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学校是什么

2024-07-20

市民学校是什么(精选6篇)

篇1:市民学校是什么

学校文化是什么?

■学校的特色由学校文化来体现,校长的责任在于培育学校优秀文化。

■学校文化中的文化,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

■学校文化分为物质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核心是管理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个难言的话题,却又是我8年校长生涯里唯一不断思索的问题。

上个世纪末,教育界流行“学校特色”的时候,我曾经为这件事纳闷了好长一段时间。让我不明白的是,一个学校中那些学科教育的优势怎么会被作为学校的特色来加以对待和宣传?由此而引起我思考学校的特色该由什么来体现,以及校长的责任究竟是什么?于是,我的思想集中到了学校文化上,并引出了学校的特色由学校文化来体现,校长的责任在于培育学校优秀文化这个结论。8年过去了,我未必为上海市进才中学培育起了为我也为广大师生所满意的“进才”文化,但期间的思考和实践却是值得总结和提炼的。

学校文化及其特征

现在,关于学校文化的论述很混乱和肤浅。在一次关于学校文化的研讨会上,6个主题报告,竟然没有一个是真正谈及学校文化的,不是把学校中的一些“所谓”的文化现象大加发挥,内容飘忽不定,就是杜撰“文化名词”,以浅薄充高深。

什么是学校文化,这涉及到“学校”与“文化”两个概念。“学校”尚容易理解,“文化”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别。学校文化中的文化,指的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属狭义的文化所指,它的形式可以是物化了的,如石头上刻着的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如不拘泥于经典,则学校文化可理解为发生在学校中的精神文化现象。学校文化有以下特征:

一、抽象性和相对独立性。抽象性指它是以观念形态呈现的文化现象。相对独立性既是指作为精神文化而对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独立,又是指学校的精神文化相对于社会精神文化的独立,其内涵主要是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二、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学校文化常表现为在学校中出现的现象和气氛,但反过来,学校中出现的现象和气氛不一定代表学校文化。如校园内石头上所刻录的名人名言,它是学校中的一个文化现象,但这个现象所含的精神内容是不是已经被师生所接受并内化成相应的思想及行为?一些学校用校歌来说明它的文化特色,这不是不可以,但如果这些内容只是个别的、暂时的,不构成有个性的精神品质,那么它就不能显示其文化特征。稳定不是绝对不变的,只是它有一些基本稳定的要素,如执行制度的严格,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术上的包容以及思想上的自由等等;发展性是相对稳定性的自然延伸,由于学校文化受制于社会文化,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三、群体累积性。校长对学校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但学校文化却不是靠校长个人所能创造的。校长的文化意识必须通过师生群体的认同,并表现出群体的气质和品性后才能确立和显示。这一过程不是即时式的,而是累积式的,即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形成、巩固和发展的过程。由于文化形成过程相当脆弱,因此,一个具有稳定状态的学校文化的确立必然是长期的、有反复的。学校文化不可能速成,那些认为一个校训的提出就是一种学校文化的`想法是幼稚的。现存的历史名校中的一些文化内涵不是诞生在校长的话语里,而是形成于其后的传承中。

学校文化一旦形成之后,便能以其典型性向外界传送学校形象及其意义。但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学校文化是抽象的、原则的,它存在于各种现象之中,并在学校的氛围中自然流露。但流露着的仍然是能表现学校文化的氛围或符号,而不是学校文化。如校歌、校徽、校训,乃至流传于校内外的学校故事等等,它们都可能作为学校文化的符号,但不是学校文化本身,有的甚至连学校文化符号都不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是短时的,很可能不久会被替代。这就告诉我们,不要把在学校中发生的看到的都理解成一种文化,即使要这样理解也不要把它作为学校所特有的。

学校文化的结构及整合

一般意义下,文化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依次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学校文化虽属于精神文化范畴,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有师生共同生活与学习的场所及其物质形态,又有着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制度,它们影响和制约着师生的生活,是起约束作用的制度文化。而作为学校文化核心的精神文化由于其受制于学校的领导方式和人际关系,因此,学校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依次为:物质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统领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核心是统领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

