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意识淡薄方面

2024-05-16

党员意识淡薄方面(精选8篇)

篇1:党员意识淡薄方面

党员意识淡薄的现象及原因

目前,部分农村党员党员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弱化,政治热情退化。

2、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弱化。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党员把光荣感异化为“面子”和“身价”,异化为一种索取的权力和要价的“砝码”;有的党员则把缴纳党费视作“背时”、更乐于亮出的是这个身份、那个称号。与之相伴的是,有的党员忘却了对党组织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3、党员的宗旨意识、奉献精神弱化。有的党员在工作中沾轻怕重,只想别人多为自己服务,不想多为他人服务;取得一些成绩,就想得到组织的“回报”,遇到一点困难,就回避退缩,或者怨天尤人;在个人的名和利上,斤斤计较,就是占不了便宜,也决不肯吃一点亏,否则就耿耿于怀、消极以待,甚至向组织吵闹;即使属于正常的政策执行,只要觉得与自己的利益愿望有距离,就会以各种理由规避或“变通”。在这些党员头脑里,“不贪不占”就是党员的标准,而“牺牲奉献”只是“过时的”口号。党员意识淡薄的原因,从社会环境分析:一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新发展,西方文化在我国影响了部分党员的理想信念;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负面影响导致一些党员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发生扭曲。三是在深化改革中,一些党员因为遇到个人具体困难和矛盾而对党产生疏离甚至怀疑。从党的状况分析:一是老党员的不断减少、青年党员和新党员的不断增加,其“代沟”效应会影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继承弘扬;二是党内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和滋长,一些党组织和党员的形象受到损害,有的党员的光荣感因此而逐渐淡漠,有的党员对党和党的事业失去信心;三是一些党组织治党不严,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抓得不紧、不实,党的工作方式方法和党建的制度建设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致使一些党员得不到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党员队伍的素质下降。党员意识淡薄的上述原因,是从客观的环境和条件方面而言的。事实上,同样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对不同的党员个体所产生的影响,是极不相同的。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仍然以强烈的党员意识,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有极少数党员因为丧失了党员的基本条件而被清除出党。这说明,党员意识淡薄的原因,还必须着力从主观方面探寻:有的虽然在组织上加入了党,但入党的动机不纯,党员应有的思想根基并不扎实;有的原本有较好的党员意识,但在市场经济大潮和形形色色的文化思潮的旋涡中,动摇了精神支柱、迷失了追求方向;有的不愿下功夫学习钻研科学理论和党的文件,把学习看作额外负担,长此以往,党员的意识也就日渐淡漠;有的尽管看了很多文件,学了很多理论,懂得不少原理,但缺乏改造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自觉意识,很少与克服自己看事物、想问题、做事情中形而上学的思维缺陷相联系。

篇2:党员意识淡薄方面

农村党员队伍存在最大问题是党员意识淡薄,缺乏奉献意识,在加强管理的同时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党员的政治经济待遇,另一方面是否考虑建立党员退出机制。

篇3:党员意识淡薄方面

关键词:村两委,法律意识,法制建设

一、“村两委”在新时期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 农村基层民主与各项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村两委”作为最基层的组织, 担负着重大的责任。随着《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和实施, 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 (即“村两委”) 的关系得到基本的规范, 农村基层民主与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 有效传达农民在社会发展中的需求和遇到的问题, 同时组织村民发展经济带动农民致富。另一方面, 协助上级领导宣传开展国家政策等各项工作, 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具体表现在:

1. 民主法治不断健全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 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 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 依法建制, 以制治村,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 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同时, 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 民主法制不断健全, 基层民主也进一步加强。

2. 农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国家的普法宣传在“村两委”组织和宣传下, 农村的法律知识丰富、法律意识有所增强。普法教育在农村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有资料显示, 90.2%的农民有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认为书籍报刊能丰富其法律知识, 学习法律知识对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很有用。

3.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也为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土壤。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逐步扩大, 文化教育事业重视, 也为其法律意识的增强提供了保暖的外衣。

