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钟教学反思

2024-08-25

太阳钟教学反思(精选14篇)

篇1:太阳钟教学反思

在第一课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感受时间,学生对于用感觉感受时间长短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已经有所了解,如何准确的计算时间呢,开展本课教学,本课是深入研究时间测量的第一课。反思:

1.利用学生现有的常识和经验开展教学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在电视剧中已经接触到午时等古代时间名词以及一炷香等计算时间的术语,对于古人如何进行时间的计算已有初步的认识,这里的时间划分根据什么进行呢?孩子们对于此原因并不清楚,以此导入,学生有了欲望的激发,更好的开展本课教学。

2.设疑激趣导入,阅读增加见识

在开课,引发学生探讨“现在是什么时间?”我们会通过看手表等方法,古人如何预测时间呢?学生会想到很多计算时间的方法,在前一节课,学生已经初步了解运用太阳等自然规律进行,在本课中,提供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明白古人计算时间的方法,在此计算出上认识圭表和日晷以及原理。

3.提出问题,延续疑问

在认识圭表和日晷后,有学生提出疑问:这两种都是利用太阳计算时间的预测,那么晚上没有太阳光,怎么计算时间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有效的将学生的疑问延续到下一节课的学生,在阴天的情况下,需要借助其他的自然规律进行计算时间,达到学生兴趣的持续激发。

篇2:太阳钟教学反思

二、《太阳钟》是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它同《用水测量时间》《我的水钟》《机械摆钟》三课,分别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日晷、水钟和摆钟的构造和原理。教科书在第一课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感受时间的基础上,从本课开始研究时间的测量。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用太阳来计时。

2、用光影来计时。

3、讨论和思考。主要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太阳影子变化的过程,通过观察太阳光影的变化来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来计时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教学难点为“制作、并正确使用太阳钟计时”。

由此可知:教参上的设计是:

1、让学生课前先观察,发现一天中光影的长短、位置发生变化。

2、课堂上让学生偿试解释圭表、日晷计时的原理。

3、组织学生制作圭表或日晷,用此工具进行计时。

可以按照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做为学习的主要线索,同时要在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上下功夫。

学生在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一课中,已经知道一天中光影的变化情况,所以是否要让学生观察光影的变化,可以由教师自行决定。这部分内容可以使用视频。

三、可以按照教材上的次序,分成3个部分分别设计教学,再按照设计进行教学。第1部分“用太阳来计时”,实质上是按照测量工具的发展顺序,让学生认识到“天”的来源、一天分为几个小时。埃及人对于小时的划分,是按照星座来划分的,这与“用太阳来计时”是不一致的。由此也可以知道,人们除了用太阳来计时之外,也可以用星座等规律性变化来计时。这一部分可以简要学习,用的时间也要少,它不是本节的重点部分。第2部分“用光影来计时”,是本节的重点部分,核心是想办法让学生理解计时的原理。仍然以测量工具的发展作为主线,使教与学的思路清晰。该部分虽然是重点,但也不宜过多地介绍日晷的相关内容,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只是小学生。本人认为应以地平式日晷为主、以赤道式日晷为辅。教师需要增加如何制作地平式日晷,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时的原理。对于第3部分的教学不必增加新的内容。

篇3:《三个太阳》教学设计及反思

1. 能结合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本篇通讯的写作特点。

2. 能说出“南极精神”的内涵,创造性地理解“三个太阳”的含义。

3. 学习“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本篇通讯的写作特点。

2.说出“南极精神”的内涵,创造性地理解“三个太阳”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2.借助单元主题词“信息传播”进行引读。

二、永留心底的那一段往事

1.快速浏览课文,从女画家的角度概括这篇通讯播报了哪些事件。

(学生速读课文→自主概括→同伴交流→学生展示→教师引导归纳)

2. 引导学生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线索清晰,构思巧妙。

3. 想一想:作者为何选取这几件事?由此给你的写作带来了什么启发?

(归纳:写人物通讯时,面对众多的人物和事件,要紧紧围绕所要表达的中心,精心选取典型事件、典型形象、典型瞬间。 )

三、 永驻心间的那一群人

1.分析“南极人”的形象。

生读课文(四名女生读第24-27小节)。要求:听读课文,先谈谈你对其中某一个“南极人”的整体印象,再说一说最感动你的细节。

(圈点批注→组内点评→全班展示)

2.分析女画家的优秀品质。

1探究:女画家是“南极人”吗?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讨论,说出理由。

3小结:女画家的优秀品质。

(执着追求、吃苦耐劳、自我砥砺、热爱生活、充满激情、不忘使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顽强的毅力)

4探究通讯中人物的描写方法。

(归纳:写人物通讯时,在概述人物风貌的基础上,应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典型细节进行描写刻画, 这样的人物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

3.探究“南极精神”的内涵。

1你觉得“南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试着用几个词来概括。

2引导学生感悟“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

PPT: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图片

PPT:中国南极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图片

(师激情解说)

四、永不落幕的那三个太阳

研读相关语段,思考三个问题:

1. 这幅壁画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2. 这幅壁画有什么特点?

3. 关于“三个太阳”的含义,考察队员们是怎样理解的?(四名男生朗读第 16-21 小节)

4. 关于“三个太阳”的含义,你认为还能有怎样的理解?

(小组讨论→全班展示)

五、结束本课

PPT:“南极精神”抒写英雄传奇,冰雪和激情交相辉映;三个太阳凝聚万千情思,科学与艺术比翼齐飞。

六、作业

推荐阅读《南极有约》,作者:张彬彬

【教学反思】

本次上课的课题是《三个太阳》,这篇文章是苏教版语文七(下)“信息传播”这一主题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体裁为人物通讯。面对这个课题,我是有些不安和紧张的,要在一堂45分钟的课上精彩展示,我觉得有点难度。

首先,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长达4500多字,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长文,仅仅读一遍就得20分钟左右。头绪太多,如何把握?

