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情的散文

2024-07-16

关于亲情的散文(通用8篇)

篇1:关于亲情的散文

天下歌颂母爱的文章甚多,但歌颂父爱的文章却寥寥无几,大家都知道母爱伟大,未曾感到父爱的伟大。从人们的潜意识里总认为父亲是严厉的,甚至有时会感到有点不近人情,我的父亲,虽然也和其他父亲一样有点严肃冷酷,但有时他也会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表露出内心深处的那种父爱。

记得我在部队服役三年后,按部队规定我可以享受一次探亲假,我拿着部队首长批的假条,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毕竟是我梦寐以求的第一次探亲,思乡之情难于言表,为让家里人共同分享这份喜悦,我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告诉家里我某月某日到家,全家人一听说我要回家探亲,甭提多高兴了,母亲和弟弟妹妹忙得不亦乐乎,给家里来了一次大扫帚,屋里院里整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父亲还安排弟弟到县城赶了个集买了大肉和青菜,还把正在下蛋的老母鸡也给杀了,到我回家的当天,父亲不让别人来接,他亲自走十几里路到火车站来接我。

回家的那天,天气格外晴朗,早上我乘坐着西去的列车,享受着和煦的春风,悠闲地看着窗外风景飞逝,不知不觉已到了下午两点,家乡马上就要到了,眼前已有我熟悉的山山水水,它们还是那样地纯朴清秀,田间劳作的人们还是那样勤劳憨厚,随着播音员甜美的报站声,列车徐徐驶进了故乡的小站,站台上人头攒动,蜂拥着准备上车,列车停稳后,我提着行李快速下了车,在人群里寻找着父亲的身影,当我快走到出站口时,远远就看见父亲站在出站口外面正踮起脚向里张望,三年了,离开父亲三年了,虽然父亲总是在信中告诉我他和俺娘身体都很好,让我安心在部队服役,但看着眼前的父亲真是老了,一头白发在阳光下是那样的耀眼,深深地皱纹已爬满他额头,黑红色的脸庞略显憔悴,肌瘦的身体显得更加瘦弱了,脸上挂着稍显木讷的表情……顿时我心里酸楚楚的,“爸”我禁不住叫了一声,这时爸爸才看见了我,他赶紧走过来接我手中的行李,我赶忙说:“爸,您身体不好还是我来吧”。但是父亲说什么也要帮我拿一样东西,实在拗不过只好把我最轻的黄挎包给了父亲,父亲极不高兴地接住挎包后,就开始像小孩子似的问这问那,我像给领导汇报工作那样,一一满足了父亲的提问,父亲高兴地一路不停地问,还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走了一段路,我怕父亲年纪大了顶不住,就提议租车回家,父亲一听就连连摆手说:“花那钱干啥,你也坐了很长时间车了也该走走了,我也喜欢走路,正好咱爷俩走着也可以好好唠唠嗑”。父亲就是这样,节约得很,从不乱花一分钱,他常说:“庄稼汉不知道节约钱从哪来?”也真苦了父亲这一辈子了,不抽烟不喝酒,给他寄回来的好一点的衣服他都舍不得穿。看着父亲一脸认真的样子,我也只好作罢。跟着父亲沿着山间小路回到了家。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的假期就要到了,临走的那天晚上,父亲把我叫到他身边,从吃、住、行到为人处世,全部嘱托了一遍。临走那天父亲还要亲自送我,我的大老弟和母亲都劝他,你身体不好就别去了,但父亲固执地说:“你们都别劝了,就这么定了”,父亲还是拿着他的家长式的作风,不容商量,大家看父亲决心已定,也就不再劝了。父亲提着我的行李亲自把我送上火车,列车启动了,我把头伸出窗外向父亲招手,父亲直挺挺地站在那里,两眼噙满了泪水,列车走远了,但我看见父亲还一丝不动的站在那里,眼睛朝着列车的方向,我使劲向父亲挥挥手,示意让他回去,父亲好像没看见似的,还是愣愣的站在那里,列车越走越快,驶离车站很远了,我才看见父亲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车站。

顷刻间,一种难以抑制的酸楚让我禁不住泪流满面,一直以来,总觉得父亲严厉、固执、不善言辞,所以在我参军之前很少和父亲沟通,甚至有时因意见分歧还会拌几句嘴,再后来甚至怀疑父亲是不是疼爱我,然而,这时父亲的背影让我想到、并真正领略到朱自清先生《背影》的真谛,平淡、真挚、朴实的父亲让我感动不已,我不禁为自己对待父亲的态度而反思,对父亲的误解而羞愧……

父爱是不用言表的,父爱是真挚无私的,父爱也是伟大的,父爱有父爱示意和方式,他和母爱一样,同样给我们温暖的阳光,同样给我们撑起一片蓝天。

篇2:关于亲情的散文

在上班的路上,我常看见一个父亲背着下肢残疾的女儿往返于学校间,无论天晴还是下雨,酷暑还是严寒,父女俩已成为人间亲情的一道风景。记得电视里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因腿上长瘤,家中无力支付高额医疗费,长期睡在床上。无赖之下,相依为命的父亲瞒着孩子,胸前挂着求助的牌子走上大街为病魔中的儿子乞讨。还有那些背境离乡,外出打工的父亲将浸透汗水挣来的钱寄回家,为的不就是儿女的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吗。父爱真是这样伟大和无私,它用行动彰显出血浓于水的真理。

记得那是开春后不久的一个晚上,天空突然电闪雷鸣,不一会下起了暴雨,倒在病床上的我听到窗外“哗哗”的雨滴声,一种做父亲的责任感促使我拔掉针头,拿起雨伞向学校奔去。

夜色中,上晚自习放学的女儿背着书包一个人孤单地站在学校门口,昏暗的路灯下她用一种期待的目光向远方眺望,看见勿勿赶来的我后,高兴地招手〝爸爸、爸爸〞。对于女儿,“爸爸”是一种寄托、是一种依靠、是一种信任,越是遇到困难的时候越希望父亲的出现。

篇3:关于任蒙的散文写作

人生是一部无字之书,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 经历是宝贵的财富, 从某种程度上说, 是生活成就了任蒙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使他30多年来笔耕不辍, 连珠缀玉, 硕果累累, 其创作好评如潮, 各种文学奖项也接踵而来。而任蒙始终泰然处之, 如春蚕之吐丝, 抒发其缕缕情怀。尤其是这些年来他致力于散文创作, 其情真, 其意切, 《任蒙散文选》中的篇什, 宛如绵绵涌动的春水, 读之使人感慨。

