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生命的保护伞 教案

2024-07-16

法律,生命的保护伞 教案(精选12篇)

篇1:法律,生命的保护伞 教案

法律,生命的保护伞教案

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知道保护未成年人的根本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知道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六周岁的公民。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能就法律条款中的有关规定对身边的现象发表评论。

3、在成长过程中,知道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身边的事情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就法律条款中的有关规定对身边的现象发表评论,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难点: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的地震震级为7.8级。!

她们为什么能够生存下来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说说

“有的人知道怎么样躲避”“有的人知道怎么样保护自己” 教师总结:是的,有的人懂得保护自己,怎么在地震中逃生 由此我们知道: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十分重要 自我保护意识是一个人生存的需要的重要能力 引入课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侵犯了隐私权)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生活中我们还会受到哪些伤害? 学生积极发言 教师总结归纳:

自然界: 疾病 车祸 火灾 水害-----人为: 校园暴力事件 非法网吧 不良书籍 侵害肖像权 隐私权------那同学们知道我们该怎么办呢? 学生积极发言,并且归纳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根据受侵害的性质和程度确定采取相应的方法和途径 如果侵害的程度较轻: 1、宣传法律知识、协商和调解等 ;

2、申明自己的某一或某些权利是合法的,是不允许非法侵犯的 探究活动二:

幻灯片出示4张图片

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是怎么侵犯我们的权利的 实例:家长偷看学生日记 学生发言,侵犯我们的隐私

教师归纳:是的同学们,法律是保护个人隐私权的。

我们有保护自己的法律武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其中规定: 第三十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未成年的个人隐私。

第三十一条 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引导课后拓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还有好多跟我们同学切身有关的法律,课后同学们通过图书查阅,网上浏览去仔细了解和学习。探究活动三:

请同学们通查阅,上网等方式: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讨论总结:

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1、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善于拿起法律武器 ,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求得法律的帮助→可以考虑通过非诉讼手段解决→可向人民法院诉讼,法律援助

三、开拓思维

1、“法律服务小组六人行”

(活动要求:推选一名同学为组长,现场再出5名同学组成六人小组,运用所学知识现场帮你维权)

说说自己、家人、朋友合法权益受侵害的事 我们一起解决

2、成长交流

学习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⑴、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学会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⑵、懂得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自护训练营 ◇看图片评议

同学们,我们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当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图片,进行评论。)

4、自护小儿歌

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生人食物不要吃,聚会不碰烟和酒。打雷莫到树底避,遇到坏人沉住气。火警119匪警110,师长电话要记清。夜晚走路邀同伴,独自在家要警惕。马路要靠右边行,红灯停来绿灯行。少玩游戏少聊天,网吧舞厅不能去。遇到诱惑要抵制,依法自律好公民。

四、课后拓展

搜集身边有关未成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并把一些好的技巧和方法汇总编辑成《自我保护手册》,进一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篇2:法律,生命的保护伞 教案

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内容标准】

二.3.3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犯,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依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增强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的法律意识。

2、能力:初步学会运用公民人身权方面的法律知识,观察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和问题,增强识别公民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和非法侵害公民人身权的行为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权的能力。

3、知识:知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权不受非法侵害,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权受法律特殊保护。

【教学内容分析】

第八课属于第四单元“我们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消费者权”的教学内容,第八课“伴我们一生的权利”包括两个项目内容。第一个项目“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主要帮助学生了解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非法侵害,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给予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教学重点】依法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教学难点】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启发法、情景剧表演等 【学情分析】

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受侵犯的行为屡有发生,但学生对生命健康权了解不足,不能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不强,掌握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的本领十分必要。

【教师准备】

1.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选出组长。2.制作多媒体课件,做好辅助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的法律及规定。

2、排练小品《遭劫**》。

3、小记者准备采访的问题。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闻播报

:视频播放小记者提问十八大的画面

导入新课。环节二:讲授新课 教师多媒体出示:知识在线

什么是生命健康权?

生命健康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身体组织、器官的完整和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的健康所享有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

第一板块:走进生活

环节一:生活中学法律

多媒体出示视频材料: 5.26“顺义小学生被撞案” 思考讨论:

1.顺义小学生案中小学生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害?

2.顺义区人民法院对张庆余做出的处罚及审判结果说明了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全班交流。教师归纳,多媒体展示答案及知识点: 1.小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

2.审判结果说明了: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犯。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知识在线: 为什么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健康是人们生活乃至生命安全的重要前提。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

多媒体展示:你知道吗?

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的法律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环节二:畅所欲言

大家说一说自己身边有哪些侵犯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的行为?图片提示。

知识在线:

为什么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更容易受到伤害?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展示知识点: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由于年幼、能力欠缺和经验不足,生命健康较容易受到侵害;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同时回顾初一学习的内容:未成年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保护法,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保护等。

教师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我国法律保护公民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那么当我们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时,应该怎样保护呢?

第二板块:感悟生活

环节一:小品表演 几位同学上台表演小短剧: 《遭劫**》

学生小方、小明和几名同学在放学路上。几名社会青年拦住小方。

青年:哎,几位,带钱了吗?大哥哥们买盒烟。几名同学非常害怕。

小明:坏了,他们要抢劫,快跑!几名同学四散逃走。小方被抓住。

小方:大哥哥,我真的没钱。小青年:搜一搜!没搜到钱。

小青年:他妈的,穷光蛋!

