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分析法需要总结自己的优势

2024-07-09

SWOT分析法需要总结自己的优势(共5篇)

篇1:SWOT分析法需要总结自己的优势

SWOT分析法需要总结自己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然后结合这四方面进行深入分析。1.优势分析: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中,如果你能根据自身长处在选择职业并“顺势而为”地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就会事半功倍,如鱼得水;如果你像让兔子学游泳那样选择了与自身爱好、兴趣、特长“背道而驰”的职业,那么,即使以后再勤奋弥补,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是事倍功半,难以补拙。职业生涯设计的前提是:知道自身优势是什么,并将自己的生活、工作和事业发展都建立在这个优势之上。具体来说,就是要知道:1.你学了什么。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从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学到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和升华了你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2.你曾经做过什么。在学校期间担当的学生职务,参加过什么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经验的积累程度如何等。要提高自己经历的丰富性和突出性,你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与职业目标相一致的工作项目,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这样才会使自己的经历有说服力。3.最成功的是什么。你做过的事情中最成功的是什么?如何成功的?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譬如坚强的意志、创新精神,以此作为个人深层次挖掘的动力之源和魅力闪光点,形成职业生涯设计的有力支撑。2.劣势分析:同样,你要指出你的劣势和你最不喜欢做的事情。就像前面寓言故事中的小兔子一样,不知道自己的劣势在哪里,就会盲目高兴,会觉得天生能做好许多事情,从而沉浸在自我优势的圈子里,像井底之蛙,不知天到底有多大。找到自己的短处,可以努力去改正自己常犯的错误,提高自己的技能,放弃那些对不擅长的技能要求很高的职业。具体来说就是要知道:1.性格的弱点。人天生就都有弱点,这是我们与生俱来且无法避免的。坐下来,跟别人好好聊聊,看看别人眼中的你是什么样子的,与你的自我看法是否一样,指出其中的偏差并借鉴,这将有助于自我提高。2.经验或经历中所欠缺的方面。欠缺并不可怕,怕的是自己还没有认识到或认识到了而一味地不懂装懂。正确的态度是,认真对待,善于发现,努力克服和提高。3.最失败的是什么。你做过事情中最失败的是什么?如何失败的?通过分析来避免在以后的职业中再次失败,防止在跌倒的地方再次跌倒。自我认识一定要全面、客观、深刻,绝不能规避缺点和短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尽量多参考父母、同学、朋友、师长、专业咨询机构等的意见,力争对自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3.机遇分析:环境为每个人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发展的条件和成功的机遇。特别是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变化,科技的高速发展,市场的竞争加剧,对个人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外部环境,就会有助于个人发展的成功。否则,就会处处碰壁,寸步难行。同时,我们也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比如,经济快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空间,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了解更多的信息,出国深造的途径多了,择业的双向选择给了自主选择权等等。这都是大学生面对的机遇。有人说,在机会面前有五种人:第一种人创造机会,第二种人寻找机会,第三种人等待机会,第四种人错过机会,第五种人漠视机会。我们如果做不了第一种种人,至少也要主动去寻找机会。如果我不善于创造机会,那我们一定要善于抓住身边的机会,不可让机会从指尖流走。4.挑战(威胁)分析:除了机遇,在这个社会中,我们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威胁。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弱化它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就业还处于买方市场形势、所学专业过时或不符合社会的需要、来自同学的竞争、面对有更优的技能和更丰富的知识及更多的实践经验竞争者、公司不雇用你这个专业的人等等。这都是你可能遇到的挑战。对于这些挑战,我们不能采取一味的回避的态度,或者自怨自艾,抱怨就更不好了,因为我们不能让社会适应你,只能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去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努力把挑战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动力。这样,我们才能避免不利的影响,在困境中脱颖而出,寻求发展和成功。SWOT分析是检查你的技能、能力、职业、喜好和职业机会的有用工具。如你对自己做个细致的SWOT分析,那么,你会很明了地知道自己的个人优点和弱点在哪里,并且您会仔细地评估出自己所感兴趣的不同职业道路的机会和威胁所在。

只是对自己的一些SWOT分析方法,具体方法还需要自己具体分析。

其他回答(1)

中玉 7级 2009-04-15 抓住SO组合,选择创业是好机会!

