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女驸马

2024-07-20

黄梅戏女驸马(通用5篇)

篇1:黄梅戏女驸马

《女驸马》是由安徽省第二届戏曲汇演安庆地区代表团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编剧,刘琼导演,严凤英、王少舫、田玉莲、陈文明等联袂主演的戏曲电影 。

故事讲述了冯素贞与李兆廷自幼相爱,婚后由于家境败落,继母逼退婚。素贞被迫进京应试,中状元,被招驸马,洞房之夜实情相告与公主,帝赦免之罪,冯李终成眷属。

篇2:黄梅戏女驸马

10月7日签约北京华顺艺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同年发行首支单曲《爱情买卖》而成名。 受邀参加广东卫视元旦跨年演唱会、安徽卫视元旦跨年喜乐会、辽宁卫视春节晚会、并受邀参加央视第一届网络春晚。 发行第三张个人专辑《徽常美Ⅰ》与第四张个人专辑《为什么不早说》。

5月,首次尝试拉丁风格的音乐作品《玛丽亚》。

篇3:黄梅戏女驸马

关键词:女驸马,唱词,唱腔

黄梅戏《女驸马》是一出著名的地方戏, 因其格调清新明朗,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而倍受广大观众喜爱。20世纪50年代, 由黄梅戏表演大师严凤英主演的该剧曾获得过极高的声誉。之后, 又有杰出黄梅戏艺术家韩再芬、马兰等演出《女驸马》, 风格各异, 各有所长, 都曾在人民大众中引起轰动。

《女驸马》是一部喜剧, 取材于民间故事, 后经文艺工作者改编而成。故事梗概为, 女主人公冯素珍与青年李兆廷自幼寒窗共读, 产生感情并在素珍生母的主持下定亲。后来, 冯素珍的母亲去世, 李兆廷家遭奸臣陷害而家道中落。素珍后母王氏逼李兆廷退婚不成, 陷害并把他关进了大牢。冯素珍女扮男装进京寻访哥哥少英, 偶见招考皇榜, 便冒充李兆廷之名应试, 出人意料地拔得头筹, 引得皇帝招其为驸马。之后, 真相大白, 冯素珍机智勇敢地既维护了皇家的脸面, 同时又救了自己的心上人, 皆大欢喜。

《女驸马》是传唱经久不衰的剧目, 在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努力创造下, 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流畅通俗而又不失典雅的唱词和唱腔, 配以优美、自然的舞蹈, 更是值得欣赏者再三揣摩。本文就《女驸马》的唱词和唱腔做简要的赏读, 以求抛砖引玉, 更好地体味我国优秀的戏曲艺术。

一、自然鲜活的戏曲语言

《女驸马》故事脱胎于民间, 在改编的过程中并没有摒弃语言的民间化, 唱词中采用大量民间口语, 不以高雅的语言取悦受众。这一点可以说是整个黄梅戏的特征之一, 不同于京剧、昆曲等。

首先, 《女驸马》的念白富有乡土气息。中国的地方剧种基本上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征, 如东北的二人转、河北的梆子、河南的豫剧、广东的粤剧等, 都发源于特定的区域, 富于地域特征, 具有乡土气息。“方言是中国戏曲的第一基本标准。黄梅戏的方言是以安庆话为标准的, 准确地说, 她应是以安庆官话为准则的。”1黄梅戏发源于民间, 也具有乡土气息。所不同的是, 黄梅戏的乡土味相较其他剧种更为浓厚, 更为明显, 其语言构成基本上是安徽省安庆一带的方言。《女驸马》唱词的基本音调均出自地方方言, 如把“如何”读成“yu33huo35”, 把普通话中的“个”读成“guo214”等, 都明显地具有地方色彩。在状元府一段中, 女主人公冯素珍高中状元, 得意地念出:“奴家, 冯素珍……怎么不叫人好喜哟!”通俗鲜活, 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运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 不仅生动活泼, 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 使受众既感到亲切有味, 又易于理解接受。这一点很重要, 她把民众的普通口语, 用做艺术表现的语言, 把审美追求通过大众的语言来表达, 很容易获得广大普通民众的认可和支持, 也容易为人接受, 从而达到审美意识上的共鸣, 获得共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追求。有这一优点, 《女驸马》获得大众的广泛喜爱也就不奇怪了。

