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自我鉴定

2024-07-15

共青团自我鉴定(精选6篇)

篇1:共青团自我鉴定

我是xx级xx班的学生,我叫xx,我在初中的时候就入了团。团组织给了我巨大的温暖,教育我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来对待自己的人生。我深深地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并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团员,以团员的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团组织促使我成长,伴我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作为一名团员,我深深的感受到团组织的先进性。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忠实的后备军,并在民主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我感到深深的自豪!进入大学以来我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处处严格地要求自己。在学习上争高分,在政治上争先进,在生活中起模范作用。因此我志愿申请“优秀团员”的称号,希望能够以此来鞭策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

在学习上,我刻苦学习,勤奋努力。追求上进,不断创新。并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校的优秀奖学金。但我深深的知道光是这一点是不够的,我们仍旧需要不断的努力,不断地前进。要时刻牢记孙中山先生的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知识无止境,学习更无止境。作为一名团员,要做的就是不断的适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去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以提高自身的修养。为了在不远的将来能得到党的认可,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员,也为了在大学毕业之后能和所有的有志之士一起工作、学习,我将继续积极参加团支部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团结同学,互帮互助,努力学习课堂知识,做好社会实践工作。

在学习之后,我懂得了科学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学习好自己本专业的同时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去学了一些技能,关心社会时事和国家重大事件。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平时有空的时候我会到体育场所去锻炼,以加强自己的体格,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服务。同时我还学习了一些关于礼仪方面的知识,我认为懂得这些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充分体现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所以我在这方面也培养自己,使自己达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

作为一名团员,我积极参加团的活动,自觉执行团的章程和权利,模范地履行团的义务。按时交纳团费,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虽然我没有能够竞选上班里的班干部,但我时刻关心班里的同学,并乐于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和同学关系也十分融洽。同时我还在深深的认识到团组织和党组织是紧密联系的。在这个学期我便积极参加党校培训,参加同志连操练,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希望继续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希望能够得到不断地提高。

当然“人无完人”我也知道自己身上还存在很多的缺点和不足,但我会积极地改正。最后,我希望团支部能信任我、引导我,同时我也会不断的改正错误,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争取更好地发展自己。

看过共青团团员自我鉴定范文的人还看了:

1.共青团自我鉴定范文3篇

2.大学生团员自我鉴定范文6篇

3.团员自我鉴定范文精选6篇

4.共青团员自我鉴定范文3篇

5.团员自我鉴定

6.优秀团员自我鉴定6篇

7.优秀团员的自我鉴定

8.共青团团员个人鉴定和总结

篇2:共青团自我鉴定

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青少年

把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作为团区委工作的核心内容,加强研究,分类引导,突出思想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突出时代性。将青少年主题活动与重大节假日、纪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与“唱、读、讲、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增强思想教育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感召力。4月,组织开展“学习英烈,爱我中华”清明节祭奠烈士活动,邀请老战士周一生等为青少年学生讲述革命历史,让青少年亲身感受到了革命的艰辛和不易,形成了珍惜青春、奋发学习的共鸣。5月,举行了纪念五.四运动九十二周年—“唱读讲传”进校园文艺汇演,表演了《我向党来唱支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国家》等红色歌曲,表演了《将进酒》、《海燕》、《沁园春?雪》、《满江红》经典诵读,讲述了《丰碑》、《军神》等红色故事,文艺节目精彩纷呈,让青少年感受了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联合号码百事通公司面向社会、面向青少年推出了“唱、读、讲、传”语音热线,实现了“唱、读、讲、传”活动的平台化、语音化、大众化、常态化。热线自开播以来,深受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欢迎,拨打语音热线达2万余人次。6月,在高梁中心小学举办了“区老少同乐庆‘六一’唱读讲传文艺汇演”,老年同志和少先队员同台表演了《红梅赞》、《喜洋洋》、《中华少年》等12个精彩节目,XX多名师生欢聚一堂,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7月,举办了“我爱我家,低碳环保”全国少儿书画大赛分赛区比赛,百名少年儿童挥毫泼墨,书绘,讴歌家乡。

(二)突出针对性。结合青少年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才能。2月,开展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邀请了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界青年代表、各级基层团干代表及学生、家长代表,就青少年的教育管理、青少年成长成才等问题进行面对面座谈,广泛收集和反映青少年意愿和呼声,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针对青年创业需求,6月,在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举行了“十大高技能专家巡讲活动”,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新时期高技能人才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良好品质,吸引基层镇乡街道、企业、学校500多名青年参加。针对城市大龄青年问题,9月,团区委举办了“中秋时尚单身大派对”暨区青年团员中秋节交友联谊会,80多名团员青年踊跃报名参加,为单身男女相知、相识搭建了交流平台。针对青海玉树地震和区分水镇7.9洪灾,团区委开展了爱心募捐活动,动员全区团员青年为灾区奉献爱心,捐款捐物40多万元。