任蒙的散文涉及多方面的题材, 或登临怀古, 或漫游山川, 或城市, 或乡村, 或赏艺笔记, 或深切怀人, 无论是洋洋洒洒, 还是点滴记事, 在任蒙笔下总能如天边行云, 自然得如画卷般舒展于读者眼前。当然, 这些年任蒙写得最多的还是文化散文, 而备受评论界和读者关注的也正是他的文化散文。读他的这些散文, 总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引起我们的沉思, 总有一种对文化先贤虔诚的敬畏而使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 总有一种对人类深刻的悲悯意识而让我们得到灵魂上的升华, 总有一种对大众特别是底层民众真挚的人文关怀, 而使我们更多的想到那些在土地上挣扎, 却淡然面对各种苦难, 实实在在的有着惊人生命伟力的人民。

多少荣华随流水, 只留残陵昏黄中。有些帝王将相生前穷奢极欲, 役天下之民而不惜其力, 刮天下之财而不留其余。不仅自己渴望所谓不朽, 还大肆追封自己虚无缥缈的祖宗, 建造巍巍祖陵, 可只有那残破的陵墓、孤独的石像似乎在嘲笑着这枉费心机的一切。《昏黄午后的明祖陵》给我们展示了封建帝制的荒唐可笑, 揭示了没有节制的权力必然会导致没有节制的私欲。特别是作者那句“天下人都为一个家族的欲望而活着”, 更是发人深省, 而嘲讽无德之人使祖先蒙羞的祭祀更是激浊扬清, 鞭辟入理。英雄成败为陈迹, 萧瑟秋风吹九宫。自古是成者王侯败者贼, 可后人的评说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 “成则反动败则荣”。在《悲壮的九宫山》中, 作者在思索这些问题的同时, 也深深地为李自成将最后的悲壮留在这座大山, 而为这座大山增添了莫大的哀荣。绿林豪杰今何在?残阳兵寨斜照中!王朝的终结和发端起自同一片山林, 在《绿林之光》、《残阳古兵寨》中, 作者在欣赏绿林壮色的同时, 更多的是感慨着历史惊人的相似, 为豪杰的壮举而感慨不已。院内未必享太平, 塞外战马啸北风。历代的帝王在醉生梦死的享受所谓“大内”的荒淫时, 又不失“明智”的竖起了一道墙, 在散文《围墙》、《登临长城》中, 作者用颤抖的手指抚摩那无字的铭文, 想象那些蚁民如范喜良等是如何在暴政的驱使下凄然死去, 成就了长城钢铁般的青色, 作者否定了帝王想用一道墙确保万世太平的预想, 相对那些没有读懂长城的人, 作者更认为长城记载着一段漫长而悲壮的历史, 不应是一个民族的笑柄。

仰望历史的苍穹, 众多的文学大师如耀眼的群星, 留下了传唱千古的珠玑之文, 使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熠熠生辉。在《草堂朝圣》、《拜杜公祠》、《难忘眉山》、《寻访黄庭坚》这些散文中, 作者记录了他到文学先贤们或是生活过的地方、或是出生之地、或是魂归之所作寻访和漫游的心灵感受。在成都草堂, 在湖南平江的杜甫墓园, 他为杜甫忧国忧民悲愤的一生而深为感喟;在四川眉山, 他为这里孕育了“三苏父子”而感叹这块土地的神圣;在江西修水, 他辗转寻访到了尚未开发的黄庭坚故里双井村, 但他生怕打搅了在此安息的先生而鞠躬离去。在作者看来, 草堂就是一座精神的圣殿, 使人不由自主的匍匐下去, 那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永不熄灭的力量令人震颤。任蒙在文化的殿堂中穿行, 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历史文化以及创造了这些文化的先贤们的尊重和敬畏之情。文化需要传承才能继续, 在《清晨, 叩问天一阁》一文中, 作者在感叹范氏家族为我们民族保留了一笔巨大文化财富的同时, 揭示得更多的是如今的天一阁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的象征、一个中华民族不屈的文化精神的象征。

文与道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这个命题说到深层次上, 就是作家的社会责任感问题。在任蒙的散文中, 这种“道”体现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体现为一种社会良知和社会正义。在《回望罗马》一文中, 罗马的角斗场让作者听到的不仅是那个遥远的年代传来的欢呼声, 脑海中浮现出的血腥画面, 使他更愤怒的是奴隶主对角斗士人格的凌辱和生命的漠视, “角斗场的高墙已经豁缺, 那就是文明与野蛮搏击的痕迹。”作者在深情地讴歌老人阿利马修斯以死阻止角斗, 以死唤醒人们良知的同时, 他又何尝不是在殷切地盼望一种人格平等社会的到来。文学源自生活, 假使没有生活便没有了文学。任蒙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 他对土地, 对乡村, 对生活在土地上的农民, 始终有一种深切的悲悯情怀。任蒙的《乡村记忆》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土地上的农民的生存状态, 真实地反映了他们艰苦的劳作和无私的奉献, 进而还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那些梦想过上好日子而进城的“农民工”。任蒙对这个亿万之众的底层群体倾注了很深的情感, 通过描写他们巨大的贡献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反差, 从而引人深思, 在对农民表示一种独特情怀的同时, 更多的是在为乡村表达权利诉求和观念的批判。《乡村记忆》在集中对农民的命运、城乡差别等问题所作的睿智思考中, 始终贯穿了哲学关照, 从而使作品显示出了一种很强的思想穿透力。总之, 任蒙散文在眼下这种喧哗的社会里, 与有些作家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它所呈现出的决不是那种无价值的躁动, 其中透露出的人文情怀让人肃然起敬。

艺术表现情感, 有情才能动人, 散文如果没有情感, 就会像人空有躯壳而无灵魂一样。任蒙情动于中, 发而为文, 虽不刻意求之, 但在他如椽之笔的快意抒写中, 其亲情、友情、爱国之情可谓情态毕现。如前所述, 与某些情感空洞、无病呻吟、扭捏做态的作品不同, 任蒙的散文在行云流水的运笔中, 不但处处展示着真实的情怀, 而且还由于作者对社会、人生、历史多了一份哲学的思考, 使他的文章远远超越了一般散文的艺术水准。有些看似不经意的只言片语, 也能引发我们灵魂的震颤, 心戚戚然而欲怒、欲悲、欲喜, 如妙乐绕梁不绝, 似美酒醇厚绵长。《冰雪俄罗斯》是一篇域外游记, 任蒙面对俄罗斯导游小伙子对海参崴历史的肆意歪曲, 早已深感不快, 而那座刺眼的“1860”纪念碑更让他感到思绪难平, 尤其是那句“一个半世纪快过去了, 别人在那里竖立起‘光荣’, 而我们是否记得耻辱?”的结尾更是振聋发聩, 催人奋起, 读之不禁为之扼腕而爱国之情顿生。昨天的耻辱已经成为过去, 历史在翻开新的一页的同时, 任蒙用那饱蘸情感的笔墨, 在《家住汉口》、《百年风流江之岸》、《沧桑变迁出风华》、《“大汉口”往事》等优美的篇章中, 在娓娓的随意抒写中, 道出了一个城市的沧桑变迁和荣辱往事, 融可读性、知识性、历史性、人文性于一体, 刻画了一个城市的神韵和性格, 同时也为一个城市展露了它引以为自豪的历史荣光。

