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案

2024-09-09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案(精选6篇)

篇1: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案

2010学年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案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背景下中国的安全环境及战略应对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和梳理,使学生能够了解美国战略中心东一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安全环境,了解我国安全环境的特点,了解我国建国以来国家安全战略的发展与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加快和平崛起的步伐

2、中国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立足于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针对美国的战略调整部署,积极进行富国强军的全方位战略应对。

三、教学手段和课时

本学年一共2课时,为一单元,采取的教学手段为讲授与演示相结合

教学内容:

一、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日益严峻

近年来,伴随着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及重返亚洲步伐的加快,中国的战略安全环境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美国的主导下,目前中国的周边国家不断提升本国的军事力量。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报告指出,全球五个军备竞赛热点地区,有两个半在亚洲,其中东南亚、南亚这两个热点,东南亚地区2005年至2009年间的武器进口,比前五年几乎翻了一番,其中印度尼西亚增加84%,新加坡增加146%,马来西亚增加722%;2009年印度军费开支剧增24%,大量向俄罗斯购买潜艇,大规模、多领域地开展造军运动;越南甚至拿出国防预算的一半,去购买6艘俄罗斯造“基洛”级柴油潜艇;新加坡和印尼也竞相进口“欧洲造”舰艇;2009年12月1日,韩国以民族英雄“安重根”命名的一艘“214型”AIP潜艇在釜山下水并正式服役;作为亚洲海洋大国,日本在周边存在严峻挑战和舰艇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对超大舰艇建造的兴趣浓厚,其尺度逐渐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这些国家提升自身的军事实力,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军事合作,努力加强相互间的合纵连横,都或明或暗地声称,是为应对中国的。

二是美国与中国周边国家连续举行军事演习,通过恶化朝鲜半岛局势,为重整美韩、美日军事同盟创造条件。近来,美国联合多国在太平洋、东北亚、东南亚等地区,特别是在中国周边海域内频频举行军事演习。2010年6月23日,在夏威夷海域由美国主导的多国“环太平洋”军事演习高调登场,来自14个国家的30余艘战舰、潜艇,上百架作战飞机和两万多名士兵参加了演习。美国专家披露,除了规模惊人外,这次演习目的也非常清晰——防备中国等亚太地区的新兴军事力量。美国又通过与韩国一起在中国周边海域连续举行联合军演,不断恶化朝鲜半岛的局势,为重整美韩、美日军事同盟创造条件。

近来,美国在中日钓鱼岛问题上也表现出一种积极介入的姿态。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克劳利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重申,美国国务院否认改变对钓鱼岛列屿的立场,重申《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

美国通过与韩日进行的一系列军演,目的就是渲染美国在东北亚的军事存在,增加其在亚洲地区的军事话语权,一方面可以强化美日韩同盟关系,一方面可以遏制中国的影响力,防止日韩脱离美国的安保体制而亲近中国,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合作关系。

三是美国通过在东南亚介入南海问题,主张南海问题多边化,挑起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矛盾。美国从遏制中国的战略需要出发,加强与东南亚有关国家的关系,有意利用南海问题牵制中国,维持其全球体系的霸主地位。近两年美国“重返”南海的速度加快,通过军售、军援、联合军演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等方式提升与部分南海周边国家的合作水平。2009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代表美国政府与东盟国家外长签署东盟要求了17年的《美国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加强与东盟及其成员国的关系。东盟与美国开始举行双边峰会,与此相适应,美国对越南、对缅甸关系都有新发展。与此同时,美国军舰在南海活动加强,并出现与中国船只发生对峙甚至相撞的现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最新事态是,美国与曾经与之血战14年、迄今仍不堪回首的冷战对手越南,也加快了军事接近的步伐,美越军事关系在加快发展。

四是通过对台、对印军售,美国深化与台湾地区和印度的军事合作。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1月29日通知国会,计划向台湾销售总值达64亿美元的武器项目,并于3月初正式生效,通过对台军售,离间两岸关系。美国在印度洋没有任何的军事基地,因此,不断通过卖武器,给印度提供军事技术,让印度迅速长大,借助印度对中国的南海问题施加影响。据9月23日香港《文汇报》报道,印度海军将参加美军在西太平洋冲绳举行的两栖演习,以加强双方海军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印度正与美国磋商一项35亿美元的军购协议,为双方历来最大宗武器交易。

五是2010年以来,美军在亚太地区的潜艇活动明显增多,除了带有炫耀武力意味的展示外,美军还在中国周边海域频频演练反潜能力。美国现役共有4艘“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就有3艘同时出现在了亚太地区。6月28日,“俄亥俄”号现身菲律宾苏比克湾,“密歇根”号抵达韩国釜山港,“佛罗里达”号则出现在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岛。除了亮相亚太的这三艘外,还包括“佐治亚”号核潜艇。

通过上述的军事部署,对中国形成了一个“环型”战略包围圈。这一战略无疑又重回冷战时期“岛链”封锁战略的特征。美国这一战略无疑想达到“一石三鸟”的目的:一是恶化中国崛起的地区安全环境与经济环境;二是以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台湾问题三大热点问题,整合日趋松散的亚太同盟体系;最后就是阻碍东亚的一体化进程。美国亚洲战略重心从西线“反恐”向东线“反华”转移的迹象,不仅可能导致中国崛起的战略环境复杂化,也会导致中美关系出现巨大的历史倒退,而且将导致东亚地区的“冷战遗产”变得更加沉重,地区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自主性一体化进程也将遭到严重削弱。因此,美国采取的对抗性对华政策的加强,不仅是中国面临的考验,更是整个东亚面临的考验。

二、冷战结束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日渐突显

冷战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是在欧洲。1989年美苏冷战结束, 国际战略格局、美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全球和亚太地区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大国都加紧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伴随着欧洲苏联集团的崩溃,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逐渐由重视欧洲大陆而变为东移亚太地区。在全球战略方面,美国放弃在冷战时长期奉行的“遏制战略”,而以“参与和扩展战略”取代之,并以“增强安全、促进繁荣和推进民主”作为其新的全球战略的三大核心目标。在亚太战略方面,高度重视以东亚为核心的亚太地区,全面而积极地参与亚太事务,极力推销美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和价值观,扩展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尤其是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与重新部署。

美国认为,在未来二三十年内,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最大,也许是最重要的经济力量,成为国际政治新的战略重心,亚洲地区“有可能出现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军事竞争者,东亚沿海是特别具有挑战性的地区,”并对美国未来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因此,美国一是以十万亚太驻军为核心,谋求通过设立军事基地、联合军事演习与训练等多种形式的防务合作等形式,保持其前沿的军事存在,对亚太国家保持军事威慑力;二是不断强化在冷战时期建立起来的双边军事同盟关系,建立以“美日韩为主的东北亚安全共同体”,寻求构建以美国主导的多边地区安全合作机制;三是在防范和控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导弹技术扩散的旗帜下,压制朝鲜核武器计划的实施,以各种条约、公约和核查机制为核心,加强国际防扩散体制,强化国际出口控制机制等。美国企图通过实施其安全战略,遏制中国、抑制日本、牵制俄罗斯、控制大洋通道,以防止某一国家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独霸亚洲。进入新世纪以来,小布什政府虽然在对外政策方面加重了单边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色彩,其亚太政策也趋于强硬。2002年以来,布什政府调整全球军事战略部署,加强在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力量部署的具体措施,包括: 在关岛进行大规模军事基础设施建设和先进武器部署;在西太平洋增强航空母舰的实力,增加海军驻军,部署配备巡航导弹的潜艇;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增加空军可以紧急使用的设施,建立燃料供给和后方支持的据点;从韩国抽调军队既是为了解决伊拉克兵力吃紧的燃眉之急,也是借机加强西太平洋的军事力量。为了提升美军的软硬实力,自2008年5月起,美国在西太海域安排两个远征打击大队巡航,与其军事战略重心逐渐东移的脚步一致。

