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评估结果

2024-06-02

本科教学评估结果(通用6篇)

篇1:本科教学评估结果

从结果倒推过程:法学本科毕业论文问题及对策探究论文

浅析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旅游专科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与通识课程体系建浅谈成人本专科函授生《计算机实用基础》教学试论本科教育专科化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门诊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糖尿病专科护士考核与评定的实践研究外国文学在专科英语教学中的定位思考公安专科院校消防管理课程改革研究专科生中知青子女的心理特点分析专科词典编纂的学科依托改革,而改革的基础是明确法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应用型为主、理论性为辅的定位。

毕业论文是大学期间学习的结果,毕业论文的质量,决定于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今天,我们强烈感知到毕业论文这个学习结果存在诸多问题,这其实是学习过程出了问题。所以,从结果“倒推”过程,从毕业论文存在的不足,反思整个教育过程的问题,不失为一条有效的思考路径。

一、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与问题

法学专业是典型的文科专业,现阶段毕业论文普遍存在问题,如言之无物、“假大空”、网络抄袭等现象在法学学科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论文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诸多问题,说到底是写作的积累不够,准备工作不足。

(一)知识积累不够

“法学论文写作的过程,就是法学知识辩证运用和实际运用的过程”[1],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不可能实现知识的运用。我国任何一所高校的知识传授都是充足饱满的,三年半的教学进程,一百多个教学周,大量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然而人才培养的效果更强调知识的有效积累。不仅要建立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还需要把各门课程知识勾连起来,将碎片化的知识构建成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积累。知识的有效积累还应具有立体化特征。法学是一门有较强普遍联系性质的社会科学,一个领域的法律现象或问题,与周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都相关。除法学专业知识外,相关专业知识也有必要纳入积累范围。

现在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反映出明显的知识碎片化特征,就一个现象说现象,就一个问题说问题,法学各领域专业知识无法建立连接,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也不能有机结合。因此,毕业论文不可能有新颖的观察视角和分析工具,读起来枯燥无味。知识积累不够,还会使学生陷入只有感觉和判断却无法论证的困境[2]。

(二)思想缺乏创新

一篇言之无物、人云亦云的毕业论文是如何“炼成”的?首先是互联网这一便捷工具提供海量信息,然后在短时间内学生用“剪刀+糨糊”方式复制粘贴出一篇所谓的论文。在此过程中,学生没有对研究问题进行基本的思考梳理,更没有对论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根本达不到锻炼提高能力的目的。指导教师每年看到的本科毕业论文几乎千篇 一律,前后几届学生的论文题目也相差无几,论文内容更是看不到新颖、创意和特点,味同嚼蜡。

假如学生头脑中对某一专业问题有兴趣有思考,并且有自己的看法观点,相信学生会把自己的想法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出来。而现在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只是文字的堆砌,好一些的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对专业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但往往深度不够。归根结底,是学生不能对专业知识展开独立思考,平时的学习不过是对教师授课内容的记忆背诵。因此,在论文选题时,毫无想法的学生才会从教师提供的备选题目中随意选择一个。在撰写论文时,学生不过是重复课堂上教师讲过的.内容,缺乏自身主动的思考和论证,更不要说创新。

(三)写作训练不足

中国的学生比较习惯整齐划一,考试有标准答案,写作文有惯用套路。对于通过各抒己见探讨真知的学术性论文不甚了了。虽然有的教师给学生布置论文式作业或测验,但因缺乏有效监管,学生多是应付了事,这样,有的学生甚至到大四还觉得毕业论文很遥远很抽象。没有论辩性思维的基础,四年大学中的写作训练有限,毕业论文中出现明显的质量问题也就不足为奇。

很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机械罗列概念、特征、原则,看不到作者的问题意识和论证思路,不能建立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结构,把论文写成了教材的体例;在论文层次安排上不会正确使用序号,引用参考文献时不遵循学术规范,不善于使用法言法语,对论文摘要和关键词的作用一头雾水等等现象,也特别突出。所有这些训练,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需要在四年大学学习过程中进行反复训练,否则不可能在最后的毕业论文撰写中写出一篇漂亮的论文来。

二、加强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对策

(一)教育观念:教育者要树立能力培养意识

教育改革首先是教育者的改革。传授知识是教师职责之本,但仅仅做到传授知识还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同时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要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知识结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写作表达的能力。法学专业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所讲授课程和毕业论文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和意义,也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质量问题的根源所在,更应该认识到撰写毕业论文的“功力”必须也只能源自整个本科学习过程。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知识体系,理顺“知识点—知识脉络—知识体系”结构的关系。这样点面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该课程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将该课程的知识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理想的教与学应该是全部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在头脑中搭起以基础课和专业课关键知识点为节点,相互有机联系组成的专业知识架构。”[3]

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恰当运用,才能体现出知识的价值,这个价值的实现,必须有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思考。学生的思考不是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而是教师对学生积极引导之后学生进行主动的、自觉的思考。法学知识是关于社会实践的知识,很多问题不是事实问题,也不是逻辑问题,而属于价值判断问题。即便是立法层面已经明确了的问题,教师仍然可以在阐明立法规定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做价值层面的反思与探讨。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教师的适当引导加上学生自身的积极思考,才能实现知识的体系化和立体化。也只有学生独立思考,才有学生创新的可能。

