金批复、项目进展和资金支付、工作汇报总结、重大活动和其他有关资料信息,接受和配合相关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绩效评价。

第二十九条 承接主体应当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严格遵守相关财政财务规定,对购买服务的项目资金进行规范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加强自身监督,确保资金规范管理和使用。

第三十条 承接主体应当建立健全财务报告制度,按要求向购买主体提供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执行情况、成果总结等材料。

第六章 绩效和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要求,加强成本效益分析,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工作。

财政部门应当推动建立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及专业机构组成的综合性评价机制,推进第三方评价,按照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短期效果评价与长远效果评价、社会效益评价与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购买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资金使用绩效等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结果作为选择承接主体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三十二条 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的监督、审计,确保政府购买服务资金规范管理和合理使用。对截留、挪用和滞留资金以及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三条 民政、工商管理及行业主管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将承接主体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行为信用记录纳入年检(报)、评估、执法等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第三十四条 购买主体应当加强服务项目标准体系建设,科学设定服务需求和目标要求,建立服务项目定价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合理编制规范性服务标准文本。

第三十五条 购买主体应当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的全过程监督,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将承接主体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行为纳入年检(报)、评估、执法等监管体系。

第三十六条 财政部门和购买主体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以及预算公开的相关规定,公开财政预算及部门和单位的政府购买服务活动的相关信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除外。

第三十七条 财政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购买主体建立承接主体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行为信用记录,对弄虚作假、冒领财政资金以及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承接主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并列入政府购买服务黑名单。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篇5: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福建省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

闽政办〔2010〕169号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中央有关驻闽单位:

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将《福建省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〇年五月二十六日

福建省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

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大局,把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与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紧密结合起来,继续健全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加大公开力度,深化公开内容,丰富、优化公开形式,拓展公开层面,规范运作,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加大财政性资金公开力度,提高社会公共资金公开透明度。

(一)稳妥有序地推进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认真贯彻《预算法》及其实施办法,以政府预算、部门预算、预算执行、财政转移支付等内容为重点,公开经人大审议通过的政府预算、决算报告及预算、决算表,并做好财税政策和预算执行情况解读工作。按照今年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不断完善向社会公开预算的主体、范围和要求。(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

(二)确保行政事业性收费公开透明。健全收费公示、持证收费等制度。优化行政事业性收费发布平台,完善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公开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主体、收费依据、收费范围、收费对象、收费情况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凡发生变更的收费项目,变更后应及时向社会公开。(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物价局、各设区市政府)

(三)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信息透明度。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依法向社会公布国有资产状况和国有

资产监督管理工作情况。公开出资企业生产经营总体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营业绩考核总体情况,公开出资企业国有资产有关统计信息等,提高国有资产信息透明度。(责任单位:省国资委、各设区市政府)

(四)进一步增强政府采购公开透明度。完善政府采购信息公告制度,及时规范发布政府采购信息,主动公开有关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政策、集中采购目录、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和公开招标数额标准,公开政府采购招标业务代理机构名录,招标公告及更改事项、邀标资格预审公告、评标结果、中标公告等招投标信息,公开政府采购有关投诉处理、考核结果等监管信息,公开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供应商不良行为记录名单等。完善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平台,健全单一来源采购公示制度,推动政府采购过程公开透明。(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各设区市政府)

(五)建立住房公积金公告制度。公开省、市住房公积金法规政策和管理措施,以及全省住房公积金缴存与使用主要业务指标。公开各设区市住房公积金年度归集、使用计划、计划执行情况以及年度财务报告(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依托住房公积金业务处理信息系统和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网站,不断优化公开的程序和方式,方便缴存职工和单位查询与自身相关的公积金缴纳使用情况等。(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各设区市政府)

(六)公开彩票公益金筹集、分配和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告福利、体育等彩票公益金的年度筹集、分配和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公益金使用效益。(责任单位:省民政厅、省体育局、省财政厅)

(七)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信息披露制度。公开省、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享受待遇人数及基金收支运营情况,定期披露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业务经办流程以及社会保险违规违纪典型案例的处理以及整改情况等。(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各设区市政府)

