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德育活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

2024-07-12

体验式德育活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共9篇)

篇1:体验式德育活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

体验式德育活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

屈晓东 瞿永红

甘肃省白银市田家炳中学

论文摘要

体验式德育教育是提升教育实效性的一种新模式,将学校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模式、学校传统活动项目和地方历史文化社区资源充分利用,运用到学生德育教育中,有益于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各种德育活动提炼为十个德育主题,形成学生成长的关键品质。构建白银市田家炳中学特色德育课程。关键词: 体验教育 德育活动 学生成长 本课题为甘肃省田家炳联谊会的德育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5】GHB1548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

究价值

(一)课题选择的背景意义

1、重视青少年德育教育是田家炳基金会的理念和使命的体现。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是田家炳博士创办本基金會的理念,他以‚兴学育才,推广文教,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宗旨,实现‚促进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文化,并融合世界文明,以提升中华教育素质,贡献国家‛的使命。

2、是我校打造特色德育课程,建立生态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老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全人教育的基础。我校本着‚坚忍不拔、卓越发展,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基‛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德行教育。目前‚灌输性‛说教式德育的低效、无效和社会转型带来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使学校德育工作陷入尴尬境地。因此,开发体验性德育课程,打造特色德育品牌,建立灵性的生态德育模式,促进学校发展是我们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探索体验式德育课程,我们拥有许多优势资源:(1)光荣传统:有着52年的光荣传统历史的地方名校,是国家级的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国家体育俱乐部,省级德育示范校、科学教育特色校、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教学理念先进,教师队伍优秀、校风、教风严谨,管理精细。(2)内部资源:政教处、教务处、团委、年级组、班级相互配合、协调工作,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成熟的完整的德育系统。晨会、跑操、卫生、纪律由学生会干部组织检查监督。我爱系列活动:我爱舞蹈、歌唱、书法、摄影、魔方,演讲……,为学生提供彰显个性和才华的舞台。各种社团:汉服社团、动漫社团、心理社团、模型社团、篮球社团、围棋社团……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从事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和职业体验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品牌项目。这些都是 体验性德育最好的载体和实践途径(3)外部资源:自从2008年9月进入全国田家炳中学大家庭以来,我们有了更多交流沟通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比如全国田中校长培训班、两岸四地‚伙伴合作、共同发展‛学术交流会,全国田中年会、甘肃省田家炳联谊会,等等。与西北师大田家炳书院建立合作互助伙伴关系,成功完成了《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课题。我们与全国田园兄弟学校建立了联系,加入了更多的德育项目。比如,田家炳基金会支助的,由香港理工大学、城市大学、华东师大等著名大学开发研究推广的‚共创成长路‛二期计划。这些开放性的资源和体验性的教学方式同时也在教育我们,改变我们。我们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升华、成长。

3、白银有丰富的社区德育资源,为学生进入情景,体验生活准备了充分条件。

白银因丰富的铜伴生矿而有‚铜城‛之称,作为共和国有色金属基地的长子,在历史上为国家和白银地方经济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白银人在‚天上无飞鸟,地上无虫跑,风吹石头跑‛荒滩野岭上铸造了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新城,打造了辉煌半个世纪的工业文明;举世闻名的中国红军长征三军会师地―会宁,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熠熠生辉。素有‚状元县‛之称的会宁,学子秉承‚三苦两乐‛的精神,带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飞往全国各地,留学海外;黄河干流流经白银258公里,占流经甘肃总长的52%。千年黄河孕育悠久农耕文明,也培育了淳朴的民风;作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再创辉煌,是白银人民为之奋斗的梦想。从这些丰富的资源中,我们通过德育实践活动,提炼了德育主题,开发了德育校本课程。比如,爱国(爱乡)敬业、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自强自立、崇文重教、感恩奉献等等。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体验式德育概念

‚体验式德育‛是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个体经历创设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通过反思体验和体验内化形成个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在反复的体验中积淀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学生在各种体验中主宰自我,修正自己,在与人交往中,在日常行为中去体验、去感悟、去构建社会与时代所希望他们拥有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集体意识。它强调学生要回归生活,亲自参与,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道德行为的成长。

‚体验‛的‚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体验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讲,体验是‚理智的直觉‛,是建立在个体‚内部知觉‛基础上的一种特殊活动,它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连的。所以,从词源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也需要亲身经历,亲自验证,才能获得科学知识,养成道德品质,掌握技能。

2、特点:主体性、活动性、体验性、开放性、成长性。

(三)理论依据

1、杜威: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杜威首先主张‚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2、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人的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3、建构主义认识论:学生的知识技能认识是在参与活动中经过反思、体验、自己建构起来的

4、陶行知教育理论

(1)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2)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果。(3)教学做合一。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日本最早提出了在高中开设‚劳动体验学习课,‛并制定出具体的教育纲要

2、心理学家朱小蔓在《情感教育论纲》中指出:‚情感教育的过程应该是逻辑 —— 认知与情感 —— 体验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过程。‛‚情感教育是情绪唤醒、主体感受与体验的过程……‛

3、山东张志勇所著《情感教育论》,不仅介绍了国外情感体验情况,对情感体验也作了深刻论述。道德教育重要的是提高道德认识,同时更重视行动。

4、教育专家班华负责的课题组的做法是‚实践-体验-认识‛,就是针对过去学校教育只重教学,忽视实践的做法,强调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放在第一位;而重视道德情感培养,就要强调体验,通过体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

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主任、中国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惊铎教授主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和‚体验式道德学习的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原创性理论视野关注中国德育的基础性问题和热点问题,聚焦本土化校本(园本)教育问题研究,深度合作并引领课题实验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已取得丰硕成果。

6、湖南省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承担了中央教科所的国家级‚十一五‛研究课题‚‘教化——体验’型德育研究‛取得了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形成 与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校园要求相适应,构建了以‚教化——体验‛道德教育为基本范式的学校道德教育新模式。

由此可见,无论中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国外及地区的学校都把德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且越来越重视,这就不能不说是一种国际性的发展趋势。