最后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功在日常中,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就某个事件、观点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篇幅可以不长,但在论文规范方面要严格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论文层次结构的安排、引用参考文献的标准,使其学习撰写论文摘要和确定关键词,讲解如何就一个观点展开论证等。

毕业论文是法学本科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呈现,不可能靠本科毕业之前的“突击”一蹴而就。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必须延伸至整个法学本科教育培养过程,法学专业教师应当建立教学工作的整体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领。通过四年的学习,学生不断积累知识与能力,才能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完成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

(二)教学管理:规范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

优秀的教学管理是成功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离不开教学管理的积极调控。虽然教学环节时间安排与就业时间重合只是毕业论文质量不佳的客观原因,但在就业压力巨大的现阶段,作为教学单位必须考虑这个现实问题。通常本科的毕业论文环节安排在第八学期,这个时间正是学生忙于寻找就业机会的阶段。在就业和完成毕业论文之间,学生自然选择就业,对毕业论文得过且过。实践中也的确有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指导教师疏于管理的现象。因此,合理设计培养方案,加强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必要而迫切的。

建议毕业论文工作的整体安排提前,第七学期开始毕业论文工作。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始之前制定时间进程表,确定论文工作的主要时间点和工作任务。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阶段:一是准备开题阶段,需要每年更新毕业论文备选题目,论文题目应体现社会热点和前沿问题,建议将专业课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列入备选题目;之后召开毕业论文动员大会,说明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毕业论文的主要注意事项,强调毕业论文在本科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然后是开题,开题环节务必认真对待,对于不认真选题的学生起到督促作用,也可以帮助其明确写作目的和内容。二是论文撰写阶段,指导教师须与学生保持经常性联系,对论文结构、观点、参考书目和形式等进行指导。其中设置论文的中期检查,统计学生的论文进展情况,这也可以起到对学生的监督作用。三是评阅和答辩阶段。制定评阅和答辩标准,告知学生答辩方式和要求。四是论文总结阶段,对本轮论文工作进行整理总结和反思。总之,要做到各个环节无管理真空,实现写作环节的全过程管理,教学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务必严格执行管理规范。

(三)毕业论文形式:探索多种方式

所有教学环节都应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灵魂在于体现出学生未来从业所需的各种能力。法学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较强的资料检索整理能力,未来才能从浩繁的案件材料中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应当具备较强的分析论证能力,未来才能对各种法律问题抽丝剥茧、以理服人;应当具备较强的文字驾驭和语言表达能力,“笔杆子”和“嘴皮子”是法律人的两大法宝,较好地掌握这两项能力,能够帮助法学专业毕业生准确表达观点,更好地解决法律问题。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既要反映国家法律规定的初步科研能力要求,也应围绕培养目标锻炼其未来从业所需的各种能力。

三、从结果倒推过程:明晰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

对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所有改革措施,都指向一个根本问题,即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问题,定位统领着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改以改革及如何改革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化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从教育精英化到大众化最大的改变,是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再以从事知识传承创新的科研人员为主,而是遍布于各行各业运用专业知识从事基本专业事务的普通劳动者。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科学研究不再是大学的唯一任务或目标,甚至不是最主要的目标,培养和教育社会所需人才成为大学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4]。应用型人才成为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主要培养目标,特别是对处于法学教育金字塔底层的众多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这类院校法学专业存在的社会价值所在。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育的组成部分,应当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不仅体现法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研究能力,更应当体现他们必要的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法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而不仅仅是培养专门从事法学研究的理论型人才。“对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是进行法学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开展法学学位论文写作工作的前提。”[5]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转换决定对本科毕业论文定位的重新认识。

目前,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众多问题为法学教育敲响警钟,提醒身处法学教育领域的人们反思问题根源何在。出现问题,固然是教学工作有怠惰,教学管理有疏漏,但更关键的问题也许是今天我们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已经不合时宜。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毕业论文被赋予科研导向的内涵,其理论性学术性的定位不言自明。今天教育发展阶段有所不同,毕业论文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有必要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做出明确说明,帮助教育制度的执行者尽快转变认识。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不应完全是理论型的,而应当定位于以应用能力型为主、理论型为辅。接下来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和专业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重新认识本科毕业论文,积极推动和参与各个环节的改革。转变认识的意义,既在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于推动高等教育切实地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毕业论文是“果”,教学过程是“因”,对于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这个不令人满意的“果”,教学过程这个“因”虽不是唯一的却极为重要。从教学过程入手,建立体系化教育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管理方式,充分理解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内涵,做出合理定位,为毕业论文做充足准备,可以成为破解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有效路径。法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的质量关系着法治的未来。希望通过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提升,以点带面,带动整个法律人才培养体系的良性演进。

篇2:本科教学评估结果

7月14日晚,随着广东省本科院校自主招生录取结束。今年广东省本科批次高分优先投档线上投出的考生数量比上年增加两万多,反映出考生志愿填报更加合理,院校生源更加充裕。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高水平大学深受考生青睐,投档分数高。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等院校考生报考踊跃,考生一次投档即满档。特别是名校投档分数远超高分优先投档线,其中文、理科投档线,清华大学分别为658分、679分,北京大学分别为652分、679分,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为649分、676分,中国人民大学分别为637分、654分,复旦大学分别为636分、675分,浙江大学分别为631分、663分等,基本都超出高分优先投档线一百多分。生源情况理想,有相当部分高校模拟投档预测生源时就提出增加计划录取高分考生。