其次, 《女驸马》的唱词雅俗共赏。《女驸马》的唱词虽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但并不像东北的二人转那样粗俗, 而是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净化了的戏曲语言, 能够做到雅俗共赏, 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都能接受。《女驸马》吸取古诗词、民间口语谚语之所长, 摆脱骈俪辞章的痕迹, 摈弃过于雅致、难以听懂、不好入戏的部分, 尽量做到既能雅俗共赏, 又能点染戏剧情境, 表现矛盾冲突, 具有醇厚的本色晓畅的戏曲味道。如剧本的第一场, 冯素珍有这样一段唱词:

叹只叹李郎他家遭大难, 没奈何来借读暂把身安。继母娘唆使爹爹对他冷淡, 怎不叫李郎他进退两难?素珍我在绣楼放心不下, 命春红到书房去送盘川。但愿他此番进京青云直上, 到那时我也能展露笑颜。

唱词中既有“继母娘唆使爹爹对他冷淡”“命春红到书房去送盘川”这样的通俗口语, 也有“青云直上”“展露笑颜”这样的书面语, 本色而不雕琢, 词篇虽美, 却是丽质天成, 不靠容饰和词藻, 并没有使人感觉晦涩难懂, 增加了戏曲的韵味。像这样的例子, 在“谁料黄榜中状元”的一段唱词中表现得也很突出。这都表明, 《女驸马》通过提炼熔铸口语、书面语, 准确精练又通俗易懂, 生动鲜活而富于形象性, 风韵天然, 成为雅俗共赏、令观众倍感亲切的伟大艺术作品。

二、融情于唱, 寓情于舞

《女驸马》的唱词、唱腔之美通过“唱”和“舞”充分表现出来, 特别是艺术家严凤英的高超表演, 把这种美推向了高潮。

首先, 《女驸马》的唱腔优美, 富有深情。有研究者指出, 黄梅戏的声腔音乐是由一些个性色彩很强的地方民歌组成的歌曲集, 音乐简洁明快, 优美动听, 容易上口。《女驸马》的唱腔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加之注重唱功的艺术大师严凤英演绎, 女驸马的感情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黄梅戏表演艺术中最能吸引人、最令人难忘的应当就是黄梅戏的演唱艺术。黄梅戏的唱腔优美婉转、极富乡野气息, 给人一种清风拂面的感觉”。2如在“洞房”的一段演唱:

公主生长在皇宫, 哪知民间痛苦情?王三姐守寒窑一十八载, 刘翠屏苦度了一十六春。两人都是富家女, 一心看中贫穷人。不恋荣华和富贵, 愿到寒窑受苦情。还有那杭州读书的英台女, 三载同窗爱梁兄。她爹嫌贫贪富贵, 将英台嫁马家另攀豪门;花轿走过山伯墓, 英台哭得天地惊, 坟墓裂开英台进, 彩蝶双飞共死生。素珍也遭父母逼, 只怪天地不同情。公主也是闺中女, 难道不念我救夫一片心?