(五)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改变目前德育的单一刻板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和个性化发展。同时,研究与实施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理性认识与实践水平,2、理论价值: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努力建构起体验德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能充实和发展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操作模式。本课题实施将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六)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深入挖掘学校办学理念内涵,整合学校办学资源,探索符合当代中学生成长特点,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体验式德育活动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德育实践体验活动,寓德育于活动实践之中,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进行感悟体验、愉悦身心、终身受益。通过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自主性、感悟与分享、目标达成等方面的研究,构建起有效的体验式德育系列活动评价体系。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

1、挖掘学校办学理念内涵,整合学校办学资源,探索符合当代中学生成长特点,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体验式德育活动途径、方法和意义。

2、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发白银社区德育资源,开展德育实践体验活动,寓德育于活动实践之中,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进行感悟体验、愉悦身心、终身受益。

3、通过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自主性、感悟与分享、目标达成等方面的研究,构建起有效的体验式德育系列活动评价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过程

1、探索学校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办法,转变思路,放权给学生会、团支部,建立学生日常行为自我管理模式,由学生会干部分组轮流值班,管理监督全校各班的跑操、卫生、纪律、值周情况,量化打分,综合评价,在周一晨会上给全校 师生汇报,晨会所有的内容由他们策划、组织、主持。升旗、演讲、检查通报、天气变化冷暖温馨提示、安全提示、发放流动红旗等等。晨会主席台上20分钟的表现,反映了他们的工作状况,体验到‚敬业、勤奋、奉献‛。

2、整合学校传统项目,创设德育体验平台,通过‚我爱……‛系列活动、校运动会、艺术节、社团活动、班会、英语基地活动、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等等传统项目,为学生提供彰显个性和才华的舞台,体验着‚快乐、阳光、自信、团结、合作、理想‛。

3、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和职业体验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品牌德育项目。利用白银丰富的社区德育资源,创造条件,走进社区、工厂、企业、福利院。让学生在开放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中体验、感悟、提升。从中认识社会,感知人际关系,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互动关系。我们从白银丰富的社区德育资源中甄选出经典的资源,与中学生成长所需的关键品质相连接。如体现‚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铜城精神,我们开展了‚走进工业文明—参观白银露天矿和白银高科技产业园‛活动;举世瞩目的红军长征三大主力会师于甘肃白银会宁,体现‚爱国、忠诚、顽强、信仰‛红军长征精神,我们参与了‚继承革命精神,祭奠革命先烈,重走红军长征路‛的活动。走进养老院、儿童福利院,送温暖,献爱心。走进车站、街道、社区,参与义务劳动和植树造林,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快乐。跟着父母走进机关、矿山、农村、商店,体验着父母的辛苦和职业的素质要求,学会感恩回报。这些都是体验性德育最好的载体和实践途径。活动结束后,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拍摄的视频、照的相片、写的心得体会,所有资料汇总起来,通过主题班会、全校演讲会、全国田中校长论坛的平台,交流、汇报、总结,展现成果,提升德育教育,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4、在西北师大田家炳书院课程专家教授的帮助和指引下,把各种各样的德育活动提炼出德育主题,形成校本德育课程。课题研究基本内容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发了十个主题,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生命、感恩、勤奋、自立、团结、理想等。课程实施通过‚情景创设‛‚实践活动‛‚交流反思‛三个环节,有计划、有步骤进行。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思考,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生成认知,在实践活动中提升、体验、感悟情感,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生命、感恩、勤奋、自立、团结、理想等人生成长的关键品质。

5、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主要看参与热情程度和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参与度,活动过后交上来的视频照片、文字总结等,观察访问他们在班上的学习和生活的变化,来判断学生在活动中的成长,并且把这些计入成长档案袋。每学期期末,学校评选优秀者并在开学典礼和结业典礼上隆重授奖。如‚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各种星星:学习星、进步行、文明星、、奉献星、体育星、文艺星、共创星。‚最美成长档案‛等等。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和总结反思

(一)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对学校而言:在活动中构建学校体验式德育模式,形成学校特色德育课程,编辑出《白银市田家炳中学德育特色课程》《白银市田家炳中学共创成长路项目及推行手册》,《学生论文集》《教师论文集》,极大提高德育工作的创造性、有效性。

2、对老师而言:改变了理念,更新了观念,提升了教育情怀。提高了活动组织能力,课程开发的能力。最关键的是育人者自育、达人者达己。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3、对学生的帮助:

(1)体验式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动力。体验式活动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产生强烈的兴趣,形成探索参与实践的强烈动机。比如一位航模社的同学对制作航模达到痴迷的状态,一有时间就钻进工作室,经常追问指导老师,翻查资料,物理课上十分投入,学习成绩越老越好。(2)体验式德育活动使学生身心愉快、调解压力,缓解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高考的压力一直伴随着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繁重的学业、过少的睡眠会使部分学生感觉身心疲惫、心情沉闷、情绪低落。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尤其是一些学业落后的学生,在学校各种活动中,有他展现的机会,获得承认、赞赏,建立自信。

(3)体验式德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德育课为学生的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在真实的情景中,面对复杂问题,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论是在学校自我管理,还是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自愿、主动、直接、民主地参与到各种事务、活动及其决策与管理工作中去,主动的选择、吸取各种信息,潜移默化的受到活动的教育影响,提升了发展自我塑造、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4)德育活动能够完成学生的自我教育

德育工作重在实效,关键在于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是体验式德育的要求。在活动体验中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在职业体验活动中,狄国芸同学在全国 田中年会上汇报职业体验时,动情地表达对父母的理解和爱,真情流露、声情并茂,感动了坐在教室里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校长和教师。她说:‚我父母是粮油店的小老板,以前,我不能理解父母的行为,甚至有时还会为此抬不起头。经过‚粮油店小老板‛的生活体验,我深深理解了爸爸腰疼还要坚持送米送面上楼,妈妈为了一两毛钱,陪着笑脸和顾客说上半天。这都是为了我。我感到挣钱的辛苦,劳动的光荣。我以后对人骄傲地说,我的父母是粮油店的老板,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父母!‛,这是任何说教都达不到的效果。这位学生在她后来的高考道路上,克服了诸多的困难,怀抱报答父母的愿望,坚持刻苦的学习,如愿考上大学。

(5)德育活动能够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

德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在活动全面展示自己的才华,表现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学生亲自填写评价自己综合素质的《成长档案》,给了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是一种自我教育活动。体现了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和形成性原则。