(三)推进青年就业创业取得新进展。竭力帮助就业创业青年解决在政策把握不准、创业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提高团组织为青年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依托区就业局,成立了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建立了青年创业项目库,为421名创业青年提供创业培训和辅导;联合四大高校在毕业生中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宣讲活动;联合企业家联合会举行专场人才招聘会2次,帮助381名青年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企业达成就业协议。与银行、农业银行、邮政银行合作,开展青年创业贷款活动,发放“情系三农金穗行动”贷款1650万元,“好借好还青年贷款”3000万元,“阳光行动”贷款项目2050万元。加大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力度,新建了滋生堂有限公司、翼展学校6个青年就业见习基地,提供见习岗位155个,通过见习实现就业63人。

(四)服务第二大城市建设展示新风采。动员全区各级团组织、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平安、畅通、健康、森林、宜居建设。实施保护母亲河行动,建功森林工程。3月,在太龙镇楠木村举行了日中绿化交流基金五期项目开工仪式,新增造林157公顷(2355亩),植树17万余株。6月,在全区广大团员青年中开展“低碳生活”宣传活动,倡导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11月,组织团员、青年及志愿者参加“绿化长江?行动”系列活动,捐款60余万元。积极开展青少年思想现状调查摸底活动,开展留守儿童、企业青年职工思想调查问卷活动,积极参与“五个校园”建设和“青少年放心网吧”建设,服务平安建设。组织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三峡中心医院等单位志愿者开展“送卫生下乡”活动,为群众免费诊疗4300余人次,推动健康建设。围绕“畅通”、“宜居”建设,举办专题讲座,推动的城市建设和交通发展。深入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引导和激励广大团员青年立足岗位、提高素质、强化技能。XX年,全区新命名区级青年文明号集体20个,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18个,建立青年突击队15支。

三、整合资源,关注民生,发挥共青团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开展进城务工子女、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青少年文化活动,大力实施希望工程,促进社会和谐。

(一)大力关心留守儿童。将留守儿童作为团区委重点关注的青少年群体,在学习上帮助,在生活上关爱,在心理上关心。1月,举行“向留守儿童送温暖”活动,7家爱心单位为10所学校1200名贫困留守儿童送去了价值1万元的新年礼物。2月,联合稻花香集团成立“稻花香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勤奋奖学金”,向10所农村小学(国家学校、茨竹小学、小周小学、白土小学、恒合民族小学、普子小学、地宝小学、后山小学、梨树小学、瑞池学校)100名优秀贫困留守学生每人发放了1000元的勤奋奖学金,激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积极进取。3至5月,团区委组织心理志愿者,开展了“公众参与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关爱系列活动”,组织志愿者走访了3所农村小学,为XX余名留守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通过互动游戏、亲子交流、观看电影等方式帮助孩子们释放心理压力,受到学生、学校和家长的广泛欢迎。8月6日至8日,在特殊教育中心、凯莱酒店、飞迪传媒等单位的支持下,组织郭村、瑞池两地30名留守儿童到城区进行了游览参观,观看了电影,举办了专题音乐会。10月,组织30名留守儿童开展了“红色之旅”,参观了红岩村、渣滓洞等革命教育基地。11月,组织区青少年宫教师到罗田镇等地开展留守儿童素质培训,共享校外教育成果。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

(二)大力实施希望工程。3月,开展了“希望工程—温暖读书”爱心助学行动,为铁峰乡20名贫困儿童送去了200元的助学金和体育学习用品。7月,依托国成房地产有限公司成立了“国成100万元奖学金”。8月,联合区房地产协会举办了XX年“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慈善主题晚会。晚会筹资55万元,资助家庭困难大学生56名。上千市民观看了晚会,现场自发捐款6800元。XX年,团区委还争取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邓文中奖学金、阳光学子奖学金、贵州习酒奖学金15万元,资助贫困学生62名,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希望家园2个、希望书库3个,扩建和改建希望小学3所。

篇3:共青团自我鉴定

2012 年11 月,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把经济发展转向创新驱动, 使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管理创新的驱动, 而科学技术创新显然是其中的核心。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必然离不开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输送, 大学生作为最具有创新能力的群体之一, 是国家实现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生力军[1]。因此, 在高校开展创新教育成为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5 年5 月13 日,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阶段性目标:2015 年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 年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到2020 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由此可见, 文件对高校创新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时, 必须“深化教育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方法”, 通过开展科学有效的创新教育活动, 提高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着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高校共青团作为高校党政领导机关的助手和后备军, 作为联系和服务青年大学生的纽带, 有“引领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宗旨, 也有凝聚青年的工作优势和协同创新的育人功能。在创新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 高校共青团应当紧紧把握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需求, 通过科技学术项目、科研赛事、创业实践活动等方式助力高校创新教育的开展, 并通过整合校内资源、完善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 为学生在科技创新的探索过程中提供适度服务, 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这既是共青团宗旨的根本要求, 也是科技创新时代的号召和使命。