几名小青年殴打小方,小方鼻子被打破。几名小青年沮丧而归,小方捂着鼻子回家。小方按门铃。小方:妈妈。(掉眼泪)

妈妈:哎呀,这是怎么回事?流了那么多血!小方:妈妈,几个人问我要钱,还打了我一顿。

爸爸:这还了得!明天我找几个朋友,在你放学路上等着他们,给你报仇!小方:算了吧,我们学校已经有好几个同学被抢了。妈妈:这还了得,我看我们还是报警吧。

环节二:各抒己见

教师:针对这件事,小方、爸爸、妈妈各有不同的观点,你同意谁的观点?不同意谁的观点?分别说明理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学生分小组讨论,评论剧中人物的言行。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点拨。老师的意见:

爸爸的观点不对

理由:这是一种以牙还牙、以恶制恶的做法。这样做不仅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反而会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所以不可取。

小方的观点也不对

理由:这是一种忍气吞声,懦弱的表现。这样做会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危险,所以不可取。

妈妈的观点对 理由:生命健康权是法律赋予我们的人身权。当我们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时,我们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这样做既可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可以让犯罪分子受到法律的制裁。

师:由此我们可看出来,当我们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侵犯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依法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环节三:我思我悟

(屏幕显示):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依法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教师:假如你是受伤的小方,你会具体采取哪些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生:①要及时、如实的向公安机关报案,不能让侵害者逍遥法外;

②要采用合法手段为自己讨回“公道”,不能以牙还牙,以恶对恶。

环节四:牛人牛事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

思考讨论:此情此景,他们缺乏哪些意识?(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等)

教师:依法保护生命健康权,还要加强自我保护,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多一份防范,多一份安全。

知识在线:

怎样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

1、要及时、如实地向公安机关报案,不能让侵害者逍遥法外。

2、要采用合法手段为自己讨回”公道“,不能以牙还牙,以恶对恶。

3、依法保护生命健康权,还要加强自我保护,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多一份防范,多一份安全。

环节五:小记者调查 请你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们身边遇到的险情?以及他们应对险情的妙招?

家庭生活中 ——————

学校生活中 ——————

社会生活中 ——————

大屏幕显示: 家庭中:

(1)不乱摸电器

(2)独自一人在家不随便给陌生人开门(3)冬季取暖门窗要通风,防止煤气中毒 学校中:

(1)上下楼梯不要拥挤

(2)不在楼道或教室内追逐打闹(3)上体育课按老师要求使用体育器材 社会中:

(1)发现陌生人尾随,向人多的地方走去(2)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闯红灯(3)不并排骑自行车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青少年不仅要依法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而且要加强自我保护,以确保自己的生命健康不受侵害。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要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就可以置他人的生命健康于不顾呢?

环节六:案例分析 教师多媒体出示案例:

中学生王明、李帅在课间追逐打闹,王明不小心将李帅推下了楼梯,造成李帅骨折。为此,李帅的父母找到王明的父母,要求其赔偿医药费等费用,可是王明的父母拒不赔偿。于是李帅的父母一纸诉状将王明告上法庭。经过法院审理后做出判决:王明赔偿李帅各项费用共计7234元,由其监护人支付。

问题:从本案中我们可以受到哪些启示?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并展示:人人享有生命健康权。我们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同样也要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同学之间嬉闹要适度,避免因过失而给对方造成伤害,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和冲突。

环节七:收获平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懂得了…… 环节八:誓言有声 请学生齐读 生命健康权,人生根本权。法律有规定,不能被侵犯。自身遭侵害,一定要勇敢。手段要合法,报案要果断。自我保护法,用时很关键。同学间嬉闹,适度无风险。尊重生命权,你我记心间。依法去维护,人人都平安。

环节九:布置作业

1、查一查:为配合我市正在开展的“消防安全检查”活动,请你调查我们学校和你所在的社区有哪些安全隐患,并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2、做一做:生活中你会遇到哪些险情,应如何应对?

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我们要依法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让我们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使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使有限的生命更有意义。最后祝愿在座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一生平安,一生幸福!

在歌曲《祝你平安》中结束本课。【课后反思】

为了上好本节课,我查阅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报纸和视频材料,从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信息如何运用,用在什么地方最合适,最有效果,不断地进行推敲琢磨。在本节课设计中,我就是想通过学生自学掌握知识,然后通过实事材料设置问题,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理解并能学会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目的,同时注重体验式教学,选择了在学生中极易发生的冲动打人现象创设情景剧场,通过剧情的发展,进行设置问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3:法律,生命的保护伞 教案

这次公开教学的内容是八年级思想品德第四单元第八课的第一框:《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我们使用的是鲁教版教材。 这一单元主要学习法律方面的知识,重点学习公民享有的几种基本权利和履行的几种基本义务。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具有较强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因而,这一课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法律知识,学生在七年级涉及过一些,但总的来看,法律知识积累比较少,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所以学习本节知识会感到比较抽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好在有关生命的内容, 学生在七年级也涉及学过,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一、鉴于学情的本节课教学设计

[导入]用汪国真的配乐短诗《让我们把生命珍惜》和学生在七年级学过的“为什么生命是宝贵的”知识导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符合学习主题的配乐短诗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珍惜生命的必要, 用已学过的知识导入,则是帮助学生由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新知识。

[环节一]交流展示:认识生命健康权

选择了一些关于侵犯生命健康的图片和案例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健康权,如,某校学生食物中毒图片某被伤害眼睛的六岁儿童图片。同时,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各种侵犯生命健康的案例。如,本校某学生打架受伤、某学生邻居遭遇车祸等。 设计意图:用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健康权的内涵;学生的搜集展示,既培养了他们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的学习习惯和素养,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展示能力。

[环节二]新闻直播间:为什么要依法保护生命健康权

选择电视新闻《青岛中石化爆炸》为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地感受依法保护生命权、健康权的意义。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命健康权,理解法律为什么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法律怎样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学生搜集相关法律条文,锻炼了动手能力,也有利于养成学习和使用法律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

