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阅读教学品质

2024-08-23

提升阅读教学品质(精选8篇)

篇1:提升阅读教学品质

《提升阅读教学品质》

作者:秋夜雨寒

一、抓好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广阔的阅读视野的基础上的。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因为应试教育的桎梏,教师常常特别强调对课本上少量精品文章的精读精讲,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变得非常狭窄,更加可悲的是学生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这种短视的功利主义阅读也与现代语文的教学特点极不一致。当今,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报刊和因特网上每天都充斥着大量的信息,然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缺陷就是信息量太少,一堂课的教学仅仅围绕着课文转,很少能够跳出课本,超越课本。

实践证明,要进行个性化阅读,必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做到博览和精读有机结合。不但要指导学生对重点篇章仔细阅读、揣摩、体味,更需要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多读书,勤于做读书笔记,上网阅读信息,并从中获取精神养料。为了提升阅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还要提高教学的课程意识,摆脱课堂和课本的束缚,特别要注重加大课堂内的阅读信息量。教师应尽量多翻阅一些资料,及时恰当地补充新信息,勇于跳出课本,从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使学生能充分阅读。

二、开展课外阅读教学的措施

1.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教师要将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时可以采用“四步四方法”。

第一步为“设置悬念法”,即每天在课前利用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设置悬念。如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十五万大军上演“空城计”,学生听到精彩处,急于要知道结果,我却设置悬念,不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看书,下节课告诉老师结果。无形中学生中了教师的“圈套”,主动去找书看,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故事情节,慢慢对读名着产生了兴趣。

第二步为“扩展阅读法”,即分阶段、有步骤地指导学生由阅读节选向阅读原着,或由阅读课文向阅读相关篇目扩展。例如,学了鲁迅的《风筝》,可以让学生读他的《朝花夕拾》;学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可以推荐学生读他的《新月集》《飞鸟集》;学了冰心的《纸船》,可以推荐学生读《繁星·春水》;学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可以推荐学生读他的《骆驼祥子》等。阅读长篇文学名着可以“不求甚解”,随着年龄和知识阅历的增长,到了适当的时候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它对学生人文素养、生活情趣、思想品德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第三步为“情境设置法”。在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后,采用情境设置法,通过请学生上讲台讲精彩故事、评文学人物、演精彩片段等方式,再创情境,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例如,在读完《唐雎不辱使命》这个故事后,我让学生把这个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扮演唐雎和秦王,从情境表演中让学生感受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情境设置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第四步为“合作探究法”,在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的同时,注意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分小组讨论读书心得、分析人物形象、赏析精彩片段等,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创新,用喜欢的方式展示阅读成果。我惊喜地发现有的小组用读书笔记来展示成果,有的小组用读书卡片,还有的小组用读书手抄报。学生们通过合作、交流,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完成了一本本内容丰富的读书笔记,制作出了一张张精美的读书手抄报作品,设计了一张张富有个性的读书卡片,甚至有的小组设计了期刊来展示本小组的阅读成果,学生们由衷地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将阅读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陶冶学生情操

现在市场上书籍良莠不齐,一些书籍充斥着暴力、色情、凶杀等思想,教师要定期推荐优秀文学作品给学生,既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又帮助他们把握好阅读的方向,使他们免受不良书籍的影响。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兴趣、爱好来推荐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初一学生可推荐《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昆虫记》等,初二学生可推荐《爱的教育》《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初三学生可推荐《名人传》《水浒传》《简·爱》《三国演义》等,这些作品适合不同学段的学生阅读,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起重要的作用。如冰心的《繁星·春水》歌颂母爱、童心、自然,能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体会到母爱的伟大、童心的纯洁、自然的美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坚强不屈的意志、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可鼓励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乐观积极,不向困难言败;《简·爱》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位高尚的人说话”,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汲取的不仅是知识的养料,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力量。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一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只有把这股精神力量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保持一种鲜活灵动的状态,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的效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3.指导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新课程教学法中明确指出,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猜读、探究性读等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自主阅读,以阅读为纽带,把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提倡合作探究性阅读,分享阅读带来的乐趣。在每个星期的阅读课上,我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每月阅读一本好书,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评论,对学生进行仿写创作训练,让学生从仿写开始,逐渐过渡到创新写作。将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长期坚持,学生的综合素质会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只要学会挖掘、利用好文学作品,就不愁心中没有一汪清澈的泉眼,手下的妙笔自能生花。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些,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为实现语文教学神圣的终极目标——培养一个文化人而共同努力。

《语文教学的阅读训练》

作者:秋夜雨寒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近几年来,从一年级接手到现在的三年级,我一直重点实验的课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经过反复实践,现以初见成效。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渎,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如何让学生在科学课上“玩”出学问》

作者:Admin

【摘要】: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何让学生在玩中去快乐学习,一直是教育者们追求的目标。玩不是毫无目的的玩,而是有目的的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本文主要从玩的模式,玩的概念界定,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希冀能对我们的科学课堂有些许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玩中学,学中玩

在人们眼里科学是深奥的,其实看似深奥的科学实际上都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作为一个科学课教师,要想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就要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要根据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科学。而在玩中学科学,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玩中学科学,寓学于玩,在玩中体验,在玩中思索、在玩中辨析、感悟、甚至创新。许多著名教育家也提出: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那么怎样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玩”出学问呢?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的课程改革要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科学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个宗旨,更是应该保护好孩子玩的这一特点,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玩,经历探究科学的过程,激发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科学的思维,获取探究科学的方法。也就是说让他们在探究中“玩”,并“玩”出学问。那么如何在玩中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按什么模式玩?