统领文化或称管理文化,包括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但统领不等同于管理,其中,领导的产生和退出、领导的权利及制约、领导的培养与选拔、领导的思维习惯与作风等等在统领文化中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校长和专职管理者的职业化程度、管理背景、心理背景(个性)以及学术背景都直接影响着他的思维习惯和行事方式。这种方式以组织文化的形式表现出鲜明的学校文化特征,如所谓的家庭文化类型学校、强权文化类型学校等等。其分类的视角就在统领文化上。以家庭作比喻的,家庭文化类型学校的领导方式以亲和为其特征,无领导与被领导的界限,更不强调服从,但这类学校往往缺乏效率也常缺乏激情。与之相反,强权文化类型的,学校的领导注重个人权威,强调服从,又以摆平矛盾为其能事,其特点是行事效率较高,但人际关系冷漠。

现实的学校文化都不属于某种纯粹的文化类型,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理想而优秀的学校文化产生于对各种文化层次的整合之上。比如,以强权文化类型为特征的学校,如果学校领导注意到它的管理的局限性,并愿意做出改进,建设和谐而高效的管理,那么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和培育人际关系文化不失为是良策。环境文化是一种显文化,人们对不同学校所得出的不同感觉首先是从环境,尤其是物质环境而来的,优美而又充满热情的校园环境给人以亲切向上的感觉,吸引人们认同它、接受它。倘若还让人感受到师生们的热情和朝气,那就更反映出了学校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管理的问题上有两种立场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学校文化:一种是“重管轻理”,另一种是“重理轻管”。这里说的“理”,是指规则和道理。重管轻理的着力点是管,目标是管中达理;重理轻管的着力点是“发展”,目标是建立发展机制。后者相对前者而言,是把通过管理来提升队伍素质,变成通过建立发展机制来完成教职工各自的专业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则

现代学校文化的建设取决于三个原则:1.人的教育原则。学校本该是育人的,离开育人专事育分数,就离开了学校的意义,自然也就谈不上学校文化;2.培育和传承原则。学校文化能自然形成,但优秀而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必须精心培育并经代代传承而成;3.独立精神原则。学校文化是学校个性的体现,缺乏独立精神,唯上唯书不可能建设有传统价值的学校文化。今天的学校特别是那些屈从于功利要求或受利益支配在应试教育轨道上行走的,都不可能建设具有传承意义和现代品质的学校文化。事实上,归根结底,学校文化是由学校的教育立场确定的。应试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立场有其思想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价值观是以升学率为目标,追求结果而不重视过程。但教育讲究的是过程,并在讲究中体现其文化。说到这儿,我想起了《文汇读书周报》上的一篇题名《呼唤人的教育》的文章,文章的第一段话说:“在一次关于中学教育的座谈会上,一位青年教师直言不讳地指出,没有什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分,有的只有‘人的教育’和‘非人的教育’之别。一句话就击中要害,抓住了当今我们教育中存在的最大症结,即人的教育的缺乏。”不难想象,对人的教育缺乏的学校去谈论学校文化会是何等的乏味。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介绍了上个世纪40年代重庆南开的一些情况:

“从本质上看,南开的教育就是培养、鼓励、激发学生的个性、创造性,比课堂上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校和老师总是千方百计地给他们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成长环境,使他们获得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有幸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熏陶过、历练过,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驻足回望,这是什么样的专业化教育都无法比拟的人的教育。也只有那样的南开才不会将升学率、考试分数作为绝对指标,把这些当作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惟一尺度。”

“正是有了一代教育家张伯苓那样的校长,有一大批优秀、负责的南开教师,即使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重庆南开中学也始终保持着高水平的教学质量,继续弘扬以激发、培育而不是扼杀每个孩子个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最大可能地践行了人的教育,成为民族危亡时期弦歌不绝的摇篮之一,以其无比生动的实例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耀眼的一页。”

我不知道当年的重庆南开现在如何了,是否已经改名成为其他的学校了。我也不知道,重庆南开的文化特质当今是否存在。常听一些百年老校说传统,说文化,我总有一种感觉,传统对今天来说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对今天有用的往年的荣耀,这能有多大的意义呢?