[环节三]你说我说:如何依法保护生命健康权

鼓励学生讲述听到和看到的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辩论故事中的问题,自主分析什么是生命健康权,为什么要保护生命健康权, 如何依法保护生命健康权。学生谈到身边学生打架受伤害、个别老师体罚学生造成伤害、伪劣食品对人们健康的伤害、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等。 设计意图:贴近实际,自由发挥,讲述、争论和辩解,激发了兴趣,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环节四]拓展延伸:既要保护自己也要保护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用典型图片和问题,鼓励学生畅谈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权的设想,大家从日常生活、学习实践出发,从饮食起居、文体活动、 劳动实践、结伴出行等等各个方面,提出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权的办法和措施,强化了安全意识和法律保护意识。设计意图:把知识学习落实到情感上、行动中,真正在生活中很好地维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权,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珍惜生命、爱护健康。

二、本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

1.准备充分,设计合理

一是反复阅读教材,不仅是这一课,不仅是这一本,而是从初中三年的全部教材内容出发,总体把握这节课内容的编排意图和教学意义,从而确立对教材的宏观把握。 二是认真研读课标,准确理解其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要求,对照教材,琢磨哪些地方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课标要求,哪些地方体现得不够充分,甚至存在缺陷,从而在备课准备材料时有意识地弥补这些不足。 三是进一步了解分析学生的情况,重点是寻找教材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是广泛搜集、筛选、整理各种教辅材料、案例等,选择比较新颖的易于学生接受的材料和案例,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教学设计时,对教材和教学资源进行了很好的整合和取舍,同时注意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和课堂各环节的自然过渡。 整体设计合理,思路清晰,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努力用这种理念指导教学,创设各种情境,尽可能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比如,通过让学生搜集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权的事例,让学生在搜集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对生命健康权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让学生搜集法律条文,培养学生熟悉法律规范和使用法律武器的能力;通过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获得所学知识。 从这节课的整体效果来看,学生参与比较积极,活动充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尤其是不少学生举出的案例、解答的问题非常精彩,出乎课前预料。 比如,针对“青岛中石化爆炸”案,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这一事故带来了什么后果?学生有的说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有的说环境污染,更有一位学生说到也影响中石化的声誉等等。 能多角度看待这场事故,说明学生真正是在思考中学习,这也超出我的预想。

3.能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情感,升华为学生的行为实践

思想品德课既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落脚点在于引导、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其实践行为的发展。让学生掌握知识,在思想上认识到生命健康权的重要,只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而能在行为实践中有意识地依法保护自己(他人)的生命健康权,才是本节课的最终归宿。在课堂的拓展延伸阶段,让学生明白,我们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健康,而且也要珍惜爱护他人的生命健康。 学生讨论了“在生活中,你准备怎样保护自己(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他们畅所欲言,谈了不少保护自己(他人)的生命健康权的方法。 学生珍惜和保护生命健康的意识得到加强,相信他们在生活、学习中会越来越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三、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1.教学机智不足

不能灵活地调节课堂氛围,对学生的精彩表现还不能充分给予及时而恰如其分的鼓励。

2.细节注意不够

课堂上有些细节注意不够,如,个别图片顺序颠倒,以后要力求注意。

篇4: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一、确保法律是集中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良法

法律应当是全体人民总体意思表示的一致,是实现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因此,应当“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使法律以及根据法律制定的其他法律规范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在实行间接民主的现代社会,法律只能是各种力量、各种势力和各种利益碰撞、交涉与博弈、妥协的结果,而无法全面涵盖“全体人民”的全部利益。所以,肩负着制定法律及其他法律规范职责的国家机关,就要特别注重建立健全立法的民主程序,尽可能贯彻参与型行政理念,以弥补间接民主制的不足,并致力于强化立法的科学论证支撑,使法律规范建立在科学和民主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切实保障法律的实施,权力机关以及行政机关的相关立法部门都“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二、完善既有法律规范应当坚持正确方法论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于2011年宣告已经形成了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虽然这个法律体系尚存不足,但我们应当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成就,确立执行法律就是实现人民意志和公共利益的信仰,而不应当因为现行法律及根据法律制定的其他法规本身存在不足就主张“另起炉灶”,也不应当因为有的法律规范没有得到很好实施就动摇对法律的信仰,完全无视《决定》关于要“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的价值取舍判断标准,主张“冲破”既存法律制度的羁绊。在目前阶段,应当“循序渐进,查漏补缺”,运用法定的程序,在法的规制之下,完成作为“善治之基础”的良法建设。这不仅是方法论的问题,而且是价值观的问题。

即使有人认为既有的法律规范不是良法,在由权力机关通过法定的修法程序予以确认、修改、废止之前,相关法律规范依然应当被视为合法有效的,约束任何相关机关、组织和个人。对既有的法律及根据法律制定的其他法律规范提出修改建议,主张建构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新型法律规范,都是可以的,亦是值得提倡的,但因为质疑或挑战现行法律规范而自行抗法的做法,则是与法治原理相悖的。

三、政府的职能和权责都应当由法律规定

在人民主权国家,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将权力赋予国家及其各部门,并赋予各类权力以合法性和正当性。政府肩负将法律规定付诸施行的法定职能,其一切活动都应当有法律依据,既包括法律直接予以具体规定的情形,也包括法律予以授权,赋予相关部门就具体事项作出规定的裁量权。要求“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是在既有法律规范规制下对相关不适应部分进行修改。

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是政府权力的直接来源。政府权力是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支撑。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应当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做到各级政府的职能和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只有明确权力边界,真正做到权责法定,才能使权力行使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扰民。各级政府积极推行的权力清单制度,其核心应当是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追求的目标应当是法治政府权力运行规范化、制度化,以提升法律的生命力。

四、在遵守既有法律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政府依法决策机制

在现行法律体系下,已经规定了政府职能和权责的法律及相关法律规范应当得到遵守。在遵守既有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要推进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依法决策机制,尽量减少乃至避免政府决策的随意性和恣意性。要清楚地认识到,没有依法决策机制支撑的政府决策,并不是“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体现,而是与法治行政原理相悖的。按照《决定》要求,要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贯彻参与型行政理念。还要建立健全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严格执法资质、完善执法程序,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制度,并将其推衍为合法规范运营机制。另外,应当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履行法定职能和实现法定权责的行为应当得到尊重与服从