二、概念的界定

“玩中学、学中玩”提出的理论假设是:认识生活中的科学是孩子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孩子最贴近学习的内容之一。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玩蕴含着科学知识,蕴含着创造,蕴含着科学的认识过程。如果我们进行恰当的引导,把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与科学的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就可以把这种纯粹的“玩”转化为对科学知识的追求。

对“玩”的理解,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学生自发的无目的的“玩”,这是学生天生的纯粹的玩,但它是有意义“玩”的基础。二是学生有目的的“玩”,即有意义的“玩”,这是科学学习中所提倡的“玩”。教师要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无目的的“玩”,更要诱导学生由无目的的“玩”逐步进入有意义的“玩”。

从学习的形式上看,儿童的学习可以理解为“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

在“玩中学、学中玩”这种教学方法中,“学中玩”提倡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加入“玩”的活动,“玩中学”强调的是一种科学学习的方式──有目的的“玩”。

三、如何有目的的玩,“玩”出学问

(一)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玩,“玩”出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所要探究的具体内容,从孩子身边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创设适当的情境吸引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教学《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时,为了让学生对杠杆有所了解,教材中用一种儿童游乐设施──跷跷板进行引入,这种游乐设施对学生理解杠杆有很大的帮助,可是身处高山的本校孩子根本没见过这种设施,更别说亲自去玩了。如果不用这个例子而选用其它例子,又找不到比这更合适的了。怎样把这个学生比较陌生的事物引进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呢?考虑再三,我决定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猜一猜故事中的小个子小明能不能跷起大个子的妈妈,问题一提,学生纷纷举起小手,对结果进行猜测,探究兴趣自然被调动起来。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不清楚这个结果,所以才会对结果格外感兴趣。这个时候,及时地出示教材中的几幅玩跷跷板的图片,让学生细心观察图中的孩子们是怎样玩跷跷板的,学生就观察得格外仔细。通过观察他们发现了小个子跷起大个子的秘密在于他们所处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孩子们没有亲自去体验玩跷跷板的乐趣,但自始至终都是“玩”吸引着孩子们,让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仿佛亲身经历。

(二)提供材料引导学生玩,“玩”出水平。

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观察、思考、分析、总结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助手。当学生明确了探究的方向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为自己的探究活动设置一个可行的方案,然后用实验去验证,这就自然而然地需要一定的材料。此时,教师适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放手让学生“玩”,学生必定会玩有所获、受益匪浅。提供材料看似简单,其实不然。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材料是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和反复的试验,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做充分的预测,进而为学生准备大量合适的材料。有时候,所准备的材料需要尽可能地避免出现误差,比如教学《让灯亮起来》时,教师要在课前认真检查给学生准备的电线、小电珠、电池等材料是否都完好无损,这样才便于学生从实验中得出让灯亮起来的方法;而在后一课《电路出了什么故障》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影响电路通畅的原因,思考排查电路故障的方法,则要专门给学生设置障碍,准备有问题的材料。总之,教师所准备的材料既要有利于学生研究科学现象,又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科学思维,真正让学生玩中益智,玩中发展。

(三)设置悬念激励学生玩,“玩”出新意。

探究科学的路是无止境的,一堂科学课的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因此,科学课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40分钟,而应该极力向课外延伸。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了某个问题后,我们的教学不能就此嘎然而止,而要留下悬念,诱发学生继续思考,激励学生继续探索。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展现,学生的探究兴趣才能得以培养。在教学“学习用品”这一单元时,第一课便是对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进行分类,并进行观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学生提了很多问题,大都是有关文具各部分构造、特性方面的问题。即将下课时,我问学生:“我每次批改作业时怎么都会闻到一股香味儿啊?”听我这样一问,很多同学都利用课余时间去闻、去找、去查。第二次上科学课时,不少学生都将自己的课外研究结果向我作了汇报。他们找到了散发香味儿的文具,并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到了文具中香味儿的主要成份,还认识到了这些成份对人体的危害,自然而然地对国家颁布的《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有了了解和认识,很多同学还自觉地选用了安全、规范的学习用品。试想一下,如果那堂课只满足于课堂上的质疑、研究,怎么会收到如此好的效果?很多学生即便看过相关的新闻,也只会像过眼烟云一样烟消云散,根本不会在意。正是这看似不经意的一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这难道不是探索精神的体现吗?

从以上论述中可知,“玩中学、学中玩”教学方法强调以“玩”为主线,让儿童经历:无意义的“玩”──体会(问题及思考)──有目的的“玩”(观察与实验)──总结(分析与交流)的科学认知过程。在“玩”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认真、仔细、全面的观察;能敢于提出各种问题和善于提出有效的问题;能对观察和实验进行科学的预言;能像“科学家”一样搞一些“准实验”;能对观察、实验、交流作认真的记录;对科学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能把自己的观点完整的进行交流,与他人共享和研讨。

总之,让学生在“玩”中学科学,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学生在活泼、宽松、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把“玩”与“学”这样一对看似不可化解的矛盾有机地结合起来,获得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学到的也必将终生受益。