现代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

文化的传承不是文化现象的传承,而是“文化基因”的传承。而文化基因的实质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此,现代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必然要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加以考察。

现代学校文化有哪些核心内容需要我们格外关注呢?

――批判精神。一个学校如果没有批判性思考的习惯,那么,即使从表面上看它有优雅的环境和苦读的学风,这与现代学校文化却大相径庭。批判精神是科学精神的要素之一,批判的前提是怀疑,怀疑的结果是创新,创新的特征是求实,即不尚空谈、脚踏实地地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学术自由。学术是维系学校的核心,深厚的学术力量是现代学校的标志之一。但是,深厚学术力量的取得是以学术自由这一文化特征为基础的。中学教育中的学术不仅指学科知识,还应该包括对课程的理解与认识,包括教法以及对课堂内外师生关系的处理。在我们这样一个习惯于自上而下运作的体制里,作为学校文化建设提倡学术自由尤其必要。学术自由的基础是思想自由。这不仅是对教师的,也是对学生的。需要注意的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那些我们今天轻视、鄙弃、甚至试图予以校正然而为年轻人所喜欢而流行的文化,不无可能会成为主流文化弥漫于校园甚至整个社会之中。

――制度建设。制度即规范。规范不仅是作风问题,也不仅是效率问题。规范体现的是意志和习惯,进而是一种文化。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们学校的管理,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人治的痕迹较重,法治观念不强,方法也不理想。因此,作为一种可传承的文化,学校特别要加强制度建设,包括对制度建设意义的理解和各种制度的制订与完善。文本化制度的制订是重要的,但制度本质上是精神的,它表现在行为过程中,因此养成行事规范是制度建设的重点。

学校文化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至少对于今天的学校更显沉重。不是今天学校不想建设自己的文化,但我们失去了原则,怎么能有所作为呢?好在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人的教育在不断地得到重视,优秀的学校文化的建设和传承还是很有希望的。

篇2:市民学校是什么

国际学校(international school)-即为外籍学生提供中等及以下程度教育,实施外国学制的学校。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都拥有数量庞大并品质精良的国际学校,用以服务“国际移动家庭”的子女。按照英国Nord Anglia机构的统计,全球的国际学校超过3000所。国际学校的小环境被学者们称为:第三文化。国际学校的在校生被称为TCK(Third Culture Kids-第三文化儿童)。北京地区现有国际学校30 余所,K-12学校为主。其中又分“外交人员子女学校”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两种。

“外交人员子女学校”80年代在使馆区出现,2003年前后形成一定规模。法律依据为《外交部、国家教委关于外国驻中国使馆开办使馆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规定》,例如:德国人国际学校、巴基斯坦使馆学校、大韩国际学校等等,此类学校仅接受使馆和在京长设机构本国雇员子女入学,采用本国的统一学制、课时和教程体系,授课语言为本**语。外交人员子女学校的政治地位颇高,也因此发生过朝鲜“脱北者”潜入德国国际学校和大韩国际学校寻求政治庇护的事件。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诞生于90年代,2006年前后达到高峰,现全国已经有超过百所此类学校。法律依据为《国家教委关于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管理办法》,例如:顺义国际学校、世青国际学校、京西国际学校等等,与外交人员子女学校不同,此类学校不享有任何特殊的政治地位。凡在京使馆或者商社工作的外籍人员子女、港澳台人员子女均可申请入读。采取国际通行的IB课程体系,授课语言为英语。

篇3:什么是3.0的学校

我们应该可以粗线条地将至今的世界学校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或形态:

1.0的学校,农业社会的学校;

2.0的学校,工业社会的学校;