应当坚持“法律是全体人民总体意思表示的一致”这种拟制,而且是在承认法律制定过程的博弈性基础上坚持这种拟制。因为法律代表最广泛的公共利益,唯有坚持并尊重这种拟制,树立法律权威乃至基于法律而制定的其他法律规范的权威,才是法治国家、法治行政原理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基本逻辑支撑。法律、法规和规章等法律规范乃至执行这些法律规范而行使权力的行为,可能出现其自身是违法的、不当的、违背公共利益的情形,但姑且推定其是合法合理的、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因而赋予其约束任何人的效力,要推翻其效力,则要启动相关的法律监督程序。这样,要求对履行法定职能和实现法定权责的行为应当予以尊重和服从,在某些阶段、某些个案中,难免会遇到让人情感上难以接受的、看似不公平不公正的情形,但只要我们在法律规范完善和法律执行救济层面多下功夫,尤其是通过法律规范授权特定主体在特定情形下采取临时性中止措施等路径,便可能减小损害甚至完全避免损害。

六、实现法定职能和权责的活动应当公开透明、接受监督

政府权力一旦被滥用就极易造成对公共利益和私人合法权益的侵害。如何确保政府权力合法且合理地行使,不仅是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理论研究的课题,而且是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实务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方面,要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另一方面,应当在立法政策层面充分确认并保障相关法律规范的公共利益性以及实施该法律规范将产生的公共利益性,在执法过程中保障调查取证的充分性和准确性,做到事前、事中程序规制具有实效性,亦具有可接受性或可支持性。将这样的事前、事中程序规制予以公开,接受各有关方面的监督,将十分有助于意思表达的畅通,有助于各种利益和诉求的调整。

七、违法或者不当行使权力应当得到制裁和纠正

当“公共利益”被作为大捞“私利”的“幌子”,或者被作为推进“政绩工程”的助力时,人们对相关法律规范的质疑自然具有了实践层面的论据支撑,对所谓“公共利益”的公正性、正当性和可支持性自然难免质疑,因而往往也很难将行使权力与真正的公共利益挂上钩。一旦脱离了公共利益,违法或者不当行使权力,导致缺位、越位、扰民的不作为、乱作为等,将严重影响甚至损害法律实施的实效性。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这是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则。我国现行的权力监督机制不可谓不多,包括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而要增强法律实施的实效性,则要重点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

公开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制裁和纠正,均应当强调公开透明,将权力运行置于阳光下,实现“看得见的公正”“可感受的高效”和“能认同的权威”。

八、法律实施的实效性也依赖于公民参与和协力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有了好的法律,没有严格执行,就会形成“破窗效应”,损害法律尊严,动摇法律根基。但是,在强调法治时,不少人却有意无意地将“民”排除在外,津津乐道所谓“法治不是治民,而是治官”。的确,我们谈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主要是针对行使权力者而言的,要求切实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然而,无论治国、执政还是行政,都需要公民的配合。公民既需要作为相对人服从相关权力行使的结果,又需要根据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到“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中来。所以,一方面,要强调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坚持走法治群众路线,扎实培育公民守法意识。要让人们铭记在心:公民不履行法定的义务,和行政主体不履行法定职责一样,都是对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侵犯;违法或者不当的私人行为应当受到依法制裁和纠正。

九、法律的生命力需要公正司法的支撑

建设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不仅有政府的努力、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协力,还需要有公正司法的支撑。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决定》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我们应当为实现这一崇高目标而不懈努力。从法治政府建设的角度来看,在贯彻法律保留、法律优先的基础上,应当坚持穷尽行政救济原则和司法最终解决原则,让行政过程中的纷争解决机制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努力做到科学配置相关纠纷解决资源。这是确保法律实施实效性的重要支撑。在这种意义上,既要强调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充分体现司法最终解决纠纷的公平正义性,又要注重司法权力的谦抑性,科学配置司法资源,恪守司法权力的界限。

法律的实施是一个动态、多维、发展的过程。要确保法律得以全面、及时、准确实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需要各方面、各层级的机关、组织和个人做到遵纪守法;如何行使好“立改废释并举”的权力,确保相关法律规范能够真正体现、代表人民利益,成为“善治之前提”的良法,这是法治理论和法治实务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篇5:法律,生命的保护伞 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依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能力】初步学会运用公民人身权的法律知识,观察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和问题,增强识别公民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和非法侵害公民人身权的行为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知识】知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受法律的特殊保护。教学重点:依法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教学难点: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

教学方法:尝试尝试教学法,以“问题(学习目标)”为核心,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达到质疑解惑,成果共享的目的。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交流共享 教学过程:

学习引导

步骤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用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起探知欲望。自(用铅笔在课

2、运用公民人身权的法律知识,观察分析社会生活学

本上做出标记)中的有关现象和问题,增强识别公民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合让他们能带着

问题梳理课本知识,学会学法权益和非法侵害公民人身权的行为的能力。

教学提示或

1、依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

习。同时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加深对内容的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未成年人的生命健

理解。

3、知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康权受法律的特殊保护。

1、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为什么?

2、我国法律是如何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的?

自主

3、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为什么受到法律特殊保护?

先学

4、我们应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

课本

5、我们在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的同时,还应注意什么?

(一)1996年12月6日,年仅9岁的小学生许诺放学途【设置意图】经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变电室附近,因许诺与其同学到用身边同龄

被房顶上裸露的10千伏高压线电人的事例来合作该变电室房顶上捡玩具,经北京市法庭科学技术鉴定为:“许诺的损迁移运用所研讨 缆吸附击伤。

失为双上肢电烧伤。上肢上臂中段以下缺失,致其今后的学知识。

生命健康权是

每个公民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完全丧失。”经法院审理判决,北京市城市建筑设计研究

利,是不可侵犯的。否则,就会院赔偿原告许诺206.67万元。

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1.许诺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害?