其次,它的体裁是一篇通讯。这种体裁不像散文、诗歌、小说,文学色彩不浓,有滋有味、耐人咀嚼的精彩之处不多,要上出“语文味”,总觉不易。

第三,这篇课文比较“冷”,因为不是经典篇目,网上鲜有相关的执教资料,只能“白手起家”。

一、长文短教,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事物是相对的,坏事有时从不同的角度看未必就不好,既然没有可借鉴的参考资料,恰恰可以让我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独立品读、独立思考,好好地研究文本,形成自己的独到之处。

面对这样一篇长篇通讯,一堂课上要教什么,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这是我亟待思考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我首先揣摩了教材编者的意图。本文安排在“信息传播”这一单元,本单元中有通讯、消息、录音新闻等各类新闻体裁的文章,很明显,编者的编写意图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熟悉这类新闻体裁。就《三个太阳》而言,就是要让学生熟悉:什么是人物通讯?如何写人物通讯?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文教学的首要目标:能结合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本篇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除了时效性、真实性等通讯共同的特点外,这篇通讯最大的特点莫过于线索的清晰、选材的典型、构思的巧妙和对人物的细节刻画。这几个特点也是一般文学作品常用的写作手法,是我们的学生在日常写作中容易忽视却又必须掌握的技法,如能在课堂上学习并领会、达成这些目标,可谓“一箭三雕”。

二、大胆取舍,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确定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适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课成功的前提和基础,也应该是高效课堂的起点,“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对于《三个太阳》这篇内容繁多的人物通讯,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呢?

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时,为直奔教学目标,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长文短教。文章中涉及南极环境描写的段落,我几乎没有谈及;女画家去南极之前所遇到的重重困难,我也没去分析。因为这些内容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关系不大,如果面面俱到,将会导致“面面俱不到”的后果。

我把握住文中所叙之事、所写之人、所抒之情,从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设计成三个主要的教学板块:永留心底的那一段往事,永驻心间的那一群人,永不落幕的那三个太阳。说白了,就是由对所写事件的把握,到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再到对本文所抒情感的领悟。

三、有序紧凑,清晰流畅的教学环节

本堂课,为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上三个主要的教学板块。这样的教学构思和流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步步铺垫,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而每一个环节,我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第一板块中,学生浏览课文,先自主概括,再同伴交流,再学生展示,最后教师归纳。通过对事件的概括,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了本篇通讯在写作上的特点之一:线索清晰,构思巧妙。

第二板块主要是分析“南极人”以及“女画家”的人物形象。这一环节,有听:听读课文集中描写“南极人”的相关段落;有说:说说最感动你的细节;有读:带着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再读;有写:归纳写人的写作方法。这一环节,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辨析女画家是不是“南极人”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上,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本文不仅仅是在讴歌“南极人”,更是在赞颂南极精神,我由此进行拓展迁移,通过PPT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极科考事业的最新成就,以及神舟飞天的航天精神、蛟龙入海的伟大壮举。学生情绪高涨,由此落实了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习“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四、课前预习,顺利展开课堂教学的前提

从常态课的角度讲,熟悉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南极的相关知识和通讯的一般常识等,是深入研读课文的前提。因为本文是一篇长文,完成这些内容要耗费大半节课的时间,如果课前不做好预习工作,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几乎很难达成。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上课前一天认真组织学生做好与本课教学有关的预习工作,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生字词、南极知识等有了认识和积累,为正式上课进行了很好的铺垫。通过预习,学生已经较好地解决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堂课可以说是本文的第二课时了。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上完课后,仔细回想,我觉得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过分看重自己的预设。

教学中,我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精彩设计,忙着赶环节,有时没有顾及学生的状态,他们稍有半点“偏颇”,我就想着用自己的话把他们拽回“正道”,不想也不敢让学生越“雷池”半步。尽管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是强的,读书、讨论、回答问题时也不乏精彩之处,但所有这些都是在我的意料之中、控制之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孕育“生成”,捕捉生成性资源,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思考的地方。

二是教学语言略显强势。

在学生表达已经很到位的情况下,我时常会过多重复学生的话,总感觉学生没有自己表述得好。这说明,我主宰课堂的意识、与学生争夺话语权的思想依然存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还要不断强化。

三是用非语文的手段达成情感目标。

在突破“学习‘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这一目标时,我通过图片和自己的激情演说来感染学生,讲得太多,有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之嫌。回头想想,如果教师起个头,引导学生诗意地表达,这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突显“语文味”。这也是我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篇4:《“番茄太阳”》对话教学反思

一、 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做作者、编者的知音

对话教学主要发生在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其中,文本既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内容,也能以主体的身份与教师和学生展开对话。因为文本被作者赋予了生命,体现了作者的认知、情感与生活背景。因此,教师要先去做一位读者,通过反复地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渐渐走入文本,或陶醉于作者的优美文字,或赞叹作者精妙的构思、奇特的遐想,或为某处词句冥思苦想……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理解教材。做文本的知音,意味着教师要具有个性化的理解,意味着教师要解读教参但不依赖教参,也意味着除了教材之外,还需要更多、更广泛的阅读积累,以丰厚我们的知识,拓展我们的视野。在提倡让学生合作学习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提倡教师间的合作学习。

初读《“番茄太阳”》这篇课文时,我一下子就被课题吸引住了。“番茄太阳”,多令人期待的故事呀。读完之后,我回味着课文的字字句句,想象着明明那张纯美的笑脸,感觉自己心底也温暖起来。这样的课,到底该如何上呢?于是,我一遍遍仔细地读,一句句耐心地想,一次次反复地揣摩,慢慢地,我和文中的作者一起快乐起来,感受着“番茄太阳”带来的那份温暖。读着读着,恍然间,眼前出现了一条近乎完美的“爱之链”,闪耀着温暖的光芒!盲童明明在父母的疼爱与呵护中快乐地成长,从心底发出动听的幸福的笑声,在美丽的笑声中创造了一个神奇的——“番茄太阳”。这美好的笑声打动了我,我深深地喜欢上了明明,觉得她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这份爱就这样传递着,这条“爱之链”就这样闪烁着它温暖的光芒。如何让这温暖的光芒照耀到学生的身上,让他们也去做个爱的使者呢?在思考、交流后,我有了比较满意的教学设计:紧扣文中三次出现的“番茄太阳”,以疑促读,逐层走进文本的内核,让学生在读中分别体会三处“番茄太阳”的含义,在对话、品读中理解“番茄太阳”深刻的内涵。