(二) 村两委在农村治理中发现的问题

然而, 在农村治理实践中, 出现的空巢家庭、留守儿童和村干部作风差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 从侧面反映了农村基层存在的问题, “村两委”的法律意识亟须加强, 才足以应对当前出现的农村社会问题, 推动农村基层法制化进程。

2012年12月5日, “4个老婆10个孩子彰显村主任的能耐”这样的标题新闻出现在了各大新闻网络, 引起了大家对于村两委的反思:村党支部哪去了?在山西省某市XX村, 身为区人大代表的原村民委员会主任李某, 竟有4个“老婆”, 共生育了10个子女。证据显示, 其中3个“老婆”和9个子女的户口都落在了村里。村委违法违纪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 既有主观上的因素, 也有客观上的原因;既有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 也有制度不健全、查处不到位等管理中的疏忽。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村干部接受廉政教育和法制教育相对较少, 法律意识淡薄, 思想道德水平较差, 政治素质不高, 贪占心理和侥幸心理严重。二是对用权缺乏有效监督, 村干部权力过于集中, 常集领导决策权和资金支配权于一身, 大小事情自己说了算。比如擅自终止承包合同。“村务合同法治化”。通过签订合同提高了农村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村民们法制意识增强了, 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通过签订合同, 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但是, 村两委在自身利益与村民利益的天平上倾向自己, 擅自终止, 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学法的积极性, 法律意识可想而知。

二、“村两委”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 传统道德观念根深蒂固

在农村, 由于缺乏法治的经济基础, 法律进入农村和在农村的传播更多地表现为蛮横的移值和强制的灌输, 即普法活动大多是灌输式教育。这样被传播的法律势必是无法与农村实际完美结合。在农村, 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封建礼教、宗族观念等依然还是农民判断是非善恶的重要标准。这与农民的素质水平和现实环境相符, 因此, 农民更多愿意接受其道德约束, 而不是服从法律。

“村两委”最直接的服务对象就是广大农民, 也就是说, 一方面, 广大农民法制意识的缺乏制约了“村两委”法律意识的成长。“村两委”在处理村务纠纷时, 需采取农民能接受的方式, 另一方面, “村两委”成员根植与农民, 自身法律意识欠缺, 传统道德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新农村出现的“村霸”“贿选”等现象, 其根源主要还在于封建宗族制度, 以宗族道德制约人们的现代政治生活。

(二) 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

有资料显示, 离城市越近, 交通越方便, 经济越多样化, 农民越富裕的乡村, 村民的法律意识也相对较高, 法治的进程也相对较好。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 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 因此, 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 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 由于包产到户以家庭为单位的宁村经济发展, 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 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人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

(三) 现代法律知识仍然缺乏

村委班子的成员大多来源于本土农村, 成长与上世纪, 受教育机会少, 文化程度不高。据调查, 大部分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及以下。首次法律教育的基础薄弱, 二次教育的吸收能力收到限制。调查中发现, 即便普法不断, 一些村干部知道有这么一部法, 但是对其内容和法律解释、法律适用等并不清楚。运用法律的过程中, 也可能造成法律误解。当前,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迫切需要“法律”武器解决和规范农村常见问题。村两委作为农村最基层的组织, 村两委法律意识的多少, 直接决定了其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 农民切身利益是否能收到维护。

近年来, 外出务工人员增多, 农村出现了空巢家庭等问题, 青壮年外出务工, 留守农村的大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这种现象在经济落后的偏远农村更复杂。村两委毋庸置疑, 是由年长有威望的族亲人担任。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 16—50岁的农民工占84.9%, 其中16到40岁的农民工占59.3%, 这样一来村两委成员偏老龄化, 法律知识欠缺, 法律意识较弱, 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四) “村两委”监督体系不健全

新农村建设要求健全基层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以扩大有序参与, 推进信息公开, 加强议事协商, 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 拓宽范围和途径, 丰富内容和形式, 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然而, 目前, 村民自治过程中, 对“村两委”监督体系不健全, 影响较小, 尤其是经济资源发达的农村地区, 监督体系的涣散, 从村民自治组织内部扩散开来。由于地方势力阻碍, 地方政府始终无法完全推进财政公开制度, 村务公开不及时, 财务不全面, 无明细账等。