3.0的学校,生态社会的学校。

1.0的学校

1.0的学校是人类农业社会时期的普众教育,着眼于文字的学习,以及承载的传播、交流和应用;其空间基本要求,多是每人有课桌、座位,能够读书写字就好。

2.0的学校

2.0的学校是人类工业社会阶段的学校。学校,是为社会生产“人力资源”的工厂。班级授课制是基础和核心形式。各方关注的是学校围墙或建筑内一排排格子间的教室内,如工厂流水线般、基于课本的有限分科课程,以及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为主的教法。评价多是书面考试,产品是“合格”的孩子。

3.0的学校

我们首倡的3.0学校,根植于自然和社会生态,基于家庭、学校和社区合作。我们重视学校教育共同体每一位个体发展的福祉,也认识到那是基于整体学校生态和气候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学生学习的发生是学生的足迹所至和人际关系所在。3.0学校通过实践高期待的真实的学习课程和表现性评价,基于实证的现代学校管理和发展,以“邻家孩子”的理念,团结学校教育共同体多样的人们,目的是积极影响和引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是帮助孩子面对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知识、能力和品质建构的学习场所。

学校是帮助大家遵守共同规则,实现共处、共融、共进的教育场所。

学校还应是引领社会包容、诚信、创新、和谐发展的实践场所。

在3.0学校,践行的是真实的学习。通过真实的学习的课程、多样组群的学习关系、教法与学法、工具和资源、以及表现性评价等,在对学生具有真实意义的学习场景中,帮助学生认识并提出真实的问题,探索并获得真实的知识,习得真实的行为和技能,养成真实的品质。

这样3.0学校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人类已有的最佳专业和科学知识、工具、资源和实践的整体有机的支持和帮助。

从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建筑设计开始,基于科学和专业的实证,提供全新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服务,帮助乡村、城镇或超大城市,建设更多的全球好学校:3.0的学前幼儿园、小学、中学,与大学教育学院及各类教师培训机构一起审视培养目标、课程实践和评价,培养全球背景下基于实证的好教师、好校长;为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等提供专业的教育生态和气候的研究和改进方案,应该是这两个研究院的意愿、使命和任务。

下面,我们仅举几个领域,以释例3.0学校应具有的社会生态意义和专业、科学的品质,以及研究院的科学研究和服务领域。

领域释例1:学校建筑空间设计

美国的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在过去100多年,既设计过监狱也设计过学校。在接受过3.0学校的洗礼后,说过:2.0工业时代的学校与监狱的建筑,在空间设计和布局上是一脉相承的。

在各国的教育改革计划和实践中,极少可以查到同步考虑到在推进教育改革的同时,强调学校建筑及其内外空间需求的内容、资料或佐证。建筑设计行业与教育行业之间的专业对话、交流或研讨,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是甚少的。在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小学校设计规范》的编写单位和人员,没有一家教育单位、没有一位教育学者专家获邀参加。因此,常常可以看到在新建的拥有十分传统空间的学校建筑里,尤其是17世纪开始的班级授课制的物质基础—一成不变的挤满学生的教室里,教师们却被期待着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3.0学校的建筑设计,不等同于“三室一厅一卫”,或把原来的走廊加宽。

学校的空间,应该有四个层面需要考量。一是学校空间的建筑学考量,也就是安全、保温、日常生活必需的空气、水、光、声、电等绿色环保和节能等的考量,这样建筑学的考量是须基于多样人群的终身发展的专业知识的。二是学校多样的个体,以及多样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和而不同的社会生态空间需求。三是21世纪学习空间的需求,即真实的学习空间需求,这是基于当代人类学习和发展知识,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及教法学知识的考量。四是学校服务于社区,与社区人群分享学校空间和活动的需求。

作为社区庙堂的学校,要能够把以上四个领域的学校建筑空间设计进行专业整合考量和呈现。

领域释例2:学校教育共同体积极行为养成和支持系统(SEC-PBCSS)

学校和社区缺乏一致的基于行为科学的具体空间和时间的行为准则,这样的生态环境,是难以教育出可以与他人和谐共处的人的。

心自由,行有矩,行同规,如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存在、共处和发展的基础。

遵循安全、责任、尊重、规则和合作的基本准则。家庭与学校共同合作,从学生入学始,就以“积极行为”作为支持性目标,遵循学校教育共同体每一位成员的一致原则和行为要求,通过积极行为的培训、强化和支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借此引导学生在学业学习、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公益服务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切实帮助学生成为受欢迎的人,一个可以共处的社会人。