在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的生活、学习及其工作严重受限。被鉴定人许诺的劳动能力知识

应用

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犯。侵犯公民生命健

(二)为什么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给予特

康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殊的保护呢?(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由于年幼,律责任。

能力欠缺和经验不足,生命健康权较容易受到侵害。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①当我们2.这一案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遇到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侵犯,要用法律保的生命和健康护自己,怎样保护?

1、初一学生小强放学回家,遇到两个社会青年向他要钱。因为小强身上没有带钱,便被歹徒暴打一顿。

小强应该。不能。

2、小名和爸爸妈妈到饭店吃饭,由于饭菜不卫生,全家人上吐下泻,住院治疗了好几天才好。

小名应该。不能。

3、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况你该怎么办? 当在家有陌生人敲门的时候。当你在外面迷路的时候。当你家里突然煤气泄露的时候。当山上突然发生火灾的时候。当在路上遇到陌生人尾随的时候。拓展提高

受到威胁或侵

害时,要勇敢地拿起法律的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②生活学习中和同学交往中要加强自我保护,尽量避免受到伤害;③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我们享有要求别人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的权利,同样也有义务不伤害别人的生命和健康;④我们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健康,同样也要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看到,当我们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时,不要忍气吞声,更不能以牙还牙,而应采取正确的方法,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同时,面对不法侵害,我们还要增强自我保护,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生命和健康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同样也要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健康。

(四)在学校生活中,同学之间难免打打闹闹。但请同学们一定要相互爱护、相互尊重,嬉闹要适度,尤其要注意不要进行危险性打闹,以免给对方带来伤害。下面请我们的小记者对班里的打闹现象进行一下采访。

16岁的小军和小哲是同班同学。小军沉默寡言,爱好数学,一心想做个游戏软件工程师。小哲活泼开朗,思维敏捷,善于言谈,立志当个律师。不过,一时的冲动改变了他俩的命运。体育课上,小哲与小军发生争吵,小军先给了小军脸上一拳,两人厮打在一起。被老师和同学劝阻后,小哲自感委屈,从书包里掏出一把匕首,在楼道里找到小军论理,再次发生争执。互殴中,小军的左肩、背部和腰部被扎伤……

(1)此事给小军、小哲及双方家庭造成什么后果?

(2)此桩惨案是否可以避免?说说你的想法。

篇6:法律,生命的保护伞 教案

一、器官移植及其可能对未成年人生命权益造成的损害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上来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器官移植作为一项具有相当难度的生命科学技术,其发展为许多具有器官移植疾病或器官功能性障碍的患者带来重获健康希望。但与此同时,器官移植作为一种实验性的治疗行为,也潜藏着种种风险。尽管现有的器官移植手术是建立在长期总结治疗经验或反复科学实践的.基础上的,已经具有了相当的适应性,但由于医方的失误、供体器官的卫生状况以及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自身的状况等原因,依旧极有可能引发一些严重的诸如身体伤害甚或死亡等侵害生命权益的事件。而在这些生命权益侵害的事件中,未成年人生命权益的侵害显然也在其中。在器官移植中,未成年人既可能会作为供体捐献或提供身体器官,也可能会作为受体而接受他人捐献的器官。而无论是在前一种情况下还是在后一种情况下,客观上都存在着其生命权益被侵害的可能。具体说来:

(1)无论作为供体还是作为受体,器官移植手术都会给未成年人带来一定的创伤及痛苦,并有可能引发某些并发症,导致其健康状况下降。

(2)器官移植有可能会

篇7:关于生活在法律的保护中课时教案

单元活动 1课时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进一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

1、课前每人制作一张“未成年人保护卡”(按教材要求制作)。

2、课前调查:

将班中学生分成两大组,第一大组调查主题: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调查;第二大组调查主题:学校周围(或学生居住的社区周围)游戏厅、网吧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的情况调查。每一大组按6人一组自行分成几个小组,并进行合理分工,设计好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后撰写好调查报告或制作好。

活动设计思路:

一、交流“未成年人保护卡”:

先分小组交流,再推荐到班级交流。

参考样品:

正面 反面

二、交流调查报告(或):

1、“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调查”交流

按小组在班上交流。

2、“学校周围(或学生居住的社区周围)游戏厅、网吧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的情况调查”交流

按小组在班上交流。

3、汇报交流后,由学生评出最佳合作小组、优秀调查报告或。

篇8:法律,生命的保护伞 教案

关键词:法律延续,司法独立,司法改革

首先思考一个问题, 新中国建立之后, 废除了民国时期的“六法全书”是正确的选择吗?这个问题也许不好回答, 换个问法, 倘若中国再一次发生政治革命, 我们是否需要把司法体系连同政治体制一起重新构建吗?