另一方面, 司法与行政权力相依附。在农民根深蒂固的观念中, 有对行政权力的害怕和对上级的绝对服从, 以及对权力的崇拜的心理意识。他们认为, 一旦触碰村两委会引火烧身, 害怕村两委利用司法打击报复。也使农民对法律怀有失望情绪。同时, 农民遇到纠纷需要申诉时, 手续繁琐, 渠道不畅, 上诉成本较高, 农民无法承受, 制约了农民自身对村民自治组织“村两委”的监督。

另外, 某些司法人员与行政人员往往会因“人情”“官官相护”等残余思想包庇“村两委”, 使得监督体系张开了一缺口。

村级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不仅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且有的引发了群众集体上访, 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有效预防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发生是新形势下维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定和构建和谐农村的需要。因此, 在坚持依法依纪打击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同时, 更要主动做好村两委干部的法律意识工作, 首先要加强教育, 使其不想违法违纪;其次要强化监督, 使其不敢违法违纪;最后要重视预防惩处, 使其不会违法违纪。在国家大力加强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 我们必须要加强基层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 加强基层的反腐倡廉工作, 这是时代的需要, 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也是社会长治久安、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篇4:安全意识淡薄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事故一:某电厂职工刁某在拆除380V直流电焊机电源线中间接头相线的过程中意外触电,经抢救无效死亡。刁某已参加工作10余年,一直从事电气作业并获得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书,只因在本次作业中安全意识淡薄,在拆除电焊机电源线中间接头时,未检查确认电焊机电源是否已断开,在电源线带电又无绝缘防护的情况下作业,导致触电。刁某低级违章作业是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事故二:某厂维修工孙某发现正在运行的4号皮运机皮带跑偏,于是便用扳手去调整。经修理调整皮带不正,这时孙某又发现4号皮运机被动轮沾有钡饼料,便用左手去掏,结果被运行的皮运机皮带将手臂卷入辊中,造成左上臂中间断开伤残。孙某安全意识不强,在设备运行的情况下,用手代替工具违章操作,是造成这事故的主要原因。

以上这两个事故是从安监部门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中,汇编的一些事故案例中选摘的,看后不由觉得心情沉重。因为这些事故,都是由于职工安全意识淡薄等主观因素引起的,只要稍加注意就能避免,但是事故却依然发生了,最终给国家、集体的财产造成损失,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不幸。而据资料表明:由于生产组织者、操作者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态、单纯凭经验盲干及操作不当等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率约占60%以上。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它警醒着安全生产管理者对此要有足够地重视,因为发生安全事故已不仅仅是由现场隐患等外部客观因素引起的,更多地是由于安全意识淡薄这类内部主观原因造成的。可以说,职工安全意识淡薄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重大安全隐患。

那么,如何才能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更有效地预防、减少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还是要通过加强安全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从而在工作中确实做到主动防范、积极防范。另外,在进行安全教育时,还要尽量让安全教育显得生动、形象、有效,以期能够让安全知识、安全意识真正入脑入心。为此,笔者建议在进行安全教育时,应采取让职工更能听得进去,接受得了的方式进行。比如,“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把本单位出现的违章行为及造成的后果,汇编成集,在安全会议上与职工共同剖析事故成因,实施例证教育,促使职工在工作中有意识地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或者可采取现场实践操作演练演习的形式,假设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故意外,提出一些快速处理方案,示范正确操作方法,让职工现场学习马上实践,及时纠正错误行为,引导遵章作业,可以肯定这个过程会在职工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在以后实际生产中如果再遇到类似情况,职工就会很自然地用所学过的知识来处理。最后,笔者衷心地希望,每位职工在生产作业中,都能保持较高的安全意识,熟练掌握必要的安全操作技能,让实现安全生产、保障生命健康的愿望不再落空。

篇5:党员意识淡薄方面

根据此次专题民主生活会部署,在认真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党规党纪等原文原著的基础上,按照总书记关于“四个对照”、“四个找一找”的要求,认真检视剖析自己党员意识、担当作为、服务群众、遵守纪律、作用发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根源,进一步明确整改和努力方向。现结合工作和思想实际,将个人检视剖析情况汇报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党员意识方面。

