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诗歌

2024-07-26

医院文化诗歌(精选9篇)

篇1:医院文化诗歌

医院诗歌(我是同济人.西安同济医院)10年峥嵘坎坷,记录着我们的荣辱与辉煌;

10年艰苦创业,砥砺着我们的追求与信念;

10年风雨征程,我们执着一项使命:拯救肾病患者;

10年岁月如歌,我们奉行一种理念:益生健康、医学报国;

不管我们有的姓李、有的姓王、有的姓赵„„

但我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西安同济医院,作为同济人,我们有着不移的人生坐标,——那就是奉献我的一切!

是什么力量,让我们面对困难,坚定信心;

是什么精神,让我们不畏坎坷,勇往直前;

是的,纵然我们办公的楼虽不高,却在我们的心中巍然矗立。

领导们为医院的发展运筹帷幄,忙碌的身影奔波在医院的每一个角落;医生们忘记劳累,沧桑的脸上刻画着爱的理念;

护士姐妹们娇嫩的肩上,承载着的是病人的痛苦,更多的是病人愈后的甘甜;我们的医院,生机盎然。

在一封封表扬和感谢信里,都蕴藏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肺腑之言是爱的海洋;

在一声声病人的呼唤里,流满了我们辛劳的汗水;任劳任怨的付出;

在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渗透着我们流烫的爱心,刚强的信念,超前的思维。

无论碰到多少挫折、困惑,对职业的忠诚,我们告诉自己:

选择医生,就选择了吃苦,选择了牺牲,选择了高尚,选择了委屈。送给别人的是健康,留给自己的是劳累。

我们真的很劳累吗?

不,你看——,面对患者渴求健康的目光,我们惯用鼓励的眼神传递力量,你看——,患者的微笑,就是对我们最高的奖赏;

你看——,我们为一位位患者解除病痛,就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

让病患感受人世间的真善美,我们真情奉献。

同济,不仅是医院,也是我们共同的大家庭;

四欣会,大家相互欣赏,促进完美;

肾保健操,我们的患者做得一丝不苟;

肾病康复协会,大家介绍经验,倾心交流;

晨夕会中,我们制定方案,学习创新;这就是同济的大家庭啊,众人划桨,你我同行。

同济就是我的家,谁不愿意为自己的家倾心付出呢。

尊敬的同济人,请您不要犹豫,不要后悔;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人奉献,生命才更有意义。

是的,我们是同济人,医患和谐从我开始。

为了那些期待的眼神,为了救死扶伤的正义,为了“生命之托,重于泰山”的誓言,我们无怨,无悔!

2013.01.16(lipy)

篇2:医院文化诗歌

一种文化水涨船高

站在船头的恨不得一口吸干巨浪

坐在船尾的把心丢在挣扎的漩涡

在阳光下各有各的不可告人的目的

眼睛大面积的东张西望

成为一种文化

五线谱习惯于平静地呼吸

节奏在舌尖很匀和

心情在乐曲的行板中起伏

喉咙不怕刮风下雨

发痒发涩的时候

歌唱家躺在钞票里睡觉

腰包鼓囊囊的得意忘形

下次登台准备好了她的歇斯底里

世界湮没在她的亢奋里

所有的眼睛迷恋她的装腔作势

走到哪里疯狂在哪里

把生活演唱的神魂颠倒

磁带成为一种饮料

使少男少女们如饥似渴

小苹果也让一些大妈们疯疯癫癫

广场在空中炫舞

满地都是越踩越亮的月光

*影子

一个人的影子简单

十个人的`影子复杂

把它张贴在墙上十分清楚

若印射在地面上形状各异

伟人的影子凡人的影子

形状十分有趣

一个高大的顶天立地

一个渺小的拖泥带水

都是影子

在阳光里一上一下跳动

跳到投影的地方

变成想象的景物

我在阳光月光灯光火光下

画下自己的影子

有的身长脑袋小

有的头大双腿短

我使劲扛着它们大幅度运动

这个过程需要自己琢磨

认识影子

就是熟透自己

思索了几十年

我将自己和影子混为一体

我们成为很好的舞伴

我动影子舞

影停舞已休

篇3:诗歌文化意象探源

中国意象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在孔子时代, 中国一些理论家就对“意象”一词极为重视。在中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易经》中, “意象”是分开使用的, “意”即表明意义, 为动词;“象”即外观、形状、表象。这部哲学典籍用不同的图像来表明自然现象, 反映了早期人们思维模式。对《易经》的基本原理作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的《系辞》中也有一些表述常作为文学观点加以引用。如:

子曰:“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 其不可见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 系辞焉以尽其言。”

这段话中揭示了思维概念“意”、“象”与“言”之间的三角关系。从文学角度来说, “象”是自然存在的事物, 或者说, 是与人类生活有关被人们用来表达思维的事物;“意”是思维内容;“言”是以书面形式呈现的思维结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内部感受是可以通过外部表象显现出来的。

三国时期玄学家王弼在其著作《周易略例﹒明象》进一步明晰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夫象者, 出意者也。言者, 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 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 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 象以言著。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意”、“象”、“言”三者是不可分割的, “言”为“象”而生, “象”为“意”而存。客观世界的物体在诗人的思维中构成意象。

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 (465-约532) 是把“意象”用之于文学艺术理论的第一人。在《文心雕龙》中他把“意象”作为一个正式的文学术语提了出来。其中是这样说的:“使玄解之宰, 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斤。”作者把文学创作, 尤其是诗歌创作比作是屠户或者木匠的工作一样, 有两点必须牢记在心, 其一是思维意象;其二是乐理。