总之,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没有活动就没有德育。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这种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教育方式,突出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必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德育的实效。

(二)课题研究的反思和领悟

1、体验式德育教育应是‚民主、合作、爱与尊重‛的教育。面对高中生,我们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多给与信任、宽容。相信他们有自我教育、自我调整向上向善的能力。我们以民主、合作、平等的态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少些技术手段的控制,多一些真挚情感的投入,是开展德育体验教育,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2、开展体验式德育教育要让教师的生命状态首先亮丽起来。教师一定要体验到美好、健康、责任、感恩,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只有让教师的生命状态首先亮丽起来,学生的生命状态才有可能变得美善、亮丽。

3、开展体验式德育教育要聚焦教育中的‚真问题‛,设计活动,创设情境,以体验的方式寻求解决问题之道。要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提升经验,从模仿走向创生。教师在解决问题中,提升了教育智慧。

4、开展体验式德育教育需要评价激励机制的发展

评价是教育活动的重要一环,评价的过程与结果对学生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校外实施体验式教育活动,同样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模式.目前根据学 校评价的实际情况,我们不仅对学生的活动表现进行即时评价,还很重视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作用.比如我们制作了《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整个高中生活的情况。包括学习成绩、获奖证书、活动照片、感想心得、美好愿望。但就学生本身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校内外联动的激励还需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5、开展体验式德育教育不是否定以往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而是要融通各种教育因子,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学校、社会、社区、家庭的合力,形成大教育环境。

篇2:体验式德育活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

2.借此机会让学生学会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3.希望以此活动能够让家长提高对于孩子品行培养的重要性。

二、活动范围

分低、中、高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选取一个班级开展活动,尝试之后再进行全面推广。

三、活动内容

1.给爸爸妈妈洗脚;

2.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洗脚;

3.给家人做一餐饭;

4.帮爸爸妈妈做一次家务。

学生任意选择一项开展活动。

四、活动方式

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后,进行活动。

活动结束后学生写感受;家长写评价;老师进行评价。班主任对自己本班全部学生情况进行小结,并评选十位优秀学生,在班队活动课时进行表彰。

浪拔湖中心小学

篇3: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机, 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目前在普通高中, 研究性学习多在课余时间进行, 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为主,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探究感兴趣的问题。这与考纲中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不同, 在学习方式、内容以及时间方面, 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大, 完全以学生的自主需求为动力, 因此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本质上讲, 研究性学习突出的表现为探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学生要扮演几种角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信息的筛选者与疑问的解决者以及成果的总结提出者。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是在疑问、解决疑问、再疑问的环节中进行的。整个学习过程既让学生有解惑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又有新疑问带来的困惑与动力。以问题解决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 增强学习动机, 避免学习疲劳, 从而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丰富学生的生活, 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课堂教学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多手段、多层次学习标准中规定的大众化内容。由于受到时间、授课内容以及学生知识背景的限制, 课堂教学不可能满足一切学生的需求以及发展其个性化特长。我们课题组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源于课堂, 但又高于课堂, 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假期, 探究一些课堂上需要拓展的问题, 或者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疑惑,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质上研究的前提是自己储备知识的应用, 同时需要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及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应用。这些都是学生健康成长必需的并且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开发的。研究性学习能弥补传统接受性学习方式的不足, 并帮助基础教育顺利完成从一味地研究如何教转变到关注学生如何学, 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如同“教是为了不教”那样, 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目标更多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思维方式、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知识的良好习惯, 促进课堂教学高效进行和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初步学习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个课题, 无论怎么简单, 都包含选题、选择研究方法、实施研究过程以及结果分析与结论的生成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与过程, 学生的自主研究是一次学习, 更是一次为将来的发展与从事科研事业的准备。新时代的学生, 物质生活丰富、精神世界匮乏, 他们生活得很自我, 但自主意识与空间不足。在家他们生活在家长无微不至的包围圈中, 在校面对的是注入式的高压教学, 在家长制定的轨道上曲折式地成长, 学生自主锻炼的机会很少。研究性学习打破了这种安排式的生活, 完全是学生自愿、自主地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这对他们智力的开发、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都有着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作用。研究性学习不但强化了学生储备的知识, 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很好的延伸, 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一个过程。正如“教是为了不教”一样,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掌握的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过程, 养成的质疑、探究、查找资料以及求教的这种自主能力, 必将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组织、合作以及与人相处的基本能力

信息化拓宽了人类的交往范围与发展空间, 同时也降低了人们直接交往的频率, 孩子白天面对的是繁重的学习任务, 晚上和周末又迷恋各种网络信息, 他们的世界很狭窄, 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研究表明, 人脑的发展与接受刺激的广度与经历有关。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校有责任提供丰富学生阅历的课程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从研究开始到结束, 离不开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 更避免不了新问题、新事物的挑战;同时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学生必须走入社会, 必须与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 学生会从中得到与人交往的体会和经验, 使其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在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既要依靠个人努力又要与全组成员分工合作, 这必然使学生的探索勇气、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得到锻炼和加强。这必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组织能力和丰富人际交往的体会与经验, 对于当代中学生的成长而言, 这一切都是弥足珍贵的。

五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激发他们自信、自强的人生态度

课堂教学面对全体学生, 是一种大众化的教育, 这使知识的传授具有放大作用, 提高了知识传递效率, 是一种很好的教育途径, 但对个体差异性的针对性降低, 不利于学生个体潜能的良好发展。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总是遇到这种问题, 学生不喜欢的是教学与学习任务, 喜欢的又没法在课堂教学中一一满足, 这样一部分本来很有个性与潜质的学生成绩却平平, 致使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 自我效能感降低。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研究性学习, 学生逐步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由任务型学习转变为发展兴趣与特长型学习。只要教师制定一些合理、科学量化的评价指标, 必将为这些学生增加更多成功的体验, 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 研究性学习必将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 也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更多研究性学习的正能量将陆续衍生出来。这必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健康成长注入巨大的推动力量。作为教育工作者, 需要不断地研究、实践以及创新, 在教学工作中把研究性学习实施得更好、更有效。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高调”地走进了高中各科教学中。生物学科关注粮食、能源、身心健康以及环境等诸多社会热点, 贴近生活, 因此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以及成长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实用性。本文以这一教学活动为基础, 重点探讨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以便为今后更好地从事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学生成长,影响