根据专家多次的研讨,认为在学校教育共同体积极行为养成和支持系统(SEC-PBCSS)实施过程中有如下特点:(1)尽管80%的学生能从SEC-PBCSS系统获益,但估计至少有20%的学生因心理问题获益不足,也不能完成SEC-PBCSS的训练要求;(2)这20%的学生是动态的,每年会从80%的学生中溢出和回归一部分;(3)这20%的学生占据学校教师和管理层、后勤保安超过50%的工作资源,是教师和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4)其中大约1/10(占据总体的5%)的学生,可走向“心理障碍”,比如:儿童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等,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5)这些学生目前缺乏有效而科学的心理关怀方案,包括: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支持系统、缺乏筛查方案、缺乏持续性心理关怀制度,尤其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人才资源。

因此,学校教育需要重视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延伸到社区和家庭(养、育),动态监测80%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长),及时干预15%需要支持的学生(修),并重点治疗5%急需帮助的学生(矫),运用多重手段维护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现代学校,必须要有机构、政府和社区的专业支持和资源,才能与家庭一起共同处理好这些动态的80%、15%、5%的学生的发展需求。

领域释例3:教与学、评价及教师发展

我们使用以下四个问题来指导课程、教与学及评价:

我们要学生知道并能够做什么?

我们何时及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学会了?

对于那些/个没有学会的学生,我们该做什么?

对于那些/个学会的学生,我们该做什么?

“厨师品尝,是过程性评价;客人品尝,则是结果性评价。”基于世界几十年的关于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元素的研究发现,学校评价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教师和学校领导提供的课程和教的实践的过程性反馈评价,这样,这些教育者们可以有最佳信息来判断接着做什么,需要如何变化和改进。

把评价信息反馈告诉教师是十分必要的:他们的教对于学生的作用,并且如何改进。当评价是及时、有实证,并且与教师正在进行的教相关,其作用将获得真正最大作用。

Show Evidence与斯坦福评价、学习、公平中心合作,建设了目前全球唯一基于实证的真实的学习的学习管理平台。这个学习管理平台是:唯一可获得学校教育核心教与学真实数据的系统;唯一教与学可以协调整合的平台;唯一整合学科评价标准的教与学平台;唯一支持真正意义上教育大数据时代学校核心业务管理和评价的体系;唯一可基于实证数据进行教师和校长认证和培训的体系;唯一可基于实证数据进行个性化教师/校长发展和培训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支持系统;唯一可支持跨班级/跨学校/跨地区/跨国家的国际课程的平台;唯一可综合支持学生校内外学习、家校合作的教育平台。

在这个学习管理平台上,我们可以开始构建全球背景的真实的学习案例库,为多样组群的学习,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跨地区、跨国家的共同学习提供可能和必要的平台。

在这样的平台上,可以建立基于实证的教师发展专业路径。

教师准入,采用基于实证的教师资格评价;

新教师三年的教练培训;

第三年的继续从教资格审定;

教师升级为骨干教师的培训和要求;

骨干教师的提升和领导力培养和认证。

领域释例4:终身发展的学校教育共同体及社区的身体活动

游戏,是各年龄阶段、各人类种群天生不可或缺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游戏,对于青少年儿童的生活、成长和发展,更是必不可少的。游戏的特性,使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被一些国家的学校和社会作为学习成为文明社会一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游戏是微不足道的活动。为什么?因为人们只有在各方面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进行游戏。工作第一,游戏第二。如果我们不遵循这个顺序,我们将会岌岌可危。谨慎而言,游戏应该处在次要位置。此外,游戏是为孩子创造的。我们期待并希望孩子们游戏,因为这是他们一生中唯一没有严肃责任、可以自由玩耍的时光。越来越多的游戏同样也适合那些已经退休的人,他们已经完成了对社会的重要贡献。”