到了唐代, 诗人王昌龄 (698-756) 把意象分为主观意象和客观意象。明朝胡应鳞在《诗薮》里说:“古诗之妙, 专求意象。”明朝另一个极有影响力的学者王夫之也对诗歌中的审美意象做了深入系统的分析, 认为诗歌意象具有整体性, 真实性, 模糊性, 创造性等特征。到了现代, 一些著名学者如朱光潜、袁行霈等也对意象作了一些独到而有见地的评述。朱光潜先生认为情趣和意象是诗歌意境构建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袁行霈先生指出虽然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早有提及, 但是没有确定的含义和一致的用法。有时指诗人在诗歌创作时思维中的形象, 正如上文提到的刘勰所表述的那样。有些评论者就采用这一概念来评述诗歌、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有些学者甚至把意象与意境两个概念不作区分。总之, 像其他概念一样, 在传统中国文学理论中, 意象也没有明确的定义。袁行霈先生对意象、物象、意境等相关概念作出分析比较, 对区分古诗文中的概念做出了行之有效的尝试。还有一些学者如陈植锷、王长俊、严云受等也对诗歌中的意象作了专题论述, 探讨了诗歌意象的起源、定义、分类, 意象的结合方式、艺术和文化特征等等。这些对意象的理解都有着极大地启发作用。朱徽教授的《中英比较诗论》也对中英诗歌中的意象作了比较研究, 这对当前诗歌翻译研究也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因为翻译研究总是要在原语和译语之间做出比较才能更完善。

中国古典诗词的主要译者及其翻译理念

中国古典诗词的主要译者按照其翻译方法可分为两个流派:严格的诗律流派和无韵体流派。其中较有名的国外译者有贾尔斯和弗莱切。

英国学者H.A.贾尔斯是19世纪晚期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之一, 他推崇以诗译诗的方法。凭借他对中国语言文化较深的理解, 他的翻译风格独到, 时而闪现出创新精神。范春仲教授曾评价他的中诗翻译有着中国古诗的内敛含蓄, 把握了古诗的精妙。

美国学者W.J.B.弗莱彻是20世纪早期的一位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家。他也采用以诗译诗的方法而且非常讲究格律。但是他的译作过于想象而背离了原诗。

20世纪30年代, H.H.哈特也出版一本中诗翻译精选, 他的翻译不追求诗歌形式, 也不讲究格律。而美国女翻译家L.S.哈蒙德, 也曾尝试严格按中国古诗格律来进行翻译。

在我国国内对古诗翻译也有很多成功的尝试者。如, 蔡廷干, 许渊冲等。

蔡廷干的《唐诗英韵》中有些古诗英译版本忠实原文且诗歌形式优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许渊冲先生应该是国内外诗歌翻译界公认的领军人物了。他就古诗英译提出了重要的“音美”、“形美”和“意美”的“三美”理论原则。他坚持诗歌应该翻译成诗歌的观点。换句话说, 翻译诗歌也应该具备音韵和节奏等特征。而且, 他还认为, 译者有足够的空间来处理任何一首诗, 使之成为完美的翻译版本, 读起来丝毫不逊色于原文的优美。当然, 这一点全凭译者的能力和翻译技巧。

以无韵体方式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国外有A.威利和W.班纳等。威利认为从长远眼光来看, 读者感兴趣的是诗歌内容而不是诗歌形式, 另一方面, 保持意义完整和保持原诗韵律很难兼备。美国印象派诗人艾米·洛威尔就认为, 诗歌的韵味比起韵律更重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在翻译中保留诗歌形式 (即保留诗歌韵律) 或保留诗歌韵味 (即保留诗歌原意) 之间争议颇多。作为译者, 无论看重内容还是形式, 都会在文本处理中面对这一问题。

然而, 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我们不妨看一看俄罗斯形式主义流派的观点。他们认为形式和内容不可分割, 是一体的。他们注意到意义是随着语言的形成而生成的。因此, “结果”是包含在“手段”中的, 形式与意义没有分界线:目的就在过程当中。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两者只是一种人为的抽象化, 因为不管作者想表达些什么, 事实上, 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内容必须依赖于所表达的具体形式而存在。换句话说, 内容总是某种形式的内容, 不然, 什么都不是。当然也就根本不可能存在。

西方诗歌对意象的研究

在西方文学界, 就诗歌创作中意象的重要性历来也是倍受重视的。G.E.莱辛 (1729-1781) 曾说, 意象是诗歌生成的感官印象。R.弗罗斯特 (1874-1963) 认为“意象和后意象是诗歌的一切。”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印象派不仅大量中国古典诗词而且尝试用中国古典诗人用韵方式来创作英语诗歌, 其中主要还是涉及到如何安排诗歌中的意象。较有影响的诗人有埃德拉.庞德, 艾米.洛威尔和T.S.艾略特。庞德把意象定义为理智与情感的集合体。他宣称“一生描绘一个意象胜过创作无数。”而另一个为英美熟知的现代诗和批评主义代表人物艾略特提出了“事物关联性”原则:

在艺术形式上抒发情感的唯一方式就是找到事物关联体, 换句话说, 找到一串客观事物或事件的集合, 他们是某一具体情感触发的方程式。当一种外在的行为, 当然是感官体验到的行为实施时, 这种情感马上就会被唤醒。

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家雷纳·韦勒克在其《文学理论》一书中也提到意象是诗歌的一个成份结构。

当前诗歌意象翻译研究

在中国一些著名的诗歌翻译者都指出意象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翻译原则就把主要凭借意象传达的“意美”放在首位。翁显良先生则强调诗歌翻译真正的亮点在于意象的传达。

在一些学报上, 也有大量文章讨论诗歌意象翻译问题。如张保红就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讨论了意象的再现问题;辛献云把意象分为比喻性和非比喻性两类从而论述了诗歌意象翻译的适应性策略;习华林把西方印象派提出的意象置位、通感和意象分割等重要概念应用于诗歌翻译实践, 探讨了中西诗歌互译和转换的方法;魏家海先后发表两篇文章, 讨论了中英古典诗歌时间意象翻译的前景化问题, 另一篇则认为意象可以看作是翻译中的基本单位, 音素、词、句、段乃至篇章, 文化等则是翻译中的辅助单位。