篇2:SWOT分析法需要总结自己的优势

(一)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达板镇是临夏州、东乡县的东大门,依据洮河西岸,处在国道212线与巴锁路交汇点,近邻兰临高速公路,距省会兰州45公里,属兰州一小时经济圈范围,是临夏融入兰州都市圈的对接点、商贸物流的集散地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达板镇被东乡县列为民族经济开发区进行建设。东乡经济开发区位于达板镇,为达板镇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园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投资环境更加优化,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二是规模优势。《达板镇总体规划》得到批复,规划总面积7.6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489.03公顷,区内建设有35千伏变电所,水电、砂石、农副产品、劳动力资源丰富,水、电、路、市、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硬件环境良好。现已建成手抓美食城、商贸活动中心、综合市场、牛羊鲜肉配送中心、兰亚铝型材等项目,达板电站、达板宾馆等项目正在建设。三是资源优势。“东乡手抓”是东乡县独有的民族品牌,以其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青睐,在省内外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东乡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东乡手抓羊肉成品羊》和《东乡手抓羊肉》的地方标准,已经甘肃省质监局审定发布,并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东乡手抓”商标。所以,达板镇

农民依托“东乡手抓”发展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达板镇发展养鸡产业也有一定优势。目前,达板镇甘家村、崔家村养鸡在2000只以上的养殖户有20家。

(二)劣势

达板镇的劣势几乎包含了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所有困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贫乏、地理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生态脆弱、文化贫困、群众整体素质较低、不适当的以济制度等方面,最主要的是达板镇的贫困文化,即穷人所习惯的那一套规范的价值观,导致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了引起贫困的价值观的态度,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信仰和行为方式,包括宿命论,对教育的不重视,小富即安的满而不节俭,等等,这些消极无为的宿命思想经过长期积淀之后,行成一种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进而形成落后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和意识形态,引导达板贫困人陷入“放羊—娶媳妇—生孩子—放羊”的怪圈,严重制约着达板的发展。

(三)机会

一是政策叠加。达板园区2006年已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甘肃省34个省级开发区之一。东乡县从政策上引导,在资金上扶持,全面加大达板开发建设力度。尤其是去年开始实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省、州、县相关单位积极主动来我镇帮助发展,为我镇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要机遇。同时,从国家到县上,各种扶持政策

都为我镇发展提了良好条件,目前,对我镇来说,正处于各种发展政策叠加的关键时期,能否利用好这些政策对达板能否在2020年步入。二是经济后发优势。按照后发优势理论,后发地区通过引进、模仿、学习(包括技术和制度两方面),可获得后发利益(Late-developing Advantage),从而具有后发优势。由于其学习成本(Learning cost)大大低于创新成本,使后发优势(包括技术性后发优势和制度性后发优势)不小于先发优势。这种由后发利益而具有的后发优势正是达板镇追赶式发展的重大优势。三是县

(四)风险

篇3:SWOT分析法需要总结自己的优势

1.1 机会与威胁分析 (OT)

1.1.1 渤海新区人才集聚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

(1)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 为渤海新区实现人才集聚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 各国 (地区) 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 为渤海新区推进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群化提供了机遇。产业集聚为人才集聚创造了良好的载体条件。

(2) 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河北省八次党代会提出举全省之力打造渤海新区经济增长极战略部署的提出, 为渤海新区实现人才集聚提供了强劲动力。在此宏观背景下, 河北省委书记张庆黎在渤海新区开发建设现场办公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创新人才机制, 放宽选人视野, 立足京津冀、面向全中国、着眼海内外, 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新区开发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沧州也适时提出人才强区战略, 着力打造“人才特区”, 同时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工作专件, 为新区集聚人才创造优越的政策环境。