在教育中,如果人们仅看到游戏的消遣娱乐,仅看到竞技运动的“野蛮其体魄”,而不能实践其法(法制、法律、法治)的精神追求;不能通过游戏、通过竞技运动,去进行法的精神的“真实的学习”;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残缺的,是有着严重问题的。

竞技运动,是文明社会的游戏。孩子的游戏,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孵化器,是法的本质的模拟实践,是法的精神的具体体现。为学校、社区,提供终身发展的、适合学校教育共同体及社区多样人群的身体活动,是我们的意愿和努力目标。

以上四个领域举例,仅是建设3.0学校—全球好学校需要考量和做好的工作领域中的几个。人类社会的学校教育,已经进入到科学、专业的时代。3.0学校,是必须要能够基于全球背景下的科学研究和发展实践,跨越语言、跨越文化,才可以建设好,并可持续发展的。

篇4:为什么是厦门市民

2007年,大大小小的时间不断登场,上海社保腐败大案,最牛钉子户,山西黑砖窑,陕西华南虎,台湾“大选年”前的种种乱象,贯穿全年的股票狂热与大气大伏房价的高企,肉蛋等价格上涨以及CPI飙升,人民不升值,“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

在众声喧哗,扰攘不堪的2007,我们将“年度人物”称号赠予一个群体:厦门市民。

厦门市民反对PX项目的斗争,贯穿了2007全年,媒体已有广泛报道。此事的最新进展是,闽厦政府方面初步意向将项目由厦门海沧迁到漳州古雷半岛,取得了一个多赢和相对圆满的结果。

尽管舆论对厦门市民的举动有着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解读,我们将“年度人物”赠予厦门市民,首要原因不是别的,正是他们维权的勇气与自救的决心。

一个工业项目可能危机两百多万市民的健康和生命,竟然绕过民意倉促上马,当此之时,厦门市民没有选择沉默,而是选择了愤怒,选择了生气。著名作家龙应台曾有“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大哉一问,拷问的正是中国人国民性中逆来顺受胆小懦弱的一面。是的,我们一方面在抱怨这个社会的种种不公不义,一方面当这些乱象在自己身上身边发生时却忍气吞声,苟且偷生,这,难道不是一个典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吗?

这一次,厦门市民没有选择做一个典型的中国人,他们大声疾呼,他们“集体散步”——在一个宪法规定民众有游行示威权利的地方,在一个行使这项权利往往意味着诸多危险的地方,面对强大的权利与资本,他们没有退缩,他们给无数国人上了一课,权利,从来都是靠争取得来。

我们将“年度人物”赠与厦门市民,因为他们在PX事件中表现出的科学理性以及适度的妥协,正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精神气质。在今夏的“集体散步”中,厦门市民没有过激行为,甚至队伍中有人乱扔纸屑时也被人提醒——这是一次“环保的”活动;在厦门市政府后来向市民广为发布“厦门市重点区域”(海沧南部地区)环境在12月中旬举行的厦门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公众座谈会”中,市民代表踊跃发表理性专业的意见,让人见识了惯为官方忽略的民间智慧。此次以城市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环保运动表明,厦门市民、乃至全国更广大地区的民众,完全具备了推行更充分民主政治必须的公民素质。

我们将“年度人物”赠予厦门市民,还因为他们在维权活动中运用了网络时代的科技便利,发现了抵达正义的新路径。短信,博客,BBS,QQ群……一场网络总动员,让信息封锁完全失效,可以说,信息技术促成了这场环保运动的胜利。维权运动经由技术的武装,将会爆发出更大的威力。

我们将“年度人物”赠予厦门市民,还因为此事中体现了精英与大众,官方与民间的良好互动(尽管当中也存在不愉快的过程),为公共事务的民意参与、社会动员以及纠纷解决、失误救济探索了一条道路,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样本,这一点,在中国特色的政治语境中殊为不易。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政府与民众一块在学习,学习民主政府的理念、议事程序的法治,学习论证决策的科学、媒体沟通的艺术,学习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可以说,在PX事件中,不仅市民学会了自救,而且让政府学会了思考。

从这个意义上说,厦门PX事件最后没有输家。正如一位厦门大学生所说,“我看见了中国最杰出的市民,以及可能是最开明和温和的政府。”

篇5:学校是什么(网友来稿)

学校是什么,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老师以母亲般的爱呵护着孩子们的成长,孩子们在校园甜蜜而又优美、骄傲而又活泼、幸福而又快乐,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生的苦闷可以向老师倾诉、学生的快乐可以邀请老师共享、学生心头的秘密可以向老师公开。学校,应该是学生成长的摇篮!