多年来,我能够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但认真对照反思,一是一是还存在政治站位不高、政治敏感性不强的问题,如有时对个别同志的不当言论、不当行为批评不力,态度不坚决等;二是二是有时在党的组织生活方面落实得还不够好,没有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三是三是对入党誓词的理解有时仅停留在字面,时刻以入党誓词检视思想和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还不够强;四是四是对基层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时回应不够及时,服务不够到位,解决不够彻底,没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体现出来;五是五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学活用不够,理论联系实际不紧密,还不善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观察、分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等。

(二)担当作为方面

1.有时存在“重部署、轻落实,重形式、轻实效,重宏观、轻微观”的现象,有些部署停留在会议、文件层面上,督促落实不够,推动工作的力度有待加大。落实过程中缺少“钉钉子”精神,导致一些决策落实的效果不好。

2.担当意识、担当能力还远远不够,与我们所肩负的责任有很大差距。有时光考虑官难做,考虑困难多、考虑客观多,缺少了应有的担当。在工作中有“软怕躲退”的现象,对矛盾不敢触及、怕担责任,对问题不敢批评、怕丢选票。

(三)服务群众方面

1.调研不深入、走马观花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为了调研而调研,主动调研的少,调研中到项目工地多、到部门村组少,找干部多、找群众少,听汇报多、看实地少,看“门面”较多,看“后院”较少。同时,事先打招呼、“被调研”现象普遍存在,走的路线、看的点、见的人、听的话一般事先作了安排。

2.群众观念不强,没有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习惯于在办公室想事做事,习惯于常规式、本本式地工作,有时深入基层不够,与群众、职工交流,更多是讨论工作上面的事情,真正沟通思想的少,了解面上情况多、发现深层次问题少,对重点工作研究多、对群众及服务对象切身利益关心不够。文会会风有待进一步精简,“文山会海”现象一定程度存在。

(四)遵守纪律方面

1.规章制度落实还不严。缺乏对党章准则条例等的系统研学,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还没有完全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党内生活方面,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深入,以普通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会检讨自我还不够主动。

2.能够严格遵守党的组织制度,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但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还不够强,习惯就事论事,不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比如,对身边同志的一些不当言行,缺乏斗争精神,认为无碍大局、无关紧要,不能挺身而出严肃地给予批评和纠正。再如,平时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不够,只注重从工作上提要求、定任务,而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措施乏力。

(五)发挥作用方面

1.对党员的八项义务虽然知道但没有完全做到,在践行入党誓词上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在党费的缴纳上不主动不自觉,存在等人催收、不能按月及时缴纳的问题。再如,有时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够。

2、对照党员干部六项基本条件,大部分都能做到,但还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在调查研究上存在不经常不深入的问题,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再如,在抓工作中缺乏顶真碰硬的担当精神,思想上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惰性心理,作风上偶然还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现象。

二、原因剖析

(一)宗旨意识有所淡化。工作上有畏难情绪。在矛盾和困难面前,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对缩小发展差距、推动跨越发展的勇气不足,敢于担当的精神有待提升。听取群众意见不充分。在面对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面对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时,总担心处理不当会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因此在协调处理时畏首畏尾、顾虑太多,导致过于注重走程序,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不充分,致使部分群众反映事项办处不及时。

(二)政治意识有所淡化。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敏锐性不强。讲政治的具体能力不够高,对社会上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见怪不怪,对不健康甚至有损党的形象的一些灰色思想,观点见怪不怪。狠抓落实,勇于担当意识不足,部分工作仍存在拖拉现象,少数部门庸政懒政之风未灭。大部分班子成员都来自农村,基本上都是从基层一步一步走上来的,但随着工作环境的变化,逐步淡化了对党和人民忠诚的政治意识和宗旨意识。

(三)理想信念不牢。存在以上的问题,根子在于放松了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自认为长期受党的教育培养,理想信念是坚定的、党性修养是牢固的。时间久了,对政治理论学习看的轻了,没有真正入心入脑、触及灵魂,没有真正做到深学、细照、笃行,致使思想蒙了灰尘,考虑个人得失多,考虑大局少。