作者在大处着笔的同时, 也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心灵深处的怀旧情绪, 因为那种难以割舍的情结里充满着他对故土、对亲人的赤子之情。也许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这种情感诉说, 使他作品的感情抒发得到了极致的表现。在一些篇目里, 儿时记忆一一在任蒙的笔下涌现, 其文字也多了些泥土的清新之气, 似欲扑鼻而来。在《夏天的清香》中, 黄瓜美妙的清香让作者难以忘怀, 也让读者不由得产生了对这种普通瓜菜的向往。《故乡小河里的山影》描述平凡的故乡景物, 由于浸润了作者对朴实父辈的炽热感情而获得了不寻常的意义。《想起山冈上的那面银幕》中, 作者在对儿时“电影大餐”的回忆中也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那久远的过去, 勾起许多读者心灵深处的记忆而有逝者如斯之叹。任蒙的怀人之作, 亦多有佳篇, 《碧野、最后的告别者》通过记叙与著名作家碧野的交往, 一个文学大师可爱、可敬的形象跃然纸上, 寄托了自己的哀思。对于大师的离去, 作者认为是一个文学时代的终结, 但他高度评价说, 碧野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学象征, 将长存于世。《我的第一个老师》一文, 在对丁奶奶眷恋的回忆中, 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丁奶奶在无私养育中透示出的一种纯朴而高尚的追求, 一种神圣而平凡的期翼。在《一位世纪老人的悲剧人生》中, 作者描述的是他姥姥苦难的命运, 更是中国乡村多少代劳动妇女的共同命运, 但他也融进了自己无尽的思念。如作者参军走出小村的那一刻, 姥姥伫立而失神的凝望中, 饱含了多少爱意!在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 姥姥与外公为在远乡读书回来的外孙杀鸡熬汤的描写, 不时让人为之感动。特别是在灾难年代家里杀年猪的日子, 姥姥抄起锅铲从沸腾的肉锅里捞起满满一碗肥肉块子, 亲手喂给幼年的作者, 直叫他吃个精光的感人一幕, 那肥肉的油香, 姥姥的慈爱, 作者写得情真意切, 而读者亦热泪欲垂矣!

篇4:关于亲情的散文

关键词:朱自清 龙应台 亲情散文 比较

读《目送》很容易让人想起朱自清先生那篇脍炙人口的《背影》,因为两部作品的题材选择都是来自于真实的现实生活,同样描写亲情,同样呈现人性的感动,有所不同的是,《背影》讲述的是父子两代的情感,而《目送》牵系三代:看儿子们的青春,回忆自己的年少;看爹娘的老态,也审视自己即将迈入的老年。朱自清的《背影》表达出的是纯粹个人式的对亲情的感性把握,而龙应台的《目送》在对亲情感性叙写的基础上更多倾注了个体对于生命的一种理性的冷静审视与思索,这也使得《目送》的主题意蕴更加丰富厚重。

龙应台在《目送》中刻画的是她与儿子与父亲的浓浓亲情,为人父母的慈爱与女儿对父亲的牵挂惦念在文章里被体现得十分彻底,读来让人动容。文中作者目送儿子写了三个情景,分别是儿子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每一次的母子别离,相同的是母亲那双痴情的眼睛,不同的是孩子渐行渐远:第一次是年幼的儿子不停地回头看母亲,“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第二次是没有回头,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母亲看到的,是儿子“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第三次是拒绝与母亲同行,换句话说,母亲连目送的机会也没有。“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目送》的开篇曾这样写道: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作者一开始似乎预示着这样的结局:孩子总有一天是会长大,会成熟的,那个时候,孩子将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已完全不再属于母亲了,总有那么一刻,他会因为自己的成长而越出母亲的“树篱”,走向属于自己的世界。也许这对无数的母亲们来说,的确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打击,深深的付出,换来的结局居然是离自己越来越远的背影。是孩子已不再爱你么?当然不是!人生的规律是自然的,只是爱的深度不同,爱的方式也不同。失落、伤心、担忧在所难免,而你最应该做的,就是旷达地理解,旷达地接受。正如龙应台告诉我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不必追,真的不必追了,面对他们的背影,淡淡的忧伤是自然的,只是,不必执着地不放手,相信他们的能力,接受他们的选择,祝福他们的人生这已足矣!

作者目送父亲同样写了三个情景,分别是父亲送他去大学、父亲住院期间以及父亲离世时。在这三个目送情景中,相同的是,一律是无语的背影,一律是父亲刻意表现出的轻松,怕给女儿带来麻烦。不同的是,父亲一次比一次衰老,一次比一次沉默,父女间仿佛是两个背向行走的路人,渐行渐远。注视着父亲那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的背影,作者有着的却是深深的理解与欣然接受的旷达情怀,爱是自然的,别离也是自然的,欣然地接受生命的轮回,让他走,不必执着地不放手。所以,作者再次发出同样的感慨:“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目送儿子、目送父亲这两幅场景看似乎并无多大关联,却有着内在的契合,作者在这里讲述的其实是一个生命完整的过程。“我”目送儿子从幼稚园到小学再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直到儿子进入我教课的大学,这一过程,是一个生命的开始,成长与自立的过程,而作为女儿的“我”,目送日渐衰老的父亲背影,是以“我”的经历连接着儿子的生命轨迹,走向生命的衰老与终点。这样在看似散乱的行文中写出的却是人一生的生命与情感历程。生命的成长、独立、逃避、回顾、终点,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法阻止,无法预知,无法改变,龙应台这篇散文因为具有了人类的终极关怀意识和心灵高度,而显得分外深刻感人。