二、 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做学生的知音

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始终要做到“心中有人”,有“在语文课堂上成长的人”。而我们就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他们喜欢学什么?他们喜欢怎样学?我们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思考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有兴趣学;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让他们爱学;设计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唤起他们思维的灵动性;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个性化体验,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望;预设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给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三点:① 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帮助,为学生思维的发展留下空间,为学生的互动对话搭建平台;② 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段,特别是书后要求的对最后四个自然段中的关键词句的研读品味,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加深对“番茄太阳”深层含义的感悟;③ 利用阅读期待,激起学生阅读中的问题意识,并主动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感受和体验,并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相信这样的课堂学生将不再被牵制,我们将会听到他们成长的声音。

三、 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互为知音

在师生对话的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将课堂变成一种精英学生的课堂,师生间的交往常常被个别好学生所专享,而其他学生只有沉没在自卑和淡漠中。如今的课堂,我们倡导面对全体学生来组织教学,而且不再是简单地抛一些封闭性的问题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

在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段的研读品味时,要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间展开对话,相互启发,利用阅读期待激起学生阅读中的问题意识,主动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感受和体验,并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我把最后出现的“番茄太阳”的真正含义抛给学生,创造学生间相互对话的机会,让他们相互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见解,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小组交流后,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同学间思想碰撞、灵感涌现的魅力。原来在课堂上被冷落的学生在同学间的平等对话中,从课堂的“失语者”变为充满活力的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可以期望,这样的课堂一定能成为更多学生智慧成长的沃土。

四、 学生和文本的对话:重返作者、编者的知音

师生对话的目的何在?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在对话的方向和目的方面要起引导的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努力缩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要以自己的学识对文本的有关背景和学生的疑难作必要的介绍和讲解,将自己与文本对话中获得的感悟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我们要循着学生的思路,及时捕捉、迅速判断、有效利用有价值的资源,与学生一起学习、进步。

因此,我教学最后一段时,在课题“番茄太阳”前适时地补上了“温暖”二字,帮助学生回顾课文,回归文本,同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感受别人给予的温暖的同时,也学会把温暖给予需要帮助的人,让这种爱撒满人间。

篇5:太阳钟教学反思

在合作交流这一环节,把问题抛给学生“人们利用什么知识来制造不同的太阳钟——日晷?”带着这种模糊的概念,我利用多媒体展现了不同时间段太阳和阴影,把上节课的知识巧妙的融入到了本节课,使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在“互动”的课堂上激发了学生积极发言,相互补充,明确了原来太阳和影子可以为人类服务,日晷的原理、构造、种类。通过多媒体直观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学问,调动了学生主动去参与、怀着好奇的心情、互相构造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交流汇报环节我看到了学生小脸红红的,自信的言行流露出来,因为他们在体验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学生用敬佩的眼神,看着回答正确孩子的脸我心里高兴极了,因为科学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趣味性,在探究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篇6:语文太阳钟教学反思

语文太阳钟教学反思范文一

本课在前课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古人很早以前,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在当时计时的工具叫做日晷。

本课教学一个重点是让学生利用第一课的知识制作简易的太阳钟。课本上介绍了两种太阳钟的制作方法。如有时间,教师应该让学生尝试这两种方法,然后比较这两种方法哪一种计时准确。

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工具具有感官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太阳钟教学反思范文二

《太阳钟》这节课我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分别是说一说太阳这个钟,看一看古代太阳钟,做一个简易太阳钟,玩一玩手掌太阳钟,用一用标准太阳钟,通过这五个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如何利用太阳来计时。

首先通过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太阳入手引入时间的概念,可以是学生感到这是很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并不感到畏惧,同时也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看古代太 阳钟是让学生真实体会到古代确定时间很困难,对古人如何确定时间产生疑惑,从而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制作太阳钟的兴趣。接着介绍太阳钟的制作方法引起学习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动手制作。最后玩手掌日晷和用标准太阳钟的活动,增强学生运用科学原理,提高生活和科技水平的意识。

语文太阳钟教学反思范文三

古时常用的太阳钟至今似乎越来越少见,利用太阳钟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后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正确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这节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古代的一些计时工具,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并利用这一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计时器。

课前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特质疑: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接着通过“牛顿钟”的故事初步建立学生对太阳钟认知,学生对于他的举动自然比较感兴趣。正好切入主题,介绍太阳钟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利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实践体验后,再找出工作原理,使学生认识更为深刻。

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介绍手掌日晷,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迅速提高。学生实践验证后谈谈启发,帮助学生正确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最后出示古代一些计时器,让学生找出原理,并说说其它的计时器又是运用了什么原理计时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大自然的规律,从中促使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并把这节课的知识加以延伸。

篇7:太阳教学反思反思

孙学友

《太阳》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了解用数字、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写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教材的编排目的,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教授上,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太阳、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篇8:太阳钟教学反思

本文以《太阳》一课为例, 对课堂娱乐与促进有效教学和学生发展之间的有效链接进行阐述。

[教例描述]

前不久, 笔者听了一节小学一年级的美术课《太阳》。过程如下:

新课第一个环节:教师点击课件, 告诉学生一起跟着小兔去找太阳。随着音乐响起, 大屏幕上开始播放动画片:一缕阳光从窗口照进来, 小兔醒了。于是, 它快乐地跑向绿绿的草地, 寻找太阳, 之后, 天色渐渐暗下来, 太阳落山了。

通过这个“看”的环节, 老师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说”的环节。请学生说说自己在画面中找到的太阳, 它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学生普遍认为太阳的形状是圆的, 它的颜色是红的。

然后, 课堂进入第三个环节, “赏”大师以及同龄儿童的作品。教师出示若干张用色块以及线条表现的太阳作品, 请学生选择喜欢哪一个。学生的关注点主要在色彩鲜艳、样子可爱的太阳上, 对用线条描绘的太阳表视出冷淡的态度。

随后, 课堂进入下一个“玩”的环节——给太阳贴五官游戏。课件中出示太阳的圆盘, 以及各种不同表情特征的五官图片, 请学生点击链接表情。大家玩得都很开心。

最后, 教师布置作业, 画出心中的太阳。在15分钟后, 笔者仔细观察黑板上展示的学生作品, 几乎是清一色的动画片里的太阳, 有的“太阳”是把贴五官游戏中的形象进行了复制。这个作业显然与新课程主张的富有个性的美术表现不符。

课后, 笔者随机对学生进行了采访。

问题1:你喜欢这节美术课吗?为什么?