(四)自我要求不严。随着职务升迁,生活水平的提高,放松了自我要求,降低了自律标准,淡薄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意识,认为只要原则上不出事,就没有事,满足于不违规、不触线、不出事。认真反思,主要是自我要求不严、自律意识不强、防微杜渐不够。

三、整改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是党员干部补钙壮骨、固本培元的基础工程。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筑牢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根基,推动党员干部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的要求转化为思想自觉、党性观念、纪律要求、行为规范。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听原声、读原文,悟原理”。通过专家宣讲、研讨交流、微党课等形式,使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和灵魂,掌握精髓、深领要义、学以致用,切实落实到推进国际化中等发达城市建设和美丽、幸福、创新、智慧、和谐建设的具体行动上来,在实践中深化理解,以理论上的清醒,行动上的一致,做到政治方向坚定。

(二)严守纪律和规矩。坚决做党的利益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坚定捍卫者,高度自觉遵守党章党规,践行宗旨维护核心。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讲团结不讲“一团和气”,不当“好好先生”,面对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面对各种歪风邪气,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碰硬,敢于拿起斗争的武器。牢固树立“听党话、跟党走”的铁律意识,牢记党的宗旨、党的立场,自觉与党站在一起、保持一致,真正做到“是非面前不含糊,考验面前不动摇”,用坚定的政治信念汇集弘扬爱党、信党、为党、护党的浩然正气。

(三)勇于担当重担。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新时代艰苦奋斗的极端重要性,并使之转化为个人的坚定意志和自觉行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到夙兴夜寐、勤奋工作。无论在成绩面前还是在困难面前,领导干部都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继承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永远把艰苦奋斗精神作为前行的精神力量,使之代代相传。

(四)坚决反对“四风”现象。把“持续动真格”当作常态,没有半个台阶可下、没有一点面子可留,从小处入手,刹住歪风邪气,破除沉疴痼疾。要徙木立信、以上率下,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抓具体、补短板、防反弹,重点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使党员干部知敬畏、人民群众有信心。对不收敛不收手不知止、仍然顶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党员干部,一律从严处理,持续释放越往后对“四风”问题盯得越紧、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

篇6:大学生法律意识观念淡薄探究。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也是公民、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权威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不高。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考应付,缺乏基本法律知识,法制观念淡薄。容易出现违法犯罪问题,却全然不知的情况。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舆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较低,这是个很特殊的情况。

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应付了事,大多数学生重学分,对法律缺乏认识,认为不偷不抢就不会犯法。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学时有限,在短短的几十个课时的时间内要学生吸取知识,并为自身所用这是很不现实的。

(二)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法律认识有偏差。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

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造成淡薄的法制观念,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中国青年研究》中有这样一组调查数据,对象是某高校三年级的大学生,他们对于“如果你涉及到诉讼,你对法律的公正裁决”表示有信心的占35.1%,而58.1%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有6.8%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没有信心。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回答“不太平等”的占第一位为79.7%,“不平等”的占第二位12.8%,认为“平等”的占9.5%。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同时,一些学生损人利已,不懂得对他人权利的尊重,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三)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

时至今日,大学生犯罪问题已呈现上升趋势,据中国犯罪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占整个社会的17%。我们知道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知道民法、刑法等,但却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现在知道了,自己很后悔。如此可见,刘海洋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对法律认识出现了偏差,造成了肆意伤害狗熊却不以为是触发法律的行为。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整体还很低,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多数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导致了行为认识出现偏差作出违法的事情。有的大学生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的时

候采取了过激的方式报复,如马加爵一案。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因此,高等院校高度在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对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加强综合管理,高等院校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治理社会的治安环境问题,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能治本的。因此,要从根本上抓起,就具体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高度重视及各种有关法律方面的宣传。我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应营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学校环境。

高等院校的管理应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在学校的环境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应做到:首先,应从“依法治校”开始,因为一个学校的“法治”状况直接影响对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效果。高校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日常管理中,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照章处理,决不因人而异、因人而改,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高校除了理论上的依法治校,更应注重“依法治校,以法育人”等法律宣传。让学生置身环境中,了解体会到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二)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提高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北京大学精神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16%至25.4%的有心理障碍,尤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为主。当今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而不良情绪源自于家庭、社会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低下,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家庭过高的期望值与自身能力差异所产生的压力,有的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使他们有可能通过犯罪的方式而释放出来。