二是省内高校持续火爆,投档分数线大幅提高。往年省内投档分数较高的院校今年依旧保持领先,远超高分优先投档线,如文、理投档线,中山大学分别为607分、595分,华南理工大学分别为599分、592分,暨南大学分别为589分、563分,华南师范大学分别为573分、554分。往年属于二本院校的高校异军突起,如广东财经大学、广东金融学院理科投档线分别超出高分优先投档线12分、2分,特别是广东财经大学文理科投档线均超高分优先投档线,相比去年进度更大。

三是考生报考去向总体较为均衡,考生越来越愿意出省就读。今年,从院校投档情况看,不但外省名校生源充足,一般的普通院校生源也较为充裕,到外省就读逐步被我省考生所接受。

篇3:本科教学评估结果

1、选择现在专业的依据:

在校生选择专业的依据主要是自己的喜好, 估计还可以, 适合自己。还有大约三分之一同学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

大部分同学愿意学习现在的专业。但同时也说明这个专业在高考生中的认可度不高, 是被动选择。学生对本专业的喜好可以提高其在旅游行业的就业率。同时也有利于专业课的学习。

2、你是否满意目前自己所就读的专业:

喜欢本专业和不确定的各占4 3%和44%。有大约43%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选择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专业。只有很少的同学不喜欢本专业。要加强专业认可度的教学。

3、你对本专业了解吗:

有70%的同学对本专业有一般了解, 有13%的学生对本专业不了解。只有14%的同学对所学专业比较了解。大部分同学了解所学专业。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要强化专业的学习, 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5、大学期间的就业意向;

有45%的学生选择酒店, 选择旅行社和考研的同学各占17%。17%的同学选择创业。

大学期间的就业意向分析:大部分同学愿意在旅游业就业。尤其是很大一部分同学愿意在酒店就业。酒店业对同学有吸引力, 同学愿意到酒店就业而不愿意到旅行社就业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6、影响您在旅游业从业的相关因素:

升职发展空间, 人际关系, 薪资福利, 自我价值, 工作环境是影响同学在旅游业就业的最主要因素。但部分在校生认为旅游行业是吃青春饭的。而应届毕业生则很少, 应届生经过实习对这个问题看法较成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

7、您对自己在本专业就业的前景如何看待:

98%的同学认为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不错。只有2%的同学人为本专业就业前景不好。学生对本专业就业的前景看好, 对旅游业的发展有信心。

8、在本专业就业最担心哪些问题:

大二的同学主要认为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其次是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 致使无法定位自己的工作岗位。大一大三的同学担心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 无法定位自己的工作岗位。其次是担心自身的能力、身体素质、技能水平不符合本专业相关企业用人的标准。只有很少的人对自己有信心, 认为自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大二的同学经过学习对自己想做什么有了目标, 主要想从事自己想干的工作, 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还不太了解, 所以选择与大一大三不同。大三的同学即将实习找工作, 因为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 无法定位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一年级的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只是刚开始, 对旅游管理专业还没有充分的了解。

9、现阶段您觉得自己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应该培养哪些能力, 具备哪些素质:

大一学生主要选择了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求职面试技巧、说话艺术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大二、大三的同学主要选择职场中为人处世原则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 大二的同学还注重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 大四的同学想得到求职、面试技巧、说话艺术的指导。年级不同、知识的积累不同, 社会实践的多少不同造成他们选择的不同。

1 0、毕业后的您的求职方向:

大部分同学选择在旅游业就业。并且40%的同学愿意去酒店, 17%的同学去旅行社, 和他们在大学时的就业选择差不多。应届生考研的比例和在校生考研的比例都是20%。同学求职意向的选择较稳定。而应届毕业生只有少部分愿意在旅游业就业。与大学时的就业意向相比, 应届生毕业后在旅游业就业的意向下降了14%。应届生实习后对旅游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影响了他们的选择。

1 1、您在选择职业时最看重什么因素:

在校生最看重的因素是个人的晋升发展和工作兴趣。应届毕业生最注重个人的晋升发展和薪资福利。把工作兴趣放在第三位, 工作环境也占了相当的比重。个人的晋升发展和工作环境是同学都关注的问题。在工作兴趣和薪资福利之间大四学生更看重薪资福利, 可能是他们经过实习做出的选择更理性。

1 2、您觉得从事本专业受到的障碍主要有哪些:

大一大二的主要障碍是外语水平。大三大四的主要障碍是工资水平, 其次是外语水平。20%的同学还认为本专业发展前景不好。加强外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1 3、您认为旅游专业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建设: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要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酒店方面的课应多开一些, 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影响同学们求职意向的有很多因素, 但大部分同学愿意在旅游业就业尤其是在酒店就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优先考虑以下内容。

(1) 优化课程设置, 明确学生培养目标, 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增加酒店管理方面的课程, 完善教学形式和内容。

(2) 健全实践教学内容, 优化实习环境, 合理安排实习岗位。

(3) 加强学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 为人才的培养铺设新到路。

(4) 学校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 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梅虎, 詹泽慧.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倾向与本行业关联性分析及对策[J].旅游学刊2009, 24 (6) :76-81.1、梅虎, 詹泽慧.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倾向与本行业关联性分析及对策[J].旅游学刊2009, 24 (6) :76-81.