篇2:提升阅读教学品质

陈庄学校

提升阅读教学品质,个性化阅读是时代的呼唤。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呢?不少专家、学者和教师提出了必须立足文本的观点。笔者则认为,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在立足文本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一、抓好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广阔的阅读视野的基础上的。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因为应试教育的桎梏,教师常常特别强调对课本上少量精品文章的精读精讲,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变得非常狭窄,更加可悲的是学生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这种短视的功利主义阅读也与现代语文的教学特点极不一致。当今,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报刊和因特网上每天都充斥着大量的信息,然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缺陷就是信息量太少,一堂课的教学仅仅围绕着课文转,很少能够跳出课本,超越课本。实践证明,要进行个性化阅读,必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做到博览和精读有机结合。不但要指导学生对重点篇章仔细阅读、揣摩、体味,更需要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多读书,勤于做读书笔记,上网阅读信息,并从中获取精神养料。为了提升阅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还要提高教学的课程意识,摆脱课堂和课本的束缚,特别要注重加大课堂内的阅读信息量。教师应尽量多翻阅一些资料,及时恰当地补充新信息,勇于跳出课本,从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使学生能充分阅读。

二、开展课外阅读教学的措施

1.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教师要将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时可以采用“四步四方法”。

第一步为“设置悬念法”,即每天在课前利用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设置悬念。如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十五万大军上演“空城计”,学生听到精彩处,急于要知道结果,我却设置悬念,不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看书,下节课告诉老师结果。无形中学生中了教师的“圈套”,主动去找书看,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故事情节,慢慢对读名着产生了兴趣。

第二步为“扩展阅读法”,即分阶段、有步骤地指导学生由阅读节选向阅读原着,或由阅读课文向阅读相关篇目扩展。例如,学了鲁迅的《风筝》,可以让学生读他的《朝花夕拾》;学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可以推荐学生读他的《新月集》《飞鸟集》;学了冰心的《纸船》,可以推荐学生读《繁星·春水》;学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可以推荐学生读他的《骆驼祥子》等。阅读长篇文学名着可以“不求甚解”,随着年龄和知识阅历的增长,到了适当的时候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它对学生人文素养、生活情趣、思想品德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第三步为“情境设置法”。在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后,采用情境设置法,通过请学生上讲台讲精彩故事、评文学人物、演精彩片段等方式,再创情境,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例如,在读完《唐雎不辱使命》这个故事后,我让学生把这个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扮演唐雎和秦王,从情境表演中让学生感受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情境设置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第四步为“合作探究法”,在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的同时,注意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分小组讨论读书心得、分析人物形象、赏析精彩片段等,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创新,用喜欢的方式展示阅读成果。我惊喜地发现有的小组用读书笔记来展示成果,有的小组用读书卡片,还有的小组用读书手抄报。学生们通过合作、交流,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完成了一本本内容丰富的读书笔记,制作出了一张张精美的读书手抄报作品,设计了一张张富有个性的读书卡片,甚至有的小组设计了期刊来展示本小组的阅读成果,学生们由衷地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将阅读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陶冶学生情操

现在市场上书籍良莠不齐,一些书籍充斥着暴力、色情、凶杀等思想,教师要定期推荐优秀文学作品给学生,既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又帮助他们把握好阅读的方向,使他们免受不良书籍的影响。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兴趣、爱好来推荐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初一学生可推荐《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昆虫记》等,初二学生可推荐《爱的教育》《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初三学生可推荐《名人传》《水浒传》《简·爱》《三国演义》等,这些作品适合不同学段的学生阅读,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起重要的作用。如冰心的《繁星·春水》歌颂母爱、童心、自然,能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体会到母爱的伟大、童心的纯洁、自然的美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坚强不屈的意志、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可鼓励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乐观积极,不向困难言败;《简·爱》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位高尚的人说话”,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汲取的不仅是知识的养料,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力量。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一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只有把这股精神力量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保持一种鲜活灵动的状态,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的效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3.指导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篇3:谈谈如何提升阅读教学的品质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总走不出应试教育的圈圈, 大多教师总是机械地按照“教师用书”上提供的答案, 去分析课文, 解读课文。学生也习惯性地依照老师预设的问题去理解课文。当初, 我就是这样教学的, 施行“一言堂”模式, 总觉得这样才能达到我预期的目标。岂不知这样的阅读教学, 大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 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已经深深感受到, 个性化的阅读是新时代的呼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体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法等, 一定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答案。因此我在课堂上,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 并且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不过刚开始时, 我这个度没掌握好, 主导作用没体现出来, 出现“放羊式”的局面。后来我认识到, 学生认识实物的能力还比较弱, 对文本的理解难免出现误解、曲解, 的确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例如, 苏教版有篇课文《爱如茉莉》, 讲述的是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精心照料的一件小事。描述了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爱如平淡无奇的茉莉, 纯净温馨。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 说爸爸照料生病住院的妈妈, 连睡觉的时候也紧握住妈妈的手。教学时, 我问, 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对于将步入中学的少年来说, 似乎觉得神秘而朦胧, 因此他们的理解也显得可爱。课堂上他们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不同的感受:有的说, 紧握的手是告诉妈妈有我呢不要怕;有的说, 紧握的手是告诉妈妈我会给你战胜病魔的力量, 还有的说, 紧握的手是表现他们作秀呢……他们的评论有的在教参内, 有的在教参外, 这时我适时地对阅读活动加以点拨, 引导。完全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整节课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提升“以读为本”的训练方法