二、加大规划及政府投资项目公开力度,促进行政审批公开透明。

(一)公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信息。公开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和计划表,公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重要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等各类规划,以。加大产业、能源、生态、旅游、教育、卫生、信息化等专项规划的公开力度。根据《统计法》,加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统计信息的公开力度。(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统计局、省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

(二)增强政府投资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透明度。把公开透明的要求贯穿于投资项目管理、运营的全过程。及时发布我省政府投资的重点投向等情况。建立重大建设项目公开制度,公布年度重大建设项目计划及其实施进展情况,公布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进一步加大国有土地“招拍挂”相关信息的公开力度。(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

(三)推进行政审批过程透明和结果公开。公开行政审批项目名称、办理依据、办理条件、申报材料目录、办理流程、收费标准及依据、办理时限、受理部门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并按规范格式编制和实时更新,方

便公众办理。公开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社会团体、咨询公司、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组织等参与审批、监管的情况。依托行政审批办事平台,实现各审批环节信息的全程透明、全程监督。公开行政审批效能监察报告,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促进行政审批效率的提高。不断扩大审批结果公开范围,加大房地产开发、动拆迁、规划、环保、卫生等行政审批结果向社会公开的力度。(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监察厅、省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

三、加大政策公开力度,完善政策发布解读机制。

(一)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在制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公共政策过程中,应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途径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并及时答复公众咨询,推动公众积极有序参与。(责任单位:省政府各部门、省法制办、各设区市政府)

(二)进一步加大政策公开力度。及时公开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产业政策和重要事项,主动发布住房保障、促进就业、旧区改造、教育改革、医疗卫生改革等相关政策。对涉及民生、专业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定等,及时通过方便公众的途径进行政策解读,推动政策落实。(责任单位:省政府各部门、省法制办、各设区市政府)

(三)加强政策执行情况公开。及时关注社会各方对政府政策实施情况的反应,为推进政策实施和完善提供依据。加大重大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信息公开力度,积极探索重大政策评估报告公开机制。(责任单位:省政府各部门、各设区市政府)

四、加大公共服务类信息公开力度,提高公共信息质量。

(一)积极推动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根据《条例》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单位)的要求,积极推动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及学校、医院、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环保、公共交通等公共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公开。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价格、质量、服务等要素,重点公开收费标准、办事结果、监督渠道等内容。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各行业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的实施办法或细则,使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不断规范化、制度化。(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监察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厅、省环保厅、省人口和计生委、省电力有限公司、各设区市政府)

(二)加强与政府管理相关的公共信息公开工作。主动公开企业营业执照信息、年检信息等,依据相对人请求,公开企业注册登记等相关信息。公开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及时通报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的相关监督检查情况。同时,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及时公开相关安全生产事故处理情况。(责任单位:省工商局、省监察厅、省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

(三)积极推进依法行政类信息公开。公开行政机关职责、内设机构、职权目录和权力运行流程图以及调整、变动情况。积极开展行政处罚类信息公开实践,公开行政裁量基准制度及相关规定,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及时公开本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状况,包括制定和执行重大行政决策、制定发布规范性文件、实施行政许可依据、条件等。推动政风行风测评结果向社会公开。(责任单位:省监察厅、省法

制办、省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

五、不断拓展政府信息公开渠道。

(一)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的第一平台作用。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电子平台建设,完善各级专栏的信息共享机制,丰富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强化公众参与功能,充分发挥政府网站与公众交流沟通的“桥梁”作用,认真了解、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扩大公民参政议政的范围。(责任单位:省政府各部门、各设区市政府、省经济信息中心)

(二)进一步构建多样化的公开渠道。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政府新闻发布体系,及时发布和解读公众关注度高、公益性强、涉及面广的重要政策等政府信息。充分发挥政府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电子政务外网、公共服务平台等媒体渠道的作用。继续提升档案馆、图书馆等各类公共查阅点、政府公报、短信平台、电子信息屏等现有公开渠道的服务水平。根据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对政府原有各类热线进行功能升级,提高各类政府服务热线的服务水平。探索与公共服务平台相结合的其他公开形式,因地制宜,方便公众查阅和获取政府信息。(责任单位:省政府新闻办、省文化厅、省档案局、省通信管理局、省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省经济信息中心、各设区市政府)