1.1.2 渤海新区人才集聚面临的严峻现实挑战

(1) 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使渤海新区产业发展障碍重重, 人才集聚步履维艰。当前, 国际经济、政治形势风云动荡, 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 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 国内人民币汇率上升, 股市、房市波动, 经济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对渤海新区相关产业、相关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提出新的挑战。产业发展的后继乏力导致人才集聚的后继乏人。

(2) 沿海地区之间人才的激烈争夺, 使渤海新区实现快速人才集聚困难重重。近代以来, 沿海地区一直是经济快速发展、新兴产业聚集的前沿。从长三角、珠三角到环渤海, 渤海新区人才特区建设刚刚起步, 无论从整体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基础配套设施等方面, 与沿海发达省市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对紧缺人才的吸引方面, 还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渤海新区人才集聚面临着沉重的外部竞争压力。

1.2 优势与劣势分析 (SW)

1.2.1 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优势

(1) 区位优势明显, 人才集聚潜力巨大。

渤海新区环京津、环渤海, 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条件得天独厚, 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突出, 可吸引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优势资源、要素和人才向渤海新区集聚, 强化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

(2)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人才集聚基础雄厚。

自成立以来, 渤海新区已累计完成建设投资1746亿元, 其中港口建设投资184亿元, 基础设施投资662亿元, 产业投资900亿元。2011年, 渤海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2亿元, 同比增长18%, 比2006年增长4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8亿元, 同比增长32%, 比2006年增长5倍;完成全部财政收入70.6亿元, 同比增长34.6%, 比2006年增长6倍。经济总量的提升为人才的基本需求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载体作用不断增强, 人才集聚效应初显。

随着石油化工、煤化工、合成材料、冶金、装备制造、现代物流, 以及中捷产业园、南大港产业园、临港化工园、保税区等“十大园区”建设的推进, 各类产业人才也逐渐向园区流动, 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1.2.2 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劣势

(1) 支柱产业规模小、竞争力弱, 人才集聚能力不强。

当前在渤海新区, 除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外, 工业中其他行业的比重均未超过5%。有些产业虽有可能发展成主导产业并有一定特色, 但整体规模小;有的产业仅一两个企业, 企业规模偏小, 发展比较缓慢, 竞争能力较弱。产业发展的弱势导致人才集聚的弱势。

(2) 中心城市的服务能力不强, 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差。

一是渤海新区远离沧州市区, 城市配套功能不完善。拟新建的城区还不具备城市功能作用, 综合服务能力偏弱。二是目前黄骅市作为渤海新区的独一无二的城市, 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都比较小, 服务业对城市的支撑能力不足, 难以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 对人才的服务需求难以满足。

综上所述, 渤海新区作为我省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既迎来发展机遇, 也面临严峻挑战, 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克服不足, 创造性地实现人才集聚。

2 促进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几点思路

2.1 重构观念, 实现人才自发集聚

解决文化层面的问题, 是整体构建高层次人才集聚体系不可回避的先导性问题。应从宏观的文化走向、具体的人才观念内涵到社会的不同层面, 进行全新的、全面的和全方位的调整建设, 以此来形成足以扭转传统人才文化观念的强势。一要构筑新的文化走向。破除旧的文化平衡, 鼓励创造, 张扬自我, 打造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强者文化。二要刷新人才观念体系。建立系统化的科学人才观, 在要素摆位上, 把高层次人才资源作为人才资源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当做产出效益最大的资本, 把其放在社会组织的核心地位, 正确认识和运营。三要建构人才价值交换的理念。使人才本体和用人主体确立高层次人才高价格资本的理性认识, 形成人才价值与价格等价交换。四要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对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滋养性作用。变“人才的行政管理”为“人才的学术关怀”, 营造一个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文化环境。