二、高校共青团构建服务高校创新教育机制时遭遇的问题

(一) 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不深入, 校园文化氛围不浓

良好的创新意识是形成扎实的创新能力的前提, 也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高校共青团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创新教育过于形式化和教条化, 缺乏灵活性和发展性。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时往往只关注活动表面的“亮点”, 不注重活动本身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过分强调创新教育体系的模式化, 不注重教育本身灵活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二是对培养对象的定位不够清晰, 受众面较窄。在开展各类创新活动的过程中, 对于部分未参与其中的大学生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 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广泛性和深入性方面仍有欠缺[2]。三是创新教育的宣传报道不深入, 榜样典型树立不突出, 校园创新文化氛围不浓, 创新教育缺乏足够的传播力和吸引力。

(二) 创新教育平台搭建不稳固, 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

创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不仅涉及到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方法的调整, 还涉及到高等院校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的统筹管理和统一调配等问题[3]。高校共青团在服务创新教育方面因高校创新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次生引发了平台搭建不稳固、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一是对于各类创新教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同, 对于各类活动的投入参差不齐, 直接或间接影响师生对活动的关注度和创新作品的质量。二是高校内部各单位、各部门的协同育人意识不够强, 同时由于与其他校级职能部门缺乏有效的横向沟通, 校内学术资源、经费支持、硬件设备等未能实现充分有效的使用。三是高校职能部门管理过程中存在“条块分割”现象, 导致二级学院在落实文件精神和实际操作中缺少对接部门, 缺乏统一领导, 影响创新教育活动进程[4]。四是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形式单一, 主要集中在讲座、社会调查这类简单易行的方式上, 而发明创造、创业等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率偏低。

(三) 专家智库建设不系统, 跨专业创新能力不强

学生和教师是高校开展创新教育活动的两大主体, 从学生和教师这两方面入手是高校共青团构建服务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的前提。尤其是高校创新教育平台的搭建和持续发展, 很大程度上依赖一批在各个专业领域具有专长的专家。但就总体情况而言, 很多高校尚未组建起校级层面的创新教育专家智库, 或智库建设不成体系。这一方面导致高校开展创新教育所依托的专业评审委员会表现为学科结构单一、团队稳定性弱的特点, 影响到大学生创新项目评定和审核的质量。另一方面, 由于单一学科研究存在封闭性的特点, 加之学校缺乏对专家智库的统筹管理与协调, 导致各学科、各专业领域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 也不利于跨专业协同创新意识的形成。此外, 大学生跨专业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素质有限等也制约高校创新教育的开展, 师生创新能力、创新素养、创新需求等方面的源头问题也亟待解决。

(四) 激励与评价体系不完善, 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

激励机制是推进管理工作的核心要素, 它决定着管理系统能否真正实现良性运转。高校共青团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尤其需要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总体而言, 目前对于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激励主要存在“两个不到位”:一是对于在创新领域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教师的激励措施不到位。激励制度尚未与专业教师个人的教学和科研业绩、职称评聘、个人职业发展挂钩, 导致许多教师不愿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指导学生开展创新项目上来;二是对于在创新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的激励措施不到位。目前对于学生的激励仍停留在一次性简单物质奖励的层面, 未能与学生免试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修读学分等相结合, 导致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后劲不足。另外, 高校共青团没有较好地向政府、企业、市场“借力”, 学校、学生、社会、市场之间没有形成稳固良性的合作模式, 大学生创新项目缺乏有力的成果转化平台, 创新项目作品转化难度较大。

三、高校共青团推动高校创新教育的路径分析——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

目前, 高校共青团构建服务高校创新教育的机制已有一定成效, 师生均已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 但受限于高校创新教育执行主体 (即高校党政管理部门) 工作的滞后, 以及高校共青团自身的角色和地位, 高校共青团构建服务高校创新教育的总体效果难以有更高的提升[5]。对此, 华南师范大学共青团切实关注该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际情况, 整合现有资源、拓宽工作路径, 建立了以制度化管理、科学化运作和协同化发展为基准的服务机制。