这段唱词表现了冯素珍在特定场景中的思想情绪, 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严凤英在演唱中, 一字一句, 一板一眼, 似说似唱, 如行云流水。同时, 她把主人公自身的感情恰如其分地融入到了唱词之中, 不卑不亢地表达了冯素珍当时的境况和心情。严凤英的表演展现出很高的演唱技巧, 可谓清亮甜美、委婉飘逸, 给人以美的享受。

再者, 《女驸马》的唱腔结合优美舞蹈, 新鲜传神, 富有立体感。黄梅戏对舞蹈的要求没有京剧严格, 但作为演员, 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作临场发挥, 解除了规矩的羁绊, 展现了黄梅戏的艺术价值。《女驸马》中, 严凤英的表演可谓惟妙惟肖, 杰出的演技, “唱、念、做、柔、嗲、俏, 都发挥得淋漓尽致”3, 把一个戏剧中的人物给演活了。如在“谁料皇榜中状元”的一段演唱中, 唱词的动作性很强, 严凤英把女扮男装的冯素珍给演活了, 根据剧情需要, 她在舞台上运用了整帽、甩袖、小生方步等表演程式, 俨然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新科状元。有时她又间或踏出旦脚碎步, 明眸一转, 莞尔一笑, 又显出她原本是个活泼的女子。在唱着“帽插宫花”一句时, 她一边抖着水袖, 一边两手做整冠状, 同时两眼又向左右上方一扬, 这水袖、手指、眼神还有步伐身段等, 都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戏曲中, 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女驸马》的唱词和唱腔通过融合“唱”和“舞”, 展现了极高的艺术魅力, 无怪乎她深受大江南北的民众喜爱。

总之, 《女驸马》的念白是接近口语的通俗浅显的安庆官话, 唱词融汇了口语和书面语的精粹, 雅俗共赏, 形成的戏曲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精练、自然流畅、富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女驸马》通过融情于唱, 寓情于舞, 展现了极高的艺术魅力。今天的文艺工作者, 可对其进行艺术借鉴, 创造出更多精彩的戏剧, 丰富和发展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注释

11.韦京东.黄梅戏通俗论——从严凤英的通俗艺术看黄梅戏发展[J].黄梅戏艺术, 2000 (04) , P31.

22.李芳.黄梅戏美学略探[J].池州师专学报, 2005 (01) , P61.

篇4:黄梅戏女驸马

明末,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崛起。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大部后建立金国,史称后金。此时,成吉思汗后裔和蒙古各部封建主在漠北草原仍维持着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史称北元,与中原明王朝时战时和,具有影响全国政局的军事实力。努尔哈赤和他的后继人皇太极欲借助蒙古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强大的军事武力,达到统一天下之目的,对蒙古各部极力拉拢、争取,凡率部归顺的蒙古部首领都封官赐爵。保留其原有的封建特权,同时采取政治联姻等方式,逐步建立起牢固的联盟和臣属关系。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举行称帝大典。同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漠南蒙古诸部臣属于清,为清王朝统一天下,结束封建割据局面,巩固边疆,作出了很大贡献。漠南蒙古诸部归附清朝后,漠西、漠北蒙古诸部也逐一归顺。同时,清统治者对叛乱对抗的天山北路的准噶尔部采取武力征服,从而使整个蒙古族都被置于清王朝的统治之下。

清王朝为了加强对蒙古的控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有盟旗建制、封爵制度、政治联姻等,使蒙古王公贵族增强了对中央政权感戴之情和向心力,成为清王朝保卫边疆的可靠属臣。从而使有清三百余年间,北疆稳固,社会安定,有力地维护了大清王朝的统治,成为清王朝定鼎中原、统一天下、抵御外患、巩固北疆的重要武力,为大清江山的稳固和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以及世祖福临时期,清廷在统一天下以及对全国的统治过程中,对蒙古各部主要采取的是笼络和争取蒙古贵族的怀柔政策,其中满蒙政治联姻是一项重要国策,到圣祖康熙执政期间,继续奉行“南不封王、北不断亲”这一基本国策。除了娶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亲王和塔之女等为侧妃外,还将诸多皇室公主下嫁蒙地,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筹码。康熙皇帝共有二十位女儿,除十二位早年夭折外,另外八位公主中就有六位下嫁与蒙古王公,即荣宪固伦公主、和硕端靖公主、和硕恪靖公主、纯悫公主、和硕温恪公主、敦恪公主。近年来,在内、外蒙古发现了诸多公主陵墓及大量墓葬品,成为康熙朝满蒙联姻的实物佐证。其中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尔登发现的公主墓主为康熙第二女固伦荣宪公主与驸马合葬墓。