有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语文是读出来的”, 古人也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重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 “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学”的训练方法确实能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这是语文学习的规律决定的。以往我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阅读课上成了讲解课。现在我明白了“以读为本”的训练方法更合理、更有效, 对学生思维的开放、语言的积累等都有很大的作用, 而且学生也能从读中体会到乐趣。当然, 这种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 灵活运用多种朗读方法。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看其指导读的过程, 是看其读的能力提高的过程。例如, 《槐乡五月》是苏教版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以如诗般的语言、错落有致的对称句式, 生动地描绘了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文章凸显了“花美人更美”的主题。描写和抒情交融, 有很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 为丰富学生的语言提供了很好的教材。因此, 教学时我采用了“教师范读激情、学生初读感知、学生品读感悟、师生齐读升情”的“四读法”, 欣赏文中美妙的语言, 去深入感受主题。结果学生情绪高涨, 课堂气氛浓烈, 教学效果颇佳。语文就是扎扎实实的读书课,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体验, 在读中熏陶, 在读中体会, 在读中内化……另外, 提升“以读为本”的训练方法, 还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我们都知道,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网上、微信中有海量的信息, 课文中的信息量显然很少, 因此, 必须跳出课本, 把学生的视野开阔到课外, 从中获取更多知识和素材。再则, 让学生制作大量的读书卡片, 把课外阅读的信息积累起来。学生兴趣很高, 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从而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提升了阅读的品质, 有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三、培养“以动为主”的读书习惯

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的确是读书的经验之举。古往今来, 很多有学问的人就是在边读书边动笔墨中成功的。据说,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就喜欢边读边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摘抄下来, 后来, 他模仿着写出来很多好文章。掌握了这种方法不仅能积累知识, 辅助学生写作, 还能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精神。因此, 我在阅读教学中极力倡导这种阅读方法, 平时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圈点勾画, 做好读书笔记, 并且教给他们做笔记的方法, 随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评论写下来。这种方法我已经坚持好多年了, 学生的课本中也总是写的密密麻麻的。我认为长期坚持养成这种读书习惯,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定能提高。

篇4:深度阅读 提升阅读教学的品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45-01

“深度阅读”是以提升学生学识修养、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形式,是促使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将阅读教学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次,将不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也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主要从关注问题生成、抓住思维冲突、借助换位体验三方面来探讨如何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

一、关注问题生成,走向深度阅读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关注学生问题的生成过程。因为只有在问题的生成、解决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才能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肤浅走向深刻,进而有效实现深度阅读。

如在教学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孔乙己》一课时,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便可以感知到:孔乙己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还常受到别人的嘲笑。大家为什么看不起他,他为什么不能与周围的人融入到一块呢?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在课堂教学时,笔者从问题入手,拓展学生思维,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问题,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句话表明了什么?”“孔乙己为什么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为什么别人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他‘不屑置辩,而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笔者让学生先试着通过深度阅读解决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再全体交流解决。就这样,在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更深刻地认识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也有效提高了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在生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唯有如此,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才能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肤浅走向深刻。

二、抓住思维冲突,促成深度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不同学生对文中人物的看法往往不尽相同,很容易产生思维冲突。教师抓住学生的思维冲突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实现与他人、文本的“深度交流”。

如在教学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范进中举》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为深刻地解读文本,笔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课文是喜剧还是悲剧?请阐述自己的理由。有学生认为:“课文是喜剧,因为课文中描写胡屠户打嘴巴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另外,作者这样描写主要是为了揭露当时热衷功名的丑恶灵魂和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范进虽然疯了,但是高中以后又清醒过来了,这不就是喜剧的效果吗?”有学生认为:“课文是悲剧。你看,文中所谓的‘文化人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范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冲突中走出来,达成共识呢?笔者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深度阅读,从而得出对文本最为恰当的见解。在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时,只要理由充分,笔者都予以肯定与鼓励。

总之,当学生对文本中人物的看法不一致时,教师要巧妙地抓住这个教学契机,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对文本的合理理解,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

三、借助换位体验,实现深度阅读

体验是语文新课标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所谓换位体验就是指在阅读文本时变换自己的角色与位置,把自己当作作品中的人物,站在文中人物的立场上体验与思考,从而对文学作品的思考更加深入、透彻,有效实现深层阅读。

在教学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背影》一课时,因为如今的初中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出过远门,很难体会到父亲为儿子送行的舐犊情深,因此,在课堂教学时,笔者采用了让学生换位体验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站在文中主人公的立场上思考:“假设你是作者,当看到肥胖的父亲艰难地爬月台,当看到父亲为你买橘子,当听到父亲对你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你会产生什么感受呢?”让学生通过换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

采用换位体验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使深度阅读得以实现。

语文课文就好比迷人的“风景”,进入这个“景区”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进行深度阅读,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方式,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品质。

篇5:优化教学管理提升教育品质

近年来,涟水县义兴中心小学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宗旨,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常规管理规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按照省“五严”要求,转变观念,优化教学管理方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品质。

一、众措并施,打造新型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建设,帮助他们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学校的工作才能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全面提高。义兴中心小学众措并施,着力打造“学习型、专业化、科研类”的教师队伍,积极为教师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首先,强化学习。不断学习是保持教师常青的不竭动力。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活到老学到老的概念已经切实深入到各个领域,教师知识的更新才能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大举措施:要求人人订阅业务刊物,个个撰写教育教学心得,规定必读书目,腾出专门时间统一学习,汇报交流。同时,外派人员到南京光华东街小学参观学习,鼓励教师进修,丰富教师的学力,完善教师的能力结构,提高了教师的勤奋努力程度。其次,结对帮扶。专业引领是锻造优秀教师的助推器。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崇高职业,要靠事业立稳脚跟,靠专业行走杏林。学校积极推进“青蓝工程”,鼓励师徒结对,调动新老教师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锲而不舍地追求教学的魅力所在。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有意味的和谐空间。再次,科研培训。科研型团队是优化教学管理的理论支撑。为督促教师转型,学校健全学习型小组,经常开展学习研讨活动,校长每次都亲自参加。通过科研培训促进“科研型”教师队伍的形成。增强了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目前,义兴中心小学一线教师40余人中,达本科学历20人,其中高级教师15人,县级骨干教师5人,课优教师6人。他们以三尺讲台作为展示人生才华的舞台,演绎着平凡而精彩的人生。