高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心理卫生知识、性知识、性道德的学习,全面认识自我,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其次,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业务来引导大学生开发潜能、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和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具有较强调节心理的大学生,从而抵制不良习俗的侵蚀,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篇7:关于冬季停工安全意识淡薄检讨书

尊敬的各位领导:

你们好:针对201X年12月X日我项目出现的安全责任未落实,管理人员未做值班巡视记录。在这里,对我们项目管理的工作失职、疏于监管含愧疚心情,首先作为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我们的职责在于抓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抓好工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我们在工作上的失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主观方面疏忽,没有很好的履行职责所致。我们这样的工作失误,给领导以及整个XX集团造成了很大不良的影响。在此,我们向领导同志表示深深地歉意。并郑地说一句:非常抱歉,我失职了!

针对本次事件在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执行规章制度不坚决、不认真,施工现场混乱,警卫安全意识不强责任心不够等问题,对照我项目在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查找和分析,深感我项目的安全行为离“安全第一”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安全第一的思想还没有牢固树立,安全责任意识淡薄,安全责任未落实,及项目管理的问题。对事关安全问题不够敏感。对相关安全文件、通知通报、典型事故案例学习不到位,没有针对季节性问题,细致的、逐项的查找自身存在的安全隐患。

应集团及分公司领导决定做出以下整改:

1.对于我项目值班警卫实施双人上岗分段巡查制度,轮流巡查现场,24小时内都有值班人员。对外来人员应询问清楚事由并做好记录,不得擅自离岗。2.落实各项制度,做好项目人员巡查记录。从思想上端正工作,要求每个人严于律己,各尽职守,由集团公司巡查,分公司检查,项目自查,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3.值班人员生活取暖的炉具与住处进行隔离从而达到杜绝煤气中毒的目的。严格落实冬季警卫取暖制度内容要求,对用电取暖及炉具取暖进行整改工作。

篇8:浅析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淡薄

摘 要:生命危机意识是指人类在主观上有意识地关注或警惕不利于生命自身或危及生命自身事态的一种主体自觉。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生命危机警觉程度不高、生命危机防范意识薄弱、生命危机应对能力较差,这里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在解决途径上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参与的体系形成教育合力,强化社会管理、加强学校教育、重视家庭责任、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

关键词:生命;危机意识;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108-03

我们已经进入经济和技术都高度发达的时代,危机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物。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祸,其影响的广度、持续的久度、危害的烈度都大大的超过以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还是秉承着危及生命的事件只会出现在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上,根本不会降临在自己身上的态度。生活在“象牙塔”里大学生更是抱有此种侥幸想法。校园事故发生的频率居高不下,就是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淡薄最有力的印证。研究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淡薄的表现,分析其原因,找到解决的途径成为一项紧迫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淡薄的主要表现

生命危机意识是指人类在主观上有意识地关注或警惕不利于生命自身或危及生命自身事态的一种主体自觉。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淡薄主要是在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表现出生命危机意识缺失的现象。

(一)生命危机警觉程度不高

危机是什么,大学生普遍不知。思想上对即将到来危机或情况的变化缺乏敏锐感觉,甚至当危机潜伏在身边仍浑然不觉[1]。生命危机警觉程度不高的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最为突出——来自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调查。2015年5月15日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大一女生校外留宿意外死亡警方:一氧化碳中毒”。大学生对身边的危机和潜在的危机做不到心中有数,意外身亡因其自己根本就不会想存在着伤害自己的危机。当危机发生时警惕性也不高,即使是在已经出现异样的情况下,依然大意,所以类似这样的事件比比皆是,令人痛惜。

(二)生命危机防范意识薄弱

大学生的生命危机防范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心理上没有预先做好应付攻击或避免伤害的各种准备。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到陌生的公共场所会自觉的观察周围的环境、会主动注意有可能出现的危机的人不超过21%,能够清楚安全出口、消防通道等设施的人更是屈指可数。在使用各种聊天软件之后,大学生失联、大学生被残杀、大学生吸毒、大学生失身等事件频繁发生,不仅给大学生带来抹之不去的伤害甚至带来生命的危机。各种网络订餐网站或客户端已经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工具,依此带来的食品中毒事件也不少。对于以上这些危机事件,大部分学生都是心理上没有防备,做不到防患未然。