固伦荣宪公主和驸马乌尔衮

今赤峰市是由清代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建制合并变化而来的。清军征服蒙古之前,蒙古族是以部落为单位独立存在的。蒙古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里有自己的军队、将领和官吏,具有掌控一切的绝对权力。这种制度对清王朝的统治显然是不利的。随着蒙古各部被征服或归顺,清统治者对蒙古地区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即按照满洲八旗制度,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建制。将昭乌达盟境内(即今赤峰地区)的蒙古八部分设十一旗;又在赤峰南部建卓索图盟,盟内设五旗。两盟共有十六旗。即:巴林部左、右二旗,阿鲁科尔沁部左、右二旗(后合并)、克什克腾部一旗,翁牛特部左、右二旗,敖汉部一旗(后分为三旗)、奈曼部一旗、扎鲁特左、右二旗,喀尔喀部左翼一旗,喀喇沁部左、右二旗(后加设中旗),土默特部左、右二旗。盟旗建制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形式,旗长札萨克由清帝直接任命,并决定他们的爵位和权力。在两盟十六旗札萨克中,论爵位以喀喇沁右旗、巴林右旗为最高,均有历代札萨克被封为亲王。

康熙十二年(1673年)荣宪公主出生,母亲是康熙庶妃马佳氏。其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19岁时,下嫁巴林右旗札萨克郡王乌尔衮,卒于雍正六年(1729年),享年56岁。在诸公主中,荣宪公主以“克诚克孝,竭力事亲”而倍受父皇宠爱,初封和硕公主,后晋固伦荣宪公主。

驸马乌尔衮,是皇太极第五女固伦淑惠公主与驸马巴林郡王色布腾之孙,生于康熙九年(1671年)。康熙四十三年乌尔衮袭王爵,统理昭乌达盟蒙古十一旗事务。

固伦荣宪公主墓及随葬品

1966年人们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尔登苏木阿日班格日嘎查发现一座清代墓葬,由于正值“文革”中,当文物工作者清理现场之前已遭破坏。经有关专家考证,系荣宪公主和驸马乌尔衮合葬墓。此墓地原有陵园建筑,其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东西宽45米,南北长105米,四周有砖砌围墙,南墙正中为山门,门北相对为一碑亭,亭内石碑已残损,只剩龟趺。碑亭两侧为东、西配殿,东面三间为守陵人住所和伙房,西三间为放置祭品和祭陵官员歇息室。中轴线上为前、后大殿,最后为陵墓,具有一定的规模。墓室为长方形,长8、宽6、高4米。四壁用规整的长方形石条垒砌,封闭严密。

墓室正中南北向置一松木棺,外附一椁,棺椁外表施紫红色漆,棺长3.5米、宽1.5米、高1.1米,棺每面小于椁20厘米。开棺时看到头南脚北的公主头戴金凤冠,身穿多层服饰,尸体完整,身长156厘米,皮肤尚有弹性,身体毛发均未脱落,其发辫油黑,长约75厘米。墓室南侧有一骨灰罐,置于方形台座上,罐内装有骨灰和残损衣物,罐外表金书“额驸马副将军多罗郡王”,当是乌尔衮的骨灰。墓室东侧有一紫色小骨灰罐,当为公主之子霖布死后陪葬。南右侧置放木质墓志一方。此墓志由三块条状柏木组成,长51.8厘米、宽51.3厘米,正面和背面以蒙、满、汉三种文字墨书荣宪公主与驸马生平等内容。

志文如下:

“公主大清圣祖仁皇帝次女也,康熙三十年釐降于巴林,初封和硕荣宪公主。四十八年圣躬不豫,公主亲膳问安晨昏不辍,四十余辰,未尝少懈迨。即安之后,乃优旨褒奖。谓公主克诚克孝,竭力事亲,诸公主中尔宽为最。是用厚其典礼,晋封荣宪国公主。方享期颐之佑,邃符星变之祥,遂于雍正六年四月二十一日享年五十有六而薨。

驸马乌尔衮系元室之宵,世为巴林多罗郡王办理旗务,乃我太宗文皇帝第四女淑惠固伦长公主之嫡孙也,康熙四十三年嗣封王爵,使统理十一旗事。五十五年,董督内属国二十三旗戍务,北讨测旺妖星犹炽,未酬敌慨之心梁木忽摧转甚,英雄之痛,遂于康熙六十年二月十三日薨于军中,享年五十一。男一人、女一人,男霖布袭封王爵,女为显亲。王元妃嗣王孝子霖布,谨择巴林境内巴彦陶拜山阳修建享殿,筑治地宫,吉卜,雍正七年八月十九日辛酉合葬先公主先王于兆域札也。呜呼,寝园轮奂,同符千里,山河子孙,振绳永锡,九天雨露,爰幽邃,永垂不朽。

nlc202309011355

大清雍正七年八月十九日书”

志文中提及北讨妖星测旺,是指策旺阿拉布坦。圣祖本纪中记载,策旺阿拉布坦“为人狡猾,素行奸恶,邻近诸部,俱与仇雠”,他最初以“遣使入贡”、“告噶尔丹密事”等手段麻痹迷惑圣祖,以博得其信任。而后便调兵遣将,肆意挑衅,移兵青海,掠扰哈密,并企图虐害回回王国出降清廷,引起清政府的警惕。康熙五十四年,康熙帝出兵亲征策旺阿拉布坦,康熙五十五年,作为清廷驸马的乌尔衮以副将军身份奉命率军出征新疆,征讨叛逆的策旺阿拉布坦。但如志文所提,还“未酬敌慨之心”,便于康熙六十年卒于西域准部蒙古军中。雍正七年(1730年),乌尔衮之子霖布在巴林右旗境内,修建陵宫,将公主与驸马骨灰合葬于此。待若干年霖布死后亦陪葬于此。

荣宪公主墓随葬物品出土有黄缎珍珠团龙袍一件、苏绣旗袍二件、各种金银首饰等。其中最精美的是身长150厘米的“黄缎珍珠团龙袍”,其形制为凹圆领、马蹄袖,袖头和领口处镶石青锻边,其上以金线绣“寿”字团花图案。袍身前、后、两肩等处分布有用金线穿小珍珠粒组成神态各异的龙纹八团,龙首下方有用珍珠缀成的“寿”字,间绣祥云纹。此天然珍珠粒大小均匀,计有十万颗之多。袍服下摆处以彩色丝线绣海水江涯及杂宝纹饰。袍服出土时迭放在棺内,应为皇帝所赐。这件珍珠团龙袍为罕见的稀世之物,是现存的清代同类物品中,唯一的出土品。(图三、图四)

墓中出土的数套苏绣旗袍中有件浅豆绿缎绣吉祥杂宝纹旗袍,衬里为白暗花丝绸。身长147厘米,通肩宽161厘米。形制为圆领、窄袖、右衽、领口一周缘黑段窄边。炮身通绣如意、花瓶、爵、宝鼎、果盘、宝剑、书画、狮、鸟、螃蟹等吉祥杂宝图案。(图五、图六)另一件苏绣深黄缎通绣蝴蝶纹旗袍,身长144厘米、通肩宽164厘米。通体绣满飞舞的彩蝶,前胸、后背处各绣有一对大蝴蝶相对戏舞,作圆形状,间绣花卉,彩云,下缘绣山水杂宝纹。此两件苏绣旗袍刺绣图案美观,分布均匀,素雅精致。具有苏绣工艺中那种“和色无迹、平匀熨贴、丝缕分明、毛片轻松“的特点。(图七)