篇4:李白诗歌的“侠”文化

【关键词】李白;诗歌;侠

唐代是一个渴慕英雄、极富侠文化心理的浪漫时代,在这个时代横空出世了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侠,说他是武侠,他曾常年身佩宝剑,漫游天下,并有过杀人的经历,说他是文侠,他曾创作了大量游侠诗歌,极富侠义情怀和浪漫精神,其追求自由、飘逸洒脱的侠客气质备受世人仰慕,他就是一代“诗侠”李白。

1李白的游侠诗

李白自身的尚侠情结和侠客风骨,再加上的天纵才情、才华横溢,他的游侠思想必然要表现在他的诗歌当中。据统计,在李白现存940余首诗中,据统计李白“诗中有剑、诗中有侠的,总数不下于百首”⑵,可见其游侠诗创作之丰。李白的游侠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1描写游侠生活和游侠态度。“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因击鲁勾践,争博勿相欺。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表现功未成、名未就时任侠行乐的生活状态。

“青云少年子,挟弹章台左。鞍马四边开,突如流星过。金丸落飞鸟,夜入琼楼卧。夷齐是何人,独守西山饿。”(《少年子》)叙述少年游冶之事,表现及时行乐放纵不羁的飘逸之态。

“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行行游且猎篇》)将游侠与儒生作对比,认为只会讲经诵典的儒生不如游侠活得潇洒,肯定游侠的生活态度。

这些诗表露出了少年人的放纵不拘和玩乐习气,多展现游侠的射猎游冶、斗鸡走马、任酒使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展现和宣泄豪侠之气。

1.2歌颂侠客气质和侠义精神。“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义气素霓生。”(《侠客行》)称赞侠客优雅、洒脱的飘逸气质。

“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玉匣闭霜雪,经燕复历秦。其事竟不捷,沦落归沙尘。持此愿投赠,与君同急难。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廉夫唯重义,骏马不劳鞭。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赠友人三首》其二)“与君同急难”一句强调侠客急人之难,重节重义。“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表明侠士视情义为第一,而视金钱如粪土。

1.3表现自由精神。“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行事我行我素,追求自由。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这两首诗虽与侠没有直接的关联,却反映了一种崇尚自由、不向权贵低头的大侠风范。李白一向自负轻狂,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向往自由精神的诗歌在他的诗中展现得尤为明显。

2李白的侠客梦

“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寸心无疑事,所向非徒然。”(《留别广陵诸公》)

“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从李白的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头戴高冠腰佩雄剑身穿珠袍坐跨骏马的少年侠士,很显然,李白早已把自己看作是一名纵横天下的侠客。

李白好任侠,这是当时代的人们所公认的。青年时代的他就有过任侠的生活经历。“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上韩荆州书》)它是一个真正学过剑术的诗人,并且有过亲手杀人的经历。李白在其诗中写道,“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杰”(《赠从兄襄阳少府皓》)“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结客少年场行》)李白自称所结交者尽是江湖英雄豪杰,并于闹市之中谈笑杀人。魏颢也曾这样描述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少任侠,手刃数人 ”(《李翰林集序》)至于他为何手刃数人而不受法律追究,则可能是由于当时蜀中地区律令松弛的缘故。

李白是一个极度自信的人,在未出蜀之前就满怀豪情,满腔热诚,渴望建功立业、拜将封相。他选择入仕的途径也与众不同,他没有走科举的道路,之所以如此,由他的性格判断,可能是对这种循规蹈矩的仕途之路的天生反感,也可能是这条道路难以使他力抵卿相、一举成名,因此他选择的是通过荐举、制举的方式,用王霸之道、纵横之术来游说人主,以期一鸣惊人,从而扶摇直上、平步青云。然而,李白这种“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到最后也仅仅停留在理想上,后来虽然受到唐玄宗的诏见,颇受玄宗赏识,但也只是因为他的文采出众,授予他的官职也不过是写诗作赋博君王妃子一笑的翰林院学士,这与他致身卿相、封妻荫子的梦想产生了极大的反差。

可以说,李白的任侠精神与他积极用事息息相关,他的侠气与他的政治理想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任侠既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怀,又成为实现建功立業的一种手段。“万里横歌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送羽林陶将军》)希望凭借自己熟读兵书、任侠击剑的本领,累立边功、进爵封侯。“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但李白在仕途上总是不如意,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李白本想在乱世中一展雄才,可结果却身陷囹圄,还差点丢了性命。

当在现实中不得志时,李白往往就沉浸于用文字编织的侠客梦中,或自我鼓励,或借以排遣不得志的苦闷,他的任侠情感和侠客梦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他的一种精神寄托。“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这两句诗既是李白极度自信的一种写照,也是在自我加勉,在屡受挫折之后仍希图东山再起。“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自己的侠气难以得到舒张,抱负尚未实现 ,食不能咽,心中一片苦闷与茫然。

篇5:医院院庆诗歌

----暨XX医院建院65周年

昔日美丽的XX桥畔,如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她似六月的夏花,绽放在这繁华的街市中,温暖明媚,四季芬芳。