(三)生命危机应对能力较差

当代大学生对生命危机何时发生、以怎样的方式发生、以及发生后如何应对都没有清醒的认识。当我们不能全面了解和把握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内容,处理危机的知识又掌握不足时,那么应对危机的能力就会很差。当危机降临时,大部分的学生不知如何面对,情急之下惊慌失措导致事件不断升级和恶化。“青岛大学生浴场海蜇被蛰丧命”“女大学生跳江考验男友男生营救丧命”“大学生狂喝碳酸饮料险丧命”、还有大学生为救别人自己丧命。这些都是由于他们对危机的形式不了解,对自己处理危机的能力估算不足,由小的危害上升为大的灾难。

二、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淡薄的原因

大学生是在特殊的时代下成长起来又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这个群体生命危机意识淡薄有时代环境的烙印,有学校教育的缺失,当然也是自身素质不高的体现。

(一)外部成长环境不良

1.社会对公共危机的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我国现在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的攻坚阶段,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建设上。长久以来,对危机的管理不重视,总体上处于无序状态。缺乏相关的宏观政策措施的硬性规定,即使是有也是没有具体的操作要求。对危机的处置也是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将危机的发生当成偶然事件处理,未能形成管理机制。无序的管理状态使整个社会都陷入被动应对危机的局面,采取措施也是呈现出滞后性的缺陷,错过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危机的处理方式仅限于控制事态的蔓延,而不是赋予警示作用。只有社会大众能够高度重视公共危机意识,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的培养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因为我们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2.家庭温室保护淡化了生命危机意识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也是独生子女新生代。他们是在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得到了充分的照顾和关怀,也获得了各种智力投资的满足。当然,这样的成长环境对其也有不利的一面。19世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斯坦列霍尔认为,“独生子女”仅这一客观事实本身就是一种弊病,而且从霍尔以来的许多西方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都几乎一致把独生子女当“问题儿”看待[2]。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对“独苗苗”百般袒护。在家里,父母习惯性的替孩子做一切本应孩子自己做的事情。长时间以后孩子就养成了依赖性和惰性,没有自立甚至自理能力都丧失。家长望子成龙,成天逼孩子学外语、作文、弹琴、习画没完没了。家长只注重长期灌输技能学习,孩子接触社会少,缺失对事物的思考分析能力,偏离对正常社会的正确认知。温室中长大的孩子并不知生命危机为何物,甚至并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危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几乎为零。优越的家庭条件为其成长铺就了一条一帆风顺、无忧无虑的大道。新生代生命危机意识被淡化,甚至被退化,难再唤起。

(二)生命危机教育欠缺

首先,生命危机教育意识不足

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领域及学科建设和发展上,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专门生命危机课程的计划,教学内容涉及到生命危机的内容更是凤毛麟角,生命危机教育处于边缘化地位。校园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吸取教训都是暂时的。危机处理之后,不及时进行典型教育,而是敷衍了事,失去了示范作用。

其次,生命危机教育内容守旧。

目前我国高校的生命危机教育内容都比较陈旧,所涉及到的基本为一些自然灾害类的危机教育,如火灾、地震、台风。对于一些网络诈骗,食品安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横祸则基本没有。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即使是存在更新,理论上也只是简单的介绍,停留于肤浅的水平。技能上更是没有详细的解说,无法操作和实践。教育内容从理论和技能的这种状况都会导致教育效果极差。

最后,生命危机教育模式老套。

教育模式有很多种,每一种教育模式都对应着不同群体,教育效果也不尽相同。进行生命危机教育应当探索不同的模式,而事实上大多数学校还只是拘泥于橱窗和宣传板的传统方式。只是注重理论的灌输,都只是纸上谈兵,没有进行真正的实战演练。教育模式的老套,教育载体的单一并不能使相关知识深入学生的内心,不能掌握真正的自救能力。