公主墓中出土有百余件金银宝石首饰等物,制作工艺极为精美和考究,显示出当时最精湛的工艺水平。

主要有:

其一,公主凤冠饰件一组。其中二金凤作展翅回首状,口衔如意纹玛瑙珍珠流,翎羽镶嵌珍珠。(图八)另四金凤作昂首、平翅、修尾状,两翼及腹部均嵌宝石和珍珠。凤冠饰件还有“岁寒三友”金饰,其为金枝,上面以绿松石雕松叶,玛瑙雕梅花,并以金竹叶片点缀其间。(图九)另一件“双鹤祝寿”金饰,主体为一株金竹枝,中部饰镂空玛瑙团寿纹,两边各有一作飞舞状的飞鹤,顶部是一如意云托嵌宝石粒。(图十)

其二,金簪七件。其中一件长10厘米的“嵌猫眼石金簪”,首部为4.2厘米的透雕如意云纹花托,正中嵌一直径1.5厘米的猫眼石,上下左右各嵌一宝石(出土时宝石已脱落)。(图十一)另一件长9.4厘米的“菊花瓣托嵌珍珠金簪”,簪首为直径4.6厘米的掐丝三层菊花瓣托座,正中镶嵌一颗大珍珠,周围花瓣上嵌一周16粒小珍珠。另外还有长13.8厘米的花瓣托座嵌珍珠金簪,其椭圆形珍珠直径为1.6-2.2厘米。(图十二)另有通长9.9厘米的嵌大珍珠粒金簪,点翠掐丝花瓣托直径3.6厘米、珍珠直径1.4厘米。(图十三、图十四)

其三,朝珠,系公主所佩戴。其周长119厘米,由108颗珍珠穿连而成。朝珠的三颗节珠为大红珊瑚珠,三小串纪念由青金石珠、雕龙珊瑚坠穿连而成,佛头为青金石质,雕龙青金石背云。(图十五)

其四、嵌珊瑚云龙纹金项圈,直径16.5-18.1厘米。其为三节相连的中间粗、两端细的圈状。项圈中间一节弧形较长,正面凹槽内镶嵌有八个长条状珊瑚,另一面錾刻云龙纹图案;项圈两边两节较短,首端开合处作花蕾状,均錾刻有精美的云龙纹图案。(图十六、图十七、图十八)

其五,云龙纹金镯四件。其外径7.2厘米、厚0.5厘米。通体錾刻四组精致细密的云龙纹。(图十九)

其六,缀珍珠金手链两件,长16.2厘米、宽0.6厘米。手链由13节中空的扁平状金饰条组成,金饰条正面中间起脊,呈鱼脊骨状,每节问均以丝线连接,连接处缀珍珠一粒。两端系扣处分别以丝线套作纽,小珍珠粒作扣。(图二十)

其七,金戒指一组。其中有掐丝菊瓣纹嵌珍珠金戒、三朵花蕊形嵌钻金戒、嵌七颗钻石金戒等。(图二十一、图二十二、二十三)

其八,缀珍珠珊瑚香囊挂饰。通长43厘米。主体为丝带穿挂下连接葫芦形香囊和如意云头纹香囊及附件,此二香囊分别用珍珠和珊瑚组成万字和如意云纹,香囊两侧钉缀的长丝带上穿连有珍珠、松石珠、珊瑚坠角。另外带穿下还垂挂有金银、松石材质的拍板、剑鞘坠等饰物。这些饰物之间均以长、短丝带相连,错落有致,疏朗美观。(图二十四)

在赤峰地区还征集到一方荣宪公主的水晶印,为狮钮,通高5.1、印边长2.2、宽2.2厘米。印文为“荣宪公主印章”六字。甚为小巧精致。(图二十五)