法律是什么?这个问题有很多回答, 但至少它是一种社会准则, 和道德一样, 是一个长期形成的大多数社会成员内心认可的社会标准, 它不会随着政治体制的变革而迅速做出有效的变革。应当承认, 一个司法体制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像政体那样想建立就建立, 尤其是其内涵的法治精神对社会成员的渗入更加需要时间的磨合。一个被民众普遍认可的司法体制的建立, 法的精神是最关键的一步。法的精神, 作为一种实践的法治理念, 一方面必须养成这一理念, 另一方面这一理念必须内化为人们的一种信仰。这种信仰的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事实上也做不到一蹴而就。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制定一部法律, 建立某种司法体制是很容易的, 但要让这种体制或法律背后的精神灌输到每个社会成员的身上决不容易, 它首先需要得到民众的认可, 再者需要公正的执行, 不仅如此, 时间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从这个角度出发, 目前我国的司法状况不能令人满意, 时间也是一个因素, 毕竟我们建立相对健全司法体制不过30多年。这也就决定了一个好的司法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延续的过程, 这种延续首先是体制的延续, 不能对司法体制随意做出大的变动;再者, 司法理念也应该得到延续, 理念的植入非一日之功, 理念的抛弃也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像道德一样, 即使随着时间的流逝, 司法内在的核心观念不应该被轻易打碎, 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目前司法体制建立需要一个更加高瞻远瞩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之上, 如何降低改革的风险成本, 如何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如何建立一个适应发展的社会的司法体制, 如何让法的精神内化为民众的信仰成为司法延续不得不面对的难题。破解以上难题第一步仍然是司法的独立。司法不独立, 谈什么司法改革, 建立公正有效的司法纯粹是痴人说梦。目前我国的司法独立应当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观念层面, 二是制度层面。就观念层面而言, 司法机关应当形成自己的职业化的观念, 即形成司法职业所共有的某些理念, 这些理念保证法官在类似的案件中有可能作出类似的客观的而非纯个人的判断。制度层面的内容要求司法人员能按自己的观念和规则办事, 两者缺一不可, 相互促进。就制度层面而言, 司法独立要求做到:第一, 司法权由司法机关 (法院) 统一行使, 不受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干预, 公民个人或非国家机关的社会团体更不能干预。当然, 立法机关可以对司法机关予以监督, 但主要是通过立法手段及对法官的享有一种弹劾权进行监督, 但不得干预个案的审判。第二, 司法系统内部的互相独立, 即一个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不受另一个司法机关的干预。法院上下级关系只是审级关系, 上级法院除依上诉程序等有关程序对下级法院的审判行为予以监督外, 不得干预下级法院的审判活动。第三, 法官独立审判, 只服从法律, 这是指一个法院内部不存在上下级服从关系。法院是法官办案的地方,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 法院里法官最大, 用德沃金的话来说就是:法官是法律帝国的王侯, 除了法律以外法官不服从任何别的权威。第四, 法官保障制度。这是从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方面保障法官无所顾及的捍卫法律。法官的地位及待遇来自法律, 不是他的上级。这就包括由法律规定法官的职权, 不可削减的待遇及其职位保障。对职位通常采用两种办法:一是终身制, (英美法的主要做法) 法官除非由于违法遭到弹劾下台, 否则不得解聘, 当然法官自动离职或身体原因离职另当别论;二是文官制度的保障。把法官纳入文官制度保障中, 保证其身份、工资、待遇和地位,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这种方式。另外在某些国家中, 采用法官的高薪制也是法官保障制度的内容之一, 但这种方法是否适合我国当前现状却是另外一个话题, 在此不再赘述。

说到这里, 对上面的问题也就好回答了, 司法体系不应该被随意变换, 司法的体系应该向黄河长江一样, 不管什么时代, 不管什么政府, 都应该“哺育”着这片土地的人们。如果一个国家的司法体质延续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在社会变革发生之时, 司法出现缺位, 必然会引起社会动乱, 国家毫无法律次序可言。

在司法的延续性上, 美国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从美国建国开始, 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 这样的体制一直延续至今, 在开始的时候美国联邦法院没有多少实权, 但是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之后, 确定了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权。从1789年美国最高法院建立至今, 已有224年的历史, 在其基本上还算是谨小慎微的宪政实践中, 它最终确立了三项基本原则, 并为政府的政治分支, 包括立法机关和执法机关, 和民众所认可。其一, 司法独立。至少在理论上, 联邦法院独立于其他政府部门的直接政治干预, 但从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干预是微妙的。其二, 司法审查。联邦法院, 特别是最高法院, 能够以自己对宪法的理解, 确认或推翻各级政府部门的法律和规章, 保障了法院对司法的主动权。其三, 司法主权。在解释作为根本大法的宪法时, 最高法院对宪法含义的阐释具有最终权威。这一终极权威让它有了政府平等三权中第一权, 足以使的司法力量保持和政府的距离。虽然美国的政府上上下下多少届, 国家的方针政策也不断变化, 司法的力量从未动摇, 司法的信仰得到认可。这也是美国这样一个大国, 人口构成复杂, 社会背景差异很大的情况下, 国家仍然保持稳定, 司法得到普通大众认可的原因之一。诚然,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社会经济状况发生改变, 国家政策也不断变化中, 对法律也不断提出挑战, 最高法院始终保持法律解释的权威, 把联邦宪法作为立国的根本, 把建国初期的法治精神代代传递下来, 一方面压制着公权力的膨胀, 另一方面引导私权的成长。这种司法的延续性缔造了今天美国的法制辉煌。

我国当前法制现状堪忧, 和司法不独立导致司法不公不无关系, 但是司法没有延续性也是其缺乏权威的一面。法治的观念在普通大众的思维中并不深刻, 从民国到建立新中国这段40年的时间里, 国家处于一种混乱的战争状态, 中国人对司法相当陌生, 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司法大市场;建国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 各种政治运动的开展也导致司法力量无法成长, 真正开启中国法治进程从改革开放开始, 速度之后慢慢加快, 但时间仍然较短。司法在中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缺位的, 民众对于司法是毫不信任的, 大家宁愿去相信人情、权利、上访这种“古老的手段”, 这样的手段一直在我们的民族血液里流淌着。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法律体系, 包括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 都不是能够轻易达到一定的水准, 需要长期的经营和建设, 需要把法律作为一个独立的上层建筑发展并延续下去。法律的延续性越长, 法律的生命力也会越强, 法律的公信力也会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同。如何让我们的司法延续是我国司法建设的挑战性课题之一, 如何破解这道难题根本还是在于当权者的决心, 不断地进行司法改革, 让司法真正成为这个国家的守护力量。

参考文献

[1]L.T.霍布豪斯.形而上学的国家论[M].汪淑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2]冯象.政法笔记 (增订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弗雷纳.司法机关的独立性[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9.