篇4:本科课程评估结果群体特征研究

摘 要:学生课程评估是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对教师个人教学改进和教学管理具有反馈作用。本研究以W大学多年课程评估大数据为研究对象,引入优异指数EI分析课程评估结果的群体特征,从课程规模、学科院系、课程类型等维度分析。研究发现,缩小课程班级规模进行小班课教学、促进师生交流、完善选修制、强化教学管理和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有助于大学有效提升课程质量、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EI指数及其分析方法、研究结论对于其他高校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课程评估;优异指数;小班教学;班级规模;教师培训;选修制;教学管理

学生课程评估是目前大学普遍采用的教学质量监控手段。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大学已经广泛实施学生课程评估,将其作为大学日常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的重要方式。经过多年理论和实践探索,课程评估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化指标和评价方式。学生课程评估结果用于教师教学发展和改进具有良好效果,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镜子,教师可以参照“镜子”正衣冠。如果教师认真研究课程评价指标客观得分与主观开放意见,那么评估结果将会有效促进教师教学的持续改进。

教师并不天然具有参考评估结果的动因和主动性,因此,大学管理应当努力促进教师主动参考和研究课程评估结果,并提供评估结果的意义说明。对于课程评估结果在大学管理中的应用方式和多方面意义,目前无论理论还是教学管理实践都存在多种意见。当下大学管理中最广泛的运用方式就是采用评估结果的平均分数,进而以平均分数排名来计算课程质量优劣,但简单的平均分数不能够深入揭示分数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问题。如何通过长期课程评估结果的大数据挖掘,分析课程教学效果差异的群体特征,提炼出对课程管理有效的信息,进而为高校教学绩效评估提供参考,为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是大学课程评估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一所大学本科课程多年课程评估大数据为研究对象,引入EI指数,通过spss软件分析和挖掘课程群体特征和课程评估结果的内在联系。

一、数据的选择和筛选

1. W大学的简要特征

W大学是一所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理学、医学和技术科学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共有11个学科门类,47个专业类,120个本科专业,本科学生人数约14000人左右。W大学历史悠久,有重视本科教学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学校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学生创新能力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在教学改革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2. 课程评估状况

W大学本科课程评估始于20世纪90年代,已有20余年发展历史,目前形成了一套符合学校情况的评估办法和评估指标,已经采用理论课、实验课、体育课、实习课、专项助教评价等多套课程评估问卷。学校各院系本科课程大部分参与评估,每学期评估均保持一定规模和稳定性。

3. 课程评估数据筛选

课程评估数据筛选基于以下原则。第一,统一性原则,课程评估指标保持统一,不同指标获得的结果之间不做比较。第二,稳定性原则,课程评价主体和被评价主体保持相对稳定。第三,有效性原则,课程评估具有一定的评估人数和评估比率。基于以上原则,本研究筛选出W大学2010年秋季学期到2014年春季学期共四个学年(8个学期)6874门次理论课程,筛选标准为评估人数高于10人,课程参评学生比率达到50%以上。具体理由如下:

(1)W大学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在此段时间相对稳定。W大学一般五年左右会对评估指标进行一次修订,以上四年理论课课程评估采用统一指标,因而具有横向和纵向可比性。

(2)W大学课程评价群体和被评价群体相对稳定。W大学学生生源特征相对稳定,教师群体变动不大,每年教师和学生规模稳定,水平基本相当。

(3)研究发现,当评估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后,其评估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1]。W大学多年跟踪调查也发现,课程评估人数达到10人以上且评估率高于50%的课程评价多年评测结果基本稳定,同时与专家听课结果相互印证。

(4)符合以上标准的理论课占全部课程比例很大,而小于10人的课程在W大学所占比例很小,因而以下分析不影响对院系群体的判断。

二、分析工具选取

分析课程评估结果的传统方式一般采用课程评估结果的得分,划分不同课程所在的分数段并计算群体平均分,以此来描述课程评估结果的群体特征。运用这种方式表格内容繁琐,不同类别课程比较困难,也难以深入认识课程评估反映出的问题。平均分或分数段的描述方式容易受极端数值和数据分布的影响,如某年一门课程评价很差,会导致群体年度均值极不稳定;平均分对评估成绩分布信息的损失较大,评估数据的离散程度被忽略。例如,平均分相同的院系,其课程评估成绩可能方差较大(成绩好和差都有),也可能方差较小(成绩主要是中等),而方差恰好是群体课程质量最重要的信息。