在赤峰地区还征集到一方马钮水晶印,通高8.6、印面最大直径6.1、最小3.7厘米。印文为阳刻篆书:“一张琴一卷书一溪花”。其与荣宪公主狮钮水晶印风格极为相似,或可推测为荣宪公主遗物。(图二十六)

从以上文物可以看出荣宪公主的雅致和品位。

遵照清制,早期亡故的公主,基本都葬在外藩额驸所在的封地,即使公主死在京师,后亦要归葬藩部。清廷为明确等级制度又规定,下嫁外藩的公主死后,既不能葬入皇陵,亦不能葬在额驸家族的茔地,而是在额驸所在的封地内另建公主陵安葬。如固伦雍穆长公主、固伦永安公主等均独葬于藩部的公主陵寝中,并以生前陪房作为守陵户,常年管理。因此,在内蒙古各地发现的诸多公主陵园也不为奇。清代公主死后一般不允许与额驸合葬,但在特殊情况下,对那些有特殊军功的额驸也有“恩准”,如此固伦荣宪公主与驸马乌尔衮之合葬。

利用婚姻的纽带,缔结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联盟,是清王朝始于清太祖,历时二百余年奉行不变的羁縻政策。从《清实录》、《大清会典事例》等典籍中均可以了解到:清统治者自入关前就开始控制皇室子女的婚嫁,并以制度性的“指婚”形式,将皇室公主、格格遣嫁蒙地,持续约至乾隆初年。皇家族谱《玉牒》中记载清时出嫁蒙古的公主、格格达432人,娶蒙古王公之女163人。联姻时间长达300年(1612-1912年)。其中据不完全统计,清皇室有二十多位后妃出自蒙古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也有四十几位公主嫁给成吉思汗的子孙。政治联姻把清廷和蒙古贵族的利益紧密连在一起,不仅对完成清朝统一大业、巩固其统治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促进了满蒙经济文化的交融和发展。

(责任编辑:钱冶)

篇5:由《女驸马》谈清代科举制度

一、清代有严格的科考时间

清代科举的制度, 对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朝考等各级考试, 分别制定和规定了严格的时间, 它既不同于我们今天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也不同于我们今天现代的高考制度———每年都可以举行一次。

童试:三年两考, 丑、未、辰、戌年为岁考。寅、申、巳、亥年为科考;

乡试:“子、午、卯、酉年八月。扃闱试之者三, 初九日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均先一日点名放入, 次一日点名放出。若恭遇特开恩科 (明清二朝在每三年举行一乡、会试外, 遇有国家庆典、皇帝登基或寿诞, 加开一次科举考试称恩科。) 或于二月、或于三月举行乡试, 俟奉特旨遵行。”

会试:“辰戌丑未年三月, 三场日期与乡试同。若恭遇恩科, 或于二月、或于三月, 乡试则于八月举行, 会试或仍于八月, 乡试次年三月, 会试之处均俟奉特旨遵行。”

殿试:“于四月二十一日对策于太和殿, 二十二、二十三日读卷官阅卷, 二十四日带领前十卷贡士引见, 钦定甲等, 二十五日御殿传胪, 仍依照甲第名次, 建碑太学。”

黄梅戏《女驸马》中的冯素珍在离开家园后, 是独自一人上路?还是只带上丫鬟及一两个书童陪伴?在时间上, 她是否能够一一顺利赶到考场?并通过一关又一关的烦琐而又复杂的考试?结论———未必。

二、“科举必由学校”, 是明清的法定制度

童试为科举制的第一级, 尽管严格意义上说只是一种入学考试, 但是却是不可缺少的一关, 只能有了这个资格, 你才能够参加下一步的考试, 它不但时间有明确的规定, 而且还有一整套比较严格、详细的场规。