她肩负着神圣使命,日日夜夜,花开花落,用母亲般温暖的怀抱,守护着每个辽南半岛的孩童,祛除病痛,保卫健康。

篇6:拜访医院诗歌

1

我在某天中午被人唤醒

接到医疗通知

我发现外面的世界已空空荡荡,人们都去

拜访医院了,这真是件好事

医院座落在天堂的下面

灵魂从这里升天

并且入世

我看到绑着巨大翅膀的天使,在金色的楼顶

飞舞

走进医院,我来到长廊与大厅

受难的人们与我

擦肩而过。他们散发疾病与药物的忧伤气息

他们悲哀而平静

他们在狭长的光线中行走

抚摸尘世的墙壁

一些人将从此走进黑暗

一些人在他们身后,将天堂的窄门

关上

2

我去的是眼科,因为我企图

滥用视力,想要看到已经消逝的与尚未到来的

让上帝惩罚我的野心

年青的女子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白色大褂裹着她们的性感与青春

可我目光疼痛,令人神伤

我排了两小时的长队,终于见到

躲藏在幕后的医生。我被诊断为

先天性视觉妄想症,病情严重,已进入晚期

医生的话语充满先知的智慧与魔鬼的.狡黠,他指点我

放弃视觉,并凑近我的耳边

小声说:这将成全——你未竟的梦想

我一脸迷惘,点点头,又摇摇头

我看到医生的目光游移不定

越过我的头顶,落向护士们的年轻身躯

哦,美丽的尘世诱惑

当他和她们暧昧的微笑,我决心离去

我推开一扇扇门走出医院——

篇7:医院文化诗歌

说到李白的诗歌,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狂傲不羁、自由洒脱、飘逸浪漫的文学风格。李白诗风狂放不拘、气势奔放,带有极强的浪漫气质和个人主观色彩,擅长抒发个人胸中情怀,时刻流露出不受束缚和约束的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诗歌中体现出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倨傲独立的人生品格,可以说都与当时盛唐风行的酒文化影响是分不开的。

酒文化与唐代诗人文学创作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毋庸置疑的。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曾提到:“我曾经在杜甫现存的诗和文一千多首作了初步的统计,凡说的饮酒的共有二百多首,为百分之二十一强。作为对照,我也对李白的诗和文一千五十首作了初步统计,说到饮酒的有一百七十首,为百分之十六强。”前人方勺在《泊宅编》卷上也提到过白居易的饮酒诗,他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这说明酒文化与唐代诗歌创作之间的影响可见一斑。而李白的饮酒诗,其追求自由独立、任随自然、傲世独立的文格,尤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酒文化在诗歌中豪放恣肆的纵横之态,而李白在诗歌中体现的狂放不拘、自由放任、自命不凡的人生真性情,也不失为酒神精神的最佳诠释。

一、酒以成欢

李白好酒,“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从这首《客中作》就可以看出李白对酒的痴迷,当真是到了“成仙”的程度。

酒能催发李白的诗兴,从而内化在其诗作里,酒也就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成为李白诗的称号。而且他的诗,都能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开阔的胸襟、振奋的精神和奋发的豪情,哪怕如饮酒作乐、吟花弄月的诗,也能给人以豁然大度、气薄云天、胸臆大开之感。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此诗俨然描绘一副宾主相得,畅饮谈心,陶然忘机的美好画卷。酒以成欢,觥筹交错之中,宾主畅谈,可讲三千年之古事,可谈五十年之未来;可言帝王豪杰阳春白雪,可侃市井乡里下里巴人。“长歌吟松风”,李白与友人高歌畅饮,咏赞松风之高洁,不仅可以看出李白有着远大的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性情、乐观向上的心态和豪迈的激情,也充分体现了唐代酒风的唯美主义倾向和乐观奋进的时代精神。

二、酒以忘忧

酒能成欢,也可忘忧。“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举杯消愁历来是中国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李白胸怀天下,志在报效国家,所思所念的都是为国家做出一番贡献。他恃才傲物,洒脱不羁,“天生我材必有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敢自诩“天生我材”者,放眼古今,恐唯李太白一人矣。这种狂傲不羁源自强烈的自信,而这种自信乃是大唐帝国的文化心理,是华夏子孙的民族性格。然而,理想与现实没有达成统一,上层官僚的排挤和打压使得他不得不远离政治。李白在长安时,对“但假其名,而无所职”的翰林供奉的位置越来越感到不满意,他“彷徨庭阙下,叹息光阴逝”,在十分苦闷的心情下写了《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高傲的李白举世无知己,只有皓洁的明月和孤单的身影相依为伴,浸透着他内心深深的孤独感。他借酒忘忧,在酒的世界里,李白可以尽情地游乐欢快,豪迈奔放,不受任何束缚,不向任何势力低头。

三、酒以问道

李白的精神思想虽然受到了道家、儒家和纵横家等诸多流派的影响,但贯穿李白一生的,还是道家思想。而中国酒文化中体现的道家哲学,也十分契合李白个性中自由放达的人生个性。在酒文化的“道”学层面上,酒已经上升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并内化到诗歌中,体现了对自由与美的追求,以及人的精神与宇宙、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李白的《江上吟》就描绘了一个被理想化了的“酒中仙境”,李白借酒之兴,达到了道家的“坐化”和“忘机”的境界,但却并不“忘言”,他“兴酣笔落”而“诗成”,飘逸奇异的想象中忘却了俗世纷扰,表达了与庄子同趣的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四、酒以傲骨

唐人的酒胆在中国酒文化的浩瀚大河中可谓一枝独秀。平时诺诺不能言,醉后侃侃帝王殿。对恃才傲物、洒脱不羁的李白来说,他凭着股酒中真气,“平视王侯,笑傲群伦”,杜甫就曾《饮中八仙歌》中

坦言:“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如此豪迈之气概,难怪苏东坡也说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可谓一语道破李白的胸襟气度。

在李白仕途失意之后,他企图以纵酒狂欢来消释内心的苦闷。虽然表现了浮生若梦,应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但李白的沉溺醉乡并非真的沮丧颓唐,而是在饮酒狂歌中,展现了不趋炎附势、藐视权贵的文人风骨。“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李白酒后,将其满腹真言和盘托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因为所见皆俗物,不堪入目:权奸当道,能才委屈,宫廷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王公大臣只顾追求享乐,不理正事,不顾黎民。李白鄙薄这不公平的黑暗的现实,又深憾自己一身才华却无法报效家国,唯酒后吐真言,道出诗人一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凛然傲骨。