本研究分析课程优异与否的整体特征,不采用个体或平均分数概念,而采用优异指数EI(Excellence Index)。优异指数EI是为了研究群体成绩的相对水平而提出的概念,可以衡量某个群体课程在整体课程中表现优秀的课程数更多还是表现落后的课程数较多。EI分为除法EI和减法EI两种。减法EI是特定群体课程评估排名在前10%课程数与后10%课程数相减再除以群体课程数的百分比,减法EI是线性的。减法EI<0,说明该群体课程整体评估表现相对较差;减法EI=0,说明该群体课程整体评估表现相对良好或处于平均水平,因为平均水平就是处于前10%的课程与处于后10%的课程数量恰好相等;减法EI>0,则说明该群体课程整体表现相对优秀。EI用来研究群体在整体中的表现,其研究指向是群体,因此凡是能够在整体中区别出不同群体的标准,都能用EI研究其相对表现[2]。

本研究采用减法EI。之所以选择前后10%的课程,原因在于多年课程评估结果的跟踪调查发现,位于课程评估前后各10%的课程呈现出明显差异。评估前10%的课程几乎都呈现出优秀课程特征;评估后10%的课程大体都在听课和多次评价过程中表现出明显问题。课程评估有限分数差或排名虽具有反馈作用,但并不能完全说明课程优劣,比如排名位于50%分位和60%分位的课程难以判断优劣,但当分数差或排名差异达到一定数值后,大体能够反映出课程质量差异。endprint

减法EI具体运算公式为:评估成绩位于总体前10%课程数–后10%课程数/同类有效参评课程数,EI为百分比。

三、课程群体特征比较

1. 课程规模比较

研究表明,课程规模与课程评价有相关性,一般来说班级规模与课程评估结果负相关,也有研究发现在7~21人、96人以上的班级学生评教分数与班级规模显著相关[3]。本研究根据美国大学手册的划分原则将学生课程评估结果按照不同班级规模划分为5个大段12个小段[4]。分析发现10~30人规模的课程评估比较好,其中10~20人小班教学效果最好,EI高达24.15%,21~39人的班级EI达到3.24%;50~100人规模课程EI为–4.12%,100人以上课程EI为–9.96%。

表1表明,班级规模是影响学生课程评估EI重要原因,班级规模对课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班课和小班课教学方式差异上。小班课更多采用研讨式和交流式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间有深入交流和互动,通过持续交往师生逐渐相互了解,形成一种“从游”关系;大班课一般采用讲授式教学,课程以传授知识为主,师生关系相对疏离,教学效果相对较差。

W大学课程评估结果表明,中国本土小班课教学评估成果同样优异。

2. 课程类型比较

不同类型课程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教学心态、学生学习心态存在差异,这些因素是否可能影响学生评价?何种程度影响学生课程评价?W大学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双学位辅修课程三大类,其中专业课包含专业必修、专业限选、专业任选;公共课包含全校必修、全校任选、通选课,通过对不同课程类型EI比较,会发现以下特点:

(1)专业课EI高于公共课。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比较,专业课EI整体高于公共课。这可能与以下几点相关:第一,教师对专业课投入更多;第二,教师对本专业学生群体更为熟悉和了解,有师生互动和交往;第三,承担跨院系公共课的教师可能忽略与学生的互动与交往,跨院系选课的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的理解和接受可能有群体差异。

(2)选修课EI高于必修课。在专业课类型中,专业限选和专业任选课EI高于专业必修课;公共课中通选课和全校任选课EI高于全校必修课。这说明,课程选修制度允许学生选择符合个人兴趣的课程,学生在学习方面投入更多,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因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学生评价较高;选修制度同时给予教师适度压力,有利于教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限制性选修课EI高于任选课。在专业课和公共课中,都体现出如上趋势,这与两类课程的不同管理模式和学习标准有关。全校任选课只审核初步的学术标准,而通选课则要求至少开设一年以上,并且符合通选课教学目标。此外,专业任选课一般是专业领域方面的专题性课程,很多由新进教师开设,课程面向偏窄,同时新进教师在教学技巧方面仍需帮助和提高。

(4)双学位辅修课程EI在总体课程中相对较低。双学位辅修课程EI低于一般的专业课、通选课和全校任选课。双学位/辅修课程面向的群体相对于本专业学生具有不同的学科特点,一般为大班课教学,院系承担双学位与辅修课程的教师教学整体质量可能略低,这些都有待改进。

3. 院系比较

W大学不同院系在历史、学科特征、班级规模、教学管理方面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是否会反映在课程教学质量方面呢?数据分析表明,EI超过10%的院系只有外语学院;EI在5%~10%的有6个院系,包括1个理科院系,3个人文类院系,2个社科类院系;EI低于–10%的6个院系中有1个理科院系,1个人文类院系,3个社科类院系,有两个承担全校公共必修课的单位位列最后。院系比较中EI为正值的院系有11个,负值院系有18个。

不同学院课程评估结果差异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

第一,学科特征因素。根据W大学学部划分,参评院系分为理科类、工科类、社科类、人文类及其他类。课程评估结果表明,不同学科EI差异较大,人文类课程EI最高,达到13.68%,工科类课程EI最低,为-8.07%,这一结果与W大学传统文理基础学科较强的学科优势表现基本一致,体现出明显学科特征。其中,传统优势学科师资队伍结构完整,教学方案成熟度高,课程开设历史长,相对成熟稳定,院系教师具有重视教学的传统,这些因素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新建设院系如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工学院尚未形成稳定教学传统,教师教学质量未获学生肯定。