篇9:附文:生命的保护伞

那是5月12日下午2时28分,正在教室里给同学们上课的谭老师,突然感觉房子摇动了一下,他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词语是“地震”。接着,谭老师对同学们大叫:“有地震!快跑!不要管我!老师会出去的!”同学们一拥而出。

这时,天花板响起了即将坍塌的声音,可教室里还有4个同学,谭千秋老师来不及想什么,当机立断把那4个学生塞进了讲台里,“轰”的一声,天花板塌了,把谭老师压在了那堆废墟下。

后来,救援队员赶到了,从废墟下挖出了这个讲台,挖出了血肉模糊的谭老师和4条鲜活的生命,谭老师的双臂死死抓住了那个讲台,一直也没能被打开,谭老师的生命,就定格在那一个动作上……

篇10:教案《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大盛中学

张泽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保护意识,增强敢于和善于同侵权行为做斗争的勇气和信心。教学重点

未成年人既要敢于又要善于与违法犯罪做斗争。教学难点

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归纳总结法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三幅图片:保罗国际欺诈消费者、价值139万宝马车路边自燃、农民工讨薪。

教师提问:他们应该如何维权?

社会是复杂的,我们难免受到伤害。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法律。我们应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应该怎样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的第二框题: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二、新课讲授

记得俄国伟大的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目标,哪来的劲头?”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2.能够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3.树立法律保护意识,增强敢于和善于同侵权行为做斗争的勇气和信心。播放FLASH动画《民工也懂法》。这样做行吗?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农民工这样维权是因为他们知道的法律知识较少。那怎么办呢?你能向他们推荐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吗?

(一)民工学法

自学探究(学生自学教材108-109页)

问题1:你能向农民工推荐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吗? 问题2:你知道下列情况应到什么机构吗?

咨询法律条文应该到

;打官司需要找

财产公证需要去

;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可以到

。在这些机构的帮助下,农民工开始了维权之路。

(二)民工用法 农民工的维权日志:

第一天: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问题;

第二天: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寻求仲裁; 第三天:向人民调解委员会寻求调解; 第四天:向新闻媒体进行了投诉; 教师提问:农民工向哪些部门寻求了帮助?通过了哪些方式维权?你能归纳出这些方式都属于什么手段吗?这种手段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当然也就成了农民工的首选。通过这种手段,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了吗?

天不随人愿,十天过去了,二十天过去了,由于老板极不配合,事情仍未解决,二狗子三人一筹莫展 „„怎么办?(打官司,也就是诉讼)

教师提问:通过打官司,农民工的工资拿到了吗?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教师小结:通过诉讼的形式,法院做出公正判决,农民工三人终于拿到了工资。事实证明:诉讼手段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勇敢地到法院状告侵权者,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敢打官司。

从此,二狗子三人名声大振,成了远近闻名的英雄,不少农民工友前来“求法”。

(三)民工说法

下列案件属于什么诉讼?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作出判断。民工甲:

4月25日理天价头的“保罗国际”3年偷税近14万元。经郑州市二七区检察院审查,认为保罗国际财务总监何朝霞的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涉嫌偷税罪,依法作出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何朝霞的决定。民工乙:

张学友主演的音乐剧《雪狼湖》曾在京卖座一时,其巧妙的票务防伪设计保证了未出假票,而这项防伪设计被浙江下岗工人金振海指为专利侵权。近日,市高院终审判决《雪狼湖》门票设计侵权,设计单位中文票务公司赔偿金振海6万元。民工丙:

4月23日河南省滑县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因政府强制拆迁引发的诉讼案件,被告滑县赵营乡人民政府一审被判违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诉讼分为刑事、民事和行政三种类型。其中刑事诉讼主要针对犯罪行为,民事诉讼是为了解决民事纠纷,行政诉讼则指“民告官”。学以致用--连一连

虚开10亿废旧物资发票

两人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

民事诉讼

房屋被母亲骗走

10龄童告赢房地产管理局

武汉私立学校倒闭

百余学生告市教育局

刑事诉讼

不孝儿子不养老

法院判其限期搬家

上海南京路发生抢夺金银

行政诉讼 饰品价值在18万元左右

看来这些问题还真难不倒大家。可农民工的儿子小明却被难住了,怎么了?

(四)民工普法

刚刚写完作业的小明,正在收拾东西。突然„„小明从窗户看见一个黑影正慢慢向三楼移动。会是什么人呢?没错,正是一个小偷。怎么办?请猜测:小明可能采取的做法?

教师总结:报警、硬拼、求助、视而不见„„

讨论:这些做法中可取的有哪些?不可取的有哪些?理由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可取的做法:报警、求助等。不可取的做法:视而不见、与其硬拼等。

教师提问:通过讨论分析,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教师总结: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在与其斗争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不要与其硬拼,要讲究智斗,力求在使自己不受伤亡的前提下,比较巧妙地或者借助社会力量将不法分子抓获。也就是我们要善于斗争。你善于同违法犯罪做斗争吗?

(五)情景表演

“放学后,在校外的小路上遭遇抢劫,该怎么办?” 提示:

1.方法尽量简单、可行、多样。2.注意明示各自扮演角色.(教师巡回指导时,注意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比如:报警法;周旋法;呼救法;沟通法;恐吓法等)智斗歹徒的好方法: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者向父母、老师、学校寻求保护等。

(六)收获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七)温馨提示

遇到侵害别犯难,依靠法律来维权。寻求帮助有机关,常用非诉讼手段。若是仍未除麻烦,诉讼手段找法院。刑事民事和行政,了解类型应当先。违法犯罪做斗争,勇敢机智保平安。教学反思:

我们生活在法制的社会里,法制的社会是和谐的,法制的蓝天是湛蓝的。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举起生命的盾牌,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秉持法律利剑,平安、健康、茁壮成长!教师自评:

初一学生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较少,社会经验不足。我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侵权事件,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符合思想品德课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的理念。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由动画《民工也懂法》中民工运用违法手段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实例入手,和学生一起经历了“民工学法”、“民工用法”、“民工说法”、“民工普法”四个逐步深化的阶段,让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轻松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后又通过情景表演环节的设置,提高学生善于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勇气、信心和能力,掀起课堂的学习高潮。

最后通过收获园、温馨提示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整体把握,融会贯通。通过教师寄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篇11:法律,生命的保护伞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遗产继承、法定继承、遗嘱继承的含义和不同,了解遗产的内容、法定继承的范围、遗嘱继承的法定条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遗产的内容、法定继承的范围、遗嘱继承的法定条件。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公民的什么样的财产受法律的保护?