参考文献

[1]黄朝兵、肖攸安等.开展研究性学习, 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35) :9~10

篇4:对中职德育课堂体验式教学的探讨

一、创设情境体验

创设情境是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手段。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适当的体验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深入理解、消化知识,避免了教师的满堂灌,改变了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如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等。在教学《加强道德修养》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文明与不文明行为的视频,让学生有一定的认知,然后教师指出是非、善恶的界限不能混淆,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在了解相应的知识后,学生自编自导了小品《我在马路上》。一名赶着上班的工人,碰巧遇到一位被撞倒在地的老人,而肇事者已经逃逸,来往的行人都视而不见。是否要将老人送往医院,工人犹豫不决,一方面担心自己上班会迟到,另一方面又怕做好事被诬陷。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工人决定救人。这样的情境设置,能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之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德育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愿意主动探究该如何进行道德选择,并内化为自身行为,从而有效提高德育课堂效果。

二、开展活动体验

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体验式教学是围绕这一目标,将时间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获得体验,这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从而提高了教学的德育效果。体验式教学中开展活动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如辩论赛、角色模拟等。辩论是强调学生参与、体验的一种手段,如教学《爱国主义的内涵》时,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我国的一些明星加入了外国国籍,他们的行为是不是爱国行为”进行辩论,学生用实例支撑自己的观点。等学生辩论后,教师总结点评:将加入外国国籍与爱不爱国联系起来是比较肤浅的认识,不管是中国人加入外国国籍,还是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都属于正常的流动,与爱不爱国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应该有包容性,应该有民族自信心。

采用辩论和角色扮演形式除了能掌握知识,拓展知识面外,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教授《学会和谐交往》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求职面试,同事、客户、领导等都由学生扮演,在模拟活动中让学生先表演失礼的行为,然后让学生演示正确的行为,最后再让学生分组训练。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懂得职场礼仪。这些活动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实践创新体验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中职德育课应结合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注重生活性、实践性。体验式课外活动能弥补德育课时的不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在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同时,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进而实现德育课“知、信、行”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如教学《哲学与人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策划新产品推销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推销过程中如果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发生了矛盾应如何解决?”“推销活动有规律吗?”从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哲学知识从中感受哲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实践是开展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学生能亲自参与,从而达到较佳的体验效果。

四、小组合作体验

团队合作精神是企业看重的品质,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之一。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促使学生共同进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如教学《合作》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喜欢与什么样的人合作,不喜欢与什么样的人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列出团队协作需要具备的特点,引导学生体验到要想融入社会,成为社会欢迎的人才,必须树立合作观念。分组讨论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的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小组合作时需要注意的是:控制小组人数、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议题应集中、轮流发言等。

总之,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了学习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中职德育课开展体验式教学既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实际要求。教师应积极采用这一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体验中发展,从而达到知行统一,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

篇5:体验式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设计方案

体验式德育又称研究性德育,它的重要特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去体验知识的科学性,体验道德的高尚,去体验生活的丰富。体验活动是在教师设计、指导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调查了解去关注道德现象,使自己融入生活之中,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感恩教育为父母献孝心,如果光以说教难以收到教育效果,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父母的爱,让学生自己告诉自己如何感恩,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如何向父母献孝心、如何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并引申到感谢师恩、感谢朋友之恩、感谢祖国之恩。感恩教育具体的设计过程:

一、五月份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

各班通过感恩主题班会设计,并请老师、家长参加主题班会,达到感知父母和老师的劳动,起到动员和教育作用。(学校全体领导及政教处、年级组长深入到各班听班会、评班会)

二、感恩体验活动

1、设立学生孝敬日,即“父母的生日就是孝敬日”。在孝敬日学生做一天家庭小主人实践活动。

2、设立怀柔三中学生感恩节,即“母亲节、父亲节就是感恩节”。在感恩节学生献出自己的亲情孝心。

3、家庭系列调查活动

(1)开展家庭收入调查、家庭消费调查,用于自己身上的消费与父母的消费进行对比,体验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2)开展父母的工作量、劳动量调查与自己在家庭中的劳动量调查进行对比,体验父母的辛劳。

三、感恩行动

1、回报父母的爱

(1)当父母下班后献上问候。

(2)周六、日家庭劳动行动。

(3)自己的房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父母生病后、劳累后我做些什么。

(5)通过努力学习,学会做人,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

篇6:体验式德育活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

生命体验式德育课堂中,对学生个体成长非常关注,对课堂上学生的违纪行为,有个案处理法、朋辈帮扶法及延时处理法等处理方法,现阐述如下:

一、个案处理法

在生命体验式德育课堂中,摒弃了传统说教式讲大道理的方式,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学生的错误,而是学生如何改正错误。叙事心理疗法的哲学观中,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面对自己生命里困难的专家和主人。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把学生身上的问题等同于学生,即“人不等于问题”。采用叙事的外化技巧来面对孩子的课堂违纪行为,帮助学生一起面对并解决他的问题。比如,小光(化名)在上课时,总会发出很大的打嗝声,惹得全班哄堂大笑。刚开始,我还没太在意,以为属于学生正常的生理反应。后来,小光每堂课都会如此反复好几次,我也搞不清楚小光是有意还是无心。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大家不笑了,好吗?小光其实很辛苦,他并不想惹我们笑,只是,他已经无法控制自己打嗝了。大家一笑,小光就紧张,一紧张,导致他呼吸系统的肌肉痉挛,打嗝状况加重。大家一起帮帮小光,好吗?以后小光再打嗝,大家都不要笑他,好不好?”同学们答应了,我对小光说:“开始时,你也许出于好玩。当打嗝成为习惯时,你是不是已经控制不了自己了?以后再遇上这种情况,你别紧张,把注意力集中在听课上,有意不理会打嗝,慢慢的,你就能克服它了!”后来上课时,小光打嗝的次数明显减少,同学们也不怎么笑他了,过了两周,课堂上,再也听不到小光的打嗝声了!