第二,院系班级规模。外国语学院和城环学院专业较多,因而划分专业后,大部分课程均为小班,这是其EI在全校领先的关键。特别是外国语学院,教师在不同年级会持续参与小班课教学,与学生建立起较为密切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当然,在小班因素以外,两个院系也有很好的教学传统,同时管理规范。与此不同,艺术学院大部分是小班,但其教学传统尚未形成,教师教学能力和观念有待提高,教学管理需要加强。

第三,院系管理因素。院系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完备制度与严格执行影响教学效果,这些因素包括院系是否建立听课制度、教学激励机制、教学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这些有助于促进教师在教学方面投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我们注意到EI领先的院系均具备完备制度,教学负责人工作投入。

第四,课程类型因素。院系课程类型的构成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评价结果,承担公共必修课较多的单位EI表现低于相近学科或院系,学生评价一定程度上与课程类型相关。全校EI最低的两个单位其课程全部为公共必修课,这是W大学教学的最短板,需要引起格外关注。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1. 初步结论

研究发现,小班课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战略方向。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张,班级规模不断增大。有研究对某省七所高校班级规模的统计分析发现,该省高校班级规模很大,平均为65.91人[5]。目前,大学小班课偏少、大班课较多可能是大学教学中普遍问题。拉其福德的研究认为,小班教学的优势体现在互动、个性化和对教学任务的聚焦,而不用耗费太多时间在教学程序上[6]。随着教育规模趋稳,大学越来越重视课程教学质量,越来越多研究者和大学开始进行小班课教学的探索和实践。W大学结合拔尖人才培养,在本科基础课中推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强调高水平师资承担本科基础课程小班授课,并逐渐将小班研讨课作为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战略。近期,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发表了“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讲话,其中提到:“我校课程体系中,约70%是大班授课,30%为小班。今后要倒过来,争取把小班课程提高到70%,以增加师生的接触频率和交流深度。要坚持教授上本科生讲台,不仅上大课,还要提倡上小课”[7]。本研究结果支持W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战略选择。endprint

研究支持选修制制度的深化与发展。从高等教育哲学观点来看,大学的学术自由包括研究自由、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学习自由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拥有选择学什么的自由。学习自由在大学教学管理中体现为选修制的确立和发展。目前多数大学实行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方式,选修制实施受到各种制约,存在着可选修学分数少,可选修课程数量不多,选修课程质量不高,缺乏对学生选修的指导等问题[8]。本研究表明,选修制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转变和提高,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2. 政策建议

以上分析对W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和教学建设有重要意义,相关分析提示W大学在未来教学发展中应在如下方面加强工作。

(1)进一步降低课程班级规模。减小班级规模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建议W大学系统分析全校以及不同院系班级规模情况,制定降低班级规模的年度战略目标。为实现以上目标,需要调研降低班级规模的师资需求、助教需求和研讨课专用教室(seminar room)需求[9]。在师资紧张情况下,可以采用大班上课、小班研讨模式,同时动员更多研究生担任小班课助教,并将其作为培养研究生成为未来师资的必要工作。

(2)强化教师培训。为实现以上目标,需要EI较低的院系积极参加,对评估分数较低的教师开展专项培训和反馈。由于需要动员更多研究生参与小班研讨,需要对研究生进行专门培训,不断完善培训教程和考核。W大学即将成立实体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这应当是该中心的工作方向之一。

(3)继续推进学分制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课程选择,即使是必修课,也应当给予学生选择教师的权利。

(4)强化教学管理。院系课程评估差异除了客观原因外,也体现院系在教学管理制度和投入方面的差异。为此,督促院系推广教学委员会,建立导师制、听课制度、教学奖励激励制度、办公室固定咨询(office hour)制度等促进教师教学投入的制度,同时对院系优秀教学管理予以奖励。

以上对W大学课程评估大数据的研究及其发现,在方法和结论方面对我国其他高校也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敏.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研究[M].长沙:中南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1: 60.

[2] 邓溪瑶,乔天一,于晓磊,陈虎,卢晓东,黄晓婷. 高校分省招生计划的效率判据——学生群体学业表现地域差异大数据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

[3] 石洋,丁妍,曾勇. 班级规模对本科生评教结果影响的实证分析——以A大学为例[J]. 煤炭高等教育,2012(2):95-99.

[4] 孙燕君,卢晓东.小班研讨课教学:本科精英教育的核心元素——以北京大学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2012(8).

[5] 姚利民,朱黎旻,杨静. 高校班级规模扩大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4(6):68-72.

[6] Blatchford, P. A systematic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eachers and pupils behaviour in large and small classes(J).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3,13(6): 569-595.

[7] 陈吉宁,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清华大学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闭幕式上的讲话[EB/OL]. http://join-tsinghua.edu.cn/publish/ bzw/7531/2014/20141021134929521386064/20141021134929521386064_.html ,2014.

[8]李莉. 我国大学选修制改革的回顾与分析[J]. 辽宁教育研究, 2008(12): 59-61,123.