二、殚精竭虑,创新教学过程管理。

义兴中心小学围绕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工作,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立足点,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为了增强竞争意识、改革意识和质量意识,学校领导根据新的形势对教育思想、观念、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出台了新的措施,并成立了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对教育教学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教研教学管理作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强大推动力。“向管理要质量”,“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目前,学校紧跟改革步伐,实行校内绩效工资制,以业绩与贡献主导分配,出台了一系列考评制度:建立教学环节考评制度,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两大作用;建立教学过程考评制度,把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建立目标过关测评制度,形成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全员全过程管理。学校还同时制定了岗位目标考核办法和细则,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三、同心协力,训导学生习惯养成。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主体,每个学生的成绩上升了,无疑,学校教学质量就提高了。但是,义兴中心小学的教师群体关注的不单单是学生的文化成绩,更关注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智商固然重要,但情商更是决定人生成败的重要因素。智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因素,而情商主要靠后天的培养。在培养学生情商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记住:“教会学生做事,首先教会学生做人”。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感恩,学会合作。为了达到教学生学会做人的目的,学校德育处要求各班级定期更换板报,橱窗内容,充实相关内容,让学生耳濡目染,得以感染熏陶。

几年来,学校一直要求各班级在黑板右上角标出一处小方框,用于写温馨提示。其内容多为培养学生学习上进,明白做人道理的名言警句。如此做法,净化了学生的思想,规范了他们的行为,收到了良好的训诫效果。对学生这些“情商”的关注,造就了学生自强不息,乐于竞争,勇于进取的性格。校园内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校道路上讨论学习的人多了,追逐打闹的少了;主动求老师解疑的多了,不思进取的少了;上下午课前自觉学习的人多了,海阔天空的人少了。学生感受着老师的爱与奉献,浸润在温暖的、振奋的状态中,心底自然升腾起阳光。

多年来,义兴中心小学始终秉承“为学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提升质量。学校先后获得了“淮安

篇6:五元素有效提升教学活动的品质

“我爱皮影戏”是我园园本课程中的一个教学活动,意在让幼儿知道皮影戏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简单了解皮影的制作过程,萌发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兴趣。本文借用烹饪学之色、香、味、形和质五元素,介绍这一活动的设计和效果。

一、色:直观形象、引人入胜的课件

人对美食的欣赏向来“色为先”,菜肴的色彩可以刺激和调动人的食欲。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我爱皮影戏”活动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动态地呈现皮影戏五彩斑斓的色调,吸引幼儿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并较快地接受学习信息。课件中还剪辑了相关主题艺术的视频片段,如导人环节中播放了皮影动画片《花果山》,如临其境般将幼儿带到了孙悟空和小猴子的世界。结束环节中播放皮影舞蹈《俏夕阳》的视频,让幼儿多元化地感受皮影的魅力。多媒体课件营造了一种支持性学习情境,使教学活动充满童趣和童乐,在幼儿“玩”的过程中达成了少教多学的效果。

二、香(响):情感烘托、以声助学的音乐

佳肴上桌,往往未见其色先闻其香。教学活动中背景音乐的渲染,犹如菜香,不同的只是前者借助于嗅觉,后者借助于听觉,有异曲同工之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艺术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

“我爱皮影戏”活动中多次穿插了京剧《哪吒闹海》的音乐,在紧锣密鼓中,孩子们踩着鼓点、迈着台步鱼贯入场;在幼儿玩皮影人的环节,这段锣鼓京乐再次响起,在热闹的锣鼓声中幼儿玩起了皮影戏人……在幼儿以同伴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索皮影人制作的环节中,《琵琶语》的音乐叮咚响起,忽如高山流水,又如珍珠入盘,与传承千年的皮影工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幼儿被深深地打动,在琵琶声中沉醉于皮影人的制作之中……背景音乐成了活动中靓丽的风景线。

三、味:面向全体、积极有效的互动

一道菜肴是否被食用者喜爱,味道是关键。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能否有效地促进幼儿认知的自主建构,如同菜肴能否烧出好味道。在“我爱皮影戏”活动中,教师重视通过自己的指导,帮助幼儿认知的自主建构,如考虑到幼儿对于皮影“着色上油”制作工艺缺乏经验,是学习的难点,教师设计问题启发幼儿的思维,让幼儿之间展开热烈讨论。最终,幼儿明白了将皮影上油后不容易掉色、色彩更加鲜亮的道理,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形:开放互动、丰富多彩的教法

“形”是指菜肴的外形。能抓人眼球的外形,也是菜肴制作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是重要的“形”。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方法应该是开放、互动、丰富多彩的,避免单一呆板、枯燥乏味。