酒能催诗,诗也能兴酒。因历代酒家的酒幌、酒旗上都乐于书写“太白遗风”四字,这“太白”的名号也就成了酒的雅号。酒通过诗歌,也获得了一种象征意义上的美学称谓,也不可谓不是一桩妙事。西方文学中,总是将自由、艺术与美结合在一起,相提并论,中国的酒文化中体现的自由与美也是这样在李白的诗歌艺术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酒、诗与李白的个体合为一体,观李白的酒态可以看出他的诗情,读李白的诗歌可以想见其人格。”对酒的迷恋,使这位“天上谪仙人”超然于尘世之外。“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

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一诗道出了一个诗者和饮者对人生的感悟。

篇8:文化动态·散文诗歌

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前不久在第二届柳青文学奖颁奖会上发言说:柳青是中国的、更是我们陕西的, 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直在影响、引领着我们陕西的作家, 以他的名字作为陕西作协的一个文学奖项, 就是期盼着他的灵雨广瑞, 让现实主义文学精神文脉长存。自第一届柳青文学奖以后, 陕西作家创作的热情很高, 大量的优秀作家涌现, 大批的优秀文学作品产生。所以第二届评奖如期举行, 应该说这一届比上届参评的作品更多, 质量更高, 影响更大。毫无疑问, 柳青文学奖还要一届一届办下去, 使他成为一项“名牌奖”。将来, 能获得柳青文学奖, 对于作家是一种向往和荣誉, 获奖的作家能从此为国内熟知, 成为知名作家, 获奖的作品能成为名著, 被国内广大读者熟知和阅读。坚持下去, 柳青文学奖就不仅是陕西的, 而是中国的。

现在, 文坛上弥漫着浮华的气息。陕西文坛也被讥讽为作家只会写农村, 写现实, 写苦难。我们是有我们的缺点和不足, 需要扩大视野, 改变思维的必要, 但坚持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的写作要告诉大家: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人群, 这人群在中国还是最多的, 还有另外一种生活, 这生活是中国的最基层和最真实。柳青文学奖就是这样的文学倾向和标准。柳青文学奖办了两届, 可以说它是极其严肃和认真的, 它由柳青研究会具体操办, 有专业的评委, 所选作品和评完的作品程序井然, 标准澄明, 据我所知, 作协领导层没有任何人有过提议和暗示, 奖项的庄严, 是权威的保证。我们已经被称为文学重镇, 还应该继续努力, 把这个重镇建设得更大更重!陕西人在看着我们, 全国人在看着陕西, 我们应该在这种注视的目光中去完成我们的使命。

清涧县委书记给路遥母亲拜年

本刊讯1月31日, 清涧县委书记马治东专程赶赴延安, 给著名作家路遥的母亲马芝兰老人拜年, 祝老人家健康长寿, 新春快乐。

得知县委书记要来拜年, 马芝兰老太太乐得一直在硷畔上等着。当马治东踏着积雪爬上山坡出现在老太太面前, 马芝兰老人高兴地一把握住他的手:“我的娘家人又看我来哩。”

老太太耳不聋眼不花, 八十高龄, 脑子仍清清楚楚, 一见亲人就要哭。马治东握着老太太的手, 安慰她说, 您是伟大的母亲, 养育了路遥这位文坛巨子, 他是您的骄傲, 也是我们清涧人民的骄傲, 路遥他走了, 党和政府会永远关怀您的。说着, 马治东把一万元慰问金和治疗心脑病的药品递到马芝兰手中。老人激动地流着眼泪, 拉着马治东的手不放, 给在场的人夸奖马治东是她的“娘家人”, 说就是这个“娘家人”给她解决了城市户口, 解决了低保和医保, 政府还掏钱给她雇来保姆, 并参加路遥父亲的葬礼。

“冰天雪地, 路上车开慢咯……”马芝兰依依不舍地送走了马治东一行, 看到贴在窑洞门窗上的大红对联, 乐得像小孩子一样, 在院子里跑来跑去, 还给串门来的邻居们说马治东关心她的故事。

(冯东旭高马阳)

迎春

□徐小凤

鞭炮阵阵炸飞暮冬残云

唢呐声声唤醒大地春情

花喜鹊跃上新人的窗棂

鱼龙灯舞出生活的旋律

把一年的希望埋进心底

笑泪中抽出新芽嫩绿

纵然青丝已成白发

纵然皱纹布满脸庞

信念永远是历史的车轮

春的萌恰似大江之水

蜿蜒中饱藏前进的毅力

我们迎春我们迎春

让春的活力

溶进我们的生命

元宵节堪称中国“情人节”

据新华社天津2月1 4日电 (记者周润健) 14日是西方情人节, 每年的这一天, 玫瑰花和烛光晚餐都会制造各种浪漫的故事。3天后, 中国本土的浪漫传统节日元宵节也将为人们创造一个传情达意的好机会。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 古时候, 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赐予未婚男女以相识的机会。在传统社会, 礼制森严, 年轻女性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 但是过元宵节可以结伴出来游玩。于是, 借着赏灯之便, 一些整日待字闺中的小姐们会为自己物色对象。所以, 青年男女绝不会错过这一天赐良机。

“男妇嬉游”是元宵节特殊的人文景观。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司马光是有名的礼法之士, 他的夫人在元宵夜打扮着准备出门看灯, 司马光说:“家中点灯, 何必出看?”夫人回答说:“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是鬼耶?”可见, 在封建社会, 妇女出门, 不仅是为了看灯, 还要看人。

元宵节期间, 也是年轻男女与情人相会的时候。从中国历代诗词歌赋中不难看出元宵节的浪漫温馨。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辛弃疾在《青玉案》中也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述的就是元宵夜时男女约会的情景。在一些电视剧中也有类似描述, 如《大明宫词》中, 就有太平公主在元宵之夜邂逅初恋情人的情节。所以, 元宵节里充满了中国人的浪漫故事, 算得上是中国的情人节了。