财产所有权的定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

我们每人都有生老病死,不管你生前的财产是多是少;不管你是否愿意,

都有一个死后财产的“处分”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一下与之有关的知识。

二、公民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受法律保护(板书)

1、什么是遗产继承(板书)

请学生看书并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制订遗产继承法的目的是什么?继承人和被继承人指的.是谁?继承权是指什么?遗产继承包括什么?

(同学们一边回答问题,教师一边带领同学们画出书上的正确答案。)

2、遗产继承的方式(板书)

首先,请学生们看书并找出遗产继承方式的正确答案。

(1)法定继承(板书)

请学生们看书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法定继承?

②继承人的范围及继承的顺序是什么?

③遗产分配的原则是什么?

(同学们一边回答,教师一边带领同学们画出书上的正确答案。)

请同学们看书第51页的“议一议”。

(教师总结:张某的一儿一女及他的姐姐均有继承张某遗产的权利。因张某的姐姐和张某一起生活。)

请同学们看书的第51页的“想一想”。

这样做不合法,依据继承法的遗产分配原则,一般情况下,公民李某的遗产,应当由其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均等分配。特殊情况下,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但是,不让出嫁的女儿继承遗产的“习惯”是不合法的。

(2)遗嘱继承(板书)

让同学们看书并回答问题:

①什么是遗嘱继承?

②遗嘱继承必需具备的法定条件是什么?

③遗嘱继承是否继承顺序的限制?

(同学们一边回答,教师一边带领同学们画出书上的正确答案。)

请同学们听案例并结合案例的内容讨论下面的问题:

郑州张方的父亲于197月6日突发脑溢血死亡。在清理父亲的遗物时,张方发现有一张1994年10月7日在工商银行的定期5年的5万元存款单。因母亲已于前年不幸病故,家中只有他和妹妹俩人。他们商定由张方持存单到银行办理过户和存款手续。但工商银行以他的手续不合法为由,拒绝给他取款,也不办理存单的过户。

请问:银行这样做对吗?张方和妹妹应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银行的做法是正确的。首先,存款人死亡后,即产生继承问题,也就是要根据存款人生前立的遗嘱或依照《继承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将属于被继承人(存款人)的个人财产予以分割。只有依法取得继承该笔存款的人,方有权要求银行办理存款的提取和过户手续。其次,因为取款时,合法的继承人需要有能证明自己合法取款的证明,才能从银行取得该存款的所有权。

张方和妹妹应取得证明自己合法拥有该存款的证明。该证明的产生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公证。存款人死亡后,合法继承人可以向当地公证处申请办理继承权证明书,这时需要遗嘱、继承人的身份证明(身份证和户口本)、存款人的死亡证明等。银行凭公证处办的继承权证明书,办理存款过户或支付手续。二是在对该存款的争议或是在尚未设立公证机关的地方,继承人向当地人民法院提交民事诉讼,请求法院就存款人死亡后的继承问题进行审理,做出对该笔款处理的法律文书。

(提问)张方的父亲有遗嘱或没有遗嘱,张方及妹妹继承则分别属于遗产继承的哪一种方式?

巩固新课

篇12:《法律保护你我他》教案2

沐浴在法律的阳光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与少年儿童相关的法律,学会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提高学生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教学重点

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教学准备

寻找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少年儿童权益受到侵犯的案例。

教学过程

一、师谈话导入。

新课各国法律都对未成年人的权益有特别的保护。我国就制定了多部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少年儿童幸福、健康、快乐地成长!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并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做工、经商或者从事其他雇佣性劳动的单位或个人,按照国家有关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处罚。对于法律的特殊保护,你有什么感受呢?

二、说说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

1、学生说说找到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教师做相应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较深的条款并交流感受。

三、交流未成年人也会遇到法律问题。

如果我们的合法权益遭到侵犯,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我会告诉父母,父母是我们的监护人。

2、可以拨打有关部门的举报电话。

3、我们可以去法院起诉。

四、今日说法。

1、交流:这些法律法规为未成年人幸福、健康、快乐地成长提供了保障。但是,如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应该怎么办?

2、模仿《今日说法》栏目让学生以主持人的口吻讲述这方面的事例。(教材41、42页的案例,也可以是自己搜集到案例)。

3、学生作为观众自由发表看法,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评说。

4、最后由嘉宾(可由教师扮演)进行法律点评。

五、用法律保护自己。

1、你或身边的少年儿童遇到过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况吗?让学生联系实际来谈。

2、你知道该怎样寻求法律帮助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吗?学生讨论。

3、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并介绍其他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向“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寻求援助;向有关主管部门反映;向公安机关报案等。

六、活动。

1、了解一些有关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件,模仿“今日说法”栏目的形式,选择你感兴趣的案例,和同学进行评说。案例1:爱莲同学的父母离婚,母亲改嫁他乡,爱莲判给父亲抚养,父亲在沿海打工另组家庭,没承担起抚养爱莲的责任。爱莲只好跟着70多岁的奶奶艰难地过日子。爱莲的学校和村民委员会作为她的代理人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她的父母承担抚养义务。爱莲能赢得这场官司吗?

2、请一位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和我们座谈,给我们上上法制课,想办法了解一下你感兴趣的法律知识,与同学合办“法制小报”。

(1)律师能为我们做什么?(2)没钱打官司怎么办?(3)我们身边的青少年维权岗。

七、活动延伸。

上一篇:三亚游周记下一篇:井底之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