(三)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向基层延伸。因地制宜地建立并扩大社区、农村政府信息平台建设,依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现有资源和设施,多形式地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为公众就近及时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责任单位:省农办、省政府有关部门、省通信管理局、各设区市政府)

六、夯实工作基础,建立政府信息公开长效机制。

(一)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各市、县(区)、各部门要落实《条例》赋予的职责任务,切实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确定分管领导、明确工作机构,充实工作人员,保持队伍稳定,保障必要工作经费。各设区市政府、县(市)区政府及社会关注度高的省政府部门应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建立切合实际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会议制度,加强工作推动力度。(责任单位:省政府各部门、各设区市政府)

(二)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功能,统一规范政府部门公开政府信息工作规则,规范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发布主体、内容、形式、范围,以及依申请公开接收、答复、提供等环节。省政府各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系统工作的指导,制定本领域信息公开细则,规范、有序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责任单位: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

篇6: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的通知

闽国土资综„2011‟193号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

《福建省村庄地籍调查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设区市国土资源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环境与国土资源局,闽清县、永春县、石狮市、福安市国土资源局:

开展村庄地籍调查,建立村庄地籍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进一步探索村庄地籍调查工作方法,现将《福建省村庄地籍调查试点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各试点单位要认真按照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尽快制定实施方案,落实相关措施,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试点中的情况,请 及时与省厅地籍处联系。

二○一一年八月四日

(此件不予公开)

主题词:国土资源 村庄 地籍调查 通知

抄送:厅领导、有关处(室)、省土地登记中心、存档。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

2011年8月9日印发

福建省村庄地籍调查试点工作方案

根据《福建省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方案》(闽国土调查办[2007]10号),为保证我省村庄地籍调查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本试点工作方案。

一、目的意义

开展村庄地籍调查,全面查清村庄内部土地利用和权属状况,确定每宗土地的位置、界址、面积、地类等,不仅是建立地籍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满足日常土地管理的需要,而且是贯彻落实2010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强化农村土地产权管理,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二、试点单位 闽清县塔庄镇饭洋村 永春县五里街镇大羽村 石狮市蚶江镇厝仔村 福安市(村庄待定)

三、调查范围和工作任务

(一)调查范围

1、以行政村界线作为调查工作线,以土地权属界作为最终调查成果。

2、以村庄内部连片居民点为主要调查区开展地籍调查;对村庄内部连片居民点以外的其他土地(不含林地)开展地籍测量,为今后农村土地登记发证提供基础图件。

(二)工作任务

1、收集整理已登记宗地档案资料,对土地登记档案和土地登记卡进行扫描。

2、开展地形图测量或利用已有大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正射影像图制作地籍调查工作底图。

3、以宗地为调查单元逐宗开展调查,查清村庄内部每宗建设用地的位置、权属、界址、面积、地类等。

4、编绘地籍图、宗地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

5、汇总统计村庄连片居民点内土地利用现状有关数据。

6、按照国土资源部《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要求,建立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

四、工作依据

(一)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6号)

3、《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4、《土地调查条例》(国务院令第518号)

5、《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

6、《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若干规定》(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国土[籍]字第26号)

7、《福建省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

8、《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7号)

9、《土地登记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0号)

10、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二)技术依据

1、《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原国家土地管理局TD 1001-93)

2、《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国土资发„2001‟359号)

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国土资源部TD/T 1014-2007)

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5、《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补充规定》

6、《福建省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方案》(闽国土调查办[2007]10号)

7、《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1015-2007)

8、《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16-2007)

9、其他有关技术规范

五、技术方法

1、村庄内部连片居民点及其以外的零散宅基地及其他建设用 地,采用解析法按照1:500-1:1000比例尺开展地籍测量,界址点点位中误差±7.5cm,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15cm。

2、村庄内部连片居民点以外的农用地(不含林地)采用1:2000比例尺开展地籍测量,界址点点位中误差±10cm,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20cm。