学校是什么,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乐园。孩子们在学校,不仅要发展智力,还要涵养情感;不仅要提高情商,还要提高智商;不仅要增长知识,还要增长才干,发展情商。

学校是什么,学校是孩子们记忆的珍藏。若干年以后,当孩子们翻开记忆的仓库,那里应该有孩子们记忆的珍宝,那里应该弥漫着孩子们幸福记忆的芬芳。也许孩子们在校园里有不快乐,但不快乐也会变成孩子们的珍藏。

学校是什么,学校是孩子们智力竞技的战场,那不是孩子们彼此之间的拆台,而是孩子们为未来走向社会,打下各方面的坚实的基础。孩子们彼此之间的比学赶帮,是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催化剂。

学校是什么,学校是孩子们灵魂的家园。学校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阳光和雨水,鸟语和花香,叮咚的流水,笑语和欢歌,是孩子们精神的家园,在孩子们的人生旅程中,不管刮什么风,下什么雨,一想起美丽的校园生活,孩子们永远都会露出幸福的笑容。精神的家园,可以抚平孩子们心头的创伤,获得精神的慰藉,灵魂将欢歌,心灵将微笑。

学校是什么,学校是广阔的天地。校园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英雄豪杰,校园里有各路好汉啸傲江湖。只要孩子们愿意,只要孩子们高兴,他们的志气有多高远,他们的拳脚就有多大的施展空间。

学校是什么,学校是孩子们做梦的温床。自由的空间、温馨的世界,将激发孩子们无比自由的想象空间,激发孩子们无比的想象力,引领孩子们走向辉煌的未来!

作者邮箱: tdzqz@sina100.com

篇6:什么是现代学校制度[定稿]

网友:现在大家都在提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到底什么是现代学校制度呢,它与以往我们所提的学校制度有什么区别呢?

专家: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建设学校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实施路径。日前,教育部又发布了《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将现代学校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引向深入。在当前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对于促进和保障各项改革事业的顺利推进具有关键作用。

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学校制度安排。我们通常所提的学校制度是指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的制度安排,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学校之间的关系,属于“宏观”的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强调的是制度安排的“现时性”,它是一种“好的、先进的、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学校制度。当前,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就是要求改革者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设计和构建与各方面改革相适应的规则体系。因此,现代学校制度通常是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关注点。

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制度安排。制度是一种约定成俗的规定,它的生成和重建始终围绕特定领域的变化。现代学校制度将“学校”作为自己的本质规定,更加重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以此作为构建整个学校制度的法则。在现代学校制度的框架下,所有的规则体系都是围绕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来构建的,从而更加凸显了教育的独立性和学校的自主性。正如梅兰芳剧团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让梅兰芳唱好戏一样,现代学校制度也是为了促进教师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因此,现代学校制度主要是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搭好舞台,系统构建学校教育的核心制度和外围制度。

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协调校内和校外关系的制度安排。制度是人们在调节各种关系时形成的一种规定。现代学校制度把学校视为一个开放的组织,它不仅关注学校内部的运作过程,而且也重视学校与家长和社会的互动过程。校内制度和校外制度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两个主要内容。通常所提的学校制度不仅在制度的完整性上存在缺憾,而且也缺乏动态的观点。现代学校制度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来构建校内制度和校外制度,强调学校利益相关者在制度构建和发展中的作用。今年年初,为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而最近发布的《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也对校内关系和校外关系作出了具体规定,以协调和整合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力量。

上一篇:民兵手册下一篇:刑法贪污贿赂罪 部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