2.2 搭建平台, 加速人才有效集聚

着力打造政 (政府) 、产 (企业) 、学 (高校) 、研 (科研机构) “四位一体”的综合人才发展平台。

2.2.1 政府主导为基础

一是政府办市场服务人才。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方式, 为新区及周边区域企事业单位提供人事代理、跨区域劳务输出与输入、人才猎头、劳务派遣、举办人才招聘会、人才培训和国际人才交流等服务。二是政府建公寓安定人才。结合公租房建设, 可启动“人才家园工程”, 着手建设专家公寓, 供所引进的各类人才使用。如不在专家公寓住宿, 可给予其相同面积的住房补贴。三是政府造智谷吸引人才。以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单位, 积极申报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同时, 联合省内外大学创建“渤海产业研究院”, 着力打造“渤海智谷”。四是政府多渠道培训人才。由政府出资, 与国内著名高校联合举办研修班。同时, 积极办好周末大讲堂。以“十二五”规划、沿海开发战略等为内容, 不定期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来新区授课, 对机关干部、各类人才进行系统培训。

2.2.2 依托企业抓延伸

一是为引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提供创新创业配套服务。要求入区企业必须按要求配套建设一定面积的实验室、科技研发配套设施, 并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 确保创新创业人才拎包即可入住, 入企即可创业。二是立足实际引高校。为建设人才、智力、高新技术和文化信息要素的聚集区, 突出层次性和专业性, 新区要积极推进高校入驻新区, 对接主导产业, 建立实训基地和产业协作联盟。三是引进机构搞研发。为更好地发挥科研院所的辐射提升作用, 新区要在土地、补贴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 加速科技人才集聚, 为新区发展注入活力。

2.3 优化环境, 保障人才持续聚集

为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 留得住, 用得好”, 必须下大力度在引才环境上寻求突破。一是优化人才生活环境。立足打造新城、港城及园区的“双城多点”服务环境, 积极推进服务保障人才工作生活的配套环境建设, 以最好的服务、最优的环境、最大的诚意建设“人才特区”, 吸引各类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新区飞”。二是优化人才创业环境。进一步完善政策, 制定出台一系列人才专件, 积极打造新区吸引和聚集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的政策洼地。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登记备案考核和奖惩机制、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设立10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基金, 并逐年递增10%, 专门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创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研发奖励。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成立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具体负责全区人才需求调研、预测分析、人才需求计划编制、供需信息发布等工作, 及时通报人才工作情况。成立新区人才评价认定和遴选专家咨询委员会, 负责统一评价认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项目资格, 并确定享受的相关待遇。积极探索建立合理的股权激励政策, 鼓励引进高层次人才以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入股相关产业。

3 结论

篇4:SWOT分析法需要总结自己的优势

【关键词】高职优势专业 本科教育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082-03

自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后,在理论上,关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日益深入;在实践上,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举办问题。理论上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实践上的探索却还欠稳定。本文将以“高职院校依托优势专业,联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同举办高职本科”这一模式为主要分析对象,借用战略管理中的态势分析法(SWOT),辨析高职优势专业举办本科教育的优势、劣势及其机遇和挑战,以期明晰举办高层次职业教育之路。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

从世界范围上看,德国从20世纪60年代便设置具有普通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美国则建立了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学历教育中分为两个层次,即2年制的副学士学位和4年制的学士学位;法国则有明确的职业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人才由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培养。

在我国,理论研究先于实践探索。研究者马树超提出拓展专科以上层次的技术教育,即应尽快完善技术教育体系,着手技术本科建设,培养技术精英。郭扬提议上海应着手建立技术型本科,以高职高专毕业作为起点进行职教体系内“专升本”的试点。研究生教育阶段暂不分普职两条系列,但技术本科与普通本科毕业生同样可以报考,强调技术精英和学术精英的双重培养目标。王明伦指出我国高职教育应以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式层次结构体系。潘懋元提出在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的基础上增设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将多科性或单科性的技术型专科学校与中等教育水平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衔接起来,构成完整的从低到高的独立体系。

在政策上,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明确的政策指引。从2006年国家相关政策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再到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这些都纷纷表明“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艰巨任务。