三、中国的战略应对愈益紧迫

面对日益恶化、险象环生的周边安全形势,中国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立足于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针对美国的战略调整部署,积极进行富国强军的全方位战略应对。

第一,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加快和平崛起的步伐。要紧紧抓住对中国崛起至关重要的二十年战略机遇期,稳步提高硬实力和软实力,提高国际影响力。“没有实力的国家在外交上是没有发言权的。”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中国一定要先搞好国内的事情,处理好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群体利益分配的关系,处理好资源、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等,力争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尽快依靠自己和平崛起。只有自身实力增强了,所有问题包括安全问题也才能得到圆满解决。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第二,如何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中美关系,是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关乎中国能否和平崛起的重要课题。中美两国关系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种超越双边、涉及多领域的关系,它具有多层次、复合性的特点。中方具体应该从下列几个方面去应对:一是维持中美两国关系稳定、健康地发展这一大局为前提。应该着眼于扩大两国合作谋求共同的利益,使之成为稳定两国关系的有利因素。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利益从来没有如此紧密相连,两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史无前例。应利用美国有求于中国救助其经济的心态,以“经济巧实力”战略应对美国的“外交巧实力”,刚柔相济,谨慎博弈。

第三,中国的经济发展更需要国防力量的保护。只有具备强大的国防力量、稳定的社会政治基础和相应的经济实力,才能平等参与严酷的国际竞争。要尽快加强中国海上军事力量的现代化战略建设,以增强制海权,发展壮大中国远洋军事防卫力量,并确保中国广阔海上疆域的防卫安全,为中国的崛起,构筑起全面而强大的战略防御体系。

篇2: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案

中国将迎来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

——“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十一五”回顾,使学生既了解中国取得的成就,也能清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中国对“十二五”展望,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2、分析“十一五”时期的得失,理解明确“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思路与方略

三、教学手段和课时

本学年一共2课时,为一单元,采取的教学手段为讲授与演示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

一、“十一五”传给“十二五”什么样的接力棒? 如果说,从“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场拼体力、拼智力、拼耐力的接力赛,那么“十二五”时期无疑是最关键的一段赛程。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在讨论“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冷静思考“十一五”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之前是发展计划),它顺应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几乎所有的指标和目标都顺利实现,在22个主要定量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15个指标属于“超额完成”或“提前完成”。特别是党和国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臵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幅提升;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生,在社会保障建设、公共医疗事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但是在创造辉煌的同时,我们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

问题一:经济高速增长,但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2006年--2009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7%,大大高于“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7.5%,到2009年中国已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目标。国际上热议的“中国奇迹”、“中国模式”的核心内容不外乎是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惊讶与赞叹。正如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说的:“世界上还从未出现过如此大规模而又持久的经济增长。”但是,正如一辆高速行进的列车,我们最大的隐忧和担心是,它突然失去控制而戛然停止,甚至出现翻车的危险。而这种隐忧和担心主要来自结构的失衡。首先是供给结构问题突出,特别是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农业基础较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其次,需求结构问题突出,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导致消费低迷,内需严重不足。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失衡。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上的不平衡,使边疆稳定、社会和谐受到了严峻挑战。

问题二:蛋糕做大了,但蛋糕的分配存在不公平

200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600美元,已处于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临界线。正如一些学者所分析的,我国经济属于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在偏好“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近几年,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分配关系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状况,劳动报酬增长速度长期低于GDP增长速度,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的趋势。

世界上一些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由于收入分配差距大、城市化以大规模贫民窟为代价、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导致了这些国家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我们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成功实现转型。因此,“十二五”规划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重点任务。

问题三:完成了工业产品的数量积累,但国际竞争力不强 “十一五”期间,我国形成了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工业化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15个大类名列前三。2008年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计算机、移动通信手机、抗生素、疫苗等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我国工业产品的竞争力不强特别是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我国成为工业强国。目前,我国制造业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上基本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我国制造业行业利润率和资本回报率呈逐年降低态势。另外,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国制造业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2009年我国R&D(研究与开发)占GDP的比重1.52%,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家平均达2.29%。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科技成果转化率比发达国家低50-60个百分点。问题四:民生大幅度改善,但公共服务领域发展滞后 “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涉及民生的2个约束性指标,即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目前都已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在预期性指标中,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较好的经济增长,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已实现或接近实现预定目标。

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明显偏低,导致公共服务发展滞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2008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4.4%,社保与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10.9%,此两项合计占比为15.3%,比人均GDP3000-6000美元阶段国家平均31.4%的水平,低了16.1个百分点。

问题五:城市化率大幅度提高,但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到45.7%,城镇人口增加到6.07亿,城市化率以每年接近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但是城市化提速的同时,农村问题也日益突出,优质耕地大量流失、农业经营者老龄化、兼业化,留守儿童增加,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等等。同时,我国从90年代以来的高速工业化进程,吸纳了数亿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但这些人口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一些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栖息”着大量流动人口,身份差异带来的歧视、群体冲突加剧等,积累了诸多社会问题。

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的城市化,通过农村人口到城市从事非农经济活动,一方面提高了要素配臵效率,增加了国民财富;另一方面也因此融入城市化进程,分享现代城市文明。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的主要困难是农民工的市民化。通过体制机制的设计,真正解决“两栖人口”问题,实现工作人口变成工作和社会人口。

问题六:节能减排成绩显著,但生态文明建设压力较大 “十一五”规划把节能环保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并将具体指标分解到各个地方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我国采取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等一系列措施,主要污染物的2个约束性指标基本完成。据测算,“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亦能完成。

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生态环境状况出现局部改善,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对发展的制约总体上还没有缓解,有些方面仍在加剧。我国工业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超过50%),我国政府已经提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巨大努力。问题七: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但改革任务艰巨 在“十一五”规划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改革的关键和重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体制改革有所进展,但仍没有实质性突破。例如,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还没有理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尚未到位,垄断行业改革进展缓慢;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还比较薄弱等。特别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防止经济下滑,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了“重发展、轻改革,重政府、轻市场”的趋势,严重制约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因此,“十二五”时期,我国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形成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都有赖于体制的进一步创新与改革的深入推进。

“十二五”期间,改革最大困难在于权力和利益的调整。因此,政府自身的改革是重中之重。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好地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探索建立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平衡的体制;尽快启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控制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幅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强化政府在完善收入分配体制中的基本责任;解决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等是改革的重点。问题八:国际竞争的硬实力增强,但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所谓软实力,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而言的,它以精神产品为主要表现形式,是一个包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多种内容的文化体系。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同,就在于除了经济、技术等硬指标之外,还包括着居民生活质量、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文化水平、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软指标,因此,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就是要把更多的软实力因素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形中来。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的硬实力得到显著增强。但是软实力的落后却严重影响了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例如,中国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导致了企业竞争力不足,文化、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落后导致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环境污染增加了社会治理成本,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缺失使老百姓缺乏安全感从而制约了内需。因此,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应成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内容。

二、“十二五”时期中国工业化面临四大挑战

(一)快速推进工业化面临资源的压力 从“十五”时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就面临着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的约束。主要原因是:第一,我国正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这是资源需求量上升最快的时期。第二,13亿人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所消耗的资源,即使是使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规模也是前所未有的。第三,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在许多方面浪费惊人。第四,我国在许多资源禀赋上处于劣势,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新增量的多数依赖进口已成定局。这样无疑加大了我国在资源问题上的压力。