“喜欢。”“有动画片看”、“贴太阳五官的游戏挺好玩”、“电脑上的太阳很滑稽”。

问题2:你会画太阳吗?

“会, 我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就会画了。”

问题3:你现在画的太阳跟以前一样吗?

“差不多, 表情不一样。“

问题4:这节课后, 你对太阳有什么感受?

微笑, 答不上来。

[教例分析]

不难看出, 这样一节有动画片、有游戏的美术课是受低年级学生喜爱的, 动画片和游戏带给了他们快乐。然而, 从学生的回答中, 我们却没有听到快乐以外的声音, 比如:体验到太阳不同时段的特点、阳光照在自己身上的独特感受、对太阳的亲近感以及对太阳所产生的兴趣与问题等。因此, 本堂课的价值其实没有真正实现。

课堂存在的问题, 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 娱乐方式纯粹娱乐化; (2) 娱乐媒材过于现代化; (3) 欣赏过程趋于简单化。

这堂课的第一个环节以动画片形式让学生感受太阳的形与色, 娱乐性强, 贴近了学生的心理,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贴太阳五官的游戏环节借助了现代媒体, 体现了生动的动画效果场景。然而表情变化的背后, 也暗示了太阳只有这些形式与情感表现的关系, 造成思维局限性, 难以表现学生的个性特色。

课堂虽然提供了太阳作品让学生欣赏, 但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 停留在“喜欢哪一张”的层面。缺少对相关知识、技能、材质以及作品情感的介绍, 欣赏的过程没有引导学生继承前人优秀的艺术表现经验, 也就无法用心去理解作品的激情与内涵。

显然, 仅追求课堂快乐, 不是美术课改的初衷。采用娱乐的课堂形式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这并不是课堂的最终目地, 它只是促进学生发展进步的手段。形式上的娱乐只能使学生产生暂时的兴趣, 只有在快乐中渗透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 (仔细的观察力、敏锐的感受力、生动的表现力、独特的创造力等) , 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 才能使学生形成对美术课的持久兴趣, 最终实现艺术素养的提升。

[教例反思]

那么, 娱乐与发展的连接点是什么?应该是立足文本、注重体验、渗透艺术素养, 从而提高艺术表现、感受能力, 以及发展学生形象、发散、创造思维等能力。

一、立足文本, 挖掘“赏”的力度

美术作为视觉艺术, 离不开“赏”这个环节, 这里指的赏是观察与欣赏。美术课要培养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和作品的内容;要培养学生学会欣赏, 欣赏生活中的美的事物和作品美的内涵。

每节美术课, 我们都会设立赏作品这个环节, 要赏到位, 教师心中还得有个谱。这个谱就是:建立欣赏的目的机制。教师应有意识地对作品的形态、色彩、线条、历史背景以及饱含的情感等几方面内容及时予以巧妙引导,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赏的有效性与目地性。

以《太阳》为例, 首先要对太阳实物进行本质结构剖析, 它包括中间的圆盘和周边的光芒两个部分。然后联系重难点, 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理解太阳形与色的不同差异、不同时间段的特点以及光芒的强弱变化。如:什么样的色彩蕴涵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线条显示什么样的力度与动感等。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有方法可循, 有想法可表达。

二、注重体验, 生发“说”的内涵

媒材现代化固然好, 但弊端显见。比如课件中动画素材太阳, 其造型是已经概括成型的, 表现的形象是动画作者对太阳的理解。

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课堂融看、说、画、想为一体, 强调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后的观点。要真正让学生有话可说, 说出真情实感, 说出对周围事物的个性化理解, 关键在于将对生活的体验权还给学生。做足课外功夫, 细化课内表述, 才能说得精彩。

《太阳》一课中, 首先, 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观察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太阳的形与色的变化, 以及它的光芒带给你各种不同的感受。其次, 教师可以请学生做一段文字的描述与记录。第三, 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转换角色, 用自己的形体语言, 做一做动作, 表达自己的想象。这样的“说”, 才是生动丰富而真实的, 才是全面参与的。

三、引发思考, 拓宽“想”的思路

美术课程是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最有效的课程之一。通过适当的学科整合, 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 因此, 教师要抓住趣味性的课题, 激活思维, 拓宽思路, 引导思考, 促进发展。

例如《太阳》一课, 可以提供延伸课题:说说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太阳黑子是什么?……

艺术的最高目的是使人们更懂得生活, 更加热爱生活。我们的美术课, 需要给孩子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课堂上, 只有当娱乐形式为解决课程的重难点服务时, 才会提升它的价值, 只有当娱乐形式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时, 才是有效的娱乐。

篇9:《四个太阳》教学反思

我们看到的太阳只有一个,而且只有一种颜色,可书上怎么会有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呢?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我们老师就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发展潜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读、去想、去说、去做,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好奇

在课的开始,我出示太阳图片,让学生说说太阳的颜色、样子,认识它的作用。告诉学生书上的小主人画了四个太阳,让孩子们说说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这样,在课的开始学生就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有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问了:“怎么会有四个太阳呢?”紧接着又有同学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由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他们产生了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营造环境,朗读感悟