朱自清篇幅较短的《背影》则以其父亲为主人翁,写父亲到火车站送别的情景。父亲要给儿子买橘子,必须拖着肥胖的身躯攀高爬低,这一切朱自清看在眼里。当时的他是年少气盛的,以自己的聪明与独立对衬着父亲的“迂”,可以看出他对处处体贴他的父亲所表现的啰嗦带有不屑的态度。父亲为儿子打点行李,嘱托茶房好好照顾作者,又嘱咐他一路上要警醒保重,出于浓浓爱意的关心在儿子眼里起来显得是一份多余的唠叨,甚至迂腐。但是,父亲一个买橘子的举动却足以打动他,让他明白年老的父亲的万般嘱咐都是亲情的表现,因此看着父亲的背影,年轻不懂事的朱自清顿时觉悟,就算是父亲的背影已经混入人群,他仍泪盈满眶。在朱自清的《背影》中,作者是经历了一个“愧疚”的心理过程才真正领会父亲为他所做的一切。与龙应台有所不同的是,作为儿子,朱自清对父亲的感情有一个转变的节点,最初是忽略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因为年少所以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在他自以为是的心中,父亲的嘱托和顾虑似乎都是多余的,交代茶房照顾他以及向脚夫行小费时的讲价一概是无谓的,他就比父亲聪明。然而,他又怎么明白,一个父亲能为孩子做的在他眼里永远是不足够的,这一些琐碎的打点又岂能视为无谓呢?正当父亲“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仅为了穿越轨道给他购买橘子,朱自清心里所有的年少傲气应该已经烟消雾散。父亲终于离开后,他更是悲从衷来,远望来来往往的人潮吞噬了父亲肥胖的背影,流下泪来。当然《背影》并没有局限于写一家之别、一己之情,文章中这种真挚伤感的怀亲情绪是以生活动荡、家道中落、颠沛流离的社会生活背景作铺垫的,因而也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感人力量。

从写作风格看,《目送》一文温柔婉转,真诚自然,读来如微风吹过麦田。其实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曾经咄咄逼人刀光剑影的“龙大侠”变得温情而内敛。写作《目送》,龙应台已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地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龙应台意识到了时光的流逝,她也开始独自去咀嚼和消化人生不可逃脱的生老病死。在《目送》字里行间,作者把自己对生命生活的体验杂糅在叙述性的语言中,使平常的语言闪现灵性的光辉,具有内在的张力。如写长大后的儿子与我的关系:“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这些叙述,表面上写的是儿子渐渐长大后与“我”的疏离,其实也暗含了一个生命的成长、自立过程。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反省,也反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

龙应台对其散文语言有这样的主张:“散文不应戴任何面具,主题,语言和个人心灵美感是散文非常主要的三要素。最好的散文是洗净所有的语言污染,找回语文本来的灵性,把真正的生活体验融进去。”朱自清的散文语言风格在这一点上与之是契合的。朱自清的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背影》中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有的都是质朴自然提炼得非常简洁的家常话,真实可感,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例如父亲说的话,一共只有五句,看上去都是极为平常的话语,却表现出一往深情。如在离别时,父亲说“到那边来信”,只有短短的五个字,却表现了无限的关切和慈爱,这最后的叮咛嘱咐,蕴涵着父亲牵肠挂肚的万种深情,显出作者语言提炼上的功夫。这种平实质朴的语言,不加任何夸张和修饰,就由表及里、栩栩传神地塑造了父亲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使人享受到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净、素洁的美。全篇文字清丽质朴,语言含蓄精练,短句多,对话少,干净利索,读起来自然顺口,平易近人,宛如作者向着我们讲述,娓娓动听,有极强的表现力。

文学的一大功能便是借助文字来表露人间真挚的感情。朱自清与龙应台以类似的题材行文,有感而发,将各自对生活的感悟和认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不造作,不浮夸,自然,真诚,字里行间流溢着与生命素面相对的坦率与理解,他们的作品带给了读者富于智性的启示,必将光芒永在!

参考文献:

[1]荆墨,龙应台.温情的“目送”[J].社会观察,2009,(11).

[2]苏枫,龙应台.在孤独与笃定中前行[J].祝你幸福(午后),2010,(04).

[3]唐冰炎,李莅.文化传统与民族记忆建构——论龙应台的文化观[J].名作欣赏,2012,(06).

[4]吴周文,张王飞,林道立.朱自清散文艺术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5]欧秀蓉.生命如背影——读朱自清散文《背影》[J].名作欣赏,2005,(16).

[6]中国现代文学馆编.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朱自清[M].华厦出版社,1997.

篇5:关于亲情随笔的散文欣赏

我们是正月初十三从南昌回到上海的,恰好赶上在小姨家与她的父母兄姐们团聚,欢度元宵佳节。

岳父母家共有五个子女,除了小姨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毕业后留在了上海,其余兄弟姐妹原本在南昌都有不错的单位,但她们并不满足,先后跳槽来上海应聘工作,职业涵盖大、中、小学教师,干部、医师、公务员、公司主管等。十几年来,通过她们的奋斗和努力,在工作和事业上均有建树和发展。随着父母年事已高,他们家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办法。逢年过节,六个小家庭轮流做东,款待一大家子老小。

春节前,又特别制定了一个轮流宴请计划。由于我们今年要回我的父母家南昌省亲过年,在参加完大舅子小年聚会宴请后,其他几位姨舅的邀请就不能如愿出席了。这次回南昌本打算过完元宵节后回上海,因变故提前返程。不期而遇的元宵大团圆让大家喜出望外。

尽管轮流做东已成为何家的习惯,然而团聚的方式、内容却不断与时俱进。从单纯的聚餐转变为聚餐、家庭问题商讨、综艺节目、才艺展示、家风礼仪研究等。通过这个大家庭的四代同堂,其乐融融,兴旺热烈的定期交流欢聚,增进了亲情、凝聚了人心,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尤其给进入耄耋之年的岳父母带来不少的愉悦和宽慰。

我作为他们家的大女婿,30多年了,已渐渐融入到这个有着坎坷沧桑的过去,更有辉煌灿烂未来的和睦、团结、互助、友爱的大家庭中,并在此获得精神和生活上的鼓舞、鞭策和温暖。

在这个大家庭里,20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大事喜事接踵而来,小舅子的儿子小宝考起了上海人仰慕的重点高中;我的儿子由中层提升为学院的领导岗位;大姨夫被评为单位先进党员;最为激动人心的是,小姨子的独生女儿沐沐被世界十大名牌大学之首的牛津大学入取,今年秋季将进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预示着这个大家庭又将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借着这份骄傲和荣耀,鸡年元宵之夜显得格外喜庆和欢快。