(二)环境约束增强

一方面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排放相应增加,2009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占全社会的84.3%和34.4%。;另一方面,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环境正在成为体现生活质量的一种产品,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度降低。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纷纷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把转变能源消费模式为主的经济模式视为“新的工业革命”。面对全球低碳经济转型的背景,我国推进工业化面临空前的环境挑战。可以说,工业是中国推进节能减排、实现节能目标的主攻领域。

(三)传统比较优势渐失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与技术变动速度的加快,比较优势必须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出来。传统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发生了逆转:天赋的自然资源由于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而不再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要素、资本富有和贫乏的界限由于资本市场的开放也变得模糊、劳动力因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提高而克服了数量上的不足。这些新变化使得传统比较优势受到挑战,而真正构成比较优势来源的要素是知识与技术,所以,基于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削弱的同时,寻求可持续的动态比较优势是我国推进工业化的关键,也是挑战。

(四)工业化推进面临制度障碍

我国推进工业化受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双重控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由于产权控制、目标差异导致了产业趋同与重复建设,甚至国内市场的分割;较长时期以来,由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地方为了追求地方短期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不少地方政府通过降低税收、扭曲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吸引外资,导致各地产业结构雷同,相同制造业供给过剩,没有形成差异性分工,市场分割,限制要素的流动和分工聚集。

三、“十二五”时期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需要路径创新 基于中国工业化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约束条件,“十二五”期间,继续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是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为此,需要在我们在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

(一)培育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是中国能否真正“后来居上”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提升中国制造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2006-2009年,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由60%下降到50%左右。2006-2009年,全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由41.9%提高到46.5%,提高了4.6个百分点。但是,与发达国家仍然有差距。因此,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推进工业化的关键环节。

(二)加快产业升级

一般来说,产业升级有三种形式。一是产品技术的换代升级。二是在产业链上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领域延伸。三是创建新兴产业。基于重大科学发现和发明而产生的将改变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新产品和由此产生的新的产业群。

“十二五”时期,加快产业升级。一方面必须使我国的制造业从简单的加工装备向现代装备业转变,延伸制造业的价值链;另一方面,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目前已经确定七大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因此,需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推动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性产业。

(三)推动制度创新

篇3: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案

1 独立学院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难题

1.1 重视不足是普遍现象

重视不足已经成为独立学院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软肋。不仅表现在学院对形势与政策教育重视程度不足上,也表现在学生对课程漠视的潜意识里,还体现在教师懈怠教学的实际行动中。

独立学院成立的时间相对较短,多半学校为自己的定位都是应用型、实用型为主,以就业为取向和目标。虽然注重学生工作,但其目的是为了不出乱子。不注重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觉得那是一门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不必要的课程。如:缺乏课程的长远规划,临时上课临时抱佛脚;排入课表的时间不科学;所需的经费、场所未能落到实处等,从而延伸至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被动到课或者消极旷课;由于急功近利的意识,觉得课程可听可不听。从教师来说,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也未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提能将学习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了。

1.2 缺失实用性课程体系

实用性课程体系缺失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的硬伤。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相应的课程也有具体的教材。但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由于学科涵盖内容较广、变化快,各级领导的意愿、各种会议的精神、各项时事的热点都有可能成为上课的内容,一千个人的眼睛里有一千个汉姆雷特,对于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存在着偏差。信息量大、综合性强、涉及学科领域宽且资料分散,再加上“形势与政策”课不是一门纯专业性的课,它的主要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学习某种专业知识,而是教会学生观察分析形势、理解掌握政策的方法等因素,一直缺乏统一的教材。没有教材这个根本,光靠临时的教学资料,是难以保证规范性地教学,常致使教学计划落空、随意性大,教学制度不健全、课程建设难以发展,达不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是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和创新的瓶颈。由于课程的管理归属不统一,相关部门没有管理教学的职能,缺乏教学管理经验和对教学规律地把握,把形势与政策教育看作是管理的辅助性任务,经常采用大课堂或者专题报告的形式,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尊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难以突出。

教学手段、方法也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学过程的实施途径单一,仅局限于课堂,只注重理论缺乏实践,给学生提供真正进行社会调查的机会很少,所谓的课外实践也只是徒有其名。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讲授重于参与互动,满堂灌重于启发引导,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缺少上课激情。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急需创新,否则适应不了学科的发展,更无从谈起创新。

2 创新独立学院的形势与政策教学

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体系事关重大,也迫在眉睫。形势与政策教育需要更好体现教学规律,规划出系统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的办学理念完美结合在教学任务中。

2.1 止于至善———遵循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规律

“止于至善”源于《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校训,也是学生个人发展和成才的源动力,还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目标。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表现为交往沟通能力较强,思想比较活跃,但自我意识较强,个人本位色彩浓重。形势与政策教育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要符合独立学院受教育者实际思想水平。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在内化外化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将基本理论和正确观点内化,然后再不断的外化为实际行动;控制自发影响,并协调各种自觉影响。

2.2 以人为本———创新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课程体系

大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只有“以学生为本”,才具有长久生命力。独立学院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既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也有社会实践运用,既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也有国内外形势教育,既有社会时事热点也有校风学风的教育,既有传统文化知识也有现代教育理念,既有团队精神的培养,也有意志品质的锻炼,还有组织纪律的加强和创新意识的教育。为此,在高校中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以形式与政策为主线,在新生刚入学的大一上学期开展礼仪专题教育,树立良好的风貌;大一下学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及早规划自己,明确目标;在大二上学期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意识;大二下和大三上学期开展诚信、感恩两个专题的教育,培养做人的品格,大三的下学期进行就业教育,为毕业求职做好扎实的铺垫,构建了“以人为本”的六个模块课程体系。

2.3 多管齐下———注重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合适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授理论知识时,循循善诱,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加以认知;布置相关的专题讨论,收集资料加深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的内容和空间;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形势与政策报告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充分利用党团、社团活动及院报、校园网络等载体;抓住期初期末、重大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发生的时机;利用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的事迹;与“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

2.4 专兼结合———提升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教育队伍的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必须高度重视。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好、敬业精神强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首先要把好入口选拔关,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数量与质量建设;其次,要着重队伍的选拔配备和培训提高,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教师间长期进行课前集体备课,交流授课经验,相互听课,组织教师到兄弟院校听课学习,交流经验。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形势教育辅导班学习。还要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为教师教学研究提供支持,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支撑,才能真正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摘要:独立学院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的形势与政策课既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般规律, 又要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培养的特殊规律。管窥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软肋, 从遵循教育规律、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四方面创新独立学院的形势与政策教育。

关键词: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周静.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几点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8, (7) .

篇4: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案

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初步模式,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可靠保障。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精神,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模式,应立足本校实际,强化实用性,密切联系教学、学生和社会生产实际,科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因为形势与政策教育不仅是一门学科,重要的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校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思想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突出主渠道地位

突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应主要从3方面入手。

1.1 教学内容应体现针对性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因为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富于变化的教学内容使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如果教师再在针对性上下一番功夫,则会极大地提高这门课程的实效性。

1.2 课程发展应具有自动生成性即通过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使教学内容与形式不断与时代发展同步。首先,要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着力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以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其次,尽可能采用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借助于形势与政策理论求得解决的方法;最后,要加强考核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用单一的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应把成绩的考核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不同的环节,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起来考核。

1.3 课程进行应确保有效性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非常必要。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要研究如何有效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因为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目标的实现,都以教育客体的主观接受为前提。

2 搞好两个建设

即制度建设与机制建设。应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形势政策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进而使形势政策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障形势政策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与可控性,包括计划、组织制度、实施措施、考核办法。而且这些必须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之中,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作依托。另一方面,在以制度保障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稳定性的同时,还要灵活变化,因为形势与政策不是僵硬的,而是动态的,教育对象也是变化而广泛的。所以,授课的形式、内容、事件等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

3 发挥三方面的作用

要发挥好专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作用,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作用;发挥国家、各级政府领导人的作用。首先,要处理好主渠道与多渠道的关系,要明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是基础与关键。为此,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专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授课能力,并制定合理的奖励激励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社科部牵头负责,教务处、党委学工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4 做到三个结合

4.1 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有机结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应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心理实际,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结合起来考虑,要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决定如何组织与呈现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通过各种活动有意引导学生对一些与教育目的直接相关的社会问题产生兴趣,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

4.2 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篇5: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案

【教学重难点】从全球视野和我国国家战略角度理性分析周边安全局势。【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影视欣赏法【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对象】大

一、大

二、大三各专业学生【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从全球大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讨论“现在的我们安全吗?”