在实践上,目前以各个地区在现有政策允许下的试点探索为主。形式上主要有早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如2003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山东科技大学高等职业本科面向全国招生;还有实行多年的“优秀专科生选拔升入本科学习”(俗称“专升本”)的途径;也有少数高职院校獲批独立的或整体的或以重点建设专业举办本科教育;此外还有很多省份逐渐开始探索高职院校与应用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的模式,如四川、辽宁、河北、江苏、贵州、福建、广东等省通过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和省内普通本科高校联合办学,以“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批次为本科二批,毕业时颁发对应的本科院校的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方式”开展了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的试点和探索。

本文将以“依托优势专业,联合本科院校,共同培养高职教育本科层次人才”这一办学模式,借用战略管理中的态势分析法,试图明晰这种依托专业探索高职本科举办之路的优劣势,以期为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二、以优势专业试点,联合举办本科教育的SWOT分析

(一)高职优势专业举办本科教育的优势分析

1.优势专业有良好办学基础,高职院校举办有热情。从获批试点的高职专业来看,所有试点专业均是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拥有较高水平师资队伍、专业规划与建设较为科学、教学管理较为规范、社会认可程度较高、社会需求出现层次上移的、办学特色与效果较为显著的专业。这些获批的试点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实践,重新规划了课程设置与课程群间的逻辑关系,整体调整和优化专业与课程直接的逻辑结构,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与技能培养环节,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得本科层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更加系统、科学,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从获批试点的高职院校来看,崭新的办学模式、层次上移的办学经历,对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而言无疑是一种肯定,高职院校具有举办本科教育的本能热情。在组织保障上,联合举办本科教育将位于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地位;在政策上,高职院校对举办本科教育的试点专业提供制度保障甚至制度倾斜;在资源上,高职院校对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须按照本科教育标准进行配置;在师资队伍上,倾力建设的“专家能手型”的高职教师将充分满足培养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人才的需要;从实训条件上看,高职院校有较为成熟的实训教学体系和稳定的实训基地,符合高层次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

2.合作本科院校具有培养本科层次人才的办学经验。本科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层次,自身具有独特的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普通本科教育和职业本科教育均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层次,其区别是人才培养类型的差异,而对于本科层次的教育本身,是具有共性的。因此,高职院校依托优势专业,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举办本科教育,正是基于本科院校的办学经验。

合作的本科院校通常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21世纪初期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而通过合并、重组或是升格而来,一直肩负着本科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这类本科院校,既具有举办本科教育的基础与经验,同时在培养规格目标上又与职业教育所契合,是探索职业教育本科的最佳合作机构。

(二)高职优势专业举办本科教育的劣势分析

1.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合作与衔接问题。高职院校依托优势专业,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本科教育的模式,通常是一种分段式的培养形式,即4~5年的培养时长分别在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完成,具体分段略有不同,如常见的“3+2”模式,前3年在高职院校完成,后2年在本科院校完成;也有“2+2”模式,在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分别完成为期2年的教学时长;也有“1+3”模式,第一年在本科院校完成基础理论教育,后3年在高职院校强化实践技能,等等。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办学,均涉及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过程,要分成两个阶段、由不同的教学单位完成,这里便涉及双方的合作问题以及不同阶段之间的衔接问题。从联合办学的意向愿望到具体的合作事宜,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具体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从招生到学生管理再到就业,一系列的问题摆在联合办学的两个教育机构之间,使得联合举办的高职本科教育易从早期办学的信心十足陷入举办后的步履维艰。

2.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关于“高职本科”的共识问题。高职院校依托优势专业,联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同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这一模式,必然涉及一个最为本质的认识,那就是“什么是高职本科”的问题。高职院校显然是职业教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对于“高职本科”有基于“职业教育”特征的认识和基于社会需求的认识;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身份目前是缺乏官方定位的,有学者认为其设立本身和培养目标就是职业教育的本科体现,亦有学者认为其从管理上、运行上仍然体现的是普通本科教育的形式。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关于“高职本科”的认识,与高职院校的认识,是不同的。认识不同,极易影响日后的人才培养过程。