(一) 协同育人, 搭建平台

华南师范大学共青团以助力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为根本目的, 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重要抓手, 以服务青年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营造创新氛围为目标, 致力于激发全校师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源动力。在2014 年出台建立学生科技创新“金种子”平台的方案, 全校共计26 个单位申报, 最终13 个单位获批建立首批学生科技创新“金种子”平台。“金种子”平台旨在打造以华南师范大学共青团统筹协调、二级单位党团组织建设管理、学科骨干教师 (团队) 指导带动、学生 (团队) 主体参与的“四位一体”运作模式。由该校共青团整合发展资源、拓宽工作路径, 建立以制度化管理、科学化运作和协同化发展为目的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形成高校创新教育实践的“试验田”、科技创新人才的“聚合池”。并按计划推进“三个平台”建设:一是建设“校内平台”, 为专家学者选拔优秀学生, 为项目课题挑选研究人员, 为科技创新组建动态梯队;二是建设“校外平台”, 促进形成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金种子”平台新形态, 尝试建立平台成果转化服务机制, 以学科专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基地等为主要形式, 争取各类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和企业等的支持, 推动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成果与各类市场、资本等方面实现更加紧密有效地结合;三是建设“概念平台”, 延伸平台工作范畴, 实现互联网平台模式, 打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孵化与市场资本的连接通道。

(二) 项目依托, 构建机制

华南师范大学共青团紧紧把握学校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需求, 以项目为依托, 积极联络校级与院系单位、校级各部门之间、学校与社会等多方面构建服务大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的机制。

首先是组织实施大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立项, 构建“导师指导选题+学生自主研究+学院动态管理”的良性互动机制。自2003 年实施大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立项以来,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申报的校级课外科研课题已超过1 000 项。

其次是搭建联合培养的组织机构。从2003 年开始, 该校就成立了学校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 并设置领导小组办公室, 随后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学生课外科研工作的科技部。目前, 该校24个学院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 各院系团委均设立了科技部或设专人负责学生课外科研工作。这样一来, 由华南师范大学共青团负责统筹协调、资金扶持和项目监管, 由二级院系负责整合学院资源、协同管理、开展骨干教师和学生团队培养工作, 从而较好地实现了校级与院系单位的联动培育。

再次是推出“金种子”项目培养体系, 分类、分等次进行重点培育。该校从2015 年开始设立“金种子”项目, 配套激励制度激发师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源动力, 结合“金种子”平台建设加快形成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已有成果与成果深化等多方面双向结合的科技创新研究梯队。华南师范大学一校三区25 个单位共上报项目63 项, 其中, 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41 项,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6 项, 科技发明制作类16 项。“金种子”项目较好地鼓舞了青年师生共同参与创新实践, 研究成果明显。其中6 项“金种子”项目获广东省政府牵头、广东团省委及广东省财政厅设立的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重点培育项目资助, 19 项参加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三等奖以上 (含三等奖) 奖项, 4 项被选送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三) 加强保障, 培养人才

华南师范大学盘活重点学科好实验基地等多方面资源, 挖掘学科潜力, 制定保障激励措施, 为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做好保障工作。

一是整合校内资源。华南师范大学共青团注重校内资源的大力整合, 通过学校统一工作部署, 优化资源配置, 打破藩篱壁垒, 积极加强与教务处、社科处、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处等各部门的沟通联系, 协同开展学生创新活动, 整合各种类型的创新竞赛, 努力做到统一项目管理、统一财务审批和统一日常监管。

二是开发校外资源。多渠道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 多方位构建创新训练基地, 多形式引进校外导师, 努力搭建人才、项目、成果交流平台, 形成“校内学、校外练、做中创”的培育机制, 使学生的创新项目实现“项目化——成果化——实体化”的孵化过程, 推动构建服务创新教育的机制。

三是制定保障措施。第一, 启动专项经费支持大学生创新项目和活动。华南师范大学共青团每年拨出固定经费支持各种类型的学生创新竞赛和活动, 主要用于各类校园创新竞赛和活动、学院“金种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教师及学生创新团队的激励与运行保障等。第二, 联合学校相关部门, 启动优秀团队指导教师激励项目, 对指导学生获得校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奖项的指导教师, 给予奖金奖励, 并在岗位聘任、职称晋升中给予优先推荐, 在岗位年度考核给予优秀等级, 科研成果纳入科研业绩津贴核算。第三, 启动优秀团队学生激励项目, 对于在校级以上创新竞赛和活动中获奖的本科生、硕士生, 为其获得免试攻读本校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资格予以加分或优先推荐;为获奖学生启动以创新教育为内容的灵活学分制, 予以免修有关课程并给予一定学分;为优秀的学生创新项目加大后续支持力度, 对其进行孵化, 推荐选送到创业孵化基地, 获取风投。

(四) 依托活动, 营造氛围

高校共青团构建服务创新教育的机制离不开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华南师范大学共青团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推手, 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职业生涯教育、国际交流等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氛围。