3、村庄地籍调查可采用全国统一坐标系统,也可采用地方坐标系统;高程基准根据已有高程基准情况确定。在已有数字化地形图的基础上编绘地籍图,一般采用原图的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各地也可根据需要进行坐标转换。

4、调查区已有大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的,应对其精度和现势性进行全面检核,满足地籍调查要求的,可作为权属调查工作底图。通过对少量新增地物、变化地物进行修测、补测,再利用权属调查(或核实)和界址点测量成果编绘地籍图,并形成调查成果。

5、调查区没有图件的,应按地籍测量精度要求进行测量,形成工作底图,再利用权属调查(或核实)成果编绘地籍图,形成调查成果。

6、逐宗地开展已登记宗地的权属核实,填写土地权属核实表。土地权属核实表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权利人姓名或名称、土地坐落、地籍号、土地权属性质、地类、面积、地上建筑物情况、核实情况说明、处理意见、备注等。对权属、界址、地类及面积 发生变化的,应将核实结果在土地权属核实表中注明并说明变化原因。经核实原登记结果发生变化或存在错误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及时进行变更。界址发生变化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还应组织相关土地权利人到现场重新进行指界。

7、对未登记的宗地,按初始地籍调查的要求进行权属调查,填写地籍调查表。不符合土地初始登记条件的宗地,要预编地籍号,逐宗调查土地使用者、四至、地类、面积及未登记原因(如违法用地、擅自扩建、存在土地权属纠纷等),并将调查情况以街坊为单位、以宗地号为顺序汇总表成册,方便查阅和管理。

8、在农村土地调查“两个核实”的基础上,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已明确权属的国有土地和飞地是否剔出进行复核。

9、原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时,以国有河流、公路中心线作为村界的,应重新确定土地权属界,并在集体土地中相应扣减国有河流、公路面积;同一所有者的集体土地被河流、公路等线状地物分割,原登记时未划分宗地分别登记的,本次调查可不再划分宗地。

10、土地权属争议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暂时无法调处的,可将争议土地单独划宗,制作《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并登记造册。

11、村庄内部连片居民点以外的农用地不进行土地权属调查、地类汇总和数据库建设。

六、试点成果

1、村庄地籍调查技术方案、技术设计书;

2、地籍调查表或权属核实表(含宗地图、解析界址点成果表);

3、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原始记录、控制点网图、平差计算资料及成果表、细部测量原始记录;

4、未登记发证宗地汇总表;

5、村庄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农用地地形图;

6、新旧地号对照表;

7、村庄连片居民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汇总表、村庄地籍调查数据汇总工作报告;

8、村庄地籍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报告;

9、村庄地籍调查技术总结、工作总结;

10、地形图测绘验收报告(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站)或地形图修补测验收报告(县级国土资源局);

11、自检报告、预检报告;

七、组织实施

(一)进度安排

1、工作准备:2011年7月15日至9月30日。各试点单位成立试点工作小组,编写技术方案、技术设计书,准备试点所需有关图件、资料,确定作业队伍,进行人员培训等工作。

2、地籍调查:2011年10月1日至2012年1月31日。开展地籍测量和权属调查或核实,查清每宗非农建设用地的位置、界址、面积和地类,编绘各类图件。

3、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2012年2月1日至3月31日。检查和整理调查成果资料,录入图形数据、属性数据和档案数据。

4、验收阶段:2012年4月1日至4月30日。各试点单位自检合格后,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人员对试点成果进行验收。

(二)工作机构

试点县、市国土资源局成立村庄地籍调查试点工作小组,成员由县、市国土资源局分管领导、地籍科、土地登记站、试点村领导、国土资源与环境协管员等组成,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调查工作。国土资源部门应加强与作业单位的沟通协调,明确具体调查任务和要求,以及各自职责与分工。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及已明确权属的国有土地和飞地是否剔出的复核、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权属调查(或核实)过程中需要进行权属认定及指界等工作必须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开展。

(三)经费保障

上一篇:大一上学期团支书工作计划下一篇:励志文章:生存没有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