→提示分析:老的安全威胁不断,新的安全威胁又上升。如洗钱、非法移民、难民、诈骗银行、种族冲突、海盗、粮食和能源短缺、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转基因食品、毒品走私、金融危机、电脑病毒、债务危机等问题。贫富差距加大。1950年世界上的贫富比例是35:1;现在是300:1。美国2个富人加上印度的一个富人有1000多亿美元,(2009年《福布斯》统计,美国比尔-盖茨,微软有530亿美圆,世界第2名;美国华伦—巴菲特470亿美圆,世界第3名;印度拉什米—米塔尔钢铁287亿美圆,世界第5名)相当于49个国家的GDP。非洲难民有400万;世界一半人口每天不足2美元生活费。三分之一的人口不到一美元生活费。艾滋病,自然灾害严重,危害人类,气候变暖,温室效应,雪山融化,导致无名细菌繁衍。冰山火山喷发——2010年3月22日沉静200年后今年爆发,灰尘1万多米。玉树地震、西部干旱、湖南水灾。

流行的禽流感、猪流感、羊流感、马流感等。美国科学家预测2012年地球要遭遇最强的超级太阳风暴。届时全球电力系统将瘫痪,地球将重回黑暗时代。

一、中国边境

领土包括陆地和水域及其底土和上空。国家领土分为领陆、领水(包括内水和领海)和领空3个部分,上及高空,下及底土。领水附随于领陆。领空和底土又附随于领陆和领水。因此领陆是最重要的部分,是领土的主要成分,领陆如发生变动,附随于领陆的领水、领空和底土亦随同变动。

除上述四个组成部分之外,有些海域,例如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尽管在严格意义上不被视为国家领土的一部分,但沿海国可以对其及其资源行使主权权利,从而构成国家管辖范围的海域。

(一)中国的陆上边界中国的陆上边界总长2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和邻国最多的国家,也是边界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

我国同14个国家接壤,包括: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案例:中印边界争端

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余公里(因未实际勘测,此数据只是大概数据,也有资料说近20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地区。在西段,双方争议面积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在中段,双方争议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现控制在印度手中。在东段,双方争议面积约90000平方公里,即网上常说的藏南地区,现全部控制在印度手里。在整个中印边境争端中,东西两段是争议重点,1962年的边境冲突也是在这两段打的。

东线争端及麦克马洪线的由来

中印边境东段争端,是传统习惯线与麦克马洪线之争。传统习惯线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以此线作为边界,约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属于中国;而麦克马洪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将藏南土地划归印度。

1914年,在中英藏三方参加的解决西藏问题的“(印度)西姆拉会议”上,英方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炮制了一条新的印藏边界线,将中国藏南约 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英属印度。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此事,**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历届中国中央政府对麦克马洪线也未予承认。所以,这是一条非法的边境线。

西线争端及约翰逊线的由来西线边境争端主要是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归属之争。阿克赛钦是一块被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及阿里高原环绕的盆地,自古以来就是从新疆到达西藏的重要通道,一直属于中国,直到五十年代印度人抗议中国通过阿克赛钦修建新藏公路以前,中国政府并不知道印度对这里有领土要求。

印度的依据是所谓约翰逊线。19世纪60年代,英国测绘军官约翰逊曾到新疆作探险旅行,此人把阿克赛钦视为无主地,因此将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进英印的属地,将中印分界线画在了昆仑山一侧。对于这条约翰逊线,英国政府并未知会清朝政府,历代中国政府包括新中国并不知道此事,更谈不上承认了。

(二)中国的海上边界

中国的海上边界有1.8万公里,同6个国家隔海相望。这6个国家是: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案例:解决边界问题的两次高潮历史上中国与周边国家多数是有边无界。古代中国的历代帝王都尊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传统理念,中国与周边国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边界问题。随着西方国家主权概念的引入和西方殖民者的侵入,主权边界问题日益突出,清王朝才开始意识到要保疆卫国。

在西方殖民者侵略下,中国被迫签署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割让了大片领土。

第一次高潮

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与周边的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和朝鲜等国纷纷签署边界条约和协议,划定了双方的边界,掀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波边界划分高潮。但中国与苏联、越南和印度的边界问题无法解决。第二次高潮

苏联解体后,中国迎来了边界划分的第二个高潮。与北方新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分别签署了边界协议,划定了边界。中俄边界谈判也开始不断推进。2008年10月,中俄举行了黑瞎子岛的界桩揭幕仪式,至此,中俄从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算起,历时300多年,终于解决了边界纷争。在与原苏联解体后独立的各国划定边界同时,在南边,中越两国启动了边界谈判。经过十多年的艰苦谈判,2008年的最后一天,中越同时宣布完成陆地边界勘界立碑工作,彻底解决了两国陆上边界和北部湾海上划界。

新中国成立60年时间,经过漫长的谈判,除印度外,与周边所有邻国都解决了陆上边界问题。

二、中国周边基本形势

(一)东北亚局势

东北亚,是指亚洲的东北部地区,按地理位置的分布,包括俄罗斯联邦的东部地区(萨哈林岛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日本国,大韩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蒙古国。

问题聚焦:日俄四岛之争●简介

所谓北方四岛,主要是指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与日本北海道间的国后、择捉、齿舞、色丹四个岛屿。北方四岛在地理上属于千岛群岛,因此,俄罗斯也称其为南千岛群岛。

●来龙去脉

俄日北方四岛争端起源于近代。良好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引得日本和俄罗斯在北方四岛问题上纠缠不休。据日本史料记载,北方四岛是日本古老居民阿伊努族的生活地之一,1644年,一幅日本绘制的地图就包含了北方四岛。俄罗斯则宣称,俄探险家也于1691年登上了千岛群岛,并给这些岛屿起名为“库里尔群岛”。其后,数名探险家在这里登陆。到1779年,沙俄政府正式把千岛群岛中尚未有明确领土归属的所有岛屿划归己有。1794年,俄政府将38个流放犯和20名猎手送到千岛群岛之得抚岛定居,正式建立移民点。日本德川幕府不甘示弱,随后命令有官方背景的富商屋嘉兵卫到择捉岛开辟17处渔场,派幕府官吏常驻该岛,建立行政组织。

自1801年起,德川幕府驻兵100名于择捉岛,并立下“天长地久大日本属岛”的标志。1805~1813年间,俄国在北海道和如今的“北方四岛”(主要是指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与日本北海道间的国后、择捉、齿舞、色丹四个岛屿)上同日本人进行了8年鏖战,被日本人称为“北寇八年”。日俄的激烈争夺直到1855年才握手而和,双方签署了《日俄和亲通好条约》(又称《下田条约》),约定整个千岛群岛以得抚岛为界,以南归日本,以北归俄罗斯。这是两国最早的划界条约之一。《日俄和亲通好条约》签署时,关于库页岛主权定义模糊,为两国共管,并没有明确边界,为此不断发生移民摩擦。1874年,日本派遣全权大使榎本武扬赴圣彼得堡与俄罗斯交涉,并于1875年签署《圣彼得堡条约》,规定日本获得堪察加半岛以南的整个千岛群岛的主权、鄂霍次克海的捕鱼权和其周边俄罗斯港口10年的免费使用权,条件为整个库页岛的主权归俄国。至此,北方四岛完全归属日本。然而,在日俄之后的交往过程中,关于择捉岛、国后岛、色丹岛和齿舞群岛的归属权,两国又签订了数项条约,但都未能解决归属问题。20世纪初日俄战争中日本获胜,通过《朴茨茅斯条约》,它再次得到了库页岛一半的主权。●现状