一是举办学生科研创新活动, 实现活动的“体系化”“精英化”和“普及化”。该校历来重视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开展, 逐步建立起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该体系以“挑战杯”赛事为带动, 以开展学生创新竞赛和创新实践项目为主要内容, 并以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术创新活动为辅助。其中, 学生创新竞赛包括全国 (国际)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全球总决赛) 等;创新实践项目包括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青年教师指导项目等。该校还注重推动科研创新活动的“精英化”, 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龙头, 带动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多层次、多渠道开展。该校自2004年开始举办校级“挑战杯”竞赛, 积极参加历届省级、国家级“挑战杯”竞赛, 1999 年、2015 年还分别承办第五届、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极大地提高了在校师生对于科研创新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掀起了竞相开展科研活动的浪潮。另外, 在推动科研创新活动“精英化”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活动的“普及化”, 积极开展受众面广、吸引力强的学生创新活动, 着力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包括“我爱科研”专题讲座、“吃出我健康”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竞赛、创业模拟竞赛等活动。

二是通过学生社团组织中的朋辈教育营造创新氛围。华南师范大学共青团积极鼓励学生创立“无线电协会”“天文协会”等学生社团, 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比赛和活动, 到创新创业园区参观学习, 开展创新能力测评, 并聘请导师给予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指导和建议。

三是打造创新文化产品, 将创新教育融入青年教育中。华南师范大学共青团定期开展“青春演播厅”活动, 通过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达人、创业达人等与青年学子互动对话, 分享个人的理想与行动、学术科研探索、自主创业等故事, 以轻松活泼的对话形式将创新教育融入其中, 建立了创新教育对话的校园“朋友圈”, 受到了学校师生的热烈反响和一致好评。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而大学生是国家实现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生力军, 高校开展创新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目前, 高校共青团在推动高校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在构建创新教育服务机制, 推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方面, 华南师范大学共青团有几点值得借鉴的做法:以协同育人为工作理念, 搭建科技创新育人平台;以科研创新项目为依托, 构建创新教育服务机制;以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激励机制为保障, 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全面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创新氛围, 最终实现高校创新人才的协同培育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华南师范大学,高校共青团,创新教育,创新人才,服务机制,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清涵.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09.

[2]洪庆.高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覃礼堂, 莫凌云, 张鲜艳, 等.浅谈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J].大学教育, 2014 (8) :45-46.

[4]闫健.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7) :376-379.

篇4:共青团启动全面改革

不仅是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而是会被青年边缘化、

被党政边缘化,甚至失去组织存在的价值。”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对团中央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这意味着,作为中共助手和后备军的中国共青团,拉开了全面改革的大幕。

该《方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共青团组织与青年脱离的问题。更具体地说,主要是中央第二巡视组在对团中央的巡视报告中提出的“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四化”的问题。

改革方案历经高层多次讨论

对包括共青团在内的群团系统进行改革,是本届中共中央酝酿已久的事情,其中有一个逐步细化和落地的过程。

2013年6月17日至20日,中国共青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等七常委全部出席开幕式。6月20日,习近平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并发表讲话。

习近平对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他说,团的干部必须坚持以青年为本,深深植根青年,充分依靠青年,一切为了青年,“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受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

习近平还说,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关键是要把工作延伸到广大青年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青年有什么需求,团组织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2014年12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了群团工作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一些问题:群团组织基层基础薄弱、有效覆盖面不足、吸引力凝聚力不够;有的群团组织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强,存在机关化、脱离群众的现象;群团干部能力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作风需要改进。

2015年7月6日至7日,中共中央召开群团工作会议,七常委出席。由中共中央召开群团工作会议,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到,(群团组织)要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改革和改进机关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坚持力量配备、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

“要高度注意群众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问题,更多把普通群众中的优秀人才纳入组织,明显提高基层一线人员比例。”

2015年10月30日,中央第二巡视组进驻团中央。12月29日,该巡视组拿出了一份措辞严厉的巡视报告。其中提到“党的领导弱化,学习传达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不够深入”;“‘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问题仍然存在”;“党建工作薄弱,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有的党委、纪委未按时换届,个别党员领导干部为他人伪造预备党员身份”;“全面从严治党不力,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规定不严,对直属单位监管不到位。”

团中央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2015年年初,即《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下发后不久,团中央成立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7个专项组,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集中调研和30个重点课题的专项论证,其间听取了5000余名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团干部和团员的意见建议,起草了方案初稿。

2015年7月中央群团工作会议召开后,团中央又根据会议精神,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并征求了团中央委员、各省级团委的意见,形成了方案送审稿。

在这一过程中,该《方案》借鉴了全国总工会、上海市、重庆市群团改革试点的经验。

2016年,该《方案》先后经过中央书记处办公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按照中央的意见修改完善后,形成了方案终稿,并以中办的名义印发。

团中央有关负责人说,在方案起草过程中,中央改革办数次审阅方案,提出了很多修改的建议;中央巡视组的巡视报告对方案的形成启发很大;参加改革方案协调会的中央有关部委,也提出了修改的意见。

“以共青团为代表的群团工作,其改革从十八大之后经历了中共最高决策层的多次讨论、研究和指导,规格之高可见一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所所长吴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四化”引发的问题