(三)高职优势专业举办本科教育的机遇

1.产业转型与社会需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当前正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进入攻坚时期。这种快速发展的步伐,迫切需要各类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持。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层次也将逐步提高,同时形成层次分明、流通顺畅的培养格局。

2.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受教育者诉求。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此后,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迟就业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经过30年的发展,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发展的实际过程,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迎来了最佳时期。

同时,作为一种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校学生人数已突破1000万人。庞大的受教育群体,仅有5%~10%的毕业生能够通过“专升本”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这使得教育在促进人才向上流动的空间与层次非常有限。越来越多的专科层次高职学生有强烈的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诉求。

(四)高职优势专业举办本科教育的挑战

1.学历层次的上移与人才实质的不变。若干省市在政策允许下尝试探索了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途径,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可鉴之法,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将要形成完整的、从低到高的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职业教育学历层次的完善以及学历层次的上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阶段,同时也是社会生產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学历层次上移,意味着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本质区别。致力于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而忽略层次间的本质区别,将要面临着学历层次上移与人才培养实质不变的挑战。

2.传统观念关于“职业教育”的认识偏见。高职院校依托优势专业,联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还将面临着思想观念层面的挑战。由于高等职业教育长期定位为专科层次,社会民众普遍存在着“高职=专科”的思想观念,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一直低水平的、低成本的、仅仅是低层次的教育”。受传统观念的禁锢,职业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和实用化取向使得职业教育成为民众眼中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技能性教育。而这样的认识误区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

三、高职举办本科教育的思考

(一)理论体系亟待完善

虽然从国家到地方都明确了“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上也强调,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但是,目前关于“高职本科”的理论体系还处于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探讨阶段,关于高职本科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尚未取得官方认可,而关于高职本科办学的具体标准、制度规范也还是空白。理论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关系到高职本科的办学过程和办学质量,同时面对社会的强大需求,也极易引起一哄而上、盲目举办的情况。

(二)教育类型亟须落到实处

不管以何种途径探索高职本科的举办,最难以逾越的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却真正成为一种类型的运转系统。从办学体制、招生制度到收费制度、投资体制等,高等职业教育都存在着明显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别政策,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不可能成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地位平等的一种教育类型。独立的教育类型未能在实际中落到实处,举办高职本科将会掀起另一轮“升本热”,以此改变高职院校地位低下的情形。

综上所述,开展高职本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应然需求。在尚未形成逻辑体系的前期,以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联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同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同时,探索过程中也应明晰这一模式的优劣势,准确看待机遇与挑战,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有用之鉴。

【参考文献】

[1]马树超.加入WTO与高职高专的终身教育功能[J].职教通信,2001(1)

[2]郭扬.改造上海教育”立交桥”的构想和建议[J].职教通信,2002(4)

[3]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8

[4]潘懋元.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刍议[J].教育研究,2005(5)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YB2014518)

篇5:SWOT分析法需要总结自己的优势

《中国快餐业发展纲要》(1997)中对“快餐”一词的解释是:为消费者提供日常基本生活需求服务的大众化餐饮。依据这一定义,中国快餐业的S W O T分析如下:

1. 内部优势(S)

(1) 中式快餐品种丰富,可供选择的余地大。目前中式快餐知名企业提供的品种已经有包子、水饺、面点等,其他如粥类、饼类、盖浇饭等面条等。

(2) 口味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区域消费者的偏好。西式快餐采取了一定的本土化措施以适应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偏好,但是为了保证在全球任何一家连锁店都能吃到同样食品的承诺,食品口味变化不大。

(3) 价格适中。西式快餐平均每人每次的消费额为20元~50元,这一价位对大众消费者仍然偏高。中式快餐平均每人每次的消费额一般在10元以内,这是中国目前大多数消费者所能达到的消费水平,也是大众化餐饮的主要市场。