在这个案例中,使用传统德育模式,会认为小光故意破坏课堂纪律,先把小光大骂一顿,再批评学生不该大笑,影响课堂氛围,使师生双方都不愉快。而采用叙事处理时,不用评判的眼光去看孩子,小光不是一个故意破坏课堂纪律的坏孩子,而是假设小光正在和自己身上打嗝的问题作斗争,他也很辛苦,很无助。所以,在大家的协助下,他解决了身上存在的问题。

在采用个案处理法时,遵守“儿童利益最大化”“问题不是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问题”的原则。教师的关注点要放在如何协助学生改正错误,而不是错误本身上。

二、朋辈帮扶法

朋辈帮扶法是指对于屡次三番违纪的学生,将学生个体置于他所在团队中,让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和他一起分析讨论自己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改变策略。在团队的监督下,实现个人不良行为习惯的改变。小组学习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法最常用的方法,小组成员在合作过

程中,形成了默契信任的关系,而且个人表现和小组考评密切联系;反过来,小组考评成绩又会影响个人考评。这样,小组和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制约关系;教师在教学前期,要营造出实施朋辈帮扶法的良好氛围,帮扶的目的是帮助伙伴发现问题从而发生改变,而不是相互指责,更不可进行人身攻击。对于不服从小组管理、故意影响小组考评成绩的成员,小组有权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决定他留组观察,还是请他离开本组,重新寻找可以包容他的小组。

因小组学习法的广泛使用,学生之间可以时时相互帮助和支持,形成了强大的团体动力。两年来,朋辈帮扶法的实践,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特别在学生个人顽固问题矫正中,如沟通障碍、习惯性违纪等不良行为的矫正非常有效。

三、延时处理法

延时处理法是指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问题,已经成为学生的习惯,只是刚好在你课堂上某个时刻因某种诱因,表现出来而已。这样的问题,不即时处理对班级和学生无不良影响。如果事发当时,教师没有想出很好的应对办法,或者用已有办法,学生会和你发生冲突,产生负面影响,对解决学生问题无益;或者用已有办法处理过,根本没有效果。根据“学生利益最大化”原则,老师放弃当场处理,而选择延时处理法,给师生缓冲的时间,从而寻找到最利于学生成长的最佳方案。

有一个藏区孩子木措,上课时喜欢大声唱歌。有一天,我正在上课,他唱歌了!我停下来对他说:“唱得真好,多美妙的歌声啊,不能我们独享。放学后,老师带你到办公室,让老师们也听听,可好?”他当然不愿意,说那样很没面子,于是我就给他台阶下,说:“你唱歌这么好听,我也不处罚你了!但上课唱歌的确影响了师生上课,所以你得帮帮我:如果下次你再唱歌,我该怎么办?”木措想了想,就写了保证书给我,表示下次再唱歌就到办公室唱十分钟。第二次我上课时,木措又唱歌了,只是刚唱一句,他反应过来,就一直冲我摆手。我也冲他笑笑。他开口唱歌后,能有这样的反应,说明他已经开始自我察觉及自我约束,对自己有了心理暗示,我扰动他的目的已经达成。此时,如果我将课停下来处理这件事。木措性格刚烈,一定不会乖乖去办公室唱歌,此时,学生们因为习惯他上课唱歌,并没注意到他违纪了,于是,我选择了延时处理法,静待处理时机的到来。第二天课间,我在楼下看到他,就招手让他到办公室,悄声对他说:“昨天,为了保全你的面子,害得我说话不算数。不过,为你做点牺牲我也愿意,今天,请你把歌唱了!”,他当然不愿意,我当然不同意,如此几个回合以后,我又给了他台阶:你的面子最重要,我就索性好人做到底!今天不唱歌了,请你回去写500字思想汇报给我,让我知道你为

什么承诺了却做不到?但请牢记,我不可能多次为你破例,所以只此一回,下不为例!”这孩子非常怕写东西,对他而言,这是一个两难选择。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写汇报书,走时,还回头对我说了一句:“我终于明白,学长们为什么告诫我别惹你了,真是聪明的整死人啊!”后来上课时,这孩子又唱过一次歌,不过,刚唱了一个字,他就把自己的嘴给蒙上了……。

篇7:体验式德育活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拓展式体验活动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2014修订) 》明确规定, 中等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的主体, 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学校要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以人为本, 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 为就业服务, 为企业发展服务, 为劳动者终身教育、全面发展服务。

1 传统的学习已不适应新的职业素质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 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有调查表明, 每五年为一更新周期, 有些岗位或者产业更新会更快,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 新的复合型岗位不断增加, 要求学校受教育者的职业素质能跟上社会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思想不成熟、行为不规范, 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思想、情绪以及意识的欠缺, 个别可能还有品行上的问题。

对于企业来讲, 员工职业素质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员工职业素质的高低是企业赖以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 企业在选择中职学生上岗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可塑性, 持续发展性以及职业素质。发达而庞大的信息交流让中职学生能迅速了解职业素质方面的知识, 学生都能明确职业素质是什么, 只是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融会贯通, 如果学校的教育训练还停留在说教式、灌输式, 我教你学的阶段, 那学生对学校所教授的相关知识技能会抱有怀疑态度。这对我们职业教育是不利的。职业教育的重点应该是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2 拓展式体验活动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中等职业学校是中职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 学校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形成稳定而有效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学校传统的职业训练是一种直线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是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做、程序是如何的、结果是什么。但拓展式体验活动是一种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有情绪的变化、认知的改变、思想的分享, 因此, 要求参与者的高度参与和投入。同时拓展式体验活动是把一些诸如智力的、趣味性的和体能的, 以及大家在工作、生活中碰到的一个个难题等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模拟真实工作和生活情境的项目和活动, 让参与者在完成这些项目和活动的过程中去体悟和感受工作和生活中的道理, 从而促使自身在现实生活中行为的改变, 这种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情景体验会有效的沉淀并内化为稳定的职业素质。

3 拓展式体验活动有利于建立强大的内在力量, 更好地适应新的需求

现在的中职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一系列问题并不是学生单方面的造成的, 有着许多外在的因素, 父母下岗或外出打工、家庭破裂、升学竞争、学习困难、交往适应、情感纠结、虚拟网络、媒体误导等, 其中许多的问题都是学生本人无法解决的。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变革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道德观、价值观日益多元, 一方面扩展了学生选择的自由, 另一方面也模糊了一些基本的道德判断;市场经济孕育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 对“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的理解比过去复杂得多, “对自我负责”的价值观得到广泛认可和流行;信息技术、传媒的迅猛发展, 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让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成为不会思考的一代;社会快速的发展, 经济建设快于精神文化建设, 造成广大民众的公民意识欠缺;公共领域道德的缺失与学校倡导的社会公德出现极大反差, 充满变数的社会生活让学生产生恐惧, 使得中职学生对未来缺乏信心, 面对挑战缺乏有效的对策。多数学生对集体、团队欠缺必要的融入感和归属感。