家庭女主人,上海交大学博士生导师的小姨子,显得特别兴奋和忙碌,平时忙于带博士生、课题研究和写作,一日三餐大都凑合着应付。今天她要自己动手,做一顿有20多人入席的家宴,确实不容易。好在几天前她与女儿就作了准备,兄姐们又主动各自带了几道拿手好菜,一桌丰盛的佳肴很快就做好了……。

宴毕,元宵之夜的重头戏,家庭文艺晚会,在主持人小姨子的报幕声中开始,首先由我们三岁半的孙子丁丁演唱《两只老虎》,随后大家由小到大依次出场。大家根据自己的特长,各自拿出十八般武艺:独唱、连唱、诗歌、散文朗诵、小品等悉数亮相,好不热闹。其中有即兴表演,但大多是有备而来。

大舅子一家三人表演的节目,新颖别致,由在上海航空机场工作的小马携父母共同演绎的空管现场语音播报。她们分别担任空管指挥、飞机驾驶员和塔台调度,引导飞机起降。让大家真切感受了一场航空飞行管理工作实景。同时也领教了小马的口齿伶俐、淡定从容的风采和气度。

小姨子的节目也是颇有深意,她手捧一本老旧的作业本,深情地念起了女儿小学时候写的观察日记,分别对三个表兄弟小宝、小马、小虎的个性、习惯、动作、神态等作了惟妙惟肖地描写和刻画,语言流畅朴实生动,你很难相信它竟然出自一位十岁小学生之手,字里行间透露出她的文学天分和用心观察的良好品格。也让我们不难理解她之所以能博得牛津大学博士生导师们厚爱和器重的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逐渐进入状态,节目越来越精彩,亮点纷呈。大舅媳的现代诗朗诵,声情并茂,那一招一式属专业水准,气度不凡。她的表演才能,应该得益于长期担任民航团委书记时练就的本领。我们7岁孙女玥玥的唐诗朗诵,抑扬顿挫,好评如潮。然而,最为难能可贵的还是岳父、岳母的节目,她们为了这场家庭晚会,早在几天前就作好了精心设计和准备,已90高龄的岳父,精神矍铄,异常激动,作为一家掌门人,一位离休的老中共党员,标准的布尔什维克,对待任何事情都是一丝不苟。他正襟危坐,手捧着他早年珍藏的老歌本,声音高亢宏亮一口气唱了好几首革命歌曲,引来了大家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

岳母气定神闲,不慌不忙的从衣兜里掏出在家里写好的讲稿朗诵起来。这位在小学教育战线上兢兢业业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老园丁,发挥她语文老师的优势,对这个大家庭过去一年的工作、生活、家庭、事业作了高屋建瓴的阐述和总结,并对以后的发展谈了期待和展望。大家听后让人振奋和感动。

受前不久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的影响和感染,大舅子和小舅子儿子等多人的飞花令让大家拍案叫绝。唐诗宋词,张口就来,对弈呼应,朗朗上口,此起彼伏,好一派书香之气。整个晚会,一直持续到午夜11点多,大家个个尽兴,人人尽情,只恨时间过得太快。

篇6:关于亲情的回忆散文:姐妹仨

父母生了我们五兄妹,大姐大二姐五岁,二姐大我三岁。由于吉山村属于丘陵地貌,田少山多。父亲为了养活我们一家人,让我们都能读书。他秉着精湛的手艺,常年奔波在外。他每年只有快过年时才回家一趟,正月份又会匆匆离家。养儿育女的重任全权交给我母亲打理。

我母亲不到一米五的个头。家里家外却是一把好手。母亲读过私塾,人特别聪明。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并且特能干,性格温和却很坚强。但对儿女的教育却相当严格,从小教育我们尊老爱幼,学会自强自立,大的让小的,小的必须尊重大的。她很少打骂我们,但她在我们兄妹中却相当有威严。母亲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姐妹仨从小乖巧懂事,我们传承着母亲的善良,大姐二姐长得漂亮,性格很温和,也特别能吃苦耐劳。我受宠于哥哥姐姐,父母的溺爱,性格略显任性,但我们骨子里天生都很坚强。

我六岁前,跟大多数家庭一样,土地集体制,每家起早贪黑也解决不了暖饱。小孩们又是长身体的时候,感觉每餐都吃不饱。

当时很多家庭一到吃饭都会骂声一片,争抢食物,有的父母必须把食物分着吃才不会打架。我们家当时条件也差,但我们家遵循母亲的教导,有什么大家会自觉分着吃,让来让去,很多时候食物都会多出来。我们围坐在八仙桌上,每餐虽然是简陋的,但我们也会其乐融融。

大姐在女孩中最大,也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二姐也会参与其中。我最小,几乎不要我做事,我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放牛。

我们小的时候,母亲清早出工,很晚才能回到家中。大姐二姐每天早晚要杀牛草、扯猪草,喂猪,早上做了饭吃了才能去上学,做饭菜烧的又是柴火,整个早上都是在忙碌、慌张中进行。大姐现在手上的多处疤痕,都是那时剁猪草留下的。

二姐有时爱偷懒。(现在想来也不是偷懒,是年纪太小的缘故。)记得一个冬天的早晨,大姐手忙脚乱中多次喊二姐起来,二姐却依然睡觉。大姐把火箱里烧好木炭。掀开棉被并用棉被把我包好抱在火箱里,我温暖舒服地躺在火箱里。大姐再次喊二姐起来,二姐却把垫被盖在身上继续睡觉。大姐火了,抱着二姐让她站在屋外的石头上,二姐穿着一套单衣,寒风凛冽,嗖嗖发抖。幸好此时母亲从生产队回来,才免去二姐的一场灾难。

我读小学一年级时,那时吉山村还有初中部,大姐还在吉山读初中,二姐也就读于吉山小学。每天我们姐妹仨会同时上学、放学。更多的是她俩在照顾我。

从我家到小学的路,唯一的一条狭小石阶山路,蜿蜒曲折,盘旋而上。道路两旁树木郁郁葱葱,森林密布。一到春夏季,松树上爬满毛虫,地面上也到处都是爬的毛虫。偶尔灌木丛中还会窜出蛇来,我惧怕的两种动物,经常会吓得我毛骨悚然,魂飞魄散。大姐会走在最前面,二姐走在后面,我小心翼翼地走在中间,在大姐二姐的护送中,一路上还心惊胆颤。肯定大姐二姐当时也怕极了吧!