记得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于是,在内容学习的过程中我就设计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如在教学“金黄的太阳”一段时,我先请喜欢这一段课文的学生读完此段后,让学生说说“到了秋天,小画家为什么把太阳画成了金黄色?然后用课件演示了“秋日果园硕果累累,落叶飘飘”的景象。在邀请说话的情境中指导朗读,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金黄的太阳”给人的喜悦、欢乐。又如在教学冬天“红红的太阳”时,我在充分让学生感受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情景后,借助课件的演示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

三、借助文本,再造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试图在活动化的教学时空里,让学生学习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给师生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提供激发想象、即兴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想象王国里驰骋。

如在教学“彩色的太阳”这一段时让学生说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哪里,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柳树上,柳枝绿了。”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桃树上,桃花红了。”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油菜花上,油菜花黄了。”这一设计使学生从书本世界回归于生活世界,当学生感悟到了“春天的色彩”后,课件演示“春景”图片,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四字词组来描绘春天的景色,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感悟到小画家想象之美。这样既有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有再造想象的升华。

四、发散思维,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想象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七八岁的孩子,是一株株的幼苗,让他们在想象中创造,在想象中积累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利用准备的材料,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太阳,并想一想你要把它送给谁?为什么要这么画?接着播放音乐“种太阳”。学生边听边画太阳,最后展示作品,发表想法和意见。此时,配乐画面,表达交流,把美术、音乐和语文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想象力无疑插上了翅膀,学生们的眼亮了,语言也闪光了。

这是《四个太阳》点亮了学生们想象的明灯!

这,是教师放飞了学生们的想象!

篇10:《太阳你好》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抓住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体会本文含着的意思。让学生联系课文说说:太阳看见了什么,听说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再联系第四课,可以知道,人类还有很多战争、饥饿、疾病等灾难。既然太阳看到了这么多不平的事,为什么还“微笑着,行走在天上呢”?体会出太阳最爱小朋友的原因──因为太阳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世界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另外,这两个段落还让学生认识排比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知道作者把太阳当人来写,使人感到亲切、生动。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理解“苏醒、活跃”的意思,再联系本课想象春天到了,草木发芽,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第七段,先引导学生理解太阳爱哪些小朋友,再理解各种皮肤的小朋友泛指全世界所有的小朋友。最后出示简化的句子,与课文中的句子相比较,在朗读的基础上领悟反复的修辞手法。至此,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太阳公平、公正地爱每一个小朋友。

篇11:课文《太阳》教学反思

1.阅读单元导语,了解本组主题。

2.自由阅读本组课文及语文园地,整体感知全组内容,简单交流感受。

3.讨论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活动步骤、成果形式。

4.收集资料:有关世界各国的人文风情、体现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根据3的内容补充)

学习目标

1.认识“彤、陪”。会写“彤、霞、陪、趁”4个字。能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等5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

3.背诵诗歌。

4.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太阳是大家的”,感受世界人民是一家。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

2.读懂诗歌,理解“太阳是大家的”。

教学难点

读中感悟“太阳是大家的”所表达出的让世界充满爱的愿望。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太阳的图片、文字资料。(师生)

了解地球上的各个国家。(师生)

准备世界地图。(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配乐朗读课文《阳光》

学生听后自由谈感受。板书:太阳。

根据收集的资料和学过的21课《太阳》介绍你所了解的太阳。

2.提问:太阳是谁的?

揭示课题,板书:大家的。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组词。

区别:陪、倍、培、赔

抽读词语。

2.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勾画不懂的语句。

3.指名读课文,正音。

三、指导朗读,背诵

1.自由朗读,读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2.同桌互读,交流读后感受。

3.指名读,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4.指导背诵。

自由朗读,读熟诗歌。

尝试背诵,与学习伙伴互相抽背。

指名背,交流背书的方法。

四、指导生字书写

1.认读四个要求写的生字,组词。

2.指导生字书写。重点指导“霞”。

3.抄写五个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背诵。

2.配乐背诵,会背的一起背。

3.听写词语,订正。

二、朗读感悟,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从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重点引导

太阳做了哪些事?说一说。试仿照课文再写几句。

一天中太阳做了好多好事:

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

她把____________,

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朗读一、二节。

3.朗读三、四诗节。小伙伴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几句话,猜猜她会说什么?先说给身边的伙伴听,再说给大家听听。

再次朗读三、四节。

4.朗读全文。

三、拓展认识,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

1.“在别的国家里,也有快乐的小朋友……”你知道哪些国家?(出示世界地图引导,注意帮助学生区别国家和地区)

2.你最了解哪个国家,给大家介绍一下。(简要介绍即可,旨在激发学生了解世界的兴趣)

四、积累优美词句

1.你对哪些诗句最感兴趣?有感情地读一读。

2.摘抄诗句。

篇12:课文《太阳》教学反思

我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出了以下教学流程:尝试绘画——了解认识——启发想象(提供思路)——大胆创作——小结评述。

我在导入新课后,让两位学生在黑板上自由画出心目中的太阳形象,并引导学生了解太阳是由基本形(圆形和四周的光芒)组成的。学生画完后,大家一起来欣赏评价谁画的太阳最美、最可爱,并说明理由。

我观察这两位学生画的太阳,都是显得过于简单,呈模式化,只是一个圆形,圆形的周围添画了一些斜线。这种现象说明,对于画太阳,学生也都了解太阳是由圆形和光芒组成的,但却没有画出有个性的太阳形象。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思路,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创作力,从而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太阳”来。

我指导学生观看课本插图和课件,然后,启发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想象太阳的变化……以拟人的角度去看太阳,如“太阳是个爱漂亮姑娘”、“太阳娃娃睡觉了”、“太阳公公生气啦”、“太阳妹妹哭了”等等。也可以从四季的角度来看太阳,春天的太阳光芒是花朵和枝条;夏天的太阳烤得我好热好热;秋天的太阳光芒是串串成熟的果实;冬天太阳懒洋洋。更可以从一天中太阳的变化来引导:早晨的太阳像什么?中午的太阳像什么?傍晚的太阳又像什么呢?我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绘画太阳的思路之后,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他们纷纷拿出画纸,大胆地画出心目中最可爱的太阳来。

在学生绘画时,我特意为他们播放了一首欢快的歌曲《种太阳》,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画出了一幅幅个性十足的太阳……

最后的小结评价环节,我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采取了自我评述的方式,把重点放在满足孩子叙述的需求上,充分让学生结合画面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纷纷发言,表述自己所画的太阳……有的学生说,他画的是“春天的太阳”;有的学生说,她画的是“爱美的太阳姐姐”;有的学生说,他画的是“太阳公公睡觉了”……再看画面,真的是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新颖,个性十足。就连色彩,学生也是大胆地使用了五颜六色。总之,学生画出了生动活泼的太阳形象来。

可见,教师只要合理地点拨与引导,就能激发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起学生自由表达的渴望!