拓展式体验活动看似游戏活动, 其实都是为导致某些预期的结果而设计的, 具有极强的目的性, 以它“先行后知”“团队合作学习”“高峰体验”等方式, 让学生在愉快、积极地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在集体中、合作中、矛盾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集体精神, 领悟做人的道理, 通过亲身体验去挖掘自己的潜能,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果断、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在激动中、在恐惧中、在喜悦中不断提升对生活的感悟, 对挑战的向往, 从而获得体育精神;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 心态将决定你能否获得成功。心态决定你的思想, 思想决定你的行动, 行动将导致最后的结果。

4 拓展式体验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获得广泛的认可

在如今的学校, 不管是中学还是大学, 拓展式体验学习被普遍开展, 反映良好。同时, 越来越多的企业、事业单位把拓展作为提升员工素质的手段, 经常开展, 获得好评。并且作为新员工的入职培训的重要内容加以引进。

篇8:体验式德育活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

一、心理品质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制定的世界保健宪章中对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 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而且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健康素质”的全面含义包括三个要素:体格健壮, 心理健全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依存与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 当事者能作良好适应, 具有生命活力, 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 这是一种积极丰富的状况, 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

二、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工作者与心理卫生专家共同研究认为, 心理健康即心理品质好的高等院校大学生, 会更加自信, 上进心强, 容易把握机会表现自我, 抵抗挫折的能力强。具体说来, 他们在生活、学习、劳动及与人相处方面, 应有如下表现。

1. 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具有正常的智力, 观察力敏锐, 记忆力好, 思维灵活, 想象力丰富, 并善于分配和转移注意力, 乐于学习, 求知欲强。

2. 具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语言表达能力与年龄相符。

3. 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爱与不同伙伴交往, 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在高等院校的集体生活中能愉快生活, 愿意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好事。

4. 克服心理惰性, 磨炼战胜困难的毅力。诚实不说谎, 很少说不符合现实的话, 做错事肯承认错误。

5. 认识自身潜能, 增强自信心。

三、目前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及原因

1. 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状况。

2012年对全国22个城市的具体调查资料显示, 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高等院校大学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2.97%。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显示, 8.8%的高等院校大学生有不良习惯, 11%的高等院校大学生情绪抑郁、自卑, 5.8%的高等院校大学生有焦虑、紧张, 20%的高等院校大学生表现出多动、坐立不安, 25%的高等院校大学生偏食, 22%的高等院校大学生性情古怪。研究资料表明,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已达21.6%~32%, 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仅常见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 全国就有1142万~2298万患者。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对1200名未成年人的抽样调查也表明, 心理行为问题已达15.7%, 遏制和纠正高等院校大学生行为问题刻不容缓。

2. 造成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品质缺陷原因的分析。

(1) 家庭因素。高等院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家庭中, 父母长辈对独生子女比较溺爱, 舍不得孩子受苦, 不利于其艰苦朴素、勇敢顽强精神品质的养成。 (2) 环境因素。由于受“单元式”居住条件和社区化限制, 高等院校大学生从小就缺少共同活动和交流的“平等”伙伴, 在高等院校中也缺少可以直接融洽交流的同龄人, 长此以往, 易使高等院校大学生形成缺乏克制和理智、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品质。 (3) 教育因素。教育是对人的培养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教育不仅可使高等院校大学生得到知识的学习, 也可得到道德规范的培养、文明的熏陶和情操的修炼, 对修正不良心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社会因素。市场经济、信息化网络时代下, 高等院校大学生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日益增多, 加快了进入社会的步伐。在享受现代经济发展利益的同时, 许多社会不良风气直接与独生子女发生“接触”和“碰撞”, 也直接对其心理产生影响。

四、体验式的体育教育对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品质的积极塑造作用

1. 科学、系统、规范的体育教育能促进高等院校大学生在智力、个性、情感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体育活动虽以促进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身体发育、增强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体质为主要目的, 但除了要承受身体负荷, 更要承受一定的心理负荷, 这是典型的体验式教育方式, 它同样具有满足高等院校大学生模仿、运动、娱乐、表现、竞争等的多种需要, 会产生不同的智力、个性、情感等方面的反映。

2. 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 体育教育更符合高等院校大学生好动、好奇、喜欢合群等心理特点, 通过体育活动可增加其相互间的接触、交流和合作, 用“群”的功能弥补“独”的缺陷, 培养体育活动中所要求的集体性、公平性、参与性、合作性、艰苦性及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体育教育的活动过程就其本身来说也是独生子女个性心理品质的最好流露和“感化”契机。

3. 高等院校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期, 可塑性强, 发生行为的干预效果较明显, 如在教育中加以积极影响, 结合高等院校大学生不同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气质基本特征的某些方面也会发生一些适应性的改变, 有助于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教育实践证明, 体育教育是培养不同类型气质高等院校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感化高等院校大学生不良心理行为的积极有效的途径。

五、在高等院校大学生体育教育塑造其心理品质时, 应注意的问题

1. 体育教育目标应着眼于全面拓展性。

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品质塑造应着眼于个人的基本素质和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不应片面强调心理训练和追求“一蹴而就”的教育效果。在高等院校大学生体育教育过程中可积极采用精心创设的系列活动, 将更有利于推动高等院校大学生朝着自信、负责、思维活跃、具有良好个人心理品质的方向发展, 力求达到使高等院校大学生心态稳定、敢于应对挑战、富有创新活力、助人为乐、关爱生命和自然、能发扬团队精神的目的。

2. 教育过程应注重“互动性”。

应考虑某一方面素质的拓展与体育教育、教学目标之间, 增强情感沟通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明确和认同组织目标, 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树立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 有利于高等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走向和谐。