尤其一到刮风下雨寒冷的日子更加艰难。家中当时没雨伞,大姐、二姐、我三人上学时会撑一块塑料布,提着小火箱。大姐在左,二姐在右,我在中间。她俩各扯着塑料布,塑料布从头罩到脚,大风一吹,塑料布在空中飞舞,哪里还避得了风雨,雨水和着风吹进大姐二姐的头发里,浸透进衣服里。加之下雨天山路泥泞,每走一步都很艰难。而她俩却紧紧压着盖在我头上的塑料布,依靠她们的身体躲雨,让我免去风雨的吹打。她俩会一直送我进教室门,如果小火箱里的炭火熄灭,她们会从别处弄来火种,重新给我烧好,让我暖暖地度过寒冷的每一天。而她俩却穿着湿漉漉的衣服直到放学回家。

读小学时我成绩比较优秀。大姐也一样。堂屋的墙壁上挂满了奖状,大哥二哥也有,连母亲也是优秀社员。二姐读书时爱运动,成绩略差一点。家中就剩二姐和老爸榜上无名。每次我们坐在堂屋中吃饭会笑话他俩。二姐每次都默默地吃饭。

当时区教育办在司门前举行了一次体育运动,各学校的都报名参加,二姐也是其中一名运动员。她参加了一项田径运动并获得了大奖。而当时的奖励是一张奖状和一个包子。二姐获奖后欣喜若狂。从司门前到吉山,十多公里崎岖不平的小路,二姐手拿着包子,怕包子冷了,小心翼翼地捂在衣服里,一路狂奔,天黑时赶到了家。当晚母亲把包子分给我们姐妹仨,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着,美味佳肴。从此堂屋的墙壁上多了二姐的一张奖状。

大姐二姐追求时尚,那时候流行剪学生头,刘海齐,后头也齐。大姐二姐哪都没学,在家中自己琢磨给我剪头,前面剪齐,后面剪齐。流行卷发时,把铁丝烧烫,把头发卷在铁丝上,我任由她俩摆弄,也不知美不美。第二天会美滋滋地去读书。 就这样我们在相互陪同下长大。

转眼间我们都成了家。姐妹仨都选择呆在怀化。当时我家在市中心,大姐家稍稍远点,而二姐家却在中方,离市中心更远点。每到星期天我们经常会聚集在一起。而大多数时间会在堂姐家聚会,因为她来怀化时间长些,条件各方面都比我们好。而且她特精明能干,炒的菜也特别美味。我们每次去她那都会热情接待,做上一桌满满的佳肴,每次都会在愉快的谈笑中就餐,聊着我爸和她爸及我大姐和她小时候的趣事。当时一点都不会感觉不好意思,也没想过会给堂姐一家增添麻烦。现在经常会想到堂姐当时的无偿付出而备怀感激之情。

随后,大姐二姐举家迁往深圳,虽然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我们会经常QQ联系。

初,是我最低谷的时候。我一个人孑然一身来到深圳,在大哥家的小区旁边开了家米粉店。过惯了多年养尊处优的日子,初开小店,心里落差特大。此时的大姐二姐,在深圳已拼搏了多年,多少有点成就。但为了我能走出去,从店面装修到经营,日夜操劳着。小店虽小,但经营了很多品种,早上五点开门,营业到晚上十点。初来乍到,人手不够。每天清早大姐二姐会赶来帮忙,然后再去上班。晚上下班后继续帮我,直到关门休息。上班时还到处招揽客人。因店铺太小,有的客人要吃炒菜,大姐还要帮我把他们安排到她的住所,亲自炒菜。从店铺到她那,要经过好几个红绿灯,还有个上坡,大姐骑着单车,把东西托在后面。有次我在她后面,看着她佝偻着身子奋力踩着单车,我真痛恨自己像个蚂蝗一样,把吸盘紧紧地吸住她们。

20十月的一天,忽闻大姐在上班途中出了车祸。我心一下沉到谷底,我打电话给大姐,而大姐谈吐却泰然自若,要我不要担心。而我赶到时才得知腰部被撞成骨折不能动弹,差点失去生命。住院期间,我没赶到时,二姐会每天煲好汤送来,抽空陪护照料大姐。我每天在担心中度过,给大姐精心做好饭菜送去医院,端茶送水,接屎接尿,擦洗身子,尽心地服侍她。万幸的是我大姐经过三个月的治疗终于康复出院,望着大姐依然能唱歌跳舞,我内心真的很欣慰。

灾难不断,此后大哥又突发脑梗,医生的诊断是能保住生命,坐上轮椅是最好的结果。在大哥生病期间,我们姐妹仨加上侄女,一天一换,一星期一周转,每天亲自做营养餐送到医院,精心陪护按摩。从鼻子里灌流食直到能吞噬,经历了两个月,终于我们从死神中把大哥夺了回来。经过长达六个月的治疗,大哥终于能下地走路,连医生都说我哥能恢复到走路简直是个奇迹。

我们姐妹仨虽然经历过大嫂的早世,父亲的离世,大哥的生死考验,母亲的多灾多难,事业上的风雨彩虹。但我们姐妹仨依然相互依偎,相互支持。一直以来承担着赡养父母的义务。我们姐妹仨就像家乡的松树,任风吹雨打却高耸挺拔。各自的儿女也传承着我们的善良,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奋力拼搏。大姐二姐工作之余会参加各种业余演出,并多次获奖。大姐领头组建的《夕阳红》歌舞团队人数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二姐的瑜伽练得越来越好,成了不老的妖精。我通过二年的调整,心态已走出了低谷。大姐二姐依然关照着我。

篇7:关于亲情的散文随笔文章欣赏

“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香消在风起雨后,无人来嗅”忽然听到沙宝亮的这首《暗香》,似乎这香味把整间屋子浸染。我是如此迷恋香味,吸进的是花儿的味道,吐出来的是无尽的芬芳。轻轻一流转,无限风情,飘散,是香,是香,它永远不会在我的时光中走丢。

旧的东西其实极好。学生时代喜欢写信,只是今天书信似乎早已被人遗忘,那些旧的记忆,被尘埃轻轻覆盖,曾经的笔端洇湿了笔锋,告慰着那时的心绪。现在读来,仿佛嗅到时光深处的香气,一朵墨色小花晕染了眼角,眉梢,是飞扬的青春,无知年少的轻狂,这份带不走的青涩,美丽而忧伤。