篇13:《太阳》教学实录

《太阳》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科普小短文,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的一些特点以及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文章语言通俗、明了,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并列式”的结构,分别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第二部分以“总分式”的结构,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初识说明文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课文我们都预习了,你们发现了吗?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往学习的课文可不一样,它通篇有没有讲述一个故事,在写一个人物?或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生:没有。

师:那它在写什么呢?

生:它在介绍太阳。

师:是的,像这样的文章就是———

生(齐):说明文。

(师板书:说明文)

【解读:说明性的文章在小学第一学段人教版教材就有编排,如《充气雨衣》《小壁虎借尾巴》《回声》等等。但是第一学段里“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所以即便有这样的文章,学生对于“说明性文章”的概念也并不了解,所以直接教授是有效的办法,对说明性文章的基本特性的了解是十分有效的。】

第二板块:初读解词

师:接下来我们要走进这篇说明文,去认识太阳了。请大家翻开书,自由、小声地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生自由读文)

师:课文读了,来看看课文中的生词。(课件出示词语:摄氏、兽、生存 、繁殖、蔬菜 、比较、治疗)自己试着读读。

(生读词)

师:有没有不好读的词,需要提出来让大家注意的?

生:“摄氏”不好读。

师:哪里不好读?

生:要注意是翘舌音。

师:你真会读!是的,两个翘舌音在一起可要注意。来,大家一起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摄氏”)师:还有吗?

生:“生存”也不好读。

师:是的,平舌音和翘舌音在一起确实也不好读。你能带领大家读读这个词吗?

(生领读“生存”)

师 :和“生存”一 样 ,“蔬菜”也是平舌音和翘舌音结合在一起的。一起读。

(生齐读“蔬菜”)

师:咱们把这些词连起来读一下,一个词读一遍。

(生齐读词语)

【解读: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所以此时的放手是恰当的。让学生互相提醒难读的生字词,这样既突破了生字教学的难点,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师:学习说明文特别要注意理解这类词语。(课件出示:摄氏、繁殖)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生:摄氏是表示温度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到天气预报中就有这个词。

师:你很会观察生活。摄氏度———表示温 度的单位 名称,在天气预报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留心生活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师:谁知道“繁殖”是什么意思?

生:“繁殖”就是生后代。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我爸爸告诉我的。

师:向长辈请教是个很好的办法。其实,当我们不知道词语的意思时还可以查词典。(课件出示“繁殖”的解释)词典中“繁殖”的意思是这样的,自己读一读。

(生读“繁殖”的解释)

师:我们把这样的词再读一读。

(生读词)

【解读: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是中年级词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本课的词语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联系生活实际”“查阅工具书”等方法入手,让学生的词语训练更加有效。当然,选择训练的词语也很重要,像“摄氏”“繁殖”这样的词语在读说明文时确实是难点,所以选择这样的词语来进行训练是非常恰当的。】

师:词语不仅要读好,还要写好。写写这几个词。

(课件出示 “抵得上 、摄氏、繁殖、蔬菜”,生书写,师巡视并提示书写姿势。书写后反馈,展示学生的书写单。)

师:同学们停笔,看看这位同学写的 , 都写正确 了吗 ?(生:是的。)他写得很好,特别是“繁”字的第四笔,他注意了,没有出头。而且字都写在了方格的正中间,上、下、左、右都留有余地。看看你自己的,把没有写好的再写一个。

第三板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师:相信你们也能把课文读好。下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看看课文中各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各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生:第一自然段讲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

师: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归纳一样吗?

生:远。

师:抓住关键词能帮助我们归纳段落的意思。(板书:远)接着说。

生:第二自然段讲了太阳的大,第三自然段讲了太阳的热。

师:(板书:大、热)瞧,同学们,抓住关键词能帮助我们归纳段落的意思。看看这三个自然段,其实都是在讲太阳的什么?用一个词来说。

生:特点。

师:(板书:特点)接着说。

(生分别说第四至第八自然段的意思)

师:这一部分你能用上文中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

师:(板书:关系密切)原来这篇课文围绕着太阳写了两部分的内容,把这两部分的内容连起来就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了。请你看着黑板和你的同桌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吧。

(生同桌互说主要内容)

师:谁来说给大家听?

(一生将两部分内容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在读说明文时,找到各部分的意思,并把它们连起来就能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解读:说明文的主要内容该如何归纳概括?我认为首先应该从文章的结构入手。说明文一般可分为“并列式”结构、“总分式”结构。不同的结构使用的概括方法是不同的。“并列式”结构可以用段意串联法,“总分式”结构可以用找中心句的方法。这篇课文比较特殊,写特点的部分是“并列式”结构,写和人类关系密切的部分是“总分式”结构。所以,在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时,我结合了这两种方法,写“特点”的部分进行段意串联,写“关系”的部分让学生找中心句。这样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归纳说明文内容的方法。】

第四板块:体会说明文

“准确”的特点

师:接下来让我们去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太阳远的。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画出写太阳远的句子。

(生自由默读并勾画)

师:谁先来说说?

(一生回答,师根据回答课件出示句子:(1)其实,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2)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师:同意吗?一起读读这两个句子。

(生齐读)

师:来看看这两句话,你发现什么了?