3. 教育手段应强调“体验式”学习。

针对性的体育教育不在于形式, 重在学习经历和感悟。体验能带来认知, 平日里难理解、表达的东西在游戏中都变得不是问题。体验可以变换角色, 身临其境, 会换位思考, 领悟角色的所思所想, 也体会角色的酸甜苦辣, 通过体验式学习利于引导高等院校大学生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体验中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的美好, 同时真诚地赞美别人、欣赏别人, 投之以桃, 别人也会报之以李。意识到被人赞美与赞美别人同样的愉快。这样, 对感化“唯我独尊”等不良心理行为有十分积极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 在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中, 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会极大地培养高等院校大学生知、情、意协调发展的心理素质;使高等院校大学生具有强、健、敏的素质;使高等院校大学生具有真、善、美的品德素质。因此, 体验式的体育教育是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品质塑造的良好方式和有益补充。

摘要:通过对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品质现状、标准、对策的研究, 提出体验式的体育教育在塑造其心理品质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旨在探讨体育教育对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独特效能,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育,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翁惠根.体育教育改革与探索[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6.

[2]试述体育活动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4.

篇9:体验式德育活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

因此体验式体育旅游是适应当前旅游市场发展需求的产物, 它以一定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体育设施为基础, 以旅游商品的形为旅游者在旅行活动中提供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使旅游者从参与观看这些活动中获得更多舒畅而独特的体验。

一、体验经济要素融入体育旅游产品的必要性

1. 有助于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的经济效益

体验经济从旅游者表象的和潜在的需求出发, 当旅游者的需求被充分发掘出来, 他们会自觉地为体验付费。一方面, 旅游者体会到体验的美妙感觉后, 其消费行为往往受非理性因素的支配, 这时, 他们只要认为通过进一步的货币支出可以得到更高级的体验, 甚至是高峰体验, 必然意愿支付额外的费用;一方面, 验经济下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比在服务经济下更具多样化和个性化, 就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利润空间;最后, 体验经济中, 旅游者可以亲身经历对产品的消费过程, 也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电视转播进行消费, 这无疑为经济效益的提升增加了机会。例如, 奥运会作为体育旅游赛事产品无形中将体验经济的某些理念发扬光大。奥运会本身即是体验的最佳载体, 它可以通过现场表演、电视直播等手段让全球观众同时体验到惊喜、失望、自豪、挫败、紧张等交织于一体的感受。同时, 主办方借助媒体宣传营造热烈的气氛, 引导人们通过抢购吉祥物、纪念品来充实原有的体验。如此一来, 产品的价值被抬高, 形成了强体验性品牌, 该产品向消费者提供体验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2. 有助于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的社会效益

体验可分为审美体验、遁世体验、娱乐体验和教育体验, 体育旅游产品可同时满足旅游者的四种体验。旅游者通过购买一个设计水平较高的产品, 不仅能够学习知识、丰富经历、完善自我, 还能增强社区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所有这一切都在无形中使产品的社会效益得到发挥。例如, 重大国内、国际体育赛事都会吸引大量外地甚至外国游客, 通过参与各项活动, 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举办城市文化, 这令他们不由自主地爱上这个城市, 从而使举办地的美誉度提高;另一方面, 举办地人的归属感、荣誉感和凝聚力得到加强, 他们将会更加乐意为家乡美好的明天而拼搏。

3. 有助于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的文化效益

体验可以极大程度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使人的品味和格调有所提高。例如, 奥运期间举办城市组织的奥林匹克文化艺术节, 考虑的重点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及服务, 宣传和传播奥林匹克精神, 以及借助奥林匹克运动的世界影响力, 传播民族文化。在文化的引导下, 旅游者势必容易得到较高层次的体验, 而非单纯的感官体验。从旅游者角度看, 他们若能得到精神的启迪, 就说明产品的文化效益得到了有效发挥;从社区角度看, 若社区居民可时常参与体验型体育旅游产品的消费, 那么整个社区的文化氛围会日益浓厚。这两方面都是体育旅游产品文化效益得到提升的表现。在体验经济的指导下设计体育旅游产品, 必然要牢牢把握区域的文脉, 充分展现其文化底蕴, 使各个活动项目围绕特定主题展开。

二、江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的现状

江西位于祖国的南部, 长江中下游的南岸, 全省部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总面积的1.74%, 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其中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60%, 平原及盆地占30%, 水面占10%, 有“六山一水二分田, 一分道路与庄园”之说, 江西界轮呈树叶形, 为三面环山, 北面临水, 整个地势由外及里, 从南向北渐次向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倾斜, 形成一个向北开口的巨大盆地。江西境内青山滴翠、绿水潺潺, 森林覆盖率达59.7%, 居全国第三位。江西自然资源的特点主要有三点:一是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二是高山与流水争辉, 珍禽与瑶草同誉。三是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 构成复合的风景名胜, 它的开拓, 更同历史文物结下深厚的渊源。这些资源为开发登山、攀岩、滑草、野外生存、定向越野、密林探险、蹦极、自行车游、自驾车游、漂流、划船、游泳、垂钓、溪降等体育旅游项目提供很好的地理条件。

近两年, 江西省充分发挥绿色、红色、古色旅游资源优势, 整合旅游资源, 加大了特色山水、红色摇篮、陶瓷艺术、道教文化、特种生态、客家风情等六大主题特色产品的开发推介力度, 积极实施旅游品牌战略, 着力打造“国际休闲度假中心”庐山、“世界瓷艺第一都”景德镇、“中国红色第一山”井冈山、“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中国红色故都”瑞金等旅游品牌。同时, 积极创新旅游体制, 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和理念, 组建了一批旅游企业集团, 全省已形成一批有较高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拳头旅游产品。目前, 红色旅游资源遍布全省, 绿色旅游得天独厚、古色旅游灿若群星, 大大提升了江西旅游整体形象, 江西秀美的山水风光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

三、江西省体育旅游业经营现状

1. 江西省体育旅游作为旅游行业中的一种形式

以缓解现代人的压力和恢复精神疲劳, 受到现代人的青睐, 但是目前江西省体育旅游在旅游行业中所占的比重较低, 至今尚未有一家体育旅行社, 单纯以健身、运动、休闲为主题的体育旅游线路没有形成, 据调查, 有92.86%旅行社的法人代表认为, 体育旅游尚不具备开展的物质和人力条件, 涉及开展体育旅游的几家旅行社, 其业务多在外省开展, 如东北、内蒙古开展滑雪、滑沙、骑马等活动, 并且参与人群的规模不大。由此可以看出, 江西体育旅游行业对开展体育旅游信心不足, 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有经济的原因, 同时, 也存在思想观念滞后的问题。