小心翼翼珍藏着,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母亲身体一直不好,最后的几年光景几乎是在医院渡过,然而和母亲在一起的毎一刻都是温暖美好的。四年前,母亲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我。生命就是如此脆弱,逝去和別离,陈旧的情绪某年某月的那一刻如水泻闸。水在流,云在走,聚散终有时,不贪恋一生,有你的这一程就是幸运。那是地久天长的在我的血液中渗透,永远在我的心中,在我的生命里。

时光就是这么不经用,很快自己做了母亲,我才深深的知道,这样的爱,不带任何附加条件,不因万物毁灭而更改。只想守护血浓于水的旧时光,即便峥嵘岁月将容颜划伤,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那时的时光无限温柔,当清水载着陈旧的往事,站在时光这头,看时光那头,一切变得分明。执笔书写,旧时光的春去秋来,欢喜也好,忧伤也好,时间窖藏,流光曼卷里所有的宠爱,疼惜,活色生香的脑海存在。

回忆的老墙,偶尔依靠,黄花总开不败,所有囤积下来的风声雨声,天晴天阴,都是慈悲。时光不管走多远,不管有多老旧,含着眼泪,伴着迷茫,读了一页又一页,一直都在,轻轻一碰,就让内心温软。旧的时光被揉进了岁月的折皱里,藏在心灵的沟壑,直至韶华已远,才知道走过的路不能回头,错过的已不可挽留,与岁月反复交手,沧桑中变得更加坚强。

是的,折枝的命运阻挡不了。人世一生,不堪论,年华将晚易失去,听几首歌,描几次眉,便老去。无论天空怎样阴霾,总会有几缕阳光,总会有几丝暗香,温暖着身心,滋养着心灵。就让旧年花落深掩岁月,把心事写就在素笺,红尘一梦云烟过,把眉间清愁交付给流年散去的烟山寒色,当冰雪消融,自然春暖花开,拈一朵花浅笑嫣然。

听这位老友,絮絮叨叨地讲述老旧的故事,试图找回曾经的踪迹,却渐渐明白了流年,懂得了时光。过去的沟沟坎坎,风风雨雨,也装饰了我的梦,也算是一段好词,一幅美卷,我愿意去追忆一些旧的时光,有清风,有流云,有朝露晚霞,我确定明亮的东西始终在。静静感念,不着一言,百转千回后心灵又被唤醒,于一寸笑意中悄然绽放。

篇8:关于亲情的散文

一、当前小学生亲情教育现状及淡化的原因

1. 小学生亲情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结构的变迁,家长们对孩子的关爱达到了极限,千方百计为孩子提供最优环境。孩子长期处于安逸、舒适、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对家长亲人所做的一切熟视无睹,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会感动、不会感激、不会关心,自私、懒惰,不尊重父母长辈,对父母的爱不理解,甚至因父母的教育方式而仇视父母等不良品质也随之而来。就目前亲情教育现状看,无论学校还是家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儿童教育上,重智轻德,重视知识技能掌握,轻情感、态度形成,忽视对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培养,学生无法感受到应有的亲情,缺乏亲情意识,亲情淡化现象突出。因此,加强对孩子亲情方面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家人,学会爱自己的老师和同学,进而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小学生亲情淡化的原因

当前小学生中存在的亲情淡化现象,不得不让人深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家庭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不利于亲情教育。许多父母认为分数决定一切,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因此,在教育孩子上,过分重视智力的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为了孩子用功读书取得好成绩,他们可以不惜任何代价,却忽略了对孩子亲情方面的教育。所以,孩子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不懂得关心人,不能从父母的给予中体会亲情。同时,受传统家长作风影响,在日常家庭教育中,专制主义、暴力倾向、重智轻德、分数第一、强制子女、娇惯溺爱、包办代替等不良教育方式,也影响孩子对亲情的感受,不利于孩子亲情感的产生。

(2) 家庭结构的变迁影响中小学生亲情教育的实施。在我们国家,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在这样的家庭中,祖辈和父辈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并以各自的情感体现出来。处在复杂情感中的孩子,很难体会来自各方面的情感。接收的多,只知道让大人了解自己,满足自己,而不去了解别人,关心别人,缺少换位思考,缺少角色体验,大人在教育孩子上常常以情感代替理智,迁就多,要求少;表扬多,批评少。这些都影响中小学生亲情感的形成。

(3) 学校亲情教育与实际存在差距。在亲情教育过程中,学校是处于主导位置的,但目前的学校在亲情教育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首先表现在学校亲情教育实际与理论脱节。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学校只重视政治观点的教育和教条式的空洞说教,尤其在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完成本学科的基本任务,不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培养,更不会关注到亲情的教育。魏书生曾在《家庭漫谈》中说:“孩子孝敬父母,才会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社会、爱祖国”。其次,学校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十分重视小学生智力的发展,在亲情教育方面却缺乏对小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得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亲情观,面对父母的付出,他们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没有亲情意识,不懂感恩,正是学校在亲情教育上与实际脱离,缺乏正确引导所致。再次,亲情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从目前学校亲情教育的内容和材料看,有关亲情教育的教材比较少,即使有也是脱离学生实际的,真正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触动学生心灵的比较少。虽然有些课程中涉及有关亲情教育的内容,但也是老师讲得多,学生体会少,缺乏对学生的实际指导,实用性较差。

(4) 社会环境不利于亲情教育。亲情教育的缺失与淡化,与社会大环境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文化多元化导致人价值观的嬗变,道德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小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思想容易出现混乱。[1]亲情淡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其次,家庭变故、离婚率增长、再婚式家庭、单亲式家庭、夫妻分居式家庭、雇人代养、隔代抚养家庭等现象的出现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一些凶杀游戏、暴力影视等的影响也不利于青少年亲情教育。此外,在应试教育指挥棒影响下,人们对教育认识不明确,家长和学校甚至是整个社会都将关注的眼光聚焦在学生的成绩上,而淡化了对小学生的亲情教育。

二、强化小学生亲情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重视小学情感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情感,是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但亲情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协调配合,更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从中国目前现状来看,独生子女家庭成为社会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为此,针对独生子女,在亲情教育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适度原则

在小学生的亲情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适当的要求,制定合理的亲情教育计划,不提过高期望,不搞过度教育,让他们在积极主动有趣的活动学习过程中,健康有序地发展。

2. 全面原则

在对小学生进行亲情教育中,要注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会孩子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培养孩子与他人平等相处、谦和礼让的生活习惯,克服唯我独尊和事事占先的不良心理,树立起孩子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性格品质和生活态度。

3. 一致性原则

在对小学生进行亲情教育中,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老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坚决杜绝因隔代溺爱所导致的两面性和妥协性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之间只有默契配合、协调行动,才能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促进其自控能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民主原则