(4) 营养搭配合理,符合健康饮食潮流。中式快餐肉、菜、主食搭配,以蒸、煮、炖、炒为主的烹制方法,比较西式快餐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质、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低食用纤维的食物结构,更符合健康营养的饮食要求。

2. 内部劣势(T)

(1) 标准化程度低。对于现代快餐企业,由于规模化及迅速扩张的客观要求,标准化是必不可少的。中式快餐品种丰富、口味多样化的优势却成为产品标准化的阻碍因素。

(2) 行业内,社会化组织程度低,产业化仍没有形成。

(3) 行业的经营理念落后,人才保证未能跟上。中式快餐业的人员需求目标基本上是满足现有业务的需要,技能培训少, 素质培训更少。

(4) 营销观念落后,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品牌效应。西式快餐以情感促销为主题,各种优惠措施、礼品赠送更是络绎不绝。中式快餐明显存在差距。

3. 外部机遇(O)

(1) 行业发展潜力巨大。首先快餐业的市场容量巨大,目前,上班族午餐甚至晚餐、团体膳食供应、大中小学生等细分市场的开发还远远不够。行业增长已经连续14年实现两位数高速增长,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国家将快餐业列为经济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2) 政策的大力支持。为了扶持中国快餐业,原国内贸易部颁布了《连锁商店经营管理规范意见》, 《中国快餐业发展纲要》,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 (试行) 》,它们指出了中国快餐业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措施政策以及组织实施。

(3) 中式快餐业内水平差异大,一定程度缓解了竞争压力。目前中式快餐连锁经营企业产品具有不同质性。

(4) 行业的产业化趋势明显。2005年, 河南的速冻巨头思念和三全食品有限公司进军快餐业,由于拥有产品标准化所需的冷冻技术和全国统一的配送体系,具备了形成全国品牌的核心能力。

4. 外部威胁(T)

(1) 西式快餐的快速扩展。1987年, 肯德基在北京设立了第一家餐厅。2004年, 肯德基第1000家连锁店在北京开业。在此期间,麦当劳、必胜客、日本三明治、意大利比萨饼等,纷纷占领市场,并开始从1、2类城市向3、4类城市扩张并逐步向西部渗透。西式快餐不仅占领中国的物化市场,而且逐渐改变着中国的饮食观。

(2) 西式快餐竞争优势加强。西式快餐进人中国的前期,为了保证食品的质量,其原料百分之百靠进口,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开发,麦当劳、肯德基采用当地原材料的比重已经达到了97%和9 2%,经营成本进一步降低,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强。

(3) 大量潜在的进人者。从投资角度看,快餐业一般投人的资金量都不大。从技术角度看,快餐业也没有太大的技术壁垒;快速增长的市场也使快餐业成为投资的热点,从而吸引大量的企业进人。

二、基于S W O T分析的战略组合

下文综合了中式快餐业S W O T的分析结果,提出了可供企业选择的四种竞争战略:

1. 优势-机遇战略 (The SO Strategy)

倡导健康、营养快餐理念。机遇部分谈到上班族午餐甚至晚餐、团体膳食供应、大中小学生等细分市场的开发远远不够,作为日常基本生活需求,消费者会更关心健康营养问题,而这正是中式快餐的优势所在。

以适中价格提供差异化产品,迅速扩张。中式快餐本身价格适中,同时由于品种多,可以做到“丰俭由人”。目前,行业内产品水平差异大,区域性强,可以利用差异化产品占领新的市场,新进入者也可以寻找新的差异点进入。

2. 优势-威胁战略 (The ST Strategy)

中华饮食历来以美味为前提,以养生健身为目的,中式快餐企业在营养、健身的理念下,如果能够印制一些精美的小册子推荐给老顾客,系统介绍养生食谱,能够培养中式快餐的忠诚顾客。