2. 潜在消费市场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闲暇时间的增多, 近几年, 旅游热已成为人们善度余暇, 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标志, 体育旅游作为一个新型词汇, 刚刚登上生活舞台, 就受到广大城市居民的青睐, 但尚处于了解和认识的初级阶段, 为增强体质、休闲、娱乐和回归自然而积极参与, 也深刻反映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迫切需求。

3. 消费状况与特点

江西省居民主要参与的体育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登山、骑乘动物和体育竞赛上, 不同性别、年龄和爱好所选择的项目存在较大的差别, 人们对体育旅游项目的选择机会以及服务质量存在较大的意见, 各项目的参与率比较低, 处于15%~25%之间, 并且消费水平整体偏低, 有31.50%认为1000元以内消费可以承受, 59.49%可承受1000元~2000元, 3000元只有9.10%, 体育旅游消费水平略低于一般旅游消费, 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 体育旅游消费支出幅度差异较大, 江西省居民在参与方式上表现出具有结群性特征, 首选家庭成员, 其次是单位同事, 受余暇时间与经济因素的困扰, 参与频率较低, 愿意每年1次为45.15%, 2次32.42%, 3次以上为22.42%, 节假日选择出游的人员较多83.88%。

四、江西省体验式体育旅游的发展构想

1. 追求体育旅游产品主题的新奇性与创意性

旅游者的眼球只会被具有独特性和创意性的主题所吸引, 体验式体育旅游产品可以构思风格迥异的主题, 实现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对于周期性的体育旅游产品来说, 要善于随着环境的变化对主题做相应的调整, 使主题对旅游者永远具有新鲜感, 并借此迎合或者更加深入地开发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在紧密围绕主题的基础上升华和演绎主题, 可以深化旅游者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从而获得难忘的美好体验。例如, 目前红色旅游产品深受旅游者欢迎, 但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 特别是单一的观光性产品, 难以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奇等个性化需求, 致使游客停留时间短, 消费不足, 严重阻碍了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红色旅游要可持续发展, 就有必要吸取借鉴体育旅游的某些特征, 整合资源优势, 发挥两种旅游深入浅出、生动活拨、有惊无险、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 把红色旅游融入到人们主动参与的体育活动中去, 加强红色文化的渗透和感情的具体化, 从而达到红色旅游寓教于游, 寓教于乐的目的。开发如“重走长征路”、“四渡赤水”、“打游击战”如红色旅游相关的体育旅游产品既可扩大红色旅游的产品链, 提高游客的参与度, 增加体育旅游爱好者, 延长旅游者的旅游时间, 又可给游客以全方位的切身体验, 提高对游客的感染力, 增加红色旅游产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因此, 红色景区体验式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有利于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 提供舞台———为旅游者创造登台体验的机会

假如不考虑旅游者的体验, 就可以把他们当作纯粹的观众来对待, 在活动方式上仅仅选择静态的欣赏和观看即可。但是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 体育旅游者要求登上舞台做主角, 通过身心的全面参与获得体验。把舞台让位给体育旅游者的途径就是对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创新, 使活动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让旅游者在舞台上随心所欲地忘情表演、比赛甚至狂欢。例如利用江西特有的地形、地貌及自然资源, 开发如登山、越野、漂流、探险、射箭、蹦极、舞龙灯, 放风筝、荡秋千、踏青、竞龙舟、重阳登高等户外体育项目, 吸引游客去体验体育文化, 通过有组织的行动来融入体育活动, 加强归属感, 体验激动、喜悦、成功与失败。

3. 满足个性体验, 形成复式开发

由于组合型体育旅游产品能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 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 为旅游者提供多种体验和感受, 增加旅游者的体验消费价值, 其吸引力往往大于单项旅游产品。以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为依据, 选择受旅游者欢迎、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旅游产品进行组合设计。例如, 把体育旅游与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等旅游产品相结合, 以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 能起到“优势互补, 相得益彰”的效果。

4. 以体验思维的新视角审视体育旅游产品品牌的塑造

全球经济已经进入品牌时代, 培育体育旅游产品品牌将是体育旅游目的地竞争的关键。创品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体育旅游又是一项新兴的旅游活动, 创造产品品牌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开发著名景区的体育旅游资源是创建产品品牌的一大捷径。在体验经济中, 应强调以品牌为核心的体验式营销:针对著名景区资源特色, 作好景区的形象规划, 利用著名景区的客源市场形成自己的产品消费市场, 大大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 降低产品的宣传成本。更重要的是, 著名景区本身就是对体育旅游产品的最好宣传。如根据《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全省重点旅游景区加大了开发建设力度, 庐山、景德镇、龙虎山、三清山等地不断开发和丰富景区景点, 以体验式体育旅游融入陶瓷艺术、道教文化和客家风情, 创造体育旅游产品品牌, 使旅游者对旅游地产生未见其形, 先领其意的效果。

5. 加强网络个性化服务

信息商品是体验型商品, 体验在网络服务中获得较高的受众。通过网络这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 了解每一个体育旅游者的兴趣、爱好和要求, 根据每个人的体验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把网络同旅游线路 (项目) 柔性设计体系、旅游用品 (包括体育用品柔性服务系统相结合, 提供不同的旅游线路、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等, 针对不同体育旅游消费者创造不同的体育旅游消费环境提供不同的体育旅游服务, 使体育旅游服务向“量身定做”的方向发展。加大体验式体育旅游产业信息化进程, 对食、宿、行、娱、购、健进行组合服务、包装, 形成全球化、立体化体育旅游服务网络, 为体育旅游者带来全新的网络体育旅游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1]郑旭东:体验经济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影响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8 (1)

[2]徐洁:浅谈体验式体育旅游营销——以广西体验式体育旅游营销为例[J].商场现代化, 2008 (2)

[3]谭曙辉等:红色景区体育旅游产品开发构想[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5)

上一篇:二年级上数学改进措施下一篇:后勤保障部分工会2012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