2006年8月16日俄国巡逻艇向接近争议地区的日本渔船鸣枪示警,打中一个渔民的头部致死,成了这一争议地区的第一个牺牲者,日本舆论群情激奋。2009年7月3日,日本参议院一致通过“促进北方领土问题解决特别法”(北特法)修正案,明确记载“北方领土为我国固有领土”。这是日本首度在法案中将北方领土明定为“固有领土”,明确赋予日本拥有北方四岛主权的法源依据。

择捉、国后两岛是千岛群岛最南面的两个岛,齿舞和色丹两岛则是北海道的附属岛屿。四岛位于日本北海道东北,总面积为4996平方千米。不仅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而且拥有丰富的资源,大陆架煤气资源储量约16亿吨,黄金储量约1867吨,银9284吨,铁2.73亿吨,硫1.17亿吨。此外,择捉岛还盛产比黄金还贵重的铼,储量高达36吨。齿舞和色丹岛虽小,但附近大陆架盛产海产品,年产量约80万吨。据统计,四岛及大陆架总资源价值达458亿美元。因此,历来深受日、俄两国的重视。●相关新闻

2010年11月1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当天上午登上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的国后岛。这是俄罗斯国家元首首次视察俄日之间存在争议的岛屿。报道说,梅德韦杰夫在国后岛视察了当地的地热发电站。他随后还视察了当地的几处建筑工地,并与岛上民众会面。

梅德韦杰夫2010年10月31日结束在越南首都河内的俄罗斯和东盟领导人会议日程。返程中,他于2010年11月1日早间抵达俄萨哈林州首府南萨哈林斯克,之后从那里飞抵国后岛。

另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首相菅直人当天发表讲话,称俄总统此行“非常令人遗憾”,日本外务大臣前原诚司对梅德韦杰夫登上日俄争议岛屿表示抗议。

南千岛群岛位于堪察加半岛和北海道之间,包括大小30多个岛屿,群岛南部的齿舞、色丹、国后和择捉四岛是日本所称的北方四岛。二战结束后,这些岛屿先在苏联、后在俄罗斯联邦的管辖之下。长期以来,日俄在四岛归属问题上互不让步。日本政府一直坚持解决北方四岛归属问题是缔结日俄和平条约的前提条件。俄副防长视察日俄争议岛屿

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布尔加科夫率领的俄军事代表团2011年1月20日视察了日俄争议岛屿。日本新任官房长官枝野幸男2011年1月21日表示,对布尔加科夫的此次活动深表遗憾。有日本媒体分析称,布尔加科夫此行强调了俄罗斯在军事意义上也十分重视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的姿态。布尔加科夫2011年1月20日在择捉岛视察了俄罗斯的空军基地及炮兵部队等驻留军事单位。他稍后还将对国后岛进行视察。俄罗斯媒体称,他对南千岛群岛的视察将持续到23日。枝野幸男21日除了对布尔加科夫此行表示遗憾外,还呼吁日俄两国能够就此问题尽快举行新的磋商,和平解决问题。

去年11月,俄总统梅德韦杰夫作为俄罗斯最高首脑首次访问国后岛,日本外相前原诚司称俄总统此举伤害了日本民众的感情,并召见俄罗斯驻日大使表示了抗议。梅德韦杰夫在去年年底的电视直播节目上说,俄罗斯打算与日本展开合作,但重申“南千岛群岛是俄罗斯联邦的领土”。

有消息称,负责基础设施修建工作及教育行政工作的俄部长级官员等也计划访问南千岛群岛。日方分析担心,俄罗斯试图通过不断派遣政府官员前往争议岛屿,强调“南千岛群岛属于俄罗斯”的立场,从而达到进一步开发该地区的目的。

日本首相菅直人2011年1月20日发表日本政府对外政策讲话时也谈及了日俄争议岛屿问题。他说,“解决领土问题从长远来看符合俄罗斯国家利益,我们希望俄罗斯政府能够明白这一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苏联占领了国后、择捉、齿舞、色丹这四个岛屿。日俄间曾就四岛的归属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但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俄总统誓保俄日争议岛屿

法新社莫斯科2011年2月9日电,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9日下令在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部署更多武器,并称俄罗斯需要在其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扩大军力。俄罗斯各通讯社援引梅德韦杰夫的话说:“在那里增加部署的武器必须充足、现代化,以确保这些岛屿的安全,它们是俄联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在会见俄罗斯国防部长和地区发展部长时说:“我们要竭尽所能加强我们在千岛群岛的军力,这是我们的战略要地。”

日本首相菅直人称梅德韦杰夫前不久视察南千岛群岛是“不可原谅的粗暴行径”,梅德韦杰夫的上述表态说明莫斯科在与日本领土争端中的语气变得急剧尖锐起来。

俄罗斯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9日说,俄罗斯将在与日本存在争议的南千岛群岛(日方称北方四岛)部署更多先进武器。必须部署先进武器

梅德韦杰夫2011年2月9日在一场会议上说,俄罗斯必须在南千岛群岛部署“必要的、足够的、先进的武器”,“为俄罗斯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供安全保障”。俄罗斯国防部长和地区发展部长参加了会议。

千岛群岛位于堪察加半岛与北海道之间,群岛南部齿舞、色丹、国后和择捉四岛被日本称为北方四岛。长期以来,俄日两国在四岛归属问题上互不让步。俄方多名高级官员近来登上争议岛屿视察,引发日本方面不满。尽可能加强军事存在

梅德韦杰夫当天在会议上说:“我们将尽可能加强在南千岛群岛的军事存在,同时发展与邻国的伙伴关系。”会议期间,俄国防部长阿纳托利·谢尔久科夫告诉梅德韦杰夫:“我们清楚将在那里部署何种武器,以及该采取何种措施重建军事设施。”

俄塔社援引一名俄罗斯国防部官员的话报道,俄罗斯、法国合作建造的4艘“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将部分部署在这片区域。日密切关注俄方军事行动

一名日本政府不愿公开姓名的官员告诉共同社记者,梅德韦杰夫这番表态反映了俄罗斯政府在双方领土争议中的强硬态度。“他们只是阐明不会归还‘北方领土’的立场。”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10日平淡回应俄方言论,称日本方面“密切监控”俄方在这一争议地区的军事行动。枝野说,日本将保留自身对这片区域的主权诉求,希望依据现有多项协议,与俄罗斯方面达成和平条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些岛屿先在苏联、后在俄罗斯联邦管辖之下。过去数十年,日本政府一直坚持,解决北方四岛归属问题是缔结日俄和平条约的前提条件。

(二)东亚局势

东亚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主要包括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5个国家。地形地势为西高东低。有典型的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渔业资源丰富,多天然良港,利于渔业和对外经济的发展。水力资源丰富。东亚大陆边缘,地质条件复杂,多山,且多火山、地震。夏秋季节常受台风侵袭。东部临海,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半岛。地形多平原、丘陵。西部远离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大河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主要有长江、黄河、鸭绿江、图们江等。自然资源丰富,以有色金属为最多。问题聚焦:朝韩问题●新闻回放