[9] 卢晓东,孙燕君.以研讨课教室建设促进高校研讨课教学开展[J]. 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篇5:高校教育结果的结果评估研究

摘 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促使人们对教育质量的重视,基于高等教育学习结果的评估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新焦点。文章介绍国际上基于高等教育学习结果评估的现状,简要介绍欧美一些国家的实践经验,总结这种新型评估形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习结果;评估前言

背景 2 0世纪 8 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达国家则进入普及化阶段。基于此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不断得到关注,而评估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地 被世界各国所采用。但是目前的高等教育评估仍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大多重视教育投入,在教育产出方面,关注的主要是授课、科研成果、学 位授予以及学校声望等。对于其他方面,特别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却很少去关注和研究,成为一个信息空白区。然而,从根本上来说,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高等教育质量到底 如何,最终要由学生的学习结果来决定。所以 脱离学生学习结果进行的质量保障和评估难免舍本逐末,这样的绩效指标并没有显示高等学校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程度。因此,根据这种评估形成的评级和排名并没有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的教育质量。2 0 0 6年6月,在希腊雅典举行的O E C D(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教育部长会议上,高等教育学习结果评估作为一个鲜亮的主题被正式提 出来。目前OECD正带领其成员国进行高等教 学习结果评估的可行性研究。2009年7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也强调基于高等教育学习结果评估这一新形式。在此之前,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墨西哥、英国、美国等已经在开展高等教育学习结果评估方面积 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并取得了一定 的效果,OEC所领导的基于学习结果的国际评估也充 分吸收了这些国家的良好实践经验和做法。基于高等教育学习结果评估现状

(1)澳大利亚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估

澳大利亚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估主要有三 类,包括毕业生技能评估(G S A)、课程学习经验问卷调查(C E Q)和毕业生去向调查(G D S)。其中第一类采用的是直接评估,对学生进行测试;而后两类均为间接评估,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毕业生技能评估自2 0 0 0年开始实行,测试的设计和分析 由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ACER)负责。评估内容包括 一般技能(如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书面交流),特殊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人际理解能力的非认知性学习结

果。高校向A C E R订购评估资料,然后在高校实施评估,并由教师监督。这种测试每年两次,包括一次入学考试和一次结业考试。它通过横向评估的形式对入门级和毕业级的学生进行测试,两次测试的差异被看作是学生受高等教育后知识、技能以及非认知性学习结果 的提高程度。评估结果以学生的个性化报告方式给出,测试的每一部分都包含总分及其在整个测试参与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毕业生去向调查主要评估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其中,课程学习经验问卷调查(C E Q)是毕 业生去向调查的一部分,自1993年开始实施。课程学习经验研究是形成大学教学质量绩效指 标的重要依据,是比较学生对总体课程学习经验满意度的重要数据来源。问卷的设计和分析由澳大利亚毕业生职业理事会(GCCA)和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ACER)负责。评估项目 包括:通用技能(如问题解决技能、分析技能、书面沟通技巧),非认知结果(如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对教学、目标、标准、工作量的满意度)以及一般能力(如处理不熟悉情境的信心、计划工作的能力)这种评估每年一次,评估对象是已经完成任何一种高等教育学历要求的应届毕业生。CEQ由澳大利亚大学副校 长委员会负责具体的组织实施,首先由GCCA 向高校提供调查问卷,高校通过邮件将问卷寄给调查对象,要求填写后用已印好回信地址的信封寄回;调查完毕后,负责测试分析的部门对调查问卷进行处理分析; 然后将每一个高校的有关数据报告给教育科学与培训部,高校接受 DEST的摘要报告。对于学科和课程评估结果是公开的,对教师个人教学效果的评估结果是保密的,但会以恰当的形式告知教师个人,并附以改进意见。最后,新闻界和商业出版、物利用评估结果为公众进行大学排名。

(2)美国高校的质量评估

美国高校的质量评估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中心开展,到目前为止已历经2 5年形成 了独特的评估模式。主要评估方式有调查型和测验型两种,评估种类多样,包括大学生学习评估(C L A)、美国全国学生投入调查(NSSE)、大学生学术能力评估(C A A P)等。大学生学习评估(C L A)于 2 0 0 2年实施,目前已有134个学院和大学参与这项评估。测试 开发的主要资助单位有:纽约卡内基、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福特基金会,露明纳基金会等。测试设计和分析则由教育援助理事会(CAE)负责,由国家认可的心理测验和评估领域 的专家进行具体设计。评估以直接测试的形式,每年一次,评估对象是大一新生和大四学生。大多数高校一般选择横向测试,但有时也采用纵向测试来衡量高等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即学生学习的增值。评估内容包括批判性思维、分析推理、问题解决和书面交流能力。CLA是通过互联网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中。对参与网上测试的学生实施,并配有监考人员。测试完成后,答案通过网络上传和分配给进行评价的在线人员。学生在网上可以收到成绩报告,参

与高校也可收到总结报告,若学生允许,高校可获得学生报告的副本。总结报告将情况相似的学生(以S A T成绩计算)、相似的高 校(卡内基分类)和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进行比较,然后将结果公布于众。美国全国学生投入调查(N S S E)于2000年开始实施,从学生投入各项有效学习活动的程度来体现大学教学质量。N S S E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对象为四年制大学院校的一年级与四年级学生。评估内容为非认知性学习结果,即学生 投人学习的信息,包括如何分配和利用时间,从课程、课外活动和高等教育服务中得到了什么。评估流程一般为: 参与的高校先与调查机构签订协议,并选择调查方式;然后向调查机构提供学生的有关信息和资料; 调查机构根据学生资料进行随机抽样并发放问卷调查表;问卷回收后,研究中心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最后将结果通报学校。NSS不仅向大学公布评估结果,还显示该校在和其他学校竞争中所处的位置。