安塞腰鼓赴意大利参加“春节大巡游”载誉归来

本刊讯2月7日, 农历正月初五, 陕西省安塞县40名农民腰鼓手圆满完成了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后, 迎着初春的暖阳载誉归来。

作为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重要内容之一, 省外办会同省有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 组织延安安塞腰鼓队赴意大利参加“华侨华人彩装2011年春节大巡游”活动。这次赴意大利参加“大巡游”活动所选的鼓手, 大都参加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广州亚运会等大型表演。

“东方那一个红, 太阳那一个升……”随着西北汉子高亢的信天游, 原汁原味的陕北民谣伴随着欢庆的红色腰鼓, 飞出了陕北的大山, 飞过了祖国疆界, 响彻在欧洲亚平宁半岛的天空。从大年初一到初四, 在意大利那波利、罗马两个城市, 来自陕西的汉子用他们的豪迈粗犷和悍勇威猛, 为意大利人民和海外华人华侨奉献了一场场三秦文化的盛宴, 意大利国家电视三台向全国进行了现场直播。回国前, 我国驻意大利使馆向代表团颁发了荣誉证书, 并称此次“演出精彩, 节目出色, 获得意大利观众和旅意侨胞的一致好评, 为加强中意两国人民传统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 (北原)

网游行业将全面实施“家长监护工程”

本刊讯为进一步扩大“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覆盖面, 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八部门决定, 自今年3月1日起在网络游戏行业全面实施“家长监护工程”。

“家长监护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建立专门的服务页面, 公布专线咨询电话, 开通专门受理渠道, 介绍受理方式。二是家长需要了解、引导、控制孩子游戏活动的, 由家长向网络游戏经营单位提供合法的监护人资质证明等信息。三是网络游戏经营单位按照家长要求对未成年人的账号采取限制措施, 并持续跟踪观察, 及时反馈该账号的活动。

(乔申颖)

广电总局:严控影视吸烟镜头

据新华社电近日, 广电总局办公厅发出《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电影、电视剧中吸烟镜头的通知》, 通知说, 鉴于电影和电视剧在社会公众中的广泛影响, 国家有关部门、社会各界要求严格控制电影和电视剧中吸烟镜头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电影和电视剧中过多的吸烟镜头, 客观上有误导吸烟之嫌, 容易对社会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

进一步控制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吸烟镜头, 现要求如下:

一、电影和电视剧中不得出现烟草的品牌标识和相关内容, 及变相的烟草广告;不得出现在国家明令禁止吸烟及标识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的镜头;不得表现未成年人买烟、吸烟等将烟草与未成年人相联系的情节, 不得出现有未成年人在场的吸烟镜头。

二、严格控制与烟草相关的情节和镜头。严格控制以“艺术需要”、“个性化表达”为名出现的吸烟镜头, 应尽量用其他形式代替以吸烟表现人物心理、现场氛围的情节;对确因剧情需要出现的吸烟镜头, 应尽可能缩减吸烟镜头的时长和频率。

三、引导导演、演员不拍摄吸烟镜头。尽量删减剧中出现的吸烟镜头。对于有较多吸烟镜头的电影、电视剧, 将不纳入总局举办的各种电影、电视剧评优活动。

三月,故乡的思念

□胡紫薇

我思恋故乡。在这散逸泥土幽香的三月里, 故乡, 我把您思念!

我思念故乡多情的大坝和坝弯那青青的湖滩:清晨, 踏上绿坝来到湖滩, 碰碎无数个闪光的小太阳;黄昏, 披一身红纱, 拖着疲惫的身子, 欢快地牧归。

童年的梦, 温馨而难忘!在我的记忆中, 故乡的大坝永远是在那多层次的绿意和交响声中舒展、延伸……我思念故乡那明丽的大湖和那驾驭大湖的亲人。思念

春日, 暖风掬起飘金流银的湖水, 洒在牧童的身上, 抹在鹅鸭的翅上, 人歌、鸭鸣、水响化成了一支强劲的协奏曲, 栖落在广袤的湖面……

秋天, 渔民满载着一舱舱翘尾弯腰的鱼虾, 一船船脆嫩水灵的菱藕, 一群群宛若流云的鹅鸭和满湖的喜悦, 摇动咿呀的橹声, 像百灵鸟的清唱一样流转, 像画眉鸟一样委婉!

我更思念故乡三月这繁忙的时节。故乡那殷实的湖地都浸透了亲人晶莹的汗珠, 蕴藏着高梁般的淳朴, 凝聚着故乡人的寄托和艰辛, 也给了我坚毅的信念和深深的眷恋!呵, 故乡, 我真想回到您的身旁, 同您一起为了实现沉甸甸的梦幻, 而进行新的耕耘、新的播种和新的希望!我思念故乡, 在这万物萌动的三月里, 在这散发着幽幽泥土清香的春日, 故乡, 我把您思念!

永不退伍的『老兵』林源森

林源森 (笔名燕翼) , 1931年5月出生, 今年已届八十高龄, 籍贯广西岑溪市糯垌镇, 中共党员,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著名散文作家。

1949年8月参加了中共广西梧州市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活动, 并于同年9月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共青团前身) 。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40军, 在军政治部民运部任干事。参加了解放海南岛战役。1950年10月19日随40军跨过鸭绿江, 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直到胜利停战。转业到地方历任工会干部、中学老师、报刊编辑、记者等职。现任中国教育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新时代》画报社顾问。曾立三等战功。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个人、北京市健康老人、丰台区健康老人之星“先进学习型”家庭。