2010年11月23日下午,朝韩两国在边界处互相炮击,造成十数人死伤,数十栋建筑起火,令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韩国国防部新闻办公室声称,韩国西部延坪岛海域当天遭受来自朝鲜方面的炮击,韩国军队进行了回击。朝鲜方面则称,是韩国首先向朝鲜领海进行炮击,朝鲜军队才进行回击。12月20日下午,韩国军方在延坪岛海上进行了大约一个半小时的实弹射击演习。为警惕来自朝鲜方面的报复,韩国海陆空三军严阵以待。不过朝方并没有任何动作,因为朝鲜认为韩方的演习“不值得回应”。这些冲突让我们不得不感到忧心:是否朝韩战争真的要爆发了。

朝韩本是同种同根,是朝鲜民族大家庭的同胞骨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当时世界局势的影响,朝韩被迫分裂成两个制度完全不同的国家,也导致了今天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的巨大差异,同时造成了今天这种紧张的的局面。●局势演变

2010年的朝鲜半岛局势,可谓是一波三折,牵动着整个东亚地区安全局势。

年初,朝韩关系在期待中开局。韩国总统李明博在新年演说中表示,今年要为南北关系创造新的转机。朝鲜主要报纸也在元旦社论中表示,希望改善朝韩关系,开辟祖国统一前进道路。

朝韩关系骤冷。2010年 3月26日晚,韩国海军“天安号”警戒舰在西海爆炸后沉没,46名水兵丧生。韩国随即把矛头指向朝鲜。朝鲜中央通讯社4月17日发表军事评论员文章,对韩国军方和右翼保守势力在“天安号”真相尚未调查清楚之前,就把事件与朝鲜联系起来表示强烈不满和愤怒。朝韩关系骤然紧张。5月20日,韩国政府组织的军民联合调查团公布调查结果,称“天安号”系朝方小型潜艇发射鱼雷击沉。朝鲜方面对此坚决否认,要求派遣检查团前往韩国核实物证,这一要求被韩国拒绝。

“天安号”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并不完全认可韩国的调查结果,尤其是联合国安理会不予认同,韩方颇为受挫。韩国随后加强军事演习,尤其同美国开展一系列针对性联合军演,造成朝韩关系的严重紧张。

自7月下旬开始,韩国和美国不顾朝鲜多次警告,几乎每月举行一场大型联合军演。韩美、美日连续大规模联合军演,加剧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地区紧张局势。朝韩局势升级。11月23日上午,作为“护国军演”一部分,韩军向有争议的“北方界线”海域发射数十发炮弹。朝方先前书面要求停止训练无果,当天下午向延坪岛方向发射140多发炮弹,70多发落在延坪岛上。韩军随即回击80余发炮弹。炮击事件造成延坪岛上两名韩国海军陆战队员和两名平民死亡,18人受伤。

11月23日,“天安号”事件发生8个月后,朝韩相互炮击,形成朝鲜战争停战以来最为严重的军事对抗,造成韩方人员伤亡,双方关系再度严重恶化。朝方认为,延坪岛是韩国在朝鲜水域中突进的岛屿,但其周围部分水域仍属朝鲜,1953年“联合国军”将此地区单方面划归韩国非法无效。韩国认为,朝鲜于1992年就曾接受上述划归,双方已无争议。《韩 国时报》题为《战争还是和平》的文章痛陈,“过去60年间法律意义上的战争状态不能用另一场战争来结束”,民众无法承受让半个多世纪意识形态的分歧取代几千年民族认同,进而毁了自己的民族。

韩国11月24日宣布,无限期推迟南北红十字会谈,停止一切对朝人道主义援助项目并切断陆路交通。韩国国防部长官金泰荣在朝野压力下引咎辞职。

韩国强化军事应对,美军“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开入黄海,参加美韩大规模联合军演;韩军单独展开大范围海上实弹射击训练,朝鲜半岛局势高度紧张„„

韩美黄海军演结束两天后,日本与美国启动“利剑2010”联合实兵演习,规模号称历年来最大,“乔治·华盛顿”号再度参演。演习模拟“夺岛”,区域覆盖日本周边海域„„

朝鲜政府机关报《民主朝鲜》2011年3月26日就“天安”号事件一周年发表评论说,“天安”号事件是韩国在美国操纵下捏造的“特大阴谋”,韩国正借此疯狂掀起反朝对峙战争行动。

●解决朝鲜半岛危机,关键看美国。去年以来,半岛形势持续紧张、逐步升级,这与美国“重返东亚”的大背景不无关系。很显然,在朝鲜半岛最近几次冲突及中日撞船事件过后,美国真的顺利地“回来”了。在半岛危局中,美国一方面通过军演强化与韩日的关系,并警告朝鲜;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国提要求来让外界给予中国更大的压力。美国试图保持朝鲜半岛一定的紧绷,又控制其冲突程度——以重新展现其在东亚的影响力。当前朝鲜半岛的任何动静,都将可能成为点燃地区军事紧张的导火索。

(三)东南亚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该地区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面积约4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亿。

问题聚焦:南沙群岛

南海自然海区面积达350万平方公里,属于我国司法管辖的海域就是所谓“九段线”或者U型线内的海域,面积约为200万平方公里,这是在1945年由当时的中国政府划定的,各国没有反对。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又重申了这一点,仍然没有任何国家反对。直到上世纪60年代,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开始向南海伸手,各国进入“九段线”内面积总计约154万平方公里,其中越南声称拥有117万平方公里,菲律宾是62万,马来西亚是17万,文莱是5万,印度尼西亚是3.5万,无争议面积只有44万平方公里。南海诸岛的岛、礁、沙洲、沙滩总计256个,被实际瓜分和控制的岛礁达50个之多。在已占领岛礁中,越南占了58%,马来西亚占了10%,菲律宾占了16%,而中国只占了16%,这种状况已经形成了,要改变现状非常困难。

最近几年,我国在南海的海洋资源受到很大的损害,南海周边各国还频繁对中国渔民下手,我国渔民不断受到他们的武装船只骚扰。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对我国正常捕鱼的船只抓扣、关押、罚款甚至射杀,有的国家在抓扣过程中对我国渔船开炮开枪,有时甚至向我国渔船投放燃烧弹,严重干扰了我国渔民在传统作业区进行作业。

从2003年到2008年,仅仅海南籍的渔船在南海生产被周边各国抓扣的总共75起,被抓扣渔船75艘、人员738名,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500万元。菲律宾一次就要罚款10000美元。2000年以来,据不完全的统计,海南、福建、广东和广西四省区约有530艘渔船被南海相关国家扣留,涉及渔民近6000名,经济损失惨重。

抓扣中国渔民的背后动机是“主权”,除了印尼之外,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海洋维权机构,甚至直接动用军队控制周边海域。他们对中国渔民抓了又放,放了又抓,实际体现了对这片海域的控制权和司法管辖权,也是他们一种所谓的主权宣示手段,这是他们侵占中国南海权益的一张王牌。近年来,南海周边国家不仅实际控制了南海,而且还实行法理吞并,包括向联合国提交划界线,注重国内法的建设,在实际控制的背景下,他们手上的筹码越来越多了。

2009年以后,南海争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南海周边诸国纷纷增强军备。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纷纷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南海划界方案,各国对南海岛礁海域的争端逐渐明晰和公开化,国际法斗争与军事准备斗争“双管齐下”的特点日益突出。

2009年,南海周边国家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一改全面撒网的战略,开始将军购重点瞄向高性能的常规潜艇、远程战斗机、先进水面舰艇等重型装备,用于维护各自国家的海洋权益。2009年1月,俄罗斯国防产品出口公司与越南国防部签署了出售12架苏-30MK2战机,总额达5亿美元。凭借南海油气田带来的滚滚财富,越南的军力建设再次进入高潮。与此同时,越南在南海的军事战略及战场建设也在悄悄进行着调整。俄罗斯“海军造船厂”2009年4月24日宣布,将为越南建造6艘价值18亿美元的“基洛”级柴电潜艇。