(三)学生自身素质不高

与中学阶段相比,大学的学习难度明显增强,所要求的综合能力较强。刚刚升学的新生将精力放在学业上,大部分时间用来课堂学习,课后还要花时间应对作业和考试。学生自身所关注的是自己的专业课程,而不是关乎生命危机的课程。随着就业难度的逐年增加,面临毕业的学生则将精力放在找工作上。同学生们面对就业压力,更多的精力也是放在了和就业相关的实用课程上。客观条件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应对生命危机的技能,主观上学生们也没有积极的态度。总体来说,学校的应试教育也使得学生们只拥有漂亮的成绩单,社会实践能力是块短板。面对危机惊慌失措,应激能力差,这方面的素质是残缺的。

三、解决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淡薄的途径

根据以上对问题的分析,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淡薄有来自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当然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所以我们应该联合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多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最大化。探索实效的并具有针对性的途径,增强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

(一)强化社会管理

国家应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建立符合实际的危机计划与突发事件的处理预案,一旦发生意外即可马上启动应急机制。发挥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提高公安机关、安全协会、国家安全机构的危机处理的参与度和支持度。鼓励公安消防机关、城管等各部门与学校密切合作。警察帮助学校制定与学生特点相适应的应对危机的计划,并参与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培训与实践活动。城管、公安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管理,为学校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社会媒体则加大宣传力度,合理选择宣传教育方式,提高全民生命危机意识。法律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全民生命健康权。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增强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营造一个全方位、宽领域、立体化的教育氛围。

(二)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树立生命危机教育的意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生命危机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高生命危机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提供各种所需的资源,如管理机构,专职人员及相应的教师。采取各种有效具体的手段,增强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培养危机处理的能力。构建生命危机意识教育课程体系,教育主管部门编写专业性的教材,在正常的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生命危机教育内容。教育内容上注重与时俱进,探索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改善教育载体单一的状况。教学模式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手机和网络交流平台,开展学术报告网络媒体宣传,拓展生命危机意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课外实践采取案例分析、典型事件和实践演练为主要形式。为生命危机教育提供实践基地,用一定的实践课程使学生掌握应对生命危机的技能。这样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综合运用,提高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

(三)重视家庭责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在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和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方面能起和应起自己应有的作用,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对孩子也起榜样作用。到了大学阶段,虽然父母与孩子经常分开甚至在不同的城市,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是最熟悉的,家庭责任在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庭中父母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意识到表率作用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生命危机意识并增强社会责任感。父母对孩子不可溺爱,应有计划的养成孩子自立的能力,为适应社会做过渡准备。通过报纸或网络等其他渠道积极的认知身边发生的各种危机,并将这些传达给自己的子女。帮助他们了解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机,养成正视和应对危机的习惯,树立生命危机意识。父母重视家庭责任,不仅要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与社会、学校、和子女紧密配合才能增强生命危机意识的实效性。这样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的培养才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成效。

(四)提高自身能力

大学生应加强自我教育,提高掌握学习生命危机意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认识到生命危机教育不是为了学校安全或是学校要我安全。而是要自己生命生命安全,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在学习专业知识、完成学业任务之后,能够增加课外知识的储备尤其是关乎生命危机的。自觉自愿地接受生命危机教育,掌握生命危机教育理论知识。通过课堂、网络平台、手机短信平台多种渠道了解。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走出教室校园走向社会,参与具体危机事故预防和危机事故处理活动。在具体的操作演练中,亲生体会生命的价值,掌握并强化应急能力和技巧。将理论知识升华为能力,树立并巩固生命危机意识。

四、总结

生命是宝贵的,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威胁生命的危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潜在的、有突如其来的,有天灾也有人祸。大学生是特殊的群体,也是对社会和国家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群体。增强生命危机意识,不仅有利于他们的生命健康,也关乎着一个国家生命力的持久发展。关注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淡薄,并找到解决的途径,是值得全社会关注并继续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庞波.风险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1,(07):67-70.

〔2〕孙百才,仝辉.小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性的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9,(05):40-42.

〔3〕向立文.加强大学生危机教育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04):88-90.

〔4〕褚惠萍.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上一篇:公民代理社区推荐函下一篇:2023年设计学研究生推荐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