生:第一个句子说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第二个句子只是说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

师:你真会发现。第一个句子中有数字,同学们,注意这个数字,读读这两句话,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生读句子)

师:谁来说说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第一个句子说得很具体,第二个句子只说很远、很远,但我们不知道有多远。

师:你很会读书。一个“1.5亿公里”就把太阳离我们的距离具体地写了出来。作者用准确的数字把太阳远的特点写清楚了。“准确”正是这个数字的特点,同时也是说明文的一大特点。(师板书:准确)

师:再读读第二个句子,找找有没有数字。

(课件出示: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生(齐):3500年 ,二十几年。

师:注意这两个数字,再读读这个 句子 ,你有什么感受?

生:让我感觉到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

师:是呀,这两个数字同样准确地说明了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些准确的数字不仅在写太阳远的时候用上了,在写太阳热、大的特点时作者也用上了。请默读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找一找,看看哪些句子用上了数字 ,用“”勾画出来。

(生默读课文并勾画)

师:谁来说说看?

(一生回答,师根据回答课件出示句子:(1) 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2)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师:同意吗?一起读。

(生齐读)

师:先看看第一个句子,数字是哪个?

生:130万。

师:这个数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让我们感觉到太阳很大。

师:我们的学习小伙伴读到这里也有感受,(课件出示泡泡中的话)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谁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啊?

(生埋头看书,无人举手。)

师:这样比较,是谁和谁来比较?

生:是地球和太阳在比较。

师:想想看,这样比较的好处是什么?

生:说明太阳大。

师:是的,但作者为什么要用地球来比较呢?

(生沉默,无人举手。)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火星、水星来比较,偏偏要用地球来比较呢?

生:因为地球我们都知道,其他的星球我们不清楚。

师:你真会思考!作者用我们熟悉的地球来和太阳进行比较,更清楚、准确地说明了太阳的大。来,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

(生读句子)

师:看看第二个句子,数字是———

生:6000,2500。

师:这两个数字又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让我感觉到太阳温度很高、很高。

师:是的,这两个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太阳的温度高。孩子们,请注意这个词(课件出示变红的“估计”),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估算、大概。

师:刚刚我们知道了说明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准确”。既然是准确,为什么在这里却用上了这 个表示不 准确的词呢?

(生思考)

师:有人去过太阳上面吗?有人去量过太阳的温度吗?

生:没有。

师:既然没有亲自去过,这些数字能不能随便写?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说明文要求准确。

师:是的。同学们,这个不准确的词却更好地表明了说明文的准确。

生:既然是不准确的词,为什么不随便写一个数字,非要写6000摄氏度呢?

师:你想想看?生:我……我不知道。

师:说明文的特点是什么?生:准确。

师:既然是准确,那么数字能不能随便写?

生:不能。

师:对!即便是估算的数字也必须尽量接近准确,不能随便写。因为说明文最重要的特点是准确。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回到刚才的句子中,像“估计”这样表示不准确的词在第一自然段里也有,大家找一找。

生:差不多。

师:为什么要用上这个词呢?

生:因为没有人去过太阳上面,到太阳上去不知道要用多少时间,所以不能随便写。

师:真会读书和思考!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说明文的准确。

(师生齐读句子)

【解读:“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是中年级训练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我抓住了本课表达的一大特点———带数字的句子,让学生进行体会,初步感知说明文“准确”的特点。全文中有四个带数字的句子,对于这四个句子我进行了不同的处理:

1“.其实,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

这个句子 和“其实 ,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进行了对比阅读,让学生聚焦“数字”。通过朗读体会有数字和没有数字在表达上的不同,总结出“用上数字,使得表达准确”的说明特点。

2“.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在这里抓住“3500年”“二十几年”这两组数据,联系学生的生活阅历,唤起他们的生活回忆,从而让数字和学生的已知体验建立联系,具象化了“1.5亿公里”的路程。

3“. 130万个地球 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抓住“130万”这个数字和泡泡中的话“我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因势利导,提出:“你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吗?”这样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数字”本身迁移到“比较”的方法上,并通过追问“为什么用地球来比较”启发学生初步感知用熟悉的事物来比较,能使说明更清楚,更准确。

4“.……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抓住“6000”“2500”这两个准确的数字和“估计”这个表示不准确的词语,激起学生的疑问:在具有“准确”特点的说明文中为什么要使用表示不准确的词语呢?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让他们大胆猜测,从而使学生明白,在说明文中没有经过验证的数字是不能随便使用的。这样,就起到了强调说明文“准确”这一特点的目的。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始终紧扣“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目标,通过对四个句子的不同处理,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准确”的特点。】

第五板块:抄写句子

师 :孩子们 ,今天我们 学习了太阳的三大特点,知道了作者用这些数字把太阳的特点写得具体、清楚、准确。接下来我们要抄写一下这些带数字的句子。注意:数字在我们的方格里只占一个位置。

(生抄写句子,师巡视。抄写后反馈,围绕句子的格式是否正确、数字的书写是否规范进行评价。)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说明文,也认识了说明文的几种说明方法,知道了“准确”是它的特点,同时也学习了太阳的三大特点。下节课我们将接着学习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解读:这里,我让学生选取带数字的句子抄写,原因有二:一是本节课上既然是围绕着带数字的句子进行教学,那么这些句子的抄写也应得到落实,这样才能让训练更完善。二是句子的抄写本来也是中年级训练的重点。这样教学让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孤立、割裂地呈现。】

【教后所思】

篇14:太阳钟教学反思

如何理解这个巨大能量呢?无论是“服贸”或是“核四”,就其议题本身而言,坦白说并没有多少能量或热度。“服贸”固无足论,就算是“核四”议题之所以发烧,也是因为“核四”折射且聚焦了另一种巨大能量。“服贸”与“核四”都是高效吸热装置,而这个热能即是台独。当然,这不是说“服贸”或是“核四”的问题可以完全化约到统独这一议题上,而是说,如果没有统独议题这根硕大燃料棒,无论是“反服贸”或“反核四”,都不会以今日的形式与强度出现。