共青团“四化”的出现并非偶然。

团中央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领导小组成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廉思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共建政前,共青团组织为提高效率,采用的是扁平化管理模式,中共建政后,开始采用科层化,建立起从中央至乡镇的五级团组织,行政化由此肇始。

共青团“机关化”与“行政化”进一步加剧,是在改革开放后。这一时期,共青团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出现下降,但各级团组织仍是中共选拔干部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团中央和省市级团委的负责人,由于具备年龄优势,经过其他岗位锻炼后,成为省部级或以上级别干部的机会往往更大。很多曾在团中央工作的干部,后来成为了省部级官员,甚至党和国家领导人。

在这一背景下,有些团的干部开始只“往上看”,却与基层的青年脱离。南宁原市委书记余远辉(2015年5月落马)在任共青团广西区委书记时,被人形容为“眼睛只往上看,对他升官无益的人,他都不正眼看一下”。

在针对中央巡视结果的整改报告中,团中央承认,一些机关干部习惯于坐在机关指导推动工作,甚至出现“下基层人去心没去,对青年的困难和需求无心解决”等问题。

吴庆认为,2000年后,受“后备干部”的路径刺激,团组织机关化与行政化愈发明显。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开始施行,专职团干部大多是参照公务员管理。受此影响,部分团干部的年轻优势愈加明显,官僚习气也与日俱增。

事实上,这一现象早就引起了团中央的重视,并在团代会报告中有所体现。2003年的共青团十五大提到,团干部联系青年不够,工作浮躁;2008年团的十六大提到团干部的短期行为;2013年团的十七大又提出团干部联系青年、融入青年不够。但此后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贵族化”针对的是团组织“重精英、轻草根,代表性不足、覆盖面不广”。

其“重精英”的特点,还催生了一些“交际能手”。内蒙古自治区原常务副主席潘逸阳,2014年9月接受组织调查,他当过广东团省委书记,出任这一职务时他刚刚34岁。潘交际能力很强,“朋友”很多,为了“友情”,他曾为别人经营企业提供便利。

河北省委原组织部长梁滨2014年11月落马,他曾在山西团组织工作16年。据《财新》报道,梁滨擅长迎来送往、搞人际关系。用一位山西官员的话说,梁滨人际关系能力强,在山西官场左右逢源,几无对手。

“娱乐化”针对的问题,是“有的团组织在活动中迎合青年多、引领青年少,思想工作没有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娱乐化”的出现,反映了基层共青团组织思想教育的乏力。互联网出现后,青年的价值观念愈发多元化,而基层团组织创新不够,很难跟得上这种变化,于是被迫用“娱乐化”手段来迎合青年,却失去了对青年的政治引导。

在廉思看来,共青团组织的“机关化”,化远了与青年的友谊;“行政化”,化掉了与青年的联系;“贵族化”,化褪了团干部的本色;“娱乐化”,则化来了团干部的奢靡。

团中央系统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作为群团组织的共青团,本来是青年之家,结果却成了衙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各级团干部本来是青年的朋友,结果变成了青年“领袖”,身居庙堂,高高在上,官派十足。

“团干部成了官,遑论做青年友,团组织脱离了青年,遑论赢得青年?”在去年7月份的中央群团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批评共青团处于“高位截瘫”,若不奋起直追,甚至失去组织存在的价值。

在中央群团工作会议后,团中央第一书记秦宜智也曾说过这样的话。他说:“如果共青团再不奋起直追,不仅是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而是会被青年边缘化、被党政边缘化,甚至失去组织存在的价值。”

有人曾经对这种“边缘化”做出解读:被党政边缘化,是因为共青团在社会管理中处于边缘地位,无法有效地参与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管理;被青年边缘化,是因为共青团虽然是群众组织,但是在群众中处于边缘,端着官架子,不能真正代表人民群众。

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

中办公布的《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从四大方面、十二个领域提出了改革措施。

廉思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次改革不同以往之处,在于不再零敲碎打,修修补补,而是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方案》称,这次改革将改进团中央领导机构人员构成、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改革团中央机关干部选拔、使用和管理;改革创新团的工作、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同时加大党委和政府对共青团工作的支持保障力度。

“《方案》方向比较明确,抓组织、抓干部、抓工作和活动、抓环境,有的要求非常具体,给改革提供了具体的路径。”吴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前三条是提给团中央的,最后一条是提给党委和政府的,团要大力改革和党委政府要大力支持同样重要。

在吴庆看来,中共中央对团机构的改革的政治意图,就是通过强力助推,让团组织重新广泛联系青年,将青年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执政党周围。

很多人注意到,《方案》强调,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这一写入党章的定位没变,并将共青团改革纳入全面从严治党的范围。