“我爱皮影戏”活动中,教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幼儿的感官多通道地参与到活动中。在操作、探索中自我学习。如首先让幼儿欣赏皮影戏《花果山》的视频,让幼儿了解皮影戏不是真的人在表演:然后又运用实物操作法,幼儿人手一个皮影人物,让他们在看看、摸摸、玩玩、讲讲中,感知皮影人的特点:皮影人都是侧面人,关节处可以活动,色彩鲜艳等:在了解皮影人制作过程中,教师又运用分组排图讲述的方法,帮助幼儿了解皮影人制作的过程。

五、质: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环节

每个教学活动,都是由一个一个教学环节所组成,每个教学环节,就像是制作一盘炒菜的材料,想要味道精美,除了材质新鲜外,主材配材要适量,材料一步步投入,讲究个先后顺序,并且有主有次。教学活动也是一样,必须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也要有秩序,并且是衔接自然、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

篇7:以三进工作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

兴化城东中心小学 罗鹤军

摘要:“三进”工作和语文教学是融合、提升、引领的关系。开展“三进”工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语文的素养,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三进”工作与语文教学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三进”工作可以提升语文教学品质。本文思考“三进”工作,学习新修订课标,比较研究语文教学的重点与方向。普通话进校园:注重倾听、表达、交流的指导;书法进课堂,以指导为突破口,着力培养学生的写字技能;诵读进教材,诵读经典,倡导“自然地朗读”; “三进”工作引领语文教学走向文化自觉,倡导语文学习融入生活的河流,激起个体生命经验的涌动,开启对话与沟通的心灵之门。

开展“三进”工作以来,我们通过老师们共同的实践、研究、探索、,逐渐认识到“三进”工作并不是额外附加给学校、附加给老师的任务,而是我们学校、我们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应该做好、做实、做细的本分之事。“三进”惊醒梦中人!“三进”与语文教学是什么关系呢?通过实践摸索,我们认为“三进”工作和语文教学应该是融合、提升、引领的关系。开展“三进”工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语文的素养,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

一、“三进”活动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

“三进”与语文教学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新修订课标将“语文”的提法改为“语言文字”,更新了语文课程的逻辑起点。语文是什么?语文界一直以来争论不休。较典型的有“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章”“口头语与书面语”等。“语言文字”的含义更为明确。语言是有语音和语义结合、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符号系统,文字是记录语义的书写符号。“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把听、说、读、写、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些语文的基本素养放在了应有的重要位置。新修订课标单挑“语言文字的运用”,指明了语文课改的方向。以往教学大纲一直提出的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现在强调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要改静态的知识教学为动态的技能训练。“三进”要求学生讲好普通话,与人自然地交流;写规范汉字,要求端正、美观、整洁;诵读经典文章,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这些要求与新修订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正式走进“多读多写,日积月累”的时代同步,符合语文教学正确的课改方向。

二、“三进”活动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

1.普通话进校园:注重倾听、表达、交流的指导。

新修订课标关于口语交际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我们以“三进”工作为契机,培养学生讲普通话的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倾听、表达、交流是三位一体、一脉贯通的,倾听是一个前提条件,表达是一个核心要素,交流是一个氛围平台,它们有机联系共同撑起了有效的口语交际,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在其中慢慢形成的。

学会倾听。口语交际、将普通话强调双向互动,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小朋友大多敢说,爱说,可缺少耐心听别人说话。听不完整就断章取义,连意思都没听明白怎么与人交际呢?所以就很需要教师教给孩子具体的方法:注意力集中,能理解话语主要意思,把握主要内容,把话听进心里,能捕捉要点,能适时应对别人的话题,能正确恰当地回答别人的提问。

学会表达。指导学生敢于表达,我口说我心,大大方方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倡导“童言无忌”。善于表达,学生饶有兴趣地说,往往能使讲述的内容言之有物,但要做到言之有序,还有待于教师具体指导方法。乐于表达,让学生体验到自由表达的快乐,善于表达的快乐。口语交际中的姿势、态度、体态语也十分重要,这就要靠教师适时地提醒和到位地指导,提供一次又一次的锻炼机会,直至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学会交流、我们要求师生把普通话作为校园工作语言、学习语言、生活语言,自觉使用普通话,讲好普通话。留心生活,培养学生讲好普通话的勇气与信心。把课前小演讲、课间交流、语文课上的口语交际、话题辩论等作为训练学生的普通话、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好机会,让农村学校的孩子跟城市的小孩一样自信、大方、勇敢、活泼,这将是他们受用一生的本领。

2.书法进课堂:以指导为突破口,着力培养学生的写字技能。

写字训练是一种技能训练,更是一个形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是一个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学习做人的过程。新修订课标提出关键性建议:“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三进”工作以来我们把原来每天中午的15分钟习字课调整为20分钟,这是我们学生每天雷打不动的练字时间,可以说由于“三进”工作,我们落实写字指导领先于课标要求,时间有保证,指导有侧重,效果有保障。逐步引导学生提笔即练字,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形象指导,调动学生写字兴趣。教师范写,整洁美观。我们在生字教学时,抓住时机,利

用板书对学生进行讲解。教给学生科学的写字方法,学生学会了方法,在写字过程中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编写口诀抓住要领。不少老师在指导学生书写时出示了自己编写的书写口诀,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书写要领,这样的指导是有效的,它能给学生有益的启迪,如教“表”时,出示口诀:“写好表,很容易,三横长短要注意,撇捺伸出横外去,竖提是脚要直立”。口诀提示“表”的三横要注意长短变化,最后一横较长。捺画要长一些,比上面的最长横还略远些。竖提要直立挺拔,注意偏左,和中间的一竖要有距离。教师边范写边吟诵口诀,学生在书写、聆听中领悟了书写要领,描红、临写、端正、入体,写字指导有效果。指导“身”时,把“身”比作正在踢正步、威风凛凛的警察叔叔,在正字、误字比较时,教师指出“警察叔叔要挺起腰板,苦练基本功。”“身”的横折钩要挺直,不能歪斜,形象的比喻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原本有点枯燥的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形象比喻讲解关键笔画的书写,调动了学生写字兴趣,收到了显著效果。