体制外台独炮打党中央

“太阳花学运”的参与者众,和“台独”这一有核心所指的群体难谓一致,但是运动的核心成员(也就是在立法院内的“黑箱”决策人员),正如他们自己所公开表明的那样,则都是认同或支持台独的。自从2008年以抗议大陆海协会陈云林来台访问而爆发的“野草莓学运”以来,全台的学生运动组织率多快速染绿,而且不少是深绿,以“中国因素”为最大兴奋点。这有很多因素,除了某些民进党菁英的奥援,以及学生透过各种在地的反对运动所进行的遍及全岛的组织串连,这些物质与组织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台湾经济十多年来的持续低迷、马英九政权在2008年的再度政党轮替及之后一连串的争议政策或体制失能对其正当性的巨大耗损、以及约略兴起于同时的“中国崛起”论述与“中国因素”论述等结构条件。2008年是一个分水岭,显著区别了之前与之后的权力之场。

另一方面,扁政权的腐败,以及更重要的,它向“现实主义政治”的倾斜,使得老一辈的“信念台独派”非常郁闷挫折失语──毕竟阿扁是“台湾之子”。在2000年大选前担任民进党主席并戮力操盘助扁胜选的林义雄,在2006年退出了民进党,这基本上象征了老一辈台独对于民进党中生代政治人物的失望。这个失望并不因2008年以后民进党的下野而缓和,反而持续升高,因为民进党的中生代政客为了将来的胜选,延续了陈水扁执政后期关于两岸的“务实政策”,以“台湾现实上已经独立”等修辞避谈台独,并倾向在法统上支持甚至捍卫“中华民国”,说“中华民国是台湾”。相对于马英九政权在执政后所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的“独台”主张,一时之间,在表面的修辞龃龉之下,蓝绿在两岸政策上都走向了现实的趋同。在马英九第一任任内所推动的ECFA,固然遭到时任民进党党魁的蔡英文的激烈批评,但蔡在2012年竞争惨烈的大选中,也宣称当选后,将对“前朝”已签订的两岸合作机制“概括承受”。曾经,两者在未来寻求出一个蓝绿共同版的“独台”并非不可能,尤其因为共同分享的基础(例如亲美、反共、友日)远远大于它们之间的差异,更因为民进党比国民党更有“资格”独台。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圈的崛起,以及区域经济的再整合,台湾也面临着是否更进一步加入亚洲区域经济整合的RCEP,与中国经济进入更深更广的连带关系。民进党对自己的弱点并非没有自觉,它清楚知道它的消极大陆政策无法让更多的台湾民众安心,因此出于政权竞逐的考虑,它必需更考虑政治现实,而非对少数台独激进派进行安抚。

从长历史的视角看,这是台湾在经历了日本殖民以及美国新殖民之后的再度与中国经济体的互动结合。但是,这对于台独基教派而言,恰恰是一不可逾越的红线,是台独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服贸”不只是服贸,它的终极所指是“一中”。

民进党中生代政客,由于现实(无论是中国崛起的政经现实,或是选举政治的现实)所催生的合理性考虑,成为了政党体制外的老台独(例如林义雄、史明)以及主要是在学界的中生代台独(例如吴介民、吴壑人)的难以言语的揪心之痛。一方面,他们对于民进党中生代政客的“理想主义的丧失”由衷痛心,但另一方面他们除了民进党也无所寄寓其政治希望与政治支点。于是,他们企图从一种“自己人的外部”位置,找到一个牵制甚至推动民进党的支撑点。奉林义雄为“精神领袖”的准政团“公民组合”即是在这样的一种“炮打党中央”的思考下,在今年初太阳花爆发前就开始积极筹划,目的就是要“让有理想性的政治人物有机会从事政治改革”,而这之所以需要,归根结底是因为民进党“不见自发性的改革”。“公民组合”的核心分子,同时也是“太阳花学运”的核心分子的黄国昌教授就指出,“公民组合”成立的目的是要让公民团体“发挥强力主导议题能力”,而之所以有这个需求又是因为“朝野两大党对各类政策的漠视让公民团体失望”。“公民组合”想要“让更多公民实际参与政治。”

是在民进党体制外的老台独与中生代台独所共同感受到的几乎是时不我与,必需背水一战的这个危机时刻的同时,也基本上完成了以青年为主的包括学运组织在内的各种社会运动的被台独意识形态的收编,但只是无从预估青年台独化的势头有多大。三月十八日对立法院的不预期的成功占领,以及之后野火春风般的迅速扩大蔓延,使得台独力量因地缘政治而形成的一种深刻危机感,与因为台独的青年化而形成一种惊喜的自信,构成了一个高度戏剧化且高度危险的(因不知终将走向何处)结合。

因此,所谓民进党指使学生闹事,整垮国民党,好赢得年底的选举以及后年的大选这一流行说法,其实并不成立。真实的状况是体制外(非党职、非公职)的老中青台独,透过对国民党政权的攻击,取得正当性的高点,进而对民进党中生代政客产生挟持作用,逼迫他们“恢复理想性”,进行往台独方向的“革命”。鉴于台湾的政治地景上难以有第三党的存在空间这一现实,无论是学运领袖或是准政党组织“公民组合”,都在“组党”这件事上展现了高度的戒慎警惧,深惧边缘化。因此,也许除了走边缘路线的台独组织(例如公投盟),就算是“激越的”学运领袖甚至被视为“道德人格者”林义雄,其实都还是在所谓的理想主义和政治利益之中进行现实主义的谋略算计。他们固然不乏另立门户的野心,但更不乏以“另立门户”作为权力筹码,高调回归政党政治轨道的清醒。事实上,民进党中央也在方寸甫定之余,摆脱了完全被动的姿态,以现实主义的口吻指出“学生们最后仍需要民进党”。这应该是大势之所趋,因为就台湾内部而言,2016的大选将作为无上命令迫使绿营整合,就外部而言,台独势力的最终保证──美国──在面对绿营时,也只会以民进党作为其意志代理或交往对口。

上一篇:各部室工作职责下一篇:一个合格程序员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