为什么越南这样一个不太富裕的国家,一年就能拿出23亿美元用于军事装备呢?我们再看另外一组数字,2008年越南在南海石油的收入是70亿美元,占其当年外汇收入的40%。

马来西亚的动作也比较引人注目。2009年1月27日,法国向马来西亚交付了第一艘“鲉鱼”级潜艇,并计划于2009年底交付第二艘。马来西亚从德国购买了4艘排水量为1650吨的护卫舰,负责在南海海域执行巡逻任务。另外,马来西亚于2009年底前从俄罗斯接收最后一批苏-30MKM战机,之前已经购买了12架,全部装备了最新式雷达,使得该战机具备南海局部海域的空战优势。

这些国家纷纷斥巨资购买装备,就是为了维护他们已经拥有的海洋权益,这些国家不仅在外交上跟我国存在争端,军事上也具有一定的作战能力。近年来美国在南海活动频频,美国海军无暇号利用音波探测器来侦测及追踪我国海军舰船、潜艇等目标,这种做法也给其他国家一个信号:美国来了,有我在这里监督和执法,你们小国不要害怕,可以放开手干自己想干的事儿啦。

2010年7月2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越南河内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上公开宣称:“南海问题是美国要优先解决的外交事务,南海航行自由事关美国国家利益,美国主张建立南海问题的多边机制。”大家知道,从2009年1月份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到2009年9月份,中美关系基本上是比较平稳的,高开高走,而2009年10月份美国对中国打出了经济制裁、对台军售、会见**喇嘛、谷歌事件、人民币汇率等一系列组合拳。希拉里的这番话体现了美国对华政策、对亚洲政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是除了直接打拳,还调动其他国家各个方面的因素对中国进行骚扰,让中国应接不暇。

(四)西亚

西亚(West Asia)又称西南亚,亚洲西南部地理区。位于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在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湖泊)之间,联系欧洲、亚洲、非洲,联系印度洋和大西洋,故有“两洋五海三洲之地”之称。西亚成为世界热点的原因分析:1.重要的地理位置

西亚位于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在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湖泊)之间,故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小亚细亚半岛。包括的国家有伊朗、伊拉克、格鲁吉亚在亚洲的地区、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在亚洲的地区、土耳其在亚洲的地区、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在亚洲的地区、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也门、阿曼等国。面积约718万平方公里(包括埃及在西奈半岛上的6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土耳其在欧洲的2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总面积的16%。

高原为主的地形 西亚东部为伊朗高原,往西有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和小亚细亚半岛的安纳托利亚高原,都是被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褶皱山脉环绕的内陆高原,其边缘分布着许多高大山系。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是一个由前寒武纪古陆形成的台地高原。平原面积不大,主要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外高加索的库拉河谷地平原。在地质史上,西亚高原有多次火山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熔岩台地。有众多火山分布,受新构造运动影响,现代火山和地震活动也相当频繁。外力地貌以干旱风沙地貌为主,沙漠分布很广2.重要的石油资源

西亚石油资源极其丰富,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波斯湾沿岸、海底及两河流域为世界著名大油田,以波斯湾为中心是一巨大石油带。西亚石油储量大、埋藏浅、油质好、易开采。石油的形成与其地质构造密切相关,波斯湾地区及两河流域地质构造方面属于新褶皱山系的边缘拗陷地带,储油构造良好;同时,长期温暖的海洋环境,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海洋生物遗体沉入海底后,成为生成石油的有机物质来源,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逐渐变成了石油。其他矿藏有铬、铜、锑、锰、铁和磷灰石等

3.无比稀缺的水资源

32十二个西亚国家中,有九个国家的人均水资源少于1 000 m/年,其中七个国家少于500 m/年。西亚总体水紧缺指数超过了100%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以及约旦河谷区。水资源馈乏问题严重地困扰着阿拉伯国家,并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阿拉伯国家已制定并采取了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综合性战略措施。

4.文化与宗教西亚的国家和地区,除了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和以色列以外,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

一般把阿拉伯人占人口多数的国家称为阿拉伯国家。

除了西亚以外,非洲的埃及、苏丹、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毛里塔尼亚等国家也是阿拉伯国家。

这些国家在民族、语言、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上都有共同特点,因此也称它们为阿拉伯世界。阿拉伯国家的国际组织是“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拉伯联盟”或“阿盟”。

由阿盟成员国首脑或他们的代表参加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从1964年至今,已经召开过多次会议,还开过一次紧急会议。

西亚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除黎巴嫩、塞浦路斯的希腊族人和以色列犹太人以外,大多数都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伊斯兰教的总称]一般占人口的98%以上,沙特阿拉伯西部的麦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也是伊斯兰教的圣地。西亚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发源地。这三个宗教都把耶路撒冷奉为宗教圣地。

三、周边国家动荡的原因分析

〒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与各种根深蒂固矛盾是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根源或“内因”。一是国内政治日趋“两极分化”与深陷“民主困境”所致。周边多个国家均已形成以两大主要政党为首的”两大阵营”和朝野对峙僵局,如日本的民主党与自民党、印度的国大党与人民党、泰国的“反他信”与“亲他信”势力等,对立双方分庭抗礼、长期相持不下,以至”党争”、“政争”不已。而“民主化”更使得周边一些国家政府权威下降,“政治生态”呈现为“弱政府、强社会”的失衡与无序状态,反对派力量壮大,非政府组织活跃.反政府活动盛行,选举争拗与“街头政治”司空见惯,以至内耗不止。

二是国内经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国际金融危机更是激化社会矛盾。城乡与不同阶层之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矛盾趋于尖锐,各种弱势群体以暴力或非暴力手段激烈抗争。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周边国家经济发展.致使经济大幅下滑、失业问题严重、社会动荡加剧,例如泰国等。对于泰国独特的“红衫军现象”.国际舆论指出双方之间的争斗暴露并加深了泰国社会中的城乡阶级矛盾。“泰国破碎的民主”及其日益增长的政治无序状态对泰国经济极具破坏性,泰国政府驱散”红衫军”反而可能激化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城乡对立,泰国在找到解决该矛盾的持久办法之前.双方仍将陷入政治斗争的“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三是“三股势力”(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离主义)与部族民族矛盾作祟。以“基地”组织为首的国际恐怖主义继续活跃于西亚、南亚,东南亚与中亚,伊拉克、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成为全球恐怖活动的”重灾区”。阿富汗“塔利班” “卷土重来“,巴基斯坦”塔利班”正在向南亚以外地区流窜,印度反恐频繁拉响“警报”,印度尼西亚破获多起恐怖阴谋;印度东北部与缅甸等存在严重的民族分离主义,民族分离主义武装组织不时制造暴力事件,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部族与民族矛盾突出。〒大国争夺激烈等其他因素,催生与加剧了周边动荡。

一是大国在中国周边争夺地缘战略利益。为延续世界霸权与防范“主要战略对手”,美国奥巴马政府“主动顺应”世界地缘政治与经济重心”东移”亚太的态势.一改其前任布什政府一味“聚焦”“大中东”尤其是伊拉克的“偏颇”作法。不仅力图“平衡”兼顾“大中东”与亚太,在“西线”着力“反恐”与推进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的同时,在“东线”着力遏阻中国这一“主要战略对手”.而且采取了软硬兼施的”巧实力”。美国不断加大对中国周边地区的渗透扩张,自西面推行所谓“大中东”与“大中亚”战略.