吴庆说,这次改革在精减机关行政编制方面步子迈得最大,意图扭转五级团组织呈倒“金字塔”型的现状,让资源向基层集中。

《方案》提出,改革优化机关职能和机构,实行工作力量“减上补下”,团中央精减机关行政编制,补充相应数量的挂职干部,带动省级团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精减编制、充实县级团委和直接服务青年的工作领域。

2015年9月7日,团中央和31个团省(区、市)委的首批386名干部抵达派驻县(区),这标志着团中央和团省(区、市)委机关干部“常态化下沉基层”工作正式启动。

根据部署,团中央、团省(区、市)委除少数内部管理岗位外的共约1600名干部,在两年内分四批每批选派1/4的干部派驻到县(区)团委工作4个月,长期坚持,形成制度,使下沉基层成为团的领导机关干部的工作常态。

首批下沉基层的386名干部中,局级干部48名,处级干部180名,科级及以下干部158名。他们的工作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团要管团。

《方案》还规定,要明显提高基层和一线团干部、团员在团组织中的比例,团代会代表、团中央委员要注重吸收农民工、社会组织骨干、自由职业者等新兴群体。到2018年团十八大召开时,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团中央委员会、团中央常委会中基层和一线代表的比例,要分别不低于70%、50%和25%。

对于一线代表人比例的设定,吴庆的看法是,数字是一回事,还要真正有代表性。要选拔一些在青年中有代表性、议政能力强的人参加,真正在代表大会上反映青年的呼声。“一定要防止虽‘数字满足却‘鸦鹊无声的情况。”

《方案》还提出,要改进机关干部选任交流,注重人岗相适,不搞年龄层层递减,从严选拔专职干部,挂职、兼职干部在机关所任职务从工作需要出发,不完全对应行政级别。

前述团中央不具名人士证实,首批近80名挂职干部已经确定,不日即奔赴挂职机构开展工作。

这次改革从优化干部培养和成长路径的角度,打破年龄、学历、身份、职级限制。改革后,团中央机关挂职、兼职干部的比例均达到42%以上。一大批挂职、兼职干部的加入,将大大优化团中央机关干部的结构。

吴庆认为,解决人的问题最为重要,也是难题。“合格的干部有了,其他的问题才能逐步解决。”

在工作机制方面,《方案》提出了“8+4”和“4+1”工作机制。前者指每年50%的干部在机关工作8个月,在区县团委工作4个月;后者指在岗干部每周在机关工作4天,在基层单位工作1天。

另外,还有一个“1+100”联系青年的制度,即要求每名专职、挂职团干部,经常性联系100名左右不同领域的团员青年。

吴庆说,这些量化的工作目标,意味着基层团组织和团干部的工作压力不小。“当代青年有其独特的时代性,80后、90后、00后的行为方式、语言沟通方式、价值取向等各自呈现不同的特征,基层团组织无疑要花大力气研究,才能有效对接,不被排斥。”

吴庆说,畅通共青团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是《方案》的目标,但基层团组织则要克服很多困难,特别是与其他社会组织“抢人”。

面临的一些难题

在这一轮改革中,团中央在机关新设青年发展部、基层组织建设部、社会联络部,统筹青年发展、联络社会各青年阶层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纵横交织的网络化组织体系。

吴庆认为,随着青年的流动,那种把青年按地域分类的工作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改革要符合现实的需要和未来的发展,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

这次改革,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基层工作力量和资源的不足。在工作力量方面,《方案》给出的思路,一是要上级机关的力量下沉,二是要大力发展社工和志愿者队伍。

《方案》预期,到2020年,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将达到20万人。

廉思说,20万的目标,令实现青年群体全覆盖的计划显得雄心勃勃。不过,他在做青年的课题中发现,学校、政府、国企、军队、事业单位等体制内青年比较好覆盖,但以流动性为特征的青年阶层如快递员、网约车司机、流浪艺人(歌手)等,原来的那套工作方式已经失灵,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

吴庆亦认为,新出现的青年阶层,倒逼团中央在组织结构上要符合现实的需要和未来的发展。他建议,除了原有的机构外,要尽早建立一些服务青年的专业社团,比如青年成才协会、青年读书协会、青年职业发展协会、青年创业社、青年婚恋协会等。

这些协会与团机关组织的关系是,团的机关只负责“掌舵”,这些协会则负责“划桨”。分析认为,这将有效规避此前命令式的、运动式的工作方式带来的对抗与排斥,增加团组织的亲和力,真正把青年聚拢在一起。

但要推进团组织的改革,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吴庆说,首要的困难是基层团组织的力量问题。他说,当前基层团组织比较薄弱,越到下面人越少。如果没有人,各项改革还是无法落地。

另外,作为一个拥有五级组织、30多个省级单位的庞大机构,能否将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团组织的功能加以区分,分类指导,也是个疑问。