3、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重点是教学工作评估,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研究刚刚起总结以上几个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提出几点建议,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提供借鉴和参考。

(1)重视高等教育学习结果的评估

丰富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的综合性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局限于科研、声望学习结果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进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高等教育质量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学习结果来体现。高等教育学习结果评估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手段。虽然 目前我国的高校评估工作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方面工作都很不健全,但是随着高校评估工作的深人进行,我国有必要引进高等教育学习结果评估,引导高校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视。这既丰富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顺应社会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也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透明度和可 比性。

(2)注重学习结果评估的全面性

我国教育部于2007年3月发布了《关于进 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 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l 6 』。高等教育学习结果评估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性学习结果,而且还非常重视非认知性学习结果;不仅关注学生的特 殊学科能力,而且还特别强调一般能力的培养。对于我国而言,高校尤其要重视学生的非认知性学习结果和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与技能,注重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评估。因为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知

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 要通过高等教育来完善 自己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因此,我国高校要通过开设各种课程或服务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情感,并将其纳入教育评估的范围。

参考文献:

[ 1 ] 美 国纽 约 时 装 学 院 [ E B / O L] .h t t p ://w w w.itnyc.e du.

[ 2 ]美 国帕森设 计学 院 [ E B/O L] h t t p//w w w.B e

wsc hoo1.e d u /.Parsons/fashionschool /.

[ 3 ]意大利马兰戈尼设计学院[ E B / O L ] . h t t p : / / w w w .i s t i t ut o ma r a n g o ni . c or n/.

[ 4 ]意大利多摩斯设计学 院[ E B/O L].h t t p //w w w.Do musacademy.com//e n

篇6:结果评估和项目产出

组织技术、经济和科技管理方面的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项目区上报的评价表进行核实、分析、评价、打分,拟定等级。为考察项目自评报告的真实性,有针对性的珠子专家或中介机构对项目进行实地评价。专家组或中介机构在项目考察工作结束后,应按现代农业指标评价体系要求撰写“绩效评价报告”。评估依据主要以现代农业指标评价体系、黑龙江垦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项目执行合同、项目评审、鉴定、验收意见、项目查新报告、用户报告和财物报告等为主,同时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增加或减少评价指标或跟更改指标权重。评价指标主要以龙头企业个数、粮食商品化率、粮食加工率、合作社数量、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职工人均存收入等为主。数据搜集信息以实地考察调研为主,数据以项目区统计年鉴和上报材料为主。

4、项目产出

《七星稻米产业链发展研究》研究报告,拟解决关键问题:

1、稻米产业链要素需求与价值产出分析

2、七星农场要素禀赋、地理区位等竞争力判别分析

3、稻米产业链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九三管理局股份制合作社试点情况剖析——以尖山农场为例》研究报告,拟解决关键问题:

1、普适条件下的垦区合作社绩效考核体系建立

2、“合作社+龙头企业+农场+农工”的模式探索

3、尖山合作社发展路径规划及阶段性完成目标

4、垦区各管理局合作社发展模式探究

5、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

《查哈阳绿色水稻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报告,拟解决关键问题:

1、绿色水稻栽培模式探究

2、水稻合作社发展章程

3、全过程水稻质量追溯系统建立

《基于循环经济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与实现机制——来自友谊农场的案例研究》研究报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适用于友谊农场的循环经济模式探究

2、全产业链模式的应用与放大

3、“十八公里工业长廊”发展路径解析

《黑龙江垦区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考察,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龙头企业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龙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优势、劣势、机遇、调整)

3、黑龙江垦区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查哈阳金光管理区绿色水稻种植》实施方案,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绿色水稻栽培模式研究

2、寒地水稻低碳育种研究

3、水稻育秧过程质量追溯系统研究

《友谊农场工业化发展问题研究》研究报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友谊农场工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2、“新型职工”发展方向探索

3、资源的有效整合(生物质能、煤化工、农业生产原材料)

4、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探索

5、企业协作网络建设模式探索

6、工业企业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七星农场科技集成发展需求与战略》研究报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黑龙江垦区农业科技集成的内涵

2、七星农场绿色发展对农业科技集成的战略需求

3、促进七星农场农业科技集成实施路径及具体做法 《生态产业在黑龙江垦区的应用与发展——以八五八农场为例》研究报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生态渔业发展战略研究

2、体验式营销在生态旅游产业的应用

3、八五八农场小气候变化对绿色水稻生长的影响

《二九零农场绿色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培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基地选择

2、品种确定

3、播种育苗

(1)秧田选择(2)秧田整地(3)播期确定(4)种子处理(5)秧田管理

4、大田移栽

(1)大田整地(2)移栽

5、大田管理

(1)肥料管理(2)水分管理(3)病虫害防治(4)防除田间杂草

上一篇:党员个人总结及自定格次下一篇:职能部门绩效考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