3.诵读进教材:诵读经典,理解、把握、体现作品的感情色彩。

新修订课标建议“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诵读是朗读的特殊形式。诵读相对于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进”工作中,我们指导学生午读晨诵,组织大课间诵读,开展师生经典诵读比赛。老师的指导重点是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即文章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然后把“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四大朗读支柱落到实处,着力提倡让学生自然地诵读。以情带声,用恰当的语气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调、语势,音随意转,气随情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朗读者得心应“口”,可以体验到诵读的快乐,与作者作品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受到潜消默化的熏陶。低中高年级古诗文诵读各有特色,“古诗文诵读记载”记录着孩子们诵读的足迹,孩子们读诗、背诗、赏诗,正像花丛中的蝴蝶自由自在地飞转,树林间的小鸟婉转地歌唱一样,是一种生命的快乐。

千年流传的中华经典诗词,既是汉语文化的精华和典范,也蕴蓄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品质,是历史馈赠我们的优秀教育资源。背诵、积累优秀的古诗文,自觉汲取民族文化的的源头活水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我们要求各年级学生在熟读背诵课程标准规定的古诗篇目外,适当补充《三字经》《弟子规》等名篇,让他们诵读有价值的经典文化,帮助他们滋养心灵,开启智慧潜能,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

三、“三进”活动引领语文教学走向文化自觉

祝禧老师《文化语文与教育回归》指出:只有当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同时改进时,语文

教育才有希望。语文教育拿什么来培育儿童呢?我以为,文化的品质和素养是一个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能让语文教育回到其本真状态和原先意义上去。为了突出语文教学中文化的特性、灵魂和精神,真正把“语文”教学当做“文化”的载体来实践,“文化语文”中的“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积淀、一种濡染,一种智慧,引导儿童探寻意义、沐浴传统、丰富涵养、提升悟性。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三进”活动从“全覆盖”、“常态化”、“创特色”转向“往高处”“往深处”“往文化自觉处”,可以倡导语文学习融入生活的河流,激起个体生命经验的涌动,开启对话与沟通的心灵之门,汲取如潮似涌的时代精神。从而有效地引领语文教育回到课标上来,以人为本,立足于儿童语文素养的提升,关爱学生、解放教师。

篇8:提升阅读教学品质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而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识记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基于此, 语文教学归根结蒂是语言文字的教学, 而语言文字的教学则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才能最终实现其目标。这不仅因为文章是语言文字的信息载体, 而且因为文章是语言文字的意义家园。尤其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篇章都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性场所, 这种意义场的信息容量是巨大的, 不但关系到某些单一词语的规范运用, 而且涉及到篇章结构的形式定型知识。因此, 语言因素不单是个别词语的意义问题, 也是篇章结构的写作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因素, 既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汉语传统中的语言因素类型

汉语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使用率高、分布范围广、典籍累积多、变异形式丰的语种, 它的传统是深厚而绵远的。如果我们运用系统语言分析法对汉语传统中的语言因素加以概括和厘定, 就能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有如下发现。

1. 宏观层次上的语言因素

我国历代诗人、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都非常重视诗文中的炼字炼意问题, 并提出了一系列精深的见解。运用现代语言分析法, 就能在宏观层次上获得汉语语言因素的分布类型。包括:语言的情趣、格调、节奏、层次、空白、造型、色彩、变异、延伸、距离、逻辑、调节等。概而言之, 这种宏观层次上的语言因素可以从格调、理趣和逻辑等三方面去规范其一般规律, 因为, 这是对汉语中普遍现象的提炼与分解。也可以说, 这些宏观层次上的语言因素更多的属于形式范畴, 既是对语言运用一般规律的提示, 也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可示范性。

2. 微观层次上的语言因素

宋人魏泰《临安隐居诗话》中说:“诗者, 述事以寄情, 事贵详, 情贵隐, 几乎感会于心, 则情见乎词, 此所以入人深也。”语言功能的实现最终是指向其所指 (意义) 的, 如果我们停留在语言的能指 (形式) 上就无法获得语言言说的信息。在现代语言分析法的解剖中, 汉语从微观层次上看, 至少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语言因素:结构形态、时间空间、视角视点、心理深度、寓意功能、情境画面、意义层次、主题归属等。概而言之, 这种微观层次上的语言因素可以从时空、感觉、意境等三方面去规范其一般规律, 因为, 这是对汉语在使用中的表达功能的分解与廓清。也可以说, 这些微观层次上的语言因素更多的属于意义范畴, 既是对语言运用手段的提示, 也在意义上具有准确的可解读性。

二、汉语语言因素在中学教材中的表现

汉语由自己的特点形成了特殊的语言之美。那就是:语言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一点是其他拼音文字所无法体现的, 因为表音文字的形式与意义是隔离的,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 汉语实现了自己的表达丰富性。诗人艾青在《诗的形式问题》一文中深刻地指出:“语言文字构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它的外表, 即所谓的形式;一个是它的含义, 即所谓内容。在这里语言文字又是工具又是材料。”汉语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使得汉语同时具备语言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1. 语言的形式美——语言因素的外在表现