对孩子既不能过度纵容,任由孩子决定一切,也不能过度专制,包办孩子的一切。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多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在民主平等基础上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为孩子创造民主和谐的成长氛围,以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养成孩子宽容大度的道德品质。

5. 严格与慈爱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生亲情淡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度溺爱,孩子如果从小在一种放纵的环境中长大,极易养成自私、骄横的不良习气。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要注意“慈”与“严”的结合,慈爱是教育的核心要素,缺乏慈爱的教育可能走向畸形,走向反面。但是慈爱只有建立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正面功能,才能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和道德责任感,以及对他人的同情心。

6. 开放性原则

在对孩子进行亲情教育过程中,要多为孩子提供与周围人接触的机会,帮助孩子克服畏惧心理和闭锁心理,让他们有机会与周围人和同伴交往。这样,既能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还能使他们接受不同角色体验,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三、强化小学生亲情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小学阶段的孩子,从心理状态上分析,他们对人生的了解不甚明晰,有不少孩子不懂怎样去珍惜亲情,更不知道亲情在人生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时常对生活中特定感情的内涵感到一片茫然。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亲情意识。

1. 家庭教育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亲情意识

对于父母来说,要对小学阶段的孩子进行亲情教育,父母首先应注意到孩子是有独立人格的,他们是需要教育的,不经过长期的教育,孩子不能成人也不能成才。这种教育只有在尊重人格、维护尊严、保证权利的前提下进行,才能培养出“人”来,为此父母应做到:

(1) 转变自身观念。家长要转变观念,一是消除家长专制思想,改变“我说你听”那种支配一切、指挥一切的错误观念。孩子必须管教,但必须把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个平等成员,家长与孩子既有“长幼”关系,又有“朋友”关系,在施教中要时刻提醒自己,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亲情教育;二是从孩子发展实际出发,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功”的思想,根据孩子身体、心理及能力等方面做到因人施教,在帮助孩子掌握知识基础上,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感情,以促进其全面发展;三是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父母对孩子的爱天经地义,但决不可走极端。面对孩子,父母应有一种自控意识,保持理智、清醒的头脑,即使在特别生气的情况下,也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控制,为孩子做好榜样。

(2) 联系生活实际,从小抓起。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为此应做到:一是明理,让孩子从小知道,“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懂亲情,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一个完善的人。通过为孩子将传统美德的故事,让孩子体会亲情,培养孩子的亲情意识;二要给孩子体验亲情的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孝心要通过实践去培养,去触及孩子的内心。平时,让孩子分担家里的一些事情,培养他们的责任感,遇有为难的事情让孩子参与,一起想办法。久而久之,孩子的亲情意识、孝心会在其身上扎根;三是父母要起榜样示范作用。父母对祖辈的孝心如何直接影响到孩子。因此,为人父母要对自己的孝心、亲情行为一再反省,在自己身上求真,这样,亲情的种子才会播撒在孩子心里。

2. 学校教育要重视小学生的亲情等良好情感教育

小学生的亲情意识淡化,作为教师应该反思当前的社会形式、教育方式,意识到亲情的培养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来实现。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教师应根据其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小学生的亲情教育。

(1) 树立正确的情感理念,认识到亲情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利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等形式给学生讲有关亲情的知识,让学生在掌握亲情知识过程中,认识亲情的重要性,形成做人的道理,理解父母的艰辛和关爱,使他们学会感恩。时代发展到今天,父母的观念固然与子女有矛盾,这不是父母的错,无论如何,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由衷、执著、真诚的。老师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学生处于崇拜的心理更容易接受亲情教育,融感情于教育,让学生在教育中形成正确的情感理念。

“德育无闲人,人人都育人,”任课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找到切入点,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亲情教育。回归生活是近几年来道德教育领域达成的共识之一,德育不仅要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学习生活中进行;不仅要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坚守道德,决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违背道德准则。[2]使德育真正融入生活,对学生的亲情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 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对小学生的亲情教育。学校的亲情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体验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并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第一,亲情观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每天早晨的催床、生病时的呵护、失败时的鼓励等无不体现父母的爱。父母饱经风霜的脸、日益增多的白发、渐变粗糙的双手,无不是为子女付出的见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细节,并要求记下来或写感受将会使他们体会到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情感;第二,亲情沟通。父母与子女产生矛盾,很大程度上是缺少沟通,教师应有目的地让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爱好等。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在沟通中积累情感,缩小子女与父母心理上的距离;第三,亲情体验。子女不理解父母,是因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学校应抽机会让学生和父母互换角色,体验生活,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使其体会父母持家的艰辛与不易;第四,亲情回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孩子是永远报答不了的,但可以引导孩子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作为对父母亲情的点滴回报。让孩子明白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关爱父母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投身到亲情教育中,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点亮学生感恩的心灯,让学生从关爱亲人做起,进而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

(3) 争取家长配合。亲情教育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会导致亲情的走样和变异。因此,学校的亲情教育,应该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现实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校布置了亲情作业,可是家长总是以各种理由阻止孩子去做,慢慢地孩子也就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爱,却未想过回报,这样学校的亲情教育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作为家长,都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虽然,班主任在班级教育中起关键作用,但任课教师和家长也不应放弃自己的责任,要全力配合班主任,主动联系做好孩子教育工作。只有家校联合,才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4) 形成正确评价。在教育大环境下,教育主管部门要改革对教育成绩的评价体系,不要片面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重要的是要全面评价学生,特别是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评价。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要进行亲情教育,教育者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要切实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责任。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理健康,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也就是说,我们教育者自己首先应从思想上重视对学生的亲情教育。

3. 社会也要为小学生亲情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对社会来说,提供一个良好的亲情教育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孩子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温馨和睦的家庭越多,我们的社会就越美好。政府要加强文化设施的投入和监管力度,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和改进小学生亲情教育,是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政府部门一定要将文化设施纳入财政预算,足额下拨,购置图书和电子阅览物品,投资到文化、体育公益事业,建好文化馆、少年宫、少年活动中心和体育馆舍,让小学生在双休日和课余有休闲、健身的活动场所。同时,作为社区也要针对本区实际开展有益于家庭和睦、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和学生成长的各种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总之,亲情教育是一个平常而又严肃的话题,它源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亲情教育的成败,对个人历程、社会公德建设、国家安定团结、民族优良品质的继续发扬,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亲情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配合。

参考文献

[1]陈会昌.德育忧思[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0.

上一篇:续编英雄塞尔的作文900字下一篇:道桥毕业设计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