第一关, 保结。明清科举制度, 又称廪保。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由已取得科举资格者为其担保没有冒籍、匿丧等情况以及身份清白, 否则不能参加科举考试。首先是认保, 明清的县试, 报考童生须有同考者五人联保画押, 还须请本县一名廪生 (廪生:童生考中秀才后, 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由府、州、县学提供一定粮米补助并可免本人徭役征捐。是府、州、县学正式学员。取得这种资格的秀才, 称廪生) 担保, 开具保结, 称认保。作保内容有身家清白、不得冒籍、不得枪替、不得匿丧。到参加府试、院试时, 除一名廪生为五名童生认保外, 还要另由官府再指派一名廪生为考生作保, 称派保。

第二关, 识认。考生在报考时, 还必须同时投递“识认官印结”。考生在入场点名时, 除要认真核对其出身、籍贯、年龄、相貌等外, 各登记在册的识认官也都要到现场识认, 也就是要亲眼去逐一核实考生, 以防有人假冒顶替。

第三关, 审音。清代的童生试还推行审音制度, 就是对应试的童生, 经过认保、派保之后, 还要再进行核对口音, 以判断是否为本州县人, 或是否已入籍达二十年。雍正九年规定, 每届童生试时, 还要让顺天府尹对大兴、宛平二县的审音进行监督, 实际上是进行两级审查。审音制度的确立是为了更有力地禁止冒籍跨考, 在实施过程中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嘉庆十九年 (1741年) 大兴、宛平两县, 一次就“斥逐一百余名”。

第四关, 搜检。《乡会试场规》:“令搜检人役两行排列, 士子从中鱼贯而入, 以两人搜检一人, 务令各士子开襟解袜。如有怀挟, 即将本人照列枷革。”把应试者视同囚犯一样对待, 实行侮辱性的搜查, 实在过于野蛮。试想, 纵然冯素珍像武侠小说中女侠客一样有最高超的易容术、最高超的易音术, 但在类似于现代健康体检一样的搜检面前, 恐怕也会“女容毕露”了。

第五关, 复试。复试制度是清代科举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欲清科场之弊, 莫如复试一法”。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351, 有《复试》专门记载, 乡试、会试之后都必须进行复试。“乡试复试, 自道光甲辰科后, 始为定制。”乡试复试是在会试之前举行的, 如举人三次不参加, 举人资格即被取消。乾隆帝也是深知科场之弊端, 强调“复试一事, 秉公祥慎为之, 切不可复蹈因循之弊”。

参加科举的考生, 经过这一系列严格、严密的措施之后,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像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生擒贼首, 荣立大功一样的传奇动人故事, 我们认为是绝不可能像《女驸马》中的冯素珍一样, 出现在清代科举的过程之中。

三、对于违犯场规者, 清代处罚也是极为严厉的

如有“身家不清”“匿三年丧冒考”“跨考”“顶名枪替”“怀挟传递”及“曳白割卷、犯场规、违功令”等弊, 互保之五考生都取消考试资格, 认保、派保之廪生也要受处罚。

举人贡监生员假冒籍贯, 地方官不行详查, 准其应试者, 降一级调用 (公罪) ;已经查明, 不据实呈报者, 革职 (私罪) ;官员在现任地方, 令其子弟冒籍应试者, 革职 (私罪) 。

识认官不到场, 除了“将所保结之试卷扣除”, 不准考生入场外, 识认官要“由外场御史查明参处”。

为鼓励搜检, 还规定凡搜到作弊一人, 奖银三两。同时还对搜检官实行连带责任:“若二门搜出怀挟, 即将头门搜检官役照例处置。”

“康熙三十九年定主考官有交通属托、贿卖关节、士子夤缘中式, 事发情实者, 按律从重治罪, 其父兄为子弟作弊者, 有官者革职提问, 无官者从重治罪。雍正元年定主考士子交通关节中式者审实处斩立决。”

在如此严厉的处罚面前, 敢于以身试法者的男性科举考生, 我们想一般都会望而却步的。我们不能想象, 在古代冯素珍一样的弱小女子, 如何能够闯过这一道道难关一道道坎。

上一篇:学情话术下一篇:浅议警力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