1946年在广西藤县中学初一时发表了《漫话西游》一直坚持写作至今。2001年加入中国散文学会、2006年加入广西作家协会。主要著作有《春天的回忆》、《开拓人生第二春》散文集。策划并参与主编了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史诗《震撼世界一千天》、《最可爱的人物传》、《组可爱的人画传》等文学作品集10余部。《震撼世界一千天》一书曾呈送党中央、中央军委等领导同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在回信中给予了高度评价, 认为该书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宣传抗美援朝光辉历史的壮举”;著名军旅作家、原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孟伟哉撰文称其为《震撼心灵的史诗》。其文学作品曾获《人民日报》、《中国老年报》奖项。《春天的回忆》一书获北京百乐杯提名奖。 (原上草)

正月初七“人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

据新华社天津2月8日电 (记者周润健蔡玉高) 2月9日是农历正月初七。民俗专家介绍说, 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类生日。作为古老节日, 人日在我国至少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 人日是个古老的节日, 兴于汉代。据《占书》记载, 正月一日为鸡, 二日为狗, 三日为猪, 四日为羊, 五日为牛, 六日为马, 七日为人, 八日为谷。这一时期, 人日节的主要活动是单一的占卜活动。

魏晋以后, 人日节开始被重视, 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 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北齐书·魏收传》中记载:“正旦画鸡于门, 七日贴人于帐。”说的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要把鸡的画像贴在门上, 或画在门上;正月初七则要把人像贴在帐子上, 据说可保家人平安。

到了唐朝, 人日节最为盛行。每至人日, 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 又登高大宴群臣。唐代以后, 人日节日渐衰落, 但有关人日节的习俗仍有流传。

民俗专家进一步介绍说, 古人在人日这天, 特别强调以人为本, 有多种庆祝活动和礼仪活动, 如戴人胜、登高、逐鬼鸟等。《荆楚岁时记》中记载, 两汉魏晋时江南一代的人日习俗是:“正月七日为人日, 以七种菜为羹, 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 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这是说, 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 将七种菜合煮成羹汤, 食之, 可以祛病避邪。并用五彩丝绢或金箔剪成人的形象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鬓作装饰避邪, 或剪纸花互相馈赠。因此, 人日也称“人胜节”。

篇9:浅析北京诗歌与北京文化

关键词:北京诗歌;北京文化

一、北京与政治

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城总是表现出其得天独厚的文化特征,生活在北京的诗人们也被这种独有的政治文化感染,并用自己的诗句与情感表达、映衬着这座古老都城的政治风云、历史变迁。20世纪30年代一批带有着浓厚“北京味”的京派文人,用他们的文章与诗歌,表达落寞的老北京的寂寞、颓废与孤独。而在1949年后,北京重新成为政治文化的中心,成为了希望之城,母亲之城。

(一)闲置的皇城

自辛亥革命后,清朝政府覆灭,昔日作为帝都的北京城已不再是金碧辉煌的帝王皇城,然而北京人骨子里的骄傲和中心意识也并没有发生改变。直到蒋介石将首都迁往南京, “五四”运动逐渐落潮,迷茫与彷徨逐渐成为了这个城市的情绪。“七七事变”后昔日的皇城已经沦为沦陷区。政治中心地位的丧失,文化上的衰落,战争的洗礼使得整个城市都笼罩着阴沉的气氛。30年代的北京已全无昔日的风光,华丽辉煌的紫禁城映衬之下,是这个古老城市的荒凉与落寞。

闲置的皇城失去了当年的王者气韵,这也深刻地影响着城市中生活着的人们。而文人将时代与城市的情绪呈现在文章中。30年代出现于北京的一批文人,以他们独特的气质和文风进入文坛,并在当时形成了具有其独特性的文学流派——京派。京派诗歌作为一个诗歌群体,以周作人、废名、卞之琳等人为代表,他们保持与城市同样苍凉的精神气质。废名的诗中不仅仅有他对于禅宗、佛教的领悟,也有他对于城市的审视与思索。在《街头》中,诗人表达了对于一个曾经繁华一时如今却衰落破败的北京城独特的情怀,“汽车寂寞/大街寂寞/人类寂寞”。诗人站在城市的街头面对着被裹挟到现代街头的古老都城,他心中的惆怅也是这个城市的迷茫,他的寂寞也是这个城市的孤独。这份寂寞是京派诗人所特有的,也是这座闲置的皇城赋予每一个诗人的情绪。在他们的笔下,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这个城市,在灰色的底色上散发着苍凉与荒原的孤寂。

(二)革命的浪潮

经历过繁华也经历过落魄,这座有着悠久历史而又饱经沧桑的古老城市,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浪潮再一次被卷入政治的漩涡中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此北京成为了中国的首都。红色革命的酝酿自北京悄然而起,并很快辐射向全国,北京城也作为红色权力的中心而吸引了无数人的向往和崇拜。这一时期的北京是祖国的心脏,是母亲,是太阳,是希望之城。

郭沫若曾写下《颂北京》赞颂北京天安门广场,以典型的政治抒情诗方式写出了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丽、辉煌和宽阔。这种颂歌体诗以激昂向上的笔调,对国家机器,城市建设,地标性建筑表达狂热的赞美。红色的浪潮席卷全国,北京这个被誉为红色的心脏的城市,再一次成为了万人朝圣之地。为响应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一大批城市中生活着的年轻人离开城市,他们像是一个即将离家的孩子告别母亲。在诗人食指的《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表达了这样的情怀。“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这是所有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城市中生活过的年轻人共同的心声,北京就是母亲,离开了母亲的孩子虽然会为自由和新鲜而欢呼,同样也会思念和不舍而忧伤。

二、北京与传统

这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并不单单被政治所裹挟,在它的骨子里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是任怎样风云变幻也不曾失去的。北京,与它古老文明相称的,是它凝聚了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北京城市的建筑文化中,在老北京的饮食文化中,在北京人的性格中,都带有着对于传统的执着与偏爱。