二是西方大国对中国周边调整与实施“民主改造”战略,激化干涉与反干涉矛盾,加剧周边动荡。美、欧等西方大国将中国周边作为“民主改造”重点目标,对中亚调整“颜色革命”策略、企图稳步推进“民主”。对伊拉克、阿富汗进行”民主手术”,对巴基斯坦推进“民主转型”,对伊朗、缅甸、朝鲜三大所谓“问题国家”软硬兼施,通过互联网、非政府组织、反对派等企图实现“政权更迭”。美国在中国周边持续实施”民主改造”的”终极目的”则是围堵所谓“威权大国”中国以及俄罗斯。西方大国一再在中国周边地区推行所谓“民主”,致使周边多个国家跌入“民主陷阱”、陷入”民主乱象”难以自拔。

三是周边资源与能源争夺加剧。美国在优先掌控伊拉克能源的同时.加大力度攫取阿富汗”万亿美元级”矿产资源,同时觊觎南海油气资源。俄、美、日、印度加紧角逐中亚、东南亚油气资源,各方围绕陆地能源输送管道建设与海上战略通道安全展开复杂博弈。

四是周边“海权”角逐升温,海洋形势日趋复杂。各方围绕”海洋权益”与“制海权”展开较量.加紧角逐“海洋国土”、海上战略通道、海洋资源等,致使岛礁归属、专属经济区与外大陆架划分等海洋争端更趋复杂。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黄金海道”,国家间权力角逐与海盗等非国家行为体”活跃”并存交织,海洋安全前景堪忧。其中,黄海因韩国“天安号”事件与美韩军演而骤然”紧绷”:东海因中曰专属经济区划分分歧与争端而形势复杂.日本极力强化对中国“钓鱼岛”的”事实占领”,并对中国海军穿越琉球群岛公海海域的正常之举一再反应“过敏”,不时大肆炒作中国军舰“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不断炮制“中国海军威胁论”:在南海.中国与东南亚某些国家的双边岛礁争议日趋复杂化,越南与菲律宾等国企图借助美国等域外大国对华施压,并力图将中越、中菲之间的双边争议”变质”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多边争议”,而美国则想方设法“插手”南海问题,企图以此增加对华制衡“筹码”;在印度洋,索马里海盗”作战半径”不断扩大,不时劫掠各国商船,致使远洋运输面临越来越大的安全压力。

五、中国周边地区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危害周边各国。包括上半年的大地震(印度尼西亚、中国青海玉树等)、大早灾(中国西南五省及中南半岛),夏季的大洪水、台风、海啸,以及极端恶劣天气、重大疫情等,致使周边安全环境更趋严峻,周边乱局雪上加霜。

四、应对周边局势的措施探讨改革开放前

1953年12月,中国政府代表团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在北京举行谈判。在这次谈判中,周恩来首次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1954年6月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和这两国总理重申并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家关系的指导原则。1954年《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和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十项原则,都蕴含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以后它便成为许多国家公认的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普遍原则。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交往范围狭窄,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变了外部世界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认识,它首先就使中国与亚洲邻国的关系产生了突破性进展。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奉行“睦邻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睦邻外交”系指 相邻国家之间和睦相处并友好合作,和平解决彼此争端,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不以邻为壑、不以大欺小、不以强凌弱。“睦邻外交”大发展,中国率先摆脱了国际“冷战”格局的羁绊,不以意识形态“划线”,改善了与有关邻国的关系,最终与所有邻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并为集中精力于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总体上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进入新世纪

中国与周边关系的新发展进人21世纪之后,中国的周边政策更为全面和成熟。在2002年举行的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将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为新世纪、新时期的中国周边外交确定了方向。2003年10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出席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期间,在首次“东盟商业与投资峰会”上所作的《中国的发展与亚洲的振兴》的讲演中,又提出了“睦邻”、“富邻”和“安邻”的周边政策,进一步勾勒出我国在与周边国家关系中谋求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何谓“睦邻”?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的原则下,共筑本地区稳定、和谐的国家关系结构。何谓“安邻”?就是积极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合作增进互信,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为亚洲的发展营造和平安定的地区环境。何谓“富邻”?就是加强与邻国的互利合作,深化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与亚洲各国实现共同发展。

温总理提出了“睦邻、安邻和富邻”的政策主张,既是对近年来中国周边外交实践的总结,又是对中共十六大提出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的进一步阐述。(注3)随后,中国领导人分别多次重复阐述了“睦邻、安邻和富邻”的政策主张,并运用于周边地区的合作发展和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不仅增进了周边国家对我国的理解和信任,有利于保持和发展各项区域合作,为推动我国开创外交新局面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是中国在自身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国际和地区关系的新战略。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在2009年7月17日至20日召开的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提高外交工作能力和水平,要使出四种“力”: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

新阶段的中国外交。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江永教授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近些年来中国外交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方面颇有建树,可以说抓住了机遇。在适应和塑造外部环境方面,最重要的有两件事,一是2005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二是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阐述了建立和谐世界的新理念。

他将此归结为八个字:“一条道路、两个和谐”,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国内建立和谐社会与在国际上谋求建立和谐世界。这些构成了21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和内外政策的支柱。

和谐世界新理念

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提出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胡主席的演讲成为会议一大亮点,和谐世界理念开始被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并逐渐被外界所接受。

再造中国世界公众形象

环球:从十六大到十七大,中国在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一种创新性思维,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塑造自身公共形象的过程中留下了鲜明轨迹:从向世界描绘相对单向的和平发展道路,发展到宜强调合作来促进双向互动共赢,再升级为高度多维互动,整体多边互动的“和谐世界”----中国从一个真正的国家体系成员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位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北京共识”的潜台词

《瞭望新闻周刊》: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2004年5月在伦敦作了题为《北京共识》的演讲,论文随后发表在英国著名的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网站上,旋即在欧洲、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引起强烈反响,中国的经济奇迹及其背后的“中国模式”一时成为世界的焦点。

《瞭望》文章:“大国责任”的挑战

《瞭望新闻周刊》: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呼声日盛。所谓“大国责任”包罗万象,就经济责任而言可概括为:维护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与规则,参与解决日趋严重的全球失衡和环境问题,扩大金融开放、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增加国际援助等。

篇6: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心得体会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近十几年来,党和国家对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越来越重视。

一、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使大学生在德育上获得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促使学生追求自我完善,获得整体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在德育方

面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能够对国内外主要形势有正确认识,能够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正确认识。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胡锦涛同志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提出,当代青年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责任,一定要认清形势。大学生应该把握形势政策,但是,一些情况可能使他们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有些大学生忙于学习专业,忽视了对形势政策的了解;有些大学生不关心国事天下事,上网只是聊天、玩游戏或看电影,其中一些人甚至连基本的时事常识也不明白;有些大学生虽然关注形势政策,但由于自身学识、阅历、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不能正确地把握形势政策;有些学校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面不够重视,不够

规范等等。我们很难想象,在形势政策上缺乏正确认识的大学生会是德育上全面发展的合格生。因此,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才可能比较好地解决大学生正确把握形势政策的问题,使大学生在德育上获得全面发展。

二、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形势是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状况及发展趋势,是人们选择行为的依据。面对形势,人们需要做到正确认识和正确应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分析和认识形势的产物,是统一人们行动的准则,是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必要保证。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人们需要做到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形势、能否很好地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事关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

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问题。

三、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国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特别强调实效性。有实效才真正解决问题,才有质量,才有素质。因此,体现实效性成为我国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要求、教育目标和评估标准。努力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以从多方面着手,而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应是一项很有效的措施。首先,形势与政策教育往往是就国内外重大事件及其对策开展教育,这种教育是具体的、生动的。人的认识总是从具体走向抽象。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能使人产生兴趣,容易理解,印象深刻,乐于接受。

综上所述,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搞好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上一篇:街道人口性别比治理的工作方案下一篇:国企档案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