语言的形式美, 我国古代文论中主要把它概括为对偶和音律两方面。诗文中运用平仄声调, 读来上口易诵, 使人感受到一种音乐的旋律, 充满美感。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节奏上追求平仄交替之美, 声调上追求错综变化之妙, 讲究让语言以悦耳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 强调在音乐的氛围中陶冶性情, 这是中国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把语言的形式美归纳为:整齐美、抑扬美、回环美。也是指语言的形式美是通过使语言和谐达到音乐美。诗人闻一多先生则把诗歌的语言美归纳为:形式美、雕塑美、绘画美。在注重形式美的同时, 指明了语言的意境美与形象美。

其实, 语言的形式美在现代文中的表现也是非常具体而丰富的。如:对偶句与排比句的运用就是属于整齐美范畴的;语言的音步 (即停顿) 和节奏就是属于抑扬美范畴的;而宽泛的韵脚和反复的修辞在现代文中则依然是比较普遍的;象声词的运用则更是为了追求语言的音响美。这种例子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俯拾即是。如《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中口语的刚劲有力、节奏明快的短句和反复等修辞的运用, 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大义凛然、嫉恶如仇的思想感情。又如《周总理, 你在哪里》 (柯岩) 一诗则运用了押韵、反复等修辞营造了回环复沓的意境, 深情表达了亿万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深挚感情。总之, 语言形式美在本质上是一种声音的美、音乐性的美,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在吟诵中体验趣味、获得美感, 以唤起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感知。

2. 语言的内容美——语言因素的内在表现

古人告诉我们, 读书当求“言外味, 声外韵, 题外意”。其实就是指语言的内容美是要悉心去领会才能明其旨归。语言的象征性含蓄就是语言的所指, 语言本身作为能指的表达功能是而且仅是手段。这种现象并非汉语言所独有, 海德格尔在《诗·语言·思》一书中也指出:“言说从非所道, 所道尽在无语。”可见, 语言的象征性含蓄在西语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语言内容的含蓄美在传统文学作品中表现在言在此而意在彼、意象之美、意境之美等方面。如古代的咏史诗, 大多采取借古喻今、托古讽今的方式实现其曲折叙事的目的。而古代诗文中的意象之美则更是所有文人倾心追求的目标。“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中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的交叠使用, 所构成的雄浑旷阔的意境则是一种令人心神摇撼的境界。再如《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中“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连用九个意象从正面和侧面分别撷取带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极力渲染一种悲秋气氛, 从而非常形象地烘托了羁旅之思。这种对语言内在美的追求在我国古代诗人文中比比皆是, 教学中, 我们必须启发学生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的暗示之情、隐含之意。

三、把握语言因素, 提升阅读教学品质

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让我们部分语文教师形成了狭隘的以成绩代替质量的教育意识, 这不仅歪曲了对语文学科教学性质的理解, 而且进一步扭曲了教师的教育行为。一种“轻视文本解读重视要点归纳、轻视能力培养重视题目训练、轻视人文熏陶重视解题技巧”的教学现象甚嚣尘上。这种教学模式以其机械、粗暴、乏味的教学行为解构了语文作为形式美与内容美高度统一的艺术体, 并进一步损毁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言语传达情意, 文字传达观念。” (让-雅克·卢梭语) 语文教学应该是通过文本解读引领学生走进生活, 并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人文训练过程。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对话文本的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1. 把握语言因素, 引导学生对话文本, 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在于以文本为平台、以信息交流为方式、以对话为手段的“知”“情”“意”相融合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教学。只有真正把握汉语语言因素, 才能让学生在亲近文本、对话文本的过程中获得语言熏陶, 从而理解汉语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养成意志品质, 并最终达成语文学习的整体目标。

“我们直觉中的语言的语言意识和言语中的语言知识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感。” (刘大为语) 语感的获得只有在语言文本的体悟与语言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体悟文本的前提条件应该包括基本的汉语言知识、一定的生活与语言积累、必要的阅读经验以及写作实践知识。这些前提条件无不与语言因素有关, 因此, 语文教学中把握语言因素是有序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基础。

2.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酝酿学生语感, 提升阅读教学品质

语文教师的职责应该是在引领学生对话文本的过程中, 让学生不断获得语文知识、情感共鸣、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当语感训练成为语文教学活动主线得到长期思想重视与实践贯彻之际, 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不再是平面的知识交接、片面的重点归纳、机械的解题训练和乏味的微言大义, 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知识与能力、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多维互动促成的生成性语文教学。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逐渐普及的今天,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的环境和资源优势, 可以使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的过程中, 整合训练内容、优化训练方法、强化反馈分析,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字是共同记忆的符号。” (博尔赫斯语) 语文教师只有把握语言因素, 通过富有创造性与针对性的教学实践, 才能带领学生在亲近文本的过程中不断识记、理解、运用语言, 并获得感知、领悟、甄别、创造生活的知识与能力, 才能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与科学正确的价值观。这样,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师生乐于参与其中的富有成长性的生活, 也才是体认共同记忆、生成共同记忆的源头活水。

综上所述, 语言因素既是阅读教学落到实处的标的, 又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必须顾及的语言载体, 我们必须正确把握语言因素, 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规范安排教学训练, 全面提升阅读教学品质。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诗·语言·思》

[2].让-雅克·卢梭.《论语言的起源》

[3].刘大为.《比喻、近喻和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

上一篇:采购合同考试试卷下一篇:办理就业证的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