(一)儒释道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始终是儒家,道家文化以及佛教文化。北京作为中国古代多个朝代的都城,自然也是文化的中心和聚集地。因而传统文化的影响已经深深地植入这座城市,并且融于一代代北京人的精神气质中。北京人对于政治的参与感与传统文化中主张积极入世的儒家文化有关。北京人的保守、闲适是深受主张无为的道家文化影响。而北京人也保持着禅宗文化中的哲理与思辨的思维。

在诗歌领域,30年代的京派诗人,仅从周作人、废名等人的精神气质便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风韵。周作人带有典型京派文人的性格,虽然他创作的白话诗数量并不多,但从《小河》与《两个扫雪的人》的诗歌风格中,依然可以看到北京人的闲适、从容、温和与儒雅。

20世纪80年代走向文坛的一群青年人,他们被冠以朦胧诗派的称号,他们以鲜明的旗帜主张对传统的反叛,对政治的反叛。然而这群北京青年们,在诗歌中却并没有完全割裂与传统之间的联系,他们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运用在现代诗中。诗人顾城的诗《远与近》中就写到“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是首极富有禅性思维的诗。同时在古典意象的选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朦胧诗人都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精神气质上,他们虽然反叛政治,但也是出于现存政治的失望而进行的叛逆,虽然内心孤独悲观但仍然向着黑暗反抗,他们既向往自由与大自然,又强烈的想要通过诗歌的创作参与政治,他们的矛盾与反叛的性格,正是凝聚了儒释道三家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二)北方之北的文化性格

中国的地域幅员辽阔,广袤的国土带来了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涵盖了平原,高原,丘陵,盆地。不同的地理特征形成了不同地域的风土文化差异,也造就了每一个地方不同的民族性格。地理环境的影响是自群体定居于此便出现并且一代代承袭下来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土人情文化,这自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带有典型的北方文化特征,同时北京又带有着古城,古都所特有的文化气质,从而形成了北京既带有北方文化的共性又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独特文化景观。

作为北方文化的一部分,北京文化也带有着北方所特有的粗粝豪放,慷慨和坚韧。在诗人王家新的《北方札记》中,诗人写到“现在/我几乎可以确信/在这里/在山与季节闪耀中/是这北方的精神”。在诗人的笔下,北方的精神与山与季节的变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山与季节象征着中国的乡土与大地上世代耕耘的子民。北方的乡土有着严苛的自然环境,在干燥的春季,在凛冽的冬季,造就了北方汉子的坚韧,地广人稀的生存环境也塑造了北方汉子的孤独与倔强。即使是在北京这样的都城中,依然保留与继承着北方乡土中的那份粗犷与顽强。

而北京作为皇城文化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便形成了其独有的中心意识,这份中心意识也形成了北京文化中高贵,典雅雍容的一面。正如陈晓明所言: “不少中国文人都曾谈到‘北方 ——主要是指‘北京——蕴含着厚重的中国政治文化的地理环境在精神中起到的作用,特别是那些来自南方外省的人文知识分子,对北京有着精神上的迷恋,似乎北京才是真正的精神家园。”在诗人任洪渊的诗《北京古司天台下》,以及组诗《汉字》、《司马迁的第二创世纪》中,北京已经成为了北方的象征,北方的历史也成为了中国历史的缩影。 诗人在诗中表达着对于北方黄土文化的热爱,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

三、北京与现代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对于政治的狂热转向为对于经济,对于个人物质生活的追求。北京这个古老的城市迅速地被卷入经济与现代化的浪潮。这时的北京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它不仅孕育着老一辈世代居住着的老北京人,同时也在以更开放的态度,更多的机会和更新鲜的资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蜂拥涌入这座城市。

(一)异乡之飘

在北京,这个流动人口将近一千万的城市,在今天仍然以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于是北京的人口逐年增长,城市难以消化暴涨的人口,于是开始出现房价居高不下,物价飞涨,交通拥堵等等社会生活问题。无论是底层的打工者,或是白领上班族,在这个城市都感受着无家可归的虚无与孤独。而作为这个时期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诗人,他们更加敏感地感受着城市对人的压迫,机器对人的异化,以及人在追求物质生活时表现出不能自主的迷茫和无助。在诗人的笔下,北京已经可以被许多现代化意象所涵盖,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一个全新的北京城。

对于北京而言,其最具有现代意义代表性的就是地铁。绝大多数的上班族们在北京都选择地铁出行,而每天早晚上班高峰的地铁站也成为了北京城的一道标志性景观。在诗人唐欣的《北京组诗》中,就有这样的描述,“黎明/地铁车站的出口/无数的人流涌出/壮阔的场面/像是暴动的无产阶级/要冲向国王的宫殿/但他们攥着手机/夹着报纸/互不搭讪/一哄而散”。这种场景发生在北京的每一天,诗人以独特的比喻表现着这群在城市中打拼的人们,他们之间的冷漠与疏离,是这个冰冷的现代城市以及现代生活所造成的。城市的快节奏导致了现代人的隔阂,而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事不关己的态度,则更体现了现代城市的冷血和残酷。诗人站在现代都市之中,感受着都市的节奏与都市的情绪,并对现代化的城市表现出深深的怀疑和反思。这份反思的深沉与精神的孤独,正是来源于一个异乡的游子在北京这个城市中找不到归属感的迷茫和飘零之感。

(二)雾霾之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机器的轰鸣取代了城市的安静与祥和,汽车的尾气污染着城市的每一次呼吸,化学的废料侵蚀着城市的每一寸土地。自然环境以一种不可控的速度在不断地恶化无时无刻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由于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加之无节制的工业化生产,这里的环境污染程度在近几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2013年,雾霾成为了这个时代新的代名词,当我们看到笼罩在浓雾中的天安门,当我们看到灰霾中的城市以及城市中带着口罩行色匆匆的人们,城市的孤独与绝望被放大。

上一篇:猴年新春短信祝福语下一篇:电脑教程:网络故障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