突出特色,提供多种选择。中式快餐目前在标准化及人员素质上与西式快餐差距较大,但是中式快餐品种多、口味全,企业在经营品种上要考虑目标顾客的需求。

实施“圈地”战略,加快社区开店步伐。麦当劳的创始人克拉克先生曾经说过公司的真正生意是经营房地产。可见,正确的选址对快餐业的经营成功至关重要。目前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麦当劳已经开始加快了社区开店的步伐。中式快餐在社区竞争中优势更为明显,应该加快社区开店的步伐。

3. 劣势-机遇战略 (The WO Strategy)

适度工业化,逐步标准化。由于目前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原因,完全标准化是不切实际的。但是中式快餐可以进行产品的部分机械化和适度工业化,比如马兰拉面的汤料已经实现工业化生产,很多快餐店配备了塑封机、微波炉等。服务方面可以推行由表及里的标准化,店面、标识、服务人员服饰及日常用语比较容易标准化,其他如标准服务手册等可以逐步制定。

实施战略联盟,推进产业化进程。速冻食品企业进军快餐业给现有快餐企业的启示是实施战略联盟,推进产业化进程。根据波特的产业价值链理论,中式快餐企业应该集中资源进行产品的研发和销售渠道的控制,而产品生产和物流等非核心能力则可以通过战略联盟外包。

以特许经营模式扩张,打造全国品牌效应。连锁经营由于其规模优势,已经成为快餐业经营模式的主流。但是,中式快餐企业采用直营的模式扩张会受到资金的制约,应该在《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 (试行) 》的指导下采用特许经营的模式迅速扩张,缩短打造全国品牌的时间。

实施忠诚顾客计划,进行产品服务创新。快餐业潜力如此巨大,企业必须更新营销理念,推行体验营销,产品上可以根据季节不同推出创新菜品,服务上可以开展忠诚顾客计划,锁定忠诚顾客。

4. 劣势-威胁战略 (The WT Strategy)

合资战略,与国外成功的中式快餐企业合资。中式快餐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尽管在本土市场与西式快餐的竞争中,中式快餐仍处于劣势,但是在国外却有中式快餐企业成功地产业化、连锁化,如菲律宾的“超群”、美国程正昌的“熊猫快餐”。这些企业具有中式快餐标准化的经验和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也具有一定的规模,如果国内的快餐企业能够与这些企业实现合资,必将阻止西式快餐的扩张和这些企业作为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

三、战略组合的运用

本文利用S W O T战略决策模型,为中式快餐企业制定了可供选择的SO、ST、WO、WT战略组合。作为一种有力的战略分析工具,基于SWOT的SO、ST、WO、WT战略组合如联盟战略、“圈地”战略、合资战略等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作为一种权威的战略分析工具,S W O T分析也被很多国内外企业证明是有效的。但是必须注意的是,由于本文所作的是行业分析,对于行业中处于不同竞争地位的企业,并不是所有的战略组合都适合本企业。比如合资、战略联盟更适合全国性的快餐品牌,而社区战略更适合中小城市的区域性品牌,其他如以适中价格推出差异化产品则适合所有企业。因此,中式快餐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竞争地位选择战略组合,从不同层面展开与西式快餐的竞争。

摘要:从1987年11月肯德基进入北京, 肯德基、麦当劳等西式快餐一直占据着中国快餐业的高端市场。随着西式快餐从1、2类城市向3、4类城市扩张并逐步向西部渗透, 中式快餐企业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 抓住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 阻止西式快餐的进一步渗透。本文通过SWOT分析, 指出了中式快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以及外部环境的机遇和威胁;以应对西式快餐的竞争。

关键词:快餐业,SWOT模型

参考文献

[1]麻斐:从西方快餐优势看我国快餐企业发展之出路.江苏商论, 2005年第9期

[2]卢绮文傅云新:浅析中西式快餐的差距及中式快餐的出路.商业经济, 2004年第8期

[3]钟国栋等:中西式快餐企业管理营销差异比较.工业技术经济, 2003年第1期

[4]李雪冬:中式快餐“五力”分析及对策.管理科学文摘, 2004年第9期

上一篇:四年级日记:新画画老师下一篇:1607班2016年秋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