另外,团组织能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来支持它的发展计划,也是一个问题。当前,团组织由行政化动员向群众化动员的改革稍显缓慢,团组织的发展与市场、社会和民众之间还有距离,需要加快改革速度。

团组织还有一个如何激活自身资源的问题。如何利用团的国际资源激活国内资源?大学团如何支持中学团和少年团?城市团如何帮助农村团?这些问题,尚未有可复制的经验可循。

还有一个问题是组织品牌问题。多年以来,团组织一直存在资源分散的问题,虽然做了很多事,但有品牌的不是很多。一些老的品牌如希望工程、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在体制内还叫得响,在社会层面却已逐渐式微。

此外,团组织的改革还存在着绩效考核僵化、不成体系,以及组织创新缺乏朝气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共青团的改革就难见大的成效。

篇5:优秀共青团干部自我鉴定

一、工作和生活。

我还参加了第八期党组织培训,期间,我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积极参加讨论,最后被评为“党校学习优秀学员”。在xx年7月12日,我如期转正,成为中共党员,进一步接受党组织的培养。大学期间,我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工作,大学期间一直负责党员发展工作,并担任交运第四党支部组织委员。xx年被评为“交通学院优秀共产党员”。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从很多同学身上学习到了自己不具备的优秀品质、精神和态度。

大学培养了我对实事政治的关心,比较喜欢看新闻和阅览报纸。时刻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联系到一起。大学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尤其到了20xx年,我们国家准备奥运会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从台海的局势、3.14事件、奥运火炬传递以及目前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无不牵动我们的心。当然,我们现在还不能为国家做太多的贡献,现在只有好好学习,把自己的爱国热情化为学习的动力。

二、学习方面

作为一名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习。虽然自己在大学期间一直努力学习,但是自己在大学的成绩总体来说不近满意。主要是自己对大学的定位有一定的偏差,上大学前把自己在大学的定位为“多参加社会活动,学习水平处于中等”,因此大一大二的时候并没有得到重视,现在会想起来有些后悔。到了大三,自己把重点从参加学生工作转移到学习上来,注重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深知专业水平对自己以后的发展及其重要,通过一年的努力,自己的学习成绩得到很大的提高。大三期末考试中以综合测评专业排名第五,获得武汉理工大学校二等奖学金和“校三好学生”称号。大学期间,自己还曾经获得励志奖学金和单项奖,顺利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和英语四级考试,但是对于自己英语六级一直没有通过,是自己在大学期间的一大遗憾。进一段时间来自己逐步加强英语的学习,把英语学习和导师分配的任务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兴趣,希望自己尽快通过英语六级考试,可能的话在研究生期间参加gre或者托福考试,争取研究生阶段在通过计算机三级考试。

三、工作能力方面

在大学期间,自己一直参加各种学生工作来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了大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四年间,我曾经担任班长、年级长、交通学院团委组织部部长和交运第四党支部组织委员等职务。xx年暑期作为交通学院代表队到连云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暑期实践成果《连云港经济规划方案》获校三等奖;xx年暑期在武汉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xx年,连云港港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新东方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和湖北捷龙物流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实习。四年来一直参加各种兼职活动来增加自己社会经验和减轻家庭负担。通过这些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扩大了自己人际交往的范围,认识到了很多朋友,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许多优秀品质和处事方法;另一方面,这些活动锻炼了自己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大学期间,曾经获得校优秀共青团员,校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

篇6:共青团团员考核表自我鉴定

作为一名团员,我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团组织的活动。积极改正自身的不足,并且要积极进取。其次,要有良好的作风和品德,热爱自己的这个集体,团结同学。

在学习上,我还不够努力,没有了高中老师每天的“看管”,上课也松懈了很多,注意力也不能很好的集中。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时刻严格自己,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端正好自己的学习态度。

在生活上,有人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确,穿梭于大学茫茫的人群之中,自己也只是这个大家庭中小小的一员,有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我自己摆正好心态,用乐观积极之心去对待。

在工作上,自从进来学生会,让我学会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好的自我锻炼的机会。但是在工作上的积极性,严谨性,准确性上还不是很好。所以。趁现在的机会,或者更应该说,我应该抓住现有的机会,更加的完善自己。

每一次的小结,不是对自己缺点的指责与评判,而是敢于发现自己的问题,大胆的说出来,用更好的方法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我努力的方向,自己选择的路,再艰辛也得努力走下去。

看过共青团团员考核表自我鉴定的人还看了:

1.共青团员考核自我鉴定3篇

2.团员考核表自我鉴定范文3篇

3.共青团员考核自我鉴定

4.共青团自我鉴定范文3篇

5.大学团员考核自我鉴定

6.共青团员自我鉴定范文3篇

上一篇:节能环保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问题及优化措施论文下一篇:《孔子的洒脱节选》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